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創興銀行主席廖烈武的太太陳嘉綿一向低調,打扮容雍華貴的廖太,是個女中音歌唱家,出過五、六十年代外國經典金曲唱片,最近亦出了一張古典藝術歌集,一切只是半途出家,但成績依然獲高度讚賞,廖太開心說:「我不是為名為利,我是為自己興趣,我開心做到自己鍾意的事,發揮到上天賦予給我的才能。」遲來的春天 陳嘉綿(Carmen)自小喜歡藝術,「尤其對音樂、畫畫、彈琴,舞蹈等有濃厚興趣。」她說。不過她重視家庭,所以把自己的興趣放在一旁,「直至兒女學業有成,我才開始學習自己的興趣,完成自己的心願。」有無心痛自己起步比人遲?「無,只開心這情況下也做到自己鍾意的事。」 現在畫國畫、油畫和工筆畫的Carmen,在九十年代尾開始在市美畫院內跟畫院院長兼《兒童樂園》創辦人羅冠樵畫家,學畫國畫和工筆畫。油畫則是去年跟羅冠樵老師的入室弟子鍾愛麗學習,「羅老師在我心目中是很有分量的老師,他上月已去世。」Carmen說愛畫人像,「因為人物是有線條美,尤其畫美女,更能畫出人的性格。」為了愛才,羅老師提點Carmen要音樂與畫畫相兼顧,「老師說我有天分,提我不要疏忽畫畫,所以我每星期又唱歌又畫畫。」喜愛藝術的她,期望在畫壇也能像老師一樣出色,但她又幽默地說:「望塵莫及,老師的畫風栩栩如生,富詩情畫意,畫山水也令你望落去好舒服,每一幅畫畫出來有感情好吸引。」 多才多藝 喜愛藝術的她,其實先學音樂,「我本身鍾意五、六十年代的流行歌曲,朋友也愛唱K,朋友說我唱得好,我便找個老師評價下。」結果九○年代末期,她在朋友介紹下跟隨女中音歌唱家李冰,開始聲樂訓練,「李冰是我的啟蒙老師,跟她學了一段時間。」她優雅地說。 她又曾到奧地利薩爾斯堡莫札特音樂學院進修聲樂,得到許多聲樂大師的讚許,讚她學習的音樂包羅萬有,並讚她可以演唱四個八度的音域。後來又在機緣巧合下,Carmen認識了中國國寶、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胡曉平,跟她學習聲樂、唱歌劇的台風及中國藝術歌曲的演唱技巧等。又跟饒嵐老師學德文的藝術歌曲。講到在外國進修時的趣事,Carmen說曾有一個從日本來參與課程的男同學,說聽到她的歌聲感動到落淚,Carmen謙虛說:「我不同意自己唱得如此出色。」最難得,是她的子女畫畫也了得,丈夫也愛唱歌,一定有知音。「繁忙社會裡,生活緊張,最好有自己興趣當調劑。」說罷,Carmen又趕着返畫室繼續畫畫。 | ||||||
【導讀】可以看到i美股的變革,是一種變相互聯網金融的思路,先做出個平台,來借平台助力,這恐怕也是B輪公司高估值的原因。
來源:i黑馬 作者:吳樹先生
2013年6月專注於互聯網金融信息服務的雪球財經與晨興資本、紅杉中國基金簽訂投資合同,獲得B輪1000萬美元投資。而在更早的11年由前網易副總編方三文創立的這家公司已經獲得紅杉A輪2000萬人民幣投資。
僅僅一個月後的今天,i美股變身了。
i美股沒了?
根據其網站上《i美股改版說明》一文,清晰地寫到:
「i美股網站主要提供:美股的分析評論和研究報告,部分為i美股分析師撰寫,部分來自於雪球的其他用戶。i美股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的介紹及所管理的基金業績公告。」
「不再提供:日常美股滾動新聞服務。你可以註冊登錄雪球( http://xueqiu.com ),添加自選股後,雪球將為你推送各財經網站、IT頻道最快最全的美股新聞。i美股的個股頁。你可以使用內容更豐富的雪球個股頁。」
i美股的個股頁沒了,基金公司來了。
在i美股的另一則介紹中,公司出現了新的身份,海外二級市場投資基金的管理人,投資方向則「以美國、香港股市中公開交易的中國互聯網公司為主,也涉及部分美國本土的互聯網公司和其他行業創新型企業。」
i美股是如何思考的?
為什麼投中國互聯網?i美股網站上寫到:「中國人口眾多、市場巨大,而且由於中國互聯網公司主要在美國和香港異地上市,資本市場與公司所在市場存在信息差和時間差。身處中國互聯網行業的我們,可以近距離觀察公司、體會產品、感受服務、調研用戶,對估值和趨勢作出更準確的判斷。」
「這個基金和融資是一個獨立的事情。」 i美股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創始人、CEO梁劍對i黑馬錶示,「i美股媒體站的退化和基金的成立是一個順其自然的事情。」
據i黑馬瞭解,目前i美股基金公司的中分析師、投資團隊均來自雪球財經內部,包括i美股資訊網站的運營團隊也全部投入其中。
雖然投資美國和香港股市,但目前的資金配置還是以中國互聯網公司為主,這一點主要是基於雪球財經團隊現有的分析優勢,
雖然梁劍在採訪中並不完全承認i美股媒體站的消失,只是稱「削弱了一部分業務,並增加了一部分業務」,但依然可以看到,作為獨立的資訊網站,i美股已經成為歷史。
媒體轉型的好榜樣
第一財經旗下《好運Money+》將在8月停刊,2012年南方報業虧損1.23億元。2013年一季度淨虧損9485萬。僅僅一兩年間,那些曾經被稱之為「無冕之王」的媒體,開始凋零了。
媒體難道沒有渠道變現麼?可以看到,在掌握了巨大社會資源的背後,是媒體的變現的悲哀,大多媒體還停留在廣告之上,能辦一兩場會議的都已然令人羨慕,但在產業鏈上的滲透卻遠遠不足。
可以看到i美股的變革,是一種變相互聯網金融的思路,先做出個平台,來借平台助力,這恐怕也是B輪公司高估值的原因。目前i美股手中有高淨值用戶,用戶可以去買這些基金,再通過平台分析師們專業知識來運作基金,可以看做是典型的把用戶轉為變現的方式。
不過一位資深美股分析師談到:「在規則上是有一定的風險,如果不能把股評和投資區分,會有一部分利益衝突。這就如Bloomberg做一個基金,幫自己抬轎子,老外肯定是不允許,需要防火牆。」
「每個優秀的產業記者,都可以是一名優秀的分析師。」一名VC基金的合夥人曾對筆者談到,但分析師們卻通常禁錮於那些文字之上。
解放記者在內容上的束縛,轉向對產業,無論如何如今i美股的深度轉型則為媒體劃出了另一條康莊大道。
| ||||||
當伊波拉病毒如火山岩漿般流竄蔓延,造成全球四千多人喪生,引爆世紀黑死病的恐慌時,一支來自加拿大的二十人團隊,卻極可能成為人類救星。 這一家拜歐迪公司(Bio. Diaspora),是全世界第一家運用大數據(Big Data)技術,結合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分析歸納出病毒擴散的途徑,繪出一張張「病毒地圖」,進而預測出下一個可能爆發大規模感染的區域。 只要有新疫情出現,拜歐迪就會接到從世界衛生組織(WHO)、美國疾管局、歐盟疾管局等全球各地來的求救電話。 根據電話內容與緊急程度,拜歐迪最快能在幾分鐘內就描繪出病毒傳染地圖,做出風險評估,交給求救單位,供其做為採取防範措施,並且擬定預防策略的依據。換句話說,它就像是病毒界的風向觀測站與119救火隊。 嚴密監控掌握50多種致命病毒動向 英國公共電視台BBC稱它「擁有改變世界的能力」;《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認為它「創造了大數據的典型應用,將阻止疾病蔓延。」事實上,Google也有推出類似的病毒追蹤服務「Google Flu Trends」,但是《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卻認為,「技術完全比不上拜歐迪。」 場景拉到位於加拿大多倫多的聖麥可醫院(St. Michael's Hospital)。這裡,是加國最頂尖的醫療學術機構,也是拜歐迪公司的研究室所在地、伊波拉病毒散播途徑預測與指揮監控總部。 來自傳染病界、氣候學界、生物工程學界等不同領域的專家齊聚在此,嚴密監控著五十多種致命病毒的動向。除了伊波拉,在非洲烏干達蠢蠢欲動、有「伊波拉變種」之稱的馬堡(Marburg)絲狀病毒,及SARS的表親、出現在沙烏地阿拉伯的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MERS),都在他們的雷達偵測範圍。 他們歸納的所有資訊,經過綜合分析與地理定位,最後都會變成一個個數字與圖表,濃縮到牆上一塊一百二十吋的液晶觸控螢幕上,構成一張3D立體世界地圖,每秒鐘動態變化著。 同一時間,創辦人兼執行長喀麥隆.可汗博士(Dr. Kamran Khan)正坐在半個地球外的上海,接受《商業周刊》獨家專訪。他的手機、平板與PC,二十四小時與多倫多連線,隨時監控著世界各地病毒最新的流竄動態。 當我問到:「伊波拉是否可能威脅到台灣,或是亞洲任何區域?」 這位三天前才剛與中國最高醫療機構開過應變會議的專家,露出靦腆的笑容:「這我可能沒辦法直接告訴你,因為這個資訊太敏感,即使只是閒聊,都有可能造成難以預期的影響。」 然而,從他舒緩的眼神與臉部肌肉的放鬆,我猜測他透露出的訊息是:「不用擔心,一切都在掌握中!」 精準度達90%預測H1N1途徑,控制死傷 可汗解釋,當代病毒的傳染途徑,主要受七大因素所影響:包含全球航班起降、人口移動、地球表面溫度與濕度變化、氣候變遷、家禽與家畜密度、昆蟲滋生、傳染病起源地環境、城市的健康管理系統等;每一項因素的背後,都有著錯綜複雜的網路連結關係。 例如,每當氣溫上升一度,濕度多增加一%,蚊子滋生率可能就會增加一○%,像是造成現在廣東地區爆發大規模的登革熱疫情,感染人數破三萬;這就說明了地球各地的連結關係,如同蝴蝶效應一般,牽一髮而動全身。而可汗與其團隊建立起的分析模型,就是能綜合這些不同的大數據,預測出病毒過去與未來的傳染途徑。 其中,每天三千多萬趟的航班、在世界各地飛行的二十五億人,便是病毒最好的帶原體。而全球四千多座機場,正是全球傳染病爆發的中心樞紐。 過去十五年來,可汗花了大量時間與航空公司談判,盡可能的蒐集相關數據。 二○○九年,當A型流感H1N1出現首宗死亡案例後,可汗與其團隊分析了五十八萬個高危險群旅客資料,並篩檢上海與東京兩地的機場出入境資料,發現有高達九○%的受感染案例,都是來自墨西哥最大的國際機場。 可汗把這個模型應用到全球其他二十六個國家、八十二個機場,進而預測出H1N1半年後的全球傳播途徑。 根據醫學權威刊物《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報導,可汗的預測精確度高達九○%。最後,該疫情在死亡人數達二十五萬之後,終於得以控制下來。 「過去因為資料不足,加上技術限制的關係,我們無法有足夠快的反應速度。」可汗的表情出現明顯的遺憾,但很快的又轉為興奮:「不過,我們現在的模型系統已經相對成熟,只要幾分鐘時間,就可以把(病毒)地圖描繪出來。」 然而,既然能預測出病毒途徑,那伊波拉的疫情又怎麼擴散開來呢?「我們只是給予決策建議,要採取什麼防範措施、有多強的執行力,還是要看各地政府的醫療機構。」可汗說。 他指出,每個國家甚至城市,對於疾病的掌控能力都不一樣。如果沒有足夠的醫療資源做為彈藥供應,要打贏這場病毒戰,還是有相當難度。 而他與團隊在給予對方「作戰建議」時,也會同時考量到該城市的資源能力,盡量讓整個作戰計畫,是在可執行的範圍內。 各國指名合作英美找上門,李嘉誠也投資 身為傳染病學家的可汗,曾受邀到哈佛、哥倫比亞等頂尖大學醫療機構受訓,他對病毒的研究興趣,早在一九九九年就開始。 「我有個要不得的壞習慣,就是每當有什麼新型疾病要爆發時,我都會出現在那附近,」可汗說。當年西尼羅河病毒爆發時,他人就在非洲的最前線。 但真正加速他對病毒傳染途徑的研究動機,是二○○三年全球大蔓延的SARS。 那年春天,他住的城市多倫多,有四十四個來自香港的感染案例,最後全部死在當地醫院,其中包含兩名醫生與一名護士。守在第一線的他,感受到最強烈的威脅與衝擊。 「沒有人敢接近你,」可汗說:「一瞬間,你就被整個社會拋棄。」 當疫情終於受到控制,可汗分析了所有的數據,發現是香港直飛多倫多的航班密度太高,導致當地的SARS傳染機率,比其他地方高出二十五倍。而從香港出發需要轉機兩次以上的城市,則沒有出現相關病例。 「那一刻,我才深刻體認到,這個世界有多麼緊密的連結,」可汗說。從那時候起,他開始致力研究人口流動與傳染病的關聯。 他的研究成果很快就受到各界矚目。二○一○年,先是美國疾管局主動找上門合作;二○一二年,他更被英國倫敦奧運官方指定,做為傳染病預防與監測機構。但在這些尖端研究的背後,往往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援。 如今李嘉誠基金會旗下的維港創投(Horizons Ventures),看上他獨門技術背後所蘊含的商機,以及大幅提升人類對抗傳染病的能力,對其進行投資。而維港,也成為全世界第一家與唯一一家投資拜歐迪的創投。 「我們評估過所有類似的大數據公司,沒有一家像拜歐迪一樣,匯集這麼完整的數據,同時還有這麼準確的分析與預測能力。」一位維港創投的專案經理說,拜歐迪的創新技術足以顛覆目前的醫療預防系統,對人類未來有重大影響,完全符合李嘉誠近年來的投資理念。 至於商機,根據《時代雜誌》(TIME)報導估計,在SARS期間,造成全球經濟損失在三百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九千一百多億元)以上,光是多倫多一個城市,就蒸發了二十億美元,更不要說各國政府所付出的代價與投入的資源。 「如果我們的產品早點問世,就能用更少的資源、減少更多的損失,」拜歐迪副總裁艾伯特(Albert Tseng)說。 如今,在亞洲首富資助下,這家神奇的小公司,才正要發揮它在全世界的影響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