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一個年輕人,放棄原本的工作,決定自己創業,他的夢想不是開咖啡廳,也不是賣雞排,而是要用最新的「自造者」風潮,實現自己的創業夢。 撰文‧賴筱凡 有別於四、五年級生的實業家創業,台灣年輕人最常背負的標籤不外乎是草莓族,甚至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不只一次公開評論台灣年輕人沒有鬥志,創業只想開咖啡廳,念到博士也只想賣雞排。 可是,有一個年輕人,他放棄原先安逸的舒適圈,寧可掏出好不容易累積的上千萬元身家,找場地、買設備,也要在台灣打造一個屬於「自造者」(Makers)的天堂,選擇走上自造者的創業路,到底他在想什麼? 台北略顯溼冷的冬季,就像台灣科技業遇到的轉型寒冬那麼冷,但在標榜「自造者」天堂的Fablab Taipei裡,卻被源源不絕的創新工藝給溫暖著,一手打造這裡的人是他——創辦人洪堯泰。 巴菲特信徒 在股市賺千萬戴著眼鏡、穿著輕鬆,身形略顯瘦弱的洪堯泰,其實是學建築出身,在美國拿到建築學位的他,還在美國做過家具設計師工作。 即使他擁有語言的優勢,成了美國家具公司與中國客戶的溝通橋樑,坐擁高薪,但這些並不能讓他滿足。二○一○年金融海嘯影響仍在,連帶讓他的公司受衝擊,最後他決定回到台灣。 在美國十年攢下的第一桶金,讓洪堯泰並不急著找工作,過著兩年「無業遊民」與做瑜伽的生活。問他在想什麼?他笑了笑,「我在探索自我。」這樣的答案聽起來有些讓人啼笑皆非,卻是洪堯泰真實的人生;但就在第三年,他做了個讓人生大轉彎的決定——創辦一個自造者的工作坊Fablab Taipei。 在國外生活多年的洪堯泰,對「自造者運動」其實不陌生,尤其國外相當盛行Fablab、TechShop這些工作坊,只要繳會費,就能使用所有工作坊裡的3D印表機與雷射切割機等設備;可是洪堯泰打造Fablab Taipei,目前卻不打算收費,而要先做推廣,讓更多人來學會如何做3D列印與雷射切割的技術。 這在外人看來,是相當異於常理的想法,然而洪堯泰卻有他自己的原則。原來,洪堯泰是股神巴菲特的信仰者,他讀遍所有巴菲特相關的書籍,就連巴菲特推薦的書籍,他也全部讀過,淬鍊出來的中心思想:「只要相信是對的趨勢,就去做!」洪堯泰說。 過去十年,洪堯泰看準蘋果公司的創新力,在蘋果股價只有一百多美元時就進場投資,「我扣掉所需的生活費,剩下的薪水就拿去買蘋果股票。」洪堯泰深信巴菲特的長線投資原則,結果蘋果股價最高漲到七百美元,他則在六百美元時全數出脫,讓他大賺新台幣近千萬元。 同樣的,他也長線看好旺旺在中國食品市場的潛力,當旺旺在港股掛牌隔天創下歷史最低價二.五六港幣,洪堯泰進場買進旺旺股票,三年後旺旺股價一度飆到十二.三港幣,大漲近四倍。 吸引各方人才 累積人脈「我投資的哲學很簡單,抱長線、不進出,就像我現在想做Fablab Taipei。我覺得『自造者』的趨勢是對的,現在就要蹲馬步進去做,畢竟每個時期,人手上的籌碼是不一樣的。」靠著投資賺進千萬元身家的洪堯泰,隨著年紀朝四字頭靠攏,他沒想著要用錢滾錢,反而決定要扎根進場動手做。 即使每個月要負擔房租、水電,還掏腰包買3D印表機、雷射切割機、CNC機台,一開門就是燒錢,不支薪也沒關係,洪堯泰樂得打造專屬於台灣「自造者」的天堂。 在洪堯泰看來,他現在投資的標的,叫作人脈。「Fablab Taipei開張之後,我在這裡認識了各式各樣的人,有寫軟體的高手,有些則是很懂機械的人,我們一起討論想做的東西,把一個個點子實現。這些是我替別人工作都賺不到的人脈金礦。」洪堯泰的Fablab Taipei成立短短五個月,從無到有都是洪堯泰自己催生,在台灣的「自造者」圈子已經打出名號,就連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DOIT創業公域要舉辦大型「自造者」年會,都找來洪堯泰分享他的經驗。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DOIT計畫總監劉沛玉坦言,企業多半是有目的地研發,學校也多以學術為目的,能夠實做的機會不多,Fablab Taipei的存在,就給了年輕人機會。 隨著台灣吹起「自造者」風潮,洪堯泰沒有以此自滿,他要讓更多人成為「自造者」,一起在Fablab Taipei實現夢想。他不甘淪為老一輩實業家口中的草莓族,要用自身的實力,證明新一代的台灣年輕人也有創業能力! 洪堯泰 出生:1975年 現職:Fablab Taipei創辦人 經歷:美國家具設計師 學歷:南加州建築碩士 |
A股市場的深度調整,為各路資本提供了抄底舉牌的良機,其中國內PE巨頭中科招商瘋狂舉牌12家上市公司震驚資本市場,被認為是PE界的一大風向標,將為更多PE機構開拓思路、提供路徑。
在業內看來,近年來部分國內PE機構沈澱有大量投資項目,面臨資金難以流通的桎梏,在IPO等等路徑受限的情況下,通過在二級市場大肆舉牌,可憑借自身來打通資本運作的道路;此外,二級市場的大幅下挫,恰為較好的進入時機,“戰略投資和財務投資兩相宜”。
在PE機構覬覦二級市場的同時,資本市場也在預見中靜待其下一步的投資路徑浮出水面。
中科招商瘋狂舉牌路徑
大盤的深度調整令一些“肉食動物”異常興奮,中科招商投資管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科招商”)在不足一個月的時間便通過舉牌“獵食”12家上市公司,一舉震驚資本市場。
7月28日,中科招商舉牌的上市公司陣營再添新丁。該公司通過增持設計股份0.32%的股份,持股比例累計達5.01%超過舉牌線。這是繼天晟新材、祥龍電業、大連聖亞等11家被舉牌上市公司之後的第12個獵食對象。
這12家上市公司在市值和業績上存有著相似點。截至7月29日,除設計科技市值為77.37億元、朗科科技為47.87億元外,其余10家上市公司平均市值在30億元左右;中報業績預告也均顯得不盡人意,除天晟新材預計凈利潤同比增101.06%-129.78%,已有業績預告的8家公司中,其余7家凈利潤多為同比下滑或虧損狀態。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這些公司市值比較小,未來可以向上市公司註入資產,這應該對中科招商後續整合項目有幫助,且目前這些上市公司的股價較前期大打折扣,有一定投資價值。中科招商董事長單祥雙近期向媒體表態時也承認,這些上市公司的產業可做空間大,結構調整空間大,並購重組空間大。
但中科招商的連環出擊方向並不集中,其所投資的行業較為分散。除北礦磁材、海聯訊、朗科科技均屬計算機外,其余股票分別屬於休閑服務、有色金屬、醫藥生物、機械設備、房地產、電氣設備、橡膠和塑料制品等行業。
深圳市世紀恒豐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的投資總監宋曦認為,這可能是舉牌的上市公司與中科招商手上有的存量資產有一定關聯,但可以肯定的是,中科招商看好這些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
“中科招商目前在新興產業技術如信息產業、新材料、新能源、文化傳媒和教育產業等,都有雄厚的產業基礎”。單祥雙稱,此次布局具有重要的戰略目的,將通過資本市場參控一批上市公司,把中科招商的資本和產業優勢與上市公司的平臺優勢相結合。
在單祥雙的計劃中,將重塑這些被舉牌的上市公司,構建“中科招商+上市公司+新技術+新產業+新產品+新市場”的版圖,未來未來五年,中科招商將會參控股的上市公司30-50家,圍繞著戰略性新興產業,在資本市場進行布局。
PE巨頭介入上市公司的案例在資本市場上並不陌生。同為新三板掛牌公司的北京同創九鼎投資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九鼎投資”)於今年5月中旬公告稱,以41.50億元拍得江西中江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中江集團”)100%的股權,並擬將持有的部分資產註入中江集團控股的上市公司中江地產。此為新三板公司吞下A股上市公司的首個案例。
PE機構投資二級市場或將掀起風潮
在國內資本市場的歷史中,“PE+上市公司”的首次組合出現在2011年,此後該模式逐漸被人所熟知。多方業內人士認為,受IPO退出路徑遭到限制、國家政策支持兼並重組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中科招商打通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的此舉,將為更多的PE機構開拓思路,提供路徑。
“以前國內PE機構退出投資項目會發生很多困難,如IPO經常受到二級市場影響而暫停,而PE機構在前些年沈澱了大量的投資項目,如果資金難以流通,可能會是毀滅性的打擊。”一位資產管理公司的高管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宋曦也表示,PE巨頭頻繁舉牌上市公司,跟IPO暫停有一定的關系,同時即將推出的註冊制也將帶來一定的影響,殼資源的稀缺性將會打折扣,投資價值呈現分化狀態。
據了解,中國私募股權投資興起至今,IPO一直是最重要的退出渠道,這主要在於其高回報的特征。但是IPO的暫停與啟動多受A股市場行情影響。於2014年1月重啟的IPO因近期大跌行情影響,在今年7月4日又宣告暫停,成為A股歷史上的第9次IPO暫停。
“現在PE記過視角開闊很多,通過模式創新將一、二級市場通路打開,這樣可憑借自身來鋪墊、打通資本運作的道路,資產的流動性加強。”上述資管公司高管認為,這不僅是PE市場的創新,也為二級市場帶來活力,這是目前二級市場所需要的“活水”。
中科招商的連環舉牌模式被業內一致看好,認為未來將會有更多的PE機構效仿這種模式。而活躍於一級市場的PE巨頭在轉型路徑上有何差異?上述資產管理公司的高管表示,根據國內PE機構的分工,在投資的領域有所差異,他們一般都在熟知的領域進行運作,以中科招商來看,其所舉牌的行業可能與其手中沈澱的項目存有一定的關聯性,這樣可以使得存量資金得到盤活。
宋曦同時稱,PE機構舉牌上市公司可能存在戰略投資和財務投資相混合的情況,如果控股上市公司可能就是戰略投資,但這需要看後續雙方的合作情況以及上市公司的價值。
目前以中科招商為代表的PE舉牌,已讓市場有了一致的預見:估計幾個月之後,部分被舉牌的上市公司可能將在資本運作上有所動作,戰略投資的路徑將會浮出水面。
8月5日,據新華網消息,日媒稱,臺灣海軍力推的主要艦艇自主建造計劃使得關註的目光集中到擁有對大陸有遏制效果的高性能潛艇上來。蔡英文在競選綱領中承諾,自主建造的艦艇將在計劃開始的十年時間內服役。這一項目總的預算可能超過1萬億日元(約合654億元人民幣)。相關人士已經流露出對日本援助的期待。
據日本《產經新聞》8月4日報道,臺灣當局於2001年與當時的美國小布什政府就采購8艘柴電動力潛艇達成共識,但未能實現,於是將方針調整為自主建造。早在去年10月蔡英文還是臺當局領導人候選人的時候就宣布計劃開發1500噸級的潛艇。海軍方面雖然沒有明確公布,但計劃開發的潛艇或將為2000噸級。按照設想,從明年開始的四年時間用於設計,之後的六年內完成1艘潛艇的建造和海試並實現服役。
臺當局沒有明確給出自主建造艦艇的數量和預算,但根據2004年的資料,從美國采購潛艇總的估價約4100億新臺幣(約合859億元人民幣)。而一般情況下自主開發都要比購買成品貴。
根據臺灣當局防務主管部門7月上旬提交的報告,材料、技術、裝備等25個項目中,可以由臺灣本地供應的是用來制造外殼的高張力鋼板等19種,發動機等6種則必須進口。報告書提出,戰鬥系統的統籌由臺灣當局防務主管部門下屬的“中山科學研究院”負責,但據相關人士透露,魚雷、反艦導彈等武器也很可能需要進口。
沱江級巡邏艦,簡稱沱江艦,早期稱迅海艦,為中國臺灣研發的穿浪型雙船體型巡邏艦。(資料圖)
承擔設計任務的船舶暨海洋產業研發中心執行長柯永澤在對島內外媒體召開的說明會上說:“潛艇的話哪怕比設計重量多出1%就完蛋了。必須在設計階段就要把所有搭載物計算進去,考慮到大陸的壓力,從海外進口零部件風險較高。”此外,雖然在設計上可以模仿,但缺少由經驗獲得的依據,所以還是強調了海外合作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可能會承擔船體建造工作的臺灣國際造船公司副總經理王海濤在接受《產經新聞》采訪時自信地表示:“我們準備了20多年,完全有能力實現船身100%自主建造。”該公司2003年和2004年曾經嘗試建造了2600噸級的潛艇的部分船身。但降噪技術等特殊技術仍需發達國家提供合作。
報道稱,臺灣方面相關人士期待日本的援助。他們或許認為向澳大利亞出口蒼龍級潛艇受挫一事將促使日本相關企業有意向臺灣提供零部件和技術。王海濤對此也表達了關註,他說:“雖然不是最新型,但親潮級及其之前的技術在國際市場上也是具有相當水準的。”
相關人士似乎也在研究如果無法獲得直接合作的情況下可以考慮聘用日本企業有經驗的人員擔任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