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810/1363498.shtml
每经记者 曹晟源 发自上海
昨日,记者获悉国内光伏巨头中国尚德太阳能电力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尚德电力),在公布自己第二季度财报的同时透露,将在今后调整自己的发展路线,将停止非晶硅薄膜的生产。
尚德电力产品生产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也和最近的晶硅价格上涨有关。不过业内人士表示,现在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发展遇到一定的瓶颈。
晶硅火爆所致?
尚德电力在公告中表示,正在重组其上海的工厂并将重点放在生产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作为重组业务的一个部分,尚德电力已经停止了非晶硅薄膜的生产线。
实际上,非晶硅薄膜的停产早在今年6月就已经凸显苗头,当时尚德电力在上海的千兆瓦基地启动,尚德电力董事长施正荣就对外表示:“由于近1年多以来,晶硅价格大幅回归理性价位,薄膜电池经济性就凸显不足,大规模生产的计划将延期,目前仍然在研发改进中。”
尚德电力同时预计由于薄膜生产线关闭,将给第二季度带来5000万到5500万美元的非现金亏损。
“公司今后虽然停止薄膜的生产,但是将依旧在研发上加大投入,以便提高薄膜的转换率。”尚德电力产品生产部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的采访时坦 言,“目前我们的晶体硅的产品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截至明年上半年的一些产能都已经预定出去了,所以我们目前大部分的精力都会投入到晶体硅上面。”
据公开数据,今年1到6月,光伏电池已环比去年年底提价了10%到20%。6月28日,行业权威分析机构Solarbuzz发布报告,预计今年全球光伏装机容量将达到创纪录的15.2GW,而相比于2009年全球光伏装机容量7.5GW,增长幅度超过100%。
到今年10月,德国政府对太阳能光伏电站的补贴额度会下降16%至17%,许多中国光伏电池厂商趁机大量出口,硅片、多晶硅的产量也被很快带动,推动了晶硅价格的上升。
薄膜电池前景堪忧?
实际上不仅仅是尚德电力,跨国公司也有着这样的打算。
近日,三洋曾宣布暂缓该公司生产薄膜太阳能电池的计划,公司对外表示:“自从三洋太阳能公司由三洋电器和日本石油公司在2009年1月23日联合成立以 来,光伏市场产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在光伏电厂中与薄膜电池竞争的主要竞争对手晶硅电池由于原材料成本降低而成品价格直线下降,这大大削弱了薄膜电池的竞争 优势。”
国内另外一家薄膜太阳能电池组件厂家江苏百世德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在其发展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主要还是产品认知度的问题。”公 司市场销售经理吴炜向《每日经济新闻》坦言,“公司目前的主要市场在国外,而跟传统的晶体硅相比,薄膜市场是一个起步,还处于培养的阶段。”
不过他同时指出:“基于公司对未来薄膜电池市场的看好,公司会继续扩大产能,拓展薄膜业务。”
一光伏行业人士向 《每日经济新闻》表示:“薄膜太阳能电池在今后的建筑一体化过程中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对于这次尚德电力的业务调整,中投顾问分析师姜谦表示,这将对行业产生一些影响,“尚德的策略也是一种警示,今后要进入薄膜行业的投资者将更加理性。这也是在寻找替代多晶硅道路上的尝试,未来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发展空间将大于晶硅电池。”
http://www.21cbh.com/HTML/2010-9-15/4NMDAwMDE5NzU4Ng.html
半年报业绩亏损警报尚未解除,汇源果汁(01886.HK)再次陷入巨额贷款超限的重压。
9月10日,汇源果汁临时停牌,事起2010年4月订立的3年期2.5亿美元贷款,因该公司的负债比率已高于协议订明的水平。这让汇源再次陷入资金链危机中。
在 给本报的书面稿中,汇源表示,“由于本公司的财务状况未能符合贷款的若干财务契约限制,该两项贷款在2010年中期业绩报告中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被分类为 流动负债。管理层正与银行磋商,争取豁免受若干财务契约的限制,将该两项贷款于2010年12月31日重新分类为长期负债。”
本报获悉,这2.5亿美元主要是用于购置果汁果乐生产线、投资兴建10条果汁奶生产线。
朱新礼表示,“截至2010年6月底,集团手头现金接近12.3亿元人民币,在考虑到未来经营中取得的净现金流和未动用银行信用额,董事会相信,即使贷款银行在明年6月底前要求我们实时偿还贷款,本集团亦有能力偿还或安排再融资。”
目前汇源正在与多家银行沟通,汇源要想渡过危机,则需要取得三分二的贷款银行的同意方能获得豁免并修订贷款协议,18家贷款银行最迟将于9月17日作出答复。
2.5亿元美元贷款超限
汇源于今年4月订立三年期2.5亿美元贷款,已经违反贷款协议条款,根据贷款协议,汇源的负债对净有形资产比例最高为0.65倍,负债对未计息、税、摊销及折旧前盈利(EDITDA)的比例最高为5倍。
汇源果汁为该笔2.5亿美元贷款给出的最高总合收益为276基点,息率为伦敦银行同业拆息加250基点。
汇源此次贷款违约曝光,再次将这家国内主要果汁生产商财政状况推向风口浪尖。
汇源果汁建议修订协议内容,包括将负债对净有形资产比例限制,由0.65倍放宽至0.7倍;负债对EDITDA的最高比例由5倍上调至7.75倍;汇源果汁向18家贷款银行提供50个基点的豁免费用,并寻求放宽协议负债比率至今年12月底。
9 月12日,汇源集团给本报的书面说明中指出,“本公司于2010年8月30日公布的2010年中期业绩公告中指出,今年上半年,公司订立了一项 2.5亿美元的长期贷款协议,贷款将自2012年4月30日起分三期偿还,每半年支付一次。另外,本公司截至今年6月30日止,尚有总值5600万美元的 银团贷款未清偿。”
汇源果汁上半年业报显示,由于2.5亿美元和5600万美元的长期银行贷款技术性地重新分类为短期负债,截至6月30日,流动负债高于流动资产6.165亿元人民币。当期该公司流动负债总值为40.599亿元。
为汇源提供这笔2.5亿元贷款的银行包括工银亚洲、渣打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银行、中信嘉华银行、民生银行、印度国家银行、台湾银行、中国信托商业银行、安泰商业银行、第一商业银行、台湾土地银行、台湾工业银行等18家银行。
汇源方面表示,正就此事积极与贷款银行进行磋商,管理层有信心双方可就豁免本公司受若干财务契约限制达成协议,管理层相信,此事件不会影响本集团的正常业务运作。
押宝果汁饮料
汇源这些贷款使用途径,一直未有明确透露。东方艾格农业分析师陈静说,“这部分贷款主要用购买生产设备,投资兴建果汁果乐生产线和配套设施上。”
2010年3月26日,朱新礼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表示,2009年9月汇源从欧洲订了60条生产线,今年将新建10家新厂,用于生产果汁果乐。“从这个月开始,已经有生产线到位了。”
今年上半年,汇源推出了新品果汁果乐,属于中国巿场首款推出果汁加汽复合饮料,汇源意图借此进一步扩大其果汁饮料产品品种。
9月14日,营销专家肖竹青称,“贷款的很大一部分汇源投到了果汁奶饮料上,汇源购置了10条生产线,每条生产投入1亿多元,10条10多亿元。”
“这10条生产线全国都有布局,陕西、江苏、北京、湖北等各有一条。这些生产线今年刚投资兴建,明年投产,设计产量都是很大。”肖竹青表示。
在半年报中,汇源列出了各主要产品的销售额占比,其中,中浓度果汁占销售额的36%,果汁饮料占33.1%,百分百果汁占18.9%。但是新推出果汁果乐的销售情况,汇源未作说明。而重金投资的果汁奶也是只字未提。
陈静表示,“目前果汁果乐销售并不理想,果汁果乐主打果汁可乐概念,在目前产品中并不看好。“
可口可乐并购被否后,汇源一度陷入资金链紧张,外界一直担忧汇源能否走出资金危机,猜测汇源通过哪些途径来筹集资金。
这次贷款超限从而将汇源的财务状况呈现出来,汇源纾困资金来源主要是多家银行,但也让其背负着沉重的负债包裹。
8月底,汇源果汁公布上半年业绩转盈为亏,净亏损为7225万元人民币。而7月28日,汇源也送走第二大股东达能,迎来新的二股东私募赛 富投资公司(SAIF)——达能将其所持有的股份约3.37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2.98%)出售给赛富投资,交易价格为每股6元,金额约为20.24 亿港元。9月6日,达能向赛富出让汇源果汁1.59072501亿股,占10.83%,套现逾9.5亿元。
赛富投资与汇源签订了“员工现金 收益计划”,该计划规定,在汇源业绩增长高于行业增长的情况下,赛富将其购买股份的7%-7.5%带来的净现金收益用于激励汇源管理层和员工。如果该计划 真正实施,汇源管理层和员工将会获得1亿期权的巨额激励。这变相的股权激励也减轻了汇源和朱新礼的压力。
| ||||||
這幾年,製造業成了各國「海歸派」的中堅代表,美國不是特例,英國的羊毛業重新擦亮「英國製造」的活招牌,而且主要驅力還是昔日世界工廠、今日世界市場的中國。 《衛報》(Guardian)報導,近五年英國羊毛業產值激漲五○%,從一億八千萬英鎊(約合新台幣八十二億元)衝上二○一二年的二億七千萬英鎊。是一九七○年代低成本人造纖維後大行其道,羊毛業一路走下坡以來最強勁的東山再起。 《衛報》並分析,英國羊毛業就像蘇格蘭威士忌一樣,完全不是取決價格因素勝出,品牌力撐出來的高品質,適逢亞洲新興國家中產階級興起,儘管金融海嘯重挫全球經濟,這群消費新貴對優質產品的需求激增,更是關鍵。 香奈兒,到蘇格蘭買廠 歐、美高級服飾業者都嗅到高價品需求商機,英國老牌博柏利(Burberry)、保羅史密斯(Paul Smith)過去在土耳其和中國等地設羊毛生產基地,二○○七年後漸漸移回英國;法國精品香奈兒(Chanel)則是直接買下蘇格蘭的貝利針織廠(Barrie Knitwear),專注生產毛料服飾。 不僅如此,連平價服飾品牌也跟追英國風,像是美國的休閒時尚業者J.Crew便轉向亞伯拉罕衛星(Abraham Moons)採購羊毛料,推升這家供應商的業績五年翻近一倍,從八百萬英鎊跳漲至一千五百萬英鎊。 海外訂單成長,一方面改變英國羊毛原來的內、外銷各半經營生態,轉成主攻外銷,至今已達七成;另一方面,則是帶動羊毛原料價格看俏。《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引述英國羊毛行銷局(British Wool Marketing Board)資料,五年前一公尺羊毛布料要價二十三英鎊,去年已經漲到四十五英鎊了。 國際羊毛局(Woolmark)顧問艾克洛伊(Peter Ackroyd)樂觀表示,隨著工廠延長工時、業者更新倉儲設備,現今的英國羊毛業正走在一條正確的發展道路上;不過,《衛報》提醒,英國羊毛業未來最大的挑戰不在於訂單,而是如何培養新一代技術新血,包含染整、紡紗及織布專業人才,才能延續羊毛業重生的火花。 |
————–[轉載開始]—————-
陽光紙業2億元引進德國預印生產線
http://www.clcmw.com/clcmw/changle/2013/11/27/082403.shtml
來源:昌樂傳媒網 時間:2013-11-27 8:24:03 作者:王一然 通訊員 田金鵬
昌樂傳媒網訊(記者 王一然 通訊員 田金鵬 ) 近日,山東世紀陽光紙業集團為實現商業模式創新,投資2億元從德國引進兩條預印生產線,目前已進入設備安裝階段,計劃於明年初投入生產。據了解,該生產線設備投入使用後,可使該公司實現由目前的為用戶提供原材料向提供印刷品、半成品的轉變,產品附加值大為提高。
————–[轉載完結]—————-
東北三省12月1日起將實行水泥錯峰生產,103條水泥熟料生產線統一停窯,持續至明年3月31日止。這一消息是由中國水泥協會和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水泥協會共同在遼寧沈陽宣布的。
所謂水泥錯峰生產,是指為減少水泥窯煆燒和取暖用煤疊加對氣候環境的影響,在我國北方地區冬季釆暖期內,水泥企業實行停窯、在春季采暖結束後開窯生產的運行機制。
這是繼新疆率先自11月1日起全區水泥企業實行錯峰生產後,我國又一重要水泥生產區域實行這一政策。此舉將對東北及京津地區減少霧霾、改善氣候環境產生積極影響。
據了解,東北地區水泥產能的46%過剩,加上冬季施工量減少,水泥用量銳減,水泥企業的傳統方式是在冬季只生產水泥熟料進行儲存,到來年春季再粉磨水泥銷售,不僅占用大量企業資金,更加劇了冬季北方地區的空氣汙染。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數十位全國政協委員聯名提案,建議治理霧霾與化解水泥產能過剩並重,構建“北方四省一區(黑、吉、遼、冀、內蒙古)水泥與采暖錯峰生產”的運行機制。七八月份,工信部等有關部門聯合組成調研組,赴北方四省一區調研深入了解情況,積極推進水泥錯峰生產在東北區域實施。隨後,東北三省的主管部門、水泥協會和水泥企業代表,經過充分協商決定從12月1日開始錯峰生產,各企業代表共同簽署《東北地區水泥行業冬季錯峰生產承諾書》,表示切實遵守限定的停窯時間,保證錯峰生產期間的職工權益。
中國水泥協會常務副會長孔祥忠說,實行水泥錯峰生產可大大減輕采暖期的環境壓力。據初步統計,華北、東北和內蒙古地區每年冬季生產水泥熟料1.2億噸,如果能夠全面停下來,將減少煙氣排放7800億立方米,可明顯減輕和減少霧霾天氣。同時也節約水泥生產能源消耗,根據測算,每年冬季華北和東北地區熟料生產將消耗煤炭2000萬噸,如果全部改為夏季生產,將減少煤炭消耗400萬噸。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 ||||||
與強大的跨國機器人公司相比,本土機器人系統集成商的優勢 是更懂中國的生產線 文 財新記者 李雪娜 王歆慈機器人能夠逐步取代人的工作,讓中國工廠最終走到無人化嗎?就算不考慮成本,新鵬新技術有限公司的創始人秦磊認為也不可能。 他隨手抽起兩張財新記者的名片,疊放在一起。“這個,起碼現在的機器人就幹不了。”這個動作看似簡單,但需要手、眼的高度配合。他解釋說,現有的工業機器人取物無非是吸和夾,都很可能會中途掉落或是兩張一起取走。 機器人判斷一張紙還是兩張,靠的是視覺系統也就是攝像機拍出來的照片,當背景都是白色、物體重疊在一起時從照片上很難識別。機器人都是近視眼,就算能調整焦距也不可能達到人眼的速度。 38 歲的秦磊身材不高,頂著一頭未經打理的愛因斯坦式髮型。他說,現在中國3C(計算機、通信和消費電子產品)工廠中,有許多類似工作還只能靠人來完成。 在上海ABB 機器人業務總部,ABB 機器人精密組裝工程中心負責人張暉講了一個真實案例。 張暉指著桌上的筆記本說,現有筆記本電池是用一個接頭連接到主板上,這個接頭是一個塑料殼,裡面有8 根針到9 根針,曾有一個代工廠要把這個接頭從人工換到機器人來組裝。 這只是筆記本組裝生產線上的一小部分,原來全靠人工組裝,6 個工作站、十幾個人組成一條小生產線。工人拿起塑料殼,把針一根一根地插進去,配合整個組裝線,要求每5 秒鐘出一個接頭。 如果工廠只生產一種接頭,方案可以非常簡單,甚至不用機器人,專用機器就可以。只要把接頭放到一個特製的小托盤里,放到特定的位置,機器可以把針一起裝進去。但是省下的人數有限,因為把接頭放到托盤里還需要人來做。 代工廠的問題是,生產線上同時生產各種品牌的產品,這個工廠生產線上有11 種不同規格的接頭。這要求生產線要有足夠的柔性,以適應各種不同規格的產品。讓機器人自己拿出工件,和取紙的難題一樣,視覺系統不能把制塑機生產的黑得閃亮的塑料殼從配料箱中識別出來。 依靠目前的機器人,這種工作也可以完成,前提是要改變生產線布局,配合機器人而不是人的工作習慣。 恰巧當時張暉正在開發一套自動打散料的系統,他就把這個系統應用到生產線上,靠散料機把零件撒到一個平面上後,機器人依靠相機判斷位置和形態、抓起來,另一個機器人再去插針。 最後,一台自動打散料系統與兩台機器人配合,替代了十幾個工人,生產線也大大縮短,節省人工的同時還節省了廠房用地。 改造生產線 在3C 行業,系統集成商雷柏科技最早以改造生產線 聞名。雷柏機器人應用推廣公司總經理鄧邱偉說,這是因為雷柏的機器人應用是從自己的工廠開始的。 雷柏創始人曾浩靠生產 鼠標、鍵盤的代工廠完成了初始積累後,2007 年成立雷柏電子(深圳)有限公司,開始創立“雷柏”品牌。在接受國內媒體採訪,談到從代工轉向自主品牌時,他說,“你需要一個亂世,亂世出品牌。” 曾浩大學時的專業就是 自動化,2010 年規劃新工廠時,各大機器人廠商正在珠三角四處游說,曾浩接觸了一些廠商代表後決定嘗試 一下。這一年年底,曾浩從ABB 處購買了75 台機器人。 雷柏的訂單讓ABB 十分吃驚。ABB 機器人精密組裝工程中心負責人張暉記得很清楚,當時願意上自動化的工廠“屈指可數”。最後,雷柏用100 多台機器人,將員工總數從3200 人降到了1100 人。 這個機器人工廠大出了一番風頭。完工後,各級政府、媒體、相關研究機構以及業內同行紛紛前來參觀。“一下子我們在機器人行業很出名了,在機器人行業,不知道雷柏科技就像在3C 行業不知道富士康的感覺。” 雷柏機器人應用推廣公司總經理鄧邱偉說。 曾浩有了新的想法,他決定做3C 領域的機器人系統集成商。2013 年10 月,雷柏註冊成立了機器人應用推廣公司,公司成立的第二天,生產加工遙控器的惠州辰奕科技有限公司就成為雷柏機器人的第一個客戶。截至目前,雷柏在機器人集成業務領域已接了20 多單生意,這成為其主營業務之一。 鄧邱偉表示,雷柏的方案不是用一個機器人替代幾個工人的角度做自動化改造,“我們是以機器人為平台,重新整合生產工藝。”以辰奕的項目為例。一條遙控器生產線原來需要25 個工人,改造後只要兩個人配合一個機器人。 “不能簡單講25 人變成了2 個人,還有自動化生產線。 我們的核心能力是知道怎麼改造生產線,因為我們是做工廠出身。”鄧邱偉說。 鄧邱偉回憶說,ABB 機器人業務從上到下幾乎所有負責 人都曾來過雷柏工廠。在他看來,ABB 成立精密組裝工程中心也是受到雷柏的啟發,這個部門負責3C 行業的系統集成業務。 雷柏和ABB 很快成為合作伙伴。據鄧邱偉說,當時ABB 負責人提出跟雷柏一起做生意,由ABB 提供最便宜的機器人給雷柏,雷柏幫ABB 在中國3C 市場進行推廣應用。 在3C 市場慢慢打開後,兩家公司又成為了競爭對手。因為ABB 自己不光賣機器人,也做一部分集成生意,而雷柏除了ABB,也開始和庫卡、安川合作。 這讓兩家公司的關係變得有些微妙起來。 張暉表示,為了更好地貼近客戶和滿足客戶需求,ABB 在中國兩條腿走路,不光做產品,也做一部分系統集成應用。 “我們有一整套成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不同的市場用不同的方法,取決于整個市場的成熟度。”張暉說,針對成熟市場,ABB 主要以賣產品為主,因為集成商能夠比較規範地推廣應用ABB 機器人技術。但針對新興市場,終端客戶集成商數量少,對行業技術應用不規範,ABB 會自己貼近客戶,以主動瞭解行業需求,“所以面對中國這樣的新興行業,我們會更多地提供系統產品解決方案”。 在雷柏廠房倉庫里,擺放著25 台新拆包裝的藍色安川機器人,雷柏技術總監黃水靈正帶領著數十位技術人員進行調試。 這是一個電視機廠下的首期900 萬元的訂單,據鄧邱偉估計,該客戶“機器換人”做下來,總訂單額度接近1 億元。雷柏這次選了安川而不是ABB 的機器人,“價格更便宜”。 機器人的價格戰開始了 像雷柏這樣轉型升級的中國企業很多。不斷攀升的人力、土地、環保及運輸成本,讓這些中國工廠僅有的成本優勢所剩無幾。以通用設備和專用設備製造行業為例,從2010 年開始,行業的利潤增幅一直保持持續大幅下滑的態勢,製造業利潤率已低至2%。而在正在崛起的機器人應用行業,一個具備一定技術競爭優勢的系統集成商的利潤率可達50%-60%。 與強大的跨國公司相比,鄧邱偉認為,本土系統集成商的優勢是更懂中國的生產線,特別是在產品極其複雜多樣的3C 行業。 3C 也是新鵬一定要進入的市場,困難之處恰恰是他們巨大的市場空間。2014 年,秦磊帶著60 多人的團隊賣掉了100 台機器人,全年銷售額達到3000 萬元,利潤率接近60%。對於創辦僅一年半的新鵬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這個成績相當不錯。 不過新鵬目前的業務仍集中于陶瓷、五金、衛浴等佛山傳統優勢領域的製造企業。佛山的陶瓷潔具行業目前占據了中國半壁江山,可以說中國市場的60%、全球的30% 陶瓷潔具都來自佛山。 “發那科在潔具行業的機器人應用技術人員,全球只有5個人,我們60 多個人中大概有40 多個人是幹潔具行業,他們肯定幹不過我們。”秦磊說,針對 客戶提出的要求,他們都能調整改進。 秦磊還會主動跟客戶免費添加服務功能,“老外肯定不會這樣幹的,他們一定要先收錢,並斟酌一番這麼做是否值得後才決定,等他反應完了,我們早做完了,我們就是靠這些去打老外的。”秦磊把國外機器人廠商統稱為“老外”,他認為老外最大貢獻是降價。 這主要是由於競爭壓力。秦磊說,在過去國產機器人市場佔有量基本可以忽略的情況下,“四大家族”(瑞士ABB、日本發那科、安川電機、德國庫卡)根本不屑于與國產機器人競爭,“自然沒有降價動力”。隨著國產機器人以低價優勢開 始推廣,秦磊稱,“市場佔有率約有十分之一,已經讓國外廠商感受到了威脅,開始降價走量”。 就在春節放假前幾天,“四大家族”中的安川找到了秦磊,希望秦磊成為其系統集成商,提出對秦磊開放數據協議、實現平等的數據交互,條件是新鵬搭售方案中首選安川的機器人本體。 “我早就知道,並且相信‘四大家族’會來找我。”秦磊說。 |
席捲全球產業界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目前由德國領先,美國和日本緊追在後。日本除了大企業之外,中小企業也極力從工業四.。中找出新商機,把可能帶來的衝擊化為勸力。 全球的各種物品透過網路相互串聯,就叫物聯網或虛實融合系統(Internt ofThings,IoT)。再把它應用到製程上,就是工業四.0,先驅是德國的西門子,美國也以奇異電氣為首在後積極追趕,日本則正力圖進入目前由德美兩強主導的這個世界。 從材料的調度、生產到服務的提供,企業與企業間供應鏈的活動,都透過網路連結。工廠內由於機械設備間彼此連結,就不再需要人力介入。資訊的交換量與分析力都大幅提升,也將從中衍生出新服務。 針對這樣的工業四.0,日本經濟產業省關注兩件事,一是「大量客製化」,也就是藉此由單一產品的大量生產栘往客製品;二是工廠可望開始自行建立更有效率的生產線,縮短前導時間。 建立不仰賴人力的生產體制 日本的富士通同時加入了德國的四.0推動組織,以及美國的四.0推動組織工業網路聯明IIC。 該公司產業暨流通營業事業群的熊谷博之說,「德國是透過討論實現標準化,美國則是不斷累積實證實驗,目前慼覺IIC的行動較快。」王於日本,經產省官員說「現在才有一點火燒屁股的感覺。」 九月十日,Panasonic與富士通等多家資訊企業參與了「產業價值鏈倡議」Industrial ValueChain Initiative)這個聯盟的活動。前身是日本機械學會研究會的它,成立於一五年六月,主要宗旨是深入探討物聯網時代的製造,主導者是法政大學教授西 岡靖之。 西岡靖之說,IVI無意追求日本主導下的製造標準化,或是共通機制的建立,「而是希望建立較寬鬆的標準。一旦追求嚴密的標準化,就會牽涉到強制力,那會讓一些企業比較難加入。企業的核心技術還是可以保留不對外公開,我們只希望提供能夠活用的機制供選擇。」 五月在政府主導下,日本也成立了一個「機器人革命倡議協議會」。西岡說,「它是由政府所主導,由上而下地向企業經營者揭露發展的方向性:IVI則是根據企業在生產第一線的實際課題,不斷拿具體的例子討論。二者切入角度不同,但希望能順利合作。」 但在這段期間,四.0的浪潮還是會從海外無情來襲。 「國內已經有零組件製造商接到德國汽車商通知,『照這樣下去,兩年後沒辦法再向你們進貨』。」NEC第一製造業解決方案事業部的銷售促進部長關行秀說。 由於車商等製造業的供應鏈全球化,安全與品質標準已經不像過去那 容易控管,有效的解決之道,就是在零組件的調度上或製造工程中活用資訊科技,建立不仰賴人力的生產體制,還要建立生產後能夠追蹤產品的管理機制。 中小企業拚「聯手接單」 除了大企業的聯盟外,日本也有市鎮上的小工廠,果敢地挑戰工業四.0。善於板金加工的今野製作所、AIS、西川精機製作所這三家東京舊社區的中小企業,自 一四年九月起,共同導入了西岡教授開發的生產管理系統「Contexer」,透過它彼此相連,希望實現中小企業版的工業四.0。 「我們對今後東京的中小企業能扮演什 角色感到很有危機感。低成本的量產我們比不過海外,但光靠承包生產大企業設計的東西,已無法存活,我們必須變換為更新的業態土今野製作所社長今野浩好說。 三家業者目前都用Contexer做生產管理,再因應各自第一線的要求修正系統。三家公司雖然都擅長板金加工,但今野的強項是溶接,AIS是彎曲加工,西 川則是機械加工,各有所長,未來會力求「聯手接單」。一五年度開始,這些小廠把應用資訊科技的目的,從「追求效率化」這樣的守勢,轉為發揮技術力的攻勢。 西岡說,「日本中小企業比大企業還有機動力,也有很多只有它們才做得到的事。這樣的變化反而是機會土未來,說不定是由市鎮上的小工廠引領日本的工業四.0。 |
1月20日,美的家用空調廣州南沙工廠的自動化生產線首次對外開放。美的集團副總裁、家用空調事業部總裁吳文新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美的家用空調的生產自動化率將從目前的16.9%提升至2018年的50%,未來五年內會投入40至50億元,最終目標是建成全智能工廠。
經歷了去年激烈的價格戰及市場下滑,吳文新預測,2016年國內家用空調市場不會再降,至少會穩住,而且各大廠家也會更加理性,不會像2015年那樣“殺紅了眼”。他相信,擁有優質的智能產品和不斷提升的智能制造體系支撐,“2016年美的不可能沒有好表現”。
力推智能工廠
記者在現場看到,美的南沙工廠已有兩條自動化生產線,一條是空調內機組裝線,另一條是空調外機組裝線。工作人員介紹,全廠有5000多個傳感器,將生產各個環節的實時信息及時反饋到中央控制室,管理人員通過移動終端就可以進行操控。
這兩條自動化生產線上,共有100多臺機器人、機械臂,有的安放壓縮機,有的擰螺絲,有的焊接,有的檢測,有的幫空調裝箱……協調有序、忙而不亂。但生產線旁還有一些工人在作業,因為機器人、機械臂無法完成的精細動作,仍需工人來完成,不過粗重活全由機器承擔。
在生產線之間的綠色走道上,有一條窄細的黑色磁性軌道,響著音樂的AGV物流小車不時會沿軌道自動把配件送到需要的工位上。而管理人員通過全廠布局的4G網絡,利用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即可向物流小車發出配送指令。車間里配備液晶顯示看板,能夠及時監控生產、高空物流、地面物流等情況。
同時,工廠生產線的信息也與外部用戶緊密聯接。客戶可以在移動端APP中輸入訂單號,查看產品生產、倉儲、配送的最新進展。這為今後推行用戶個性化訂制C2M模式,打下了基礎。
吳文新認為,去年國家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戰略規劃,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正在引發具有深遠影響的產業變革,形成新的生產方式、產業形態、商業模式和經濟增長點。
“美的家用空調有六個工廠,其中廣州、武漢工廠成為智能制造的示範點,目前各有兩條自動化生產線,一旦成熟,其它工廠也會複制這些做法。”吳文新說,要用五年時間,花40到50億,建立標準的智能工廠,以快速地響應市場。
空調總裝線將只保留三成工人
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是美的家用空調智能制造規劃的“三階段”。吳文新介紹,美的空調自2011年開始推進自動化到2015年,已在智能制造方面累計投入10億元,現有機器人數量562臺,平均自動化率16.9%,遠高於行業7%的平均水平,已節約人力成本2.2萬。
隨著中國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招工難、人工成本擡升等因素促使像美的這樣的制造巨頭加快了“機器換人”的步伐。
吳文新介紹說,2011年美的家用空調用工人數為達到峰值的5萬人,2015年減少至2.8萬人,2018年將進一步減少到1.6萬人。“未來,空調總裝線只保留三成工人;零配件的生產線希望實現無人化。”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生產線上機器人數量從2011年的50臺,增長至2015年的562臺,2018年將進一步增加到1500臺;自動化率也有望在2018年進一步提升至50%。隨之而來的結果是,空調的月產能會不斷擴大,由2015年的400萬臺,提升至2018年的500萬臺。
在這個過程中,美的希望逐步建成設備自動化、生產透明化、物流智能化、管理移動化、決策數據化的智能工廠體系。以一條普通生產線為例,如果建成全智能生產線,工人的數量將從160人減至51人;機器人從0個增至68個;一次組裝合格率從97%提升至99.9%;轉換產品型號的時間從45分鐘縮短至3分鐘;自動化率從內機4%、外機8%,提升至內機64%、外機65%。
所以,吳文新強調,推動智能制造技術是基於對多重因素的考慮,首先智能制造技術可以提高產品質量,合格率的提升能增加客戶忠誠度;其次,智能制造技術可以實現柔性化生產,轉換產品型號的時間縮短至3分鐘,讓工廠可以生產多批次、小批量的訂單,甚至滿足個性化訂制需求;第三才是對成本的考慮。
難點在於工藝流程標準化
作為美的南沙工廠自動化生產線建設的合作夥伴,博眾精工科技有限公司的總工程師楊愉強感嘆,德國2013年提出工業4.0,計劃花15至20年去實現。中國跳過工業3.0(自動化),直接從工業2.0(大規模生產)向工業4.0(智能化)轉變,必然會經歷陣痛。
楊愉強回顧,剛與美的開展合作時,原本認為空調制造要實現C2M訂制化生產非常困難,但由於美的已提前對工藝管控、產品尺寸等方面進行標準化、模塊化處理,而且將生產工藝全部分享,所以這兩條生產線的智能化改造很快就完成了。
按照計劃,南沙工廠兩條自動化生產線每臺空調的生產節拍是14秒,但目前仍需20秒。吳文新坦言,還需進一步調試,預計到2016年春節後,可具備C2M訂制化生產的條件。
推進過程最大的難點在哪里?楊愉強表示,手工組裝對零件的精度要求沒那麽高,但從工業2.0直接跳到工業4.0,“自動化就一定要求零件標準化,滿足在公差範圍。一些零件標準有差異,只能與視覺傳感器等結合來解決。”
具體來說疑點、難點在於,“一是對來料質量、尺寸的管控;二是工藝次序的調轉會否對產品品質有影響;三是哪些地方用機械手、要有幾個功能、投入多少、多久有效益等,真正評價經濟效益很難;四是工藝、工序、工時上緊密合作。”楊愉強認為,這次美的與博眾緊密配合,才攻克了不少難關。他還提醒說:“自動化一定要規劃未來幾年的產品形態,否則投資巨大的自動化生產線在幾年後可能會過時。”
美的南沙空調工廠廠長汪小進透露,他們從2014年開始籌劃,前期做了很多調研,目前這兩條自動化生產線的自動化率達到64%、65%,已考慮到未來產品型號轉換的問題,內機生產線現可兼容4個系列100多個型號。早在2010年,美的集團便提出自動化戰略,招聘了上百人的自動化團隊,為此次轉換成功提供了技術支持。“但對比2018年目標,現在又是新起點。”
吳文新認為,推進智能化需要全面規劃。空調是充分競爭的行業,實施智能化生產在考慮成本節約的同時,一定要提升產品可靠性。“我們很謹慎,先做了3D模擬視頻,之後又花7萬元做了模型,在充分論證後才敢真正動手改造。”
智能制造包括智能化產品、訂單智能化、生產智能化、供應智能化、物流智能化及服務智能化等多方面。吳文新透露,到2016年8月,美的家用空調所有產品都將標配WIFI功能,未來還會具有自診斷、自學習等功能。目前,美的集團已把旗下各個事業部的服務業務進行整合,在智能服務方面會統一規劃和推進。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到2020年,中國的重點領域主要消費品國際標準一致性程度提升到95%以上。這是2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的《消費品標準和質量提升規劃(2016-2020年)》。給出的三個定量目標之一。
26日,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國家質檢總局黨組成員、國家標準委主任田世宏稱,根據統計分析,目前我國在家用電器、照明電器、紡織品、服裝、家具、玩具、鞋類產品、鐘表、紙質品、洗滌用品等主要行業,國際標準的轉化率基本都超過了80%。
這里的國際標準主要是國際標準化組織制定的標準,包括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和國際電工委員會(IEC)這兩大國際標準組織所制定的標準。
作為標準化工作改革創新的工作之一,國內外標準的比對分析也在積極開展。從2014年10月開始,國家標準委聯合有關行業部門、地方共同實施了消費品安全標準“築籬”專項行動。其中一項重要工作就是開展首批消費品安全國內外標準的比對工作。比對工作側重在12個重點消費品領域,與770多項國際或者國外的技術法規和標準進行比較,對這些技術法規標準中3800多項技術指標逐一進行了對比。
田世宏稱,因為標準主要是技術指標的一些規定,所以在標準對比的時候都要具體到每一項技術指標的對比,這是一個比較複雜的技術過程。從這3800多技術指標對比來看,我國消費品安全標準中有3000項左右技術指標與國際技術法規和標準要求能都保持一致性,占到79%。有一部分消費品的安全指標比國外略高,比如在儲水式電熱水器的防電墻要求、電壓力鍋和豆漿機這些液態加熱器的安全要求、紙質品的衛生要求等方面,不低於國際標準,甚至領先國際標準。再有,像煙花爆竹這樣的傳統優勢領域,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中國主導國際標準的制定。
據介紹,近年來,我國消費品標準化和質量工作加快推進,現有消費品國家標準和已經備案的行業標準近6000項,消費品標準體系逐步建立。其中家用電器、紡織服裝、家具、玩具、鞋類產品等行業的國際標準轉化率達到80%以上,消費品質量國家監督抽查合格率“十二五”期間增長了1.8個百分點。
但是,消費品標準和質量還難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呈現出較為明顯的供需錯配,消費品供給結構不合理,品牌市場競爭力不夠強,消費環境有待改善,國內消費信心不足,制約了國內消費增長,造成消費外流。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8月24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促進消費品標準和質量提升,增加“中國制造”有效供給滿足消費升級需求。會議指出,以先進標準引領消費品質量提升,倒逼裝備制造業升級,是實施“中國制造2025”、推動“中國制造”邁向中高端、夯實工業發展根基的關鍵所在,也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可以依托我國市場巨大的優勢,發揮擴大有效需求、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等多重效應。
田世宏稱,現在特別有針對性地對我國一些主要貿易國家和“一帶一路”沿線的重點國家的標準情況進行分析研究,同時,充分利用好技術性貿易措施,分析、研究、借鑒國外的標準化先進管理經驗方法、國外的先進技術標準的要求,來促進國內標準水平提升,從而在實際中推動實現內外銷產品“同線同標同質”。同時,在標準的實施過程中,也要在內外銷產品上實現“同線同標同質”的要求,沒有內銷、外銷產品的區分,生產線、標準、質量都是一樣的。
企業作為標準化和質量的主體,在提升標準化和質量工作中負有主體責任。《規劃》也設計了具體激勵性措施來引導和鼓勵企業把握市場的需求,激發企業提升標準和質量的內生動力。
比如,明確提出探索建立標準創新融資征信制度。田世宏解釋說,這是企業在貸款融資過程中,用制修訂標準的行為和能力來證明這個企業創新能力、誠信信用和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把這種企業標準化能力作為一種無形資產,來增加企業在銀行的授信額度,簡要說就是標準融資征信。
他認為,這個制度的建立和實施能夠推動“標準+金融”的合作創新模式,特別是對一些輕資產、無抵押的高新技術企業,其中包括創新型的科技中小企業來說,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企業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為此給標準化能力強的優勢企業和金融機構之間形成一種互動,或者一種融合共生的環境。
《規劃》還特別重視職業技術人才素質的建設。圍繞質量人才培養和職業素質人才建設,《規劃》中提出具體舉措,比如要求弘揚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引導企業把工匠企業融入到企業的質量文化建設中去;要樹立大國工匠的標桿,從而能夠營造一種尊重技術、推崇質量的氛圍。要建立和完善體現技工價值的薪酬和榮譽制度。
在發布會上,田世宏提到,在紡織服裝、家用電器、煙花爆竹、制鞋、鐘表這些領域,中國都承擔了ISO和IEC這兩大國際組織的10項相關的國際標準化技術機構的主席、副主席的職務或者是秘書處、聯合秘書處工作。這都是實質性的參與、甚至以我為主承擔國際標準制定。同時在家庭服務機器人等新興技術領域,還有紡織品和制鞋這種傳統優勢產業以及玩具等熱點安全領域,中國也在推進有關國際標準的研制工作。
同時,田世宏說,有一些還需要向國際上看齊,甚至要追趕他們的。比如在一些化學物質的限量安全要求方面,國外更多的都是通過一些技術法規,重點建立的是一些跨領域或者全產業鏈的通用技術要求,而中國可能重點還聚焦在具體產品的化學安全要求上,所以這個是要追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