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外媒:美國安局侵入華為總部服務器 可借此發動網絡攻擊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82205

近年來美國政府頻頻阻撓甚至封殺中國電信業巨頭華為在美國開展業務,擔心中國軍方或政府利用華為出售美方的設備竊取美國企業及國家的機密。而昨日多家國外媒體曝出,美國國家安全局(國安局)早就以美國擔心華為會對美采取的不光彩方式窺探華為:至少三年前國安局就制造了“後門”入侵華為深圳總部的服務器,獲取信息並監視華為高層通訊。 這次的告密者依然是去年披露國安局監聽全球秘聞的前國安局承包商雇員斯諾登(Edward Snowden)。《紐約時報》報導,斯諾登提供的2010年文件顯示,國安局一項代號“射巨人”(Shotgiant)的行動侵入華為自稱掌握全球三分之一人口聯系的巨型服務器和精密的數字交換器,旨在調查華為與中國軍方有無任何聯系。 但“射巨人”的意圖還不僅於此,國安局設法利用華為的技術進一步收集情報。每當華為向一些避免購買美國產品的國家出售設備時,國安局就可能通過華為的電腦和電話監控包括美國盟友在內的國家。只要總統下令,國安局還可以發起虛擬網絡攻擊。 同樣得到斯諾登泄密文件的德國雜誌《明鏡》指出,華為不是國安局唯一重點“盯防”的對象,國安局的“目標”包括前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中國商務部、中資銀行及電信企業。這意味著國安局在尋求對中國政界領導人發起數字化襲擊。 除了得到斯諾登的泄密文件,《明鏡》也采訪了一些情報官員,綜合獲得的信息發現,美國對中國政府的數字“冷戰”已經升級。雖然美國總統奧巴與馬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近日開始就限制網絡沖突進行對話,但這場虛擬世界的攻防戰顯然愈演愈烈。 侵入華為:美國"防守反擊"? 據《紐約時報》報道,五六位現任及前任美國官員透露,國安局正追蹤20多個中國黑客組織,其中半數以上隸屬中國陸軍與海軍,因為這些黑客入侵美國政府機構官網和谷歌、無人機及核武器零部件制造商等美國企業的網絡。 這些官員稱,自去年一些中國人民解放軍駐上海61398部隊的激進黑客被曝光對美國公司發動網絡攻擊以來,國安局就加快了上述情報活動的步伐。 國安局的泄密文件寫道: 我們的許多目標都通過華為制造的產品溝通聯系。我們想保證己方了解怎樣開發這些產品,接觸遍布全球的利益網。 據《明鏡》報道,國安局文件顯示,國安局入侵華為的電腦網絡後拷走約1400位客戶及華為培訓工程師的內部資料,還聲稱: 我們獲得了很多數據,多得我們都不知道怎麽處理它們。 在斯諾登提供的2010年文件中,一位國安局的分析師這樣寫道: 如果我們可以判斷華為的計劃與用意,我們希望那將讓我們推測到中國政府的計劃與用意。 《紐約時報》報道,隨著華為投資新科技並鋪設海底光纜,力求打造年收入400億美元的業務鏈,國安局開始感興趣收集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肯尼亞、古巴這類“優先度高的目標”等重要客戶的情報。 侵入華為:美式諷刺? 《紐約時報》采訪了華為的一位美國高管William Plummer,對方回答對華為成為國安局竊取情報目標一事毫不知情。 Pummer說: 諷刺的是,他們對我們的行徑恰恰是他們一直指控中國人利用我們幹的事。 如果這樣的間諜活動確有其事,大家就應該知道華為是獨立的企業,與任何政府都沒有異常的關系。 華爾街見聞網站的讀者也許都還記得,2012年10月,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的調查報告宣稱,美國企業應該避免與華為和中興有業務往來,理由是兩家中國電信企業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報告認為,必須封殺兩家公司在美國的並購。 美國官員此前重申,國安局侵入國外網絡只是出於國家安全的合法目的。 他們承認,為評估外國的經濟前景或穩定局勢,美國政府機構可能收集某些企業的數據,但那樣做是為針對某個國家的經濟制裁或相關外交反擊做準備,目的並非幫助美國企業。 白宮的一位女發言人Caitlin M. Hayden說過: 我們並未將我們收集的情報提供給美國企業,以便他們增強國際競爭力或是增加企業盈利。很多國家都不可能像(我們)這樣聲明。 奧巴馬定於下周一與習近平在荷蘭海牙會晤。正值兩國最高領導人會面前夕,《紐約時報》與《明鏡》的上述報道無疑讓美方陷入尷尬境地。 本周六訪問北京期間,美國第一夫人米切爾在大學講話時說,開放接觸信息、特別是網絡信息是一項普遍權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951

《矽谷現場》總部設在特斯拉工廠旁的台灣供應商 貿聯押對寶 翻身最強特斯拉概念股

2014-06-16  TCW  
 

 

不同於台灣傳統線材廠,貿聯選在矽谷設廠,不吃NB紅海訂單,卻靠車用、醫療走出一片天。一家矽谷起家的台廠,如何讓特斯拉買單?

撰文‧賴筱凡

就在特斯拉的佛裡曼工廠不到五分鐘車程的地方,我們來到了台灣廠商貿聯的總部,過去一年來,貿聯是所有特斯拉概念股股價漲最多的公司,也是營收貢獻率最顯著的供應商之一。

然而,卸下這些外界給予的光環,貿聯不過是一家在舊金山矽谷從零開始打拚的台廠。他們顛覆傳統線材產業的作法,選擇將公司總部設在營運成本相對高的矽谷;當其他線材廠受惠於台灣筆電產業起飛的十年好光景時,他們沒有跟上這波浪潮,卻選擇難度最高的醫療與汽車產業挑戰,靠的還只是連接線材,這是貿聯的故事。

專訪貿聯董事長梁華哲的這天,他正忙著打包行囊,回台灣召開股東會。面對近幾個月股價走跌,梁華哲倒很看得開,畢竟股價是一時,公司營運才是長遠的,問他怎麼會想創業,梁華哲揮了揮手,「都是無心插柳柳成蔭。」

總部設矽谷

吸收史丹佛高材生 接到戴爾、微軟訂單出身聯電工程師的梁華哲,一直以來都在高科技產業上班,後來卻進了線材廠創業當老闆,「做了一陣子,有點倦勤,剛好我太太的公司缺人,就問我能不能來幫忙,是這樣開始的。」梁華哲顯得有些不好意思,他既不是黑手出身,也沒有太宏遠的願景,就這麼半路出家進了線材產業。

相較於一般線材廠都將據點設在亞洲,貿聯選擇從矽谷起家。業內人都覺得,這種公司怎麼可能生存下來,美國人事費用與亞洲營運費用,一差就是幾十倍。

「如果把我們與台灣線材廠商放在一起看,當然我們的營業費用會比他們高,可是如果你把我們與歐美線材廠商泰科(Tyco)等放在一起看,你會發現,其實貿聯的營業費用算少的了。」梁華哲之所以會這麼說,主要是每次貿聯的報表與台廠擺在一起,光是營業費用就讓他們輸在起跑點。

事實不然,在梁華哲眼中,「最大的缺點,也可能是最好的優點,如果不是因為貿聯總部在矽谷,我們怎麼會有這些史丹佛等名校人才?怎麼會有戴爾、微軟、奇異這些訂單上門呢?」貿聯公司裡,就像是小小聯合國,負責業務的銷售副總是瑞典人,而負責管工廠的是中國幹部,研發則多半是台灣人。

「如果今天把貿聯擺在台灣,我不會做這門行業,一定是去做半導體業,我們瑞典籍的業務副總也不會來台灣。」在梁華哲看來,這就叫天時、地利、人和。

早在桌上型電腦時代,憑藉地緣關係,貿聯很早就是戴爾、捷威(Gateway)等美國PC品牌的供應商,然而,二○○○年台灣筆電代工廠崛起,這些美系PC廠開始將零組件採購權授予代工廠,「台灣代工廠第一件事一定是叫你砍價,不然就是用他們自己扶植的子公司。」梁華哲搖了搖頭,那是貿聯最不好的時候,就連耕耘多年合作關係的戴爾,訂單也跟著飛了。

「我們幾乎連一台筆電的生意都沒做到。」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因為台灣多少零組件廠是靠著筆電十年光景,才壯大至今日的規模,但貿聯連骨頭都沒得啃。

錯過了這扇門,那就自己再去開扇窗,「所以我們就開始做車用和醫療市場,把貿聯的線材還有連接器賣進去。」梁華哲顯然沒有太沮喪,反而鬥志更高昂。

堅持做車用

特斯拉一度付不出錢 還是撐下去一開始,他們主動去向一家美系電動車廠接洽,希望有機會能成為他們的供應商,對方將產品寄到貿聯來,「拆開都傻了,根本不會做。」貿聯車用事業群副總王燕超說,他們看準車用市場,一次就押寶三家美系電動車,而特斯拉是唯一存活的。

為了瞭解車用線材的市場,梁華哲還特地去向全球最大車用線材廠日商矢崎總業(Yazaki)取經,找來一位老師傅當顧問,從開模、設計到生產,一步步指導,才讓貿聯成功打入車用線材市場。

「車用線材與其他市場不一樣,就像一輛車的神經一樣,環繞在電動車的電池模組四周;就連工廠的生產線安排,也與消費性電子用的流水線不一樣。」王燕超說,貿聯為了擴大車用線材的業務,甚至大舉改變中國工廠的生產線。

時至今日,貿聯的車用線材佔營收比重拉高至三成,是他們當年從未想像過的。「我們很堅持,認為這個市場是對的,即使是特斯拉付不出錢時,我們也一直覺得要支持下去,幸好特斯拉真的成功了。」王燕超開著特斯拉新一代車款Model S,車內就有好幾項線材由貿聯供應,接下來特斯拉的太陽能儲電系統,也會有貿聯的線材在裡頭。

現在,別人都說,貿聯是受惠特斯拉最多的公司,梁華哲搖了搖頭,「我們當年掛牌時,提到有做特斯拉生意,根本無人聞問。其實貿聯做的市場很多,車用、醫療、消費電子,到太陽能,我只是要說,線材的市場真的能做,而且貿聯會用很不一樣的方法來做。」儘管股價有所波動,但高盛證券分析師嚴柏宇照樣給貿聯高達二一○元的目標價;但這些梁華哲沒多放在心上,他現在最大的目標是確保貿聯在對的軌道上營運,因為那比什麼都重要。

貿聯

成立:1996年

董事長:梁華哲

主要產品:

連接器與連接線

各市場佔營收比重:

IT佔40%、車用30%、

醫療8%、工業2%、

太陽能6%、

消費電子1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138

揭秘金磚銀行背後的鬥爭:中印爭奪總部 巴西做和事佬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99679

昨天,中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和南非一紙《福塔萊薩宣言》,宣告了金磚銀行的成立。 這家銀行承載著新興市場國家挑戰現有國際秩序的重大使命,但其背後成立過程卻充滿了坎坷,大家在合作的同時對強勢的中國也不無提防之心。印度和中國昨天最後時刻都還對總部位置爭執不下,直到巴西將行長讓給印度才促成最終協議。 挑戰世界銀行和IMF 與源自布雷頓森林體系的IMF和世界銀行不同的是,金磚銀行擺脫了歐美發達國家主宰的等級森嚴的秩序,是由新興市場國家搭建的全新的援助機制。平等和民主是金磚銀行最大的特點。 最終的協議皆大歡喜,金磚銀行總部將設在中國上海,首任理事長來自俄羅斯,首任董事長來自巴西,首任行長來自印度,區域性中心設在南非。 巴西財長Guido Mantega表示,與歐美主宰的IMF和世界銀行不同的是,金磚銀行“非常民主”。這從初始資金的比例也可以看出,500億美元初始資金中,每個國家均出資100億美元,各占20%。 每個成員國都有權從1000億美元的應急儲備資金中支取相應的金額。中國雖然出資410億美元,但最多能從中支取205億美元。巴西、俄羅斯和印度可以從中支取180億美元,與其出資額一致。南非能夠支取100億美元,是其出資額的兩倍。 自2001年“金磚國家”的概念被高盛奧尼爾提出之後,金磚國家在全球的影響力與日俱增。2001年,金磚國家的出口占全球份額的8%,而2011年該份額已經增長至16%。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金磚五國是金磚發展銀行的發起國,但其成員可以繼續增加。而其貸款對象也不會只針對五個發起國, 可以包括所有發展中國家。金磚銀行很快便會迎來的新成員或包括墨西哥、印度尼西亞、阿根廷等國家。 中印爭總部 巴西做和事佬 雖然有著“一致對外”的目標,最終結果看起來也“皆大歡喜”,但金磚銀行的成立過程卻充滿了坎坷。這期間各國在多個問題上始終爭執不下,大家在合作的同時對相對強勢的中國也不無提防之心,一些問題直到最後時刻才達成一致。 首先,印度和中國在初始資金規模上就存在爭議。印度希望每個國家出資100億美元,銀行的初始資金的最大規模控制在500億美元。而中國希望初始資金達到1000億美元。中國還希望出資份額高於20%,這將給中國更大的控制權。 其次,正如上文提到,在應急儲備資金的使用上,雖然中國出資最多達到410億美元,但為了公平起見,最終中國只能支取出資額的一半。 最後,在銀行總部方面,四國均在競爭。華爾街見聞此前曾提到,中國、俄羅斯、印度和南非都曾提名各自國家的一座城市作為金磚國家發展銀行的總部。但最終,還是上海笑到了最後。 路透援引參與討論的高級官員消息稱,一直到本周二,金磚國家內部依然沒有對銀行總部歸屬達成一致,中國和印度在這一問題上一直爭執不下。最後時刻,巴西提出退出對行長的競爭,將首任行長讓給印度,才最終促成了協議。 西方顯然也看出了金磚國家內在的緊張關系。對於這個旨在挑戰他們主宰的國際秩序的新銀行,他們的心態頗為微妙。比如路透就不無醋意地說,金磚銀行最終要想成功,最大的挑戰就在於“老大哥中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504

金磚開發銀行總部落戶上海 印度提名首任行長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99557

金磚國家將金磚銀行總部設在上海,而印度將提名第一位銀行行長。金磚國家發表《福塔萊薩宣言》,並表示將同時在南非建立地區中心。宣言稱巴西將提名銀行董事長而俄羅斯將提名銀行理事長。 在銀行總部的問題上,中國完勝。華爾街見聞網站此前提到,印度總理莫迪或將在本次峰會上,爭取將總部設在印度。然而,考慮到上海已經擁有建立開發銀行的相關基礎,莫迪或許很難如願以償。 巴西財長Guido Mantega表示,與歐洲人和美國人管理的IMF和世界銀行不同,金磚銀行比較民主。 最初認購資本為500億美元,由五個國家均攤。之後初始法定股本將達到1,000億美元。 華爾街見聞網站此前提到,中印的分歧格外明顯。印度希望每個國家出資100億美元,銀行的初始資金的最大規模控制在500億美元。而中國希望初始資金達到1000億美元。中國還希望出資份額高於20%,這將給中國更大的控制權。 金磚國家還同意設立1000億美元應急儲備基金,旨在打擊金融危機。中國將出資410億美元,南非50億美元,其他三國各出資180億美元。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金磚五國是金磚發展銀行的發起國,但其成員可以繼續增加。而其貸款對象也不會只針對五個發起國, 可以包括所有發展中國家。金磚銀行還需要金磚五國議會的通過,而這可能需要數年時間。 分析人士稱,中國成功爭取到金磚銀行落戶上海,是上海成為中國國際金融中心和人民幣國際化的最新里程碑。 巴西總統Dilma Rousseff稱, 金磚國家正在獲得更大的政治力量,在國際舞臺上展示他們的角色。 俄羅斯總統普京稱, 這將為預防全球金融危機提供強大的支持。建立金磚銀行還將為巨大宏觀經濟改變提供基礎。銀行將可以讓我們就發展進行聯合計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516

i黑馬深入陌陌總部:起底唐岩「移動社交帝國」的初心、原罪與理想國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812/144849.html

「我和唐岩探討過,除了吸毒之外,與異性交往應該是人類最無法抗拒的慾望」

剛剛成立三週年的陌陌,如今已坐擁1.6億用戶,估值突破10億美金——成為中國除微信之外最大的超級社交APP。

從成立伊始,陌陌就一直深陷「約炮神器」的輿論漩渦中。作為資深媒體人出身的前網易總編唐岩,卻一直沒有出來做過多的解釋和公關工作,整個陌陌甚至長期處於沒有專門媒體維護的狀態,任由外部評說,這種做事風格和社交巨頭騰訊頗像。

從陌陌誕生起,就負責陌陌產品的現任陌陌產品總監林志霖說:「媒體就是喜歡有話題性的東西,例如『約炮』。唐岩曾經對外宣稱陌陌只要做色情就剁手,似乎也沒有引起多少人關注,他們都喜歡話題性的東西」。

但作為一個新型社交平台,也很難否認這種爭議給陌陌初期發展帶來的好處,陌陌初期在幾乎在沒有推廣和借助外力的情況下(微信的快速崛起很大原因是傾斜了騰訊的原有資源),長期佔據媒體版面,成為各個輿論平台討論的熱點話題。在討論這個話題時,陌陌產品總監林志霖在與i黑馬的對話過程中,出現了文章最開頭的那句話。

在i黑馬追問陌陌怎麼看「約炮」這個標籤時,陌陌內部的聲音是一種無奈,以及些許高傲的懶得回應,一如長久以來他們對此話題的態度——對於陌陌核心團隊來說,他們並不認為喧囂的外界,能理解到他們做陌陌的初心。

在第一天決定做社交APP時,唐岩的佈局就不小。從中國最具影響力的門戶網站網易辭去僅擔任了6個月的總編職位,在那時的移動互聯網大潮衝擊下,本就對趨勢極其敏感媒體人出身的唐岩,看到了不一樣的東西。但人們長期以來要麼關注陌陌的約炮標籤,要麼關注轉身成功前總編輯的人生經歷,似乎沒有人在關心唐岩為什麼要做陌陌,陌陌的遠景,以及用戶能長期快速增長的邏輯內核是什麼。

總編輯唐岩實質上並非屌絲,他所放棄掉的東西,證明了他要的不止是一個「約炮」APP那麼簡單。

陌陌的初心,與原罪

甚至現在,陌陌的用戶增長量仍然十分驚人,唐岩在陌陌望京Soho 20層的總部門口,豎起了一塊一人高,與後台用戶數據相通的LED大屏幕,展示著陌陌用戶增長實況,這一幕情景曾經出現在描寫Facebook崛起過程的電影《社交網絡》中,極富戲劇張力。
 

\
(實時記錄用戶數的大屏幕,就在陌陌前台)

陌陌目前已經擁有1.6億註冊用戶,而日增長量仍然高達30萬左右,月增長量約有1000萬。陌陌是目前用戶增速最快的移動社交網絡,超越已經穩定下來的微信。

一直保持如此高用戶增長,是唐岩對移動社交「社交關係入口」的精準把握。

陌陌產品總監林志霖說:「當移動互聯網浪潮出現時,唐岩覺得應該完全基於移動互聯網做一個社交應用,我們是在這個理想的驅使下離開網易和唐岩一起出來創業的。」

何為唐岩設想的移動互聯網社交?在陌陌團隊的理解中,是完全基於移動互聯網屬性構建的社交體系:社交入口為LBS,位置簽到,周邊發現等基於移動設備功能搭建的,一切可能的社交關係產生方式。手機化身為每個人的ID(身份證),通過填寫個人數據,位置,人們可以根據一部手機迅速的擴展自己的社交關係,找到周邊志同道合,也讓周邊的人找到自己,從而產生互動交往。

最極致的例子,是微信之父張小龍創造的「搖一搖」,張小龍曾說搖一搖是「社交關係」的入口。「搖一搖」本身是基於移動設備功能,並能產生移動社交關係的功能——搖一搖涉及到手機的搖感互動功能,位置功能,搖到後還可以讓用戶沉澱好友關係。

當微信還沒有那麼多用戶的時候,他們通過搖一搖,語音漂流瓶,導入手機通訊錄等基於移動設備功能的方式,讓用戶和用戶關係快速沉澱進入微信。

而對於這套「移動互聯網社交關係入口」的玩法,唐岩和陌陌團隊已經爐火純青,這也是陌陌用戶增量如此巨大的秘籍。

每次陌陌迭代,關在小黑屋裡頭腦風暴的陌陌核心成員,都在思索怎麼才能基於移動設備,讓用戶能去擴張自己的社交關係。無論是最早的LBS,完善用戶資料,後來的「同鄉會」,周邊群組,興趣小組,地點漫遊......

陌陌的每個功能,都為了滿足用戶用一部手機來擴張自己社交關係的需求。當你想找到周圍你想找到的人,當你想找到當地興趣相投的人,當你想找到能一同回鄉的人...當你想基於移動互聯網找到自己想找到的人,陌陌希望你能想起它,更通過它找到了——這便是陌陌最大的野心。

但陌陌在最開始建立社交關係入口時,遭遇了微信最早也遭遇過的困境——「約炮神器」之名。人性的惡面,在最開始時都被充斥進這兩款社交產品。但後期的微信,由於是建立了更多的熟人關係,受到熟人關係的社會束縛,人們在其中的交往趨同於自己的社會身份,雖然沒有那麼多讓人興奮的東西,但「約炮」這種邪惡的交往需求逐漸被滌清出微信。

但是陌陌上沉澱的,可尋找的社交關係大部分是陌生人關係,仍然是不具備社會約束力的。沒有社會約束力的社交網絡有多離譜?看一眼匿名社交無秘便知,陌陌上眾多荒唐事無需多言。

難題:如何讓人們忘了原來的陌陌,包括陌陌自己

最近,陌陌終於開始燒廣告了。廣告上的人物都是陌陌的真實用戶,廣告也拍得十分有趣,體現了陌陌年輕化,社交擴展的特徵。「總有新奇在身邊」,把唐岩的夢想昭然若揭。

但在微博上,網友也在吐槽陌陌對陌生人社交體系管理還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雖然坐擁1.6億用戶,但i黑馬認為陌陌正經歷最關鍵的轉折期,這個轉折的成功與否,直接關係到陌陌日後能否能長成為移動端類似騰訊那樣的社交帝國——唐岩的夢想一步之遙,但也可能失之千里。

據陌陌市場部人士透露,當下的一系列廣告只是陌陌的第一個市場計劃,先把陌陌的核心體現出來,往後再慢慢介紹更細緻的東西。但就像曾經高速發展的陌陌那樣,只有改造好產品,陌陌才能真正的進化。

陌陌現在缺乏的並不是「社交入口」能力,而是「內化社交」的能力。騰訊之所以能建立獨一無二的社交帝國,是因為在需要「社交入口」時毫不手軟,所有功能(搖一搖,漂流瓶,手機通訊錄導入)集體發力,運營資源(QQ好友,功能綁定)也全部傾斜。而在積累用戶之後,騰訊又能迅速內化這些社交關係,逐步推出朋友圈,公共賬號等功能,在內部迅速建立一個良好的社交生態。

但是陌陌兩項功力,「社交入口」與「內化社交」,只有「社交入口」是強項。

當然,陌陌也意識到了這一點。i黑馬曾在這個系列廣告播出之前到陌陌總部參觀,那時他們就開始構建自己嚴格的用戶星級評價系統(用模型去分辨用戶身份真實性和交往可靠度),希望在虛擬中規範用戶的行為。但內化社交並不是一條簡單的道路,星級評價系統只是陌陌初步嘗試,怎麼構建一個如微信一樣良好的內部社交生態,陌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逼急阿北?陌陌的敵人,只有自己

最近輿論導向是——陌陌在移動端做興趣社交,開始斷豆瓣後路。而豆瓣在前幾日終於推出了自己的APP,全面進軍移動社區,常年「隱居」的豆瓣創始人阿北也出來寫了一篇文章《一個叫「豆瓣」的App》為自己的產品做推廣。

有一些火藥味,豆瓣似乎正宣誓著要奪回自己在移動端的那些興趣社交人群。

但是陌陌似乎志不在此,i黑馬問陌陌是否在做如同豆瓣一樣的興趣社交時,陌陌產品總監林志霖說:「我們並不做興趣社交,而只是滿足用戶的需求,社交需求」。

陌陌本質上有著騰訊一樣構築「底層建築」的野心,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社交工具。在唐岩的理想國中,陌陌將成為人們社交的另外一個維度,例如小區的媽媽們,如果想互相結識,討論附近的遊樂場和給孩子買衣服的地方,不用再帶孩子去小區公園游玩的方式結識,打開陌陌即可。老太太們也不用擔心去城裡孩子家住寂寞,打開陌陌發現附近有打麻將的局就可以去湊一桌,發現廣場舞群就可以求加入,快速融入當地生活。

唐岩希望能在工作,學校等傳統社交之外,搭建一個基於移動互聯網的社交方式和人脈擴展。

內聖才能外王,陌陌要成為下一個騰訊,唐岩現在不需要找對手,而是要戰勝自己的「原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551

卡塔爾投資局將以11億英鎊買下匯豐全球總部大樓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921

hsbc

英國《金融時報》周一援引知情人士稱,卡塔爾的主權財富基金——卡塔爾投資局(Qatar Investment Authority)已經同意以11億英鎊(約合18億美元)收購匯豐控股的全球總部,這是倫敦最大也是價格最高的辦公樓。這再次表明,身為全球金融中心的倫敦,其商業不動產市場仍舊十分強大。

消息人士透露,卡塔爾投資局將以略高於11億英鎊的價格從韓國國民年金公團(National Pension Service)手中收購這幢辦公樓。這一價格刷新了此前由金絲雀碼頭大廈(Canary Wharf Tower)創下的歷史紀錄,這幢大廈在2006年以10.9億英鎊的價格被西班牙房地產公司Metrovacesa收購。

在2008年,由於西班牙最大不動產開發商Metrovacesa陷入財務困境的緣故,匯豐控股不得不從該公司手中收回了總部大樓的所有權,隨後該行以將近8億英鎊(按當下匯率折算約合13億美元)的價格將其出售給了韓國國民年金公團。匯豐控股對這幢辦公樓簽有一份租期為13年的租約,而據熟知初步安排的消息人士稱,該行已經承諾將根據通脹情況來每年對租金進行審查,並承諾租金只會上調而不會降低。

去年,匯豐控股排除了將總部遷往中國香港的可能性,在歐盟對銀行家獎金實施了更加嚴格的限制性措施的情況下仍舊選擇留在英國。

雖然這項交易是英國市場上最大的單幢辦公樓出售交易,但卻並非最大的房產購買交易。去年底,黑石集團將其所持倫敦市Broadgate複合式辦公物業的50%股份出售給新加坡主權財富基金——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美國億萬富豪迪克蘭·伊茲米爾利安(Dikran Izmirlian)則已經將More London物業出售給了科威特國有房地產公司St Martins,這兩項交易的金額均達到了17億英鎊(按當下匯率折算約合27億美元)左右。

匯豐控股的全球總部大樓是由著名建築事務所Foster + Partners在2002年設計建造的。

在這項交易中,摩根大通資產管理公司擔任韓國國民年金公團的顧問機構。卡塔爾投資局和韓國國民年金公團均拒絕就此消息置評。該交易的賣方代理是GM Real Estate和JLL。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777

【獨家】美國總部緊急叫停:特斯拉與天貓合作告吹

來源: http://www.eeo.com.cn/2014/1030/267983.shtml

經濟觀察網 記者 劉俊晶 經濟觀察網記者從相關渠道獨家獲悉,本來打算轟轟烈烈參戰天貓“雙11”購物狂歡節的特斯拉已經悄悄終止了這一合作。業內人士分析稱,特斯拉單方面結束這一合作的舉動,暴露了特斯拉中國與美國總部的溝通不暢,以及特斯拉在中國市場試圖借道第三方電商繞過“直營”銷售模式的做法仍面臨極大現實難題。

在此之前的10月20日,特斯拉中國高調宣布進駐天貓商城,參戰天貓“雙11”購物狂歡節。這也將是特斯拉中國在自身官網銷售渠道之外,首次嘗試與第三方平臺聯手銷售合作。據了解,特斯拉原本為雙11當天購”準備了18輛Model S現車,在消費者在下單及付清全款後,最快五天就能“閃電提車”。此外,特斯拉還將為“雙11當天購”的客戶免費安裝家用充電樁,作為特殊優惠。

不過,這一計劃在被媒體披露後,遭到美國總部的強勢否決。特斯拉中國內部人士在接受經濟觀察網記者采訪時披露,對於特斯拉中國的這一“試水”行為,Tesla美國總部非常不滿,已經終止了這一合作。不過,據其披露,截止至特斯拉單方面宣布解除合作,Tesla天貓店已售出7輛Model S。

相關知情人士披露,Tesla美國總部不滿的原因在於,特斯拉中國與天貓的合作破壞了原有的車輛交付規則,對此前下訂單的消費者不公平。事實上,特斯拉在中國市場曾經有過前車之鑒。在特斯拉訂單生產模式下,消費者從官網申請到實車交付需等待4-6個月不等。今年年初,23名Tesla非京滬客戶提交律師函,指責Tesla沒有按照承諾以預付款的先後順序提車,甚至有消費者在交車現場怒砸新車以示不滿。

但是與天貓的合作卻規定,北京、上海、杭州、成都、深圳五個城市的消費者可以通過天貓訂購在繳納全款後5日內提車。在天貓與Tesla官網在訂購流程上區別不大的前提下,普通用戶卻要等上足足四個月。

汽車行業分析師張欣告訴經濟觀察網記者,“特斯拉單方面結束這一合作的舉動,暴露了特斯拉中國與美國總部的溝通不暢以及特斯拉在中國市場落地的難度。如何保住‘高大上’的品牌同時,又通過更多非常規銷售渠道擴大銷量,從目前來看,特斯拉中國還沒想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376

倫敦房價暴漲 警察總部也大賣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836

倫敦,房產市場,蘇格蘭場,房價,鬼城

倫敦樓市火爆,連倫敦市的警察局都抓住機會賺了一筆,叫價約2.5億英鎊(約合3.91億美元)出售總部辦公樓蘇格蘭場(New Scotland Yard),昨天以3.7億英鎊(約合5.77億美元)成交,將那座位於威斯敏斯特區的標誌性建築賣給了中東投資者。

2008年,倫敦警察局斥資1.2億英鎊買下蘇格蘭場那處房產。以昨天公布的售價來算,六年來那棟樓的市價翻了三倍多。倫敦房產生意可比打擊犯罪的回報高。

事實上,倫敦不僅市中心房產價格高漲,連豪宅也有很大需求。這次蘇格蘭場的買家迪拜金融集團Abu Dhabi Financial Group計劃將拆除47年來一直作為倫敦市警察局總部的蘇格蘭場,將那里改建成豪宅。

倫敦房地產經紀公司Knight Frank上月發布的報告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倫敦售價至少1000萬英鎊(約合1570萬美元)的豪宅成交量至少增長了三分之一。可這類豪宅最後可能落得還成為空置房。就像華爾街見聞今年年初文章所說,倫敦市中心的房產不再是普通民眾的居所,變成了富人的高收益投資,一些富人區的空置房比例達三分之一,面臨成為“鬼城”的威脅。

倫敦,房產市場,蘇格蘭場,房價,鬼城

除了住房熱賣,倫敦的商用房產也掀起開發熱潮。倫特露天集市Camden market的所有者——以色列科技企業家成立的控股Market Tech Holdings本周宣布今年會上市,該公司預計市值達7.5億英鎊。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950

倫敦房價暴漲 警察總部也大賣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836

倫敦,房產市場,蘇格蘭場,房價,鬼城

倫敦樓市火爆,連倫敦市的警察局都抓住機會賺了一筆,叫價約2.5億英鎊(約合3.91億美元)出售總部辦公樓蘇格蘭場(New Scotland Yard),昨天以3.7億英鎊(約合5.77億美元)成交,將那座位於威斯敏斯特區的標誌性建築賣給了中東投資者。

2008年,倫敦警察局斥資1.2億英鎊買下蘇格蘭場那處房產。以昨天公布的售價來算,六年來那棟樓的市價翻了三倍多。倫敦房產生意可比打擊犯罪的回報高。

事實上,倫敦不僅市中心房產價格高漲,連豪宅也有很大需求。這次蘇格蘭場的買家迪拜金融集團Abu Dhabi Financial Group計劃拆除作為倫敦市警察局總部的蘇格蘭場,將那里改建成豪宅。

倫敦房地產經紀公司Knight Frank上月發布的報告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倫敦售價至少1000萬英鎊(約合1570萬美元)的豪宅成交量至少增長了三分之一。這類豪宅最後可能還落得成為空置房。就像華爾街見聞今年年初文章所說,倫敦市中心的房產不再是普通民眾的居所,變成了富人的高收益投資,一些富人區的空置房比例達三分之一,面臨成為“鬼城”的威脅。

倫敦,房產市場,蘇格蘭場,房價,鬼城

除了住房熱賣,倫敦的商用房產也掀起開發熱潮。倫敦露天集市Camden market的所有者——以色列科技企業家成立的控股公司Market Tech Holdings本周宣布今年會上市,該公司預計市值達7.5億英鎊。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359

H&M總部直擊!小文具商如何變瑞典首富家族

2015-02-02  TCW
 

你知道掀起全球平價服飾革命的是誰嗎?從它起始之後,才有西班牙的Zara、日本的優衣庫(Uniqlo)。而它掀起的革命,影響的不僅是服裝業,還包含百貨業,甚至房地產業。

它是H&M,被品牌諮詢公司Interbrand評選為全球最有價值的服裝品牌,是全球營收第二大規模的成衣企業。

二月十三日,它將首度來台,插旗台北信義區,搶奪台灣平價服飾約百億元大餅;此舉,也將讓信義區百貨勢力再重組。別小看平價服飾業的影響力,以先前如優衣庫、Zara同時進駐的東區為例,因每日加總來客數近萬人,就讓忠孝東路四段第一排租金再漲一倍,引發店面洗牌。

有意思的是,這個品牌,是成衣界最神秘的傳奇。

創辦人,是個賣筆小文具商轉行做成衣,做到兒子變瑞典首富

它的資訊極少,哈佛商學院的個案,形容它神秘、特立獨行。從它已逝的創辦人厄林.帕森(Erling Persson)為首,到家族第三代、現任H&M執行長的卡爾約翰.帕森(Karl-Johan Persson),接受國際一線媒體專訪的次數寥寥可數,過去甚至未曾在兩岸媒體前露面。

但外界卻對它們充滿好奇。

厄林.帕森,一個賣筆的小文具商,到底是怎樣在五十五年間(編按:二○○二年過世)創造這個帝國?他不但不跟銀行借錢,最後還讓兒子史蒂芬.帕森(Stefan Persson)以超過新台幣七千億元的身價,成為瑞典首富?

他身處一個極地之國,全年平均溫度不到攝氏一度,卻能設計出賣到全球五十五個國家的衣服。香奈兒創意總監卡爾.拉格斐(Karl Lagerfeld)搶著跟它們合作,連美國第一夫人蜜雪兒.歐巴馬(Michelle Obama)都穿它的洋裝。

它的單價明明比Zara便宜六成,但獲利能力卻相差無幾,甚至,以二○一三年股東權益報酬率(ROE)來看,它是三家平價服飾品牌中,最會幫股東賺錢的公司。它,是怎麼做到的?

我們在它來台的前三週,飛到總部所在的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試圖找出答案。

經過十五小時飛行,抵達這個六四%國土被森林覆蓋、約六分之一領土位於北極圈內的國度;飛機還未降落,從窗戶看見地面,已是無盡的白。時間雖近正午,天空卻一片死灰,像永遠停留在天未亮的清晨。

瑞典鬧區,正值換季出清吃一頓麥當勞套餐,就能買一件洋裝

當地人告訴我們,這是一年最難捱的時候,日照時間僅有五小時,氣溫都在攝氏零度以下。這是個很陰鬱的國度。

這個氣候,和H&M店面的銷售氣氛相差甚遠。在斯德哥爾摩最熱鬧、宛如台北東區的Drottninggatan街上,五個街角,H&M與旗下副牌的店鋪,就有十家。在整個城市白與灰的單色調間,H&M的大紅色招牌、占去三分之一落地窗的「70% Sale」鮮紅字樣,配上一層樓高的LED螢幕、流行音樂,格外顯眼。

走進店裡,映入眼簾、被該公司內部稱為「A-Area」的重點展示區,模特兒已經換上春天的粉紅、粉紫色新款,外套、洋裝定價約新台幣八百元起跳。再往裡走,一排正打折出清的換季商品,吸引一群金髮碧眼、身材高挑的典型北歐美女駐足翻找,因為,這裡多的是一件約新台幣三百元的上衣、四百元的裙子;更往店內深處看,一雙平底鞋只要約台幣三百六十元。

一道大門,門內門外,像是兩個世界。門外,瑞典麥當勞的大麥克附飲料、薯條的套餐,必須付出新台幣近四百元,星巴克最小杯的拿鐵,也要新台幣一百七十元。換句話說,吃一頓午餐,就能買一件它的長袖洋裝,喝一杯咖啡,就能買一條圍巾,不枉瑞典是全球人均GDP第七高的名聲。

CEO現身,一身平價行頭穿自家三千元西裝,配牛仔褲、休閒鞋

我們訪問這個神秘家族的第三代,史蒂芬的長子,年僅三十九歲的CEO卡爾約翰.帕森。

他毫不避諱的分享,這個家族的致富邏輯:「錢,應該花在刀口上。」

他的服裝,很不辜負自己的論述。卡爾約翰身上沒有袖扣、沒有領巾、沒有皮帶,穿的是COS(H&M旗下副牌,單價約新台幣三千元)的西裝外套、H&M白襯衫,搭配瑞典在地品牌牛仔褲,腳穿白色膠底休閒鞋。

「H&M的經營是錙銖必較,」瑞士信貸前分析師考克若(Nathan Cockrell)接受《彭博商業週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採訪時,曾如此形容該公司。

省,是因為厄林.帕森當初創業時,是以想賣人人都買得起的平價時裝概念出發。但,H&M身在瑞典,沒有如Zara般,有西班牙的紡織聚落撐腰,也沒有如香港對手Esprit般,這麼接近中國低成本供應鏈的優勢,把成本降到最低,是厄林想到的第一個做法。

總部走一圈,人人成本掛嘴上搭小黃不能報帳,老闆出差坐經濟艙

帕森家族是這樣貫徹它們的小氣哲學。

這家公司一年淨賺約新台幣七百億元,但這家公司的大門,竟然只是扇能容兩人一起通行的透明旋轉門。大樓裡,隨處可見的,不是漂亮的服裝照片,而是「Cost-conscious(成本意識)」的標語。

H&M Home的設計師特瑞絲(Therese Kahnlund)站在簡單裝潢的辦公室裡,告訴我們:「在這裡,成本決定一切。」她解釋,在設計師畫出產品草圖後,採購人員會依原料、製作成本初估定價,「然後,我才能知道我有多少發揮空間,可以用什麼材料、畫多少樣式、加幾個裝飾……」「每個人都要有成本意識。」

我們頓時覺得很錯亂,這是個會跟卡爾.拉格斐、巴黎世家(Balenciaga)創意總監王大仁合作的品牌,但過去他們的員工坐計程車不能報帳,即使現在,出差搭飛機也只能坐經濟艙,包含卡爾約翰在內,只要在歐洲境內,也只坐經濟艙。

根據H&M二○一三年財報,卡爾約翰的年薪約新台幣四千八百萬元,不到Zara母公司英德斯(Inditex)執行長伊斯拉(Pablo Isla)的五分之一。

「只要浪費一克朗(瑞典幣),都可能對H&M造成威脅。」這是該公司內部琅琅上口的警戒詞。

無所不用其極的尋求低成本,決定了它跟Zara不同的營運模式(詳見第六十一頁表),將生產全數外包、七成亞洲製,幾乎不用空運運送貨品,讓H&M生產成本最多可比Zara減少二○%;最後,達到單價是對手的四○%,獲利能力卻差不多的水準。

整場採訪,最常聽到成本效益該花錢不手軟,找名模和貝克漢代言

不過,小氣,不足以說明這個家族致富的關鍵。在不該花錢的地方,小氣到摳門,但在該花錢處,他們,卻又大方到驚人。

和Zara每年行銷預算約僅占營收○.三%相比,H&M達三%到四%,相當於一年砸新台幣兩百億元在行銷與代言費上。他們的代言人,包含全球身價最高的模特兒吉賽爾.邦臣(Gisele Bundchen)和貝克漢。

「把H&M和Fashion(時尚)連結在一起,建立品牌差異化,是最有效的投資。」卡爾約翰說。「我不會用節儉(frugality)來形容,我們更看重的是成本效益(cost-efficient)。」

試想一下,一件王大仁自創品牌Alexander Wang的運動衫,要價近新台幣兩萬元,但在與H&M的聯名系列中,類似商品竟只要約一千六百元就能買到,是原本的十二分之一。地攤價位的產品,瞬間讓買到的人感覺賺到,自然,就吸引大批十八歲到三十五歲區間的消費者採購。

其實,H&M的服裝質料常被抱怨不佳,但是看在大牌加持與低價上,消費者就把它當作消耗品,定期上門。《彭博商業週刊》甚至評論,該公司讓服裝變成生鮮商品,講求鮮度,創造不斷丟棄與更新的循環。

說穿了,H&M的成功方程式並不特別,它們,只是決斷的把資源,放在最重要的地方。

聽起來,真的很簡單。但,「把傳統模式執行到最徹底,就是難度,」長期觀察服裝產業的旭榮集團執行董事黃冠華說。

為了求低價,H&M全球超過八百家供應商,一萬四千款商品的生產全都外包,要確保品質,一年訪廠頻率就超過三千次,每次稽查超過三百個細項,連代工廠員工出勤狀況也管,一位供應商董事長透露,其檢查標準都高於Zara。

尾聲,CEO淡定看競爭拓點遠比Zara晚,卻最會替股東賺錢

「很少人敢拒絕,除了它,你找不到訂單量這麼大、這麼穩定的客戶,」一位台灣代工廠的董事長說。

「這個產業,供應鏈管理是基本功,即使有再好的獲利模式,在其中一環卡住、供應不及,就輸人一步,」台灣大學工商管理學系教授郭瑞祥說。

為了自己的抉擇,H&M也必須做出犧牲。

和同業相較,H&M不僅最晚來台,更比Zara晚十年進軍美國;發展副牌、電子商務的腳步,也落後。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說:「H&M近年做的每個決定,都慢了Zara一大步。」

因為,H&M的模式,也不容許自己走太快。若以單店營收估算,H&M是Zara的一.七倍。因為單價低,所以其必須確保當地有相當的經濟規模可支撐,開店才能賺錢。

「要到新市場展店,租金、開店成本、人才、地點,只要一項不符合要求,我寧願等。」卡爾約翰說。

所以,為確保獲利,H&M提出的租約條件,常讓房東或通路方無法接受。像這次H&M來台,就等了三年,最後與微風集團簽訂的長約,超過十年;甚至長過微風向地主富邦承租百貨經營權的年限,必須由富邦派人出席、三方共同議約,才簽下此案,「台灣首例,H&M真的很硬!」一位國內零售業的主管透露。

針對展店過慢的疑問,卡爾約翰回答我們:「我不用拿第一,現在的步調,沒什麼不好。」

眼前的CEO,這個家族,不追求第一,不跟銀行借錢擴張,從瑞典走到美國市場,就考慮了五十年。但,他們依照自己的步伐,最後掀起全球平價服飾風潮,還成為最會替股東賺錢的平價服裝品牌。

這五年,H&M營收平均成長率約七.八%,合乎創辦人厄林「緩慢的加速」(hastening slowly)主張。

這個企業,做出了自己的選擇。這,多不簡單。

我們有多少人,汲汲營營在執行上,卻從來沒想過,自己的企業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企業;而自己,又想要成為怎樣的一個人。

一九七○年代,H&M也曾經滿懷野心,從平價跨足高價服裝市場,卻導致利潤下滑。這教會厄林,隔行如隔山,如果擅長一件事,就應該堅守最初的經營理念,他既然想要做平價服飾,就該持續做到最好,最後,做到一個全世界都勝不了你的境界,就贏了。

用六十八年的時間,專注做自己抉擇的事情,這個道理聽起來很簡單,很不花俏。但這就是我們在瑞典,看見他們能超越IKEA創辦人,成為首富的秘訣。

【延伸閱讀】第一次失敗,教H&M的五件事

在H&M前身Hennes(瑞典文的Hers)開幕一年後,厄林.帕森面臨創業第一次失敗。當時,在Hennes訂製一大批短裙後,一名巴黎時裝設計師隨即發表一款長度較長的裙子,蔚為風潮,讓厄林全倉庫的短裙瞬間顯得過時,因而滯銷。這次危機,形塑其往後的企業文化:

一、別為了成長而成長:「緩慢的加速」是厄林篤信的哲學。他認為,每年店數成長一五%到二○%已經足夠(現為一○%到一五%),因此,他想了五十年,才赴美國開店。卡爾約翰解釋,當時的他們還沒準備好。

二、跟著時勢走,別逆勢:H&M創業後很快發現,要跟隨流行,而並非創造流行。於是,該公司從最初一年採購一次,持續增加,現在是一年十二次,藉此壓低風險,以免對潮流預測錯誤。

三、零庫存才是王道:H&M信仰「零庫存」,因此傾向將所有產品、尺寸全都放上貨架。厄林認為,只要商品留在倉庫一天,就是成本。

四、做最擅長的事:一九七○年代,H&M曾因想和高定價的服裝零售品牌競爭,導致獲利下降。讓厄林決定回到本業,經營平價服飾。

五、先試驗,再上路:曾有人問厄林為何選在家鄉韋斯特羅斯(Vasteras)創業,而不是大城市斯德哥爾摩?他回答:「因為就算我失敗了,也不會影響我在斯德哥爾摩的名聲。」因此至今,H&M仍相當重視商品上市前,小規模的市場銷售測試。

【延伸閱讀】1分鐘看H&M

●1947年在瑞典的韋斯特羅斯成立,為全球第1家平價時尚連鎖品牌

●創始店為女裝店Hennes(瑞典文的Hers),後因買下隔壁的釣具狩獵用品店Mauritz Widforss,改名Hennes&Mauritz,簡稱H&M

●全球共11.6萬名員工(Zara母公司共約13萬名)

●平均單價約新台幣600元(優衣庫約750元)

●產品賣到全球55國(Zara88國、優衣庫15國)

●除H&M,還有COS、Monki等5個副牌

【延伸閱讀】關鍵成績單

●最有價值服裝品牌!全球第2大服裝零售商,獲品牌諮詢公司Interbrand評選最有價值服裝品牌

●最多品牌聯名!2004年首次聯名款與香奈兒創意總監Karl Lagerfeld合作,提升當季獲利24%;最新一次與巴黎世家創意總監王大仁合作,在中國10分鐘秒殺。其他合作方還有Lanvin、凡賽斯、Roberto Cavalli、Jimmy Choo等

【延伸閱讀】H&M店數只有Zara一半,營收卻在伯仲之間—平價時尚品牌H&M與Zara比較

一、H&M(1947年成立)

●營收4,231億元

●毛利率58.2%

●淨利率12.6%

●ROE38.5%

●平均單價新台幣600元

●展店慢:3,537家

●全外包:除了設計、採購、IT,其餘全數外包生產

●亞洲製:70%亞洲生產,做交期6個月的基本款商品;30%歐洲生產,做交期16~18天的流行款

●物流費較省:90%鐵路、海運、公路,非不得已才空運

●補貨率高:補貨率23.1%,重複生產熱賣商品,直到有庫存壓力,便降價出售;每季超過一半產品降價出售

●敢砸錢宣傳:行銷預算占營收3%~4%,主打知名設計師、名人聯名款

●款式較少:每年1萬4,000款

二、Zara母公司英德斯(1963年成立)

●營收4,519億元

●毛利率58.9%

●淨利率13.3%

●ROE27%

●平均單價新台幣1,400元

●展店快:6,570家

●多自製:70%自營工廠、30%外包,成本比H&M多了15%~20%

●歐洲製:80%歐洲製造,交期最短12天

●送貨較快:空運、卡車、地下運輸帶

●補貨率低:補貨率僅2.8%,熱賣商品賣完,改以新款取代;每季僅15%商品降價出售

●宣傳較少:行銷預算占營收0.3%

●款式多:每年2萬5,000款

註1:H&M計算區間為2013/12~2014/8;英德斯2014/2~2014/10註2:股東權益報酬率(ROE)為2013年數據整理:郭子苓

【圖表】營收連年創新高——H&M 近5年營收成長圖

【延伸閱讀】H&M 設計基地長這樣!每年1.4 萬款新衣,從這誕生

■ 熱賣秘密

排行榜》每週更新前1週的10大熱賣單品,公布於員工餐廳,藉此向全公司傳達第一線顧客回應。通常,基本款衣褲銷售最佳。

■ 空間哲學

White Room》設計師尋找靈感,將設計草圖打版成樣品、商品化的整合平台,統稱「White Room」,包含圖書室、顏色室、打版部、衣物庫等。命名來源,是因舊辦公室為省錢、無裝潢,牆面全部留白,沿用至今。

■ 靈感來源

趨勢牆》設計師透過1 年4 次靈感之旅,從街上、時裝秀等分析出最新流行趨勢,並彙整相關圖樣,製成紙板溝通。現已在構思2016 年春夏新品。

攝影棚》為掌控文宣品質,H&M 自營攝影棚,經手超過1.4 萬款新品,光造型搭配師就有10 人。參觀當天,曾登上《VOGUE》封面的荷蘭名模Cato Van Ee 正在拍照。

顏色室》蒐藏逾3,500 種顏色,並編碼保存,統一設計與生產部門的語言。該部門每季還要研發6 ~ 8 種新色,並送往英國染製,因瑞典已無傳統染坊。

■ 趣味發現

1. 瑞典日照時間短,辦公室各處都有大片落地窗、天窗,以免錯過陽光。

2. 廁所寬度約90公分,比公廁還小。

3. 總部大門僅容2人同時進出,淺灰色的H&M 字樣更是低調。

4. 23歲當上旗艦店部門經理的Marcus,大學念土木工程(瑞典人多從事建築業),畢業轉投H&M,見證瑞典熱門產業轉移。

5. 瑞典人11點就開始午餐,員工餐約新台幣250元,接近當地大麥克的單點價。

6. Cost-conscious成本意識,是該公司的核心精神,各部門辦公室都可見到這個標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31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