📖 ZKIZ Archives


【論道大灣區】騰訊CEO馬化騰:以前看“用電量”,未來要看“用雲量”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5601

騰訊CEO馬化騰在論壇上發表演講。(騰訊財經供圖/圖)

(本文首發於2017年6月29日《南方周末》)

過去很多人覺得互聯網經濟和實體經濟是對立的、差異很大。實際上,實體和虛擬經濟是越來越分不開的,未來這兩者高度融合,彼此支持,而不是對立或者顛覆的關系。

電出現之後,湧現了大量的發明,電燈、電報、電車以及各種各樣的電器,也包括生活用具和生產工具,都跟電有關,後來又誕生了計算機。在雲的時代,什麽是類似計算機級別的運用呢?我推測也許就是人工智能:雲+人工智能也許就相當於是電+計算機。

就整個粵港澳大灣區而言,我感覺抓了“幾副好牌”,不止是一副。我們手上的幾副好牌恰恰反映未來科技發展的趨勢。未來,軟件、硬件、服務三位一體,缺一不可。

2017年6月20日,在香港舉辦的首屆“粵港澳大灣區論壇”上,論壇承辦方騰訊公司成為了連接港澳乃至全球政商學界的關鍵“連接器”。這家1998年在深圳成立,2004年香港上市的互聯網公司,其三分之二員工都在粵港澳地區工作與生活。

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也成了此次大灣區論壇“形象代言人”:從兩會期間提出“打造粵港澳世界級科技灣區”建議,到親自邀請包括董建華、王衛等政商各界知名人士與會,再到論壇期間的多次發言與建議。

他在論壇期間稱,誕生於深圳這座“創新之城”,成長於香港國際金融市場環境下的騰訊公司,在分享著灣區經濟迅速崛起“制度紅利”的同時,也更直接地感受到灣區發展中的許多“痛點”,因此也對大灣區未來的制度生態建設,有著更迫切的期待與更深刻的理解。

馬化騰在演講中提到,過去半年全球前十市值企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過去多年以能源、金融企業為主,變成了七家科技公司上榜——騰訊和阿里巴巴正是最新上榜的兩家中國科技企業。此前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17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深圳-香港作為“創新集群”排名全球第二,超越了包括矽谷在內的諸多知名創新地區。

但粵港澳大灣區仍然面臨著包括行政管理體制滯後、人才交流不暢、文化理念溝通不足等諸多“短板”。正因為如此,面對周其仁教授對大灣區創新要“煲一鍋有濃度和密度的湯”的殷切期待,身處其中的馬化騰坦言這鍋湯“還沒有煮開,只是混在一起”。

在粵港澳大灣區論壇結束後,馬化騰接受南方周末記者的獨家專訪,再次闡述了他對信息時代企業創新、區域經濟以及未來趨勢的理解與信念。

未來是雲+人工智能

南方周末:除了騰訊之外,深圳還有包括華為、萬科、比亞迪等一大批各領域的創新型企業,以至於被稱為“創新之城”。城市“創新基因”與創新型企業成長之間有什麽關系?

馬化騰:深圳是騰訊誕生與成長的家園,騰訊是深圳企業大家庭的一員。去年在深商大會上,我提到深圳和深圳企業有三個特征:創新、務實和開放。

首先,深圳有創新、敢闖的氛圍。我從一個只會寫軟件的工程師,被感召到去創業創新,這和整個深圳的環境是完全分不開的;其次是務實的氛圍,廣東企業尤其是深圳企業來自五湖四海,特點就是務實、低調、不忽悠、不畫大餅,我們說得到的就盡力做得到;深圳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開放,因為我們來自五湖四海,我們沒有本位主義和保護主義,大家都是平等的,深圳有一句話——“來了就是深圳人”,所以我們看到很多的企業家來到深圳開始創業,或者把企業總部從外面搬到深圳來。

深圳政府非常重視和吸引外來的企業和人才。騰訊的第一筆融資,是我們在第一屆高交會期間拿到的風險投資。那時候在深圳融資也非常難,互聯網所有的VC/PE全都在北京,沒有VC過來深圳。當時如果沒有深圳政府舉辦的高交會平臺,像騰訊這樣的小企業非常難接觸到這些資本。

南方周末:與其他制造型或金融型的企業不同,騰訊從一開始就是在對“虛擬世界”的創造與構建中成長至今,怎麽看待互聯網與實體經濟的關系?

馬化騰:過去很多人覺得互聯網經濟和實體經濟是對立的、差異很大。實際上,過去在西方,虛擬經濟更多談的是與金融服務有關的經濟。現在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實體和虛擬經濟是越來越分不開的,未來這兩者是高度融合的,彼此支持的,而不是過去理解的對立或者顛覆的關系。

騰訊在數字內容方面做了很多產品。在過去,大家編一個曲子、一個歌劇或者投資電視劇、拍電影,出來的東西可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現在各行各業都在數字化,不需要像過去一樣有光盤、CD或者有一本書,全部可以網上下載。

你說寫一本書是實體還是虛擬呢?過去大家可以這樣認為(書是實體),但是現在沒有實體這個介質存在,很多東西都是虛擬的。

當然,“虛擬”這個概念也是相對的。數字內容的整個生產過程,包括網絡遊戲的生產,我們實際上是非常傳統的,是勞動密集型、創意密集型、資金密集型的產業。要有大量人員做美術設計、音樂編曲,然後不斷地編劇、測試,是一個完整的生產線。還有我們的後臺大數據中心都有實體機房、數據服務器、網絡設備,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

南方周末:你曾提到互聯網是某種跟蒸汽機和電力一樣的“能源形態”,並將它稱為“信息能源”。並認為這一“信息能源”可以像電力一樣融入傳統產業,帶來新一輪產業革命。作為這場“新產業革命”的領跑者之一,如何描述或定義騰訊未來的使命與願景?

馬化騰:騰訊的使命是通過互聯網和科技服務提升人類生活品質,願景是成為最受尊敬的互聯網和科技企業。

在今年的貴州數博會上,我們提出了一個概念叫做“用雲量”。過去大家把“用電量”作為一個經濟指標。我們相信未來“用雲量”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反映數字經濟發展的指標。我們用電能來對比雲。電帶來了上一輪的產業革命,我們認為新一代信息能源將會帶來新一輪的產業革命。“插上電”之後就帶來了電氣化的革命;現在我們談“接入雲”,我覺得接入雲之後,會帶來數字化的升級。

電出現之後,湧現了大量的發明,電燈、電報、電車以及各種各樣的電器,也包括生活用具和生產工具,都跟電有關,後來又誕生了計算機。雲出現之後,我們首先看到一些互聯網形態的運用,比如說QQ、微信、網絡購物、搜索引擎。再後來雲跟餐飲生活服務結合,我們看到有美團、點評、58;雲跟汽車的結合,有滴滴;跟自行車結合,有摩拜等等。但是這可能還只是雲的初始階段,就好像在電力時代還沒有出現計算機一樣。

在雲的時代,什麽是類似計算機級別的運用呢?我推測也許就是人工智能:雲+人工智能也許就相當於是電+計算機。

粵港澳大灣區抓了“幾副好牌”

南方周末:在互聯網時代成長起來的企業,按理說應該不太受物理社會中的時空阻礙,但是我們看到在信息時代同樣出現了創新企業密集的“矽谷效應”與“深圳現象”,如何看待互聯網企業與區域經濟生態間的關系?

馬化騰:企業的發展與區域經濟生態息息相關。從全球來看,“世界級灣區”一直主導著全球科技創新的方向,是國際大都市群發展的標桿,孕育了不少領導全球創新潮流的科技企業。

比如舊金山灣區和東京灣區在消費電子以及PC互聯網時代引領全球科技,但是最近十年,尤其最近五六年的移動互聯網時代,中國企業其實正在趕超全世界。

我們來看粵港澳大灣區。過去的20年中,整個大灣區培育了華為、中興、格力、順豐、大疆等等一大批領軍企業,為未來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前不久,接受香港經濟日報一位記者采訪時,我評價說,香港抓了“一副好牌”,有很多優勢和條件發展創新。就整個粵港澳大灣區而言,我感覺抓了“幾副好牌”,不止是一副。

我們手上的幾副好牌恰恰反映未來科技發展的趨勢。未來,軟件、硬件、服務三位一體,缺一不可。大家現在看到,不管是電子產品還是軟件開發,都不能孤立發展,一定是整合在智能設備里面,軟硬結合,同時又連到雲端,與後端的雲服務進行整合,這是大勢所趨。

這個趨勢恰恰是粵港澳灣區的優勢,包括香港、深圳、廣東很多珠三角企業,剛好具有這三者優勢。如果能把這三方面的優勢整合起來,我覺得大有可為。

南方周末:在粵港澳大灣區的轉型過程中,通過創新驅動模式改變自身在國際產業分工體系中的角色,實現從“追隨者”向產業“引領者”的轉型是一個重要趨勢,騰訊是如何經歷這一角色變化?

馬化騰:在今年貴州數博會上,我提到目前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是“通”,也就是讓中國企業“走出去”增添了一條通路,多了一條“數字絲綢之路”。

中國的數字內容產業經歷十多年的快速發展,“泛娛樂”等中國特色的數字內容產業生態初步形成。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數字內容生產、發行與消費市場之一。騰訊、萬達、阿里等企業不斷布局全球性內容生態,積累了豐富的商業經驗與資本實力,已經發展成為全球性的數字內容企業。

與此同時,中國數字內容產品正在逐漸得到國際文化市場的認可。過去國外企業詬病中國企業缺乏版權意識,但最近幾年中國版權得到非常大的保護和發展,也正因此,中國的影視、手機遊戲、音樂,文學、動漫,這五個跟內容有關的文化產業正在蓬勃發展,正在走向海外。中國的數字文化產品正在成為“新絲綢”,中國應該抓住現在的大好機會,積極地“走出去”,和國外的知識產權企業多合作,去布局全球的數字文化產業。

南方周末:面對快速變化中的時代與社會,你覺得今天的年青一代做好了迎接未來的準備嗎?希望提醒他們關註或註意什麽樣的問題?

馬化騰:之前在不同的場合,我給年輕人提過一些建議,比如進行創新創業,要多找幾個夥伴。個人的力量再強大,也是有限的。幾個人一起努力,永遠比單槍匹馬更好。再比如,要保持開放心態,不斷學習,從大學進入社會後,困難永遠會有,不要一點挫折受不了,要努力去找方法等等。

具體到粵港澳大灣區的年輕人來說,我覺得最大的問題可能是,粵港澳三地的年輕人之間未必能互相熟悉:整個灣區之間的市場,包括對方市場發展到什麽程度,有什麽機會,還是比較割裂的。甚至很多人還有抵觸情緒,不願意敞開心扉擁抱外部的世界。

正如周其仁教授在粵港澳大灣區論壇上提到的,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生態這鍋湯還沒有煮開,還只是混在一起。我覺得現在的問題是,不同的“料”之間目前還不熟,還是生的。

在這方面我們有很多工作要做,否則講破天,他們根本不知道,不去看,也不去融合,就沒有用的。最終未來還是要靠年輕人,特別是港澳本地的大量年輕人,如果他們不理解大灣區的這些機會,就不知道他能做什麽事情。你如果從外面引入人才,他覺得本地的工作機會給外來人搶走了,矛盾更大,這是要重視的問題。

騰訊6月20日在粵港澳大灣區論壇上宣布啟動“騰訊粵港澳灣區青年計劃”。我們希望通過青年交流計劃,比如建立青年夏令營,鼓勵港澳的年輕人和珠三角的年輕人能夠融合,我們會編隊讓他們融合在一塊生活。希望更多的企業像我們一樣,通過每年的夏令營、冬令營為年輕人組織很多活動,帶來更多的溝通和交流。只有這樣,“大灣區創新”這鍋湯才能慢慢融合,才能煮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3554

國內雲計算爆發增長,京滬深用雲量占全國65.3%

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曾提出“用雲量”概念,通過“用雲量”來衡量數字經濟發展程度。

5月23日的騰訊雲+未來峰會上,騰訊雲和騰訊研究院聯合發布《用雲量與數字經濟發展報告》(下稱《報告》),將IaaS、PaaS、SaaS等雲服務項目進行加權平均,以城市為單位衡量市場主體在雲端活動狀況。

《報告》指出,國內雲計算處於爆發增長期,2017年“用雲量”總量年化增長率為133.1%;2018年第一季度,用雲量較上年同期同比增長138.6%。

從地理分布上看,“用雲量”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天津和廣州等一線城市,北京、上海、深圳三座城市用雲量占據全國總量65.3%,單北京一個城市就占了35.4%。

互聯網行業是雲計算最早商用落地之處,也是雲計算消費的絕對之力。2017年互聯網行業“用雲量”占全國總量的79.1%,並以遊戲視頻為主,視頻遊戲類互聯網業務“用雲量”占總用雲量比例為50%。

行業共識是,在雲服務領域,傳統行業比著互聯網有著更大的市場空間。

《報告》指出,包括制造業等第實體經濟主要構成部分在內的傳統產業“用雲量”年化增速達到278.6%,增速僅次於“政務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686

多晴天雲量小規模最大酒泉功能最齊全

1 : GS(14)@2014-10-18 23:00:57



【話你知】在文昌發射中心落成使用前,中國已擁有三個衞星發射場,各具特色。其中創建最早、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是位於內蒙沙漠中的酒泉發射中心,佔地2,800平方公里,地平人少,多晴天,雲量小,日照長,每年有300日可發射衞星。太原發射中心地處高原溫帶,主要擔負太陽同步軌道、氣象、通訊、實驗等中、低軌道衞星發射任務。西昌發射中心建於山谷腹地,籌建時主要考慮方便隱蔽,屬亞熱帶氣候區,主要擔負通訊、廣播、氣象衞星等試驗發射和應用發射任務。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41018/1890401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611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