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別怕!破英文也能買美股

2012-4-23  TWM




買美股,其實真的沒有你想像中那 麼難!

很多人眼看蘋果(Apple)股票頻頻創新高,站上六百美元,也想要參與蘋果的漲勢,但屈指一數,哇,買一張蘋果股票要花六十萬美 元,換算成新台幣,相當於一千八百萬元,價格高得令人咋舌。

第一步:開戶複委託供新台幣帳戶交割和結匯

其實,千萬別被一 張蘋果股票的價格嚇到,因為美股是以一股為購買單位,只要花六百美元(約合新台幣一萬八千元)買一股蘋果,就可以當蘋果的小股東。

想當蘋 果股東的第一步,就是開戶。開戶買美股主要有四種方式,不過向美國當地券商開戶,須有美國的固定地址;在外商銀行的私人銀行部門開戶,資金門檻很高,對一 般投資人而言,主要可透過兩個管道,一是透過國內券商複委託,另一種是透過網路上的海外券商。

對於習慣使用中文介面、就近下單的投資人, 可以透過國內券商的複委託服務,買到美國股票。複委託帳戶不只可以買美股,還可以買到其他國際市場的股票。優點是,有任何買賣或匯款問題,可就近解決,部 分券商更提供新台幣帳戶交割、自動結匯,投資人不用另開外幣帳戶。

開戶買美股的第二種管道,是透過網路向海外券商開戶。

海 外券商全天服務,講中文嘛也通

現在海外券商幾乎都有二十四小時中文服務,包括:Scottrade(史考特證券)、 Firstrade(第一理財)、Charles Schwab(嘉信理財)、Etrade、SogoTrade等, 都有中文介面,幾乎沒有語言障礙。

只要留資料,就有專人提供服務,有的券商還提供中文線上即時通,以及免付費專線,連越洋電話費都不用花。

在海外券商開戶 的程序也不難,首先是在網路上填寫開戶申請書,接著,郵寄文件給海外券商,包括申請書、護照影本、W-8BEN表格(編按:外國人免扣繳美國所得稅聲明 書)表、年收入證明,電子交易服務合約等(依各家券商規定而異),一旦開戶程序完成後,就可以匯款到美國開始投資。

複委託和海外券商,到 底該如何選擇?兩者的差異,主要是手續費、交易股數是否有最低限制,及交易量差別費率。

海外券商以每筆交易來收取手續費,每筆下單的數量 沒有規定,不過,如果一次買的量不夠大,交易成本就會變得比較高。除了比較手續費,也要注意最低開戶門檻,依各券商規定而不同。

買同樣股 票,交易成本可能差八倍

市場上的海外券商,每一次交易的手續費,從六.九至八.九五美元不等,開戶門檻則是五百美元至一千美元。也有收費 很低的券商,只收一美元手續費,但開戶最低門檻是一萬美元,也有券商每月收取十美元的帳戶管理費,可以抵交易手續費,比較適合交易頻繁的投資人。

比 起網路海外券商,國內券商複委託的交易成本較高,手續費動輒四十美元起跳,因透過複委託下單,國內券商還是得透過海外券商下單,等於雙重收費,而且按交易 金額計算,買越多,成本越高。

通過複委託,每次買賣美股,假如是人工下單的話,國內券商會根據成交金額,收取一%的費用,網路下單則收取 ○.二五%手續費。雖然複委託的手續費較高,但國內券商也會給予大戶優惠的退佣。

此外,多數國內券商會規定複委託每筆下單的數量,即使沒 有限制,也會有最低手續費的門檻。比方說,如果最低收費為四十美元,等於成交金額要達五千美元以上,才開始以一%計收。

舉例來說,同樣是 一筆六千美元的交易,海外券商如Firstrade,每筆交易只收取六.九五美元的手續費,透過國內複委託,則要收到成交金額一%的手續費。如果想買十股 的蘋果股票,成交金額是六千美元,在海外券商下單的交易成本可能不到七美元,但複委託的手續費卻高達六十美元,成本相差近八倍。

須注意的 是,有些海外券商,除每筆交易收取固定手續費外,如果每筆交易股數超過限制,則須加收費用,對大額投資不一定划算。且若金額大到一個地步,複委託券商會退 佣,手續費也不見得比較貴。

第二步:下單美股下單前,得先存股款與手續費

不管是複委託,還是海外券商,一旦完成開戶後, 投資人就可邁向買美股第二步,即下單買賣。買美股的門檻不高,有很多美股的股價,只有零點幾美元,甚至是零點零幾美元,換算成新台幣,買一股比買一張樂透 還要便宜。

值得注意的是,美股下單前,交易帳戶內一定要先存入交易款項及手續費等現金,相較之下,台股規定,只要在成交後第二個營業日上 午十點前,將股款補齊就好。由於有匯款成本,每次存入一萬美元到海外券商帳戶比較划算,且有些券商會提供匯款補貼。

第三步:賣出可當日買 賣,並免繳資本利得稅

買到美股之後,第三步就是賣出。美股今天買,當天就可以賣,而台股,如果沒有信用帳戶,就得等到隔天。

不 過,美股沒有漲跌幅限制,有重大利空消息時,會馬上完全反映,造成股價重挫,碰到利多時,也會一路狂飆,所以投資美股心臟要強才行。

交易 稅方面,買台股須繳成交金額千分之三的證交稅,未來還會開徵證所稅;投資美股,非美國籍,則可免資本利得稅,但現金股利要預扣三○%。

這 筆預扣的稅款,假如是自行向網路海外券商開戶,可藉由報稅程序取回,複委託則無法報稅取回。

有些海外券商還提供自動退稅服務,在每年三四 月間,自動會將國際投資人在前一年度被預扣的部分稅款,退回帳戶的現金餘額之中。

從開戶、下單到賣出,買美股其實很簡單,想擁有蘋果股 票,只要在中文介面的網路上填寫委託單,隨時能輕鬆實現。

【延伸閱讀】8步驟,輕鬆晉升美股投資人 ——買美股開戶流程拆解圖

事 前準備1選擇有中文服務的網路券商,如第一理財、史考特證券、Etrade等2準備身分證件、英文姓名、生日、英文地址和護照影本郵寄或傳真

上 網填表3選擇帳戶類型、帳戶功能以及匯錢方式4個人和工作基本資料填寫(註)5為防內線交易,須填寫是否為美國上市公司的董事或經理人,以及是否受雇於券 商(註)6設定姓名和密碼,到此完成開戶,網路券商發出交易帳號到電子信箱

寄送資料7確認電子信箱後,會要求填寫相關表格,須在20天內 傳真、郵寄或e-mail到指定地址,否則股票賣出時金額會被預扣30%的稅

正式啟用8按照券商提供戶名、帳號等資料,匯款到指定銀行; 必須帳戶裡有錢,才能進行交易,金額不足無法交割

註:步驟4及步驟5中會使用中文表格,但必須用英文填寫整理:單小懿

【延伸 閱讀】你適合哪種交易管道?

開戶管道:國內券商複委託 適用對象:習慣中文介面、不想只買美股者 收費方式:按成交金額計算,買越多,成本越高 有最低收費規定,約40美元起跳 投資商品:各國股票、基金、ETF等 特點:可同時投資日股、港股等國際市場 可用電話及網路下單

開戶管道:網路海外券商 適用對象:略懂英文、可自行處理國外匯款者 收費方式:每筆1至10美元不等(視券商規定而異) 投資商品:美股、基金、債券、ETF、定存等 特點:交易成本和資金門檻較低 限網路下單

開 戶管道:美國當地券商 適用對象:在美國有固定地址和往來者 收費方式:每筆7至10美元不等 投資商品:美股、基金、債券、ETF等 特點:須提供美國固定來往住址有美國籍者須留意稅務問題

開戶管道:外商銀行私人銀行部門 適用對象:年收入與資產部位較高者 收費方式:手續費以帳戶管理費計算(年費) 投資商品:各國股票、基金、債券、ETF、定存等 特點:開戶門檻為100萬美元有理專提供服務

資 料來源:各券商、銀行 整理:鄧麗萍

【延伸閱讀】買美股和買台股,哪裡不同? 台股 交易單位:1,000股 手續費:●以交易金額比率計算 ●每次買賣,收取交易金額的千分之1.425 證券交易所費用:無交易稅:證交稅為每次交易成交金額的千分之3;證所稅可能即將開徵

美股 交易單位:無限制,買1股也可以 手續費:●以交易筆數為基準,各券商收費不一 ●網路下單比人工下單便宜,最低每筆僅收3美元 證券交易所費用:賣出時每千美元收取0.0224美元(依美國證交所公告而定) 交易稅:無證交稅及證所稅;現金股息預扣30%稅率

資料來 源:各券商、證交所 整理:鄧麗萍

【延伸閱讀】買美股前,哪些網站非逛不可?

Q1. 當你想找網路券商開戶,可上哪找?●中、英文介面:Scottrade(史考特證券)、Firstrade(第一理財)、Charles Schwab(嘉信理財)、Etrade、SogoTrade●英文介面:Interactive Brokers(盈透證券)●它們提供:下單、交易教學、稅務、市場動態等資訊

Q2. 買了美股,你想查公司財報,可上哪找?●各公司網站的投資人專頁●它們提供:財報資料、股東會和法說會資訊等

Q3. 你想掌握美股走勢和資訊,可上哪找?●中、英文介面:Google Finance、Yahoo!Finance、CNBC、彭博(Bloomberg)●中文介面:鉅亨網●它們提供:報價圖表、公司基本資料、即時新聞等

Q4. 如果想蒐集美股分析報告,你可上哪找?●英文介面:Seeking Alpha、Market Watch、StockCharts.com●中文介面:quote 123闊網、i美股 ●它們提供:財經部落格、個股分析、財經評論、電話會議紀錄、即時新聞等資訊

Q5.想了解其他投資人的想法,可上哪找?●英文介 面:Google Finance討論區、Motley Fool、Wikinvest、Bogleheads ●中文介面:MoneyDJ討論區●它們提供:網友交換投資心得和資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080

巴菲特教散戶:去買美股指數基金

2014-03-10  TCW
 
 

 

就在台灣二二八連假期間,股神巴菲特(Warren E. Buffett)主持的波克夏海瑟威控股(Berkshire Hathaway),發佈了去年一整年財務報告。二○一三年,波克夏整體獲利,正式超過新台幣一兆大關(三百六十億美元),雖然創了歷史新高,但每股帳面價值年增加幅度,只有一八.二%,遠遠落美股大盤(S&P 500)的三二.四%,似乎印證新聞通訊社路透事前的預測:「巴菲特連勝紀錄,即將終止(Berkshire winning streak over)!」

不只今年,觀察波克夏過去五年的表現,除了二○一一年小勝大盤二.五個百分點以外,其他有四年的業績,都跑輸美股大盤,去年的落後幅度,更擴大到十四個百分點。若以二○○八年起到去年底計算,包含股利在內,標準普爾五百指數市值增幅達一二八%,而波克夏帳面價值成長幅度卻連一○○%都沒有。「這是過去四十三年都不曾發生過的現象!」路透分析。難道,股神的神蹟已經不靈光了?

原因很簡單,「波克夏越來越重了!」

今年「給股東的一封信」在內,巴菲特不只一次發出預警,波克夏規模越來越大,要維持每股二○%以上獲利率,難度越來越高,就算是為公司賺進新台幣一兆元,但平分下來,每股帳面價值年增率只有一八.二%,加上好的投資標的越來越難找,波克夏落後大盤的表現,也許以後會變成常態。

看好指數型基金多樣、成本低,長期報酬佳

連股神都不靈的變動時代,到底應該要投資什麼好?巴菲特倒是不吝分享,他在今年給股東一封信說,「如果你對股市和產業不懂,那麼就去買指數型基金吧,因為這比我操盤績效還好!」

他說,如果要給自己太太的信託基金資產配置建議,那就是一成現金放在短期政府債券,剩下九成去買追蹤標準普爾五百指數的指數型基金,他還點名基金公司「先鋒」(Vanguard)旗下的產品。

巴菲特所持的理由,一點也不陌生:低手續費、長期看好美國經濟。巴菲特進一步解釋,這建議是給非金融業的業餘投資者,因為對一般投資大眾來說,投資績效的目標不是挑到飆股,而是投資一籃子產業,降低單壓某個產業的風險,讓總報酬可以跟上大盤即可。

而股市指數剛好就有這特性,畢竟在二十世紀,道瓊工業指數就從六六點漲到一萬一千四百九十七點,他相信二十一世紀同樣故事也會發生。

趁低入手連舉兩例鎖定標的,等待價格翻漲

那進場點是?

巴菲特希望在壞消息充斥,或者是指數從高點大跌時,採用逢低承接,不要隨便賣出,那麼長期累積下來,在低成本和多樣化(編按:指數包含多種產業)兩大優點下,買指數型基金一定比那些號稱華爾街高手買的股票有更好的報酬率。

當然光是用概念說服還是不夠,巴菲特再舉了兩個長線投資的經驗來證實。

第一個是買農地。

一九七三年到一九八一年間,通膨高漲,美國中西部農場價格暴漲,促漲了價格泡沫,最後導致農地價格腰斬。巴菲特回憶,當時在那場泡沫中,光是在愛荷華州和內布拉斯加州倒閉的銀行,數量就比二○○八金融海嘯還要多五倍。

一九八六年,巴菲特趁農地大跌時,買了一塊法拍農地。雖然他不懂怎麼種植,但他熟悉農務的兒子告訴他,一塊農地大約可以生產多少玉米和需要花費多少成本,經過這些估算,巴菲特預估大概每年可以從農地上賺一成,如果加上農地耕種技術進步、農作物產品價格可能提高,基本上這塊農地讓他賺錢的機會應該是十拿九穩。經過二十八年,巴菲特前後只去看過兩次(一次是最近),他仍對農務一無所知,但農場卻年收入翻三倍,農地價值也比他買價高出五倍以上。

另一個房地產案例,也是發生在泡沫之後。

一九九三年,當時美國也爆發銀行危機,許多銀行被迫拍賣資產。這次巴菲特又乘機和人合資買了一件紐約大學旁的商業不動產。他當時算過,不用融資的情況下,每年出租收益率大約一成。雖然收益會受出租狀況影響,但重要的是,紐約大學不會跑,附近既有的人潮也不會消失。經過幾年後,這件不動產投資案,每年回報的報酬率高達三成五以上,至今巴菲特仍持有。

守住三個關鍵觀察變數、等低點、抱長線

從投資指數型基金和這兩起房地產投資,巴菲特想要傳達給股東們投資精神:確認幾個簡單的變數(如美國經濟力、農地生產力、紐約大學位置)、有高度的安全邊際(大跌後才進場)、長期持有(不理會短期利空),「一旦有人跟你保證快速獲利,請馬上說NO,」只要守住這原則,一個認清自己弱勢的業餘投資者,就能打敗連自身弱點都看不清的法人。

不過,對全球上千萬巴菲特迷來說,過去一年表現不如大盤並不意外,因為巴菲特的功力不是在多頭,而是在空頭市場。正如那句股神名言:「只有當海水退去後,才會知道誰在裸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262

美聯儲結束QE不買美債怎麽辦?還有日本接盤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131

日本,養老基金,美國國債,收益率

假如美聯儲照現在的步調逐月削減QE,今年就能徹底結束本輪QE。一些投資者擔心美債失去美聯儲這個大買家。美國銀行旗下美銀證券分析師認為,日本有望成為接盤俠,取代中國成為最大的美債持有國。(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全球最大養老基金之一、日本的政府養老投資基金(GPIF)上月公布,截至今年6月底,持有1.2萬億美元海外債券。該基金最快本月公布新的投資策略。此前彭博調查顯示,分析師預計GPIF會將海外債券持倉比例提高到14%。美林全球利率與貨幣研究主管David Woo預計,約半數GPIF的海外債券持倉均為美債。

而GPIF配置資本對其他日本養老基金有著指導意義。上月初華爾街見聞文章提到,日本政府規定,所有公立養老金管理機構都必須在明年10月以前使用同樣的投資準則。受此規定影響,約合5000億美元的日本中小型養老基金將與GPIF的資產配置比例保持一致。

目前日本投資者積極持有美國資產。日本財務省數據顯示,今年7月,日本的基金經理購買1.1萬億日元(約103億美元)美國證券,8月日本投資者增持海外債券規模高達118億美元。

今年八個多月來,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下跌約0.5個百分點,降至2.55%。David Woo預計,當這類債券收益率升破2.70%時,美國國債對壽險公司這類日本的機構投資者將更有吸引力。

此外,在Woo看來,美聯儲今年縮減QE、減少購買量並未影響美債。因為美國銀行業在監管法規限制持有風險資產時選擇增持債券,中國的持倉也有所增長,這些都抵消了美聯儲行動的影響。Woo這樣認為:

“實際上,到目前為止根本沒有縮減QE(的影響)。在美聯儲試圖逐步結束QE3時,美國的銀行和中國啟動了秘密的QE4。”

美國財政部數據顯示,今年6月底,中日兩大美債持有國雙雙減持,持倉分別為1.27萬億美元和1.22萬億美元,可當月比利時還增持17億美元。過去一年,比利時的美債持倉翻倍,躍升全球第三大美債的海外持有國。

上月華爾街見聞文章曾以圖表展示,人口僅1100萬、GDP僅4840億美元的比利時持有美債規模變化詭異。美聯儲的經濟學家認為,這顯示出中國不再通過美國的機構下單,而是利用了美國以外的海外機構作為購買美債的中介。換句話說,中國在借道比利時悄然囤積美債。

 
美國國債, 比利時, 中國, 外儲
 
Woo看好美國國債的前景,預計銀行業會慢慢大規模購買美債,全球經濟增長向好可能給美國利率帶來上行壓力,美國利率高意味著美國固定收益資產對海外投資者的吸引力更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674

臺軍中將:買美淘汰軍艦不丟人 我們不會造又沒錢

近期美軍舉行了2016環太平洋軍演,17日美軍安排退役的佩里級護衛艦作為靶船,並公布了導彈攻擊靶艦畫面。其中,一艘作為靶船作用的船艦十分“眼熟”,臺媒發現這艘靶船與臺灣最新購買的2艘“佩里”級護衛艦屬同級,這讓臺灣處境瞬時有些尷尬。

美軍發布的打靶畫面,佩里級塔奇號船身遭幾枚魚叉導彈、魚雷擊中炸開沈沒。

臺灣聯合新聞網19日報道稱,臺灣投入近56億元新臺幣(約1.75億美元)向美方購買2艘“佩里”級護衛艦,據報道是美軍在2016環太軍演中使用的靶船,美軍還公布打靶畫面,這讓外界質疑臺灣當了冤大頭,買船讓美軍當靶子炸,對此臺灣海軍和美方學者都急忙出來澄清。

臺灣海軍前情報處長、退役海軍中將蘭寧利撰文大罵持此論者無知。蘭寧利表示,買二手船艦並不丟人,因為臺灣既不會造,也沒有錢造,是沒有挑剔資格的。別人吃牛排大餐,那是他們家有錢;我們窮,只能吃殘羹、空心菜,如果還嫌棄,那只有喝西北風了。所以以不到六分之一的價錢可以再用20年是可以接受的。

蘭寧利說,美海軍目前經費極度困窘之下,已經不再如冷戰時期大量封存,像反潛戰力極強的31艘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DD-963)退役後除保留一艘當靶船外, 其余多以擊沈訓練處理,這種船才是解決臺灣海軍反潛作戰需要的目標艦,但是美軍寧可擊沈也不外流。佩里級在美國海軍屬於低配軍艦,即使有防空導彈也沒有編入航母戰鬥群的資格,只能護航後勤船隊和商船隊。在臺灣既無錢、又無能力造、甚至還不想搞海軍的情況下,除了買二手艦外還能作什麽?劃著舢板到南海?

報道稱,臺灣為提升反潛戰力,向美國購入2艘“佩里”級,6月中旬已派人赴美接艦。據東森新聞網報道,這2艘護衛艦和今年美軍在環太軍演里當靶船的艦艇同級。針對臺灣買船讓美軍當靶船炸的質疑聲浪,美國戰略國際研究中心主任葛羅斯曼反駁說,“我們為什麽要賣垃圾給你們,讓你們更弱?”葛羅斯曼進一步指出,美國利益牽涉其中,賣爛武器一點也說不通。

臺灣“海軍司令部”政戰主任蔡鴻圖也駁斥稱,美軍炸的是報廢船,臺灣購買的船只是型號相同,“怎麽可能買船讓人家打?”軍事專家施孝瑋指出,環太平洋軍演需要拿“佩里”級這種軍艦來做擊沈演練,這樣可以從攻擊效果上來評估。“佩里”級是戰力非常均衡的艦艇,不少海軍都想要這樣的軍艦,但美國不是每個都願意給。

(綜合觀察者網、環球網報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308

買美股在哪開戶最好?

1 : GS(14)@2011-04-21 16:41:44

會唔會好麻煩?
2 : david395(4434)@2011-04-25 08:56:55

sogotrade la can open via internet
3 : GS(14)@2011-04-25 17:42:59

2樓提及
sogotrade la can open via internet


點入錢落戶口?
4 : monster7(4561)@2011-05-04 01:39:49

我用耀才
填份form簽個名申報我唔係美國公民就可以trade了
5 : GS(14)@2011-05-04 20:56:13

收費貴唔貴?
6 : GS(14)@2011-05-05 21:09:58

6樓提及
最低5蚊美金
但會蝕匯水 spread


匯水幾多到?
7 : monster7(4561)@2011-05-07 01:17:51

they should follow the Bank exchange rate
or you can deposit USD directly
8 : GS(14)@2011-05-07 10:19:16

哦,咁我就摸摸先
9 : david395(4434)@2011-05-25 22:42:24

citibank first 2 months free comission
10 : david395(4434)@2011-08-25 21:33:57

https://www.speedtrader.com/Default.aspx

0.39 per 100 shares
11 : GS(14)@2011-08-25 21:34:10

點開法?
12 : david395(4434)@2011-08-25 21:34:34

http://www.lightspeed.com/?aff=liang

0.45 cents per 100 shares
13 : GS(14)@2011-08-25 21:35:25

會唔會有事?
14 : david395(4434)@2011-09-05 22:56:05

danger one rather open with citibank hk with 2 months fee free commission or Interactive brokers with office in hk
15 : GS(14)@2011-09-06 07:08:23

花旗D人好進取,好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4034

中國富豪半價買美豪宅

1 : GS(14)@2012-06-04 23:07:10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20604/16394209

當地地產經紀黃台榮稱,去年底他曾帶一名來自上海的闊太參觀這間別墅,闊太一看傾心,但嫌業主開價太高,一口殺至4,000萬美元(3.12億港元),並打算帶丈夫親身睇樓兼講價,但一拖再拖下,中途卻殺出中國企業家寧思嶠(音譯, Siqiao Ning)夫婦,他們雖然常到處經商,但也看中這棟別墅,更成功殺價至3,450萬美元成交。上海闊太聽到別墅以原價一半售出,大呼「太可惜了」。
原業主夫婦近日已安排搬運工人將室內家俱搬走,準備運到棕櫚谷( Palmdale)的新居,而寧思嶠夫婦為人相當低調,友人透露他們是在內地做生意,偶爾會出國,但大部份時間都是留在內地,至於他們買別墅自住還是投資,則無從而知。
美國《華爾街日報》/江蘇《現代快報》
2 : GS(14)@2012-06-04 23:07:22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20604/16394210
美國樓市泡沫爆破,中國富豪發功撈底搜購豪宅,不單止是洛杉磯的比華利山,賭城拉斯維加斯及紐約的豪宅,也是華人搜購的目標。不少購買豪宅的華人,不需要找銀行做按揭,而是一次付清。
華籍夫婦買米高積遜舊居

除比華利山的法式大宅之外,美國各地都傳出中國人購買豪宅的消息,其中位於拉斯維加斯,已故流行樂巨星米高積遜( Michael Jackson)曾經租住的豪宅,前年被一對來自加州的華籍夫婦,以310萬美元(約2,418萬港元)買走;而紐約曼哈頓一個面積5,500平方呎的豪宅單位,前年亦被一名從事製造業中國富豪,以3,320萬美元(約2.58億港元)投得。兩宗成交均創下當年的最高成交價紀錄。
與美國人買樓不一樣,這些搶購豪宅的華人大都不做按揭,即是一次過付清樓價。當地資深華裔地產代理則指出,近年美國樓價一路走低,讓不少投資者對美國樓市感興趣,更開宗明義地希望可以執到平貨。
因此,很多買家看到平貨後,大多數都手起刀落,落訂非常爽快,有買家更笑稱能以過去一半價錢買到相同物業,極之超值。
江蘇《現代快報》
3 : Sunny^_^(11601)@2012-06-04 23:25:06

佢地買咁大間屋唔驚有鬼...我睇得鬼片多,usually都係幾千呎大屋3-4個人住@@
4 : Ar Yan(11362)@2012-06-04 23:55:51

3樓提及
佢地買咁大間屋唔驚有鬼...我睇得鬼片多,usually都係幾千呎大屋3-4個人住@@


其實這的大屋,係有好多地方,係個買家,一世都未必去行過,同埋這些大屋,個花園,係永遠大過間屋4~5倍,甚至有多

而且外國人,又唔鍾意同老豆老母住架,最多都係6~7個人住(連工人)

最重要架係,邊有咁多鬼作惡~~  我估,我猜,2者係互相睇唔到,互不相干

有興趣可以看看不速之嚇,佢套理念,我幾buy~
5 : Sunny^_^(11601)@2012-06-05 08:13:22

4樓提及
3樓提及
佢地買咁大間屋唔驚有鬼...我睇得鬼片多,usually都係幾千呎大屋3-4個人住@@

其實這的大屋,係有好多地方,係個買家,一世都未必去行過,同埋這些大屋,個花園,係永遠大過間屋4~5倍,甚至有多
而且外國人,又唔鍾意同老豆老母住架,最多都係6~7個人住(連工人)
最重要架係,邊有咁多鬼作惡~~ 我估,我猜,2者係互相睇唔到,互不相干
有興趣可以看看不速之嚇,佢套理念,我幾buy~


太大既話反而走唔到...

電影情節往往都係做到隻鬼追人,然後人跑...點知屋太大...跑到門口時隻鬼已經到左~~呀@@
6 : GS(14)@2012-06-05 21:36:32

4樓提及
3樓提及
佢地買咁大間屋唔驚有鬼...我睇得鬼片多,usually都係幾千呎大屋3-4個人住@@

其實這的大屋,係有好多地方,係個買家,一世都未必去行過,同埋這些大屋,個花園,係永遠大過間屋4~5倍,甚至有多
而且外國人,又唔鍾意同老豆老母住架,最多都係6~7個人住(連工人)
最重要架係,邊有咁多鬼作惡~~ 我估,我猜,2者係互相睇唔到,互不相干
有興趣可以看看不速之嚇,佢套理念,我幾buy~

http://www.etsang.net/article/art047.htm
7 : GS(14)@2012-06-05 21:37:03

5樓提及
4樓提及
3樓提及
佢地買咁大間屋唔驚有鬼...我睇得鬼片多,usually都係幾千呎大屋3-4個人住@@

其實這的大屋,係有好多地方,係個買家,一世都未必去行過,同埋這些大屋,個花園,係永遠大過間屋4~5倍,甚至有多
而且外國人,又唔鍾意同老豆老母住架,最多都係6~7個人住(連工人)
最重要架係,邊有咁多鬼作惡~~ 我估,我猜,2者係互相睇唔到,互不相干
有興趣可以看看不速之嚇,佢套理念,我幾buy~

太大既話反而走唔到...
電影情節往往都係做到隻鬼追人,然後人跑...點知屋太大...跑到門口時隻鬼已經到左~~呀@@


唔好講啦好驚呀
8 : 亞力士(1473)@2012-06-06 00:47:07

5樓提及
4樓提及
3樓提及
佢地買咁大間屋唔驚有鬼...我睇得鬼片多,usually都係幾千呎大屋3-4個人住@@

其實這的大屋,係有好多地方,係個買家,一世都未必去行過,同埋這些大屋,個花園,係永遠大過間屋4~5倍,甚至有多
而且外國人,又唔鍾意同老豆老母住架,最多都係6~7個人住(連工人)
最重要架係,邊有咁多鬼作惡~~ 我估,我猜,2者係互相睇唔到,互不相干
有興趣可以看看不速之嚇,佢套理念,我幾buy~

太大既話反而走唔到...
電影情節往往都係做到隻鬼追人,然後人跑...點知屋太大...跑到門口時隻鬼已經到左~~呀@@


無人氣我都唔慣
9 : Ar Yan(11362)@2012-06-06 00:52:10

7樓提及
5樓提及
4樓提及
3樓提及
佢地買咁大間屋唔驚有鬼...我睇得鬼片多,usually都係幾千呎大屋3-4個人住@@

其實這的大屋,係有好多地方,係個買家,一世都未必去行過,同埋這些大屋,個花園,係永遠大過間屋4~5倍,甚至有多
而且外國人,又唔鍾意同老豆老母住架,最多都係6~7個人住(連工人)
最重要架係,邊有咁多鬼作惡~~ 我估,我猜,2者係互相睇唔到,互不相干
有興趣可以看看不速之嚇,佢套理念,我幾buy~

太大既話反而走唔到...
電影情節往往都係做到隻鬼追人,然後人跑...點知屋太大...跑到門口時隻鬼已經到左~~呀@@

唔好講啦好驚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9684

紅二代150億買美地標酒店

1 : GS(14)@2014-10-08 10:50:21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1008/news/ea_eaa1.htm






紅二代150億買美地標酒店
買家安邦 十大元帥陳毅子任董事

2014年10月8日

【明報專訊】近年於內地迅速崛起的保險公司安邦保險集團,前日宣布以19.5億美元(約152億港元)從希爾頓集團手上收購紐約曼哈頓的地標建築華爾道夫酒店(Waldorf Astoria),創中國投資者購買美國物業的最高紀錄,亦是美國酒店業最大宗收購。


安邦保險因去年增持招行(3968)聲名鵲起,公司高層亦極具政治色彩,董事長吳小暉據指是鄧小平外孫女婿;董事之一陳小魯又是中共開國十大元帥陳毅兒子,公司與前總理溫家寶兒子溫雲松的新天域資本亦有生意來往。

華爾道夫酒店以接待政要名流聞名,鄧小平等三代中國領導人亦曾下榻(見另稿)。根據收購協議,希爾頓仍會提供100年管理服務。安邦保險在網站上指出,今後將進一步加大全球資產配置比重,重點歐洲和北美。

安邦04年成立 現總資產達7000億

安邦保險2004年成立,註冊資金5億元(人民幣‧下同),從事壽險、財險、車險等,網站指總資產達7000億元,與平保(2318)及中國人壽(2628)以萬億元計規模仍有距離,但與人保(1339)、新華(1336)今年上半年總資產規模接近。

安邦保險過去一直於市場極低調,至去年底突斥136億元,溢價10%高姿態增持招行A股而震動市場,今年初亦有傳安邦介入收購本港永亨銀行,但被否認。不過,比起收購,安邦高層的「紅二代」背景更令人感興趣,據中保監資料,安邦保險股東包括上汽集團總公司、上海標準基礎設施投資集團及中石化集團等國企,上海標基投資集團董事長陳小魯是前中共元老陳毅之子,也是安邦董事之一,前總理朱鎔基兒子朱雲來及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也是前董事。

股東及管理層多「紅二代」

另據陳小魯過去接受媒體訪問時透露,安邦現任董事長兼總經理吳小暉,正是鄧小平女兒鄧楠的女婿。吳小暉祖籍溫州,早年任官,後來從商成為上汽集團最大承包商,因而認識上汽前總裁胡茂元。2004年胡茂元與吳小暉成立安邦財險,於陳小魯牽線之下,憑藉「紅二代」人脈令安邦飛速發展。有指安邦旗下公司,亦與前總理溫家寶兒子溫雲松的新天域有業務往來。

學者:官方鼓勵對外投資

鄧小平外孫女婿購入鄧小平下榻過的美國知名酒店,公司又有「紅二代」背景,但北京理工大學經濟系教授胡星斗稱,這只提供茶餘飯後話題,相信收購非因政治考量,實際上中國一直鼓勵企業走出去,商務部上月便修訂《境外投資管理辦法》,放寬內地企業對外投資限制,歐美在金融海嘯後,不少優良資產估值低廉,引來中國投資者青睞很正常,收購價方面,他認為酒店在國際間的名氣地位已難用金額衡量。

明報記者 陳子凌、魏嘉儀
2 : GS(14)@2014-10-08 10:54:24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1008/news/ea_eaa2.htm



晚清民國新中國 領導人曾下榻


2014年10月8日





【明報專訊】今次被中資企業收購的華爾道夫酒店有逾百年歷史,開業於1893年,1931年酒店遷至曼哈頓公園大道49街和50街之間現址擴張重建,1949年被希爾頓集團創辦人收購。除是紐約地標建築,也是各地名流政要訪問紐約的首選下榻處。


華爾道夫酒店可以說見證晚清、民國至新中國時代的百年中美關係。在1897年,清朝大臣李鴻章訪問美國時便是下榻該酒店,李鴻章那次下榻還給美國留下一道有趣遺產,他帶來的中國廚師在酒店做的「炒雜碎」(Chop suey)一菜,至今仍出現在美國中餐館菜單上。抗日戰爭爆發後,1943年蔣介石夫人宋美齡赴美呼籲美國支持抗日,首站演說於酒店開始。

李鴻章入住 菜單保留「炒雜碎」

到新中國成立後,1974年鄧小平訪美,與時任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的基辛格於酒店會面,此後歷任中國領導人出訪紐約,都會下榻華爾道夫酒店,當中包括前任國家主席江澤民、胡錦濤、前總理溫家寶,不過現任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訪美則沒有入住,而是入住美國總統奧巴馬的農場。

華爾道夫酒店以為住客提供專門服務見稱,就算提出是特別要求也盡量滿足,據說中央政治局常委王岐山曾要求把換成木板,酒店也照辦。上個月,阿里巴巴於紐約舉行首次IPO路演,也選擇華爾道夫酒店,當地金融界人士更在酒店外排隊等入場。然而現在酒店易主中國企業,日後美國是否還會安排他國政要下榻華爾道夫,相信會惹來關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5979

王弼:活用Sell Put 高沽港股買美股

1 : GS(14)@2016-10-17 08:00:31

【明報專訊】上周美國以至港股都大幅波動,最後一季投資難度大增,要如何部署,筆者會在下週一(10月24日)《明報》舉辦的投資講座與大家作更深入的分析(詳情及報名:link.mingpao.com/47329.htm)。言歸正傳,上周美國鋁業業績不理想,加上大陸出口數字驚嚇,令恆指三日累跌1000點。不過,週五中國公佈的PPI數據,4年來首次從負轉正,令市場憧憬原材料價額見底回升,資源股帶動港股反彈,稍稍收復失地,晚上美股亦因此消息高開,加上美國金融股業績理想,標普500指數最多曾升17點(0.8%),但尾市竟然大幅縮水至無升跌,看來股市要更上一層樓,還是阻力重重,不過要向下大跌,又似因美國大選,華爾街有助民主黨連任的誘因而不果,股市維持上落無方向格局。

本欄自9月5日宣佈只沽不買以來,當日恆指收23649點,4日後衝上24364點,創今年高位,之後恆指再三叩24000點關不果,更跌破強勁支持的23200水平,正向下挑戰23000點心理關口之際,幸而有上週五PPI數據之助,力守23200水平收市,守得住這個水平,港股仍未到告急階段,但轉弱勢頭明顯,起碼不少早前睇好港股見28000點的評論漸轉口風。因此,宣佈只沽不買後,恆指維持高位震盪達一個多月,有足夠時間給大家走貨,可視為階段性的勝利。

英美不乏領展這類港人寶貝

然而,我也經常強調,長遠計,楂現金必輸,在港股高位套現後,在哪裏再投資也是令人抓破頭的煩惱。香港人,特別在投資各類資產吃過大虧的朋友,會毫無懸念的繼續投資樓市,這在近來火紅的樓市成交可以看到,王弼也堅持近半的資產留在樓市。不過王弼更堅持的,是其餘一半的資產,一定要緊緊追隨偉大黨的領導同志們,讓資產走出去,擁抱世界。所以港股雖採取只沽不買策略,美英資產卻可酌量買回。

雖說各國股票市場平均估值都不廉宜,但是美帝眾多跨國企業,個別總有上落,業務關於「衣食住行嫖賭飲吹」的藍籌股,更是年年穩增派息,香港人當領展(0823)是寶(不是說它差,我也有),但英美有領展質素的藍籌股票,隨時也可以數出五六隻。杜蕾斯母公司Reckitt Benckiser、聯合利華(Unilever)、最近收購告吹的巧克力製造商Hershey、我經常唱好的VISA和MasterCard,近來趁低吸納的就有煙草股Altria(MO),派息近4厘。既然我們投資的理由是為抗衡央行瘋狂印鈔的風險,所以長遠而言,投資穩定增派息的跨國藍籌,表現不可能比投資港樓差,因為長遠而言,樓價跟租金增長掛鈎,租金增長跟平均工資掛鈎,香港的平均工資增長有多少潛力,大家應心中有數。

反觀上述跨國藍籌,一些本身有Organic Growth的潛力(例如VISA 和 MasterCard),一些可利用低息環境併購壯大,一些更有可能成為被收購目標(好像我持有的NXPI,最近就傳被高通收購),所以一邊在港只沽不買,一邊在英美增持或Sell Put,一次過高沽低買兼走資,一箭雙鵰。

一半資產留港 最大容忍極限

最後,香港銀行公會表示,有注意到社會對2047年地契的討論,並承認可能影響銀行的按揭政策。大部分輿論認為,中國政府為安撫民情,必然會在地契續期上按市場預期進行,這個分析有其道理,但從銀行的角度看,按揭能否超越2047年,就必需有清晰的法律根據,不能因「覺得」阿爺會順從民意,就批出按揭,這也是1970年代麥理浩要主動找北京談續租香港的理由,因為當時計劃一些超越1997年的大型基建融資,沒可能在地契有不確定的情况下批出。但2047年的不穩定因素,有沒有可能在數年內便妥善處理?阿爺會按時給我們一個清晰答案?我不至悲觀到說沒可能,但留一半資產在香港,應該是我能夠容忍風險的最大極限。

最新一集「投資.王道」

香港奧國經濟學院院長王弼會在每週主持的《明報》財經節目「投資.王道」,以專業投資者角度分析經濟和股市市况,欲收看最新一集內容,可登入:link.mingpao.com/47352.htm

香港奧國經濟學院院長 fb.com/buytillsuspension

[王弼 投資王道]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8516&issue=2016101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2335

盧志威﹕博業績前突破 買美科技銀行股期權

1 : GS(14)@2017-01-26 07:48:35

【明報專訊】香港就快過年,所以恒指幾十點上落也是情理之中,不過美股沒有農曆新年走勢也一樣淡靜,就不太尋常,因為正常業績期,股價都會急升暴跌,存在交易機會,理由可能正如高盛所講,大部分客戶也搞不清方向,倒不如收手不幹,所以大市在橫行整固。

要取得突破,需要消息帶動,被動地等特朗普政策是一個方法,從業績找投資機會也是另一種方法,暫時來看,以半導體、手機設備、硬件類的業績最對辦,例如前日的Corning(GLW),其實銷售只是按年升6.3%,並不算太強,但由於管理層預期2017年第一季業績應該不俗,毛利可能略降,但銷售會升,投資者已經收貨。

引伸波幅低 小注博大贏

再者必需消費品如Kimberly-Clark(KMB),核心銷售不過升1%,投資者又收貨,股價立即彈升,所以近期的業績,可能不需要強勁增長,已經有回報,由此推斷,可以嘗試買入科網股的認購期權,幾大龍頭的引伸波幅也不算高,股價不在高位,由於上次本欄指成本、投資會升,業績預期也不強,適合小注博大贏,早前Netflix(NFLX)業績後大升,可以作為參考升幅。

另一部署是買銀行股,理論上長息升了很多,盈利會有改善,同時金融市場也算不俗,非利息收入可期待,加上特朗普放寬監管銀行,也是大勢所趨,今次業績期前可以借勢買入,由於引伸波幅低,買入價外5%、下月到期的認購期權便足夠。

[盧志威 美股搏擊]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3727&issue=2017012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4054

利潔時千四億買美贊臣

1 : GS(14)@2017-02-11 18:56:38

【本報綜合報道】杜蕾斯(Durex)母企利潔時(Reckitt Benckiser),同意以166億美元(約1,294.8億港元)或每股90美元現金收購美國嬰兒奶粉製造商美贊臣(Mead Johnson),有望開拓嬰兒食品及亞洲市場。擁有杜蕾斯、滴露(Dettol)、爽健(Scholl)等品牌的英國消費品巨擘利潔時,昨日公佈斥資166億美元收購美贊臣,較本月初提出收購邀約前溢價近三成,惟較美贊臣周四收市價溢價7.7%;倘若計及美贊臣債務,利潔時交易總代價為179億美元(約1,396.2億港元)。


上季純利177億

利潔時預期公司完成是次收購後第三年,可望貢獻每股盈利達雙位數字增長,並為公司節省2.499億美元成本。此外,利潔時認為嬰兒食品市場具發展機會,冀上述市場中長期實現按年增長3%至5%。利潔時同於昨公佈業績,上季純利升5%至18.3億英鎊(約177億港元),銷售按年僅升1%,遜預期升1.7%;公司預測今年全年銷售僅升3%,遜市場預期升4.2%。美贊臣去年淨銷售則錄得37億美元(約288.6億港元),按年跌8%。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211/1992483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633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