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國開行萬億PSL細節曝光:利率4.5% 資金“藏在”同業存款科目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4831

備受市場關註的國開行1萬億PSL(抵押補充貸款)近日爆出更多細節,這筆資金今年利率定為4.5%,低於目前普遍超過6%的貸款利率,未來三年該利率將每年調整一次。

《證券時報》提到,

該筆PSL利率今年定為4.5%,而國開行利用這筆PSL做棚戶區改造專項貸款所設的貸款利率,則為棚改貸款項目相應期限的央行貸款基準利率。按照央行要求,該筆貸款期限3年,采取“一次到賬、按年支取”方式,利率每年調整一次。

上述權威人士表示,由於國開行棚改項目貸款多為中長期,因此棚改貸款利率大多集中在中長期基準利率。根據央行公布的8月份貸款基準利率顯示,一至三年期貸款基準利率為6.15%,三至五年期為6.40%,而五年以上的貸款基準利率則為6.55%。

報道還稱,這筆萬億資金確實已於4月下發,但並未出現在“向中央銀行借款”科目下,而是撥付到國開行“同業存款”項下。

此前有媒體分析,4月份“中資全國性大型銀行人民幣信貸收支表”(下稱“表一”)和“中資全國性四家大型銀行人民幣信貸收支表”(下稱“表二”)同業往來(來源方)項下存在1萬多億的異動,因為3月份表一“同業往來(來源方)”項目比表二同項目多6512億元;到了4月份,同一項目下,表一比表二多17645億元,增加1萬多億。

由於表一包括的機構為工行、農行、中行、建行、國開行、交行、郵儲銀行,表二包括的機構只有國有四大行,因此,多增的1萬多億就“花落”國開行、交行和郵儲銀行。

與此同時,根據國開行公開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末,國開行總資產達到9.9萬億元,比3月末增長近1.6萬億元。國開行人士稱,目前國開行近10萬億元的總資產中,有1萬億元來自央行提供的PSL。

至於央行資產資產負債表為何沒有明顯擴張,報道提到,有可能是記賬方式不同或者會計處理的差別難以看出,此外也不排除國開行是按照提款資金的規模來記賬的,而不是資金發放的規模。

目前,國開行已經從中提取了4000億元,並將其中2000多億作為棚改專項貸款下發,剩余約2000億的資金將於年內完成下發。

報道稱,該筆PSL的抵押物為棚改項目貸款,至於還款來源,報告稱國開行目前仍未確定。

此前對於償還來源說法不一,一種說法是通過國開行住宅金融事業部未來在銀行間市場發行的住宅金融專項債券款償還;另一種說法是以棚改項目借款方的還款或是國開行自有其他資產還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988

亞開行總裁:不歡迎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818

101717209

亞洲開發銀行(下文簡稱“亞開行”)總裁中尾武彥周四表示,不歡迎成立一家目的基本相同、由中國牽頭成立的另一家區域性銀行。

“我表示理解但不歡迎,”中尾武彥稱。“我也不太擔心。”

據中新社報道,21個亞投行意向創始成員國代表今日齊聚北京,共同簽署了亞投行備忘錄,籌建工作邁出關鍵一步。

中尾武彥此時作出“不歡迎”的表態,與兩家銀行的使命和主導者不無關系。

中尾武彥稱,“外界存在一種誤解,認為亞開行是為了減少貧困,亞投行是支持基礎設施,但這兩個銀行業務的目的主要都是促進基礎設施建設。”不過,他表示,並不太擔心競爭問題,因為成立於1996年的亞洲開發銀行已經有很多員工和經驗。他還淡化了亞開行員工跳槽至亞投行的可能性。

新華社今日援引《籌建亞投行備忘錄》稱,亞投行的法定資本為1000億美元,初始認繳資本目標為500億美元左右,實繳資本為認繳資本的20%。亞投行的法定資本金接近亞開行1600億美元的2/3。見聞網站昨日介紹過,日本和美國是亞開行最大股東,分別持股15.7%和15.6%。自1966年以來,亞開行的行長一直由日本人擔任。而亞投行的構想來自習近平主席,由中國主要發起設立。 

據路透社報道,中尾武彥今年5月時還曾經表示,“非常願意”與中國倡議成立的一家發展亞洲基礎設施項目的多邊銀行展開合作。”

實際上,不只是日本,此前對加入亞投行頗有興趣的部分歐盟國家、澳大利亞、韓國以及印度尼西亞最近都改變了初衷。《澳大利亞金融評論》今日報道稱,美國國務卿克里要求澳大利亞不要加入中國牽頭籌建的亞投行。

《紐約時報》更是在本月早些時候就報道稱,美國官員“以前所未有的決心遊說”反對該銀行,“極力勸說重要盟友拒絕該項目”。為了擴大範圍,中國已邀請並贏得了一些富有中東國家的支持。但若華盛頓能說服韓國和澳大利亞放棄,就能確保新銀行里的幾乎所有成員都是較小國家,從而削弱中國尋求的聲譽和威望。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350

亞開行總裁改口 稱”很樂意與中國提議的亞投行合作“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212

u=1497320714,1898209915&fm=15&gp=0

亞洲開發銀行(下文簡稱“亞開行”)總裁中尾武彥 (Takehiko Nakao)今日表示,亞開行“很樂意與中國提議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下稱“亞投行”)合作”。

中尾武彥在馬尼拉(亞開行總部所在地)的一個論壇上說,中國一直很支持亞開行的工作,中國當局也表示成立亞投行是為了與亞開行形成互補,而非代替亞開行。

然而,就在亞投行成立備忘錄簽署的前一天,中尾武彥還表示,不歡迎成立一家目的基本相同、由中國牽頭成立的另一家區域性銀行。

“我表示理解但不歡迎,”中尾武彥稱,“我也不太擔心。”

他還表示,“外界存在一種誤解,認為亞開行是為了減少貧困,亞投行是支持基礎設施,但這兩個銀行業務的目的主要都是促進基礎設施建設。”不過,他說並不太擔心競爭問題,因為成立於1996年的亞洲開發銀行已經有很多員工和經驗。他還淡化了亞開行員工跳槽至亞投行的可能性。

華爾街見聞網站介紹過日本和美國是亞開行最大股東,分別持股15.7%和15.6%。自1966年以來,亞開行的行長一直由日本人擔任。而亞投行的構想來自習近平主席,由中國主要發起設立。 

《籌建亞投行備忘錄》顯示,亞投行的法定資本為1000億美元,初始認繳資本目標為500億美元左右,實繳資本為認繳資本的20%。亞投行的法定資本金接近亞開行1600億美元的2/3。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884

A股大反彈 傳國開行向銀行間市場註水4000億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795

今日中國A股高開低走後再反彈,延續震蕩較大的行情。上證綜指一度下跌1.7%後,最終收盤大漲2.9%,逾200只個股漲停,上漲個股數量達到下跌個股的30倍。

今日滬指漲2.93%至2940點,成交5350億元,深成指漲4.24%至10545.52點,成交3262億元。

版塊方面輪動速度明顯加快,傳媒、環保、遊戲等版塊領漲,前期熱門的券商、銀行版塊領跌,但午後發力翻紅。不少中小盤股表現活躍,創業板出現了明顯反彈,漲幅近5%。

QQ圖片20141210150427

不少中小盤股表現活躍,創業板指出現了明顯反彈:

QQ圖片20141210150505

傳媒板塊成為支撐創業板大漲的功臣,鳳凰傳媒、光線傳媒成為上漲主力,均封死漲停板。一帶一路概念利好雲集,中國交建今日強勢漲停,帶領整個板塊集體上漲。此外環保工程、網絡遊戲、手機遊戲等創業板板塊均有較好表現。

傳媒板塊:

QQ圖片20141210151130

近期火熱的福建自貿板塊今日再有優異表現,廈工股份一字板開盤,廈門港務一度封死漲停板:

QQ圖片20141210151048

環保版塊爆發,集體奔向漲停:

QQ圖片20141210151238

早盤證券,銀行等權重股雖高開低走,但午後出現資金瘋狂湧入,其中龍頭股招商銀行沖擊漲停引爆藍籌,帶動滬指大幅上漲。券商版塊最終呈現漲跌互現局面,銀行板塊則全部翻紅:

QQ圖片20141210150131

QQ圖片20141210150326

國元證券策略師蔡峰今日接受彭博電話采訪時說,市場傳聞政府今天通過國開行向銀行間市場註資4000億元人民幣。

在前期連續上漲站上3000點後,昨日A股市場出現劇烈回調:滬綜指大跌164點,跌幅5.43%,收盤於2856.27點,一天之中失守3000點、2900點兩大關口,盤中振幅逾8%;深證綜合指數也下跌4.3%,至1403.39點。更讓人關註的是,當日兩市總成交額激增29%至人民幣1.243萬億元,單日成交金額再創歷史新高。

今日消息面關註:

通縮陰影:11月中國CPI創5年新低 PPI連續33個月下滑

11月中國CPI同比增長1.4%,創5年新低,預期增長1.6%,上月增長1.6%。中國11月PPI下降2.7%,連續33個月下滑,預期下降2.4%,前值下降2.2%。受油價下跌影響,11月,車用燃料及零配件價格環比下跌4.7%,同比下跌8.3%,為跌幅最大的項目。

兩融受益權或成非標 監管層考慮封堵理財資金入市路

上證報消息稱管理層正在考慮將兩融受益權產品定為非標,意味著券商不能輕易從銀行借錢。中金預計該部分資金規模約為“小幾千億”。瑞銀指出在高杠桿催生本輪牛市的背景下,監管機構若出手幹預市場將大幅波動。

人民幣兩日暴跌超500點 市場豪賭央媽再度放水?

繼本周一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大幅下跌225點後,昨日人民幣即期匯率盤中再次暴跌逾300點。對於人民幣暴跌,分析人士指出,可能受到市場普遍預計中國央行將繼續推出更多寬松貨幣政策的影響。市場預計,中國央行或將最早於本周宣布調降存款準備金率,進一步放寬流動性。

路透: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或定明年增長目標為7%

據路透,今日開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前,一些有影響力的顧問已建議將明年GDP增長目標由今年的7.5%降至7%。一社科院經濟學家稱,習主席談到7%是全球最高增長率時已暗示目標是7%,不可能低於7%,否則會有就業和債務違約問題。

中證登:債市新規不影響股市

中國結算相關負責人今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由於債券市場和股票市場相對隔離,市場屬性、投資者結構、資金偏好等相關方面有較大差異,股票市場應不會因為《關於加強企業債券回購風險管理相關措施的通知》的下發受到重大影響。滬指今日暴跌逾5%,創五年多來最大單日跌幅。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934

政府披露國開行棚改1萬億PSL細節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126

年中開始備受市場關註的國開行1萬億PSL(抵押補充貸款)今日公布更多細節。

中國政府網中國人民銀行通過PSL開發性金融支持棚戶區改造提供了1萬億元長期穩定、成本適當的資金額度,資金利率較市場利率低約1個百分點。截至10月末,使用PSL資金發放的棚戶區改造貸款3127億元。

《證券時報》此前8月份的文章提到,國開行已經從萬億PSL中提取了4000億元,並將其中2000多億作為棚改專項貸款下發,剩余約2000億的資金將於年內完成下發。若以此計算11月以後還將有873億元棚改貸款發放。

《證券時報》還援引國開行權威人士提到,該筆PSL利率今年定為4.5%,而國開行利用這筆PSL做棚戶區改造專項貸款所設的貸款利率,則為棚改貸款項目相應期限的央行貸款基準利率。按照央行要求,該筆貸款期限3年,采取“一次到賬、按年支取”方式,利率每年調整一次。

上述權威人士表示,由於國開行棚改項目貸款多為中長期,因此棚改貸款利率大多集中在中長期基準利率。

根據央行公布的8月份貸款基準利率顯示,一至三年期貸款基準利率為6.15%,三至五年期為6.40%,而五年以上的貸款基準利率則為6.55%。

11月降息後金融機構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4個百分點至5.6%,一至五年貸款基準利率降至6%,五年以上貸款基準利率降至6.15%。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4016

國開行回歸開發性金融機構

2015-01-26  NCW
 
 

 

國務院明確將國開行定位為開發性金融機構,享受政策性銀行政策,但未明確界定何為開發性業務,如何推動待解◎ 財新記者 張宇哲 文zhangyuzhe.blog.caixin.com 歷經八年,國家開發銀行(下稱國開行)的轉型終於落下帷幕。

財新記者從多個渠道獲悉,近期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已經通過了國開行轉型的最終方案,將國開行定位為開發性金融機構,享受政策性銀行政策。這正是國開行前任董事長陳元一直謀求的方向。

國開行現任董事長胡懷邦1月21日在該行2015年度工作會議上表示,多年來,國開行推進開發性金融實踐,以中長期投融資服務國家戰略取得顯著成效,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有關部委及社會各界的充分肯定。

2008年12月銀監會宣佈國開行轉型為商業銀行。目前,旗下擁有國開證券、國開金融等多個金融牌照子公司的國開行本已搭建了全能銀行架構,總資產突破10萬億元。但國開行前景一直是個問題,比如國開債的債信評級、國開行戰略定位等,有待明確。如何深化國開行改革,如何規範和完善政策性銀行改革,亦為深化金融改革的重要課題之一。

“劃分業務類型對日常經營沒用。

在日常業務經營中很難區分商業性業務和開發性業務、政策性業務的邊界。是不是商業性業務就不能有政策性補貼了?比如中小企業貸款?”一位國開行人士表示,“以往的業務在目前開發性金融框架下,都有一個再創新的過程,還有很多問題需要不斷探索解決”。

債信等級

“是否需要國開行這樣一個開發性的金融機構?如果需要,就應提供相應政策支持,包括債信等級、風險權重、授信集中度、投資集中度等。”一位國開行人士曾對財新記者表示。

自2008年至今的商業化轉型過渡期,國開債不再享有國家主權信用等級,而是以延期的方式暫定風險權重為零,視同政策性金融債。政策的不確定使得國開行的發債成本比轉型之前上升了至少50個基點,特別是在近年利率市場化的衝擊下,國開債收益率最高曾攀升到6%,大大高于往年4% 的平均收益率,而且時常不得不一再推遲發債計劃。國開債對商業銀行的吸引力逐漸降低。

以“債券立行”的國開行,發債是其長期依賴的惟一資金來源。資金來源如果無法保證,必將影響國開行的可持續發展。

財新記者獲悉,國開債的債信等級將恢複為國家主權信用,即風險權重為零。國開行業務將分為三類,即政策性業務、開發性業務和商業性業務,並借鑒德國復興信貸銀行(KFW)的模式,成立單獨的商業子公司運營國開行商業性業務。

此次轉型最終使得國開行回歸為政策性銀行,債信享有國家主權信用,可謂國開行的一大利好。“發債成本是國開行創立的開發性金融的核心,只有可以籌集到低成本的資金,國開行才可以給予國家戰略重點項目或戰略企業相對市場便宜的資金。”一位國開行人士告訴財新記者。

開發性金融何解

來自國開行的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底,國開行資產總額突破10萬億元,全年實現淨利潤884億元,年末不良貸款率0.63%,連續39個季度保持在1% 以內,資產質量保持同業領先水平。國開行已成為第六大行。

目前,國開行成為中國最大的保障房建設銀行、最大的助學貸款銀行、最大的對外投融資合作銀行,在水利建設、中小企業、應急貸款等領域也是主力銀行。不過,政策性、開發性、商業性三種業務的邊界如何劃分始終不清晰。

在國務院有關文件中,對開發性金融的描述為,“開發性金融是政策性金融的高級階段,是結合當前中國實際情況,具有中國特色的金融形態。”但該文件並未界定何為開發性金融。

“國開行首創的開發性金融雖然已有框架,但制度設計還比較模糊,一個核心問題是沒有回答何為商業性業務和政策性業務?這兩類業務顯然涉及不同的政策。”一位國開行人士坦承。

開發性金融機構在國際上屬於單獨 的一類機構,有專門的立法和運行模式,比如德國KFW、美國進出口銀行和世界銀行等。開發性金融的作用就是彌補市場不足,或先進入某個領域、行業發揮其示範作用,以一種創新機制成功促進融資,待市場培育相對成熟,主動退出市場,不與商業性機構競爭。至於政策性金融機構這一說法屬於中國特色。

對於開發性金融機構和政策性金融機構的定義,在中國始終模糊。

雖然在國務院以及監管部門的推動下,國開行于2007年開始啓動商業化轉型,但是其政策性業務性質並未改變,甚至政策特徵更加明顯,特別是經濟複蘇期間,國開行更強化了其政策性業務。

2013年11月,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表示,推進政策性金融機構改革。中國發展階段決定了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仍有政策性金融的需求。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城鎮化率從17.9% 提升到52.57%,國開行的政策性資金支持發揮了主要作用。

因此業界一直呼籲,中國目前階段仍然需要國開行發揮中長期政策性金融機構的作用。這也是國開行轉型進退維谷的主要原因。

在2014年4月2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針對棚改區改造的政策支持方面,國務院明確提出“尤其要發揮好依托國家信用、服務國家戰略、資金運用保本微利的開發性金融的‘供血’作用,為棚改提速提供依法合規、操作便捷、成本適當、來源穩定的融資渠道”。這是高層引用了“開發性金融”的概念。

在國開行的內部工作會議上,胡懷邦亦稱,過去一年,國開行貫徹國務院部署,成立住宅金融事業部,傾力支持棚戶區改造,全年發放棚改貸款4086億元;支持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推動設立集成電路產業基金等政策性基金,發行1013億元信貸資產支持證券推動結構調整,發放鐵路貸款1195億元、水利貸款814億元;參與“一帶一路”等戰略規劃,研究支持京津冀協同發展政策措施,出台振興東北、支持長江經濟帶、援疆援藏等專項意見;加大對小微企業、扶貧開發、教育等民生領域支持力度,減免收費25億元;穩步推進國際業務,外匯貸款發放超千億美元。

“前述業務領域中,至少一半以上都屬於政策性業務領域,與國開行商業化改革之前的業務領域並無太大變化,變化最大的是商業性業務擴張迅猛。”國開行前述人士分析稱。

在陳元的定義里,開發性金融介乎商業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之間,它以服務國家戰略為宗旨,以中長期融資為手段,依托國家信用,通過發行金融債券籌集大額資金,以市場化方式支持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

開發性金融與商業性金融有一個重要區別是開發性金融建設市場,而不是單純 利用市場。

不過,在業務實際操作中,隨著經濟發展階段不同,政策性業務和商業性業務是一個不斷變動的概念,很難進行絕對化的區分。

在國開行10萬多億元資產中,純政策性業務的資產只有幾千億元,政策性、開發性、商業性三種業務的邊界如何劃分、風險承擔責任如何劃分?

“國開行的業務種類和金融服務的範圍的確過於寬泛,沒有限制,這是所有的股東成員和監管部門包括財政部、銀監會、匯金公司都認識到的問題。”一位接近匯金公司人士稱。

最核心的是風險承擔機制,即最終的貸款損失風險誰來承擔?是財政部還是央行承擔?目前的轉型方案對此並未明確。現在央行負責審批國開行每年的發債規模,但是最終風險責任並不是央行承擔。前述財政部人士表示,“國開行總資產已膨脹到10萬億元,財政部門顯然無力背負這麼一個龐大的或有負債 的開發性金融資產。”

約束機制不足

此次在國開行的公司治理架構設計中,也將借鑒KFW 的模式,新設外部監事會,成員由幾個部委領導組成,包括財政部、商務部、發改委、銀監會、央行等。“從中國的體制看,如此一來,董事會形同虛設,仍由部委領導拍板決策。”一位國開行內部人士稱。目前國開行董事會的組成結構中,財政部、匯金公司派的董事各有四人,還來自國開行的四名執行董事,一般是司局級幹部。

KFW 為德國的開發性金融機構,代表德國政府的利益,為德國經濟發展起重要作用的國有銀行。KFW 也有由政府部門領導組成的監事會,監督KFW運作,但具體項目由董事會決定。

國開行的商業性業務將由單獨成立的商業子公司運營。一位國開行人士介紹說,中小企業信貸業務屬於商業性業務,國開行考慮未來成立一家子公司做零售業務,管理和運作模式與商業銀行差不多,做為開發性金融的探索或創新。

KFW 旗下設有專門做中小企業信貸業務的機構,在KFW投資信貸當中,首要任務是為促進德國中小企業的發展,為中小企業在國內外投資項目提供優惠的長期信貸,因為德國99%的企業是中小企業,解決了德國近三分之二就業人口的就業問題。

不過,與KFW 不同的是,國開行一直缺少約束機制。與2007年國開行改革初期的3萬億元的總資產相比,短短八年,國開行總資產已超過10萬億元,規模迅速膨脹三倍多。

“開發性金融的主要目的不在於放貸,而在於市場催化作用,證明它確實能帶來一套新的方法,能夠解決傳統上不能解決的問題;國開行完全可以增信的方式介入,帶動商業銀行支持。這是最理想的效果,也是國際上實施開發性金融機構的效果;但這需要國開行的高姿態,可否從更大的金融生態全局考慮。”接近匯金公司人士稱。

據一位財政部人士介紹,KFW 的理事會架構既有激勵也有約束。其成員構成中包括財政部和商業銀行,特別是商業銀行作為理事會成員,在機制上就可起到制約的作用,避免造成與商業銀行的不公平競爭。

此前,針對國開行的最大爭議是,與商業銀行競爭。這也是啓動國開行商業化轉型的主要原因之一,監管當局希望以《商業銀行法》約束國開行,並使其和商業銀行遵守同一遊戲規則競爭。

不過,債券立行、中長期信貸、不吸收存款這些政策性金融獨有的特徵,國開行先天並不適用《商業銀行法》。

而針對開發性金融或政策性金融的立法長期缺位。

KFW 成立時,專門成立了《德國復興信貸銀行促進法》,確立了它的法律地位和作用。同時,為了解決不與商業銀行競爭問題,其信貸資金不是直接給貸款人,而是通過轉貸或借貸給商業銀行,再到達貸款人手中。這樣一來,KFW 與商業銀行不是競爭的關係而是合作的關係。從某種程度上說,KFW 為促進德國經濟發展所提供的信貸、規劃和方案是通過“批發”的方式由商業銀行進行“批發”與“零售”。

“中國一直沒有形成政策性金融和商業性金融如何協調的機制,也一直沒有給政策性金融立法,這是我們一直呼籲的。”中國進出口銀行董事長李若穀接受財新記者專訪時曾坦承。

“需要有一套衡量業績的標準,包括一旦商業銀行願意進入開發性金融培育的市場,國開行就應退出,否則就算錯誤。因為從自身擴大影響的角度看,國開行不會願意退出。通過這套機制,使國開行在有約束的條件下,充分施展才能,否則容易做過頭,比如將商業性業務納入到棚改貸里,最後難免面臨債 務重組的局面。”一位高級金融專家稱。

據財新記者瞭解,2014年國開行的發放棚改貸4086億元,是2013年的4倍,目前全國棚改貸資金一半來自國開行。

但一位國開行人士也坦承,“現在有一個問題是,棚改是個筐,地方政府什麼都往里裝,打包、挪用現象恐怕不可避免,但地方最終用到哪兒,是否一定用到棚改,不容易管控。”“立法問題不解決,就無法確定國開行的行為邊界,這對國開行的定位也是一種保護,否則商業銀行對國開行的質疑和爭議會長期存在。”前述高級金融專家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9252

【國開行變道】10萬億噸位的“大象”變道 國開行搖擺舞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8907

北京長安街上,國家開發銀行牌樓式的總部大樓顯得格外突出。 (CFP/圖)

編者按:它為棚戶區改造和城鎮化“輸血”,是加速撬動中國城市化的重要“金融支點”;

它是全球最大的“金主”,開發金融體量遠超世界銀行,正在挨個“開發”全球190多個國家和地區,為國家戰略提供了有力支撐;

它曾經銳意從一家政策性銀行向商業化改革,並在改革中迅速膨脹成總資產超過10萬億、僅次於四大行的巨無霸。現在,經濟新常態時代,它的政策性責任日益凸顯,終於轉身貼上了新標簽。

奮發、迷茫、搖擺、尋找……從政策性銀行到商業化機構再到開發性金融,國開行改革18年半途生變,劃出一條中國式摸石頭的獨特軌跡。

南方周末經濟板塊為此留下這道印記,是為本期“國開行變道”專題。

2015年4月12日,中國政府網公布,國務院批複了國家開發銀行(下稱國開行)、中國進出口銀行、農業發展銀行改革實施總體方案。

這三家銀行均為1994年建立的政策性銀行,其中國開行已於2008年成立國開行股份有限公司,旗幟鮮明地進行著商業化轉型。

與對另兩家銀行“強化政策性職能定位”“堅持以政策性業務為主體”的要求不同,批複對國開行的定位沒有“政策性”三個字,而是代之以“開發性金融機構”的定位。

資產已經狂飆到超過10萬億、在國內則僅次於工農中建四大行的國開行,迎來了新的方向。

這是否意味著,國開行進行了多年的商業化改革將一朝轉向,回歸政策性銀行?

“以正式文件的形式調過來”

“十八大”以後,國開行改革已現端倪,“口風變了”。

對於熟悉國開行的人來說,消息來得並不突然,改革轉向早有端倪。

國開行成立於1994年,早年痼疾纏身,不良貸款率一度高達40%以上。

國開行是典型的計劃經濟產物,自成立以來的模式一直是,計委挖多大的坑,國開行就種多大的樹,給多少錢。

試探多年之後,國開行在2007年第三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後正式明確方向。2008年末,國家開發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掛牌,成為政策性金融機構改革的一個標誌,“商業化改革”成為國開行的未來方向。

及至2012年初的第四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以及當年9月份發布的《金融業發展和改革“十二五”規劃》,仍然提出要繼續推進國開行的商業化改制。

然而在這兩次會議之間,對於國開行的定位,已經開始出現了不同的聲音。

曾參與當時政策性金融內部研討的時任財政部財科所所長賈康向南方周末記者回憶,“在第四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開始之前,內部就有討論,但會議之後,還是沒有把這個路線調過來,延續了之前開行商業化轉制的要求。”他說,“那次會議本來有改變的機會,但是這個機會沒有用,主導的思路還變不過來。”

在他看來,到“十八大”以後,國開行改革已現端倪,“口風變了,三中全會很清楚,已經有了‘開發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的表述。現在等於是以正式文件的形式把它調過來了。”

一位在國開行研究院工作多年的高層人士則向南方周末記者透露,關於政策性、商業性、開發性這三個概念,在業內已經“攪來攪去”很多年了。

“政策性、商業性等於是人的性別,男人和女人;開發性是職業,你是幹什麽的。”他說。比如中國進出口銀行是搞進出口貿易的,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是搞農業發展的,開發性強調的是職能。在他看來,國開行走商業化改革有點走不下去,“政策性銀行改革的方向不能變性,相當於男人的改革方向不能變成女人。”

當時幾大國有商業銀行剝離壞資產、重組上市,“看著他們上市挺好啊,工資也高了,我們的市場化也做得不錯,就動了一點心”。

此輪國開行改革的新定位,他認為有了“積極向上、轉型的感覺”,也避免了讓人認為國開行的改革走了回頭路。

“國開行自己早就願意用‘開發性金融機構’這個表述了,這會給實際工作帶來好處。”賈康說,因為提到“政策性銀行”,人們往往會理解為背靠財政資金、政府兜底,這就使得很多合作夥伴會提出很高的過分的要求。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郭田勇長期關註政策性銀行改革,在他看來,“開發性”就是介乎“政策性”與“商業性”之間的,國開行從之前的商業化道路又向政策性方向有所回調。

“究竟有沒有在商業金融和政策性金融之外的第三種金融形式,成為開發性金融欲尋求長期發展而必須回答的一個問題。”央行貨幣政策司副司長孫國峰在4月14日撰寫《開發性金融的邏輯》一文中,對國開行的身份也試圖給出定位。

棚戶區改造,是國開行傾註重金的新業務,意味著其正在承擔更多的政策性功能。圖為國開行在安徽蚌埠的棚戶區改造項目現場。 (CFP/圖)

城鎮化大生意

隨著新一屆政府提出新型城鎮化戰略,國開行的生意也向中國的更深處擴張。

在此之前,與商業化改革相伴的,是國開行規模的飛速擴張。

自從1998年“蕪湖模式”出現以來,國開行成為了地方政府的重要“金融支點”。

彼時,國開行與蕪湖建投簽訂了10.8億元十年期貸款協議,用於當地6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蕪湖財政全面兜底償還。

這種被稱為“打捆貸款”的模式,被稱為“一次巨大的思想解放”。四年之後,2002年,蕪湖模式升級,政府授權借款人以“土地出讓收益質押”作為主要還款保證。至此,土地出讓收入被裹挾進高速的城市化發展進程。靠負債跨越式發展的方式,越來越強烈地刺激著中國經濟。

2011年底,國開行融資平臺貸款余額近2.4萬億元,占同期全行人民幣貸款余額的56%,同期全國融資平臺貸款余額的26%。

隨著新一屆政府提出新型城鎮化化戰略,國開行的生意也向中國的更深處擴張。

最近一兩年內,地處皖北的老工業城市安徽蚌埠,曾迎接密集到訪的國開行高層。

中部省份安徽,被國家列為全國首個新型城鎮化試點省份,也因此被國開行列為“金融支持城鎮化”首個試點省份。雙方合作的第一個項目即落戶蚌埠市。

一位與國開行密切接洽的蚌埠市政府內部人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與上一輪城鎮化建設重心為城市基礎設施不同的是,此番國開行投入資金正大手筆向“產城一體化”及“棚戶區改造”傾斜。

2013年9月下旬,國家開發銀行行長鄭之傑、評審總監樊海濱一行到訪蚌埠,參觀項目基本集中在上述兩個範疇。

所謂“產城一體化”,就是在處於未來城市規劃區範圍之內的郊區農村,按照城市標準建設新型小區。這些村往往在規劃的工業園區旁邊或園區內。

據一位陪同考察的在場人士回憶,與北上廣等大城市不同,他們認可在蚌埠的試點將更具有可供複制和推廣的樣本意義和示範效應。

國開行的首個新型城鎮化試點項目為何獨獨落戶蚌埠?一位城投公司人士回憶,2012年11月,國開行總行黨建巡視組視察蚌埠時提及,當年初國開行與安徽省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表態支持安徽五大領域發展,只有新型城鎮化這一領域的項目仍未落地。

鏈接

開發性金融源於國際上的開發性金融機構,如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近年來,開發性金融在我國取得令人矚目的發展。開發性金融為基礎設施、基礎產業和支柱產業等國家經濟整體發展戰略性領域提供了大量長期建設資金,對中國的城市化、工業化和國際化進程發揮了獨特的作用,走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開發性金融之路。與此同時,伴隨著政策性金融機構的改革,社會各方面對開發性金融的定位問題也越來越關註。

開發性金融在強調實現政府發展目標、彌補市場失靈時,容易和政策性金融相混淆;而在強調運用市場化的運營模式時,又可能被理解為與商業金融相競爭。究竟有沒有在商業金融和政策性金融之外的第三種金融形式,成為開發性金融欲尋求長期發展而必須回答的一個問題。

——摘自《開發性金融的邏輯》,原載於《清華金融評論》,作者孫國峰為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副司長,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

得到消息的第二天,蚌埠市五大領導趕到合肥,向國開行安徽省分行表達了濃厚的興趣。“對接以後,行長聽了也覺得很好,雙方達成意向。”上述城投公司人士稱。

與以往相比,國開行的資金投放更為大手筆。

僅就新型城鎮化項目一項,國開行將在三年內為蚌埠市提供50億規模授信,遠遠超過此前蚌埠全市在國開行的貸款余額。

更大規模的信貸資金投放將被用於棚戶區改造項目。據多位蚌埠政府人士證實,未來三年國開行或將向蚌埠提供至少100億元的授信,用於560萬平米的改造項目和安置房建設。

“當時這個支持規模在全國都很少有。”蚌埠市一位政府人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可資對比的是,在蚌埠2010至2012年上一輪棚改中,盡管項目規模相當,但國開行的授信額度僅為28億元。

蚌埠的故事正在全國各地加速上演。

國開行數據顯示,2014年國開行發放新型城鎮化貸款1.11萬億元,占全行當年發放人民幣貸款的六成。至此,城鎮化貸款已累計發放8萬億,加快中國城鎮化進程十年左右。

在這樁利潤豐厚的大生意中,國開行的身份為其帶來了許多好處。

“把政府的組織優勢轉化為信用優勢”一直是國開行並不諱言的重要優勢,“銀政合作”一直是國開行城鎮化生意中的重要抓手。

“中間道路”走不下去

改革走不下去,一個重要原因是錢。國家戰略每每都需要國開行,但又削減了其特權——發債的準主權級國家信用。

但是,國開行的“含糊”身份,招致了諸多非議。

中投公司副總經理謝平在《中國金融改革思路:2013-2020》一書中就直言,政策性機構享有國家信用,在資金成本上有優勢,如果與商業銀行競爭,會扭曲市場競爭機制。另外,如果放任商業性行為,這些政策性機構可能濫用國家信用,擴大負債和業務規模,積累系統性風險。美國房利美、房地美就是典型教訓。

事實上,多年的商業性與政策性之爭糾纏著各方之間微妙的利益訴求。

在賈康看來,國開行商業化改革本身從一開始就出現了方向性的問題——如果要商業化改革,就要按照商業化機制獲得,不能附加給它大量的政策性業務。“國開行業務上來說並不困難,它的管理還是下了功夫,業務不斷擴展。但是總體邏輯上沒有理順的。從方方面面對它的要求來看,有明顯的紊亂和悖反。”

改革走不下去,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錢。

資金來源是銀行的生命線,不能吸收存款的國開行,發債是維持生命線的主渠道。成立之初,國開行的資金來源主要是央行向金融機構攤派開行金融債券。到2000年,這種攤派變成了國開行運用國家信用在市場上自行發債。

在2008年改革之前,作為政策性銀行,國開行享受著風險權重為零的國家主權信用等級,發債成本極低,它意味著廉價的資金來源。開行因此成為除財政部之外最大的發債主體,是中國債券市場的重頭角色。

然而在商業化改革之後,這一政策紅利被取消,變為一年一定,甚至三年一定,債券信用問題一直未明確。

曾經有測算顯示,假如國開債按照商業銀行債來監管,開行債的風險權重由0%上升到與一般商業銀行相同的20%,商業銀行每年需再占用資本約450億元,並且受到集中度的限制,商業銀行很快將無余力購買新債,2年左右其發債空間將消耗殆盡。

據財新網報道,自2008年以來,政策的不確定使得國開行的發債成本比轉型之前上升了至少50個基點,大大高於以往4%的平均收益率,而且時常不得不一再推遲發債計劃。

“既讓幹著政策性的活兒,又全靠自己賺錢,誰也不是神仙。”上述國開行研究院高層替國開行叫屈,他時常能看到辦公樓里,處長們在樓道里跑著送文件、跑著開會,要援藏、援疆,甚至對水災、旱災提供支持。在他看來,國開行一直很努力地“不給家長添麻煩”,“哪能既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

自2008年以來,金融危機後“四萬億”刺激政策出臺、“走出去”戰略實施……這些國家戰略每每都需要國開行,但同時又削減了其唯一的特權——發債的準主權級國家信用。

國開行現任董事長胡懷邦在2015年4月14日接受采訪時也透露,2008年後開行債信采取“一年一延”的權宜方式,國內外投資者對國開行發展存有疑慮,發債難度不斷加大。

“如果發債規模上不去,前期債券的還本付息可能會出現問題。”一家商業銀行債券交易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新一輪改革中,是否給國開行恢複2008年以前的國家信用發債紅利,成為焦點。

據財新網報道,近期,國開行金融債(下稱國開債)的債信等級將明確恢複為商業化改革前的主權信用等級。

這把政策的劍,隨著國開行改革方向的調整,將又重回國開行手上。

2008年,國開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標誌著這家政策性銀行正式向商業化轉型。 (CFP/圖)

戲份加重

隨著中國政府在國內和國際兩面的角色都在發生重要變化,國開行的“國家”戲份越來越重。

正在此時,隨著中國經濟新常態的到來,國開行的角色也悄然發生著微妙變化。

最典型的標誌,莫過於其在棚戶區改造中扮演的角色——這塊業務的增速甚至超過城鎮化核心業務,並且意外為國開行帶來了萬億級別的資金。

2004年,國開行掏出了首筆棚改資金:根據陳元在《政府與市場之間》中的描述,2004年12月,時任遼寧省委書記李克強到棚戶區調研,三天後他給陳元打電話希望國開行支持棚改。次年初,國開行發放首筆30億貸款,開啟銀行業支持保障房建設的先河。

7年之後,2011年12月,為了感謝國開行的貢獻,住建部時任副部長齊驥冒著嚴寒專程到國開行總部親手送感謝信,他甚至還專門到具體經辦貸款的處室,送給每人一張他親筆簽名的賀卡。

如今戲碼還在加重。

2013年,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出了五年1000萬戶棚戶區改造計劃,加上當年新開工的630萬套保障性住房,資金來源成為了中央政府必須考慮的問題。

“過去6年加杠桿的主體是地方政府,而2014年以來主體正悄然轉移至中央政府及相關主體(開發性金融機構)。”社科院教授劉煜輝在一篇分析中寫道,“國開行正在穩增長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可資佐證的是,據2014年3月《人民日報》報道,國開行董事長胡懷邦表示,未來五年每年為棚改提供的資金將不少於1000億元。僅3個月後,國開行二季度工作會上,這個標準被大幅擡高,胡懷邦稱,國開行要“爭取全年發放貸款4000億元以上”。

2014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在關於棚戶區改造工作的通知中,明確由國開行成立住宅金融事業部,重點支持棚戶區改造及城市基礎設施等相關工程建設。為了解決資金來源問題,央行通過PSL為國開行提供1萬億元資金額度,資金利率較市場利率低約1個百分點。

此後,國開行棚改貸款大大加速,增速大幅超過原來業務的重心城鎮化貸款。2014年新增發放棚改貸款4086億元,占銀行業九成份額。這一貸款數字較上年增長3.9倍,貸款增速提升約10倍。

巨額的棚改貸款,加上國開行承諾2015年將在鐵路及水利等方面分別發放1000億、900億元貸款,使得國開行的國內業務重心實質上重新回到了“政策性金融機構”的軌道內,甚至被外界評價為“成為新的財政二部”。

與此同時,2014年以來中國政府以“一帶一路”戰略為核心的多邊合作發展規劃,也為國開行的海外業務帶來了新的轉型機遇。

2014年11月,習近平主席宣布中國將出資400億美元成立絲路基金,直接支持“一帶一路”建設。國開行正是絲路基金的發起人之一。

在中國此前已經成立的十幾家政府合作基金中,國開行是最早的發起人和管理者。而在絲路基金成立之後,包括中國和墨西哥合資的中墨投資基金、中國與阿布紮比投資局合作的中國阿拉伯基金等一系列類似的基金正在陸續成立之中,國開行均擔任著出資人代表等重要角色。

隨著中國政府在國內和國際兩面的角色都在發生重要變化,國開行的改革邏輯也自然生變。

國開行的“國家”戲份越來越重,改革邏輯自然發生轉變。 (CFP/圖)

新的手術動在哪里

目前國開行“口徑很嚴”,但已經有非常細致和複雜的整體改革方案,估計不久後將會公布。

隨著國開行新定位的明確,新的手術也將開始。

一位國開行內部人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目前國開行“口徑很嚴”,但已經有非常細致和複雜的整體改革方案,估計不久後將會公布。

據騰訊財經報道,此輪改革中,國開行或將引入新股東,並對董事會進行調整,甚至不排除分拆的可能性,將已有的商業化項目拆成一個新的機構。

董事會的調整,4月14日《人民日報》對國開行董事長胡懷邦的專訪中得到了確認:增加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商務部、人民銀行等部委負責同誌作為部委董事,充分發揮部委董事在重大決策等方面的統籌協調作用。

“以前是誰出資誰就派董事,出資人是股東,現在除了出資人之外,相應的一些國家宏觀經濟管理部門,為了貫徹國家的政策導向,也要派出一些董事,這樣決策會更加科學。”郭田勇說。

關於引入新的股東,上述國開行研究院高層透露說內部曾有過多次討論。

目前國開行的三位股東是財政部(50.18%)、匯金公司(47.63%)、和社保基金理事會(2.19%)。

自2008年底,國開行變身國家開發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起,屬性變了,引入新股東成為可能。

在他看來,最有可能入股的是國有企業。“國開行這種政策性的性質,民營資本第一是不願意進,第二可能也不讓他進。”

入股國開行旗下的子公司,也是可能的一種選擇。

目前,國開行共擁有四家子公司和十余家村鎮銀行。子公司分別是國開金融有限公司、國開證券有限公司、國銀金融租賃有限公司和中非發展基金有限公司。對前三家公司而言,就職能和收入來源來說已經實現了對政策性職能的剝離。

“現在改革方案有兩種,一種是機構分立,一種是分賬。”謝平在一篇文章中說道。在他看來,厘清邊界極為重要,“政策性銀行改革在中國多次的反複,根本的原因實際上不在中小銀行本身,還是在於我國目前經濟領域中政府和市場的邊界不清楚,而且經常變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522

國開行副行長李吉平:政策性銀行將在可持續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701542.html

國開行副行長李吉平:政策性銀行將在可持續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一財網 徐燕燕 2015-10-23 14:09:00

10月23日,“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保爾森基金會可持續性年會2015”在北京舉行,年會主題為可持續的經濟轉型。關於可持續發展的融資問題,成為一個重要的討論議題。

由第一財經日報副總編輯楊燕青主持的“可持續的未來:商業投資與合作”分論壇上,國家開發銀行副行長李吉平表示,中國國情下,解決融資發展,兩頭都要走,不能偏激,不能由過去單純靠財政,轉到今天完全商業性。還是要走政府主導的,通過市場方式,來解決資金的融資問題。在他看來,國家開發性金融的概念就是在政府和市場之間發揮作用,政策性銀行將在可持續發展道路中扮演重要角色。

“探討可持續的經濟轉型問題,不可忽視的是構建綠色金融的主題。一方面,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面臨生態形勢很嚴峻,去年,我們國家74個主要城市,只有8個城市空氣達標;75%城市的水資源超標;19%的公共土地面積超標。另外我們生態建設資金也有重大缺口。“李吉平指出。

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的測算,在資金需求總量上,“十三五”期間,按照落實現有已經制定的環境規劃、計劃和標準的“低方案”,中國在工業汙染治理、環境修複、可持續能源、環境基礎設施建設、能源與資源節約五大領域的綠色融資需求為14.6萬億元;若基於環境無退化原則的“高方案”,則資金需求高達30萬億元。

李吉平表示:“近五年的用於治理空氣汙染的就要1.7萬億以上,財政供應的程度最多10%~15%的樣子。實現我們的可持續發展,包括能源的持續發展,不可不構建可持續發展和綠色金融。”

那麽,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金融體系將如何構建?李吉平指出,可以把財政、金融、稅收融為一體,打造全方位綠色金融體系,釋放市場能量。具體他提出了幾點建議。

一是由政府和大型金融機構合作設立政性策導向的綠色金融基金,以經營和適當獲利的原則,為商業性的綠色基金提供融資支持。

再一個,由政府和大型金融機構合資設立股份制的商業化運作的合作機制,政府提供優惠的政策支持,由國內的銀行、保險等機構聯合設立專業化、商業化基金。

此外,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政府加快促進綠色金融發展的政府投融資平臺,積極推動財政體制改革,為政府提供穩定的政策收入來源渠道,提高政府在現有分稅制體系中的分享比重,發揮政府對綠色金融的支持。

最後,還考慮整合目前政府的綠色金融和建設基金來源渠道,發展資金的來源,包括產業化貸款等都用於支持發展。

“中國國情下 解決融資發展,兩頭都要走,不能偏激,不能由過去單純靠財政,轉到今天完全商業性,我覺得中國還是要走政府主導的,市場方式的,來解決資金的融資問題,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是一個好方法,但是在中國現在的條件下,有一個逐步運用的過程。”李吉平在論壇上說。

國家開發銀行最新改革定位為政策性開發銀行,在這一過程中,將扮演重要的角色。李吉平指出,開發性金融的概念是指在政府和市場之間發揮作用。通過融資規劃和政府合作,整合資源,連接市場和政府,建設信用和金融的問題。他認為,將來通過國家的、財政的、中央的、地方的、市場的、商業金融等多種渠道,足以解決可持續發展道路中的資金需求問題。

編輯:聶偉柱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6048

埃及央行獲得國開行10億美元貸款 補充流動性 增強外匯儲備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1/4742728.html

埃及央行獲得國開行10億美元貸款 補充流動性 增強外匯儲備

第一財經日報 王琳 2016-01-22 09:19:00

1月21日,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埃及進行國事訪問期間,國家開發銀行(下簡稱“國開行”)與埃及央行簽署10億美元貸款協議,與埃及國民銀行董事長阿巴斯簽署7億美元貸款協議。

正在埃及訪問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埃及總統塞西,21日共同見證了國開行與埃及央行、埃及國民銀行的簽約。

埃及每日新聞報21日報道稱,當天埃及幾家銀行與中國合作夥伴簽署了共計18億美元的貸款。

埃及每日新聞報稱,除上述17億美元外,國開行還將向埃及銀行(Banque Misr)貸款1億美元來為埃及的戰略項目提供融資。國開行與埃及國民銀行7億美元的貸款也用來支持埃及的戰略項目開發。

國開行稱,對埃及央行10億美元貸款項目,旨在加強埃及外匯儲備,解決埃央行補充流動性的燃眉之急,是國家開發銀行首次開展對境外央行大額授信。

據埃及每日新聞報報道,國開行對埃及央行10億美元貸款將分為11年發放,分別一個3年的寬限期和8年的低息償還期。

國開行是目前唯一在埃及設有代表處的中資金融機構。截至2015年底,國家開發銀行在埃累計推動產能合作、金融合作、電力、基礎設施等領域項目8個,涉及融資金額31.28億美元,評審承諾21.72億美元,發放2億美元,貸款余額5.22億美元。

國開行21日晚發布上述消息稱,國家開發銀行此次高訪簽約是此次習近平主席訪埃高訪成果中最受雙方政府關註的項目。

國開行稱,該項目既解決埃央行補充流動性的燃眉之急,踐行中國對非“真、實、親、誠”合作方針,又以金融合作助推中資企業“走出去”,服務中國“一帶一路”戰略,有力擴大了中國在區域的影響力。

國開行援引埃及政府態度表示,埃及政府認為,該項目對緩解埃及央行當前流動性不足,提振埃及經濟發展信心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有力促進了中埃雙邊關系發展。

埃及 HC 證券與投資公司2015年11月發布報告稱,凈國際儲備余額和國際收支的下降需要埃及采取非常規措施來應對外匯短缺問題。

2015年12月,埃及外匯儲備下降至164.45億美元,2011年1月革命前為360億美元。

中埃兩國領導人還見證了《中埃關於加強兩國全面戰略夥伴關系的五年實施綱要》、《中埃政府關於共同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諒解備忘錄》以及電力、基礎設施建設、經貿、能源、金融、航空航天、文化、新聞、科技、氣候變化等領域多項雙邊合作文件的簽署。

埃及每日新聞報稱,中埃共簽署21項經濟合作協議和一個多領域合作的諒解備忘錄。

編輯:仇芳芳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338

國開行原監事長姚中民嚴重違紀被查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4022.html

6月6日,中紀委網站發布消息,國家開發銀行原監事長姚中民涉嫌嚴重違紀接受組織調查。

公開資料顯示,現年64歲的姚中民,1994年從河南省政府副省長任上調往國開行,歷任副行長、黨委副書記等職,還當過4年的紀檢組組長,2008年9月起任國開行黨委副書記、監事長,於2014年被曝退休。

2006年5月,姚中民當選中國石化(600028)第三屆董事會董事,任期三年。在姚中民擔任董事期間,時任中國石化董事長的陳同海、蘇樹林以及總裁王天普,目前均已落馬。

在中紀委正式通報之前,2015年有媒體曾報道了違反八項規定未被點名的省部級官員,姚中民位列其中。至今仍可以通過紫光閣網(中共中央國家機關工作委員會網站)以及一些地方政府網站發布的消息看到,2015年1月中央紀委曾發布《關於姚中民、王用生同誌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的通報》》(中紀通〔2015〕1號)。

最近的關於姚中民的公開報道是2015年3月兩會期間,作為全國政協委員參與政協小組討論。

姚中民1952年6月生,河南淮陽人。1977年9月遼寧財經學院(現東北財經大學)基建經濟系基建財務與信用專業大學本科畢業,1996年12月中南財經大學(現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投資系投資經濟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經濟學碩士,高級經濟師。

在國開行任職前,他曾任中國建設銀行河南分行副行長、行長、黨組書記等職,1993年4月到1994年1月任河南省政府副省長、黨組成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23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