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轉貼:古粉怨與怒: GoogleReader被停與數字時代的內容生產 Pune的碎片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9bbe.html

這文章寫的像論文:)

雖然我不同意他算法推薦的看法。不過我很喜歡這文章的多視角。

古粉怨與怒: GoogleReader被停與數字時代的內容生產

http://journalician.com/articles/古粉怨與怒-googlereader被停與數字時代的內容生產

By Ivan Zhai on April1st, 2013

無論你曾多麼依賴Google Reader,今後都要改變了。心愛的產品可以被緬懷,但更適合被超越,關於內容聚合閱讀,值得期待的還有很多。

Google宣佈將於2013年7月1日起,停止GoogleReader服務。消息公佈後的一週裡,我蒐集了22篇相關文章,為寫這篇東西做些準備。歸納起來,文章來源主要有兩種:
1. Twitter (17篇)
2. RSS訂閱(Feedly&Google Reader,5篇)
(之所以3/4強的文章來自Twitter,這與自己上網時間分配有關:作為社交媒體編輯,每天有差不多有15小時掛在Twitter上。)

這些數字說明了至少兩件事:
1. 我們可以從社交媒體上獲得足夠多且有用的信息(只要fo對人且花的時間夠多)。
2. 一年以來個人使用GR越來越少,甚至在知道它要被停的時候,也沒想去緬懷一下(由此處起,下文將用「GR」代替「GoogleReader」)
如GigaOM文章所說,「GR之死沒有給我帶來太多困擾」。但文中「Social news haswon」的判斷也不準確。傳統RSS方式是在受到社交媒體的衝擊,但後者還不是一個好工具。某種程度上,它比RSS更差。

為什麼?這要從數字時代的內容生產(production)與發佈(distribution)說起。

UGC:為何社交新聞還沒贏

UGC(User-Generated-Content,用戶產生內容)被視為Web2.0的一大特徵。Web1.0時代的論壇發貼算是UGC的早期形態,當更適合「即時信息」傳播的社交媒體和智能手機普及後,它的力量愈發顯現出來。

UGC的麻煩在於,獲得有用信息的前提是fo對人並投入足夠多的時間。如果你想要找的是某類特定信息,這明顯是個笨辦法。當然,有網友會像@Beichen一樣善用工具(如TwitterList),在UGC的大平台上,建起自己的小管道(nichechannel)。但無論如何,我們要享受社交媒體帶來的「社交」功能,就只能同時接受其並不高效的「媒體」功能。舉個簡單的例子:同時使用Twitter和RSS平台的網友不難發現,同一專業人士,其博客文章平均質量肯定比其tweets更高,這是因為作者的博文不需承載聊天搭訕等社交功能。也正因此,與完全為「閱讀」而設計的GR相比,社交新聞還沒有言勝的能力。

PGC:為什麼我們愛GR

GR將停的消息一出,其重度用戶哀怨一片,@virushuo一文是其中代表。文中有許多感情強烈的個人觀點,但也不乏冷靜的判斷,如「GoogleReader確實始終沒能成為一個大眾產品,但因為其用戶偏向專業和嚴肅,所以其數據質量相當高」一句,既總結出重度用戶熱愛GR的主因,也可視為對廣義PGC(Professional-Generated-Content,專家產生內容)的一種概括。

UGC和PGC這種分類,最早多見於傳統媒體內部,目的是為區分專業新聞人與普通網民在生產內容時的不同特點。本文所用PGC,是特指@virushuo文章中提到的「高質量數據生產者」——那些討論專業問題的博客們。

但很多GR用戶也曾被以下這個問題困擾過:即使某博客作者關注的領域很集中,其文章還是不可能永遠只談某一個主題;越是高產的博客,話題可能越寬泛,文章深度也相應越淺——通俗地說,越水。結果是訂閱者點看無用信息的風險越大。假如你定了超過三位數的個人博客和機構網站,每天即使只掃一眼收到文章的標題,瀏覽的時間成本已經高得嚇人。GR重度用戶的「1000+強迫症」也由此而來:每天全看一遍太費時,但不掃完又怕會漏掉什麼。

怎麼破?

AAC:算法產生內容的未來

關於算法,有個簡單邏輯我們可以先演繹一下:是否有些事情用機器做效率更高、效果更好?如果是,就讓那些能學習的機器去做;如果算法還能沒代替人腦做這些事,譬如,還沒能幫助我們接收和篩選信息,那一定是有地方出了問題(換句話說,有地方出現了機會)。在RSS和社交閱讀都遇到問題的時候,算法產生內容(Algorithm-Aggregated-Content)可看做第三條道路(有不少評論也提到,GR的倒下也許還是件好事呢)。

去年有朋友推薦了Zite,一個「你可以不斷訓練它」的app。經過差不多12個月的使用,可以確認在投入產出上,Zite完勝GR,更不用說Twitter:單位時間內,你能在Zite上讀到更多理想內容。

Zite的工作原理很早就有玩家做過概括,這裡只想特別強調它的「學習能力」。譬如說,你關注了一個叫「心理學」的主題。第一次點入,能看到前後4-6天、共約四五十篇與心理學、認知神經科學、腦科學等有關的文章。你點開奧巴馬政府宣佈支持繪製腦圖的那篇,看完⋯⋯關鍵步驟來了:Zite首先會讓你選是否喜歡這篇東西(不像Facebook,Zite提供「不喜歡,以後不要再收到」的選項);同時,它會自動列出4-5個關鍵詞(tag),你可全選,也可只選其中某幾個。假如你只選「brainmap」,那麼,以後你在Zite裡將有更多機會,看到含有這個關鍵詞的文章。你對某類文章表示愛或不愛的次數越多,選的關鍵詞越集中,Zite就越能明白你想看什麼,下次就能更好地按你所需聚合文章。

(目前iPad版的Zite才有關鍵詞選項,在iPhone和iPod Touch上則沒有。)

GR和TwitterList遵循的是「信息源訂閱(subscription)」,雖然它改變了Web1.0時代內容發佈與接收的單向模式,可協助用戶在海量信息源中,訂閱自己偏好的部分,但這種訂閱還是很粗糙的:你不得不泥沙俱下,接收整個管道(channel)帶來的所有東西。

(GR也曾嘗試通過PostRank幫用戶提高閱讀效率,可惜這項實驗只持續了一年左右即告結束。)

Zite則在前兩者的基礎上進了一步:通過人機互動和機器學習,訂閱可精確到詞,從而實現更個人化的「定製(customization)」。這種定製模式下,「管道」不再是某個博客或者某個網站,而只是你關注的那個問題。

Zite和AAC的作用值得繼續探討下去:對渴望減少無用信息干擾、集中關注某類話題的人士來說,這是福音。而對於在「信息超載」時代受到嚴重衝擊的媒體產業來說,AAC能成為他們更有效發佈信息、找到更多利基市場(nichemarket)的新工具嗎?

改變世界的動力

@virushuo文中提到很多對GR的期望,其中一句大意是,GR做得好的話,本來有機會改變人類的知識結構。如果GR真的這麼重要,為什麼Google不願繼續做下去呢?猜測很多(herehereherehere這裡,和這裡),我們可以慢慢討論。當下的關鍵問題,是找到內容聚合產品的短期替代方案(這裡這裡,和這裡),以及它的長期方向——AAC如何改善其不足(這個有機會另文再談),以及AAC是否有機會與社交媒體或RSS結合。

再有,就是持續做下去的動力。有玩笑說懶人推動著世界進步,這話對了一半。也許很多新需求確實來自懶人(譬如我就懶得每天看1000+的訂閱),但只有勤快人才可能將其實現。那麼,又是什麼在支持勤快人去執行?是互聯網界創新和開放的精神?是商業利益的驅使?抑或其他?

每個人給出的答案可能都不一樣,這裡只提其中最不可能的一種:請願,以及——比請願更壞的——向政府請願。

話說GR被kill消息傳出沒多久,Twitter上就出現這樣一推:

「有消息稱,大量美國用戶將向政府發起請願,請願人數達到10萬後,政府無論如何會給予一個說法,保持關注。」 #GR關閉#

— 谷小西(@isaac_koo) March 14, 2013

現在看來,這多半隻是誤傳(萬幸),否則就真是個天大的笑話。如果有技術有能力有獨立思考習慣的geek們遇到問題首先想到的都是要向政府請願救自己,那這世界就真的麻煩了。

附錄(1)簡單回顧本文提到的內容分類:誰是生產者

UGC:用戶產生內容(User-Generated-Content),如Twitter和Facebook等社交媒體用戶生產的內容。

PGC:專家產生內容(Professional-Generated-Content),代表是@virushuo文章中提到的「高質量數據生產者」——討論專業問題的博客和網站——製造的內容。

AAC:算法產生內容(Algorithm-Aggregated-Content),代表為Zite和用戶互動後,通過算法聚合併發給單個用戶的定製內容。

(感謝@mountain看完草稿後提出修改意見:「Algorithm-Aggregated-Content」是較為準確的用法。)

附錄(2) 參考文章
1. 如何通過 Google Reader 翻牆
2. How To Access Blocked Sites WithGoogle Reader
3. RSS inventor doesn't see what allthe fuss is about closing GoogleReader
4. Google Reader lived on borrowed time:creator Chris Wetherellreflects
5. Focusing On The Google ReaderShutdown
6. Google Reader: Why is Googlekilling Google Reader?
7. GoogleReader為什麼會關閉
8. 谷歌閱讀器 Google Reader已死!到底谷歌為何如此狠心?
9. 從Reader之死看Google的短視

10.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GoogleReader和Google
11. 短文:Google的社會化夢想與Reader
12. TC說GoogleReader長得醜不說還是塊攔路石,TheVerge卻認為丟了Reader很可能就丟了互聯網的開放性
13. GoogleReader之死是社交新聞的勝利  Why the death of GoogleReaderdoesn't bother me that much — social news haswon
14. 從閱讀需求看新媒體時代的閱讀器
15. RSS反思:只是PC上消亡移動社交永生?
16. 古老的應用更可靠
17. 為佩奇關閉GoogleReader的魄力叫好!
18. Google Reader統計數據拾遺
19. GOOGLE, WHO AREYOU?
20. Google Reader 即將關閉,如何備份 RSS訂閱清單並轉移至其他替代方案?

21. Google Reader 即將關閉! 取代它的 16 個 RSS訂閱軟體、服務
22. google reader關閉後,我們有什麼別的替代方案?最全的替代方案盤點

完稿後又看到一篇有趣文章,一併附上供參考:
The Evolution Of Google ReaderStarted With A Crash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33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