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超越商海:BP石油總裁約翰.布朗自傳 信璞上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3d220101b6m7.html

1948年出生的布朗,父親是被BP石油派駐伊朗工作的英國轉業軍人。因此兒時就對石油如何從地殼冒出來抱著極大的興趣,勇敢的油井消防員就是他的偶像。他18歲加入BP47歲任命為CEO59歲因同性戀事件數處理不當而被迫退休,此間為BP工作了42年。在他1995年到2007年的CEO任期中,公司的市值,盈利和儲量均取得出色業績。媒體也曾期望他過於完美的職業經理人偶像會像安然的CEO一樣突然崩塌,然而他卻是倒在一位同性戀小夥的告發上。他的職業成功代價可能是他的私生活。他終身未娶,BP就是他的家,藝術則是他的情人。他經常在公司裡忙得昏天黑地和獨處的百無聊賴中度過,一直沒有時間經營一份共度此生的感情。

他的家庭和教育

布朗的父親是一位藍領家庭出生的軍官。母親則出身於教育良好的小資本家家庭,但因為受納粹迫害而對社會缺乏信任感。父親的異國軍旅遊歷給了他開闊的視野。他在德國出生,在新加坡,伊朗和英國度過了快樂的童年。母親則教會他人類生而平等的精神和教育的價值。「你要記住,教育對一個人是最重要的,即使你所有的東西都被人剝奪,但沒人能搶走你頭腦中的知識。」這和我們中華文明異曲同工。但是母親在二戰中被親友出賣而進了集中營的經歷可能也間接傳給了布朗不能盡信他人的缺陷,乃至導致後來他空白的婚姻生活。

家庭相對優裕的經濟條件導致他能在當時最好的學校受到教育。在劍橋遇到了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保羅.狄拉克。他教會了布朗學會如何簡潔有效地思考問題,以及被鼓勵獨立思考和識別不同現象之間的隱含關係

32歲那年,他有幸被BP派到斯坦福大學讀MBA。斯坦福崇尚與哈佛狼性的個人文化所不同的團隊協作精神,也為布朗管理好一個巨型航母做好了準備。期間又一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後來斯坦福商業院的院長邁克爾.斯賓塞也給了他重大的管理理念上的啟迪,並把他帶到英特爾等一批偉大的創業型公司的董事位置上,開拓了他創造性的管理思維方式。

布朗的42BP生涯,經歷了歐佩克的誕生導致的石油危機,石油公司跨國併購的浪潮,撒切爾的私有化浪潮以及新興市場國家的崛起等重大事件。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BP從一家僅是擁有伊朗一個油田的中型油企發展成為行業翹楚。其中幾點非常重要。

充分授權和合作的管理風格

布朗認為一家成功的公司需要不斷地培養領導者,需要塑造企業的靈魂。。而做好經理人是成為領導者的必要基石。同時還必須有戰略的眼光。能夠充分授權技術層面的管理,而著眼於持續推動對公司長期發展的戰略層面事件的執行。領導者必須「於普遍現象中發現獨特之處,在思維跳躍間兼顧抽象和具體。」「不能單純追求具體行動而忽視大局。領導者必須清楚自己的目標,一旦設定好目標,必須全力以赴,不能為其他目標而分心。領導者不能事必躬親,而要大膽地授權,有提拔優秀者挑戰自己的氣度。歷史學家彼得亨西尼告訴他「英國公務員的職責是直言諫上」。經營企業應該保持著一顆開放和好奇之心,才能不滿足於現狀地持續改進。

BP發現人們不願意受縛於高度統一的公司文化,公司和部門主管簽訂績效合同,鼓勵獨立自主的工作方式,充分授權和承擔責任。細化到個人的目標高度具體和簡單,原則上不超過4個。同時公司還鼓勵夥伴群體之間分享成功經驗和管理心得。

布朗雖然戰略眼光卓著,但他高度警惕地維護個人名譽不致過度宣傳而形成個人英雄主義的文化,從而影響企業的團隊協作精神。在和撒切爾的交往中,他的點評尤為意味深長:「她最終走下神壇的就在於她總是認為自己比其他人對問題瞭解更透徹。」

戰略性佈局而非簡單的追逐盈利

石油業是個投資週期及其漫長的行業。勘探-開採-運輸,價格-儲量-地緣政治均存在著巨大的不確定性。而BP這樣的難以掉頭的航母級公司,長遠的戰略性決策就尤為重要。比如公司在伊朗過著好日子時候,就實施了油田區域分散化的戰略,在中東石油危機之前的10年就開始佈局北海和阿拉斯加油田。他們還率先冒著巨大的政治風險進入新興市場的戰略性油區,比如俄羅斯的資源市場和中國的消費市場。

在阿拉斯加勘探10年未果情況下,在準備撤離前夜,取得了巨大成果。在阿拉斯加建輸油管的過程中,也是一波三折,中途因環保問題而停工5年之久,最終因中東石油暴漲而獲批准。在油價10美元低點啟動的前夜展開對競爭對手的重大收購。在所有人都對俄羅斯政局擔心的時候,不惜承擔巨額虧損堅持合作。他們的每一筆所謂的成功投資都是在大自然,政治力量和財務虧損的極限的漫長角逐中獲取的。

注重勘探技術的研發

正如美國副總統切尼所說,「上帝認為把油氣資源交給民主國家是不合適的。」資源的魔咒意味著生而獲得的財富往往會損害一個國家的經濟和和政治建設。資源產業的過度發展,導致其他基礎產業的營養不良,並加大國家的腐敗和分配不公。而作為BP在世界各地的競爭優勢,則體現在長遠對石油行業發展戰略的把握,以及長期經驗積累和對研發的重視。公司在伊朗早期積累的很多油氣斷層判斷經驗在阿拉斯加的油區選擇上獲得了重大收益。公司在深層油氣的開採,天然氣開採中都有獨特的技術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785

約翰迪爾的故事 一隻花蛤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2dzu1.html
——兼談追求偉大不如追求長壽

   我並不喜歡「企業成功學」,但是,既然總是有人討論,我也來談談。

   企業的巨大成功往往會與「偉大」緊密相關。「偉大」一詞通常有兩個含義:一是十分崇高卓越,一是超出尋常,令人欽佩敬仰。但我不知道有多少公司夠得上其中一個或兩個標準。這樣的公司一定是鳳毛麟角。既然如此,不如去尋找那些可能長壽的公司。長壽公司可能不那麼偉大,然而它們經歷了長時間的考驗,頑強地生存了下來。我們需要的是一個能夠長期生存下來的公司,而不是僅僅偉大。這與我們的投資理念是一致的。   

   約翰迪爾就是這樣的一家公司,它是世界領先的農業和林業領域先進產品和服務供應商,在農用工具中排名世界第一,被譽為農機產品中的「奔馳」。1837年,公司創始人約翰·迪爾研製出一種不粘泥土的鋼犁,並由此起家創立了迪爾公司。170年來,迪爾公司通過與世界各地農民攜手合作,不斷成長壯大,同時把誠實、優質、守信、創新的傳統傳播到全球。
   約翰迪爾公司的業務主要分為三個部分:農業與草坪設備、建築與林業設備以及信貸。公司在用戶幫助改善全球生活質量的同時,致力於幫助用戶提高工作效率。憑藉著對土地耕作者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實承諾,公司更發展成代表價值與永恆的主流文化標誌。產品不斷更新換代,但公司核心價值始終不變,公司仍在按照當年創立者所立下的價值觀運轉,始終在正確的時間為客戶提供正確的產品。

   有關約翰迪爾的誠實、優質、守信、創新的故事很多,研究起來一定卷帙浩繁。有一個故事最能代表約翰迪爾的經歷以及由當前的商業關係而產生的承諾的例子,這個例子是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一個名叫阿特·范·甘普的人。

   四十年前,年輕的甘普聽說約翰迪爾要在他的家鄉開設建築設備經銷店。甘普認為這是一個極好的商業機會。他要求與迪爾的區域經理見面。甘普告訴這名經理,他既身無分文,又沒有經銷建築設備方面的經驗,但是甘普依然獲得了經銷權。創業之初,甘普僅有28000美元的銀行存款,公司為他的經銷店提供了所需的設備,還為他提供了經費,以支付創業初期的很多費用。「他們幫助我開創了事業,」甘普說,「我將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告訴了他們,他們一路為我做出了承諾。」

   作為回報,甘普辛勤地工作,與客戶建立了良好的關係,試圖填補卡特彼勒和其他公司沒有顧及的缺口。他的生意一帆風順,但是到上世紀八十年代遭遇了嚴重的經濟蕭條。那時,他的經銷店裡價值數百萬美元的設備無人問津,而迪爾卻沒有要求他支付利息。他說,如果公司要求他支付利息,他就會破產。當經濟蕭條結束時,他的生意再度興旺。當公司開始在建築領域建立經銷商聯盟時,甘普受邀加入,這使他的業務從單一的經銷店轉向擴展多個經銷店。

   安大略省的四家經銷店合併後成立了一個設備服務公司,這個公司成為約翰迪爾在北美重大的經銷公司之一。後來它擁有14個營業地點,甘普先生擔任了服務公司的總裁及合夥人。2003年,其銷售額突破了3億美元。甘普說,「我們大多數人都以小型經銷商的身份起步,迪爾公司為我們提供了支持,並讓我們看到了自己的潛力。一路走來,他們一直陪伴在我的身旁。我會告訴所有認識我的人,因為他們支持我所做的一切而使我熱愛這家公司。」其實在迪爾公司,有許多人的經歷與甘普相同。迪爾就是這樣,為它的客戶、經銷商做出承諾。

   長壽公司可能會變得偉大,但偉大公司不一定長壽。約翰迪爾公司當然追求偉大,但更注重長壽。它的現任總裁羅伯特·萊恩說,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生產偉大的產品,實現利潤的增長和世界水平的資本回報率。但是我們的目標是取得優秀的業績。所謂的優秀的業績就是持久的業績。約翰迪爾就是這樣,它「決不把我的名字放在與我的名字不相稱的產品上。」它深刻認識到,若沒有信任就不能取得持久的業績。

   農業設備製造業具有明顯的週期性特點,因此公司的業績並沒有像它的產品和品牌一樣實現穩定的增長。在一些年中,它取得好的業績,而在一些年中,它的業績令人非常失望。20世紀80年代農業蕭條時期,約翰迪爾經歷了裁員、股價下跌和收入減少等的考驗。1986年,迪爾53年以來首次發佈虧損公告,虧損額為2.29億美元。其股價與1980年的收盤價每股48美元相比下降了一半以上,為22.44美元。公司員工從1978年的59000名下降到1986年的37000名。那時公司並沒有獲得預期的發展,因此公司面臨的問題成倍地增加。

   1998年,約翰迪爾的年利潤首次上破10億美元。但是僅僅一年後由於農業再度陷入漫長而嚴峻蕭條,其股票也與其他設備製造商股票一同下跌。公司為了生存不得不進行收縮。其實迪爾的業務經常會週期性地遭受損失。優秀的公司都要穿越週期,但在此期間股票可能低迷。如果有人那時買入它們的股票,一定不會認為它的「偉大」或「優秀」。但是迪爾的投資者能夠在股價下跌的時候購買股票,等到股價上升時再賣出。等待更好的買入時機。迪爾的員工學會了享受美好時光,直面困難時期,坦然接受設備生產領域的週期性變化。

   那時,迪爾被冗餘的資產所拖累,這些資產不能為股東帶來足夠的回報,於是迪爾出售了許多沒有效益的資產。在21世紀初那個淒風苦雨的日子,萊恩坦誠公司的財務「欠佳」。萊恩在致他的領導團隊的一封信中寫道,在1991-2001年十一年中,只有1997年和1998年的業績接近他的「標準」。萊恩指出,如果我們想要成為一個偉大的企業,在經濟形勢最壞的年份裡,回報率可以接近零,但是在正常的年份裡,必須取得最佳的業績。

   考慮到不少企業的壽命不久長,因此長壽的企業就更顯得彌足珍貴了。約翰迪爾經歷了百餘年的風雨卻依然頑強地活著,而一些曾經「偉大」的公司卻永遠地消失了,這不能不讓人深思。順便說一句,約翰迪爾(DE)現在的總股本是3.88億,總市值是320多億美元,仍然雄風依舊。羅伯特·萊恩說,我們不斷前進,但是我們每次只前進5-7碼。如果我們的實力就是如此,那很好。既然如此,投資者又夫復何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048

財富雜誌關於約翰阿里亞加的報導 Value-hunter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b56dde00102v54g.html

“財富”雜誌一直給我郵寄免費中文版,里面有不少好料,

其中提到過約翰阿里亞加,此人我記得芒格也曾表揚過,

說他在斯坦福大學周圍不斷買地蓋房子,特別成功。

財富這篇報道里提到幾點特別應景:

1.買東西的時候就要賺錢,否則再好的東西你也買錯了。

2.始終從有麻煩的嚴重負債的賣家手里買。

3.搞房地產竟然少負債不負債。

這幾點用在股票投資上是不是也嚴重靠譜?

1.價格第一。

2.沒麻煩傻子也不會把金子當成鐵塊賣給你。成王敗寇,

坦然占便宜,老了以後把錢捐出去算是一個完美輪回。

3.別借錢炒股。

很多所謂的價值投資者第一條就掉到坑里,不理解自己

的幾萬幾十萬甚至幾千萬和老巴手里的錢體量不一樣,

要賺錢不一定非得買偉大企業,手邊有皮夾子撿起來就好,

偉大企業有太多人競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876

北京專訪》 趨勢大師給中國未來五年的經濟大預言 約翰.奈思比:小康社會美夢必會成真!

2015-05-11  TWM  
 

 

國際知名的未來學大師約翰.奈思比堅持要和妻子桃樂絲.奈思比一起受訪、拍照;他說,過去幾年,他和妻子共同走遍了中國大大小小的城市鄉村,才敢大聲地確認,中國的小康之夢必會成真。

撰文‧楊紹華

四月九日傍晚,由於塞車嚴重,我們比原定時間足足晚了半個小時才抵達約定的飯店咖啡廳;傍晚時分了,偌大的咖啡廳裡沒有別人,只有約翰.奈思比︵John Naisbitt︶和桃樂絲.奈思比︵Doris Naisbitt︶這對銀髮夫妻靜靜坐著,各自看著手中報紙。

直到發現我們,夫妻倆同時起身:「你們好啊!這趟旅程還順利嗎?」兩人主動迎上前來熱情問候。在中國北京,這對來自西方、享譽全球的知名未來學者與暢銷書作家,卻像主人接待遠來訪客似的,沒有架子、沒有久候的不耐,反而忙著請店員為我們送上咖啡。

在中國,「接地氣」是個讚美詞,代表深入民間、了解民間疾苦、貼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在北京城裡像是東道主的奈思比夫妻,顯然已經百分之百的接地氣了。

「未來學不是憑空幻想未來,我們的工作是盡可能地蒐集當前發生的事,從各種現象與事實去連結、推演未來趨勢。」奈思比解釋了「接地氣」的重要,「所以,我們夫妻倆才得一天到晚跑到中國各個城市與農村啊!」一九八二年,奈思比完成了︽大趨勢︾一書,全球暢銷一千四百萬冊,這是累積了十年「接地氣」的成果,精準預言了全球化與網路時代來臨。

二○○九年,他和桃樂絲以同樣的實地研究精神完成了︽中國大趨勢︾,兩人在○六年於天津財經大學設立了中國研究院,聘請多位本地年輕人,甚至也在天津置產。

在○九年的︽中國大趨勢︾一書中,奈思比與桃樂絲提出了中國新社會的模式,如今看來,正吻合著當前中國政策方向。像是「『由上而下』與『由下而上』的結合」,符合國家主席習近平「回應民間需求」與「支持民營企業」的指示;此外,他當時更預言中國即將加速「融入世界、影響世界」,也與眼前的「一帶一路」與亞投行等戰略相互呼應。

去年底,奈思比和桃樂絲完成新書《大變革》,書中仍有專章探討中國的未來,那麼,他們如何分析中國未來五年的社會與經濟趨勢?維持一貫風格,這對夫妻從十足「接地氣」的故事說起。

五年後的經濟:消費帶動,內需市場崛起「不久之前,我們走訪了一個北方農村,遇見一位非常開心的老農夫。」桃樂絲笑著回憶:「讓這位老農開心的事情,在我們看來好像沒有什麼:他拿到了這輩子第一筆社會保險金,金額大約只有一百歐元(折合新台幣約三千元)。」一百歐元,的確不是能讓城市居民開心太久的數字,「但對農村居民來說,這給了他們一份從來沒有過的安定感,彷彿未來不必再把辛苦賺來的每一分錢都存起來,」奈思比解讀:「他們,開始更樂意去消費了。」已經啟動研擬工作的「十三五︵中國第十三個五年規畫︶」,其終極目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在民生問題環節,政策重點包括解決環境汙染、醫療資源缺乏與教育機會不均等,並且改善日益惡化的貧富差距現象。

在奈思比的解讀中,這些目標的實質效果,是透過一個安定感提升的環境,讓人民的消費意願及能力提升,「也就是說,中國的內需市場將會快速崛起。」內需,不只是經濟政策的目標,奈思比與桃樂絲認為,一個壯大的內需市場,甚至已形同是中國的國家戰略目標;這一方面,他們是從中國經濟未來的難題說起:「這個國家未來五年最大的挑戰,不是來自於內部,而是外部的經濟環境。」過去三十五年,中國的發展模式是以出口導向的製造業為成長動力,○八年金融海嘯發生後,中國經濟動能明顯受到歐美國家景氣牽制,「依我看,世界經濟仍然存在難以修復的大問題!」奈思比暫時岔開話題:「希臘倒債危機的影響會比大家想得更嚴重;法國、西班牙也有可能隨時發生債務或經濟危機,一旦出事,就會演變成全球性的經濟風暴……。」奈思比的表情愈來愈凝重,桃樂絲則說出了結論:「所以,中國正在想盡辦法,與西方國家主導的世界經濟脫鉤!」作法有兩個;其一,打造一個能與西方抗衡的國際經濟圈。

奈思比與桃樂絲的新書《大變革》有一個副標題:「南環經濟帶(包括亞洲、南美及非洲的新興經濟體)如何重塑我們的世界」;這本書的完稿時間是在去年年底,當時,習近平的一帶一路與亞投行尚未在世界各國引起風潮,但書中已預言中國將以大規模的結盟方式,在地球上打造另一個足以和歐美國家分庭抗禮的新興經濟帶。

五年後的社會:政策開放,企業活力躍升第二個作法,就是改造中國本身的經濟結構,從出口製造導向,轉骨為內需消費導向。

「對中國來說,這是一個不小的改革,某種程度上,需要的是政府放下權力,大舉開放,用市場機制刺激民間的活力。」奈思比說。而他也樂觀地認為,「中國有能力完成這項工程。」他的樂觀,首先來自於領導者。「我拜訪過很多人,從官員到市井小民,他們對現在中國領導者的看法很一致……,」說到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評價是「話不多,但執行力超強﹂;論習近平,「很多人告訴我,他是一位很強悍的人,如果情勢需要,他甚至願意犧牲經濟成長率的數字也要完成改革。」聊完高高在上的大官們,桃樂絲開始談民間活力。在我們來訪前的兩天,這對夫妻正好與一群年輕的中國新創企業家聚會。

「他們的想法太特別了,滿腦子天馬行空的怪點子,比如說,有人提到想做一個App,叫作Mobil Sh……,」桃樂絲忽然要求我暫時關掉錄音機,以免錄到從她嘴裡說出的不雅文字;總之,那位年輕人想做類似「行動廁所」的服務,「就像Uber是找車主提供服務,他想盡量結合城鎮裡願意配合的民宅或商家,提供出借廁所的服務。很搞笑,但不能否認,他們真的充滿創意。」從現況來看,釋放民間活力與政府開放市場的能量已初步展現,最明顯的例子即是熱到發燙的中國股市。

然而,對於陸股泡沫化的質疑聲音也已愈來愈多,有人擔心這一輪中國拚內需的結果,會如同一九八六年到九一年發生在日本的「平成景氣」,成為長期陷入泡沫化的起點。

當時,日本的情境與目前的中國頗為類似,同樣處在改變成長模式、開放國內市場、融入國際社會的初期,大量內需型的公共投資與消費快速成長,建構了為期五年的內需擴張,但期間幾度對於利率及匯率的錯誤調整,導致了資金浮濫及泡沫瞬間破滅的硬著陸結果,引發九○年代以後的日本失落二十年。

對於這樣的潛在危機,奈思比則認為,關鍵還是在於決策者的態度。「這個國家的特色之一,就是領導人勇於認錯,能夠快速修正。」他分析中國過去三十五年來的發展過程,「你會發現,他們的特點就是不斷修正、認錯,然後分析、調整,再往前走。」簡單說,一個具有彈性且即時反應的決策過程,也是奈思比看好中國未來的原因。

五年後的地位:更加成熟精練的經濟體整體而言,對於中國未來的經濟面貌,奈思比與桃樂絲是用「更加消費導向」來形容,對於民間與社會氛圍,則是「更具開放活力」;至於二○二○年中國整體情勢究竟會和現在有何不同?兩人想了一會兒,桃樂絲給了答案:「它會是一個『更加成熟精練』的經濟體。」他解釋,在國際間,中國正在快速學習和世界溝通,「五年以內,中國在世界的地位會比現在大幅提升,成為一個成熟的國際社會成員。」在國內,一個以提升人民生活為目標的經濟方向,也會讓這個國家走向真正的富裕社會。

「所以,你問我二○二○年中國的小康夢會不會成真,我的答案是,絕對會的︵Absolutely︶!」奈思比肯定地說。

約翰.奈思比(右)

出生:1929年

現職:暢銷書作家、管理學家、未來學家經歷:IBM董事長特助、美國教育部副部長(甘迺迪政府時代)學歷:哈佛大學、康乃爾大學政治學學位

全球大變革:

南環經濟帶如何重塑

我們的世界

作者:約翰‧奈思比、桃樂絲‧奈思比

出版︰天下文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4418

太陽能股:一個優秀的選擇?(作者:約翰。馮)

原文網址:http://stockfessor.wordpress.com/2012/02/19/solar-stocks-a-good-play/

最近大部分太陽能股票都被大量拋售,我認為價格開始接近底部。這裡主要因為三個原因

一)出產的產品價格下跌
二)歐洲的政府減掉很多資助
三)產能過剩

這個行業暫時處於汰弱留強的階段,很多比較弱的股份和公司已經被淘汰了。當中包括(e.g. Solyndra and Evergreen).

到底下一個階段那一個公司會被淘汰呢?沒有人可以確設的答這個問題,除非你是太陽能公司的大股東或高層吧。這個汰弱留強的階段是短暫的,而整個太陽能板塊也要經歷這一個階段。當塵埃落定,生還的公司將會變得更強,把弱者和被淘汰者的市場奪過來。

你要知道,當你投資股票,短期的問題應該被視為長期投資的機會。現在太陽能公司面對的問題和現實並不太差。要知道近期對太陽能需求的增長是爆炸性的,而長期來說太陽能版塊充滿了機會。

第一)長期的出產價格下跌應該被視為好事而不是壞事,因為這個長期下跌的價格吸引了大眾。有甚麼工業經歷了產品價格不斷下跌的命運呢?電子業,電腦工業是這個情況的表表者。太陽能是電子工業的一種,因為它的原理是把太陽的能量收集然後讓電子轉化成電力。和電腦晶片的生產一樣,製造太陽能光伏的物料主要是矽,只有少數情況需要其它稀有物料。在生產上,材料的供應長期是穩定的。

太陽能的生產也跟電子業相似。這個包裝太陽能板的過程就是要把最多的太陽能光伏裝到太陽能版上,只要安裝的數量越多更密,同樣的太陽能板就能夠產生更多的電力。現在太陽能的效率仍然很低,大概是25%,意即只有25%的太陽能量能被接收並轉化,因此這類依然有大量空間讓業者改進。另外一個主要的因素是生產的人力成本,這是為甚麼中國的公司繼續雄霸世界的太陽能市場。像其它電子產品一樣,太陽能板塊是依個不斷改進效率而產品價格不斷下跌的行業。但是,這同樣表示短期的波折將會令一部份公司被淘汰,這是高科技行業的本質。

由於太陽只照耀大地板田,大部分被轉化的電能一定需要被存起來夜間使用以免浪費。電池科技的改善,導致價格下跌。這個改變配合太陽能版的價格下跌讓整個太陽能系統的價格下跌。舉個例子,要讓大眾接受電力車的電池,這個槓桿點是$350 每千瓦。很多專家認為未來儲存電力的市場會從現在的$900 跌到這個槓桿點。

由於生產和儲存電力的價格同樣下跌,太陽能發電的價格越來越接近傳統發電方法的價格。如果把傳統發電的汙染也計算在內,太陽能已經超越傳統的發電方法。現在主要讓消費者卻步的主要原因是首次安裝太陽能發電和儲存系統的價格,當有部份公司已經開始提供零首期的安裝計畫,這個缺點將會有機會被克服。當太陽能發電的價格比傳統發電方法低的時候,大眾將會大規模轉為使用太陽能發電。每個天台都安裝太陽能板塊都很快變成現實,就像每人一腦,每人一個手機的發展一樣。

第二)政府的資助無論如何也會減少,當價格已經大大下跌。主要原因是因為根本無需要資助這個行業。因為這個行業已經無需要被資助,本身已經有足夠競爭力了。德國對太陽能的資助讓整個行業起飛的市明已經完成了。這個資助讓很多中國公司可以在德國成長,達到可以與世界競爭的水平。

第三)整個產能過剩的情況不會持續,這是因為更低的價格將會刺激需求。越來越多的需求最終會把所有的過剩的產能吃掉。消費者其實對產能過剩帶來的低價是歡迎的。只有太陽能業者需要擔心,因為這個傷害到公司的利潤。

在這個角度看來,太陽能業短暫的調整是個好的投資機會。這個對太陽能需求已經被證實,太陽能工業兩個十年來已經從零到2010年的四百億,估計將會到達2020年的一千五百億。現在最大的市場是德國與義大利,不過人口大的國家如中國,美國和印度將有機會成為第一位。此外,很多發展中國家都希望太陽能成為取替石油成為主要的能源來源。發展中的國家加入使用太陽能的話,將會減少假設電網的時間和費用,讓電力成為現成的可能性。太陽能讓家家戶戶成為獨立的供應和消費者,讓偏遠地區有發電和使用電力的可能性。

世界的太陽能業在跌盪中成長,很多弱的小的太陽能業者也會因不斷的價格下跌被淘汰。

比較強的擁有比較強大產能與效率的公司將會生存,並透過不斷改進的科研不斷滋長。他們會從倒下的業者當中掌握更大的份額。

政府的資助會在市場需求擴張下變得越來越不重要。德國與義大利政府已經讓航也透過資助起飛。在地球的令一端,中國政府有意讓太陽能成為主要工業之一,中國公司能夠大量獲得資助與貸款。最終的結果是中國在數年內會掌握太陽能生產的大部分,因此中國公司倒下來的機會較非中國公司少。

太陽能股的波幅的確令很多人卻步。主要原因是因為太陽能為一個高新產業,擁有高增長和產品價格快速下跌的情況,與電腦晶片業數十年前的狀況相同。縱使太陽能的發展一波三折,我仍然太陽能為未來最有前景的行業之一。隨著油價和原材料提漲,太陽能將會變得越來越吸引。因此太陽能不但純是一個高新行業的投資,也是一個植博率高的油價投機項目。這個狀況,你還能在其他地方找到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223

另類政客約翰遜:心機Boy曾緋聞纏身,如今正學中文

“我想成為一個國際搖滾樂隊的主唱或吉他手,這是我的目標。我還想成為一個著名的畫家或者音樂指揮。有很多事情我做過,很多事情我有能力去做。”

這是2015年5月英國廣播公司(BBC)為鮑里斯·約翰遜制作的一部紀錄片里,當記者問他是不是要沖擊首相之位時他的表態。

一年之後,他決定與首相之位擦身而過。

他希望每個人都喜歡他

有人評價約翰遜是老式卡通里的人物形象。而認識他的人都知道,有兩個不同的約翰遜並存於一身;有人稱他為泰迪熊、“狡猾的狐貍”,表面上的不著邊際放浪形骸,同時有著“色彩繽紛”的私人生活,實質上是個嚴肅和心機十足的政客。

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非常接近約翰遜的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約翰遜希望每個人都喜歡他,“他特別包容,可以將那些持不同意見者聯合在一起,很有領導力。而且他不會不懂裝懂,對一些非常專業的,比如金融衍生品等事物他不恥下問。他對人友善,熱愛閱讀,每次出差時,都會看到他去機場書店買書看書。他從來沒有正面回應過人們對他可能有一天成為首相的猜測。他是一個很另類的政客,如果是其他人,有著他犯過的那些事、出過的那些醜聞,早就出局了,但是他的個人魅力,讓他成為了英國最有個性和影響力的政治人物之一。有些人認為,他看似桀驁不馴的外表下,有著超常智慧甚至深厚的心機。”

英國媒體曾報道說,很多人一想到約翰遜可能會成為首相,就聯想到他的手指按在了核彈發射器的按鈕上的情景,讓人脊梁骨發涼。

2008年6月,約翰遜競選倫敦市長成功後,曾接受過《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的專訪,之後記者又多次與他在不同場合接觸,甚至在地鐵車廂內也遇見過。約翰遜的幽默風趣、瀟灑隨和,給人留下深刻印象。而他在中國訪問期間吃油條、坐高鐵、在上海外灘對著無數中國媒體自嘲被掛在纜車上等情景,無不讓人感到這位以亂發為標誌的倫敦前市長的另類之處。

6月23日,約翰遜帶領的“退歐派”,在英國歷史性的退歐公投中獲得勝利。

6月26日,他在《每日電訊報》的專欄里寫下了他獲勝後的感言:

“退歐公投,是我們有生之年最異乎尋常的歷史事件——我們應該為英國無比自豪和保持樂觀,我們能夠獲得的一切,我們四個王國(註:指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共同努力。”

伊頓牛津成就了他的競爭力

約翰遜(全名Alexander Boris de Pfeffel Johnson) 的個人家庭背景和教育背景,應該是以英國上流社會特權階層為主體的保守黨成員的典型。約翰遜出生在美國紐約,是土耳其人的後裔,還有俄羅斯血統。早年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接受教育,父親是英國保守黨政客,並在歐洲議會當過議員,母親是個畫家。那時,正好披頭士到達紐約,因此他就有了一個別名,叫作“金發披頭士”。

約翰遜的妹妹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經說過,每當有人問鮑里斯將來想做什麽時,他總是說:世界之王。

童年時的約翰遜生活相當動蕩,因為父親常被派到美國或者歐洲大陸,在15年里搬了30次家。後來父母離異,母親曾精神崩潰。

約翰遜13歲時獲得獎學金,就讀英國伊頓公學。在伊頓他練就了強悍性格:在橄欖球場上,他曾四次摔斷鼻梁。

18歲時,約翰遜又拿到獎學金進入牛津大學學習古典文明學(Classics)。進入牛津大學之後,約翰遜完全沈迷於政治,曾任牛津大學學生會主席,還曾被選為牛津精英布靈頓俱樂部(Bullingdon Club,牛津富有學生的社交協會,也以酗酒和酒後鬧事而臭名昭著)的主席,與現任首相卡梅倫和戴安娜王妃的兄長都曾是該俱樂部同時代的成員。

從嚴格意義上說,約翰遜真正步入政壇,是2001年在地方選舉中獲勝,成為牛津郡漢利地區(Henley in Oxfordshire)的一位保守黨地方議員。後因他與所任職的雜誌社同事長期保持婚外情,並導致對方懷孕的事件被媒體曝光,遭當時的保守黨領導人開除出黨。

2006年,夢想在35歲前進入內閣的約翰遜,眼睜睜地看著比他年輕兩歲、他在伊頓和牛津的校友卡梅倫,登上了保守黨黨魁的位子。

直到2007年7月倫敦市長競選開始,卡梅倫在“眾里尋她千百度”的情況下,突然想起了約翰遜,但僅授予他“影子內閣”教育大臣一職,而且是以辭去《旁觀者》雜誌總編輯為條件。

2008年5月,約翰遜力壓工黨候選人、被中國人稱作“紅色肯”的利文斯通,成為倫敦市市長並於4年後連任。

一向是個反歐派

說起約翰遜與歐盟,還頗有一番淵源。約翰遜的父親斯坦利·約翰遜1973~1979年期間是一位歐盟議會議員。約翰遜青少年時代的那幾年,都是在布魯塞爾度過的。而他的第二任妻子——一位左派大律師,就是那時在布魯塞爾的玩伴。

或許正是因為早年在布魯塞爾的生活讓他在父親身邊看到了歐盟內部種種官僚及弊端。而作為記者在歐盟駐站的經歷,更是不僅奠定了他一貫反歐的政治傾向,而且也使得他有了在英國最初的名聲。

1989年春,在《每日電訊報》做記者的約翰遜,被派往布魯塞爾駐站。他的“反歐”論調從那時起就極其鮮明並逐漸根深蒂固。當時的歐盟委員會主席雅克·德勞斯(Jacques Delors)常遭約翰遜激烈批評。

“鐵娘子”撒切爾夫人則非常賞識他,把他稱為自己最中意的駐歐記者。回到英國後,他成為了《每日電訊報》明星經濟學家。因此,他的“反歐”立場是一以貫之的,也為政壇和民眾熟知。

在第一次的退歐宣傳中,他就高呼:6月23日,應該是英國“獨立日”。

約翰遜正在學中文

約翰遜對中國的認識,在擔任倫敦市長前後,有著比較明顯的變化。

之前,中國在他的筆下很少提起或者比較負面。在他上任市長“滿月”後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口吻已經完全變化了,對中國文化和經濟發展贊不絕口。而且,在他的任期內,他在引進外資、大力推進倫敦舊區改造方面頗有建樹。其中,來自中國的資金也是其中一支重要的主力軍。從幾十年無法推進的皇家碼頭改造項目,到王健林參與倫敦第一高樓住宅建設,中國在英國及倫敦的投資自2012年以來出現了井噴。

“他女兒在學中文,他自己也在學。”接近約翰遜的人士告訴記者。的確,他在送給記者其著作《丘吉爾》一書的扉頁上,寫下中文“蕾, 羊年快樂”的字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642

不想接班卡梅倫?約翰遜意外退出英保守黨領袖競選

當地時間6月30日下午,英國執政的保守黨脫歐派代表、倫敦前市長鮑里斯·約翰遜出人意料地宣布,將不參加保守黨領袖競選。

新的保守黨領袖將在10月的保守黨大會上接替卡梅倫出任首相。就在約翰遜宣布退選前不久,主張脫歐的英國司法大臣邁克爾·戈夫(Michael Gove)剛剛宣布將參選。另外,內政大臣特麗莎·梅(Theresa May)也表示參選。

競選保守黨領袖的還有支持留歐的就業和養老金大臣史蒂芬·克拉博(Stephen Crabb),支持脫歐的前國防大臣利亞姆·福克斯(Liam Fox)和能源部長安德里亞·利德索姆(Andrea Leadsom)。

利亞姆·福克斯、特麗莎·梅、史蒂芬•克拉博、安德里亞·利德索姆、邁克爾·戈夫

48歲的戈夫曾是一名報紙專欄作家,2010~2014年間擔任教育部長,在脫歐陣營中,戈夫扮演重要的領導角色。他表示自己能夠帶來“團結和改變”。

59歲的梅支持英國留在歐洲,她表示將塑造強大的領導力,維護英國團結,承諾將會給國家的未來帶來“積極的一面”。

在約翰遜宣布退出之前,梅曾在公開講話中表示,對於與歐盟,尤其是與默克爾談判,自己是最佳人選,她還嘲笑約翰遜“上次和德國談回來的結果就是買了三條全新的高壓水槍”。2014年,還是倫敦市長的約翰遜在市政廳回答提問時稱“需要向警察提供防暴水槍”。最後向市警局撥款21.8萬英鎊用於購買三部防暴水槍。

福克斯則稱,任何包含人員自由流動的脫歐條款都是對公投結果的背叛,英國應該“自信”地面對後歐盟時代。

保守黨議員就黨魁進行的第一場投票將在下周二舉行。9月9日,將決出最終的黨領袖。分析認為,目前的5個表示參選的議員中,戈夫和梅之間的對決將是最可能出現的情況。

在當天的講話現場,約翰遜還表示“這是團結我們黨的機會,同時也是團結我們國家和社會的機會”。

保守黨議員安德魯·米切爾(Andrew Mitchell)表示,他對約翰遜的決定感到“吃驚”,而且也沒料到戈夫會參選,因為戈夫“過去5年里一直表示無意當首相”。

保守黨推選領袖的流程是,首先要有3名以上的候選人,每人都必須要得到兩個議員的提名,隨後進行保守黨議員投票,以選票最低者淘汰為機制,最後剩下兩人,緊接著保守黨在更大範圍內對兩名候選人進行投票選出黨領袖。

從時間上看,提名將會在7月1日零時結束;7月4日參選人對議員進行競選演說;7月5日,從早上11點到下午6點開放投票,立即計票、驗票並開票;7月7日,第二輪投票開始,從當天早9點持續到下午4點,隨後公布結果,這個過程將持續直到剩下兩名競選人;9月9日,決出最終的黨領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643

“鐵娘子”組建英國新內閣:鮑里斯·約翰遜任外交大臣

前腳剛踏進唐寧街10號首相府,後腳就已公布新內閣名單,素有第二位“撒切爾夫人”之稱的英國新任女首先特蕾莎·梅(Theresa May)的效率可不是吹的。

當地時間13日,對於梅來說,是忙碌的一天。等待前首相卡梅倫搬離唐寧街10號後,梅成為首相府的新主人。傍晚,她還前往白金漢宮接受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接見,由此正式成為英國第13任首相,也是繼撒切爾夫人之後的第二位女首相。

雷厲風行的梅姨入駐首相府後沒有閑著,而是第一時間公布了新內閣的名單,新內閣中最大的意外便是此前脫歐陣營的領軍人物、倫敦前市長鮑里斯·約翰遜被任命為外交大臣。

迅速組建新內閣

今年59歲的梅從2010年起擔任內政大臣,也創下了60多年來擔任這一職務時間最長的記錄。在7月11日宣布成為保守黨領袖的當天,梅姨在聲明中表示,她將通過談判為英國在脫離歐盟過程中獲取最大利益,同時強調將致力於建設一個不只是為少數特權階級服務的政府。

綜觀新內閣名單,最大的意外便是約翰遜,盡管此前風頭正勁的約翰遜退出首相的角逐已讓不少人跌碎了眼鏡,紛紛猜測這位“退歐先鋒”的政治生涯可能就此結束時,梅卻不計前嫌,將外交大臣的位置給予了這位頗具個性的政客,不禁讓人對梅今後與歐盟的退歐談判浮想聯翩。難道要讓這位頂著一頭金色亂發、不時語出驚人的約翰遜代表英國去與歐盟談判?

戴維斯、約翰遜、哈蒙德、法倫、福克斯、拉德(從左到右、從上到下)

或許是梅料想到了這點,她在內閣中還新設了“退歐大臣”(Secretary of State for exiting the European Union)這一全新的職位,全權負責英國與歐盟事務的談判。這一新大臣的人選屬於對歐盟持懷疑態度的保守黨議員戴維·戴維斯(David Davis)出任。這一職位的設立,或許多少也會限制約翰遜今後在與歐盟打交道中的權力。戴維斯曾在2005年的保守黨黨魁之爭中惜敗於卡梅倫。

炙手可熱的財政大臣一職由前外交大臣菲利普·哈蒙德(Philip Hammond)擔任,而之前隸屬於卡梅倫時期的財相、也是卡梅倫親密的政治盟友喬治·奧斯本此次在新內閣中失去蹤影。英國政府知情人士用“解雇”一詞透露了奧斯本的動向,“梅告訴他(奧斯本),她不希望他(奧斯本)出現在新內閣中”。

當然,識大局的奧斯本第一時間在推特上表示:“看著昔日好友(卡梅倫)離開首相府,真是悲傷的一天。”隨後奧斯本在下一條推特中表示辭職。

而前能源與氣候變化大臣安布爾·拉德(Amber Rudd)則成為新的內政大臣。由此,她將接替梅統管留學生、移民事務。不知這位高調的留歐派會繼續前任對留學生、移民的強硬態度,還是有所緩和。

此外,支持脫歐的保守黨議員、曾擔任過國防大臣的萊姆·福克斯(Liam Fox)將出任英國貿易大臣。英國國防大臣邁克爾·法倫(Michael Fallon)得以留任。

在新內閣中,可以發現約翰遜和戴維斯都是強有力的脫歐代表,而拉德和哈蒙德都是留歐代表,可見梅在平衡留歐和脫歐陣營之間的斡旋煞費苦心。

退歐談判指日可待

當天,在完成了與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見面後,腳登豹紋鞋、身著低胸裝的梅回到首相府後,還發表了5分鐘的“就職宣言”。她表示,將與英國人民共同創造一個更美好的英國,同時確保在脫歐進程中,最大程度地保證英國人民的福祉。她說:“我們的確需要時間去準備面對脫歐進程中大大小小的問題,但我們會確保英國成功脫歐。”

在發言中,梅還肯定了卡梅倫的政績。她稱在卡梅倫的領導下,英國政府讓經濟企穩、縮小了預算赤字,幫助比以往更多的民營就業,但他真正的遺產不是經濟,而是社會公正。因此,她會繼續接過“公正的大旗”,在稅收問題上把普通民眾的財富放在首位。

同時,她還在演講中提到了“統一”一詞,無論是在保守黨內部,還是英國全境,公投造成的分裂到處可見,因此,她希望在推進英國今後“大膽、積極”的新形象之余,“統一的聯盟”始終是不可動搖的。

據首相府發言人13日稍晚時間透露,梅姨就任當天,已收到了來自不少歐盟成員國領導人的“賀電”,甚至包括美國白宮的祝賀。梅當晚還主動與德國總理默克爾、法國總統奧朗德以及愛爾蘭總理肯尼通了電話。梅告訴他們,會擇機與歐盟談判退出事宜。而在歐盟看來,英國有了新首相,盡快觸發歐盟公約第50項條款啟動脫歐程序至少不再遙遙無期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010

脫歐還是留歐?英國外交大臣約翰遜被曝心口不一

倫敦市前市長、現任英國外交大臣的鮑里斯·約翰遜(Boris Johnson)一直被認為是脫歐派的領軍人物之一,但近日卻被曝出,其實他對英國脫歐並不是那麽想的。

盡管約翰遜在公投前還曾於英國的《電訊報》發表文章支持脫歐,但《星期日泰晤士報》卻曝出了他在同一時期另一篇未刊登的文章。文中他列舉了留歐的諸多好處,並警告稱,一旦脫歐,英國將面臨政治、經濟多重危機。

這顯然與約翰遜此前給英國民眾留下的“脫歐先鋒”印象大為不同。面對約翰遜的如此“兩面派”作風,英國民眾正在納悶,約翰遜對於英國在歐盟的去留的真實想法究竟是什麽?

態度大不同

在今年2月於《電訊報》發表的這篇文章中,約翰遜多次強調,英國人民的脫歐公投是為了對自己的國家負責,是為了掌控國家而不必事事聽歐盟指揮。他尤其指出,英國民眾要實現所希望的改革,唯一的方式就是脫歐。

在如此強勢的表態下,時任倫敦市市長的約翰遜也成為了脫歐派的領軍人物,並活躍在各種脫歐活動的第一線。

但在《星期日泰晤士報》上這篇未刊登的文章中,鮑里斯卻“換了副面孔”,將英國留歐形容為“世界以及歐洲的福音”,並指出英國脫歐會帶使經濟受挫動蕩,同時蘇格蘭可能再次提起獨立公投,而俄羅斯也可能出手謀利。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稱,此前約翰遜已承認這篇文章的存在,但並沒有給出實際內容。而披露文章的《星期日泰晤士報》則聲稱,約翰遜在這之前還寫過一篇爭議脫歐的文章,當下公布的這一篇則澄清了他的看法。但是,直到最後,他轉變了立場,在《電訊報》上發表了支持脫歐的文章。

立場矛盾

如今,作為新任的外交大臣,約翰遜上周還曾堅稱,脫歐之後英國得到的貿易合同、市場渠道等將會更加有利於其經濟發展,而這些是歐盟的單一市場所無法比擬的。他甚至將歐盟的單一市場形容為“越來越無用”的一個設想。

但在被曝光的這篇文章中,約翰遜卻對歐洲自由貿易區表示支持。他寫道:“在我們的家門口就有一個市場在等著英國的公司產業進一步開發”、“和我們由此獲得的資源相比,成員費用就不算什麽了”、“為什麽我們要一意孤行,拒絕這個市場呢?”

他還表示,脫歐之後可能隨之而來的許多問題還無法回答應對。

他寫道:“幾乎所有人都預計脫歐會導致英國經濟受挫震蕩”、“屆時經濟問題會有多嚴重呢?我確信那些唱衰者誇大了可能的後果,但他們的話真的完全是錯誤的嗎?我們又怎麽知道呢?”

事實上,約翰遜的這些警告並非危言聳聽,的確有部分已經發生。在脫歐公投塵埃落定後,英鎊狂跌至1980年以來的最低點,對美元匯率下降約18%。而蘇格蘭首席大臣妮古拉·斯特金(Nicolas Sturgeon)已經表示,如果英國退出歐盟單一市場,蘇格蘭將尋求第二次獨立公投。

對於約翰遜在脫歐問題上的“兩面派”,《星期日泰晤士報》的政治編輯蒂姆·希普曼(Tim Shipman)則評價稱,其言論顯然與他在進入以特蕾莎·梅領導的新內閣後的立場截然不同,“沒有人知道他究竟在玩什麽把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012

美軍前南方司令部司令約翰·凱利獲提名為國土安全部長

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周一正式宣布,決定提名美軍前南方司令部司令約翰·凱利為新任國土安全部長。

特朗普總統過渡團隊在聲明中表示,作為南方司令部司令,凱利負責美軍在中南美洲和加勒比海軍事任務,了解美國在南部邊境面臨的挑戰,經常參與和協調美國政府各部門關於打擊毒品和人口販運、反恐以及人權等方面的工作。

特朗普表示,凱利將軍數十年的軍隊服役經驗及打擊美國邊境恐怖威脅的貢獻,讓其成為執掌美國國土安全部的理想人選。

凱利則發表聲明稱,對被提名為國土安全部長感到既謙卑又心懷感激,在今年的總統大選中,美國選民表明了他們想要阻止恐怖主義、收回對邊境的主權以及叫停對國家安全造成太多影響的所謂“政治正確”的意願,未來他將在尊重美國憲法和法律的基礎上履行部長職責。

凱利今年66歲,於2012年11月至2016年1月擔任南方司令部司令,長期在海軍陸戰隊服役,還曾擔任國防部長高級軍事助理、駐伊拉克多國部隊西部指揮官等職。凱利的兒子羅伯特·凱利2010年在阿富汗陣亡。

凱利是特朗普提名的第3位退役美軍高級將領。此前,特朗普已提名退役陸軍中將邁克爾·弗林為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前中央司令部司令馬蒂斯為防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27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