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選才,看IQ或EQ?


2010-06-7  商周





台大副校長湯明哲 (以下簡稱湯):「選才究竟是IQ重要?還是人格特質重要?」有一派講法是,人才是錢可以買到,但忠誠不能買到,所以什麼IQ、EQ都不重要。

聯 強國際總裁杜書伍(以下簡稱杜):這種是西方的文化,認為金錢萬能。東方不是這樣。

IQ包括哪些能力?怎麼測?

湯:對, 對。可是你看西方的3M又不一樣,這家公司培養人才以建構組織能力,講組織由人才組成(Building People to build organization),慢慢把人才給培養上去,這是第二種。第三種則是台灣企業的普遍想法,「反正人才很容易跑來跑去,」所以用完即丟,為了把事情 做出來,IQ比較重要,反正EQ是「我改不了的。」到底選才,你看重什麼?

杜:基本上我是比較東方思想。用人如果是買來的,他會隨時都在 算計著下一個買盤哪裡比較高,你沒有辦法交心,即使買到,也只有短期效應。

很多西方的企業是用制度去Back up(支持),但是常常在重要位置的人會以很積極的,我們稱之為有「突破性」(笑)的做法,去操弄制度,結果損害長期利益,從美國安能案之後,這種例子太 多了。

不管是培養或是找來的人,關鍵都在於怎麼樣找基層幹部與中階主管,把他培養成高階主管;畢竟如果真的找高階主管進來的話,他要去改 變、適應新企業文化的能力其實也比較弱。

我們覺得人才必須檢核三個面向,其中,能力可以視為廣泛的IQ,包括「五大習慣」與個人的判斷 力、經驗歷練、學理邏輯、涉務性(涉及廣泛事務的興趣或習慣)的綜合。

這五大習慣,第一個是思考、第二是系統、第三是結構、第四是整理、 第五是分析。系統是指蒐集完整的資訊,使決策時不會遺漏;結構則是指將資訊分門別類,了解其主從先後等邏輯關係。如果用電腦打個比方,判斷力是CPU(中 央處理器),五大習慣就是軟體,至於你的歷練,就是你的Data Base(資料庫)。

湯:聽來五大習慣是高層思維的過程,有整體的視 野、有結構,把因果的關係想得很清楚。然而,這是考試也考不出來的東西!

杜:是。我們有一套方法,第一個會去考IQ,我們目前大概是選擇 前二五%的人。

湯:不高。大概大專畢業就差不多二五%了。

EQ沒標準答案,要怎麼評斷?

杜:(笑)太高 也不好,中國人的哲理講,物極必反,有一個很大的優點,相對的就會有很大的缺點出來。

所以,我們選出IQ前二五%的人之後,再用口試去判 斷,這個人是不是在動腦筋?他的「五大習慣」有沒有養成?成形到什麼程度?

為什麼講五大習慣,不是五大能力?因為先有習慣,才會有思考能 力。假若你的五大習慣不好,你走過的經驗歷練,會走過不留痕跡。

人格特質則是價值觀、成熟度、與人互動等要素構成。「積極度」說來,是人 格特質的一部分,特別拿出來,是因為如果積極度是零的話,能力、人格特質再好,你可能要修行去了……(笑)。

人格特質這種東西,就像大學 聯考一樣,有高標,有低標。依照不同的工作性質,不太一樣。比如說你是業務,那人格特質中「與人互動」他要有;像財會,不能找個粗心大意的人來做。

不 過,人格特質這東西,是消去法,你沒有辦法選到最好的。如果有一種特質很好,回頭一定會看到很差的。比如一個會積極突破的人,但他如果到處闖,是莽撞藍波 型的,那就……。所以消去法要把那個(特質)太嚴重的去掉。就是說,人格特質一定不能選到最差的,在這基礎上,你再去選能力。

湯:所以你 的講法是,EQ是最低標準,能力越高越好?

杜:EQ只要不造成傷害,能work就好。

IQ、EQ無法兼具,如何取捨?

湯: 也有人的講法完全不一樣,有人說IQ是最低標準,EQ要越高越好!事實上,主流的講法是,如果你IQ不好,EQ好,可以利用別人的IQ幫你做到你要做的 事,你的講法聽起來,是非主流。這有趣。

杜:人不是聖人,重點是,你不能有重大缺點,你不必很好,但你不要很壞,像是沒有誠信。有的人格 特質的缺點,是會影響大局的,有的不影響。

人格特質會變的,假使你的五大習慣很好,你想通了,你的EQ也會變好。舉例來說,價值觀與五大 習慣也有關係,什麼叫成熟?就是思考比較周延,他不會很偏的好惡,不會說,我就喜歡吃甜的,鹹的我就排斥;不會說,金錢就是一切。

湯:講 到這裡,比較清楚了。EQ要與思考習慣連結起來。但這套想法是否因為你們所處的是一個比較講究組織戰、講標準作業流程的行業?EQ只要做銷售的人強就好 了?不必所有人都有?

杜:應該這樣講,你假使說EQ很好,IQ不好,只能叫作一時(奏效)。比如說,遇到某些人見面一、兩分鐘之內,他就 可以像是老朋友一樣;但交朋友是一回事,要做事的話,你的IQ不行,後面拿不出東西出來,誰跟你談?這樣就沒辦法走向專業,沒辦法提升一個公司的核心競爭 力。

所以人是很複雜的。有時IQ、EQ不能夠兩者兼具……,你只能去找一個(最適的)。

如果拿積極度來講的話,基層員工 的最基本要求是自律性,但他積極主動的話,我們就比較確定,他可能可以到基層主管;但是假如他積極自我提升的話,他可能有到中高階主管的潛力,沒這個條 件,到不了中高階主管。

只是選到高階領導者時,有EQ與能力都很不錯的情形,當然也有能力很強、EQ很差的,那他往往會單點突破,如果加 上時空允許,就成了。但是只要一反轉時,就出問題啦。最佳的狀況是,一個領導者本身他會變,他會(視企業發展歷程)自我調變。

湯:所以 IQ好、EQ不好還是可以成為高階主管,你看,台灣多少CEO是EQ好的?(笑)。CEO年紀大了,變不了的,就要在不同的階段換CEO。(笑)

杜: 選才是很複雜的東西,失敗率是很高的,我們只是在降低失敗率,成功率只要提高一○%就很不得了。就像是美式橄欖球,比別人多往前攻一碼你就贏了。

湯: 如果請的以一句話為你的選才哲學作結?

杜:以「人格特質為體、能力為用」。

結論:人才是事業基礎,高階人才最好從基層培 養,因此選才是公司的重要任務,三十年前,學術界認為選才以IQ為主,那時的IQ包括記憶力和認知,解決局部問題的能力,但EQ的概念出來後,學術界又認 為EQ是選才最重要的標準,杜總裁認為高階主管人才還是以IQ為主,EQ只要用消去法滿足中等標準即可。而他定義的IQ是高等思維的習慣,而不僅是執行的 能力。

延伸閱讀:選人才從3面向著手

人才 = 能力(五大習慣-思考、系統、結構、整理、分析 × 判斷力、經驗歷練、學理邏輯、涉務性) × 人格特質(價值觀、成熟度、與人互動) × 積極度(積極自我提升、積極主動負責、自律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057

IQ 130 vs. 研究很多股票的人(副題: 少見多怪)-中港照相(1123)

(我自己有持有此股,佔組合約15%,敬請留意。)

今日看鄭家華先生的文中,其中一句是這樣的:

這種活動,較直接的叫法!應該叫做「偷橋」或「偷點子」,筆者就經常向歡樂時光的酒友及同文兼同事王雅媛小姐偷點子。

今日,我挑完他之後,再挑投資理財週刊和王小姐同頁的聲稱自己「經國際認可機構評定智商130以上」的親切的金子關於談及中港照相(1123)的文章,我早期有寫過,詳看此文

她推介的原因有四個,但全部站不住腳,請看以下解釋:

1. 派息很高

2. 主要股東為管理層、利豐集團及基金

關於(1),請留意近兩年的派息政策,主要是年中和末期各分派一定額的股息,其中1仙是正常的股息,其餘是特別的派息,所以假設他的派息不能持續,派息根本只是2仙,股息率根本只有3.5%,較一般的REIT和真正的高息股已經是很低,請問如何高息?

關於(2),根本和(1)是自圓其說,只能解釋因為有(1)的原因,才會派息,慷慨之說根據(1)稱更是奇談。

3. 集團全無負債,每股現金水平50仙,整盤生意值4仙,不合理地便宜

根據報表,公司有現金5.86億,扣除派息約2,900萬(請別要忘記已經除了息),淨現金是5.57億,折合現金只有48仙,如果加上1.61億的「透過損益按公平值計算之金融資產」,確實,公司確實超過股價,有61仙,但是其生意的經營情況確實慘不忍睹(見下文),值不值錢見仁見智。

4. 市帳率只有0.68倍,每股資產值79仙,有32%折讓。

(1) 第一句和第三句意見重複,不敘。

(2) 我已多談講明,市帳率和投資股票絕無關係,香港大量老千股及呃錢礦業股市帳率長期處於0.1-0.3倍水平,為何股價還這樣便宜,大家心知肚明,只有在大股東公平公正情況下,小股東才會獲得好的回報。

(3)根據報表,公司9.25億資產中,有3,578萬是商譽,淨資產只有約8.9億,折每股76仙。

然後,它用兩大段來談公司的發展,但是我夠膽說,這是廢話:

第一段談它的沖晒店業務,其實這盤生意根本不賺錢,在2007年富士公司終止其業務代理權後,公司明顯缺乏盈利基礎,近兩年盈利合共370萬中,由地產投資及股票投資的帶來的重估其他盈利約2,200萬,即是如沒有這類業務支撐,公司每年蝕約900萬。

第二段談富士的合作,其實在2006年7月,富士公司眼見公司經醫療產品好賺,於是終止其代理權,並給予大額賠償,很明顯富士都是在商言商,但沒太多錢賺的合作關係會維持。這就是公司現時手上現金的由來,但公司不擅投資虧了一部分,派息又花了一部分,所以已經沒了一截。

所以,這篇文中只有一句值錢: 是非常好的收購(按: 買殼)對象。但這句之前,我都研究了這股至少3年,為何她還說「應該未聽過」?是否她,還是我少見多怪?為何投資理財周刊會選這個對股票認識很少的人去寫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76

百年Burberry挖角微軟 拚數位IQ

2012-6-18  TCW




在全球最大社群網站臉書(Facebook)擁有最多粉絲的奢侈品牌,不是全球最大精品集團路易威登(LVMH),而是四月才將亞洲最大旗艦店開在台北一○一大樓的英國最大精品集團︱︱博柏利(Burberry)。

原本博柏利在時尚界表現平淡,但自二○○六年阿倫德(Angela Ahrendts)接掌執行長後,卻翻身為全球第一個推出3D科技時尚秀的品牌。美國數位行銷智庫Luxury Lab封博柏利為「數位IQ最高」的時尚品牌,它的臉書粉絲已逾一千二百萬人,在影片分享網站YouTube點閱數、相片分享網站Instagram追蹤 者也遠勝同業。

《財星》(Fortune)雜誌指出,能將一家一百五十六年的老品牌徹底翻身為數位佼佼者,阿倫德功不可沒。博柏利至今年三月止的會計年度營收約合新台幣 八百六十億元,是二○○六年的兩倍;股價自她接掌以來漲了逾兩倍,同期富時綜合股價指數(FTSE All Share Index)只漲二四%。

客戶上傳穿搭照引發仿效

翻身關鍵,是使用顧客的語言與其溝通。阿倫德和創意總監貝利(Christopher Bailey)發現,來自中國、印度等開發中國家的高淨值顧客,比起英、美的這類族群更年輕十五歲。

為了和這群新世代顧客對話,早在二○○九年,博柏利就推出自己的社交網站「Art of the Trench」,讓每個人自由上傳自己穿搭風衣的照片,並且開放大眾發表評論,廣受消費者喜愛,繼而引起優衣庫(Uniqlo)和Jimmy Choo等品牌仿效。

此外,博柏利在全球旗艦店同步直播時裝秀,店員用iPad向顧客介紹商品;在秀場,也提供來賓用iPad下單。去年九月,更和推特(Twitter)合作推出「Tweetwalk」服裝秀活動,讓最新時裝照片搶先在推特曝光。

博柏利的內在也很「數位」。倫敦總部員工七成不到三十歲,五十一歲的阿倫德很早就使用iPad,更配給總部、主要店鋪員工每人一部iPad。這家公司也從 諾基亞(Nokia)及微軟(Microsoft)的Xbox部門招聘員工。博柏利數位化的成功,或許將成為其他精品業者進一步開拓客源的典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10

精明投資人IQ測驗 巴黎

http://blog.yahoo.com/_6TLACXZVBOZGXZUIY5NCVMWRHY/articles/1241836/index
巴黎:

在快思慢想書中有很多很有趣的日常思考錯誤的實驗,因大家都常犯同一錯誤,所以各人都不已為然,沒有糾紛,繼續生活。

但是在投資市場就不然,犯錯的成本是非常大的。
這裡有一個我從書中改過來的實驗例子,邏輯和結果都應該是一樣,Blog友可以玩一下這個遊戲,瞭解自已的投資英明能力!

問題:
有兩間公司,都是在同一個產業,其中一間A公司的ROE是35%,另一間B是25%,假設股票的"長期"股價走勢是跟著賺錢的能力ROE的多少成正比,而這兩支股票,其它的數據都是相同,例如流動現金、股息、....等等。
現在的股價前者為高,後者為低,籍此反映ROI都是一樣,市場此刻有效率(Efficient Market)。

現在ROE 35%的公司出現一單新聞,說他們的產品因為被發現含有毒物質,將可能受到消費者賠償,但B公司並沒有這類事情的公告,因而獲投資者追買。
這個壞消息是真的,也實在打擊很大,有人計算過,A公司要花大量善後工作,再投入大批資本改善,最終會把它的ROE降至28%,A公司的圖表顯示已跌破10天平均線,程現弱勢,相反B公司逐升,也突破10天平均線,
現在A的股價已低過B公司。
作為一個英明投資人,你會?

1)買入A公司?!
2)買入B公司?!

為什麼?!

答案下期開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469

SENSE隨筆131009「IQ Test」的歷史(上篇)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10/09/sense%E9%9A%A8%E7%AD%86131009%E3%80%8Ciq-test%E3%80%8D%E7%9A%84%E6%AD%B7%E5%8F%B2%E4%B8%8A%E7%AF%87/

SENSE隨筆131009
IQ Test的歷史(上篇) :決定天才或低能的合法劊子手
Thomas執筆

1. 引言

「智力測驗IQ Test」是一個用單一及等量單位去測量人們有多聰明的工具。***

任何工具都是思想的產物, 而思想則是時代精神和意識形態的產物。 「智力測驗」作為思想工具也不例外,它對智力的定義和使用目的,彰顯著時代的意識形態,其測量出的所謂「客觀數據」也是建基於某些主觀預設的。

這些背後的想法及預設是沒法從理論的內部了解的,它們是歷史性的。**** 本文使用歷史的縱深去了解 「智力測驗」的產生, 用廣闊的視野去批判謬誤的習見。 從而了解到它如何誤導了人們對智力的理解,及限制了人們潛能的拓展。

2. 時代精神

最早的智力測驗開始於維多利亞時代, 那是一個受工業革命和演化論影響的年代。 歷史學家Edward J. Larson描述:「那時代的人包括達爾文在內,他們的觀念來自一個受效用主義、個人定義、帝國主義與自由資本主義影響的世界觀..…把個人競爭描繪為經濟進步的動力。」***

社會達爾文主義者 史賓塞更提出「適者生存survival of the fittest」的說法,整個西方世界正在努力掙扎著擺脫農業社會的貧窮,鑑別何人為「適者」變成了當務之急。

3. 量度狂爵士Galton

最早嘗試去量度智力的人是Sir Francis Galton,他是 達爾文的堂弟。他一直深信自己的家族遺傳了高智力的血統,在《物種始原》出版後十年,他寫了一本名為《遺傳天才Hereditary Genius》的書。 《物種始原》一直再版至今,但《遺傳天才》卻早已默默無聞。

他是一個量度狂,「只要可能,便用數字」是他常掛在口邊的説話。 他創造了「心理計量學psychometrics」這一語詞及學科。 他也是「優生學」的始祖,他測量智力的目標就是要將人按智力分等級。 其實在進行測量之前,他已經對人的等級有了劃分—- 央格魯撒克遜人名列最前,其他有色人種排其後,黑人排最後;測量只是去證明他的想法而已。

Galton為有關人類未來繁殖的策略學說創造了一個新字「優生學」Eugenics(來自希臘文字根Well和Born)。 他認為「智力」是天生的,只有很少數人擁有這種高品質的遺傳,例如他自己和表兄達爾文,因此他深信教育和慈善事業是一種浪費。 他更推論殘病和貧窮是智力偏低有以致之,他們的繁衍會「沖淡」人類中優質的遺傳,以至危害整個人類物種。為了挽救這場「危機」,他建議英國政府鼓勵優良男女結婚生育,制約智力低於標準者的生育機會。 而不願放棄生育的劣質人應被視作「國家的敵人」。

為了訂立進行「公眾測驗的執行和原則」,他制作了「人體測量實驗室」去量度人們身體的各部分,例如拳擊速度、呼吸力量、聽力和視覺等,因為他認為高智力的人感觀是比一般人敏銳的。

他也發明了 “相關性系數Correlation coefficient”,作為找出各種數據與智力的相互關係的統計方法。 可是諷刺地,他所發明的統計工具卻證明了他所採集的數據彼此亳不相干,不能衡量人的智力。其後雖然他的得意門生 James Cattell也做了很多相關的心理測試,但最終也被研究生Clark Wissler證明該等心理測驗結果與學業表現完全沒有關係。

4. 第一個智力測驗「Binet-Simon Test」

雖然英國人在智力測驗方面失敗了,但海峽的另一邊,法國人Alfred Binet卻造出了第一個智力測驗,但他的出發點與Galton等人截然不同。 他對智力測驗的興趣源於察覺兩個女兒擁很不同的學習模式。 他也曾採用過很多Galton及Cattell的人體感官測驗模式。但發現兒童比成人的感官還要敏銳,這違反了成人智力高於兒童的想法,因此放棄了Galton的學說。***

與英國人不同,在 “平等、博愛、自由” 的法國大革命理想感召下,法國政府於1890年宣佈所有兒童均須上學。為了照顧當中有特殊需要的智障兒童,法國政府組成了一個研究兒童智力的委員會,Binet成為該會的主席。用了十五年研發時間,他與研究員Theodore Simon共同製作了現代第一篇智力測驗試題,稱為「Binet-Simon Test」。

研發中期,他們發現在兩組分別為「正常」和所謂「不正常」的孩子的表現當中,似有重疊現象,有時候甚至是「不正常」的孩子表現還要好。 因此他們轉移了焦點,企圖在測驗中發現孩子在什麼年齡能答復什麼樣的問題。***

測試的問題包括有視覺專注力、分辨物件、命名身體部位、重複敘述別人話語及描述事物的差異性等等。 他們認為人有一個生理年齡Chronicle Age及一個心智年齡Mental Age,正常情況下兩者是配合的。****

一些相關術語也同時產生,如idiots、imbeciles、morons等。但Binet認為這種量化測驗Quantitative Test相對於人類多樣性的智力有很大的限制***, 他反對用這測驗去論斷一個人的智力,他認為還需要以 質性Qualitative研究去進行了解。

以下直接引用Alfred Binet對他所製作的智力測驗的想法:

“[The scale] does not permit the measure of the intelligence, because intellectual qualities are not superposable, and therefore cannot be measured as linear surfaces are measured.”

“Some recent thinkers have affirmed that an individual’s intelligence is a fixed quantity, a quantity that cannot be increased. We must protest and react against this brutal pessimism; we must try to demonstrate that it is founded on nothing.”

5. 一般智力理論「g-factor」

有關智力理論則由同時間的英國人Charles Spearman提出了「一般智力理論」General Intelligence Theory。 他師從現代心理學之父 馮特Wilhelm Wundt,同時也受到Galton的啟發,採用了很多統計學的方法去研究智力。

他發明了Factor Analysis作為研究不同能力相關性的工具,這些統計方法迄今也一直應用在心理計量學之上。(筆者也曾為這科目讀到嘔泡)。

在一間鄉村小學的樣本中,他發現學生不同學科的表現當中有相關性。在測驗中需要較多思維訴求的項目如古典文學等,更能預測學生運用思想的能力,因此古典文學成績影響了法文、英文的成績。 由此推論,他相信人的心靈中有一種叫「g-factor」的東西主宰人的智力,而其下則有「特殊智力」Specific intelligence影響人的特定能力。

雖然他發展的智力理論並沒有針對性的具體測量方法,但一直影響著其後的智力測驗建構直至今天。

Spearman也是一位信奉優生學的人,他說過:「我們可以…..設想從這些最低g-factor指數所構成的了解中,篩取國會議員,決定誰可以有權孕育後代。」藉著他的理論,優生論者便可以聲稱透過量度g-factor這主宰智力的因子,去實行優生計劃了。但事實上g-factor只是一個假說,並無實証上的證據可以觀察和證明它的存在。

6. 智力測驗在美國

雖然智力測驗在法國萌生了,但真正將它發揚光大的卻是大西洋彼岸的美國。將Binet-Simon Test帶回美國的,是心理學家Henry Herbert Goddard。 他最初是一位寂寂無名的學者,在美國新澤西州彎藍Vineland一所弱智兒童的訓練所任教。他曾經嘗試發展一套智力測驗,可是由於學校的設施太簡陋而沒有成功。於是他遠渡法國求教,並讀到Binet的智力測驗,他高興地把它譯成英語並帶回美國在校內測試。

經過一年的研究,他向美國醫生單位提出報告,並在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Feeble-minded的會議中發表。最後,醫學組織承認了他的報告,心理學成功把心智測量的工作從醫生手上接來,他的測驗也成了學界的共通語言和測量標準。

Goddard也是一位優生學者,他在1912年出版了一本名為《卡里卡家庭:弱智遺傳研究》的書,宣揚「弱智威脅論」。他搜尋卡里卡家族六代人員的資料,發現家族產生了141名弱智患者,只有46人完全正常,其餘291也並非良民,因此他斷然認為弱智會遺傳,並成為社會的威脅。

他成功說服學校採用他的智力測驗去找出弱智的學童。*** 1911年新澤西政府更立法要求學校開設特別班給與智力落後的學童。 智力測驗開始盛行全國,1914年104個都市中有80個採用了這種測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052

SENSE隨筆131012「IQ Test」的歷史(下篇)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10/12/sense%E9%9A%A8%E7%AD%86131012iq-test%E7%9A%84%E6%AD%B7%E5%8F%B2%E4%B8%8B%E7%AF%87/

SENSE隨筆131012

IQ Test的歷史(下篇) :決定天才或低能的合法劊子手

Thomas執筆

 

7. 智力測驗的高峯

1916年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Lewis Terman改良Binet的測驗,出版了Standford-Binet Intelligence Scale。 它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在於引用了德國心理學家William Stern的「智商」概念,將心智年齡除以生理年齡再乘以一百就是他的「智力商數」(Intelligence Quotient)。***

「IQ」一詞作為更容易被人理解的方式,開始被全面推廣起來。這個做法為智力測驗帶來空前的市場成功,人們總是喜歡接受簡單明了的東西,即使它以徧概全。Standford-Binet Intelligence Scale一直不斷被改良,至今已經是第五版了。

它的應用度十分廣泛,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它被用來進行選取入伍軍人的測驗。 前此檢測新兵經由一對一面試,效率很低,集體智力測驗的好處就在於進行一次過大量篩選。

它也被應用到教育方面,Terman更揚言:「一個孩子的『可教度』(the limits of a child’s educability)可以從他入學第一年的智力測驗中見到端倪。」很多學校把智力測驗作為篩選分班的標準。

有了測量智力的「客觀標準」,優生學者更以為可以知道人們的遺傳智力,於是智力測驗把優生學的執行推至高峰。 1924年一件名為Buck v. Bell的案件,令美國多個州依據此案例通過了 “優生絕育法”***,有紀錄可稽的就有六萬多人因為被界定為弱智而強制絕育。 這段歷史成為了天真的美國人揮之不去的污點。

 

8. 智力測驗再改良

雖然Terman所造的智力測驗在市場上很成功,但還是有行家認為它有很多技術上的問題。 1939年,David Wechsler跟據Standford-Binet Intelligence Test在統計方法上作了改良。 他不再用心智年齡的概念,而是先設定100分為平均值,然後在每一點平均值以上或以下的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加減15分。標準差位於平均值兩點以為之資優,以下為智障。他開發的智力測驗中文版稱為「韋氏智力測驗」,英文是WAIS(Wechsler Adult Intelligence Scale),兒童版是WISC(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 for Children)。現時最新的是第四版,香港心理學會也是採用這個測驗的。

韋氏智力測驗另一個不同的地方是把智商分作兩種類型:語言智商Verbal IQ及操作智商Performance IQ。他對智商持一個比較開放的態度,他認為只代表一些思維能力,而並非優生學者所認為的「唯一重要或至高無上的因素」。他主張還有其他non-intellective的因素影響一個人的能力,他也嘗試測量這些其他因素,只是沒有成功而已。

現時WAIS IV已經更精細,它分為10個副測驗subtest,分別歸類為4個指數:Verbal Comprehension Index (VCI)、Perceptual Reasoning Index (PRI)、Working Memory Index (WMI)、Processing Speed Index (PSI);4個指數又整合為一個Full scale IQ。此外還有另外5個副測驗,專門用以識別一些學習障礙的問題。

 

9. 對智力測驗的批評

A) 智力的定義問題

智力測驗也一直受到很多批評,其中一個重要批評是:心理學家們其實沒有一個清晰和共通的智力概念。

面對這些批評,Terman卻反駁道:「咬定在測量智力之前必須交代什麼是智力,完全沒有必要。…..我們能測量電流,遠早於我們了解什麼是電流。」他雖然沒有說錯,但基於智力理論上的「假說」而執行及推廣的社會政策,卻經已危害到基本人權。而且他們把智力測驗置於一個「至高無上」的地位,作為分辨善惡的標準,早已忘記它只是一個建基於主觀的假說而已,它的應用已超過科學的範疇。

美國心理學會主席Robert J. Sternberg在《智力簡史》一書中用「瞎子摸象」的譬喻指出:「人們探索智力的本質,但不能看到智力的具體,所以他們只好運用隱喻去把智力行為概念化。」 因此心理學家所謂的「測量」與一般的測量大有區別,而人們卻誤以為兩者的客觀性是一致的,這做成了極大的危險。

B) 學習因素

另外一個批評是,智力測驗不能夠準確地找出它所聲稱能測量到的天生遺傳的智力。 在美國《Atkins v. Virginia》案件中,辯方律師以被告有智力障礙為由,引用法案中保護智力低於70者可以免去死刑的權利。

當時心理學家用韋氏三版來測驗被告的智力,測驗結果為59分,本來被告可免死刑。但案件不停地多次上訴,其間再做智力測驗,第二次是64分,最後一次為76分,高於智力障礙的標準。對於這17分的增長有很多不同的解釋,有人認為那是由於多年審訊令被告獲得「學習」,提升了語言及理解能力;也有人認為是重複測驗令被告熟識了題目。不論什麼原因,這事件也反映出,就算天生遺傳的智力是不變的,智力測驗並無法排除學習因素***,進而找出所謂「天生的智力」。

 

C) “Flynn Effect” —- 為何孫兒分數比爺高?

最致命一擊的批評是所謂的〝Flynn Effect〞,它是由紐西蘭政治科學家James Flynn提出的。 他作了一個不同世代的智力分數研究, 採用了Raven’s Progressive Matrics。 這測驗當中的六十條問題是不用文字作答的,因此它被相信為能夠測量最純粹的智力g-factor。 但是研究發現,人們的智商每年都在上升,其中一個例子是三十年來荷蘭士兵的智商平均上升了二十點。此外,Stanford-Binet Intelligence Scale在全球表現中也出現每一世代上升九至十八分的現象。由於遺傳差異不可能全球地、一致地、短期地出現如此大的變化,我們可以相信智力測驗的分數並不能代人們天生遺傳的智力。

Flynn指出:「 心理學家們不應再說IQ Test測量了人的智力。他們應改口說,測量的是『抽象解決問題的能力』(abstract problem-solving ability)。這個術語指出的正好是我們的無知:在IQ測驗中我們要人解決的,都是與生活脫節的問題,或者過分抽象以致不再屬於現實的世界。 解決這種問題的能力也脫離了真正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我們通常稱之為『智慧』intelligence。除此之外,我們所知不多。」

 

10. 總結:客觀與數字

生物學家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一直反對使用智力測驗作為標準檢測, 針對當時一本鼓吹優生學的書《The Bell Curve》,他寫了一本名為《The Mismeasure of Man》的著作進行反駁。 他認為科學家很多時候使用數字以表客觀,但對數字所作的詮釋卻是主觀的。*** 人們很容易誤以為使用數字就必然代表客觀事實,有些科學家往往忘記了理論所夾雜的主觀假設可能是徧見,智力測驗的失敗正好說明了這點。

原文精闢,以下直接引用作為對智力測驗的歷史總結:

“Science is rooted in creative interpretation. Numbers suggest, constrain, and refute; they do not, by themselves, specify the content of scientific theories. Theories are built up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numbers, and interpreters are often trapped by their own rhetoric. They believe in their own objectivity, and fail to discern the prejudice that leads them to one interpretation among many consistent with their numbers.”

 

參考書目:

《智力測驗的歷史 IQ A smart history of a failed idea》Stephen Murdoch

《了不起的演化論 Evolution: The remarkable history of a scientific theory》 Edward J. Larson

《Intelligence a brief history》 Anna T. Cianciolo and Robert J. Sternberg

《The Mismeasure of Man》 Stephen Jay Goul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053

比爾蓋茲談IQ

2015-07-20  TWM

比爾蓋茲近日接受英國《金融時報》訪談,分享自己年輕時的工作狂模樣,他會在假日上班,會記住每位員工的車牌……;然後自己爆料,年少輕狂的他原本自有一 套「智商階級」理論,所幸,他很快就發現那是一個天大錯誤。看看這位舉世聞名的天才是如何反省自己。(文.蔡曜蓮)My basic theory in my twenties is that IQ was fungible….I basically thought that I should never ask somebody to work for somebody who is not smarter than them. We’ll just have this IQ hierarchy. Well that didn’t work for very long. By age 25, I realised IQ comes in different forms. These guys who understand sales and management, that seems to com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IQ. That was befuddling to me.

我20多歲時有個簡單的理論:智商是可替代的。……我基本上認為聰明人不該為笨蛋工作,我們之間存在智商階級。不過這樣的想法沒有持續太久。25歲時,我發現智商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有些深諳行銷和管理的人,工作能力似乎和智商沒有關聯,這曾經一度使我迷惑。

fungible a.) /ˋf?nd?ibl/ 可替代的例句:Words are tools in an information war and facts are fungible.

文字是訊息戰的工具,而事實是可替代的。

hierarchy (n.) /ˋhaɪ??rɑrkɪ/ 階級例句:When talking about hierarchy in India, one must include the concept referred to as "caste".

談到印度的階級制度,不得不提到種性制度。

befuddle (v.) /biˋf?dl/ 使迷惑例句:His conduct does not square with his words. That befuddles everyone.

他的行為和他的話並不一致,這使所有人感到迷惑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4663

價值投資IQ test

巴黎:

巴菲特旗艦BRK上年股價大跌, 於是很多專家也曾經發表意見,  説他持有的4支股票 IBM,
富國銀行, 運通如可口可樂業績如何不好, 股價如何大跌, 然後就大做文章。
但奇怪的是BRK本年盈利不但未有下跌, 還大升21%至1880億歷史新高。
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Blog友不妨也貼你的可能答案到來。

。。。。。。。。。。。。。。。。。

交易方面:
筆者昨天不能高價賣出順豪科技,但見到其它賣家開低價, 自己幾乎要反轉買入, 於是就決定不賣了,反正不等錢用, 那就當已買入的財險是新資金吧.
順豪科技是NetNet股,有5億現金,市值6.17億, 一年淨租金利潤有一億,其他的酒店和物業差不多是免費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440

IQ 和投資成績的關係

本星期六的財自友坊有一個講座https://www.facebook.com/finfreefdgroup/?fref=ts

筆者是五個講者其中一個, 我的題目是探討投資成績和IQ的關係.

原本的題目是"為何聰明人在投資市場沒有優勢",  因爲知道自己IQ不高, 所以特別起這個題目, 一來可以吸引其它IQ同是不高的朋友入場, 為他們打打氣,  或令IQ高的人不服氣進來吵吵,  二來也乘機為自己平反.

筆者做了一點資料搜集, 發現現實的確是IQ高的人能獲好成績。

雖然如此,星期六筆者會以自己的例外去逐點把統計的現象拆解, 讓IQ像筆者不高的朋友, 針對性能夠以無相神功抄和模仿高手的功夫和策略, 從而達到同樣理想的囘報.

以下是其中一個抄和模仿的放法。

今天買入的0087太古股份公司B, 之前看到味皇的介紹, 

[收息股]太古業績

馬上食指大動。 

我下載了國泰財務報告, 看到它依足GAAP有關對沖的虧損入帳法我就開心, 這條是GAAP最無理頭的入數法, 令國泰今年大賺變成大蝕, 最容易令人誤會, 假如囘加前的5或6月能再開第3班財務報表班, 這個例子必定放進去.

(補充大數)
Blog友可看看太古的折讓是如何過份。

  太古地產                 整個太古AB      單單持有82%太古地產
1 帳值  = 2275億     1 = 2253億       按太古地產比例=1865.5億
2 市值     1456億      2 =1194 億                             =1193億

 現在太古地產=24罐可樂裝=48元,但我們可以付40元買20罐裝的太古可樂,送4罐7up(20%)。那4罐7up= 45%國泰,75%港機,其他不能盡錄.......也是説市場免費送給我們。

4/7 除淨后差不多就是52周低位, 合口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600

IQ、 EQ、 SQ

1 : GS(14)@2011-10-25 00:07:13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89&art_id=15731992

忽聽朋友說起,有位正在主持財金投資節目的人,因當晚外埠金銀價格波動甚鉅,準確一點來說是跌得太深、太傷,忽然失常了;精神方面忍不了鉅大的波動對他所造成的金錢損失,而一時黐了線。
我的好奇是,究竟要輸去多少才會叫一個健康正常,年紀也並不大的中年後,失去常態到無法控制自己的地步?此一疑問得不到解答,也許每一個人抗壓能力與潛在的韌力不一樣。 IQ、 EQ、 SQ每個人的高低也不同, IQ高並不代表 EQ、 SQ都高,有胆入關的;情關、金銀關、股關、地產投資關、還有濠江賭關的,食得鹹魚抵得渴,既然夠胆進場,當然也明白到其中的波濤洶湧,巨浪滔天,隨時會沒頂,當然也明白到天下沒有必勝的絕技。小舟駛入詭譎多變的江湖,怎能沒有心理準備,況且現在的人應該不會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吧,尤其那一個人的身份是投資專家、節目主持人,竟會如此不堪一擊,真叫人跌眼鏡。
座上有位比我更好奇的人士不用開麥拉眼看鏡頭,竟去 Check出事當天金銀價位的紀錄,我的媽呀,直綫下降比過山車從飛天到遁地還刺激,連不相干也從未涉足入金銀市場的我也為之膽戰心驚,好不嚇怕人也。世事真是全不在掌握之中,把自己的生命財產放在一項自己不能掌握之點是多麼危險之事,譬如愛情亦復如是,我不敢說愛也是一種投資,但來龍去脈都搞不清楚的單綫付出,一定要有強大的心理承擔才能繼續那除了自己別人都能預知的後果。

  (蔣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37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