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水電這樣的可再生能源,國際水電協會在日前北京召開的世界水電大會上預測,全球水電裝機有望在2050年增長一倍,達到2050GW。
同期參會的世界能源理事會也發出了相似的預測:按照最高情景,全球水電市場將在2050年達到2161GW,占全球電力裝機容量的16%;在稍低的情景下,水電裝機也能達到1575GW,占全球裝機容量的11%。
由於中國是全球水電第一大國和水電技術實力最強的國家,2050GW的遠期目標將為中國水電企業參與“一帶一路”打開龐大的市場。
亞非拉將是今後水電建設的主戰場
水電作為當前技術最成熟、開發最經濟、調度最靈活的清潔可再生能源,已經成為各國能源發展的優先選擇。目前,全球近1/5的電力來自水力發電,有24個國家90%以上的電力需求由水力發電提供,有55個國家水電比例達到50%以上。
但各大洲開發程度並不不均勻。其中,全球水電年發電量超過3.7萬億千瓦時,開發程度約為25%,其中歐洲、北美洲、南美洲、亞洲和非洲水電開發程度分別為47%、38%、24%、22%和8%。
國際水電協會認為,亞洲、非洲、南美將是今後水電建設的重點戰場。
(世界水電大會現場)
在南亞,參會的印度電力部聯席秘書阿讓·庫馬·沃瑪表示,目前印度大約有49個新的水電站目前正在建設和規劃,相當於約5萬多兆瓦的水電裝機容量正在開發。
他表示,印度國內水電的開發得到了聯邦政府的大力支持,並努力為水電站開發營造積極的政策環境。
在非洲,非洲聯盟能源與基礎設施委員會主任阿哈姆·伊伯然黑姆表示,根據非盟的估計,非洲經濟的持續增長將會使得能源需求每年增加6%,這種增長速度將會一直持續到2040年。要滿足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裝機容量也就必須要增長5倍,要從2012年的140GW增加到2040年的700GW。
阿哈姆·伊伯然黑姆稱,特別對於水電開發來說,非洲總的水電潛力當中只有10%得到了開發,所以說還有剩下的90%沒有開發。這樣的資源就給非洲提供了非常大的機遇,可以再去開發大型的和小型的能源基礎設施。
事實上,非洲所蘊含的豐沛水電資源早已經為外界所矚目。僅在剛果河下遊河段蘊藏著極為豐富的水能資源。這里所建設的大因加水電站在建成後將成為世界第一大水電站,其裝機容量相當於目前全球最大水電站三峽水電站的兩倍。
剛果共和國水利資源與電力部主任費雷迪·拉佛斯·亞維·拉姆法艾歐表示,剛果有7000萬的人口,其中很大一部分還沒有獲得電力。因此,剛果的領導人決定,不僅要做大因加這個項目,而且同時也要去發展小水電,讓剛果豐富的水電資源讓大家都受益。
在南美,亞馬遜河流域水電資源開發潛力巨大,僅伊泰普水電站,就是僅次於三峽水電站的全球第二大水電站。
巴西能源業務發展部總裁吉爾·馬拉浩·內托在會上表示,巴西有很長時間的發展水電的歷史,到現在它也占了整個國家裝機容量的60%。由於普通的巴西人的用電量只是法國人、美國人的10%左右,因此加快巴西的能源建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吉爾·馬拉浩·內托認為,水電仍然會在今後20年、30年里面成為巴西的發電能源當中最重要的來源。
全球水電建設中國繼續“領跑”
但要談到未來的水電開發,全世界的目標還是轉向中國尋求經驗,因為中國不僅是全球水電裝機規模最大的國家,也是當今全球水電建設技術最為先進的國家。
近20年來,中國水電產業突飛猛進,在世界水電行業中實現了從“跟跑者”到“並行者”、再到“引領者”的巨大飛躍。
同期參會的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劉琦表示,中國水電的總裝機已經突破3億千瓦,約占全球水電總裝機的27%;裝機容量全球排名前十的水電站中國將有5座;單機容量70萬千瓦以上的水輪發電機組,超過一半在中國;中國水電形成了包括規劃、設計、施工、裝備制造、輸變電等在內的全產業鏈整合能力;中國先後與80多個國家建立了水電規劃、建設和投資的長期合作關系,成為推動世界水電發展的重要力量。
(幾內亞新發型的2000面額鈔票)
世界上正在建設的大型水電站中,幾乎都能看到中國水電企業的身影。連遠在非洲的國家幾內亞近期新發型的20000面額鈔票上,就以三峽集團所屬中國水利電力對外公司總承包進行建設的幾內亞凱樂塔水利樞紐工程作為背景。
國際水電協會主席肯·亞當斯在會上表示,中國正逐漸成為世界上的水電超級大國。
三大趨勢引領中國水電“走出去”
隨著中國水電走出去,中國參與海外水電開發的模式也在變化,出現了三個新趨勢。第一個趨勢便是強強聯合、集體出海。
例如,位於馬來西亞沙撈越州的沐若水電站是馬拉西亞最為重要的能源設施之一,供給了馬來西亞東部絕大多數地區的能源需求。這一項目就是由中國企業聯合出臺所打造的。
其中,中國三峽集團子企業三峽發展公司對外牽頭,負責執行“設計、采購、施工”總承包,由國內一流的設計方長江設計院負責設計,有具有豐富施工經驗的中國水利水電八局負責施工,由在馬來西亞東馬地區打拼多年並已經建立了良好人脈關系的中國機械設備進出口公司負責設備采購。
第二個趨勢是從單一水電開發邁向全流域開發。因為中國有著豐富的流域開發經驗,以及同時管理同流域多個大壩的經驗。目前,中國企業海外簽署水電大單時已經更多的拿到全流域開發合同。
今年4月20日,在中巴領導人的共同見證下,中國和巴基斯坦共同簽訂《關於私營水電項目開發的諒解備忘錄》,與巴基斯坦水電開發署簽訂《關於聯合開發大型水電項目的諒解備忘錄》,計劃聯合開發印度河上遊大型梯級水電站項目群。
中國三峽集團總經理王琳在會上進一步表示,大部分待開發的水電資源集中在非洲、拉美、南亞、東南亞地區,而這些地區在需要增加能源供給與支持經濟發展的同時,其豐富的自然系統又關系到全球環境生態的平衡和保護。中國水電在參與全球水電開發的過程中,積極將三峽工程的可持續發展的經驗付諸於海外項目,並積極探索適合項目所在國的模式,水電可持續發展得以不斷的創新和延伸。
第三個趨勢是水電建設運營同金融支持並進。
水電開發需要巨額資金支持,但這恰恰是水電資源集中的亞、非、拉大多數國家的瓶頸。南非國家規劃委員會委員邁克·穆勒教授就表示,像在歐洲和北美,水電行業實際上在迅速的失去他們在債券市場的份額,而且人們也沒有做水電融資,當前主要的水電融資都是中國在做的,大家需要這樣的資金工具來支持水電項目。
在中國對外的水電開發中,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都是重要的融資合作夥伴。而伴隨著一帶一路的建設,中國所倡導成立的絲路基金、亞投行被外界期望能成為發展中國家基建項目融資的重要來源。
中國的水電單位在“一帶一路”國家基本都有布局,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開展,中國的項目預計將得到快速推進。
中國能建集團總經理、黨委副書記丁焰章在會後接受采訪談到該集團參與“一帶一路”的項目時表示,,現在都在規劃和接洽之中,真正落地估計要到明年和後年才開始真正的顯現出來。我們總承包一些項目的時候,就帶動中國的裝備“走出去”。
什麼是二○一五年全球富人最關心的議題?答案是:能源。 二○一五年以來,包括股神巴菲特、鴻海董事長郭台銘、Google及蘋果,幾乎不約而同的,將企業的未來,壓寶在能源相關投資上。世界首富比爾.蓋茲,更 在十二月巴黎氣候峰會期間,邀集臉書創辦人佐伯格、亞馬遜執行長貝佐斯、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等人,成立「突破能源聯盟」(Breakthrough Energy Coalition),希望藉由科技力量,解決能源及氣候變遷問題。 其實在大老闆振臂高呼之前,歐洲第二大石油公司英國石油(BP),悄悄於十一月,發布一份展望二O五O年全球能源科技的前瞻報告《BP Technology Outlook》,這是英國石油成立一百多年來,首次對能源供需做這麼遠的展望。結果發現,未來三十五年全球能源供應情形,相當樂觀。 人類消耗石油,距離總存量還遠報告指出,地球能源儲量,遠比大家想得多很多,更斬釘截鐵認為,在科技發展的帶動下,二O五O年之前,地球都不會有能源匱乏的問題。 研究團隊推估,人類自十九世紀工業革命至今,只使用了約兩兆桶的石油和天然氣,就算未來三十五年,人類再用兩兆桶,離總存量距離仍遠。 更何況,類似頁岩油開採技術,仍不停發展,如果把更先進的開採技術也算進去,地球石油天然氣的存量,還可以倍增至四十五兆桶。換句話說,光是石油及天然氣的存量,足夠養活人類未來三十五年的生活及發展。 更好的消息是,隨著數位科技進步,將帶動智慧油井(intelligent well)等技術更快發展,地底深處的資訊,都可以隨時回傳,讓開採效率及成本大幅降低。英國石油估計,整體來說,二O五O年的開採成本,將比現在降低二五%。 既然能源總量不成問題,那麼,如何控制碳排放,就成為人類重要挑戰。 八種科技相助,碳排放問題有解英國石油公司點出八項影響未來能源最重要的科技,包括:車用電池技術、機器人應用、超級電腦、燃料電池、3D列印、太陽能技術、資料分析技術、氫能源。 這八種科技,分布在能源探勘、生產、儲存、運輸、轉換及應用上,其中與民生經濟相關性最高的,莫過於行車應用。但一談到日常生活,除了科技及碳排放,使用能源的成本及價格,往往變成最關鍵的因素。 英國石油根據二O二一年美國中型轎車能源使用總成本估計(加計排放二氧化碳的碳稅成本),目前最具價格競爭力的汽車,在二O五O年時,價格優勢將落後於油 電混合車、柴油車、天然氣電混合車,僅稍稍領先柴電混合車,與純電動車的價格差距,也將從目前的一比二.三,縮小至一比一.一九。其實不用等到二O五O 年,只要駕駛電動車的總成本,比目前降低五O%,電動車與汽油車的替代效應就會發生。 撰文者王之杰 |
到2050年,世界總人口會有多少?
美國人口統計局(PRB)在8月底的一份最新報告中預測,截至2050年,世界人口將會飆升至99億。這個數字是目前為止,各大機構對未來人口預測最高的。
聯合國在去年7月底發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15年修訂版》中也提到了2050年世界人口數量的變化。聯合國的報告認為,在世界總人口約為73億的基礎上,這一數字到2030年預計將增加到85億,到2050年升至97億。法國國家人口研究所2015年的報告也認為,2050年世界人口將從目前的71億人上升至97億。此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今年3月的《全球人口結構巨變》中提到,到2024年世界人口將超過80億,到2038年將超過90億,到2056年將超過100億。
PRB認為,在目前世界總人口74億的基礎上,未來35年世界總人口將以約33%的速度攀升。其中,非洲地區的增幅最大。而在今年總和生育率排名前10位的國家或地區中,無一例外都是非洲國家。
以西非國家尼日利亞為例,PRB的報告稱,到2050年,尼日利亞的人口總數將翻一番多,從目前的1.87億攀升至3.98億,排名也將從目前的第七位上升到僅次於美國的第四位。
對於未來35年世界人口增幅如此顯著的原因,報告認為,基於科技的發達,人們對營養和水資源的攝取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容易。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等機構9月6日發布的研究報告稱,中國完全有可能以技術可行、經濟合理、社會可接受的方式,通過重塑能源生產和消費體系,到2050年實現經濟6倍增長,同時一次能源需求量僅比2010年增長1%。
該報告認為,在重塑情景下,2050年中國非化石電力占全國電力消費的比重可達82%,其中,可再生能源將為全國提供68%的發電量;中國有望2025年左右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峰,2050年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水平降低42%。
這一題為《重塑能源:中國——面向2050年能源消費和生產革命路線圖研究》的報告在當日於北京舉行的G20能效論壇上發布。
“重塑能源:中國”項目中方負責人、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長戴彥德在論壇上介紹,“重塑能源:中國”研究項目由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於2013年6月發起,並聯合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落基山研究所和能源基金會(中國)三家國際機構的50多名行業專家通力協作歷時3年共同完成。
該研究采用系統模型分析方法,聚焦電力、工業、交通和建築四大部門進行全面、系統的定量研究,並分析具體技術路線選擇、成本有效性、環境和社會影響等。
報告稱,過去三十多年,化石能源發展助力中國經濟增長,推動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也帶來巨大資源環境代價,造成發展方式不可持續後果。面臨全面實現小康和現代化艱巨任務,推動能源發展加快轉型,是破解資源環境矛盾、促進發展方式轉變、創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關鍵。
數據顯示,中國能源消費總量大、增長快,但整體能源利用效率水平不高。1978-2015年,中國一次能源消費年均增長5.6%,是同期全球能源消費增速的2.9倍。2015年,我國一次能源消費占全球的22.4%,但創造的GDP僅占全球的12.2%,單位GDP能耗與發達國家相差4-6倍。
與發達國家普遍進入油氣時代、部分發達國家開始步入可再生能源時代相比,煤炭長期在中國能源消費總量和增量中占主導地位。如果延續傳統能源發展道路,即使考慮未來技術進步,到2050年,中國一次能源總需求將達70億噸標準煤以上,無論資源保障、生態環境,還是能源安全、經濟代價等都將難以承受。
報告認為,重塑能源是重構未來中國全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和標誌。目前,全球能源技術醞釀重大突破,市場變革和科技創新不斷加快,許多發達國家提出了宏偉的能源重塑目標。
歐盟在“3個20%”目標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到2050年,溫室氣體排放相比1990年水平減少80-95%,可再生能源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達75%。美國在《中美氣候變化聲明》中提出,到2025年實現在2005年基礎上減排26%-28%。美國落基山研究所進一步提出重塑美國能源體系,到2050年,在美國GDP增長1.58倍前提下,不再使用石油、煤炭、核能、並大大減少天然氣用量。
“作為全球最大的能源生產消費國,中國面臨發揮後發優勢、重塑能源體系的巨大戰略機遇。”報告稱。
重塑能源的主要路徑應包括:
工業領域以產業革命為契機推動用能率先達峰,利用新產業革命所釋放的技術紅利,通過結構調整、需求減量、能效提升和脫碳化這四大途徑,最大可能利用成本有效的高能效技術和可再生能源。
建築領域以超低能耗建築為核心破解建築用能高增長鎖定效應,通過實施引導建築面積規模合理增長及推行建築工業化、普及一體化和被動式設計、提高建築用能系統和設備效率、發展智能系統、建築終端用能清潔化。
在交通運輸領域以模式和技術創新推動交通運輸去油化、電氣化。報告認為,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交通運輸部門能源需求仍有很大增長空間,若延續當前“汽車化”“公路化”以及“燃油化”發展方式,交通擁堵會加劇,大氣質量、居民出行與生活質量將惡化,石油對外依存度將超過80%,能源安全問題更加突出。交通運輸部門可通過合理引導交通服務需求、優化調整交通運輸結構、加快清潔燃料替代以及顯著提升交通設備能效水平等,降低能源消耗,減少排放。
在電力領域以可再生電力加快發展為突破口實現能源供應轉型升級,電力部門可通過變革理念、技術革命、制度創新,在發電側、用戶側和電網側實現系統變革。
研究團隊測算結果顯示,重塑能源蘊含大量既有益實體經濟、又增進民生福祉的增長機會,能帶來顯著經濟效益,環境和社會效益巨大。2010-2050年,按照凈現值計算,重塑情景下僅節約的能源總成本達56萬億元(2010年價),需要新增的總投資為35萬億元(2010年價),實現的凈收益為21萬億元(2010年價)。如果考慮間接帶來的經濟效益、能源安全改善紅利,以及汙染物大幅減排帶來的健康效益和環境效益等,其產生的綜合經濟、環境、社會效益更加巨大。
上述報告還建議,加強綠色低碳資源開發合作,依托“一帶一路”戰略實施,推動跨國天然氣管道加快建設、跨境水利資源合作開發,促進區域電網互聯互通,增加綠色低碳能源供應和進口。推動中國能源企業海外發展,加強國際合作,提升國際化水平,進一步擴大國內市場開放,為提升低碳能源產業技術水平和競爭力創造良好的內外部環境。
與此同時,推動全球能效、可再生能源領域加強合作,加強共同研發和最佳實踐案例推廣,在保護各自知識產權的基礎上,促進發達國家先進技術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以及發展中國家之間的技術轉移。消除綠色貿易壁壘,不斷增加先進高效節能技術產品供給和需求規模,推動節能環保和可再生能源相關產品和服務貿易自由化,促進高效節能和可再生能源技術產品在全世界加快推廣應用。
據中新社報道,德國環境部長亨德里克斯14日在馬拉喀什稱,該國《2050年氣候行動計劃》當天獲通過。分析人士稱,這使德國成為首個通過此類詳盡長期減排計劃的國家。
亨德里克斯在馬拉喀什氣候大會期間德國政府代表團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做此表示。
據介紹,這份行動計劃為歐盟制定2050年減排目標提出了更高要求,並提出了2030年前要在能源、建築、工業、交通和農業領域達到的緊要目標。
獨立環保機構德國觀察(Germanwatch)認為,這是德國履行《巴黎協定》邁出的重要一步。在控制煤炭使用方面,該計劃通過設置“增長、改變結構與區域發展委員會”,開啟全面淘汰煤炭進程。根據目標,德國能源部門到2030年前將淘汰超過60%的煤炭和褐煤。不過,要徹底淘汰煤炭使用,2017年德國大選後產生的下一屆政府需要采取更多具體措施。
作為《巴黎協定》正式生效後的首次締約方會議,馬拉喀什氣候大會上各方普遍認同要強化“實施”和“行動”,以更好應對氣候變化。但近期有人批評說,德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連一份“毫無雄心”的計劃都交不出來。
“這種說法令我感到震驚”,亨德里克斯對此回應說,“如果我們在《巴黎協定》上簽字,卻又不嚴肅對待氣候行動承諾,這是不負責任的。”
談及未來美國氣候政策的走向,亨德里克斯表示,相信新一屆美國政府將堅持其對人權和聯合國法律文件的承諾。
金融機構對“銀發經濟”和老年人客群的爭奪越來越激烈,除了市場布局早的保險公司,加入這一陣營的銀行也越來越多。
今年9月,廣發銀行宣布推出針對中老年客戶專屬的產品“自在卡”,聯手單一大股東中國人壽進軍養老金融;7月,興業銀行專門成立養老金融中心,負責統籌研究並推動養老金融業務發展。
而在此之前,工行、建行和中行等國有銀行已通過企業年金業務介入養老金融,並獲取企業年金的受托、賬戶管理、托管等資格,確立了市場優勢地位。招行、光大、中信和上海銀行等中小股份制銀行也在養老金融上推出了不同特色的產品。
相比銀行,保險公司介入養老金融歷史更為悠久,銀行目前更多是以企業年金的賬管、托管以及發行老年人專屬的理財產品為主,保險公司則在核心的企業年金受托和投管、養老保障型產品以及養老產業上更為擅長。
此外,包括基金、證券、信托等金融機構都通過養老產品、服務、資產管理等各方面想要占據養老金融布局的高地。
可以說,養老金融已成為一片“藍海”,未來市場格局會如何變化?銀行爭奪市場會否對保險公司原本的優勢構成實質威脅?《第一財經日報》近日就此采訪了多位銀行和保險界人士。
養老金融的巨大誘惑力
目前,我國已經成為全球老齡人口最多的國家。2015年發布的《全球人口展望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底,我國50歲以上人群占總人口比例為36%。同時,據聯合國預測,到2050年中國人口年齡中位數將達49.6歲,也就是說將有一半人口在50歲以上。
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中老年人處於人生成熟期、財富積累期,對金融服務的需求強烈。”廣發銀行副行長、零售SBU總裁王桂芝對本報表示。
“我們現在50歲以上客戶數占到了45%,老年客戶資產量占到了73%。”興業銀行北京甘家口支行零售業務負責人賀建濤對本報說,目前養老金融已成為社區支行最主要的營收來源之一。
以興業銀行為例,截至2016年9月末,其北京分行“安愉人生”老年客戶綜合金融資產余額占比已超過一半;杭州分行“安愉人生”老年客戶數量達6.48萬戶,綜合金融資產總量達4.5億元,預計今年在零售凈利潤中貢獻度將達60%;合肥分行零售客戶接近70萬,其中老年客戶20萬左右,在零售總資產中占比45.6%,利潤貢獻度約占30%-40%。
在國家層面,2014年《關於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幹意見》、2015年《關於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的指導意見》、《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管理辦法》等均明確,“金融推動養老”不僅是解決民生問題的政策思路,更是指導改革方向的長期國家級別戰略。特別是2016年3月21日,央行、民政部、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聯合發布《關於金融支持養老服務業加快發展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明確了養老金融相關政策。
銀行布局各有“打法”
“面對國內老齡化社會進程,我國在養老保障體制建設、養老產業布局、養老經濟投入上均顯得準備不足,在養老金融領域也沒有比較成熟、成體系、可推廣、可持續的商業模式。而龐大的老年人口需要個性化的金融和增值服務。” 興業銀行分管零售的副行長陳錦光對本報表示。
據其介紹,該行的養老金融主要分三大板塊:養老金金融、養老產業金融、養老零售金融。其中,養老金金融著眼於服務國家養老金制度安排和養老金資產管理需求;養老產業金融服務於養老產業的經濟實體,支持養老服務產業發展;養老零售金融主要服務於零售客戶,提高居民養老領域的金融服務水平。
這一概括也暗合了目前銀行業在養老金融上的整體業態,大中小銀行在這三大板塊上各有優勢。
在企業年金業務領域,目前,工行、建行和中行管理企業年金個人賬戶數量、托管企業年金基金規模位居前三,處於領先地位。
根據人保部公布的企業年金二季度數據,截至今年6月底,建行、工行和招行3家銀行有企業年金受托資質,企業年金受托管理資產規模1583億元,占比25.5%;五大國有銀行和招行、光大、中信、浦發、民生等10家銀行有企業年金賬戶管理、托管資質,托管資產規模1.02萬億元;工行和招行2家銀行通過控股基金獲取了投資管理人資格,另外,建行控股的建信養老金管理公司有投資管理人資格;社保基金托管銀行僅有4家。
具備企業年金管理資格的銀行,不斷拓展出自己的特色產品。比如,光大銀行針對薪酬延付的“樂享福利計劃”產品、針對企業福利整合的“樂選彈性福利計劃”產品;中信銀行則是國內首家推出“養老按揭”的銀行。
而還未獲得資格的銀行,選擇在養老零售金融上發力,通行的做法是發行專屬於老年客戶的理財產品和綜合金融服務方案,比如前述興業銀行“安愉人生”、廣發銀行“自在卡”。
目前,低風險理財產品已成為各家銀行發力養老零售金融的重要著力點。興業銀行北京分行副行長李海林表示,現在,老年人資產配置中理財產品占比逐漸擴大,正在超過存款。
興業銀行合肥分行亦對本報表示,截至今年9月,該行180多億元零售業務總資產規模中,存款約占50億元,其余是各種理財資產,且近70%來自老年客戶。
養老產業保險占優勢
在養老產業金融方面,銀行遠遠落後於保險,目前鮮少有銀行真正涉足。民生銀行此前成立了健康產業金融事業部,在養老方面重點支持醫養結合模式,希望在一些基礎型養老項目,以及集養老、特色醫療、康複護理、旅遊休閑於一體的高端養老項目上,樹立自己的品牌。
有銀行業養老金融專業人士認為,這與養老產業投資周期長、收益成效慢、回報率低且尚未有較為清晰的盈利模式有很大關系。
在養老產業方面,保險公司最為外界熟知的即養老地產。
2010年《保險資金投資不動產暫行辦法》發布後,地產項目成為保險公司重要的資產配置渠道。其中,養老地產項目作為對接養老險鏈條上的重要一環,且拿地成本較低,也成為多家大型險企趨之若鶩的投資方向。
從2013年10月合眾人壽在武漢的養老地產項目一期建成以來,泰康人壽、中國太平等多家險企也有養老地產項目陸續建成,而中國人壽等險企的養老社區建設項目亦已啟動。
保監會主席項俊波曾表示,截至2015年二季度末,保險業共有9家保險公司已投資或計劃投資25個保險養老社區項目,計劃投資金額612億元,實際已投資金額199億元。保險業將從提供資金支持、風險保障、服務銜接等方面全方位參與養老服務業發展。
據了解,上述這些養老社區基本實行“保單+養老服務”的模式。項目主體多為大型生態宜居的一站式養老社區,配套醫療服務,采用會員制並持有物業,追求項目的長期回報。
和上述自建大型養老社區的“重資產”模式不同,中國太保走的是“輕資產”模式,堅持城市化、小規模、快速複制的特點,主打在市中心的社區養老或居家養老項目。
據本報獲悉,近日中國太保旗下太保養老投資公司位於上海的首個實施日間照料運營輸出及居家養老業務落地項目,簽約了首位輕度失智失能客戶並收取服務費,實現該公司成立以來第一筆養老服務收費。
合作還是競爭?
“銀行與保險包括基金、信托在整個養老金融和養老產業方面,都可以發揮各自的優勢。”一名養老保險公司高管對本報表示。
在他看來,銀行有自身特有的優勢,包括服務網點、管理經驗、系統投入等方面。在企業年金管理格局中,銀行在托管和賬管這兩個角色上有絕對優勢。尤其在托管上,商業銀行是《企業年金基金管理辦法》規定的金融行業唯一合資格子行業。
保險公司在整個養老金融方面的優勢則體現在,比如長期的資產負債管理、產品設計和精算技術方面等,總體壽險行業與養老金行業有很強的關聯性,並有長期的經驗。另外在長期風險管理方面,行業獨有特色和經驗使保險行業與養老金行業有天然密切的聯系和獨特的優勢。
目前保險業內有6家專業養老保險公司,分別隸屬於幾大保險集團,專攻養老金資產管理。它們分別為:中國人壽旗下國壽養老、中國平安旗下平安養老、中國太平旗下太平養老、中國太保旗下長江養老、泰康保險旗下泰康養老以及安邦保險旗下安邦養老。
除了2013年底成立的安邦養老尚未拿到企業年金管理人資格外,其余5家均涉及企業年金、養老保障委托管理、保險資產管理等領域,擁有企業年金受托人、投資管理人、賬戶管理人資格。
根據企業年金二季度數據,在由信托公司、專業養老險公司、銀行所組成的企業年金11家受托人名單中,上述5家來自保險業的專業養老險機構占受托總規模的73%。在有其他保險資管公司、公募基金、證券公司、信托公司等參與激烈競爭的投管領域,養老保險公司與保險資管公司的投資組合資產金額占比也達到53%。
而在投資業績方面,保險業整體來說也並不遜於公募基金和證券公司這兩類強勁對手。企業年金二季度數據顯示,在占比最多的單一計劃中,多數保險業投管人的上半年加權平均收益率超過了行業平均水平。
“在養老金融領域,尤其是企業年金領域,由於銀行和保險所司職能不同,兩者相對而言更多的是合作。”一名保險業內人士表示。
盡管在企業年金業務中,銀行占據了大多數賬管份額,甚至是托管100%的市場份額,但在業內人士看來,這兩個資格始終屬於“外圍”,遠不如受托人及投管人的核心地位。而隨著企業年金的發展,以及現在基本養老金投資管理人、職業年金管理人的競標開始,這塊蛋糕似乎越來越大,也越來越誘人。
如何才能進入核心地帶分享蛋糕呢?建信養老金公司的橫空出世,或許讓銀行們看到了有效路徑。2015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並報經銀監會核準同意,建信養老金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宣告成立,這是第一家銀行系的養老金管理公司。
不同於專業養老險公司主要由保監會主管,建信養老金公司由銀監會作為機構監管主體,但專業養老險公司能做的它基本都能做。據業內人士預計,其他銀行可能會紛紛跟進。
在上述業內人士看來,由於建信養老金公司成立不久,目前保險業還未感受到威脅,但他們認為銀行發行的以“銀發群體”為主要對象的理財產品對於專業養老險公司的養老金產品而言長期或會存在沖擊。
“兩者在目標客戶群體上有交叉,但由於銀行理財產品目前總體還是以期限較短的固收類理財產品為主,且投資範圍上相對比較窄,而養老險公司在投資範圍和產品形態上則更為靈活。因此短期影響不大。不過,隨著銀行投資能力的增強以及渠道優勢的發揮,長期來看有較大影響。”上述養老險公司高管表示。
全球老齡化程度正在不斷加深,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簡稱華盛頓大學)發布的數據顯示,世界人口中60歲及以上人口,將從2015年的12.3%,增長到2050年的21.5%。
1月21日,華盛頓大學在上海召開的“中國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全球性挑戰”論壇上,華盛頓大學弗里德曼老齡化研究中心的主任Nancy Morrow-Howell表示,老齡化有三大驅動力,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出生率降低。
(2050世界各地老齡化程度及分布 來源:華盛頓大學)
而在過去50年時間里面,世界的出生率急劇下降。65%國家的人口出生率低於替代率,導致人口不斷縮減,老齡化不斷增加。
此外,盡管有不同的地區差異,但是從1770年以來世界上每個地區的人口平均壽命都在不斷增加。比如美國的預期壽命從1975年的72.6歲,增加到了2015年的79.2歲;而中國則從1975年的63.6歲,增加到了2015年的76歲.
第三個驅動力量則是移民。移民是解決人口老齡化的一個方式,可以通過人為的政策進行幹預,各國不同的移民政策也對世界老齡化人口的分布產生一定的影響。
“我們正生活在這樣一個社會,人口金字塔上端的老齡化人口數字逐漸變大,年輕人變得越來越少。整個金字塔出現長方形化的趨勢。”Nancy Morrow-Howell說。
根據各年齡組2015年到2030年的人口變化預測顯示,人口增長最快的是高齡老人。其中0-64歲的人口會增加11%,65-79歲人口增加64%,而95歲以上人口增加140%。
而在老齡化的過程中,亞洲的速度顯得更快一些。
Nancy Morrow-Howell說,如果以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這一指標來測算的話,讓這一比例從7%增加到14%,新加坡需要19年,中國需要26年,而美國需要69年,法國需要115年。
華盛頓大學提供的數據稱,到2050年,中國65歲以上人口數量將從2005年的1億增至3.29億,80歲以上人口將達到大約1.2億。
老齡化對社會提出全方位的挑戰,比如老人的經濟保障,多重慢性疾病的治理,長期看護和照料服務的提供與支持,包括家庭照顧和雇傭護理以及社會的情緒和心理健康等。
(2050世界各地老齡化程度及分布 來源:華盛頓大學)
解決人口老齡化的方法之一就是提高生育率。
2016年1月起我國開始實施全面兩孩政策,國家統計局根據1‰抽樣調查,推算2016年全國出生人口為1786萬,比上年多增131萬人。這也是2000年以來最高的出生人口年份。
但這個數字與此前預期的還有差距。
1月22日國家衛計委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衛計委計劃生育指導司楊文莊司長稱,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養育子女的成本確實也在不斷增加,壓力很大。實施全面兩孩政策以後,衛計委通過多次調查,這個問題進一步凸顯。
根據衛計委2015年生育意願調查的結果,因為經濟負擔、太費精力和無人看護而不願生育第二個子女的分別占到74.5%、61.1%、60.5%。照料壓力、養育成本、女性的職業發展,以及追求生活質量等因素,增強了對生育意願和生育行為的約束。
楊文莊表示,從發達國家的經驗看,各國在鼓勵生育上,主要采取經濟支持、提供托幼服務,還在女性就業方面提供一些便利和促進政策。但政策實施的效果一般有5~10年的滯後,這也提示我們需要在政策制定落實方面,加緊做、加快做。
複旦大學人口與發展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彭希哲則表示,目前對政策響應度不高,就需要一方面有更多的政策放松、改革的空間,一方面需要更強大的政策支持體系來應對。比如更多的幼兒園、托兒所,比如稅收制度改革。“我們需要一整套的措施,綜合施策,打‘組合拳’才能實現這個目的。”
“全球能源互聯網是解決氣候變化等問題的‘中國方案’,是造福全人類的宏偉事業。”聯合國副秘書長吳紅波通過視頻對全球能源互聯網給予高度評價。
2月22日,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成果發布會在北京召開,發布了《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戰略白皮書》《跨國跨洲電網互聯技術與展望》《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與展望(2017)》三項創新成果,為能源互聯網的發展提供行動指南。
打造世界能源共同體
第一財經記者在發布會現場了解到,全球能源互聯網是以特高壓電網為骨幹網架、全球互聯的堅強智能電網,是清潔能源在全球範圍大規模開發、輸送、使用的基礎平臺,其實質是“智能電網+特高壓電網+清潔能源”。
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主席劉振亞在發布會上提出,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的本質是打造綠色低碳、互聯互通、共建共享的世界能源共同體。
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能夠實現清潔發展、促進經濟增長和世界和平發展。資料顯示,通過全球能源互聯網,從現在起全球清潔能源只需保持12.4%左右的年均增速,到2050年清潔能源比重可提高到80%以上,實現全球溫升控制在2℃以內的目標,保障能源永續清潔供應,徹底擺脫化石能源困局。
此外,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還能利用時區差、季節差、電價差,獲得巨大聯網效益;推動三網融合發展,為世界經濟發展創造新機遇。
與此同時,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有利於縮小地區差異,減少國際爭端,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實現人人享有可持續能源和世界發展繁榮。
2015年9月26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發展峰會上倡議“探討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推動以清潔和綠色方式滿足全球電力需求”,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贊譽和積極響應。
去年3月,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正式成立,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全球能源互聯網從理念提出走向國際共識,從戰略倡議走向戰略實施,體現了中國在推進能源轉型、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責任與擔當。
劉振亞提出,進一步推動全球能源互聯網創新發展,需要把握三個關鍵,包括以全面合作凝聚發展合力,拓展理念傳播的廣度和深度,深化各方交流,開展務實合作;以科技攻關引領創新發展,在柔性直流輸電、大容量儲能、能量路由器、信息物理融合、大數據、物聯網、自動駕駛、車聯網等方面盡快取得一批創新成果;以項目實施加快戰略落地,推進中韓日聯網工程可行性研究,深化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聯網項目,及北非太陽能、中非水電基地開發外送項目研究。
未來電網有望跨國跨洲互聯
本次發布的《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戰略白皮書》(下稱《白皮書》)等三項創新成果,深入分析當今世界清潔能源、電網技術、跨國聯網等情況,提出了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戰略體系、發展思路和戰略重點,為推動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提供了戰略指引和行動指南。
其中,《白皮書》提出了全球能源互聯網戰略體系。戰略體系由發展理念、發展目標、發展途徑、發展基礎四個層次構成。發展理念是綠色、創新、開放、共享;發展目標是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促進“三(特)網融合”,打造能源共同體,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發展途徑是兩個替代、一個回歸、一個提高;發展基礎是國際合作。
同時,《白皮書》提出電網發展、清潔替代、電能替代、科技創新、產業創新、金融創新、機制建設和國際合作等八大戰略重點,明確了每個戰略重點的分階段戰略目標和重點任務。
《跨國跨洲電網互聯技術與展望》則基於國際能源署應對氣候變化研究的情景假設,研究了跨國跨洲電網互聯的技術、效益、政策、市場、監管等重大問題,評估了特高壓、柔性直流等輸電技術現狀、發展趨勢、技術提升方向和應用前景,探討了建立多邊合作機構、加強區域經濟體和政府間的合作、完善市場規則、監管機構等推動跨國跨洲互聯的具體措施,展望了未來電網跨國跨洲互聯的願景。
《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與展望2017》介紹了2016年全球能源電力發展情況,梳理了全球能源互聯網各領域發展的重要動態,評估了2016年世界範圍內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展望了近中期發展重點和遠期發展願景。
要不了多久,全國各地就會冒出2000多個新的旅遊景點。
與以往各式各樣的景點不同,在這里,遊客們不僅能了解到每天喝的水是從哪里來的,水質如何,還能知曉更大範圍的流域水環境狀況,欣賞頗具地方特色的建築風格和人文景觀,以及生態環境監測的一個個感人故事。
這些景點出自前不久剛組建的生態環境部之手。它們是“國家地表水水質自動監測站”(下稱“水站”),也稱為“文化水站”“科普小站”。這些水站涵蓋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最終將構成一張國家地表水水質自動監測網。
從這張大網出來的監測數據,不僅能監測地表水水質現狀,及時預警潛在的環境風險,也將為我國評估水汙染治理成效,打好水汙染防治攻堅戰提供支撐。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從去年8月起,全國範圍內就分階段、分步驟地推進地表水監測事權上收改革。
這一改革分三步走:第一步,2017年10月起,全面推行采測分離模式。將水質采樣和分析測試交由第三方機構承擔,改變過去屬地監測的基本模式;第二步,到2018年7月底,各地完成國家地表水水質自動站建設,形成以自動監測為主、手工監測為輔的監測模式;第三步,實行數據聯網共享。
這是我國第一次實現地表水監測分析與考核對象脫鉤,真正做到了“誰考核、誰監測”,對於厘清中央和地方事權與支出責任,保證監測數據的真實、準確和客觀具有重要意義。
在水站的建設過程中,生態環境部別出心裁。“推進水站文化建設,將進一步強化水站的公共服務功能,引導公眾走進生態環境監測,了解生態環境監測,信任生態環境監測,積極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同時也能樹立國家生態環境監測品牌和權威。”4日上午,生態環境部環境監測司有關負責人對第一財經記者說。
按照生態環境部制定的《國家地表水水質自動監測站文化建設方案(試行)》,通過推進水站文化建設,賦予水站人文內涵,豐富和拓展水站文化屬性,把水站打造成生態環境監測知識的傳播平臺,生態環境科普的宣傳基地,生態環境文化的交流窗口,公眾參與和監督的重要媒介。
今年3月,第一財經記者在重慶采訪時看到,當地正在抓緊建設水站。重慶市環保局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副主任羅財紅告訴記者:“目前在國家地表水自動監測實時發布平臺中,重慶市只有朱沱一個點位,年內會增加到48個點位。這對於及時掌握重慶市地表水水質狀況和保護水環境非常必要。”
在重慶市武隆區烏江白馬斷面站和鑼鷹斷面站,水站的主體建築已基本完工。不過,按照生態環境部上述建設方案的要求,水站既要“統一規範”,又要“鼓勵創新”。
統一規範是指對水站LOGO、標誌標識及水站內部管理制定統一要求;鼓勵創新是指鼓勵各地結合地方特色,采用綠色低碳、環境友好的建設模式,綜合考慮周邊自然環境、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特征等因素自主創新,突出地方特色,打造既相對統一又各具特色的水站設計精品。
生態環境部環境監測司上述負責人表示,國家統一設計並持續優化水站公眾號和APP應用,滿足公眾的環境信息需求。同時,鼓勵各地選擇位於城市市區、公園、風景名勝地等人流密度較大區域的水站,打造“環境科普文化宣傳小站”,講好生態環境監測故事。
水站建成後,公眾只需要用手機掃描水站二維碼,就能獲取水站各項信息,如水站簡介、水質信息、考核目標、監測指標解析、儀器原理及工藝、運行方式及流程等,還能在手機上查看水站建設歷程影像資料,了解生態環境監測和保護知識。
生態環境部表示,將適時組織開展全國“最美水站”評比,選出100個左右(約占全部水站數量的5%)既滿足國家統一規範要求,又充分展示地方特色的水站作為“最美水站”,向社會公開。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水質監測數據這張網只是全國生態環境監測“大網”中的一部分。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2015年7月印發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到2020年,全國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將基本實現環境質量、重點汙染源、生態狀況監測全覆蓋,各級各類監測數據系統互聯共享,監測預報預警、信息化能力和保障水平明顯提升,監測與監管協同聯動,初步建成陸海統籌、天地一體、上下協同、信息共享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使生態環境監測能力與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相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