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戴誠志申讓五.五萬張股票 四年賺二倍 股東會前賣股 京城銀老董出哪招

2014-06-16  TCW
 
 

 

股東會召開前夕,京城銀行董事長大舉申讓五萬多張股票,這個金融業首見「創舉」,讓外界好奇,究竟是什麼原因讓財力充沛的戴誠志,寧可頂著「老董賣股」的壓力也要出脫股票?

撰文‧劉俞青

六月六日,京城銀行董事長戴誠志申報轉讓五.五萬張京城銀股票,佔京城銀股本四.五八%,上市公司董事長大舉申讓股票很罕見,尤其在敏感的金融業,引發不少議論。

時機點選在六月二十日召開股東會前夕,今年京城銀又將董監改選,此時戴誠志大動作申讓,難免被外界解讀為公司的經營團隊可能有所異動;對此,戴誠志表示:「申讓股票只是理財所需,一切都會以股東和員工的長期發展作為思考,怎樣對大家最好。」「銀行董事長大賣股票」,這在金融業幾乎前所未見,金管會高層則表示:「這事涉『公司治理』層級,可再行斟酌;但戴誠志畢竟不是京城銀最大股東,對經營權沒有重大影響。」雖說是「理財需求」,但如果以申讓當天京城銀收盤價格每股二十八.九元計算,這次申讓的總市值高達十五.八九億元,什麼重大的「理財需求」需要如此龐大資金,讓財力不虞匱乏的戴誠志即使冒著「董事長賣股」的壓力,也要大舉申讓,外界很好奇。

過去五年,戴誠志以其特殊的經營方法,投資許多高風險高報酬的債券,讓京城銀獲利節節攀高,去年更寫下每股盈餘三.五三元的歷史高點,絲毫不輸大型金控,也讓京城銀被外資圈戲稱為「投資銀行」。

不過,約莫一個多月前,京城銀與國票金控的合併案,才剛剛正式宣告破局,據瞭解,破局關鍵就是因為國票金的官股董事,對京城銀特殊的「獲利模式」很有意見,也讓原本為此合併大力奔走、極力促成的戴誠志,萌生倦意。

此外,京城銀最大股東蔡天贊與戴的共同友人表示,如今京城銀已經成功轉型,交出一張漂亮的成績單,兩人其實都很希望蔡天讚的兒子、也是京城銀副董事長蔡炅廷可以盡快接棒,但「年輕人常有不同想法」,而戴誠志這次大動作申讓,也有逼其表態的意味。

不過,戴誠志的友人透露,戴誠志這次申讓的股票,其實就是二○一○年時,京城銀辦理私募十五億元的可轉債而來,當時戴誠志自己認了十億元,而另外五億元則是由知名投資銀行教父宋學仁認下,當時的認購價格是每股十元。

由於私募閉鎖期是三年,因此這筆私募在去年七月時,順利轉換為普通股,只是京城銀股價早已不能同日而語,如今換算下來,如果戴誠志順利以目前市價賣出,則獲利近十億元,以不到四年時間,報酬率將近二倍,堪稱是投資高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154

溫氏養豬養雞利潤過百億 讓五百強公司“臉紅”

2016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入圍門檻為209.2億美元,溫氏股份去年的收入不到入圍金額的一半,它的凈利潤卻超高,遠遠甩開一些高居500強前列的中國公司。

溫氏股份(300498.SZ)最新公告,2016年凈利潤118億元,這創造了一個歷史記錄。

30多年前,溫氏股份靠養雞發家,現在養豬貢獻的收入已經超過養雞,占到溫氏收入將近七成。

養豬養雞,幾千年前就有的行業,從來沒有站到過“風口”上,跟紅得發紫的“互聯網思維”沒有一毛錢的關系,老掉牙的養殖業,沒有任何花頭,一年凈利潤超過100億,溫氏股份是第一個。

公告顯示,2016年溫氏股份實現營業總收入約為594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18億元,同比增長89.70%。這種掙錢的速度,實體經濟里,估計只有房地產等少數行業能叫板。

2016年,最引人矚目的就是豬肉價格和房地產價格飆漲。上海的房子,房價漲50%的樓盤不要太多。豬肉價格全年處於高位運行,溫氏股份的商品肉豬銷售價格較上年同期上漲20.26%,使養豬業務盈利水平較上年同期大幅提高。

讓人嘆服的是,很多人看到豬價節節上漲的時候,才想起來趕緊補欄,擴大養殖規模。溫氏股份老早就已經布局好了。溫氏股份副總裁黃松德此前表示,1995年,溫氏開始布局生豬養殖,將近20年的時間里,不管豬周期如何變化,養豬業再虧損,決心也沒有動搖。

以2014年為例,中國生豬養殖業仍處於虧損或者微利的狀態,當年溫氏前十大在建工程均為養豬業板塊投資項目,截至2014 年9 月末,溫氏在建的投資子項目共有412 個,預算總投資140.27億元,其中約122億元投入生豬養殖項目。

提前布局的溫氏股份趕上了2016年養豬業的黃金時間,當年商品肉豬出欄量較上年同期增長11.57%。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這句話用在溫氏股份上可不合適。去年豬肉價格上漲,飼料價格反而掉頭下跌,跟溫氏合作的養殖戶應該笑得合不攏嘴吧。玉米是養豬的主要原料,被國庫里玉米高庫存壓得喘不過氣來的中國政府降低玉米收儲價格,甚至放棄托市,玉米市場價格兩位數跳水,玉米種植上遊的農民叫苦不叠,對養殖業是極大利好。

溫氏股份去年獲得的巨大成功,給踏實做實業的公司打了一劑強心針,對熱衷於沖刺世界五百強的公司們潑了一頭冷水。

中糧集團與溫氏股份有一些相似的地方,不同的地方更多。中糧也養豬,在全國大建養豬場,還有自己的終端品牌“家佳康”。中糧集團還賣東西給溫氏股份,中糧旗下的中糧貿易公司多年是溫氏股份的第一大供應商,向溫氏股份銷售玉米等原材料。

過去10年,中糧集團總資產從727億元增長到4609億元,在國際大糧商中排名第一。雖然企業總資產快速增長,但企業利潤並未同步做大,2016年中糧實現利潤總額61.5億元,只有溫氏股份的一半,如果扣除政府補貼,中糧的利潤還要大打折扣。

與中糧不同,溫氏股份的業務主要在養殖領域,有一部分延伸到動物疫苗、飼料生產,與養殖共同構成養殖產業鏈的上下遊,業務相關性強。中糧旗下,有農業,有工業,還有商業;既養豬,也造房子,開酒店,還搞電商。中糧生產的產品,開一個小超市綽綽有余。什麽都做,最壞的結果是什麽都不強,中糧面臨相似的問題。

趙雙連在寧高寧之後接任中糧集團董事長,砍掉了巧克力業務、方便面業務,聚焦主業,效果如何,有待觀察。

雙匯發展(000895.SZ)與溫氏股份也有淵源。溫氏股份養的豬賣給雙匯不少。2016年前三季度,雙匯發展營業收入約384億元,凈利潤約31億元,預計全年收入過500億問題不大,凈利潤40億左右,與溫氏股份相比,總收入相差不大,但是凈利潤就相差懸殊。

萬老爺子擅長殺豬賣肉,對豬肉產業鏈上遊的養豬心懷謹慎。雙匯有自己的養豬場,2016年也賺到了錢,但是養殖規模並沒有放大。

2011年瘦肉精事件爆發的時候,外界呼籲雙匯擴建養殖場,解決上遊豬源安全風險,雙匯有所回應,但是自養生豬的規模並沒有大幅增加,還是年出欄30多萬頭,同期溫氏股份的養豬規模翻倍都不止。

萬隆堅定選擇殺豬賣肉,溫氏股份堅定養豬,很難說誰對誰錯,賺多賺少也有很大的運氣成分。做企業總是要賺錢越多越好,萬隆把美國最大的養豬企業史密斯菲爾德收入囊中,可以視作補齊了生豬產業鏈的各個環節,2016年大量進口美國豬肉,賺得也不少,與溫氏股份各有千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09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