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4個漲停板讓順豐市值達到2800億,嘿客還是順豐的黑點嗎?
A股就是這樣一個神奇的市場,漲停、漲停、漲停,再漲停,順豐上市後,連續4個漲停板讓順豐市值達到2800億,王衛的個人財富值也已超越馬化騰達1800億,僅次於王健林和馬雲,如此光環之下,王衛進一步被神話。
市值接近3000億,嘿客的汙點不影響順豐受資本追捧
如今的順豐正享受當年暴風、樂視都曾有過的明星股待遇,資本操作讓順豐的資金實力大大加強,這對順豐的多元化發展頗為有利,此前一直堅持不上市的順豐,如今上市了,而王衛的目的不是圈錢,也不是為了爭奪首富之位,而是順豐到了多元化發展的時刻了。
業界普遍認為,快遞業的增長黃金期已經接近尾聲,今年1月全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完成22.1億件,同比增長2.6%,全國快遞業務收入完成309.9億元,同比增長6.2%。有評論認為,盡管相比較其他行業依舊處於較快增長期,但由於快遞行業增速正由供給拉動轉向需求拉動,未來三年行業增速有可能呈現斷崖式下跌。
這麽來看,順豐選擇的這個上市時機基本算是最好的了。在市場高點上市獲得融資,可以獲得更多的錢,而拿了這筆錢就需要有明確的用途。順豐融資的主要目的無外乎兩點,第一繼續強化在快遞物流市場的優勢,第二讓順豐多元化發展。
快遞行業是順豐根基所在,這塊業務不能丟,但快遞行業的黃金期已經接近尾聲,順豐需要新的市場方向,此前順豐就一直想在快遞業務的基礎上涉足電商零售市場,但此前幾番嘗試,尊禮會、順豐優選、順豐嘿客、順豐家等都效果平平,尤其是順豐嘿客,甚至被很多人當成是王衛的人生汙點。
順豐嘿客、順豐家門店徹底關門,順豐優選接手上位
順豐嘿客被一些人定義為是王衛花了10億買來的教訓,根據順豐上市前的招股書信息顯示,順豐“已剝離業務商業板塊”自2013年至2015年虧損分別是1.26億元、6.14億元、8.66億元,相加虧損16.06億元。報告中稱虧損原因“主要是因為順豐商業自2014年開始集中鋪設線下門店所致”。
經過14年的市場教訓之後,在15年5月份的時候,嘿客被並入到順豐優選,這之後又經過幾番調整,而從去年10月份開始,順豐嘿客以及此前由部分嘿客門店調整而來順豐家同時被淘汰,如今順豐線下零售門店品牌形象全面更換為順豐優選,自此順豐優選成為順豐線上線下零售業務的主要品牌。
從品牌的角度來講,關掉嘿客是明智之舉。第一,經過業界不斷的質疑,嘿客的品牌價值早已為負,繼續花錢去扭轉唱衰嘿客的品牌輿論認知並不劃算;第二嘿客與順豐優選早已被合並,將資源和精力集中,可以加快順豐優選的成長並提升順豐優選的品牌地位。所以,雖然背負諸多質疑的嘿客關門了,但實際上,順豐在零售市場的發展仍在繼續。
有心無意的神反轉?便利店火爆能為順豐帶來第二春?
此前,嘿客讓順豐虧損十多億遭到了不少非議,但現在看來,對於如今公司市值近3000億,個人身家1800億的王衛而言,十幾億已是九牛一毛,不值一提,花這麽少的錢買來的市場教訓完全是賺到了!要知道,僅上市慶功,順豐就拿出了10億給員工發紅包,對如今“財大氣粗”的王衛而言,之前嘿客帶來的十幾億虧損根本就不算什麽。
其實,順豐上市,王衛身家暴漲,順豐嘿客虧損關門,都不是這篇文章的核心話題,只是鋪墊。『言區社』要探討的核心問題是,隨著阿里鼓吹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新零售概念,社區零售的市場風向也跟著發生了變化,而這種變化或會讓之前被當成是失敗案例的順豐嘿客出現神反轉?
阿里全力打造的新零售概念讓便利店項目也跟著火熱起來,近期鼓吹便利店將成為下一個零售爆發點的內容越來越多,前去哪兒網CEO莊辰超在北京投資開設的幾家便利店進一步在催熱了電商互聯網媒體圈對便利店的關註度,一時間便利店成為了新零售市場的關註焦點之一。而參照目前那些鼓吹便利店的市場邏輯,原來的順豐嘿客、現在的順豐優選線下店或成為市場大贏家。
15年初的時候,順豐嘿客門店數量已高達2975家,當時順豐嘿客的市場目標是在全國開4000家店,不過由於後來的戰略幾經調整,現在並不清楚順豐優選門店的數量,但2000家門店上下的數量應該還是有的。另外,經過調整改造的順豐優選門店越來越便利店化,雖然已開設順豐優選門店的位置並不一定都是適合便利店的最佳地段,但如今新零售講求線上線下協同運營,線上優勢可一定程度上補充地段的短板,不過本文的重點不是討論順豐優選門店的選址和經營策略問題。
原本不被人看好的順豐優選門店的前身順豐嘿客如今卻意外的成為市場熱門的發展方向。當初王衛被嘲笑花十幾億買來的教訓,在大趨勢下換個包裝也許會被奉為王衛又一經典的商業布局,輿論風向一變,壞事能變成好事,甚至給順豐優選來個百億估值都有可能。
如今便利店項目成為新零售風口之一,這個領域的創業氛圍愈來愈濃厚,而順豐之前在全國範圍已有足夠多的門店布局,加之剛剛上市手握大筆閑置資金,王衛很有可能會繼續加註社區終端零售市場。
不過,從實際情況來看,接下來順豐優選門店的發展缺的不只是錢,最主要的問題是目前的市場策略有些不倫不類,很難讓人看好,王衛需要重新審視順豐優選線上與線下之間的協同關系。之前嘿客的失敗讓順豐一不小心的踩在了新零售的風口上,但吸納了嘿客的順豐優選還遠遠談不上成功,有機會,更有問題。
加州當地時間8月9日,由法拉第未來(Faraday Future)前CFO Stefan Krause創立的南加州電動汽車初創企業EVelozcity向洛杉磯高等法院(Los Angeles County Superior Court)發起一項針對法拉第未來的訴訟動議,主要抗議法拉第未來繼續使用威脅和欺騙手段阻止其雇員自由尋找新的工作機會。
對此,法拉第未來向第一財經記者回應稱:“法拉第未來嚴格遵守加州各項法律,尊重雇員的擇業流動性。”
EVelozcity與法拉第未來的法律糾紛始於今年年初。1月29日,法拉第未來在美國加州中部地區法院提交起訴書,指控Stefan Krause在離職前幾天招攬員工跟隨他從事新項目,而他新成立的初創公司可能涉嫌竊取價值超過10億美元的商業機密。
所謂競業禁止,就是公司禁止高級管理人員自營或者與他人合作經營與其所任職的公司的同類業務。全球各地關於競業禁止的規定不盡相同,一般最多不超過兩年。由於競業禁止條款會限制人才流動的自由性,因此一些地方政府並不鼓勵企業與離職員工簽署嚴苛的競業禁止條款,比如倡導人才自由流動的美國加州。
“加州比較鼓勵人才的流動,除非是能夠拿出嚴格的證據證明離職員工是有明顯違反法律的行為,比如竊取公司的商業機密,否則競業禁止條款也很難被法庭執行。而且與離職員工簽署競業禁止條款,一般要給到員工很合理的競業禁止的賠償,以此來彌補其在某段時間無法參與工作的損失,也叫Garden leave(花園離職)。” Alston & Bird律所中國管理合夥人蘇慧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但一般是針對職位較高的員工。”
隨著電動車行業的迅速崛起,大公司和初創公司,以及初創公司和大公司之間在全球範圍的人才爭奪戰日趨激烈。法拉第未來和EVelozcity都已經宣布了進軍中國市場的計劃。為此,獲得恒大註資的法拉第未來已經在廣州投資20億美元新註冊了項目公司睿馳智能汽車,並拿到廣州生產工廠的地塊。今年8月7日,廣州睿馳智能汽車正式更名為恒大法拉第未來。
根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今年3月,EVelozcity在正式回應法拉第未來的申訴主張前,曾提出將訴訟程序從法庭移至仲裁庭的動議。但在歷經數月的審議後,法官於8月9日否決了EVelozcity的動議,並下令該案件將繼續在法庭上審理。這令這起案件將會耗費更長的時間來做決斷。
在電動車為期不久的發展史中,已經有多起因人才技術引發的糾紛案,但最終的結果大多以庭外和解告終。今年2月,Uber和谷歌旗下無人駕駛公司Waymo長達一年多的專利竊取官司和解。在距離新的開庭還有四天的時候,以Uber向Waymo出讓0.34%的公司股份畫上句號,Uber約合轉讓2.45億美元。
去年4月,自動駕駛初創公司Aurora和特斯拉的案件也最終庭下和解,特斯拉起訴Aurora從特斯拉挖人,招聘特斯拉員工加入Aurora,最終Aurora向特斯拉賠償10萬美元。
國內自動駕駛初創公司景馳科技及其創始人王勁去年也曾在加州遭到神州優車的起訴,原因是神州優車矽谷實驗室負責研發自動駕駛技術的4名員工集體辭職,加入了景馳團隊。四人中就包括景馳系統工程負責人、接替韓旭成為新CTO的神州優車前系統工程師李巖。神州優車還對這四名異常離職員工發出律師函,並稱掌握四人在職期間及辭職以後涉嫌侵犯公司知識產權和泄露商業秘密等證據。
不過,最終加州高等法院把神州優車的申請駁回了。常年在矽谷工作的景馳科技CFO呂慶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美國加州明確規定競業禁止是違法的。加州鼓勵員工從原來的公司出來,創建一個競爭的公司。加州也支持員工從谷歌跳到蘋果,從蘋果跳到Facebook。”
值得一提的是,王勁和景馳在去年11月則被百度以侵犯商業秘密起訴。百度請求法院判令,兩被告立即停止侵害百度的商業秘密,包括並不限於停止利用該商業秘密從事與百度相競爭的自動駕駛相關業務;並判令兩被告共同賠償其經濟損失及合理開支5000萬元,同時兩被告公開聲明消除影響,並承擔全部訴訟費用。訴訟案最終直接導致王勁離開景馳。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