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海航退出 「豆奶大王」維維欲飲貴州醇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2-22/zNNDE4XzM5MDUzNg.html

經開始考察貴州醇。

近日,有消息人士透露,海航集團已 經放棄收購貴州醇酒廠,「豆奶大王」維維集團現在已經開始考察貴州醇,洽談收購事宜。12月22日,記者從黔西南州工業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向和剛處證實了 這一說法。向和剛還稱,「海航退出並不是因為不看好貴州醇,而是其自身資金鏈出了問題。」

海航價低出局

海航董事會對15億元的評估價值不予認可

貴州醇酒廠除了從事濃香型白酒「貴州醇」系列產品的生產銷售外,經營領域還涉及到彩印包裝、鐵路貨運、養殖種植、旅遊服務、商品銷售、教育醫藥等眾多行業。

此前,貴州省興義市政府改制工作領導小組已經形成了貴州醇酒廠初步的改制工作方案。據知情人士透露,改制工作領導小組對貴州醇總資產的評估值為28億元,負債為9億元,負債主要包括欠政府土地出讓金、職工安置補償費、銀行貸款。

海航已經對貴州醇進行了為期一年的盡職調查,在今年5月26日舉行的海航集團與貴州懷酒股權合作的簽字儀式上,貴州省委副書記王富玉公開稱,海航集團收購貴州醇酒廠的有關事宜,已經基本敲定。

據當地人士透露,海航想借貴州醇的土地搞旅遊地產。據記者瞭解,貴州醇酒廠廠址坐落於貴州省興義市著名的國家級風景區「萬峰林」旁,廠區佔地面積6000餘畝。但是近來房地產不景氣,海航集團因此推遲了收購計劃。

據黔西南州經貿局介紹,後來州政府決定對貴州醇的資產進行分類處置:把酒業相關資產之外的資產負債劃歸貴州省國有企業;把酒業相關資產打包,以債轉股的形式引進投資者,解決改制資金。

向和剛向記者介紹說,貴州醇的改制工作已經梳理清楚,需要賠償安置職工的費用是貴州醇的負債,投資者花錢接手這部分債務後可以進行債轉股。

據 記者瞭解,貴州醇酒業相關資產主要包括2萬噸基酒(其中包括2000噸醬香型白酒)、1100畝手續完備的工業用地、窖池、品牌,初步評估價值為15億 元。而經初步估計,2000多名職工的補償安置費高達10億元。向和剛透露,投資者最多可以控股貴州醇80%的股權,這樣就可以確保貴州醇能夠獲得足夠資 金順利改制。

向和剛告訴記者,「但是海航董事會對15億元的評估價值不予認可,海航後來報出的價格非常低,不足以支付改制中的職工安置費,貴州醇所在地興義市不接受。」據貴州醇酒廠職工透露,目前海航已經撤走了駐廠工作人員。

該 貴州醇酒廠職工向記者進一步透露,職工補償安置費高的原因有多種,貴州醇是國有企業,但是國家沒有投資,能從一個小作坊發展成一個大型的企業集團,全靠酒 廠自身積累。後來廠領導試圖用職工入股的方式,改變酒廠的性質,在1993年-2000年之間,職工每年只拿一半的工資,另一半工資用來入股。另外,企業 長期沒給職工購買保險。而且,企業改制需要買斷國有職工身份,重新聘用。所有費用加起來就是貴州醇對職工的負債,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數據。已離職員工李志霞 告訴記者,也只有借改制這個機會,職工才能要回補償。

維維再探貴州醇

黔西南州政府希望引進有活力的酒業企業

海航因為無法支付改製成本,而宣告退出。維維緊隨其後,開始考察貴州醇,洽談收購事宜。

據知情人士透露,維維早就向貴州醇伸出了橄欖枝,但是不敵海航,從競購隊列中出局。而海航的退出,又給了其重新洽談的機會。

維維集團主業是加工大豆、牛奶類等農副產品,主導產品是「維維」牌豆奶粉,國內市場佔有率達85%以上。旗下的維維股份(600300.SH)持湖北枝江酒業51%股權,是湖北枝江酒業的控股股東。

然而,維維能否競購成功還不明朗。記者從黔西南州政府獲悉,州政府希望引進有活力的酒業企業。也有接近當地政府人士稱,如若找不到滿意的投資者,政府自己將貸款支付改製成本,盤活酒業資產。

今 年貴州醇的銷售僅有2000噸。貴州醇的經銷商盧云軍告訴記者,現在經營沒理順,銷售工作很難展開,沒有廣告宣傳配合營銷不說,連按時提酒都沒辦法實現。 他告訴記者,貴州醇上世紀70年代開始生產濃香型白酒,最興盛的時候,年繳稅上億元,出資修建了學校和醫院,在貴州省白酒行業的地位僅次於茅台。

但 後來政府擔心貴州醇酒廠領導班子在吸收職工入股的過程中,把貴州醇酒廠變成家族企業,導致國有資產流失,就想調整貴州醇酒廠的領導班子。因此,酒廠和政府 的矛盾越來越深,導致在營銷決策上跟不上市場變化,貴州醇酒廠進入了長達10年的下滑通道。盧云軍告訴記者,他相信貴州醇只要理順營銷體系,就能東山再 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125

PE淘汰賽從融資開始:Pre-IPO困境倒逼退出謀變

http://capital.cyzone.cn/article/224235/

一邊是一級市場融資困難,另一邊是二級市場的疲軟。PE已經告別了過去幾年「高增長、高回報」的時代,不得不以謀變求生存

「洗牌已經開始了,」弘毅投資總裁趙令歡近日在位於北京融科資訊中心6層的辦公室告訴《財經》記者,「PE(Private Equity Fund,私募股權基金,下文簡稱PE)淘汰是從融資開始的。」

經過持續數月的融資下滑,1月份PE融資活動已經降到冰點,根據投中集團(ChinaVenture)統計,今年1月僅有五隻基金完成募資。眾多市場人士認為,這場開始於去年下半年的融資低潮,讓曾經「野蠻生長」的PE行業漸歸冷靜。

2月,中國PE融資市場持續年初以來的低迷,新募集基金數量雖有所上升,但募資規模卻呈下降態勢。從整體看, 2011年基金募資規模28.7%的增長幅度明顯低於2010年超過100%的增速,2010年「全民PE」的狂熱似乎已經退燒了。

「中概股」海外遇冷和國內二級市場低迷,讓一度火熱的所謂「pre-IPO」的投資方式(即在企業上市前入股,通過上市實現退出)不斷受阻,是PE融資低迷的重要原因。

而隨著國內產業結構調整的政策不斷出台,商機和風險都尚需時間甄別,也加劇了投資的不確定性,這使得眾多已融資到位的基金,紛紛持幣觀望以等待新的時機。在業界人士看來, PE已經告別了過去幾年「高增長、高回報」的時代,不得不以謀變求生存,股權投資市場正面臨拐點。

新現象隨之而生。「pre-IPO」投資方式遇冷倒逼PE機構開拓新的退出渠道,使參與已上市企業的增資擴股和企業的併購重組成為市場新方向;作為 PE大軍中新生力量的券商系直投公司也開始利用市場機會,主動另闢蹊徑;幫助企業海外併購的PE基金也開始從「小試牛刀」到漸成規模。

融資觸底

「2010年的時候資金寬裕,隨便路演就能融個幾億,現在不可能了。」 一位私募股權基金合夥人對《財經》記者說。

去年下半年市場上資金緊張,而PE數目眾多,僧多粥少,相對資金顯得供不應求。上述人士對《財經》記者解釋說,由於房地產融資面臨壓力,而這個行業走向相對比較容易掌握,對資金吸引力較大,搶走了一部分原本投資於PE機構的資金。

許多中小PE機構再融資更是舉步維艱,成為大浪淘沙中的犧牲品。「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很多投資策略失誤或者沒有歷史業績的機構已經難以融到資金,或者只是名存實亡。」趙令歡說。

這一趨勢在新成立基金方面表現更為明顯,儘管開始募資的基金數量在增長,但目標規模已有所下降。投中集團數據顯示,2011年披露新成立基金185支,總目標規模470.69億美元,相比2010年基金數量增長28.5%,但目標規模下降5%。

去年底,發改委一紙新規,進一步對中小PE的融資加強了規範。去年12月8日,發改委出台了首個全國性股權投資企業管理規定。除了將強製備案推廣至全國範圍,還建議單個投資者對股權投資企業的最低出資金額不低於1000萬元。

對於大型PE機構,此規定影響不大,甚至有機構不斷宣佈新的募集計劃。去年底,貝恩資本(Bain Capital)就表示,正在籌備人民幣基金的成立;而弘毅投資也剛剛完成了23.68億美元五期美元基金和100億元二期人民幣基金的融資計劃。

但對於中小PE機構,1000萬元的門檻讓原本對它們就不豐富的LP(Limited Partner,有限合夥人)隊伍變得更加稀疏。

二級市場不活躍,對PE融資更是雪上加霜。「作為一個主要的退出渠道,公眾市場活躍程度對PE行業影響很大。當這個退出渠道不通的時候,首先反映出來的就是PE機構的融資困難。」趙令歡分析說。

針對發改委的新規,業內人士認為這有著積極意義。「發改委這個規定是有好處的,投一個基金最少投1000萬,那麼至少你手裡得有上億,最少也是五六 千萬。」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中金佳成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十游在2月28日的2012中國私募基金發展研討會上說,「目前國內PE發展 最大的問題是怎麼發展一個穩定的、理性的投資者群體。到目前為止,中國私募基金投資者主要還是一些散戶,即民營的一些個體,這些人心態上還沒有準備好PE 是什麼樣的投資。」

退出渠道謀變

從去年開始,國內A股市場持續低迷,一度由年初的3000多點跌到2100點左右。證券監管機構領導班子換屆後,A股新股發行節奏逐漸放緩,至 2012年1月已連續第三個月下滑。據投中集團數據統計,今年1月有十家中國企業境內IPO,合計融資63.6億元,環比下降61.8%。

除了數量有所下降,收益回報也相應降低。這讓許多熱衷「pre-IPO」項目的PE陷入困境。

去年有233家PE投資機構通過165家企業實現393起IPO退出,總計獲得賬面回報1065.5億元,在案例數量以及回報金額上相比2010年分別下降18.3%和28.5%;平均賬面回報率為7.22倍,為近三年來的最低水平。

面對二級市場估值較低的情況,很多PE機構選擇參與上市企業的擴股增發。

數據顯示,截至去年10月31日,A股市場共有109家企業完成定向增發,其中有64家企業獲得私募投資機構青睞,涉及58家機構管理的總共75只基金。

去年8月,KKR宣佈購買在新加坡掛牌的中國污水處理公司聯合環境技術有限公司價值1.138億美元的可轉換債券;建銀國際出資4.99億元,參與中金黃金(600489.SH)的定向增發。

「參與對上市企業的定向增發,收益雖然不那麼高,但是可以保證流動性,」上述私募股權基金合夥人表示。

「PIPE(Private Investment in Public Equity,私人股權投資已上市公司股份,即以市場價格的一定折價率購買上市公司股份以擴大公司資本的一種投資方式)應該做,這個事對行業有好處,但是 國內僅有的幾個機構投資者,比如保險資金明確不讓做PIPE。而且對投資的領域也有限制,所以就限制了PE的這種退出方式。」陳十游表示,「而且有做 PIPE投資的歷史,可能也很難申請融到這類機構投資者的資金。」

從2003年到2005年開始,國內PE開始興盛,到目前經歷了5年-7年的發展,很多PE基金到了存續期的尾聲,投資人期待回報,當年的投資項目面臨集中退出期。

根據國外經驗,養老基金和大學基金等構成了PE機構的投資主體,其投資PE是一種長線投資行為,回報期限至少在10年以上。遇到市況不好的時候,回報期還可以進一步延長。而國內許多PE機構,往往追求短時間獲利,5年到7年的投資時間已經算是長線了。

「有些項目在當時市場環境下期望值高,許多PE機構利用哄抬價格去搶「pre-IPO」的項目。當時市盈率大多為10倍以上,甚至於15倍。而現在二級市場低迷,市盈率大約是8倍到10倍,目前退出根本達不到當初期望的回報率,」上述私募股權基金合夥人坦言。

而海外市場同樣不容樂觀,中概股遭遇集體訴訟以及「VIE模式」(Variable Interest Entities,可變利益實體)前景不明,赴美上市的渠道同樣被封鎖。而且即使2012年,赴美上市的窗口重開,鑑於去年上市的中概股大多破發,估值前景也不理想。

以羅仕證券2011年預測每股收益計算,羅仕證券研究覆蓋之中國公司市盈率中值為7.7倍,相較於目前上證綜指和恆生指數之9.5倍與10.4倍的 市盈率,這些公司的市場估值仍然顯著低於其他可比中國公司水平。羅仕證券一直專注研究中國公司在美國市場上的表現,其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拜倫·羅仕在去年 10月底曾指出,「目前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約40%存在一定問題,這些公司的市值大概已經下降了30%」。

對於已經投入的項目,許多PE機構面臨其他的退出抉擇。如果到存續期滿還未退出,PE基金就要面臨清盤的壓力。隨著項目轉讓頻繁,逐漸在國內形成了一個「PE二級市場」。

所謂PE二級市場有兩種形式,由於上市窗口不開,而項目存續期到了尾端必須要退出,遂將其轉讓給其他企業,或者在PE行業裡找機構轉手。而第二種是基金本身,把自己的整個投資組合通盤賣給另一個基金。 而後者常被認為是真正的PE二級市場。

「很多進入中國淘金且規模不大的外資PE,常常會成為轉讓項目的主體。」上述PE人士指出,「由於這些機構不大,而且沒有運用好本土化的投資團隊,面臨到期需要轉讓的項目居多。」

而轉讓的項目良莠不齊,涉及的行業也不盡相同。有業內人士指出,與多樣的投資方式相同,PE的退出方式本就不應該是單一的。在二級市場活躍的時候, 通過上市退出;在二級市場低迷的時候,發展其他的退出方式。當二級市場恢復活力的時候,這個借其他方式退出的市場也漸漸成熟,對於全行業來說,亦是一件幸 事。

而對於轉讓整個投資組合,貝恩資本董事總經理Paul B.Edgerley則表示,由於投資風格和策略會有所不同,完全接受一個組合的風險太大。如果有中國PE機構清盤,將整個投資組合轉手賣掉,貝恩並沒有 興趣接手。也有業內人士指出,這種轉讓並不是一個萬全的選擇,但至少能夠保證機構「活下去」。

投資踟躕轉向

一邊是一級市場的融資困難,另一邊是二級市場的疲軟,PE可謂是深受夾擊而必須困則思變。只投資「pre-IPO」的PE機構逐漸被淘汰出局,而剩下的機構正在尋找新的機會。

對於外資機構更是如此,曾經投資分眾傳媒、小肥羊等項目的英國私募股權投資公司3i集團,2007年之後在國內就沒有新的投資。3i集團中國合夥人、董事總經理兼主管蘇騏表示,「由於金融危機等外部環境不好,以及中國PE投資市場日趨競爭激烈,好的項目相對減少,並且需要更深入的發掘。」

從宏觀領域看來,隨著中國經濟增長方式逐步向擴大內需轉變,農村城鎮化以及由此衍生的對建築材料、工程機械、零售交通、醫療衛生以及金融服務等一系列的需求,成為投資機構聚焦的關鍵點。

在業內人士看來,隨著中國居民收入的增加,奢侈品、教育以及旅遊等細分領域也將會出現新的潛能及投資機會。

「我們關注內需所驅動的領域。在中國,中產階級有不斷成長壯大的趨勢,而這些對於我們的投資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因此消費者產品投資是受持續關注的領域。」Paul B.Edgerley表示。

除了內需驅動之外,參與企業海外併購投資也成為PE投資的另一個熱點。

2月末剛剛完成的三一重工收購德國工程機械巨頭普茨邁斯特公司(Putzmeister)案,其中就有中信產業基金的身影。去年,弘毅投資參與了武漢鋼鐵集團在馬達加斯加投資大型鐵礦的項目,並隨後在上海成立跨境投資基金管理的總部。

「現在,被收購企業常比收購主體自身的業務還大,並在收購之後,有望變成在全球都有影響力的企業。」趙令歡告訴《財經》記者,「以前是國外企業受災受難,是當不良資產去收,而現在很多企業去國外買的就是它們最優質的資產。」

在PE行業中初顯身手的券商系直投公司面對市場的轉向也開始尋求創新。

一家華南券商的內部人士透露,儘管監管層並未批覆其設立直投PE的方案,但他們也通過別的方式在發行專注於併購市場的PE基金,規模為5億元,其中80%將投資於併購項目,20%投資於「pre-IPO」的項目。截至記者採訪時,該基金已經募集了2.2億元。

另有一家券商也有意在直投業務上進行創新,並在總部設置一個新的部門,加強與買方機構的聯繫,通過直投公司發現優質項目,推薦給買方機構。該券商內 部一位不願具名的人士坦承,這樣做直投公司起到的就是GP(General Partner,普通合夥人)的作用,是為規避監管不得已而為之。

近期證監會就併購基金業務向證券公司調研,業界提出兩點建議,一為允許券商設立併購基金管理子公司。目前的監管框架下,證券公司只能以財務顧問的身份參與併購基金的管理,對併購基金的控制力度以及投資決策的參與程度和贏利空間非常有限。

其次,券商建議監管部門放寬併購基金持有上市公司股權比例的限制。海外併購基金的典型投資方式以控股為手段,而目前在國內市場,證券公司「持有一種 權益類證券的市值與該類證券總市值的比例不得超過5%」。業界認為,如果發展券商併購業務,那麼監管機構需進一步明確證券公司持股要求。

不過,券商併購基金業務的放開正處於研究階段,真正落實仍需時日。

趙令歡看來,2012年與2011年最大的區別在於經濟結構的調整,預計將會陸續出台產業調整政策,對於PE機構來說,這裡面孕育著巨大的機會,同時也存在著潛在的風險。趙令歡說,「這需要時間來研究,看清楚機遇還是風險需要謹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842

ESPRIT紐約店大清倉,為思捷環球退出美國市場喝彩 BIL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bfb54001011ik7.html

思捷環球在美國紐約34街的旗艦店正在清倉(號稱全球最大的梅西百貨也在這街),便宜到你不信,3美元一件T,還買2送一,毛衣十幾美金,褲子十美金。明 顯是在結束營業的清倉,整個賣場貨已不多,只有三分之一面積在營業,其他已清空,客人在排隊搶----股東的心疼得血都在流,賣得那麼便宜---只是,估 計美國市場已計提足夠,賣多少都算利潤吧。

 

美國消費者實在是太幸福了,這裡MADE IN CHINA的東西,如服飾類CK,DKNY,GUESS等,像在紐約著名21世紀百貨連鎖店(還不是OUTLET)賣得比我們佐丹奴這類還便宜,真正的物 美價極廉(也許比某購物網站的假貨還便宜)。正是由於中國廉價的製造,才令美國的物價很平穩,1美金還很多在用。以購買力來看,人名幣是泡沫之母---我 更相信美金的國際公認購買力,一旦人民幣失去炒作的價值,基本在國際沒多少價值,很多地方她和港幣的兌換價差不多,呵。

 

為思捷環球退出美國喝彩,這裡的消費者實在不好侍候。期待其在中國這個錢多人傻的市場能混得好。

 

另外,美國很精彩,比想像中精彩多了。更適合「遊學」而不是單純的「旅遊」或「購物」。值得膜拜的東西,在電視電影常看到的建築物,或是價值觀,太多太多。


  • 朱文2012-04-22 14:08:20 [舉報]

    思捷在國內恐怕混的也 不行,早年還能看到,目前南京基本上看不到這個品牌。現在大熱的還是H&M、ZARA和優衣庫,此外國內的美邦、森馬也在高速崛起中。看看GAP 的輝煌歷史,時尚產業,恐怕就是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拍死在沙灘上。不像週期性的汽車業之類,很少見這種時尚產業有復興的巨頭。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904

    煤炭大王發跡史 張新明掘金運輸、轉戰焦煤及退出煤礦業路線圖

    http://www.21cbh.com/HTML/2012-5-4/3NNDE3XzQyNzc3NQ.html

    張新明,曾有「山西首富」之稱的煤炭大王,正在成為其曾經的合作夥伴們的敵人。這些人裡有和他合作經營煤礦的企業家、有在他投資企業工作過的管理者、有賭場上的對手以及相識40多年的老朋友。

    多 方恩恩怨怨已經持續多年,利益糾葛盤根錯節。在與張新明對抗的人當中,包括沁和能源集團董事長呂中樓,其與張新明在金海煤礦、蘆清王公司等項目的合作上結 怨。山西煤運公司因金海煤礦股權轉讓糾紛與張新明對簿公堂,呂中樓的同學裘曉紅作為蘆清王公司的實際管理者受這場恩怨波及已經被判11年有期徒刑,正在準 備申訴。此外,張新明在澳門賭場與朱亮因9000萬港元的債務糾結,北京新興醫院由此捲入這場紛爭,而在澳門經營「洗碼」生意的武全旺則在被張新明數次舉 報詐騙案後,與張新明的關係已經劍拔弩張。

    \

    運輸發家

    2005年,「胡潤能源富豪榜」(「胡潤百富榜」子榜單)發佈,榜上有8位山西煤老闆,張新明排第一,「山西首富」的名頭就此流傳。

    張新明,1963年出生在山西古交縣吾兒峁村一個普通的家庭。其發跡之初並無背景。據一位接近張新明的人士介紹,上個世紀80年代張新明曾到山西繁峙縣一座金礦工作。

    到了上世紀90年代,回到古交的張新明看到了當時煤炭運輸車皮緊張、煤炭運不出山西的商機,開始做起了煤礦運輸生意,這是張新明事業的第一個轉折點。

    山西省產權事務中心出具的《關於山西華北黃金實業集團公司產權界定意見書》顯示,張新明在1994年2月與武警黃金指揮部生產經營管理部在北京簽訂協議,雙方決定聯辦華北黃金實業(集團)公司(下稱「華北金業」),張新明作為該企業的法定代表人。

    上述資料稱,張新明通過多方籌備,向武警黃金指揮部生產經營管理部提供了價值1510萬的固定資產清單,其中包括一座200萬的洗煤廠、價值500萬的自備車48節、一座300萬的煤礦,還有一些汽車等資產,另外再加上近300萬流動資金。

    材 料中同時顯示,在張新明提供了1500萬註冊資金之後,武警黃金指揮部生產經營管理部為華北金業出具了「三證」:軍辦企業設立批准書、軍辦企業法定代表人 審批書、企業財務主管人員合格證書。武警黃金指揮部生產經營管理部為華北金業提供15副武警汽車牌照,後實際提供10副,但需向華北金業收取軍車牌管理 費:1994年40萬元、1995年100萬元、1996年以後每年150萬元。

    工商資料顯示,1994年5月華北金業在山西工商局註冊登記,主營業務投資開發黃金及其它有色金屬,興辦土石方工程、煤焦加工與銷售等相關企業。這一年,華北金業付給了武警黃金指揮部生產經營管理部40萬元。

    由於稅費上的各種優惠政策,憑藉這10張軍車牌照,張新明可以降低煤炭運輸上的成本。

    對古交縣熟悉的人士對本報記者稱,當時古交縣的煤炭開採很不規範,非常多的非法、違法開採現象,在當地被稱為「撕黑口子」。

    1995 年7月,武警內蒙古森林總隊後勤部參與到華北金業與武警黃金指揮部生產經營管理部的合作當中,三方簽訂協議,華北金業與武警黃金指揮部生產經營管理部脫離 隸屬關係,改為隸屬於武警內蒙古森林總隊後勤部。武警內蒙古森林總隊指派一名後勤領導負責華北金業的黨務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共發放給華北金業58付軍車 牌,而華北金業需上繳一定金額的管理費。

    1998年國家決定,軍隊、武警部隊和政法機關一律不再從事經商活動,所辦的經營性企業一律與軍 隊、武警部隊和政法機關徹底脫鉤。在這一年的11月16日,武警內蒙古森林總隊辦理了註銷登記,與華北金業脫鉤。上述材料稱,三年間,華北金業付給武警內 蒙古森林總隊290萬元,華北金業的所有者權益歸張新明的哥哥張新躍所有。

    轉戰焦煤

    此後,華北金業迅速轉型,在1998年12月註冊成立山西金業物貿有限公司(下稱「金業物貿」),批發零售煤製品、焦炭等多種產品,包括鐵路和公路運輸註冊資本800萬元。

    此時金業物貿的董事長是張新躍,但公司的大股東是山西華北金業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張星亮,此人是張新明的弟弟。

    「煤炭大王」發跡史

    張星亮出資450萬元,佔金業物貿56.25%。張新躍出資250萬元,另一名股東為孫有義,出資100萬。

    張新明在焦煤的第一次大筆投入是在2001年。山西發展計劃委員會下達的項目核准書顯示,2001年1月7日,金業物貿60萬噸大型機焦爐的項目獲得核准,投資近3億元。

    兩 個多月後,金業物貿註冊資本增至8000萬元,張新明再次走到幕前。此次註冊資本當中張新躍出資5718萬,張新明以232萬資產及1250萬的貨幣出 資。張新明成為金業物貿的法定代表人,執行董事。這樣金業物貿的股東結構變為張新躍佔股74.6%、張新明佔18.525%、金業房地產佔股 6.625%、孫有義佔股1.25%。

    2001年3月,金業物貿更名為山西金業煤焦化集團有限公司(下稱「金業集團」),金業集團經營範圍增加了焦炭生產。張新明正式進入焦炭行業,開啟了資產迅速擴張的階段。

    此後,山西經貿委批覆金業集團領取《煤炭經營資格證書》,批准張新明通過鐵路經營出省銷售原煤、精煤,需按要求繳納煤炭專項基金和費用,金業集團還獲得了進出口經營權。

    貸款是張新明的資金的一個重要來源,由此牽扯出了山西省太原市商業銀行行長吳元受賄案。

    山西省原平市人民法院刑事判決書(2005)原刑初字第148號顯示,在1999年-2003年吳元曾先後收受張新明港幣10萬元、人民幣10萬元。再加上其它受賄所得,吳元被判17年有期徒刑。

    山 西太元律師事務所出具的「晉泰元審【2006】0021號」審計報告顯示,金業集團的長期債務中,包括太原市商業銀行的長期借款4億元,短期借款 1.4795億元,應付票據4.8億元。直到2009年,金業集團仍有7.8115億元貸款未歸還,佔該行核心資本的約1/4。

    金業集團 在2001年之後迅速壯大。金業集團2004年財報顯示,到了2004年金業集團除焦化外,還投資了山西三和慶物貿有限公司、古交市三新煤焦實業有限公 司、古交市鑫源礦業設備有限公司、古交市三新汽運有限公司、古交市躍進糧油經銷有限公司。金業集團淨資產達到51.3639億元,但利潤不足2519萬 元。

    2005年2月,張新明通過一系列的股權轉讓,再次變更金業集團的股權結構。張新明由此成為金業集團最大股東,佔股50%,張新躍與張星亮各佔股20%,倪燕萍佔股10%。孫有義和山西華北金業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退出了金業集團。

    這 一年,金業集團的產業版圖進一步集中到焦煤行業,其旗下企業有金業古交有限公司、金業焦化有限公司、古交三新煤焦公司、古交新盛洗煤廠、金業紅崖頭煤礦、 古交掃石煤礦、金業房地產開發公司、古交三新運輸公司,此外還有金業礦產公司車隊和古交鐵路專線。金業集團的淨利潤在2005年達到了近5194.6萬 元。

    轉手煤礦產業

    根據澳門賭場的「沓碼仔」武全旺介紹,張新明在2005年左右開始到澳門賭博。

    此 後張新明開始運作通過金業集團上市融資。從2007年開始,金業集團先後欲通過*ST威達(000603)、*ST泰格(000409)、大通燃氣 (000593)借殼上市,但都以失敗告終。2005年-2008年,是金業集團效益最好。2007年,金業集團淨利潤達到了3.919億元。在2008 年金融風暴爆發之年,金業集團淨利潤仍實現同比翻番,達到了約7.27億元。但事實上,金融危機的效應已經開始顯現,金業集團2008年的財報顯示,金業 集團在12月份虧損了0.249億元。

    山西的焦煤企業決定抱團取暖。2008年11月,金業集團還出資500萬,參與組建了山西聯合煤焦股份有限公司,佔股4.54%,該公司主營煤炭、焦炭的銷售運輸。

    2009 年成為金業集團的分水嶺,當年利潤只有0.71億元。從金業集團的報表來看,金業的銷售收入在2009年同比下降了67%,從54億元跌到了不到18億 元。恰逢山西省在2008年開始煤炭資源整合,張新明手中煤礦面臨被整合命運。2009年6月,有報導稱,太原方面曾決定由同煤集團出面對金業集團進行重 組,併購價格約為80億元。此後重組擱淺。

    山西省亦開始「焦煤反腐」,張新明受到這場反腐活動的波及,此外,張新明也被調查「涉黑」問題。經濟觀察網報導稱,2011年1月金業集團對外表示,2010年年中,針對舉報,山

    西省公安廳聯合太原市公安局專門成立了專案組,深入調查張新明是否有違法犯罪事實,在經過約2-3個月的調查後,專案組得出了「調查結果與舉報內容不符,無涉黑行為等事實」。

    2010 年2月9日,張新明開啟了與華潤集團的股權轉讓,謀求將手中的煤炭資產變現。《股權出質登記審核表》顯示,張新明將其金業集團的全部股權質押給華潤集團旗 下山西華潤聯盛能源投資有限公司(下稱「華潤聯盛」),20億元。根據金業集團2009年的年檢資料,此時金業集團所有者權益約40億。

    同 一天,金業集團與華潤聯盛簽訂了《企業重組合作協議》,華潤聯盛、中信信託、金業集團各佔股49%、31%、20%,成立太原華潤煤業有限公司(下稱「太 原華潤」),張新明旗下10家企業以實物投資形式,注入太原華潤。分協議顯示金業集團贏利能力最強的一焦廠被以7億元價格賣給了太原華潤,金業集團煤矸石 電廠則賣掉了2.3億元。坊間傳言,張新明通過資產股權轉讓變現100億元,但煤炭業內人士則稱,絕對不會有這麼多。

    此外,金業集團的辦公樓還無償提供給太原華潤煤業長期使用。

    2010 年4月30日,太原華潤正式成立,註冊資本金40億元:華潤聯盛出資19億,金業集團以原相煤礦作價8億出資,評估價超過8億元的部分計入資本公積金的方 式完成出資。根據太原華潤成立時出具的驗資報告,原相煤礦帳面資產32.67億元,煤礦部分資產評估值54.49億元。作為金業集團的出資,太原華潤認可 該礦評估價值為12.72億元,其餘4.72億計入資本公積金。除了這些資產,金業集團手中還握有兩個焦化項目,兩項目共計年生產能力280萬噸的焦爐、 年入洗能力580萬噸洗煤設置、以及一座4×6MW電廠和一座古交鐵路發運站。在太原華潤成立後,這些項目也轉到太原華潤手中。

    至此,張 新明在山西主要的煤炭資產幾乎全部脫手。告別了煤炭行業的張新明找到了新的合作夥伴。TCL集團創投對資源類項目感興趣,在2010年8月,張與TCL集 團旗下的惠州市TCL創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各出資2000萬成立了山西TCL匯融創業投資有限公司,進入創業投資領域,張新明任公司董事長。2011年, 該公司的董事長更換為袁冰,袁冰曾為TCL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

    握有太原華潤20%股份的金業集團在2011年3月2日再次將全部股權質押給華潤深國投信託有限公司,而華潤深國投向張新明提供貸款,本報記者未查到具體貸款金額的記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05

    騰訊搜搜退出PC領域:搜索市場凸顯雙龍會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5/23/227343.html

    上週末,騰訊對公司組織架構進行了大規模調整。其中騰訊搜搜併入無線事業部,而且將大幅度裁員。有關專家表示,此舉意味著在谷歌退出中國市場後,騰訊搜搜也開始放棄PC搜索引擎市場。未來國內搜索市場格局將日漸清晰,有望迎來百度和搜狗的「雙龍會」競爭格局。

    騰訊搜搜

    被拆分實屬無奈

    早在兩週前,就有消息傳出騰訊搜搜將大規模裁員。有消息人士透露,已運營了六年的騰訊搜搜將在今年大幅裁員。

    儘管騰訊副總裁吳軍很快否認了這一傳聞,但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前騰訊員工稱:「兩個部門的整合難免將進行裁員,但是公司不會承認(裁員)這一說法。」

    記者從騰訊內部拿到一份組織架構調整文件,比較詳細地披露了每一個事業群的子部門組成情況,其中搜搜則被打散到移動互聯網事業群和技術工程事業群。

    據悉,騰訊搜搜被拆分顯然跟其在網頁搜索上的表現不夠理想有關。根據易觀提供的最新數據,2012年一季度,百度佔據78.5%市場份額,而搜搜僅佔1.4%,排在谷歌和搜狗之後,未能進入前三名。

    而從財報來看,搜搜的業績表現也平平。據騰訊在3月發佈的2011年四季度財報,網絡廣告收入比上一季度下降0.4%,為5.984億元,只佔四季度總收入的7.6%。

    國內搜索市場格局

    逐漸清晰

    自從谷歌退出中國之時起,國內搜索市場曾一度呈現百花齊放的狀態。而市場第二、三名的爭奪也一直處於白熱化的態勢,成為最大的看點。

    業內普遍認為,搜搜併入騰訊無線後,這個獨立搜索平台將被合併,失去獨立性,也將令搜搜官網域名soso.com走向「沒落」。同時,國內搜索市場的格局也開始逐漸清晰,搜狗在國內搜索市場第二的位置將更加牢固。

    如果說,谷歌退守之後的市場空白期讓百度成為最大的受益者。而此次搜搜的退出,則讓搜狗成為真正的受益者。因為百度已經相對龐大,再進行擴展難度重重,而新興的搜狗將很快填補搜搜離去後的市場份額。

    當然看似穩定的搜索市場並不平靜,不久前有傳聞稱已經退出中國內地市場的谷歌正在找機會返回這一市場,搜狗CEO王小川(微博)則在今年透露已經實現穩定盈利,人員規模將從700人增加到1400人,跡象表明,格局較為穩定的搜索市場背後,爭奪戰從未停止。

    搜索市場現

    新貴崛起機會

    有關專家認為,任何市場如果一家獨大就會出現問題,比如蒙牛和伊利,兩強相爭,得利的才是用戶,現在百度搶佔了近80%左右的搜索市場份額,這對用戶來說,不是什麼好事。

    百度在搜索引擎市場一枝獨秀的同時,其他搜索廠商卻沒有停止追趕的步伐。據數據統計機構CNZZ最新數據顯示,2012年1月,搜狗的搜索引擎使用率已達到10.45%,近一年來份額提升近一倍。

    分析人士認為,移動互聯網的崛起,讓「互聯網入口戰」也開始向縱深發展,隨著搜狗等新勢力的加入,搜索的競爭也開始走向多極化,需要從客戶端、云端兩大指標來判斷未來的走勢。

    業內人士認為,未來的搜索市場並非沒有新貴崛起的可能。知名互聯網人士洪波表示:「百度沒有一流的客戶端產品,搜狗卻有輸入法、瀏覽器客戶端,搜狗搜索引擎跟端的配合,會有一些優勢。未來出現雙龍會對決並非沒有可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66

    MSN遭控三大罪狀 水土不服或退出中國市場

    http://www.21cbh.com/HTML/2012-5-28/xMNDE1XzQ0MTYxMw.html

    MSN賬號被黑,用戶企圖通過MSN公司找回自己的賬號,卻發現這個過程比賬號被黑本身更讓人崩潰。「很崩潰,幾度想放棄,又不甘心。可能就是微軟本身的戰略問題,也許不能指望了。」一位賬號被黑的MSN忠實用戶,向記者道出了自己的絕望心態。

    5月24日,本報刊發《MSN入華遭遇七年之癢》調查報導,對上述現象進行了剖析,引發眾多MSN用戶的共鳴。多位業內專家接受南都記者採訪時表示,MSN在微軟體系中位置尷尬,姥姥不疼舅舅不愛,對中國市場不重視,使得MSN在中國市場越來越邊緣化。

    著名IT評論家賈敬華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如果按照MSN現在的產品改進情況,以及MSN的服務態度,MSN未來幾年有可能會退出中國市場。」

    網友一邊倒批MSN

    產品好不好用,用戶最有發言權!

    在《MSN入華遭遇七年之癢》報導刊出後,在網絡上引發了圍觀效應。在新浪、網易等門戶網站上,上千網民「起樓」(跟帖),用自己的親身使用體驗感受,一邊倒地批評MSN.記者通過對網友反饋信息的歸納,總結出MSN不得人心的「三大罪狀」

    「罪 狀一」:容易中毒,垃圾信息滿天飛。在投訴MSN的意見中,容易中毒最受「矚目」。很多網友都反映,自己的賬號莫名其妙地被黑,莫名其妙地向好友傳播垃圾 信息。網民「李曉華」的網友在留言中稱:「MSN賬號安全管理懈怠,太多用戶賬號被黑後,因不甘成為肉雞而離去。我的MSN天天收到眾多朋友賬戶發來的惡 意鏈接,便知道這些朋友賬戶中招了,這些朋友也可能再也不會使用MSN了。」除了網友反映,記者本人及身邊朋友也有多人曾遭遇這一問題的困擾。

    「罪 狀二」:用戶體驗差,垃圾郵件多。除了中毒、盜號這些硬傷之外,用戶體驗差也是MSN被投訴的「重災區」。登錄難、廣告多、垃圾郵件多、添加好友看不到對 方信息等等問題,在網友投訴中屢屢被提及。網友「湯好賽」就表示,「IM界面和用戶個人空間的整合太差了,用戶自己都找不到自己的東西。MSN就是微軟的 棄兒,維護差,各種bug……」

    「罪狀三」:客服讓人崩潰。賬號被盜被黑,用戶自然著急,希望盡快解決問題。然而,擁有4000萬左右活 躍用戶的MSN,在中國竟然沒有客服電話。北京網友「eddie」在新浪上留言:「我也早不用MSN了,一個是老是有病毒報錯,另外就是找回個密碼那叫一 個費勁啊。找不到就不用了。反正選擇多的是。」記者的一位朋友最近也為找回密碼傷透了腦筋:「要想找回密碼,需要按系統提示,填寫一大堆的資料。好不容易 填好,提交後,系統卻認為我不是賬號的主人,沒有辦法給我找回密碼。」

    對中國市場不夠重視,對中國用戶需求不重視,使得MSN在中國市場 越來越邊緣化。本報24日刊發《MSN入華遭遇七年之癢》報導後,由於收到更多讀者投訴,記者就讀者投訴集中的問題,向MSN方面做出反饋,希望MSN方 面對此做出回應。但截至昨日,MSN方面對此依然毫無反應。

    「國外的高富帥來到中國成為了純屌絲,只因不懂得咱們中國網民需要什麼。」網名為「唐點點是我的小名是唐點點」分析。

    MSN在華份額漸減

    網友的批評強調的是個人感受,但來自專業人士的批評,則直指表象背後的本質。

    互 聯網業內知名人士、著名IT評論家賈敬華接受南都記者採訪時強調,MSN在中國水土不服,很大原因就是MSN並不懂得中國市場,不重視中國市場,也不瞭解 中國用戶需求。最近幾年,MSN體積越來越臃腫,垃圾信息越來越多,致使MSN與白領用戶群距離越來越遠。「如果按照MSN現在的產品改進情況,以及 MSN的服務態度,MSN未來幾年很可能會退出中國市場。就國內即時通訊市場的情況來說,MSN根本沒有翻身的可能。「

    中國移動互聯網產 業聯盟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李易告訴南都記者,MSN中國所處的位置十分尷尬,它是合資的企業,不完全是微軟旗下的公司,加上MSN在微軟的業務版圖中佔 比太小,微軟不會投入太多精力放在這上面。此外,微軟中國區總裁的話語權很小,很難推進微軟在中國的發展。

    「假設MSN真的退出中國市 場,我個人認為也不會產生什麼影響。一方面,類似Q Q已經成為了中國互聯網發展的一個重要標誌。網民對它的使用習慣和接受程度都比以 前大大提高了,MSN即使退出,網民們也有其他的更多更好的選擇。另一方面,就產品本身功能而言,騰訊比MSN強太多了。MSN在技術上沒有真正的進步, 得不到業界和消費者的認可,那它就算離開中國市場,也不會有太多人去懷念它的。」

    愛蜂窩網媒體策劃總監、知名IT博主周新寧也表示,「MSN統一用國際市場戰略來進入中國,在產品上得不到中國用戶習慣的認可,所以未能佔領市場是必然的。由於產品更新速度緩慢和水土不服,相信兩年後,MSN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將逐步減少,逐漸被其他產品替代。」

    聲音

    「本人還在用MSN,OUT了!」

    ———北京《電腦愛好者》雜誌社社長楊富強

    「MSN面對Q Q的競爭,反應太慢了。中國的市場,往往不是大魚吃小魚,而是快魚吃慢魚。火云邪神說過,天下武功,無堅不摧,唯快不破。」

    ———易傳媒高級產品總監何沛

    「能把這麼個領導地位的必需品玩殘,這是個奇蹟。」

    ———IBM中國研究院王仕

    「MSN的M ac版簡直就是不合格軟件,功能弱不說,還動不動就崩潰(crash)。」

    ———前天涯社區高級副總裁葉萌

    「Sinofsky 不重視中國因為盜版猖獗,這次Ballm er(微軟C EO )強迫 W in8重視中國,希望可以讓MSN M essenger改觀。第一步,MSN需要一個中文 名字!」

    ———微軟必應搜索資深項目經理李明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964

    虧損百億燒到本業 面板夢一場空 八十四歲不拚了 許文龍放手奇美電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2012-5-28 TWM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 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 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 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 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 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 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 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 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 「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 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41

    山西近萬億民資退出煤炭 煤老闆尋找新江湖

    http://www.21cbh.com/HTML/2012-6-8/5MNDE3XzQ0OTc5Mw.html

    2008年山西著手煤炭資源整合,至今礦井數量從2600座壓減到1053座,辦礦主體由2200多家減少到130家。大量民間資本從煤炭領域退出,煤老闆去向不一。根據非官方估算,近萬億民資退出煤炭。

    而「煤老闆」們不甘落寞,更不會謝幕,他們正尋找新的江湖。

    在這場行業變革和資本盛宴中,更多的人不願意放棄煤炭舊業,奔赴新疆、內蒙等地尋找新的資源。儘管,他們的朋友不斷地勸說:「早轉比晚轉好,煤炭屬於全民所有,是戰略資源,應交由國家規劃開發。」

    「畢竟,他們對煤炭熟悉。同時,也不願意在煤炭的暴利中置身事外。」一位山西本地企業業主說。

    除此之外,煤炭老闆的歸宿並不一致。山西華傑集團董事局主席、總裁崔晉宏告訴記者:「煤老闆轉型領域比較分散,完全脫身煤炭行業後,有的投資文化旅遊、現代農業等。」同期,一些轉型項目,被當地視為標竿產業,給以財政支持。

    對於資源地區而言,經濟轉型實際上是煤炭轉型,或者說是煤老闆的轉型。2011年山西省政府出台《關於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意見》,目的是留住民間資本,促進資源型經濟轉型。

    按照山西規劃,「十二五」期間,山西省計劃利用民間投資3萬億元,民營經濟年均增加值達到20%,民營經濟佔GDP比重提高10個百分點。

    山西省將鼓勵民間資本參與裝備製造業企業重組整合,引導民間資本進入煤炭機械、汽車工業、鐵路裝備、重型機械、新能源和節能環保裝備等領域。

    今年,山西投資促進局列出920個招商引資項目,涉及煤炭、焦化、冶金、電力、裝備製造、煤化工、新型材料、文化、旅遊等產業,擬引資金額9184億元。一是為民資搭建平台,二是為山西轉型尋找資金。

    山西省工商聯人士告訴記者,煤炭資源整合後,民間資本不斷尋找新出路。「在政府引導下,煤老闆轉型主要有兩個層面,一是走煤炭深加工循環經濟路子,二是投資裝備製造、新型材料、現代農業、文化旅遊等產業。」

    基於山西「傳統產業新型化,新型產業規模化」的轉型發展思路,煤老闆們更傾向於在資源深加工領域轉型,走煤-洗精煤-焦化-餘熱發電-瓦斯發電-電石化工循環經濟路線。

    這條路線讓他們仍在煤炭行業浸淫,分享資源紅利。除去上述實體經濟外,山西煤老闆在PE、VC等金融投資領域較少。相反,一些煤老闆更願意在地下錢莊成為「高利貸」債主。

    近日,鐵道部對外公佈《鐵道部關於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投資鐵路的實施意見》,提出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依法合規進入鐵路領域。在山西煤炭鐵路運力緊張的形勢下,為煤老闆轉型提供了新的空間。

    「但對於鐵路投資民營企業有所顧慮,一是鐵路投資規模大,民資進入後所佔比重小,難以控股;二是民資進入鐵路領域存在制度障礙,民間投資擔心利益受損。」崔晉宏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198

    H&M退出中環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2013
     H&M在香港中環卡佛大廈的五層旗艦店將要變成ZARA的了。


      7月27日,H&M的發言人Cher Chui向《華爾街日報》證實,由於無法和業主會德豐地產集團達成一致,明年下半年租約期滿後,ZARA以約1000萬港元的月租成為這一五層店舖的新商戶,目前H&M所付的月租則為550萬港元。


      這家H&M旗艦店開業不過5年。有消息稱,H&M曾提出願以25%的漲租幅度續租旗艦店,但談判很快因為ZARA的介入而破裂。


      「這一點也不戲劇化,零售商在香港擴張總是那麼快,店舖在這兒關了就會在別處開,這在香港太平常了。」Cher Chui說。


      如果H&M想要繼續留守在消費旺區中環也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據仲量聯行統計,今年上半年中環的商舖租金漲幅已達10%,預計今年下半年還要上漲5%,進一步「鞏固」了香港全球最貴租金城市這一地位。2011 年,H&M的全球毛利為661.5億瑞典克朗(約79.313億歐元),同比下降了3%,遠遠落後租金的上漲速度。而ZARA母公司 Inditex集團在同期毛利增長10%,達81.77億歐元。


      從2007年H&M在這裡開設第一家旗艦店以來,中環已經成為了快時尚們爭奪商舖的焦點,Diesel Jeans以及GAP都接連開張—以前這裡是金融公司和奢侈品集中地區。


      中環商舖的空置率一直保持偏低水平,連中環周邊的二線街道地段的鋪租也連帶被推高。儘管根據香港旅遊發展局統計顯示,2012年上半年對零售業貢獻最 大的訪港旅客人數增長率雖然較去年同期增長15.5%,但其中4月香港零售業銷貨數量僅增加7.6%,增幅已經較2012年年初開始出現放緩。


      但在商業地產諮詢公司世邦魏理仕公司的調查中,香港仍然當選國際品牌進駐率最高的地區。「零售商之所以仍然保持樂觀,一方面是因為香港仍然是它們進駐 中國一個最好的試點;另一方面是因為,遊客人數只是增長放緩,並不是進入收縮階段,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後的兩三年香港的零售業銷售額也一直在攀升。」 香港仲量聯行分析師陳錦平對《第一財經週刊》表示。


      H&M暫時在這場競價裡離場,這對它來說並不一定是一個大損失。H&M現階段在中國制訂的是擴張策略,2011年在中國的分店數量達 到82家,幾乎是2010年的兩倍。關閉中環旗艦店後,H&M則可以把開旗艦店的高昂租金花在開更多分店上,以增加曝光率。


      除此之外,目前H&M在香港共有12家店,大部分分佈在銅鑼灣、旺角和尖沙咀一帶。它們認為,比起衝著中環奢侈品去的消費者,其他地方的分店更接近偏好H&M大眾價位的購物人群。


      總是會有新的國際品牌不斷進駐香港,中環還是它們爭奪的地方。8月3日,美國休閒服裝品牌Abercrombie& Fitch在香港的首家旗艦店在中環畢打街舉行開業預熱。就像在過去任何一個地區開業時一樣,這個品牌請來了一群男模特助陣,讓整條畢打街陷入了沸騰。這 家新店的租金是每月700萬港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041

    從殺氣騰騰到飲恨退出 狗仔大亨的內心世界 在台灣,我畢竟是個外人!

    2012-9-27 TWM




    9月初驚傳有買家洽購台灣《壹週刊》、《蘋果日報》與《爽報》,媒體大炒黎智英將撤出台灣。

    12年前,黎智英雄心壯志進軍台灣,發展事業、置產、買股,還拿台灣身分證,如今為何他的心境出現大逆轉?

    撰文‧賴琬莉 研究員‧楊政諭九月六日香港政府大樓外,「反洗腦」罷課活動越演越烈,抗議的民眾大喊:「反對洗腦教育!」當天上午,壹傳媒老闆黎智英出現在香港DBC廣播,與名嘴「大班」鄭經翰同場開講,聲援「反洗腦」活動。

    「肥佬黎」與「大班」兩人先前因為理念不同,已經十多年未曾合作,此次竟破天荒同台,引起香港媒體關注。而同一天,黎智英也成為台灣媒體的話題人物,「壹傳媒要賣台灣《蘋果》、《壹週刊》」、「黎智英撤出台灣」的負面消息滿天飛。

    這要追溯到九月四日傍晚,壹傳媒在香港證交所「自願公告」,獲得「獨立第三方」接洽,有意購買集團在台灣的所有印刷媒體業務及若干資產,包括台灣《蘋果日報》、台灣《爽報》及台灣《壹週刊》合併本。該公告一出,黎智英的財務狀況與台灣壹傳媒動向,引起各界揣測。

    根據了解,關於台灣紙本媒體交易,由香港主導,台灣的高層也是公告前半小時才被告知,他們當下甚至懷疑,「是不是搞錯了,不是要賣賠錢的壹電視,怎麼會是 賺錢的《壹週刊》、《蘋果日報》?」隔天,《蘋果日報》總編輯馬維敏在「老總手記」寫道,「黎智英果然是個不按牌理出牌的怪咖。」的確,在台灣媒體一面倒 看衰他的事業之際,黎智英卻還有閒情、滿腔熱血地聲援香港「反洗腦」活動。

    「黎智英是個活在未來的人,若他打定主意,這件事(指賣台灣壹傳媒)在他心中已經結束了。」一位台灣壹傳媒高層這麼形容黎智英,「他是個花錢很果斷、決定 也很果斷的人。」敢賭敢衝,白手起家拚出媒體王國說黎智英是港台媒體圈最敢投資、砸錢的老闆,應該不為過。○九年七月,他成立壹電視,三年多來,燒掉近七 十億元,人事開銷、設備折舊,據他自己估算,每個月要燒掉一億元,每天一開門,就先把一輛賓士車推進海裡。

    他為壹電視投注全部心力,甚至親自看過所有試驗帶,還飛到日本找動畫公司合作。但壹電視一波三折,先是等了快兩年,才陸續從NCC(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拿到綜合台、電影台、體育台執照;去年七月二十日,黎智英罕見地穿上西裝,親自赴NCC說明壹電視新聞台執照申請案,才拿下最困難的新聞台執照。但壹電視 仍遲遲無法在台灣主要系統台上架,始終處於虧損狀態。

    即使如此,黎智英仍是鬥志高昂,懷抱創業的熱情。他跟壹電視的主管說;「你們做東西,要在手機看起來好看,而不是傳統電視螢幕的思惟。」他多次在專欄闡述智慧型手機將改變媒體生態與商業模式。

    黎智英認為,我們用手機在QR code上一點,便可看到印刷文字的影片或廣播版本,並延伸許多應用。比如在報紙上看到災難新聞,想到自身安全,便可以點QR code進保險公司網頁買保險;看到表演報導,可以點QR code進售票處購買入場券。

    日本首富、平價服飾品牌優衣庫(Uniqlo)創辦人柳井正,與黎智英是好友。他回憶,認識黎智英時,黎開著一輛巨大的勞斯萊斯,家裡的院子不知道為什麼 養了一頭熊,「比起他的能力或是聰明才智,更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的活力。」黎智英說,很多人以為創業是靠聰明,但他認為創業是一場性格決定輸贏的遊戲;尤 其是面對重重困難的時候,樂觀的態度是最大的本錢。

    今年春節期間,黎智英帶妻兒到東京開會兼度假,當時,他還與幾位自行創業的遊戲機創作者見面,傳授創業心法,「做事要簡單專注,要在心中燃起熊熊的希望之 火,每天都要問自己:『有什麼事情是可以少做的?又有什麼是該更專注的?』」但這半年以來,黎智英心中的希望之火逐漸暗淡。面對系統台再三的拖延戰術,壹 電視沒辦法上架,他的心境有了很大的轉變。他和香港友人說:「我在電視的實驗大概要失敗了。」母親走了,失去引領勇往直前的明燈而另一個讓黎智英心灰意 冷,遭受沉重打擊的,是影響他至深的母親過世。

    農曆年後,黎智英高齡一○三歲的母親往生。有一天清晨,他坐在陽明山家院子的凳子,埋身濃霧,不見天空、叢林,甚至鳥兒也躲了起來,他觸景傷情,看到散落 一地的櫻花,傷心地自問:「櫻花明年還會盛開,但媽媽,你還會回來嗎?」「到她走了,我便像是突然老了、突然寂寞了。母親一直以身教引領我走既窄且直的人 生路,為了令我謹記訓誨,有時不惜把我打到飛起。沒有一位這樣的母親在身邊,遙望漫漫前路,我是何等寂寞啊。」黎智英僅能靠著文章抒發對母親的想念。

    黎智英幼時家境困頓,母親帶著他與兩個妹妹艱辛度日,母子感情深厚;黎智英十二歲那年,游泳偷渡到香港,從童工做起,到白手起家創業。

    去年四月,黎智英上電視談到家人,因為父親有多位妻子,母親排行第二,談到母親的委屈他都看在眼裡,激動到落淚。

    黎智英說自己愛吃,完全是因為有位煮菜高手的母親,「母親教了我很多,她不講別人是非,日子再苦,她都讓我感覺可以撐過去,她的愛,給我很大的自信,我性 格裡樂觀的一面,都來自於她。」黎智英有高血壓,他母親生前常叨念:「你幹嗎那麼累?還飛來飛去做到台灣去,錢夠用就好了。」母親過世,壹電視上架又遙遙 無望,黎智英心境大變。

    今年四月,媒體報導壹電視包裹《壹週刊》、《蘋果日報》,開價五億美元出售,黎智英還對主管說:「沒有這回事。」當時台灣壹傳媒剛好到每年調薪的時間,壹 電視的主管主動提出不要加薪,遭到黎智英斥喝:「我們不能上架,又不是員工的錯。」但後來,「中嘉絕對不會讓壹電視上架」的說法傳到黎智英耳裡,加上旺中 集團與壹傳媒雙方口水戰越演越烈,凱擘上架的時間又未敲定;黎智英看清壹電視的處境,是非戰之罪,「黎老闆可能想換人經營,突破上架的限制,至少員工的努 力可以被看見。」台灣壹傳媒一位高層表示。

    今年七月初,黎智英語重心長地對壹電視總裁王子云說:「我畢竟是個外人!」王子云聽了很感傷,後來傳簡訊給他:「黎先生,台灣的員工還有許多民眾,都沒把 你當外人,你要堅持下去!」黎智英簡短地回覆:「我盡力而為。」過去,黎智英喜歡台北的悠閒氣氛,人們友善熱情,他說在台北像是浸淫在一股軟綿綿的暖流 中,令人覺得是活在人情裡。

    系統商封殺,壹電視成集團財務黑洞今年,黎智英小兒子要在香港上學,妻兒搬回香港定居,他每周從台北回港度周末,周一在香港工作一天才回台北上班,每個星 期一半時間在香港,對台灣逐漸有抽離感,「安坐在老家庭院,雖說不上什麼天長地久,倒有教人舒泰自然的感覺,令我知道是真的回家了。」十二年前,黎智英大 舉進軍台灣媒體業的豪情壯志,一路賭台灣大好,到這幾年,他做壹電視,與台灣政府、財團打交道的煎熬,讓他興起不如歸去的念頭。去年,黎智英賣台灣金融 股,也一度傳出要處分台灣地產,但目前他市價逾百億元的房地產並未移轉。

    二○○○年,陳水扁當選台灣總統,黎智英看到台灣首次政黨輪替,認為台灣是個真正有民主的地方,決定到台灣辦傳媒,隔年台灣《壹週刊》創刊,近三十萬份幾小時內就賣光,台中冰店門口甚至貼「內有《壹週刊》」招攬生意。

    台灣社會對壹傳媒又愛又恨。○三年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期間,《壹週刊》派記者潛進和平醫院,取得第一手報導,樹立不畏強權形象,黎智英從台 北返港,在機場遇到民眾跟他說:「《壹週刊》一定要揭弊,好好監督政府。」但壹傳媒充斥羶色腥的報導,以及狗仔文化,侵犯隱私與偷拍文化,多次引起爭議, 招致社會撻伐。「黎老闆羨慕台灣人的自由,到台灣辦《壹週刊》、《蘋果日報》,未料兩者的成功,卻成為他跨入電視的障礙。」一位台灣壹傳媒高層感慨地說。

    當年,黎智英來台創辦《壹週刊》,也曾受到同業抵制,他乾脆引進香港「勤力書報社」,自己做通路,打破平面媒體生態;「前任壹電視總裁朱華煦,認為上架不是問題,悶著頭一直投資。」同業分析台灣電視通路是被壟斷的市塲,壹電視上不了架,什麼都是空談。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會長陳曉宜表示,壹傳媒虧損主因是「壹電視」遭中嘉、凱擘兩大有線電視系統商封殺,占台灣最多數的有線電視收視戶看不到「壹電視」,廣告少而產生虧損;「壹傳媒」面臨易主危機,凸顯的是台灣媒體環境競爭的不公平。

    電視夢難圓,興起不如歸去的念頭名嘴陳揮文也在廣播節目表示,這是一場不公平的競爭,因為黎智英連上場的機會也沒有,這是台灣政府與企業的挫敗。

    三個月前,黎智英看香港《蘋果日報》專欄作家李怡寫的故事。故事是說有一個美國人,是哈佛大學企管碩士,他在漁村漫步,看到漁船上有好幾尾大黃鰭鮪魚,美國人要漁夫待久一點,多抓一些魚,就有錢去買大一點的船,接著再買更多船,最後擁有船隊。

    美國人建議他不必把魚賣給魚販子,而是直接賣給加工廠,然後自己開一家罐頭工廠,到大城市擴張事業。大概十五到二十年,如果時機好,可以把公司股票上市,就可以做個有錢人。

    漁夫問:「然後呢?」美國人說:「到時你可以退休,搬到小漁村,每天睡到自然醒,釣釣魚,跟孩子們玩一玩,晚上晃到村子裡喝點小酒!」漁夫疑惑地說:「我 現在不就是這樣了嗎?」看完故事,黎智英感觸地說:「人生到底為的是什麼?這也是我的夢想。我已擁有幸福,那麼我又該怎樣說呢?」黎智英的評價兩極,但他 顛覆台灣社會與傳媒的舊思惟,卻是不爭的事實。十二年前來台創業的意氣風發,如今卻可能因為投資電視失利,敗走台灣,也難怪黎智英對人生會有這樣的疑問。

    黎智英

    出生:1948年生於廣東廣州

    現職:壹傳媒集團主席

    經歷:佐丹奴時裝店、

    《壹周刊》和《蘋果日報》創辦人

    學歷:小學畢業

    婚姻:已婚,育有四男二女

    黎老闆心境大轉變

    昔日意氣風發 今日感歎連連談事業 激情是我創業的原動力,犯錯是我創業的手段。困境一定有盡頭,烏雲一定會消散,還是振作起來,迎接快要來臨的陽光。(2005) 我們每個人都在追求圓滿,無論是把那一盤生意做到某個圓滿的地步,可是誰都知道世上是沒有什麼叫圓滿的,追求圓滿的人其實都是自欺欺人地奔馳,包括在下在 內。(2012)談投資 希望油然興起時便驚慌,恐懼時反而覺察到希望,有這個本領的人才配去投資。(2006) 可能年紀大了吧,不管做什麼投資都教人提心弔膽,對未來市況整天疑神疑鬼,倒不如早點睡好了。(2012)談政治 老實說,民主不擔保選出一個好人。但是如果陳水扁(這樣)一個很差勁的總統,整個台灣都可以運作得很好,你說,民主有多麼好?(2007) 馬英九卻為正義的光環蒙蔽,勢要加收證所稅,總統追求那丁點兒的聖人虛榮,卻足以給台灣財經市場帶來可怕的後果。(201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66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