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八、 九十年代是台灣經濟的黃金時期,不少高科技及半導體公司在台設廠,得到美國電腦公司的OEM定單。自中國大陸開放後,這些公司紛紛把生產基地搬到國內,情 況就像香港的廠商一樣。十多年來,台灣單向地向國內輸血,本土投資一蹶不振,加上民進黨過去8年的台獨政策,台灣經濟每況愈下。馬英九上台後,共產黨當然 恨不得在經濟上把台灣拉攏過來,使台灣經濟倚賴中國,台獨自然就不成氣候。自陳雲林訪台後,小馬哥的政策似乎跟香港一樣,在政治上使不少台灣人看在眼裏不 高興,與陳雲林見面,竟然主動收起中華民國的青天白日旗,反而台獨為綱的民進黨人,還在總統府外揮舞中華民國國旗,真是情何以堪。五一長假期後,台灣將開 放中國合格機構投資人(即台灣的QFII)進入金融市場,中國資金可持有不超過10%的台灣上市公司股票,超過10%才須審批。此外,中國大陸資金可購買 台灣的政府債券,到台灣投資製造業、服務業等,總之就是全方位開放。上星期最鬧哄哄的,相信是中移動(941)準備購入台灣第三大電訊公司,遠傳電信 12%的股權,台灣股市大漲,連帶台灣在港上市的公司如富邦(636)、富士康(2038)等,都升個不亦樂乎。台灣似乎會步90年代香港上市公司染紅即 升的神話。 民主資金兩難全 太陽底下無新事,台灣人會與香港人一樣,面對同一個dilemma,一方面對大陸資金趨之若鶩,另 方面對國內體制及價值觀抗拒,一個民主自由,一人一票的台灣,與一個高度極權,但又手持大量資金的政權,兩者交鋒會是怎樣的結果?香港的經驗是一敗塗地, 台灣呢?Uncle [email protected] |
在決定是擴大投資還是將現金返還股東時,越來越多的歐洲企業CEO開始選擇後者。
據彭博新聞社分析師預測,歐洲斯托克600指數的公司今年將支付每股11.54歐元的股息,為2002年以來最高值。與此同時,營業現金流將達到2011年來的最高水平——每股37.45歐元。自2009年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承諾將維持歐元地位以來,歐洲股票已經上漲超過一倍。
歐洲企業的現金儲備已經達到2萬億歐元,為2003年以來最高水平。儘管從去年起,歐元區經濟開始復甦,但RMG財富管理公司的Stewart Richardson表示,CEO們仍然對歐元區的經濟前景持懷疑態度,並正在等待貨幣政策效果的進一步明晰。
Richardson說:
公司持有現金,但並不願意投資大支出的項目。公司不知道未來的增長將來自哪裡,因此將更多的注意力集中於公司管理、囤積現金以及推升股價。
據彭博收集的數據,自2008年以來,斯托克600指數中的公司持有現金的數量翻了一番,而投資支出則從2008年的每股20.17歐元降至18.37歐元。上月美國銀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全球57%的基金經理表示,企業應該加大投資,而不是增加股息或者回購股票。
歐洲股市在2013年飆升17%,市場對經濟復甦充滿信心,而投資支出的回暖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
根據彭博社的調查,歐元區經濟今年將增長1.1%,這將是歐元區自2011年以來的首次年度正增長。而斯托克600指數的公司收益將在2014年攀升9%,至每股22.92歐元,為2007年最高。
據標普,2013年,歐洲公司佔到全球資本支出的1/4,遠低於2003年的1/3。標普預計歐洲投資支出將復甦緩慢,並警告稱,低迷的投資支出將損害經濟增長,並對就業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
日前,《衛報》(Guardian)評選英國帶給世界的十大創新產品,最年輕得主是創立才六年的劍橋包,出自年約半百的創辦人丁恩(Julie Deane)。她從時尚門外漢搖身變成設計紅人,崛起過程堪稱激勵人心的傳奇。 這款潮包暴紅多快?據估計,今年營收一千五百萬英鎊(約合新台幣七億四千萬元),創造這項業績的證據是:產品銷往一百二十個國家,每天平均不到一分鐘就賣出一個。對比二○○八年僅籌出六百英鎊創業、一週只接一張訂單,丁恩覺得「生命的機緣很奇妙」。 兒女迷哈利波特催生靈感 丁恩的人生轉捩點是長女的就學決定:當年,長女在小學遭霸凌,已經當了八年家庭主婦的丁恩與丈夫討論後,決定改送她就讀私立學校。可是,學費一年超過一萬二千英鎊,對單薪雙子的家庭來說,負擔不小。 丁恩為籌錢,拉著母親發想家庭手工模式的微本創業。他們想出十個點子,最後是兒女的心願促成他們進入手工製包領域:姊弟倆是超級《哈利波特》迷,時不時就會央求母親購買和書中主角一樣的書包。 儘管丁恩念的是植物學、當的是顧問,設計書包還不算難,因此她們沒花多久就畫出外型方正、外觀是一對搭扣、兩個口袋,外加一條背帶的產品。不過,問題出在生產,接到詢問電話的製造商都紛紛走避,因為「過時三十多年了,現在一年才做十幾個,幾乎也都賣不掉。」 母女倆商量後決定打死不退,死纏著一家老工廠接單生產。至此,她們開始專心對付行銷難題。她先推姊弟倆當麻豆,自己充當攝影師;回家後用現學現賣的生疏技巧製作網頁,然後再四處請時尚部落客試背,請他們回饋意見;最後更厚著臉皮邀請他們背書。 二○一一年的紐約時裝週,部落客攜著劍橋包高調出場,《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讚譽是當週「街頭時尚代表」,丁恩一炮而紅,那一輪收到的訂單就有一萬六千張。隨後而來的好運擋都擋不住,除了連拿數個大、小獎項,連知名業者Vivienne Westwood等都爭相合作。 如今的丁恩掌管一家億元企業,仍窩在約莫三坪大的辦公室,還一人包辦業務、客服和公關等角色。她經常對外分享「小錢也能創業」的經驗,而且一再強調:「創業之初,盡量降低成本,而且盡可能維持長久。」 |
看紅色供應鏈對台威脅,知名半導體產業分析師陸行之的觀點獨特,認為中國目前的策略雖然不對,但正往對的方向修正;然而,對比於全球半導體產業的購併浪潮,他仍然建議,台灣業界必須加速整合。 過去二、三十年,台灣半導體業沒敵人,但未來十年,打群架時代已經來臨!」前外資圈明星半導體分析師陸行之這麼說。 即使已於今年九月離開原工作崗位,但身為台灣最知名的外資圈半導體分析師,陸行之並未減少對全球相關產業的即時動態掌握。接受《今周刊》專訪時,他細數近 來每一樁半導體購併案,以超過二十年的觀察經驗,抽絲剝繭提出背後動機、意涵與影響,而他看「紅色供應鏈」的對台威脅,也有不同於主流悲觀論調的看法,以 下是專訪紀要:《今周刊》問(以下簡稱問):二○一五年堪稱是半導體產業的購併年,背後的原因及未來影響是什麼? 陸行之答(以下簡稱答):全世界都在購併,昨天(十月二十二日)才發生科林購併科磊,之前WD(威騰)也才剛收購SanDisk(新帝),這是全球正在流行的趨勢。根據我的觀察,這一波購併風潮的盛行來自於三個原因。 首先,目前全球最成功的公司是蘋果,成功模式是針對軟體、生態系統、硬體、半導體進行全面性整合,為了要滿足蘋果或類似蘋果這樣的客戶,公司規模小是不夠的,客戶要的是一整套的解決方案,所以規模一定要大,因此,可以看到全世界都在進行整合。 下一成長來源:智慧汽車 此外,半導體產業成長趨緩,也是購併風盛的原因。目前看來,繼PC之後,智慧型手機產業高成長也不再,我預估未來五年每年成長率不會超過五%。至於下一個 成長來源,我不認為會是物聯網、穿戴式裝置或虛擬實境,而是智慧汽車、智慧機器人與智慧醫療的大躍進,但這也是三至四年後的題材,由於未來三至四年成長率 低,半導體廠商只好透過購併來帶動成長。 以後什麼東西都跟智慧有關,而每輛智慧汽車的半導體內含金額,預估將超過一千美元,遠高於智慧型手機的五十美元與一般穿戴式裝置的五美元以下,我預估,十年後車用半導體占整體晶圓代工產業營收比重,將從目前的不到五%大幅成長至三○%。 另一方面,同質性高的公司進行購併也可降低研發成本,如日月光與矽品進行合併,將可減少研發費用的重複浪費,且可降低殺價搶單的機率。現在,不管是中國還是全球都在購併,台灣卻還在殺價競爭,現在不讓別人買,最後就是競爭對手買了別人,再回頭跟你競爭。 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問題在於太過分散化,所有產業其實都有購併的空間,但現在看來,只有聯發科正在認真購併不同領域的公司。 我建議政府一方面應該提供租稅誘因,若兩家公司合併,可以提供三或五年稅率優惠;另一方面,是引導小公司朝向新興領域應用發展,也同樣給予稅率優惠。又或者,政府可與台、清、交等大學以及台積電與日月光等大廠合作,布建半導體設計創業平台。 台灣是民主社會,確實較難主動去促使企業購併,因此,不妨採取我所說的,讓大公司自己去談購併,小公司鼓勵轉型,然後給予稅率優惠。 問:你怎麼看日月光公開收購矽品一事? 答:不管是日月光公開收購矽品,還是矽品找鴻海合作,都是對的作法;問題是,鴻海出價太低,變成必須稀釋高達二○%以上的矽品股權,對股東權益來說是非常不好的,投資人最後倒向日月光,主要是基於這項理由考量。 購併方向 由水平轉垂直 矽品一向是公司治理良好的企業,過去只要賺錢就一定配發高達八○%至九五%不等的現金股利,所以手上不會留太多現金部位。 原本做的事是對的,卻因不認為台灣真的會出現敵意購併,反而成為這一次打不過日月光的原因。 但整體來說,這對台灣購併發展是正面的。過去,面板與DRAM產業都有談到購併,但就是缺乏像日月光這樣的龍頭公司帶動,我研判,未來購併方向還可能會由水平轉為垂直,也就是說,日月光(未來)若去購併晶圓代工也不要感到意外。 只要科技公司大股東持股水位不高,有可能出現和矽品一樣的股權爭奪戰,對於董監持股不高與無心經營的公司,這是當頭棒喝,此例一開,台灣科技業都會跟著動起來。 問:中國紅色供應鏈政策會成功嗎?對台灣科技業的影響會如何? 答:中國發展高科技業,在製造業已失去優勢的情況下,半導體是最後一線希望。 但是走到目前,我認為他們的策略方向是錯誤的,怎麼說?據最新消息,中國大基金(編按:即中國國家積體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的規模要由一二○○億人民幣上修 至一三八七億人民幣,換算美元就是二二○億美元,數字聽起來很嚇人,但若將之細分,六○%是給晶圓代工與IC封裝測試,再除以五年,平均每年是二十六億美 元。 假設晶圓代工與IC封裝測試分別為二十億與六億美元,相較於台積電一年投入八十億至一百億美元,聯電、格羅方德、三星一年分別投下二十億、五十億、五十億 至六十億美元,這個大基金還算大嗎?格羅方德每年投入五十億美元還打不過台積電,中國大基金的二十億美元能起什麼作用?更何況先進技術差距有四年,所以對 晶圓代工衝擊最小。 至於IC封裝測試產業,中國確實有其優勢,日月光與矽品若能結合,多少能夠擋一下,台灣優勢大概還有一年半到兩年。 不過,中國雖然營收到位,技術與獲利仍不夠,也就是說,營收市占率可達一五%至二○%,但獲利不到五%,而日月光與矽品擁有超過八○%以上的獲利,因此,對台廠影響相對有限。 紅色供應鏈衝擊IC設計 我覺得受中國紅色供應鏈影響最大的是IC設計廠商,中國最多的就是高階設計工程師,而且工作環境、薪水福利佳,最有能力發展這一塊。 但問題來了,中國大基金加上紫光的資金當中,投在晶圓代工、封裝測試、IC設計的比例各占三分之一,大概各投五十億美元,且分散在展訊與銳迪科等公司,但綜觀近期全球IC設計業所發生的購併案,規模都是一五○億美元起跳,規模不是中國能比的。 因此,中國政府在策略上,一則必須擴大投入金額;二則必須將資源進行更有效調配,也就是由競爭力相對較弱的晶圓代工挪到IC設計;三則小廠自己併一併,甚 至購併外國廠商,才能夠擴大IP(專利)基礎,策略上才能成功。整體來看,我認為中國目前的策略錯誤,但未來會慢慢調整到正確的方向。 事實上,清華紫光以三十八億美元收購硬碟廠WD,就是很厲害的一招。紫光買下系統廠商WD後,再用WD購併了紫光原本吃不下來的SanDisk等廠商,因 為系統廠商仍可決定未來晶片要用誰的。由此來看,未來中國半導體產業策略可能會有改變,晶圓代工打不過台積電、與日月光抗衡也很辛苦,可能會將資源轉到系 統與IC設計這一塊,因為這才是供應鏈中最大價值所在,以及台灣廠商與政府最該因應此一競爭之處。 撰文 / 顏喻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