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传联想准备接手太子奶进入乳业行业

http://finance.sina.com.cn/g/20081121/03002526967.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6

蒙牛乳业巨亏9.49亿 今年能否盈利难料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417/20090417024154734.html


每经记者  李凌霞  发自深圳

        蒙牛执行董事兼首席财务官姚同山表示,现在公司财务状况良好,存款超过30亿元,负债比率为31.5%,这属合理水平。不过,王丁棉却认为,事实上蒙牛乳业目前面临着较大的资金压力,“蒙牛所谓的‘合理’是要带引号的。”

        9.36亿元和9.49亿元,这是两个相差不远的数据,这分别是蒙牛乳业(02319,HK)去年和今年公布的数据。事实这两个数据表达的意义完全相反,前一个是盈利,后一个却是亏损!

        去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令国内大多数奶制品企业的业绩受到严重拖累,蒙牛首当其冲。中国奶业协会常务理事王丁棉昨天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蒙牛的巨亏在意料之中。虽然国内整个行业正在逐步恢复,但对于蒙牛来说,可能今年还会面临继续亏损。

毛利率下滑收入增长仍亏损

        昨天下午,蒙牛乳业公布了其截至2008年12月31日为止的年度业绩。

        业绩显示,去年蒙牛年度收入增长了11.9%至238.65亿元,不过因为公司毛利率下降,加上去年下半年以来受三聚氰胺事件的影响,公 司去年不但没有盈利,反而出现了巨额亏损,亏损金额高达9.486亿元。在2007年,蒙牛乳业净赚了9.358亿元。每股基本亏损为0.639元,而 2007年每股基本盈利为0.664元。

        去年蒙牛乳业全年毛利为46.694亿元,较2007年的48.035亿元下降了2.8%。去年原料鲜奶价格上升,加上受到三聚氰胺事件 影响,公司不得不提高产品销售推广力度以及加强奶源安全的多重检测措施,这令公司去年的整体毛利率由2007年的22.5%,下降至19.6%。

        王丁棉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蒙牛的亏损基本符合市场预期。不过他对蒙牛238.65亿元的收入表现出些许意外,他此前预计,蒙牛2008年的收入最多不会超过210亿元。

开支均增加今年能否盈利难料

        蒙牛乳业的业绩数据显示,去年公司的经营费用总计为59.262亿元,较2007年的37.858亿元增长了56.53%,所占集团收入 的比例也由2007年的17.8%增加至24.8%。蒙牛称,经营费用的上升,主要因为公司广告宣传费用增加,令公司的经营开支及非经营开支均增加。

        据了解,蒙牛去年的销售及经销费用较2007年的33.02亿元,增加至44.28亿元。其中广告及宣传费用占集团销售收入的比例增长了 2.1个百分点至9.3%。另外,公司行政及其他经营费用增加了4%,总计为14.982亿元,这主要源于去年下半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对产品做出下柜以及其 他一些非经常性开支的增长。

        王丁棉向《每日经济新闻》分析说,大量投放广告是蒙牛提高知名度的惯用手法,今年该公司为了恢复市场,在广告投放等方面必将加大成本。另外,蒙牛的主要盈利产品——特仑苏在今年又遭重挫,所以预计今年蒙牛恐怕还得面临亏损的局面。

现金少负债高蒙牛资金压力增大

        从蒙牛公布的年报数据来看,去年公司的现金流在减少,而负债却在大量增加。

        业绩显示,蒙牛去年的经营业务所得净现金流入为5.869亿元,较2007年同期的20.581亿元出现大幅减少;截至去年年底,公司的净现金为13.133亿元,比2007年的19.477亿元减少了6.344亿元。

        一方面手持现金减少,另一方面蒙牛公司的负债却在增加。截至2008年12月31日,蒙牛尚未偿还银行贷款为17.287亿元,而 2007年同期仅为2.632亿元。在蒙牛银行贷款中,有12.087亿元须于一年内偿还,另外5.2亿元的偿还日期为一年以上。

        尽管现金减少负债增加,但蒙牛乳业仍表示“公司的财务状况是处在一个合理的水平。”蒙牛执行董事兼首席财务官姚同山表示,现时公司财务状况良好,存款超过30亿元,负债比率为31.5%,这属合理水平,公司现在没有融资需要。

        不过,王丁棉却认为,事实上蒙牛乳业目前面临着较大的资金压力,“蒙牛所谓的‘合理’是要带引号的。”

三聚氰胺惹祸乳业巨头大多亏损

        去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对众多中国乳制品企业来说无疑是一场噩梦。据了解,国内多个乳业巨头的业绩均受此影响出现亏损。

        以光明乳业(600597,SH)为例,其公布的年报显示,去年该公司营业收入73.59亿元,比上年下降了10.3%,全年亏损为2.86亿元。

        不过,另一家乳业巨头三元股份(600429,SH)却在三聚氰胺事件中“独善其身”。据三元股份公布的年报数据显示,该公司去年并没出现亏损,反而盈利4075.61万元。

        王丁棉表示,三聚氰胺事件后,目前国内整个乳制品行业正处于好转状态,国内乳制品行业有望在今年内完全恢复起来。



媒体转载、摘编本报所刊作品时,请注明来源于《每日经济新闻》及作者姓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20

光明乳业三成股权前景成谜


From


http://www.caijing.com.cn/2009-04-23/110152210.html


  【《财经网》上海专稿/实习记者 谢雪琳】4月22日晚,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交易所代码:600597,下称光明乳业)发布公告,证实上海实业控股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代码:00363,下称上实控股)确有出售所持光明乳业35.18%股份的意向,但尚无出售对象,也没有已商定的出售安排。



  上实控股董事长滕一龙曾向《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将加大对房地产和基建设施的投入,并继续退出非核心业务。其中提到将剥离持有的光明乳业、中芯国际股权。

  光明乳业及中芯国际2008年的业绩都是亏损。其中,光明乳业净利润亏损2.86亿元,这拖累上实控股消费品业务净利润下降26.3%。

  国海证券分析师刘金沪认为,光明乳业的市值有70多亿,一年至少要赚三四亿才能支撑它的发展。然而光明乳业2008年净亏损,2007年的净利润也只有2亿多。虽然光明乳业基本面不错,长期表现看好,但短期仍不乐观。

  尽管如此,刘金沪表示,上实控股剥离光明乳业,并不说明其不看好乳品行业。他表示,乳业的战略前景很好,市场有刚性需求,国家也有政策支持。只是前几年行业冒进,导致出现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整个行业短期内不得不承受阵痛。

  上实控股表示有出售光明乳业的意向后,谁将接手这35.18%的股权,成为各方关注焦点。

  俗称“大光明”的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最引人关注。它是光明乳业的大股东,隶属于上海市国资委,通过旗下的上海牛奶(集团)有限公司持有光明乳业35.27%的股份。但截至目前,大光明尚未对此公开置评。

  刘金沪认为,是否接手这部分股权,取决于“大光明”是否想保持绝对控股权。如果“大光明”决定收购,则说明对光明乳业的发展很重视,这对市场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

  针对外界猜测的管理层收购,刘金沪表示不大可能。“国家对管理层收购管得很严。”刘金沪说。他进一步否认了蒙牛、伊利等同业收购的猜测。刘金沪称“大光明”不可能让竞争对手入股光明乳业。

  外资公司达能亚洲有限公司曾持有光明乳业逾2亿股,但在2008年3月将股份分别转给了上实控股和大光明。“达能没有从光明乳业捞到好处,这说明外资在国内乳品行业挺难做的。”刘金沪表示,他也因此不看好外资收购光明乳业股权。

  “各方面来看,大股东收购是最好的。”刘金沪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50

上实彻底退出 大光明15.5亿接盘光明乳业


From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s/20090728/03196535101.shtml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杨颢

  正如之前所承诺的一样,上实最终撒手光明乳业(7.95,0.08,1.02%)(600597,SH),而接盘方也正是此前猜测最多的光明食品集团。

  7月27日晚间,光明乳业发布股权变动公告,称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决定协议受让上实食品控股有限公司持有的全部光明乳业股份3.14亿股。本次股份转让的价格为每股4.93元,共3.14亿股,收购对价为15.5亿元。

  上实食品是上实控股的全资附属公司,与原农工商集团所属牛奶公司同为光明乳业的发起人,在很长一段时间也与牛奶集团一起并列为光明乳业第一大股东。

  不过,在今年4月下旬,在港上市的上实控股董事长滕一龙公开表示,公司今年希望尽快出售光明乳业35.176%股权。而出售的目的在于专心于主营业务,加大退出非核心业务的力度。这一点在上实控股2008年年报中也有提及。

  当时上实表示,这部分股权是出售给母公司还是市场,还处于意向阶段,尚未作出决定。

  6月初,上实在二级市场连续减持52094628股,占光明乳业总股本的5%。种种迹象表明,其去意已决。

  上实滋生退意之后,市场对于光明股权的去向非常关注。当时光明乳业两大控股股东是上实和上海牛奶集团,分别持有35.18%和35.27%的股 份,相差仅0.09%。一旦第三方接盘,接盘方持有的上实控股股权加上二级市场收购,可能超越大光明集团成为光明乳业实际控制人。

  但更多的倾向还是认为上实可能是将股权转让给光明集团或者其旗下子公司上海牛奶集团,使大光明能够完全控股公司,从而将公司打造成上海乳品业务的平台。

  此次的公告顺应了这一猜测。收购完成后,光明食品集团与子公司牛奶集团将合并持有光明乳业6.819亿股股份,占光明乳业总股本的65.448%。

  光明食品集团表示,近年来,上海国资国企改革不断深化,光明食品集团和上实控股都在探索国有资产和优势资源向核心主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充分利用 资本市场进行强化主营业务、退出非核心业务的经营战略调整,因而双方最近决定进行光明乳业股份协议转让。这也是集团成立以来金额最大的一次资产并购。

  光明食品认为,集团以食品为核心业务,乳业是集团核心业务的重要板块。在光明食品集团2007年初制定的发展战略规划中,就确定了重点发展乳业 的战略目标。它认为,我国人均乳品消费水平还有很大上升空间,特别是在去年行业面临危机后进入市场调整期,为集团加大乳业投入,加快乳业发展提供了非常好 的机遇。

  三聚氰胺事件之后,自有奶源对于国内乳企的重要性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海通证券(19.29,0.18,0.94%)曾认为,一旦大光明接盘上实所持光明乳业股权,未来有可能将光明集团旗下的牧场等业务也注入上市公司。

  据了解,牛奶集团每年都把自己牧场生产的鲜奶供应给光明乳业,目前牛奶集团拥有奶牛3万多头,其中成乳牛1.2万头,2008年供应给光明乳业生鲜牛奶9万吨。去年以来,牛奶集团积极筹建海丰现代化生态奶牛场,规划饲养奶牛4万头,目前一期工程已经完成。

  而光明食品集团也表示,其控股光明乳业将拥有产业联动的优势。公司将依托光明食品集团,“拥有从奶牛饲养到乳品加工销售产业链一体化的优势,有利于保证奶源的质量,提升加工水平,加快市场拓展的步伐”。

  去年年底今年年初,光明乳业重新修订了三年发展战略规划,提出了“聚焦乳业、做强新鲜、突破常温、实现百亿”的战略定位目标,决心做到乳品主营 业务确保行业平均增长水平;保鲜乳制品增长速度高于行业增长水平;保持新鲜酸奶、新鲜牛奶和奶酪产品在全国市场的领先地位;常温产品实现战略瓶颈的突破; 继续加强科技研发,成为中国乳业技术最领先的公司。2010年主营业务收入目标超过100亿元,利润继续增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82

蒙牛乳业恢复盈利 股价已涨回一年前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909/20090909024835304.html


每经记者  李凌霞

        2008年,在三聚氰胺事件的影响下,中国整个乳制品行业遭遇寒冬。如今,从一些主要相关公司公布的上半年业绩来看,三聚氰胺的影响正渐 行渐远。蒙牛乳业(02319,HK)昨日公布的中期业绩显示已经扭亏为盈,股价昨日涨幅为3.838%,报收19.48港元,已经接近去年三聚氰胺事件 爆发前的水平。去年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后,蒙牛乳业的股价一度低至6港元左右。而今年入主蒙牛乳业的中粮集团在昨日重申,不干涉蒙牛乳业的业务,双方合作体 现在原料供应上。

蒙牛乳业半年赚6.6亿

        蒙牛乳业昨天公布了上半年业绩,期内总收入达到120.97亿元(人民币,下同),较去年下半年增加了19%,而公司的净利润与去年同期 相比则增长了13.6%,为6.62亿元,中期每股基本盈利为0.42元,公司表示不派发中期股息。另外,公司经营业务所得净现金流同比大幅上升了 95%,为17.483亿元,这显示出公司整体经营水平正逐步恢复至三聚氰胺事件之前的水平。

        业绩显示,蒙牛乳业上半年的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  (EBITDA)为11.83亿元,较上年同期上升了11.9%,而EBITDA利润 率为9.8%,这也较去年同期的7.7%有所提高。公司整体毛利率则由24.1%上升至26.7%。蒙牛乳业表示,利润率的提升,主要受惠于原料等成本下 降、产品结构持续优化以及成本控制的进一步实施所致。

        截至6月底,公司的净现金为28.65亿元,较去年年底的净现金13.13亿元大有提高。期内蒙牛乳业尚未偿还的银行贷款为8.43亿 元,其中4.93亿元须于一年内偿还。公司的债务权益比率得到改善,由去年年底的36.5%下降至15.1%。不过,期内蒙牛乳业的融资成本较上年同期增 加了2.36倍,为4791.6万元,这主要是由于公司须在五年内偿还的银行贷款利息大幅增加所致。

        蒙牛乳业的中报还显示,在逐渐摆脱了三聚氰胺事件的影响后,今年上半年,公司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总计年产能已由去年底的557万吨增加至574万吨。

中粮重申不干涉政策

        今年7月初,我国最大的粮油食品企业中粮集团携手厚朴基金出资61亿港元成为蒙牛乳业的第一大股东,并在其后派出高管进驻蒙牛乳业董事会 任职。在中粮集团入股后,蒙牛乳业还于日前宣布牛根生辞去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一职,该职务由中粮集团总裁于旭波接任。

        蒙牛乳业昨日在香港召开了业绩发布会,而作为上市公司蒙牛乳业董事会主席的牛根生却并未参会。蒙牛乳业的首席财务官姚同山及行政长官卢建军等出席了发布会。

        姚同山在会上表示,中粮集团的入股是双方长期合作的过程,目前暂时未有任何新收购计划,双方可以互相促进帮助而产生效益,但不会发展合营公司。

        卢建军则表示,牛根生仍然是公司的执行董事,将继续指导公司的业务。另外,中粮集团旗下香港上市公司中国粮油控股(00606,HK)也 于昨日公布业绩,该公司董事总经理于旭波在出席业绩发布会时表示,公司不会干涉蒙牛乳业的业务,中粮集团将为蒙牛乳业创造发展机会,双方合作将体现在食品 原料供应上,令双方业务发挥协同效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56

四大预言均未兑现 中国乳业“坚强”反弹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912/20090912025609861.html


每经记者  李文艺

2009年9月,距离去年“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刚好一周年。

        这一年,我国乳业发生了许多“意外”:行业并没有如之前所想一蹶不振,相反的是,不到一年时间迅速收复失地;伊利、蒙牛、光明三大乳企巨 头仍然稳坐前三位置,行业格局没有根本性改变;强大的行业规范和政策扶持,令业内感叹我国乳业凤凰涅槃般的新生。原来,过去大多数人对于乳业危机的判断都 是错误的。

        本周,《每日经济新闻》特别推出三聚氰胺事件一周年报道,通过多方采访,还原我国乳业、乳企在经历行业毁灭性打击后的恢复状况。  

【行业】

三大乳企稳居前列  销售额涨回原位

  一年后,人们又开始拿着吸管没有担忧地喝牛奶了。

        不管是官方数据,还是上市公司年报或消费者信心调查,都显示经受“三聚氰胺事件”打击后的中国乳业已经基本恢复  “元气”。最让人意外的是,当初危机来临时的四大预言一个都没有兑现,而整个行业的恢复过程却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

预言一:

2009年将是行业洗牌之年

        2008年11月,在“三聚氰胺事件”中独善其身的两大二线品牌飞鹤、三元先后高调宣布,分别以1.6亿元和1.3亿元的价格竞得央视重 点广告段和黄金广告段。央视广告招标会历来被看成中国行业景气的风向标,由此,外界认为:伊利、蒙牛、光明三大乳企巨头一统天下的时代可能终结,2009 年乃至今后的几年都将是中国乳业的洗牌之年。

        尽管2009年还没有完全过去,但传说中的洗牌似乎不会到来了,伊利、蒙牛、光明仍然“霸占”着三巨头的交椅。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陈 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称,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整个行业还没有出现大面积洗牌的现象,市场格局基本不变,只是在细分市场上结构有稍微的调整。如奶 粉市场中,原本三鹿所占有的18%市场份额被其他品牌瓜分;伊利的奶粉业务发展很快,市场份额由之前的不足10%发展到现在的13%;光明也逐渐把奶粉这 块业务当成支柱业务在发展。液态奶老大蒙牛的市场份额稍有下降,但仍然处于第一的位置。同时,三元和飞鹤的发展也很快,但相比第三名光明仍有不小的差距, 暂时无法撼动三巨头的地位。

预言二:

三巨头未来两年都将亏损

        2008年9月22日,“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后,中金公司立即下调了三大乳企的盈利预测和投资评级。报告称,危机除了重创乳企公司的销售 外,还将增加其未来的营运成本,退货、库存滞销将引发大额会计计提;危机公关增加费用开支;乳品需求下降推高营销投入;从紧监管提高生产成本。因此,中金 公司预计

*ST伊利(600887,收盘价18.99元)、蒙牛乳业(02319,HK,收盘价20.10港元)、光明乳业(600597,收盘价6.89元)三 家上市公司2008年~2010年将连续亏损,从而给予三公司“回避”的评级,并采用2009年1倍的净资产价格作为公司股价的安全底线。

        同时,摩根大通也预期,蒙牛乳业的业绩将在未来三年遭遇滑铁卢,2009年和2010年预计净亏损。

        2008年,乳企上市公司中,除三元股份(600429,收盘价7.09元)外,其他均为亏损,但今年上半年这一情况就发生了改 变。*ST伊利今年上半年净利润2.54亿元,同比增长117.57%;蒙牛乳业上半年净利润6.62亿元,同比增长13.55%;光明乳业上半年净利润 4533.54万元,同比下降67.8%。三大乳企都实现了盈利,销售额恢复的情况整体向好。

        事实上,三家公司去年股价大跌时,最低价格也没有跌破每股净资产。

预言三:

三元将领跑中国乳企  进入三强

        去年底,三元股份董事长张福平曾放出豪言——“三元要进入中国乳业的前三名”,2008年业绩披露后,三元股份盈利4000多万元,成为 唯一一家盈利的上市乳企,加上二级市场股价的良好表现,由此业内“恍惚”认为三元已经成功实现“上位”,或将领跑中国乳企。特别三元是收购三鹿后,更增加 了上述一预期实现的可能性。

        目前,三元还未进入前三强,与“老三”光明乳业还有一段不小的差距。截至今年6月30日,光明乳业总资产42.63亿元,上半年主营业务 收入38.52亿元,而三元股份总资产只有16.66亿元,上半年主营业务收入11.34亿元。此外,前三强乳企都是全国布局,三元股份的战线也只在北京 及周边省份,而奶粉产品在收购三鹿后,今年4月份才正式铺货,还未见成效。

        在上半年的业绩较量中,三元股份不但没有“领跑乳企”,还因为投入三鹿的费用猛增,营业利润基本没有了,3673.43万元的净利润中, 有95%来自公司投资北京麦当劳食品有限公司的投资收益,如果单看第二季度的营业利润,还是负数,短期内挤进三强是没希望了。

预言四:

中国乳业将一蹶不振

        2008年9月“三聚氰胺事件”来势凶猛,当年10月我国国产奶粉的市场份额由正常情况下的70%、80%骤降至个位数,奶产品滞销迅速 蔓延至液态奶,甚至其他奶制品,行业形象几乎毁灭,相关部门还撤消了伊利、蒙牛、光明液态奶名牌称号。我国乳业面临着空前的行业危机,进口奶粉品牌迅速成 为主流,市场份额扩展至9成以上。当时,*ST伊利、蒙牛乳业、光明乳业的股价也一落千丈,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信心都跌至底谷。

        事实上,早在去年底的时候,中国乳业将一蹶不振的预言就被推翻了,短短几个月时间,市场份额已开始出现恢复的迹象。乳制品工业协会的数据 表明,今年前5个月,行业工业产值已恢复至“三聚氰胺”事发前九成的水平,1~5月产值622.8亿元,同比增长5.82%,至少出现了缓慢的正增长。截 至目前,根据媒体对各个城市消费者市场的调查,三聚氰胺事件对消费者造成的心理影响基本消除,对奶产品的消费已恢复正常。不过,消费结构仍有变化,消费者 开始偏向于高端奶、酸奶等产品的消费。“正是这种结构的变化,导致乳企的销售量还没完全恢复,销售额却基本恢复到事前水平。”陈钢说。

业内分析

行业重振背后:政府扶持+消费需求

  危机中的四大预言皆没实现,我国乳业也在短短一年时间里恢复迅速,根本的动力是什么?陈晨认为,政府扶持起了关键性作用。

        2008年11月下旬,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等13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对2008年、2009年及2010年的行业发展做出了要求和规定。

        最重要的是,除了对行业的各种标准化规定,规划纲要还对重塑消费者信心提出了三大措施。一是及时公布信息,二要维护消费者权益,三要普及乳制品知识。几条紧急措施执行下来,对消费者信心提升有很大帮助。

        “从一侧面看,三聚氰胺事件促进了整个行业的发展,国家还出台政策,要求奶制品行业加大对奶源的投入。我们知道,上个世纪90年代,像蒙 牛这样的企业大步发展时,上游投入远远跟不上市场的投入。现在,在国家政策的约束下,行业产业链的连接也是一个大趋势。”陈晨说。

        可以这样说,国家对乳业的扶持和规范让整个行业能够在短时间内恢复,但出现恢复的根本原因还是市场的刚性需求。

        国金证券食品行业研究员陈钢称,我国的人口对奶产品的需求是巨大的,而且具有刚性。虽说去年事发时,短时间内掀起全民喝豆浆热,但豆浆与 牛奶毕竟不能完全替代,最终人们还是要回到牛奶的消费上来,短期的心理影响将很快消除。只不过,消费结构会有所调整,更多的消费者可能会选择档次较高的牛 奶。比如蒙牛乳业,在今年年初还遭遇了一个“特伦苏事件”,对公司高端奶市场是一个重要打击,因为蒙牛的绝大部分收入来自液态奶,而特伦苏的销售占据其液 态奶收入的20%,但今年二季度,该部分的恢复情况也比较好。三巨头的市场格局没有变化,其中也有消费习惯的因素。不过,值得一提的细节是,《每日经济新 闻》在对公司的采访中发现,这些曾经受过伤害的企业,如今在面对媒体时仍然相当谨慎。

【公司】

“反弹”中  乳业三强表现各异

遗憾!三元股份“错失良机”

  提到三元股份,不得不想起那个曾经被国人视为“民族英雄”的品牌,但现在这种感觉正渐渐远去。

股价跑输大盘  业绩靠投资收益

        去年9月三聚氰胺事发,三元股份因在该事件中“独善其身”,成为二级市场唯一走强的乳企,2008年9月18日起,连续走出6个涨停,后 因收购三鹿事项停牌,今年2月16日复牌后继续走出3个涨停。但这种猛烈的势头很短暂,2月18日完成3个涨停之后,是三元股份长达半年时间的高位震荡。 目前的股价相比2月17日的价格稍微上涨了4.73%,但同期的大盘却上涨了28.9%。

        更没想到的是,三元股份在今年上半年的净利润中,竟有95%来自投资收益。

大力投入  “背着”三鹿赛跑

        对于三元目前的状况,业内存在一些分歧。

        大部分券商研究员认为,历史给予三元股份的机会一瞬即逝,而三元股份并没有掌握住。持这部分观点的人士认为,去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前,全 国许多消费者都不知道三元这个品牌,事发后,人们知道了这个品牌,这对三元股份来说,是一次历史性的机会。但当时的三元还只是区域性品牌,在营销手段和产 能上都无法做出迅速的反应,所以错失了一次良机。现在,随着三聚氰胺影响的消失,消费者对三元的品牌概念也在消失。

        “三元股份能把三鹿的接力棒拿过来,还是不错的,但是在最近几年可能是一个磨合期,要培育市场,没那么快见成果。”东海证券行业研究员卢媛媛说。

        但是,国信证券研究员黄茂却看好三元股份。“这一年来,三元股份的营业收入增长速度非常快,去年是14.14亿元,今年上半年就已达到 11.34亿元。在公司的扩张发展中,只要收入猛增就是有潜力的公司。”黄茂称,三元股份之所以营业利润很低,是因为对三鹿的投入费用太大,投资者可以关 注三元下半年这部分投入费用,如果有所减少,预计明年,三鹿这部分资产就能带来利润,慢的话估计要3、4年时间。

        业内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三元未来的成败就押在“三鹿”上了,如果这部分资产整合得好,三元股份就还有机会,整合不好就是负担。

感叹!*ST伊利强者仍强

  因为连续亏损,我国乳业第一巨头伊利股份一不小心被ST了,但2009年,*ST伊利打了一场翻身仗,股价和业绩都有突飞猛进的表现,估值优势在行业中显得很突出。业内认为,这应该归功于*ST伊利早已建立的较为完善的产业布局和积极的宣传攻势。

走出阴霾  今年股价上涨138.57%

        去年9月份,三元股份连续涨停时,*ST伊利却在连续跌停,但此后走势发生逆转,*ST伊利今年以来股价涨幅138.57%,远远超过大盘。

        最重要的是,*ST伊利半年报显示其业绩增长快速,今年一季度实现净利润1.13亿元,上半年实现净利润2.54亿元,同比增长 117.57%;1~6月份,主营业务收入122.17亿元,同比增加6.69%。但是,国信证券研究员黄茂分析说:“*ST伊利过去两年因为摊销股权激 励费用,导致净利润为负,因此今年净利润的增长不能说明问题,应该比较营业收入,这一数据今年与去年变化不大。”

        从*ST伊利的产品构成看,上半年液体奶实现收入77.73亿元,冷饮收入21.17亿元,奶粉及奶制品的营业收入21.2亿元。不过, 奶粉的营业利润率为40.71%,高于冷饮的33.41%,总体来看,液态奶收入仍然占了一大部分。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ST伊利的销售费用为 17.99亿元,相比去年的16.41亿元,增加了9.63%,业内认为*ST伊利上半年采取了积极的促销策略。

期待业绩释放

        *ST伊利是业内产业布局最完善的企业,相比蒙牛乳业和光明乳业基本依靠液态奶,*ST伊利是液态奶、冷饮、奶粉三条腿走路。有数据显示,三鹿倒下后,*ST伊利迅速抢占奶粉市场,市场份额已从之前的不到10%上升至13%。

        对于三元股份、光明乳业、*ST伊利三家A股公司的投资机会,业内普遍认为*ST伊利中长期更值得关注,除了明显的估值优势,另一理由是 看好公司长达8年的股权激励计划,有助于将来业绩的释放,更何况公司的销售费用较高,若能适当压制,利润增长空间弹性大。

惊喜!光明乳业发力奶粉

在乳企中,光明乳业尽管与蒙牛、伊利一起被看成前三强,但蒙牛与伊利是第一阵营,光明乳业只能是第二阵营。在危机和反弹中,光明乳业始终都很“温柔”。

        光明乳业的股价走势自去年见底后,也是一路向上,但反弹的力度没有*ST伊利那么大,今年以来的涨幅为63.27%,与大盘走势基本持 平。上半年业绩报告发布后,光明乳业成为唯一一家业绩同比下滑的乳企,净利润4533.54万元,同比下滑67.8%;主营业务收入37.48亿元,同比 下滑0.58%。在光明乳业的主要产品构成中,液态奶的收入占到了80%以上。公司表示,业绩大幅下滑主要是受国际市场奶粉价格大幅下跌影响,工业奶粉销 售收入下降较大。

        中投顾问陈晨认为,三聚氰胺事件中,光明乳业受到的品牌冲击相对较小,所以在恢复过程中,反弹也不那么强烈。

        不过,三聚氰胺一事后,光明乳业在战略布局上也有惊喜,今年年初公司表示,正式将原本非主营的奶粉业务纳入公司的支柱业务之列。按照光明 乳业去年全年73.59亿元的主营收入规模,在奶粉的收入上需达到20亿元以上,才能算是真正的支柱产品,而去年光明乳业在奶粉的收入上只有2.5亿元左 右。

        高华证券认为,光明乳业的半年报也体现出液态奶的需求有所恢复,但乳制品的总体收入基本持平,略低于预期,上半年高企的销售费用仍然说明公司在采用激进的策略进行品牌重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88

欲吞80亿农场资产神龙系掌门陈克恩乳业版图成形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326/248902.shtml


每经实习记者 陶斯然 发自上海
曾在A股叱咤风云的证券业大佬、前“神龙系”掌门人陈克恩又回来了。尽管自2004年后,陈克恩就受到监管部 门处罚,规定其3年内不得担任任何上市公司和从事证券业务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职务,但大佬一回归,就马上以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动作引起了市场的注目。
3月23日,联交所上市公司天然乳品发布公告,称将以约80亿港元的价格收购新西兰最大的家庭乳品企业克拉法农场,而截至今年2月12日公司停牌之前, 天然乳品的市值也仅在11亿港元左右,整个收购的杠杆率达7倍以上,让市场为之瞠目结舌。
就在2009年底,天然乳品还成功获得新鸿基金融集 团配发10亿股可换股债券,主要投资者包括福建首富陈发树、厦门首富柯希平等,加上陈克恩本身的福建背景,整个公司背后的福建富豪帮身影已经若隐若现。一 场精心策划的借壳上市或许即将划上完美的句号。
市值11亿乳企拟购80亿资产
3月23日,一则公告让天然乳品成为业内的焦点。公告中 天然乳品称:已签署协议,购买总价15亿新西兰元(合80亿港元)的新西兰资产,包括农场、牲畜、奶粉加工厂等。
然而,截至今年2月12日天 然乳品停牌之前,公司的市值仅约为11亿港元左右。以此计算,本次收购的总价将达到天然乳品市值的7倍以上。23日的公司公告称,收购将以部分现金和部分 可转债的方式支付,但没有透露更多的收购细节。
“这绝对是一个很高的杠杆率。”一位从事多年企业收购业务的律师如此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3月25日,记者曾多次致电天然乳品公司,试图咨询有关收购的具体细节,但该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有关负责人 很忙,不方便接受采访。”而当记者追问是否在忙着收购事宜时,该工作人员表示“这个不好说”。
“这或许是一个典型的借壳上市案例。”时富证券 研究部消费品行业研究员廉波告诉记者。据廉波分析,天然乳品以部分现金、部分可转债的方式进行支付,在未来卖方就可以选择将可转债兑换为股票,进而成为公 司的大股东,曲线借壳上市。“不过要操作成功还需要双方有很高的默契度。”廉波表示。
记者采访了其他几位证券人士,大都持有与廉波类似的看 法。
有外电报道,作为资产接收方科达门塔公司的合伙人斯提阿新表示,新西兰最大的家庭乳品企业克拉法农场已在10月被接管,有关资产出售谈判 仍在继续。
天然乳品能否最终成功鲸吞7倍于自己的企业?答案或许即将揭晓。
陈克恩谙熟资本运作
超高的杠杆率、娴熟的操作 手法,这家天然乳品到底有什么背景,背后的操纵者又是谁?种种迹象显示,前“神龙系”掌门人陈克恩和他背后以陈发树、柯希平等为代表的福建富豪,或是这次 收购的幕后操盘手。
陈克恩发家于食品制造行业,1995年与其兄弟陈克根共同创办“福建神龙企业集团”,几年后,福建神龙上市,陈克恩开始了 资本市场的生涯。据了解,在上市后陈克恩的“神龙系”先后控制了控制神龙发展(现已退市)、ST昌源(现名中福实业)两家上市公司的资本平台,并以此疯狂 骗贷。
2004年,相关监管部门对神龙发展违规事件进行了一系列调查,证监会对陈克恩进行了勒令其在3年内不得担任任何上市公司和从事证券业 务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职务的处罚,至此“神龙系”淡出江湖。
天然乳品原名为中国金汇矿业(以下简称金汇矿业),是一家名不见经传以矿业为主业 的上市公司。2009年5月7日,金汇矿业宣布,JackKeenChen先生已经获委任为该公司的联席主席、行政总裁兼执行董事。据其公告中介 绍,JackKeenChen“1990年出任福建省神龙乳品饮料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1998年至2001年出任福建省福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1997年至2002年出任香港神龙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毫无疑问,这位JackKeenChen就是昔日的大佬陈克恩。而在此之后,金汇矿 业就出人意料地实现了180度的大转身,开始进军乳业。
乳业借壳上市之路或将完成
2009年6月5日,依然名为金汇矿业的天然乳品向 新西兰的UBNZ信托有限公司(UTCL)收购其旗下UBNZ资产控股有限公司20%的股权及债务,代价约4.8亿港元。一家曾以矿业为主的公司由此进军 乳业,拉开了华丽转身的序幕。
2009年7月13日,金汇矿业又发布公告,拟将公司名称由“中国金汇矿业有限公司”更改为“天然乳品(新西 兰)控股有限公司”。
同年12月7日,金汇矿业公布,分别通过新鸿基投资按尽力基准配售9.51亿港元可换股债券,及向建银国际资产管理配售 本金额6440万港元可换股债券,另向建银授出选择权,以认购本金额最多4900万港元的可换股债券。同年12月8日,金汇矿业正式更名为天然乳品。
2009年12月11日,天然乳品宣布,以代价2600万港元收购饮料装罐生产线,并以初步特许权费3000万港元获授权“绿得”的中国生产制品独家权 利使用商标。
2010年1月初,天然乳品在报纸上刊登广告称,成功配发10亿可转股债券,主要投资者包括陈发树、柯希平等。
值得 一提的是,在上述一系列的操作中,都与股权息息相关。如配发10亿可转股债券,其资金被用来收购UBNZ资产控股有限公司的股权;而“绿得”的中国生产制 品独家权利和使用商标,也都是以股权进行收购的。如此环环相扣的操作,让人叹为观止。
在经过前述资本运作之后,价值达80亿港元的新西兰奶业 资产或将成为成就天然乳品的最后一块“拼图”。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乳业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如果天然乳品真能完成了本次80亿港元的收购,再加 上其海外的背景,将会在内地市场形成独特的竞争力。
但业内却有人士质疑:精于证券市场并有着深厚背景的陈克恩,会满足于做实业带来的快感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860

蒙牛乳業:與自己較勁,八年成長483倍


http://hk.myblog.yahoo.com/skyknowbook/article?mid=4080

中國企業界眾星閃爍,來自內蒙古的蒙牛乳業,無疑是其中一頭「猛牛」,是豪邁大地上產生的豪邁企業

先來看它成長的速度。
1999年創業,同年底營業額4400萬人民幣,排名乳品業的第1116名。 2000年,營業額2.94億元人民幣,排名上升到第11位。短短一年時間,便超越1100多個對手。 2007年,以213億元人民幣的營業額,榮膺中國乳業亞軍,從1999年到2007年,成長了483倍。
From:遠見雜誌電子報

「它是一頭牛,卻跑出了火箭的速度,」蒙牛乳業前董事長牛根生這麼形容。


去年內地發生震撼海內外的「三聚氰胺毒奶事件」,蒙牛受到波及,但卻能緊急化危機為轉機,讓企業再次躍升。

事實上,不管從獲利、技術、還是經營手法,無論從什麼角度看,蒙牛都是不斷跳級的資優生。

由中國《當代經理人》雜誌主辦的「中國成長企業100強」,自2003年起,蒙牛連續四年贏得冠軍。

一手創建蒙牛的牛根生,今年滿55歲的他,更曾被數以萬計的媒體報導和書籍,寫成了傳奇。他本人已在今年8月從董事長轉任董事。
深入研究後,歸納蒙牛得以造就奇蹟的關鍵,就是「與自己較勁」。在蒙牛,從包裝工人,上至總裁,都會不約而同地把「與自己較勁」琅琅上口。


鼓勵創新,改善管理制度

其實從一開始,蒙牛就在執行這個道理。
1999年蒙牛成立時,資金僅1300萬元人民幣,草原上早已矗立著伊利集團、光明乳業等「老大哥」,他們經營乳製品已有十幾年歷史,市場占有率很高。


面對強敵,蒙牛不正面挑戰,而是採取了「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先從老大哥們還未進入的邊緣城市做起,譬如雲南省,蒙牛業務員當時就拿著牛奶走進社區裡,免費請人品嚐。

牛根生深信「與別人較勁,不如與自己較勁,」當年幼小的蒙牛,以謙卑的態度,化解了不少競爭對手的打壓,讓自己壯大。

與自己較勁的意涵豐富,基本教義是,當工作上遇到問題,先從自己身上找起。但也可以引伸成不斷地精益求精,要比進步,是現在的自己跟過去的自己比,未來的自己要比現在更好。因此,創新已經內化成為每一位蒙牛人的追求。

「我們有一系列的制度鼓勵創新,並發獎金,」蒙牛乳業副總裁姚海濤,在內蒙古總部內接受《遠見》專訪時說,哪怕員工只是提出一個管理制度上的改善,甚至是包材的新方法,公司都可能採用。

牧場全球最大,創新養牛技術

蒙牛的創新大本營,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的經營總部,這裡堪稱是全世界最大的一個乳牛牧場基地:澳亞國際牧場,8848畝的面積上,一共養了2萬多頭乳牛,廣袤的草原,一望無際。

這個由蒙牛、澳洲的澳亞公司和印尼的三林集團三方共同投資、設計和興建的牧場,被外界美譽為「聯合國牧場」。澳亞國際牧場除了大,還很創新。

全世界最先進的「機器人擠奶」設備,讓牛24小時願意什麼時候擠奶就什麼時候擠,願意擠幾次就擠幾次,機器人手臂還會幫牛耐心擦拭乳房、按摩乳房。

在乳牛擠奶的時候,還有音樂伴奏,「聽的是內蒙古的流行歌曲《天堂草原》,」蒙牛乳業副總裁姚海濤半開玩笑說,這雖是名副其實的「對牛彈琴」,卻能讓牛在快樂的心境下泌奶,提升出奶量。

創新在這裡,處處可見,連牧場上每天「出產」的上千噸牛糞,也沒當成排泄物丟棄,而是被充分利用,拿去用做沼氣發電,發電量高達3萬千瓦,堪稱世界最大的沼氣發電廠。

從生產到運送,維持牛乳品質

生產線上,蒙牛許多瘋狂的點子,後來都引發了驚人的發明。這些發明包括:中國第一個採用精子分離術培育母牛、幾乎無須人工的自動裝箱技術、與歐洲最大的香料公司合作的品嚐室、價值百萬元人民幣的電子鼻等。

牛根生更首創了中國第一間運奶車桑拿浴。運奶車從奶站收集完牛奶,送到工廠後,每送完一次奶,都在高壓噴淋設備下,酸洗洗一遍,再鹼洗一遍,再用蒸汽消毒,最後以清水洗淨。

「運奶車洗三溫暖!」牛根生的這個創意,可以杜絕舊奶殘留而污染新奶的可能。

運奶車上還安裝了GPS導航系統,與總部連線,隨時監控運奶車是否在不該停車的地方停車。

參觀完蒙牛的生產線,所得到的驚人事實是,一滴白色的牛奶,從乳牛的乳頭擠出來,在蒙牛漫長的生產流水線上,始終處於全封閉狀態,目的無他,為的是將人為污染降到最低。

領先中國乳業的「閃蒸」工藝,也是蒙牛首創,能去除牛奶中多餘的水分和腥味,這項技術後來廣為內蒙古的乳品企業使用。

從調奶到配方,車間看不到任何員工,因為電腦早已自動完成操作。自動裝箱生產線上,幾千盒牛奶傾洩而下,形成壯觀的「奶瀑布」。這裡偶爾會看到一、兩位穿著藍色制服的蒙牛員工,但僅負責現場監控,幾乎只動眼不動手。

「蒙牛成功的祕訣之一,仍然是在產品質量上做了很多工作,」姚海濤說。

口號文化多,老闆員工像家人

蒙牛還有很多相當獨特的企業文化,都和前任領導人牛根生有關。比方說,牛根生不許集團內當面稱呼職務:「因為這是一種精神賄賂,好像是要吹捧我,」基於牛根生的個人癖好,所以員工都親熱地喊他「老牛」。

曾被中央電視台獲選為「最佳雇主」的老牛,照顧員工的熱情,聞名全中國。

舉個例子。蒙牛員工的平均年齡是25歲,很多人未婚,2001年,公司為員工舉行集體婚禮,牛根生親自為新郎開禮車迎娶。還贈送一桌酒席,用公司的交通車接送新人親屬赴宴。

在用人上,老牛首推人品,他甚至公開說,乳品質量的好壞,由員工的人品來決定。

「這是一種理念,要讓員工要打從內心重視質量、用心生產,」姚海濤說,無論是設備的清洗,還是環境的清潔,都會影響牛奶的生產,如果人品好,就能讓每一處細節都到位。

當《遠見》記者在蒙牛總部參觀時,會發現每個角落都立著各種標牌。在乳品研發中心,立的是「靜坐常思自己過,閒談莫論他人非」。財務部的標語是「現金為王」,在工業旅遊的參觀動線上,寫的是「市民健康三杯奶,農民致富三家人。」

這就是蒙牛獨創的「口號文化」,透過處處可見的標牌,讓員工潛移默化,提升自己。

就是這般不斷地與自己較勁,蒙牛的成長有了火箭的速度。設在北京的通州工廠,已經是亞洲最大的優酪乳工廠,安徽的馬鞍山工廠,則是亞洲最大的冰品工廠。

企業家支援,度過毒奶事件

然而,這頭擁有火箭般動力的「猛牛」,向前衝了將近十年後,卻在2008年9月突然被迫熄火,遇到了生死存亡的挑戰。

2008年9月,內地發生了「三聚氰胺事件」,蒙牛也被驗出部分奶粉中含有,導致蒙牛產品銷售和股價雙雙急跌,外資可能藉機取得蒙牛控制權的傳說,甚囂塵上。

蒙牛緊急進行危機處理:有問題奶粉全數下架;針對奶站進行監管或直接管理;為照顧60萬奶農生計,儘管產品賣不出去,蒙牛仍繼續收奶。另外,若有人確實喝了蒙牛奶粉而造成身體傷害,蒙牛負責到底。「但目前,(健康受損的)一例也沒有,」姚海濤說。

受累於毒奶,蒙牛在2008年第一次虧損9.24億元人民幣,但姚海濤表示,經過緊急處理,2009年前半年營業額,已恢復到之前的水準。

營業額回來,顯示消費者的信心已經恢復,但也是剛剛恢復而已,即使由於管理奶站而增加的成本,蒙牛也不敢讓產品漲價。

引進強而有力的新股東,穩住現金流,避免外資「整碗捧去」,則是蒙牛強化體質的一步新棋。

今年7月7日,中糧集團及厚樸投資以每股17.6港元的價格,總投資61億港元,收購蒙牛乳業20.3%的股權,成第一大股東。實力派官方股東無疑增強了蒙牛的融資能力。而牛根生也在8月底轉任董事。

經過三聚氰胺的洗禮,蒙牛看到了以前沒注意到的問題:奶源監控和融資能力雙雙不足。

付出慘痛的代價,卻上了一堂寶貴的課。未來的路,蒙牛仍將秉持與自己較勁的精神,奮勇前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35

蒙牛乳业去年盈利11亿牛根生将淡出日常管理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429/419439.shtml


 每经记者 刘丹 发自北京
昨日 (4月28日),蒙牛乳业(02319,HK)在香港联交所发布2009年业绩。报告显示,2009年蒙牛乳业扭亏为盈,全年营收257.1亿元,同比增 长7.73%;净利润11.158亿元,每股基本盈利0.681元。蒙牛拟派每股期末股息0.1413元。蒙牛乳业同时宣布,牛根生将调任为非执行董事, 这显示其将逐渐退出日常管理。
蒙牛乳业宣布,牛根生将由执行董事职务转任非执行董事,自2010年6月9日举行的股东年会后生效。牛根生于调 任后仍留任为董事会主席。信息显示,牛根生2008年7月21日与蒙牛订立的服务合约获任为公司执行董事,任期为三年,显示本次并非为到期的正常调任。
“牛总四年前就已经将总裁交给杨文俊,他主要管战略上的事情,这是他的人生规划,牛总还是蒙牛乳业的董事会主席,主要负责公司战略层面的发展。”一位知 情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
公司对此解释为,牛根生将来会专注于集团未来的战略管理及规划,因此会投入较少时间在集团的日常管理。
显而易见,这一系列的董事调任皆由中粮集团入主蒙牛乳业引发。
2009年7月,蒙牛乳业获中粮集团及厚朴基金入股。中粮集团联手厚朴基金以 61亿港元收购蒙牛乳业20%的股权,成为蒙牛乳业第一大股东。此后蒙牛高层内部开始了调整。
其中主要的是:2009年8月,蒙牛十大创始人 之一的孙玉斌辞任上市公司蒙牛乳业执行董事一职;牛根生由蒙牛乳业行政总裁调任为董事会主席;新进驻蒙牛乳业董事会的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则担任蒙牛乳业 董事会副主席;蒙牛的发起人之一杨文俊担任蒙牛乳业总裁。
2010年3月,担任蒙牛乳业首席财务官一职9年之久的姚同山正式离职,中粮财务总 监马王军同期进驻蒙牛乳业,中粮派驻蒙牛乳业的高管人数增至4人。至此,蒙牛发起人中仅有杨文俊一人还在参与蒙牛的正常经营,担任蒙牛乳业总裁、内蒙蒙牛 总裁。(实习生李潮文对本文亦有贡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350

皇氏乳业:区域大佬的未来问号


http://www.21cbh.com/HTML/2010-6-7/4MMDAwMDE4MDg4MQ.html


奶源的涨价预期再起。

在奶源的争夺战中,进攻一方是全国性的奶业巨头,防守者往往是区域性龙头企业。

最新的抢奶战发生 在福州,进攻者是财大气粗的蒙牛,而防守者则是福建地方最大的乳品企业福建长富乳业集团,蒙牛的策略是总是以高于长富乳业的价格收购原奶,已经成功从长富 乳业手中抢下不少的奶源。

但是战火并没有波及到偏安西南一隅的皇氏乳业。皇氏乳业2010年1月6日上市,是广西的区域乳业龙头企业,按照 国泰君安的测算,2009年,其主打的巴氏奶占到了广西巴氏奶销售收入的70%。

“福建的事情我早在今年4月份就已经听说了,但是这对我们 没有什么影响,广西市场奶源的价格一直波动很小。”皇氏乳业董秘何海晏告诉记者。

奶源之争的底气足吗?

让何海晏底气十足的是 广西市场的竞争现状,蒙牛、伊利这些以北方大草原为依托在全国攻城略地的基地型乳品企业尚未在广西扎根。

皇氏乳业的招股说明书表示,伊利并 没有在广西设立公司,蒙牛也只是在桂林设立了销售分公司桂林蒙牛乳业奶业销售有限公司。

其它实力稍强的城市型乳品企业中,全国品牌的三元股 份、光明乳业也没有涉足广西市场,目前仅三元股份在柳州设立了柳州三元天爱奶业有限公司。与皇氏乳业构成直接竞争的只有一些广西地方的品牌,但是这些小品 牌跟皇氏乳业不是一个级别上的竞争对手。

此外,对于奶源的控制力也是皇氏乳业的亮点之一。

据国泰君安测算,包括荷斯坦奶牛和 奶水牛,截至2009年底,除广西边远地区奶牛以外,广西内共有产奶牛3.5万头。

而皇氏乳业的相关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6月底,其自 有基地2个,自有奶牛存栏量为2290头,合作基地12个签约农户奶牛存栏数18042头,据此,皇氏乳业控制的奶牛数量超过了2万头,也就意味着皇氏乳 业控制广西奶源的57%。

在皇氏乳业的募集资金投向中,也有部分资金是用于新建2个奶牛养殖基地,另外还会使用自有资金新建1个奶牛养殖基 地,而皇氏乳业的自有基地就达到5个,预计自有奶牛存栏数将会达到8232头,另外合作基地也会增加到16个,签约农户奶牛存栏数将会达到33710头, 合计控制的牛奶存栏数将会达到41962头。

但据了解,福建长富乳业集团就出现了签约牧场被蒙牛高价策反的案例,皇氏乳业现有12个合作基 地是否会出现如此情形?

“我们的情况不同,我们跟农户签订的合同是5到8年的长期合同,而且合作基地虽然不是我们投入建造的,但是挤奶站是 我们建设的。”何海晏表示。

跟一些地区的奶源价格剧烈波动相比,广西的奶源价格一直都是相对稳定,“北方一些地方在三聚氰胺事件出来前,原 奶恶性竞争的时候,价格最低曾经降低到一公斤一块多,当时我们广西市场的价格就一直维持在两块多,现在的原奶价格也就维持在3块左右,广西市场原奶价格非 常稳定。”何海晏告诉记者。

“这跟农民的理性选择有关,农民需要的不是需求大的时候哄抬价格,需求降低之后低价贱卖,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利润 稳定的价格。”何海晏表示。

高毛利率能否持久?

广西的牛奶消费在全国而言排名相对靠后,来自中信证券的数据显示,目前广西 人均乳制品占有量为1.53公斤,与全国人均乳制品占有量12.3公斤相比,差距明显。

在这个相对发展滞后的区域市场,皇氏乳业的利润空间 却相当可观,在所有的乳业上市公司中,皇氏乳业的毛利率几乎是最高的。

2009年年报显示,皇氏乳业的乳制品毛利率为41.5%,毛利率高 于*ST伊利液体乳及乳制品的35%,也高于另一巴氏奶龙头光明乳业乳制品的39%。

“我们巴氏奶主要通过直销渠道销售,这带给我们明显的 成本优势。”何海晏告诉记者。

皇氏乳业的主打产品巴氏奶的送奶站建设都是由皇氏乳业自身建设的,“巴氏奶的保存条件要求比较高,所以送奶站 的派送户数不能太多,我们基本上是每5000个订户设立一个奶站。”何海晏表示。

而这一直销渠道也不是竞争对手可以复制的,“直销渠道的建 设需要配送体系的完善,需要品牌的支持,需要有足够的客户,过去也有企业希望复制我们的渠道模式。”何海晏表示。

据何海晏介绍,在常温奶方 面,虽然皇氏乳业也使用经销商模式,但是其经销商的层级也尽量做到扁平化,“我们厂方直接面对一家经销商,经销商就直接对接终端,中间只有一个层级,我们 作为区域品牌,对于当地市场的熟悉让我们具备这么做的条件,而一些外来的大品牌,他们往往是省级代理下面还有区域代理,这样一级级往下,中间代理环节增 加,成本肯定比我们高。”

产品的结构也是皇氏乳业能够获得更高毛利的原因,巴氏奶是皇氏乳业的主打产品,巴氏奶销售渠道封闭,客户忠诚度高,因此并不存在恶性竞争问题,其 次,巴氏奶主要使用玻璃瓶装,而玻璃瓶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因此,跟利乐砖等包装的常温奶比,包装就节约了不少的成本。

“我们坚持做我们的 特色产品,蒙牛、伊利这些品牌在广西市场主要是以纯牛奶等常温奶为主,而我们虽然也有常温奶,但是主要是为了完善产品线,并不希望依靠他们盈利,因此如果 有大品牌希望打价格战,我们并不跟随,我们仍坚持做巴氏奶和果奶,广西盛产南方特色的水果,这是基地在北方的乳制品企业无法跟我们竞争的。”何海晏表示。

此 外,自有牧场也节约了不少的成本,据国泰君安测算,皇氏乳业自有奶源生产的产品毛利率高于收购奶源1.5-3个百分点。

只是由于建立牧场的 成本较高,需要较大的先期投入,因而未来公司依然倾向于基地和奶农模式。

市场容量之惑可解?

虽然皇氏乳业的历史成绩证明了其 对于市场有着准确的把握,但是随着募集资金投入的新建产能不断释放,广西这个小市场是否还能容纳皇氏乳业的“野心”?

皇氏乳业现有年产5万 吨的生产能力,而募集资金用途中,还将不断扩大生产能力,包括新增年产4.5万吨液态奶生产能力,其中计划生产水牛奶产品2万吨/年,荷斯坦牛奶产品 1.5万吨/年,果奶产品1万吨/年。此外,募集资金投向中还包括在来宾市新建生产厂房和购买设备,形成液态奶2万吨/年的生产能力,生产巴氏奶低温产品 供应来宾市及周边重点城市客户。

如此计算,如果项目全部达产后,皇氏乳业的生产能力将会达到每年10.5万吨。

接下来的一个 重要问题就在于,广西是否有足够的市场容量,中信证券所测算广西人均乳制品占有量为1.53公斤计算,广西公布的截至2008年人口为5049万人,由此 计算,广西静态的牛奶市场容量约为7.7万吨。

对此,何海晏表示并不认同,“宏观的数据只是历史经验的总结,实际上人口结构的变化和人们对 于牛奶的营养的认知,市场的容量会远高于市场的预测,比如现在学生奶越来越普及,年轻人越来越多,他们对牛奶也更容易接受。”

对于市场空间 问题,国泰君安则使用了人均牛奶占有量/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这一指标来进行估算,而参照系则选择了上海地区的巴氏奶龙头光明乳业。

“为了寻求 突破,光明乳业于2009 年将产品重心由低温奶转至常温奶,可以认为上海的低温奶市场增速放缓、饱和度较高。2004年至2008年,上海和南宁地区的人均牛奶占有量/人均年可支 配收入指标的差距在逐步缩小,2008 年底为4∶1。假定上海市场已经饱和,我们按照此推算南宁现有市场牛奶制品市场依然有3倍的增长空间,按照公司2012年产能翻番的目标,则皇氏乳业省内 巴氏奶的高速发展至少可以维持3年。”国泰君安的研究报告认为。

水牛奶亮点有多少?

巴氏奶因为保存条件的要求,销售半径相对 确定,因此走出广西的可能性不大。

“我们的水牛奶是未来的一大亮点,现在主要的问题是奶源有限。”何海晏表示。

水牛奶是南方 的特色品种。

据国泰君安的研究报告介绍,国内奶业整体布局不平衡,呈现“北多南少”:我国南方地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57%,但奶牛存栏量仅 占全国的9%。

而现有的荷斯坦奶牛属于温带动物,适宜于北方温暖干燥的气候,在南方地区温热潮湿地区饲养容易生病,其产奶量亦低于在北方地 区。广西省水牛存栏量全国第一,与普通的荷斯坦奶牛相比,水牛更适合南方天气。

但是目前我国商品奶水牛资源较少:荷斯坦奶牛为舶来品,出生 26个月即进入产奶期,而我国的水牛必须经过8-9年三代品改成为奶水牛后才能商用。

国家一直在推动南方地区水牛品改,2004年开始将广 西作为试点进行品改,国泰君安估算最早一批三代商品牛将于2012-2013年培育成功,届时奶水牛供应量将由2008年的3.7万头增加至40万头以 上。

但是何海晏表示这样的估算可能过于乐观,“水牛发情期是间歇性的,而农民有时候因为太忙,也会错过给牛配种的时间,所以奶水牛的品改时 间进度不一定有理论上那么快。”

虽然现在的水牛奶尚不能进军全国,但是在广西市场已经有销售。

何海晏告诉记者250毫升荷斯 坦纯牛奶的广西市场售价是每盒2元多,同样大小的水牛奶的市场售价是5.5元-6元。

不过这也是因为原奶成本的差异,荷斯坦原奶收购价约为每公斤3元,而水牛奶的奶源收购价为每公斤7元。

“从营养价值和口感角度,水牛 奶的蛋白含量是荷斯坦牛奶的1.5倍、脂肪含量是荷斯坦牛奶的3倍(由于脂肪含量较高,从而奶味更浓),含有更品类的氨基酸及微量元素。从成本角度,水牛 的产奶量是荷斯坦奶牛的1/3,饲养成本是荷斯坦奶牛的2/3,因而原奶收购价格是荷斯坦奶牛的2倍,终端产品售价是荷斯坦奶牛的2倍以上。”国泰君安的 研究报告认为。

“水牛奶和荷斯坦牛奶在口味上就有明显的差异,水牛奶营养更高,口味更好。因此未来会作为高端产品推向市场。”何海晏表示。

“现 在果奶已经具备走出去的条件,但是如果只是销售单一品种,渠道等各项费用分摊起来不经济,等到水牛奶的奶源制约解决之后,我们就会开始拓展全国市场。”何 海晏透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9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