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英國每四件運動短褲,就有一件是它生產的;它的業績出色,去年每股純益近五元;這家公司去年底才上櫃,馬上受到矚目,被稱為「台灣成衣三雄」 之一。這家「隱形冠軍企業」就是銘旺實業,它是如何辦到的? 撰文‧許瓊文 位在新北市五股區的中興路上,某家隱身在一棟辦公大樓內的公司,辦公室簡單樸實,若不是特別留意,鮮少人知道,它是去年甫掛牌,就躋身「台灣成衣三雄」 行列的銘旺實業。 被喻為全球最負盛名的德國中小企業管理專家赫爾曼.西蒙(Hermann Simon),也是《隱形冠軍》一書作者,被稱為隱形冠軍概念之父。在西蒙的研究中,德國經濟和國際貿易的基石,並非前五百大企業,而是公眾知名度低的中小企業者。但這些中小企業其實多半是某個細分市場的領先者,銘旺實業正是西蒙口中的「隱形冠軍」企業。 翻開銘旺近三年的財報,從二○一○年到一二年,營收從十四億元成長到十九億元,EPS(每股稅後純益)在去年甚至高達四.八九元,默默穩定成長。 雖然業績出色,但銘旺過去「惦惦吃三碗公飯」,低調穩健地經營,一直到去年年底上櫃,以每股三十三元掛牌,才開始受到關注。 銘旺成立二十八年,直到去年底掛牌後,搭上全球休閒活動風潮的列車,以機能性成衣代工在資本市場迅速躥起後,股價從三十多元一路飆升到八十多元,媒體以「台灣成衣三雄」將它與聚陽、儒鴻兩大紡織業股王齊名。 但相較聚陽、儒鴻的高能見度,外界對銘旺這家成衣代工新秀,所知有限。《今周刊》專訪從未接受媒體採訪的銘旺實業董事長陳國雄,揭開這家低調企業的神祕面紗。 家族集團高知名度 陳國雄卻低調耕耘紡織 事實上,陳國雄出身商人世家,他的大哥是和桐化學董事長陳武雄,二哥是被喻為基因教父的陳奕雄,也是賽亞基因科技總經理。 銘旺的辦公室就坐落在五股中興路上的大都市科學園區,土地正是家族的和桐集團所有,與賽亞基因科技辦公室相鄰,而其中一棟大樓命名為「陳源河紀念大樓」表示陳家兄弟對父親的紀念。 相較兩個哥哥的高知名度,默默在紡織業耕耘的陳國雄顯得低調許多,就連競爭對手也不清楚這家企業的狀況。儒鴻企業董事長特助許佑豪就說,「我們也很好奇,這家企業成功的原因。」雖然紡織產業曾被喻為「夕陽工業」,但陳國雄卻認為「只有夕陽管理,沒有夕陽工業。」在他的帶領下,銘旺經歷兩次的關鍵轉型,如今主要客戶遍及歐洲、美國,在東南亞擁有四處生產基地。 為接單而買下一座大馬工廠 在別人不去的國家練兵 成立於一九八六年的銘旺,起初是做轉單交易的貿易商。一九九八年,陳國雄為了接世界知名運動品牌愛迪達(Adidas)的訂單,購入原本就在替銘旺代工的馬來西亞工廠。這個決定,讓陳國雄從貿易商一腳跨入製造業。 當時,歐美對全球紡織品設立進口配額限制,所以台灣的紡織廠多半只要靠配額,就能有穩定的獲利。但陳國雄有危機意識,他在馬來西亞購入廠房,除了成為愛迪達的代工廠,也往上游跨足製造業,降低成本,並訓練出接單世界一流品牌的能力。 銘旺的第二次大幅成長,是二○○○年在緬甸設立生產基地,尋找專屬的代工廠,這也是陳國雄獨到的見解決策。 當時,緬甸是東南亞最封閉的國家,受軍政府統治,不允許外資進入,更別說要設廠,資金的進出更是困難。 但陳國雄卻看上「緬甸因為受到美國貿易牽制,很少能出口美國,但卻是東南亞出口歐洲、航運路線最快抵達的國家」。 於是,陳國雄逆向操作,避開各大紡織廠爭相競逐的美國市場,改以歐洲為目標。 因為深耕緬甸得早,當許多企業才要到這個國家投資,陳國雄的腳步又比別人早一步,離開最大城市仰光,轉往鄰近小城設廠,「仰光的工資一定會變高,銘旺新廠九月工廠會完工,預計招募一千六百多名員工,是當地首家進駐的外資。」陳國雄說。 緬甸曾是英國殖民地,深耕緬甸的銘旺,因此被英國一家運動用品代理商Tex Line相中。Tex Line是英國第一大運動品牌零售商Sport Direct的代理,旗下擁有許多歐洲著名的運動品牌服飾。 「通常第一筆訂單,都是幾打地訂,但是Tex Line是一次下一個貨櫃。」陳國雄回憶,當時也不知道對方是這麼大的企業,還想是不是搞錯了。Tex Line再創銘旺的高峰,「據說,在英國每四件運動短褲,就有一件是銘旺生產的。」銘旺獨立董事,也是世新大學財經系教授郭迺鋒說。 ○六年,全球紡織品配額限制解除,陳國雄為了追求更低廉的生產成本,又將觸角伸往中國、越南及寮國。 「開始要建立各地的生產特性。」陳國雄說。由於中國、馬來西亞人力成本較高,就專注生產少量、多樣、高單價的戶外機能服飾;緬甸、寮國因為勞力充足,則專注於普及化、平價、量大的服飾,加上寮國銷往歐洲是「零關稅」,這兩個國家都以歐洲為主要出口市場。 除了開拓市場,陳國雄帶人管理也有一套。 他笑著說,「我就是校長,親自招募年輕的新血。這些新員工待在台灣總公司一年後,就直接被丟到海外工廠去,從最基層做起。」如今銘旺各地的經理、廠長等四十歲上下的高階幹部,都是陳國雄一手帶出來的。 陳國雄回憶,早期網路還不發達,每天晚上十一點,他一定坐在電話前,與各地主管一個一個地溝通,聽他們回報的問題,同時傳達總部的指令,「我最高紀錄,一個月打了十萬元的電話費,當時管理部最高的成本,就是電話費。」就是這樣一點一滴,陳國雄建立起銘旺的紡織版圖。 在病床上決定讓公司上櫃 作為六十歲生日大禮 經過二十多年的埋首經營,陳國雄在去年滿六十歲,送給自己一份大禮,就是順利讓公司上櫃成功。 很少人知道陳國雄曾經罹患過三種癌症,但是他並沒有因此被病魔擊敗,「甚至他是在病床上,決定公司要公開發行、掛牌上櫃。」郭迺鋒說。 雖然那已經是○四年的事情,原本預計三年後要掛牌,卻遇上全球金融海嘯,「只好延後兩年。」陳國雄說話的時候,顯得有些不清楚,會刻意地用手遮起嘴巴,外人可以看出他的淋巴曾經動過手術。 幾經起伏的掛牌之路,並沒有讓陳國雄氣餒,他反而認為「每個企業都是由虧轉盈,每個突破都是艱辛的過程。」他笑著說;「一開始,我的員工還笑我,董事長發給我們的股票會不會是壁紙?」專注戶外機能服飾的品牌夢 布局台灣及中國市場 與其他紡織代工廠很不同的是,陳國雄一直有個品牌夢。一九八六年銘旺成立,他就以「哈克士」註冊為自有品牌,專門銷售運動褲、海灘褲等,與當時台灣的品牌「蘋果牌」、「選手牌」一較高下。 「後來台灣品牌不敵國外品牌競爭,紛紛結束經營。」陳國雄忍痛結束品牌,專注代工本業。如今,銘旺經營上軌道,原本想退休的他,續任董事長再衝品牌事業。 銘旺重啟過去「哈克士」品牌,陳國雄很謹慎行事,「我希望用最低成本、最短時間,最多五年讓這個品牌轉虧為盈。」他先測試市場水溫,目前在台北板橋、高雄夢時代設點,中國南京也有十二個據點。 從代工跨入品牌,對陳國雄及銘旺來說,都是新的挑戰與考驗。 銘旺實業 成立時間:1986年 負責人:陳國雄 資本額:3.38億元 主要業務:成衣代工 主要客戶:Tex Line(英國第一大運動品牌零售商Sport Direct的代理)、Gear、Chia Moon、Marmot等,以機能性服飾為主的品牌商 近三年獲利: 單位:億元 2010 0.6 2011 1.4 2012 1.7 |
| ||||||
三星(Samsung)電子熱得受不了了!七月中,頒佈一項行政命令,旗下水原工廠試行週末上班的員工將可改穿短褲。眼見全年最熱月份將到,上班族比喻清涼裝扮去上班的感覺:「簡直像天堂!」 三星表示,短褲成為最新衣著守則,一來是為節約能源,二來是營造更靈活、有創造力的工作氛圍。但事實上,去年夏天,三星便已首次實施短褲出勤,兩年前就允許員工夏季穿著短衫上班,當時還掀起一股跟風。不僅現代(Hyundai)汽車、半導體SK海力士(SK Hynix)、韓國航空(Korea Airline)等立即響應,連韓國政府也跟著解禁。 韓國的辦公室穿著文化向來嚴謹,無論冬夏,男性清一色得穿上外套、襯衫與領帶等傳統商務西裝。 一名不具名公務員抱怨,夏天穿西裝、打領帶實在很痛苦,尤其公家機關規定,室溫達二十八度才能開冷氣,許多同事因此自行安裝小風扇,與節能目的背道而馳。 炎夏高溫正是這股清涼商務裝風潮的最大推手。根據韓國官方天氣預報,進入八月後,氣溫最高可能衝破三十六度,放寬服儀規定堪稱順應大勢所為。這也是樂天(Lotte)線上購物中心統計所反映的趨勢:適合辦公室穿著的短褲業績逐月隨溫度飆升,光是今年五月就較去年同期成長了二五%。 棄西裝,跟上體面休閒風 英國廣播公司(BBC)分析,在韓國職場中,正式商務西裝是維持權力形象的工具,西裝式微的確有助轉換工作氣氛;英國《週報》(The Week)進一步指出,韓國破除傳統代表著它跟上十多年來全球職場衣著趨勢:從西裝革履的制式穿法,轉向隨興自由與體面休閒(smart casual)風格。 所謂隨興自由風氣源自矽谷,蘋果(Apple)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的標準行頭是黑色套頭衫、牛仔褲,外加布鞋;到了新一代網路達康更顯隨興自由,像是臉書(Facebook)創辦人佐伯格(Mark Zuckerberg)就愛穿帽T、牛仔褲,即使面對身穿名牌西裝的華爾街金童,照樣沒在怕;Google的服儀規定只能說是簡短有力:要穿衣服。 體面休閒則是服飾品牌的重要守則,西岸潮牌A&F甚至替零售店的一線員工擬定造型指南:店員穿著單寧上衣時,「必須將領子立起,而且最上方三顆鈕子不可扣,」或是「內搭在毛衣裡的上衣袖子至少要露出半吋,才叫有型。」 | ||||||
為爭取與準總統對答的機會,不只台上三十位來自北中南的各校代表高舉「選我」的牌子,台下學生也全力喊出各自校名、全員起立或舉手,吸引活動主持人岑永康目光,場面十分熱烈。 所有提問代表中,主持人率先找上顯眼的「一點綠」,唯一的男性代表台中一中一年級生陳冠升,因為在預先徵集問題的網路平台上,他的提問獲最多網友共鳴。近尾聲時,蔡英文主動加碼開放幾題「快問快答」,盡可能讓與會代表多發言,《今周刊》團隊並於會後採訪提問者感想。以下為論壇問答精華: 台中一中陳冠升: 學生上課時數過長,考試過多和升學主義的問題,教改多年仍然存在,能不能改變教育體制,落實教育轉型? 蔡英文答(以下簡稱答):如果價值觀念不改革,教改不會成功,改制度而不改人的觀念,會越改越吃力。 我有幾個想法,希望將來教育部長慢慢落實。十二年國民教育完成時,希望十八歲的年輕人可以承擔責任,目標如此,則應回頭檢視教育過程,是否幫助下一代面對挑戰。國民教育不只是知識方面,也可以是其他領域;我會拜託所有家長,要培養十八歲年輕人有足夠的能力,大人要學會放手。 十八歲年輕人可以出去做事、受訓,增加社會元素,未來念大學更有效率,大學教育將來可能縮短為三年;也可以開設一個帳戶,年輕人工作、受訓期間,國家與雇主把錢存入,日後學生進大學時,就不用煩惱學貸。 提問者感想:我給小英的答案打九十分,教改沒能成功,是因為人民的觀念沒有改,小英也提了現階段可行的教改方式,希望教改能夠往前邁進。 談陸劇、韓劇入侵 台劇應強化「跨文化」能力 新竹女中劉懿旋: 我曾在上海念書,以前上海同學總與我討論台灣節目或藝人;但近幾年情況逆轉,許多台灣民眾看中國節目,潛移默化比船堅炮利更可怕,有何對策改善台灣的娛樂產業? 答:我也注意到台灣現在自製的電視節目不多。 很多國家在影劇貿易中考量文化因素,談判會加入文化保障。但台灣現行法規體系,對文化優先性的考量相對不足;幾個強勢流行文化輸出國,主要時段都限制一定比率的國產內容播放,我們卻沒有。 貿易上要考慮平衡,產業則要強化。戲劇有跨境經濟的問題,若戲劇可跨越不同文化、地域,便可全球發行,這是我們的目標,未來產品有沒有「跨文化」能力將是重點。 提問者感想:我問了有關台灣影視產業沒落的問題,也非常認同小英說我們要保留台灣文化,儘管大陸與韓國有很多資金強勢把他們的文化推銷進來,我們要用自己的文化,軟性地回應。 台南聖功女中楊婕渝: 對於技職人才培育有何看法? 答:技職教育分幾階段,目前的情況是,無論高中高職,念完後還是升大學,那高職意義何在? 我曾聽某位教授說,很多創新來自實作經驗與能量;但現在的觀念是,念完大學後,覺得自己擁有知識,為何要做學徒、實作? 結論很簡單,技職教育一定要優質化,期待將來念高中技職的同學,畢業後先進行三年實作,現在很多人找不到實作機會,國家須加以輔導;三年後要接著念科大也可以。將來很可能是一段學習、然後工作,再學習、工作,讓工作與所學吻合,讓所做與所學相關。 提問者感想:原本我對高職的人才培育養成感到很無助,小英談到技職教育要優質化,讓我對未來有了希望和信心,相信她可以讓台灣很不一樣。 談台灣被邊緣化 要有自信走出去 自然地講出信念 蘭陽女中林庭郁: 台灣因主權認同問題,國際事務似乎被邊緣化,您怎麼看?身為青年的我們如何盡一分力? 答:台灣外部處境困難,最怕面臨挑戰時,喪失自信。 政府因為特殊政治處境,到很多地方確實行不通;但台灣有很多展現國力的機會,每個台灣人都要有走出去的能力。 教育過程中,要讓下個世代面對別人自然地講出信念。不只是學好外國語文,對外部文化的理解、溝通都是重要元素。我曾給自己一個檢驗標準,到A國可吃A國食物,看懂當地報紙寫的當地事務,到B國時也可如此。若到每個地方都可感到自在,那就是跨文化。以台灣現在的處境,每個台灣人都要負起這種責任。 提問者感想:小英要我們走出去、適應跨文化,但是有關台灣如何走出邊緣化的危機,沒有更完整的回答,有點可惜。 新北市明德高中高渝莉: 我父親曾在中國工作,母親是陸配,新政府上台後, 若兩岸關係惡化,有什麼輔導台商的對策?台灣社會對外配並不友善,您有什麼看法? 答:很高興聽到有親身背景的同學,提出這樣的問題。不論來自哪裡,只要來台灣,都是台灣人。制度上要持續修改,讓來自不同地方的人,越來越接近本地生活,希望未來能做到,父母來自外地將是優勢,而不是弱勢。兩岸關係最重要是和平相處,自然交流能讓感情增加;若有足夠的了解,信賴感會慢慢產生。對台灣人與兩岸,和平一定是最優先選擇。 提問者感想: 小英的回答雖然只有說法,沒有明確的作法,但內容還是想過以後說的,可感受到誠意,希望未來內閣可以踏實完成小英的想法,不要只是空說。 北一女段戎(代表北一短褲自由陣線):教育部一項管理辦法提到,與學生有關的議案,應廣納學生意見,創造開明信任的校園文化,但該辦法卻給校方很多詮釋空間。 決定學生相關的議案,可否設置更公平的程序? 答:你剛剛念出教育部辦法時,我在想,為什麼有這樣的規則?如果是教育部保守,我們可以很快解決這件事;但如果是學校保守,就比較難一點。 如果我們期待十八歲年輕人可以負責任,在高中就要學習做決定,養成過程中,能夠做決定,可以跟別人一起做決定,這最重要。但這不是只講究民主的程序,民主形式背後,每個人心理上準備好,實質做的決定才重要。我覺得學校沒理由限制學生對學校事務採取主動作法,所以,支持你啦! 提問者感想: 小英回應「學校沒有理由限制學生對於學校事務採取主動作法」,讓我對改革很有信心,因為曾為了這件事情(穿短褲進校門)去找校長溝通,但沒結果。 中山女高林宇恩: 什麼樣的校園安全政策,能讓學生安心?高中教官在校園安全維護中,能扮演什麼樣角色? 答:圍牆當然是心理上重要的保障,每個人的警覺性更是必要。高中生比較有能力自我警覺,到了十八歲必須要學會保護別人。 最重要的是,掌握風險來源,由教官和同學共同發掘校園安全的風險,建立一套風險管理機制,掌握學生生活的環境,甚至社區裡的危險;每個學校都應訓練教官用現代科技掌握風險來源。社會上很多風險,包括毒品、失業,或某些人因生活困頓而憤世嫉俗,這是我們要去掌握的事,靠國家整體政策來處理。 提問者感想: 認同小英說的,隨機殺人問題要從根本來解決,政府許多作法都只是治標,若能從根本解決,才是最基本的,希望這樣的悲劇不要再發生。 板橋高中廖雅琴: 請問我們下次見面是什麼時候?國家對年輕人的問題,好像沒有很重視,父母不會讓我們自己做決定,大人們就是自己在討論,今天論壇所討論的問題,真的有實質效力嗎? 答:要見面不難,沒有媒體在場,我們都可以見面。 如果大家有興趣,如果未來我的行政院可以好好做事,我會比較有時間跟大家見面溝通。 提問者感想: 小英其實沒有正面回答到我的問題,希望這樣的平台可以真的被建立,讓高中生的想法可以被重視。 中壢高中林芷惟: 教改最重要的還是老師,台灣的老師都是透過考試取得資格,若老師還停留在前面的思想,對下一代來說也是箝制,有沒有其他方式? 答:老師也都是當完學生之後當老師,教育的過程決定老師成為什麼樣的老師。確實,每次教改重點都放在學生該學什麼,忽略老師可以教什麼。 這問題工程浩大,老師必須重新調整,適應新世代的教學,因為教學知識產生的速度非常快,很多時候必須用線上教學,用校園、教室以外的工具,來補充教育體系的不足。正式體系之外的教育,有時甚至占了相當分量,老師從主導變輔導的角色。 提問者感想: 這個高中生和總統的對話平台很創新,讓我們有一步步被聽見的感覺,希望未來有更多管道。 屏東女中李科嫻: 是否支持同志婚姻在台灣合法化? 答:問題在於社會能不能共同接受、祝福,我們的社會還存在一些人反對,這需要整體思想、感受做調整,大家步伐一致往前走,才是真正的祝福。 提問者感想: 小英回答時,並未講出具體政策,只講希望、思想層面,有點失望;但是高中生能有與未來總統對談的機會,很開心,希望以後還有這種機會。 談學生的國際觀 著力東南亞 和台灣加深連結 桃園市新興高中朱思帆: 東南亞國家的英文能力都已超越我們,如何要求您的教育部長去推行,加強台灣學生英文能力並提升國際觀呢? 答:國際觀是一種跨文化能力,也就是你不只知道世界上發生什麼事,而是在不同文化裡可以自在地做事、交朋友、從事必要生產的行為。 「跨文化」的能量非常重要,東南亞國家是要去著力的地方,很多下一代的媽媽,來自這些國家,她們是台灣和東南亞國家的關聯,讓台灣和其他國家的連結有好的基礎,可以進出自如、可以感到自在,希望下一代的年輕人,可以擁有這樣的世界觀。 提問者感想: 小英要我們包容自己的文化、適應各種文化,我很認同。 撰文 / 整理.陳柏樺、林思宇、洪暐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