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Q:市面上的「三十九元店」,為什麼能每個東西都賣三十九元?客人買到成本比較低的不就貴到了? A:這種三十九元店是為了節省各種交易費用出現的。首先,對顧客來說,這種店節省了搜尋物品的費用。 有 些小東西雖然價格低,但顧客想買到,卻要付出高昂的搜尋費用。例如某人只是要買把指甲刀或梳子,這種小東西雖然價格不高,但顧客要找到哪裡才有賣這些東 西,卻得花很多時間搜尋或到處奔波,這對日理萬機的現代人來說,花那麼大代價卻只為買到價格如此低的小東西,相當不划算。 三十九元店就解決了這種問題。這種店都是賣一些價格不高的小東西,對顧客來說,這些不值得花太多心力去搜尋的小東西,都可以在這裡一次買到,這就節省了顧客「踏破鐵鞋無覓處」的費用。 更進一步說,這些三十九元店賣的東西,都是搜尋費用占價格比例較高的東西。像指甲刀或梳子的價格很低,顧客負擔的搜尋費用卻很高,在顧客不願意為這種低價品負擔高昂搜尋費用的情況下,三十九元店賣這種東西才有意義。 反過來說,你不會看到珠寶店打著「店內商品統統一萬元」,因為像珠寶這種高價品,其搜尋費用占物品價格的比例很低,顧客寧願多花時間,去找更物美價廉或更可靠的店家,因此,想要買這種高價品的顧客節省搜尋費用就沒有太大意義。 其次,這種三十九元店還節省顧客比價或討價還價費用。像指甲刀或梳子這些低價物品,要顧客到處去比價詢價,多負擔的費用往往讓他得不償失。 三十九元店的商品全都定價三十九元,對顧客來說,就不用再花心力去比價。因為價格的「訊息費用」很高,只要買家認為夠便宜,他不會再去到處詢價,這就是為何店裡商品儘管有的貴有的便宜,卻統統賣三十九元的原因。 對店家來說,店裡東西全部都定價三十九元,好處之一就是節省量度費用。對店家最好的狀況是:每件東西可以按消費者的需求冷熱來標價,例如若指甲刀最近熱賣,可以漲價賣四十九元;梳子最近沒人買,就可降為二十九元。 但對店家來說,他得隨時去觀察哪件商品特別熱賣,哪件商品又乏人問津,這就要負擔額外的費用。如果所有商品都統一價格,雖然有的多賺有的少賺,但店家卻節省了因此要量度消費者對不同商品需求的費用,這對店家還是有利的。 另外,店內商品全部定價三十九元,也是一種競爭策略:若老闆開家百貨雜貨店,未必會比街頭巷尾的便利商店更有競爭力,但老闆把店內商品全標成三十九元,這種特色就可和其他標價不一的店家區隔開來,這就是「沒有比別人強,就要和別人不一樣」的「產品差異化」競爭道理。 經濟達人歡迎讀者提問: http://www.bwnet.com.tw/Dr.A/ E-mail:[email protected] |
|
||||||
我不是一個耐煩的人,特別不太耐煩一件事情要說好幾遍,也因此對於這類事情特別敏感。又,經常在外用餐,最近一次的在外用餐經驗,讓我印象深刻。 那是一家江浙館子,吃完飯後,賓主盡歡,準備埋單結帳。一位女服務生走過來照例詢問,「請問,發票要開統編嗎?」我回說,不用。她了解,隨手收了盤子離 去。過一會兒,另一個服務生又過來問同樣的事:「請問,發票要開統編嗎?」我再回答一次,不用。那頓飯,我是在被問了四次後,才拿到那張「沒有統編」的發 票。真是,千辛萬苦。 不開心是當然的,不過,更好奇的是這家知名餐館的作業流程,為何一件小事要交代四次才能搞定? 當然,被問四次是比較極端的例子。但是,被問兩次「發票要開統編嗎?」是常有的,即便五星級飯店也不例外。還有情況是,在電話訂位時,已告知結帳時候要開 「有統編的發票」,並且告知號碼。但實際用餐時,這樣的訊息在工作人員間(受話預約者與實際接待者),無法落實交接,八○%的情形還是會被服務人員問一 次:「發票要開統編嗎?」 我的好奇在於:這個組織內,存在多少重複發球之事?為何重複發球之事無法避免?才發生前人發過球後,後來者不察,重複動作。這是因為:一、服務人員像「被 設定好的機器人」,客人用完餐後就會自動吐出這幾個字,程式很難重寫。還是……?二、老闆忽略管理細節的落實;或者,三、內部作業流程沒有SOP化,服務 人員管區與動作沒清楚拆解;四、雖有規定,但凡事差不多的工作態度。 我理解,服務業標準化的難度比製造業高太多,人的變數、狀況的變數。但偉大的管理來自一連串的細節,有了一連串的細節,企業的管理才會精緻化與深度化。 我常說:「做事要複雜化,做人要簡單化。」亦即,事情要規畫得綿密,成功機率才會高;但,對人,心思要單純化,事情才不會越搞越複雜,揣測太多。很多人或 組織,常常把這兩個重點顛倒了,變成:「做人複雜化,做事簡單化。」於是,秩序不到位,就常常要救火,急事不斷。我的經驗是,事前複雜,事後就簡單,就不 會有太多失控而複雜的結果要收拾。「發票要開統編嗎?」事件,反映組織問題的冰山一角。 (本專欄每兩週刊登一次 ) |
| ||||||
財政部長張盛和在回答立委質詢時表示,台股成交量能不足的原因是核四爭議,然而研究○七年以來的交易情形,成交量低迷不過是最近一年的事,過去即使發生歐債危機也未澆熄投資人的熱情,因此問題的關鍵在「證所稅」。 撰文‧唐祖貽 近期財政部長張盛和在回答立委質詢「為何近期台股成交量能不足」時,給了令人哭笑不得的答案:「核四爭議衝擊」。他還強調在前總統陳水扁任期內,因停建核四,台股曾一路下跌到四六○○多點。此話一出,立刻引發各方抨擊。 張盛和究竟是別有用意或一時說錯話,或許只有他本人才知道,只是股民心裡都有數,今年以來台股成交量萎縮,和核四的關係應該是微乎其微。 台股從二○○七年起近六年來,曾有六次攻抵八千點甚至超過的紀錄,統計這六次的當月成交量,以及外資交易占成交量的比重,結果很明顯可看出,前五次、包括去年二至三月的月成交量,幾乎都在新台幣二兆元以上,甚至突破三兆元。但今年,二月成交量僅一兆元出頭,三月也只有一.六兆元,幾乎只有以往的一半。 內資跑光、外資占比卻拉高因此,台股成交量大幅萎縮,也就是最近一年的事情而已。那麼,從去年三月至今,發生了什麼事情,讓台股在八千點指數水準的成交量幾近腰斬呢?只要是稍有記憶的人,大概都會回答「證所稅」吧!為了一句虛無的公平正義,導致台股如今宛若一灘死水,這筆帳,真的不知道該怎麼算。 整體成交量衰退,內、外資交易金額當然也都縮水,不過,外資成交量占整體成交量的比重卻大幅攀升。前五次指數攻上八千點時,外資占台股成交量平均約三○%至四○%,但今年二、三月已躍升到五○%左右;顯然,相較於大多數內資作壁上觀或外逃,外資固然也有縮手,但程度絕對小於本土資金,而這也造成外資在台股的影響力愈來愈大,形成另外一層的台股波動風險。 市場人士解讀,若情況真如張盛和所言,台股成交量不足是因為核四爭議,那麼,「落跑最快、最凶的應該是外資才對!」他分析,美國商會去年的台灣白皮書明白建言,「台灣沒有廢核的條件」,由此來看,核四議題若真已撼動台股量能,那麼,外資的逃亡速度理應比本土資金來得更快。 而說到證所稅,目前制度上仍是「只課內資,不課外資」,自然,也就會是這一回台股八千點出現「量能急縮、外資占比卻拉高」的最合理解釋。 至於內資跑到哪裡去呢?看看央行每季公布的金融帳不難看出,國內資金正在持續外流,流向海外股市、債市或基金,尤其是港股;另外,北市、新北市的房價雖然稍有壓抑,但周邊縣市如桃園卻方興未艾,過去一年漲幅動輒超過三成甚至五成,由此現象分析,許多原先要買股的資金,或許也已跟著轉進房市。 開徵證所稅 證交稅卻縮水另外,張盛和最在意的稅收,其實也已受到證所稅的衝擊。雖然從財政部統計處的資料中,今年前二月整體稅收情況不錯,但證交稅僅收到九十六.二一億元,年度達成率僅一○%;三月正式數據雖還沒出爐,但已可預見不會好。如果照張盛和的邏輯,成交量不足是受核四衝擊影響,那「衝擊」至少會延續到公投結束,看來今年證交稅想要「達陣」,又是天方夜譚。 今年初,立法院財委會曾提出:給證所稅半年觀察期,到第二季結束後,將要求財政部進行專案報告並檢討。目前第一季剛過,看來如果第二季沒有什麼振奮人心的利多刺激,台灣股民恐怕還要繼續熬下去。 外資影響力愈來愈大 2007年以來台股共有六次攻抵8000點,唯今年成交量最少 次數 月份 指數最高 月成交量 (億元) 外資當月交易量(億元) 外資交易占比(%) 1 2007年4月 8108.50 21409 7879 36.80 22009年12月 8188.80 30035 7900 26.30 3 2010年4月 8190.01 26194 9756 37.25 42010年8月 8054.29 27972 9341 33.40 5 2012年2月 8121.44 28504 10022 35.16 62013年2月 8089.21 10595 5411 51.07 註:1. 以該月台股高點第一次突破8000點即列入計算 2. 外資當月成交量為買進金額與賣出金額的加總資料來源:台灣證券交易所 |
|
||||||
主管股市的金管會、掌管稅收的財政部,今年為了股市的稅制議題,不斷交鋒,最近為了甫出爐的大戶問卷調查結果,煙硝味更為濃厚。 五月底,金管會委託證基會發放問卷,兩到三週內調查一千一百多位大戶(日均成交量八百萬元以上)和中實戶(日均成交量一百六十萬到八百萬元)、三百位券商的主要客戶,七月底公布結果,一如外界預期,「租稅負擔過重」被選為減少投資台股的最主要原因。 今年以來,台股頻創新低,問卷公布隔週一,大盤下跌至八千五百五十六點,創下近九個月新低。 金管會主委曾銘宗強調,這次調查,不是為了近期台股表現不佳而端出「救急」特效藥,而是希望能通盤檢討,推動讓資本市場更穩健的稅制。 財長反諷金管會:「只剩降稅這一招了嗎?」 對此,財政部長張盛和鐵了心,抱持一貫主張,他表示,過去二十多年來,台股起伏不斷,政府也從未降稅,過分「牽拖」稅制,會忽視股市衰退的問題所在,甚至反諷金管會「只剩(降稅)這一招了嗎?」 如張盛和所言,股市表現不佳,未必與租稅制度直接相關,但他也可能忽略了大環境惡化的現況。 其一,即使台股基本面無虞,但交易成本偏高,成為逼走資金的一大推力。目前台股的交易成本,除了證交稅、證所稅外,還有現金股利納入個人綜所稅、補充保費,以及股利可扣抵稅額減半,就連未來長照保險費也準備從股利所得中抽取○.四八%。 「全世界有誰像台灣一樣,在股市不好時,發明『二代健保』,然後又提高富人稅到四五%?」一位上市公司老闆如此質疑。 曾銘宗看台股弱勢:「彈指間錢就流出去了。」 曾銘宗認為,現在到海外投資相當普及,「彈指間,錢就流出去了。」對投資人而言,台股與海外市場的報酬率孰高、孰低,也是彈指間就能比較出來。 「我買港股,不用繳千分之三交易稅,而且成交量大,進出容易,」一位大戶感嘆:「假如一家香港的上市公司賺五元,配兩元給我後,淨值又增加三元。反觀台灣,配兩塊給我,落袋後可能剩不到一塊。」 這也說明,金管會該調查指出,大戶減少投資台股的第二、第三大原因,分別為「在股市中獲利越來越困難」、「資金安排轉投資海外市場」。「前三大原因是連在一起的,」 華南投顧董事長儲祥生直言:「如果你的市場沒有很好的機會,又對我這麼不友善,那我何必留在這裡?」 其二,張盛和強調,不該將股票交易成本中的稅、費混為一談,但若單純鎖定稅制來討論,學界、業界同樣是炮聲隆隆。台北商業大學財稅系副教授孫克難表示,理 想的稅制,應朝「交易稅從輕、所得量能課稅」的方向來設計,由於前者影響市場活絡度,不宜徵收太重;後者則應針對其扣除交易成本後的獲利淨額來課稅。 若借鏡先進國家,以資本市場最成熟的美國為例,歷經多次稅改後,九○年代正式取消證交稅;亞鄰國家中,股市交易熱絡的香港,也從一九九三年的○.一五%,一路調降到現在的○.一%。反觀台灣,千分之三證交稅和全球主要市場比較相對高,僅次於主要國家中的英國、愛爾蘭。 再以資本利得稅來說,台灣的證所稅更是荒腔走板,「大戶條款」(售股金額十億元以上,課千分之一證所稅)確定延後至政黨輪替後的二○一八年,堪稱形同虛設。 業界心聲:稅制不改,台股就會崩盤 台大經濟系兼任教授林向愷抨擊,正是因為現行證所稅「畸形」,政府課不到資本利得豐者的稅金,公平正義蕩然無存,廣大受薪階級當然無法接受「降低證交稅或補充保費」的聲音。 但現行的制度,已讓台股投資人紛紛出走,是不爭的事實。券商公會提供兩數據:一是證所稅上路前,每年交易額五到十億元的中實戶,從將近九百人降到四百二十餘人,十億元以上大戶也從四百六十多人銳減到不到二百二十人,雙雙腰斬。 從財政部二○一二年喊出證所稅以來,截至二○一四年,國庫共短徵八百三十五億元證交稅,但去年正式開徵證所稅以來,僅為國庫貢獻二十七億元。原本可以收到的錢大幅減少,新增課稅的錢卻並沒想像豐收,算盤一打,究竟在現在的稅收結構下,是利還是弊? 券商公會理事長簡鴻文說,倘若台灣的稅制不改,一旦未來與其他交易所連通後,台灣資金一定會大量出走,屆時台股就會崩盤。 張盛和反擊,「崩盤說」形同威脅,卻無法反對一件事:「股市的交易成本不盡合理」已成各界共識,不論稅、費,政府應一體檢討,現在只怕相關部會便宜行事,以拖待變,屆時更多投資人捨棄台股,財政部稅收短徵更多,最後淪為政府、投資人的雙輸局面。 【延伸閱讀】為何出走台股?大戶:稅重難承受—影響投資台股意願的原因調查 三項因素息息相關,稅負重影響獲利、錢留台灣的意願;除了稅費項目多,繁瑣的報稅資料也影響投資意願 ●原因:租稅負擔過重●大戶、中實戶:2.60●券商督導的主要客戶:2.63 ●原因:在股市中獲利越來越困難●大戶、中實戶:2.36●券商督導的主要客戶:2.39 ●原因:資金安排轉投資海外市場●大戶、中實戶:1.34●券商督導的主要客戶:1.80 註:受訪者以該因素的重要程度給出0至3分,分數越高越重要。 資料來源:金管會整理:張舒婷 |
||||||
4樓提及
就係咁,矛蚊提,明天做
7樓提及
咁淨供股冇合股係咪照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