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大罪人與千古罪人(2013/8/8) 林本利


2013-08-08  NM  
 

 

早前恒隆集團董事長陳啟宗突然發難,點名批評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指他未能做到「應使則使」,直言歷史會證明他是「大罪人」。陳啟宗指責曾俊華近年總共派發近2,000億元,金額足夠興建30所科技大學或30間瑪麗醫院。

眾所周知,陳啟宗是特首梁振英的忠實支持者,是少數全力支持梁振英上台的地產商。過去一年,梁振英的兩位商界忠實支持者劉夢熊和張震遠,先後接受廉署和警方調查,挺梁的商人買少見少。市場傳言曾俊華有機會接替快將下台的梁振英,梁的支持者自然十分肉緊,要想辦法打擊曾俊華的民望。

陳啟宗指曾俊華是歷史「大罪人」, 不禁令人想起回歸前在港澳辦工作的魯平,大罵末代港督彭定康是「千古罪人」。1989年六四事件後,當時的港督衞奕信為了挽回港人及投資者的信心,宣布千億元玫瑰計劃,在赤鱲角興建新機場及其他基建設施。中方擔心英方藉此將香港的儲備花光,當時港澳辦副主任魯平對着傳媒一連質問了三次「你說怎麼辦」?

到1992年,末代港督彭定康上任,首份施政報告推出「新九組」方案,把九個功能組別的選舉變成類似直選,惹來中方強烈不滿。當時魯平已升為港澳辦主任,大罵彭定康是香港歷史上的「千古罪人」。

但事實是九七回歸時,港英政府不單沒將儲備花光,還為特區政府留下4,000多億元儲備。至於被指為「千古罪人」的彭定康,歷史證明他確實有遠見,上屆立法會新增五個超級區議會議席,便是仿效「新九組」方案。日後關於2016年立法會選舉的政改方案,可能會擴大功能組別選民人數,變相推行一人一票直選。彭定康卸任港督一職後,除了出任紐卡素和牛津大學校監外,在政界依然十分活躍。他曾出任歐盟外交事務專員,之後被封為英國終身貴族,進身上議院,可算「名留青史」,絕非「千古罪人」。

因此,曾俊華被陳啟宗稱為歷史「大罪人」,實不應介懷,亦毋須感到沉重,歷史可以證明誰人才是真正的「大罪人」。曾俊華長期在政府工作,理財作風自然較為保守,一直依從《基本法》所規定,財政預算以量入為出為原則。過去六個財政年度,即使曾財爺向市民派發近2,000億元,政府依然有能力抵禦金融海嘯的衝擊,失業率維持在低水平,累積3,000多億元儲備用作發展基建,為下一代打好基礎。至於陳啟宗,作為基督徒,實在知道在上帝面前,所有人都是罪人,並沒有「大罪人」與「小罪人」之分。陳以為2,000億元足夠興建30所科大或30間瑪麗醫院,即每所大學或醫院建築費為岷60多億元,這明顯與事實不符。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科大的建築成本預算是20多億元,後來超支16億元,即接近40億元,相等於現時的100億元,故2,000億元實難興建30所科大。去年曾財爺撥款150多億元重建廣華和瑪麗醫院,60多億元又怎夠興建全新的瑪麗醫院?即使可以興建這麼多醫院和大學,又是否有足夠醫護人員和大學教職員去運作?陳啟宗與其關心政治和特區政府財政開支,倒不如專注事業,不要囤積住宅圖利,並要做好作為公司董事的監察本分,避免再出現類似美國安隆造假賬及破產事件,令小股東損失慘重的情況。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 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295

轉載:《保富法》(一篇轟動整個上海灘的千古奇文)信璞上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3d220101gnu6.html   
《保富法》作者聶云台先生,是清代名臣曾國藩的外孫,舊上海首任商會會長。他從自家的經歷和在上海所見所聞的富人家庭的變遷,來談富裕人家的持久發達之道。很值得一讀,特別是在當代。

  本文曾在上海《申報》連載,轟動上海,激盪時人之心,一時引起各界紛紛捐贈助學金四十七萬餘元(大家想當時的四十七萬元相當於現在多少錢),柳亞子等各界名流紛紛響應,一時傳為佳話。
  印光大師、柳亞子等佛學高士撰文傾力推薦。
  民間自發紛相印贈此書,至今在港、台地區和東南亞商人圈仍廣為流傳!

《保富法》
俗話說:發財不難,保財最難。我住在上海五十餘年,看見發財的人很多,發財以後,有不到五年、十年就敗的,有二、三十年即敗的,有四、五十年敗完了的。我記得與先父往來的多數有錢人,有的做官,有的從商,都是煊赫一時的,現在已經多數凋零,家事沒落了。有的是因為子孫嫖賭不務正業而揮霍一空;有的是連子孫都無影無蹤了。大約算來,四、五十年前的有錢人,現在家產沒有全敗的,子孫能讀書、務正業、上進的,百家之中,實在是難得一、兩家了。

  不單上海是這樣,在我的家鄉湖南,也是一樣。清朝同治、光緒年間,中興時代的富貴人,封爵的有六、七家,做總督巡撫的有二、三十家,做提鎮大人的有五、六十家,到現在也已經多數蕭條了;僅剩下財產不多的幾戶文官家庭,後人還較好。就我所熟悉的來說,像曾、左、彭、李這幾家,是錢最少的大官,後人比較多能讀書,以學術服務社會:曾文正公(曾國藩)的曾孫輩,在國內外大學畢業的有六、七位,擔任大學教授的有三位;左文襄公(左宗棠)的幾位曾孫,也以科學專業而聞名;李勇毅公(李鴻章)的孫子輩,有擔任大學教授的,曾孫也多是大學畢業;彭剛直公(彭玉麟)的後人,十年前也有在上海做官的。凡是當時的錢來得正路,沒有積蓄留錢給子孫的心,子孫就比較賢能有才幹。其餘文官比較錢多的十來家,現在後人多數都已經蕭條了;武官數十家,當時都比文官富有,有十萬、廿萬銀兩的,各家的後人,也是多數衰落了;能讀書上進的,就很少聽見了。

  我家與晚清中興時代的各大世家,或湘或淮,多數都是世代相交的關係,所以各家的興衰情形,都略有所知。至於安徽的文武各大家,以前富有豐厚的,遠遠勝過了湘軍諸人,但是今日都已經凋零敗落,不堪回首了;前後不過幾十年,傳下來才到了第三代,已經都如浮云散盡了。然而當時不肯發財、不為子孫積錢的幾家,他們的子孫反而卻多優秀顯達。最明顯的,是曾文正公,他的地位最高,權力最重,在位二十年,死的時候只有兩萬兩銀子;除鄉間的老屋外,在省中未曾建造一間房子,也未曾買過一畝田地。他親手創立的兩淮鹽票,定價很便宜,而利息非常高;每張鹽票的票價二百兩,後來賣到兩萬兩,每年的利息就有三、四千兩;當時,家裡只要有一張鹽票的,就可稱為富家了。而曾文正公特別諭令曾氏一家人不准承領;在他逝世後多年,後人也沒有一張鹽票。若是當時化些字號、花名,領一、兩百張鹽票,是極其容易的事情;而且是照章領票,表面上並不違法。然而藉著政權、地位,取巧營私,小人認為是無礙良心,而君子卻是不為的啊!這件事,當時家母知道得很詳細,而外面人卻是很少有知道的。《中庸》上面說到: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惟人之所不見乎。文正公曾經對僚屬(同事下級)宣誓:不取軍中的一錢寄回家裡,而且是數十年如一日無違誓言;這與三國時代的諸葛公(諸葛亮)是同一風格的。因此,當時的將領僚屬多數都很廉潔;而民間在無形當中也受益不小。所以,為官者躬行廉潔,就是暗中為民造福;如果自己貪錢,那麼部下將領官吏,人人都想發財,老百姓就會受害不小了。

  《大學》上說: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孟子》說:為富不仁,為仁不富。因為貪財與不貪財,關係著別人的利益和幸福;所以發財便能造罪,不貪財方能造福。世人都以為積錢多買些田地房產,便能夠使子孫有飯吃,過得幸福,所以拚命想發財。今天看看上述幾十家的事實,積錢多的,反而使得子孫沒飯吃,甚至連子孫都滅絕了;不肯取巧發財的,子孫反而能夠有飯吃,而且有興旺的氣象。平常人又以為不積些錢,恐怕子孫會立刻窮困;但是從歷史的事實、社會的經驗看來,若是真心利人,全不顧己,不留一錢的人,子孫一定會發達。現在我再舉幾個例子來說。

  宋朝的范文正公(范仲淹),他做窮秀才的時候,心中就唸唸在救濟眾人。後來做了宰相,便把俸祿全部拿出來購置義田,贍養一族的貧寒。先買了蘇州的南園作為自己的住宅,後來聽見地理風水家說:此屋風水極好,後代會出公卿。他想,這屋子既然會興發顯貴,不如當作學堂,讓全蘇州人的子弟在此處受教育,可使更多的人都興發顯貴,那樣就更好了。所以就立刻將房子捐出來,作為學堂。他唸唸在利益群眾,不願自己一家獨得好處。結果,自己的四個兒子都發達顯貴,作了宰相公卿侍郎,而且個個都是道德崇高的楷模。他的兒子們曾經請求他在京裡購買一所花園宅第,以便退休養老時娛樂,他卻說:京中各大官家中的園林甚多,而園主人自己又不能時常遊園,那麼誰還會不准我游呢!何必非要自己有花園才能享樂呢?范文正公的幾位公子,平日在家都是穿著布素衣服。范公出將入相幾十年,所得的俸錢,也都作了佈施救濟之用,所以家用極為節儉,死的時候,連喪葬費都不夠。照普通人的心理,以為這樣太不替子孫打算了,誰知道這才是替子孫打算最好的法子。不單是四個兒子都作了公卿,而且能繼承他父親的思想,舍財救濟眾人。所以,范家的曾孫輩也極為發達,傳到了數十代的子孫,直到現在,已經是八百年了,蘇州的范墳一帶,仍然有很多范氏的後人,並且還時常出優秀的子孫後代。世人若是想替子孫打算,想留飯積福給子孫,就請按照范文正公的存心行事,才是最好的方法。  再說元朝的耶律文正公(耶律楚材),他是元太祖(成吉思汗)及元世祖的軍師,軍事多數是由他來決策,他卻是借此而救全了無數的百姓。因為元太祖好殺,他善於說話,能夠勸諫太祖不要屠殺。他身為宰相,卻是布衣蔬食,生活儉樸。他是個大佛學家,利慾心極為淡泊。在攻破燕京的時候,諸位將領都到府庫裡收取財寶,而他卻只吩咐將庫存的大黃數十擔,送到他的營中。不久,就發生了瘟疫,他用大黃治療疫病,獲得了很大的效果。他也是毫無積蓄,但是他的子孫,數代做宰相的卻有十三人之多。這也是一個不肯積蓄私錢,而子孫反而享大發達的證據。

  再說清朝的林文忠公(林則徐),他是反對英國侵略以致於引發鴉片戰爭的偉人。他如果想發財,當時弄個幾百萬是很容易的事情。他認為鴉片貽害人民非常嚴重,所以,不怕用激烈的手段燒燬了鴉片兩萬箱。後來,英國人攻廣東,一年攻不進,以後攻陷了寧波、鎮江。清朝不得已,就將林文忠公革職充軍,向英國人謝罪談和。林公死了以後,也是毫無積蓄,但是他的子孫數代都是書香不斷,曾孫輩中尚有進士、舉人,至今日仍然存在顯達者。數年前故世的最高法院院長林翔,也是其中的一人,而且道德亦非常的崇高。這又是一個不肯發財,而子孫反而大發達的證據。

  再看與林公同一個時候發大財的人,我可以舉幾個例子:就是廣東的伍氏及潘氏、孔氏,都是鴉片場裡發大財至數百千萬銀兩的。書畫家大都知道,凡是海內有名的古字畫碑帖,多數都蓋有伍氏、潘氏、孔氏的圖章,也就是表明了此物曾經在這三家收藏過,可見得他們的豪富。但是幾十年後,這些珍貴的物品,又已經流到別家了。他們的楠木房屋,早已被拆了,到別家作妝飾、木器了。他們的後人,一個聞達的也沒有。這三家的主人,總算是精明能幹,才會發這樣的大財。當時的林文忠公(林則徐),有財卻不肯發,反而弄到自己被革職辦罪,總算太笨了吧!然而至數十年以後,看看他們的子孫,就知道林文忠公是世間最有智慧的人,伍氏、潘氏、孔氏,卻是最愚笨的人了。

  上海的大闊老很多,我所認識的,也可以舉幾個例子:一個是江西的周翁,五十年前,我在揚州鄙岳蕭家,就認識這位大富翁(當時的這兩家同是鹽商領袖)。有一天,周翁到蕭家,怒氣勃勃的,原來是因為接到湘潭分號經理的來信,說是湖南發生了災荒,官府向他們勸募捐款,他就代老闆周翁認捐了銀子五百兩,而周翁嫌他擅做主張,捐得太多,所以才發怒。那時他已有數百萬銀兩的財富,出個五百兩救濟,還不捨得。後來住在上海,有一天,譚祖安先生(譚延闓,曾任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與他同席,問他,如何發到如此的大富?他說,沒有別的法子,只是積而不用。他活到八十多歲才死,遺產有三千萬元,子孫十房分了家,不過十幾年,就已經空了。其中有一房子孫,略能做些好事,這一房就比較好,但也是遭遇種種的意外衰耗,所餘的錢也不多了。若是以常理來說,無論如何,每房子孫都有三百萬,不會一齊敗得如此之快;然而,事實上卻是如此衰敗。若是問他如何敗法?讀者可嘗試著閉目想一想,上海闊少爺用錢的道路便能夠明白,不用多說了。這位老翁,也是正當營業,並未取非分之財;不過心裡慳貪吝嗇,眼見饑荒,而不肯出錢救濟,以為積錢不用是聰明。卻不知道此種心唸完全與仁慈平等的善法相違背,我若是存了一家獨富之心,而不顧及他家的死活,就是不仁慈、不平等到了極處。除了本人自己受到業報外,還要受到余報的支配,也就是《易經》所謂的餘慶餘殃的支配,使獨富的家敗得格外的快,使大眾親眼見到果報的昭彰,能夠醒悟。

  再說一家,是上海十幾年前的地皮大王陳某,家中的財產有四千萬銀元,兄弟兩房,各分兩千萬。一九二五年,我到他家吃過一次飯,他住的房屋十分的華貴,門前有一對石獅子,是上海所少見的。他的客房,四面的牆壁全部都裝了玻璃架,所陳列的銅鼎,都是三千年的古董文物。有一位客人,指著這些古董告訴我說:這一間房子裡的銅器,要值銀元一百五十萬,中國的有名古銅器,有一半在此。這幾句話,正是主人最高興聽的。原來,一般富人的心理,就是要誇耀我有的東西都勝過其他所有的人。而道德、名譽、學問是錢辦不到的,這些富人無可奈何,只好在衣服、珍寶、房屋、器具上爭豪鬥勝,博得那些希望得到好處的客人來恭惟奉承。在我見了他之後,不過才七年的時間,上海地價忽然慘跌,加以投機的損失,以致於破產。陳家的古銅珍寶、房屋地產,一切的一切,都被銀行沒收變賣,主人也搬到內地家鄉去了。

  再說一個實例,就是上海哈同花園的主人,近日報紙上常有譏諷的評論:說他們生平對於慈善事業不肯多多幫助,並說他有遺產八萬萬銀元。試設想一下,財產八萬萬的收入,就照二釐的利息來計算,每年也應該有一千六百萬,如果他們肯將這尾數的六百萬元,用作救濟貧民之用,那麼全上海的難民,就可以得救了。在三年前,上海的難民所中,有十萬人,每人的糧食,以每個月兩元計算,全年不過才兩百餘萬元。到去年米貴的時候,難民所中的難民才不過一萬幾千人,每人的月花費三十元,一年共五、六百萬元,也還不過是他們收入年息的三分之一罷了。再說上海死在馬路上的窮人,去年將近有兩萬多人,前年不過一萬多人,再前年不過是幾千人。就單說去年米貴,死人最多的時候,如果辦幾個庇寒所和施粥廠,養活這兩、三萬人,也不過一年花個五、六百萬元就夠了。這在富豪們來說,不過是九牛一毛,然而這一毛,他們卻捨不得拔。如果能花幾百萬元,就能救幾萬個窮民。他自己的家用,若是沒有特別的揮霍,就算出手如何得闊綽,還是可以將一年所餘的上千萬利息來用作儲蓄的。這樣一來,一方面得到了美名譽,一方面作了救人的大功德,再一方面又仍然每年增加了若干萬的積蓄。這樣的算盤,實在是通極了。然而他們卻沒有這樣智慧的眼光,一心只想這一千六百萬元,一滴不漏,全部都收到自己的銀行帳上,歸為己有,任意揮霍。竟然沒有想到這肉身是會死的,自己既無子女,結果財產全歸了他人。幾萬萬的財產,一旦變為空花,只是徒然帶了一身的罪業去見閻王,而且又遺下一片為富不仁的口碑,留在這個社會。

  他們也掛著信佛的招牌,但是全不知道《藥師經》上開宗明義,就詳細地說明了慳貪不捨的罪過。經上說:有諸眾生,不識善惡,惟懷貪吝,不知佈施,及施果報;愚痴無智,缺於信根,多聚財寶,勤加守護。見乞者來,其心不喜;設不得已而行施時,如割身肉,心生痛惜。如此之人,由此命終,生餓鬼界,或畜生道。因為大富之人,錢財有餘,自己放著也沒有用處,明知道多數人將會餓死,卻不肯施財救濟。若是從道德上責備起來,這簡直是間接的殺人。積錢最多,力量最大,而不肯佈施的,他所負的殺人罪就更重了。譬如見到一個小孩,站在井邊,快要落井了;有一個人在旁站著,全不開口,也不拉開這個小孩,而讓他落井死了。我們一定會說,這個孩子算是被他殺死了一樣。而富人的見災不救,正是一樣。何況是大富如此,連利息的一小部分都不肯舍,那麼馬路上死的幾千幾萬的飢民,豈不是要算他殺死的一樣嗎?殺死幾千幾萬人的罪過,難道是用驕慢心,以信佛作為幌子,勉強花點揮霍不盡的小錢,作點專賣面子的善事,就以為自己已經是作了功德,便可以免除一切的罪過麼?我想恐怕天地鬼神,決不會如此含糊地寬恕他。所以我說這一段事實,就是希望大家能夠分別真偽,打破心裡的慳貪,切不可蹈積財不施的覆轍!

  俄國的大文豪托爾斯泰曾說過:現在社會的人,左手進了一百萬元,右手佈施了一、二元,就稱為是大慈善家。由此可知,這種行為是世界的通病。但普通人,還情有可恕,至於信佛的人,應當勉力改之。總要大家發起真慈悲心,救濟一切苦難同胞,以唸佛修慧為正行,以力行種種善事、救人修福為助行,庶與佛法福慧雙修,正助分明才好。我略將上文結束,條例如下:

  一、數十年來所見富人,後代全已衰落;

  二、六十年(此文寫於1942-1943年間)來文武大官世家,都已衰落,後人不興;

  三、惟有不肯發財的幾個大官,子孫尚能讀書上進;

  四、官極大,發財的機會極多,而不肯發財,唸唸在救濟眾人的,子孫發達最昌盛,最長久,一一都有歷史事實為證;

  五、上文舉幾個實例,有的三千萬,四千萬,及幾萬萬的幾家,忽然一旦全空,這幾家都是不肯做救濟善舉;

  六、大富者,只顧自己闊綽享用,積錢留與子孫後代,見有饑荒,卻不肯出大宗的錢救濟災難,無異犯殺人之罪,是要受道德上的譴責、業報的支配的;

  七、佛法的天理,就在人人心中。人人感謝的人,天就歡喜;人人所怨怒的事,天就發怒。古語說:千夫所指,無疾而終,《尚書》云: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華嚴經》云: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所以欲求得福,須多造福於人,否則,佛天亦無可奈何;

  八、富人求神拜佛燒香唸經,若不起大慈悲心舍財濟眾,仍是不會與佛法相應。

  總而言之,保富的方法,必須要有智慧的眼光,也就是要有遼遠的見識與宏大的心量。以上所說范文正公等幾位,就是屬於此類。而其餘不善於保富的人,普天之下滔滔皆是啊!他們不能使子孫長保富厚,只因為是自己的智慧不夠;能見到一點,卻遺漏了萬端;只看見表面,而看不到內涵;簡單點說,他們看歷本,只看見初一,還不知道明天有初二,更不會曉得年底有除夕。但是像這等愚痴的人,雖然很多,而社會上有慧根的人也不少,一經人點撥,即可覺悟,智慧的眼光忽然就會開朗了。

  再講到如何是智慧的作法,請細細品味老子《道德經》上的兩句話:既以為人,己愈有;既已與人,己愈多。本篇所敘述的範文正諸公的幾個例子,就是這兩句話的註腳。須知老子是世界最高哲學中的一個。他的政治、經濟、軍事學也都極為高明,他的人生哲學是不能為時代所搖動的。老子學說的精義,有一句是:反者,道之動。大意是要反轉過來,就是幡然覺悟的動機;他的整部書多半都是在說明這個道理的。再引兩句如下: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雄者,譬如是有錢有勢,可以驕傲,乃人人所貪圖的;惟有智慧的人,反過來,卻是要避免這樣煊赫的氣焰,極力地向平淡卑下的方面作去,免招他人的嫉恨。為天下溪這句話是眾人反而歸服他的意思。者的意思,譬如做大官,享大名,體面榮華,別人羨慕,這也是人人所求之不得的。但是有智慧的人,反過來,卻要避免體面榮華,極力地韜光養晦退讓謙虛。《中庸》說:衣錦尚絅,惡其文之著也。譬如穿著錦繡的衣服,卻要加上罩衫,不願意使錦衣露到外面。這是表明了君子實修善義,不務虛名,以避免產生負面的影響,此種人更為社會所敬重。這些見解,都是與世俗之見相反的。換句話說,違背了情感慾望,以求合乎理智,這種話,多數人是不入耳的,或者以為這是講天文學,不能懂。然而社會上也有不少具有慧眼的人,當然是會讚許的。

 

中 篇

  天道是什麼呢?《易經》上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個陰陽,不是虛玄的,一一都有事實可以作為依據。譬如,有日必有夜,有寒必有暑,有春夏就有秋冬,有潮漲就有潮落。由這些自然界的現象來觀察,一一都是一盈一虛,一消一長。從這個道理推及到人事,也是如此。例如說人事的一盛一衰,一苦一樂,一憂一喜,一治一亂等等。但是天時的陰陽,有一定的標準,是萬古不變的;而人事的盛衰,則是隨著人心的動向,變化無常。這種無常的變化,乃是依著天道一陰一陽有一定的標準牽發而來的。我們試說如下:  比如說一個人若是喜歡驕傲,就一定會有忽然倒架子的時候到來;一個人若是喜歡懶惰安逸,就一定會有極困苦的日子到來;一個人若是喜歡慳吝貪錢,就一定會有嫖賭浪費之子孫替他破敗;一個人若是喜歡機巧計算,就一定會有糊塗愚笨的子孫被人欺騙。這些變幻的人事,有智慧的人,自然會留心看得出來,曉得與日月起落、寒暑往來的道理是一樣的。天道是個太極圖,半邊是黑的,半邊是白的,中間有一個界限;過了這個界限,陰陽失去了平均,就要起變化了。這叫做陽極則陰生,陰極則陽生;換句話說,就是盛極必衰,消極必長。

  古今以來的偉大聖哲,都能夠洞悉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教人常須自己立在吃虧的地位,就是要謙卑退讓,舍財不貪,克己利人。凡俗之中,沒有見識的人,是一定不肯做這種吃虧事的。在新學家而言,還要譏笑地說,這是消極的道德。要知道,一切偉大積極的事業,都是從這種消極的道德人做出來的:因為惟有消極地克己,才能夠積極的利人;惟有舍財不貪,才能興辦公眾的利益;惟有謙卑退讓,才能格外的令人尊敬欽佩,做事也格外順利,容易成功。開始似乎是吃虧,後來仍然是會得到大便宜的。

  淺見無知的人,只能看見一切事物的表面,不能看見事物的對面。譬如像下棋一樣,只看得一著,看不到第二、三著。不知道世間事都是下棋,我若是動一著,對方就要應我一著,而且馬上就有第二、三著跟著來。佛法明確說明了一因一果、感應的道理,實在是世界上最高的科學和哲學。我把下棋拿來作譬喻:我們說一句話、做一件事,都是對人動了一著棋;我們出言做事的時候,心中打定的主意,就是對天公動了一著棋;一切人、一切物,都是我們下棋的對手。

  我們對一隻狗表示好意,狗就會對我們搖搖尾巴表示親熱;若是惡聲對它,它就會拖下尾巴走開。對人則更不用說了!我若是對待別人謙和寬厚,別人就會感謝;若是待人驕傲刻薄,別人就會懷恨在心;這還是小的對手。若是我們欺凌了沒有能力的人物,或是存心害人,或是用巧妙的手段占人家的便宜,他們受了損害還不覺得;或是藉著特別的地位,例如做官、做公司的經理等職務,暗中謀取私人的利益;或是自己富厚,而對於災難不肯救濟,自己家裡卻是享用舒服。這些事,眾人固然是無可奈何,法律也辦不到他,他算是棋贏了,他對方的棋都輸了。可是天道卻是不許他贏,會替眾人做他的大對手,老天只要輕輕的動一著,就叫他滿盤棋子都呆了,到底使得他一敗塗地,這叫做人有千算,天只一算。我們天天都是在對人下棋,實際上是在對天下棋;若是對人贏得愈大,就會對天輸得更厲害。反過來講,若是對人肯讓一些,還處處幫旁的人一著,使旁人免得輸,而我自己的棋也是不會大輸的,反而要對天贏了一盤很大的棋呢!

  上面所說的范文正公,是個最顯明的例子,他本來很窮,做了將相幾十年,到死的時候,仍然沒有私人的田產園宅。若是從俗人的眼光看起來,他算是白忙了一世。然而他對天卻是贏了一盤大棋,他的子子孫孫,多是貴盛賢才啊!其餘的像耶律文正公、林文忠公、曾文正公幾位,都是肯輸棋的,到後來都贏了天公一盤大棋。而那些會贏棋的許多人,發了幾十萬、幾百萬、幾千萬、幾萬萬財的,卻是後來被天動了一著,就都輸完了。古人說:人定勝天,天定亦勝人。天定就是一定的天理。陰陽的定律,是要平均的,人們做的事情過了分,就是失了平均。由於我們的心先違反了陰陽定律的中和,所以起了反應,受到陰陽定律制裁,使回歸到平均的狀態。天公下棋,是不動心,也不動手的,而人們就自然輸了。譬如對牆壁拋皮球,球自然會回拋過來,拋的力量越大,球回的力量也更大,而牆壁本身,亦並未動手費力和有損分毫。所以《書經》上說: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孟子》說: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意思就是自作業,自受報;這跟佛經所說的自造因,自結果正是一樣的道理。

  而所謂的人定勝天,也不是真正地勝了天,這是說人照天的定理,存心做事,究竟會得到後來的勝利。本來窮困的,後來亨通了;本來憂患的,後來得到安樂。這樣的勝利,便是天理的勝利。我雖然說善人對天贏了棋,實際上就是天贏了;須知天道是永不會輸的。天道一陰一陽的平均,就是中道,又稱中和;《中庸》上說;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世間的人事若是失去了平和,就會引起天道的變化;就像戰爭及饑荒等等的大劫數,都是由於人事的不公平、人心的不中和而引起的。人與人之間的鬥爭,國與國之間的鬥爭,黨與黨之間的鬥爭,無論暫時的勝負如何,結局仍然是兩敗俱傷,就是暫時勝利的,也將終歸於失敗。請翻一翻世界各國的歷史,就知道贏棋的,到底也都是輸了,這就可以知道天理終究是公平的。人心的不平不和,究竟是會被天理裁製的。

  世間的人類,男人與女人的數目,永遠是平均的。有姓張的一母生十男,也有姓李的一母生十女,所以合起全世界的計數,男女的數目不會相差太大的。這就證明了天道的公平,與陰陽的中和,其中有不可思議、自然調整的能力。若是我們想要仗恃著我們的本領,來違反天理中和的能力,最後畢竟是要自己吃苦頭的。若是天理陰陽沒有裁製調整的力量,那麼人的男女數目也不會永遠的平均,世間一切的事情,都會永久失去了公平,而強的、巧的則永遠富貴,善人也永遠不會抬頭了。世界就會大亂,災禍就會降臨。

  歐美人用短淺的眼光來觀察天理,以為世間只有強的、巧的會得到勝利,安分懦弱的,應該被人制服,所以名為優勝劣敗。這種不究竟的學說,引起了世人的驕滿作惡:驕就是有所恃而無恐,我有勢力,不怕你,擺架子,顯威風;滿就是有勢要用盡,有福要享足,專顧自己的私利,不替他人設想,只管目前快意,不為日後顧慮。德國、日本等國家的野心侵略,就是被此等學說所誤啊!

  天道是非常簡單的一件事:就是過分的,要受到制裁;吃虧的,要受到補益。中國的聖哲,儒家、佛家、老莊的垂訓,都是反覆的叮嚀,說明這個道理。《易經》上說: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禍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尚書》說: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又說:惟天福善禍淫。淫字的對面就是善。善字的意義甚為廣泛,若是要確切的說明,眾善都含有謙德的意義,都是以謙德為基本。《易經》是說明天道的書,乾坤兩卦是總說天道的大意,乾卦說:能利天下,而不言所利,這就是謙德的意義;坤卦說:坤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不敢成也。這句的解說,是才華不露,功名不居,就是不務名,不誇功,也是謙德的意義。《金剛經》說,度盡眾生,自覺未度。又說,佈施濟眾,不覺有施。這是世界最高的道德,也包含了謙德在內。

  再說,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都是義務心重,權利心輕。而義務心,是自己覺得我對他還有義務應盡,這就是謙。世間作惡的人,不過是權利心重,沒有義務心。古語說,所說重利輕義,正是謙德的反面。所以,一切道德都在謙德里面:由謙發動,對父母兄弟,就是孝悌;對社會人群,就是忠信禮義廉恥。凡人對于謙德善行,都是恭敬歡喜;而對於驕滿惡行,都是怨怒隱恨。那麼天道的降福降禍,說是天道,實是人情;說是天降,實由自作啊!上面的文已說過,天道就是人事的表現,《尚書》說: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華嚴經》說: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所以,我們為善加福於人,我們自然還得其福;我們為惡加害於人,我們自然還得其禍。從此可知,我們對面的一切人、一切物,就是天,隨處都是有天理存在其中的。除此以外,更沒有別的天理可以表現。

  那麼我們對他們做事、說話,起念頭、表示臉色,都要格外地小心注意。雖然他們或是愚笨,或是怯懦,或是老弱、孤兒、寡婦,無人幫助;我們若是欺凌了他們,我們在不久的將來,我自己或我的子孫,也會同樣的愚懦孤寡,被人欺凌。反過來說,若是我們對於這些無力可憐的人,心存慈愍,並且設法幫助他們,後來我也會得別人的幫助,而我的子孫則永遠不會愚懦孤寡,被人欺凌了。這種天理循環的感應果報,有智慧眼光的人,自然能在社會上一家一家的人事上來觀察,更可以在歷史上一個一個善惡的人的結果中來證明。這也是社會科學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啊!

  一九四二年六月云台臥病書

 

下 篇

  去年(一九四二年)春天,我曾經寫了《保富法》上、中兩篇文章,送請《羅漢菜》月刊刊出,後來因為患病臥床,未能繼續撰寫下篇。今年春天,經榮柏云、黃警頑兩位先生將該文再送登《申報》,頗受讀者們讚許,並有許多人出錢印單行本;但是因為沒有見到下篇,而感到遺憾。

  我寫下篇的計劃,原本想專門收集些古人行善積德,能使子孫富貴顯赫的事蹟,作為印證。近來因為編寫《先母崇德老夫人紀念冊》,恭敬謹慎地敘述了數代祖先的嘉言懿行,並且特別撰寫了《七世祖樂山公行醫濟世善行的果報》這篇文章。七世祖樂山公捨己利人,兩百年來,我家多代子孫,都受到他的福德庇佑,可以作為《保富法》這篇文章非常適當的佐證資料。這雖然只是一家人的私事,但是樂山公的善行事跡,曾經刊載於《府縣誌》這本書中,而且又為當時的社會賢達,所推崇重視;祖先數代的積善事蹟,也有歷史資料可以考證,堪稱足以取信於社會大眾;正好是《保富法》的證據,所以將它作為《保富法》的下篇,我想應該會得到讀者們的認同。

  我時常自我檢討,聽聞聖賢的道理,既然已是很晚,知道自己的過錯,又已經是太遲;回想生平所作所為,所犯的罪惡過失,不勝枚舉,真是愧對祖宗父母、天地鬼神啊!而現在自己則已是衰老遲暮,疾病纏身,更是覺得缺乏補過的勇氣和力量,深恐祖先的德澤,自我而墜,從此默默無聞;所以,恭謹地撰述祖先的德行,用來告訴後人,使大家能獲得一些警惕、啟示和策勵,以略補我的過失。

  開始的時候,並不敢將此文刊出問世,實在是因為好友們一再的督促與要求,務必要完成《保富法》這篇文章的全文,這才敢將此文拿出刊行,並盼望能對讀者們有所交待。  

  一九四三年四月聶云台臥病書

 

附錄一:七世祖樂山公行醫濟世善行的果報

  ()樂山公善舉

  我家祖籍是江西,從九世祖起龍公才開始遷居湖南衡山。七世祖樂山公出生於清朝康熙十一年,也就是西元一六七二年。他的學問積得很深,文章做得很好,但卻未參加考試,而是跟從祖父學醫,並開了一家小藥店;因為他的醫術精良而且又樂善好施,所以醫名大著。後來因為藥店被偷,因此關店歇業,還抵押了住的房子還債,暫時遷居鄉下。當時的地方官紳,因為樂山公行醫救人遭此不幸,於是就湊了錢協助他贖回原來居住的房子,另外再租一間房屋開藥店。康熙四十二年,也就是西元一七零三年,衡山發生了大瘟疫,求醫的人晝夜不斷,因而救活了很多人;而樂山公對於窮人和受刑犯救濟尤其的多。當時的縣長葛公,以樂山公的盛德及博學多聞,特別聘請他到縣府裡擔任幕僚,並且向樂山公說:你存心救人,我沒法報答,就教你的兒子讀書成名,作為對你濟世救人的回饋吧!樂山公接受了葛縣長的建議,就送兒子先燾進入了雯峰與集賢兩書院讀書。後來先燾不久即考中了舉人,繼而又考中進士。樂山公當時已六十七歲,送兒子進京參加會試,經過一個名叫灄口的地方,正好碰到嚴冬的時候發生了瘟疫,經樂山公醫治的病患,都能立即病癒。樂山公七十四歲的時候,又帶領兒子進京等候任用,經由運河北上,當時的運糧船工有許多人得了傳染病,經樂山公醫治都能立刻痊癒。此事遍傳於各糧船間,許多糧船的病患,紛紛於船旁呼叫,並用繩子將樂山公乘的船繫住,使船無法前行,樂山公不忍見死不救,就囑咐兒子先燾,改從陸路雇乘騾轎趕赴京城,自己留下繼續治病救人。經過了幾個月,等到傳染病停止了,他才到達京城。此時,正好先燾已奉派擔任陝西省鎮安縣的縣長,樂山公於是陪同兒子上任。到達鎮安縣以後,指示山地民眾,就地採藥,以增加收入。次年,返回湖南衡山老家後,即寄信給兒子,教他愛民治世的方法和道理,信中情詞懇切,被兒子的上司陝西巡撫陳文恭見到,大加稱讚。即將這封信印發送給全省的官府參考,以資策勉。這封信以後被刊入《皇朝經世文編》這本書中,為世人所傳誦。

  樂山公在衡山的時候,常到監獄裡為犯人義診。兒子富貴顯赫的時候,樂山公已經八十多歲了,仍然常到監獄探視病患義診;縣官見他年老,派人向樂山公辭謝,他回答說:救人是我最快樂的事情。樂山公八十四歲的時候,兒子先燾因為繼母逝世辭官回家,而又因為父親年事已高,就決定不再復出做官。在某一天的深夜裡,大雪紛飛,有一個病患的家屬敲門求醫外出赴診,先燾就起身開門,並對來人說:我父親年老,深夜不方便驚動,您可否明天早晨再來?不料這時候樂山公已經聽到聲音披衣起床,就叫先燾入內室,並且對他說:這應該是生產急診,怎麼可以延遲醫治呢?於是就穿上木屐隨同來人前往赴診。這種捨己救人的情操,如此的真切,著實令人欽佩。所以老天有眼,明察秋毫,報施給樂山公的果報也特別的豐厚。因此,樂山公九十三歲的時候,孫子肇奎,獲得乾隆壬子年鄉試的第二名。曾孫有七人,鎬敏、鐵敏兩人都是翰林,並膺任主考學政的官職;鏸敏、鈺敏兩人都是舉人,做過縣官;鏡敏在拔貢考試通過後,派在軍機處任職;而鎮敏擔任京官,钑敏則選上孝廉方正,當時人們尊稱他們為衡山七子

  先高祖母康太夫人七十壽辰的時候,當時的名士阮文達曾送有一副賀聯稱:南嶽鐘寧,南陔衍慶;七旬介壽,七子成名。賀聯的詞意貼切,實在是人間佳話啊!

  我的祖父亦峰公,是樂山公的玄孫,考中咸豐癸丑年的翰林後,歷任廣東石城新會的知縣,高州府的知府及奏獎道員。而且居官廉潔,盡心民事,造福地方,對於當時所發生的械鬥巨案,寬厚地處理,保全了很多生命,積德甚厚。民間還特別建立了生祠來紀念他,可見其受人尊敬的程度。

  ()福澤後裔

  我私下常想孟子所說的君子之澤,五世而斬這句話的涵義。樂山公的子、孫、曾、玄四代都發了科第做官;到了第五代的亦峰公,也仍然能夠積極地行善積德,發揚祖先的遺德;而到了我的父親中丞公,則更為貴顯。本人則忝為第七代,仍然承受著樂山公的餘蔭遺澤;所以說樂山公的厚德,澤被子孫,實在是已經超過孟子所說的五代了。探討其原因,樂山公的醫術高明能救活病人,已經是不容易了;而醫術精又能夠輕財仗義,誠心濟人,則更是難上加難了。我們所見到各地的許多名醫,靠行醫而積了不少財,甚至千萬、億萬財富的,也大有人在;但是財富能夠傳到第三代的卻是很少,就算偶然有例外,也必然是醫術精湛而且又好行善佈施的醫生。我真希望能夠多遇到幾位像這樣行善救人的醫師應世,才是社會之福啊!近來生活較艱苦,醫藥費又昂貴,貧病的人多無力就醫服藥,這正是醫藥界發心行善的最好時機了!所以特別在此敬述樂山公行醫濟人的舊事,希望能提供給醫藥界的大德們,作為行醫濟人的參考。

  現在我還要再作一些分析與補充。樂山公的醫術高明,活人甚多,但是藥店被竊,便得要抵押房屋還債,因此可知他的經濟情況的確不佳。到了八十多歲的時候,兒子作縣長返鄉歸來,在大雪夜中,仍是穿著木屐步行外出赴診,我們就可知道,樂山公到了老年仍然是那麼清貧啊!四書《大學》上說: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醫師、藥店都是發財的行業,但是,若對貧困的病患義診、贈藥,則不會發財了。然而樂山公雖然不能夠發財,而卻竟能夠發身,當時獲得社會大眾的一致推崇,可說是德譽盛於當時,名聲傳於後世了。實在是不容易啊!子孫連續五、六代都發了科第,而且貴盛,正符合了以財發身這句話了。而樂山公和他的兒子都很清貧,孫子肇奎,也就是我的太高祖,雖然作教官,掌理書院,門生很多,然而也是很清貧。不僅如此,曾聽到先輩們說,伯曾祖點中翰林的時候,捷報由京城傳到家中,高祖母康太夫人,手裡正抱著第七個兒子喂奶,聽到消息後就立刻親自下廚做飯款待報捷的人,由此可知家中清寒的程度了!我的曾祖父曾擔任京官,死後沒有任何的遺產,因此我祖父亦峰公,從小就孤苦而貧窮,在山齋裡讀書的時候,必須自己煮飯吃。四十二歲的時候,才進入了翰林院。以後曾在廣東省擔任縣長的職務十多年,為官廉潔自持,又常常捐出所得,在地方上提倡各種的善事,例如:建育嬰堂、種牛痘、修路、造橋、購義地、埋露棺等;因此死後留下的存款不多,所以先父早年的時候,就必須仰賴外出工作的薪資來供給家用。

  我的母親為曾文正公的幺女。文正公的家規規定:凡是嫁女兒娶媳婦,花費限用在二百金以內。先母出嫁,是在文正公夫婦逝世後的數年,有奩金三千,也移撥出來,供作家用及代賠墊祖母被某錢號倒掉的款子,以致於個人的積蓄都空了。離開湖南老家要往東行時,祖母只能給路費銀錢六百兩,此外則是一無所有了。我母親中年時,每次談到當時艱苦的情況,常常是淚隨聲下;自己身為王侯將相之女,嫁給了數代都是仕宦的大家庭,生活尚且如此的艱難困窘,如果不是親身經歷,實在是難以令人相信啊!

  我之所以不厭其煩瑣屑地敘述,目的就是要證明仁者以財發身,而不是以身發財的大道理,實在是有其深遠的含義呀!這裡我們所應該注意的重點是:雖然是數代的清貧,而卻換得了後代子孫的發達啊!與那些多留財產以害子孫,助長子孫的驕奢淫逸,使得子孫陷於墮落的,兩者相互比較,實在是有天壤之別呀!曾文正公曾給自己所居住的房子一個稱呼,叫做求闕齋,並且還寫了篇文章記述。他的用意即是在持滿戒溢,要居安思危啊!因為這個世間,並無十全十美的事物,豐於此者,必缺於彼。所以若想得到精神上圓滿,最好先在物質上要常有些欠缺。所謂精神上圓滿的意思,是指父母都健在,家庭和睦,子孫賢達有智慧,並享有天倫之樂,道義之樂等。物質者,是指衣服飲食、車馬宮室,乃至官階財富,一切的享用等。曾文正公常用這個道理來教家人,說家計不宜寬裕,這個與常人的見解恰恰是相反的。文正公又常說:古人有花未全開月未圓的話,這乃是智者的境界;因為花全開了,則表示快將凋謝了;月已圓時,轉瞬間即要缺了呀!所謂盛極必衰,樂極生悲,這豈是古人喜歡說這些眾人聽起來不悅耳不中聽的話呢,實在是這些話都是真理啊!而且自古到今,從社會現象中去觀察,這些話沒有錯啊!而且是歷歷不爽啊!

  俗話也說:世無三代富,又說:天下無不散的筵席。有智慧的人,就深深地體會到這個道理,所以處事的時候,就會先考慮到:凡事不要求太過圓滿,也不要使得太盛,過了頭;對於財物聚散,也有周全良好的計劃;而對於自己的生活,遵守著持盈保泰的因果法則;個人的享受不可豐厚;而且時時都要想到街頭上那些流離失所三餐不繼的窮人啊!常想到各處的善堂,掩埋露天的屍體,受苦受難的人為數是那麼得多啊!我應當節省自己的享受,去救死恤孤才對啊。因為一念仁慈的心,即能使天地間產生了一種祥和之氣;如果付諸行動,則這種祥和之氣,就會常常環集在我的四周,而且能使家庭子孫都受到福蔭。這些道理,只要用心研究古今以來的事實,就可瞭解此話真實不虛了!

  反過來說,如果只知道貪圖自己個人的享樂,而不顧別人的生死苦痛;使用詐術權謀來巧取豪奪,百計鑽營;這種人積的錢可以很多,權勢也可能很大,諂媚他、恭維他的人也多的不得了;一時看起來,似乎是非常的顯赫;然而天道的盈虛消長,有它一定不變的道理呀!三、五十年的時間,轉眼就過去了,時間不斷地向前推移,景物也不斷地變化遷移!原本是陋巷寒微,忽然地崛起,成了暴發戶;然而好景不長,豪華的門地,卻在瞥爾短暫的瞬間凋零沒落了!因為這世間並沒有一個堅固不壞的東西,也沒有一個能永久可靠的事業;凡是用巧取豪奪的方法所得到的財富地位,一定是更為快速的悖出敗落啊!惟有孝悌忠厚的家庭,修德積善的後代,才能夠確實地保有家業,並且是可大可久啊!這些事證歷史上的記載很多,而且環顧我們週遭所發生的人事,到處都是呀!所以只要頭腦冷靜有智慧的人,自然就看得出來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572

讀書劄記150122柬埔寨史(二) 千古誰與說興亡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01/22/%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50122%e6%9f%ac%e5%9f%94%e5%af%a8%e5%8f%b2%e4%ba%8c-%e5%8d%83%e5%8f%a4%e8%aa%b0%e8%88%87%e8%aa%aa%e8%88%88%e4%ba%a1/

千古興亡, 百年悲笑, 一時登覽.
讀書劄記150122
柬埔寨史(二) 千古誰與說興亡
掌門執筆

續(B)吳哥時期
話說802年吳哥開國,經歷了二百年草創與發展, 1001年闍耶跋摩五世死後進入動亂期. 國家削弱的內部因素主要是階級統治過份嚴酷,政治腐敗; 而外部因素則體現為占婆人的入侵.***

湄公河從柬埔寨流入南越出海,三角洲地帶古稱「占婆」. 此地除了盛產稻米之外, 更是柬埔寨唯一口岸, 其內陸森林產品,如犀角等, 必須經此出口往中國、南洋和印度. 所以占婆是柬埔寨的經濟命脈,對外咽喉之地, 自古高棉強弱就看能否控制占婆.****

由於湄公河交通便捷, 無論由柬入越,抑或由越入柬都很容易, 兩地也就經常兵鋒往來.*** 北越和南越之間多山, 北越古稱「安南」,與南越「占婆」長期分屬兩個國家,到了晚明才合為一國. 占婆地域相較高棉為小, 高棉強大的時候有能力統治占婆; 占婆強大則入寇高棉,但無法統治之. (註:兩越合併之後,高棉又轉弱,便只有越南侵佔和控制高棉了.***)

早期吳哥強大,部分原因就是征服了占婆. 吳哥對本族人的盤剝已很嚴重,對異族如占婆和泰國更是毫不留情, 激起了占婆人的反抗,尋且趁其內亂多番入寇. 對十一二世紀的吳哥君主來說, 能否領導國家擊退占婆入侵,便是對其權力的考驗.

4十一世紀末一個新王朝統治吳哥, 第三王蘇耶跋摩二世統一全柬, 遠交中國,東征占婆,一洗頹風. 他是第一個向中國朝貢的吳哥國王,中國稱其國為「真臘」. 他最偉大的事功是建造了世上最大的宗教建築物
〈吳哥寺〉.
吳哥寺包括寺院、陵墓和天文臺,占地200公頃, 於1150年蘇耶王死後才完成.
它的最大特色是全長超過一英里的淺浮雕環寺邊廊. 淺浮雕塑像群從起點按逆時針方向排列, 而觀賞者則按順時針方向行走,審視右手邊的人物故事. 雕塑敍事按照印度教 “成、住、壞、空” 宇宙四階段循環時間觀開展: 宇宙必將走向毀壞,歸於空寂,以符合 “熱力學第二定律”, 然後由婆羅門以大霹靂重建之…..

吳哥寺崇拜的是印度教的毗濕奴Vishnu神, 有別於之前的濕婆Siva神,*** 也是全柬唯一祭奉 毗濕奴的寺廟. 此點饒有意味,而與政權更替有所關聯. 新王朝有意樹立新的管治典範,以與舊朝區分; 而人民對舊朝失去信心,連帶對舊信仰的虔誠也為之衰退.*** 蘇耶王晚年被弒,國家重陷混亂, 毗濕奴崇拜也就未能持續下去,而逐漸為佛教所取代.

5〈中興盛世〉
近兩百年的混亂期以1177年占婆侵略者摧毀舊都達到高潮, 而以1182年闍耶跋摩七世登基結束. 闍耶王是柬埔寨歷史上最有成就的國王, 不單止中興了吳哥,更將之推上巔峯. 他的首項事功就是徹底擊敗占婆,於1192年將其滅國. 殘酷的對占婆戰爭被刻劃在 巴戎Bayon寺的淺浮雕上面,就如 圖拉真圓柱一樣.
闍耶王打後一百年,吳哥重奪出海口, 統治占婆、泰國東部(湄南河三角洲)和老撾南部,版圖史上最大, 征收貢賦,大興土木,進入盛世.***

闍耶王也有諸多大型建設,但其最不平凡之處是設立了許多醫院寺廟. 據「塔布蘢寺碑」詳細記載, 某間醫院有權要求附近838條村莊共約8萬名成年人口的供養, 包括提供勞動、稻米和奴婢. 目前已確認了約20個醫院遺址,廣泛分佈國境之內,邊遠者及於今日泰寮地方. 這種 “為人民服務” 的精神出現於古代階級社會著實令人費解, 源自闍耶王拯救眾生的佛教思想.***

或者闍耶王之所以能夠排拒占人,中興國運, 靠的就是提出佛教作為新的主流意識形態, 因而取得基層國民的擁戴,**** 就如君士坦丁大帝的做法一樣. 人民久對印度教階級森嚴的陳腐教義失去信心, 其時或許已大量改宗佛教. 反映在他獨創的超大型巖壁面相雕刻上面, 佛面帶著半微笑安詳神態, 與傳統印度教神像猙獰肅殺的面容恰成絕對反差, 可見其刻意轉換意識形態的心思.***
闍耶王本人信的是大乘佛教, 但其時從錫蘭傳入中南半島的上座部佛教開始大盛, 西至緬甸,東及占婆,全面取代印度教的地位, 柬人未幾也接受了這股潮流.

十三世紀末期吳哥由盛入衰, 內部因素最主要是水資源衰竭,灌溉系統動搖; 外部因素則是泰國入侵.*** 素可泰和羅斛 先後掙脫桎梏,轉向中國朝貢, 高棉在泰治權和收益均瓦解. 十四世紀阿瑜陀耶Ayudhya王朝建國,主客勢易, 輪到泰人頻繁入侵洞里薩湖地區. 最為致命的是灌溉系統經受連番打擊,終於全面崩塌, 稻作難施,虐疾橫流,人口大量流失.

(C) 後吳哥時期
6〈衣冠南渡〉
吳哥毀壞令人唏噓之處, 不在王朝絕統,而在文化湮沒.**** 那是典型意義的「黑暗時代」,有如羅馬殞滅,永嘉亂起,而劣況有以過之. 黑暗程度去到 “全面遺忘”的地步, 荒煙蔽日,榛莽埋碑,就如瑪雅一樣, 而且更為離譜. 以下是一則有名的傳說: 1550年一位國王騎象行獵,途中失足絆倒, 他命人清理叢林, 意外地發現一個規模令人驚歎的廢墟….. 柬人全面遺忘吳哥只用了一百年時間, 而柬地海拔落差不大,不似瑪雅, 此事極為離奇,難以解釋!

最重要的一次泰人入侵發生於1431年, 首都自此遷離吳哥,南移 金邊Phnom Penh地區. 金邊,意為 “四面城”, 地當湄公河和洞薩里湖水流交滙之處, 便利貿易. 那時正值 鄭和七下遠洋之後, 中國朝貢制度強盛, 華人在東南亞商業擴張,改變了整個大區域的政經格局. 金邊取吳哥而代之,其性格已從宗教治世轉為政經運國,***** 這也是前朝易於遺忘的理由.

後吳哥時期碑銘零落,反映出文化取態已大不相同, 超過1,000塊石碑在1300年以前豎立; 之後的則不足100塊.

《柬埔寨史A History of Cambodia》 (1983) David Chandler 第四版(200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369

一失足成千古恨

2016-12-29  NM

重遊倫敦,想到要重遊的地方就是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重遊大英博物館,心情既興奮又忐忑。號稱世界上規模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的大英博物館,藏品達800多萬件,豐富多樣,望之令人興奮;但同時,館中部分藏品是在過去數世紀,在世界各地掠奪而來,賞之令人忐忑。大英博物館鎮館藏品之一羅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背負同樣的往事,亦富有啟發意義,是今次重遊觀賞的重點。羅塞塔石碑

公元前196年製作的羅塞塔石碑,刻有當年埃及法老王的詔書,是在18世紀由法國的軍隊,在埃及城市羅塞塔(Rosetta)內發現,因此稱為羅塞塔石碑。在英法戰爭中,羅塞塔石碑落入英國手中,自19世紀初起,存放在大英博物館。此段往事多少反映館中藏品的血與淚,但仍未能反映羅塞塔石碑的歷史重要性。

發現羅塞塔石碑前,古埃及象形文已徹底失傳千多年,埃及文物上的文字亦因此不能解讀。羅塞塔石碑上的詔書內容,同時刻有三種不同語言版本,由石碑上至下排列,分別是古埃及象形文、埃及草書及古希臘文。學者藉着對照石碑上三種語言版本的內容,從而了解及學會古埃及象形文,法國學者商博良(Jean-François Champollion)是當中第一人。今天大家能認識五千多年前的古埃及,要多謝羅塞塔石碑及商博良。

解讀一塊羅塞塔石碑上的古埃及象形文,成了研究古埃及歷史的關鍵基礎及重要里程碑。閱讀及分析企業的財務報告,雖未可完全了解企業,但仍希望可成為分析企業的關鍵基礎。去年初,《壹計就明》分析佳兆業(1638),最近又成了一個例子。

佳兆業的混亂賬項

去年初分析佳兆業時,就曾指出「投資是要花時間去分析」,亦要保持定期去跟進消息和變化,而「變化不一定是突如其來」;當時已指出,曾被多間證券行建議買入及花旗視為內房股中首選之列的佳兆業,在財務報告找到的問題,當中包括總負債對權益比率連續多年上升、經營及投資現金淨流出等問題。去年初分析後,佳兆業的股份曾在去年2月及3月間復牌買賣,直至3月底全年業績及財務報告未能如期公告,股份因而再度停牌至今。停牌逾20個月,佳兆業終於在上週公布有關2014年底財務報表之獨立調查報告,報告初步摘要數以十計的「前僱員精心策劃企圖隱瞞」、「虛構協議及文件」、「充作銷售交易其後大多被取消」等嚴重問題,而當中涉及金額亦數以百億元人民幣。看完這份報告,在佳兆業復牌時,沒有賣出佳兆業股份或甚至繼續買入佳兆業股份的朋友,會有什麼感想?曾經分享有朋友非常執着,堅持不賣2000年初買下的電訊盈科(8)股份,甚至把股票掛在自己的牆上,希望可每天提醒自己。恐怕持有佳兆業股份的朋友,是「一失足成千古恨」,想賣也賣不了!

林智遠Nelson Lam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359

【動畫●千古難題】阿媽老婆跌落海救誰?世界仔救女友:媽睇唔到呢條片!

1 : GS(14)@2017-05-14 10:51:52

阿媽和老婆兩人同時跌落海,你會先救誰?



一百萬的情境題,阿媽和老婆兩人同時跌落海,你會先救誰?這個千古難題真的考起不少男士,我們就趁母親節到街上追問港男們。港男們聽到問題已經面有難色,說話口齒不清支吾以對,究竟是怕老婆扭耳仔,還是驚阿媽藤條燜豬肉?立即睇片!



沒有女朋友的年輕人,當然毫不猶豫先救媽媽。

「落水救人要帶救生圈,順便給旁邊那位。」這位年輕人就提出兩全其美的辦法。

馮先生霸氣回答:「我兩個都救,因為我兩個都愛,我不會偏心救一個,就算犧牲自己都要救兩個。」

記者:黎婉婷攝影:許先煜、徐振國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http://fb.me/AS.AppleDail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514/2002044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997

遭魯平罵千古罪人「我罪在拒做跛腳鴨」

1 : GS(14)@2017-06-25 10:29:58

【本報訊】彭定康在新書中花了不少篇幅重溫自己在1992至1997年間的末代港督歲月。他指出,北京在1989年屠殺學生敲響了香港的警鐘,在距離主權回歸中國僅餘的八年時間內,要求加快香港民主步伐的運動變得更強烈。97前香港民主進程緩慢,阻力不僅來自中國政府,也來自英國方面。彭定康指,前英國首相希斯曾經批評香港的民主化步伐太慢,香港民主應該走得比英國政府預期的更快;希斯在八九天安門屠殺後一再重申這個觀點。但到了彭定康92年上任港督時,希斯卻多次來港,「向所有人批評我跟中國交涉的表現愚蠢和冒犯」。


被提醒在民主立場上企硬


曾因政改方案被已故國務院港澳辦主任魯平公開指罵是「千古罪人」的彭定康,書中以自嘲語氣指出:「我最大的罪,就是拒絕做一隻跛腳鴨或者北京填鴨。」他憶述自己任內每個月都出席廣播節目,與公眾對話,不斷強調香港公民價值與經濟成功的關係。彭定康也解釋了自己面對北京的強硬態度,他指出,上任港督初期,曾經跟中方談判的顧問都提醒他,要在民主立場上企硬:「顧問的結論是,無論你有沒有底線,中方態度都是一樣……中方只有興趣走自己的路,即使他們想達成協議,仍然會堅持到11點鐘,以求對方最終讓步。如果他們無法得到甚麼,也會嘗試確保協議的文本留下空間,可讓他們日後重新拿到所想的東西。」《蘋果》記者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回歸二十年】專頁: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625/2006801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95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