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上來看,外匯投資者往往在美聯儲加息前6-9個月買入美元。
圖表顯示,在1994年2月、1999年6月和2004年6月美聯儲加息前的6-9個月,美元指數上漲了約7%。在美聯儲加息後,美元的表現反而參差不齊。
自2008年12月以來,美聯儲將基準利率保持在0-0.25%的低水平。
據彭博社采集數據顯示,期貨交易商認為,大約有56%的可能美聯儲將在2015年7月開始加息。7月FOMC的會議紀要顯示,美聯儲官員討論了早於預期加息的可能性。
野村控股外匯研究部董事總經理Jens Nordvig向彭博新聞社表示,
首次加息前期是美元上漲最穩定的時候。這要比任何加息後的上漲更穩定。
受美國經濟複蘇影響,美元指數本季度上漲了3.5%。6月,美國失業率跌至6.1%的五年低點。美聯儲此前預計,失業率將在年底跌至此水平。
Nordvig表示,全球利率的差異將決定美元在首次加息後是否能繼續反彈。在1999年的加息周期中,美元在首次加息後繼續上漲,直至2000年5月美聯儲加息至6.5%。當時,日本的利率為0,而歐元區的利率為3.75%。
美元已連升11周,迎來布雷頓森林協議破滅以來最長的一段持續升值期。而瑞信亞洲區首席經濟學家陶冬認為,這只是美元走強長周期的開始,不過中間有反複。
陶冬認為美元升值的邏輯是:
首先,美聯儲率先開始加息,歐洲、中國、日本的央行紛紛需要重回QE,這種貨幣政策的不對稱性勢必推高美元。
其次,歐洲、日本的領先指標顯示兩地經濟均有再陷衰退的風險,中國經濟的內在動力也明顯不足。從全球增長與需求再分配的角度看,對美國來說,允許其他貨幣稍微貶值來刺激出口,遠比聽任危機再燃的成本要低。
再者,頁巖氣革命帶來美國能源供需格局大變,能源需求減少推動貿易逆差顯著減少。而且能源成本出現了結構性改善,令制造業重回美國,美元進入長期升浪底氣更足。
那麽,美國為什麽此時不反對美元升值?
陶冬認為,美國是消費大國,出口並非經濟增長的主力,美元升值能增強消費者的購買力,汽油價格走低尤其對低收入階層有利。海外資金流入刺激美國資產價格,對於消費信心和銀行賬面的幫助更有利於現時的美國經濟。
而且強美元抑制進口價格,眼下正處美聯儲逐步進入退出貨幣寬松政策的關鍵期,通脹少一分,聯儲政策的風險就少一分。
事實上,對美國以外地區、尤其是新興市場而言,美元迅速升值同美國利率上升一樣是嚴峻的挑戰。
華爾街見聞此前文章提到摩根士丹利本周報告的數據:過去十年,亞洲新興國家的外債由3000億美元猛增至2.5萬億美元。
摩根士丹利認為,若美元突破87的支撐位,到明年將升破92,這樣的大波動堪比二十年前全球受到的美元升值沖擊。亞洲新興國家會遭遇90年代那樣的債務沖擊。
摩根士丹利預計,除日本外亞洲地區可能面臨雙重打擊,一是美國利率上升導致全球借款成本增加,二是美元軋空頭引起亞洲地區貨幣下挫。這兩種打擊產生的影響會相互影響,讓問題更複雜。(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周二,“新債王”Jeff Gundlach表示,阿里巴巴IPO當日(9月19日)很可能是美股年內最高,不過經歷幾日大跌美股將自當前點位反彈。10年期美債收益率底部為2.2%,市場情緒比數據更能左右美債走勢。美元還會走強。
據CNBC報道,Gundlach認為,10年期美債收益率的底部為2.2%,市場情緒比數據更能左右美債走勢。周二,10年期美債收益率盤中跌破2.2%,最低為2.19%,此後美債收益率反彈。
不過,Gundlach謹慎表示,若10年期美債收益率跌至2.2%下方,可能讓美聯儲在貨幣政策方面改變“遊戲規則”。目前市場預期美聯儲將於明年中開始加息,不過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美聯儲加息時間表可能會改變。
上個月,Gundlach預計10年期美債收益率將在2.2%~2.8%範圍運行。
Gundlach認為,阿里巴巴IPO當日(9月19日)很可能是美股今年年內的最高點。當日道指創下17350.64點的歷史新高,此後道指下跌了近1000點。近幾日美股接連下跌,Gundlach預計美股將有所反彈。周二,標普500指數盤中漲超1%。
Gundlach表示,大家都在做多美元,預計美元仍將繼續走強。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美銀美林周一發布報告預計,FOMC將會在本周的議息會議結束後宣布於十月結束QE3,但他們仍會維持現有措辭,釋放美聯儲並不急於加息的信號。美銀美林認為,中立的美聯儲表態意味著美元將會延續當前走勢。
報告稱,“當前市場可能已經反映了對美聯儲釋放鴿派信號的預期,考慮到美聯儲對經濟放緩、通貨緊縮和市場波動的擔憂。我們的基線預測是,美聯儲將公布較為中性的聲明,即如期結束QE3但並不改變關鍵措辭,這將會讓上述預期失望。”
“這一結果將會繼續推高美元,收益率曲線會隨著美元上漲而變得平緩。”美銀美林稱。
報告中還補充道:“值得註意的是,其他央行似乎最近聽起來對風險的態度比較樂觀……美聯儲是否應該采取類似的態度,淡化美國經濟面臨的風險(外部環境趨弱和結束QE)?我們認為,這樣會緩解近期外界對於美聯儲可能推QE4的持續爭論。耶倫和FOMC嘗試淡化‘相當一段時間’中‘視時間而定’的屬性,而轉向更強調一切取決於數據的態度。”
美銀美林總結稱:“基於我們對美國的經濟增長相對G10其他國家表現更好的預測,這將會為美元提供中期支撐,即使市場對於首次加息的預測左右搖擺。”
(欲知美銀美林與其他主要投行的外匯交易細節,點擊訂閱eFXplus。)
(實習編輯 戴博)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本帖最後由 三杯茶 於 2014-11-7 16:10 編輯 一個因“美元走強”而引發的故事 作者:姜超 14年3季度發生了什麽?一直以來“財大氣粗”的我國外匯儲備竟然減少了1055億美元。上一次如此大規模的外儲減少還要追溯到2012年2季度,當時也只不過少了650億美元。外匯儲備到底怎麽了?實體經濟、居民企業、金融機構、央行,究竟哪一個造成了外匯儲備的減少? 這些因素可能導致外儲減少 貿易差額、外商直接凈投資、居民企業持匯意願、銀行持匯意願、央行外匯市場操作,以及外匯儲備本身的價值計量,這些因素的變動都會引起我國外匯儲備的變化。 我們舉一個小明的例子,小明因銷售產品和外商對其直接投資共獲得200美元外匯,最終到央行賬戶里,外匯儲備只增加了80美元,120美元因為小明的持匯、美股投資以及銀行的留存而“不翼而飛”。這個例子就是我國的現狀。 熱錢與持匯意願對本次外儲減少的影響最大 量化數據表明,2014年3季度,外匯儲備減少1055億美元,按照匯率,對應減少約6607億元人民幣。其中,貿易差額新增7888億元人民幣,外商直接投資凈流出468億元人民幣,居民企業持匯和熱錢流出約7342億元人民幣,央行與金融機構外匯占款差額為一191億元人民幣,美元匯率和外匯儲備價值變動造成的減少量為6494億元。從絕對數量規模看,14年3季度,居民企業持匯意願的提升和熱錢流出是造成外匯儲備減少的首要因素;其次,才是美元匯率上升、非美元外匯資產價值縮水而導致。 其實,這一切皆因美元走強而起 14年美國經濟持續複蘇,美元有效匯率從98上漲到100.5,為11年以來的新高。美元的走強引發了什麽?首先,美國經濟回暖,外需改善,我國貿易差額穩中有升。其次,由於居民企業(包括銀行)的持匯意願、熱錢流動都與美元正向相關,美元強則購匯多、結匯少。14年我國居民企業的結匯意願從65%下降為56%,而購匯意願從44%上升為55.5%。再者,我國外儲約30%為非美元資產,會因美元上漲而造成資產價值縮水。後兩者抵消了貿易差額帶來的外匯增加,致使我國外儲的減少。 本次外儲減少的背後還藏著“新玄機”一一我國央行正在主動減少對外匯市場的幹預,反映為14年央行口徑外匯占款的月度新增量變小,6月和9月分別負增867億元和134億元。 同樣的故事曾發生,但未來外匯儲備有望迎來“新常態” 回顧我國11年4季度和12年2季度,那時同樣美元持續走強、外匯儲備接連負增,主要原因仍然是居民企業持匯增加和熱錢流出。因此,14年3季度外匯儲備減少並非一個特例,而是一個與過去類似的、由“美元走強”而引發的故事。但與過去不同的是,14年央行減少幹涉外匯市場的信號越發明顯。 這意味著我國的外匯儲備有可能走入“有增有減的新常態”。未來,隨著央行逐步減少幹預外匯市場,可能無論美元走勢如何,無論金融機構在外匯市場買賣外匯的量如何變化,央行口徑的外匯占款都可能呈現有增有減、變化幅度減少。央行不再被外匯占款牽制,貨幣政策更具自主性,給予貨幣政策更大的實施空間。 1. 14 年 3 季度:我國外匯儲備大量減少 一直以來,我國的外匯儲備保持著穩步增長,貿易順差、外商直接投資所帶來的大量外匯源源不斷地充實著我國的外匯儲備。然而,14 年三季度末,我國的外匯儲備雖然仍高達 3.89 萬億美元,但卻比二季度末少了 1055 億美元,上一次如此大規模的外匯儲備減少還要追溯到 2012 年二季度。 ![]() 其實,本次外匯儲備的減少是一個由“美元走強”引發的故事,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我國歷史數據表明,在 2011 年 4 季度、2012 年 2 季和 2014 年 3 季度,都發生過美元實際匯率走強,對應我國外匯儲備減少。 外匯儲備到底怎麽了?在美元走強的環境下,實體經濟、居民企業、金融機構、央行,究竟哪一個造成了外匯儲備的減少?在我們看來,雖然美元走強的確造成了外匯儲備在價值計量上的減值,但強美元導致熱錢大量流出、居民企業等持匯意願上升,這才是 3 季度外匯儲備減少的根本原因。此外,與 11 年和 12 年的外儲減少不同,本次減少的背後還藏著新玄機——央行正主動減少了外匯市場幹預力度。 隨著人民幣匯率浮動區間的擴大,居民企業持匯選擇更自由化,我國的外匯儲備或將進入“有增有減的新常態”,這意味著央行不再被外匯占款牽制,貨幣政策更具自主性,在當前經濟環境下,給予央行實行寬松貨幣政策的空間。 2.外匯儲備的決定因素:小明的例子 我們來看一個例子。小明是很聰明的個體戶,通過在海外市場銷售產品獲得了100美元,海外公司B很看重他,給了他100美元擴大經營範圍,於是小明就持有了200美元。但是小明平時買東西都用人民幣,他通過自己的分析,覺得美元還有升值空間,於是他做了一個決定一一將150美元拿到A銀行兌換成人民幣,10美元自己保留,40美元拿去在美國買了股票。 於是,A銀行拿到了150美元,給了小明對應的人民幣975元(假定1美元=6.5人民幣)。A銀行也覺得美元有升值空間。以前央行強制結售匯,A銀行必須把150美元在外匯市場賣給央行,但現在不強制了,A銀行就自己留存了70美元,把80美元在外匯市場上賣給了央行,並拿到了520元人民幣。於是央行拿到了80美元、放進外匯儲備,並給A銀行發放了520元人民幣。 我們發現,從國內角度來講,外匯總收入是小明銷售產品和獲得外商投資獲得的 200美元外匯,但最終到了央行賬戶里,外匯儲備只增加了 80 美元,120 美元“不翼而飛”。 這個例子其實就是我國的現狀。 ![]() 從經濟學角度看,小明的 100 美元銷售收入就是貿易差額,B 公司給的 100 美元是外商直接投資,小明這個實體經濟總共得到了 200 美元外匯。然而由於持匯意願(10 美元自留)和熱錢流出(40 美元買美股),銀行的外匯占款只上升了 975 元人民幣(對應150 美元)。又由於銀行自身的持匯意願(銀行 70 美元自留)和央行的外匯市場規定變化,最終央行只拿到了 80 美元以增加外匯儲備,央行口徑外匯占款增加了 520 元。 可見,決定央行外匯儲備的關鍵因素是:貿易差額、外商直接凈投資、居民企業持匯意願、銀行持匯意願、央行外匯市場操作,以及外匯儲備本身的價值計量。其中任一環節的變動都會引起我國外匯儲備的變化。 3. 外儲減少原因:熱錢與持匯意願影響最大 針對上述決定外匯儲備的因素,我們分項進行量化: 1)貿易差額=出口額-進口額; 2)外商直接投資凈流入=外商直接投資-對外直接投資; 3)居民企業凈結匯+熱錢凈流入=新增金融機構外匯占款-貿易差額-外商直接投資凈流入;該項為負時,表示居民企業持匯意願上升、或熱錢流出; 4)央行與金融機構外占差額=新增央行外匯占款-新增金融機構外匯占款,該項由銀行持匯意願和央行外匯幹預操作共同決定; 5)外匯變動及其他=外匯儲備人民幣新增量-新增央行外匯占款。 量化數據表明,2014年3季度,外匯儲備減少1055億美元,按照匯率,對應減少約6607億元人民幣。其中,通過貿易差額新增7888億元人民幣,外商直接投資凈流出468億元人民幣,居民企業持匯和熱錢流出約7342億元人民幣,央行與金融機構外匯占款差額為一191億元人民幣,美元匯率和外匯儲備價值變動造成的減少量為6494億元。 ![]() 從絕對數量規模看,14年3季度,居民企業持匯意願的提升和熱錢流出是造成外匯儲備減少的首要因素,反應在貿易差額和外商直接投資穩中有增的情況下,金融機構外匯占款的大量減少。7. 8. 9月金融機構外占新增量分別僅為378億元、-311億元和11.4億元人民幣,主要源於持匯意願上升和熱錢流出。其次,才是由於美元走強、導致非美元外匯資產價值縮水而導致外匯儲備減少。 從環比趨勢來看,與14年1. 2季度相比,3季度居民企業持匯和熱錢流出規模繼續增加,銀行也從凈結匯轉為凈售匯;而外匯變動造成的外匯儲備價值變化從1. 2季度的增值變為3季度的減值。從同比趨勢來看,14年3季度的居民企業持匯意願和熱錢流出同樣大幅增加,同時央行口徑與金融機構口徑差額的由正轉負,表明央行減少了幹預外匯市場的力度。 4. 其實,一切因美元走強而起 然而,無論是居民企業持匯意願的提升、熱錢流出,還是非美元外匯資產的縮水,都與 14 年以來美元的持續走強相關。以 2010 年為基年的美元實際有效匯率指數,14 年從98 上漲到 100.55,達到 11 年以來的新高。而美元兌人民幣的匯率也一改 13 年頹勢,14年從 6.10 上漲至 6.15。 ![]() 4.1 貿易差額:外需改善,穩中有升 從月度數據來看,今年以來我國的貿易差額穩中有升。7 月和 8 月的月度貿易差額均達 3000 億元人民幣左右,9 月為 1905 億元人民幣,遠超去年 7、8、9 三個月的平均水平(約 1250 億元人民幣),主要源於美國經濟持續複蘇,我國外需回暖。 貿易差額是實體經濟獲得外匯的主力,貿易差額的穩定抵消了 14 年 3 季度外商直接投資凈流入的減少,使得 3 季度實體經濟獲得的外匯數量整體高於去年同期水平。 ![]() 4.2 居民企業持匯意願、熱錢流動:與美元正向相關 美國經濟複蘇在帶來外需回暖的同時,也使投資者提高了對美國退出 QE、加快加息進程的預期,造成今年以來美元的持續走強。美元走強使得居民企業持有美元的意願上升,即購匯上升、結匯下降,也會使部分熱錢從人民幣資產流向海外美元資產。 我們用銀行代客結匯與境內銀行代客涉外收入的比例來表示居民企業的結匯意願,用銀行代客售匯與境內銀行代客對外付款的比例表示居民企業的購匯意願。數據顯示,我國居民企業的結匯意願的確與美元有效匯率成反比,而購匯意願與美元有效匯率呈正比。 ![]() 14 年以來,隨著美元有效匯率屢創新高,我國居民企業的結匯意願從 1 月的 65%下降為 9 月的 56%,而購匯意願從 1 月的 44%上升為 9 月的55.5%,印證了 14 年以來,我國居民企業持匯和熱錢流出的規模不斷擴大。 4.3 銀行持匯意願:也受美元影響 在強制結售匯時代,除了國家規定的外匯賬戶,居民和企業必須將外匯賣給指定銀行,而銀行也必須將得到的外匯在外匯市場賣給央行。目前,我國的強制結售匯制度已經取消,企業居民和銀行可以按照自己意願持有外匯。因此,出於資產投資、債務償付、維持流動性等目的,銀行等金融機構會選擇持有一定外匯。 我們用金融機構新增外匯貸款與外匯存款的差、以及其他存款性機構的新增國外資產來表示銀行的持匯意願。當新增外匯存款增加、而貸款減少時,銀行的新增國外資產往往也會增加,表明銀行更願意持有外匯和外匯資產;反之亦然。 數據表明,14 年以來隨著美元走強,我國金融機構的新增外匯貸款與存款的差額的確出現大幅逆差,4~8 月每月外匯存款均比外匯貸款高出 180 億美元以上;而同期銀行的新增國外資產也大幅增加。14 年 3 季度,銀行持匯意願雖有所下降,但總體仍高於 13 年3 季度的水平。 ![]() 4.4 央行:減少幹預、匯率波動加大 我國的金融機構外匯占款代表了整個金融體系吸納的外匯規模,而央行口徑外匯占款代表了央行吸納的外匯規模,央行口徑外匯占款受到銀行在外匯市場拋售的外匯規模和央行幹預外匯市場力度的影響。 ![]() 在有浮動的固定匯率制度下,央行通過在外匯市場進行反向操作來維持本幣匯率的穩定。由於我國貿易順差,過去為了防止人民幣快速升值,央行會在外匯市場買進外匯、拋售人民幣,致使央行口徑的外匯占款上升幅度與銀行拋售外匯的規模相當。 在銀行持匯意願不強烈的情況下,央行口徑外匯占款與金融機構口徑的外匯占款變化趨勢非常一致,10 年~13 年大部分時間符合這一狀況。然而 14 年以來,央行口徑外匯占款的月度新增量開始變小,6 月和 9 月分別負增 867 億元和 134 億元,這兩個月央行口徑與金融機構口徑外占的差額分別為15.17 億元和-145 億元。 究其原因,一方面,3 季度居民企業和銀行持匯意願的上升使得外匯市場上金融機構拋售外匯的規模有所減少;另一方面,央行逐步減少外匯幹預,在外匯市場減少了外匯購買量,允許人民幣匯率波動範圍擴大。無獨有偶,12 年 5 月匯改後,央行口徑外匯占款的每月新增量也一度在 50 億元以下波動,同樣反映了央行減少外匯幹預的意願。 4.5 非美元外匯儲備:因強美元而減值 外匯儲備作為一種資產,除了央行在外匯市場的買賣操作會改變其規模,還會受到外幣資產本身的價值變動和因匯率折算導致價值變化的影響,其中後者的傳導為:美元升值一一非美元資產以美元計價的價值縮水一一以美元計價的外匯儲備縮水。 根據IM「的測算,14年新興國家的外匯儲備中60%左右為美元資產,25%左右為歐元資產,5%左右為英鎊資產。近年來,美元資產的比重有所下跌,而歐元資產的占比上升。據此推斷,我國的美元資產持有比重可能在6070%左右,而剩余30%非美元資產就會受到美元強勢上漲造成的資產價值縮水。 根據我們測算的匯率變動造成我國外匯儲備價值的變動來看,每月的變動額與美元有效匯率的走勢呈現出明顯的反向關系。 ![]() 5.外匯儲備“新常態”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顯然看到:美元走強引起居民企業持匯意願上升,熱錢外流,金融機構整體的外匯占款投放減少;加上央行減少外匯幹預、銀行持匯,央行在外匯市場獲的外匯更加減少,加上強美元帶來非美元資產的減值,最終14年3季度的外匯儲備減少了1055億美元。 回顧我國11年4季度和12年2季度,這兩個時期同樣美元持續走強、外匯儲備接連負增,而通過我們的量化測算(圖4)發現,當時造成外匯儲備減少的主要原因是居民企業持匯和熱錢流出的增加,其次為美元匯率變動帶來的資產減值。 ![]() 因此,14年3季度外匯儲備減少並非一個特例,而是一個與過去類似、由“美元走強”而引發的故事。但與11年4季度和12年2季度不同的是,14年央行口徑外匯占款的新增量明顯降低,央行減少幹涉外匯市場的信號越發明顯。 這意味著我國的外匯儲備有可能走入“有增有減的新常態”。現在是美元走強使得金融機構在市場上可拋售的外匯減少、疊加央行購買外匯意願下降,造成外匯儲備和外匯占款雙降。而未來,隨著央行逐步減少幹預外匯市場,可能無論美元走勢如何,無論金融機構在外匯市場買賣外匯的量如何變化,央行口徑的外匯占款都可能呈現有增有減、變化幅度減少的現象,這與人民幣匯改進程息息相關。 未來,如果外匯儲備進入新常態,那麽基礎貨幣的發放將不再受到外匯儲備和外匯占款的牽制,央行可以更靈活地運用各種貨幣工具調節國內市場的流動性,給予貨幣政策更大的實施空間。(來自海通證券) |
美元不斷上漲,許多投資者對此感到擔憂,畢竟,我們不想所有的資金都朝同一個方向流動。不過,美元有序的上漲或許對全球經濟和投資者來說,都是一件好事。
自今年7月以來,美元已經上漲了9%。 美元上漲背後的原因顯而易見:美國增速快於大多數其他發達國家;美聯儲加息近在咫尺;而日本央行和歐洲央行仍在放松貨幣政策。
如果相對增長和利息差距不足以支持美元上漲,那美國不斷縮小的經常賬戶赤字或許可以。2005年,美國進口了60%的能源,而去年,美國消耗的能源中僅1/3為進口能源。
你或許認為這些支撐美元的因素已經包含在價格之中。這都不是什麽新消息。不過,一旦貨幣趨勢確立,這趨勢往往會持續一段時間。而如今9%的漲幅和以前美元20%-30%的波動比起來不算什麽。即便美元不上漲,歐洲央行和日本央行也會竭盡所能推動美元上漲。日本央行和歐洲央行重振經濟的計劃正越來越依賴從海外獲得通脹。
對於美國投資者來說,美元走強可能對股票回報產生負面影響。2013年,標普500成分股公司在海外投資共計1.9萬億美元,而隨著美元的走強,這些海外資產很可能貶值。
不過,2013年,在標普500指數的成分股公司中,僅30%的收入來自於海外市場,而在過去幾周,專註美國本土市場的公司股價上漲,助推美股創下新高。
而歐元下跌的前景對歐洲公司的利潤有利,尤其是在目前油價下跌的情況下。在維持其它條件不變的前提下,10%的油價下跌將會推動公司利潤上漲8%。在三年低迷的公司盈利之後,歐洲公司迎來了值得關註的利潤增長。
新興市場的股價往往和美元有著強大的負相關性。這是因為走強的美元往往帶來更低的商品價格,而資金將從新興市場流出。同時,新興市場的股價在以美元標價時會顯得更低。不過目前,能源和原材料在MSCI新興市場指數所占的比重較過去有所減少。而與美國緊密相關的新興市場將獲益,比如墨西哥。
所以,投資者不必擔憂走強的美元。但是,貨幣市場和人生一樣。關鍵不是你做了什麽,關鍵是你怎樣去做。走強的美元對全球經濟來說是一種雙贏,如果這能延長美國的複蘇並推動其它地區需求增長。而如果全球經濟因此走向分化,那美元的走強就變得非常危險。
在這樣的環境下,新興市場很可能面臨大量的資金外流,而美聯儲將在長期加息上面臨更多挑戰。美元將會大幅升值,而大量資金的流入將會對美國股市造成上行壓力。目前,美國股市價格已經不低。
在這樣的情況下,世界將會迫使美國重新扮演最終消費者角色。而這不是世界想要的複蘇。但如果歐洲和日本不能重新恢複增長,這很可能成為現實。上次美元大幅升值而油價下跌時,是美國大蕭條的開端。所以,即使未來全球增長不平衡,也要比完全沒有增長好得多。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人民幣在過去幾個交易日持續重挫引發了市場對於人民幣貶值的猜測和討論。事實上,美元在2014年的全面強勢已經導致投資新興市場的匯率風險日漸加大。
包括中國和印度在內的東南亞股市今年漲勢喜人,但是新興市場貨幣持續走低導致以美元為主導的投資者收益明顯減弱。國外投資者需要率先兌換成新興市場貨幣,並在資金回流美國的時候換回美元。雖然這種風險一直存在,但是美元大幅上行正在使得匯率風險加劇。
根據晨星基金的統計,今年以美元為主導的共同基金在亞洲股市的整體收益率只有3.2%,遠低於大多數歐元型共同基金11.2%的收益表現。
美元在今年走勢強勁,對大多數貨幣均呈現上漲基調。其中美元對日元本周刷新7年新高,歐元對美元則跌至4年多新低。
Allianz Global Investors常務董事Stuart Winchester向《華爾街日報》表示,投資亞洲股市的海外投資者需要額外關註匯率波動所帶來的風險。日本央行擴大寬松和中國貨幣政策的調整可能會導致匯率變化加劇。
12月9日,人民幣對美元收盤報6.1855,再創4個月新低,與上一交易日相比,跌幅達0.21%。而周一早盤時,人民幣一度暴跌逾300點,突破6.20關口,跌幅一度達0.54%,創今年3月20日以來盤中最大跌幅。
對於近期人民幣暴跌的原因,有分析人士指出,可能受到市場普遍預計中國央行將繼續推出更多寬松貨幣政策的影響,市場預計,中國央行或將最早於本周宣布調降存款準備金率,進一步放寬流動性。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盡管上周美元指數出現了回撤,但是在全球主要央行貨幣政策繼續分化的背景下,市場仍然看好美元在2015年的表現。高盛稱,2015年是美元的“光輝歲月”。
隨著美國經濟持續複蘇,而歐洲和日本經濟增速放緩甚至陷入停滯,今年以來美元對多種貨幣大幅升值:
(數據來自湯森路透;圖片來自FT)
英國《金融時報》稱,美元將在2015年繼續走強。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所領導的自民黨上周日贏得了日本大選,將獲得下議院的多數席位,這將讓圍繞著日元貶值的安倍經濟學得以更好地推進和實施。上周四公布的結果顯示,歐洲央行第二輪TLTRO再次不及市場預期,加之希臘政局的不穩定,都令市場預期歐洲央行將采取量化寬松(QE)。
與此同時,美聯儲12月FOMC聲明顯示,美國仍然走在明年年中開始加息的道路上。
然而,在這樣的環境中,美元的上漲恐怕會引發災難性後果。
早在上周新興市場資產遭遇拋售之前, 國際清算行Claudio Borio就曾警告,美元走強可能造成許多新興市場國家“匯率和融資的錯配”,這些地方的企業在過去幾年中借入了大量外債。
德意誌銀行分析師Alan Ruskin稱,當前的境況和“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極為相似,1997年油價因美國之外的地方需求疲弱和美元走強而暴跌。”他還註意到,今天的國際金融形勢延續了上世紀九十年代末的特征,並且明年很可能會繼續延續下去。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美元表現到底怎麽樣呢?不妨跟隨高盛一起回顧以往幾輪美元升值周期吧:
圖一列出了1990 年以來美元的幾個周期:1995 年7 月至1998 年8 月的大幅升值、2000 年年初至2002 年年初的進一步大幅升值、大衰退開始時的短暫升值。我們之所以關註這三個時期是因為上一最近的時期(1980-1985 年美元走強期)是在截然不同的通脹和貨幣政策環境下出現的。
該投行今日還撰文建議投資者堅持做多美元,稱美元目前是在“光輝歲月”期,升勢在2015年將進一步擴大。內容如下:
美元強勢將擴大
對於美元強勢將進一步擴大的觀點仍是本行宏觀及市場展望的核心觀點。美元貿易加權實際匯率目前正處於2009年來的最強時期。而從後布雷頓森林體系時期來看,美元此輪的升勢還是相當溫和的。
不同十年的不同美元驅動力
回顧上一個美元強勢時期(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我們試圖區分出推高美元的因素是什麽,從而去判斷當下推高美元的因素是什麽。雖然歷史類比法並非是精確的,但至少是有用的。
我們發現美國經濟增速高於其他主要國家;美國的通脹也呈上行之勢;我們預計美聯儲將在2015年三季度升息,比多數發達國家早;因此美元後市還有顯著的上行空間。
當前美元的特殊性
當前的美國有著其特殊性,貨幣政策和經濟表現與其他主要國家都不同。我們不認為美聯儲的行為習慣會像20世紀80年代那樣,也不會像90年代那樣。不過,緊縮的貨幣政策及高於趨勢線的經濟增速已經足夠令美元對其他貨幣走高。因為那些貨幣的國家還面臨著低於趨勢線的經濟增速的窘境。
歐元、日元預期
因此,本行預計歐元/美元2015年目標為1.15,美元/日元2015年目標為130水平。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英國央行表示,英國通脹將在三年內超過目標,暗示其可能提早加息。
英國央行指出,由於油價下跌,未來幾個月通脹可能從目前的0.5%跌至負數。而油價的下跌將提高實際收入,刺激內需。英國央行在季度通脹報告中指出,它預計兩年後通脹率為2%,三年後通脹率為2.2%。
英國央行預計首次加息時間將為2016年第三季度。
英國央行將2015年通脹預期從1.4%下調至0.5%。其預計英國明年通脹將加速至1.8%。英國央行預計英國經濟今年將增長2.9%,並將2016年和2017年的經濟增長預期分別上調至2.9%和2.7%。
英國央行行長卡尼表示,英國並未經歷通縮。英國央行下一步的行動很可能是加息。
英國央行通脹報告發布後,英鎊快速沖高。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德國經濟繼續複蘇,2月ZEW經濟景氣指數53.0,雖然低於55的預期,但較上月48.4的前值大幅增長,創下12個月新高。德國2月ZEW經濟現況指數也大幅升至45.5,遠高於30的預期。
ZEW主席Clemens Fuest表示:“歐洲央行的QE和去年四季度經濟的強勁表現讓金融市場專家看好市場。另一方面,烏克蘭局勢和希臘談判的失敗令人失望。”
此前公布的數據顯示,德國第四季度季調後GDP環比增長0.7%,同比增長1.6%,雙雙高於預期。
本周一,希臘與歐元區財長之間的債務談判以破裂告終,希臘憤怒的拒絕了歐元集團提出的延長救助方案,並稱其“荒謬”且“無法接受”。歐元集團主席Jeroen Dijsselbloem在談判後表示,如果不能在2月份敲定協議,希臘將喪失援助計劃的保護。這意味著希臘政府很快將失去資金來源,財政狀況也可能迅速惡化。
烏克蘭政府軍和反叛份子正在對Debaltseve地區的一個交通樞紐展開爭奪,這令停火協議變得岌岌可危。Debaltseve是連接Donetsk和Luhansk的重要交通樞紐。而這兩個城市都由反叛軍控制。
彭博援引Intesa Sanpaolo SpAde經濟學家Anna Maria Grimaldi稱QE的推出對依賴消費的歐元區來說也有很強的推動作用:
我們可以說,歐元區兩年來首次開始穩健增長。歐元區經濟正在從歐元走弱,油價下跌以及QE下的利率下降中得到強有力的支持。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