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兩歲B跌落床插蘇腳插入頭險死

1 : GS(14)@2016-11-10 08:02:37

家居安全要留神!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一名2歲男童,上周六(5日)晚從床上跌下,被隨意放在地上的三腳插頭直插額頭,幸送院及時,透過手術成功將插頭退出,保住一命,但醫生指,因插頭觸及腦部神經,男童日後可能出現癲癇。男童一家來自湖南,其父憶述,當晚11時許,提前下班的小舅回家後,在床上逗男童玩玻璃球,但沒多久男童不慎踩到其中一個玻璃球,從床上跌下,頭部正好撞向朝上的三腳插頭,巨大的衝擊力導致插頭直接插入他的額頭,他們發現後趕緊送他入院求診,但因其傷勢較重,又連夜轉到武警醫院。據該院神經外科主任常會民指,經診斷發現插頭足足插入額頭兩厘米深,因其中一個插頭腳觸及血管,情況危急。翌日凌晨2時多,男童被推入手術室,經過3小時多手術後,成功取出插頭。醫生稱,男童已沒生命危險,但強調因插頭觸碰到神經,故需繼續觀察治療,以防出現癲癇狀況,若觀察穩定,兩周後就能出院。醫生再特別指出,該插頭插入額頭過深,幸家人當時沒強行拔出,導致大出血,否則男童可能會有生命危險。廣東《新快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110/1982920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4884

連吃5隻大閘蟹穗婦肌肉溶解險死

1 : GS(14)@2016-11-24 07:39:24

■住院的楊女士接受訪問。



內地出現市民吃大閘蟹患肌肉溶解症罕見病例!廣州的楊女士進食5隻大閘蟹後,病從口入,全身肌肉痠痛、昏迷不醒,肝功能受損等病症,醫生診斷後證實她患有橫紋肌溶解症,幸送醫及時,才不致因吃大閘蟹而喪命。事發本月10日,住在番禺的楊女士收到友人送來的5隻大閘蟹,其中一隻相信已死去一段時間,「看起來有3.5両,就沒捨得丟。」她將死蟹和另外4隻蟹一起煮熟吃了,但事後感到一陣暈眩,「當時就覺得有點難受,但也沒多想就睡覺了」。然而,她對不適不以為意,直至翌日踩了20分鐘健身單車後,發覺渾身不聽使喚,昏昏沉沉,全身乏力。她在驚恐下到醫院求診,雖然症狀緩解,卻未查出病因。


全身乏力肝受損

楊女在家休養四天,還是覺得大腿痠痛,於是到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化驗結果令她大吃一驚,腎內科檢查發現其肌酸激酶飆升正常值近180倍。此時,楊女更出現橫紋肌溶解症狀,還有嚴重的肝功能損害、心肌損害。幸她經過及時治療才躲過一劫,各項指標逐漸恢復正常。廣東省第二人民腎內科主任醫師吳錫信表示,目前吃了大閘蟹後患橫紋肌溶解症在廣東鮮有報告,在全國也只是個別案例。本港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區永仁指,淡水水產容易積聚不明毒素或細菌,令市民出現橫紋肌溶解症。他又指,若然發現有地區出現類似病症,就避開購買該地區的水產,以免誤食而中招。廣州金羊網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124/1984381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6794

【動畫】中女為唧粒暗瘡搞到肺膿腫險死

1 : GS(14)@2017-01-06 02:07:25

一般人臉上長了暗瘡,都會用手把它唧掉,如果你有此習慣,那就要注意了,因為江蘇有人因此引致肺部出現膿腫。江蘇省揚州市的李女士近日擠掉臉上一粒痘痘,5天後,竟出現半邊臉腫脹化膿,高燒達40℃,並伴有畏寒、發燒、咳嗽等症狀,到醫院做胸部CT檢查後發現兩肺多處有膿腫!醫生稱,李女士病情嚴重,除半邊臉腫脹及高燒,病人肺部有近20個小膿腫。經化驗發現,李女士肺部有金黃色葡萄球菌。肺部感染正是由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的炎症,這種炎症的死亡率非常高。這種病叫血源性多發性肺膿腫,即細菌進入血液,傳到身體各個部位,造成更嚴重的感染,又叫菌血症,膿毒症。擠痘痘怎會波及至肺部?醫生解釋,臉部的細菌(以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及鏈球菌最常見),在擠壓後會進入臉部靜脈,向下隨血液回流進入心臟,再隨血液循環到肺、肝、腎、骨等器官。「細菌抵達肺部,引起多處肺化膿及組織破壞,形成單個或多發性血源性肺膿腫(多發性遷徙性肺膿腫)。經數日或數周後才出現咳嗽、咳痰,痰量不多,甚至咳血。」香港皮膚科專科醫生陳厚毅表示,擠暗瘡時,如果手指不潔,絕對有機會從傷口引發感染。而個案中婦人因擠暗瘡後,細菌入血後再感染器官,雖然同類情況並非經常出現,原則上絕對有可能。尤其如病人抵抗力較低、屬長期病患、或正服用某類型藥物,感染機會相對增加。陳厚毅續指,暗瘡源於皮下油脂分泌旺盛,出現發炎所致,長暗瘡並無年齡之分,故六、七十歲的長者都有機會長暗瘡。而人體滿佈血管,無論哪個位置,擠暗瘡都有機會引起發炎。《揚州晚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105/1988730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1473

【動畫】高齡產婦第7次陀B子宮被胎兒撐爆險死

1 : GS(14)@2017-04-08 19:39:43

「醫生,我肚子好痛!像是被撕裂了一樣!」日前,廣州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婦產科接診了一位因腹痛入院的孕婦,她懷胎35周,經檢查竟是子宮破裂、大出血,大人和胎兒的生命懸於一線。醫院立即為她施剖腹手術,成功保住BB及媽咪的性命。專家提醒,曾做剖宮產的女性再懷孕,最好相隔18個月以上。經了解,患者今年41歲,已懷孕35周,此次已是她第7次懷孕,曾經順產2次,剖腹產1次。對上一次是2014年底,接受剖腹手術,時隔一年多就再懷孕,日漸生長的胎兒「撐破」子宮上的疤痕。當日晚上8時,孕婦李女士因腹痛到珠江醫院婦產科就醫,「像是肚子被撕裂了一樣」,疼痛使李女士的表情看起來十分痛苦。當晚值班醫生王穎為李女士檢查時發現,李女士的腹壁有打直的手術疤痕,下腹部尤其是左下腹及正口的切口處疼痛最為明顯。在為李女士進行胎心監測及解痙、促胎肺成熟的對症處理的同時,值班醫生從李女士的產檢病例資料中了解到,李女士曾於2014年12月因胎盤前置接受過剖腹手術。「常規的剖腹產會選擇子宮下段的位置作為切口,因為它是子宮峽部在妊娠晚期逐漸伸展延長形成的,在此部位切開子宮,對子宮肌層損傷較小。」珠江醫院婦產科副主任潘石蕾教授解釋,「但患者之前曾患胎盤前置,胎兒無法經陰道順產,也無法按照常規手術方式進行子宮下段剖腹,只能從子宮體部切開,對子宮肌層的損傷也就無可避免,再加上患者此次懷孕距上次剖腹僅1年多,極易發生子宮疤痕破裂!」一旦子宮破裂,隨時可能胎死宮內、孕婦失血性休克等致命危險。醫生為李女士照超聲波後,確定她真的是「子宮破裂」,要立即施手術,醫生打開她的腹腔,發現內積血竟已達1,800毫升,子宮原手術切口處子宮肌層全層裂開,破口長達8厘米。醫生迅速刺破羊膜,隨着「哇」的一聲啼哭,男嬰被安全取出。經一星期治療,李女士母子平安出院。為了防止子宮破裂,潘石蕾建議,曾經剖腹產的女性再生第二胎,應隔18個月以上再懷孕,但是要注意,並非間隔時間越長越安全,因為間隔時間長了,疤痕彈性變小,也有破裂的機會。《廣州日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407/1998291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9536

Jeana拍潛水戲險死

1 : GS(14)@2017-04-09 10:49:43

何佩瑜(Jeana)早前到墾丁拍攝電影《天使曾經來過》,戲中有潛水戲,她昨日大呻拍攝水底戲辛酸:「在十米深的海裏看不清,毫無安全感,突然不能協調呼吸,我掙扎起來馬上想上水,教練立刻阻止,因氣壓問題會爆肺,甚至死亡。」
Jeana表示稍鎮定後才慢慢上水:「頭一伸出海面,我忍不住大叫嚎哭,第一次感受到與死亡那麼接近,生命那麼脆弱,珍惜生命,珍惜所有。」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70409/1998432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9838

【動畫】女子暈低卡欄杆險死大媽路過急救救命

1 : GS(14)@2017-08-04 06:36:08

生死時刻!北京南苑機場本月1日下午3時30分許,一名短裙女步行到的士停車場途中,突然暈倒,頸部剛好卡在鐵欄的縫隙中,自行掙脫不果後,臉色發紫、神志不清,之後更窒息和心跳停頓,生命危在旦夕。這一幕被中國聯航貨運職員陳鑫全程目擊,他當時正在候機大樓休息,看到女子被卡後,立即跑上前施救,並向在旁乘客呼救。剛好,從事醫護工作十多年的康姓女士路過,她不斷為女子進行心外壓和人工呼吸。影片所見,康女士不斷為她進行心外壓,搶救了持續約半小時,等候機場救護員到場,她仍然沒有放棄一絲拯救的機會。陳鑫表示,他立即通知領班與值班經理,通知航醫進行急救。值班經理考慮到聯繫醫院救護車距離較遠,怕耽誤急救時間,遂立即聯絡場內救護車,將旅客送至南苑醫院搶救。幸好,女子及時送院,最終恢復了呼吸心跳。康女士事後說:「作為一個醫護工作者的本能吧,當時看到這個就是甚麼都沒有想,就想着過去趕快搶救,因為這個在心跳和呼吸剛停止的時候,搶救是爭分奪秒的。」北京《法制晚報》/梨視頻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804/2011155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965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