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13亿债券资金二次发力 盛高置地百亿目标定5年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7-23/HTML_0GS3VG5GYYF4.html


盛高置地(0337.HK)近日披露了上半年的业绩快报,截至6月底上半年合约销售面积13.89万平方米,合约销售金额11.3亿元;下半年可供 销售面积30.98万平方米,全年销售面积合共80万平方米。7月7日,盛高置地以约2.75亿元,通过挂牌方式取得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住宅地块的土地使 用权。

盛高置地旗下全年可售物业总额可达80亿元(据介绍,旗下物业平均售价为1万元/平方米左右),盛高置地集团行政总裁谢世东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却保守预计,全年销售目标为30亿元。

香 港上市近3年的盛高置地,走的是低负债率下不断提高有限资金使用效率的相对保守策略。公开资料显示,2008年底,盛高置地净负债比率为47%,在同业中 处于较低水平。该公司近期发展的主要资金,是一笔2007年发行为期约6年的可换股债券所融的约13亿元,总计不足30亿元。

得益于现金流 进一步充实,盛高置地于2009年上半年进行一连串的股份回购行动,以减轻未来还债压力。截至2009年6月底,集团已发行10.25亿股,未偿付可换股 债券价值8.896亿元。2月25日,盛高置地宣布以平均价0.516元回购总值5400万元未到期可换股债券;4月底再次向可换股债券持有人购回总值 1.144亿元的未到期可换股债券。

对于未来风险的控制,还体现在公司对长期经营性物业的持有比例上。在颇受关注的上海“外滩源”项目,盛高置地半岛酒店将在今年10月中旬左右试营业,这将是“外滩源”中第一个亮相的核心项目。

“ 国内许多住宅开发商,都在逐步提高持有物业的比例,也有部分企业将个别整体项目转售为租,作为酒店式公寓经营,为公司的长期发展做准备。”日前,在第一太 平戴维斯中国区新品牌“第一太平戴维斯酒店式服务”成立仪式上,第一太平戴维斯上海市公司董事长刘德杨指出,不同公司出于资金调整要求不同,应该遵循不同 的比例上限。

“目前,经营性物业占公司资产比例约10%,为避免过多资金沉淀和控制负债率、维持现金流,公司把这一比例上限定在30%。”谢世东透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37

5年50亿 金隅集团发力环保产业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10-29/151654.html


在水泥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凸显之时,华北地区的水泥龙头金隅集团开始进军环保产业。

10 月28日,金隅集团建设的国内首条“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线”在北京水泥厂内正式运营。与此同时,金隅集团发力环保产业的路径也逐渐清晰。“未来5年,我们 金隅在环保产业上的产值计划达到50亿元,”金隅股份副总裁付秋涛对记者表示。据了解,目前,金隅集团的环保年产值仅为3亿元。

这也是金隅 集团在水泥版图布局阶段性完成后寻求行业突破的又一举措。金隅集团副董事长段建国表示,目前金隅所在的华北水泥市场尚未出现过剩。不过,目前金隅集团在华 北的水泥生产线布局已基本完成,尚有4条线在建设中。“华北市场现在主要就是我们和冀东,剩下的市场空间应该说已经不多了,在这个区域我们也没有待批或者 计划的新线。”

水泥板块风平浪静之时,金隅开始将环保板块列为单独主业,使其成为金隅股份下继水泥及其相关业务、房地产和新型建材后的又一大独立业务板块。付秋涛身为北京水泥厂总经理,新近即被擢升为金隅股份分管环保产业的副总裁。“未来的规模可能不亚于水泥生产。”段建国称。

这个市场的前景巨大。以城市污泥处理为例,现在北京市每年能产生87万吨污泥,而全国所能统计的数据是一年产生污泥2800万吨。“而现在的填埋方式都是不可持续发展的。”付秋涛称,如此一来,这样的市场空间引人遐想。

不 仅前景巨大,环保产业的利润相当不菲。据介绍,2008年金隅集团的环保产业净利润已经接近了8000万元;而在一般情况下,环保产业的盈利空间也大于传 统产业。以金隅集团旗下的北京水泥厂为例,年产水泥200万吨,全年的利润达到1.8亿,其中环保产业贡献的利润约占40%,接近1个亿。

“我们在测算时一般把利润率都估计在20%。”付秋涛对记者表示。

这样的盈利空间也吸引了国内众多水泥企业的目光。据付秋涛介绍,目前,国内包括广西、四川、湖南等多个省份的水泥企业都在寻求和金隅合作环保产业,“每周都有人来。”不过,相关配套政策、原料来源等问题也都是水泥企业发展环保产业亟待解决的。

但问题并不能阻挡发展的脚步。付秋涛表示:“中国是第一水泥生产大国,现在很多水泥生产企业走的路都是不可持续的,我们要走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而在金隅环保方面,我们将有相当规模的投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58

顺德民企发力南美:130亿元购50亿吨铁矿


http://www.21cbh.com/HTML/2009-12-29/159635.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635

中国建材2009净利上升55.6% 四大业务板块发力


http://www.21cbh.com/HTML/2010-4-16/3OMDAwMDE3MzE3OA.html

4月16日晚,中国建材(HK3323)发布2009年业绩公告:实现营业收入332.97亿元,同比增长26.3%;净利润23.5亿元,同比增长55.6%。
每股收益0.96元,同比增长41.2%。公告还显示,中国建材按照截至2009年12月31日止的总股本2481215273股,派发末期股息每股0.07元(含税),总额共计约17368.5万元(含税)。
 “飙升”,中国建材内部用这个词,来形容过去这经济最困难的2009年公司所交出的成绩单。
据悉,上市四年来,中国建材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达到72.8%,营业利润复合增长率达到77.2%,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达到62.2%。
对此,中国建材董事局主席宋志平表示,2009年的公司业绩,一方面受惠于国家“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和国发38号文等政策对建材行业的推动,另一方面得益于近年来实施的大规模联合重组和持续推进的管理整合。
这使得中建材旗下的四大业务板块各有发展亮点。
首先是大水泥区域化发展战略成效凸显,由淮海、东南、北方三大战略区域构成的水泥业务整体战略布局初步形成,产能规模达到1.6亿吨,区域市场控制力和利润贡献率显著提升;销量达到1.14亿吨,同比增长44.0%;
轻质建材板块已完成10亿平方米石膏板全国产业布局,总产能已达7.2亿平方米;销量达到4.75亿平方米,同比增长47%。该板块在建项目进展顺利陆续投产,为满足产能释放的需求,积极拓展营销渠道,加大市场推广力度,紧盯全国大中城市重点标志性工程,行业领导者地位更加巩固;
在复合材料与玻璃纤维板块中,风机叶片业务快速增长,产能规模已达5,000片,销量超过3,700片,同比增长58%,跃居中国第一;沈阳、酒泉、包头风机叶片基地相继投产,产业布局全面完成,年产万片的战略目标提前实现。此外叶片业务成功引资1亿美元,为3兆瓦、5兆瓦等大型叶片规模化生产打下了良好基础;
受金融危机影响颇深的玻纤业务,则通过技术进步改进产品配方,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调整产品结构、创新营销管理和销售模式,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销量环比增加,生产经营指标持续向好。
此外,工程服务板块的收入、盈利水平和订单也在稳步提升。
对于2010年,宋志平表示,中国建材将抓住国务院38号文和7号文以及“建材下乡”等政策机遇,稳步推进联合重组和资本运营,坚定不移地走控制区域市场、构建核心利润区的发展道路,推进有规模、有巨大协同效应的联合重组,提高市场控制力和占有率,加强传导原燃材料成本价格波动的能力,保证稳定合理的利润空间,推进市场健康发展;同时,继续深入推进管理改进和精细管理,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链延伸,大力发展新型建材、新型节能住宅和新能源材料,不断优化产业链;继续协同各地政府淘汰落后生产力,进行区域内的合理布局,加强技术升级与节能减排,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162

TCL发力工业地产:依托万通新创实现土地增值


http://www.21cbh.com/HTML/2010-8-5/yNMDAwMDE5MDUyNg.html


三年的运筹帏幄,万通实业的工业地产“蓝图”终于拉开了序幕。

7月30日,万通实业与TCL集团共同签署了《进 一步推进工业地产领域合作之框架协议》,根据协议,TCL集团将陆续向双方合资的万通新创工业资源投资公司(以下简称万通新创)注入旗下优质工业物业,万 通实业也将提供种子资金发起基金,为万通新创提供充足资金,而双方将力推万通新创上市或发起REITs。

据了解,万通实业与TCL集团早在2008年初就分别出资55%、45%,共计2.5亿元注册了万通新创公司。

TCL土储注入万通新创

2008年,位于无锡工业园的TCL工厂的招牌悄然被“万通工社”所替代,万通新创公司成为这里的主人。“万通工社”是以工业生产为主,综合研发、娱乐、学习、餐饮、购物等一系列配套设施的综合性工业社区。

对此,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与万通实业董事长冯仑看来,“万通工社”为工业地产开发开辟一个全新的方向与模式。

“万通工社建设之前,TCL的厂房使用率仅为60%,这也是中国众多制造业厂房所面临的普遍的资源浪费问题,而专业地产公司更懂得如何利用土地。”李东生说。

李 东生表示,此举主要为盘活土地,降低固定资产持有比例,通过对非盈利资产、固定资产的优化组合完成从制造型企业到创造型企业的转型,并通过整合和发挥旗下 丰富的工业土地储备,借助万通实业的专业化能力,进一步提高其工业地产的使用效率和增值空间,实现轻资产化运作,从而提升TCL集团整体运营效率。

对于万通实业来说,可以通过此举,充分发挥其专业化投资和地产开发的优势,实现企业快速增长并成为行业领先者的目标。

据了解,TCL集团旗下的土地储备将逐步注入万通新创公司,而经过近30年发展,TCL集团在广州、内蒙古、成都、武汉、无锡等地设立了众多生产加工基地,全国土地储备超过百万平方米。

此 外,面对媒体提出的万通与TCL的合作是否只是“圈地行为”,冯仑指出,不会改变万通工社的土地用途打政策“擦边球”,炒高工业用地地价,转商业用地。万 通和TCL的合作并非短期行为或是炒地皮。“工业企业正面临制造向创造转变,无论地产公司还是制造企业都不会甘愿做圈地公司。”

面对外界关于TCL集团主营业务受阻、寻求地产突破的说法,李东生也回应称,TCL不打算转战地产。TCL未来将逐渐减持在万通新创的股份,主业仍然专注制造业,特别是液晶研发和生产。

据了解,经万通新创收购后,后期运营采取售后回租模式,TCL集团对其中58%面积进行回租。目前,包括索尼等大型企业已进驻工社,出租率近90%。

冯仑的算盘

然而,据记者了解,万通实业工业地产的野心远不止于此。

冯仑表示,在欧美成熟市场中,工业地产是收益型房地产(或称商用地产)中的重要分支之一,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与住宅地产、商业地产相比,工业地产不受政策调控影响,波动相对较小,偿债能力强,资产周转率高,而且会产生土地增值带来的资产溢价,收益稳定可靠。

据了解,未来拟把万通新创打造成中国第一家工业地产上市公司,除了TCL集团以外,未来也不排除和其他公司用其他方式合作的可能性。

同 时,冯仑透露,万通新创正在积极筹措REITs产品,目前已经和农业银行“2.77-1.07%”、兴业银行“27.51-0.90%”、北方信托、嘉实 基金等多家投资机构进行沟通。未来,将选定有意向的两三家共同合作。而万通实业方面未来3年将通过不断提供种子基金,增持万通新创。

冯仑表示,国外REITs已十分成熟,通过“售后回租”模式可确保物业收益率。万通新创总经理武伟东则表示,目前万通新创项目的净运营收益率在8%。

此外,万通实业还致力于基金管理,目前直接管理和合作管理的基金规模已经达到15亿美元,

冯仑认为,万通实业的新目标是成为类似新加坡凯德置地一样的地产投资者,万通新创则渴望5~10年内在工业地产领域成为绝对领先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196

郭台铭逆势发力 十月再次调薪

http://www.cb.com.cn/1634427/20100904/148023.html

 二次创业子公司再次报亏,FIH已成鸡肋

  郭台铭逆势发力 十月再次调薪

  员工“N连跳”风波远去,富士康科技集团(以下简称“富士康”,在台湾亦称为鸿海集团)总裁郭台铭也回到其本人所擅长的企业运营层面。

  富士康商务总处媒体办公室主任刘坤确认,2010年10月,富士康将全面调薪,“深圳基本符合条件、每月底薪可调至2000元的生产线工人约占总数的85%。”

  这也意味着,下半年FIH的扭亏之路更加艰难。

   曾宣布“再干十年”进行鸿海集团(2317.TW)二次创业之后的郭台铭遇到了新难题。8月30日,富士康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下称 FIH,2038.HK)发布2010年中报称,FIH上半年业绩亏损1.43亿美元。FIH为鸿海集团港交所上市子公司,专门从事手机代工业务。

  这也是FIH第二次遭遇亏损。2009年中报,FIH亏损1870万美元,为郭台铭创业以来公司首次遭遇亏损,一改此前鸿海集团年均逾30%的复合增长趋势。受此影响,FIH股价连续两日重挫,已累计跌掉约45%。

  FIH与“苹果大餐”无缘

  作为全球手机代工巨头,FIH在外界眼中是富士康国际,在集团内部,不过是一个代号为WLBG的事业群。现在,FIH业务在郭台铭的鸿海版图中愈发有“鸡肋”味道。

   2009年,FIH实现营收约72.14亿美元,大概占2009年鸿海集团总营收1/7。但2009年全年FIH营业额较2008年92.71亿美元减 幅达22.19%;2009年净利润仅为3900万美元,较2008年同比下滑67.77%。进入2010年,截至6月底,FIH同比营业额增长仅 2.12%,且亏损额扩大;鸿海集团营业额则同比大增56.96%,毛利率由2008年中期的4.32%跃升至当下的4.58%。

  对此,FIH董事局主席兼行政总裁陈伟良未在财报中多言,他仅是将FIH亏损面扩大归因于手机行业经营环境的恶化——产品价格下降、产品组合变动,以及较高的折旧费用。

   业内知情人士分析认为,2010年手机行业形势确实严峻,包括诺基亚等的中期财报均未能达到预期,但与诺基亚等不同,iphone业绩却全面飘红、一枝 独秀。遗憾的是,富士康尽管身为苹果手机及其他业务的独家代工企业,FIH却几乎与此无关:FIH的客户主要包括诺基亚、索尼和爱立信等;苹果相关业务属 于鸿海集团IDPBG事业群。

  换句话说,在苹果等智能机大行其道之时,FIH却因为鸿海集团内部的定位分工不同,被迫主动放弃了争夺利润率较高的“苹果大餐”。

  当然,考虑到2010年下半年富士康全面调薪,FIH的营运压力会更大。

   2010年6月1日,富士康宣布第一次加薪,将深圳基地一线工人每月底薪由900元调至1200元;但因为实际发放从2010年7月起执行,所 以,FIH中报亏损并非加薪所致。财报数字也可佐证,2010年上半年FIH人力成本支出仅由2008年中期的2.34亿美元升至当下的2.43亿美元。

  集团坚定做多

  事实上,早在2010年初,郭台铭已预见规划好了鸿海集团的2010年增长大计。

  2010年2月,郭台铭接受《台湾联合晚报》采访时认为,上半年没有问题,下半年要看各国政府政策是否持续作多。

  郭强调称,目前电子业的景气程度取决于代工厂商应对两种“急”的能力:一种是集中的“集”,另一种是急速的“急”。“集”是指产业集聚程度,电子代工企业富士康排名第一,2009年实现营收约610亿美元;全球第二大电子代工企业伟创力2009年营收309亿美元。

  另一个“急”则是供货速度,品牌商要求迅速出货,某款被看好的新品推出不出数天,新模仿及替代竞争产品就会推出,3个月后产品可能就需要更新换代,产品利润连带代工利润就会被迅速摊薄。

   “集与急加在一起,再加上金融海啸,吓到零组件厂不敢投资扩产,因此造成缺货与电子业的荣景,这样的荣景可以看到6月。”郭台铭进一步分析指出,至于下 半年,要等到四五月才看得清楚。包括美国与欧洲等全球经济,之前可以说是被“救起来”的,现在各国政府觉得不能长久“救”,都准备缩手。

 目前看来,鸿海集团前7个月营收同比增长56.26%,郭台铭确实眼光独到。而高盛证券也预估,在3C产品带动下,鸿海集团2010年营收2.5兆新台币。

  一个可以对比的数字是,台湾省2010年总预算为1.8兆元台币,郭台铭和鸿海堪称“富可敌国”。

  调薪背后

   相对而言,2010年3月起一系列的员工跳楼事件,多少有些打乱了郭台铭的既定步骤。按照其原本规划,“再坚持干十年”的郭台铭本该带领鸿海集团开启下 一个黄金十年,如果仍能实现平均每年约30%的增长,鸿海集团有望跃居财富全球500强前列。而2008年,鸿海位列该排行榜第109名。

  郭台铭在5月26日面对全球媒体的采访时称,自己很憔悴,很怕夜晚的到来。此前的十多例员工跳楼事件基本都发生于晚间及凌晨时分。

   而在经过一段相对的静默期后,刘坤透露,近期富士康内部高层集体反省应对策略。他同时指出,所谓“富士康西进内迁”的说法并不恰当。“富士康从深圳园区 向全国发展,现在全国各地有了20多家园区。所以,与其说撤离或者说搬迁,不如说是富士康新业务发展的需要。”刘坤说。

  但不管怎样,富 士康6月初发布的调薪令却将引发代工业内的大变动。一位同样位列代工业前茅的跨国公司高管即认为,各电子代工企业不可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工资的较大差距, 行业均衡是必然趋势。由此,即便刘坤不承认富士康调薪是为“拖垮”份额较小竞争对手的“阴谋论”,只是认为随着企业发展富士康会让更多员工分享公司成长, 但电子代工市场份额的“集中”趋势已进一步呈现。

  “无论员工人数还是园区建设,富士康都处于过去30多年来非常良性的位置。”刘坤说,通过10月份将一线员工的每月底薪调至2000元,富士康的普工稳定性会进一步提高,这也同时能够降低因员工流失带来的人力、商务、培训、产线熟悉等用工成本。

  “富士康不会搬离深圳。只要员工有长期留在富士康发展的强烈意愿,针对提薪进行的基本技能考核,可以确定地说,深圳基本符合条件,每月底薪调至2000元的生产线工人约占总数的85%。”刘坤告诉记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75

绿城猛追万科:发力绿建效仿富士康模式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0-18/4MMDAwMDIwMTM4Mw.html

赶超万科,代建制或是一条路子。

虽说绿城集团10月份有好几个新盘开盘,但从前8个月的销售额来看,要赶超万科,貌似还要下狠功夫。

9月底,绿城集团常务副董事长寿柏年在杭州宣布成立绿城房产建设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建”)时,业界一片哗然。

很多人以为发展代建业务是绿城规避高负债率,继续扩大规模发展的选择。更有媒体将绿城这条战略道路戏称为“富士康”,以表示对其战略的质疑。

然而,今年6月份曾为“绿建”做内部组建方案的兰德地产策略咨询机构总裁宋延庆却向记者透露,绿城现在提出的代建合作模式,主要是出于战略上的考虑,为企业发展道路寻找突破口,并非为突破宏观调控带来的影响。

业内人士都记得,2009年年底,绿城集团董事长宋卫平发出赌咒:3至5年内赶超万科。

如果不寻找突破口,宋卫平上述豪言壮语估计只能成明日黄花,随风飘逝于西子湖。

“绿建”的成立,或是绿城寻求突围的一道新招。

“绿建”出世

据了解,“绿建”已注册成立,由绿城集团执行总经理曹舟南出任总经理,主要提供品牌输出与建设管理服务。

绿城决定“不出钱,不出地”,用“代建”的方式,规避和突破自身资金以及土地方面瓶颈。

绿城代建有三种模式:其中一种是与已经取得土地证的企业对接,由合作方承担全部或部分资金,绿城建设承担开发任务。

有分析人士认为,如果代建方不能提供资金,中小开发商没有丝毫与其合作的必要性。在宏观调控下,资金问题是中小开发商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还不如将项目卖掉。

兰德咨询总裁宋延庆则认为,一个项目,中小房地产企业做下来获得的利润是20%,而绿城是30%,绿城从中赚取7%的管理费,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绿城集团副董事长罗钊明在接受笔者采访时透露,现在找绿城合作的中小开发商特别多。“我们将对这些企业进行多项调研,并做区域市场调查。”罗钊明如是说。

宋延庆认为,绿城需要作出一个可行性的合作模式,要对合作方进行一系列的调研,包括资金状况,就像是风投找项目搞调研一样。

绿城另外一种代建模式是与外部资本对接,通过成立平台公司募集资金。绿城负责开发建设,并与投资方共享收益。

对 于这个模式,罗钊明表示,绿城主要是参与和发起成立基金,拓展融资渠道。这被认为是绿城与资金对接的一个方式,如果在“绿建”的大池子里面,既有合作方提 供的代建项目,又有希望进入房地产投资的基金,“绿建”这个代建公司生意才会做好。否则,单纯拿钱去做代建,绿城本身紧绷的现金流不能支撑。

第三种模式是与政府安置房建设对接,由绿城的专业团队承担项目开发任务。绿城将根据项目的销售额或利润额提取7%-8%的分红。

对于相关媒体报道的“7%-8%的分红”,罗钊明澄清说:“保障房利润没有那么高,也就是在3%-5%左右”。

宋延庆则认为,保障房利润的高低关键在于如何与地方政府“谈条件”。“获得7%-8%的利润是很有可能的。比如,一个项目,60%用来建保障房,配建40%商品房,还有车库、车位和商铺,别说7%-8%,15%的利润都是有可能的。”宋延庆如是说。

宋延庆表示,开发商做商品房是为了利润,做保障房则是为了现金流。开发商做保障房,只要不赔钱就达到目的了。

“绿建”的成立,根本上是想为绿城另辟一条快速做大营业额的路子,希望能够除自身开发业务之外,找一条快速发展的道路。

宋延庆认为,成立基金其实就是想做大营业额。绿城有“雄心壮志”,想做行业老大,赶超万科。

未完的赌局

2009年底,绿城销售额达到了425亿元,并且斥资购买了17块地,土地储备达到3000万平方米。

当时,宋卫平认为,绿城土地储备和销售增长速度都远超过万科,以这样的速度,3至5年内超过万科,做行业老大,是没问题的。

为此,绿城2010年销售目标初步定在了900亿元,随后又改为670亿元,近期在眼看无法完成销售目标的情况下,再度将年度销售目标下调到了500亿元。

如果再继续下调,将接近2009年的425亿元,几乎没有什么增长。

看来,宋卫平在2009年底发起赌局的时候,并没有料到2010年4月份会出台“国十条”调控政策,绿城2009年大肆购买土地,不但没有实现快速开发,反而因为高额的土地出让金形成了负担。与此同时,国内银行紧缩开发贷,绿城资金链紧绷,8月份负债率已经高达158%。

2009年中期的高负债率景象,再度出现。而这次宋卫平能否平安过关,还不得而知。绿城自2006年登陆香港资本市场后,也罕有再融资动作,在绿城负债率再度攀升的时候,绿城集团还没有成功募资为其解困。

“当一个开发商资产规模做到500亿的时候,就很难再做下去了,” 宋延庆表示,即使没有赶超万科的目标,绿城发展到销售500亿元的时候,也要面临一次重要的转型问题。

万科总裁郁亮也曾对媒体表示,万科年度销售额到500亿元的时候,也进行了一次重要的管理体制改革,而万科目前销售额达到800亿元,接下来要做1000亿元的管理体制调整。

万科的内部管理之严密,在业内早有口碑,而绿城并没有像万科那样做专业、科学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对于绿城这种成立“绿建”的特别“超车”方式,业内人士也看法不一。

其实,绿城并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早几年前,阳光100、中体奥园等房地产企业就已经在做品牌输出,有的打出了名气,有的却没有发展起来。

绿城到底能挖得金矿,还是徒劳一场?

笔者发现,绿城高管在提及代建业务的过程中,一直强调的就是“绿城不出钱”。其实绿城自己也很清楚,代建方如果提供资金,一旦房子卖不出去,就会陷入呆坏账的境地。

如果不提供资金不提供土地,绿城主要做的也就是品牌输出了。

罗钊明指出,绿城在选择合作方的时候,有三个条件:第一,土地的权属证明必须是取得的。第二个就是对方对房产的开发理念和对产品的要求基本吻合绿城的定位。第三,必须具备非常好的资金条件。

宋延庆透露,阳光100早期做的品牌输出,主要是捆绑社会资本金,用别人的钱做自己的事。现在阳光100已经独立发展,品牌输出方面涉及得比较少。

“我们在2005、2006年的时候也帮中体奥园做过这方面的咨询服务,当时他们要做的是纯粹的品牌输出,”宋延庆说道,中体奥园就是想走捷径,不需要任何付出,单纯赚取管理费。所以到现在没有发展起来,而且品牌授权估计也快要到期了。

罗钊明表示,在代建合作中,绿城将参与开发全过程,从前期管理、规划设计,一直到工程营造、成本控制、营销策划、竣工交付,以及到最后的物业管理。

宋延庆认为,绿城的输出品牌与中体奥园不一样,他参与开发全过程,再加上绿建是独立核算,流动资金多,不会存在什么问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694

中国建筑全产业链发力楼市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2-9/wMMDAwMDIxMDAwMA.html

一直“掩藏”在中海地产(00688.HK)光环后的中建地产沉默中爆发,在北京连推十个项目,冲击京城“百亿军团”。

据本报记者了解,未来中国建筑(601668.SH)将加速整合旗下二级公司的房地产资源。

中建地产董事长李百安表示,背靠母公司中国建筑,中建地产将发挥产业链优势、加强组合协调能力,力争把中建地产打造成“全产业链的房地产公司”。

12 月7日,中建地产首度对外发布品牌。万科集团副总裁北京万科总经理毛大庆认为,中建地产有其他房地产企业难以复制的特征,是包含全产业链条的企业,且中建 (品牌)具有宽阔的国际化背景,一直承担着中国建筑企业“走出去”的责任。早年有过新加坡工作和居住经历的毛大庆称,在新加坡大约有一半以上的保障性住宅 都是中建承建的。

在中国建筑的主营业务中,房屋建筑工程业务虽然是收入的主要来源,而房地产投资开发却是利润的主要来源。在IPO路演时,提及中国建筑的竞争优势,中国建筑董事长易军分析道,“房建和地产互为上下游产业,一个经营稳健、一个盈利能力强。”

不难理解,中国建筑发展房地产业务的决心。中国建筑2009年年报也显示,力争用3至5年时间,将房屋建筑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和房地产开发与投资的利润构成由2008年的4∶1∶5调整为3∶1∶6。2009年,这一比例为3∶0.8∶6.2。

根据中国建筑集团整体上市的需要,2007年中建地产组建,代表中建股份负责经营管理全系统不含中海地产的房地产业务。中建系旗下所有房地产业务,除中海地产品牌以外的部分都纳入中建地产。

虽 然在管控架构上,散落在各子公司的地产资源都统一收归中建地产管理,但在中国建筑财务报表上并未单独立项。据中国建筑招股说明书显示,中建地产有30家附 属子公司,主要是中建八个工程局旗下的项目公司,遍布全国16个省市,正在开发的项目达50个。最新数据显示,中建地产土地储备已达到1560万平方米。

中国建筑易军董事长在公开描述中国建筑对中海地产和中建地产制定的明确发展规划时表示,“中海地产定位于内地城市及港澳地区专营高中档精品住宅及商业地产,而中建地产主要业务定位是大众精品住房和保障性住宅开发,这符合国家的房地产业政策导向。”

然 而2009年底,中建地产也曾陷入高价地的争夺中。虽然从此后土地市场的发展轨迹来看,中建所取地块价格被新的地王刷新。但受土地成本的制约,中建地产也 开发一些高档住宅产品,这样,有时会打破之前的定位。外界曾有评论担心,二者会形成相互竞争的关系。但中建地产高层告诉本报记者,集团希望中海地产和中建 地产形成协调运营的格局,二者共同做大中国建筑的房地产业务。“市场真的很大,双方竞争的几率很小。”这位高层告诉本报记者。

而事实上,中 建地产也制定了清晰的战略。确定城市综合开发、居住地产、商务地产和保障住房四大业务线。通过城市综合开发,获取成本更低的土地资源。上市一年多以来,中 国建筑已经签署5个城市综合开发建设项目,加上原有项目,未来累计投资金额将超过千亿。未来,中建地产还将利用各地工程局的平台大力拓展当地资源,拓展在 中西部城市的业务。

据管理层透露,中国建筑将进一步加大保障房的建设力度,通过发挥其全产业链的优势,控制成本,获取规模效益。中建地产不希望仅仅扮演代建角色,而希望将保障房建设作为稳定的商业模式。据透露,中建地产未来也有意考虑建立基金平台,运营房地产业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28

复星医药发力:收购“隐形冠军”红旗制药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2-14/1NMDAwMDIxMDY1NA.html

复星医药(600196)发力,意在抗结核药物这一全球第二大传染病领域拓展国际市场。

12月12日,复星医药宣布,将通过股权转让方式受让中国抗结核龙头企业沈阳红旗制药70%股权,入主这一中国最大的抗结核药物生产企业,收购金额为3.2亿元。

“抗结核药物,将成为复星医药继青蒿琥酯药物之后进入全球医药市场的第二张名片。”复星医药董事长陈启宇表示。

疟疾、结核以及艾滋病是全球三大传染疾病,目前,复星医药已经在疟疾领域获得WHO认证。复星医药高级副总裁兼制药工业管理委员会董事长李显林表示,复星医药会在现有的抗疟疾、抗结核等平台基础上,推动中国的传染病药物走向国际市场。

复星医药和红旗制药的谈判逾3年,红旗制药是一家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复星医药对其颇为看重,而后者也看中复星医药在国际市场上的通路和经验。

上海复星医药集团,是中国医药企业中迄今为止唯一通过WHO-GMP认证和PQ认证的供应商。

沈 阳红旗制药公司原属东药集团,1998年在现任董事长康树森的带领下转制成民营企业,是中国目前上市的三个自主研发的一类抗结核新药的唯一生产企业和质量 标准的起草单位,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红旗制药已成为WHO向全球推荐的抗结核病药品重点生产企业、中国卫生部“结核病控制项目”药品指定生产企业、中国 最大的抗结核药物研发和生产基地。

“抗结核药物基本是通过政府采购的,红旗几乎在所有政府项目中都能中标。”中国防痨协会理事长端木宏谨告诉记者,红旗制药是国内抗结核药物的最大供应商,但在走向国际市场方面还需要一些认证程序。

康树森表示,“复星医药成功通过WHO的PQ认证,希望合作后复星能够帮助加快推进红旗制药的抗结核病一线、二线药品通过WHO的GMP和PQ认证,尽快进入全球市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99

1000億節能商機 美的發力空氣能熱水機市場

http://www.21cbh.com/HTML/2011-5-17/4OMDAwMDIzODU4OA.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13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