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015/2026439.shtml
每经记者 曹晟源 发自上海
外资连锁超市进入中国市场多年之后,接连遭遇发展瓶颈。泰国正大集团旗下的卜蜂莲花 (由易初莲花于2007年底更名而来)亦未幸免。
昨日(10月14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卜蜂莲花绍兴店关停近一月之后,世纪联华可能将接手此店。
上个月,卜蜂莲花在济南、石家庄的卖场也同时遭遇困境。与此同时,卜蜂莲花在成都、武汉等地开出新店。
有分析人士认为,店面开开关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卜蜂莲花在华发展尴尬。
世纪联华或接手
就卜蜂莲花目前的经营状态和是否被世纪联华收购一事,卜蜂莲花公关部工作人员昨天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我们还没有收到这方面的任何通知。”世纪联华的控股公司联华超市新闻发言人孙明也表示“不知晓”。
浙江当地媒体从世纪联华当地商场负责人处得知双方确实在洽谈协商开店的事宜,大的方向已经明确,具体细节、方案还在协调。
与绍兴店停业几乎同一时间,济南市唯一的卜蜂莲花超市也关门歇业。据当地媒体报道,超市方面给出的理由是“停业装修”,对于重新开业的时间却没有说法。
也是在这个时间,卜蜂莲花石家庄店开始清仓抛货,令人对其经营情况产生疑问。
“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店面的发展情况不是很好,”中投顾问高级分析师黎雪荣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关停一些店面,意味着公司要剥离一些不良资产,围绕优质资产来发展。”
在黎雪荣看来,这正是公司的发展战略之一,今后公司的扩张很可能只选择重点区域。
开开关关的窘境
在上述地方店面关停装修的同时,卜蜂莲花高调宣布在武汉、成都开出新店,并且将投入数千万元对原有卖场进行改造升级。
“扩张成为卜蜂莲花的当务之急,”卜蜂莲花中国区副总裁黄鸿德还提到,武汉将成为卜蜂莲花今后重点发展的区域。
“东方不亮西方亮”的策略,或许正是卜蜂莲花目前的发展道路。
自卜蜂莲花1997年进入中国以来,2004~2005年间保持较快的扩张速度。但正是由于扩张过快,导致过多占用资源,加之扩张战略不明晰,近几年该公司一直无法进行有效扩张。
在黎雪荣看来,在一些城市里开出单一店面,很难形成规模,且在成本上没有优势,比如采购成本过高,配送链条太远等,拉大了卜蜂莲花与家乐福、沃尔玛等的差距。
“目前这样的情况下,扩展的战略就需要重新考虑:是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发展,还是重点发展业绩较好的南方城市?南方城市发展不错,卜蜂莲花完全可以重点发展这些地域,再朝北方进军。”黎雪荣说。
这种边开新店,边关业绩不好的店面的行为,也说明卜蜂莲花并没有放弃中国市场。在关掉盈利情况不好的店的同时,为了保持其市场仍要开设或是升级新的店面,以保持其在行业竞争中的一席之地。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026/2030514.shtml
每经记者 夏子航 发自绍兴
浙江省节能减排压力最大的两个地区,其中一个就是绍兴。《每日经济新闻》近日在绍兴深入调查时得知,绍兴县经贸局曾下发第二批控制用电企业名单,在第一批浙江省定167家控制用电企业名单的基础上,再增加42家控制用电企业,其中绝大多数为纺织企业。
在这背后,埋藏着绍兴县另一个将要强势推行的战略,即全县现有的197家印染企业将在随后4年中减少到100家左右,同时,全县80%以上的印染企业将搬迁至滨海工业区集聚。在此过程中,要求各企业每米印染布附加值年均提高10%以上,单位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5%。
增加产值、降低能耗,即可一正一负降低万元GDP能耗水平,但这对于遍地是纺织企业的绍兴县来说,仍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任务。
门卫工作变迁折射强势动迁
老周10月19日见到记者时,他的第二份门卫工作又快要结束了。
老周是绍兴县山阴路上一家占地100亩的大纺织企业——荣浩纺织的看门人,“前几天接到通知,10月底这个厂子就要拆掉了。”
记者得到的一份 “昌丰纺织、新笙纺织、荣浩纺织厂房拆迁工程Ⅱ标项目中标公示”显示,被拆除的还不止是荣浩纺织,该项目已于2010年9月20日在绍兴县招投标中心公开开标,绍兴县兴达房屋拆迁有限公司等获得了这项拆迁工程,工期40天。
“我原先并不在这里工作,去年6月以前一直是绍兴永科热电的老职工,在那里做了9年多的门卫。”老周说,“但2009年我不得不从永科热电下岗失去了工作,原因也是因为要降耗,电厂不能开下去了。”
永科热电就在绍兴县柯桥西工业区,毗邻绍兴的招牌——中国轻纺城,于1998年5月正式投产运行,装机容量为36MW,占地面积140亩。永科热电还是浙江地区屈指可数的中美合作电力企业之一,总投资为2980万美元,其中美方出资占总额的87.5%。
尽管据永科热电披露其年营业额在5000万元至1亿元之间,但火力发电成为公司一大软肋。
“以前永科热电效益挺好的,给我也交了9年多的养老保险等社保,现在我的养老保险都得自己贴着交了。”老周说他要坚持交满15年的养老保险,“没办法但也得坚持下去。”
作为门卫,老周操心的主要还是饭碗的捉摸不定,但荣浩纺织和绍兴县上百家纺织企业的阵痛就强烈得多了。
“这家企业光大的车间就有7栋房,还有3栋员工宿舍、1层歌舞厅、1层食堂和一家超市。”老周引领着记者走进了厂区,只见排列在中心道路两旁的一间间厂 房毫无光亮,只偶尔存放着一些布料,而员工区里的宿舍楼、食堂更是已空无一人。“厂子的效益原本不错,但说停就停了,已经陆续搬到滨海新区去了。”
据介绍,荣浩纺织是绍兴天圣纺织集团有限公司下的主要企业,绍兴天圣纺织集团有限公司总共具备年产化纤22万吨、差别化纤维6万吨、纺织面料1亿米的生产能力,在当地算较大的规模企业。
记者在现场发现,荣浩纺织光入厂的变压器就有8个,估计的确算得上是用电大户。而将纺织等耗能企业关停或者搬迁到偏远的滨海新区正是绍兴正在大力推进的措施。
减排“大战略”:纺企大搬迁
由荣浩纺织往东,是一大片拆迁后的瓦砾,而且并不限于上述拆迁公示中提到的昌丰纺织、新笙纺织等厂房。
浙江华东纺织印染有限公司如今只在山阴西路上剩下一块150亩的瓦砾平地。“这片厂区是2000年5月才建成的,9月份刚被推掉。”老张是当地华舍镇村民,同时也是华东纺织印染公司的老职工,“从建厂我就在这里干活,最后企业是拿着补贴才搬迁走的。”
山阴西路再往东,就到了权权纺织的原厂址。权权纺织拆迁工地上的工程负责人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权权纺织占地规模约为50亩左右,“拆迁已经进入最后的扫尾阶段了。”
“限电等非常措施虽然只在非常时期用,但如果产业结构不发生明显的变化,以后还是会碰到这个问题,而且措施只会越来越严厉。在节能减排的持续压力下,转 型升级正变得越来越迫切。”绍兴县经贸局一名官员指出,将纺织企业搬迁集聚并同时推动起转型升级的措施因此得以大力推行。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得的绍兴县新近出台的《关于推进印染产业集聚升级工程的实施意见》显示,该县已经定下未来5年印染产业调整目标,根据该“实施意见”,全县现有的197家印染企业将减少到100家左右,同时,全县80%以上的印染企业将在滨海工业区集聚。
上述“实施意见”还对集聚后的企业升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每米印染布附加值年均提高10%以上,单位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5%。
值得注意的是,绍兴县的纺织搬迁、集聚战略同时也挖到了另一块“金矿”。
2010年8月19日的绍兴网消息显示,金地集团以13.67亿元的价格,竞得绍兴县大小坂湖西侧的14宗地块,8月18日,绍兴金地的自在城项目也正 式开工。区位显示,金地集团的绍兴房产项目覆盖了荣浩纺织等诸多纺织企业的原址。该消息显示,金地集团总计投资100亿元,规划建设112万平方米的大规 模湾区,而金地自在城项目首期总建筑面积约38万平方米,一批洋房和高层寓所预计于2011年上半年上市。就在老张所在的华舍镇街道,负责房产建设的办事 处已经建立起来。
“房价又要上去了。”老张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感叹道。
绍兴限电秋后逐渐松绑
在绍兴县纺织业搬迁集聚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绍兴县对纺织业的限电也经历着严厉的时期。此前,绍兴县经贸局下发第二批控制用电企业名单,在第一批浙江省定167家控制用电企业名单的基础上主动加压,再增加42家。
绍兴县第一批167家控制用电企业的名单源于6月11日浙江省下发的《关于填报电力迎峰度夏期间高耗能高排放企业控制用电计划方案的紧急通知》,该“通知”要求在今年电力迎峰度夏期间,对浙江省高能耗、高排放企业实施控制用电。
上述“通知”中的高能耗、高排放企业主要包括属于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纺织业和造纸及纸制品业等,且2009年度总耗能在5000吨标煤及以上的企业。
浙江省根据2010年1~4月累计单位产值能耗,排出了1160家在同行业中能耗较高的企业,绍兴占到274家,约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其中167家为绍兴县区域内的企业,而绍兴县的167家企业中,更有141家是印染企业。
浙江民营经济学者周德文表示,纺织业本就是高耗能行业,而亚洲最大轻纺交易中心就在绍兴,“压力自然巨大。”
据相关通知,绍兴县上述企业在7月1日~9月13日期间,按15天为一个周期,实行分期分批控制用电。此外,出于人性化考虑,企业可连续或不连续检修停产让电15天,仅保留必要的保安和生活用电。
控制用电以及夏季的拉闸避峰很快对绍兴的纺织业带来冲击和影响。
“柯桥纺织指数”编制办公室编制的绍兴2010年8月份景气指数显示,8月份,绍兴企业生产景气指数收于2117.84点,较7月份下跌了3.99%。 8月份因限电影响产出不足,绍兴部分中小纺企产出环比下滑,订单交货相应延后。企业生产信心指数收于1057.84点,较7月份下跌了1.09%。
“绍兴地区纺织印染企业受限电避峰影响,绍兴圆机、经编企业至8月下旬由每周停1~2天到开二停一不等,轻纺城市场经营户订单交货相应延后,明显制约市场销量攀升幅度。”上述指数报告指出。
而浙江省此后再次下发更为严厉的《关于进一步加大有序用电工作力度,遏制用电过快增长的通知》,这促使绍兴县也主动增加42家控制用电企业。
绍兴县经贸局副局长倪仁龙表示,新的控制用电方式为按月下达各企业最高用电量限额指标,“时间也从原来的迎峰度夏期间延长到12月份。”
除开对高耗能和高排放的209家企业进行持续限电外,《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绍兴县工业区走访20余家纺织企业发现,进入秋天以来,绍兴县已经基本不再拉闸限电。
浙江伊夫服饰有限公司的表态代表着大多数纺织企业的看法,“8月前后,会存在一周停上两天电的情况,按片轮流限电,但自从入秋后,这边基本未出现过限电了。”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得的浙江省“各市2010年度节能考核目标调整一览表”显示,绍兴市整体的万元GDP能耗下降率已由最初指标下降4.1%调整为2.7%,这也意味着绍兴县的能耗下降压力减小了些许。
04年開始創業,做地方性網站,一直做到今天。前三年還做了些其他事情,後面6年一直專注做地方社區,以前做過一個簡單總結,可點擊這裡查看。一路過來,折騰的東西夠多,犯的錯誤不計其數,一直想系統的做個總結,但總是思路太散,想寫的太多,無從下筆。最近網站準備改版,因為改動比較大,想想不能再耽擱了,能寫多少寫多少,與各位同行探討。
現在大家都知道做地方社區要專業,已經不是原來幾個人、幾桿槍能夠做的事了,記得寧哲網絡周寧老師以前有個總結,地方社區要做起來有三個條件:1、300萬;2、3年;3、一個成熟團隊。我自己體會,確實如此,而且現在微博、微信、QQ空間等移動端的衝擊,論壇整體在下滑,這裡面有個區分:原先很大一批逛論壇消遣的人跑到微博或微信上去了,所以我們得出的結論是:地方社區的優勢在於做消費,而交友聊天更適合移動端。
先從教訓開始講起吧。教訓太多,揀大的講。首先是定位。這個話題可謂老生常談,可惜談的再多,每天還是犯同樣的錯誤。一直以來,很多人問:陽光網是干什麼的?我支支吾吾半天,什麼綜合性網站、生活消費網站、地方門戶網站、我們是做***行業等等說法,其實每次都知道並沒有解釋清楚,我說我的,人家照樣不知道。用戶打開網頁,從上往下一拉,走人,現在大家的注意力都很寶貴,你不能在最短時間內吸引住Ta的眼球,基本就沒戲。所以,已經做起來的網站有先天的人氣基礎,但是後來的網站越來越難做。對於上網而言,太多可替代的產品了,從時間的角度來講,是獨佔性的,上了其他的就沒時間來光顧你了。
在這種情況下,明確的定位最關鍵,能夠讓人在第一眼,15秒就知道你是干什麼的,對她有什麼好處?可以節約大量的品牌推廣成本。而定位模糊,沒有特色,再多的資源也會被分散、耗光。可惜我們在本身團隊不夠成熟(前期創業人員已流失,而且前期賺錢並非以互聯網為主業,大多是新人,才一兩年互聯網經驗)、對行業操作也不熟悉的條件下,一直想做大而全,在這上面耗費了4年的時間,幾百萬的投入,實在遺憾和痛心。
順便說一句,直到2009年,我一直入錯了圈子,直到10年我讓技術換了pw的系統,那時候通過pw的全國性地方社區論壇,我才開始進入到這個圈子裡面。那個時候對於螞蟻網(現已關閉)、大眾點評網、55bbs、還有深圳以前有個八界網等等倒是參考蠻多,眼界決定見識,這彎路現在回想起來確實走得比較冤枉,不過因為這些我對於SNS反而比較熟悉,後面這些年沒在這個上面付學費。
從09年開始我們行業化操作,一直都是貪大求全,本身對於行業操作手法不熟悉,又對行業本身的需求瞭解不夠,一下子上了三個行業:美食、時尚、婚嫁,那時候每個行業還只分一個人去做,搞了不到一年歇菜了,後來總結,兩個問題:
一個是行業選擇的問題,沒有選擇房產、家居、汽車金字塔尖的三個行業,而且像時尚這種行業,只要深入瞭解就會知道是很難做的,要想把規模和利潤做出來,不要說一個人,10個人都難;美食這種行業賺錢效率低,搞搞人氣而已;婚嫁行業做的還不錯,但是收入上不來,最後也停掉了(這是比較可惜的,當時純粹自己摸索,不瞭解行業操作的規律,其實當時做婚嫁行業路是走對了的,只是積累時間短了,沒有堅持到最後的果實)。
二是在公司尚不成熟的時候(當時總共才10多個人),應該是集中精力做一個行業,而非三個,根本原因還是對於行業操作的規律不瞭解,盲目樂觀。
去年到今年花了一年時間做家居行業,剛開始投了5個人,後來增加到7個,一年下來人工成本就是30多萬,但到現在為止,除了開了300多家「死」店外,基本沒什麼成效。所以,今天得好好總結下我對地方社區的理解和思考,也借此機會和大家做個探討,希望大家給我提些意見和建議。
可能有些偏理論化,希望大家有耐心看,都是我自己這些年實踐和思考的東西。我對地方社區運營的理解是:圍繞用戶需求,組織資源匹配。
任何產品或服務,價值都在於解決了某項需求。需求是根本,而解決的方案,其效率則體現商業價值,成本越低、效率越高,價值越大。互聯網之所以被投資看好,就在於信息複製的邊際成本趨近於0,成本和效率幾乎體現到極致。
地方社區解決的需求,都是已經存在的,比如我們現在做的相親、買房、買車、裝修、婚嫁等,這都是剛需,現在我們無非是用互聯網技術來解決而已。那麼,互聯網的成本優勢及效率體現在哪裡?
第一個問題:用互聯網解決傳統需求的核心價值(優勢)在哪?改變用戶習慣是件很難的事,除非有很大的利益驅動,否則別人為什麼要來你的網站解決?我這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思考原則:就是不可替代性。
講一個我之前體會出來的東西。現在很多網站在做優惠券,我們07年到11年做了4年優惠券,我們每個月出一期優惠券集合,每家商家每個月收300塊錢左右,一年下來能收10來萬,後來到09年底我就非常堅決的要退出優惠券市場,因為那年我們開始籌備做商盟,跟當地一家還比較有名的餐館的老闆談,拉他加盟,談了兩個小時,最後他問了我一句:你的商盟也好,優惠券也好,你看解放路過去這麼多商家,我們早就自己在做了,我為什麼找你?我當時噎住沒說話,後來出來我就反思,然後我想明白一個道理:如果一件事情,別人自己也能做,找你做,無非你專業、能幫他省時間,但這樣你其實沒太大優勢,你很難做成一個牛逼的產品,你也沒什麼定價權,賺的是辛苦錢。要做就應該做別人做不了、替代不了的事,後來我分析出做媒體有價值,可惜那時候有了結論沒方法,又摸索了兩年直到碰到周老師,整體思路才真正清晰。
回到第一個問題,核心價值一定是不可替代的。舉個例子,商家黃頁是需求,但是替代性太強,如果在這個上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那就得不償失。做消費信息集散地也是需求,但價值不大,贏利也困難。我們現在每個網站都在做行業,但是有幾個真正思考過:我們到底在解決什麼需求,而這個需求是否是核心的,是否發揮了地方社區的優勢?我們知道蛇打七寸,非核心需求就像蛇的尾巴,雖然也是蛇的一部分,但畢竟不是核心。然而,在這一點上,我發現大家普遍缺乏深入的思考,可能現在大家活的還可以,粗放式運營足以應付,但我相信專業化、精細化的需求定位及轉化是未來運營的核心。
第二個問題是效率問題。核心需求(價值)明確後,就是組織資源匹配需求的問題了。這個組織資源的效率,即投入產出比如何?很簡單,如果300萬你是投互聯網還是投餐飲,投餐飲肯定比互聯網回收資金要塊,這是效率。同樣兩個需求,我們要衡量效率問題,才能做出更優的選擇。如果一個需求解決起來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還有時間成本,要考慮劃不划算的問題。
第三個問題是收錢的問題。我有一個用戶要買車,我給他介紹過去了,我怎麼找4S店收費?這其實就涉及到產品了。不能光搞人氣,光解決需求,結果沒有合適的產品跟上去。前些年,我做互聯網的基本理念就是做人氣,想辦法搞活動、推廣,聚人氣,但是人來了不知道怎麼轉化,那時候並不知道行業轉化的方法,也沒有開始行業化操作,就一幫人在論壇裡面聊吃喝玩樂,氛圍是很好,但沒有商業價值。有一次我看到一句話可以很好地概況那時候的狀態:互聯網公司的負責人整天思考的是怎樣提高網站的流量,而不是怎樣賺錢;互聯網的負責人不認為自己是總經理,而是站長。
三個問題:1、核心價值在哪?2、效率;3、收錢。我覺得做地方社區,這三個問題是需要想通透的。
再來講講超市。超市是國外理念傳進來,中國原本只有雜貨舖和供銷社,其經營理念和管理水平都比較低,所以超市進來後99%都消失了,只剩小區附近一些夫妻店或者便利店。
超市有三個核心優勢雜貨舖沒法比:便捷、實惠、信任。統一入口,集中供應,還提供良好的的購物環境,推著購物車,一兩個小時就能解決全家一週或一月的生活用品,非常便捷;批量採購導致成本低,所以價格也比較實惠;大超市實力雄厚,投資大,不敢輕易砸口碑,所選貨物皆經過嚴格把關,次貨、劣貨、假貨不容易進來,消費者信任。
我覺得地方社區未來的發展方向或價值,就類似超市,是本地消費的入口,本質是渠道。兩者解決的需求是一樣的,只不過一個是用實體店模式,一個是用網絡技術來解決。
1、便捷:因為信息複製及傳播的成本低,信息豐富,海量,可最大限度的滿足消費者獲取產品或服務信息的需求,而且有些產品可在線購買,不用出門,符合人越來越懶的天性。
2、信任:網絡的口碑分享,網友的自身體驗、經歷,比商家的一家之言更真實,再加上網站本身的公信力,綜合起來就是解決信任的問題。
3、實惠:典型的是團購。商家可以集中批發,降低時間、資源投入成本,通過網絡覆蓋更多受眾,直達消費者,也省卻中間成本,就相當於把省出來的成本讓利給消費者。這是實實在在的優惠,對網友、商家都是雙贏。
那這三個核心價值,傳統方式就不能替代嗎?最核心的又是什麼呢?
有一些外在因素需要考慮進來。
現在年輕一代更習慣於上網,使用電腦或手機,他們的活動場所更多轉到了網上,所以買賣也應該做到網上,這是趨勢,並非優勢。
所以,核心應在便捷和信任上。這兩者不可替代。
首先便捷,是互聯網的本質——信息,海量、快速、獲取方便,只要有一台能上網的電腦,幾乎可以獲取任何想要的信息,這是傳統任何技術都替代不了的,報紙、電視、戶外、單頁等等都只能是暫時的,只有互聯網可以永久保存、快速檢索,並能容納海量信息。
其次信任。互聯網是口碑傳播最有效率的手段,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以極低的成本、覆蓋到最大範圍,再沒有比這更有效率了。這也是前面所講解決需求的成本和效率的問題。
而實惠屬於可替代優勢。可以通過技術、管理、運營等各個環節改進來實現,互聯網只是其中之一。
結論:網站運營應在便捷和信任上下工夫,產品要體現出便捷和信任。而實惠,只是輔助手段,並非核心。
剩下的問題,是如何體現優勢?
1)便捷:海量信息,如何組織?商家自助發佈?編輯採編?網友貢獻?網友如何獲取?分類檢索、搜索、編輯推薦?
2)信任:如何建立信任的機制?現在是用論壇模式、帖子形式解決,有無更好方案?
3)實惠:團購模式?其他?
做下拋磚引玉,希望聽聽大家的想法。
在穩增長仍需有效投資的情況下,城市軌道交通仍是非常重要的領域。軌道交通項目的快速推進,讓原來只有一線城市才擁有的地鐵正逐漸向二線城市乃至部分三線城市普及。
國務院日前正式批準《紹興市城市軌道交通第一期建設規劃(2016~2021年)》,並由國家發改委正式下發。由於目前單條線路的工可報告已經下放到省一級發改委審批,因此此次規劃獲批,也意味著紹興地鐵離正式動工已經很近。
地鐵助推紹興做大城市
根據規劃,紹興市城市軌道交通線網由 6 條線組成,總長約 260 公里。預計至 2020 年,公共交通占全方式出行比例為 20%,軌道交通占公共交通比例為 15%。
至 2021 年,紹興將建成城市軌道交通 1 號線主線、支線工程和 2號線一期工程,長 41.1公里。資金方面,近期建設項目總投資為 291.63 億元,其中,資本金占總投資的 40%,計 116.65 億元,由紹興市財政資金籌措解決。資本金以外的資金采用國內銀行貸款等融資方式解決。
紹興地鐵的獲批,對當地經濟轉型升級和杭紹都市圈的打造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此間的一大背景是,作為全國最早實行省管縣體制的省份,浙江曾樹立了縣域經濟發展的標桿。但發展至今,在縣域經濟蓬勃發展的同時,浙江中心城市弱小的弊端也不斷凸顯。中心城市綜合服務功能不完善,在集聚高端要素、發展高端產業方面,與廣東、江蘇存在明顯差距。最突出的表現是,由於沒有良好的城市平臺,浙江大量企業外遷,巨額民資外流,出現產業空心化苗頭。
而要吸引人才服務轉型升級、形成二三產業協調發展,都離不開城市化平臺的支撐,都需要做大做強中心城市。2013年10月,紹興進行了大幅度的行政區劃調整,撤銷紹興縣和上虞市,設立柯橋區和上虞區,並將原紹興縣其中三個鎮劃歸主城區越城區管轄。紹興也從一區五縣(市)變為三區三縣(市)。
浙江大學公共服務與績效評估研究中心主任胡稅根教授對《第一財經日報》分析,擴大設區市的規模,有利於提高其要素聚集的能力,發展好第三產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才能有效促進產城融合,更好地服務當地經濟的轉型升級。
胡稅根說,紹興原來各個區縣相互之間的獨立性比較強,區域之間的緊密度和融合度比較低。有了地鐵這樣的快捷交通工具之後,可以拉近人們出行的距離,做大都市化的平臺,提高聚集要素的能力。
此外,紹興地鐵獲批,也有利於加快杭紹都市圈的發展。杭紹城際鐵路今年即將開工,建成後西接杭州地鐵5號線,東接紹興地鐵1號線,屆時杭紹都市圈將基本構建完成,也將成為繼廣佛都市圈、蘇南都市圈等之後中國又一大無縫融合大都市圈。
更多三線城市可能獲準造地鐵
此次地鐵規劃獲批,紹興成為浙江省內第三個獲準修建地鐵的城市,同時也是我國第41個修造城市軌道交通的城市。
這41座地鐵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天津和重慶4個直轄市;深圳、廈門、寧波、青島、大連5個計劃單列市;大部分的省會城市(部分規模較小的省會城市除外);蘇州、東莞、佛山、無錫、常州、徐州、南通等經濟人口規模較大的城市。也就是說,目前中國絕大部分的一二線城市均已囊括其中,甚至連徐州、南通、蕪湖、紹興這些傳統意義上的三線城市也已經入列。
城市軌道交通建設是我國經濟穩增長的重要內容。5月份國家發改委、交通運輸部聯合印發《交通基礎設施重大工程建設三年行動計劃》(下稱《行動計劃》),2016~2018年,擬重點推進鐵路、公路、水路、機場、城市軌道交通項目303項,涉及項目總投資約4.7萬億元。城市軌道交通,重點推進103個項目前期工作,新建城市軌道交通2000公里以上,涉及投資約1.6萬億元。城市軌交投資額占總投資計劃的三分之一。
而隨著經濟的發展,未來軌道交通還有可能進一步向部分三線城市擴散。這其中,河南第二大城市洛陽有望成為下一個結緣地鐵的城市。
《行動計劃》顯示,在2017年重點推進的重大項目中,包括新建洛陽1號線一期工程,新建線路23公里,投資約171億元。2018年重點推進地鐵項目中,包括新建洛陽2號線一期工程,新建線路18公里,投資約140億元。
更多的三線城市未來有望修造城市軌道交通。如果以紹興作為參照,城區常住人口規模超過紹興或者與紹興類似的許多三線城市都有修建地鐵的可能。那麽紹興城區人口規模有多大?每年住建部出版的《中國城市建設統計年鑒》是對各大城市城區人口最接近準確的統計。根據《中國城市建設統計年鑒2013》的數據,紹興中心區人口規模為140.32萬,位居全國第55位。
也就是說,未來中心城區人口規模與紹興相當的城市,尤其是改革開放後人口流入較多的沿海三線城市和中西部地區不少原來主城區人口規模較大的城市,獲準修造地鐵的可能性不小,如泉州、煙臺、惠州、珠海、柳州、衡陽等。
去年4月,新華社的一篇報道稱,預計到2020年,符合國家建設地鐵標準的城市也將從已經批準的39個增加到50個左右。
量力而行,地鐵項目慎重上馬
那麽修地鐵有哪些門檻呢?根據2003年出臺的《國務院關於加強城市快速軌道交通建設管理的通知》,申報建設地鐵的城市,城市的GDP要超過1000億元,財政收入要超過100億元,市區主城區人口超過300萬人以上,預測的客流強度每公里要3萬人以上,符合這些條件才能修地鐵。
由於經濟發展和物價因素,GDP和財政收入兩個指標已經減弱了參考意義。相比之下,城區人口規模和線路客流量更為重要。不過,隨著軌道交通建設的發展,主城區人口300萬的標準也並非一刀切,近幾年獲準修造地鐵的不少城市主城區人口都在300萬以下,甚至低於200萬。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高級工程師孔令斌此前曾多次對《第一財經日報》分析,國外很多規模不大的中等城市都修有一兩條地鐵,而中國很多城市雖然在國內是三線城市,但一拿到國外就是大城市。尤其是一些形狀狹長的城市,雖然人口和城市規模不大,但交通需求卻比較大,修一兩條線路十分有必要。
盡管如此,對很多三線城市來說,上馬地鐵仍需要謹慎。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說,三四線城市不能對城鎮化未來可能帶來的人口增幅過於樂觀。尤其是,目前中國城市的發展仍十分不均衡,在部分大城市日益擁擠的同時,近幾年來絕大多數三四線城市的人口仍在不斷外流。
即便是類似紹興這樣產業發達的沿海三線城市,人口的流入速度也在減緩。2014年紹興當地媒體的一篇報道顯示,2000~2010年期間紹興常住人口呈現高速增長,十年來常住人口總量增加60.89萬人,年均增長6萬人左右。而從2010~2012年的人口增速來看,常住人口的增長速度迅速下降,兩年僅增長3.01萬人。
據公安部門統計,2010年紹興全市暫住人口為137.7萬人,較2000年翻兩番。到2013年,全市暫住人口達到168.98萬人,增長速度明顯下降。這也說明,近年來隨著沿海地區土地、勞動力等各種成本要素的上升,產業轉型升級的加快,人口的流入速度也在不斷減緩。
另一方面,軌道交通的投資尤其地鐵的投資比較大,每公里造價現在已經從5億元上升到七八億元,北京甚至超過10億元,籌資需求量很大。對北上廣深等大城市來說尚能承受,但一些三四線城市就面臨不小的資金壓力。三四線城市不光自身的財政實力較弱,而且由於人流量不足,沿線土地綜合開發收入前景亦不太樂觀,稍有不慎,就要背上沈重的負擔。
專家指出,城市軌道交通尤其是地鐵造價昂貴,相比地鐵,三線城市應該量力而行,可以考慮修建輕軌、有軌電車或者BRT(快速公交系統),不一定非要建地鐵。
中國哪個城市的上市公司數量最多,哪個城市擁有更多的上市“後備軍”?這不僅影響各個城市的資金流向,也最終影響到一個城市的GDP。
北上深遙遙領先
《價值線》雜誌日前發布的《2016中國城市資本競爭力排行TOP 50 》顯示,截至2016年10月31日,中國A股市場共有2955家上市公司,分布在全國274座城市中,其中有278家註冊在北京,231家註冊在上海,深圳有220家,前三城的上市公司數占全國上市公司總數的四分之一。
京滬兩大直轄市作為強一線城市,是中國最具輻射力的兩大中心城市,不僅擁有大量央企、大國企,不少民營企業在公司發展壯大後也將總部遷至京滬。其中,北京因為中關村和科技創新從2015年起在上市公司數量上首次超過上海,名列第一,並且不斷擴大領先優勢。
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更為突出的城市,未來的上市公司數量優勢將更加明顯。
位居第三的深圳也相當耀眼。雖然無論是城市經濟規模還是人口規模都與京滬這兩個強一線城市有較大差距,但在上市公司數量方面,深圳卻緊咬京滬,達到了220家。此外,目前在證監會排隊的806家擬上市企業中,深圳最多,達到了77家,占近1/10,這也反映了未來深圳上市板塊的巨大潛力。
南方民間智庫副主席、廣東省體改會副會長彭澎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深圳靠近深交所,聚集了大量的PE、基金等金融機構,產業結構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成長快,也更容易得到機構的垂青。
從數量上看,北上深的上市公司數量都超過了200家,其他城市沒有一個超過100家大關。排名第三的深圳(220家)是第四的杭州(95家)的2倍多。可見北上深作為第一軍團,跟第二軍團甩開了遙遠的距離。
深圳之後,第四名至第十名城市的A股上市公司家數分別是:杭州(95家)、蘇州(85家)、廣州(76家)、成都(62家)、南京(57家)、無錫(55家)、寧波(53家)。
值得註意的是,盡管一個城市上市公司數量與當地的區域經濟發展密切相關,但這並不是說經濟總量越大,上市公司就一定越多。例如,雖然近些年來蘇州、無錫、寧波這幾個外貿明星城市GDP增速相對較慢,GDP排名在後退,但這些城市無論是上市公司數量還是上市後備企業都比較靠前。
這其中,蘇州的GDP總量近年來先後被天津和重慶超過,退居全國第七,但上市公司數量達85家,穩居全國第5,並且後備上市公司也達到了28家,位居全國第6。
十年前無錫和寧波GDP總量分列全國第9和第11,現如今兩個城市退居第14和第16。但在上市公司數量上,無錫和寧波分列第9和第10。後備上市公司也分別有26家和20家。
這也說明,盡管這些外貿明星城市近年來出口受阻,人力、土地等各種成本上升壓力加大,經濟增速放緩,但這些城市的市場化程度更高,民營經濟發達,資本活躍度更高。此外,這些城市目前正在積極進行產業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新興產業正在加快發展。
相比之下,一些經濟總量較大的特大城市,上市公司數量位次卻比較靠後。例如,近十年來,天津和重慶憑借工業的快速發展,經濟也高速發展,GDP總量先後超過了蘇州,位居5、6位,並緊逼廣深。但在上市公司數量位次方面,這兩個城市都在十名開外,都只有42家,僅為蘇州的一半不到。在後備上市公司數量方面,重慶有13家,天津有9家,位次都比較靠後。
這是因為,天津、重慶這兩個城市近年來經濟的高速增長,是仰賴一系列的大項目、大投入而形成的增量,但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這些城市的市場化程度、民營經濟和資本市場的培育方面仍有較大差距。
數據來源:《價值線》
廈門、紹興、臺州、嘉興表現亮眼
前十名之外,還有一些城市的表現也可圈可點。一些城市經濟總量和城市人口規模都不大,但上市公司數量卻十分靠前,這些城市包括廈門、紹興、臺州、嘉興等。
例如,在《價值線》的這個排名中,廈門的經濟總量位居第41位,但這里截取的是上市公司數量前50名的城市的GDP排名,如果放在全國所有地級以上城市的GDP排名中,去年廈門位居第52位,但廈門的上市公司數量卻高居第16位。
不過,廈門雖然經濟總量小,但畢竟是計劃單列市,也是福建唯一的副省級城市,屬於二線城市中比較亮眼的城市。在福建省中,廈門不論是整體的城市環境建設,還是教育、醫療等公共資源都是福建最好的,不僅吸引了周邊不少企業去設立總部,而且其新興產業發展也頗具特色,所以上市公司較多也在情理之中。
相比之下,紹興、臺州、嘉興的GDP位次並不靠前,城市規模、人口規模方面也是不折不扣的三四線城市,但這幾個城市的上市公司數量卻著實不少,上市公司數量排名位次遠高於GDP的位次。例如紹興上市公司數量達45家,高居第13;臺州36家,位居第18;嘉興28家,位居第24位。
從地理分布上看,這幾個三四線城市全部來自浙江。包括杭州和寧波在內,浙江共有5個城市上市公司數量高居前25名,占據1/5,這一方面說明浙江區域經濟發展更為均衡,另一方面也說明浙江板塊的市場化、資本化程度都走在全國前列。
值得註意的是,浙江無論在人口總量還是GDP總量上,均遠不如江蘇和山東。例如,浙江GDP僅為江蘇的六成、山東的68%,經濟總量排名全國第四,但浙江的上市公司數量卻共達317家,僅次於廣東,高居全國第二,比江蘇多出17家,比山東多出150家。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稱,浙江的民營經濟是我國最發達的,民營經濟是就業、科技創新的載體,浙江是除直轄市以外人均收入最高的省份。此外,浙江靠近上海,可以充分利用上海的資本市場。
作為全國最早實行省管縣體制的省份,浙江曾樹立了縣域經濟發展的標桿。但發展至今,在縣域經濟蓬勃發展的同時,浙江中心城市弱小的弊端也不斷凸顯。中心城市綜合服務功能不完善,在集聚高端要素、發展高端產業方面,存在著明顯不足。而要吸引人才服務轉型升級、形成二三產業協調發展,都離不開城市化平臺的支撐,都需要做大做強中心城市。
在這方面,目前紹興已經開始布局發力。2013年10月,紹興進行了大幅度的行政區劃調整,撤銷紹興縣和上虞市,設立柯橋區和上虞區,並將原紹興縣其中三個鎮劃歸主城區越城區管轄。紹興也從一區五縣(市)變為三區三縣(市)。今年上半年,國務院正式批準《紹興市城市軌道交通第一期建設規劃(2016~2021年)》,紹興地鐵的建設,也有利於紹興做大都市化的平臺,提高聚集要素的能力,更好地服務當地經濟的轉型升級。
相比浙江,第一經濟大省廣東雖然上市公司數量高居第一,但深圳之外,其他城市並不算特別突出。例如佛山和東莞的上市公司數量位次均明顯低於GDP的位次。佛山的A股上市公司數量為26家,位居全國第25位,東莞上市公司數量只有18家,位居全國第42位。
這些地方的A股上市公司數量比較少,主要原因在於,一方面,無論是東莞、佛山還是福建的泉州等地,都屬於僑鄉,有大量的“海外關系”。由於境外上市更容易,有大量的企業選擇到境外上市。另一方面,珠三角很多地方的企業老板,總體風格比較低調,很多老板怕企業的控制權受到影響而不願意上市。
數據來源:《價值線》
青海、寧夏、東北資本吸附力在下降
近幾年,廣東也在加快轉型升級,加快資本市場建設。目前廣東的擬上市公司數量為171家,遙遙領先其他省份。
數據顯示,從省級看,廣東、浙江、江蘇、北京、上海五地擁有最多的上市公司,五地共有1579家上市公司,占全國總數的53.4%。目前中國各省份上市公司數量懸殊,發達省份與欠發達省份在上市公司數量上的差距,遠遠大於它們在GDP方面的差距。
在擬上市公司方面,根據統計,目前在證監會排隊的806家擬上市企業分布在中國111座城市中,其中深圳最多,共有77家,占總數的9.5%,上海、北京、杭州、廣州分別有74家、66家、44家和31家。全國共有21座城市擁有超過10家擬上市公司。而這21座城市總共擁有572家擬上市企業,占擬上市企業總數的 70.1%。
相比北上廣深以及江浙兩省的資本吸引力,青海、寧夏以及東北三省的資本吸附力正在下降,806家擬上市企業中沒有一家落戶青海,資本正離開東北老工業基地,舍棄傳統產業,湧向互聯網新經濟。也就是說,未來不同地區、不同城市上市公司的數量將可能進一步拉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更為突出的城市,未來的上市公司數量優勢將更加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