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黄光裕手机终于开机 旗下工具公司来龙去脉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hkstock/hkstocknews/20081209/22575612967.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522

全球近四成電腦開機都靠它

2011-1-24  TCW




在一個冷門行業中苦守九年,一家資本額只有三億多元的台灣小公司,終於在二○一○年熬出頭。

這 家公司叫做系微,主要的產品BIOS(Basic Input∕Output System,通稱韌體),做為PC與筆記型電腦(NB)中連接作業系統與硬體設備的必備橋樑,肩負著啟動電腦、決定開機速度快慢的重任。因為既非硬體也 非軟體,屬於利基市場,冷門到全世界只有三家公司在做,除了系微之外,另外兩家是美國大廠:鳳凰軟體(Phoenix Technologies)與安邁科技(American Megatrends)。

產業本身就屬冷僻,加上市場長期被鳳凰與安邁所占據,兩者分別在NB與PC中高達九成的市占率,讓系微只能在夾縫中苦苦掙扎。

台灣獨缺! 遇金融海嘯,營收仍飆漲

但 最近三年,情況卻出現改變。先是營收與獲利屢創新高,在金融海嘯之下,竟然連兩年飆出五○%以上的跳躍式成長,從二○○七年到二○一○年,系微的營收上漲 了二‧五倍,達到九億零一百萬元的規模。在NB BIOS領域的全球市占率也大幅提升,從一○%左右上升到近四○%,等於與兩大美廠三分天下、鼎足而立。

不僅如此,二○一○年《富比世》(Forbes)雜誌在一萬三千家公司中,選出「亞洲二○○家最佳中小企業」(Asia's 200 Best Under a Billion),系微赫然在列,同被選中的還有洋華、揚智、立錡等公司。

在冷門領域闖出一片天,「其實是有點誤打誤撞,」系微董事長王志高笑著說。 時間回到十三年前,王志高是專營電子零件代理分銷的倍微科技董事長兼創辦人。當時搭上台灣科技產業成長列車的倍微,業績連年增長,王志高沒有自滿,反而尋找可以自創品牌的產品與機會。

他注意到,廣達、仁寶等PC代工大廠,因為缺乏BIOS技術,不是得花大錢自己養,就是找鳳凰等美商代工,恰巧美國一家BIOS大廠系騰(SystemSoft)因為財務不佳尋求出售,他見機不可失,以兩百萬美元(約合新台幣六千萬元)價格買下。

王志高的算盤是,台灣擁有完整的PC硬體代工產業鏈,獨缺這一塊,而且BIOS毛利率高達九成,只要能搶到一○%以上市占率,大概都穩賺不賠。最棒的是,系微在二○○○年還爭取到英特爾入股二○%的支持,前景看好。

打規格戰! 趁龍頭失策,早兩年竄出

「沒想到,進去之後才發現根本不是那麼一回事,」他苦笑說。

第一個困難是規格的制定權。一位國內代工大廠的軟體總監指出,BIOS是一個易守難攻的產業,門檻極高,一旦讓先進者掌握了規格優勢,後進者很難與之匹敵。

創業前八年,他一直在小賺與小賠中浮沉。

美商啃惠普(HP)、戴爾(Dell)等大肉,他只能撿一些國內廠商不要的雞肋,勉強維持著基本的營收。「頭已經洗了,還是得等沖水,」王志高苦笑。他一邊做,一邊調整體質,等待英特爾取回規格的主導權。

耐 心抱緊龍頭大腿六年,果然讓他獲得甜美果實,二○○六年,英特爾召開一次規格制定大會,超微(AMD)、惠普、戴爾、IBM等大廠全數到齊,BIOS市場 從此改朝換代,成了英特爾的天下。原本的老大鳳凰軟體,卻因為過度自信,沒有在第一時間加入英特爾陣營,足足晚了兩年,就這樣給了系微竄起的機會。 「他們的確搶得先機,」鳳凰科技大中華區總經理吳惠瑜坦言。

打人才戰! 人力多一倍,客服占優勢

但光是取得規格制定權還不夠,下一步,是人才戰爭。

「這一行最難的是找尋人才,」吳惠瑜指出,BIOS因為兼具了軟體與硬體兩種特性,工程師也必須擁有「雙E」(Electronic Engineer,電子工程)背景,而且還得懂得特殊的程式語言,養成極為困難。「全台灣能做BIOS的大概不到一千人,」吳惠瑜說。

初 跨入BIOS領域,技術與產品穩定度無法與三十年以上經驗的鳳凰軟體相比。但王志高卻很聰明的建立了一套培育系統來打人海戰術,他不限經驗,大量啟用剛畢 業的新鮮人,把一張張白紙塗成能橫跨軟硬體知識的人才。「這讓它在客戶服務上占盡優勢,」吳惠瑜說。系微的工程師高達四百人,是鳳凰與安邁的兩倍,只要產 品有問題,馬上就能用充裕人力前往修正服務。

不過,經歷連三年成長後,系微要面對的,是總體市場環境的轉變。仕橙3G教室技術總監陳俊宏指 出,當前趨勢已從PC轉向平板與智慧型手機裝置,就連微軟(Microsoft)也在近日聲稱支援不需要用到BIOS的ARM系統,顯示英特爾呼風喚雨的 絕對主導地位出現鬆動,「BIOS很可能變成夕陽產業。」

對此,王志高雖然認為言之過早,但系微在過去一年來積極朝向Android發展,聯合國內眾硬體廠商,成立開放式軟體市集,企圖在BIOS市場之外打開另一片天。只是能否再複製過去的成功模式,就有待時間證明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66

綜藝節目跨入億元時代:節目開機就盈利,產業鏈悶聲賺大錢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721/144287.html
還在驚嘆於現在一部電影隨隨便便就能掙幾億?不妨告訴你,如今的綜藝節目,早已普遍跨入「億元」時代,一個節目的冠名費不超過1億,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再加上其他各種廣告和周邊創收,一檔好節目比一個好電影來錢更快。甚至有些節目你連聽都沒聽過,人家照樣賺得盆滿缽滿。

這兩年,國內綜藝的整個盤子起來了,一個好節目上下游形成產業鏈,其中的利益空間令人咋舌,足以養肥很多人。「蛋糕」這麼大,它是怎麼壘起來的?誰有資格來吃?該從哪處下嘴?搜狐娛樂特地採訪多位業界人士,帶你全方位瞭解這塊誘人的超級大蛋糕。

一、綜藝為啥這麼火?大環境催生大繁榮

一檔好的綜藝節目不僅能帶來高回報率,同時對提升衛視的品牌價值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這一點,早就是電視人普遍共識。這兩年電視綜藝開始走向大繁榮,則和電視大環境的改變不無關係。

【熱錢湧動】 錢多,人少,速來!

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發佈的《廣電藍皮書: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發展報告(2014)》透露,2013年全國廣播電視行業總收入達到3734.88億元。和已經接近飽和的電視劇市場不同,在廣播電視產業發展中,綜藝節目仍屬於「藍海」。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資深電視人告訴搜狐娛樂:「文化產業的熱錢已經到了一個非常恐怖的地步,業內有個笑談,原來到山西看煤礦的企業都來投電視了。尤其是《中國好聲音》讓大家看到綜藝節目是能賺錢的,一個節目就能讓一個公司成長,社會化的公司就也想成為燦星,打造下一個『好聲音』。」

熱錢大批湧入綜藝產業,這麼多錢,總要有人來花。但是,最會「花錢」的人目前仍在體制內。由於沒有那麼多專業團隊來消化熱錢,所以就會出現砸錢挖人的現象。該業內人士還爆料,「江蘇衛視《非誠勿擾》團隊出走,就是王培傑(節目總監)、王剛(節目製片人)他們的能力有資格談條件,而且背後也有投資人和熱錢支持。」除了江蘇衛視人才的出走,天娛公司也開始與央視合作,黎瑞剛上台之後對東方衛視展開新的規劃等等,體制內支配金錢的能力體制外差距明顯,未來的發展趨勢還是製播分離。

【製播分離】怎麼盈利?模式有三種

《中國好聲音》是一個分水嶺,把社會化公司製作、衛視來播出的製播分離概唸成功打入了國內。體制外的公司,自負盈虧、市場化運作,在創新和競爭力上更有優勢,所以越來越多的社會化公司拿出更多的錢和資源來投資綜藝,連央視也逐漸打開門與外邊的製作團隊合作。

華錄百納副總陳永倬介紹,現在市場上製播分離有三種盈利模式。一種是拿製作加工費,比如衛視做一檔節目有4000萬預算,製作公司拿了這預算,賺的是500萬的製作加工費,這種形式的利潤不高,而且完全依賴於電視台,通常做不大。

第二種是「好聲音」模式,就是社會公司負責投資運作,電視台負責招商運營,兩家對賭收視率,決定廣告分成,這種模式風險高,且受制於電視台,如果節目沒到現象級,賺的錢就不高,反之就能獲得高利。

第三種則是買下時段做內容。比如藍色火焰在北京衛視做的《最美和聲》項目,給電視台付固定的時段費,相當於電視媒體虛擬運營商,全權負責節目投資、製作、廣告運營,這種模式需要廣告招商能力強。節目製作之初招商營收基本就能覆蓋成本,剩下就是賺多賺少的問題。

二、創收的秘密:綜藝節目只賺不賠?

很多人並不知道,綜藝節目其實和影視劇有著本質不同,一檔節目從開機那天起,就是盈利的!一位電視節目製作人向搜狐娛樂詳細介紹了綜藝節目的製作流程:電視台開發一檔新節目,方案往往由製作人和廣告部一起出,從一開始,這個方案就要充分考慮廣告植入,再由廣告部和客戶接觸,達成初步贊助意向後,節目才啟動製作。也就是說,這樣的策略基本上保證了電視台只賺不賠。綜藝新時代的到來,則是在原有盈利基礎上,擴展了一檔節目的創收空間。

【廣告植入】明星資源是「硬通貨」

廣告收入是綜藝節目收入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一檔節目通常靠冠名和特約就能攤平成本。要解決冠名大戶,明星資源是「硬通貨」。北京衛視在《最美和聲》第二季總決賽之後宣佈趙本山和姜文加盟《造夢者》的消息,就是用著兩個大腕的名聲來招商。浙江衛視宣佈鄧超主持《奔跑吧,兄弟》也是一個道理。而深圳衛視的《來吧孩子》,由於沒有明星,即使節目內容不錯,也比較難招商。

而綜藝節目的廣告油水到底有多豐厚呢?一組來自廣告界的數字說明一切。一直以來,乳業公司是綜藝廣告投放大戶。根據公開資料,伊利、蒙牛、光明等企業在營銷費用上投入巨大,其中伊利2013年上半年的廣告宣傳費用達到了25.9億,比淨利潤高2/3。而獨家冠名《爸爸去哪兒》第二季和網絡冠名《中國好聲音》第三季就花去了將近4億,是2013年上半年淨利潤的五分之一。伊利、蒙牛、光明三大乳企2013年上半年的廣告費合計達到40.91億元。

此外,由於越來越「豪」的廣告主們花錢渴望日益增長,正常冠名和在節目中插播廣告早已無法滿足需求,為了讓金主們更好地投放廣告,綜藝節目各出奇招。有的節目見縫插針,在廣告位置上大做文章,還有的節目像電視劇一樣,直接在內容中植入廣告。比如江蘇衛視《一站到底》,經常會看到諸如此類的題目:「我們經常使用的飄柔洗髮水是美國哪家公司的產品?」「瑞星殺毒軟件的標誌是什麼動物?」「金穗卡是哪家銀行發的卡?」

【全產業鏈】衍生產品打通關!

綜藝節目開發衍生產品已不是什麼新聞。像燦星就借助《中國好聲音》節目開發了一條產業鏈。2013年,《中國好聲音》除了廣告收入、影像音頻版權收入之外,還舉辦了全國巡迴演唱會,同時推出了同名電影,雖然票房只有300萬,但上映之前就依靠植入廣告收回成本。

2014年4月,以電視劇見長的華錄百納以25億併購擅長電視欄目運作的藍色火焰,以此打通電視媒體產業鏈。華錄百納副總陳永倬接受搜狐娛樂採訪時表示,綜藝節目持續性比電視電影更強,可以連續做多個季度,同時也有很多衍生品可以開發,營收的爆發性也強。華錄百納和藍色火焰在產業鏈開發上打通了內容和客戶資源,比如即將在湖南衛視播出的《女神的新衣》,突出特點是多屏互動,在內容形態的開發上,可以做遊戲、電商導流APP、電視劇、電影等衍生開發,並直接和電商產業鏈掛鉤,衍生能力極強。

三、想不到吧?根本不紅的節目也能賺大錢!

十大綜藝節目廣告冠名排行榜

名次 播出平台 節目名稱 播出時間 冠名費 冠名商類型

No.1 湖南衛視 《中國最強音》 2013 5億(坊間傳言) 乳業品牌

No.2 央視 《星光大道(超級版)》 2013 3.3999億 果汁

No.3 湖南衛視 《爸爸去哪兒》第二季 2014 3.1199億 乳業品牌

No.4 浙江衛視 《中國好聲音》第三季 2014 2.5億 涼茶

No.5 江蘇衛視 《非誠勿擾》 2014 2.4億 化妝品

No.6 湖南衛視 《我是歌手》第二季 2014 2.35億 洗衣液

No.7 浙江衛視 《中國夢想秀》第六季 2013 1.7億 電動車、奶茶

No.8 央視 《夢想合唱團》 2013 1.6999億 酒業

No.9 央視 《中國好功夫》 待播 1.4199億 酒業

No.10 湖南衛視 《快樂大本營》 2013 1.38億 手機

註:數據來源自媒體公開報導

這份表我們不難看出,綜藝節目的「億元俱樂部」裡既有像「爸爸去哪兒」、「中國好聲音」這樣紅極一時的國民綜藝,同樣也有不少在網絡上關注度並不高的節目。火爆到全民皆知的綜藝,一兩年可能才出一個,它們的盈利能力毋庸置疑。但令人意外是,很多節目,比如那些不斷湧現的新節目和經過時間檢驗的老節目,你可能從來沒認真看過它,但它實際上經濟效益很不錯,默默為東家賺了不少錢。

【最低調奢華】

央視的《星光大道》首播至今已經10年,一期製作成本不到20萬,2013年製作了46期也就1000萬的製作成本,但卻拿到了3.39億的冠名費。此外,《夢想星搭檔》、《我要上春晚》、《中國漢字聽寫》、《開講啦》等央視棚內節目,單期的製作成本都不算高,卻都獲得半億以上冠名費。

【最不明覺厲】

即便請來約翰尼-德普收徒弟,浙江衛視的《中國夢想秀》也沒有引起多大的關注,而且播出7季以來並無太多出挑的宣傳,平均收視卻超過1.5,播到第三季就收入半億冠名費入袋。

【最沒存在感】

天津衛視的《愛情保衛戰》,作為週四的常態節目,雖然沒有引發任何網絡話題,但依然保持0.6左右的收視成績,基本排在同時段第二,作為一檔棚內錄製的情感心理節目,也沒有明星嘉賓,成本本身就不高,還獲得了5100萬冠名費,深得「悶聲賺大錢」真諦。

【最坑爹】

重慶衛視的《奇蹟夢工廠》由輝山乳業獨家冠名,重金引進韓國SBS版權節目,邀請到了曾志偉、陳可辛、張涵予、海清、寧靜五大導師。業內人士告訴搜狐娛樂,這檔節目首播收視率在20名開外,只有0.06,卻拿到了5000萬冠名費。這個客戶也成為看走眼的一個著名冤大頭。

四、那些年,被綜藝節目養肥的行當!

在綜藝節目高歌猛進的黃金年代裡,很多人依附這條產業鏈,走上了人生巔峰。有幸分吃綜藝大蛋糕的,除了靠綜藝鹹魚翻身的過氣藝人和三流明星,還有眾多微博段子手和那些自稱「電視民工」的後期公司。

【營銷大號】微博刷話題,一條六千五?

社交網絡裡任何數據都可以花錢買到,無論是熱門微博、熱門話題,還是明星推薦。由於衛視越來越重視微博和微信的營銷,應運而生的網絡營銷公司也就有了很好的「吸金」機會,據業內人士爆料,一檔大型綜藝節目光是微博和微信營銷就有100萬到150萬投入。

一位曾經做過多個歌唱類節目的微博營銷團隊負責人告訴搜狐娛樂,電視台最關心的就是「微博熱門話題榜」和「微博綜藝節目榜」,要上這兩個榜就必須要製造話題和數據優化,這些都是要砸錢的。

該負責人介紹,想要製造話題,就要砸錢給微博營銷號,但這些營銷號近年來的價格卻是水漲船高。如微博營銷大號「HAPPY張江」,一年多前發一條微博也就1000元、2000元,現在已經漲到6500元一條;還有因為《快樂男聲》而火的爆料號「圈少爺」,去年發一條才500元,現在就要3500元起跳;「扒皮王」則開價5000元。「留幾手」發一條微博4萬起,給得高的還有單條6萬。一些意見領袖也是「明碼標價」,一般收費都是五位數以上。

一位做了5年綜藝節目推廣的王先生表示,現在新媒體推廣造勢非常燒錢,「第一季《中國好聲音》開播當晚微博營銷沒有15到20萬是做不下來的,這只是一個晚上而已。而前段時間江蘇衛視《最強大腦》一晚上就10萬,現在想在微博有點聲音,沒有3萬到5萬的投入是很難有迴響的。」

【製作公司】打包接項目,酬勞過百萬

真人秀節目的拍攝,動輒三四十個機位,一期的素材就有上百個小時,這對於後期剪輯來說是一個龐大的工程,而且剪輯設備的購買成本很高,要是製作一檔節目就購置一批設備,對於成本控制來說很不划算,這就催生了專門負責後期剪輯與包裝的公司。

上海SMG旗下的幻維數碼在後期剪輯包裝上涉獵很早,承接了《中國達人秀》、《中國夢之聲》、《超級演說家》、《我為歌狂》、《漢字英雄》、《十二道鋒味》等節目的後期製作。幻維副總經理唐昊介紹,他們承接項目都是打包價,每個項目會配備20人左右,由於後期剪輯的成本高、投入大,收穫的報酬大多在百萬以上。

由於《爸爸去哪兒》第一季中「森蝶」、「名偵探天天」等神字幕,還讓業界看到了字幕組之於節目的價值。唐昊說,後期製作公司中,還沒有專門做字幕的工種,都還是劃分在後期剪輯的項目組中,只是《爸爸去哪兒》字幕火了之後在字幕設計的投入上會有所增加。比如「森蝶」之母晏超第一季時拿的是上千元的月薪,而其餘三個實習生,還被稱為「臨時工」,隨著節目大火,才升級為「項目聘請人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946

全球近四成電腦開機都靠它

1 : GS(14)@2011-02-03 00:23:31

[realblog]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21866[/realblog]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849

財經八一八: 格力手機開機即見董明珠

1 : GS(14)@2015-09-20 01:47:21

https://hk.finance.yahoo.com/new ... 0%91-220000643.html



蘋果公司剛推出全新手機,市場繼續瘋搶,但聞說因貨源較以往多,加上中國內地屬首發地區之一,所以手機炒價高不了多少,也應不會維持太久。說起手機,各品牌推出的手機,開機畫面多是公司的標誌,以顯示閣下所買產品的品牌,但內地賣開家電的格力集團,所推出手機的開機畫面,卻是集團董事長董明珠的玉照加一段祝福語,不知閣下能否接受呢。

以產銷白色家電產品聞名的格力集團,今年五月才宣稱把手機放到門市售賣,董明珠更曾豪言年賣一億部。結果,七月才有人把格力的手機曝光,而開機畫面正是董明珠本人加一段品牌介紹兼祝福語。近日,她受訪時被問到用自己玉照作為開機畫面,並非為了節省廣告費,只是她自己就是格力手機的創始人,這是對消費者的尊重,更稱手機賣五千萬部或是一億部都不是問題,只在乎公司產能。

對於以自己照片為開機畫面會否招來反感,她不認為消費者會反感,反感的只是競爭對手,因為空調行業沒有人做手機,他們做了,競爭對手急很正常。不過,據報她在有意賣手機時就曾豪言要年賣一億部,及至今年六月格力股東大會上,才把年銷售目標縮小至五千萬部。當時公司宣布每部手機售價一千六百元人民幣,首批貨源只供內部認購,暫未發貨到街。此外,她在受訪時也提到會與互聯網企業合作,但是那一家她就大賣關子,並解釋目前並非適當時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2294

飛北京途中與女友吵架圖開機艙門自殺 男生被捕

1 : GS(14)@2016-09-02 05:49:28

■涉案情侶遭警方帶走調查。



3萬呎高空上,一對情侶在飛機上吵架,其間男友情緒失控下,大喊「我現在就死給你看你信不信」,隨即跑到機尾,試圖打開艙門,準備跳機自殺,幸機組人員及時制服他,才保住機上逾百名人性命!而飛機降落首都機場後,這對情侶被警方帶走。


■機組人員講述男子圖開艙門自殺經過。

這對激動情侶都在大學念書,女友小吳剛滿20歲,而姓張男友則是18歲。兩人周日(28日)早上6時許,搭乘中國國際航空CA4169航班,由重慶飛往北京。事發時空中服務員在派發飛機餐,小吳正在跟男友爭吵:「我說我們倆可能不合適,冷靜兩天吧」,男友突然大叫:「我現在就死給你看,你信不信!」當時機組人員以為他們打架,要求2人不要在飛機上生事。小吳指,男友突然情緒激動,「他直接跨過我那個小桌板,就衝到那個門去了」,她看到機組人員追着男友,便懶得回頭再看男友情況,「後來我看空姐回來了,我以為應該沒事了」。她根本不知男友原來跑到機尾的逃生門,企圖跳機。機組人員將張男制服後,隨即報警,指看到一對情侶突然吵架,「然後男的就跑到那邊要開門說要自殺,手摸着門,正在開。」飛機降落後首都機場公安分局接到國航報警,將這對情侶帶到派出所,男友向警方表示當時非常氣憤,才會跑過去,拉一下逃生門的把手,自言不會真的跳下去。而在高空中擅自打開機艙門,可導致飛機因急速失壓而失控,有機會釀空難。


女友被罰200人幣


被警方大罵不顧在高空拉開機艙門後果,男友坦言「就是不太了解」。男友因擅自移動使用中的航空設施,被治安拘留15日,女友也因擾亂公共交通工具秩序被罰款200元人民幣(約232港元)。《京華時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902/1975749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7151

前線:一開機挑釁者即收聲

1 : GS(14)@2017-06-16 01:52:44

【本報訊】警方於2013年起引入隨身攝錄機,根據保安局資料顯示,至今警隊有約1,390部隨身攝錄機,主要分發衝鋒隊、機動部隊、新界北快速應變部隊及警區人員使用。有曾接受隨身攝錄機訓練的前線警員指,警隊內部普遍對隨身攝錄機持正面看法,「最初推行時,我哋有啲憂慮,擔心會唔會增加同市民嘅磨擦,影響執勤同增加壓力,但結果係我哋一話開機,好多時對方即刻收聲唔再挑釁,反而減少爭拗」。


4年錄影724段片


該名警務人員稱,在處理公眾遊行集會的警員不可隨意開啟隨身攝錄機,「除非上頭事前講清楚乜嘢情況下可以開機,否則示威者叫口號固之然唔可以,就算示威者推撞鐵馬、推跌垃圾桶或擲雜物,我哋都唔可以開機」。但他不諱言,守則有灰色地帶,「如果個別示威者針對某個警員喪鬧,警員多次警告都無效嘅話,警員就可以以嗰個示威者做出一啲針對性挑釁行為,而自行決定開機」。如要開啟隨身攝錄機,警員需「預告」被攝錄人士,「我哋會講拍攝日期、時間、地點同話畀對方知開機拍攝,而且對方亦會睇到屏幕影緊佢」。截至2017年3月31日,警方在4年間,曾於493事件中使用隨身攝錄機,合共錄影724段片段,當中有172段曾被用作調查或舉證。而在724段片段中,有250段是於處理公眾活動期間拍攝的片段,佔整體片段的35%。保安局透露,計劃為所有前線軍裝警員配備隨身攝錄機,並會提升現有的指揮及控制通訊系統,令隨身攝錄機兼備無線電對講機的功能,目標於2021年完成。■記者謝明明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回歸二十年】專頁: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615/2005654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550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