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八月盛暑,走進花蓮瑞穗鄉舞鶴 村。路邊,在高高低低的山丘上,大葉烏龍由遠而近的長著。在這片茶園背後,有著一段從衰敗找出活路,重新擦亮家族老招牌的故事。 故事主角粘 阿端,花蓮舞鶴山最早種茶家族第二代。粘阿端的東昇茶行與妹妹粘筱燕的嘉茗茶園,三十年來得過五百面大小茶葉競賽獎牌,花蓮瑞穗鄉農會總幹事魏清河說,粘 家一門出九千金,其中五個投入茶產業,生產的紅茶,占舞鶴蜜香紅茶超過五成的產量。 粘阿端的茶園面積達十二公頃、舞鶴最大,去年營收一千五 百萬元、淨利五百萬元;去年第一次在台舉辦國際名茶評比,她的蜜香紅茶在八十一件各國入圍紅茶中,一連摘下四面金牌,稱霸紅茶界。除了冠軍茶一斤至少有五 萬元行情,她自產自銷的蜜香紅茶,最貴一斤能賣到一萬二千元,是過去自家烏龍茶的十倍。 粘家出身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女真族後代,民國六十二 年,農林廳(農委會前身)輔導農民種茶,由於一種至少三年才能收成,成敗不知,沒人敢試;粘阿端的父親出自女真族開拓性格,便挪出一甲地改種茶,是當地第 一個茶農。 她十八歲那年,父親蓋了製茶廠,她辭掉工作回花蓮幫忙。經過三年,學到一身製茶本領。 由於阿里山直到民國七十二年 才開始零星產茶,早十年投入的粘家,在烏龍茶市場已有一席之地,儘管當時每斤烏龍茶批發價不過三百元,每斤零售價約一千二百元,但人工成本低,全盛時期年 營收上看千萬元,在茶葉賺到第一桶金。 轉型成功紅茶裡,湧現果蜜般滋味 時機財來得快、去得也快,粘阿端那來自花蓮約三百公尺 低海拔的茶,民國八十年代開始,不敵高山茶崛起,銷路節節敗退。一年收入萎縮數百萬元,扣除採茶工資不敷成本,也曾想不採收、任茶園荒蕪。 「當 初曾經輝煌過,為什麼讓它持續走下坡?」家中無男丁,從小把傳承重擔扛肩上的粘阿端不服氣,到處找出路,她選中當地日據時代留下的咖啡樹。在古坑還沒種咖 啡的民國八十六年,她挪出五分地,用種茶方法復育咖啡樹,一手打造舞鶴咖啡,一磅能賣到八百元,是一般舶來品的兩倍,可惜量少,無法取代茶葉。 直 到民國九十二年,看到花蓮推無毒農業,粘阿端才決心朝無毒茶轉型。改種無毒茶,對專業茶農來說最難的是觀念突破:不灑農藥,小綠葉蟬等害蟲氾濫成災,不只 減產且無法製作半發酵茶。為避免收入一夕歸零,她先把半公頃茶園轉作無毒,再伺機擴大規模。 隔年,一個連續下雨的濕冷春日,採回的百斤茶菁 (茶葉新芽)幾乎全數遭小綠葉蟬吸吮,外觀不佳,無法製成半球狀的烏龍,粘阿端便找來神農獎得主、妹婿高肇昫,共同試做鄰近的鶴岡那聞名一時的紅茶,「外 觀很醜,但蜜味道就是很特別,」她回憶當初泡給客人喝,客人一開始因不喝紅茶拒絕,但一入喉卻驚喜連連。 原來,經小綠葉蟬著涎(叮咬)後的 茶葉,發酵後會產生化學變化,產生天然果蜜般的滋味,害蟲突然變成益蟲。農委會茶改場魚池分場製茶課長黃正宗說,西部只有夏天能生產蜜香茶,花東則全年都 能生產,舞鶴蜜香紅茶得天獨厚。 奠定口碑王永慶和三娘,慕名找茶 陰錯陽差做出蜜香紅茶,粘阿端也懂得從深度下功夫,由於市面 現有的阿薩姆紅茶揉捻機轉速太快,會讓茶葉表皮破損,她便和高肇昫找來全台最大的茶葉機器商崴棋機械,研發新式紅茶揉捻機,並且在萎凋(指茶葉新芽水分蒸 散)、發酵、揉捻、乾燥等茶葉製程,不斷提高技術含量,好在不同氣候與茶葉狀況下,研發包括含水量、發酵與揉捻程度在內等最能彰顯蜜香的方法。「發酵不夠 會有菁味,蜜味道出不來;發酵過久會有酸味,無法保有蜜味,」粘阿端透露。 有著琥珀色的茶湯,隨蜜香程度深淺,每斤從兩千到一萬二千元都 有,包括于美人和不少政商名流都是她客戶。曾有一次,王永慶和三娘李寶珠上門找茶,一喝到蜜香程度最重的紅茶,讓李寶珠直呼不相信沒添加蜂蜜。 「茶 園好像被燙過頭髮、(茶葉嫩芽)捲捲的,看了會很高興,這就是我們要的原物料,」粘阿端笑說,民國九十七年曾遇上遭小綠葉蟬「蟲害」嚴重,一公頃只剩六十 斤茶可採的茶園,但一斤能賣一萬二千元,比過去一公頃五百斤、一斤一千元的烏龍茶更有利潤。 逐漸在市場奠定口碑,民國九十四年底,統一企業 到花蓮尋找特色嚴選茶葉,經過半年考察,舞鶴蜜香紅茶因品質、供貨穩定受青睞,成了統一極少數替供應商打品牌的商品。 去年,粘阿端更一連在 國際名茶紅茶組摘下四面金牌,她津津樂道:「小綠葉蟬吃越嚴重、芽越小朵,一公分而已,手要很巧才能採,」她透露,國際評審品茗時只有三克,為求勝出,最 前端採茶時就要特別盯著採茶女,採回五十公斤茶菁,先以肉眼去除十公斤品質較差者;製成十六斤茶葉後,每斤再挑出破損的兩斤,最終再從中揀選大小平均的五 斤茶葉參賽,「像女紅一樣,每個環節都要很仔細。」 「(舞鶴)海拔並不是很高,但我把不可能變成可能,」勇於創新嘗試的粘阿端,克服不利環 境,在旱地種出了黃金。 |
位於喜馬拉雅山南麓、印度東北部的大吉嶺(Darjeeling)因盛產紅茶而聞名,平均海拔2000米的山區遍布茶園,高地多霧的氣候賦予了這里的紅茶香氣和神韻,全球愛茶之人趨之若鶩。
但是,當地缺乏高效的物流和基礎設施,成為大吉嶺紅茶銷售面臨的致命環節。
開了100多年的“玩具火車”
班納吉(Rajah Banerjee)是大吉嶺地區馬卡巴力(Makaibari)茶園的主人,該茶園網站顯示,最貴的一款茶價格為每千克400美元,其余價格均在60到100美元左右。去年,該園生產的紅茶曾一度賣到每千克2000美元的高價,成為印度最昂貴的茶葉之一。
“好茶和好酒一樣,需要呼吸氧氣,”班納吉不喜歡沸水泡茶,將多年的經驗轉化為自己的哲理。1859年建成的馬卡巴力茶園是印度最早的規模化茶廠,班納吉已經是茶廠的第四代繼承人。
多年采用永續農業(不耗盡資源的可持續生產方式)種植模式的馬卡巴力更像一個生物多樣化的亞熱帶林區。不愁生產,班納吉開始把更多精力投入到茶葉經營上,其中的重要一環,就是物流。
於1881年建成通車的喜馬拉雅鐵路是印度最早的鐵路之一,總長86公里的鐵軌連接大吉嶺和新傑爾拜古里,海拔跨度從100米到2200米。這輛在當時令當地人歡欣鼓舞的4車廂蒸汽火車一百多年來將大批的茶葉運往山下,再通過孟加拉國的港口輸送到世界各地。
但問題是,一百多年過去了,當年令人贊嘆的運輸系統如今已遠遠落後於時代需求,但是政府似乎已經忽略了這條鐵路,並未投入資金更新換代,大吉嶺鐵路因此別無選擇地繼續頑強工作。
1999年,大吉嶺喜馬拉雅鐵路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如今,被昵稱為“玩具火車(Toy Trains)”的蒸汽車頭依舊在61厘米的鐵軌上轟轟向前,它的另一項重要功能是供遊客一窺英屬印度時代的工業化象征。
往返於大吉嶺和臨近小鎮甘姆(Ghum)之間的一段7公里蒸汽鐵路被開發為當地一項重要的體驗旅遊項目。
“我能投資,但政府不允許”
“不投資(鐵路)的話,馬卡巴力茶園就得關門大吉,不過一旦有了投資,旅遊業會被帶動起來,整個社區都會受益,”班納吉顯示出比先輩更具前瞻性的眼光,“我能投資,但政府不允許。”
本該出現在博物館里的蒸汽火車在運轉百年後顯得力不從心,隨著原本就為數不多的技師漸漸退休或辭世,火車內部很多老式機器和工具沒人知道如何使用和維修,老火車每次鳴笛都像是一次費力的殘喘。
現在,老火車完全沒有日常保養,只在出現問題的時候緊急維修,可能未來的某一天,一旦關鍵零部件失修,老火車的里程將最終畫上句號。
即便如此,新德里的政府鐵路委員會始終不願意向班納吉等有賴於改良鐵路物流的人開放投資。當地人認為原因很簡單,政府不願為國有鐵路開啟私有化先例而承擔任何政治風險。
據報道,印度有超過100萬人在鐵路系統工作,他們強烈反對鐵路私有化。也就是說,印度政府寧願“玩具火車”因年老失修走不動了再做打算,也不願意開放私人投資,在莫迪政府銳意改革的當下,似乎顯得格格不入。
印度主要產茶地區集中在阿薩姆(Assam),大吉嶺,杜阿爾斯(Dooars)和尼爾吉里斯(Nilgiris),全國約有350萬人在1500多個茶園從事相關工作。數據顯示,從印度出口的茶占2013年到2014年全球茶葉出口的12%。2014年全年茶葉出口總值超過6.4億美元,大吉嶺紅茶每年產量雖然僅大約1萬噸,但由於受到市場熱捧,價格水漲船高,在印度的茶葉收入中扮演重要角色。
跨越8000多公里,從中國上海出發至英國中西部的“汽車城”伯明翰,見到的第一輛車竟然是被中國品牌吉利收購的英國錳銅公司生產的黑色出租車。在過去的很多年,黑色出租車曾經是英國倫敦的“名片”,而眼下,這些在街上穿梭奔跑著的“老爺車”或者是被塗裝得花花綠綠的英倫出租車,已經逐漸成為了“中國品牌”的代名詞。
中國品牌和中國制造已經越來越多的滲透在當地人的生活中。“在英國,請人喝下午茶,很多主婦會強調說我們的茶來自中國而非印度。”此行的導遊和第一財經記者聊到,英式紅茶的來源地之一是中國;大街上人們使用的華為手機也是典型的中國制造;一位在牛津大學就讀的中國學生非常自豪的告訴記者,他在大學校園內看到了采購自中國東風品牌的輕型卡車作為校園用車……
而上汽大通去年年底獲得的3000輛訂單也將在今年上半年完成交付,屆時,英國的大街上將有越來越多的中國產的汽車在奔跑。
被吉利收購的英國錳銅公司生產的英倫出租車
“消費者開始更多的接受中國品牌。”上汽大通在英國的經銷商Harris Group的市場總監 Chris Haughton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他認為,正如大家能接受iPhone能產自中國一樣,更多的人也開始對中國制造的汽車持客觀、中肯的態度。
“以前是日系車的時代,而現在,整個亞洲汽車品牌都在崛起。我認為這是一個趨勢,我們應當去順應而不是去懷疑或者否定它。”Chris Haughton表示。
Harris Group不僅在英國經銷上汽大通品牌,在愛爾蘭,其也是上汽大通的授權經銷商,在去年年底,Chris Haughton親歷了一場為“中國制造”正名的“比賽”或者說是挑戰。
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的2015年下半年,愛爾蘭國家郵政局再度重啟郵政車的招標,參與投標的包括在英國和愛爾蘭銷量最大的福特全順,依維柯、通用、本田、奔馳等11家商用車巨頭,而上汽大通是唯一一家商用車品牌。在此次采購測試的15個指標中,上汽大通V80有14項都位居第一。參與投標的歐洲商用車品牌非常震驚並表示懷疑,在其強烈要求下,愛爾蘭郵政局開始了新一輪產品測試和評價,結果V80再次勝出。不服氣的競爭者要求進行第三次測評,最終上汽大通仍拿到了訂單。260輛大通V80一次性交付愛爾蘭國家郵政局,這也是中國車企在歐洲的最大一次訂單。與此同時,愛爾蘭國家郵政局和Harris集團簽訂了為期五年的排他性供貨協議。這讓Harris Group堅定了在海外市場上經銷上汽大通品牌的信念和決心。
比亞迪的電動大巴在英國也獲得了不錯的口碑。中國駐英國大使館經商處公使銜參贊金旭透露。在此之前,比亞迪已有兩臺純電動雙層大巴K9已經成功在英國倫敦公交車系統並服務了兩年時間,去年又贏得了51臺K9的訂單,並在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見證下,跟英國亞歷山大·丹尼斯公司(ADL)簽署了金額高達6.6億人民幣的協議。
當地的華人社團告訴記者,這些年來,英國人看待中國人的態度在不斷的改變和提升。從神六、神七發射,接著是北京奧運會,再到上汽收購LDV後並將它重新“送回”到英國市場,無論是在當地華僑群體還是英國人中,都引起了很大的關註和影響。
“中英之間的產業融合和合作在加速。” Chris Haughton認為。在英國,曾經輝煌的汽車產業已經逐漸沒落,汽車產業里曾經光輝耀眼的品牌——捷豹、路虎、賓利、勞斯萊斯、阿斯頓馬丁等早已經紛紛轉屬於其他國家,但越來越多的來自全球的汽車制造商依然選擇在英國設立研發中心,中國車企也不例外。長安和上汽在英國建立了研發中心,對於中國車企來說,在英國設立海外研發中心,可以獲取到更為前瞻的技術支持提高競爭力。而吉利去年也宣布在英國建廠,生產下一代黑色出租車,工廠的員工絕大部分來自英國本土,這更讓英國人認識到中國已經成為一股強大的國際化力量。近年來,中國對歐美市場的投資金額在不斷擴大,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在歐洲(230億美元)及美國(150億美元)的投資均突破歷史紀錄。而投資最活躍的幾大領域,汽車位列其中。
比亞迪交付英國的電動雙層巴士
對於中國的企業來說,通過投資“借船出海”確實已經成為一大方向。2010年後中國企業投資並購英國品牌的進程也在提速,大連萬達斥資3億多英鎊收購世界第二大豪華遊艇公司聖汐、吉利集團收購英國百年出租車品牌錳銅公司、光明集團收購英國最大早餐谷物品牌維他麥、南京三胞集團收購英國弗來莎百貨、聯想旗下弘毅投資收購英國知名連鎖餐飲品牌Pizza express等。
來自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的報道認為:在越來越多中國企業擴大海外業務的背景下,“中國制造”這一名詞正在被賦予新的內涵。未來,隨著制造業“出海”的腳步日漸加快,“中國制造”或許不再會是一個單純的產地定義,而更像是一種能力的證明,就算以後印有“中國制造”的產品其實完全是由美國人生產,也不會再是什麽天方夜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