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月騰訊主席馬化騰狂輸期權,原 來早於前年中,他與投資銀行設立了多份期權合約,賭自己公司股價會跌,結果騰訊狂升令馬化騰要狂沽平倉,賬面蝕十億予接貨的交易對手。不過相對騰訊上市時 招股價三元七角,同樣經由投資銀行包裝吹捧,點石成金,股價狂升至現時二百多元,市值三千多億,亦令馬化騰身家上漲至四百億。這些期權,睇落又「輸」得相 當「抵」。除笨有精的馬化騰,發跡地是與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但其身份背景卻十分神秘,更有說其家人與本港首富李嘉誠有莫大關係。本刊找來他身邊友好, 「重組」這名四百億富豪的上位之路。 馬化騰的沽貨行動,至今仍未有得「抖」;繼今年三月二十八日、四月四日及四月十一日,共狂沽騰訊六百萬股後,據港交所股權披露,本週一他持有的淡倉到期, 即要再沽多二百萬股,估計行使價六十七元八角,與前三次一樣。現時騰訊股價二百元,已沽貨四次的馬化騰賬面共蝕十億。而其狂沽之旅,要到出年一月才暫時停 止,這還未計及場外交易及「交錢」不交實貨的損失。馬化騰玩「對賭」的瘋狂行為,在去年中他以低市價兩成「焗沽」五百萬股始「被曝光」。原來他早於前年 中,訂立了一堆雙限期權交易(collar option strategy),向交易對手沽出一個認購期權(call options)的同時,亦購入一個認沽期權(put options),股價愈跌他愈賺,結果股價逆他所料狂升,交易對手遂以低價行使認股權。馬化騰選擇部分沽實貨給對手,部分則折現以「茄殊」代替,金額多 少無從得知。 高盛入主變身明星股 行內人士一般認為,馬化騰開賭局是被投資銀行「搵老襯」,有分析員估計,馬化騰簽下如此平價的「賭約」,與身邊眾多埋身的投資銀行家有關。上海第一證券分 析員王文洲質疑:「佢自己做老闆都睇唔通間公司嘅前景?簡直係愚蠢!」事實上,馬化騰豪賭期權外,騰訊股東用以借出股票沽空並收取利息的場外借貸市場,亦 十分之活躍。而現時騰訊的街外期權合約更有二千套,比一向活躍的平安保險的千多套更要多,再加上市面充斥的近二百隻窩輪,騰訊宛如變身「賭業股」,與當初 專注研發軟件的道路,愈走愈遠。馬化騰被投資銀行「搵笨」,但相對其身家只是九牛一毛。九八年創立,憑即時通訊軟件QQ「一炮而紅」的騰訊,○四年在港上 市。當時由投資銀行高盛全權負責保薦及包銷,到○五年,身為高盛亞洲投資銀行部執行董事的劉熾平,加盟騰訊任首席戰略投資官,負責公司投資及併購,翌年出 任公司總裁,直接協助馬化騰負責公司的日常管理及營運,○七年再升任執行董事。年僅三十七歲的劉熾平經常緊貼在馬化騰身邊出謀獻計,宛如財政大臣。 而本來不斷在低位浮沉的騰訊,在劉熾平加入後,亦由跌轉升。據知當時高盛不斷向外吹捧騰訊股價可長升長有。「當時有好多大陸人想來港投資六百五十萬元,以 申請投資移民資格。其時騰訊股價只得幾蚊,高盛就唱好佢股價嚴重偏低,係咁推介啲大陸富豪買,結果騰訊股價被炒起。」一名知情人士說。時至今日,高盛仍出 報告,吹捧騰訊股價可繼續向上突破。而劉熾平亦因騰訊袋袋平安,行使了的認股權已賺六億多,未行使的賬面亦值十億以上。 身家暴漲愈住愈豪 隨着騰訊股價長升長有,馬化騰身家暴漲,亦愈住愈豪。馬化騰與妻子王丹婷○六年在深圳華僑城的威尼斯皇冠假日酒店結婚後,○九年便用五千萬元買入附近華僑 城波托菲諾小區內的頂級豪宅。區內只有八家頂級別墅屋,馬化騰選的是六千呎的湖邊獨立屋。專營該區的地產經紀指出,馬化騰所住的獨立屋,現時已值一億二千 萬。去年,馬化騰以五千萬在鄉下海南買入香水灣一號的二萬四千呎獨立屋。○九年底,又以近五億港幣,向業主趙世光買入大浪灣道十三號大屋,上月便獲城規會 批准重建。這些物業連同他持有的一成多騰訊股份,令他身家達四百一十二億元。而大部分曾在騰訊工作的同事,都已經發達。前知名遊戲網站多玩的副總裁、與馬 化騰認識的林軍說:「騰訊最初向員工派股,現在都翻了幾十倍。佢哋每日睇住股票機,見騰訊係咁升,都話每日股票賺嘅,仲多過佢哋當日人工,所以好多人都三 十多歲就退休,拎住過千萬元轉做自己想做的事。」 深圳紮根起家 回顧馬化騰的出身,只屬小康;本刊到馬化騰的發跡地深圳查問,其身邊人都說他性格文靜,是「宅男」一名。「他頭腦冷靜聰明,說話不多,很斯文,是一等一工 作狂,每晚做到很夜。在結婚後他才早點下班回家,但其工作地點和家很近,完全沒有其他娛樂。」林軍說。祖籍潮汕,並在海南儋州長大的馬化騰,八四年隨父母 到深圳定居,入讀深圳中學。現時騰訊管理層陳一丹,便是馬化騰中學同學。二人於○七年深圳中學六十周年校慶時,便為學校設立一個一百萬元獎學金。記者去到 深圳中學,學校的老師及工友都知道學校出了這個猛人,卻沒有顯得特別雀躍。反而來到馬化騰嶄露頭角的深圳大學,一踏進大學門口,便感受到騰訊的魅力。從正 門走入深大,在「深圳大學」四隻大字旁邊,便植了一棵黑松樹。此樹由騰訊深大四子,即馬化騰、另三名拍檔張志東、許晨曄和陳一丹於去年捐贈,價值三十七萬 元人民幣,與現時屹立於附近的騰訊大廈遙遙相對。記者走到馬化騰曾入讀的電腦及應用系教學大樓,走廊兩壁掛滿了馬化騰的威水史;而校友會的入口位置,亦大 大張掛起馬化騰的介紹。與他齊名的,還有在紐約上市的巨人集團主席史玉柱。馬化騰九三年畢業後,即加入深圳潤迅任軟件工程師。當時深圳是全國IT搖籃,又 正值鄧小平南巡,炒股風氣熾熱,馬化騰見市場上有一款可提供即時報價的電腦插卡,於是也自行研發,名為「股霸卡」,放在深圳賽格電子市場出售。後來馬化騰 與同學合作將「股霸卡」放入小型電腦內,以股票機形式出售,每台約人民幣二千元,這兩款產品為馬化騰帶來約十萬元收入。 盈科入股助一把 不過,這筆資金不足以讓他發展騰訊。翻開他於深圳登記的公司資料,發現九八年十一月成立的騰訊,註冊資本是五十萬元人民幣。對於當時月薪只有一千一百元的 馬化騰來說,擁有五十萬的註冊資本是不可能的事,這要靠其老父「支援」。九○年代尾,李嘉誠對深圳鹽田港虎視眈眈,而馬化騰於九九年創辦騰訊之前,父親馬 陳術一直在鹽田港任建設指揮部副總指揮,九七年更是鹽田港上市公司的監事。馬陳術屬南下幹部,又是中共黨員,江湖傳聞馬陳術與李嘉誠的關係相當密切。二千 年大陸已有百度、新浪、騰訊等網絡公司成立,但李澤楷旗下的盈科,卻在科網股爆破之時,看中騰訊,並與美國投資公司IDG各出一百一十萬美元,各買下騰訊 兩成股權,令當時缺錢的騰訊,可添置伺服器和電話線。而馬化騰的姐姐馬建南,也不斷為弟弟鋪路。她現時為深圳電信增值業務部的副經理,九○年代已在深圳電 信工作,為馬化騰帶來不少「便利」。「當年馬化騰都可以用半價裝電話線,約二千蚊人民幣辦妥。那時的深圳電信局局長許文艷,便向同樣在電信局工作的曾李青 介紹馬化騰。後來曾李青便成為騰訊的首席營運官。」知情者說。 溝女溝到上市 早期騰訊靠QQ「響朵」,當時在九十年代尾,全球瘋迷即時通訊軟件ICQ,內地山寨版亦開始湧現。「當時內地好多乜Q物Q,唯有QQ可以突圍,於九九至○ 二年間,已儲到一億用戶。原因是當時只有QQ有對話記錄功能。不少男仔都愛用QQ泡妞,而且一泡就六、七個人,對話記錄讓他們記得跟那個女生說過什麼,他 的『身份』是什麼,下次再對話時就可先看記錄。」林軍說。馬化騰本人亦不避嫌,公開表示妻子王丹婷是從QQ認識的網友。去年壯大了的QQ還想收購相對已沒 落的ICQ,但失敗告終。由於有強大用戶基礎,此後騰訊開發的業務,如博客、拍賣網及網上遊戲等,都靠QQ推廣發圍,而其一直向對手抄橋的作風,一直為人 詬病;當對手有當紅軟件,騰訊不久便會推出類似產品。例如九九年Windows開發MSN,他數年後自行開發騰訊 TM;○九年有新浪微博,他又在翌年推出騰訊微博。騰訊近年動作亦多多,包括網上視頻、微博等,最近便撥款五億人民幣,將騰訊的遊戲拍成電影和電視劇,為 旗下視訊網站「QQ播客」提升客源,令騰訊發展更廣闊。 |
| ||||||
「罷工!撐到底!」幾百名為香港國際貨櫃碼頭(HIT)捱生捱死的鐵漢,勇字當頭參與罷工,爭取加薪23%及改善工作環境,一撐就是四十日。這場勞資角力,雙方立場強硬不願讓步,最後北京背後發功,HIT和外判商才願意妥協,本週一以白紙黑字確立工人劃一加薪9.8%。疲態漸露的工會見好即收,工人最快本週四復工,職工盟秘書長李卓人形容今次工運是「半杯水嘅勝利」。埋單計數,今次工會贏得市民支持,實際上爭取的加薪幅度遠遠不及最初要求,部分工人復工成疑;HIT和外判商堅拒承認工會地位,又把加薪幅度壓至單位數字,但以本傷人的代價是碼頭業務累積損失兩億元,從此更無法洗脫大老闆李嘉誠最介意的「無良奸商」污名。這場香港回歸以來最曠日持久的工潮,工人小勝,誠哥大敗。 本週一,職工盟旗下碼頭業職工總會召開會員大會,以大約七至八成贊成票通過接受資方的加薪方案後,工人苦盡甘來,難掩興奮神色。任職理貨員、育有一子一女的郭先生得知消息後立即向老婆報喜,「總之就開心啦,有得開工囉!(老婆)鬧咗我成個月,又話仔女等你養o架!依家佢哋等我返去食飯。」部分工人未能完全接受加薪方案,投下反對票的高寶機手鍾先生形容工潮只贏了一半,「雖然9.8%未達到我哋標準,但起碼全部人都有得加,算係贏咗一半;不過HIT同埋外判商完全架空工會,又爭取唔到集體談判權。有啲員工為屋企而要復工,但坐得同一條船,都要尊重大圍意見。」帶領工人走過四十天罷工之路的李卓人坦言抗爭未完,「仲有一班高寶機手,究竟請番幾多、用乜嘢條件請,我哋已經要求勞工處搞番清楚。」他指若外判商未能聘請全部高寶機手,工人會繼續在長江中心及葵涌碼頭外罷工。 張德江放話勸李家讓步 這場始於三月廿五日野貓式罷工的碼頭工人抗爭,是香港回歸以來歷時最長的工潮。工人罷工一個月,李嘉誠放手由長子李澤鉅獨力處理,立場強硬,工會也毫不示弱,令工潮毫無解決迹象,北京擔心影響社會和諧,最終決定出手,工潮才於上週中出現戲劇性變化。 政界人士透露,北京相當關心碼頭工潮的事態發展,惟梁振英政府對工潮一籌莫展,適逢包括經濟民生聯盟在內的商界人士上月廿八日訪京,與中共港澳事務最高負責人、全國人大委員長張德江會晤。張對經民聯成員說:「近年香港經濟發展的深層次矛盾逐漸顯現……優勢開始弱化,應引起香港各界高度警覺。」據悉,張亦曾向商界人士放話,表明北京不願見到碼頭工潮持續,更對和黃遲遲不解決工潮頗有微言,有關訊息旋即傳到李嘉誠耳中。事有湊巧,有市民聲稱上月三十日拍攝到專門接載李嘉誠的「CKH」車牌房車駛離禮賓府,令人猜測他是否跟特首梁振英商討解決工潮問題。梁振英上週五與傳媒茶聚,未有否認與李嘉誠會面,並表示希望勞資雙方互讓互諒,盡快解決工潮。同日,HIT召見四大外判商永豐、現創、聯榮及培記,商討加薪方案,並單方面發聲明定出劃一加底薪9.8%的底線,本月起生效,兩日內復工的工人可額外獲四千元「利是」作慰勞。此「終極方案」涉款逾六千萬元,坊間指HIT有份「科水」以平息事件。 工會地位存廢 未分勝負 世上沒有免費午餐,外判商承諾加薪的同時,拒絕再與工會談判,堅守不承認工會地位的底線。永豐負責人黃志德回應《明報》查詢時透露公司已覓得近百名新員工,又揚言「係唔俾你有雙位數(增幅),吹呀?」言論相當惹火。 由於較早前和黃派出董事總經理霍建寧向工會發炮,加上連日來發動廣告抹黑攻勢,職工盟反覆評估形勢,深明資方態度強硬,眼看當時罷工基金僅剩二百萬元,只能多捱十日,故不斷找尋下台階及適當讓步時機,包括公開表明將最初堅持加薪23%的方案,變成雙位數加幅;亦由要求四間外判商同時出席談判,變成上週在第五輪調解會中與永豐單對單過招。 職工盟中人表示,雖然可勉強接受外判商單方面提出的9.8%終極方案,為了保持工會的地位,四百多名罷工工人上週六召開大會時仍得擺出強硬姿態,一致否決方案,要求外判商重返談判桌簽署確認書作實,「由工會開始,以工會終結」。從事碼頭行業三十多年的永豐理貨員黃先生,對有份否決聲明感到驕傲,「外判商同HIT根本係扯貓尾,佢哋想分化工會,冇咁容易。總之有咩都交俾工會去搞,一定要白紙黑字簽名作實。」 為免讓工會有機會「攞彩」,資方拒絕談判,更索性於本週一向勞工處處長以書面聯署確立劃一加薪方案,並把聯署副本透過勞工處轉交工會了事。四百多名工人經過近兩小時會議商討後,以公投決定接納確認書,歷時四十日的工潮正式告終。李卓人說:「工人就係工會,工會就係工人。」 碼頭工潮40日和黃行動 發動工潮‧工潮初期和黃派出HIT董事總經理嚴磊輝對外解畫,強調工潮是工人與外判商之間的問題,HIT沒有角色。不過,《壹週刊》其後踢爆HIT直接或間接控制多間外判商。‧ HIT稱,若罷工持續,公司每日蒙受損失500 萬元。角力升級‧ 4月4日,勞工處首次為勞資雙方舉行談判,但不歡而散。翌日HIT取得正式禁制令,但法庭批准八十名工人進入碼頭示威。‧ HIT同時施軟功,向如常上班的直屬工及外判工分兩期發放共五千元。針對李家‧ 4月初,《蘋果日報》追訪李嘉誠對工潮看法,李澤鉅搖頭示意老父勿回答;其後有報章報導李嘉誠欲介入工潮與工人和解,遭李否認。種種跡象顯示和黃對工潮的取態,由李澤鉅一手控制。資方強硬‧ 4月19日,外判商「高寶」發表聲明宣布結業。翌日,和黃董事總經理霍建寧首度回應工潮,批評工會「文革式」鬥爭;HIT則在多份報章刊登廣告反駁工會。六日後,和黃首次登報發表聲明,指摘職工盟搞「階級鬥爭」。北京介入‧ 4月27日,中央港澳小組組長張德江接見香港商界人士,向李家傳遞訊息,北京希望盡快解決工潮。‧有人聲稱目擊李嘉誠坐駕駛入禮賓府;梁振英其後接受訪問時也不否認曾與李見面。‧ 5月3日外判商推出劃一加薪9.8%方案,但表示不再參加談判。‧5月6日,外判商應工會要求以白紙黑字承諾加薪9.8%,並改善工作環境。 職工盟行動 發動工潮 ‧ 3月25日,數十名和黃旗下貨櫃碼頭外判工人,不滿外判商拖延加薪談判,要求和黃集團介入解決;其後罷工人數增至四百人,一直留守六號碼頭,爭取加薪23%。 ‧ 3月31日,工會設立罷工基金,由於工人工作環境非常惡劣,輿論普遍同情工人,基金籌得款項以百萬元計。 角力升級 ‧ 4月6日工會首次向工人派發千五元津貼,成為工人願意打持久戰的強大武器。社運界亦呼籲港人杯葛與HIT同屬和黃的百佳超市。 ‧翌日,工會與多個團體共四千人經長江中心遊行到政府總部。 針對李家 ‧ 4月10日外判商在第二輪談判提出5% + 2%方案,並指可考慮勞聯和工聯會建議加薪12%,職工盟堅持加薪兩成三不被接受,將矛頭直指李嘉誠父子,罷工行動從碼頭轉往中環長江中心,要求李嘉誠介入工潮。 ‧ 4月21日工人往李氏大宅外示威。 資方強硬 ‧ 4月22日職工盟刊登聲明反擊和黃,並遊行到政府總部。傍晚首度與勞福局局長張建宗對話,但未能定下談判重開日期。 ‧高院頒布臨時禁制令,禁止罷工工人和工會代表進入長江中心大樓。 北京介入 ‧ 工潮後期,工會內部評估後,認為資方態度強硬,公開表示願意讓步,不堅持加薪23%,接受雙位數字加薪方案。 ‧ 5月4日碼頭業職工會及工人拒絕資方的加薪9.8%方案,堅持外判商要在談判桌上簽下協議,包括加薪數字、承諾不秋後算賬、改善工作環境等安排。 ‧ 5月6日工會因應資方書面承諾,接受方案,召開大會議決結束工潮。 商界擔心工會勢力坐大 這場工潮拉鋸多時,由和黃控制的HIT及其外判商立場愈趨強硬,但最後關頭軟化;職工盟獲公眾支持氣勢如虹,但礙於形勢也不得不讓步。有成員擔任外判商管理層、被迫在工潮「隱形」的左派工會,評論工潮時則顯得酸溜溜:「以前處理糾紛時,雖然大家各有各做,但其實左、中、右派會包抄走位。今次變咗職工盟獨做,有意無意打擊其他工會,以後好難合作。加上好多工人只想改善待遇,唔係同你玩社運,依家件事變得本末倒置。」商界則擔心工會勢力坐大,動輒以罷工威脅資方,令社會蒙受經濟損失。時事評論員蔡子強則持相反意見,他認為在工人、工會,以至社會層面上,贏多過輸,「一個工運可以籌到八百幾萬,係香港歷史性紀錄。有社運嘅參與,工人得到學生、中產、知識分子支持,將最初一個狹窄嘅行業糾紛,演變成社會運動,係全民嘅勝利。如果冇社運參與,工人唔會有咁多資源撐到四十日,更加唔會峰迴路轉到有更高層嘅力量(北京)去拉攏商界。」雖然工會未能爭取雙位數字加薪,蔡子強指其實勞資雙方一直為自己鋪設下台階,「9.8%同雙位數字都唔係爭好遠,資方既唔想輸得一敗塗地,工會亦唔想俾人覺得有風駛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388
貸評山下:買銀行股隨時輸間廠1 : GS(14)@2012-08-07 12:15:28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807/16581045 金融海嘯直到現在,全球銀行的股價仍然不振。美國方面, Citigroup仍然比高位跌了90%, BOA跌了80%,高盛跌了50%,就算是 JP Morgan,也只能打成平手;歐洲的情況當然更慘, RBS跌了差不多99%, SocGen不見了80%, Deutsche Bank蒸發了三分之二, BNP和 Barclays跌超過一半。 相比之下,滙控(005)跌得比較少,因為有香港為主的亞太業務撐場。 企業倒閉 貸款或輸光 上半年的業績出來,特別是歐洲方面,仍然沒有太大的喜訊:最差的是醜聞纏身的 Barclays,盈利同比跌77%; Deutsche Bank同比跌40%, SocGen跌26%等(相比之下,滙控 Outperforms,主要是受亞太盈利推動下,抵銷了在美國涉嫌洗黑錢及英國不當銷售,高達20億美元的撥備)。 當然,歐洲和美國的銀行問題叢生,某程度上,是一件舊聞,雖然仍然有很多人低估了問題的嚴重性。 不過,筆者相信,香港人更關心的是,內地的四大銀行,會否重蹈歐美大銀行的覆轍,損失一半甚至是九成(現在工行(1398)比起近年高位跌三分之一)! 以前,有所謂「聖誕鐘,買滙豐」,彷彿銀行股是「穩賺」的投資。為甚麼以前「穩賺」的投資,變成了「穩賠」呢? 筆者認為,銀行股有兩個特徵,是投資者經歷過金融海嘯後,要特別留意。 第一個特徵是,買銀行股就如 Sell a Put Option(賣出認沽期權)。 銀行的本業是貸款給企業,企業不倒閉,銀行就賺貸款利息,不過沒有 Upside,但如果企業倒閉,銀行就會輸貸款的本金;正如, Sell Put Options一樣,贏就贏了 Premium,但是卻有機會輸光。 其實,貸款的 Payoff,和期權類似,是用了 Merton Model的信貸結構理論,原創人 Robert Merton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獎者。 既然銀行的資產是以貸款為主,買銀行股,簡單來說,就變相是「贏就贏粒糖( Premium或利息),輸就輸間廠(本金)」。因為銀行股所派的高股息,就類似是期權的 Premium。 波動牛皮市締投資良機 我們都知道,不論是 ELN或是 Accumulators,投資的本質就是 Sell Put Options,所以,誇張點講,買銀行股,和買 Accumulators性質竟然有點相近(這個是類比,要說明一些道理,不是說是 Identical)! 就內銀來說,筆者說過,利率市場化所帶來的影響是小事,潛在壞賬和撥備才是大事,因為前者是 Premium的高低(糖),後者是本金的存活(廠)。 從期權這個類比的角度看,我們可以問甚麼是買 ELN/Accumulators,或是 Sell Put的時候和情況呢? 答案就是當波動性很大時,因為 Premium就會提高;不一定是大牛市(因為沒有 Upside),但肯定要避免是災難性的時候(因為有可能輸光);換句話說,就是波動的牛皮市。 把這個類比套在銀行股上,我們可以得出甚麼結論呢? Premium等於股息,以內銀為例,就算內地經濟「牛皮」,但只要投資者認為災難性的機會率(即是內地出現包括動亂的系統性風險)較低,買內銀股不一定是錯,正如投資 ELN/Accumulators也有合適的時機一樣。 篇幅所限,有機會再談第二個特徵,就是高槓桿。 黃元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76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