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買美股,其實真的沒有你想像中那 麼難! 很多人眼看蘋果(Apple)股票頻頻創新高,站上六百美元,也想要參與蘋果的漲勢,但屈指一數,哇,買一張蘋果股票要花六十萬美 元,換算成新台幣,相當於一千八百萬元,價格高得令人咋舌。 第一步:開戶複委託供新台幣帳戶交割和結匯 其實,千萬別被一 張蘋果股票的價格嚇到,因為美股是以一股為購買單位,只要花六百美元(約合新台幣一萬八千元)買一股蘋果,就可以當蘋果的小股東。 想當蘋 果股東的第一步,就是開戶。開戶買美股主要有四種方式,不過向美國當地券商開戶,須有美國的固定地址;在外商銀行的私人銀行部門開戶,資金門檻很高,對一 般投資人而言,主要可透過兩個管道,一是透過國內券商複委託,另一種是透過網路上的海外券商。 對於習慣使用中文介面、就近下單的投資人, 可以透過國內券商的複委託服務,買到美國股票。複委託帳戶不只可以買美股,還可以買到其他國際市場的股票。優點是,有任何買賣或匯款問題,可就近解決,部 分券商更提供新台幣帳戶交割、自動結匯,投資人不用另開外幣帳戶。 開戶買美股的第二種管道,是透過網路向海外券商開戶。 海 外券商全天服務,講中文嘛也通 現在海外券商幾乎都有二十四小時中文服務,包括:Scottrade(史考特證券)、 Firstrade(第一理財)、Charles Schwab(嘉信理財)、Etrade、SogoTrade等, 都有中文介面,幾乎沒有語言障礙。 只要留資料,就有專人提供服務,有的券商還提供中文線上即時通,以及免付費專線,連越洋電話費都不用花。 在海外券商開戶 的程序也不難,首先是在網路上填寫開戶申請書,接著,郵寄文件給海外券商,包括申請書、護照影本、W-8BEN表格(編按:外國人免扣繳美國所得稅聲明 書)表、年收入證明,電子交易服務合約等(依各家券商規定而異),一旦開戶程序完成後,就可以匯款到美國開始投資。 複委託和海外券商,到 底該如何選擇?兩者的差異,主要是手續費、交易股數是否有最低限制,及交易量差別費率。 海外券商以每筆交易來收取手續費,每筆下單的數量 沒有規定,不過,如果一次買的量不夠大,交易成本就會變得比較高。除了比較手續費,也要注意最低開戶門檻,依各券商規定而不同。 買同樣股 票,交易成本可能差八倍 市場上的海外券商,每一次交易的手續費,從六.九至八.九五美元不等,開戶門檻則是五百美元至一千美元。也有收費 很低的券商,只收一美元手續費,但開戶最低門檻是一萬美元,也有券商每月收取十美元的帳戶管理費,可以抵交易手續費,比較適合交易頻繁的投資人。 比 起網路海外券商,國內券商複委託的交易成本較高,手續費動輒四十美元起跳,因透過複委託下單,國內券商還是得透過海外券商下單,等於雙重收費,而且按交易 金額計算,買越多,成本越高。 通過複委託,每次買賣美股,假如是人工下單的話,國內券商會根據成交金額,收取一%的費用,網路下單則收取 ○.二五%手續費。雖然複委託的手續費較高,但國內券商也會給予大戶優惠的退佣。 此外,多數國內券商會規定複委託每筆下單的數量,即使沒 有限制,也會有最低手續費的門檻。比方說,如果最低收費為四十美元,等於成交金額要達五千美元以上,才開始以一%計收。 舉例來說,同樣是 一筆六千美元的交易,海外券商如Firstrade,每筆交易只收取六.九五美元的手續費,透過國內複委託,則要收到成交金額一%的手續費。如果想買十股 的蘋果股票,成交金額是六千美元,在海外券商下單的交易成本可能不到七美元,但複委託的手續費卻高達六十美元,成本相差近八倍。 須注意的 是,有些海外券商,除每筆交易收取固定手續費外,如果每筆交易股數超過限制,則須加收費用,對大額投資不一定划算。且若金額大到一個地步,複委託券商會退 佣,手續費也不見得比較貴。 第二步:下單美股下單前,得先存股款與手續費 不管是複委託,還是海外券商,一旦完成開戶後, 投資人就可邁向買美股第二步,即下單買賣。買美股的門檻不高,有很多美股的股價,只有零點幾美元,甚至是零點零幾美元,換算成新台幣,買一股比買一張樂透 還要便宜。 值得注意的是,美股下單前,交易帳戶內一定要先存入交易款項及手續費等現金,相較之下,台股規定,只要在成交後第二個營業日上 午十點前,將股款補齊就好。由於有匯款成本,每次存入一萬美元到海外券商帳戶比較划算,且有些券商會提供匯款補貼。 第三步:賣出可當日買 賣,並免繳資本利得稅 買到美股之後,第三步就是賣出。美股今天買,當天就可以賣,而台股,如果沒有信用帳戶,就得等到隔天。 不 過,美股沒有漲跌幅限制,有重大利空消息時,會馬上完全反映,造成股價重挫,碰到利多時,也會一路狂飆,所以投資美股心臟要強才行。 交易 稅方面,買台股須繳成交金額千分之三的證交稅,未來還會開徵證所稅;投資美股,非美國籍,則可免資本利得稅,但現金股利要預扣三○%。 這 筆預扣的稅款,假如是自行向網路海外券商開戶,可藉由報稅程序取回,複委託則無法報稅取回。 有些海外券商還提供自動退稅服務,在每年三四 月間,自動會將國際投資人在前一年度被預扣的部分稅款,退回帳戶的現金餘額之中。 從開戶、下單到賣出,買美股其實很簡單,想擁有蘋果股 票,只要在中文介面的網路上填寫委託單,隨時能輕鬆實現。 【延伸閱讀】8步驟,輕鬆晉升美股投資人 ——買美股開戶流程拆解圖 事 前準備1選擇有中文服務的網路券商,如第一理財、史考特證券、Etrade等2準備身分證件、英文姓名、生日、英文地址和護照影本郵寄或傳真 上 網填表3選擇帳戶類型、帳戶功能以及匯錢方式4個人和工作基本資料填寫(註)5為防內線交易,須填寫是否為美國上市公司的董事或經理人,以及是否受雇於券 商(註)6設定姓名和密碼,到此完成開戶,網路券商發出交易帳號到電子信箱 寄送資料7確認電子信箱後,會要求填寫相關表格,須在20天內 傳真、郵寄或e-mail到指定地址,否則股票賣出時金額會被預扣30%的稅 正式啟用8按照券商提供戶名、帳號等資料,匯款到指定銀行; 必須帳戶裡有錢,才能進行交易,金額不足無法交割 註:步驟4及步驟5中會使用中文表格,但必須用英文填寫整理:單小懿 【延伸 閱讀】你適合哪種交易管道? 開戶管道:國內券商複委託 適用對象:習慣中文介面、不想只買美股者 收費方式:按成交金額計算,買越多,成本越高 有最低收費規定,約40美元起跳 投資商品:各國股票、基金、ETF等 特點:可同時投資日股、港股等國際市場 可用電話及網路下單 開戶管道:網路海外券商 適用對象:略懂英文、可自行處理國外匯款者 收費方式:每筆1至10美元不等(視券商規定而異) 投資商品:美股、基金、債券、ETF、定存等 特點:交易成本和資金門檻較低 限網路下單 開 戶管道:美國當地券商 適用對象:在美國有固定地址和往來者 收費方式:每筆7至10美元不等 投資商品:美股、基金、債券、ETF等 特點:須提供美國固定來往住址有美國籍者須留意稅務問題 開戶管道:外商銀行私人銀行部門 適用對象:年收入與資產部位較高者 收費方式:手續費以帳戶管理費計算(年費) 投資商品:各國股票、基金、債券、ETF、定存等 特點:開戶門檻為100萬美元有理專提供服務 資 料來源:各券商、銀行 整理:鄧麗萍 【延伸閱讀】買美股和買台股,哪裡不同? 台股 交易單位:1,000股 手續費:●以交易金額比率計算 ●每次買賣,收取交易金額的千分之1.425 證券交易所費用:無交易稅:證交稅為每次交易成交金額的千分之3;證所稅可能即將開徵 美股 交易單位:無限制,買1股也可以 手續費:●以交易筆數為基準,各券商收費不一 ●網路下單比人工下單便宜,最低每筆僅收3美元 證券交易所費用:賣出時每千美元收取0.0224美元(依美國證交所公告而定) 交易稅:無證交稅及證所稅;現金股息預扣30%稅率 資料來 源:各券商、證交所 整理:鄧麗萍 【延伸閱讀】買美股前,哪些網站非逛不可? Q1. 當你想找網路券商開戶,可上哪找?●中、英文介面:Scottrade(史考特證券)、Firstrade(第一理財)、Charles Schwab(嘉信理財)、Etrade、SogoTrade●英文介面:Interactive Brokers(盈透證券)●它們提供:下單、交易教學、稅務、市場動態等資訊 Q2. 買了美股,你想查公司財報,可上哪找?●各公司網站的投資人專頁●它們提供:財報資料、股東會和法說會資訊等 Q3. 你想掌握美股走勢和資訊,可上哪找?●中、英文介面:Google Finance、Yahoo!Finance、CNBC、彭博(Bloomberg)●中文介面:鉅亨網●它們提供:報價圖表、公司基本資料、即時新聞等 Q4. 如果想蒐集美股分析報告,你可上哪找?●英文介面:Seeking Alpha、Market Watch、StockCharts.com●中文介面:quote 123闊網、i美股 ●它們提供:財經部落格、個股分析、財經評論、電話會議紀錄、即時新聞等資訊 Q5.想了解其他投資人的想法,可上哪找?●英文介 面:Google Finance討論區、Motley Fool、Wikinvest、Bogleheads ●中文介面:MoneyDJ討論區●它們提供:網友交換投資心得和資訊 |
| ||||||
就在台灣二二八連假期間,股神巴菲特(Warren E. Buffett)主持的波克夏海瑟威控股(Berkshire Hathaway),發佈了去年一整年財務報告。二○一三年,波克夏整體獲利,正式超過新台幣一兆大關(三百六十億美元),雖然創了歷史新高,但每股帳面價值年增加幅度,只有一八.二%,遠遠落美股大盤(S&P 500)的三二.四%,似乎印證新聞通訊社路透事前的預測:「巴菲特連勝紀錄,即將終止(Berkshire winning streak over)!」 不只今年,觀察波克夏過去五年的表現,除了二○一一年小勝大盤二.五個百分點以外,其他有四年的業績,都跑輸美股大盤,去年的落後幅度,更擴大到十四個百分點。若以二○○八年起到去年底計算,包含股利在內,標準普爾五百指數市值增幅達一二八%,而波克夏帳面價值成長幅度卻連一○○%都沒有。「這是過去四十三年都不曾發生過的現象!」路透分析。難道,股神的神蹟已經不靈光了? 原因很簡單,「波克夏越來越重了!」 今年「給股東的一封信」在內,巴菲特不只一次發出預警,波克夏規模越來越大,要維持每股二○%以上獲利率,難度越來越高,就算是為公司賺進新台幣一兆元,但平分下來,每股帳面價值年增率只有一八.二%,加上好的投資標的越來越難找,波克夏落後大盤的表現,也許以後會變成常態。 看好指數型基金多樣、成本低,長期報酬佳 連股神都不靈的變動時代,到底應該要投資什麼好?巴菲特倒是不吝分享,他在今年給股東一封信說,「如果你對股市和產業不懂,那麼就去買指數型基金吧,因為這比我操盤績效還好!」 他說,如果要給自己太太的信託基金資產配置建議,那就是一成現金放在短期政府債券,剩下九成去買追蹤標準普爾五百指數的指數型基金,他還點名基金公司「先鋒」(Vanguard)旗下的產品。 巴菲特所持的理由,一點也不陌生:低手續費、長期看好美國經濟。巴菲特進一步解釋,這建議是給非金融業的業餘投資者,因為對一般投資大眾來說,投資績效的目標不是挑到飆股,而是投資一籃子產業,降低單壓某個產業的風險,讓總報酬可以跟上大盤即可。 而股市指數剛好就有這特性,畢竟在二十世紀,道瓊工業指數就從六六點漲到一萬一千四百九十七點,他相信二十一世紀同樣故事也會發生。 趁低入手連舉兩例鎖定標的,等待價格翻漲 那進場點是? 巴菲特希望在壞消息充斥,或者是指數從高點大跌時,採用逢低承接,不要隨便賣出,那麼長期累積下來,在低成本和多樣化(編按:指數包含多種產業)兩大優點下,買指數型基金一定比那些號稱華爾街高手買的股票有更好的報酬率。 當然光是用概念說服還是不夠,巴菲特再舉了兩個長線投資的經驗來證實。 第一個是買農地。 一九七三年到一九八一年間,通膨高漲,美國中西部農場價格暴漲,促漲了價格泡沫,最後導致農地價格腰斬。巴菲特回憶,當時在那場泡沫中,光是在愛荷華州和內布拉斯加州倒閉的銀行,數量就比二○○八金融海嘯還要多五倍。 一九八六年,巴菲特趁農地大跌時,買了一塊法拍農地。雖然他不懂怎麼種植,但他熟悉農務的兒子告訴他,一塊農地大約可以生產多少玉米和需要花費多少成本,經過這些估算,巴菲特預估大概每年可以從農地上賺一成,如果加上農地耕種技術進步、農作物產品價格可能提高,基本上這塊農地讓他賺錢的機會應該是十拿九穩。經過二十八年,巴菲特前後只去看過兩次(一次是最近),他仍對農務一無所知,但農場卻年收入翻三倍,農地價值也比他買價高出五倍以上。 另一個房地產案例,也是發生在泡沫之後。 一九九三年,當時美國也爆發銀行危機,許多銀行被迫拍賣資產。這次巴菲特又乘機和人合資買了一件紐約大學旁的商業不動產。他當時算過,不用融資的情況下,每年出租收益率大約一成。雖然收益會受出租狀況影響,但重要的是,紐約大學不會跑,附近既有的人潮也不會消失。經過幾年後,這件不動產投資案,每年回報的報酬率高達三成五以上,至今巴菲特仍持有。 守住三個關鍵觀察變數、等低點、抱長線 從投資指數型基金和這兩起房地產投資,巴菲特想要傳達給股東們投資精神:確認幾個簡單的變數(如美國經濟力、農地生產力、紐約大學位置)、有高度的安全邊際(大跌後才進場)、長期持有(不理會短期利空),「一旦有人跟你保證快速獲利,請馬上說NO,」只要守住這原則,一個認清自己弱勢的業餘投資者,就能打敗連自身弱點都看不清的法人。 不過,對全球上千萬巴菲特迷來說,過去一年表現不如大盤並不意外,因為巴菲特的功力不是在多頭,而是在空頭市場。正如那句股神名言:「只有當海水退去後,才會知道誰在裸泳。」 |
假如美聯儲照現在的步調逐月削減QE,今年就能徹底結束本輪QE。一些投資者擔心美債失去美聯儲這個大買家。美國銀行旗下美銀證券分析師認為,日本有望成為接盤俠,取代中國成為最大的美債持有國。(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全球最大養老基金之一、日本的政府養老投資基金(GPIF)上月公布,截至今年6月底,持有1.2萬億美元海外債券。該基金最快本月公布新的投資策略。此前彭博調查顯示,分析師預計GPIF會將海外債券持倉比例提高到14%。美林全球利率與貨幣研究主管David Woo預計,約半數GPIF的海外債券持倉均為美債。
而GPIF配置資本對其他日本養老基金有著指導意義。上月初華爾街見聞文章提到,日本政府規定,所有公立養老金管理機構都必須在明年10月以前使用同樣的投資準則。受此規定影響,約合5000億美元的日本中小型養老基金將與GPIF的資產配置比例保持一致。
目前日本投資者積極持有美國資產。日本財務省數據顯示,今年7月,日本的基金經理購買1.1萬億日元(約103億美元)美國證券,8月日本投資者增持海外債券規模高達118億美元。
今年八個多月來,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下跌約0.5個百分點,降至2.55%。David Woo預計,當這類債券收益率升破2.70%時,美國國債對壽險公司這類日本的機構投資者將更有吸引力。
此外,在Woo看來,美聯儲今年縮減QE、減少購買量並未影響美債。因為美國銀行業在監管法規限制持有風險資產時選擇增持債券,中國的持倉也有所增長,這些都抵消了美聯儲行動的影響。Woo這樣認為:
“實際上,到目前為止根本沒有縮減QE(的影響)。在美聯儲試圖逐步結束QE3時,美國的銀行和中國啟動了秘密的QE4。”
美國財政部數據顯示,今年6月底,中日兩大美債持有國雙雙減持,持倉分別為1.27萬億美元和1.22萬億美元,可當月比利時還增持17億美元。過去一年,比利時的美債持倉翻倍,躍升全球第三大美債的海外持有國。
上月華爾街見聞文章曾以圖表展示,人口僅1100萬、GDP僅4840億美元的比利時持有美債規模變化詭異。美聯儲的經濟學家認為,這顯示出中國不再通過美國的機構下單,而是利用了美國以外的海外機構作為購買美債的中介。換句話說,中國在借道比利時悄然囤積美債。
近期美軍舉行了2016環太平洋軍演,17日美軍安排退役的佩里級護衛艦作為靶船,並公布了導彈攻擊靶艦畫面。其中,一艘作為靶船作用的船艦十分“眼熟”,臺媒發現這艘靶船與臺灣最新購買的2艘“佩里”級護衛艦屬同級,這讓臺灣處境瞬時有些尷尬。
美軍發布的打靶畫面,佩里級塔奇號船身遭幾枚魚叉導彈、魚雷擊中炸開沈沒。
臺灣聯合新聞網19日報道稱,臺灣投入近56億元新臺幣(約1.75億美元)向美方購買2艘“佩里”級護衛艦,據報道是美軍在2016環太軍演中使用的靶船,美軍還公布打靶畫面,這讓外界質疑臺灣當了冤大頭,買船讓美軍當靶子炸,對此臺灣海軍和美方學者都急忙出來澄清。
臺灣海軍前情報處長、退役海軍中將蘭寧利撰文大罵持此論者無知。蘭寧利表示,買二手船艦並不丟人,因為臺灣既不會造,也沒有錢造,是沒有挑剔資格的。別人吃牛排大餐,那是他們家有錢;我們窮,只能吃殘羹、空心菜,如果還嫌棄,那只有喝西北風了。所以以不到六分之一的價錢可以再用20年是可以接受的。
蘭寧利說,美海軍目前經費極度困窘之下,已經不再如冷戰時期大量封存,像反潛戰力極強的31艘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DD-963)退役後除保留一艘當靶船外, 其余多以擊沈訓練處理,這種船才是解決臺灣海軍反潛作戰需要的目標艦,但是美軍寧可擊沈也不外流。佩里級在美國海軍屬於低配軍艦,即使有防空導彈也沒有編入航母戰鬥群的資格,只能護航後勤船隊和商船隊。在臺灣既無錢、又無能力造、甚至還不想搞海軍的情況下,除了買二手艦外還能作什麽?劃著舢板到南海?
報道稱,臺灣為提升反潛戰力,向美國購入2艘“佩里”級,6月中旬已派人赴美接艦。據東森新聞網報道,這2艘護衛艦和今年美軍在環太軍演里當靶船的艦艇同級。針對臺灣買船讓美軍當靶船炸的質疑聲浪,美國戰略國際研究中心主任葛羅斯曼反駁說,“我們為什麽要賣垃圾給你們,讓你們更弱?”葛羅斯曼進一步指出,美國利益牽涉其中,賣爛武器一點也說不通。
臺灣“海軍司令部”政戰主任蔡鴻圖也駁斥稱,美軍炸的是報廢船,臺灣購買的船只是型號相同,“怎麽可能買船讓人家打?”軍事專家施孝瑋指出,環太平洋軍演需要拿“佩里”級這種軍艦來做擊沈演練,這樣可以從攻擊效果上來評估。“佩里”級是戰力非常均衡的艦艇,不少海軍都想要這樣的軍艦,但美國不是每個都願意給。
(綜合觀察者網、環球網報道)
2樓提及
sogotrade la can open via internet
6樓提及
最低5蚊美金
但會蝕匯水 spread
3樓提及
佢地買咁大間屋唔驚有鬼...我睇得鬼片多,usually都係幾千呎大屋3-4個人住@@
4樓提及3樓提及
佢地買咁大間屋唔驚有鬼...我睇得鬼片多,usually都係幾千呎大屋3-4個人住@@
其實這的大屋,係有好多地方,係個買家,一世都未必去行過,同埋這些大屋,個花園,係永遠大過間屋4~5倍,甚至有多
而且外國人,又唔鍾意同老豆老母住架,最多都係6~7個人住(連工人)
最重要架係,邊有咁多鬼作惡~~ 我估,我猜,2者係互相睇唔到,互不相干
有興趣可以看看不速之嚇,佢套理念,我幾buy~
4樓提及3樓提及
佢地買咁大間屋唔驚有鬼...我睇得鬼片多,usually都係幾千呎大屋3-4個人住@@
其實這的大屋,係有好多地方,係個買家,一世都未必去行過,同埋這些大屋,個花園,係永遠大過間屋4~5倍,甚至有多
而且外國人,又唔鍾意同老豆老母住架,最多都係6~7個人住(連工人)
最重要架係,邊有咁多鬼作惡~~ 我估,我猜,2者係互相睇唔到,互不相干
有興趣可以看看不速之嚇,佢套理念,我幾buy~
5樓提及4樓提及3樓提及
佢地買咁大間屋唔驚有鬼...我睇得鬼片多,usually都係幾千呎大屋3-4個人住@@
其實這的大屋,係有好多地方,係個買家,一世都未必去行過,同埋這些大屋,個花園,係永遠大過間屋4~5倍,甚至有多
而且外國人,又唔鍾意同老豆老母住架,最多都係6~7個人住(連工人)
最重要架係,邊有咁多鬼作惡~~ 我估,我猜,2者係互相睇唔到,互不相干
有興趣可以看看不速之嚇,佢套理念,我幾buy~
太大既話反而走唔到...
電影情節往往都係做到隻鬼追人,然後人跑...點知屋太大...跑到門口時隻鬼已經到左~~呀@@
5樓提及4樓提及3樓提及
佢地買咁大間屋唔驚有鬼...我睇得鬼片多,usually都係幾千呎大屋3-4個人住@@
其實這的大屋,係有好多地方,係個買家,一世都未必去行過,同埋這些大屋,個花園,係永遠大過間屋4~5倍,甚至有多
而且外國人,又唔鍾意同老豆老母住架,最多都係6~7個人住(連工人)
最重要架係,邊有咁多鬼作惡~~ 我估,我猜,2者係互相睇唔到,互不相干
有興趣可以看看不速之嚇,佢套理念,我幾buy~
太大既話反而走唔到...
電影情節往往都係做到隻鬼追人,然後人跑...點知屋太大...跑到門口時隻鬼已經到左~~呀@@
7樓提及5樓提及4樓提及3樓提及
佢地買咁大間屋唔驚有鬼...我睇得鬼片多,usually都係幾千呎大屋3-4個人住@@
其實這的大屋,係有好多地方,係個買家,一世都未必去行過,同埋這些大屋,個花園,係永遠大過間屋4~5倍,甚至有多
而且外國人,又唔鍾意同老豆老母住架,最多都係6~7個人住(連工人)
最重要架係,邊有咁多鬼作惡~~ 我估,我猜,2者係互相睇唔到,互不相干
有興趣可以看看不速之嚇,佢套理念,我幾buy~
太大既話反而走唔到...
電影情節往往都係做到隻鬼追人,然後人跑...點知屋太大...跑到門口時隻鬼已經到左~~呀@@
唔好講啦好驚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