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解密新华都系:造富还是敛财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s/20080903/11295267312.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3

解密巴菲特:真正的价值投资永远有效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523/20090523031833746.html


每经记者  姜艳艳

爱丽丝·施罗德拥有一双美丽、智慧的淡蓝色眼睛。这是一个优秀的、能够碰触到他人内心最柔软处的女人。或者,正因为这样的特质,爱丽丝·施罗德能被全世界股民的偶像巴菲特选中担当其传记作者。

        受邀招商证券和中信出版社联合活动,5月17日开始,巴菲特传记《滚雪球》作者爱丽斯·施罗德在中国进行了长达一周的访问。《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也对话了这位与股神巴菲特贴身接触5年,对话超过2000小时的传奇女性。  

中国股市可以“捡烟蒂”吗?

NBD:您认为巴菲特的成功能否被复制,您或者其他人有可能成为另外一个巴菲特吗?

        施 罗德:巴菲特曾说过,搞投资不能漫不经心,不能用业余时间来做,而是要用专业时间来做。以我和巴菲特接触的经历看,目前中国股市有点像上世纪50年代的美 国股市,如果有时间的话,我会专注于小股票,努力把我从巴菲特身上学来的规则运用起来,当年巴菲特也是从小股票研究开始的。

        大家不必苛求自己能像巴菲特那样富有,但是可以努力把他的投资规则运用起来,让自己成为一名成功的投资者。

        NBD:您刚刚表示,目前的中国市场恰如上世纪50年代时候的美国,那是否意味着,市场中存在很多让当时巴菲特发财致富的“烟蒂”公司,中国股市目前是否处在一个“捡烟蒂”阶段?

        施 罗德:现在很多人说中国市场的股票是很贵的,因为在过去的一段时间股市上涨了50%,但我认为大家可以寻找一些廉价的股票,如果大家能够找到“烟蒂”的 话,是可以买入的。无论任何时候大家都是要买股票而不是买市场,如果能够找到烟蒂——价格低于内在价值的股票,那么就应该捡起它。

价值投资是否适合金融危机时期?

NBD:《滚雪球》一书在中国出版的时候,正是金融危机剧烈爆发的时候,当时中国国内爆发了一次有关“价值投资”和“趋势投资”谁更适合市场的争论。不 少人认为,以巴菲特先生为代表的价值投资已经失去土壤,尤其在金融危机的时刻显露弊端,而趋势投资才适合当下的市场,您怎么认为?

        施罗德:在美国,这本书出版的时间也好是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是2008年9月29日,这一天道琼斯创出单日股指最大下跌,而那一周也是金融危机演变最戏剧性的关键时刻。

        我 认为,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价值投资者是受影响最大的投资者,他们的损失超过了股票平均跌幅。我曾和很多这样的价值投资者进行沟通,发现他们损失惨重的原因 有几个,首先是他们自认是价值投资者,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我就认识几个大的投资者,他们买入了AIG(美国国际集团)的股票,但是AIG实际上并不是价值 投资的股票品种,它应该是成长类股票。

        价值投资者和成长性股票是不搭界的。巴菲特曾说过,买入一只股票应该做好永远持有的准备,但实际上他是近些年才这么说的。在他年轻时候,他做股票也是比较激进的,买卖比较频繁。和其他价值投资者一样,巴菲特也没有预测到此次金融危机。

        我认为价值投资的根本点是买入低于内在价值的股票,卖出高于内在价值的股票,而不是持有股票去等待,因为早晚有一天股市会暴跌,投资者不能一直拿着股票直到金融海啸爆发。如果股票的内在价值超过价值就要果断卖出。

        另外,所有的投资经理,包括巴菲特都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过去10年中,可以用来投资的钱实在太多了,这使他们想一直持有股票。而那些手中钱不多的基金经理,会想办法把投资组合中价值高估的股票卖出,买入价值低估的股票。

巴菲特还能投资多久?

NBD:巴菲特一个人成就了伯克希尔·哈撒韦,那么他本人也会成为这个公司的风险所在。我们都知道他已经是个老年人了,您认为,巴菲特还能投资多久?

        施罗德:我也不知道,因为我没有能力预测未来。不过正如我在书中写到的,巴菲特的偶像是林肯的家具制造商,她活到了103岁,并且在99岁的时候还签署了一个所谓的非敬业协议。巴菲特的目标是要超过那个偶像。

        巴菲特已经78岁了,保险精算表说巴菲特还能活12年,但目前他每多活一年,保险公司也会给他更长(寿命预算)时间。

        NBD:如果巴菲特不再管理,伯克希尔·哈撒韦会怎样?我们知道巴菲特在过往的投资过程中,因为特别喜欢某家公司从而进入公司的董事会成为控股者,这些公司又会如何呢?

        施罗德:这的确很难预测。不过巴菲特喜欢经营伯克希尔·哈撒韦,因此股东很难知道他会如何安排这个公司。对于身后事,不管他选择了强的还是弱的继承者,都不会超越巴菲特的。至于他旗下的其他企业都有比较好的管理层,能够对公司进行比较好的经营。

        我认为目前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票是低估的,即其中已经反映出“如果巴菲特不在了,目前公司就清算,应该是什么价格”——市场已经将巴菲特不再管理考虑在内,而不是因为巴菲特还在管理就给公司更高的溢价。

赵丹阳获得了巴菲特七句秘籍?

最近中国资本市场发生了一件比较有名的事情:知名投资人赵丹阳花费巨资和巴菲特共进午餐,有市场传言称巴菲特先生给了赵先生了7句投资箴言。

        对 此,施罗德表示,她要花些心思才能猜测出巴菲特会给出什么建议。据她所知,对于这样的商业性午餐,巴菲特都会花数个小时来准备,但很明显巴菲特并没有什么 赚钱秘技没有说出来,他是非常坦诚的人。《滚雪球》一书中已经把他的投资方法全都写出来了,包括以下几点投资原则。

        ①  定下的规定不随便偏离。巴菲特给自己定的规矩一定严格遵守,比如他给自己定下的价值投资方法是不会有例外的,不会研究股票时发现这只股票本不适合价值投资,但这次搞个例外。

        ②  投入大量精力对相关企业的历史和财务状况进行研究。

        ③  在考虑投资时,如果这个想法让你很兴奋,那么这个想法很可能是错误的。

        ④  最赚钱的行业多是垄断或近乎垄断的企业,但是这样的企业往往很难持续。就比如美国的报纸一样,它们的垄断地位并不能永远持续,因此你应该知道他们的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下跌。

        ⑤  有两种公司需要特别注意。一种公司是创意性公司,它们比较难被效仿,盈利能力就很强。比如微软就是这样的企业,其他公司很难效仿它;巴菲特有一个GEICO保险公司,它的成本非常低,别人很难效仿;迪士尼也是如此。

        另一种是存在的时间越长,获得更高效益就越难的公司,比如餐馆行业,百货商店、好莱坞的电影等存在越长,越难有效益,消费者喜欢新的口味、新的时尚等,这样的公司应该引起投资者的警惕。

        ⑥  那些为了赚钱而需要不断追加现金的企业是最差的企业。最好的则是投资一次就可以持续盈利的公司,比如GEICO公司,一次性投入后就可以持续不断地赚钱;而百货公司则需要隔几年就重新装修一次吸引顾客,才能和新进入者竞争。

        ⑦  如果一个企业在一处犯错,在其他方面也会犯错,“一次不忠百次不用”,只有在各个方面都不犯错,才是好公司。

□素描巴菲特

        实际上巴菲特是非常强硬、专注的。

        他能记住十几年前一笔交易的细节,他注意力非常集中,做事极其专注。

        他会不露痕迹地在不同时间问你同样的问题,以观察你的答案是否前后一致,是不是个值得信任的人。

        他是个热爱学习的人,每天都要阅读5种以上的报纸。

        他另外一个投注巨大精力学习的内容,就是数千家上市公司的业绩情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33

中远船务“订单无忧”解密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6-29/HTML_DIGWJJ1FFSLY.html


6月28日,世界最先进的首座圆筒型超深水海洋钻探储油平台在中远船务集团(简称中远船务)所属的南通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成功建造,该平台被命名为“SEVAN DRILLER”,不久将交付使用。

“SEVAN DRILLER”是南通中远船务为挪威SEVAN MARINE公司建造的第六代半潜式平台,造价6亿美元。中远船务集团总经理王兴如表示,“SEVAN DRILLER”项目是中远船务进军海工建造领域的成果,“所幸转型快,否则也糟糕了”,王兴如坦率道。

尽管全球造船业受航运低迷形势影响,订单骤减,但6月25日下午王兴如在京向媒体透露,中远船务集团获益及早转型涉足海工产品,目前“订单无忧”,中远船务集团在手的海工订单达12亿美元。

转型海工的逻辑

提起中远船务,人们想到的一般是修船。由于修船企业的平均坞容效率达到5378元/载重吨,已超过新加坡修船企业5248元/载重吨的世界先进水平,中远船务被誉为中国修船界的"航母"。

公开资料显示,中远船务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组建于2001年6月,是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旗下,以大型船舶和海洋工程建造、改装及修理为主业,集船舶配套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

很少人知道,中远船务在海洋工程制造领域也开始崭露头角。

据 中远船务“SEVAN DRILLER”项目经理、新加坡籍海工专家唐盛弢介绍,“SEVAN DRILLER”海洋钻探储油平台属于当今世界海洋石油钻探平台中技术水平最高、作业能力最强的高端领先产品。其设计水深12500英尺,钻井深度 40000英尺,通过八台推进器进行定位,并配置全球最先进的DP-3动态定位系统和系泊系统,可以适应英国北海零下20度的恶劣海况。平台甲板可变载荷 15000吨,拥有15万桶原油的存储能力。

中远船务的这款产品被王兴如寄以厚望,他认为“SEVAN DRILLER”项目是中远船务进军海工建造领域的重大成果,加快进军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不仅是中远船务发展的需要,更是企业为国家加快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而承担的一项重要责任。

事实上,与有着海工制造悠久历史的英、美、挪威、新加坡等国相比,中远船务在海洋工程制造领域只能算是个孩子,但却是一个成长迅速的超级小孩。

2006年航运和修船市场的疯狂态开始令王兴如担心。

当时舟山、南通等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开建了几十家甚至上百家修船厂,因为修船比较简单,王兴如感觉“修船没有什么前途了,一定要迅速考虑产品转型”。

王兴如盯上了海洋工程装备。

中 国船舶工业经济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张勇慧指出,随着陆上油气资源的不断消耗和衰竭,海洋已成为世界油气开发的主要领域。作为海洋油气开发业的主要工具,海 洋工程装备的全球市场规模大约在500亿美元左右,目前主要由新加坡、韩国、欧洲和美国等少数国家和地区的企业所占据,我国的市场份额尚不足5%,还有很 大提升空间。而且,世界海洋油气开发已呈现出向深海和极地进军的趋势,对海洋工程装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性能质量方面需改进和完善,预计其市场规模还会进 一步扩大。

这块需求潜力巨大,利润丰厚。2006年起,中远船务正式进军船舶和海洋工程制造领域,迅速由单纯修理、改装向修造并举转型。

但海洋工程制造比修船门槛更高,为了迅速突破这个市场,中远船务选择牵手新加坡胜科海事集团公司,后者是世界第二大钻井平台建筑商。胜科海事把其原有的中远大连船厂20%股份,转移到中远船务工程集团,掌握了中远船务30%的股份,胜科海事在此项目上总投资达3亿4000万元。

借此合作,中远船务打破了自己在海洋工程制造领域的研发、营销瓶颈。“中远船务很有远见。”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理事、副秘书长陈映秋道,在世界范围内,新加坡已在造船及海工产品制造领域拥有相当的影响力,其相关技术具有很高价值。

再上海工已“晚了”

“我们的订单现在已经接到了2012年。”王兴如透露正在减少中远船务的修船量,为海工产品扩能。这一方面是由于自从去年7月份以后,修船市场急剧下滑,“我们去年修船销售收入90亿,今年我们可能做30亿,如果产品不转型,企业要亏损,甚至裁员”。

尽管受金融危 机蔓延、石油需求减少和油价大幅下跌影响,部分石油公司计划减少投资,推迟油气田开发项目,但也有部分石油公司准备逆市而上,如巴西国家石油公司未来5年 将累计投资1744亿美元用于勘探开发,预计将建造约240座海洋油气开发装备,装备总价值估计高达700多亿美元。而雪佛龙、康菲、埃克森美孚等跨国石 油公司也表示将维持或增加2009年的勘探开发支出。

“SEVAN DRILLER”的业主是从事海洋油气开发的石油巨头——巴西国家石油公司。王兴如向记者透露,目前中远船务在手的海工订单总额为12亿美元,中远船务海工产品总产值占中国海工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

“今年过了春节以后,我们和日本的客户签了1亿多美元的海工项目,在大连,同时和利比亚国家石油公司签了一个2.2亿美元的FPFO的新造,我们近期也有很多项目在谈。”王兴如透露。

中 远船务的得意反衬了国内中小船厂的失意。工信部网站6月2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月-5月全国共撤销船舶订单55艘、232万载重吨,约占5月底手持船舶 订单总量的1.2%。另外1月-5月,中国新承接船舶订单仅118万载重吨,同比下降96%。工信部指出,中国造船业手持订单风险不断增加。

兴旺的海洋工程市场是否会导致中小船厂一哄而上?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长张广钦指出,海洋工程及装备进入的门槛高,每个海上油气田的个性化要求高,不会像三大主流船型那样大批量订货生产。所以协会呼吁造船企业进军海洋工程领域,切不可一哄而上,必须积蓄力量,量力而行。

王兴如以自己的转型经验提出,现在再进入海工市场实际上已经晚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86

“殡葬业第一股”全解密:台商刘添财掘宝记 东方愚个人博客被阉割版


http://ibengua.blogbus.com/logs/61804188.html


■南方周末记者 张华 发自重庆  (见报链接:P1P 2

 


台商刘添财早早敲开了原本封闭的重庆殡葬业的大门, 仅用两年时间就将公司带上了香港资本市场,并受到投资者的疯狂追捧。他是如何发现并掘开了这个金矿的?


点击查看原始尺寸

在超过400平方米、装修豪华的一间灵堂里,空调、沙发、桌球台、会客室等一应俱全,正中央偌大的钢琴最为扎眼,当音乐声起,死亡的气息一下子淡了 很多,人们一边对死者追思,一边相互寒暄着……

这是3月25日,重庆江南殡仪馆“重庆厅”里的一幕。重庆市政府一位主要领导的父亲几天前去世了,葬礼就在这里举行。“重庆厅”是江南殡仪馆规格最 高的厅堂之一,3天2夜的租用费用为1.58万元。

葬礼要搞3天2夜———这是重庆独特的丧葬风俗。3天当中,所有亲朋好友的食宿一般都有统一安排,大都住在附近的酒店,殡仪馆有食堂,而各种小吃、 麻将和扑克就摆置在灵堂内,供客人们随时享用。灵堂里会播放哀乐,但死者亲属一般都会邀请乐队表演,唱歌、跳舞,或是请僧人来为死者超度,好让逝者一路走 好。

江南殡仪馆的大门上同时挂的另一块招牌是“中国生命集团”,这是一家神秘的台资企业———作为“中国殡葬第一股”,中国生命(08296。HK)去 年9月9日在香港一挂牌即受到资金热捧,首日涨幅达44.44%,然后4天翻了4倍,堪称疯狂,而一串带“4”的数字的巧合更显诡异。

今年3月底,中国生命发布的年报显示,2009财年的营业额为4750万元,毛利为72%,其中中国大陆业务所占公司业务比重超过七成。

在高利润的背后,中国生命集团董事长刘添财认为自己也提供了价值———“我们这些殡葬从业者,就是要通过一系列仪式让生者更理解人生的价值、亲情的 可贵。”

54岁的刘添财是位台商。他曾在台湾试水房地产业,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一直在台湾经营墓园。2007年进入重庆后,他不但将台湾的殡仪服务业(重庆 安福堂、天福堂即为其旗下殡仪服务公司)克隆到了大陆,更是闯入了“禁区”———托管了包括火化业务的重庆江南殡仪馆。江南殡仪馆是重庆市属的两家殡仪馆 之一。

这个结果连刘也没想到。在台湾,尽管殡仪服务业完全由民间资本主导,但火化这一环节,仍是由台湾政府来经营的。而在刘过去的印象中,中国大陆的殡葬 业应该是一个几乎完全封闭、高度垄断的行业。

在刘托管江南殡仪馆之后,这家殡仪馆凭借着提供包括追思、餐饮、住宿、运送、冷藏遗体、化妆、火化、骨灰寄存和殓葬等“一条龙服务”,在2009年 一年的营收就达到2000万元。

  
十个月锁定重庆


刘添财进入重庆是2006年。彼时,刘添财在台湾执掌的“宝山生命公司”在业界已颇为知名(中国生命集团是于2005年2月在开曼群岛注册的空壳公司),并将业务开拓到了马来西亚等国。

宝山生命在台湾的业务主要是墓园和殡仪策划与服务。虽然盘子铺得不小,总的营业额大约为2000万元人民币。刘添财觊觎中国大陆这一超级市场,但迟 迟找不到切入口。

直到2005年,刘添财等宝山生命高管到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参观,偶遇当时在长沙任职、后任中国殡葬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的张宏昌。该校是中国大陆 为数不多专门设置殡葬专业的院校之一。

两人先在接待宴上相谈甚欢,不久后又有了一次单独的会谈。刘添财发现,自己原先对大陆殡葬业“禁入”的看法其实是作茧自缚。在张宏昌的指点下,刘添 财选择了浙江和重庆为首先要攻占的区域,后来从民俗等方面又做权衡,最终选择重庆为突破口。

那时重庆的殡葬业,火化和墓园业务为政府经营,殡仪服务业则是民间资本与国有资本平分秋色。不过这里的“民间资本”形态,主要是在重庆大街小巷搭棚 而生的个体经营者,价格灵活,但欠规范。直到今天,重庆个别区街还能看到类似的“风景线”。

彼时另有一家大型企业已在重庆(主要是沙坪坝区)树立了江湖地位———民政部直属的中福实业总公司投资逾亿元建造、以经营墓园为主的上海福寿园,其 重庆分公司于2002年在重庆沙坪坝区建造“安乐堂”,提供除火化外的殡仪服务。2004年初沙坪坝区政协提交的工作报告中,安乐堂作为该区耗时仅一年多 就建成的“第一个集中、卫生的治丧场所”被重点提到。

张克勤是安乐堂的总经理。“到今年5月份我到重庆就整整8年了。”他一口上海腔,端坐在办公室的椅子上,很自豪地对南方周末记者说,“我们现在有 26个悼念厅,总面积超过5000平米呢。不久前,有香港上市公司和我们的母公司频繁接触。”

张的办公室外,楼上楼下,是多家葬礼,人声鼎沸,亲友们的搓麻将声,嗑瓜子声,服务人员倒茶声,不同乐队的演奏声等混成一团;仅凭声音,你会以为是 老舍笔下的茶馆,而无从分辨出这其实是一家殡仪服务公司。

刘添财2006年来到重庆后,并没有急着下手,而是对重庆各区的殡葬现状、大小殡仪馆、大小殡仪服务公司开始了漫长的考察,总共耗费了超过十个月的 时间。

彼时在马来西亚分公司任职的王顺郎,也被刘添财叫了回来,加入到了“重庆侦察小分队”当中。马来西亚是个宗教国家,王顺郎当年从台湾过去后突破了藩 篱,于是他被刘视为打开中国大陆市场大门的最佳人选。 

 
争议中的殡仪馆改制


刘添财2007年中首先托管的殡仪服务公司是重庆九龙坡区的天福堂,首先托管的殡仪馆是重庆江南殡仪馆。所谓托管,即地皮和房产的产权归属不变,自 己只是承包,且在合同期内每年提取一笔固定比例的管理费用给原所有人或主管单位。

托管殡仪服务公司难度并不大,因为在重庆,这一块市场本来就是对民资开放的,与被托管方谈妥合作细节后,提交所在区的民政局备案即可。

难点在于托管殡仪馆,“最大的障碍是当你要打破殡仪馆原先的国有企事业单位编制时,必须面对来自各方的压力和怀疑。”王顺郎说。

不出所料,江南殡仪馆所在的重庆南岸区民政局里分为了两派,一派支持,一派反对,两股声音针锋相对。

令刘感到幸运的是,南岸区民政局局长邓从国从一开始就支持改制———主管单位的一把手投赞成票,其实已是一个风向标。而刘添财更明白,筹码必须足够 高、足够诱人,经过近一个月的数轮谈判后,他承诺的条件是:殡仪馆原员工愿意受聘的,全部吸收,改与中国生命集团签约,待遇从优;愿意留任的干部则可领到 “双工资”,原事业编制的工资不变,另从中国生命集团拿一份企业工资;而不愿留任的干部,则成为殡仪馆的监督者———“江南殡仪馆管委会”,实际上等于提 前退休了。

对南岸区民政局来说,既解决了先前殡仪馆经营不善的问题,每年又能坐享一笔不菲的“管理费”。而且减少了所辖区域殡仪个体户随处搭棚的现象,并让外 界贴上了“殡葬业改制排头兵”的标签,等于一箭多雕。

南岸区民政局里的支持声最终变成了多数派,刘添财却不敢长舒一口气。因为尽管江南殡仪馆的编制属南岸区民政局主管,但必须和重庆市民政局通气,而市 民政局里对此事的反对者占大头。

“刘添财当时来局里跑了好多趟,详尽汇报自己的思路。”重庆市殡葬事业管理中心主任唐维智(隶属重庆市民政局)向南方周末记者称。又是一番长磨短磨 之后,刘添财最终遂愿。当然,由于是外资属性,和工商部门过招也是必不可少的“课程”。

刘添财进入重庆的步骤可谓“前松后紧”,前半场如不少业界同行形容的一样,“在街上转悠,似乎像个没事人一样”,而后半场是紧锣密鼓。

中国生命托管江南殡仪馆后,一边改善设施,一边细化相关的服务品种和档次,“我们的价格这几年在不断提升,而非像一般服务行业一样‘促销酬宾’。” 王顺郎指着江南殡仪馆墙壁上的经物价局核准的《殡葬服务收费价目表》称。显然,登堂入室的刘添财,在行政许可的大帽子下,尽可能地将台湾殡葬业的经验复制 了过来。

“若无重庆业务,中国生命是无法在香港上市的。”去年9月中国生命挂牌后,回到重庆的小型庆功会上,刘添财如此感慨。短短两年时间,从无到有,到成 为主要业务市场,大陆在刘添财心中的分量越来越重。他现在是台湾、香港、大陆三地跑,不时还要飞往加拿大———他有一儿一女,儿子在台湾服兵役,妻女在加 拿大。

  
“你在广东殡葬行业有人脉吗?”


中国生命上市募集资金超过8000万元人民币。之后,其扩张步伐明显加快。先是于去年11月托管重庆忠县殡仪馆,然后是今年2月拿下江北区的安福 堂。

安福堂显得很是破旧,大门右侧石壁上的公司名称中,“安”已不见,只留下“福堂”二字。虽然也有十多个大小不等的悼念厅,但都很简陋,记者联系采访 当日的值班经理,电话一通后,被告知“正在喝酒”无法回来。

“我们马上要对安福堂翻修了。”中国生命集团重庆事业部总经理王顺郎说。

但他同时又流露出对殡葬业从业人员素质普通不高的担忧。“你看公司这些张贴画,都是我亲自完成的。”王顺郎顺手指着江南殡仪馆接待大厅里“礼遇生命 最终的价值,圆满您对生命的最终期许”等宣传语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王顺郎1990年代初在台湾经营一间广告公司,恰逢刘添财开发完一块墓地后要宣传,便找到了王顺郎,两人合作后不久,在刘的鼓动下,王即加盟到刘旗 下。由于中国大陆殡葬专业人士匮乏,广告业人才一般又不愿接单,更不愿转投这一行业,“所以我现在虽是公司高层,也必须亲力亲为。”

值得玩味的是,从中国生命的财报看,中国生命集团并不像外界盛传的一样个个拿高薪。财报显示,截至2009年底,中国生命集团有近270名雇员,而 这一年中,包括董事酬金在内,其员工成本近640万元,人均年薪只有2.4万元。而重庆市统计局今年2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重庆城镇经济单位职工 平均工资为近3.1万元。

也就是说,向来处在人们眼中“暴利行业”的中国生命集团员工,比重庆市城镇职工的平均工资还要低两成。

一边是人才匮乏,一边又在压缩成本,这似乎是个悖论。一位员工看着公司报表上70%的毛利率这一数字愤愤不平地说,刘添财“只顾为自己添财”。作为 中国生命第一大股东的刘添财,持股比例约为49%,以4月1日收盘价计,所持有股份市值为3.8亿元人民币。

而刘对这些声音并不在乎,他在某些方面又非常舍得,譬如他上交的“管理费”———江南殡仪馆2009年度2000万元的营收当中,营运费用为120 万元,而管理费高达680万元。又如并不在中国生命任职的刘添财的好友杨永生、于文萍夫妻,共拥有超过7%的股份,招股书披露的原因是刘认为他们“在中国 拥有广泛的人际网络,可向本集团引介更多业务机会”。

不过,时至今日,刘添财的生命集团虽然在重庆殡葬业市场获益丰厚,但其发展前景仍面临着多方面的制约。

例如,殡仪馆的火化业务原本应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一旦变成具有一定垄断性的生意,商人的逐利冲动与该项服务的公共性就会发生冲突。根据中国生命 的招股书,江南殡仪馆被托管的第二年,火化的平均收费提高了6.9%,随后四个月的平均收费又下调了1.4%,招股书称“这反映受到中国价格监控的轻微影 响”。

另一方面,刘添财必须加大马力开拓重庆之外的新市场,否则,中国生命的成长性便会受到资本市场的质疑。

“你在广东殡葬行业有人脉吗?有的话咱们可以考虑合作。”在采访结束时,王顺郎仍不忘向南方周末记者问了一句。
 


■观察:殡葬业的生财之道

南方周末记者 张华 http://www.infzm.com/content/43518

“马云,你对自己的葬礼满意吗?”

“还行,这个项目挺有意思,很独特,但是这个项目的路会很长。这应该是一个慈善事业,因为它面对的是生与死,挑战的是传统观念。”

这是当年央视《赢在中国》第二赛季晋级过程中的一番对话,一位选手陈述完自己项目“殡仪服务连锁企业”后,主持人问嘉宾马云的看法,马云如此回答。

点击查看原始尺寸

马云错了。彼时他并不知道,就在他在演播厅侃侃而谈时,一位名叫刘添财的台湾人正开始在中国大陆殡葬业“寻宝”,最后他成功了,并且时间只有短短两 年,就于2009年9月他将“中国殡葬第一股”带上了香港资本市场,主营业务正是殡仪服务。

今年3月,电子及贸易行业的香港上市公司金科数码宣布,与上海福寿园的母公司中福实业签订备忘录,拟在内地合作开发殡仪服务。之前,金科曾宣布以 20亿元收购上海一殡仪项目55%的股权。这似乎预示着中福实业正在推进自己的借壳之路。

中国生命、中福实业,加上主业为墓园的勤美达国际和中民安园。资本市场的“殡葬板块”初现雏形。

发现中国殡葬市场潜力之大的,远不止这些公司。去年11月,日本心网株式会社社长到上海造访福寿园集团,两个月之后,福寿园集团高管又到日本回访, “我们现场观摩了地道的‘入殓师’。在那里,所有的死者是那么有尊严。”福寿园重庆分公司负责人张克勤很是感慨。

心网株式会社希望借道上海福寿园进入中国大陆。这是家老牌殡葬企业,历史超过80年。殡葬业“百年老店”的梦想并不遥远,足见日本殡葬业之发达。给 张克勤印象深刻的另一处细节是,日本一些礼仪服务公司,业务涵盖葬礼和婚礼,大多数时候,提供葬礼和婚礼礼仪服务的,是同一组人员。而在中国大陆,这显然 有些不可思议,甚至会为人所诟病。

有趣的是,日本影片《入殓师》获2009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后,带动了原本就热闹非凡的殡葬业新一轮投资热潮。据彭博社报道,包括铁道公司、饭 店、农业协会以及零售企业等都想分一杯羹。世界500强、日本最大零售企业永旺株式会社已和四百多家殡葬业者签约,提供不同档次的服务,永旺超市服务台不 时派送印有“安心的葬礼”的宣传页。

不仅是日本。美国殡葬业也是完全市场化的产业(美国有五十多所高等院校开设殡葬专业),其行业龙头叫 SCI(ServiceCorporationInternational),它在1969年就登陆资本市场。它秉承的是麦当劳式的连锁经营,通过疯狂并 购,到1999年时,成为全球最大的殡葬企业,在美、英、法和澳大利亚等国的市场份额均超过10%。

对于中国殡葬行业的掘金者来说,这是个巨大的待开发市场———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最近10年,中国大陆死亡人数逐年上升,平均死亡人数为 850万人,以人均丧葬费用3000元计,这一行业每年的市场规模就高达255亿元。

甚至连互联网从业者也关注到了这个市场。一家服务器位于北京、名为“网同”的纪念网站近些年风生水起,自称是“世界上第一家规模化经营在线纪念的网 络公司”,据称其与国内许多公墓建立了合作关系,客户过万,除去每年极少的网页维护费用外,年收入超过百万元,毛利率超过90%,令中国生命等实体公司都 望尘莫及。

一位正在中国生命旗下江南殡仪馆实习的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殡仪专业大三的学生告诉我,重庆殡葬业竞争的激烈程度超乎想象,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现在 各家殡仪公司都在发展“寿前服务”或称“临终关怀”这一块业务,即改善患者余寿的品质。

“由于这一业务是殡仪服务的前一站,”他狡黠一笑,“一些养老院现在专门搜寻一些家庭条件优越、行将就木的老人,人一去世,一套方案随即出炉——— 到哪家殡仪服务公司或殡仪馆,如何办葬礼等,这其实等于通过卡住我们产业链的一处上游,来和我们抢食市场。”

■写作后记

这是一次神奇的采访。这个选题,从去年8月中国生命正在冲刺香港上市时,我就想做,一直到今天才完成,耗费了半年多的时间。做这个选题的出发点,一 是觉得有趣,做殡葬服务的公司上市了,老板是台湾人,而 主要业务在大陆。还有一个原因是,每年到清明节前后,都会在一大堆的社会新闻记者轮番批评殡葬业暴利,我虽然也对这个行业的暴利有看法,但是,每年批评一 次,又有何进展呢?

所以我想通过解剖一个样本,一个样本城市,一个样本公司,来展示殡葬业现在的情形,特别是正在发生的变化。重庆是个很有意思的城市,搞个葬礼要3天 2夜,而且活人花的钱,要远远超过死人。最重要的是,这个城市的殡葬业,在改制这一块,走到了全国的前列,尽管现在看来,火化业务究竟合不合适也承包出去 仍值得商榷。

这应该是介绍中国大陆殡葬业改制的第一篇报道,不过我把它写成了人物报道的形式,因为我这几年一直在做财经人物报道,像是一脉相承了。当然,深入程 度还不够,还可以继续探讨。

最神奇的是,那一串数字“4”,中国生命上市当天涨了44.44%,然后4天翻了4倍。而我写作这一文章,是在4月4日。那一天晚上出去接老婆下 班,到车库取车,发现剩余里程正好是444公里…初稿写完后,经编辑和我自己的两轮修改,我无意中查看字数,发现主稿字数正好是4444字!

点击查看原始尺寸

点击查看原始尺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49

解密“雷士速度”


http://www.21cbh.com/HTML/2010-6-7/wMMDAwMDE4MDkwMw.html


5月20日上市之后,雷士照明(代码:HK 02222)的股价一度跌破了发行价,在一些分析师们看来,增长后劲是他们颇为担忧的——因为在过去的10年创业阶段,雷士照明每年复合增长速度超过 50%,这个速度,在上市后,是否能够保持住?

事实上,雷士照明上市过程也可称为一波三折。第一天路演反响很好,第二天就遭遇希腊危机的大 肆报道,连续一周都没再接到机构订单。团队压力非常大。

随后接着美国市场反转的机会,想把市盈率定到20倍以上,但发现反应不佳。最终做了 “割肉选择”,以15.5倍市盈率定价发行,正是因为这个价格,绝大多数的订单在最后两天出现。

吴长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完成上市之 后,他最大的担忧是:发展速度太快会不会有问题,特别是关键人力是否能跟得上。

10年前,雷士照明(以下简称雷士)产值近3000万元。 2009年这个数字近20亿。

根据中国照明电器协会的报告,按2009年收入计,雷士已经最大的国内照明品牌供应商,但照明电器行业确是个 品牌林立、市场极为分散的行业,雷士又如何保住老大的地位?

在上市之前, 靠着累积的利润,两大PE机构近7000 万美元的资金,雷士完成了重庆、山东、浙江等工业园的建设,光源和电器领域国内两家公司的收购。

如今,95%以上的产品由雷士自己制造,半 成以上的产品交由国内360家独家经销商完成,其余部分由英国建立的分公司海外销售,或者直接销往美国。

雷士在奔跑中完成产品线和市场的延 伸,负债却不到区区5%。“不差钱”的雷士不禁让人猜测,再需要多少时间就会让飞利浦照明胆寒?

创业初期:“砸”质量

创 业的第二年,雷士的销售超过了6000万,成为雷士奠定自己在业界地位的关键一年,因其建设好了两个能在市场制胜的重要的因素:自行生产保证质量;同时, 与经销商分利机制的建立,使得品牌的销售顺畅。

创业的第二年,也就是2000年,雷士照明发生了一件类似当年张瑞敏接班海尔之际“砸冰箱” 的事件。

雷士的一款高端产品,定价比飞利浦和松下还高,却出了质量问题。事发之后, 这些产品堆在仓库里,吴长江形容“看着就很心痛”。个别经理看到之后,跟吴长江建议采取业内的一种做法,把商标去掉,再以便宜的价格卖给别人,但是不保质 量。

商议之后,三个拼凑了100万下海创业股东的一致意见是,将卖给顾客的以及还在仓库内的产品全部回收,并且把钱退给供应商。

这 些产品被“很坚定的砸掉了”,直接损失就接近200万,虽然这听起来是个小数字,但相比当时一个月的销售量在30-40万只,仅仅这次事故就少掉了5万只 的销量。

这件事情之后,吴长江意识到,要做品牌,保证质量是首要的,而质量不仅仅是外形设计、技术研发的突破,生产制造这种一贯被外包处理 的环节,也不能忽视,否则,小蚂蚁有可能侵蚀洪堤。

此后,雷士的产品基本自己做,即使做到日后20亿的销售,90%的产品也是自己生产,这 样得以保证最终的质量。,只有少量非关键产品,通过外包生产。

这种做法,一方面可以牛到让“很多经销商和客户拿着现金到公司买货”,但当时 制造能力的短缺也很明显,手动装配,自动化程度不高,产能无法保证,甚至最长的时候拖了一个月才交货,但即使这样,客户常常“敢怒不敢言”。

吴 长江认为,当时雷士能够吸引足够多的客户,除了质量上的敢于保证之外,给客户让利,“让客户能赚到钱”,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策略。

这也是经 销商们会在此后投资 者的尽职调查中,以“大度”来形容吴长江,甚至此后在雷士发展历史上的危机时期,经销商们在关键时刻力挺吴长江。

吴长 江后来向人形容雷士“品牌是如何做起来的”,便动辄以这个故事作为脚注。

创业的第二年,雷士的销售超过了6000万。这一年,也成为雷士奠 定自己在业界地位的关键一年,因雷士建立了两个能在市场制胜的重要的因素:对质量的有保证措施,使得雷士品牌远播;同时,与经销商分利机制的建立,使得品 牌的销售机制顺畅。

创业第三年,吴长江说自己的公司一定要过亿,当时经销商和供应商代表都在场,所有人都笑起来了,觉得“不可能”。

但 吴长江做到了。

创业中期:渠道发力

2005年,在专卖店体系几成规模之后,吴长江整合渠道的新措施是,将经销权集中,管理 权下放,在省级层面来实现仓储、配送和管理的职能。

与所有的消费家电一样,不管产品的研发如何创新,做企业最终的目的,还是要能够把产品卖出去。

渠道能力,是雷士保持快速增长的重要因 素。

从产品上说,商业照明的设计大同小异。和飞利浦、,GE、欧司朗的竞争,在于质量和性价比上展开。

雷士最早的投资人,也 是两轮投资财务顾问,美国亚盛投资公司总裁毛区健丽女士告诉记者,2005年接触雷士照明的时候,其产品不能说是质量最好的。 不过,其渠 道的能力却非常突出。

吴长江的风格,愿意让出更多的利润给经销商,定价也比同行飞利浦的灯具便宜。同时,雷士通过影响设计师资源推广其产 品,积极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光环境方案展示,都是在为经销商多做推广。

雷士还派出大约150人的队伍,长期驻扎在经销商处,由雷士发工资, 帮助净销售制定目标,管理过程,提供服务,这让经销商和雷士的粘合度更高。这样,雷士经销商队伍非常稳定,在2009年,离开雷士的经销商仅有两家,进入 的也有两家。

2000年7 月,第一家雷士专卖店在沈阳开张,2003年专卖店达到300多家,2004年达到600多家,2005年超过1000家,截至2008年10月超过 2200家。但要开专卖店,关键在于解决经销商的动力问题。

一家专卖店,固定资产投入较大,单靠几种产品,是很难维持投资的良性运营的,如 果产品不够,专卖店的投入大,风险也大。

一开始,雷士采用给补贴的做法。开一家专卖店,雷士补贴2万元,这样陆陆续续开了一些专卖店。但是 偌大一个店面,雷士的产品有限,显得稀稀拉拉。有的专卖店老板觉得养不活这个店,有时将雷士产品线中缺的产品,让其它品牌进来。

这让吴长江 “心里特别不舒服”。他想了一个办法,将这些产品整合在雷士旗下。如果一个产品款式雷士没有,雷士就在行业内整合,让其他企业为其加工,打上雷士的标志, 放在专卖店做。

早期为了专卖店打平收益,填补自己的费用,吴长江这一招还挺管用,至少,让专卖店维系住了运营。

对专卖店的长 期补贴,一直没让雷士存下利润来。直到2002年,吴长江将规模做到2亿时,才开始赚钱了,当利润做到1000多万,每年对吴长江的规划将信将疑的供应商 和经销商这才开始真正相信吴长江。

2005年,雷士的渠道体系又面临新的考验。这些专卖店没有严格的隶属关系,有些区域互不相让,引发销售 管理、售后服务、物流配送等问题。

雷士与各地主要经销商协商后成立了36家运营中心,将经销权集中,管理权下放,由以前的小区域独家经销 制和专卖店体系向运营中心负责制转化,成立省级运营中心。雷士在省级层面来实现仓储、配送和管理的职能。这一变革结束雷士渠道秩序混乱的问题。

雷 士副总裁殷慷介绍,此后飞利浦也在做专卖店的模式,采取这种方式厂家不在少数。

从招股说明书看,雷士对经销商的要求也有很多细节:地区专营 权,产品独家销售,必须达到最低采购目标,全国实行标准的定价策略,统一零售价,所有门店统一政策。最后还要接受整体评估。雷士要求经销商在交付产品前全 部付款,如果达到条件可授予长达120天的信用期限。

这36家独家区域经销商组成的全国销售已经覆盖中国31个省,下辖2461家雷士专卖 店销售。雷士主要以批发形式销售给独家区域经销商,经销商再进行零售和大订单销售。

招股说明书显示,其经销商的收入最近三年分别占到总销售 额86.5%、70.8%和58.7%。 通过协议条款管理经销商即营运中心,在2007、2008、2009年的收入分别为1.301亿美元、2.564亿美元及3.058亿美元。其对雷士的销 售重要性可见一斑。

转折点:资本登台

2006年股东危机之后,吴长江求助风险投资,先后引入亚 盛、赛富、高盛等机构投资和个人投资者;而资本的介入,让雷士在市场整合和海外渠道建设上,先行一步。

2006年,与吴长江认识不到几个月 的毛区健丽,借了2000万人民币给吴长江;随后几个月,又掏了7200万,买下雷士照明30%左右的股权。

斯时,正是吴长江最艰难的时 期:临近春节,吴长江还没钱发工资。

而吴长江“没钱”的原因,是需要巨大的投资收购其他两个创业伙伴的股权。

在雷士照明销售 超过2亿之后,三个创始股东之间开始了重大分歧:保持股东分红还是继续对渠道的投入。

原本三个人在产业初期,“三三制”的股权结构,吴长江 想得非常远:“如果哪一天做成功了,雷士做大了,如果我吴长江一意孤行,这两个人可以制约我”。

这种“制约”也的确体现出来了。

吴长江一直的想法是继续做大,需要继续投入。但其他股东坚持要分红,从2003年、2004一直在分 红。最夸张的时候,赚到钱就分,每个月都分。

过度分红使得雷士遭遇资金链危机,为此吴长江借过朋友的钱,甚至银行不给贷款的时候,“每个月 5分钱的高利贷都借过”。

2005年矛盾集中爆发。

“你干嘛要投入那么多在渠道上?可以让经销商自己出钱。你花了钱,不一定 有东西沉淀下来。但吴长江是一个大手笔的人,想投资。”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一位人士说。

在资金链最紧张的时候,吴长江曾经表示“说穿了就是占 用供应商的资源”。经销商真的是现款现货,而对供应商是二三个月付款。

随着分歧增大,另外两名股东决定以8000万元的价格收购吴长江的股 份。

然而,就在吴长江签订协议退出后的第3天,刚离开惠州的他,就接到了一位供应商的电话,要他赶紧回公司。

一回到公司,他 就被带到了大会议厅。厅内,全国各地200多个供应商和经销商,以及中高层干部,大会决定举手表决吴长江的去留。结果是吴长江留下,两个股东表示退出。

其 代价是吴长江反过来要以1.6亿的价格收购其他人的股份。这使得雷士的现金流接近枯竭。

2005年的圣诞节前后,吴长江希望引入风险投资, 但大部分基金处于放假,没有回音。

吴长江本身之前也接触过多家机构,其中包括摩根斯坦利、联想投资等。从风险投资机构角度来看,2005年 的雷士虽然有5-6亿的销售,却风险很大: 雷士在当时是一家品牌运作的轻资产公司,因为流动资金用于解决股份纠纷,如果无法圆满解决,没有机构愿意冒这个风险。

而在毛区健丽,敢拿自 己的钱,在那样的时点上“赌”吴长江,是基于几点信任。

原因之一,吴长江是一个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人,有目标,想做大事;

原 因之二,吴长江的个性很愿意和别人分享成果,这是为什么很多经销商愿意帮助吴长江的原因。当时的代理公司都喜欢压着经销商的利润,吴长江已经想法超前,将 更多的毛利留给经销商。

最终,毛区健丽和朋友夏雷借了2000万元帮助吴长江渡过难关。同时,这两个人开始琢磨下一步。夏雷关注运营,毛区 健丽关注财务控制和资本运作。

经历这段历史的人士透露,最大的分歧就在于对渠道商的持续投入。

毛区健丽的介入,理顺了老股东 的问题,并开始为雷士照明寻找投资机构。

第一轮引进的就是软银赛富。传统产业根本没什么故事能和投资人玩,吴长江拿出实打实的几年业绩,确 实也打动了软银赛富。

引进软银赛富之后, 吴长江坚持公司不能分红,赚到的钱必须再投入公司发展。从2006年至今四年,吴长江自己靠工资吃饭。

软银赛富2200万美元进来的时候, 看到的是2005年700万美元的利润,时隔一年,吴长江就做到了1200万美元。

雷士的第二轮投资者是高盛。2008年的市场低迷,市盈 率都是个位数,高盛却在2008年下半年,以接近3700万美元的数额、两位数的市盈率投资雷士。这年年初,软银赛富又追加了1000万美元的投资。

这 两次引资,给雷士各地兴建工业园区带来了极大的帮助。

殷慷告诉本报记者,此次上市,雷士的负债率在5%以下。而且2008年收购节能灯灯管 制造商浙江三友,2009年收购电子镇流器制造商上海阿卡德,“该花的钱都花完了”,但现金流依旧充裕。

香港上市之前,吴长江一直有站上世 界舞台的雄心,曾经尝试登陆境外资本市场。

雷士照明第一次上市是在2005年9月,当时集团通过了美国证监会的聆讯,获得了在纳斯达克“买 壳上市”的资格,毛区健丽发觉其太过仓促,而劝阻了这一进程。

第二次是在2007年12月,公司董事会通过了香港上市的决议,但由于金融海 啸袭来,上市推迟。

从招股说明书显示,投资机构软银赛富此前持股35.7%,逐步降为IPO后 23.41%,高盛从此前的11.02%逐步减为9.39%,IPO之后7.15%。

在雷士的发展过程中,吴长江接触投资机构无数,“差不 多国内80%投资机构,其中包括凯雷等”。

在招股说明书中,可以发现一大堆个人投资者包括竺稼、吴克忠、陈金霞、姜丽萍、叶志如等。不过据 记者所知,这都是毛区健丽转让的部分,“在得到一个好价钱的时候适当退出”。

上市之后:补短板

当 每年都增长50%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增长公司之后,吴长江最大的担忧是人才环节。

如果总结雷士过去12年的发展之道,吴长江的策略就是 速度规模取胜。在照明行业中,国外有飞利浦、欧司朗,国内有佛山照明、浙江阳光、银雨照明、广东雪莱特等企业中,比雷士历史更长的企业比比皆是。

如何赶上或者超越?

“战略就是一定要快跑,以速度和竞争对手进行竞争,因为他们做上百年的历史,有几十年的历史,有这么大的规模靠什 么竞争?就是靠速度,这是我们的战略策略。”吴长江告诉记者。

当每年都增长50%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增长公司之后,吴长江最大的担忧是 人才环节。

吴长江坦承,雷士地处惠州,制约了高端人才的进入。当地政府已经出台一些优惠的条件、税收、住房政策等等,但吴长江还在琢磨。他 提了一个意见就是教育。

他相信中国人普遍对教育的责任感强,想要留住一个人才,必须提供对其子女提供长期良好的教育环境。否则人才还是会主 要集中在中心城市。

“我认为这个会制约未来的发展,我的短板就是人才。”吴长江说。

事实上,吴长江自己已经动手吸引了不少高 级人才过来。

副总裁殷慷,从飞利浦呆了12年,2007年被拉到了吴长江的阵营。

殷慷的学习、教学和工作生涯都和照明有关, 他认为自己能把“照明一件事情做好已经很不容易了”。

进入飞利浦时,殷慷是第一批进入办事处的人员,经历了飞利浦业务的开始到中国最大的过 程。等到一周只需要上一天班的时候,殷慷想找个新环境挑战一下自己。

在飞利浦的时候,殷慷把雷士作为一个样板,给员工做预算的时候,就把雷 士的速度拿出来做比较。在这种比较中,殷慷对雷士累积好感。

著名的股权风波之后,殷慷看到有那么多人支持吴长江,让殷慷觉得“这个人是不错 的”。

“从一个外企到民营企业最大的挑战就是人!老板是最大的问题。我在外企是从头开始做,并不是跳到现成的大公司里按部就班走,我也是和 其他五个人拎着包,跑工地跑出来的。我知道吴总的为人,我就不担心这个事情,所以一旦有个机缘巧合的话,做决定就容易了。”殷慷回忆。

在副 总这个级别中,还有和殷慷一起从飞利浦过来的高管人才,加上多年提拔上来的其他副总,帮助吴长江分管国内市场、海外市场、财务、后台以及公司治理。

引 入私募投资到上市过程中,毛区健丽称,雷士成了国内人才最多,最优秀的公司。甚至高管的激励和薪水水平,也是“行业内最高的”。

横纵向的并 购更打开了吸引人才的大门。过去三年中,为了搭建雷士全产业构架,雷士垂直整合了浙江三友和阿卡德,这两家极大的补充了光源和电器上的制造短板。

横 向上,雷士趁英国等多家灯具公司破产之际,网络了数十名高级人才建立英国公司,将雷士的经销模式和品牌输出,带动海外销售。

据了解,这套在 中国已经成功的模式将深入印度、泰国等东南亚地区,进一步打开国外市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73

找出苹果里的蛀虫 解密商业欺诈调查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8/393733.html

“如果把公司的正常运营看作一个苹果,那么商业腐败和欺诈如同苹果里的‘蛀虫’。不幸的是,如果有无数条 ‘蛀虫’,那么苹果有可能彻底烂掉,整个公司的肌体将被侵蚀,企业文化和外部形象也将大受影响。”Kroll公司执行董事Violet如是说。

作为持有注册反欺诈调查师执照(CFE)的专业人士,Violet在这个行业已经工作了十余年,经历了形形色色的商业欺诈案例。

“合格的CFE,必须拥有四方面素质,欺诈性的金融交易、犯罪学和伦理、欺诈的法律元素及欺诈调查。其中的核心技能是调查。”Violet说。

Kroll公司的研究分析认为,在导致商业运营失败的众多非经营类因素中,欺诈居于首位。此外的商业风险还包括员工流失率高,内部控制减弱、公司内部结构复杂化,进入了风险更大的市场等。

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很多大公司不断削减成本,买家、出口商、分销商要求供应商提供更多物美价廉的产品,更会加大对公司内部监控和审计力度。经济紧缩下,更多的欺诈行为慢慢浮出水面。

深入一个案例

“我们接手的商业欺诈调查案,起因多是因为匿名举报信。性质比较严重的是‘内部勾结’。”Violet透露。

A公司,一家跨国零售企业,在中国设立了合资企业B,并拥有约2000家供应商。某日,A公司总部接到一封匿名信,举报该公司“采购部高级经理X”有收受商业回扣的行为。

Kroll公司接受委托,介入了该调查,首先从内部进行取证。

“我们从A公司内部调查了X的家庭成员、上学经历、工作经历。接着又从外部调查,意外发现,X的亲属、同事分别拥有自己的私人零售公司,并且和A公司的供应商有着业务往来。”Violet回忆说。

按照传统的零售经营模式,A公司2000家供应商,必须通过B公司,才能和A旗下的各门店有业务往来。

“通过对照供应商名单,我们发现,X绕过B 公司,与关联的几家零售公司控制了A的供应商资源。”

通过对X的电脑调查还发现,里面有关联公司与供应商的电子供货票据,以及与同事、亲属交易时的好处费记录等。

X在向其关联公司采购过程中,还向供应商索要各种名目的报销发票,如车费、餐费等。

“我们很疑惑,为什么X能在公司内部IT平台上,进行上述交易?幕后是否隐藏着其他隐情?第二步,我们正式以公开身份进驻公司调查。” Violet说。

调查通过与B公司员工会谈,以及财务账目审查,包括库存、货架、商品种类、品牌、价格、供应商名单等进行。由于B公司的一名采购员被海关以涉嫌进口 走私酒而抓获,最终调查得出,X所在的采购与销售、人事、IT等部门存在“内部勾结”关联交易。此外,采购部还与B公司的几家供应商、零售商存在外部关联 交易。

“这个案子我们从接受到结束,足足调查了一年。最后,A公司总部的解决方案之一是,开除了涉案的30多人,起诉其中两人。这个欺诈案件给A公司(造 成)的直接损失有上千万元,还有流失于账面之外、无据可考的资金,以及员工流失、企业形象受损等无形资产的影响。”Violet透露。

商业欺诈的防范和管理

德安华新加坡办事处执行董事Chris Leahy认为:“在商业欺诈发生前,公司更应该注意有效预防。当在公司内部出现以下‘危险信号’时,公司应加以注意。”

危险信号包括应付账款、应收账款的增长幅度,库存的异常转移,雇员背离正常程序结算应付总款,员工个人生活上出现财务亏空、赌博或吸毒等。在公司组织架构中,此类危险信号一般来自采购、物流、账户、销售与营销等环节。

在商业欺诈调查时,通常获得信息的渠道有举报信、内部搜集材料,其中包括人力资源档案、供应商档案、会计账簿、电话与快递记录等。除了通过研究公众记录收集信息外,可以前往实地采集信息,包括要求律师、法庭人员出面取证等。此外,可通过保存电子数据来搜集调查资料。

“我们认为当发现商业欺诈的苗头时,一定要彻底查清楚,避免事态更加严重。”Violet指出。

“通过调查发现,商业欺诈的规模是无法衡量的,大到无法忽视。而且很多欺诈,都是针对那些好公司,或是在有能力的管理者眼皮底下发生的。” Violet认为。

根据Kroll《2010年欺诈报告》显示,有96%的公司,在过去三年里,经历了至少一次欺诈。被调查公司认为,信息窃取、损失,采购欺诈,是两 项最高的风险。在过去三年里,被调查公司平均每年的损失额约为620万美元。其中,大公司每年因欺诈行为导致的损失平均为2000万美元。

“我们接手的商业调查案子里,因为欺诈,给公司带来的最高损失有几十亿元。在涉案的行业上,一般房地产、电子商务、制造领域的欺诈金额比较高。其他影响还包括导致公司缩小业务范围或终止部分业务,叫停政府合同,以及公司声誉、企业文化等受到影响。”Violet认为。

以商业欺诈为主的国际腐败正在日益蔓延,包括奔驰、雅芳等贿赂门事件的出现。

从国际上来看,美国的《反海外腐败法》和英国刚通过的《反贿赂法》,对企业与个人处以严厉惩罚,包括不限额的罚金与监禁。

“全球监管机构通过跨境执法合作,纷纷加强监管力度。许多高知名度的调查也都集中在新兴市场。而经合组织反贿赂公约的制定、联合国反腐败大会的召开,都将促使中国对商业欺诈和商业腐败进行积极监管。”Violet认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01

许春茂内幕交易事件全解密 疑涉新华百货

http://www.21cbh.com/HTML/2010-8-23/1NMDAwMDE5MzQ1NQ.html

距离上海1600公里的银川市,最繁华的街道名曰新华东街,占据当地商业垄断位置的新华百货正是位于这条街的核心地段,该公司也是宁夏的商业龙头,于1997年上市。

两周前,发生在上海基金业的一场“地震”或许就同这家上市公司有关。据知情人透露,原光大保德信基金公司投资总监,现拟任中欧基金副总经理、投资总监的许春茂因涉嫌“内幕交易”被上海证监局调查,其事发公司正是这家千里之外的新华百货。

两周过去了,截至8月19日,当事人许春茂仍然不接外界电话。他的“内幕门”如疾风骤雨般来得快,去得也快。表面上,因为没有新的东西,舆论对此的兴趣已经告一段落,“现在好多了,来采访的记者少了很多,”中欧基金一人士称。

但是此事的暗流仍在涌动。许春茂、其任职的中欧基金公司和原任职的光大保德信基金都在等待调查结果。更重要的是,不管结果如何,此事件都第一次揭示出基金经理的另一种违规漏洞:“内幕交易”——在资本市场上,这比“老鼠仓”更为常见。

许春茂与新华百货

新 华百货这两年一直是资本市场的热点。多因为公司实际控制人,物美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拥有香港上市的物美商业(该股曾因赵丹阳推荐给巴菲特而名声大噪),虽然 物美控股的实际控制人张文中仍在牢中,但物美商业多次表示要回归A股,不排除吸收合并新华百货,于是乎,从2008年11月6日起,截至今年8月19日, 新华百货复权后股价翻了4.4倍。

在这两年中,物美控股也多次做出即将回归A股的举动,其股价也跟随着这些举动尽情表演。回过头来看,如果能提前得知物美控股的行动,那么收益一定颇丰。

作为明星基金经理,许春茂对新华百货的投资确实都踩对了点。

5年前,许春茂担任泰信基金高级研究员、基金经理期间,泰信基金公司旗下的基金从未出现在新华百货历次披露的流通股名单中。

2005年,31岁的许春茂加入光大保德信基金,担任光大保德信红利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助理。2006年7月,许春茂正式担任光大保德信红利的基金经理。

次年上半年,光大保德信红利的半年报中,就出现了新华百货的身影。据公开数据,2007年上半年,光大红利累计耗资669.9万元买入新华百货,卖出684.8万元该股。实现盈利14.9万元。

而正是当年的7月24日,新华百货公布了重组方案,向控股股东物美控股非公开发行2亿股,购买其持有的香港上市公司物美商业40.80%的股份,由此,新华百货将成为物美商业的控股股东。但由于市场原因,这一重组方案未能成型。

但新华百货在2007年上半年已经上涨99%。

这是有公开交易记录的,许春茂对新华百货小试牛刀。当年下半年,许春茂只少量卖出了该股。

2008年整年,许春茂未对新华百货进行明显的操作。他本人当年成为光大保德信的投资总监。

直 到2009年上半年,许春茂才再次大举进入新华百货。首先许春茂通过光大保德信红利在2009年一季度买入超过558万该股,持股比例占总股本 3.23%,成为该公司第三大流通股股东。此时他也是光大保德信新增长的基金经理,通过该基金,又买入了近430万股,持股比例占总股本2.486%,为 第五大流通股股东。

二季度,光大红利继续增持新华百货至602.55万股,占总股本比例为3.486%;光大保德信新增长则将持股数量下降至330万股。合计两只基金到2009年上半年共持有932.55万股。

当年上半年,新华百货就上涨了70.86%。

究竟是什么事情造就了新华百货的大涨?除了业绩的提升,三季度物美商业的一则公告揭示了谜底。

2009 年8月12日,物美商业在港发布公告,宣布与TPG(美国德克萨斯州太平洋投资集团)、弘毅投资及关联公司FS、联想控股达成协议,共引入约2亿美元(约 16.5亿港元)的战略性投资。物美商业同时承诺,若三年内无法在A股上市,将回购弘毅投资及联想控股认购的5000万股内资股。当时,物美商业CFO徐 莹称,物美将适时选择在A股上市,且不排除借壳新华百货的可能。

不巧去年8月12日,上证指数出现了4.66%的暴跌,新华百货也跟随下跌3.8%。但从8月20日起,该股走出了背离市场的大涨行情,并且截至近日,也未有止步。从2009年8月20日开始,截至2010年8月19日,新华百货大涨177.85%。

许春茂虽然踩对了建仓时点,但卖早了。去年三季度,他就开始陆续减仓,四季度末,新华百货的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已经不见光大保德信系的身影。

值 得一提的是,2009年1月22日新华百货部分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子公司高管用个人自有资金从二级市场共计购入公司流通股57.4万股,其中上市 公司高管人员从二级市场购入本公司A股流通股31.91万股。2009年9月23日,再次从二级市场共计购入本公司A股流通股32.9万股。

谁是冤枉的?

2009年7月底,基金业就传出了许春茂被调查的传闻。后证实确有其事。不过此时的许春茂已经离开了光大保德信。

2010年3月,许春茂请辞光大保德信基金公司投资总监,旋即跳槽中欧基金,中欧委以其副总经理兼投资总监两大要职。

许 春茂为何遭遇调查,诸多说法中,唯一统一的标准答案是:许春茂被人举报。但举报方式版本众多。有人称为同行举报,上海一基金公司人士判断,“这比较不靠 谱,同行这么做以后就没法在行业混了”;一说是前同事,但光大保德信内部人士认为也不太可能,“许春茂跟同事领导关系都不错,临走时,大家一起聚餐送 行。”

其中一种难以想象的举报方式却被许多人认可:传闻内地一家营业部总经理因包养情妇,关系处理不当,终因情妇告状而东窗事发。在相关部门的调查中,此老总将许春茂供了出来。近期,上海滩传闻,此营业部在湖南。

远在湖南的营业部何以同许春茂接上头,并且举报的更是远在银川的上市公司?

于是中国基金业传奇的一幕发生了。一个人、一个营业部、一个情妇、两家基金公司、两家上市公司勾画出上海基金业8月份缤纷复杂的故事。

这个故事尚未有结局,但却有些线索和推测。

8月份,湖南证监局召开了辖区防范与打击内幕交易专题会,湖南证监局局长杨晓嘉强调,内幕交易已成为当前影响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如果不严厉打击和严格防范,必将给市场、给社会、给广大投资者造成危害。湖南证监局此次会议同此案是否有关联不得而知。

至于两家基金公司,据上海业内透露,私底下他们都在喊冤。

对 于中欧基金来说,许春茂被调查的情况集中在他尚未来中欧的那段时期,应该跟此事并无关联,但对该公司的影响却是存在的。中欧基金本想通过引进人才实现跨越 式发展。并且在许春茂事发之前,团队已经稳定,正是干事情的时候,“内幕交易门”一出,中欧进退两难:对许春茂是用还是不用。据中欧人士称,目前公司运作 平稳,没有受到此事件影响。

对于光大保德信来说,冤在程序上公司并没有什么差错。“我们对交易行为的监控是严格的。”光大保德信一人士称,公司对于基金经理的选股范围、持股数量等都有严格控制,并没有发现许春茂的异常现象。

一基金公司人士认为,对于许春茂而言,或许也觉得冤。目前许春茂是涉嫌内幕交易,但是并没有消息指许春茂有借助内幕信息为自己牟利。

但一基金公司人士认为,机构投资者要想获得超额收益,通过各种信息的收集和调研,往往能够获得一些多数人不知道的消息,又不可能对这些消息不加以利用。但若利用却容易构成内幕交易。

许 春茂一案不管结果如何,对行业带来的经验的确是可以借鉴的。上海另一合资公司人士称,基金公司相互之间的挖人比较频繁,此案让基金公司认识到,对人才的引 进需要细致地调查;而对于基金公司监察稽核部门而言,传统的交易流程监督是否要进一步升级值得考虑;而对于基金经理而言,作出一项投资决策如何避免内幕交 易也值得思考。

或许这一事件对某一个群体是受益的,那就是私募。日趋严格的监管,可能会促使更多的公募人士流入私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14

19页PPT解密国有银行改革之决策路径

http://www.yicai.com/news/2010/12/619998.html

策突围

2003年5月19日,北京,“非典”流行,街上人流稀少。

上午10点,中南海国务院第三会议室。椭圆形的会议桌边,围坐着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副总理黄菊,以及中共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副书记阎海旺、财政部时任部长金人庆,正在筹建的中国银监会“候任”主席刘明康等。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从包里拿出一叠文件,说是文件,其实只是一摞打印好的PPT报告文稿,每份文稿只有19页幻灯片。

一同前往的,还有时任央行副行长吴晓灵,央行研究局局长谢平。

这次会议颇不寻常,以往的国务院汇报工作,早在头一天就将汇报材料递交秘书局,并转交到国务院领导手中,这一次,显然参会者们在开会时才拿到材料。

据说这份PPT共19页,每一页均文字寥寥,提纲挈领地描绘了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代价、资源运用、操作过程、配套措施及操作风险等。

据熟悉当时改革情况的人士向记者表示,直到党中央、国务院确定以此为蓝本进行改革后,才把这份PPT文件中的操作部分,真正形成文字稿。

正是这次汇报,拉开了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一次最彻底改革的序幕。据一位参与改革思路设计的人士对记者评估,当初设计的方案,有70%~80%以上都得到了实现,“这在中国三十年的重大改革中已属不易”。

据一位了解“5·19”汇报的人士回忆,整个汇报是按照这份PPT的顺序逐页进行的,首先就对这次改革的“宏观理解”做了说明。该部分开宗明义提出了“国有银行不良贷款是最大的金融风险,其财务重组涉及重大资源运用,其规划是央行各项工作五年规划及政策取向的先决条件”。

之所以称“先决条件”,因为四大行资产规模占当时银行体系约70%,如果不良资产不解决,运营机制不理顺,央行的货币政策就无法传导,国民经济运行就缺乏有效的金融支持。

实际上,到2002年下半年及2003年初,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已广受海内外关注,国际上有影响的财经媒体,均对这一问题做了报道,认为巨额不良资 产将对中国经济的增长产生严重负面影响,有的甚至提出中国国有银行“在技术上已经资不抵债”的判断。在2003年初,国际著名评级公司标准普尔将中国内地 银行全部评为垃圾级。

中投副总经理兼首席风险官汪建熙对记者分析,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中国并无太多选择,只能前行。

以资产规模计,银行业在中国整个金融体系中占有七分天下,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又是银行业的中坚,四大行问题不解决,中国金融业的系统风险就始终存 在,日本和亚洲金融危机中的东南亚国家就是前车之鉴;其次,虽然当时资本市场已经过十多年发展,但资金配置功能仍微乎其微,银行业仍是资金配置主渠道,四 大银行又占其半壁江山,因而国有银行体制机制性问题不解决,中国资金配置的整体效率就很难提高,也将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运行质量和发展速度,以及市场经 济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以不良贷款为例,单依靠商业银行自身加以解决,并非完全不行,但可能需要很长时间。

“如果按商业银行经营最好的年份算,不良贷款的消化估计至少要8至10年。环境的变化要求中国必须加快国有商业银行改革。”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原央行副行长吴晓灵在对记者分析,“一方面,2006年年末,中国外资银行人民币市场的准入将进一步开放,外部竞争压力加剧。 另一方面要考虑防范金融风险的问题。”

根据入世协议,中国银行业将在五年过渡期后,向外资银行全面开放。中国银行业必须做好准备迎接竞争。

因此,早在2002年2月召开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之前,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就已下定决心,提出要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改革,在这次会议上,银行改革被定为接下来金融领域要解决的重要事项。

2003年3月,国务院新老领导班子完成交接,对银行改革重任就落在了新的领导集体肩上。据记者了解,在新老领导集体尚未正式交接之际,新一届“候任”政府领导就提出,希望以央行为首,尽快草拟一个改革方案。

2004年3月14日举行的“两会”记者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公开表示:“这次改革是背水一战,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资源突破

决心已下,但资源从哪里来?成为摆在改革决策者们面前的重要难题。

一些研究人士认为,到2002年,要想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达到巴塞尔协议8%的国际标准要求,必须要动用大约1万亿元的资金。

困难重重之下,在改革的设计工作中,首次提出了三个资产负债表——国家资产负债表、财政资产负债表与银行体系资产负债表——的分析框架。

实际上,这也涉及改革的资源调用问题。在财政资产负债表下,当年可动用的财政资源极其有限。

经过1994年财税改革,虽然中央财政税收一直以高于GDP的速度在增加,但到2003年前后,GDP虽然超过11万亿元,但年度税收也仅占GDP 的12%左右,且一直处于财政赤字状态。在1998年,财政已经通过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形式,充实了四大银行资本金,但至2002年已被侵蚀殆尽, 从财政角度看,也不愿再填补这个“无底洞”。

在国家层面,当时可调用的“国有资产资源”,也即国家掌握的国有企业股权。据一位金融系统高级官员向记者透露,利用国有股资源充当改革成本,在当时已被考虑过多次,但由于股权分置改革尚未进行,二级市场条件也很差,这条路在当时走不通。

除此之外,还有央行的资产运用,即 “央行再贷款”,但再贷款当时已经做过很多,约束性偏弱,再贷款无法转化成股权,并不能在公司治理结构上,对四大国有银行做根本性的改变。

此次改革设计提出了动用央行外汇储备的思路,并经多方案比较后提出“倾向”选择此方式。这一创新思维,突破了以往充实商业银行资本金的模式,并给当时国有商业银行重组找到了“资源”钥匙。

到2002年底,中国外汇储备达到2864.1亿美元,而且每年还以百分之几十的速度增长,实际上到2003年底,中国外汇储备就达到了4032.5亿美元,年增长40%。在中国贸易顺差不断增长情况下,外汇储备还将不断增加,这为银行业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支撑。

然而,由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窟窿较大,动用外汇储备这一资源,是否可完成全部银行的重组?而通胀压力是否会限制这一模式?

设计论证时也对此进行了分析,认为 “整个过程未伤及财政”,也“较少伤及外汇储备”。其“限度在于释放通货膨胀的调控能力”,其中有利条件是:当时有“较低的基础通货膨胀率”和“较多的通货膨胀调控工具”。

改革设计中也提出了通过加强对冲手段来防止货币供应量的超常增长:在向国有商业银行注资的同时,央行使用特别准备金,要求被注资的银行将资金存回到央行,央行同时付息,并逐步结汇。央行将视通胀的情况放宽回存和运用对冲手段调节。

这一设计的艺术性在于,通过多年平摊,将注资产生的货币供应量扩张平滑地逐步释放,以降低可能的通货膨胀压力。

经过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亚洲各国刚刚开始复苏,中国也刚摆脱通货紧缩,2003年的通货膨胀水平还非常低。据记者了解,周小川行长在 “5·19”汇报会上分析说,就给银行系统注资而言,通货紧缩比通货膨胀的时机更好。而一旦低通胀时期过去,熨平注资带来的通胀因素也就基本消失。

在这份文件中,也对今后几年造成通货膨胀条件的应对给予了足够重视,特别标明对“通货膨胀调控主要在于政府事项的优先度摆放”,要进行“专题汇报”。

据记者从汇金公司了解,目前通过注资带来的通胀压力释放已基本完毕。

改革风险

改革方案没有回避此次改革的风险:除了通货膨胀环境风险外,内部运作风险和外部审计可能出现的意外风险也是顾虑所在。

这其中最大的风险在于,如果注资之后,国有商业银行经营仍可能再次陷入高不良贷款率甚至资不抵债的境地,也就意味着改革失败。

根据央行系统参与改革的人士表示,在设计改革方案时,也分析了当时进行国有银行改革重组的外部环境。从外部看,商业银行重组改革后,也已具备了日后可持续的运营环境。

设计论证中也做了宏观上的和制度上的条件分析。宏观分析认为,按照中国经济的规模和发展情况,未来数年,中国经济仍保持较高增长不成问题,这就为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如果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经营不出大问题,不良贷款率不会再次无节制地增长。

为了给银行提供几年休养生息的机会,设计论证时分析认为,央行可适当提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基准利率,并使利差能够覆盖当前的业务成本和平均风险损失还应略有余地,使得银行财务状况进一步得以改善。

据参与此次改革设计的人士对记者表示,允许此利差存在的现实条件是,当时在拉动GDP的投资、出口和消费三驾马车中,消费占比很低,而国民储蓄率又过高,防止存款利率过高,可以降低居民的储蓄意愿,进而将储蓄资金转化为消费,也促进直接融资渠道的加快发展。

据一位银行系统的高级官员表示,在之前进行的国有企业改革中,银行系统承担了大量的输血责任,当时四大行的不良贷款大量来自国企改革行政干预。这次银行改革,一定程度上要反哺银行体系。

或基于改革风险的复杂性,对银行改革的先后顺序,改革方案提出“两家并行较好”,以防止一家试点可能出现意外。率先被选中的是建行和中行。

设计的情景分析以资产质量相对最好的建行来展开,认为建行需要用150亿美元注资(实际上,在实施过程中,建行重组动用外汇储备225亿美元,比当初设想增加了50%),加上上市融资及发行次级债,可使建行资本充足率达到10%。

情景分析中动用外汇储备注资“运作的实质”。以建行为例,注资后,“在央行口头指导下,可逐步在银行间市场卖出外汇换取人民币,”其“实质效果是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张并创造了投资渠道”。

改革设计时认为,建行在重组后,如果国民经济不出现意外的增长危机,每年可创造净利润200亿~230亿元人民币(重组第一年的2004年底,建行 净利润就达到了490亿元,到2010年上半年,建行净利润已经超过700亿元),其中50亿元用于分红,央行通过持股所得分红支付给建行特别准备金利 息,其余150亿元作为公积金,以赶上保持建行资产扩张率,使资本充足率不会下跌。

汪建熙对记者表示,对商业银行改革的进程拿捏相当复杂,要考虑到紧迫的时间,同时也要考虑到国民经济能否承受完全市场化的银行体系,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进度,就是怕如果几大行同时市场化运作,国企的竞争力如差距太大会承受不了。实践中,多数国企还是很争气的。

争取支持

在重组计划中,资产质量相对最好的建行、中行就需动用外汇储备各150亿美元,同时启动中行、建行两家试点,则至少动用外汇储备300亿美元,已占2002年外汇储备超过10%,这需要极大的政治决心。

因此,“5·19”汇报前后,也即改革方案的酝酿、协商阶段,部委之间的沟通协调成了重要环节。

本次国有商业银行重组,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财政部。国有商业银行原属于财政部出资,1998年财政部又向四大银行发行了2700亿元的特别国债。在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之时,必将冲蚀财政部的出资。财政部的态度至关重要,是否会有人批评带来国有资产流失的嫌疑?

2003年初,周小川和时任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及常务副部长楼继伟保持密切沟通。

央行方面提出,在这次改革重组中,不用财政部出钱,希望财政部能够支持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方案。而财政部方面也了解国有银行的积弊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当即也表示支持。

有了这些沟通,财政部将继续向商业银行支付发行2700亿元国债的利息,并继续担保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向四大行发行的8200亿元债券。

改革方案对上述需要财政的配套政策安排,均有提及。一位金融业人士表示,可见改革设计中的一些规划,已经在之前寻找到了解决路径。

除了寻找改革的资源、相关机构支持外,动用外储,还需要考量法律程序问题。一位金融领域的高官对记者表示,任何决策,都需要法律程序正当性的支持,这在中外都是一致的,只不过中国的表现形式可能不同。

为此,在当年8月中旬,国务院领导布置,将这一改革的设计由央行进行法律沟通,征询了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积斌、周正庆及人大预算工委副主任苏宁等人的意见。

同时,国务院法制办亦对注资问题进行了法律研究,并得出结论:设计方案不存在法律障碍。

在没有法律障碍之后,这一改革动议也就顺利向前推进。

2003年9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原则同意了加快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汇报,同时决定由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黄菊牵头成立国有独资商业 银行改革领导小组并任组长,时任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任副组长,周小川任办公室主任。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央行,主要承担这次银行改革的执行任务。

第二天上午,这一改革方案也获得了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批准,改革方案被正式确定执行。另外,这一注资方案的酝酿始终被置于十六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和讨论修改之中,当年被正式通过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文件也明确地简述了这一改革的决定。

10月19日,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股份制改革实施方案》,其中建议设立投资公司方式完成注资:即由外管局设立投资公司,受国务院授权进行资本运作的投资公司。

2003年11月22日,经总理温家宝,时任副总理黄菊、吴仪等国务院领导分别圈阅同意,汇金公司成立。

国际上,央行官员在2004年初参加国际清算银行1月份的会议时,还就改革的部署,向时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及巴塞尔委员会主席等人进行了说明,以期得到国际金融界的理解。

在当时,美国和欧洲都认为中国自己搞不好银行体系,劝说中国应该引入外资银行,并聘用既有国际性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和评估机构,最后依靠国际资本市场的规则和力量达到规范运营。

除了基本采用后面两条建议外,这次改革摒弃了依靠外资机构来重组国有商业银行的方式。

从2003年的PPT 到随后启动的新一轮银改,一方面试图在财政资源之外另辟蹊径,并最后体现在动用外汇储备上;另一方面则是做实出资人,避免因财政注资导致的出资人实际缺位现象,从而使公司治理落到实处,这体现在后来汇金的成立和运作上。

如今再看2003年方案的实际运作,以外汇注资为突破口,以汇金为平台和抓手,则重组、股改、引进战投和上市四步紧密衔接,次第敲响,财务重组和制度建设齐头并进,节约了时间成本,规避了风险窗口,充分体现了“在线修理”原则的妙用。

未竟之局

正是这次改革,彻底改变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改变了国有股单一的股权结构,建立了现代公司治理架构,并用国际资本市场规则持续地规范银行的运作,持续创造盈利能力。这也奠定它们能持续为实体经济提供融资服务的能力和基础。

股改领导小组办公室深知,其任务不只是工农中建四家的改革,后来加进了交行、广发行和光大银行等,更重要的是闯出一种重组的模式。

更为直接的作用是,这次改革为中国整个银行体系带来了相当大的改革红利,激活了银行业价值。至2007年,中信银行、北京银行、南京银行等上市,受到了投资者热烈追捧。粗略估算,这次改革为中国银行业增值约2万亿元。

此次改革重组,还开创了一个新的维护金融稳定的路径,央行动用资源重组问题金融机构。这一实践在本次金融危机中被各国广泛采用,央行在维护金融稳定上的作用突显。

一位参与此次银行重组改革的人士回忆本次金融危机,以及当年银行业改革的经验,认为改革应该立足于本国,而且必须早改;改革的路径要与国际接轨。

从当初的“隐患重重,技术已经破产”,到今天市值跻身于国际前列,踏上改革“不归之路”的金融家们在欣慰之余,亦深感责任与压力的重大。

周小川认为,下一步金融体制改革还有许多大关要过;郭树清亦有同感,他将改制上市视为“现代银行制度在中国的初步建立”。多位银行业权威人士强调, 此次改革起始于精心设计的制度框架,而更为深层的银行及金融改革既涉及制度设计,即厘清政府与市场、银行的关系,也涉及治理结构的深化和完善。其间既蕴含 着老问题,也警示着新问题,这些构成了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形似神不似”的复杂内涵。

可以说,完成银行改革的未竟之局,既在银行之内,更在银行之外。中国商业银行深层次改革能否成功,有赖于中国金融体系更深层次的变革,当然更取决于改革者的政治智慧与改革力量的互动。

(本文为《财经》杂志供本报独家专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89

中環在線:維基解密爆中方拒「滙」談 李華華


 2010-12-31  AD




 

「維基解密」網站(WikiLeaks)令人聞風喪膽,但到底佢哋其實有幾堅呢?

噚日,佢哋披露一封由美國駐北京大使館,喺同中國高層官員舉行會談之後發出嘅外交電郵,封電郵除咗話中國唔願意將滙率問題,列入雙邊高層會談正式議程之外,仲話中國建設銀行(939)首席經濟學家華而誠,同美國嘅官員講,人民幣兌美元嘅滙率,出年可能會升值達5%。

另 外,華先生仲預測埋人民幣兌美元滙率今年升值3%(之不過人仔至今已經升值3.05%),佢又認同人民幣滙率係人民銀行嘅一項挑戰,即使人行或者會被迫容 許人仔升值,但都只會係漸進式升值,因為國際環境依然疲弱,而且出口復蘇並唔強勁,所以,佢估人民幣喺2011年只會升值5%,兼唔太可能一次升足……

華華初初睇落,真係幾有爆料feel,但望望吓又有啲似曾相識。唓!今個月建行自己咪講咗,估出年人仔升值5%囉,house view之嘛,有幾咁震撼呢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13

締造英格爾股價大漲六倍的幕後推手 深入中國普天 解密一五○億訂單流向

2011-2-28  TWM




與一家中國央企的策略聯盟,竟能對英格爾的獲利有灌頂之效,進而推升其股價,同樣因此股價飆漲的還有新世紀、華興,這一家影響力十足的央企,就是中國普天。目前市場上的「普天概念股」、「英格爾第二」已成為最紅火的話題。中國普天為何有這麼大的魅力?值得一窺究竟。

撰文‧吳美慧

最 近台灣科技股吹起中國風,英格爾、新世紀、華興的股價飆漲幅度令人驚歎,原來它們傳聞都與中國普天集團有合作關係,成為近期市場上最熱的「普天概念股」。 中國普天是一家什麼樣的公司?為何可影響台灣上市公司的股價漲跌,要如何才能擠進這家中國公司的供應鏈,一起吃香喝辣?

農曆春節前夕,位在 中國深圳福田區諾德中心,中國普天集團旗下國際事業本部深圳分部的員工,正陸續返鄉過年,約莫四百坪的辦公室,只剩幾個人辦公。《今周刊》獲邀至深圳分部 與數位高層訪談,成為台灣唯一直擊這個年營業額高達新台幣九千億元、集團員工多達五萬人巨型大陸央企的媒體。

雖然ECFA(兩岸經濟協議)從今年元月分開始鳴槍起跑,但中國普天提前嗅到機會,二○○六年就在深圳設立國際事業本部,並成立「台港澳地區業務專署」,為兩岸搭橋預先暖身,同時也是集團中兩岸合作的唯一窗口。

在 普天集團中,國際事業本部專責向海外採購、規畫新業務等項目,光是去年就創造出三十億美元的營收,相當於三個國巨的營業額,而其中超過五億美元訂單,就下 給了台商。普天台港澳地區業務專署總經理溫南雁說:「今年,隨著中國新能源項目加快執行,對台灣下單、採購數量,也會更快速的提升中。」台港澳地區業務專 署共有三十餘位員工,八位業務幹部中約有三分之一,是在財務、金融領域擁有豐富工作經驗的台灣人,是中國央企中,台灣人占業務幹部比重最高的單位,也是得 以成為央企領先與台商合作的關鍵。中國普天集團

掌控中國上兆元電子產業

對大多數台灣投資人而言,中國普天集團是陌生的。若提 及它與「中國電子集團」分別掌控中國上兆元電子產業標準制訂、發展,就可以知道它的重要性。說得更具體一點,有著一○六年歷史的中國普天集團,前身是中國 郵電局,是中國通訊標準的制訂單位,也是目前全球通訊4G 標準的制訂者。

中國普天現階段擁有通信、電子、廣電以及國際事業四大部門,業務 觸角遍及全球。國際通訊大廠摩托羅拉、易利信、諾基亞等,要進入中國發展通訊業務,前提是必須要跟普天共同合作,才能取得入場券,由此看出,普天在中國的 地位與重要性。因此,能夠跟普天合作,不僅可以快速分享中國市場,甚至還有機會晉身成為通訊、電子產品標準的制訂者。

其實「台港澳專署」單 位,從前年起,以鴨子划水般的姿態,低調的利用下單方式,在台灣科技業界尋找可以成為策略合作夥伴的對象。英格爾在眾多的廠商中脫穎而出,靠的是在電源供 應器的技術能力,與彈性十足的營運靈活度。更重要的是,溫南雁與英格爾董事長蔡成達相識超過十年,所建構出來的「信任感」。

作為普天與央企跨過黑水溝的第一個合作個案,在普天給訂單、分享利潤,以及財務規畫建議的「灌頂」下,英格爾獲利比前一個年度增加一倍,股價從去年一月以來更是上漲了六倍,讓人見識到普天的影響力。

「這 個案子絕對不能失敗,也不會失敗。」負責這個合作案的溫南雁堅定的說。「這是第一個案子,等於是央企跨進台灣第一份成績單,絕對不能漏氣。」經過一年的磨 合,普天與英格爾雙方建立了高度的共識後,所產生出來的信心。「過去一年,真的很辛苦,兩岸隔絕了六十年,雖然都是中國人,但在文化上有很大的隔閡,同樣 的一句話,就有不同的解讀,需要藉由不斷的磨合來產生認同。」溫南雁如是說。

台商與中國央企合作

扭轉觀念才是溝通重點

而溫南雁口中的認同,指的是觀念。台灣公司談生意總是脫離不了產品、EPS(每股稅後純益)、股價表現;中國的央企談生意,總是在以國家發展為前提下,先從遠景、策略、商業模式規畫、市場思考,最後才會輪到營收、獲利,思考次序大不同。

台商要跟央企合作,必須要先扭轉觀念,才不至於出現溝通不良。「要進入中國市場,要先了解什麼是大陸市場」、「如果台灣市場是日月潭,大陸市場就是太平洋。」溫南雁話說得很直接,但也一針見血。習慣在池塘裡面游泳的人,要如何放膽在太平洋裡橫渡?對台商而言是一大考驗。

溫南雁最常掛在嘴上的話是,「一流企業做標準制訂、二流企業作品牌、三流企業作營運、四流企業做代工」。目前,台灣的企業已經進入到品牌階段,要晉級成為標準的制訂者,與中國大陸巨型央企合作成了必須考慮的策略。

「中國擁有最多的人口、最大的市場,為什麼不能做標準的制訂者?兩岸的中國人應該攜手給全世界定規格!」溫南雁雄心壯志的說。從初期讓英格爾「借船出海」,進入中國市場,下一個階段,普天還要與英格爾成為標準的制訂者。

要制訂什麼樣的標準?溫南雁胸有成竹的回答:「LED燈節能減排,以及智能電網、智能電源計量審計標準。」以中國普天在中國的地位與身分,的確有能力成為新產品的規格制訂者,重點是,台商能否抓住機會,成為其中一員?

中國央企的規模與企圖,加上官方獨占的資源,讓央企可以在中國市場盡情揮灑,也成了台商可以一步登天的捷徑。讓人垂涎的市場大餅,相對的帶來了負面效應。近來不少人打著中國普天的名義在台招搖撞騙,面對接踵而來的流言蜚語,和各式的行騙手法,讓溫南雁和他的團隊困擾不已。

但 是,普天與台灣企業合作的大門並未關閉,基於產業範疇,普天仍會持續找適合對象合作。「和英格爾合作只是其中的一個項目,未來普天會有更多的項目同時並 進,不同的項目,會找尋不同的合作夥伴。」換言之,和英格爾合作只是一個起頭,依照溫南雁規畫的目標來看,將來直接、間接接獲中國普天集團訂單的公司,可 望超過上百家,只要是觀念一致、情感上能夠認同、合作符合程序正義,以及利益可以共享的,中國普天都會歡迎和有技術、有能力的台資企業合作,進而成為普天 的深度合作夥伴。

同時,中國普天也會在適當時機公佈合作對象,以免不明就裡的小股民聽信市場傳言而受傷。

「不要把央企當作唐 僧肉」,溫南雁提醒台商。在中國「讓利」給台商的同時,也希望台商可以公平、正常的交易心態與模式與央企往來。「太多企業要他給蘋果,卻拿個梨子來交差了 事」,「台商怎麼跟國外的企業做生意,也應該以同樣的心態和央企往來。」溫南雁建議,台商必須要有準備跟央企做生意的正確心態,雙方合作的路才能走得長 久。

溫南雁

現職:中國普天國際事業本部(深圳分部)台港澳地區業務專署總經理

學歷:廈門大學企管系畢

經歷:中國電子信息部工程師

中國央企對台投資的橋樑

放 棄在外資銀行十多年的資歷,臧潤華在去年9月,選擇剛剛成立的世銀紅箏信息公司,作為人生事業的第二春。在外商銀行圈小有名氣的臧潤華,曾經在UPS(美 商優比速資融)、美國道富銀行,以及渣打銀行工作十幾年。同時還在去年10月獲得中國高級國際財務管理師百傑殊榮。在外商銀行爭相邀請、職務更上層樓時, 他毅然放棄,選擇到和中國普天成為戰略合作夥伴的世銀紅箏公司擔任執行長,也讓他的工作地點,從美國、香港、台灣,一路延伸到中國,資歷與經驗更加完整。

世銀紅箏的名片上印著「中國普天戰略合作夥伴」,初期也以提供普天的客戶需要的物流、金流及資訊流。此外,從銀行借款、供應鏈的融資安排,私募、投資,甚至是未來公司股票掛牌,都可以提供「一條龍」式的服務。

團隊中有會計師、律師、稅務專家、財務專家,逐漸打出名號之後,不少央企自動請託,要求世銀紅箏代為在台灣尋覓可以合作的對象,儼然已經成為中國央企與台灣企業交流的重要平台。

臧潤華

學歷:美國密蘇里大學企管碩士經歷:渣打銀行現金管理與貿易金融部華南區業務總監、美國Aclor Group財務總監、美商優比速融資台灣區總經理/中國大陸首席代表/亞洲區業務總監

吳美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9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