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養殖戶李師傅的賬本:一頭豬隻賺千把元

http://www.21cbh.com/HTML/2011-7-1/4NMDcyXzM0ODE4NA.html

李師傅是一位養豬二十多年的個體戶,他的養殖大棚在上海一個郊區。棚裡的豬白花花一大片,足有300多頭,有的在飲水嬉鬧,有的則在憨憨大睡,它們並不關心自己的身價漲了多少。

據商務部網站6月28日公佈的數據,上週全國肉類價格持續上漲,其中豬肉平均批發價格比前一週上漲4.5%。目前豬肉批發價已經逼近每公斤25元,比今年年初上漲了30%,也比去年同期大漲68%。

豬肉價格上漲,生豬養殖業的盈利是不是也跟著暴漲?為此,《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到實地考察生豬的養殖情況。

飼養成本大漲

「現在豬肉這麼貴,養豬一定很賺錢吧?」對於記者的問題,李師傅躊躇了一下說:「這個不太好計算,其實我們的飼養成本也在上漲。」

李 師傅表示,養一頭豬大致包括購買小豬崽、買飼料、運輸、喂養、出售等環節。據他介紹,購買仔豬的價格一年前是10元/斤,而現在漲到了23元/斤,一般仔 豬的重量在50斤左右。按他的習慣,會把玉米、麥麩和豆粕等三種飼料拌在一起來餵豬。這三種飼料都在漲價,玉米飼料去年是1.06元/斤,現在到了1.3 元/斤;拌飼料的麥麩從2010年的0.66元/斤,飆升到了1元/斤;豆粕以前是1.5元/斤,現在則漲到2.45元/斤。

除了飼料投入,每月還要支付提供這些飼料的運輸商500到1000元不等的運輸費用。如果再另外請人幫忙,現在要2000元/月。

李 師傅說:「現在什麼都在漲價,飼料的價格也漲得厲害,養豬的人也少,生豬出欄少了,豬肉價格能不漲嗎?」養一頭豬,從小豬養到能出欄的四五百斤大豬,養殖 週期在七八個月左右。生豬養成以後,出售價格在9.8元/斤左右,相對於他們的養殖成本來說,利潤並沒有外界所想像的那麼高。

例如,一頭 小豬崽買來的成本是1150元(按照50斤、23元每斤計算),飼料估計要花去800元到1000元左右。如果一頭豬350斤,按目前的市價(9.8元/ 斤)出售,其總收入為3430元/頭,利潤有1280元。不過,這1280元,還不包括其飼料運輸費、電費、場地租金費、水費等。

生豬價格明顯上漲是在最近兩三個月。李師傅說,上個月幾乎是一天漲1毛,這幾天穩定在了9.8元/斤。「飼料價格和運輸價格都沖高,漲價在情理之中。只是我們也不清楚為什麼近期會突然漲那麼快。」

李師傅表示,自己所在的區域離城市非常遠,一年養豬棚的土地租金並不是很貴,因此利潤相對還算可以。

賺的是辛苦錢

每天早上五六點鐘,李師傅兩口子就開始忙碌了。一個人拿著水龍頭沖洗十多個豬圈,另一個人則跟在後面撒豬糧喂食。300多頭豬,僅是這道工序就要兩個多小時。中午過後,下午三四點鐘又要沖洗豬圈,再次喂食。中間還要準備飼料、整修豬圈設備等。

「我們還算比較好,這十多年來比較注重豬的營養,給它們吃的東西都是較健康的食物,豬生病的概率比較小。」李師傅說,一天十幾個小時的勞作還是比較辛苦的,家裡雖然放著一台老電視機,但基本上沒時間看。

他反映,現在豬價上揚,與養豬人減少也有關。十多年前,他記得一起養豬的周圍散戶還有二三十家,其中有些人因實在不能忍受長期的辛苦或者因土地拆遷等,如今只剩他們一家。

「因為飼料價格可能會長期處於攀升狀態,因而生豬售價還有可能繼續上揚。」李師傅這樣認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141

豬肉雞肉價格跳水 養殖戶擔心虧本加速「拋售」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1-3/0MNDIwXzM3Njc0MA.html

10月份以來,豬肉價格持續下滑,雞肉出現了同樣的降價趨勢,部分地區雞肉價格甚至已跌至成本線以下。

「現在只要有出欄的機會,就會立刻賣出去,一般不會再等後期價格上漲。上次賣豬是在9月,10月份又賣了40多頭。」北京市昌平區西崔村養豬戶周立成對記者說。

同村的紀文來對記者說,「9月份賣豬的時候價格大概是10塊錢/斤,而在10月份賣豬的時候價格是8.7~8.8元/斤。」

豬肉雞肉價格齊跌

商 務部數據顯示,10月份以來,全國豬肉價格呈下降走勢,特別是10月下旬以來,豬肉價格降速加快,截至11月1日,已連續11天下降。11月1日與10月 1日相比,豬後臀尖肉、豬五花肉價格分別下降4.8%、4.9%。分省區市來看,31個省區市豬肉價格全部下降,降幅多在4%-7%。

新華社全國農副產品和農資價格行情監測系統的監測,截至10月30日,全國生豬收購周均價已經連續第六週下降,累計降幅達到9%,近三成的省區市生豬收購價跌破每斤9元。

華夏養豬網數據顯示,截至昨日(2日),國內豬肉價格的降速有所加快,已回落到7月初水平。以大連地區為例,零售市場上,大連地區的豬肉價格已經從高峰時的每斤16.8元左右,降了2元多。

河南省商務廳監測機構分析,目前育肥生豬大量出欄,豬肉供應量穩步增加,是豬肉價格回落的主因。

另外,從全國範圍來看,儲備肉蛋供應量增加,國家生豬進口量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國內市場豬肉供應不足的形勢。對此,中國生豬預警網分析稱,豬價持續下跌尤其是國慶後的快速下挫,令養殖戶信心大受打擊,拋售加劇,同時亦拖累補欄行情。

不僅豬肉價格在下跌,10月中旬以來,雞肉價也呈一路走跌之勢。部分地區雞肉價暴跌,甚至直接跌入成本線以下。記者從多位雞肉批發商處瞭解到,雞肉價格前期高價運行,許多養殖戶增加了投入,近期市場上雞肉供應量大增,導致價格一路下跌,已經接近了養殖成本。

CPI回落預期增強

中 國社科院農業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認為,價格下降主要有三個因素,第一,今年我國氣候條件整體上比較好,動、植物的疫情相對來說也比較輕,給農業生產帶 來了有利的條件;第二是國家的宏觀調控,把穩定物價總水平放在首位,這對於市場穩定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第三,農產品價格的週期性波動。

李 國祥向記者指出,在我國,居民消費價格當中,農產品價格、食品價格漲幅比較大,一直對居民消費價格CPI起到一個帶動的作用,貢獻應該在60%以上,如果 明年農產品價格仍然按照現在這種態勢運行,春節後價格的回落可能會進一步顯現,那麼明年的價格回落,很可能反映到我國的CPI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053

消費不景氣乳企限量收購 養殖戶母牛當菜賣

http://www.21cbh.com/HTML/2012-6-18/zMNDE4XzQ1NTkzMQ.html

一面是蒙牛、雀巢、恆天然等乳業巨頭高調佈局奶源基地的熱鬧場面,一面是國內奶牛養殖業仍不景氣。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奶源基地密集的河北省瞭解到,部分養殖小區處於利潤微薄、經營慘淡的窘境,一些養殖戶不再擴大養殖規模甚至退出市場。

不少業內人士擔憂,在進口奶粉大幅增長的衝擊下,國內奶業有步大豆(4379,19.00,0.44%)業後塵的風險。要走出困境,奶牛養殖應加快規模化、集約化和品種改良,乳製品企業應發展自有奶源,以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和市場競爭力。

窘境 養殖效益低 母牛當「菜」賣

行唐縣是河北省有名的牛奶生產強縣,記者近日在當地採訪發現,由於飼料價格上漲,鮮奶價格下跌,勞務費用持續攀升等因素影響,部分養殖小區處於利潤微薄、慘淡經營的窘境,一些養殖戶不再擴大養殖規模。

行唐縣軍立奶牛養殖小區老闆焦新軍說,從4月份開始,乳企收購鮮奶價格一路下滑,每公斤降價1毛錢,而飼料價格平均每公斤上漲一毛錢,再加上工資、電費、 運輸費、土地租金等,算下來3月份掙了不到5000元。養殖戶看效益不好,還能把牛賣了抽手不干,而養殖小區只能微利堅持,效益堪憂。

由於養牛效益低,一些養殖戶無奈把剛出生的小母牛用每頭七八百元的價格當「菜」賣了。焦新軍說,去年6月份,他的小區還有390頭奶牛,現在就剩280多頭,存欄減少了100頭。最近3個月出生的20多頭小母牛,都按照8塊錢一斤的價格賣了。

此外,一些養牛戶因為行情不好而退出養牛業。長健養殖場原來存欄1200頭,現在減少到1000頭,而這還包括養殖場貸款買的100頭奶牛。「這麼大一個 養殖場,總不能沒有牛養吧?」長健養殖場合夥人劉梅平說,養殖場共有40多家養牛戶,今年到現在,已經有10來戶存欄量小於20頭的農戶不再養牛了。

「今年奶牛養殖要做好『過冬』的準備。」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奶業分析師宋亮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2009年下半年,國內原奶價格開始上漲,對奶牛 養殖形成利好。從2011年下半年至今年4、5月份,原奶價格開始下跌,而飼料、運營成本都在上漲,造成奶牛養殖的比較效益下滑,部分散養和小規模養殖戶 退出市場,一些規模化的養殖場也出現虧損。

讓業內人士擔憂的是,養殖小區未來有可能面臨「後繼無牛」的困境。宋亮說,這兩年農業部重點加大了對養殖小區的培育力度,養殖小區佔規模化養殖的比重達到70%。如果養殖小區出現問題,對後期原奶生產將會造成不利影響。

難題 消費不景氣 乳企限量收購

從整個奶業產業鏈來看,奶牛養殖的困境反映出乳製品消費市場的低迷。河北省奶業協會秘書長袁運生說,乳業產業鏈的核心是乳品企業,但由於國內消費者對國產 品牌不信任,中高端奶粉市場被國外洋品牌統治,消費市場不景氣,國內乳品企業的壓力必然向前傳導至產業鏈末端——養殖戶。

頻繁發生的食品安全問題,也在很大程度上打擊了消費者對於國產品牌的信心。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理事長宋崑岡說,前一段時間的「皮鞋奶」事件對企業的銷售影響很大,企業銷售不好,產品賣不了,可能就會限量收購。

記者在河北省瞭解到,有部分乳製品企業對養殖場採取「限量收購」的政策。行唐縣奶業協會常務理事、官莊奶牛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建民說,他的合作社存欄 奶牛六七百頭,其中產奶牛300多頭,每天產奶6噸多。但收購奶的石家莊君樂寶乳業,每天只要5.85噸,超過限量就不再收購了。交不出去的奶不能存放, 只能喂小牛或者賣給養豬戶餵豬。

宋亮認為,今年奶農「過冬」,還會有殺牛倒奶的情況,而國內一些乳企出現資金鏈緊張、產品積壓、限量收購的現象。建議有關部門加大對規模化、集約化養殖和品種改良的扶持力度,並進行臨時奶粉儲備。

風險 缺乏競爭力 奶業步大豆後塵?

收購國內原奶,還是進口大包裝奶粉,這是國內乳製品企業面臨的選擇。

宋亮介紹說,由於世界經濟低迷,歐洲奶豐產,國際原奶價格下降,進口大包裝奶粉價格為每噸22000元,而國內原奶折成奶粉的價格遠高於國際市場的價格,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進口奶粉。

有數據顯示,2008年,中國奶粉進口量14萬噸,2009年激增到31萬噸,2010年增長至48萬噸。今年前4個月,我國奶粉進口量同比增長約29%,而進口額增長50%以上。

據袁運生介紹,國內消費者對進口奶粉青睞,導致國外奶粉大舉進入,我國今年一季度進口奶粉19.3萬噸,全年有望達60萬噸。如果國內奶源不斷萎縮,將來就有可能在奶源方面受制於人,重蹈東北大豆被國外控制的覆轍。

事實上,不少業內人士擔心奶業步大豆產業的後塵:在低價進口大豆的衝擊下,國產大豆種植面積不斷萎縮,豆類油脂對外依存度高,國產大豆加工企業經營困難。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張利庠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說,在整個奶業產業鏈中,國外企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進口奶粉的量雖然不大,但會影響奶農的生產預期。而一旦國內生產下降,國際奶粉價格就會馬上提高。

「國內原奶的生產效率低,相比國外奶業的競爭力較弱,出現很大的『落差』,『水』自然會流進中國。」張利庠說,不能一味地反對進口,應對的辦法是要提高生產效率,提高奶牛單產,提高國產品牌的信任度。這樣即使將來進口量越來越多,國內奶源也有競爭力。

對策 搶佔奶源 完善利益機制

面對國內奶源遭遇到的困境,不管是從食品安全還是應對國外競爭的角度考慮,「企業發展自有奶源」都被當作是重要的突圍方向。宋崑岡對記者說,行業協會提倡企業發展自有奶源,使自有奶源達到一定的比例。

事實上,近年來中國的奶源建設始終趕不上乳製品消費增長的步伐。據瞭解,1999年至2008年,我國乳品市場放大了近5倍,但奶源卻只增長了3倍。奶源緊缺導致收奶標準放鬆、原奶價格大漲等一系列的問題。

三聚氰胺事件之後,各大乳製品企業對奶源更加重視,紛紛爭奪、自建優質奶源。伊利集團的一位內部人士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現在很多乳企,不管是伊利、 蒙牛還是三元、光明,還是地方乳企,大家在三聚氰胺事件後都非常重視奶源,花大力氣進行奶源建設,這以後肯定是競爭的焦點。

食品安全備受質疑的蒙牛乳業(微博),其新任總裁孫伊萍日前也表示,將新增投資30億至35億建立規模化集約化牧場,實現從目前82%牧場化到2015年100%原奶由規模牧場提供。

宋亮認為,目前來看奶業淪為大豆產業的危險不會太大,正是因為中國乳業在銷售渠道和國內奶源上具有優勢。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外資已經開始對渠道和奶源進行滲透。

今年4月份,新西蘭恆天然集團宣佈將在河北省興建兩座新的大型牧場。至此,恆天然將在河北省擁有一個含有5個牧場的牧場群,總計約有奶牛15000頭,年產奶量1.5億升。

雀巢公司日前也宣佈,未來5年,雀巢將與黑龍江雙城市政府、投資者、奶農合作,帶動25億元投資以推進雙城奶業基地發展。而早在4月份,雀巢以118.5億美元收購輝瑞營養品(主要是惠氏奶粉)業務,一旦獲得相關監管部門審批,雀巢將成為中國市場最大的外資奶粉企業。

張利庠認為,國內乳製品企業以前是先建市場和品牌,而忽視奶源的建設,以至於出現了一系列食品安全問題。短期來看,企業要與養殖戶建立更加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長遠來看,企業要儘量自建牧場,通過牧場內部化實現利益的分享和均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54

漁民捕不到、養殖戶養不起、消費者吃不起 台灣鰻魚 瀕臨滅絕的真相


2012-9-17  TWM



當烤鰻魚飯從飯桌上消失,大家才驚覺我們從小吃到大的鰻魚即將絕跡,除了濫捕、生態環境改變外,鰻魚真正的敵人是誰?我們該如何做才能挽救鰻魚的生態浩劫?

撰文‧林麗娟

中秋節將近,以往是鰻魚的季節,但在彰化漁會門市卻絲毫感受不到佳節氣氛,一疊疊印著「蒲燒鰻名產」的禮盒,逐一打開來看,全都是空的,以前人手一盒的鰻 魚現在完全不見蹤影,職員唉聲嘆氣:「斷貨了!」在台中市一家日本料理餐廳內,點道鰻魚飯,領班走過來:「大缺貨,什麼時候會有,不知道!」另一家鰻魚飯 專賣店,鰻魚片縮水只剩半片,而且老闆說存貨賣完為止,要吃趁早;附近原本入夜就會出來擺攤的「枸杞燉鰻」冷鍋冷灶,已經連休了快兩周,失望的熟客問: 「老闆呢?」一旁鹽酥雞攤阿伯回答:「老闆在家吃老本呢!不想用鱸鰻魚目混珠或拿地下工廠的爛鰻充數,打算改賣藥燉排骨了。」近十年來鰻魚價格高漲,鰻魚 盤商蘇志明指出,盤商向漁民收購鰻苗後轉賣給養殖戶去養大為成鰻,十年來鰻苗盤價從二十二元飆到二百二十元,暴漲十倍;而從養殖地收購成鰻價格也暴漲了 五.三七倍,今年漲到每公斤一三二○元,從上游撈魚苗的漁民、養殖戶到下游消費者,都感受到鰻價三級跳。現在不只價格高不可攀,而且鰻魚未來還有絕種危 機,有錢也吃不到,影響幾十萬相關養殖業者的生計。

魚苗已連三年銳減

來到全國養殖鰻魚最盛的雲林縣口湖鄉,每位鰻農臉上都掛著絕望的表情,鄉民代表會副主席蘇慶璋和弟弟蘇永雄終於忍不住怒罵:「一尾鰻魚苗兩百多塊錢,放任 養鰻魚的人自生自滅,難道要我們一個個自己打斷腿,去向政府申領殘障補助金過活?」半世紀以來,台灣被譽為「鰻魚王國」,水試所副所長劉富光表示,十多年 前鰻魚產業曾為台灣帶來每年上百億外匯,現在連一半都不到;以前每年出口四、五萬公噸,現在不到二萬公噸。如今鰻魚甚至瀕臨絕種邊緣,相關產業面臨空前打 擊,台灣的鰻魚到底出現什麼危機?

每年十一月起至次年一月間,漁民們就忙著在河口附近的海岸,用「手叉網」捕撈正要溯河的鰻線(鰻魚苗),從北部的淡水河到南部的鹿耳門溪,以往都看得到漁 民凌晨冒著寒風捕鰻魚苗的熱鬧情景;但這三年來鰻魚苗銳減,「以前好的時候一晚可以捕到上萬尾,現在只有幾百尾,那還是運氣好的,這幾天只有個位數!」漁 民無奈地說。

鰻苗無法人工養殖、繁殖,就算付出極大心力去模擬野生環境,僅有極少數能長成鰻苗,無法商業化量產,野生鰻苗就成為養殖的唯一來源。消費者所吃到的鰻魚, 都是從河口捕抓野生鰻苗,再以人工養殖。但是鰻苗的捕獲量逐年大減,四年前還有四公噸,每尾產地價十五元,賣給養殖戶三十五元,中間仍有利潤,今年估計只 有不到二公噸,產地價最高一八○元,賣到養殖戶手中超過二百元,養殖戶幾乎無利可圖。

元凶其實就是台灣人

為何鰻苗數量會大幅減少?鰻魚具有非常獨特的生長史,與鮭魚、鱒魚由海洋游到河川產卵的洄游相反。以品質最好的日本鰻種來說,成鰻在天然海域中產卵後隨即 死亡;孵化的仔魚外形酷似柳葉,稱為柳葉鰻,順著黑潮漂到台灣、中國、韓國及日本陸棚後,變態為透明的玻璃鰻;接著進入河川入海口聚集,此時因身上出現黑 色素故稱鰻線。

鰻線游入河川中、下游成長到了黃鰻階段,游回大海前還要再經歷第二次變態,變成銀鰻,才是開始成熟的成鰻。此時牠不再進食,開始游向出生地,也就是西太平洋馬里亞納群島西方附近產卵場,繁殖下一代。

鰻魚的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河口及河川的水質,台灣大學漁業科學研究所副教授韓玉山指出,河川水質汙染、沿海溼地消失、大量興建水壩與攔砂壩,是破壞鰻魚棲息地的主要殺手,當沒有足夠量的成鰻游回大海產卵,鰻苗當然會越來越少。

以口湖為例,除了工業廢水、家庭廢水,更有麥寮台塑六輕的排汙,養殖戶蘇永雄忿忿不平地說:「從事農漁牧的農戶是最弱勢的,至少政府也該管管汙水的排 放!」韓玉山直指鰻魚銳減元凶是台灣的河川汙染,這項危機全台幾乎無一倖免,中南部河川更是汙染嚴重。據環保署水保處二○○七年起公布台灣汙染最嚴重的河 川,前三大依序是台南境內的二仁溪、鹽水溪與高雄的阿公店溪。其中全長才六十五公里的二仁溪,就有半程遭嚴重汙染,生活廢水、養豬廢水、工業廢水充斥著河 川。在這樣魚屍遍處、水色濁黑、臭氣沖天的河川中,鰻魚苗如何能夠健康成長?

除了水質的汙染,還包括了人類為了經濟拓展而長期漠視的原因。隨著都市發展,廣建河堤、攔砂壩等防砂土入溪或崩塌的水泥建物,早已破壞了原來棲息生物的生 活環境,幼鰻無法正常地溯河而上長大。簡單來說鰻魚的致命殺手就是人類,只是人類都把鰻魚減少怪罪生態環境改變、氣候變化。

除了鰻魚的滅絕危機導致價格高漲外,台灣的養殖戶還受到非法走私的重擊,腹背受敵,也面臨整個行業遭到殲滅的危機。

在月黑風高的午夜,一條偷偷出海的漁船上,走私客手提一只皮箱,裡面裝滿一袋袋活蹦亂跳的鰻魚苗,打入了氧氣和冰塊,全都要賣到日本去。

不只從海上走私,大膽的走私客甚至為了速度改搭飛機闖關。去年底桃園機場查獲一名吳姓男子將約二萬尾、價值約二六○萬新台幣的鰻魚苗,夾藏在託運行李內闖關。這只是冰山一角,每年十月開始的捕鰻苗季,就是偷渡的旺季。

日本也受到鰻魚苗減少衝擊,價格大幅上漲。日本農水省統計,二○○六年鰻苗的平均交易價格是每公斤二十七萬日圓,但前年開始捕不到鰻苗,去年漲到每公斤八 十七萬日圓,今年價格還會飆漲,預估可能高達每公斤二百萬日圓。以前一尾二、三十新台幣的鰻苗,現在日本喊到三、四百新台幣,許多人因此把鰻苗直接走私賣 給日本人,賺取更高的收益。

學者疾呼:三項措施救鰻魚蘇永雄說,好的、健康的仔苗賣去日本,台灣養殖戶只得購買大陸鰻苗。經長途密閉的航行環境來台,原本就品質不佳的大陸鰻苗更是一 點生氣都沒有,「我們窟裡養的是植物鰻,養也無路用!」望著始終迎不進鰻苗的大水窟,蘇永雄欲哭無淚地挖苦自己:「我在養水啦!」原本就逐年減少的鰻苗, 如今又被中途攔截直接賣到日本,鰻魚養殖戶空有水池,卻面臨無魚可養的困境。

蘇永雄不平地說:「漁民走私鰻線出口,政府執法不力,難道眼看著養殖戶叫天天不應?我買六尾鰻線一千多元,一公斤成本一千多元,與外銷日本成鰻的價格差不 多,甚至更高,賣價都抵不回成本,根本無利可圖。但我還是要養,不然我何去何從?全都日本人買去養了,海巡署有任何積極查緝走私的作為嗎?」雙重打擊下台 灣的鰻魚養殖業大勢已去,落後於大陸、日本,僅勝韓國。今年產量更是創下空前新低,在各項成本高漲下,鰻魚養殖戶面臨存亡的關鍵時刻,以口湖七五○戶登錄 在案的養殖戶為例,今年實際上有養到鰻魚的只剩兩百餘戶,政府應有積極作為化解這場生態危機。

為了讓鰻魚產業永續經營,行政院農委會水產試驗所,自一九七六年起在台灣各地採行人為放流措施,放養種鰻,希望藉由良好的棲息地放養,幫鰻苗生長「開源」。

但光這麼做仍不夠,韓玉山呼籲還要「節流」。每尾種鰻,一次可產下百萬顆卵,但漁民在河川的出海口使用小型定置網或蛇籠捕撈,連要從河口入海的野生種鰻也 抓走,每公斤以五、六百新台幣賣給日本大客戶,造成種鰻劇減。鰻魚議題並非完全束手無策,韓玉山疾呼,禁止在河川捕捉尚未洄游出海、產卵的鰻魚,大量的子 代鰻苗才可望問世;保護棲地,讓鰻苗有成長的機會;加強禁捕管理以及嚴格查緝走私。如此三管齊下,才能挽救這場生態及產業危機,就看政府有無決心去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660

不單打獨鬥 貿易商與養殖戶合力淘金 不只外銷 鰻魚大王開餐廳拚內銷

 
2014-10-06  TWM

 

曾享有「鰻魚王國」美名的台灣,因養殖量萎縮而盛名不再,但吳明韋、阮旭揚兩位中生代,結合養殖與貿易的實力,再度撐起台灣鰻魚業的半邊天,一年活鰻出口量高達三千噸;現在,他們更開鰻魚料亭,希望讓台灣人愛上鰻魚的美味!

撰文‧鄧 寧

一本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紅皮書,讓台灣鰻魚外銷大王吳明韋驚覺,「只靠外銷日本是不行的!」由於IUCN在今年六月正式將鰻魚指定為瀕危物種,未來國際貿易恐怕將有所限制,吳明韋決定親自跳下來經營鰻魚餐廳,想藉此擴大國內鰻魚消費市場。

午夜零時,台北市林森北路上正常營業的餐廳都已拉下鐵門,吳明韋監督著新開幕的「浪漫鰻屋」店內清潔工作告一段落,不顧一天勞累,拿了鑰匙就發動轎車趕往桃園,在離機場約二十分鐘車程的工業道路旁,有他龐大鰻魚事業中重要的一環──活鰻出口包裝場。

活鰻出口第二代

北部魚市場都有他的貨

數量龐大的鰻魚,在池子裡無聲地快速游動,牠們前一晚就從雲林養殖場被運來桃園,「吊水」(加速水流迫使魚游動)數小時恢復活力後,包裝場的工人就依照鰻魚的大小、重量選別規格。

一般人肉眼根本分不出差異,但熟練的工人摸一下,就能將一尾五○○克、三三○克或二五○克的鰻魚分出等級,日本人最愛吃的就是一尾二五○克的鰻魚,業界術語是「4P」,一切兩半,正好是一份鰻魚飯的量。

「這一定要凌晨作業啦!選好以後把鰻魚冰昏,充氧裝袋再裝箱,五、六點送到機場,八點就坐飛機去日本了。」光是這天晚上,出貨鰻魚就有三.七噸,以一公斤八百元的產地價來算,價值近三百萬元,出口價還要加上包裝費、車資、空運費、檢驗費等,一公斤可達九百元;需求旺的時候,包裝場一周出貨三次以上,吳明韋一定會到場監督。

或許是因為凡事親力親為,今年才三十七歲的吳明韋,看起來已飽歷滄桑,國中畢業就出社會呷頭路,快遞業、屠宰業都待過,後來才回到父親的活鰻包裝場幫忙。在現場作業時他發現,有些鰻魚長得太大尾,已經不符合日本人要求的外銷規格,他就向盤商買下活鰻拿到北投、天母、士林一帶的菜市場叫賣,一尾只要一百元。

活鰻在現今的菜市場幾乎已經絕跡,但吳明韋自己的鰻魚事業就是從這裡起步。當時他才二十三歲,仗著年輕跑得勤快,他用一年的時間,就打下了新竹以北的鰻魚批發市場,至今講起來仍如數家珍:「從新竹南寮漁港到桃園魚市、三重魚市、中央魚市場、基隆魚市場,北部幾乎都是我放的鰻魚啦!做到我都長骨刺。」但台灣的鰻魚消費人口比起日本,畢竟是小巫見大巫,台灣區鰻魚發展基金會董事長蔡秋棠指出,台灣鰻魚養殖已有五十年歷史,最高峰曾同時有三千多戶從事鰻魚養殖,現在約有一千來戶;但鰻魚內銷僅約五%左右,其他九五%全部外銷到日本。

不甘心只做內銷批發的小生意,吳明韋希望能打入更大的外銷市場,但當時在市面上買賣鰻魚的都是五、六十歲的老江湖,吳明韋一介小卒要出頭成為大盤商兼貿易商,實在不容易,直到他遇見鰻魚養殖圈內赫赫有名的屏東林邊阮家之子阮旭揚,他們倆一位貿易起家,一位養殖起家,兩位台灣鰻魚業的中堅世代攜手合作,從鰻苗收購與培育、初鰻與成鰻養殖到活鰻出口外銷,逐漸發展成一條龍的生意模式,這才撐起半邊天。

養鰻世家之子

鰻魚堆中長大還留日

吳明韋的公司叫「永顧」,阮旭揚的公司叫「旭日昇」,兩人加起來就是全台灣最大的鰻苗收購商,當台灣捕撈量不足時,就向中國、日本收鰻苗;兩家公司共有七個養殖場,分布在屏東、雲林、嘉義,合計成鰻養殖量約有二百萬尾,目前是台灣第二大;若論外銷數量,位於桃園的包裝場一年可出口二千至三千噸鰻魚,已經是台灣第一大,市占率達到七成,稱兩人為新一代的鰻魚大王也不為過。

阮家在四十餘年前就投入鰻魚養殖事業,一家都靠養鰻為生,在屏東有三、四甲地當養殖場,光在今年就養了七、八百萬條初鰻,大部分賣給其他養殖業者。「鰻魚業的景氣循環五到六年一次,每次都會淘汰一批人,能留下來的都是信用好的業者,不只台灣,中國、日本也都是這樣。」從小在鰻魚池邊「摸魚」長大的阮旭揚說。

光是看鰻魚的外皮顏色深淺,阮旭揚就能判斷這批鰻是在屏東、雲林還是嘉義養殖;大學時他更直接赴日到東京國際大學讀經營管理,「語言要通、要懂日本人的文化,才能跟他們做生意嘛!」因為深諳養殖要領,懂鰻魚又懂日文,阮、吳兩人在十年前經生意往來認識後一拍即合,成為緊密的生意夥伴,「兩家合作,調節魚量才方便,規模越小越難做。」但這樣的合作模式卻是鰻魚業界裡的異數,老一輩的鰻商習慣殺得你死我活,地盤劃分清清楚楚,極少攜手合作,身為「老一輩」的蔡秋棠看著阮、吳兩人突圍殺出,也是十分讚許:「我們那代比較保守,不像新生代敢衝,之前鰻苗量太少、太貴,保守的人不敢養,他們敢買敢養,自然就變成新生代最突出的業者。」台北的老字號鰻魚飯店「濱松屋」更已向吳明韋進貨長達十年,會計張小姐說:「阿韋做事阿莎力,鰻魚貨源也比別家穩定,品質又好,我們有八成都是用他的鰻魚。」甚至連價格較實惠的肥前屋,也因為這兩年鰻魚奇缺無比,而開始向吳明韋叫貨。

合開鰻魚料理店

聯合名店做大市場

兩人攜手鰻魚事業逾十年,數億元的身家都押在滑不溜丟的鰻魚上面,但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紅皮書,卻有可能讓未來鰻魚國際貿易受限。

阮旭揚嘆道,台灣雖然是世界鰻魚的主要產地之一,但仰賴出口外銷的結果,就是價格完全任人宰制,價格好時利潤不錯,差的時候往往會賠得血本無歸,「日本、韓國都是百分之百內銷,價格相對穩定;中國約有三○%內銷,日本人不要還有國內需求支撐,結果同樣的鰻魚賣到日本,價錢就硬是能比台灣好!」長達十年,中國的鰻魚外銷價都比台灣高,一公斤能多賣二百日圓,形成「內銷能力越好,外銷價格越高」,但對內銷比率僅有五%的台灣鰻商來說,就失去了對出口國日本的議價能力。

為了能讓鰻魚養殖戶更安心地投入產業,吳明韋和阮旭揚決定將「一條龍」延伸到鰻魚產業的最後一段,也就是直接開鰻魚料理店。

首店「浪漫鰻屋」於八月底開幕,還找來資深媒體人蔡玉真當行銷總監;蔡玉真獻策的第一招就是舉辦鰻魚祭,集合肥前屋、京都屋、濱松屋、劍持屋、大東屋等名店,一起將鰻魚消費市場做大,「擴大內需」支持本土產業,長遠目標希望能將內銷比率提升至三○%。

「我們要拿回鰻魚的主導權!」走出活鰻包裝場,天空已微微發亮,監督鰻魚送到機場後,吳明韋還要回台北準備開店,阮旭揚則從屏東北上會見日本客戶,兩人的鰻魚王國,還有得拚。

吳明韋

出生:1977年

現職:永顧國際董事長

經歷:快遞業、屠宰業

學歷:國中畢業

永顧資本額:2000萬元

阮旭揚

出生:1969年

現職:旭日昇貿易董事長

經歷:鰻魚養殖

學歷:東京國際大學經營學科旭日昇資本額:2000萬元

鰻魚大王的

創意煉金術

1. 兩強合作

聯手穩定貨源供應日本,穩坐鰻魚外銷7成市占率。

2.一條龍模式

從鰻苗收購、成鰻養殖到活鰻出口全包。

3.自開餐廳

今年開設鰻魚料理店,供應自家活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66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