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友嘉朱志洋版圖跨九國 25年產值翻四萬倍 專獵歐美百年工具機的台灣併購王

2014-12-15  NCW

 

友嘉實業總裁朱志洋靠著併購,事業版圖橫跨九國,旗下二十六個品牌累加的歷史突破兩千年;他深信老品牌如同大樹,根扎得深,才能開枝散葉。他到底是如何將這些併購的公司轉虧為盈?

撰文‧ 蔡曜蓮

由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和《今周刊》主辦的﹁金鑫獎﹂於八日晚間圓滿落幕。此獎項是為表揚以併購策略,帶動台灣產業升級,提高國際競爭力的企業。今年最大贏家無疑是友嘉實業。友嘉實業以去年底併購德國MAG集團案例,獲得「年度最具代表性併購獎」和「最具影響力獎」兩大獎項;此案例不僅是近幾年全球工具機業最大併購案,也助友嘉打入歐洲工具機市場。

友嘉總裁朱志洋有併購大王美譽,業界對他併購實績並不陌生。然而這幾年,友嘉併購腳步更快更積極,光去年就有七家,今年進度除六家日本企業外,年底前還有德國、韓國、印度各一家企業併購將陸續完成,總計九家。透過併購成功打入工具機技術尖端的日本與德國,讓台灣技術更上一層樓。而他個人也得到本屆金鑫獎的「卓越成就獎」的肯定。

專挑老公司下手

傳承品牌頂尖技術

台灣製造業以代工起家,薄利低銷出了名;從代工跨到品牌行銷,成功立足的寥寥無幾。但朱志洋卻能品牌製造一手抓,精準併購不只使旗下品牌軍容壯盛,從製造來說,其他台灣廠商還在逐水草而居的尋找廉價勞工時,友嘉已經踏入先進國家的高端競賽,在工資、技術、市場都比台灣強的地方廝殺。

談到未來願景,朱志洋雙眼都在發光,「明年投資併購的金額肯定超過一億美元,對台灣的投資也會繼續加碼,明年三月台中新廠會開幕,一六年友嘉預計要以控股公司的形式回台興櫃,一七年上市,如果情況順利,也許再加碼投資五十億新台幣在台灣蓋新廠。我估計上市時國際版圖已經超過十個國家,而且八成都會坐落在先進國家。屆時營收希望能達成一千億元的目標,更希望在二○二○年實現世界第一大工具機集團的夢想。」一九八九年,正是二十五年前,當友嘉集團的營收破四億元時,工具機事業群的營收大約一百萬元,占整個集團的貢獻不過滄海一粟;然而,透過不停的整併,目前旗下有二十六個品牌,橫跨九個國家,一三年工具機事業群的營收已經接近集團總營收的六成,約四百一十億新台幣,在二十五年間,營收飆漲超過四萬倍。

談起併購,人人都明白這是擴展事業版圖的捷徑,但失敗的案例所在多有,哈佛商業評論曾研究,全球公司每年約花兩兆美元在收購公司,收購失敗的機率介於七成到九成之間。但檢視朱志洋的併購歷史,在他的調整下,公司往往可以由虧翻盈。

為什麼朱志洋的併購成功率可以比別人高?

朱志洋說,併購的第一要訣無非是慎選標的。他專挑歷史悠久的公司下手,「現在歐洲、亞洲、美洲最老的工具機品牌都在我手上。只要我不賣,這些歷史都會繼續傳承。」他神情略顯得意,畢竟他旗下品牌的歷史累加已超過兩千兩百年。

專挑老公司是因為他相信,「這些歷史悠久的品牌,雖然走下坡才被買下來;但過去的戰績不能抹殺,就像卡地亞、蒂芬尼,怎麼落寞都是精品。高端品牌一台工具機單價能賣到一千萬美元一台,台灣最多是二十萬美元一台,兩種價值不能比。」這些品牌最讓人垂涎的當然是頂尖的技術,朱志洋會將購自先進國家的技術轉移到成本較低的區域生產,提高利潤;他並整合旗下事業體的行銷網絡,在各地的友嘉辦事處都能買到不同品牌的產品,並統一集團後端的研發平台,藉此壓低成本與發揮併購綜效。

但是,要收購百年老店,也不是有錢就能成交。以併購德國MAG集團的案例來說,雖然公司連年虧損,銀行負債三十七億元,朱志洋想收購時,德國政府仍小心翼翼,深怕朱志洋一接手就會裁員或惡性倒閉。

朱志洋前前後後向德國政府說明了三次營運計畫,最終以個人名譽簽署保證不裁員,德國政府才將併購案放行。七個月的時間,他不僅還清貸款,還讓公司轉虧為盈,「這讓他們很震撼,想不到一家這麼小的台灣企業,口袋這麼深。」

把錢花在刀口上

平時都住「無星級」

至於如何讓公司轉虧為盈,朱志洋說:「最好的管理就是不要管理。這些老公司可維持百年一定是因為有良好的制度支撐。我接手跟別人不一樣,我不派人,就我一人單槍匹馬,準備換管理團隊的腦袋。」朱志洋會舉出實際的數據要管理階層面對經營不善的事實。他將被收購企業的人均產值羅列清楚,並與其他廠區比較,讓管理團隊明白營運效率的落差;據此,他才能嚴格要求抓緊預算,將錢花在刀口上。

朱志洋平時不是走路就是計程車代步,出國飛再遠,都擠經濟艙,住宿都是「無星級」。但MAG子公司總經理出入是最高檔賓士,搭的是頭等艙,住的是五星級;面對朱志洋的作法,總經理說:「頭等艙是身分的節儉,我是總經理,我出去沒有坐頭等艙,會被人家看不起。」

砸錢行銷不手軟

為一場展覽就花數億元

朱志洋當下哭笑不得,雖不要求管理階層像他一般簡樸,但起碼不該鋪張奢華,「我們台灣公司抓預算猶如扭毛巾,擰乾了還得用火烤過,搾得涓滴不剩;這些貴族公司像剛從水桶拉起的毛巾,溼淋淋地一抓,隨便都能擠出汁。」朱志洋節省是因為注重每分錢的邊際效應。在行銷花費上,他一毛都不省。二○一三年,友嘉到德國漢諾威參展,他租下的展場面積是全球第一大,廣達四千兩百平方公尺,是其餘十五家台灣參展公司加總的二.三倍;漢諾威機場的三個航廈加路上的計程車廣告,有七成被朱志洋買下,「這幾億元的鈔票我敢花,因為這是塑造品牌形象。」工具機是台灣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而朱志洋靈活地利用併購策略,將台灣工具機從製造帶入品牌與市場,提升附加價值。

在台灣產業急須轉型的今天,朱志洋的策略不僅為自己的集團開創新局,同時也是台灣企業值得借鏡的典範。

朱志洋

出生:1946年

現職:友嘉實業總裁

經歷:輪船修理工

學歷:海洋技術學院輪機系事蹟:獲頒金鑫獎「卓越成就獎」友嘉靠併購建立工具機王國

重點品牌 重點案件數

2011年 sigma、jobs、sachman(義大利) 3 2013年 honsberg(德國)(MAG旗下子公司) 7 2014年 ikegai、tanabe、akiyama(日本) 9

資料來源:友嘉實業

打敗電子業

金融業變併購贏家

2011年舉辦第一屆金鑫獎後,今年邁入第四屆。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的理事長黃日燦表示,從第一屆的400件申請案持續滑落到本屆不足100件,顯示台灣整體市場汰弱留強的風氣正在削弱。

很明顯的,過去獨占鰲頭的電子業,今年只有一家旭泓光電上榜。而今年,金融業占了所有獎項的四成,年度五大代表性併購獎就有三座隸屬金融業。這顯示金管會喊出的「協助國內業者打金融亞洲盃」獲得一定成效。

併購可以讓公司迅速脫胎換骨,但是需要有長期的眼光。黃日燦認為,最值一提的是友嘉實業拿下三項大獎。友嘉從台灣起家,靠著併購完成海內外布局,像今年在日圓趨貶時,加快併購日本企業腳步,可說創台灣企業風氣之先,很值得企業借鏡。

2014台灣併購金鑫獎得獎名單獎項 得獎案例 得獎公司/人士年度五大最具代表性併購獎 中國信託商業銀行有限公司併購日商東京之星銀行 中國信託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友嘉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併購德商MAG子公司 友嘉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元大寶來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併購韓商東洋證券 元大寶來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中華開發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併購萬泰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中華開發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美商Alvogen併購美時化學製藥股份有限公司 美時化學製藥股份有限公司最佳創意併購獎 中國信託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併購日商東京之星銀行 中國信託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最佳海峽併購獎 從缺 從缺最佳企業社會責任獎 台灣國際造船股份有限公司/永傳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台灣國際造船股份有限公司

永傳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最具影響力獎 友嘉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併購德商MAG子公司 友嘉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卓越成就獎 友嘉集團總裁朱志洋先生 友嘉集團總裁朱志洋評審團特獎 旭泓光電股份有限公司併購德商Aleo Solar AG 中美矽晶製品股份有限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733

萬達電商估值200億 半年翻四倍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776

Img407533001

萬達集團1月4日晚間披露,境外兩家互聯網投資基金作為投資人,出資10億元,獲得萬達電商5%的股份。這兩家投資人分別是盛科有限公司及香港虛德仁道電商投資有限公司,投資後分別持有萬達電商3%和2%的股份。

萬達集團表示,萬達電商估值翻了4倍,達到200億元,創造了新創立電商公司的估值紀錄。萬達電商8月創建時估值為8.14億美元。

此前,萬達集團持有萬達電商70%股份,而百度和騰訊分別持有15%的股份。

萬達電商的目標是與阿里巴巴進行競爭,將萬達的零售商業擴張至互聯網,融合線上線下的消費者。萬達計劃將產品介紹推送至周邊客戶的手機,以此吸引顧客前往商場消費。

萬達集團在中國擁有超過100個萬達廣場,全年客流量達到15億人次。

萬達集團創始人王健林表示,他相信線上線下支付和市場推廣的融合是中國零售業的未來。這與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的觀點相反。馬雲認為,實體零售業最終將被互聯網所取代。
王健林在2013年甚至要求馬雲和他打賭,中國電子商務銷售額能否在10年內超越傳統零售。馬雲沒有接受這個1億元人民幣的賭局。

去年12月,萬達商業地產正式登陸港交所,募集資金37億美元。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266

麥肯錫:中國債務七年翻四倍 債務增長不可持續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013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發布報告稱,金融危機後中國整體債務水平翻了四倍,引發部分投資者擔憂。

中國經濟放緩是全球投資者最關註的因素之一。盡管許多投資者相信,中國政府有能力讓中國經濟軟著陸,但中國債務瘋狂的增速讓人們擔心中國經濟放緩可能不那麽順利。

報告稱,2014年中期,中國的債務負擔巨大,占到GDP的282%,其中包括政府債務、銀行債務、公司債務和家庭債務。這遠高於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也高於澳大利亞、美國、德國和加拿大等發達國家的水平。

QQ圖片20150205152402

自2007年以來,中國總體債務水平翻了四倍。2007年至2014年,中國新增債務20.8萬億美元債務,占到全球同期新增債務的1/3。債務增長最大的來源是非金融機構(包括房地產開發商)的借款。中國的公司債務占到GDP的125%,為全球最高之一。麥肯錫表示,中國的債務增長不可持續。其中,地產相關債務比例過高,令人擔憂。

QQ圖片20150205152457

近年來,中國房地產價格快速上漲,北京上海核心區域房價已經接近紐約水平。

QQ圖片20150205152511

麥肯錫在報告中指出中國債務存在三大主要風險:

-接近一半的家庭債務、非金融公司債務和政府債務與房地產直接或間接相關。

-地方政府債務激增,許多可能無法償還債務。

-中國約1/3的現有債務來自於影子銀行。

麥肯錫在報告中表示:“一個可能的擔憂是房地產泡沫破裂,加上地方政府財政不可持續的影響可能導致中國的債務違約潮,損害銀行業並使得投資影子銀行的投資者遭受損失。而到那時,中國政府可能援助金融行業,從而避免全面爆發的金融危機。”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828

她的旅遊網賣專屬優惠 業績翻四倍 別人免費、Indagare收年費 卻讓頂級客甘願掏錢

2016-06-06 TWM

旅遊雜誌編輯梅莉莎.?畢格.?布雷利 (Melissa Biggs Bradley)九年前在創辦旅遊網站Indagare(拉丁文的「to discover」之意)時發現,會員們真正要的不單是導遊資訊,還包括計畫與行程預定。

就這樣,當旅遊業風行自助行時,紐約市的Indagare卻因強調團隊合作而大發利市。這家只有五十名員工的網路公司,去年的營業額達到一千七百萬美元(約新台幣五億一千萬元),三年內成長四二三%。

收服客戶

給得起更高檔的優惠

我們常看到的旅遊網站,通常免費提供資訊服務,透過廣告賺錢;但是Indagare的營利方式很不一樣,客戶必須支付三二五美元(約新台幣一○六三一元)起跳的年費。要讓他們甘心掏腰包付這些錢,布雷利得讓他們得到例如免費餐、客房升等、spa優惠與機場接送等等,一些在免費線上訂票網站得不到的好康。不過酒店與郵輪、航空業者不會只要你開口就給你這些優惠,只有規模夠大、名氣夠響的旅行社,才能爭取到這些東西。

布雷利為了增加談判籌碼,她先加入擁有三八○家旅行社會員的Virtuoso網路,並且憑藉這個網路的談判籌碼,在全球各地數百家酒店享有升等優惠。加盟Virtuoso到如今不到一年,已經讓Indagare取得許多額外好處,讓布雷利既有的高消費旅遊客戶基礎進一步擴大。也由於她的高消費客戶越來越多,Indagare終於取得資格,上了四季與麗池卡爾登這類奢侈酒店的最惠旅遊業者名單。布雷利說,與四季的最惠關係特別得來不易,「我們爭取了兩年才成功」。Indagare在二○一二年應邀成為Altour會員,而Altour是全球知名的大型旅行社之一。

這樣的做法關鍵在於業界團體能幫你槓桿操作,取得談判籌碼,營造品牌。

布雷利最看不慣傳統旅行社的地方在於,多數傳統旅行社的結構就像房地產公司一樣,聘用許多互不相涉的經紀人為佣金工作,結果是經紀人一般都把資訊藏著,不肯與同事分享。

打破模式

鼓勵員工合作 首重分享

布雷利要讓她的客戶享有她所有五十名員工的集體知識,所以她聘用的都是全職員工。但布雷利也了解,都是全職員工並不表示他們因此就能合作共事,因此她開始打造系統,鼓勵他們合作。她將手下「訂位專家」三到六人組成小組,一起為客戶計畫行程。

Indagare每年會全額補貼員工自己去「調查之旅」,回到公司的員工要舉行內部講解,將此行學得的東西與同事分享。布雷利說,「他們會放幻燈片,發表演說,強調不同旅遊點的差異,說明往返路線與交通工具,還有適合什麼樣的旅客。」出差回到公司的員工還必須製作一份文件,註明所有有關這個旅遊點的重要資訊,然後存入Indagare的伺服器,供所有員工分享。

如果想建立公司團隊合作的文化,不能只靠希望和微笑,得打造系統、鼓勵員工合作。

布雷利知道,幫客戶規畫行程,客戶要求又多又雜,不容易侍候,她的員工必須練就一身功夫,才能讓客戶不絕於途、讓公司財源滾滾。她因此研發一套訓練過程,不但介紹各種客服範例,還教員工「如何應付各式困境」。新進員工必須閱讀《餐桌擺設》(Setting the Table)與《取與捨》(Give and Take)這類書籍,學習怎麼服務,怎麼讓難以討好的客人也眉開眼笑。布雷利說,新進員工還得跟著老員工做學徒,「這樣他們才能與已經有一群固定客戶的人一起工作,才會體驗到客戶的種種要求與指望」。

除了訓練新進員工以外,布雷利還經常邀請高盛顧問這類教授與大企業訓練師,到公司主持客服研討會。Indagare並且舉行每周例會,讓員工根據最近與客戶以及廠商的互動,提出「有教育意義的經驗」與同事共享。

打造不同凡響的旅程

布雷利善用創意,為客戶營造了一個讓他們眼睛一亮的豪華旅行社。

撰文 / Sheila Marikar 譯者•陳曉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33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