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35872161350}廉政行動我一直喜歡看,這系列亦不例外,這一集黃金噩夢更開中我的 專業,但他們並無提及上市公司名稱,不過這故事我認為有一些虛構及簡化事件的情況出現,讓我由頭開始談談吧。
1. 劇集中安顯國際的我認為最少混合至少兩家上市公司,包括泰興國際(398) 及德發集團(928),那為甚麼是這兩家呢? 請看下面的原因。
2. 泰迪羅賓飾演的洪漢安藍本應該是馬寶基加郭榮的混合體,根據在4:26-4:38 洪漢安的自述及扮演他妹妹Winnie的蔣怡跟他丈夫張兆榮的蘇永康的吵架在5:49-7:26對白稱,從大陸來港應該是抄泰興光學的創辦人馬寶基,之後 20歲開廠,估計是郭榮的故事。
http://www.kui.name/event/2010-12-03/%E ... 410690.htm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 ... a_eaa2.htm
3. 同一段吵架戲,Winnie勸導張兆榮協助他哥哥上市作造假數,其後又因要張兆榮製作大交易騙取銀行貸款,應該是泰興光學(389)橋段,這妹夫估計真實稱余國良,Winnie 的角色估計是林玉樺,亦即馬寶基的小姨。
http://hk.biz.yahoo.com/101206/373/40fhi.html
http://www.kui.name/event/2010-11-05/%E ... 399600.htm
4. 由第一節7:26-8:16那段茶餐廳戲,股民連這家公司做甚麼也不知道,最後茶餐廳老闆一語成讖,真不幸,但這是後話。
5. 第一節10:09起至第二節1:58洪漢安及Winnie 講起那些宣傳橋段,以及那個電視節目來看,肯定Winnie是一個居間角色,從事公司間的公關工作,在10:17提及的那本雜誌,估計應是是 investor投資一週吧,那個電視節目估計就是非常出名的港姐主播般莉任主持的走進上市公司。那個洪漢安瘋狂賣廣告便得獎,真是有沒有搞錯。這些傳媒 雖然是為生計,但為了錢把這些假數股變成明星公司,一個經營不善的企業家則因而變成他們口中的明星企業家,真是不要得。
6. 第二節2:08安顯國際員工提及的八叔是誰? 應該不是四叔吧,是那個有個陸作名稱的財演。
7. 那個財務總監(後來才知叫Tom)在第二節2:18開始出現,提及安顯國際認購不足,但公司需要償還兩間銀行的貸款,但其中一間拒絕了安顯國際的申請。不過洪漢安就感到頭痕 了,為甚麼呢?之後就會提及我經常會提到的人物了...
8. 洪漢安在第二節3:28-5:58去找一些路子較野的人物,他說他幫助安顯國際上市,而現實上但那人代表的人物確實是財技人物,況且樣子靚仔好多,雖然樣 子有些奸,但還有點福氣,絕不這樣的兇神惡煞,況且這人亦曾經去拯救這兩間假數上市公司,雖然泰興光學失敗了,更被除牌,不過德發國際因為他成為債主,又 委任到董事入局,故此他利用他母親名義入主這家公司,易名為野馬集團,更想買下和記行(720)呢。
http://www.singtao.com/archive/fullstor ... &keyword2=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 ... b_eba1.htm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 ... 5154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 ... 1033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 ... 8799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 ... 8487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 ... 9704_C.pdf
9. 那個不幸的財務總監Tom,被洪漢安叫入房中,然後誇大了柬埔寨的廠房購買及東莞的生產設備金額,前者由650萬增大至1,500萬,後者由300萬增至 1,000萬,然後從中騙取之前中飽私囊。
柬埔寨的廠房是德發國際的橋段,只不過標的是樹林的40%,價格變成了3億,並以應收款支付 吧。但中飽私囊是泰興國際橋段,從前德發國際財務總監鄧耀樑之供詞可知,這公司未出事是有從事虛假放款業務的。
這兒有一個地方犯駁,公司 沒有錢,為何老闆還有錢中飽私囊?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 ... 5436_C.pdf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 ... a_eaa1.htm
http://www.kui.name/event/2010-11-04/%E ... 399163.htm
(待續)
(續上篇)
10, 財務總監李正唐說得得對,「我們是公開集資的上市公司,證監會、聯交所釘得好緊,出錯實釘死我地」,但是洪漢安話他是「公司老細,有咩事我咪負責,他驚乜野」,此說肯定不要得,因為老細因為這樣有事,幫他做事的財務總監就算加他人工50%也沒有用,財務總監話「你領野我都一齊領野」,此說是有解釋的。
因為財務總監被發現協助做假數,必定是專業失德,可被釘牌,一生不能從事會計行業。這個情況下,財務總監應考慮辭職,以保自己聲譽,亦因而可知,財務總監辭職會很大問題的原因在此。
因為無故辭職除了是因為很細微的原因,例如周福安說不想做空中飛人,但更大可能是公司在帳目上有一些問題,要掩蓋則是違反其專業守則,但如果揭露問題使公司陷入誠信危機,但以上情況均可能導致雙輸的情況出現,所以取其輕者辭職是最佳的選擇。
由此可見,部分論者以財務總監為警號之一,確有原因。
11. 財務總監加多兩錢肉緊繼續講,「我地是上市公司來的,要對法律負責任,要對股東負責任」,上市公司主席一定要記得,千祈唔好似洪漢安咁拍檯,然後講「唔好咁萌塞,而家我是請緊你在這公司做野,唔是D小股東請你,唔好咁多野講,我叫你做就做囉,OK」,這些東西我都不厭其煩講了100次,股東是委託管理層做事,雖則大部分情況下大股東都是主要經營者,但千萬別濫用這個權力,就算我不是小股東,也定必監察以上行為。
馬寶基
來源: 頭條日報
飾洪漢安的泰迪羅賓
來源: 香港電台
12. 由第2節9:04至的第3節的1:28,洪漢安舅父陳海協助開空殼公司簽假供應單,偷取公司資金並要求其妹夫協助製造假訂單,以騙取銀行信用裝貸款,是泰興光學的橋段。洪海貿易應該是兩人各取一字而成,音類似從事電子代工的台灣上市公司。
蘇永康扮演的張兆榮說的一句好精警,「香港的法治的地方,我真是唔信班人可以搞得出樣,唔信可以報警」,我有單野想報警,就是關於快上市中國融保金融(8090)在當年借旭日環球(353,前美吉利、東方工業、森源鈦礦,現時能源國際投資)的一事,我懷疑旭日環球在這次交易中,有欺騙股東資金的情況出現,是小型的分眾傳媒專件,詳情可參考以上連結,如有時間再和大家解釋一下。
根據泰興一案資料,2003年1月,馬烈堅於美國及加拿大成立4間公司,假扮客戶訛稱與泰興交易,令泰興截至2003年12月31日為止的財政年度年報中,營業額達12.37億元,控方指當中的3.37億元實為與該4間空殼公司的虛假交易,涉案串謀詐騙所得的銀行貸款達6.9億元。
調查此案的警員稱,「費盡心思進入集團電腦系統蒐證後,又向涉及本港及海外廿九家銀行跟進,及調查超過一百個銀行戶口和過萬宗交易記錄。」,「由於與集團聲稱有生意往來的公司亦逾百家,當中有真有假,警方逐一查證,針對遍及美國、加拿大、德國及英國的「公司」,警方更透過律政司轄下司法互助組,在海外法庭向海外證人取得重要線索,去引證相關公司是否真實存在、交易額有否誇大等。」
他總結稱,「案中馬寶基父子缺一不成事,林玉樺亦擔當重要執行角色,「是上市公司高層,有能力、有控制權,才可以做到這些事」,並重申「上市公司尤其高層,不要亂來」,所以希望大家不要嘗試做假。
13. 由第3節1:28至2:45,可見張兆榮真是不是為錢做的,是為他老婆Winnie 做的,但真實案程指製造假單是馬寶基姐姐之子林俊威。
14. 由第3節4:08至5:30,廉政調查員很小心地發現了一張假單,方法是發現郵戳日期是2007年8月25日,但發出訂單日期是11月21日,他們稱是「back to the future」、「迷離境界」,認為他有古怪,所以調查這公司。但是我記得是哪家公司有做過,但忘記是哪一家,如有讀者記得,請提供證據6。
15. 在發現事件之後的第3節5:31開始,劇情說財務總監李正唐辭職,並重新找工作,但是他找的是會計文員及會計師,以他的經驗及任職公司的人脈這樣廣,用不著這樣吧。但他有沒有做過呢,有沒有定罪卻沒有提及,這也保護了會計工作人員的形象吧。那媽媽是邵音音,真不多見。
16. 廉政公署在第3節末更深入柬埔寨,發現該廠房非常破落,並詢問當地人士,發現價值完全不值1,500萬。根據明報的深入調查發現,賣家是由德發主席郭榮熟悉的人士李忠明。
在2007年10月,李忠明向德發(928)主席郭榮購入項目,次年7月德發又買回40%,而聲稱價值達7.5億的樹林,明報稱「根據柬埔寨國家魚農部提供的資料計算,郭家當日取得這片面積9800公頃林地的經營權的成本,可能只涉及7萬多港元的按金,以及明年起始要開始每年支付50至70多萬元的地租。」
如果賣方是郭主席的好朋友,又會不會直接告訴別人這廠房不值這價錢嗎? 應該不會吧。
17. 在追捕的過程中,都做得很仔細,但是就比較是插入情節增加時間,發現的過程更有點兒嬉,竟然是老闆自己進入調查員在內的電梯內,十足十自投羅網,廉署調查員甕中捉鱉。那地方的真實場景應是九龍灣企業廣場內的電梯大堂。
18. 廉政調查員在第4節調查造假數的相關人士,發現每人都推卸責任,但最後向張兆榮動之以情,終於破案。
正如當年警方調查泰興光學案時的情況,「公司入面的職員多老臣子,查問他們好困難,你可以想像得到。……一般案件都有這種情況,這案件更甚。」案件主管許康傑高級督察補充:「馬寶基全程不與警方合作,沒有和我們講話。」。
19. 最終在張兆榮及其妻子新聞報導時看到第1節在茶餐廳其中一位家庭主婦因購入安顯國際股票損失全部資金,因而發生打鬥,釀成血案。至於真實情況如泰興國際最終清盤,但是德發國際卻是兩次10合1,即100合1,再以調整後每股10假5供339集資,並由投資者的證券行包銷供股,加上近期持續下跌的股價,這實際上把原有的小股東清理掉,和清盤沒分別,所以生意失敗代價也很大,張兆榮稱,「這是不是你所需要的代價」,Winnie卻稱「食得鹹魚抵得渴」,其後張兆榮不服氣說他們「耍手段、走後門,堆砌一個虛假的服裝王國」,「呢個結局是你們一手造成」,「坐監咪報應囉」,但我很喜歡這段。
20. 另外為增加戲劇效果又增加了車禍場節,但可能是呼應結局,對這堆砌是抱中性。
21. 根據劇集,最終這些人物都入罪。真實情況來說,據法官稱,因案情非常嚴重,涉及金錢數以十億元計,損害公眾對上市公司的信心,因此量刑是以相近情況的接近最高點計算,目的除了懲罰各被告,亦要讓其他公眾公司的董事會知道,如此大規模地破壞公眾的信任,將不會被容忍,必須判以長時間的監禁,故此判囚不輕。
最終,馬寶基判囚12年,林玉樺判囚9年半,製作假單的林俊威入獄2年,至於馬烈堅朋友因協助製造假生意,刑期4個月,而老員工柯德炎,則因為應馬寶基的要求,在加拿大假扮泰興的客戶,以欺騙核數師,亦被判入獄12個月。至於郭榮則仍是去向成謎。
郭榮。
來源: 明報
22. 為簡化案情,忽略了核數師的角色,根據非正式的資料,兩名擔任曾泰興核數師安永及畢馬威,均被清盤官索償,但最終和解,估計賠償額均以億元計。
總結來說,造假目的都多是滿足個人的目的為主,不讓投資者失望為輔,據周老師之言,這行為是會不停地累積,一次成功後就會有第二次,最終是萬劫不復,導致所有投資者損失,所以上市主席公司行為是應核檢點,寧願讓人失望,且不要陷入財務困難,大致就會不會造成這些問題,但內心的魔鬼是無處不在,很難杜絕的,所以情況還是會持續不斷的發生,我猜下一步應該是到那些中國民企股票,因為高利貸的誘惑實在太大了。
今天看了一部關於上世紀80到90年代日本產業變遷的紀錄片《日本人的群像》,其中一集主要介紹日本半導體行業的繁榮與衰退。東芝在80年代初期成功研發1M容量的DRAM存儲器,成為半導體行業領頭羊,後又首次研發成功閃存,但是在90年代泡沫經濟之後由於技術人員外流,同時資金緊張沒能繼續投資一些未成熟的未來技術,最後被韓國三星超越。
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技術密集型企業最大的優勢是領先的核心技術,但是這種依靠領先技術建立起來的企業護城牆看似強大,實則很脆弱。
先進技術集中於核心技術人員,這樣一旦出現核心技術人員的流失導致技術外洩,就會造成競爭格局的巨大變動,在90年代韓國三星高薪挖走了大量的日本半導體行業技術人員,迅速實現了技術超越,並且通過擴大產能使得存儲器價格暴跌,後來台灣也是類似的過程。
不排除有極個別優秀的高新技術企業能夠不斷通過創新保持技術優勢,但是按照基本規律,創新成功的概率從來都是很低的,在資本市場上對於擁有技術優勢的企業給予的溢價從長期來看不應該高,我們要對於那些所謂的高新技術企業保持警惕。
那企業持久的競爭力源於什麼呢?成本控制能力(管理效率、規模效應)、溢價能力(引領下游需求的軟實力),或許這些東西更能長遠。
結合自己做過研究的公司來看,像紐柯公司不是技術型企業,沒有研發機構,但是擁有優秀的成本控制能力,並在上下游市場擁有較高的市場份額(紐柯是北美最大的廢鋼收購企業、美國鋼材市場寡頭狀態)。而奧鋼聯可以算是技術密集型企業,其鋼材單價高,溢價能力源於產品品質和技術優勢,但是奧鋼聯下游市場像汽車、能源等都是寡頭壟斷型,像奧鋼聯這種精品鋼廠的產能不足以有市場勢力,所以下游溢價能力也是有限的。那綜合來看,反倒是紐柯這種草根鋼廠的競爭力更有可能長遠,奧鋼聯所依賴的技術優勢能否經受激烈競爭的長期考驗就值得懷疑了。
大冶特鋼雖然是特鋼企業,但是目前來看是在低毛利情況下通過期間費用的控制獲得平均利潤。從產品類別上看,大冶的高端特鋼產品佔比較低,下遊行業中汽車、機械佔大頭,這些行業中的主要企業的議價能力很強,同時面對外來的日本、歐洲特鋼產品競爭,大冶的特鋼產品溢價能力較低,毛利率很低。我們把大冶特鋼和紐柯、奧鋼聯放在一起看,大冶目前的發展戰略偏向於奧鋼聯。
以上都是自己的片面思考,很不全面,但是還是寫出來供大家思考討論。
《蝙蝠俠對超人:正義曙光》全球賣出高票房,電影中的蝙蝠俠與超人,猶如企業端的「既有產品」,在面對全球商品差異化有限的困境下,如何走出勝局,值得深思。 電影演的是劇本,但看電影的人可以從電影裡看到電影外,只要有心,電影內魔鬼裡的細節,處處可引出電影外「成就飛揚」的啟蒙,我觀賞《蝙蝠俠對超人:正義曙光》電影,仍作如是觀。 美國知名電影網站IMDb票選二○一六年最期待的十大電影中,三月二十五日上映的《蝙蝠俠對超人:正義曙光》名列第一,在全球漫畫迷高度期待下,上映後以全球首周末四.二四億美元(美國本土一.七億,海外二.五四億美元),成為史上三月票房最高電影。 《蝙蝠俠對超人》評價雖正反兩極,但仍帶出高票房,本文由工作夥伴陳俊佑(一九七六年∼,中山大學企管系)、鄧謦瀚 (一九八八年∼,成功大學資源工程研究所)、 江若寧(一九九○年∼,台北大學經濟學系)和我於觀賞後共同撰述,與讀者共思:一、「口紅效應」發酵,印證全球經濟不景氣:以中國為例,三十二大城市平均月薪六千五百元人民幣,而看一場電影僅三十至八十元人民幣,買一套雅詩蘭黛口紅也才三百元人民幣,當經濟不景氣時,消費者自然寄情於此,這是一種療癒效應,詮釋「經濟不景氣」下人心的折射。 一六年陸股一至二月跌幅二四%,但二月中國電影票房達六十八.七億元人民幣,年增六七.二%,創單月新高,其中周星馳執導的《美人魚》大賣三十一.七億元人民幣,也創中國電影賣座新高,「口紅效應」確實出現。 美國亦同,美國英雄漫畫崛起於一九二九年經濟蕭條期,當時犯罪率大幅攀升,漫畫中的英雄人物除暴安良,為人們帶來希望,尤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五年)超人、蝙蝠俠、美國隊長等陸續出現,更創造美國漫畫黃金時期。 當下好萊塢兩個陣營:時代華納所屬的DC Films(正義聯盟)及迪士尼所屬的MARVEL(復仇者聯盟),正逐步再把美漫英雄推向顛峰,這是全球電影娛樂在低經濟成長迷霧中,成為人們紓解生活壓力小確幸的必然方向,企業經營投資或股市投資者思考標的,都不能忽視這樣的內容走向。 二、電影需要新故事,同樣地,產品也需要新包裝:過去蝙蝠俠電影的反派角色如小丑、班恩等,幾乎都與蝙蝠俠一樣飽受身心創傷,同為罪惡世界裡的受害者,他們最後都選擇極端方式表達對現實的不滿,由受害者轉變為施暴者,破壞秩序、殺人如麻,複雜的人性黑暗面戰鬥,一直是蝙蝠俠電影的編劇模式。 《蝙蝠俠對超人:正義曙光》讓舊電影新包裝了,這次故事反派角色換成擁有神力的超人,並經由蝙蝠俠與超人的對決,點燃英雄間戰鬥火花,創造了「新故事」,全球賣出高票房,電影中的蝙蝠俠與超人,猶如企業端的「既有產品」,企業在面對當下全球商品差異化有限的困境下,如何走出勝局,這部電影確能給企業家「舊產品新包裝」經營方向的無限思考空間。 三、無人駕駛飛機,從軍事用途到商業用途,進而進入日常生活,無人自動化內容正帶出人類面對環境的調適:一九二○年代,無人機首度問世,從軍事領域初發,隨資通訊技術普及,無人機漸朝向商業應用。 一三年亞馬遜執行長貝佐斯(一九六四年∼)提出「Prime Air」無人機送貨計畫,大幅縮短送貨時間至三十分鐘內,美國無人機新創公司Flirtey,更已能將包裹用無人機自動順利送達八百公尺遠的市區住宅,商業應用進入實務端。 而全球海灘釣客,在面對環境汙染近海無魚環境下,也已運用無人機代拋釣線、魚餌到四、五百公尺外,從生活端,也看到無人機應用範圍的蔓延。 一六年美國CES大展中,三星、LG推出家電結合Smart系列平台成為控制媒介,如自動洗碗機、烘衣機、電視及冰箱,或透過手機遠端啟動洗衣機、汽車發動,無人自動化內容商機正開啟人類全新的生活環境,企業家全球征戰,企業板塊的布建都不能疏漏這塊內容。 四、電影推出後的周邊商品大賣,就如同產品賣出後的「耗材、售後服務財」大賺一樣,商戰,無論在任何產業,都要進入全方位思考:電影結束,商戰方始。一四年(電影、卡通、運動員等)人物角色的授權商品帶出超過二四一○億美元商機,如MARVEL被迪士尼購併前,授權營收二.九億美元,占總營收四三%,是重要獲利來源。 一五年美國電影周邊商品收入即占電影總收入高達七○%,蜘蛛人、復仇者聯盟、蝙蝠俠系列平均創造十億美元周邊商機,星際大戰系列更高達三二○億美元,一部電影放映,能呈現如此多角度的收益源,就企業經營勝戰論,都該有此內容。 電影裡的蝙蝠俠,雖被形塑出具殘酷的生存智慧,並為達目的不擇手段,而引來相當多的觀後負評,但電影裡所陳述出的,蝙蝠俠為對付沒人能擊敗的超人所做的一切準備,我認為非常值得台商面對中國紅色供應鏈威脅的借鏡,迎接變局。 撰文 / 呂宗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