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廣發行IPO難覓亮點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49030&time=2011-04-16&cl=115&page=all

結束內鬥、重振業務的廣發行,資產、盈利均不突出,將如何向市場描述一個富有吸引力的投資故事?
財新《新世紀》 記者 符燕豔 劉衛

 

  作為個別尚未上市的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廣發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廣發行)終於啟動首次公開發行(IPO)進程。

  4月初,眾多中外投行接到廣發行「選秀」通知。4月9日、10日,時值週末,包括中金、花旗、中信、高盛、麥格理、UBS、摩根大通、美銀美林、海通證券、廣發證券等在內的十幾家投行悉數聚於羊城,角逐這一IPO大單。

  就時機而言,廣發行IPO恐怕「生不逢時」。儘管銀行業2010年利潤同比增長34.5%,超出市場預期,然而出於對未來增長與風險的擔憂,銀 行股估值整體仍處在低谷,眼下的這波銀行股行情顯然很難支撐到廣發行上市之時。而廣發行在同業中,資產、盈利等主要指標也未見突出,最關鍵的是,很難有人 能說出廣發行的特色。

  「越快上市越好,因此估值高低關係並不太大。」一位銀行業分析師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說,「說到沒有特點,前期上市的光大銀行(601818.SH)也一樣。」

啟動上市

  原名「廣東發展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的廣發行,正在消除品牌上的地域概念。4月8日,這家銀行高調宣佈改名。該行一名高管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這意味著廣發行上市前的準備工作已經完成。

  廣發行走到這一步實屬不易。1988年這家銀行設立的初衷,是為「適應廣東綜合改革試驗區經濟發展需要,探索金融改革新路子」,但現實與之大相 逕庭。當時廣發行註冊資本15億元,發起股東55家,包括各家專業銀行、廣東省各級財政和大型企業集團。表面上,廣發行是按新型商業銀行模式籌建的新銀 行,但它仍是一家國有股佔絕對地位、受政府影響巨大的商業銀行。

  成立的頭十年間,廣發行累計發放貸款2000億元,其中90%用於廣東經濟建設。在1995年以前,廣發行一直實行多級法人制,總行對各分支行 控制力微弱,各市縣財政和專業銀行在各地分支機構掌有大權,在某些地方,廣發行一度充當「二財政」的角色。根據2005年6月30日的審計報告,廣發行淨 虧損超過350億元,不良貸款高達560億元,不良貸款比例達到28%。

  2006年,廣發行在政府主導下引資重組,引入花旗集團、中國人壽、國家電網、中信信託等戰略投資者,花旗管理團隊開始進駐廣發行,以花旗經驗,對公司治理結構、業務流程等加以改造,也為日後上市奠定基礎。

  2006年,廣發行淨利潤還是虧損6.24億元,到2007年已扭虧為盈,實現淨利潤26.82億元;2008年盈利達到27.84億元,2009年繼續盈利,淨利潤34億元,同比增長22%,符合連續三年盈利的上市標準。

  2010年初,廣發行開始醞釀上市,確立了「以股份增發為首選,次級債發行為輔助,積極推動IPO進程」的資本補充思路。根據該行的三年增資計 劃,廣發行在2010年進行增資擴股,共募集資金不超過150億元。據2009年年報,該行現有股東 631戶,總股本約為119億元。前四大股東——花旗集團、中國人壽(601628.SH)、國家電網、中信信託,各佔20%的股份。

  然而,廣發行的麻煩並未結束。2009年,廣發行高層開始震盪,董事長李若虹突然離職,副行長王新涉嫌弊案獲刑。「引入花旗團隊後,李若虹與他們不對付,並且以黨委書記的身份插手管理,令花旗團隊非常不適應。」一名股份制銀行高管說。

  2009年6月,來自中國銀行北京分行的董建岳正式接棒李若虹,擔任董事長。2010年洋行長辛邁豪則到期卸任,行長一職由同來自花旗的台灣利明獻接任。「處於內鬥不休的廣發行,現在也許是休戰、重振業務的時候了。」

估值之憂

  資本市場反應平靜。一名參與「選秀」的投行人士說,「從去年以來,幾乎每個月都有廣發行馬上上市的消息,導致了市場沒有了興奮感。」

  他預計,廣發行「A+H」的上市計劃,融資規模大約為40億-50億美元,低於預計今年登陸H股的光大銀行融資規模,後者大約為60億-70億 美元。這樣的融資規模,市場完全有能力消化。「現在香港的錢,多得不得了。」上述人士說,但具體融資額仍「要待投行確定後再定下來」。

  然而,銀行股此時正處於估值低谷。在A股市場,光大證券報告指出,以4月8日的收盤價計算,銀行業2010/2011年市盈率(PE)分別為10.7倍/8.7倍,2010/2011年市淨率(PB)分別為1.87倍/1.6倍。

  廣發行一名股東指出,「現在銀行股估值這麼低,A股能發到12倍-15倍市盈率就不錯了。況且廣發行的盈利能力在同業中也不算好的。」

  確實如此。一位接近廣發管理團隊的投行人士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花旗進入廣發後,委派洋行長辛邁豪,「帶來穩健的理念,規範化的管理」,從長遠來看,對廣發幫助比較大。不過, 在短期內,花旗對本土市場的特質瞭解有限,市場營銷等不及本土銀行,業務增長較慢。

  以2009年為例,廣發行平均資產收益率僅16.21%,而光大銀行為19.43%,招行(600036.SH)為21.18%。

  但在A股市場,光大銀行的PE估值僅12倍,PB估值也只有1.58倍。招商銀行PE估值更是低至8.6倍,PB為1.86倍。數名分析師指出,廣發行的估值應該只是在行業的平均水平,即使是末單股份制銀行IPO,也不會太高。

  不過,上述人士也指出,現任董事長董建岳更「瞭解中國國情,瞭解監管思路,這能夠補充花旗的不足」。總體來說,廣發行增長前景可期。

  可資參考的是,2011年3月9日,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對由國壽投控持有的707萬股廣發行股權進行公開拍賣,最終每股成交價達到5.52元,比掛牌價溢價53%,亦比廣發行2010年完成的150億元增發價高出1.14元。

  按廣發行2010年每股淨資產2.78元、每股收益0.46元計算,本次拍賣價格的PE達到12倍,PB達到1.99倍。

增長之慮

  董建岳曾表示,IPO融資規模,將會根據未來三年的資本需求而定。

  2008年金融危機後,全球銀行業監管普遍提高標準。中國在當前緊縮政策下,一再提高存款準備金率,最近一次已達到20%的歷史高位,資金佔用巨大。在此情況下,融資再次成為各家銀行不二選擇。

  就廣發行而言,截至2010年末,資本充足率及核心資本充足率為11.02%、8.30%,分別較年初增加2.04個和2.68個百分點。雖然兩項指標尚在監管紅線範圍之上,但低於2010年商業銀行整體加權平均值。IPO融資將為廣發行下一步發展解燃眉之急。

  一名分析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樂觀估計,未來幾年銀行業每年的增速只有14%或15%的水平。禾其投資合夥人薛瀾也分析,繼續靠做大資產 規模的盈利模式難以為繼。「從今年開始,未來兩年的貸款增長的幅度肯定會回落到10%左右,毋庸置疑,這會影響銀行股的利息收入增長。」

  不管資本故事如何演繹,中國銀行業靠貸款和利差為生仍是不爭的事實。廣發行亦不例外。2009年,廣發行利息收入約231億元,而非利息收入僅 20億元。一名股份制銀行業高管指出,「決定銀行盈利規模的,是資產規模、營業網點和員工數量,因為這決定了存款和貸款的規模。而營業網點數量的增加,每 年都有指標的限制。」

  董建岳曾透露,廣發行貸款議價能力比較高,淨利差和淨息差在同業裡排名第二,僅次於民生銀行(600016.SH)。高華證券報告顯 示,2010年四季度,民生銀行淨息差為2.95%,招商銀行為2.74%。不過,一名銀行業分析師指出,淨利差或淨息差「只是一個評價,要麼只是說明存 款成本有優勢,或者資產定價有優勢。關鍵還要看風險控制水平。」

  數據顯示,2009年,廣發行不良貸款率2.4%,遠高於光大銀行的1.25%和招商銀行的0.82%,而其撥備覆蓋率僅156.1%,遠低於光大銀行的194%和招商銀行的246.66%。

  急於上市的廣發行,如何向投資者描述一個富有吸引力的投資故事,將是中標投行和管理層面臨的挑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20

《餿油風暴2》食安官員難覓 凸顯政府治理危機 一年連爆兩起黑心油 卻沒人下台

2014-09-22  TWM
 
 

 

一年內爆發兩起嚴重的黑心油品風暴,衛福部長邱文達與食藥署長葉明功卻仍居高位,未負政治責任,外傳與這兩個位子適任人選難找有關,但這樣合理嗎?

撰文‧郭淑媛

近來食品安全事件頻傳,民怨沸騰,政府部門首當其衝的,就是衛生福利部與轄下的食品藥物管理署。在這波餿水油事件中,衛福部長邱文達挨批神隱,食藥署長葉明功更因發言刻意淡化問題嚴重性引發爭議,近來鮮少親自主持記者會公開發言,但一年內爆發兩起嚴重的黑心油品風暴,兩人的政治責任是躲也躲不掉。

不過,即使邱文達任內發生包括塑化劑、毒澱粉、毒醬油、大統混油、肉品保水劑、餿水油等多起食安風暴;葉明功在大統混油事件中上台,近一年來,仍未做好油品管理工作,再度爆發餿水油事件,且又頻頻失言;兩人卻仍居高位,未被府院高層「棄車保帥」,部分原因與馬政府近年來閣員出缺找人不易有關,尤其要找到適任者進衛福部與食藥署這兩大火坑,更為困難。

火坑沒人跳

五人拒接食藥署長位子

據了解,葉明功就是邱文達找過五位學者與專家之後,第六位被徵詢的人選,儘管他很「阿莎力」地答應並走馬上任,但顯然「砸鍋」了。

食藥署係二○一三年七月隨衛福部升格,前身食品藥物管理局係一○年一月由衛生署整併食品衛生處、藥政處成立,負責食品和藥品的管理監督。

食藥局唯一一任局長康照洲任內,爆發多起大小食安風波,在改制前,康照洲以學校借調期滿為由辭職下台,由衛福部次長許銘能暫代。

當時食藥署長懸缺了三個月,沒人敢接是主因。據透露邱文達先後徵詢過的對象,包括曾任衛生署藥物食品檢驗局局長的陳樹功、中國醫藥大學藥學院院長吳金濱、三軍總醫院臨床藥學部前主任黃旭山,還有一位國營事業主管。

但這些人選有的思考再三後婉拒,也有人因不符合公務人員任用資格而作罷,尤其,食藥署長是職等很高的事務官,符合條件的人選有限,最後第六位找到時任國防部軍醫局藥政管理處長、國防醫學院藥學系教授葉明功。

了解內情人士透露,葉明功一三年九月被徵詢時不但爽快答應,而且十月一日就向國防部辭職,十月接受媒體訪問時,也證實將出任新職,但直至十一月五日上任前一天,他的人事令才下來,令衛福部內部捏了一把冷汗。

在大統混油事件風頭上,葉明功一上任最受矚目的,是他自爆「全家十年來都不吃油、鹽和醬油。」馬上遭質疑管食品的首長這麼「不食人間煙火」,是否能掌握社會現實問題,替食安把關。

粉飾太平

官員不當發言惹眾怒

果然,今年爆發餿水油事件後,九月五日葉明功和邱文達召開記者會,不但將餿水油定調成劣質豬油,還強調「沒有想像中那麼傷身體」,甚至將食安燈號定位為「綠燈」。

如此粉飾太平的說法,立即引發各界撻伐,外傳因此惹惱高層,葉明功隨後即鮮少公開現身,讓副署長姜郁美接替開記者會對外說明稽查進度,官位難保的傳聞甚囂塵上,了解內情人士說:「他適不適任,早就看得出來。」葉明功的前任康照洲,今年獲馬英九總統提名出任監委,在立法院行使同意權時,也因食藥局長任內被監察院糾正十八次的紀錄,遭質疑是否適任監委而未過關,顯然食藥署長一職,真的是燙手山芋。

除了適任的食藥署長不好找,適任的衛福部長也難尋。由於健保、防疫、醫療等問題千頭萬緒,改制前的衛生署長,在扁政府與馬政府時期,任期大多不長,涂醒哲、林芳郁、葉金川更是不到一年就下台。據了解,前總統陳水扁曾問遍黨籍具醫界背景立委,但就是無人願意出任衛生署長。

如今,衛福部必須面對不可測的食安風暴、處理健保財務問題以及因應高齡社會建構長照體系,更是任重道遠。曾經投入政壇的醫界人士指出,今天擔任政府官員,如果高層不力挺,又受制於國會,不必然能發揮政策影響力,的確需要「跳火坑」的勇氣。

已當了三年多衛生署長與衛福部長的邱文達,創下扁政府與馬政府任期最長的衛生首長紀錄,他任內風波不斷,但仍不動如山,實屬異數。立委透露,過去幾次食安事件,邱文達不但絕口不提下台負責,還不只一次透過關係私下向立委「疏通」,而且不分藍綠;立委盧秀燕在立法院總質詢即自爆,邱文達找醫界人士說項,央求立委「高抬貴手」,企圖再度挺過風暴。

無論如何,繼任者再怎麼難找與現任者應負政治責任下台是兩回事,高雄氣爆事件發生,經濟部長張家祝下台負責,發生這麼大的食安風暴,卻遲遲無人負責,不符比例原則,馬政府必須盡速給「食在難安」的國人一個交代。而更深層的問題是,當國家領導者無法獲得﹁最適任﹂的人才加入團隊,恐怕更是一種國家治理危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475

供給端沖擊很快消散 國際油價難覓曙光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385

oilprices

原油價格周四再度承壓,因此前籠罩在沙特和利比亞的供給端受沖擊的陰影消散,且美元再度大幅走強。

昨日有消息稱沙特輸油管道爆炸,同時利比亞最大油田——El Sharara油田被武裝分子占領導致停產,這兩個消息一度導致國際油價走高。

但是漲幅很快就被抹去,因有報告顯示利比亞Sharara油田很快就能複工,同時投資者還發現沙特發生爆炸的管線並不是出口原油所用,所以對國際原油供給不會產生影響。

布倫特原油12月期貨合約周四下跌50美分至82.4美元/桶,接近周三創下的4年低點81.63美元/桶;美國WTI原油12月期貨合約下跌1.33美分,至76.33美元.桶,周三時曾創下75.84美元/桶的三年多新低。

“考慮到市場負面情緒的強度,我們預計利比亞的供給沖擊只能對油價產生有限的支撐,任何Sharara油田將複工的消息都將再次施壓油價。”Energy Aspects分析師Richard Mallinson表示。

此外,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周四表態應做好必要時支持更多刺激措施的準備,並暗示歐洲央行有近萬億歐元刺激空間。同時美國初請失業金人數低於預期。上述消息導致美元大幅走強,美元指數大漲0.7%升破88關口,以美元計價的原油承壓。

本周早些時候的數據顯示市場炒家已經將美國原油多頭押註削減至2013年初以來最低水平。因擔憂供給不斷上升而需求增長不斷下降,原油價格自6月中旬以來下跌超過四分之一。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259

e代駕裁員背後:難覓新“風口”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12578.html

e代駕裁員背後:難覓新“風口”

一財網 趙陳婷 2015-11-16 22:45:00

已經被e代駕和滴滴充分普及的代駕市場目前最大的尷尬是:其依然聚焦在酒後代駕這一最為傳統的代駕業務,難以找到新的“風口”。

這顯然是作為e代駕CEO楊家軍當下並不太希望面對的場景:e代駕剛宣布進軍汽車後服務市場沒幾天,公司裁員20%的消息就不脛而走。e代駕也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回應,將對20%的人員進行優化。

今年4月,滴滴宣布將進軍代駕業務,打破了代駕市場的平靜。之後,成立4年的e代駕從習慣性埋頭幹活的低調走向頻頻主動發聲的高調,實現了整體企業風格的大逆轉,曾憑借完成新一輪融資、與滴滴在代駕業務上掀起價格戰以及與神州專車合作,贏得不少曝光度。

但與滴滴在代駕業務上正式交手幾個月之後,日前,楊家軍在給公司員工的內部信中感慨道:“進入到持久競爭階段,猛然發現公司人員結構出現了一定程度上的臃腫,很多崗位重疊,架構層級過多,效率低下,人浮於事的現象在公司內部日益凸顯。”

事實上,管理問題是一個方面,已經被e代駕和滴滴充分普及的代駕市場目前最大的尷尬是:其依然聚焦在酒後代駕這一最為傳統的代駕業務,難以找到新的“風口”。

當滴滴殺入之後

從e代駕在代駕市場起步、紮根的4年來看,楊家軍並不是習慣高調的人。

不過,在滴滴宣布進軍代駕市場後,楊家軍難得高調地在微博上直接回應,“歲歲不同,年年相似”。而e代駕的官方微博當天表示:代駕可不是專車,e代駕也不是易到,前方熊出沒,請小心駕駛。

隨之而來的是,e代駕正式對外宣布完成D輪融資1億美元的消息。面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當時的楊家軍並不否認這筆融資是為了應對滴滴進軍代駕而做的準備。“面對競爭,我們已經做好了充足的準備。”

事實上,在此之前面對58同城進軍代駕市場的時候,e代駕的應對方式也是快速啟動C輪融資來為與58同城的“打仗”做資金儲備。

e代駕與58同城“幹架”的結果是以58同城戰略投資e代駕,且兩者代駕業務合並之後,58同城承諾不再從事代駕業務結束。

但面對來勢洶洶的滴滴,e代駕的這場仗顯然並不好打。

今年7月,滴滴代駕業務“滴滴代駕”正式上線。兩家公司隨後打起價格戰。“不差錢”的滴滴代駕將價格下調至18元,降幅達50%。

按照楊家軍透露的數據,2015年面對競爭,從年初到現在e代駕員工增加了四倍多。“這個錯誤的最大責任人當然是我,在一年內大量招人、大量減人這是極不負責的行為,我為自己的錯誤向大家真誠道歉。”

酒後代駕之外的市場

面對滴滴的競爭,楊家軍曾反複表達的觀點是,“做代駕肯定不是一場無限制的‘燒錢’、砸紅包的戰爭”。他表示,e代駕所倡導的代駕模式,其實是在找一個客戶心理價位和司機收入的平衡點,最終可以讓所有人得利。這種模式是對傳統代駕的改造,但這種重構也是有底線的,絕對不會一味地狂砸補貼,然後再一腳踢開。

這個觀點,滴滴代駕事業部總經理付強也認可。“無論是我們還是競爭對手,大家現在心里更關註的點可能不是補貼,而是用戶體驗。大家慢慢越來越認可的一件事情是,補貼真的只是一個手段,現在補貼跟當年相比沒有那麽瘋狂,用戶也更加理性。補貼更多是讓用戶可以嘗試一下,看看這個服務是不是他需要的。我們希望車主確實發現了自己的代駕需求,而不是‘因為不要錢,我來用一下’,這是大家理念的轉變。”

值得註意的是,代駕,特別是酒後代駕業務並不是新興的市場。此前已發展多年的傳統代駕模式中,往往是一個代駕老板招上幾個司機,跟幾個酒店談好關系,跟酒店服務員說,“有人叫酒後代駕就打這個電話”,這個電話也許是司機電話,也許是老板自己的電話。

雖然代駕是一個比較垂直的細分領域,但代駕業務優勢在付強看來有著明確的盈利模式。

“代駕服務盈利模式非常清晰,本身每一單都有收入,只不過在不同城市、不同階段我們要不要這個盈利,我們自己心里蠻清楚的。”付強此前在接受包括《第一財經日報》在內的媒體采訪時這樣解釋道。

但如今不管是滴滴還是e代駕,兩家都不想把業務局限於頗為傳統的酒後代駕這一塊。

早在今年5月,楊家軍就宣布將拓展代駕業務種類和範圍,特別是日間業務的發展將成為e代駕下一步發展的重點。“(我們)將推出基於代駕司機人力服務場景外延的業務,例如代駕洗車、代接送人等服務。”

只不過,與滴滴在代駕上的競爭多少影響了e代駕在代駕新業務上的拓展。在宣布裁員前幾天,e代駕才正式推出全新品牌“e車管家”,成立車後事業部,解決車主的養車和用車問題。

“e車管家”上線沒幾天,滴滴也對外宣布要推出“代駕+”旨在滿足用戶日益增加的多元化需求,而“代駕+”首期將針對商務、旅遊代駕推出“專屬司機”業務。

“以車主為核心滿足他的需求,比如保養、代客泊車,跟隨車主商務談判等服務,只要圍繞車主為核心,用他的車輛進行相關的服務,都在我們整個‘代駕+’大範圍里。這將是我們提供差異化服務的一個重要變化。”付強解釋道。

編輯:胡軍華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0453

劣後資金難覓 委外資金投資股市信心下降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5-21/1006690.html

2015年下半年以來瘋狂的銀行委外,近期似乎有些冷卻下來,進入一個相對膠著的階段:理財規模要擴張,但無論是債市還是股市,投資風險居高,委外風險增大。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下降,遠沒有投資資產的收益下降得快,有的銀行不得不選擇加大通過權益類投資,拉高純債委外的收益。

___.thumb_head

2015年下半年以來瘋狂的銀行委外,近期似乎有些冷卻下來,進入一個相對膠著的階段:理財規模要擴張,但無論是債市還是股市,投資風險居高,委外風險增大。

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下降,遠沒有投資資產的收益下降得快,有的銀行不得不選擇加大通過權益類投資,拉高純債委外的收益。

銀行理財資金流入股市,一般都是通過認購結構化產品優先級,來獲得一個類固收。不過,不同市場機構人士均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比起去年,私募機構跟投,或者認購劣後級的能力,大大下降,這也就意味著對於銀行理財資金而言,安全墊不足。

另一方面,一些銀行和其他投顧機構也開始反思委外過於粗放的問題。僅就投後管理的數據分析,目前市場普遍采用excel表格對底層數據進行手工反饋,在數據加工方面所做的功課極少。

多策略選擇

銀行理財委外,從投向上來看,絕大部分是債券委外,股票二級市場相關規模較小。

根據中債登2015年銀行理財年度報告,理財資金投向債券和貨幣市場工具總占比超過50%,而據多名銀行資管業內資深人士的估算,單單直接投向債券市場的,占比約在三分之一。根據銀監會的相關規定,只有面向機構和高凈值客戶的銀行理財可以直接投向股市,因此直投股市的規模占比很小。

不過,隨著2016年債券市場違約風險不斷暴露,債券收益走低,在銀行理財大類資產配置大策略中,權益類投資受到更大重視。

多名中小銀行資管人士及私募機構人士亦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由於純債投資的收益無法覆蓋銀行理財資金的成本,目前不少機構從純債轉向“債+股”的策略。“我們最近加大了股票質押的規模。”有某華北地區城商行資管人士表示,不管是股票質押、量化對沖還是定向增發,銀行理財資金還是作為優先級資金進入。“平層投股票風險太大了。哪怕不是結構化分級產品,也可能會要求投資機構自己跟投一部分,相當於劣後資金對理財優先級資金起到安全墊作用。”

不過,該人士還表示,最近在談的幾家私募機構,在銀行要求的跟投,類似劣後資金的比例上,沒辦法達成共識。“他們出不了一定比例的劣後,對我們來說,安全墊厚度就不夠。”

另有華南地區基金子公司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明顯感到私募機構出資能力弱化。“有私募機構劣後的錢自己提供不出來,需要我們幫他們募集,或者再包裝讓銀行來推薦給私銀客戶。但我們覺得風險太大。”該基金子公司人士表示。

3月華夏銀行資產管理部李岷在接受對話資管30人專訪時就判斷稱,2016年,隨著高收益資產的匱乏,信用利差的進一步降低以及信用風險的暴露,加之股指期貨限制等因素,銀行委外需求中保本產品、多策略產品、FOF(基金的基金)和MOM(管理人的管理人)產品、投資海外和商品的產品將會成為主流,輔以對沖、CTA(商品交易顧問,包括期貨)等策略組合。

“CTA策略之前主要是投資結構化優先級,目前也在考慮投資平層。不過整體規模較小。”李岷表示。

投後數據加工能力明顯不足

資本市場波動,也進一步讓銀行委外投資投後管理的問題暴露出來。投資後,如何監控投顧是不是根據其承諾的投資策略進行投資,如何監測風險,如何根據市場變化進行投資策略的調整,都需要數據來做基礎。

鉅陣資本高級合夥人龍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從MOM的模式來看,最基礎的準備就是數據庫。所謂底層數據庫,除了各類子管理人的可追溯的業績數據,還包括風險收益、持倉記錄、投資行為等多項分析指標。

“所有原始基礎數據,也就是交易流水,實際上托管機構都有,關鍵在於數據的加工。目前實際操作中,機構普遍采用的是excel手工計算管理方式。”上海一家金融科技公司相關產品經理表示。

僅就資產凈值這一項,手工計算凈值,如果每天算,相當繁瑣;如果定期算,實際上也會產生小問題,比如最大回撤可能不準確。

所謂回撤率,即在選定周期內任一歷史時點往後推,產品凈值走到最低點時的差值。這個指標可以用來描述買入產品後可能出現的最糟糕情況,是一個重要的風險指標。

目前,在投後日常管理中,銀行作為委托人,一般會要求委托的投顧機構每周或每月提交報告說明投資情況。在這過程中,其實投顧機構對於反饋結果有一定彈性操作空間。比如,對凈值的反饋,可能會在一定期限範圍內選擇最高值,而非報告截止時點的凈值;在計算回撤率時,通過調節時段減小回撤值。

另外,缺乏數據的精細化加工,也就意味著難以在此基礎上分析“錢從哪兒賺出來”的問題。

這就涉及到投後管理中,一個非常關鍵的步驟,叫“業績歸因”。簡單來說,就是最後賺了這麽多錢,分析具體是通過哪些渠道和方式實現的。分拆這個結果,可以為投資策略的進一步優化提供依據。

以債券投資為例,“基本上委托人每天從管理人那收到excel,只計算全價浮動盈虧,並沒有拆分資本利得和票息收益,”前述某金融科技公司相關產品經理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也就是說,委托人其實沒有辦法將通過不同債券投資方式的盈利剝離開來,但委托人其實還是想知道錢究竟是怎麽賺出來的,到底是交易波段做得好,放杠桿能力強,還是久期管理比較到位。”

  • 21世紀經濟報道
  • 張喜威
  • 楊曉宴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013

三高黃金剩女增 難覓鑽石男

1 : GS(14)@2010-12-06 22:10:18

http://www.hket.com/eti/article/ ... a-021952?category=m
三高黃金剩女增 難覓鑽石男






「男婚女嫁」在近代來說似乎已不合時宜,婚姻觀念愈來愈薄弱,不婚、離婚數字與日俱增,令社會結構出現不少變化。本報將一連數日,探討在新婚姻時代中社會出現的問題、衍生的困難及出路。
港男港女因「公主病」和「電車男」令雙方各走各路,初婚年齡愈推愈遲的同時,據統計處數字顯示,去年本港「剩女」大軍突破30萬,她們不是不想嫁,而是未遇上那個「他」,其中三高「黃金剩女」(即高學歷、高收入、高職位)特別難找「鑽石剩男」;有剩女積極參加「極速派對」、報讀MBA,甚至送花追男仔,只為擺脫「剩」行列。
﹏﹏﹏﹏﹏﹏﹏﹏﹏﹏﹏﹏﹏﹏﹏﹏﹏﹏
有條件男人 一早結了婚
「剩女」意指30歲以上單身女性,隨着本港女性教育程度及收入增加,港「剩女」人數不斷壯大。統計處去年數字,35至44歲從未結婚的女性有12.5萬人,較96年的6.71萬人,大升86%,45至54歲的升幅更驚人,去年有6.99萬人,較96年1.4萬人飈升近3倍。
35至44歲未婚女 14年升86%
在某上市公司任高級副總裁的會計師公會理事趙麗娟(Susanna)年逾40,絕對是單身貴族,她一語道破「黃金剩女」多的原因:「有條件的男人一早結了婚,現在職業女性經濟獨立,除非拍拖比目前狀況更好,否則對方是一個負累和包袱,勉強走在一起很辛苦!」
要有才華 不介意職位收入低
Susanna性格爽朗,在會計界很有名氣,偏偏沒甚追求者,她坦言,不介意男友職位及收入低過自己,但起碼對方須有才華,例如是音樂家或畫家,話雖如此,亦有「底綫」,就是男方不能視她為「搖錢樹」。
她表示︰「請不要以為我可以養他,完全不可接受!其實女人希望有個誠實可靠的膊頭依靠,但這個膊頭很難找!」
Susanna曾經有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但最終未能開花結果。當她還是高級經理時,曾與一名普通小職員拍拖,職級及收入相差一大截,當時「戀愛大過天」,懶理人家閒言,最難聽是指男方「掘金礦」,惟日子久了,問題浮現。
與小職員拍拖 對方被指掘金礦
「男方有很大壓力,對感情完全沒信心,我支持他,但有時感覺很累,加上對方要到內地工作,有那麼多北方佳麗,最後還是分手了!」
逾5年沒拍拖,Susanna坦言「唔憂嫁」﹕「我之前有數段有質素的愛情,其實結婚只是一種形式,有夫婦結了婚,卻未曾戀愛過!」
有時Susanna會相約三五知己「剩女」歎美食、做運動、學跳舞、寫文章、到咖啡室看書,生活多姿多采。
被問到香港「剩女」多的原因,Susanna指最大問題是供求失衡,笑言:「內地有無限量供應,總之男人愈大愈多choice,女人愈大愈少choice!」
﹏﹏﹏﹏﹏﹏﹏﹏﹏﹏﹏﹏﹏﹏﹏﹏﹏﹏
港女首約會 「你幾多人工」
「你有幾多人工?」、「你有無車、有無樓?」、「可唔可以買個Prada手袋俾我?」港女的現實程度,嚇怕一眾「鑽石剩男」,首次約會已斷定「死亡」,不存任何發展機會。任職金融界的徐燦傑(Jeslie)有4個碩士銜頭,是港大電子金融服務榮譽助理教授,年約40歲,單身,理由是:「工作忙,沒時間,男人始終不會像女孩子般焦急。」甘願繼續當「鑽石剩男」。
男榮譽助教 指部分港女現實
Jeslie曾與女孩子約會,但未有進一步發展。他坦言,專業人士工作忙碌,下班後已沒半點心情「蒲」,且男人40正處於事業博殺期,他早前拼命進修讀書,考試檔期朋友聚會亦要被迫「甩底」。
他表示,部分女性較實際,首次約會便會試探男方「家底」有幾厚,甚至向他暗示希望獲贈一個名牌手袋,Jeslie笑言:「無下次!」
任首席設計師的Kevin今年38歲,月入4萬元,曾拍拖3次,但大多因工作經常出外公幹,難投入時間維繫感情而分手。身為「鑽石剩男」的Kevin坦言,正尋找終身伴侶,可惜身邊朋友努力介紹,仍無結果。
「這些女孩子大多是20多歲,第一次見面就問:『你有幾多錢人工呀?』『有無樓㗎?』」他心裏一沉,認為這些女生只重物質,麵包比愛情重要。
但骨子裏,Kevin對真愛有憧憬,希望尋找年紀和人生閱歷相近的單身女性,因彼此話題及思想較接近,但汲取失敗經驗,Kevin認為首先要轉工,才可以投入更多時間開花結果。
35歲男擁豪宅 享受單身生活
同為高學歷,高收入及高職位的「鑽石剩男」,35歲的Ken(化名),擁有一層市值3,500萬的君臨天下豪宅單位,月入逾10萬,但他偏偏沒拍拖,是眾女孩子心目中的「筍盤」。Ken相信緣份天注定,一直對感情沒強求,未有刻意安排相睇聚會,即使到40、50歲仍未拍拖或結婚,他亦沒所謂,皆因他十分享受單身生活:「倒不如想下如何炒樓賺錢,賺夠錢退休還實際!」
剩女求偶難,有女性積極報讀工商管理碩士課程(MBA),以助覓得「鑽石剩男」。前港大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助理院長、現職Cornell University亞洲院長陳維康坦言,報讀港大兼職MBA課程的男女比例,10年前是7比3,至今比例已變為4比6。
他亦發現,MBA學員結婚愈來愈遲,平均年齡約35歲,逾半仍未婚,相信是投入較多時間為事業博殺,及樓價高企,亦令他們對婚姻卻步。
﹏﹏﹏﹏﹏﹏﹏﹏﹏﹏﹏﹏﹏﹏﹏﹏﹏﹏
剩女尋婚三個案
聚會擦出愛火花 閃電結婚
Ada(化名)兩年前是某大學的行政部高級主任,年逾30歲仍未婚,現已成為家庭主婦,育有1個月大的兒子,全職「湊仔」。
她坦言,自己一直「恨嫁」,可惜業內女性居多,苦無合適對象,故多年來積極參與朋友的聚會,擴闊圈子。她曾參加一對一的婚姻介紹活動,與任職飛機師、律師、會計師的「優質剩男」會面,約見10人花費約6,000元,可惜最終未能擦出愛火花。在某次朋友聚會上,她遇上任職金融界的現任丈夫,並閃電結婚。她認為,現時女性遇上合適的對象,應主動傾談︰「第一次見面,已知道是不是傾得埋、有沒有火花,這個最重要!」
----------------------------------
有份工沒用 好老公最重要
「有份工沒有用,有好老公最重要!」這是Kit(化名)的座右銘,年屆27歲的她,其實未稱得上剩女,但大學畢業後已急不及待要找對象,甚至為識男仔而轉行。
畢業於城市大學的Kit,原在某大型金融機構任職客戶服務部,起薪點約1.1萬至1.2萬元,晉升前景不俗,但她歎言,公司前綫多為女性,男同事又太過功利和野心大,與她心目中的穩重、貼心相距甚遠。
最後她毅然辭工,轉往統計處資訊科技部門工作,薪金相若︰「公司有100個男人,但只得1個女性,女的當然吃香!」不久她成功找到現任男朋友,隨即在Facebook更新狀況「in a relationship」,公告天下。
----------------------------------
每日贈自製蛋糕 終被打動
在某公共機構人力資源部門工作的Sofia(化名),面貌及身材娟好,但不放過任何機會,入職不久,便心儀某位男同事,她立刻採取強勁攻擊,包括每日送自製的小蛋糕、小飾物,或是買來的巧克力或公仔,務求令男方每日有不同驚喜,堅持了1個月,終成功追到現任男友。
撰文:陳韻文、洪小晶、梁愚瀚
2 : 龍生(798)@2010-12-07 00:41:44

最後個位好慘....慘過追女仔....
送第一日無反應, 其實己經唔應該再送...
3 : GS(14)@2010-12-07 21:10:12

有志者,事竟成
4 : 亞力士(1473)@2010-12-08 00:04:18

2樓提及
最後個位好慘....慘過追女仔....
送第一日無反應, 其實己經唔應該再送...


可能男同事有相頭又有銀頭。
5 : 龍生(798)@2010-12-08 01:02:32

唔怪得我從無這種艷遇!!  smileysmiley
6 : GS(14)@2010-12-08 21:20:36

5樓提及
唔怪得我從無這種艷遇!! smileysmiley


你大把,點會無呢
7 : fineram(806)@2010-12-08 22:20:16

湯兄, 星期一睇經濟佢話連續三日探討, 有無第二三日既報導?
8 : GS(14)@2010-12-08 22:52:30

7樓提及
湯兄, 星期一睇經濟佢話連續三日探討, 有無第二三日既報導?


今日講離婚,好正

2010-12-08
最愛是誰? 女性婚外情增 經濟獨立+開放+衝動 易做錯決定                                             
                                                       
                    
                                                                                                                                                                                                                                                                                                                                                                                                                                                                                                   
                                       一段婚姻兩種心情、又有外遇「入侵」,皆有可能令夫妻未能永結同心。隨着女性的社會經濟地位提升,婚外情問題已非男性專利,女性婚外情有上升趨勢,而丈夫因妻子有外遇的求助亦增加。有職業女性有外遇後決斷地離婚,丈夫傷痛欲絕;亦有夫婦同有外遇,關係僵持。
  專家指出,本港女性工作能力上升、經濟獨立,思想較為開放,增加墮入婚外情的機會,相較於男性,女性面對婚外情較為衝動,易做錯決定,呼籲有困擾人士,應尋求專業輔導。
  現年35歲的Joyce,是一名資深地產經紀,今年初由已婚變回單身、結束8年婚姻,前夫經營貿易生意,中港兩地頻撲,對於婚姻失敗,她坦言是夫妻關係轉淡,自己與公司同事發生婚外情有關。
似老夫老妻 實了無生趣
  「前夫經常不在港,我們無小朋友,有時候工作壓力,找他傾訴,他好像覺得很瑣碎!」Joyce形容,婚後5年與前夫已話不投機,外人看似老夫老妻,實際是了無生趣,反與公司同級的單身男同事投契,慢慢演變為婚外情。
  婚外戀情發展了近2年後,Joyce直言:「無法抽身,第三者對我很細心,有戀愛的感覺!」最後在結婚紀念日當天,Joyce失蹤,前夫忽然從內地返港後憤怒質問,她遂和盤托出。
  她形容前夫當時十分冷靜,只要求她不要再與對方見面及接受婚姻輔導,她反而在他面前羞愧痛哭︰「我真心地對不起他,當時已想離婚,因為我知道我不愛他了。」
  半年後雙方協議離婚,前夫仍接受心理輔導,Joyce卻感解脫︰「很辛苦,我有時覺自己很賤格,無法再面對他!」
「自覺賤格」 難面對前夫
  溝通不足,令Joyce的婚姻破裂;另一對中產夫妻,卻先後發生婚外情問題,任職社工的妻子7年前婚外情,先後與4名男同事發展了婚外情,丈夫千方百計,令妻子回心轉意,最後成功令妻子回頭,然而,7年後的數個月前,丈夫出現外遇,妻子卻難過得服藥自殺。
  社會上一直認為主要是男性才會有婚外情,但婚姻輔導機構明愛向晴軒督導主任郭志英指出,女性婚外情求助持續上升,相信與時下女性工作能力提升、經濟獨立、思想開放有關。
  她表示,女性情感需求較男性多,一旦與丈夫婚姻關係惡劣,遇上體貼、細心的對象,便容易動心︰「如果無小朋友,婚姻生活不開心,她們要的是幸福,會覺得,何必忍丈夫幾十年?覺得這樣做更對不起自己!」
籲專業輔導 男性求助增
  向晴軒婚外情問題支援服務社工譚愛珠指,婚外情求助熱綫個案中,近14%涉女性婚外情,輔導發現,夫因妻有婚外情而求助面談的個案增:「丈夫面對妻子有婚外情,情感十分複雜,可能會覺自己無用,又不敢對朋友說!」
  她指婚外情倘出現,已表示「信任透支」,與配偶重建關係,至少2年才慢慢復元,視乎雙方態度及處理方法,而女性處理婚外情較為衝動,以情感為先,有時候會錯誤選擇,故建議面對婚外情時,應在思想冷靜下才作抉擇。
相關文章:
婚姻不美滿 子女易步後塵                                             
                                                       
                    
                                                                                                                                                                                                                                                                                                                                                                                                                                                                                                   
                                       婚姻問題其實會「傳宗接代」,婚姻輔導專家稱,父母是子女的榜樣,學習怎維持親密關係,父母婚姻觸礁,子女傾向婚外情或離婚機會較高。有父母離異的社工,與未婚妻參與婚前輔導,直言不希望重蹈覆徹。
  現職社工的張先生,明年中將與拍拖5年的女友步入教堂,張在初中時,父親發生婚外情,母親無法忍受決定離異。他希望在30歲前建立家庭,一直認為自己處理感情成熟,於上月與未婚妻上了首課婚前輔導:「坦白說,我與父親關係疏離,不希望自己成為他,即使沒有問題,也希望婚前輔導,不想重蹈覆轍!」
社工婚前輔導 免重蹈覆轍
  父母關係惡劣,生長於破碎家庭,弱小心靈埋下陰影。亞洲專業輔導協會(香港)創辦人謝佩芝解釋,小朋友在成長階段需要安全的家庭關係,一旦父母關係緊張,小朋友感受得到,為了令父母關注自己,會做出問題行為,冀減低父母的衝突。
  謝續稱,據其經驗,不少婚姻有問題的夫妻,他們的上一代也沒有美滿的婚姻︰「得不到榜樣,長大便不懂得如何處理!」另,破碎家庭中長大的子女,由於在家得不到情感需要,長大後較早戀愛,或易有沉溺行為,出現婚外情或離婚風險亦較高。
  若無法從父母身上學習解決感情問題、或維持良好婚姻關係,謝建議,他們計劃結婚前與伴侶參與婚前輔導,根據二人的性格、家庭背景,了解婚後可能出現的問題,及早學習如何忍耐及解決。
9 : GS(14)@2010-12-08 22:52:57

2010-12-07
夫妻「不願捱」 離婚創新高 中產男有外遇 接受輔導力挽感情   

本港離婚率居高不下,「白頭偕老」可能已成為現代婚姻的傳奇。去年本港離婚申請總計逾1.9萬宗,創歷年新高,婦女事務委員會早前調查發現,夫妻若不能和諧生活,女性比男性更支持以離婚解決。

有婚姻輔導專家形容,新婚姻時代的夫妻「不願捱」,缺溝通、欠培養;事實上,若發現夫妻感情出現問題,離婚並非唯一抉擇,有徘徊離婚邊緣的中產男士,接受輔導,毅然懸崖勒馬,與第三者斷絕關係,努力挽回婚姻關係。

40多歲的Ivan從事醫護界,事業有成,家庭美滿,婚後15年,出現婚姻問題,妻子知悉他有外遇後患上抑鬱症,更曾一度自殺。

「我仍愛妻子,對她很緊張,看到她如此難過,我曾經想是否自己消失了,令大家都毋須痛苦!」正努力重新建立婚姻關係的Ivan歎道。

與妻乏溝通 關係輾轉變淡

Ivan工作時間長,與妻乏溝通,關係輾轉變淡:「覺得太太不太關心我,即使我身體不適,也不太在意!可能她將專注力放在子女身上!」

他曾向妻子道出問題,惟她不以為然,直至前年,與工作上同有婚姻問題的女同事一拍即合,互生情愫,發展了婚外情,1年後妻子懷疑他的行徑,最終因一個短訊揭發,掀起了婚姻關係中驚濤駭浪。

短訊揭夫不忠 妻抑鬱尋死

「我夜歸,有時全日失蹤,之後她看到手機短訊,就揭發了!」Ivan形容,妻子發現後情緒激動,他並沒有刻意隱瞞或解釋︰「我都覺得好辛苦,想有個解決!」

但東窗事發不久,妻子更患上抑鬱症,痛錫子女的Ivan,看到妻子傷痛欲絕,決定返回妻子身邊,即使曾考慮離婚,最終懸崖勒馬,不希望子女在破碎家庭長大,斬釘截鐵與外遇分開。

然而,妻子卻無法重拾對他的信任,患上情緒病後更曾自殺,留下遺言便離家,令Ivan心急如焚︰「我立即衝出去找她,真的很幸運,在街上找回太太!」

說起妻子,Ivan正給予她信心,盼重建親密關係,壓力不比以前減少,曾因妻的病情心跳加速,情緒低落,影響工作。面對今天的自己,他甘心承受︰「做了不忠的事,我承受惡果,這可能是因果報應!」

去年1.9萬離婚申請

Ivan願承擔責任,但時下不少婚姻觸礁者卻選擇離婚。本港去年有逾1.9萬離婚申請,創歷來新高,「粗離婚率」為每千人口的2.43宗,高於日、星等亞洲城市。

時下婚姻何以「合久必分」?明愛向晴軒督導主任郭志英認為,時下不少夫妻「不願捱」,所謂的「捱」指互相忍讓、溝通、支持及忠誠,關係才得以延續;不少問題夫妻接受輔導時常說︰「我從來都不知道你這樣看我!」便發現他們缺乏溝通,內心說話不曾說出。

私人執業的資深心理輔導員及家庭治療師文盧麗萍表示,要求婚姻輔導的個案中,不乏中產或具學識人士,惟他們往往求助太遲,若然及早求助,進行輔導,定有助挽回感情。

作為過來人,Ivan呼籲面對婚姻問題的人士,盡早尋求專業輔導︰「早些求助,對雙方都有幫助,不要立即想離婚,這是逃避行為!」

婚姻如栽種 要淋花施肥除雜草   

「你還愛我嗎?」維持美好婚姻,不只是確定對方心意,輔導專家形容,對待婚姻,好比悉心栽種植物,需要適時地「淋花、施肥、除雜草」,夫妻保持溝通,一旦發現「相敬如冰」,已反映關係出現問題,須及時求助解決。

倘「相敬如冰」 須及時求助

常說老夫老妻,究竟如何才可白頭偕老?資深心理輔導員及家庭治療師文盧麗萍指出,不少中產夫妻也有婚姻問題:「有學識、有經濟能力,不代表處理感情特別優勝!」

文太形容,綜合其多年輔導經驗,夫妻相處之道好比栽種植物:「需要適當地淋花、施肥、除雜草。」她解釋,「淋花」在婚姻關係中,表示夫妻保持溝通接觸,即使工作忙碌也要傾電話、傳短訊,了解對方的生活,同時也要給予對方正面能量,互相欣賞。

至於婚姻中的「營養」肥料,便是「二人世界」,夫妻需要有些刻意的活動,包括單獨相處,向對方表示愛意、安排約會、燭光晚餐或互送小禮物,文太笑言︰「禮物毋須太昂貴,只是表達心意,已可維繫感情!」

營養充足外,也要共同對抗「外敵」︰「除去雜草即是拒絕拈花惹草,與異性保持距離!」

她強調,不少夫妻,一旦遇上第三者入侵、又或者對任何人萌生愛慕之情,均傾向拒絕向另一半透露,結果與第三者「萌芽生根」,不能自拔;事實上,若及時與另一半說出事情,反而可共同面對解決。

明愛向晴軒督導主任郭志英也表示,當夫妻關係乏善足陳,沒有話題、缺乏溝通,顯示關係異常,便應尋求輔導解決。

相關文章:
10 : GS(14)@2010-12-14 22:00:31

2010-12-9 HT
Y世代奉子早婚 無錢更易「分」 夫只顧打機不湊B 少女失望離婚   

  恒地(00012)主席「四叔」李兆基曾說,致富之道首要肯捱,其次就是忌早婚。

  正當事業女性愈來愈遲婚,甚至不婚;未婚懷孕及逃避家庭促成一班Y世代「早婚族」。過來人深明有錢才能快樂早婚的道理;無錢「早婚族」面對生計和成長差異,不少離婚收場,埋下伏綫推高未來離婚率,破碎家庭亦恐加劇下一代兒童青少年問題。

  23歲已結婚的陳太,三年抱兩,育有一子一女,丈夫比她大2年,是少有非未婚懷孕、經計劃早婚的個案。

  陳太說,雙方家長當初都認為,若男女雙方夾,可早點結婚,了結家中長者心事。但她坦言,「早不早婚,首要是有沒有經濟能力。」陳生家境不俗,有自己事業,兩口子已擁有自置物業,但為照顧小孩與父母同住,暫時出租物業。

15至19歲已婚婦 生育率高

  陳太舉例說,照顧小孩辛苦,夫妻容易起爭執,但因有能力聘外傭,輕鬆一點自然少爭拗,「無經濟能力唔得!」

  財政問題成為「早婚族」一大障礙,拍拖2年便結婚的丁小姐,因意外懷孕,24歲便結婚,現時大女已4歲半,小兒子則3歲多。

  她承認若非有孕,不會這麼早結婚,現在全職做家庭主婦,只靠丈夫搵錢,一家四口租樓住,收支是剛剛好,間中為金錢問題與丈夫起爭執。

  丁舉例,年輕時慣了大花筒,婚後沒節制,丈夫會怪她亂花錢,但現已學懂節儉,少亂買東西。

  未婚懷孕促使早婚,統計處資料顯示,2009年有300名15至19歲少女已婚;過去30年間,早婚族生育率節節上升(見表),現時每千名15至19歲已婚女性中,逾6成都已為人母,是生育率最高年齡組別,顯示她們大多是奉子成婚的早婚族。

  青協關心一綫單位主任吳錦娟說,未婚懷孕一直都有不少早婚族,只有中五畢業,17、18歲意外懷孕,他們認為喜歡對方,雙方家長又不反對,便可結婚。

不懂管教 下一代易生問題

  吳形容,時下年輕人出奇地負責任,但也可能低估結婚要面對的問題,當期望落空便鬧離婚。「她可能認為丈夫回家要幫手湊B,但丈夫懶懶行只顧打機。」她見過早婚族最快一至兩年便已離婚。

  她提醒拍拖是一回事,結婚是另一回事,同一屋簷下,唧牙膏也可以「拗餐飽」。

  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座教授石丹理直言,早婚並不值得恭喜,因外國研究已發現,早婚的離婚率特別高,而早婚族本身心智未成熟,不懂管教下一代,子女容易有行為問題,屬高危一族。
婆媳關係差 夫妻fb開戰宣洩   

  「他今晚又夜返,得我一個湊女」、「又話幫我撲奶粉,撲幾日都唔知撲咗去邊」、「佢話我點做人阿媽,我都想問佢點做人阿爸!」24歲已婚的蔡太,不時在facebook留言公開家事,比她大1歲的丈夫,同樣在facebook反擊。

  新婚姻時代,早婚Y世代會肆無忌憚在網上揭家事。

不叫人不煮飯 奶奶難有好感

  蔡太說,因沒有空間可宣洩,既不想向母親訴苦,更不能對奶奶說,但又想讓丈夫知道她的心事,亦想跟朋友訴苦,故在網上大公開。

  除在虛擬世界處理夫妻關係,早婚族亦常見婆媳問題。青協關心一綫單位主任吳錦娟解釋,這是由於他們多未有經濟能力,很多時需與家翁家姑同住,但年輕人不成熟,往往無能力處理婆媳關係。她舉例說:「老爺奶奶覺得出街回家應叫人,但新抱從不叫人;老爺奶奶期望媳婦會煮飯,但新抱像細路女,根本不會煮。」吳見過最嚴重個案,夫婦沒鬧離婚,反而父母鼓勵他們離婚。

  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座教授石丹理亦指,早婚族多是奉子成婚,對外父外母而言,「滾大女兒的肚」,很難有好感,若還要同住,更覺黐飲黐食,關係很難好。

  但對於常在facebook揭家事的林小姐而言,早婚族最大好處是照顧小孩有心有力,因眼見身邊同事或朋友,較大年紀才生育很辛苦,父母本身已沒有童真,「我們可能還後生,照顧BB有精力,又肯花心思,家庭樂一定有。」

「七年之癢」有科學根據   

  當不少婚姻都難敵「七年之癢」的魔咒,早婚族的婚姻關係七年後亮紅燈的機會似乎更大。

賀爾蒙減退 激情不再

  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座教授石丹理指出,「七年之癢」其實是有科學根據,因熱戀會激發人體釋放賀爾蒙,令人格外激情,但隨着賀爾蒙分泌減退,激情不再,亦令關係變得更脆弱,易亮紅燈。

  石丹理在大學校園也見過女生未畢業已結婚,多數是因女生家庭有問題,當找到合適對象,便寧願早些結婚,早些離開家庭。

  但石認為,當女方大學畢業,男方學歷較低,女方之後搵錢比丈夫更多,男方自尊心作祟下,夫婦關係可以很差。

  他認為,22至24歲早婚族面對問題相對不大,他們一般都已畢業,但最棘手的是22歲以下,「一個人20至30歲期間有很大變化,試回想自己10年前喜好和理想已經很不同,若一個東,一個西,很難天長地久。」

相關文章:
11 : 鱷不群(1248)@2010-12-14 22:53:48

10樓提及
2010-12-9 HT
Y世代奉子早婚 無錢更易「分」 夫只顧打機不湊B 少女失望離婚   

做老竇怎可以只顧打機,我做舅父也要義務湊B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936

【老店謝幕】 尖東好時沙嗲周日結業 蔡瀾:難覓正宗新加坡菜餐廳

1 : GS(14)@2016-04-13 17:13:07

於尖沙嘴好時中心的好時沙嗲,昨晚貼出告示宣佈將於周日結業。(左方圖片由網友史兄提供)



位於尖沙嘴好時中心內的「好時沙嗲」,一向都是紅館睇演唱會觀眾的最佳飯堂,但店家剛於周一晚貼出告示,宣佈因租約期滿,將於4月17日(周日)停止營業。老闆張向榮指,結業不完全是因為租金問題,其他開支如食材、人工的開支難以抵銷,加上和業主的租約早就屆滿,一直只屬於臨時租約,昨日才收到業主通知會在4月16日收回舊舖。「我們的菜式在新加坡好多大牌檔可以找到,甚至有些連在新加坡都找不到,連新加坡人來到這裏都是這樣說,可能因為傳統,如果想要做到這種味道,便要用最傳統的做法,工夫錢便會變得高了。」雖然事出突然,但他仍會積極力覓舖位,暫時未有具體計劃,惟有見步行步。「有些客一知道結業已經即刻打電話來訂位,好多謝不少人的長期支持。重開,在做生意角度,至少要收支平衡。如果是為了興趣,我們沒有足夠能力去做。」他搖一搖頭說。


好時沙嗲前身是明星飯堂沙嗲屋,一直以星馬菜聞名九龍,雖然裝修老土,但菜式做得紮實。老闆張向榮是福建人,1983年來香港,經朋友介紹到當時專賣娘惹菜的沙嗲軒打工,後來還當上主廚,一做就十多年。後來沙嗲屋店主因年邁,索性退休結業,當時正值SARS前,時道差,張向榮於是把心一橫,接手老店易名「好時沙嗲」,更當上老闆及大廚,延續這份沙嗲風味。不少名人如蕭芳芳和蔡瀾都是粉絲,記者曾致電蔡瀾,他說:「在香港好難找到正宗新加坡菜,連新加坡當地都沒有,海外就不用說了。好時沙爹現在老闆學到前人傳給他的工夫,是貼近新加坡口味的一間食肆。」張向榮還將好時轉型主打新加坡菜,越做越好,後因蔡瀾有朋友介紹他來嚐嚐「沙嗲屋」前主廚手勢,之後又撰文提及此事,令舊客統統回歸。海南雞飯就是當中的招牌菜,連日本雜誌也要來採訪介紹。雞先用雞骨熬成的上湯浸熟再去骨,再伴上豉油、薑茸和辣椒醬,肉質質嫩帶油香,而叻沙及沙爹則每日鮮製,雖然後者的串燒六年前已轉用電爐,風味略為失色,但即叫即製,仍保持到質素。記者︰黃依情、何嘉茵



老闆兼大廚張向榮自2003年接手好時沙嗲後,一直經營至今,但昨日突然收到業主通知不獲續租。

海南雞飯$48已去骨的海南雞飯是好時招牌菜,也是女神劉心悠最愛。

叻沙湯頭是每日鮮製,是餐廳招牌菜之一。$45



食家蔡瀾指,好時沙嗲是較少見可以貼近新加坡口味的本地食肆。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413/1956868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9255

三煞位難覓人選 勢空降

1 : GS(14)@2016-10-22 22:21:51

【本報訊】中大學生會前會長張秀賢指,原本預計熱門校長人選是副校長霍泰輝或常務副校長華雲生,但兩人均加入校長遴選委員會成員,變相表態不競逐校長一職。他分析,新任校長既要處理複雜政治形勢、擺平分配書院和學院資源,加上深圳分校爭議和跟進私家教學醫院落成,「好多高層未必想掂校長呢個三煞位」。他憂慮,隨着資深的教授陸續退休,部份學院院長亦是剛接任,若校內無法找到合適校長人選,變相令「空降」機會增加,「我唔想見到空降,人選係要好熟悉中大環境、書院文化、中大歷史,點樣去擺平學院同書院唔同嘅問題」。


學生會爭代表列席


中大學生會會長周豎峰指,一直要求學生代表可列席校長遴選委員會,惟中大校董會兼校長遴選委員會主席梁乃鵬至今未回應,「無論如何我哋一定要逼佢正面回應」。下周二中大再召開校董會,學生會仍未決定是否到場示威。周豎峰不評論是否支持「空降」校長,暫時亦未聽聞有人想申請校長一職,但期望新任校長能守護學術自由、不受政治干預,以及推動校內民主。■記者潘柏林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1022/1980869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082

啟德大廈重建南亞裔居民受歧視難覓新居

1 : GS(14)@2016-12-03 05:03:25

【本報訊】今年4月公開拍賣的啟德大廈即將重建,私人發展商東展有限公司限令居民要在本周三最後限期前遷出,否則即日截斷水電供應。30多戶仍未遷出的居民昨早舉行申訴大會,一半是南亞裔居民。他們投訴受業主歧視拒租,難覓新居搬遷。來自巴基斯坦的Nadeem Mohammad說,半年來幾乎走遍九龍各區找單位搬遷,但絕大部份單位租金昂貴,對他們這些低收入家庭根本負擔不來。有居民稱已獲房署配置公屋單位,但因要裝修難在短期內遷出。在啟德大廈經營28年的士多店主亦希望發展商將搬遷限期寬限至年底,讓他可以清貨。發展商否認講過要「斷水斷電」,又稱已給予住戶足夠時間搬遷,有需要會採取法律行動收樓。東展發言人楊先生接受《蘋果》查詢時解釋,11月30日遷出限期是今年早前與租戶協商時,由租戶提出,截水電只會是東展名下水錶電錶,租戶名下水錶電錶公司無權截停使用。他強調,東展不會再給限期,會逐步透過法律程序要求仍未遷出的住戶搬走,但不會做違法逼遷行動。■記者林社炳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1202/1985276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800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