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吾通吾識】雞有三大毒素位 食落肚會好閉翳

1 : GS(14)@2015-04-02 19:00:28





中國人就是喜歡吃雞,禽流感殺到,沒雞吃,人人叫苦連天;拜神祭祖,雞更是必備祭品。雞肉肉質細嫩、味道鮮美,不同部位都可被烹飪成美味佳餚。但原來雞隻有三大部位最毒,營養師及中醫師均建議減少食用,甚至應該不吃。愛吃雞的你,又知道麼?《蘋果》小記在公司餐廳訪問了不少同事,更「捕獲」社長葉一堅。「堅哥」與很多人一樣,喜歡吃連皮的雞腿和雞翼。問他知否雞有哪三個部位最毒,他第一時間回答「雞屁股,因為骯髒」,但對另外兩個部位就不清楚。為了求證,小記又訪問了香港中醫師公會會長關之義,得出以下答案:(一)雞屁股雞屁股,是指雞屁股上端長尾羽的部位,有肉而肥嫩,是不少人的至愛。但這部位被指是淋巴腺集中的地方,淋巴腺中的巨噬細胞可吞食病菌和病毒,甚至有致癌物質,但又不能分解,令毒素沉澱在臀尖,成了儲存病毒、病菌的大倉庫。(二)雞皮雞皮儘管美味,但也被指不利身體健康。雞皮中的脂肪較多,膽固醇又高,並且雞皮中的污染物含量較高,尤其烤雞,烤製後的雞皮中膽固醇被氧化,形成膽固醇氧化產物,對人體造成較大危害。(三)雞頸這個部位的肉雖很少,但不少人就是愛那種又吮又咬的感覺。不過,很多雞農都在雞頸給雞隻注射激素,加上雞頸的血管和淋巴腺體相對集中,淋巴等排毒腺體都集中在頸部皮下脂肪,腺體中有動物體內毒素、飼料中的激素等,所以亦不宜多吃。除了上述的3大「地雷」,關之義又指出,雞的某些內臟,殘留不少有毒物質,然而不同雞隻的養殖條件,和不同人士的抵抗力異同,「毒素」亦會有所差別。《蘋果》記者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0402/1909934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226

超市雪藏雞有餡蟲蛀肉爛嚇破膽

1 : GS(14)@2016-06-21 07:39:02

無雞食又煩,有雞食可能更煩!阿根廷一名婦人到超市購買雞隻後回家清洗,赫然在清洗時發現雞隻內裏已經腐壞發黑,而且還發現內裏有蟲在蠕動,情況令人發毛。事發於阿根廷內烏肯(Neuquen),該名女子從當地超市買得雞隻,剝開包裝清洗時,發現雞隻的狀況堪稱恐怖,勃然大怒的她把影片上載到社交網,呼籲民眾買雞要注意。英國《每日鏡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621/1966341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363

【專題籽】廣東雞有幾俗? 雞字俗語耐人尋味

1 : GS(14)@2017-01-28 12:05:27

Hayson認為語言如果畫公仔畫出腸,便失去趣味,廣東話歇後語、俗語可以讓大家停一停,諗一諗。



【專題籽:胚芽故事】雞全部都係雞,身邊的雞字老是常出現,更是與桃色風月扯上千絲萬縷的關係,但雞又稱德禽,《韓詩外傳》中謂,雞有五德,分別是文、武、仁、勇、信,雞冠養眼、好勇鬥狠,會與雞群分享美食,每日守時啼叫,一鳴天下白,自古也是吉祥動物,甚至是人類德行的典範,何解落戶廣東便成黃腳雞?今次找來香港大學中文學院講師廖舜禧(Hayson),拆解常用雞字俗語、歇後語,大家咪走雞。



廣東話有九聲調,俗語變化自然特別多,Hayson認為俗語耐人尋味之處,就是不用講得太明白,「為何電影《潛行空間》好看?因為要思考,歇後語、俗語過癮之處,就是要停一停,諗一諗,雞食放光蟲,即是心知肚明,這就是語言的味道。」古語有云「情到深處,每說不出,蓋一說出,情便淺也」,談情說愛,最肉麻便是直說我愛你,曲線表達,反而更受落,「好多學生身在異鄉,每逢佳節倍思親,與其寫勁掛、超掛、爆掛、狂掛,不如問今年有冇留月餅給自己。」


九聲俗語多變 表達更傳神

雖然香港活雞難求,但雞也算是港人生活中最常見的家禽,雞的形象,自然融入廣東語言當中。我們常說失去機會,叫「走雞」,不勞而獲、執到機會,叫「執死雞」或「偷雞」,驚慌失措叫「揗(音騰)雞」,看不見、看漏眼,會被罵「發雞盲」,指揮大局叫「吹雞」,「因為雄雞會雞啼,與我們吹哨子的聲音相似,所以就『吹雞』。」說到形容人一味黐飲黐食黐上位的歇後語「菠蘿雞」,其實源頭來自廣州有一千四百年歷史的南海神廟,「南海神廟又叫波羅廟,附近多地攤販賣名物,廟內最出名的便是波羅雞,傳傳吓便成為菠蘿雞。波羅雞是一種民間工藝,師傅用竹籤紮一個雞形,然後將彩紙、雞毛,一層一層黐上去,黐好多層,紙雞栩栩如生,引申菠蘿雞一味靠黐的說法,諷刺人鍾意佔便宜。」波羅雞牙尖嘴利,不少信眾會求回家解除厄運、保平安,功能與車公廟的風車不相伯仲,雖然香港沒有波羅廟,但早年的譚公誕,筲箕灣天后古廟不時也有攤販擺賣「波羅雞」。



習字二十多年的Hayson,即席揮毫贈港人對聯,望來年着數滾滾來。

現時全港約一百三十個活雞檔,實行「活雞日日清」政策,每日入黑前通殺。

據說波羅雞牙尖嘴利,可以解除厄困,近年的波羅雞已改由塑膠製成。


對號入座 德禽枉添風月痕

雞在香港人心裏,通常容易聯想到妓女,因為粵音「雞」同普通話的「妓」相似,「召妓」便演化成為「叫雞」,很多人也說「一蚊雞」與香港二、三十年代的塘西風月有關,公子哥兒想邀約紅牌妓女,會在花紙、花箋寫下花姑名稱,然後找人將花箋送去妓寨,假若妓女接單,公子便要付一蚊出局費,再人約黃昏後,但也流傳另一說法,「在清末時候,很多外國流入中國的銀元(墨西哥銀元),即是當時的大洋,上面鑄有鷹,廣東人戲稱鷹做雞,便將外國流入的一文錢銀元說成一文雞。」男人若不幸行衰運中桃色伏,便稱作「捉黃腳雞」,有學者認為是取自「設黃雀計」諧音,「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即是設局的意思。亦有說與農戶捉黃腳公雞拜神有關,「雄雞隻腳是深黃色,母雞就淺黃色。從前農戶主要是養母雞,當拜神時需要公雞,便放一群母雞出來餵食,一路啄地,野生雄雞、對家雄雞一見,便色心大起,走過來擒母雞,這個時候的雄雞戒心較弱,最容易捉,所以便有捉黃腳雞之說。」談到召妓,又引申一個有趣歇後語「石罅米」,「直接話你雞蟲就唔過癮,要話你石罅米先夠傳神。」Hayson解釋,藏在石罅之間的米,只有雞容易啄食,用「石罅米」諷刺經常徘徊於風月場所的男士,自動送上門被妓女燒錢。



塘西風月的紅牌阿姑,精通琴棋書畫,打扮密實,絕非《金雞》般花枝招展。

塘西風月的紅牌阿姑,精通琴棋書畫,打扮密實,絕非《金雞》般花枝招展。

南海神廟位於廣州廟頭村,是中國唯一保存完整的四海神廟。



「魚蝦蟹」體現民間智慧

農曆新年多種中國民間流傳的賭博遊戲之中,「魚蝦蟹」最能體現民間智慧,皆因魚、蝦、蟹、公雞等都是民間見到最多的物件及家禽,「聽過南洋沿海一帶的廣東老前輩說,市集工友會圍起來聚賭,亦是不錯的聯誼活動。」「魚蝦蟹」源頭已無從稽考,但在越南又稱「匏蟹魚虎」,也有以老虎代替金錢的設計。



記者:王佩兒攝影:潘志恆、資料圖片編輯:伍德良美術:黃創泰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128/1990966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455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