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給Leona的五本書 蔡東豪

2010-02-20  NM





工 作忙加上不大應酬,認識新朋友的空間愈來愈窄,特別是年青一代,他們怎看這世界,對我來說很陌生。黃雅麗(Leona)是最近一年認識的年輕傳媒人,能夠 跟她交朋友主要還是靠文字,她的網誌「這雙手雖然小」(http://wongleona.blogspot.com),我認為是香港最優秀網誌之一。最 近Leona傳了一篇文章給我,標題是《Five Books That Defined The Decade》,她邀請我介紹五本書。得到她的同意,我把答案作為本欄內容。首先,我把「The Decade」改為「My Decade」,強調這五本書影響我的十年。這五本書是:

一、《On Writing》,Stephen King,2000年。我能夠遇上寫作,《信報》林山木先生和駱友梅女士是我的恩人。過去十年我得到的或多或少跟寫作有關,林先生和林太給我機會,並沿途 鼓勵,送給我一份終生禮物。能夠愛上寫作,Stephen King這本書對我的影響相當大。假如有人佩服我有這麼多寫作靈感,我視為侮辱,因為寫作是一種紀律,夾雜着的不是靈感,而是汗水。Stephen King早已穩坐文壇崇高位置,但他視寫作為工作,每天上午寫不出二千字,是不會離開書房。這本書結尾的這一段話,我鑲起放在書枱正中位置,日日望住: 「Writing isn't about making money, getting famous, getting dates, getting laid, or making friends. In the end, it's about enriching the lives of those who will read your work, and enriching your own life, as well. It's about getting up, getting well and getting over.」

二、 《Dot.con》,John Cassidy,2002年。盈科數碼動力宣布收購香港電訊那一刻你在何處?我記得,因為我真心相信過科網革命。科網革命原來是科網泡沬,我迷惑過,怨恨 過,有過被騙的感覺,最後發覺罪魁禍首是自己。懷恨在心的時候讀這本書,我找到許多答案,並且尋回自己,看清楚一個泡沫年代的事。書中最深刻的章節是關於 前美國聯儲局主席格林斯潘,作者認為格老在九十年代的寬鬆銀根政策,及他對新經濟的全面擁抱,為科網泡沫提供了巨大動力。我曾有衝動寫一本香港版本 《Dot.con》,但想到……

三、《香港政經》《Uneasy Partners : The Conflict Between Public Interest and Private Profit》,顧汝德(Leo Goodstadt),2005年。「官商勾結,利益輸送」在香港是連小學生也懂說的八字真言。前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顧汝德分析香港政治和商界之間的愛恨 交纏關係,指出香港在殖民地政府統治下,早有官商勾結的情況。殖民地政府統治的手段,是先籠絡當地精英;在香港,這些精英來自商界。《香港政經》幫助香港 人了解一個悠久歷史的問題,拆解港英政府跟英資財團到華商的勾結關係。官商勾結是香港歷史上的傳統,香港人感到最難接受的,是當政府不再由英國人操控,他 們還要接受政府偏袒商界的做法。

 

四、《四代香港人》,呂大樂,2007年。第一次讀這本不足70頁的書,一口氣讀完,讀後 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終於在書背找到答案:「概括力」。「呂老」(《四代香港人》作者介紹中,指作者的特長之一是「自嘲」,我建議呂大樂索性改以「呂老」 為筆名) 以最簡淺的文字,精闢地概括出香港四代人的精神面貌。讀完最初的領會,是我所屬的第二代辜負了第一代人的寬容,沒有把第一代人努力製造出的開放成長環境傳 給下一代。這本書是「呂老」對上一代人的致敬,及對自己的自省(或自責)。近日這本書被政府和傳媒「騎劫」,成為解讀「八十後」不滿情緒的分析框架。面對 「八十後」圍攻,「呂老」不必太上心,你怎麼看我就怎麼樣,然後笑着問:你要買幾多本?

五、《Born to Run》,Christopher McDougall,2009年。最直接的形容這本書,是好好睇,我不想加進其他形容詞。對愛好長跑的人來說,這本書的內容包羅萬象:有歷史、有人物;有 運動科學、有真實故事;有血有淚、有講有笑。這本書情節豐富得似小說,主角其實全部是性格十足的真實人物。讀過這本書,我是一個更好的長跑者,但更希望我 是一個更好的人。這本書激勵我寫另一個專欄「毅行出哲 學」(http://trailwalkerasphilosophy.blogspot.com)。

Leona,五本書,here you go。

蔡東豪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307

What we are reading:內向新郎的世紀婚禮 Leona

1 : GS(14)@2013-12-06 19:27:29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1206/18538692






剛剛參加了一位朋友的婚禮,其風光堪稱一時無兩。那晚會展筵開近百席,到訪的賓客不下千人,但最令人瞠目結舌的不是人數,而是來賓的份量。除梁振英、林鄭月娥、曾俊華等高官、商界名人如王維基和李澤楷、多位大學校長包括沈祖堯、張信剛、陳坤耀外,還有為數不少的立法會議員、正副局長與政治助理、傳媒高層、文化名人……假如當晚發生食物中毒的話,翌日香港的政經運作恐怕也要受點影響。
合理推測,能結識這麼多重量級人物,新郎想必長袖善舞吧?但若細心翻一翻新人們準備的「場刊」《隨緣家書》,就會發現新郎很可能是個害羞內向、抗拒社交的人。
回憶過去,他寫道:「小時候,家人對我的愛好感到很擔心,因為我喜歡整理資料。」「身為獨子的我,那時完全不懂得群體生活,很害羞,也不太快樂。」「我不喜歡說話。所以,在中學時,我逼自己參加辯論隊。每次出場,都很痛苦……我討厭站在台上。所以,我逼自己成為學生會主席。每次講話,都在內心交戰……」這位新郎未必符合我們對introvert內向者的一般理解,卻恰恰是暢銷書《Quiet》作者Susan Cain刻劃的introvert典型:安靜、專注、愛獨處,在群體中可能受忽視,卻最有潛質一鳴驚人。
社會上,外向的人extrovert一直比較受歡迎。不管在學校還是在職場,「外向」都是正面標籤,代表熱情開放,喜交朋友,是理想的工作夥伴。但作者認為我們對extrovert的崇拜實在過譽。她以美國為例,指由二十世紀開始,人們從小鎮走向大都會求職,由於要迅速融入陌生環境,與毫不相識的人共事,遂令喜歡團隊工作、善於溝通的extrovert比較佔優,而慢熱的introvert則成了不受歡迎的一群。
同時,一些extrovert ideal如卡耐基等名人應運而生,他們的推銷或自我改造課程大受歡迎,人人渴望成為在任何場合都能滔滔不絕的社交高手,使害羞的人被視為弱者。作者說,另一extrovert ideal的集中地在哈佛商學院,那裏的學生由早到晚都要逼自己參與團體生活,建立隨時都充滿能量,能與任何人合作的習慣。





高成就的人多愛獨處

但Susan Cain認為這對introvert來說,不但極其痛苦,也是沒有必要的事——introvert應發揮自己的優勢,包括專注、善聆聽、有耐性等,而不是逼自己轉型為extrovert。她引經據典,指許多高成就的人都是喜歡思考及獨處的introvert,而非口若懸河的extrovert,即使哈佛商學院教授Jim Collins的經典之作《Good to Great》,最推崇的也是低調的第五級領袖(Level5 leader),而非喜歡見報的CEO。
雖然有評論認為本書對introvert一面倒的「歌頌」令人吃不消,但我認為這在人人都愛表態的社會裏,倒不失為一種平衡。新郎如有空翻一翻此書,當會感到舒一口氣:原來為了迎合社會期望,和他一樣勉強參與社交活動的人何其多。他在面書上留言,婚禮盛大,只是想「總結前半生」,希望此後過點簡單生活。說得也是,任何一個愛獨處的人若置身如此極端的應酬場合,難免元氣大傷。只是人在江湖,真的可以隨心所欲嗎?

Leona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22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