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雲林老農瘋造林 錯把植樹當種田


2012-4-2  TCW




二○一○年七月二十五日,台塑麥 寮廠一場悶燒逾四十小時的大火,燒出了一個美麗的意外,那就是台塑同意加碼贊助雲林縣進行造林減碳,加碼的「配額」為二千六百公頃——正好和麥寮廠區一樣 大,相當於一百座大安森林公園。

台塑「用綠林換廠區」,以十年為期,在原本林務局「平地造林政策」——每公頃二十年二百四十萬元的補助外,另做對等補助,補助額度達一百三十萬元。

第一年最「誘人」,農民只要把樹苗種下,一個月後通過「存活率達七成」的審核,該年度就可實領四十二萬元(農委會兩期稻作的休耕補助九萬元+造林獎勵金十 二萬元,台塑再對等補助一倍),第二至六年每年二十六萬元,其後遞減,二十年下來,政府獎勵加台塑補助,農民總計領取三百七十萬元。

有補助又有種植收入今年申請案暴增逾百倍

三百七十萬元,幾乎就是沿海鄉鎮一公頃農地的賣價了,錢安穩落袋,地還是自己的,二十年後大樹長成又是一筆收入,這樣的「好康」誰能拒絕?去年一月開放登 記後,幾乎可用「秒殺」形容。

雲林縣政府農業處森林及保育科科長廖欣怡指出,去年上半年,申請造林的面積就突破一千公頃,林務局的苗木根本不夠分配,只好先核准一半;今年熱潮持續,在 一月底登記截止前,又湧入八百一十七公頃申請案。比照之前,從民國九十一年到九十九年全縣造林總和近六十七公頃、每年平均七‧四公頃,今年初以來,足足暴 增近一百一十倍!

台塑加碼,農民響應,雲林「森林大縣」的美夢即將成真?恐怕還有變數。

搶種「搖錢樹」鹽霧海風蹂躪,多半夭折

「農民的心態,是成敗的關鍵,」受縣府委託負責輔導本案的農委會林試所中埔研究中心蔡景株說。

第一個變數,就是農民把造林當「投資」的錯誤心態。

不久前才遊說父親加入造林行列的蔡景株表示,以前農民不願意造林,是因為誘因不夠,現在「錢」途突然出現,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種的是「搖錢樹」,不僅坐領三 百七十萬元補助,更希望二十年後可以大賺一筆。

「苗木配下去,抗議電話就接不完,」縣府農業處科員陳慶也表示。在農民心目中,有「國寶聖檀」之稱的肖楠最高級,一張木紋細緻的肖楠茶几可以賣到二、三十 萬元,而政府依「適地適種、多元混植」原則分配下去的苗木,往往不符農民期待,許多農民就乾脆自掏腰包,自己買苗木(一公頃種一千五百棵,一株三十公分高 的苗木三十至五十元,「投資額」約五萬元)。

肖楠是針葉木,適合種在海拔三百公尺以上的山坡地,但若勉強種在離海岸不過十五公里、地勢低窪、飽受鹽霧海風蹂躪的沿海鄉鎮,就會是災難一場。

「你們可以去拍照,『屍體』都還在!」蔡景株說,以雲林造林面積排名第一的東勢鄉為例,當初硬要栽種的肖楠、烏心石已經夭折過半。

蔡景株一直勸農民要「認分」。說來無奈,貧瘠沿海鄉鎮,地理壞、氣候惡,只能種既不美觀又無木材價值的木麻黃,其次是俗稱「九重吹」、能耐得住東北季風狂 吹的原生樹種水黃皮,以及耐乾、耐浸又耐鹽的白千層(只要海水沒有淹到「沒頂」都可以活)等。

再以去年雲林第一名「明星樹種」羅漢松為例,耐風的羅漢松是「適地適種」沒錯,但因為它價值不菲(一棵「雕塑」過的景觀用大型羅漢松,可賣十五至二十萬 元,在中國大陸尤其紅火),許多農民堅持要整片種植。偏偏羅漢松容易有病蟲害,因為沒有其他的樹種混植、緩衝,蟲害從這一株蔓延到那一株,「全軍覆沒」的 危機正不斷加深中。

「能種出高級樹種的肥沃土地,我們不鼓勵拿來造林;我們鼓勵的,就是那些貧瘠地區,」負責全國平地造林業務的農委會林務局造林生產組組長楊駿憲表示,農民 對「高經濟樹種」的偏執可以理解,因此近年政府也開始為各類雜木找出路,希望能在「做紙漿」和「養菇」之外,創造更高的收益。

例如有「白茶樹」之稱的白千層,可以從枝葉中萃取高級精油,不必砍樹,種植五、六年後就有經濟效益;或是鼓勵農民聯合起來,一區一樹種,有的吸引鳥類棲 息,有的(如光蠟樹)吸引獨角仙等甲蟲……。

「想像一下,十年後東勢鄉綠海一片,下了高速公路就轉進森林,遊客不斷,那才是最好的投資!」蔡景株表示。

把樹木當「作物」過度除草澆水,反變浪費

從種田到造林,別看都是植物,農民作息與農村文化卻需要大幅調適,這是政策成敗的第二個變數。

走進麥寮鄉農會理事長許丕修的造林地,約六分(○‧六公頃,近一千八百坪)的農地上,地面一畦畦隆起如菜圃,近千株羅漢松,每株都用竹管(一根約五元)護 著,地上鋪著一層細密的黑色「遮草蓆」(可防雜草生長,一分地連工帶料一萬二千六百元)。許丕修很驕傲的展示,蓆上一個個直徑約二十公分、緣口收得整整齊 齊的樹洞,這都是量好位置後,用熱錏管一個個「燒」出來的。

另一位,種了整片相思樹林的東勢鄉農民陳向陽更費工,還在樹洞旁釘上竹條,避免「風灌進去」把遮草蓆掀翻。光溜溜的洞口,連一株雜草都沒有。「我種的,百 分之一百存活!」手上拿著小鐮刀,沒事就帶著孫女來巡「田」的老先生得意的說。

為了對比,許丕修帶我們到另一塊造林地,平坦的地上沒有壟土造畦、沒有鋪蓆,人工割草後剩下半截的野草四處散放。為維持三公尺「緩衝帶」(以免遮斷陽光, 引起鄰近農夫抗議),地界邊圍了一大圈怒放的藿香薊和咸豐草;林地中央,一排羅漢松、一排水黃皮、一排小葉南洋杉混種的苗木,歪斜枯槁,一副營養不良的樣 子。

老農民得意他的種植,卻不知後者才是平地造林的「標準版本」。

「樹木不是作物,不需要精緻照顧,」楊駿憲組長表示,樹木天天巡也長不快,一個星期去看一看、一季除一次草也就夠了。即便有樹苗死了,也不一定要立刻補 種。

「在老人家的觀念裡,一塊地能種十顆高麗菜就不要只種九顆。他們不能理解,樹木的邏輯不同,這棵樹死了,別棵的枝枒會立刻伸展過來補位,而一棵姿態漂亮的 大樹,它的價值可能遠超過兩棵不怎麼樣的樹,」蔡景株表示。

此外,冬天是林木的休眠期,因此九月以後蔡景株就不再澆水,又被父親念個不休。

「為什麼要推廣平地造林?不就是為了減少農業用水,涵養水源嗎?」蔡景株無奈表示,雲林缺水,但農民慣性難改,即使年年生產過剩、即使水源不足要抽地下 水,都不肯放棄種植水稻,政府沒辦法,只好出錢「拜託」農民休耕。而推廣造林,就是要確保農民一旦簽約,「二十年內不能再種水稻!」

「外界抨擊平地造林會影響糧食供應,其實不會的。台灣缺的是農民不願意種植、價格也競爭不過國際市場的雜糧(麥子、玉米、大豆)。未來萬一全球發生糧荒, 把全台近二十二萬公頃的休耕地(雲林為兩萬公頃)釋出,也就綽綽有餘了!」雲林縣政府農業處長呂政璋強調。

農民須改變心態少管,讓土地休養就成功

目前造林,的確比以前種稻、種菜省下九成的灌溉量,但是農民多餘地鋪上蓆子(阻擋雨水滲入,不利地下水補注)、多餘地灌溉(加速雜草生長),又多餘地除草 (有一些草可以固砂,減少海風侵蝕),屢勸無效,讓農業專家們又心疼又好笑。

「許多農民就是因為年紀大了,沒有力氣了,才想乾脆轉造林,但他們又覺得一天不做田就渾身不對勁,結果把一件明明很簡單的事搞得很複雜,」陳慶表示。

雲林瘋造林,第一年磨合期剛過,成敗總要三、五年後才見分曉。而這全台農地首見的大規模「造林經驗」,是否可調整、複製到其他縣市?造林會不會是台灣農業 的另類出路?漣漪效應還在擴大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37

存檔轉貼:CCSC, 糾結中。。原作者@老農魯庶 Boracay的碎片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6bt0.html

這case上我是錯到極點2010年為了這個事情和老農還吵架。最近很多人在討論翠華。特意把這貼找出來存檔。

CCSC, 糾結中。。

@老農魯庶

http://bbs.imeigu.com/viewthread.php?tid=5721&highlight=

CCSC, 糾結中。。。本帖最後由 attorneyatlaw 於 2010-10-27 00:13 編輯不要Short好公司的前提是好公司的未來幾年的增長會支撐現在的股價。任何好都是相對的,或者說好的定義是用其合理價格的50%甚至30%就能買到的資產就是「好」公司,相反,如果要付其合理價格的150%才能買到的公司,除非是要消滅競爭對手,是不能不計成本的。

CCSC的合理估值,應該是其重置成本加一定商譽溢價,按照其招股書所說的,開一家新店需要$0.3M,那麼100家店就是$30M,200家也就是$60M;你們給多少商譽溢價?2倍,3倍,還是10倍?

沈南鵬投資是在2007年9月份,那時候,鄉村基還是一個非常小的店(可能還不到9家店),投入了1300萬美元,得到了2400萬優先股,按照招股書的說法,得到了30%的股份,沈南鵬給的pre-moneyvaluation是3000萬美元;如果9家店值3000萬美元,一家店則值330萬美元,按照樓主所說:「$25的CCSC相當於$625M市值。101家門店,相當於每家店價值$6.18M或者RMB四千多萬」,已經遠遠超出了沈南鵬給的估值。

「平均每家店一年的銷售額是RMB7百萬,淨利潤是RMB55萬,也就是6倍的市銷率。就不和MCD CBRL比了,就比比瘋狂的CHIPOTLE吧,2006年CMG上市是市值大約是$800M,但那時候CMG有500家店面。平均每家店面價值$1.6M。今天CMG市值5.4B,擁有1100家店面,平均每家店價值$5M,但平均每家門店年銷售$1.7M,市銷率是3倍。」而沈南鵬給的估值,恰恰是3倍的市銷率:9家店,每家銷售額700萬($1.03M),則估值為3×9×$1.03M=$27M,大約30M美元。假定二級市場估值翻一倍,100家店值:6倍市銷率×100家店×1.03M=$618M。

問題是:如果新開一家店僅僅需要$0.3M,那麼這家店真的就值$6.18M嗎?如果開店如此賺錢(6.18/0.3=20.6),又沒有門檻,大家不都去開店了嗎?而且,20倍的重置成本估值,是不是太高了?!另外,如果你投資一家店30萬美元,你期待多長時間收回成本?按照其招股書,其一天的客流為1700人計算,每人消費15元,單店每天的流水大概是2.5萬元,一年的營業額頂多是2.5*360=900萬。

按照其招股書列明的資料,我計算的其08年單店營業額是880萬,09年少820萬,10年上半年是747萬。按照其8.5%的利潤率,900×8.5%=76.5萬,(按照其招股書披露的營業額(880+820+747)/3=815萬,815×8.5%=69萬)我們取一年單店淨賺70萬計算,3年可以收回全部投資成本!也就是說,其投資回報率33%左右,相當於買了一個3倍市盈率的資產,這麼好的投資機會,為什麼沒有搶破頭?大家還投資什麼ccsc的股票?感緊投資快餐店去吧!

按照其招股書,其翻檯16次,營業時間12小時,平均每小時翻檯1.3次,考慮中午和晚上客流高峰,應該符合情況。單店每年淨賺70萬計算,100家店應該淨賺7000萬,相當於1000萬美元。如果按照味千和小肥羊的估值,公司的市值應該是1000×30=3億美元,按照未攤薄的股本2500萬計算,每股股價應該是12元。如果按照攤薄股本2770計算,每股股價應該是10.83!再分析其招股書,投資$44.3M美元開新店,每家店0.3M,則可以開147家新店,加上現在的101家,共計250家新店,250×70萬=17500萬元人民幣利潤(這是其到2012年底--2010下半年10-20家,2011年60家,2012年70家)新店開張全部順利,而且營業『額完全不下滑的最優Senario),約合2600萬美元。給其30倍市盈率,則2012年底市值應該為7.8億美元。如果2012年250家分店的市值是7.8億,則現在100家分店的市值就應該是3.12億美元,合理的每股價格應該是在10-13元之間。

還有一個行業和商業模式的問題,CCSC的商業不可能有幾何級數的增長,店得一家一家開,管理得一個人一個人的去做,不像互聯網公司,只要後台做的好,在線人數能無限制擴大,所以,如果CCSC是互聯網類的公司,比如網遊,比如百度(BIDU,149.56,-1.84%),是絕對不能空的,但是很顯然,CCSC的增長是看得見的,其跑的速度也是能算得出來的。目前市場上也有可比的公司在交易,所以,CCSC是絕佳的一個Short的目標,但是Short一個公司和Long一個公司的不同在於前者往往會得罪人,所以,最好不燒只浪。該股上市18天,累計成交7,980,161ADS,換手率剛剛到160%。從交易技術的角度分析,這個股在到180天解禁前卻可以給炒到400元,原因就是流通盤太小了。只有500萬ADS,30元的價格,有一億五美元就給撬動了,股價給弄到天上去完全有可能。

但是在美國操縱市場,往往難逃SEC的制裁,而且還會有坐牢的風險。這個可能目前做多操盤的兄弟沒有考慮到,建議去諮詢諮詢每美國律師,不要因為A股思維而坐美國的牢。

the capital deployed since its opennings:101*0.3M=USD 30.3M;i.e. ifwe open a new chain, we at least spend $30.3M;In 2007, the SIG andSequoia invested in $13M and get 30% of the company, the valuationis $43M;the net profit in 2009 is roughfully $4M, 20*4=$80M if Ibuy such a company to operate, I wont offer more than 8 times the tangible assets, the tangible is:$7.9, then it is $64M;any valuation more than $100M isover-valuated.

假定券商行使綠靴,則有103080000 share outstanding, then plus:3934300 optionsexercised @ $1.07+585000 restricted shares +3120700 options onfuture grants=7640000shares.the total shares will be 110720000.i.e. will be 2768萬個ADS outstanding.The net income for the firsthalf of 2010 is $4089K. that divided by 2768萬=$0.14/ADS. the wholeyear could be $0.28.the Price/earning=$30/0.28=107PE.還不如買國內的創業板呢!如果僅僅按照最大膽的計算,其有2502萬個ADS,409/2502=0.16,全年0.32美元/ADS。30/0。32=93倍的PE,真的很變態.

1,單店收入:2008年882萬,2009年860萬,2010年747萬,呈下降趨勢;
2,原材料會在2010年漲價已是定論,其是否能夠加價給顧客卻不一定:餐飲業競爭太激烈,顧客太不忠誠。
3,員工工資佔比成明顯上漲趨勢:14.3%,15.6%,16.2%。隨著80後和90後進入勞動市場及政府對員工福利的重視,此項費用一定會逐步上升;
4,現在僅僅有500萬個ADS流通,180天鎖定期後,會有新增的2,800,000+77,280,000=80080000/4=2002萬個ADS可流通了。

如果按照其營運淨現金算,2010年上半年為614萬美元,614/2768=0.22/ADS,全年為.44/ADS.30/.44=68倍PE,仍然相當的高。按照未攤薄的股本2502萬股計算,則為.25,30/0.5=60,也是相當的高。

這種餐飲企業,靠擴張規模賺錢,但賺得一定是辛苦錢。他們家開店的速度是一年40家左右,已經非常快了,其管理一定跟不上。單店收入從08年的880萬,下降到09年的860萬,10年的747萬。原材料漲價,人工漲價,其菜品要是漲價,大家就都去成小了,競爭太激烈:味千,肯德基,麥當勞,等等,他們很難的經營。最好的策略是short。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952

投資能「哲學」嗎? 老農魯庶

http://xueqiu.com/2484821535/22671062
來機場路上,看到金融街麗絲卡爾頓酒店、人壽大廈、威斯汀酒店、洲際酒店和遠通維景國際酒店的外立面,突然想到,外立面不就是這些建築的衣服嗎?不管他們內部房間搞得如何,外立面就是給人的第一感覺。這第一感覺在某些行業太重要了!雖然有些行業,比如老農現在混飯吃的這個,外貌給人的第一感覺不重要,但在有些行業,這個是非常重要甚至有時候是決定生意成功與否與生死的。

比如演藝界,必須重視外貌,而且外貌佔比往往達到90%以上,這個佔比在不同的行業會有不同,但毫無疑問的是,外貌在任何一個行業都會給人一個良好的開端,畢竟聲色犬馬是上帝賦予人類接觸其他外部因素的一個通道介質,我們認識世界就是從聲色犬馬開始的,目之所視,耳之所聞,鼻之所嗅,膚之所觸都會讓我們的肉體有舒服或厭惡的感覺,這其實就是服裝、美容、化妝品等巨大行業的根本。作為俗人,絕大多數人的六根不可能清淨,這也是滾滾紅塵一直生生不息的原因。

我們搞投資,扯了太多的蛋,回歸根本,回歸本源,其實就是肉體。就是要滿足眼耳鼻舌口膚和小雞雞小洞洞的需求,簡稱3G:girl, Gamble,和Game。哲學太發達,俗世就冷清了,俗世要的就是膚淺,就是淺薄,就是舌尖上的中國人,鼻孔裡的法國人,眼仁中的意大利,床鋪上的南美風情女郎。

把投資這麼俗的事情和讓人清心寡慾的哲學結合,純粹是走偏了路子,進錯了門。投資哲學更是扯淡到沒影的名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769

次級貸 老農魯庶

http://xueqiu.com/2484821535/24472251
次級貸,就是給不具備貸款條件,達不到貸款要求的人貸款。

中國版的次級貸,一定不是居民住房貸款,這部分貸款的質量是最高的。中國版的次級貸,一定是各級地方政府的平台債,因為制度使然,從借款的第一天就沒有打算歸還貸款。

老農一個朋友是做工程的,專門承接各種政府工程,好做啊,政府項目,給錢都比較大方。但是那些城市廣場,花園綠化,火車站,汽車站,噴水池等等,是沒有現金流的。有報導說平台債30萬億,這些錢是還不了銀行的。

所以現在要搞所謂的「資產證券化」,把這些貸款拆分成小tranch,作為理財產品賣給被低利率剝削的屁民,陰險啊!低利率的存款還能保證還本,這理財產品可是毒藥啊,是toxic assets啊,此奧!

國開行就是最大的兩房,過去十來年和地方政府狼狽為奸,貸出去很多「重大項目」款項,那些錢,很多都是注定要打水漂的。國開行的股票和債券,屁民還是不沾的好(未來商業化以後,現在由黨做保證)。

除了國開行,凡是支持「重大項目」多的銀行,未來都有可能是地雷。

另外,這些銀行也意識到這些毒資產放在資產負債表左側不妥,逐步以所謂資產證券化的名義把有毒資產挪出報表去,這些理財產品也千萬不要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7300

【老農轉發】解密中國互聯網 老農魯庶

http://xueqiu.com/2484821535/25860521
前言

     可能有人會說,這麼大的口氣,標題黨。

     隨便吧,我覺得,如果我不來寫,也沒幾個人會寫;懂的人本來就不多,大部分又都藏著掖著,那麼願意出來分享的,也就寥寥無幾了,總結文字的能力也未必比我好。

     當然,肯定有些人會說,你這就是扯淡,不懂裝懂,云云,隨便吧,不愛看的滾。

1、中國互聯網的構成

如之前馮大輝總結,中國互聯網分三個層面;第一層面是媒體上的互聯網,也就是大眾容易識別和認識的互聯網;第二層面是草根互聯網,這是中國互聯網巨大的組成部分,卻極少在公眾面前出現;第三層面是黑暗互聯網,其實它一直以來,非常巨大,非常恐怖,以至於,往往因為某些疏漏造成了全國性的事件,人們才能窺到冰山一角。

第一種,媒體上的互聯網,主要的思路是,覆蓋儘可能多的用戶,生怕別人不知道自己;搞個發佈會,要給記者塞車馬費,各種軟文公關鋪天蓋地。

第二種,很多年以前,我一直以為是他們不掌握媒體資源,所以被忽視;後來和這些人接觸多了,才理解,其實草根互聯網,很多是怕媒體的,怕被精英和同行瞭解,原因很簡單,他們都很擔心,如果巨頭理解了他們的業務構成,理解了他們的用戶獲取方式,恐怕很快,他們就會失去一切歸零; 還記得風風火火的開心網麼?各種人給開心網的衰敗找了無數理由,我只陳述一個簡單的事實,QQ農場上線的時間,就是開心網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草根互聯網,生存壯大於巨頭看不起的環境,並依賴於特定的受眾群發展,他們的思路是,我照顧好我的用戶就得了,精英們最好別知道。

當然,壯大後的草根互聯網,往往也會轉入媒體上的互聯網,比如最近,forgame上市,多少媒體如夢方醒,多少媒體人開始瘋狂補課,這公司哪裡冒出來的?

草根互聯網的典範有,2004年之前的hao123;2012年之前的4399,各種地方社區如化龍巷,小魚社區,西子湖畔;8684公交查詢,9158等等。

其實,在2002年之前,QQ也是草根互聯網的典範。有誰記得,當年南非電訊投資QQ的時候,多少業內專家笑話南非人SB,事實證明,誰是SB?

第三種,黑暗互聯網,他們隱藏的更深,只有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事件,才會一不小心暴露在媒體面前;還記得六省斷網麼?還記得前幾天突然半夜裡 .cn域名解析全部掛掉了麼?這就是黑暗互聯網擦槍走火的事情,這個領域包括但不限於私服(百億+市場貴規模),外掛,組織性盜號,地下賬號交易及漏洞黑市,網絡詐騙,DDOS攻擊產業(與私服產業密切相關),黑卡;單純的孩子可能會認為,這事交給警察叔叔不就好了,中國那麼多網警;這個,據我粗陋的瞭解,這個,我是不敢在公開文字裡披露的。

只說一個小例子,當年Xfocus論壇有個熱帖,兩個黑產的代表人物因分贓不均在論壇罵戰,互揭老底,輾轉翻了幾百頁,成為神貼,後被有關部門勒令鎖帖,至於內容,很黃很暴力就是了。

盛大最後與私服行業全面和解,成為中國特色的合法私服產業,這個背景,不說了。

2、中國互聯網的發展邏輯

第一,用戶比客戶重要

  最早一些商業精英有一個思路,說是生意離錢越近,賺錢就越近。

  但是在互聯網,這個邏輯是錯的;不論中國還是美國,這個邏輯都是錯的;前段時間周鴻禕借用了毛澤東的說法「人在地失,人地皆存;人亡地在,人地皆失」,人就是用戶,地就是收益;說的是對的。

  範例1:最早推出競價排名的公司,叫做overture,這個生意模式很好,也發展了足夠的客戶,依賴於與雅虎和谷歌的合作,一度成為市場上最受資本追捧的公司,但是問題是,他只有商業模式和客戶,卻沒有屬於自己的用戶;突然有一天,google宣佈,不再和overture合作,自己建立廣告系統,一夜之間,這家公司的業績下降2/3;禍不單行的是,雅虎也找了過來,要不賣給我,要不我們也學google自建廣告系統;overture連還價的機會都沒有;只好委身變賣。 有最優質的客戶,有最牛b的商業模式,沒有用戶基礎。  此外,DoubleClick 同理。有興趣的童鞋可以查一下,doubleclick,全球最大的廣告中介平台,擁有最強大的廣告發佈算法,覆蓋全球的優質客戶基礎,因為沒有自己的用戶群,是怎樣股價狂跌,最後被迫賣給google的。

  範例2:263免費電子郵局,曾經市場第一,為了追求收入;強制升級到全面付費版本;他們的邏輯是,郵件地址類似於手機號碼,高端人群不會隨意變更郵件地址;結果,可笑的是,不但他們丟失了免費用戶,付費用戶也流失殆盡,中國互聯網的奇葩案例。

  範例3:QQ 馬化騰最初做QQ並沒有自己做運營平台的想法,只是想把系統賣給運營商;結果運營商從軟件工程的思路來考核,這個東西多少人月做出來的? 這麼一算,QQ連100萬人民幣都賣不掉! 100萬人民幣,你沒看錯!!當時馬化騰幾乎80萬人民幣就賣掉了QQ,可這時恰好看到了AOL收購ICQ的新聞,1億多美金好像,是按照一個用戶多少錢算的,pony眼睛一亮,原來互聯網上,用戶=錢!然後他按照這個估值重新估價,結果中國的各種互聯網精英嘲笑不已,新浪各種白領用戶還可以算點錢,QQ那些小p孩也值錢?別開玩笑了!IDG當真了,南非人當真了,那些精英們就說,看,SB非洲人,被馬化騰忽悠了吧。 今天還會有人質疑QQ的用戶不值錢麼? 但是就在最近兩年,還有不少人質疑4399的用戶不值錢,這個,我就只能呵呵了。

  範例4:百度, 誰還記得當年,百度不過是一個技術服務商,那時候流行一個詞叫ASP (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投資圈的故事是,美國掘金,賣褲子的發財了,百度當時走的就是這個路線,給門戶提供技術引擎,但後來為了發展自己的用戶平台,得罪了最大的客戶新浪。當時媒體一股腦認為,霸主新浪分分鐘捏死創業公司百度。so,今天你看到robin li 意義風發的講商業模式多麼重要,我只提醒大家一句,當年他顛覆的就是以客戶為中心的模式,才有了百度後來的輝煌。

  範例5:360,周鴻禕前段時間分享的文章提到的案例,免費殺毒,取悅用戶,一年1.8億殺毒軟件分成不要了,得罪了自己最大的客戶。後來的回報,是當初的10倍。 是的,我知道這條很多人會有爭議,我知道有不少朋友一提360必然要講出一堆七七八八的問題;我只陳述這個事實,其他的,大家自由發揮。

第二,草根比精英重要

     最初,投資圈好說一句話,80%的財富集中在20%的用戶身上,所以,服務好這些人,就可以賺到大錢,事實證明,在中國互聯網,服務好草根用戶,才是王道

  範例1:網址站的奇蹟;我知道很多人還是沒搞清楚360怎麼賺的錢;我告訴你們,他們最大的收入來源,其實就是360的網址導航;各位知道麼? 百度收購hao123後,一直是低調處理,悶聲賺錢;但是今天,你去百度再看看,hao123已經迅速擴充為獨立事業部門,並且擁有了自己的聯盟渠道業務,以及非常寬鬆的預算,為什麼?百度和360的對抗重心,在流量入口,而這個流量入口,絕大部分,集中在網址導航。網址導航,草根用戶的上網入口,多少精英不屑一顧。

  範例2:還是QQ,中國互聯網的大哥大,一度被認為是低端用戶的產品毫無價值,前些年,有一種風氣,商業人士用MSN,小p孩才用QQ,我跟身邊的朋友說,想不脫離中國互聯網,就別放棄QQ,事實證明,我是對的;當然,今天你有了放棄的理由,因為微信出來了。

  範例3:唯品會,中國已上市的電商公司裡,貌似表現最好的就是唯品會;誰還記得,當年唯品會創業,信誓旦旦的認為,中國奢侈品消費進入爆發期,賺有錢人的錢,才是王道,結果燒光了多少美金?一路虧錢,後來痛定思痛,決心轉型,主打二三線品牌促銷,降低用戶消費層次,一下子爆發了,錢也賺到了。這個例子最典型不過!

 範例4:域名生意, 1997年,我在北京讀書,開始給互聯網公司打工,那時候的互聯網公司,和現在不能比,就是註冊域名做企業網站的,當時,我們認為,好的域名,就是英文域名,數字的、漢語拼音的,弱爆了,誰會去用。當時的互聯網,是精英互聯網。而英文域名,基本上老外都註冊光了,所以,我們認為,1997年,沒什麼好域名可以買了。 2001年還是2002年,蔡文勝先生才進入域名行業,漢語拼音,是中國人熟悉的;而數字域名,是輸入難度係數最低的。草根需求遠大於精英需求。說自己沒有眼光,就是當時一直沒有意識到,草根需求才是互聯網王道。

第三,跨界優勢及資源副作用。

 caoz做過幾年傳統的IT行業,一直以為資源是決定成敗的關鍵因素;但是在互聯網接觸了幾年,越來越發現,資源優勢方,往往因為資源優勢,忽視了用戶體驗和用戶訴求,在競爭中,動作遲緩,拚勁不足,往往落敗。

  越有資源越不行,幾乎成為互聯網鐵律;而目前包括百度,騰訊,也出現了這樣的反思,他們內部叫做「富二代思維」,百度,騰訊的內部產品,往往有富二代的思路,仰仗資源,反而缺乏競爭力。

 先說幾個資源副作用範例

  範例1:微信是騰訊爆發的重要產品,但是,微信卻並非騰訊嫡系團隊的戰果,騰訊移動部門幾百人,在移動互聯網領域屢屢錯失良機,廣州的電子郵局團隊,反而爆發了巨大的衝擊力。

  範例2:新浪剛出來火的時候,有一家新聞網站高調出世,就是千龍新聞網;當時千龍新聞網是傳統媒體集團的產物,有各大傳統媒體的合法授權,簡單說,可以認為是官二代;當時一群評論家認為,千龍新聞網的資源優勢遠勝新浪網,新浪將會很快被終結;而事實是,這種銜著金鑰匙出生的網站,注定沒有競爭力,居然一度淪落為鏈接農場,成為搜索引擎要格外注意的垃圾鏈接來源網站。

 再說跨界競爭案例,跨界競爭者,不受行業思維侷限,敢於求變,一動手就顛覆你的商業模式,往往出其不意。

 範例1:史玉柱搞遊戲

   當時認為搞保健品的弄遊戲純粹是亂來,多少資深遊戲人都給史玉柱的遊戲下了一定不行的結論;結果呢?雖然今天我們說巨人似乎後續的產品也不見得多好;但是遊戲行業公認的一點是,征途顛覆了遊戲的傳統商業模式,這個模式已經被人稱為中國模式。而後續中國的頁游,手游,都延續了這一模式,從按時間付費轉為免費遊戲,道具付費。

 範例2:360搞殺毒

    360瑞星大戰一開始,我就認為瑞星輸定了,我的判斷依據是,互聯網模式必將擊碎傳統軟件模式,事實正如我預料。所有傳統的IT公司,都應該從此吸取教訓。

  範例3:小米搞手機

    雖然我一直還算是比較看的開跨界競爭的,當初我還是認為雷軍越界太大了,用互聯網的思路逆襲傳統生產領域似乎不太可能,但事實擊碎了我的判斷。

 範例4:新上市的 forgame

    這個公司的高管,創始人,沒有一個傳統遊戲行業的人!在頁游初起,火爆的時候,傳統的遊戲公司在幹什麼?看不見,看不起,看不透,做不來,追不上,就這五個步驟。沒有遊戲行業背景,反而沒有包袱和思維定勢,更敢放手一搏。

  當然,要說頁游這個領域,這些年的新貴都是跨界高手,比如心動遊戲,比如愷英網絡,比如游族,等等等等。

第四,視野比勤奮更重要
 勤奮當然重要,但正確的視野,會讓你的勤奮,以n倍增值。

範例1: 我有個認識超過10年的朋友叫蘇光升,他以前做了一個智能手機社區,是關於塞班的,但是做的規模並不大,大概市場第三的樣子,苦巴巴的堅持著;後來因緣際會認識蔡文勝先生,蔡老闆和當時的市場第一談了談,建議對方轉型安卓,對方表示塞班市場如日中天,沒有轉型的必要;蔡先生後來和蘇光升聊了聊,那時候安卓的市場佔有率好像還不足5%,蘇光升對安卓的前途也是半信半疑,後來又請教了創新工場的汪華先生,兩位牛人的一致判斷讓他有了主心骨,堅決轉型,結果在很短的時間內,接連做出了極為有影響力的安卓產品,並且得到了巨頭公司的認可和資本合作,公司的估值在兩年時間增值了幾十倍;原來被認為遙不可及的競爭對手,現在,嗯,在後面遙不可及的位置。
範例2:2004年,我第一次見俞軍,聽他講搜索引擎,他說,搜索引擎是改變人類知識獲取能力的一種革命,與造紙術,活字印刷並列。這些年我反思,為什麼當初那麼多公司有做搜索引擎,卻只有百度脫穎而出,因為很多人,包括我們熟知的很多巨頭,也包括當時的周鴻禕,張朝陽,只是把搜索引擎當做一種工具,一種獲利手段,一種模式;只有足夠視野的人,才會意識到,搜索引擎所帶來的衝擊和變革,是多麼的巨大和深遠!2004年,誰會相信,一個搜索引擎公司,可以顛覆如日中天的門戶呢,實際上,2001年,俞軍就已經預見到了。事實證明,他的遠見,成就了百度,也成就了他自己。
第五,免費的是最貴的

這個真的是中國特色的,好像是史玉柱最早說的?不太確定,但是史玉柱絕對是一個典型的代表。

巨人集團的遊戲,不但免費玩,還給玩家付工資?傳統遊戲人會覺得不可思議,但是最後算下來,收益率卻高的驚人。這一模式已經成為中國遊戲領域的黃金法則。

植物大戰殭屍2,在全球都是付費下載,只有中國是免費下載,但是、只有中國市場,付費道具最貴!這也算是本土化的一個範例了。 當然,舉這個例子並不代表我認可這種行為。

360,免費殺毒後,收益已經超過了之前殺毒行業總和的n倍。

淘寶 Vs Ebay ,用免費開店模式+草根網站推廣  秒殺了 付費開店模式+門戶網站排他廣告。

但是今天我們看最新披露的數據,淘寶的利潤水平遠超ebay,不是遠超ebay中國,是遠超ebay全球。神奇不?

純正的中國特色,免費是最成功的商業模式。

周鴻禕說,也許有一天,硬件會免費。

這一天有多遠不知道,但是極路由已經用低於成本價銷售了,我理解為,這是一個信號。

很久沒有寫這麼長的文章了,如果您覺得這個文章還不錯,請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微博我就不發了,您也別發了,實話說,氛圍越來越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065

萬科副總裁毛大慶在長江MBA青年領袖論壇上的演講:最後15年 老農魯庶

http://xueqiu.com/2484821535/26444995
小編按:毛大慶先生的演講很別緻,乍一耳朵跟商業不怎麼搭噶,實則站在「勢」的層面,從「人口學」的角度,頗具前瞻性地解讀未來中國15-30年的可能面臨的尷尬處境,這是一切商業活動逃不開的天幕。
        中國想要轉型成功還剩多少年的窗口時間?
        21世紀的亞洲是誰的時代?
        中國真的人多嗎?再不放開二胎會有什麼樣的後果?
        15-30年後的中美印俄四國會有什麼格局?

        且聽毛大慶先生一一揭露,真相太多,拋幾條,你們感受下:

【想翻身,最後的15年】過去10年,我們處在9億人撫養5億人的人口結構中,是中國勞動力、人才以及創造力的高峰。可惜由於制度設計的落後和社會變革的滯後,我們一次又一次錯失了不論是科技還是文化領域引領世界的機會。我們今天一直在談結構轉型,發展方式轉型,一直在談如何擺脫房地產或者資源壟斷行業對於中國經濟的控制,卻還深陷泥潭不能自拔。再過15年,到2030年天平就會逆轉,變成一個大約5億人養活9億人的國家。
        我們還有未來10-15年最後一點點人口紅利、人才結構的優勢,去找中國真正的創新發展道路。

【21世界亞洲不是中國的時代,是印度】未來中美印俄四國,中國老年撫養比例最高,社會負擔最重,其次是俄羅斯,再次是美國,印度是撫養比最低,最具活力的國家。
        過去五年印度是發展最快和最具活力的經濟體:經濟增速高,開放行業管制,民企充分參與競爭;印度人聰明智慧,硅谷大型製藥廠、化工廠的研發中心裡印度人比例特別多,而中國人則多在實驗室裡。再看國防戰略,印度的崛起會使西方勢力在印度整個國防軍事領域長期不懈佈局。如果我們的西南部地區不穩,會給中國整個國防帶來重大危險。
        美國的人口優勢除了生育率挺正常外,移民優勢太厲害,通過大學乃至於中小學的移民槓桿不斷在補充有創造力的、有思維活躍度的人口,使整個年輕人創造力在全人口占比一直是持續維持在非常健康的狀態,這對中國來說壓力很大。

根據萬科集團副總裁毛大慶先生在長江MBA青年領袖論壇上的演講整理,演講題目《格局:高度、長度與寬度》

        海濤院長,各位長江商學院MBA的同學們,還有相關的很多青年才俊,我一般參加論壇都是講房地產調控之類的,很少談人生、談理想,這都是王石才有資格干的事。我觀察了一下後面的主題都很好,有行業的、創新的、企業成長和發展,但是今天我更想談一個跟企業不是那麼直接的關聯,可能跟我們每個人,尤其是你們的未來和命運很有關聯的一個話題——青年和年齡有關的內容,這是我第一次在公開的論壇分享這個話題。
        這個報告某種意義上說很沉重,可能還帶著一些負面色彩,但是我更想告訴大家,可能未來的不確定性和壓力甚至於危險才能使得我們更有勇氣和慾望跟未來抗爭、奮鬥或者挑戰。

決定中國轉型成敗最後的15年

        第一張PPT給大家看一下我們的未來和你們的未來。我經常說其實你們的未來好像看起來不如我們當年在你們這個年紀的時候看我們的未來。

        現在我們是什麼樣的狀態呢?現在是1.8億-1.9億的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再加上兒童和殘疾人有將近5億被撫養人口。也就是說,今天我們處在9億人撫養5億人的狀態中,今天是中國勞動力和中國創造力最好的時代。我和海濤院長今年45歲,再過15年、17年,到2030年我們這一群人都到62歲(日本標準的退休年齡),中國有多少62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呢?大約有4.7億。

        再過15年,基本上是一個5億人要養活9億人的狀態,怎麼解釋?因為在1966年-1973年的中國,中國的人口生育高峰就是我跟海濤教授的時代,一共出生將近5億人。意味著到2033年,這5億人都會變成60歲以上的人口,全部退出工作崗位,再加上2億的被撫養人口,也就是7億人被7億人撫養,這是非常沉重的話題,人口學裡撫養比1:1的狀態和時代。

        撫養比1:1的時代有很多國家都已經經歷過,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像已經沒落的西班牙、葡萄牙、英國、意大利都經過這樣的階段,我們臨近的日本在1992年步入這樣的狀態。日本有一個失去的20年,到今天也無法重新啟動經濟的蓬勃發展。我們中國什麼時候會迎來非常可怕、壓力很大的時代,就是在2030年前後。在這時候你們正好在45、46歲,也就是我今天的年齡。這時候大約是7億人在養活7億人,養活人的這7億人包括你們在內,恐怕還要乘70%的係數,也就是其實只有70%的有效貢獻率,還有30%的無效貢獻率,意味著今天跟你們同齡的和比你們還小的人,他們無法享受正常教育或屬於貧困邊緣的兒童以及青少年,這些人在15年-17年之後是很難形成跟你們這些領袖們一樣的社會貢獻力。

        到了2030年我們就會出現天平的逆轉,就變成大約在5億人養活9億人的國家。

        今天既然講青年,我們要看看青年在社會裡是一個什麼樣的作用。對於青年人口對社會的貢獻,其實基本上有一個非常明確的判斷,大家只是需要看羅梅爾的一句話,內省的經濟增長模型,人口規模的增長,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使得更多人從事科研創新工作,創造出更多的科技成果,這此科技成果將為全世界所用,推動整個經濟發展。我們說中國年輕人的高峰,我跟海濤教授過去的10年,應該是我們創造力最旺盛的年齡階段,也是中國的勞動力和人才的高峰階段。比較可惜的是事實上我們一次又一次的在創造力高峰的人口結構下錯失了引領世界不論是科技還是文化的機會,由於社會變革的滯後,制度設計的落後,使得我們沒有辦法在人口創造力高峰的時代抓住世界領先的鑰匙,使得我們今天一直在談結構轉型,發展方式轉型,一直在談如何擺脫房地產或者資源壟斷行業對於中國經濟的控制,而我們今天還深陷泥潭不能自拔。

        我們還有沒有這樣的機會?我們還有這樣的機會,其實我們的機會不多,我們還有未來10-15年的機會。今天我們開青年人的論壇談什麼變革,談什麼創新,談我們自己的成長,都要從這個地方進行我們人生的設計。也就是說,我們如何能夠利用我們的人才和人口的結構優勢,人口紅利的最後一點點機會,能夠真正的找到中國創新發展的道路。

年齡和能力的關係
        過去100年裡,人類最偉大的300項發明,72%的發明家在30-49歲。分析美國專利獲得者的年齡分佈,專利生產力40歲以後開始走下坡路。一個老齡社會,年輕人的機會少,在論資排輩的社會制度中,年輕人很難發揮創造的空間,這是年齡對於一個社會發展很重要的相關聯的東西。

年齡和創業的關係

        事實上30來歲、40歲是一個分水嶺,超過40歲創業的時間和創業的可能會衰減。

        圖中橫坐標是20~40歲年輕人口占20~64歲人口的比例,縱坐標是該國人口的創業傾向,可以明顯看出,年輕人口比例越高,創業活動就越旺盛。

        事實上在知識經濟的年代,旺盛的創造力和創業活力就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過去的中國有一個非常健康的人口結構,但是我們沒有最大限度的利用人口的創新能力。我們一直有一個誤區,中國所有的問題是因為人太多了,這句話每個人都聽過,「我們就是人太多了,上不了學,看不了病,馬路擁擠,資源稀缺都是因為人太多了」。無論是人口學家、經濟學家,還是黨中央都已經否定了這個觀點。因為人口多不是問題,關鍵是什麼年齡的人口多,如果這個社會是一個老年人口占主導的社會,人口多真的成問題,而創造力旺盛的年輕人多,社會是非常有希望和活力的。

        簡單看幾個國家,日本經濟的「老年病」,日本經濟的週期非常短,二戰之後大概從上個世紀50年代開始出現人口的高峰,國家也搞了各種政策,鼓勵生育。到20世紀的80年代科技和城市化已經發展到一個非常先進的地步,這30年裡日本一躍成為世界競爭力第一的國家。然後從20世紀80年代後期出生率開始急劇下降,原因大約有幾項:婦女就業率提升,全人口的教育程度提升,社會的科技文明程度提高,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導致生育率大幅度下降。日本那時候的生育率在1.4、1.5,之後開始衰退到1.1、1.0。今天中國的生育率是多少?如果不放開二胎,不再解決計劃生育的問題,我們今天的人口生育率已經達到1.2左右,上海的生育率只有0.7到0.8。事實上我們的生育率跟當年日本經濟衰退時候的生育率非常類似。到了這之後的日本,創新能力、創造能力都在衰退,就業和工作崗位也在衰退。但是日本的底子遠比今天的中國厚得多,日本在1992年的GDP增長拉動力里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佔比佔了總拉動力的49%左右,那時候更多是靠科技的拉動。在這樣的狀態下,我們今天的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佔比遠遠比不上1992年的日本。

        我們再看日本的社會老化現象非常多,包括啃老和就業崗位的衰減,包括年輕人不願意從事創造性行業等等一系列的問題,使得今天的日本從世界競爭力的第一位掉到世界競爭力的二十位左右。值得我們深思的是,日本在陷入老齡化社會時的經濟增長結構遠遠強於15年以後的中國,那麼我們怎麼辦?我跟吳敬璉先生前兩年討論過這個問題,這是讓人覺得非常無奈的一張表格,在中國的十大行業,投資拉動中國的前十大行業裡幾乎找不到科技,科技對投資的吸引非常匱乏,我們能夠非常可憐的排到前十大里面還有一點點教育和公共管理、社會組織,剩下的社會發展真正依賴的行業就是我們的行業,房地產,土地財政。大家看製造業裡面佔了34%的拉動力,但是製造業裡面的70%還是房地產相關的製造業。基本上房地產行業成了中國經濟綁架式的行業,變得毫無可替代性,這是這個國家非常危險的命脈所在。

        1、幾乎看不到未來產業、科技創新、第三產業和現代服務
        2、即便在國際經濟環境如此嚴峻,房地產調控如此水深火熱的11年,製造業和房地產的投資仍然有較大增長,並且投資比重呈現此消彼長的集中。說明什麼呢?
        3、是沒別的投資渠道?是為了保增長而增長?產能過剩了?

21世紀不是中國的時代
        我們看看「明日之星」對我們的壓力。21世紀亞洲是不是中國的時代?我一直非常懷疑這個命題,我認為恐怕還不是。從人口年齡結構,教育結構和科技拉動以及跟世界接軌來看,恐怕印度對我們的壓力最大。過去五年印度在世界上是一個發展最快和最具活力的經濟體,經濟增速很高,開放行業管制,民營企業充分參與競爭。印度人聰明智慧,我到硅谷走訪了兩次,硅谷大的包括製藥廠、化學工廠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東西,它的研發中心基本上你看到中國的人的機會很低,印度人的比例特別高,但是在實驗室裡中國人的機會很高。印度在未來30年裡人口會成為我們巨大的壓力,研發能力、英語環境包括跟世界上很多法律制度等等溝通的便利性導致其實在亞洲印度未來的增長對中國的發展是造成巨大的擠壓。在國防戰略裡,我們國家對中國西南部地區的穩定,一直非常擔憂,因為印度的崛起會使得西方的勢力在印度的整個國防包括軍事領域的戰場上會一直長期不懈進行佈局。如果我們的西南部地區的不穩,使得那個地方對中國的整個國防帶來重大的危險,而印度的崛起恐怕這件事情已經只是時間的問題。

        誰來挑戰美國的人口優勢?美國的人口優勢很難挑戰,海濤主任在美國待了多年,我們有理想,有教育理想,從國外回來的人都是希望在教育上,在人才上為中國未來的發展助力。我在美國的大學走訪了好多次,有一個非常深刻的感受,美國的人口優勢除了生育率挺正常之外,移民優勢太厲害,用移民的槓桿不斷在補充有創造力的、有思維活躍能力階段的人口,通過大學乃至於中小學都成為移民的槓桿。這樣的過程對於我們中國來說壓力是很大的。美國的整個年輕人創造力在全人口占比一直是持續維持在非常健康的狀態。如何能夠在人口的競爭優勢上跟美國抗爭,這也是未來的中國和你們這一批年輕人持續不斷碰到的話題。
        不確定的「高度」,21世紀真的是中國的世紀,其實我們很重要的問題是在面臨人口結構迅速惡化的過程之中還要同時快速改變我們的發展方式跟發展結構,以及克服不要掉入中等收入陷阱,這是非常嚴峻的話題,其實我們會面臨經濟陷阱、社會陷阱、技術陷阱、效率創新和內需的陷阱以及能否真正通過理性的城鎮化來逐漸的改變中國未來的產業佈局以及人口的格局問題。這個問題是會持續在未來十年的中國被一直討論的問題,如果能夠越過去,會獲得新的增長,如果不能越過去是非常麻煩。時間很短,只有15年。15年如果不找到發展的道路,肯定會被社會擠壓到很難堪的境地。中國潛在的風險,習主席講得比我多得多,貧富分化、政治改革、環境資源,這是三大中國面臨的潛在問題。

中美印俄
        我們拿中美印俄四國人口對比,我們未來是負增長的狀態,印度會成為人口第一大國,2050年印度的人口總量將會超過中國4億左右,這是非常有意思的現象。21世紀誰更老?未來的50年裡,其實我們可以看到美俄老年人口比例分別為21.2和23.1,維持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但是在未來的50年裡,印度65歲以上的比例仍將在14左右,不會出現人口的倒金字塔的現象,而中國在這裡是最為麻煩的狀態。

       人才的資源誰更富有?這裡比較下來,我們看看中國勞動力的峰值出現2015年左右,達到10億,隨後持續下降,2030年下降到7.9億左右,相當於20世紀90年代的水平,而同時這裡在崛起的仍然是印度。美國持續穩定在一個非常穩定健康的水平下。2030年這個數字7.9億,告訴大家是我們只能按5、6億來算,因為裡面還有很多今天是貧困的和不能享受正常教育的人口。今天關注貧困地區的教育事實上是為未來的中國製造有效地發展能力很重要的內容。

        哪國更有活力?未來四個國家裡,中國老年撫養比例最高,社會負擔最重,其次是俄羅斯,再次是美國,印度撫養比是最低的國家,最具活力的國家。

        人才的聚集效應,長江MBA搞這樣的論壇,我更希望大家未來是一種知識和智慧的碰撞,我們說美國的三個最有活力的城市,可能海濤教授也知道,一個是波士頓、一個是紐約,一個是舊金山,波士頓是最有意思的,是大學之城,100個大學在這個城市裡,波士頓聚集世界上最聰明的腦袋在這裡,紐約是非常有活力的經濟樞紐,舊金山硅谷是知識聚集的地方。

        我發現年輕人和聰明才智的聚集,其實疊加效應是最大的,對社會的推動是無比大的能量。長江也罷,北京這樣的地方也好,事實上是聰明才智的聚匯之地,能不能用這樣的氣場激發我們的創造能力,這是我們的學校和商學院的使命所在。

        回到人生的高度、高度和長度上,最後跟大家講兩句話,我們能不能成為領袖,能不能成為一個對中國未來有用的人才,更多的是在個人的素養和個人的修煉上,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們在長江商學院也罷,就業過程當中再回爐也好,大家通過啟發和啟迪式的教育方法,來激發大家對人要怎麼活著,做什麼樣的人,做什麼高度的人,有什麼樣的眼界,有什麼樣的耐力,有什麼樣的智慧和有什麼樣人生的思想的寬度,在這些方面可能要更多的修煉和學習。

        最後一點,我一年半跑了好幾個馬拉松,給我最大的啟迪可能還真不是對身體的鍛鍊,更多是對心理的磨煉。我跑了馬拉松以後有特別深刻的體會,我們幹任何一件事情,我們人生真的像一場馬拉松,在很多地方都會碰到撞牆點和極限值,會碰到你真的不想幹的時候,但事實上你越過這些以後,感受到是一種新的領會和新的境界。因為長江很多人在跑馬拉松,我希望更多在馬拉松的賽場上見面,更多希望我們一起通過這樣的運動,包括登山來體會更精彩的人生。

        謝謝大家。

所有內容及圖表版權屬於毛大慶先生,轉載請註明出處。
僅代表嘉賓個人觀點。

A World-Class MBA Program for China Business
官方微信:CKGSB_MBA
官方微博:長江商學院MBA
舉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345

「太極老農」談私募生存潛規則 圈兒

http://xueqiu.com/2310812643/29184471
「6點起床晨練,上午學拳和交流,中午粗茶淡飯,下午大會議室裡培訓,晚上挑燈夜讀」——在CBD一間辦公室裡,神農投資的總經理陳宇迎我進屋後,還在忙碌著安排近期公司的培訓活動。

     聽聞陳宇喜好太極,卻不曾想公司培訓也和太極有關,而且作息時間極其嚴格。「太極改變了我的人生,看似很簡單,只是學了一個拳,但其實在整個過程中,傳承的是一種傳統文化的理念。越練就越巧妙的進入到你的身心,改造身體和精神的一種狀態。」更顛覆我想像的是,照片上西裝革履的一位老總,現實生活中卻獨獨偏好各種運動,早年間曾獲散打比賽冠軍。

    從金牌董秘到最佳私募基金經理的轉變,陳宇經歷過外企、國企、民企、官企四種類型的企業,「正是這樣的歷練,才使得對於企業未來的發展趨勢以及風險有著我們自己的視角。」

     他經常自稱老農,從2009年「耕耘」至今收穫滿滿,私募排排網數據顯示,四隻非機構化產品均取得正收益,神農一期近一年來收益率達到32%(稿件截止日期:2014年4月29日)。剛剛又捧回「2013年度中國金牛私募投資經理」獎盃,「我們選股阿爾法值和月盈利率方面在金牛獎私募中是領先的,不過近兩年更重視的是回撤控制。」

空是私募的立命之本

《紅週刊》:在二級市場,神農投資的投資風格是怎樣的?

陳宇:
在二級市場,我們主要關心兩類投資機會,一類是高成長,一類是大事件。高成長通常是在大的歷史宏觀邏輯下,誕生於注定產生超級繁榮的行業裡,由優秀企業家團隊所引領的龍頭企業。實際上我們所做的就是事對、人對、價格對。第二類,所謂的大事件即是中國特定的歷史發展階段下獨有的機遇。目前我國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而上市公司僅有3000多家,有幾十萬的企業需要有拓展自己的融資平台,有限的殼資源對應著無限的需求,導致在這個市場上出現大量的兼併、重組、借殼。從而企業基本面就會產生一個非線性的變化,再加上國際國內的政治環境、政府政策,以及必要的變革,導致這類企業會產生重大的機會。

要把握好「高成長」和「大事件」這兩類投資機會,都需要兩個方面的素質,一是對未來的洞察力。未來的方向和趨勢在哪裡?什麼是這個社會未來五到十年的重大需求?第二是對人性的領悟和理解。什麼人具有足夠的能力和動機推動一個企業頑強的成長、推動一個大事件的發生?幾十年的工作經驗、興趣愛好、知識閱讀是一個綜合的積累,我的歷史經驗就形成了我的投資風格。


《紅週刊》:您之前把自己定位為一個價值投機者,現在還是這樣的定位麼?

陳宇:「
價值投機者」雖然有一個定語「價值」,但是大家還是落腳在投機者三個字,所以我們換個說法,叫做「投機價值」,或者叫「中國式價值投資」。


《紅週刊》:怎麼理解價值,怎麼理解投機?

陳宇:
實際上我們是依據價值投資的理念選股,依據趨勢的理念做波段。其核心在於中國的證券市場結構扭曲。三億開戶人對應3000多家上市公司,所以歷史上,上市公司的價格低於其價值的時候非常少,大部分都是溢價的。在這樣一種市場上,如何將內在價值作為買入和持有的唯一標準和理念?我們在選股上採用價值投資的方法和工具,但是在持有、操作和獲利策略上,採用趨勢投資的方法,所以說是靈活的價值投資。

《紅週刊》:剛才您也說了「事對、人對、價格對」,在中國式的證券市場上,價格對是指什麼?

陳宇:
價格對涉及絕對估值和相對估值。資本市場和產業市場有很大區別,主要還是供給有限,但是需求量太大,而這個需求完全是由幾億幾乎沒有定價能力和投資經驗的散戶所構成。在這樣的市場裡價格經常會離譜,所以要在價格低於價值的時候勇於出手。另外,也要理解這個市場特有的定價,也就是說這個價格並不真正完全由企業的內在價值所決定,即存在一個相對價值。所以在定價的時候,即需要理解企業真正的內含價值,也需要理解人們對企業價值的預期。



《紅週刊》:很多投資者只關注企業,我發現您除了關注企業,還關注市場,以及這個市場中的人。企業、市場、人都是您投資體系中的核心要素?

陳宇:
其實都是人,我們關注企業,重點就是關注人。第一關注這個企業的創始人和經營者;第二關注企業的客戶,深刻理解企業的客戶在某個時點上的需求,就能判斷其是否是在景氣週期上。第三關注散戶的情緒。這樣的企業家、產品和客戶需求,放到散戶的市場中,要設想散戶將給出怎樣的定價,低估還是高估?這些背後都是人,要去揣測人,這也是我們的特點。

《紅週刊》:在官網上,我看到投資理念裡有這樣一句話:我們用最古老的的方式去賺錢,這個是指?

陳宇:
最古老的賺錢方式來源於《史記》之「貨殖列傳」,裡面介紹了范蠡、白圭等幾個超級商神,其實還是人性,商人的本質就是把握人性。



《紅週刊》:練習太極對您投資思想帶來的最根本轉變是什麼?

陳宇:
之前看了很多書,學習各種學派的理念和思想,感覺對自己幫助最大的就是太極。是太極讓我意識到,做好私募行業的關鍵要素是「中和」。一個好的棋手,在下棋的過程中,每一招棋應該是當時盤面上最有效率的一步,不多不少,剛剛好。太極拳講究「五陰五陽稱妙手」,舉手投足永遠處於一個陰陽平衡的狀態。這使得我對多空、陰陽的變化有一個更深入的體會。股市是一個多空變化的市場,人的情緒在兩極之間交織,如果你想在這個市場長期獲利的話,要學會認識和管理自身的情緒脾性,陰陽平衡才不會被市場牽著走。


《紅週刊》:您曾說過,機構要想賺錢就要跟散戶反著來,需做到六個字「長空集、舍定徐」,這跟太極的思想是不是有關?

陳宇:「
長空集」對應著散戶的「短多散」,這是有太極的思想在裡面。從我進入到這個證券市場,就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不要說基金經理,就是隨便一個老股民,都能夠說出自己一個大牛股票的輝煌歷史。很多人都擒過幾倍大牛股,但是你會發現,很少有人炒股資產翻番。也有很多基金經理說起牛股如數家珍,但是基金管理業績卻低的令人吃驚。後來我發現,股市和實業投資有一個很大的區別,即股市這個集市大多都是外行人所組成,所以極易產生巨大的噪音和定價偏差。另外,在這個市場改變初衷和決定的成本非常小,因為你只需要點一下鼠標就行了,也即是犯錯誤的顯性成本很小,這就導致實際上在這個市場上賠率很高。

因此要想長期獲利,首先第一點就是要有辦法屏蔽噪音,第二就是要有辦法不要輕易的改變正確的判斷。在這個市場中,一個核心的噪音就是希望短期盈利,希望一勞永逸,但是我們知道除了個別年份收成非常好之外,大部分時間市場都是漲跌互現的。如果你跟著大家這種短線思維去操作的話,就會陷入到痛苦的頻繁操作中。相反,長期的投資策略可以脫身於這個噪音市場,這就是「長」字的含義。

而對於「集」字,一方面就是集中投資的領域;第二就是一旦發現了確定性較高的投資機會,資金一定要集中起來,而不是應該分散,而且是要長期集中。


《紅週刊》:「長空集」三字中,我覺得您有一個字特別重視,就是「空」字,您曾說過,空是私募的立命之本,怎麼理解?

陳宇:
越是有能力的人,他的短板越可能是「不夠」,即「空」。比如孫悟空的能力肯定比豬八戒強,但是他的法號叫悟空。能力越強的人,純陽無陰,信心膨脹,認為自己很少犯錯,內心深處很難有空的思想,但是這個世界有很多不可控的變化、困難、風險,所以你能看到非常多有才華、有能力的基金經理,前一年的冠軍,第二年變成千夫指。這並非能力不夠強,而是不能「悟空」。

股票投資市場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即你永遠不能真正確定一件事情的未來,因為導致未來的變量太多了。我們說「常無慾(常空)以觀其妙,常有欲(常多)以觀其徼」,所以說,以常空的心態才能實時把握市場上的機會。

另外,資本市場本身是一個輸家的遊戲,股市本身遵循著數學裡的複利模型。複利的要點是什麼?大家都知道1.1的10次方就是一倍,1.26的10次方就是10倍,但是大家往往忽略了,如果中間有一次回撤,可能多年的積累毀於一旦,即一年增長20%,之後一年虧損20%,最後結果還是虧損的!在數學公式裡面,虧損50%就需要上漲100%來填平。在二級市場,你必須把控制風險、控制下行的精力一倍於尋找上漲和攻擊的機會中,而絕大多數人將此忽視。所以,通常我們會分析上行收益和下行風險的風險收益比值,不能小於1:3!如果這個比值為1:1,那麼你一定會輸。



《紅週刊》:這是不是您所說過的私募生存潛規則?

陳宇:
沒錯。管理下行比管理上行更重要,因為沒有一個私募找不到牛股。


《紅週刊》:思想上對於風險已經足夠重視,在具體操作策略和手段上主要採取哪些方式?

陳宇:
第一,我們越來越集中投資於擅長的領域中,之前投資過週期股,現在只投資高成長和大事件;第二,我們具備越來越強烈的空的思想,所以在超越自己熟知的領域,或者股價遠遠超越企業價值時,空倉的比例越來越高。

《紅週刊》:您還提出過機器思想,是指在對沖基金裡使用各種工具從而盡力避免人的主觀情感和判斷,這是您的發展方向?

陳宇:
在股市裡賺錢要靠對人性的把握,財務和金融工具其實是在更好的幫助我們選擇機會。中國是散戶市,使用工具對散戶的行為進行量化可以進行套利。中長期來看,股市最終會消亡,因為當金融工具豐富到一定程度,特別是運用云計算做人情緒的對手盤來進行套利,長此以往,人會被機器所打敗。我們可以看到美國所呈現的歷程,一個就是越來越機構化,散戶逐漸消亡;一個是美國的量化投資佔比越來越高。


對市場的看法

《紅週刊》:對於房地產,您的博客從去年就開始談北京房價類似於股市的6000多點,現在您對北京房價的看法還是這樣的麼?

陳宇:
從未改變。北京這個城市最大的問題就在於它是一個信息集散地,是一個首度經濟,而在中國北京並不具備好的現代工業的基礎,所以這個城市隨著政府的改革,很有可能改變職能,就像公務員考試一樣,越考越難,越考人越多,因為它可以帶來利益。而從長期來看,這樣的利益會減少。文化中心、教育中心、政治中心等,所有這些帽子都來自於之前的過度集權,從長久來看北京的競爭力不足以支撐目前的房價水平。能夠推升這個城市房價的因素從長期來看在慢慢消亡。而且,我認為人對房子的中期需求已經到頂,可支付的購買能力已經被透支,現在只剩下不可支付的購買慾望了。


《紅週刊》:不看好房價,也不看好房地產板塊,但是我覺得您對萬科有很深的情結。

陳宇:
年輕的時候「同桌的你」沒追上,半老徐娘的時候開個玩笑,哈哈,其實也不想再跟人家怎麼著了,他們的時代過去了。我覺得萬科值這個錢,但只是說已經很難掙大錢了,不再是我們高成長的研究範疇了。


《紅週刊》:您認為不久的未來即將迎來超級繁榮,很多還是在大消費領域中,如果連房子這樣的消費購買力都被透支了話,那麼這個超級繁榮真的能夠繁榮麼?

陳宇:
這就是中國的特點,是一個差異化非常大的社會,已經形成了不同的階層,不同的階層處於不同的消費階段,就未來十年來看,中國將進入到一個新的經濟週期。

從經濟的三駕馬車來看,一是出口,目前我國各種資源的成本都在上升,對於國外的進口商來說,我們已經沒有套利價值,這方面的需求將下降,所以下一階段中國整個出口必須完成一個升級。前一階段我們的比較優勢是便宜的人和地,但這個階段已經過去了。下一個階段什麼會便宜?越來越多的電子產品以及消費品會在中國生產,因為中國的消費基數大、市場廣,手機、汽車等一賣就是好幾千萬件,將會攤薄這個產業很多成本。原來要賺價格的錢,現在要賺規模的錢,所以我們看到,機電、電子類產品出口比重在上升。

二是投資,也即是政府消費,前一個十年政府主要以基建投資為主,政府印鈔票主要買水泥、修鐵路、蓋房子,但這些目前不行了,政府將從「買發展」轉變為「買安全」,國家方方面面遭遇著安全挑戰,所以接下來政府要想將錢花在刀刃上,目光就會轉移在「安全」上,這裡面有很多投資機會。

第三就是老百姓的消費,過去十年老百姓沒消費麼?消費了,都消費在房子上了。未來中國人還會消費什麼?一個大的趨向就是從買房到買健康、買娛樂,時髦的消費品和虛擬的文化消費,比如電影、遊戲等,人們消費結構的改變是新趨勢,裡面有大需求、大牛股。

《紅週刊》:2014年一季度,您說最多的一個字是「等」,在等什麼?等這些大牛股出現合理的價格?

陳宇:
事對,人對,價格對,一半是在等價格;另外四分之一是在等風險的釋放。現在這個市場不平衡,傳統的藍籌價格便宜,但是風險大。這裡的便宜是從PB/PE角度來看,其靜態回報率較好,但是以房地產為首的企業隱含著不可知的風險,所以從動態來看,風險不可控,動態價格並不理想。新興的成長股,卻是未來風險小,現在價格高,正好相反。從風險收益比至少達到1:3這一要求來看,兩者都不合適。

還有四分之一是在等一些新的股票以及新的投資工具上市。對於IPO,歷史統計數據顯示,新股三年內股價翻番的比例達到10%以上,3%-5%的公司會實現3-5倍的上漲,這也就意味著上市1000家,有三五十家翻三倍的機會。

《紅週刊》:您也說過「2014年是一個分水嶺,2015年牛市將開啟」,現在的大背景是在轉型期中,很多人認為「轉型無牛市,改革殺估值」,您說的大牛市真能來到麼?

陳宇:
牛市已經來了,其實從2012年就已經開始了。2013年結構化的牛市非常明顯,這是一個扭曲的市場。在過去幾十年裡,大量的企業並不能代表整個經濟的發展,只看指數判牛熊沒有意義。我希望2015年是個全面的牛市,其基礎就是兩低——低風險和低價格,這樣要求新股大量發行,經濟企穩等,我們繼續騎驢看唱本。

《紅週刊》:一季度GDP增7.4%,有人預測下半年可能降准等,對於下半年貨幣政策的看法是?

陳宇:
我覺得寬鬆不了,沒戲!過度寬鬆和過度緊縮都會危及到國家安全,所以只能是緩慢的收緊,就像一個重病患者,不能下猛藥,也不能不下藥。毒癮很大,一點點戒吧。

《紅週刊》: 但是中國歷史上幾次所謂的大牛市,都跟這個「水」有很大的關係,按照緩慢收緊的判斷,為期一兩年後的牛市能啟動麼,再次表示懷疑。

陳宇:
還是那句話,牛市已經開始了。新經濟在國民經濟體中所佔的比例很小,不像銀行和房地產,存量的這點「水」玩新經濟,夠了!



《紅週刊》: 三中全會以來,對於土地制度的改革,大家討論比較多,因為它不僅涉及到房子,還涉及到糧食安全等,所以這個土地制度能夠真正放開麼?

陳宇:
這是我們最後一個洩洪區,最後一個不得已而為之的策略。它的核心邏輯是這樣的,如果我們過剩的產能不能消化,出現極度的通縮,國家印鈔票會造成危險,只能採取定向印鈔票的方式,即不向城裡人印,向農村人印(過去的三十年主要是向城裡人印鈔票)。現在要做的農村土地確權就是引而不發,不敢發,但是事到臨頭,兩權相傾取其輕,到不得不發的時候,這也是一招,也是最後的一招。

《紅週刊》: 前幾天出台了一個「定向降准」的政策,這是不是和您說的邏輯一樣?透露出的信號是什麼?

陳宇:
核心信號是貨幣政策很難全面寬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709

《餿油風暴1》稽查無方 只能靠不識字老農舉發 三管齊下 讓台灣不再「與豬爭食」(042-046)

2014-09-22  TCW
 
 

 

餿水油案情越演越烈,更荒謬的是,若非老農自行蒐證舉發,本案恐不了了之。除了痛罵政府無能、廠商無良,必須由稽查人力、廢油回收、毒油檢驗三管齊下,才能保護餐桌上的食品安全。

撰文‧何欣潔、鄭閔聲、賴若函餿水油案情如滾雪球般越演越烈,中央、地方都必須負責,長期未修改的油品檢驗方法,也是幫兇。這次事件爆發,外界普遍質疑屏東縣政府執法不力,才讓大量問題餿水油流入市面,但面對遍地開花的食安問題,整個政府從上到下,都有徹底改革的必要。

強化稽查人力〉

地方增設預算、前線人員

媒體報導揭穿餿水油醜聞的英雄,是一名「不識字老農夫」,他在二○一一年至一二年間,與另外兩名農民前後五次向屏東縣環保局檢舉,指主嫌郭烈成的地下工廠廢油汙染環境,但只看到環保局來過一次,由於多次檢舉無效,他遂自掏腰包買器材蒐證,去年十一月向台中市警方報案,警方蒐證後將全案報請屏東地檢署指揮偵辦,經半年多追查,終於破獲,逮到郭烈成、強冠公司及上下游業者,也讓屏東縣長曹啟鴻鞠躬道歉,五位局長下台負責。

屏東縣副縣長鍾佳濱說明接獲檢舉處理情況,他表示,一○年十月,衛生局接獲檢舉,但郭烈成對稽查人員宣稱,他將收集的下腳料(剩餘肉品)煮炸成油脂後,供應高雄順德企業行做飼料或肥皂原料。衛生局函請當時高雄縣衛生局協助調查,高縣府於該年十二月函覆指出,油脂確實為化工及飼料用。

一一年一月至一三年七月,屏東縣衛生局又六度接獲檢舉,其中一一年三月稽查時,郭烈成有出面解釋工廠並未運作,只是儲存廢油,稽查員最後僅以廠外水溝有殘留動物油脂,開出一千兩百元罰鍰處分;之後五度稽查,工廠皆大門深鎖,只能在周圍水溝採樣,僅再開罰一次三千六百元。

屏東縣政府說辭與老農的爆料兜不攏,但顯然縣府在接獲檢舉時雖有出動,卻未盡力稽查。對此,鍾佳濱喊冤說,因衛生、環保單位查廠時未掌握明確違法事證,加上第一線稽查人員不具司法搜索權,才無功而返。

「這種食安稽查工作,宛如空手搏惡龍!」屏東縣衛生局食品安全科科長李佳芳感嘆,第一線人員手無寸鐵,常受廠商威脅,人力又吃緊,縱然有心替眾人揪出惡質廠商,也常心有餘而力不足。事實上,各級食安稽查人員發出這樣的心聲,已經不是第一次,但外界次次提出批判均宛如「跳針」,從未被徹底檢討改善。

早在一○年,監察院提出的《各縣市政府衛生局之預算與人力不足》報告就指出,各縣市政府衛生局編列之食品衛生業務經費偏低,僅為國際人口相當城市的八分之一,根本難以執行例行食品安全把關工作。

以一三年為例,各縣市食品衛生預算合計為十億三千餘萬元,折算下來,每名台灣人僅分配到五.七八元,被監察院評為「捉襟見肘」,根本無法應付層出不窮的食安事件。

向彰化學習,借調搜索權至於第一線稽查人員,國家給予的人力支援也少得可憐。根據衛福部食藥署的專案調查,一一年各縣市的食品衛生專責人力,全台僅有二一九人,歷經多次食安風暴後,一三年勉強增設為二四○人,人力依舊單薄,根本無法應付黑心廠商、落實稽查工作。

除了人員、預算不足,屏東縣政府再三喊冤的「稽查員不具司法搜索權」,也是老調重談。在去年的混油風暴,就有資深稽查員指出,如大統長基公司董事長高振利這類黑心食品廠商,對付稽查都很有一套,對稽查員動輒大聲斥罵,找民代關說、拒絕交出關鍵證據。但彰化縣政府衛生局並未氣餒,主動與檢察官合作,才連手破獲混油案。

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表示,自從大統事件以來,「彰化衛生局一直與檢察官保持熱線,隨時交換情報,養成很好的默契,幾乎不會再發生稽查員被拒絕查廠、不得其門而入的問題。」由此可見,欲擺脫第一線稽查無力的困境,除了各級政府必須增列預算、加派人力之外,地方政府須改進消極心態,除各局處應加強聯繫、定期會報,也應效法彰化作法,在廠商拒不配合時,適度借重檢察官的搜索權限,才不致淪落到讓老農自行蒐證舉發,落入公權力失靈的窘境。

管制廢油流向〉

指定加工處理廠,如實登錄雖然屏東縣政府無法卸責,但長期怠惰的中央政府,同樣難辭其咎。除了未善盡把關職責的衛福部,本應掌握廢油流向的環保署,竟一問三不知。

然而,早在○八至○九年間,環保署便委託中興工程顧問公司進行《廢食用油回收、PVC管制及一般廢棄物清除處理成本估算專案工作計畫》,研究清楚指出,根據現勘訪查與精密計算,台灣廢食用油產生量約八萬八千公噸,回收量約五萬八千公噸左右,但仍有許多未經申報的廢食用油,被轉賣給私人業者收購。

這份研究並警告:「廢食用油以往之回收管道,多由私人回收業者清運回收,並經簡單前處理後,即轉售予相關業者回收再製或再利用,因其仍具經濟價值,不被視為廢棄物,亦無相關法令規定,故其回收業者多不具清除機構資格,相關環境衛生情形及後續再利用流向亦無法掌握,是否因再製成回收油經攤販、夜市等途徑重複使用。」五年前的研究仿如預言,環保署卻置若罔聞,終於釀成大禍。根據環保署事發後的清查與統計,五年來的廢食用油量維持在六.七萬至八.八萬噸之間,官方有把握的回收數字,卻始終在六千八百至三.七萬噸左右,超過半數流向不明,今年上半年甚至有一萬一千餘噸銷往國外。而這些均是大型連鎖速食店與食品製造業的申報數字,還不包括餐飲住宿與小吃攤販業者數量,估計實際數字更為驚人,環保署迄今卻無法全數掌握。

擬配套,重啟生質柴油計畫此外,已推動六年的「生質柴油計畫」五月喊卡,更可能間接使得國內的廢油大量流入黑心工廠。

經濟部表示,生質柴油政策喊停,是因為有許多加油站反映,生質柴油會導致油槽的油泥累積、車輛濾網堵塞和熄火。台北科技大學化學工程與生物科技系教授陳奕宏質疑,政府僅因少數加油站反映便貿然停辦,「反而讓廢食用油流入不該使用的地方。」何況,同樣推行生質柴油的歐美日韓等國未見此問題發生,據他了解,台塑和中油直營加油站也都沒有發生類似問題,推測可能是某些加盟店的油槽儲存環境不良所導致。

「台灣的油槽多在地下,環境好壞差很多!」陳奕宏認為,當年經濟部在推動生質柴油作為燃料時,應該做好配套措施,仿效國外對於加油站的油槽環境、防治淤積方法做好規範,或許可以降低沉積物的問題。

他指出,經濟部能源局推行生質柴油政策,柴油配方改了三次,其中也牽涉到柴油含硫量的降低,因此是否因生質柴油導致油槽、油管阻塞等問題,仍需要時間釐清,但在這段時間內,無處可去的廢食用油將到處流竄。

無論如何,已經怠惰五年的環保署,應盡速著手制定辦法,仿效日本建立「廢油處理制度」,不但在每個環節詳細登載、記錄廢油流向,並規定廠商僅能將廢食用油運至指定的加工處理廠,且要如實登錄,違者便處以吊銷營業執照的重罰,才能遏止歪風。

前述研究也建議,應研發廢食用油的多元用途,飼料添加物、肥皂與機械加工用油,都是可行的方向。環保署實應積極作為,提高誘因,以鼓勵合法業者。

嚴格檢驗油品〉

定期檢討,加驗可疑物質末端的檢驗工作,也是一大漏洞。目前衛福部公告的油品檢驗項目,包括重金屬、黃麴毒素、酸價、苯駢芘與總極性化合物,這幾項不但與餿水油關係不大,廠商只要改變製程即可騙過檢驗儀器,專家也指出,餿水油中驗出苯駢芘的機率不高,總極性化合物也可以鹼化、物理性精製等方式來加以去除。簡言之,以現行衛福部的檢驗項目,很難檢驗出餿水油。

但早在一九八五年,知名媒體人楊憲宏便揭露,台灣已有餿水油流入市面,亂象若不能遏止,未來的台灣人將「與豬爭食」,如今不幸言中。

楊憲宏質疑,衛福部僅對一般油脂產生的有害物質進行檢驗,「就好像病人說他想檢查心臟病(餿水油),衛福部卻只幫他量身高體重(一般油品檢驗),就宣布他很安全,這樣對嗎?」綜合資深稽查人員與檢驗單位建議,未來衛福部應考慮加驗丙烯醯胺(acrylamide),方可大幅增加檢驗出餿水油的機率;專家分析,工業用豬油有屍體肌肉或內臟未去除乾淨的疑慮,讓微生物滋生,可能在加熱提煉油過程中,促進丙烯醯胺的生成。

此外,如果在豬油中出現雞、牛、魚等其他動物的油脂反應,也表示摻進了非法回收油,衛福部應盡速建立油脂資料庫,以利比對。檢驗項目也該定期檢討,以防黑心商家規避檢驗的技術推陳出新。對此,衛福部低調表示,會考慮納入研議。

沒人扛責任,食安永無寧日除了加強油品檢驗,醫師出身的立委蘇清泉,也向行政院長江宜樺提出建言,政府應比照「消防技師」制度,讓「食品技師」發揮應有功能,「全台目前有一千多名食品技師,權責與角色定位都不夠清楚,若能讓他們專責追查食品源頭,並簽名負責,由他們把關,可改善食安問題。」台灣在一年內接連爆發大統混油案與餿水油事件,消基會祕書長雷立芬痛批,行政院團隊自衛福部、環保署到海關都表現得荒腔走板,沒有擔當,中央政府各部會、地方政府各局處之間的橫向聯繫,也都大有問題。

她點名,衛福部長邱文達應下台負責,如果江宜樺認為邱文達須留任善後,「最高行政長官江宜樺就應下台負責。」否則台灣的食安風暴接二連三,消費者永遠沒有一口安心的食物可吃。

地方食安稽查

「缺人又缺錢」

各縣市衛生局人力從2011年全台219人,增至2013年的240人

缺人

稽查員1人把關 國人9.5萬人

缺錢

各縣市衛生局2013年

食品衛生預算10.3億元

5.78元/人

資料來源:監察院

近三年,颳起六次食安風暴

2011/5

塑化劑事件

以非法塑化劑取代棕櫚油製成起雲劑,以降低成本,波及飲料、糕點、麵包,恐影響生育功能。

2013/5

毒醬油事件

《今周刊》指出,「雙鶴醬油」因使用鹽酸去快速分解原料,造成致癌物單氯丙二醇含量超標。

毒澱粉事件

在粉圓、豆花、肉圓等澱粉類食品添加順丁烯二酸,經動物試驗證明對細胞有害。

2013/10

大統混油事件

以廉價棉籽油與葵花油冒充特級橄欖油,並添加銅葉綠素,恐造成人體肝腎負擔。

2014/4

肉品保水劑事件

在肉品中填充保水劑增加肉品重量以謀取暴利,保水劑中的磷酸鹽等物質,恐造成腎功能不全。

2014/9

餿水油事件

加工處理廢食用油、工業用油後,充當食用豬油販賣,內含過量鉛、苯芘恐傷害神經發展並致癌。

製表:張佳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467

【飲食籽】福島老農重振天干柿

1 : GS(14)@2016-03-11 13:32:35

宍戶里司堅持種植有近百年歷史的天干柿,誓要挽回家鄉名物的聲譽。



【飲食籽:識飲惜食】福島,名字雖然帶福,但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二○一一年一場核災,導致福島人家園盡毀。對福島人來說,重建家園也許並不難,難的是要重建外人對他們家鄉的信心,所以五年來他們不斷投放資源,甚至幾塊錢的一個柿,也可以花費幾百萬港元去研發新儀器,為的只是一口安心。當香港人愛去遊日本的同時,實在不應以輻射為由,就抹煞了人家背後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至少這份對家鄉出品永不言棄的精神,已經值得尊重。


甫聽到宍戶里司說自己今年差不多六十五歲時,我不禁驚訝其樣子比真實年齡老,這應是因長期勞碌而造成的。這位老伯伯出生於福島縣伊達市,距離輻射重災區約五十公里,那裏是蔬菜水果的盛產地,也是福島北部特產「天干柿」的發源地。天干柿是由新鮮柿生曬而成的柿餅,而宍戶先生自小學種柿,直到十九歲讀完高中就正式入行做柿農,至今已四十五年,「核災後的那年,足足有二十五萬棵柿樹不能繼續生產,看着滿地都是被遺棄的柿,我覺得這些柿都在哭。」宍戶先生一提到核災就微微蹙起眉頭,但他明白有責任確保自己種的柿能安全食用,因為吃進肚裏的柿,是身體營養的一部份,所以他也只好忍痛將那些有問題的柿銷毀。


採訪當日,宍戶先生帶來了一些天干柿給我們吃,一口咬下,並不像平常吃的柿餅般乾身,反而順滑而多汁,口裏甜如蜜。

災後自發除污 研發儀器測輻射

災後停產的兩年間,他與其他農民都自發開始除污工作,例如用高壓沖洗器洗乾淨樹皮,希望能使附在樹皮上的放射性物質盡量減少;樹皮容易硬化的果樹,則直接削除它表面的硬皮,「我們甚至會將整棵樹解體,因為即使樹幹看不出受污染,也要看樹心有否受污染,但過程很辛苦啊,很多農民都弄傷要入醫院。」看着宍戶先生哀傷的樣子,我確切地感受到他們捍衞家鄉出品的決心,即使被人指摘種出的水果有問題,仍嘗試努力挽回別人的信心。「我很害怕福島以後再沒天干柿,這個柿已經種了九十三年,我不能讓它就這樣消失在我手上。」宍戶先生有點激動地說。後來幸得縣政府農林水產部幫助,由播種時篩選哪些柿可以繼續生長,到收成時檢測哪些柿可以順利出產,宍戶先生的壓力才大大減輕。縣政府更資助柿農過百萬研發「非破壞式輻射量檢測儀」,因為以往是抽樣切碎柿乾檢測輻射量,但有了非破壞式檢測儀後,則可以確保每盒出產的柿乾都經過檢驗。問他覺得要外人對福島食品重拾信心難嗎?他猶豫了幾秒,但很快就開懷地說:「我覺得不難,因為很多試過天干柿的人,在停產那兩年都說很想尋回那種甜蜜的味道,這是其他品種的柿不能代替的。」看着他那充滿樸實笑意的臉,我也不忍心在那刻說這其實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但願有一天福島真的可以不再以輻射聞名,而是以他引以為傲的天干柿而為人稱道。





福島產的加工食品如天干柿,現在可直接入口香港,但因天干柿仍未回復到災前的產量,暫只供內銷,本地未見有售。

當地農民一直用高壓沖洗器沖洗樹皮,希望能夠盡量洗走附在樹皮上的放射性物質。

有了非破壞式輻射量檢測儀後,現在每盒出產的柿乾都經過檢驗,檢測一盒柿乾需時90秒至120秒,頗為費時。



港超市有售福島清酒

自福島核災至今,本港食物環境衞生署頒佈的禁令依然生效,禁止來自福島、茨城、櫪木、千葉及群馬五縣的奶類、奶粉、蔬菜和水果進口,而其餘食品如肉類和禽蛋等,只需附有日本政府所簽發的輻射證明書則可入口。不過酒類並沒受禁,有日行經某大型超市時,意外發現清酒櫃上竟然有幾支來自福島縣的清酒,向食環署轄下的「食物監察及管制科進出口小組」查詢下,才知道酒類及加工食品的禁令均未有清晰指引,換言之只要有輻射證明書,清酒等酒類及天干柿等加工食品也可以進口來港。



大型超市的清酒櫃上,可找到福島縣產的奧之松吟釀。

宍戶先生看着災後滿地都是被遺棄的柿,覺得很痛心。

從前是用人手削皮,現在都用機器代勞。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記者:黃子卓攝影:許先煜編輯:謝慧珊美術:黃創泰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311/1952432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7641

【動畫】唔識湊仔4子皆夭折老農再得長短腳B女

1 : GS(14)@2016-12-07 08:00:53

年過六旬生下女兒,對四川資陽市61歲的胡志飛來說,老來得女本是一件很高興的事。然而,盲人妻子在女兒出生6個月後因病去世,如今女兒1歲多了,不但不會坐立,不會說話,還出現長短腳等問題。胡志飛終日忙着上山種地,將女兒獨自留在家中。村民稱,小女孩出生前,胡志飛和妻子先後生育了4個男孩都夭折,未活過1歲,與他不擅照料孩子有關。據多名村民稱,他是個「種地狂」,每天早起摸黑忙着種地,甚至經常晚上九、十點還拿電筒在山上幹活。胡志飛回家做飯的時間也不太固定,「他(胡志飛)妻子患病去世後,他白天便將女兒一個人放在家裡,要麼放在床上,要麼放在小孩用的背簍裡。」一般小孩1歲零1個多月,至少已開始學走路,能咿咿呀呀說些話。但胡志飛的女兒除了偶爾哭泣外,不但不會說話,根本無法站立,眼睛看上去也不太正常。上月初經鎮政府協調,南津鎮衞生院替其女兒進行身體檢查,發現小女孩雙腳長短不一,不會坐立,反應遲緩,營養嚴重不良,不少身體指標均不達標。醫生推測,小女孩雙腳長短不一,腿部可能曾遇骨折。村民們擔心小女孩會重蹈4個哥哥的覆轍,因此希望有福利機構或熱心人士領養女孩,讓她得到更好的照顧。胡志飛對此也表示願意。據悉,女兒的午飯也是稀飯,只是稀飯中多了幾片肥肉。在近一個小時的餵飯中,女兒半躺在他懷中,他邊對女兒說「多吃點」,邊將稀飯和肥肉塞進女兒口中。而他的女兒僅長了一顆牙齒,一位在場的村民擔心小女孩被噎着,不時提醒他應將肉剁碎。胡說:「她餓了的時候,都是一口就吞下去了。」這讓村民很無奈,對內地記者說:「你看嘛,他根本帶不到娃娃。」本月1日下午5時許,南津鎮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針對胡志飛的家庭情況,相關部門此前已將胡志飛納入低保對象,並助其重建房屋。此外,民政部門也會在平時進行臨時救助,但因小女孩不屬於孤兒,不能交由兒童福利院照顧。鎮、村幹部也積極勸說胡志飛,希望他給多些時間學習照料孩子。目前,已有愛心人士願資助胡志飛女兒一些生活物品。綜合報道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207/1985784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859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