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二十二》 反複逆襲的紀錄片 是“黑馬”更是“拐點”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817/164689.shtml

《二十二》 反複逆襲的紀錄片 是“黑馬”更是“拐點”
娛樂硬糖 娛樂硬糖

《二十二》 反複逆襲的紀錄片 是“黑馬”更是“拐點”

邊緣的,走向主流;流行的,備受審視。

來源 | 娛樂硬糖(ID:yuleyingtang)

編輯|李春暉

後之視今,這個夏天,我們可能見證了中國電影的真正拐點——或者說,中國電影觀眾的拐點。邊緣的,走向主流;流行的,備受審視。

反映幸存慰安婦生活現狀的紀錄片《二十二》,從上映第二天(8月15日)開始自己的逆襲之旅。在單日排片占比4.8%的不利情況下,票房占比達到了8.4%,最終拿下1311.57萬的單日票房。除了《戰狼2》,比《二十二》票房高的《心理罪》和《俠盜聯盟》排片和票房輸出比均為負數,這也就意味著其排片量大於實際市場需求。

《二十二》不僅成為內地市場首部單日票房過千萬的紀錄片,34.4%的上座率也遠超其他競爭對手。這或許也是今日其排片占比上漲至10.8%的主要原因。從上映首日1.5%的排片比到今日的10.8%,《二十二》經歷了最“夢幻”的48小時。截止到今日(8月16日)22時,《二十二》的單日票房已突破2600萬。

這也是令無數人感動的48小時,從最初影迷擔心的排片、票房問題,到市場自動將排片雙手奉上,《二十二》憑借強大口碑走出了典型的票房逆襲曲線。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局面,已經是今年暑期檔第三次上演。此前,《重返狼群》獲得3291萬票房,《岡仁波齊》(記錄電影)更是獲得9972萬票房。

52

我們說一部電影是“票房黑馬”,即本來並不被看好,卻出人意料的取得好成績。但短時間內接二連三,我們就不能以孤例視之,而是一種必須註意的新趨勢。中國電影院里的紀錄片,已經今非昔比,因為中國觀眾變了。

這個暑期檔,市場最看好的大明星大制作《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折戟,題材相對小眾的軍事動作片《戰狼》刷新影史記錄,連續三部記錄類電影勇奪票房。這些任何市場預測者都無法預測的情形,讓我們可以相信:哪里有危險,哪里也便生拯救,在國內影市的票房之困里,真的生出了希望。

媒體曾將票房增長放緩的2016年視為中國電影的拐點,還引來影視大佬們的各種反駁。如今看來,2016年的電影市場,更多是告訴我們,觀眾不看什麽;2017年才真正給出了答案:觀眾想看什麽。

嚴肅題材的力量

只從電影的意義來看,《二十二》就已經達到了“五星”水準。正如導演郭柯在接受采訪時說的那樣,不是我多牛,而是我聚焦的那個群體。

8月14日,正是世界“慰安婦”紀念日,《二十二》作為國內首部獲得公映許可證的“慰安婦”題材紀錄片登陸國內院線。在獲得了張歆藝、馮小剛、吳京等明星的力挺,國內主流媒體和自媒體大號的主動發聲後,這部電影迅速獲得了極高的關註度。

53

《二十二》以“搶救式”的拍攝紀錄了22位“慰安婦”老人,其所承載的意義已經大於電影本身。而且運氣極佳,檔期撞上了《戰狼2》。

撞上《戰狼2》,於別的電影是大不幸,對《二十二》則是相得益彰。有網友說:“《戰狼2》讓我們看到了國力強盛,《二十二》讓我們記住了勿忘歷史。”從這一角度來說,《二十二》就是《戰狼2》的前傳。

而且,目前活躍在影市的商業類型片大多口碑平平,這也給了《二十二》逆襲的基礎。憑借著“嚴肅”的題材和“真實”的情感,《二十二》再次演繹了口碑逆襲的經典路線。

今年6月,《岡仁波齊》上映。這部電影聚焦藏區普通人的朝聖之旅,關乎信仰。而當時的影市,正是進口片輪流坐莊,國產片就如沒有信仰的人,在盲目中徘徊。《岡仁波齊》的出現,讓許多影迷看到了華語電影人的信仰。

正因如此,大量影迷、影評人力挺該片,認為這是國產電影的一片“凈土”。於是,這部電影同樣憑借著“嚴肅”的題材和“真實”的情感拿下近億票房,也直接催生了《皮繩上的魂》走入院線。

55

從《岡仁波齊》到《二十二》,這樣的紀錄片在如今的商業電影市場顯得十分可貴。對口碑不佳的類型片產生審美疲勞的影迷,開始逐步接受這些曾經邊緣的影片。而聚焦特殊群體的紀錄片,也的確有被記住的價值。

事實上,從去年開始,紀錄片就成為電影市場的一股清流。相關數據顯示,2014年至2016年國產紀錄電影的票房分別是1815萬元、3163萬元、7795萬元,同比增長74%、146%。

去年上映的國產紀錄電影中,《我們誕生在中國》以6654萬元創造了中國紀錄電影(不含真人秀)的最高票房紀錄,《舌尖上的新年》《我在故宮修文物》《生門》等影片也都引發了人們觀影和討論的熱潮。

近兩年,越來越多的民營公司開始進入紀錄電影領域,投資制作紀錄電影。相對小眾的紀錄電影為了得到更廣泛的傳播,也開始積極拓展新的傳播途徑,跨媒體推廣、傳播成為趨勢,促進了紀錄電影票房的增長。

被“消費”的真實

《二十二》再替紀錄片“火”了一把,其實已不算十分意外。“質量為王”早已是影迷的首選,並且不再只將電影視為娛樂,也將其作為思考和更多複雜感情的出口。

但伴隨著《岡仁波齊》和《二十二》走紅,也引發一些爭議。常年帶有“情懷”色彩的紀錄片,已經做好被消費甚至過度消費的準備了嗎?

紀錄片畢竟和劇情片不同,它基於導演可虛構的空間過於狹小。特殊群體必然需要放在特殊語境下去解讀。《岡仁波齊》票房逆襲的背後,也有販賣民族風情、消費民族信仰的爭議。

而因為電影的“良心”,也讓很多人以過於“道德化”的姿態對電影進行盲目鼓勵。似乎不去電影院看就成了沒情懷、縱容爛片的“異己分子”。但這種聲音越大,反對的聲音也就越大。

但從《岡仁波齊》的角度來說,究竟該如何看待朝聖的意義,一個生完孩子的產婦在冬天趴在地上朝聖,應該去褒獎還是批評,沒有人可以給出一個公正且準確的答案。

56

現在,《二十二》剛剛開始逆襲,批評的聲音也隨之出現。“販賣傷痛”、“二次傷害”的質疑也有其自身的道理。雖然導演和片方都聲稱創作時盡可能“去標簽化”,但當攝像機放在這些老人面前,“去標簽化”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

因為“慰安婦”本身就是政治的,它自帶標簽和屬性,這不容創作者去選擇和摘除。如今排片的逆襲,片方也經歷著考驗。一方面電影排片場次多了,上座率必然會下降。另一方面則是電影被“透支”,畢竟從題材到類型,電影都過於小眾。

如何讓《二十二》不是“慰安婦”紀念日的“消費品”,既考驗片方的營銷策略,也考驗影迷的觀影素質,甚至是對國民性的一次拷問。畢竟在國內,“性暴力”仍然是一個難以啟齒的話題,它發生著,它存在著,但一切更多是在地下。

“慰安婦”作為抗日戰爭的一部分,它不容被抹去。但這又是戰爭最為痛苦的一部分,沒人願意總被提起。究竟拍攝是否會對老人造成“二次傷害”,這根本說不清楚。

在這件事上,沒人可以感同身受,這是跨越數十年情感累積做出的選擇,而這個選擇未必是自願或者必須的。此前,許多媒體曾報道某些地方慰安所遺址遭到街坊排斥,慰安婦被迫接受采訪或者“熱心捐助”,她們的姓名、年齡、遭遇事無巨細的公布在大眾面前。

57

面對這種“二次曝光”,她們如何去接受,大眾又能接受多少?電影是短期民族情緒的消費品,還是被長久銘記的個人歷史,這些都無法被預知。但絕非曝光程度越高,效果越好。

《二十二》的制作成本只有300萬,宣發費只有40萬。迄今為止其口碑和票房都讓其成為當之無愧的“黑馬”。影迷競相力挺的意義已遠遠超出了電影本身。而隨之而來,伴隨著紀錄片興起的“道德消費”,或許註定是類型崛起必須承受之重。

導演說,“我拍的不是慰安婦,是人”。但影迷看到的,究竟是“慰安婦”還是“人”,或許才是更為關鍵的問題。

《二十二》 票房 電影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683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