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六十萬科技人工作權遭剝奪誰是珍惜台灣科技業的總統候選人?

2011-11-07  TWM




曾幾何時,台灣擁有全世界第一大晶圓代工廠、NB代工廠,還有百花齊放的面板廠、LED廠、太陽能廠。如今,我們不再需要超英趕美追日本,因為我們的敵人 已經變成了韓國。

撰文‧賴筱凡、翁書婷

十月底,總統府一場授勳典禮,由總統馬英九親自頒發的勳章,卻讓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有感而發:「希望政府、社會都能夠珍惜我們。」拿出美國英特爾、韓國三 星為例,就是希望台灣政府、社會能多支持科技產業。

科技大老總在苦苦喊話

然而,台灣科技業走至今,卻面臨瓶頸的窘境,一個個基層工程師都想問:「為什麼韓國能?台灣不能?」一周前,一份來自主計處的報告,揭露了台灣最新的失業 率數字||四.二八%,是亞洲四小龍之首;同期韓國也公布了一份九月失業率,創下了今年最低||三%。「失業率降到三%」,這是四年前馬英九「六三三」政 見指標之一;馬英九政府還在努力,韓國的李明博政府,卻先做到了。

台灣、韓國產業結構雷同,與全球經濟走向連動度高。然而,近半年歐美經濟寒風一吹,韓國企業沒有無薪假、沒有裁員,台灣科技業卻弱不禁風,打噴嚏還發高 燒。

「台灣科技業的結構,有很大的問題。」一位業界大老在聽取行政院科技政委朱敬一的演講後說。十月二十六日,台上的朱敬一賣力演出,用「降龍十八掌」為題, 擘畫著台灣科技產業的十八種發展可能性;而就在演講的同時,台灣已經有上萬人開始休起有薪假、無薪假,最慘的還被裁員。

「降龍十八掌」還沒來得及使出,虧錢大坑的雙D產業,就足以讓台灣科技業快去掉半條命。同一周內,友達公布第三季虧損一五八億元再創新高,四家面板廠虧損 加總,恐怕賠上一三○○億元。他們正在寫歷史,只是寫的是台灣面板業史上最大虧損的歷史。

「其實我們很需要政府幫忙。」友達代理總經理鄭煒順先是嘆了口氣,每每聽到別人稱面板與DRAM是雙D慘業,他只能苦笑,「我們也希望政府珍惜面板業,面 板跟DRAM是不一樣的,至少台灣面板業的技術能自給(DRAM廠技術來自美商美光與日廠爾必達),技術研發也還有領先。」對比面板業只敢私下吐苦水,同 樣對政府發出不平之鳴的LED業大老、億光董事長葉寅夫,可就沒在客氣。

打從七月經濟部研討會開始,葉寅夫炮口對準台灣政府,炮火就沒有停過,「台灣是全球LED產量最大的國家,非常有機會站上世界領導地位,但問題就卡在政策 太慢了,應該立刻啟動舊燈泡換新燈泡補助政策。」雖然葉寅夫講這話的時候面露微笑,但對政府的不滿已溢於言表,矛頭指向經濟部二○○九年通過的「綠色能源 旭升方案」中, LED照明產業補助只有三十九億元,根本就是杯水車薪。

九月又一場研討會後,政府補助政策還是遲遲沒有下文,這次葉寅夫打出了悲情牌:「不要重蹈DRAM和面板覆轍。」原本僅次於日本的台灣LED封裝市占率排 名,就在一眨眼間,被南韓超越,落到老三位置。

解決結構性問題才能見到春燕客氣話、悲情牌,都見不著政府買單,三個月過去了,葉寅夫的脾氣實在壓不住了,看不到笑意,只剩滿臉隱隱抽動的怒意。他炮火猛 攻台灣政府,「當其他國家都在扶植重要特色產業時,我們台灣的政府官員在做什麼?把這些產業當『垃圾』而不是寶貝,像LED要和韓國比,我們到底要拿什麼 跟韓國比?」情緒充斥在話語之間。

一樣對政府感到憤怒,是被喻為下一個「慘業」的太陽能,宇通光電董事長蔡進耀開口就是滿腹苦水,「當美國政府幫忙SolarWorld這些太陽能廠,控訴 中國政府的補貼政策,大量傾銷太陽能產品到美國時,我們的政府在做什麼?」「大陸太陽能廠有極優惠的租稅減免、土地使用、進口機器的優勢,就連銀行融資都 比台灣寬鬆,台灣政府給的幫助都比對岸少。」深受大陸太陽能廠擴產之苦所害,蔡進耀的感觸比誰都深。

說穿了,台灣科技業面臨的是根深柢固的結構性問題。對比日本政府策動的索尼、東芝、新力等面板廠三合一,台灣DRAM業延宕多年的合併,從未有果,口號喊 得震天價響的TIMC(台灣創新記憶體公司),早就夭折。

中研院院長翁啟惠感嘆,「台灣科技業者自主性高,要整合是難事。」然而,當台灣科技業過去習慣的大量製造獲利模式,已逐漸被韓國、大陸甚至印度超越,「未 來科技業競賽將不是個人游擊戰可勝出,而要打團體戰。」DRAM產業讓我們見到台灣一個產業的凋零,面板也將步上後塵,LED、太陽能等綠能產業亦如是。 不是韓國能、台灣不能,而是根本問題未解,台灣科技業的競爭實力只會逐步被削弱,無薪假、裁員問題將年復一年地不斷上演。

當政壇領導人為了選票大肆炒作豪宅農舍、和平協議等議題之際,六十萬科技人的工作權一個個被剝奪,他們的生計問題正在拉警報,四大科技產業走進了死胡同。 兩位總統候選人,你們珍惜台灣科技業了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109

好股難求需珍惜 laoba1梁軍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2dt8v.html

數十年來,閱讀上市公司常年報告書,已成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項目。

在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有很大的感觸,覺得做生意真的很不容易,而錢真的不易賺。

試想,一家大資本的上市公司,每年所做的生意,可能高達6億令吉,不但沒錢賺,反而蒙受虧蝕,這是多麼難堪的事。

一年營收6億令吉,表示每個月要賣出5000萬令吉的貨物,要動用多少的資金,多少的人力,化了多少的心思,才能達到如此的成績?數百名員工,經過12個月的拚搏之後,到頭來公司竟然虧本,那是多麼令人失望的事啊!

然而,在1000家上市公司中,面對這種難堪處境的,恐怕不止少數。需知上市公司都是規模較大,組織較佳,歷史較久的企業,這樣也擁有較多的人才,這樣的企業,竟然無利可圖,其他規模小,資金少,人才缺乏的中小型公司,所面對的困難之大,處境之難,就可想而知了。

我曾在上市公司擔任高職多年,有機會參與公司高層的決策會議,瞭解公司的營運內情,對於「生意難做」,真的感觸良深。

當公司在惡劣的經營環境中,面對周轉不靈或破產的威脅時,高層人員和老闆所面對的壓力,不是外人所能想像得到的。

不要以為老闆容易做,實際上,當公司陷困時,在床上輾轉難以成眠的,是老闆,因為當公司倒閉,損失最大的就是他。

事業失敗翻身難

員工的最大損失不過是失業,職業可以再找,但老闆事業失敗要東山再起可能比登天還難!老闆的一生可能就這樣完了啊!他憂心如焚是可以理解的。

生意為什麼那麼難做?

這是個資本主義社會,人人都有做生意的自由,而在這個社會中,金錢往往是地位和生活享受象徵,所以人人都想賺錢,做生意是被認為有機會賺大錢的途徑,每天都有數以千計的人在尋找做生意的機會,只要有利可圖的生意,就一窩蜂般搶著去做。

結果是原本好賺的生意,到了競爭趨於白熱化,大家競相削價爭生意時,都變得無利可圖了。

較遲加入競爭行列的生意人,到較後也發現生意難做,但也得勉強支持下去,因為騎虎難下。

一門生意,尤其是涉及昂貴設備的生意,如果不成功,要放棄嗎?

這些設備可能當廢鐵賣也沒人要,如果中途改行,這些設備都要報銷,損失慘重不在話下,而員工的遣散,屋租的負擔,債務的攤還,都要應付。

收盤進退兩難

所以,要收盤也不容易啊!在進退兩難的情況下,只好拖下去,希望生意扭轉,守出一個春天來,然而往往事與願違,到最後希望還是落空,其下場之慘,不是身為員工者可以瞭解的。

有些上市公司,連年虧蝕,但仍勉強支撐下去,就是因為欲罷不能,有時我發現,公司其實是稍有盈利,但因負債高,利息支出大,在支付利息之後,反而虧蝕,這種企業,簡直是在為銀行做工而已。

作為上市公司的股東,尤其是散戶,對公司的期望很大,當公司沒錢賺,沒辦法派股息,股價又長期不振時,在股東大會上對掌管公司的大股東聲色俱厲地加以責問,是常見的事,這也難怪,因為小股東用來買股票的,都是血汗錢,投資虧蝕,心懷不滿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大股東也難做。

他持有上市公司的大部分股份,投資額大,公司虧蝕,他的損失比小股東更大。

睜大眼睛勿與狼共舞

是的,有些公司的大股東,做生意不誠實,中飽私囊,欺騙公司,不顧公司及股東的利益,這類大股東是有的,在任何行業中,都有害群之馬。

我跟不少上市公司的大股東有來往,根據我的觀察,大部分大股東其實都是誠實可靠,都是盡心盡力為公司賺錢的。

理由很簡單,他們握有公司的大部分股份,公司所賺的錢,大部分是屬於他們的,他們為什麼不努力把生意做好?有什麼理由故意把公司搞垮?公司垮了,他們的損失比任何股東都大,為什麼他們要這樣做?

有許多上市公司的大股東,公司就是他們的全部身家、事業,也是他們的主要收入來源,公司做不好,他們能安穩過日子嗎?

是的,他們在公司享受高薪,享受福利,我認為不過份。因為他是為公司工作,責任重大啊。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是錯誤的想法。

種植業難插足

但是,無可否認的,有一小部分大公司大股東,只顧私囊,不顧公司的利益,這類大股東,小股東對他們口誅筆伐,亦無可非議。

所以,小股東在選股時,要睜大眼睛,不要與狼共舞,對於長期不賺錢的公司,或是大股東有不誠實表現,最好避之則吉。上市公司多達1000家,任君選擇,為什麼你要與這些企業界敗類做股東?沒有這個必要啊!

在企業界,每一個行業都有人做,而其中一些行業,早已有人捷足先登。在該行業,根深蒂固,要動搖他們,談何容易?有些行業,後來者根本難以插足。

就以種植公司來說,好的土地,早已為歷史悠久的大種植公司所擁有,現在要在大馬找到大片優良的農業地,簡直難如登天。

而已擁有農業地的公司,無論大小,都奇貨可居,不肯輕易脫售,造成農業地價值有升無降。現在要種植油棕,已不可能,除非到印尼去,在這種情形之下,資金不 多的散戶,要在盈利豐厚的油棕種植業分一杯羹,難如登天,惟一的辦法,而且是人人都有機會做到的,是購買種植股,通過投資於種植股,分享油棕種植業的盈 利。

要這樣做,第一步要做的,就是研究上市種植公司,瞭解他們的一切,然後乘股價低沉時買進,作長期投資,這樣其實往往比直接種油棕,成本更低,也更省事。你們為什麼不這樣做呢?錯過這樣的機會,太可惜了。

家喻戶曉屹立不倒

要在一個行業中長期賺錢,不但要資本雄厚,而且要在有關行業有深厚的基礎,牢固的顧客群,公司的組織要嚴密,監控要有系統,更重要的是要有忠心及有經驗的員工,所經營的生意,要有被信任的品牌,具有這些條件,才有可能長期屹立不倒,才會經得起經濟風暴的打擊。

在1000家上市公司中,這類優秀企業,屈指可數,而且幾乎都是家喻戶曉的,散戶只要購買這類公司的股票,長期持有,就不大可能虧本。

但是,你們偏偏舍此而不為,卻去追逐那些業務根本還沒有經過考驗的,基礎脆弱的公司的股票,實在令人費解。

所以,散戶在股市虧錢,有時是咎由自取,怨不得別人,更怨不得股市。散戶們,自我反省吧!

股市投資策略可分三等

上策

低價購買好股,長期持有,只要公司盈利不斷上升,就不賣。

大馬甚至全球的富豪,都是這樣成就的。

中策

股票價值被嚴重低估時,買進好股,中長期持有,等到牛市到來,股值被嚴重高估時拋不出,按兵不動,等到股價回跌至被低估水平時再買回來,而且以高價賣出時 所得的資金,全部買回同一隻股票,反覆這樣做,你所擁有該股的數額越來越多,而每股成本越來越低,回酬越來越高,這樣做可以致富。

下策

在股市中不分股票好壞,只看價格波動,低買高賣,搶進殺出,往往搞到茶飯不思,晚上失眠,最後焦頭爛額。這是下策,下下之策!以此法在股市賺到錢的,少之又少!

散戶們,能不能在股市賺錢,其實大部份決定於你本身的做法,並不是決定於外界的條件是否有利,你們的命運其實是操在你們自己手中,而不是操在別人手中,所以,停止怨天尤人吧!

千金易得,好股難求。買到好股,要懂得珍惜,不要有蠅頭小利就迫不急待地賣掉,因為往往賣掉後就沒法再以原價買回,以後就失去分享有關公司的成長的機會,太可惜了。

至於股價的波動,那是股市的正常現象,不必過於擔心。只要公司盈利不斷成長,你的股票的價值就會持續上升,短賺不如長賺。

細水長流勝過易漲易退的山溪水!好股難求需珍惜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181

[转载]赵丹阳:要像珍惜生命一样的珍惜自己的本金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bfb5400100viml.html

 赵丹阳说:做投资并不比做实业更容易,一个基金经理必须意识到在这个世界上并没有那么容易赚到的钱。证券市场的每一分钱都必须用心去获得。而如果一个基金经理不知道一个企业是如何运作的,他就无法判断它是否值得投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做企业如此,做投资亦然。

    

“投资不能指望运气,再高超的技术分析也不可能永远是对的。而对一个企业长期深入了解会让你知道什么是正确的选择。”事实证明,在20021———8月,恒生指数从11350点跌至10000点,而赵丹阳早就低价买入的同仁堂科技实现资本利得89%,股息收益6.1%

   

“在这个市场上永远不会单纯比较投资者知识的多少和占有信息的能力,而是在较量对一个事物和一个企业理解的深度。因为相同的信息由不同的人加工,会形成完全不同的判断。”赵丹阳说。


 
 
  

机会只有一种

 

  赵丹阳认为在证券市场上

    

选择股票总面临三种情况,

    

一是高风险、低收益,

    

二是风险与收益持平,

    

三是低风险、高收益。

    

第二种情况不宜做大的投资。

    

而只有第三种机会才值得出手。

    

否则还不如将现金留在手上

    

利用市场发生价值判断错误时出手才是最高明的投资者。

   

“一个值得投资的股票一定具备三个特性;

    

好的企业、

    

好的管理层和

    

好的价格。

    

国内A股市场实际上有不少好的公司,但价格却偏高了,已经预支了未来510年的成长。对投资者而言就没有太多的回报。这是投资国内市场的人士必须注意的问题。”  

    

“既使在香港这样有许多被低估公司的市场,我也不轻易投资,

 

一个成熟的投资经理必须

 

要有足够的耐心

 

等待理想的价格,

 

宁可错失,不可冒进

 

在资本市场里活下来永远是第一位的,

 

要像珍惜生命一样的珍惜自己的本金。

控制风险是一切投资的灵魂。”
  

    

投资的核心是确立风险与投资的对称性。这一研究的目的是寻找风险———收益之间的关系。围绕着这一对称关系,可引申到投资的所有领域、股票的风险与定价、保险资产的风险及补偿、抵押债券的定价、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的定价。专业投资的目的就是对寻找这种风险———收益关系的偏差,当市场因为各种原因使研究标的出现风险———收益的非对称定价关系时,便是获得超过市场平均利润的机会。”这是赵丹阳对自己投资经历的总结。

 

  赵丹阳认为自己实际上持一种极端保守的投资风格。“赤子之心中国成长基金”目前只投资了7只股票,一旦选好股票就会集中投资、长期持有。他觉得风险的控制不在于投资目标的分散程度,而取决于投资目标的真正内在价值。
  赵丹阳反对盲目多元化的资产组合管理,他认为只有那些对自己在做什么都不清楚的投资者才会需要广泛多元化的投资。好的企业像钻石一样稀有,一旦发现就要重仓投入、长期持有,并且不会频繁交易、高昂的交易成本是长期投资的敌人。

  

 永远不要和人群站在一起

 

  赵丹阳是个不多见的旗帜鲜明地抛弃技术分析的人。

 

  他认为证券市场每日价格的波动是持续而毫无意义的,市场只不过是大众各种心理的随机反映。人的天性决定其是社会性动物,其喜悦和恐惧往往惊人的一致,并相互感染和不断强化,市场永远在投资者喜悦和恐惧的交替循环中达到波峰和冰谷,完成牛熊的转换。证券市场的墨菲定律———永远有80%的投资者亏损的法则说明,成功的投资者永远不要和人群站在一起。

赵认为股市没有先知,并且从不预测股指。他开玩笑说:“指数的底和顶只有上帝知道。”在运作赤子之心中国成长基金的过程中,赵丹阳的理念是抛弃指数分析、量价分析。他认为个股图形从来不能用做判断投资的依据,图形只是工具,个股曲线实际上只是大众心理每日看法变化的图表化。赵丹阳只赞成基本分析。从长期衡量,企业的股价一定会反映企业的内在价值。 

 

时间是优秀企业的朋友。

赵丹阳感觉自己和基金团队的

    任务就是寻找在不同行业里能在未来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中存活下来,并且有比较高的成功确定性的企业。 

    

如果投资于这些企业,财富也将随其高速成长而获得可观的收益。

 

  一个好的基金经理一定要放弃所有幻想。任何一个基金经理都不能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如果你有这种想法恰恰说明你身处危险之中。投资同样要靠辛苦的劳动赚钱。市场的长期发展绝不是在电脑前看看图形就能赚钱。

风险,风险,还是风险

 

  虽然“赤子之心中国成长基金”的业绩不错,但赵丹阳还是感觉压力很大。“我经常在想我明天会不会睡不着觉?既然选择了基金经理这个职业,就肯定会被压力困扰。

赵丹阳的自我判断是:

    

时刻感觉有压力的人是因为有责任感,当你承负着别人对你的信托之后,你只有通过艰辛的努力去提供回报。

 

  赵丹阳唯一的乐趣似乎就是谈投资。他说:“

 

熊市末期是我最喜欢的阶段,

 

这时候市场低迷、阴冷,而正是在此时才可以享受从容不迫买入的快乐,而

 

足够低的价格是抵御一切风险的法宝。”

 

  赵丹阳追求的投资生活方式是,不预测原油的价格、不猜测战争的结果,也不忧心忡忡于各种事件的发生。因为一切坏的事情都会结束,即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样的事情也没有阻止道指的上扬和社会的发展,还有什么是值得担心的呢?

 

  但赵丹阳是一个把风险扛在肩上的人。一谈风险控制,他的话题就滔滔不绝。

 

  “在证券投资领域永远没有救世主,而只有一个买者自负原则。没有谁会可怜你,这是一个适者生存的市场,尤其是在香港这样一个成熟的市场,完全没有涨跌幅限制,一个投资者如果不爱惜自己的钱,盲目投资,会输得很惨。中国特种纤维就一天从1.21元跌至0.09元,这种高达92%的深幅下挫,意味着一个拥有100万元身价的客户在一天的时间内资金就缩水到区区8万元,庆丰金去年上半年曾一度跌至0.050.06元,而当时其每股净资产还维持在0.74元,而现在10股合1股后,也仅有0.02元。我们认识的一个国内机构老总曾经投入500万资金,现在只剩下10万元。他在过去的十年里在国内市场赚了很多钱,经过这一次就回到了起点。根本没有斩仓的机会,市场不会给你认错的机会。”

 

  这些市场教训说明投资绝不在乎以前赚了多少,关键在于你下一次投资之前知不知道风险有多大?赵也曾有过一段时间由于巨幅的亏损都没有信心再做投资。一个真正的投资者只有经历了磨难才会真正成长

 

  赵丹阳感觉国内投资者实际上还没有经历一个完整的熊市,因此对风险的体会还不够深刻。国内上市公司目前还有稀缺性,而在海外上市与非上市公司之间无明 显待遇差距,上市公司不会获得特别青睐,股票并不代表什么,也只是公司股权的一部分而言。国内随着壳资源价值的进一步降低,对上市公司的评判也会更加客 观。

 

  “房地产界的名言是:地段、地段还是地段

    

而证券市场投资者

    

必须记住的名言只能是风险控制、风险控制、还是风险控制只有解决了风险问题才能长期生存下去。我做基金经理以来最大的体会就是一定要有一种生存训练意识,只要是投资就一定有风险、投资有时似乎也是一种赌博,但它与赌博的区别在于是不是做好了足够多的准备工作,成功概率在达到99%以上的才算真正意义上的投资

 

”赵丹阳说。

  另外,赵丹阳一直认为投资实际上是哲学而不是数学,它是大众心理活动的一项集中反映,市场很容易从一个疯狂的极端走向另一个疯狂的极端,错误定价不断发生,投资机会也在不断产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698

生意難做,好股難求需珍惜 摸啊摸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bce9940100obx7.html
評論:文章的作者冷眼,原名馮時能是馬來西亞南洋商報總編,有差不多30多年的投資經驗,且幾乎完全依靠個人力量在投資上獲得了財務自由。著有《冷眼:三十年股票投資心得》,其中的文章在網上可以找到。我看過基本每篇都是真知灼見,表達了一個價值投資的肺腑心聲。
    回到這篇文章,我覺得真是很有感觸,原文的題目是《好股難求需珍惜》,我在前面加上了「生意難做」,很多股票的投資投機者其實都沒有實業經營 的經驗,不知道創業和實業經營的艱難,所以買賣股票時不知道珍惜,這山望著那山高,好像我們小時聽過的寓言故事「小猴子下山」,一路摘一路丟,最後為了追 兔子把到手的東西都丟了,空著手回家。
    投機者我就不說了,其實很多價值投資者選擇投資目標時挑肥撿瘦,持有股票時如驚弓之鳥,只與企業共富貴不與企業共患難。從網上找了首兒歌,共勉之:
    小猴子真貪心,見了桃子丟玉米,
    小猴子真貪心,見了西瓜丟桃子,
    小猴子真貪心,見了兔子丟西瓜,
    我們大家不學他,不呀不呀不學他。

以下為轉載:
-----------------------------
好股難求需珍惜(Jan 28th, 2011 | By 冷眼)

數十年來,閱讀上市公司常年報告書,已成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項目。

在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有很大的感觸,覺得做生意真的很不容易,而錢真的不易賺。

試想,一家大資本的上市公司,每年所做的生意,可能高達6億令吉,不但沒錢賺,反而蒙受虧蝕,這是多麼難堪的事。

一年營收6億令吉,表示每個月要賣出5000萬令吉的貨物,要動用多少的資金,多少的人力,化了多少的心思,才能達到如此的成績?數百名員工,經過12個月的拚搏之後,到頭來公司竟然虧本,那是多麼令人失望的事啊!


然而,在1000家上市公司中,面對這種難堪處境的,恐怕不止少數。需知上市公司都是規模較大,組織較佳,歷史較久的企業,這樣也擁有較多的人才,這樣的企業,竟然無利可圖,其他規模小,資金少,人才缺乏的中小型公司,所面對的困難之大,處境之難,就可想而知了。

我曾在上市公司擔任高職多年,有機會參與公司高層的決策會議,瞭解公司的營運內情,對於「生意難做」,真的感觸良深。

當公司在惡劣的經營環境中,面對周轉不靈或破產的威脅時,高層人員和老闆所面對的壓力,不是外人所能想像得到的。

不要以為老闆容易做,實際上,當公司陷困時,在床上輾轉難以成眠的,是老闆,因為當公司倒閉,損失最大的就是他。

事業失敗翻身難

員工的最大損失不過是失業,職業可以再找,但老闆事業失敗要東山再起可能比登天還難!老闆的一生可能就這樣完了啊!他憂心如焚是可以理解的。

生意為什麼那麼難做?

這是個資本主義社會,人人都有做生意的自由,而在這個社會中,金錢往往是地位和生活享受象徵,所以人人都想賺錢,做生意是被認為有機會賺大錢的途徑,每天都有數以千計的人在尋找做生意的機會,只要有利可圖的生意,就一窩蜂般搶著去做。

結果是原本好賺的生意,到了競爭趨於白熱化,大家競相削價爭生意時,都變得無利可圖了。

較遲加入競爭行列的生意人,到較後也發現生意難做,但也得勉強支持下去,因為騎虎難下。

一門生意,尤其是涉及昂貴設備的生意,如果不成功,要放棄嗎?

這些設備可能當廢鐵賣也沒人要,如果中途改行,這些設備都要報銷,損失慘重不在話下,而員工的遣散,屋租的負擔,債務的攤還,都要應付。

收盤進退兩難

所以,要收盤也不容易啊!在進退兩難的情況下,只好拖下去,希望生意扭轉,守出一個春天來,然而往往事與願違,到最後希望還是落空,其下場之慘,不是身為員工者可以瞭解的。

有些上市公司,連年虧蝕,但仍勉強支撐下去,就是因為欲罷不能,有時我發現,公司其實是稍有盈利,但因負債高,利息支出大,在支付利息之後,反而虧蝕,這種企業,簡直是在為銀行做工而已。

作為上市公司的股東,尤其是散戶,對公司的期望很大,當公司沒錢賺,沒辦法派股息,股價又長期不振時,在股東大會上對掌管公司的大股東聲色俱厲地加以責問,是常見的事,這也難怪,因為小股東用來買股票的,都是血汗錢,投資虧蝕,心懷不滿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大股東也難做。

他持有上市公司的大部分股份,投資額大,公司虧蝕,他的損失比小股東更大。

睜大眼睛勿與狼共舞

是的,有些公司的大股東,做生意不誠實,中飽私囊,欺騙公司,不顧公司及股東的利益,這類大股東是有的,在任何行業中,都有害群之馬。

我跟不少上市公司的大股東有來往,根據我的觀察,大部分大股東其實都是誠實可靠,都是盡心盡力為公司賺錢的。

理由很簡單,他們握有公司的大部分股份,公司所賺的錢,大部分是屬於他們的,他們為什麼不努力把生意做好?有什麼理由故意把公司搞垮?公司垮了,他們的損失比任何股東都大,為什麼他們要這樣做?

有許多上市公司的大股東,公司就是他們的全部身家、事業,也是他們的主要收入來源,公司做不好,他們能安穩過日子嗎?

是的,他們在公司享受高薪,享受福利,我認為不過份。因為他是為公司工作,責任重大啊。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是錯誤的想法。

種植業難插足

但是,無可否認的,有一小部分大公司大股東,只顧私囊,不顧公司的利益,這類大股東,小股東對他們口誅筆伐,亦無可非議。

所以,小股東在選股時,要睜大眼睛,不要與狼共舞,對於長期不賺錢的公司,或是大股東有不誠實表現,最好避之則吉。上市公司多達1000家,任君選擇,為什麼你要與這些企業界敗類做股東?沒有這個必要啊!

在企業界,每一個行業都有人做,而其中一些行業,早已有人捷足先登。在該行業,根深蒂固,要動搖他們,談何容易?有些行業,後來者根本難以插足。

就以種植公司來說,好的土地,早已為歷史悠久的大種植公司所擁有,現在要在大馬找到大片優良的農業地,簡直難如登天。

而已擁有農業地的公司,無論大小,都奇貨可居,不肯輕易脫售,造成農業地價值有升無降。現在要種植油棕,已不可能,除非到印尼去,在這種情形之下,資金不 多的散戶,要在盈利豐厚的油棕種植業分一杯羹,難如登天,惟一的辦法,而且是人人都有機會做到的,是購買種植股,通過投資於種植股,分享油棕種植業的盈 利。

要這樣做,第一步要做的,就是研究上市種植公司,瞭解他們的一切,然後乘股價低沉時買進,作長期投資,這樣其實往往比直接種油棕,成本更低,也更省事。你們為什麼不這樣做呢?錯過這樣的機會,太可惜了。

家喻戶曉屹立不倒

要在一個行業中長期賺錢,不但要資本雄厚,而且要在有關行業有深厚的基礎,牢固的顧客群,公司的組織要嚴密,監控要有系統,更重要的是要有忠心及有經驗的員工,所經營的生意,要有被信任的品牌,具有這些條件,才有可能長期屹立不倒,才會經得起經濟風暴的打擊。

在1000家上市公司中,這類優秀企業,屈指可數,而且幾乎都是家喻戶曉的,散戶只要購買這類公司的股票,長期持有,就不大可能虧本。

但是,你們偏偏舍此而不為,卻去追逐那些業務根本還沒有經過考驗的,基礎脆弱的公司的股票,實在令人費解。

所以,散戶在股市虧錢,有時是咎由自取,怨不得別人,更怨不得股市。散戶們,自我反省吧!

股市投資策略可分三等

上策

低價購買好股,長期持有,只要公司盈利不斷上升,就不賣。

大馬甚至全球的富豪,都是這樣成就的。

中策

股票價值被嚴重低估時,買進好股,中長期持有,等到牛市到來,股值被嚴重高估時拋不出,按兵不動,等到股價回跌至被低估水平時再買回來,而且以高價賣出時 所得的資金,全部買回同一隻股票,反覆這樣做,你所擁有該股的數額越來越多,而每股成本越來越低,回酬越來越高,這樣做可以致富。

下策

在股市中不分股票好壞,只看價格波動,低買高賣,搶進殺出,往往搞到茶飯不思,晚上失眠,最後焦頭爛額。這是下策,下下之策!以此法在股市賺到錢的,少之又少!

散戶們,能不能在股市賺錢,其實大部份決定於你本身的做法,並不是決定於外界的條件是否有利,你們的命運其實是操在你們自己手中,而不是操在別人手中,所以,停止怨天尤人吧!

千金易得,好股難求。買到好股,要懂得珍惜,不要有蠅頭小利就迫不急待地賣掉,因為往往賣掉後就沒法再以原價買回,以後就失去分享有關公司的成長的機會,太可惜了。

至於股價的波動,那是股市的正常現象,不必過於擔心。只要公司盈利不斷成長,你的股票的價值就會持續上升,短賺不如長賺。

細水長流勝過易漲易退的山溪水!好股難求需珍惜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985

2012年投資小結-珍惜自己的羽毛 歲寒知松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a300f0102e3r5.html

賬戶表現

我瞭解到的幾十個股友中,2012年大多是A股收益30%+,B股、港股和美股50%+,投資成績好到有人要出來打假,我知道他們的成績都是真的。醜媳婦始終要見公婆,我不和他們比,我和自己比,和指數對比,2年前建立自己的投資體系框架後,我就已經把投資收益的參照物改成了指數。

 

可惜的是,就是對比指數,我今年的成績也不理想,特別是港股,再次跑輸了恆指,尤其是上半年,大幅跑輸。A股在12月初時,我整個賬戶曾虧損20%,沒想到最後二十多天股票打了雞血,我的持倉組合從最低位反彈35%,倒賺7%,這使得我A股持續跑贏滬指達到了6年,同時持續正收益4年。

2012年投资小结-珍惜自己的羽毛
2012年投资小结-珍惜自己的羽毛




錯失的機會

 

2012年我A和港股的投資成績差,最主要的原因是沒有抓到一個大牛股,沒抓到牛股的原因則是自己研究不深入,不知道哪個公司的業績和股價會確定向好,倒騰那些平庸的股票,唯一的貢獻是為券商增加了手續費。其中A股有3個是比較遺憾的,分別是2011年4季度利潤劇增的海信電器、因為手中有中國神華而猶豫未換股的盤江股份、以及195塊拋出轉錢到香港的貴州茅台。

 

港股錯失的票就很多了,主要集中在兩大板塊:頁岩氣概念和地產。我這兩年一直堅守著風電運營股,其中956新天綠色能源有三分之一的利潤來源於天然氣,因為不願意換股,所以先是錯過了3899中集安瑞科,3899在啟動之前有多位股友向我推薦過,之後就看著196、3337、206、384、3303等票發飆。我對風電運營業務略有研究,對天然氣等其他能源有所關注,我認為頁岩氣對於目前的中國,基本類似於10年前的風電和5年前的太陽能,大規模商業化至少得10年後,現在炒作的只是純概念。當然,384這種困境反轉的傳統天然氣業務股除外。但市場狂熱的時候根本不考慮什麼盈利的可行性分析,就如同十多年前的科網股和幾年前的風電和太陽能股一樣,這些頁岩氣概念股在短短的幾個月內就上漲了一倍甚至三五倍。

 

我對地產一直有成見,至今沒有買過地產股(港股短暫持有過0088大昌集團,它的業務主要在香港,在美國加州有在建項目),以前對地產股的財報都刻意迴避。我本人從未接觸過地產業務,對地產行業的營運幾乎一無所知,但上半年有家港股券商曾邀我去做他們的地產研究員,那會兒還沒有發生雨潤事件,我對意外拋來的橄欖枝很感激,也開始考慮從製造業轉行到金融業,但覺得這份工作比較勉強,再三權衡之下還是拒絕了。

 

我寫了兩篇地產的文章,第一篇《花開成都-城市綜合體中突圍的花樣年》是看財報後一天完成的,這篇文章我曾寄給《證券市場週刊》想發表,但編輯覺得不合適。有意思的事是前幾天有家基金請我吃飯,說是網上搜索到這篇花樣年的文章,他們很看好並重倉了這個票,研究了兩年,曾問過幾家券商的地產研究員,但似乎還沒有我分析得好。

 

這些地產股,像融創中國、南聯地產之類的上半年就開漲了,佳兆業等票11月後才啟動,但短短一個月就翻了一倍。在9月份的數據出來時,我就已經發現房地產的銷售連同宏觀經濟數據一併回暖了,四季度後更是一月好過一月,我至今仍不看好房地產和中國經濟的長期走勢,但中短期內走強比較確定。炒股不能帶太多的感情,也不能過於宏觀和理論化,空間和時間都要考量,經濟學家和科學家炒股賺不到錢,原因大概也在這裡。

 

今年讓我最痛心的港股是282壹傳媒,這票在兩年前我就寫了上萬字的分析,去年中重倉買入,之前我對黎智英和壹電視過於樂觀,結果因為台灣那邊各種勢力和因素的影響,壹電視賠了上百億新台幣,導致整個282大幅虧損,而股價也跌破5毛錢,把我深套了。今年4月有傳言282將出售台灣業務,股價激動了一下,但282出公告澄清說不屬實。我心想,既然出了澄清公告,看來一年半載這票是沒戲了,於是在0.6元忍痛割肉。之後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8月底市場再傳言出售台灣業務,9月份282出公告正式承認,最初是說只賣報紙和雜誌,並且出價不高,後來說壹電視也一併出售,再後來出讓價格大幅度上調,而股價也因此連上3個台階,我猶豫了幾次都沒有追買,2個月不到股價就漲了3倍,看著要吐血。

 

282給了我兩個教訓,一是在不確定的信息下做決策非常重要,如果是低風險厚安全墊下的高不確定性機會,並且還有事件在催化,就應該果斷介入,因為它的風險和收益不成比例;二是企業收購合併時,不能只考慮利潤和賬面資產,媒體行業尤其如此。現在想想,做為台灣發行量最大的報紙和雜誌的蘋果日報、壹週刊,和282旗下其它傳媒的影響力,價值幾十億不過份。

 

我還錯過了444和8032這兩個小票,444先施表行是代理瑞士高檔手錶的小公司,可能因為代碼太難聽,關注的人很少,但這票我曾在前年買入後一天賺100%。我打過多次電話到公司,但管理層明顯不願意面對小股東披露一些信息,今年初這票又跌回到了1塊以下,我很想像前年那樣一天賺1倍,但考慮到這票的信披問題,最終沒有買。2月份底,444公告變更大股東,收購價2.12元/股,再次上演一天翻一倍行情,它最高曾衝過3元。

 

8032非凡中國我以前也寫過分析,兩年前李寧曾想把2331注入8032,但被聯交所否決。今年他舊事再提,估計成功的概率較高。在8032和2331同時停牌的時候,我就曾猜測這兩者之間可能會有關聯動作,復牌那天是早上6點多出的公告,我8點半以後才注意到,等我看完公告並做出評估時,已經接近開盤,我發了微博說估計李寧是想用8032做為控股平台間接控制2331,同時在未來股價好的時候,通過減持8032來變相退出2331,由於當時2331的股價很低,而8032的股價相對更低,所以這利好8032。但我對自己的分析還是不夠自信,沒有追高買入8032,那會我手上正好有點2331,那天8032最高漲幅超過了100%。

 

這種事件推動型的股票,今年唯一讓我勉強抓到的是874廣州藥業,但我分析874時已經有點晚,我寫了《王老吉的前世今生與廣州藥業的簡單估值》,認為它有一輪價值重估行情,我10.56港幣追入,預期的目標價是20元,有一天它曾漲到19.6元,那天我正好出差在外,沒來得及拋售,後來我認為重估行情已經完成,廣藥管理層的表現不如加多寶,股價短期已經不具備大幅上漲潛力,最終被迫在14.65元拋掉,坐了半輪過山車。

 

我花了大量的時間看全部港股的財報,特意有學習瞭解借殼重組私有化之類的特殊事項。我可以一天看上千頁紙的公告,甚至可以半小時看完幾十頁紙的收購事項並給出估值和買賣結論,就像8032那樣,這個市場上看得比我快的人肯定是不多的,我應該相信自己的能力圈,而別人擁有的能力圈也很可能是我所沒有的。

 

在繼續關注以前學習瞭解過的銀行、風電和能源等行業後,2012年我看了地產、基礎建設、節能環保、百貨、電影等行業的一些資料,我發現要瞭解一個行業的發展態勢和競爭格局等基礎知識並不難,花半個月的時間看資料應該足夠了。而要瞭解一個企業的生意模式則更容易,但要對企業的未來做非常確定的判斷就很難了,我也終於明白,確定性才是投資操作時最重要的考量因素,而賠率只是次要的,確定性大時下注是投資,確定性小時下注是賭博,這個確定性,除了空間,還包括了時間。

 

持倉分析

 

銀行

A股我賺到錢的主要是招行,年初12.72拋掉,年末10.38買回;另外幾個略有盈利的是年初24.4元拋掉的宇通客車,年末抄底買入的合肥百貨和江鈴汽車。虧損最多的是一汽轎車,至今仍然虧損20%;另一個是偉星股份,虧18%割肉出局。中間還曾持有過蘇寧電器、中國平安、九陽股份、申能股份,都沒賺到錢。

 

我曾寫了十來篇《銀行畸形增長不可持續》相關的帖子,很多人誤以為我看空甚至做空銀行股,我從沒做過空,事實上我是做多思維過重。我說銀行畸形增長不可持續,指的是銀行業的盈利現狀和持續增長的趨勢畸形不可持續,但股票投資並不只是做行業及公司分析,因為股票投資有個價格問題,芒格只是說以合理的價格買入優秀的公司,沒說什麼價格都可以買。同樣,如果公司普通,但價格足夠低廉,並且短時間內公司能平穩發展,那麼用低廉的價格買入普通的公司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尤其在市場趨勢向好的時候。

 

我在2011年寫銀行畸形增長的相關帖子時,我持有招商銀行,2012年初拋掉招商的同時我有買入中國平安,到年底銀行股啟動前我又再次換了回來,我拋掉中國平安主要是因為正大集團入股問題,我不確定是風險轉移還是風險消除。也就是說我一直都有銀行股,並且還是重倉的。我確實是長期看空銀行股的,但中短期我並不看空,2012年下半年時,我的觀點開始轉為長空短多,我的文章和回貼裡都有提及到。


很多人不理解我為什麼要唱空自己持有的股,甚至像雨潤食品這樣持股打假,似乎有點精神分裂。我這樣做的主要原因是不想自己患斯德哥爾摩症,或者說想避免出現稟賦效應,這種病症的影響會是災難性的,特別是在股價表現助力自己的情況下。

 

12月初我在鳳凰衛視的節目《A股在明年反彈後將長期低迷》裡,表達了A股中短期看多長期看空的觀點,沒想到接下來的一週A股就放量上漲,在判斷A股中級反彈應該是非常確定後,我追買了HK2822的認購權證2156721460目前A50對應的前10大權重分別是:中國平安、招商銀行、浦發銀行、貴州茅台、民生銀行、興業銀行、交通銀行、萬科、中信證券和五糧液,這前10大權重股合計佔48.79%,其中7家金融股佔了37%。這兩隻權證的槓桿分別是3倍和7倍,相當於把我A股的倉位放大到了200%,其中金融股佔到100%左右。

 

09年全倉炒權證,導致港股賬戶虧到只剩200港幣,差點自殺。我對窩輪的理解應該不會比一般人差,常同一些國內的窩輪高手和發行商學習,看過匯豐這種發行商的財報和《泥鴿靶》這種揭露衍生品的書籍,我相信自己現在所掌握的窩輪知識,最後會幫我把曾經虧損的錢連本帶利賺回來。有人說我這是賭徒心理,老想著扳本,我自己認為是哪裡跌倒了,就應該在哪裡爬起來。失敗會讓我牢記哪些錯誤不能再犯,哪些路不能再走,但也告訴了我哪些機會可以抓住。

 

百貨

我在寫《我對價值來源的理解—駁李劍先生論零售業無競爭優勢》時,還沒有買入合肥百貨和廣州友誼,年初接歲寶百貨的飛刀,主要是貪價格便宜,我把它當權證在看,結果買後第三天就停牌了,那時對歲寶百貨的大股東沒有調查瞭解,下手太過倉促,以後堅決不買上市不足3年的港股民企了,尤其是大股東有誠信問題或是善於資本運作的,一律迴避。

 

百貨股我在《歲寶百貨-錢多引來的危機》有做簡單的分析,買入合肥百貨和廣州友誼,是因為它們的收入和利潤仍在增長,特別是合肥百貨。這兩個票的負債率低,手持現金多,一半的店舖是自有物業,受租金上漲的壓力小,近幾年新開的店基本都是購物中心,舊店也有對品類進行調整,增加了服務體驗類的面積,降低了受網店衝擊大的電器類面積。合肥百貨是過去幾年最牛的百貨股,目前仍有較大的成長空間,整體比廣州友誼好,後者主要特別是經營穩健,分紅多,週息率4%以上,適合防守。

 

上半年我曾短暫投機過蘇寧電器,在定增確定前拋掉了,略有盈利。不看好蘇寧的主要原因是資本支出持續擴大,資產周轉率下降,成本費用增加,收入受電商衝擊大,我覺得它一年半載沒有上漲的空間,迴避是最好的選擇。後來我發現蘇寧的資本支出很可疑,猜測它與大股東自有的商業地產有某種關聯,所以這票現在更不想碰了。

 

汽車

江鈴汽車是A股少有的好公司,對投資者的回報,肯定可以排到前20名,其現金流水平甚至是前10名,汽車股第1名。它10月份的產銷數據有大幅好轉,江鈴的三季度業績不好與幾款在研發新車的費用計入有較大關係,從產銷數據來看,4季度的業績應該能重回升勢。

 

過早的介入一汽轎車是今年最大的敗筆,我在寫《一汽轎車-糟糕財報下暗藏的套利機會》時,知道自己的邏輯有漏洞,就是一汽轎車的下跌空間和整體上市時間不能確定,但那時一是自己臆想下半年就會整體上市,二是暫時沒有物色到比較確定的好標的,賬戶上留著現金難受,衝動之下就重倉殺入了,在下跌一成時我已經明白自己犯了大錯,但心存僥倖和心有不甘,最終導致虧損50%並使得整個A股虧損近15%,看來我的投資體系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我對汽車業一直抱有興趣,年初我曾持有宇通客車,後來它出了個噁心的股權激勵方案,我曾撰文批判過,它最近幾個月的產銷數據也很平庸,我認為股價暫時沒有大幅上漲的空間。

 

能源

最後一個持倉A股中國神華,我買它主要是為了加強組合的防守,神華的特點是現金多負債低,七分煤三分電,業績每年小幅增長,ROE穩步提升到20%以上,這票是個能跑贏GDP的好煙蒂。

 

比中國神華更適合防守的是申能股份,現金多到上市公司回購了10億元流通股,申能有天然氣和電力兩大業務,略有成長性。整體而言,我覺得這兩票比很多人鍾愛的大秦鐵路要好,大秦鐵路的缺點是有個窮爸爸,一想到鐵道部2萬多億的債務,你就對它提不起興趣了。

 

醫藥

港股持倉中的第一權重是8058羅欣藥業,倉位已經高到觸及我投資體系設定的極限。8058的資本運作很不如人意,所以估值一直得不到市場認同,現在他們要轉板,如果板轉成功,可能會好一點。這公司的現金流是我所見公司中最強勁的,在同時擴建兩個新廠,產能擴大一倍的情況下,不增發不貸款,並且現金還多了幾億,資產裡大部分是現金,確實是太牛了。過去7年,除了20112012年利潤增長只有一二成外,其餘年份複利在50%以上。因為過去兩年抗生素行業受打擊很大,建設新工廠和第三終端對利潤也有影響,我想2013年在兩個新廠投產後,利潤很可能會高增長,如果增長50%EPS1.5港幣的話,股價漲到20塊,也就13PE而已。

 

我有6個不同地方的網友去過羅欣工廠,包括一個內部審計和當地村委的會計,也加了兩個羅欣的QQ群,同一線的職員聊了一下,大家的評價整體還是很正面的,公司主要的問題集中在老闆對底層員工太小氣,成本控制太嚴,經營保守,缺魄力,沒有重磅藥。

 

體育服裝

買入3818中國動向,主要是因為股價太便宜了,這公司在扣除全部負債後,每股淨現金仍有1.2港幣,遠超過年中最低價格0.575元,也仍然超過目前的市價。它手持的現金每年收利息高達2億人民幣,折EPS0.05元,也就是說,單是銀行利息收入,就能支撐股價了。

 

陳義紅當年在李寧手下打工,一年多時間把KAPPA運作上市,身價從三千多萬飆升到一百多億,這種資本運作能力在中國能算是大神級了。也正因為這樣,3818賬上躺著的50億現金始終讓小股東不放心,小打小鬧入股阿里巴巴毫無驚豔可言,高位入股麥考林則完全是一大錯誤,好在只有2億多元,還不至於傷筋動骨。考慮到38184%以上的存款利率和70%的分紅比例,以及陳義紅在《創業家》上的《反思服裝業》,暫時可以定為這筆錢是安全的。

 

文化傳媒

811新華文軒是我31號買的,年中還曾短暫持有過幾個月。作為受文化產業振興政策鼓勵的四川新華書店,不到7倍的PE0.8倍的PB9%的分紅收率益,怎麼看都不貴。湯財有質疑過811玩財技,但我認為811主要動作是拋售與傳媒出版不相關的業務,並且它是國企,所以應該問題不大。很早以前我曾聽說811想回A股上市,回A估值至少得番一倍以上才合理,在看到公司公告回A上市的計劃後,我果斷追入。

 

風電

956新天綠色能源我拿了近2年,我關注風電行業4年,見證了初期的瘋狂炒作和如今的避之不及,對比今年的岩頁氣,我深深感受到了市場先生的不理性。前不久我致電956的董秘,對方一聽我的介紹,就問我是不是喜歡寫博客的那個,說我關於956的博文影響太大,讓他的信披工作有壓力,要我別再寫相關的文章了,之後他回答我問題時很不爽快,其實我從來都不問業績之類的敏感數據,我只是根據經營情況來推算一下業績而已。唉,個股的博文不好寫啊。風電運營這兩年天災人禍,956相對而言是行業內最穩健的票了,我相信2013年市場估值會提升的。

 

IT

今年IT行業有不少牛股,年初曾有多位股友向我推薦3336巨騰國際,我偷懶一直沒去研究,這票從不到1塊錢漲到近4塊,超級牛股。822嘉瑞國際,這公司和我工作的地方很近,有一回我和集團主席參加政府的一個會議,因為他發言提的都是要解決的困難,我還以為公司情況不怎麼樣,結果這票從0.5元漲到1.5元,真是失之交臂啊。

 

軟件股裡最先看到上漲的是299中訊軟件和777網龍,股友向我推薦777的時候,我覺得沒有3888金山軟件穩健,最後我選擇買入金山,浮盈不到70%,而777最高昇到3倍。買入和持有金山的原因是這票經營和財務都穩健,2012年業績出現反轉跡象,逐季增長,不爽的地方是現在搞得比360還要流氓,等賺完這一波我就走人,不能長期和流氓打交道。

 

得與失

 

因為興趣廣泛而又對個股的研究不夠深入,我的持倉顯得很分散,操作次數也比較多,估計換手率達到200%以上。分倉和頻繁交易看似可以降低組合風險,但這就像持續不斷的小注賭博一樣,只是短暫的轉移風險而不能降低風險,要降低風險,只能加強研究瞭解,想辦法提高判斷的確定性。就像凱利公式說明的那樣,倉位=贏的概率-輸的概率/賠率,也就是說,決定倉位的主要部分在贏的概率,賠率(即盈利大小)的變化對結果的影響較小。

 

今年對我影響比較大的事件是質疑1068雨潤食品財務造假,在6月份底接受雪球文字訪談前,年初我已經發表過《雨潤食品疑粉飾財報》的文章,而2011年的文章則以正面看多為主,6月底的訪談能引起轟動是一個偶然,大概是被做空機構趁機利用了一下而已。不過,在此之前我確實已經通過1068認識了一大批投資人士。因為自己持有1068,所以我一直不斷的搜索信息,進行研究分析,儘管這股票我虧了錢,但我贏得了很多的朋友,也算是種瓜得了豆,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在雨潤事件後,我看了《窮查理寶典》,然後又按芒格的推薦逐一閱讀那19本書(還沒看完),我特別讀了幾本與心理學有關的書,受益匪淺。《窮查理寶典》這書非常好,我若是早幾年讀就好了,對我而言,它比《聰明的投資者》《證券分析》以及林奇、費雪的書好很多,當然這可能和我個人的經歷、能力有些關係。

 

12月份發生的茅台塑化劑事件也很有意義,在我拉水晶皇加入雪球網後,我基本全程見證了這個事的發展過程,塑化劑事件讓我重溫了芒格先生的《人類誤判心理學》,理論聯繫實際來得真是時候。

 

雨潤事件讓我在股票網絡圈內開始小有名氣,而塑化劑事件讓我看到了很多價值投資名人為了唱多持倉股票,不惜拔掉自己的羽毛。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聲譽,應該是一個人最重要的財富,在投資界可能尤其如此,珍惜它可以得到免費的槓桿,糟蹋它最終會身敗名裂。我想,人品不行,投資成不了大氣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409

蔡辰男洗盡豪氣 珍惜賺「小錢」


2013-06-10  TCW  
 

 

台積電張忠謀、台塑王文洋、台泥辜成允等祝賀開幕成功的花籃,從門口一路排到地下室,最先到場致意的是首富旺旺蔡衍明。這是五月三十一日國泰集團大阿哥,暫別台北商界二十八年之後,復出的排場。前一刻,這位昔日首富,接受本刊獨家專訪。

「來來來,我介紹一下,這裡有法國菜、中菜和日式料理三個廚房,這位是來來飯店(編按︰台北喜來登飯店前身)安東廳的前主廚……」應我們無預警要求參觀廚房,穿過僅容兩人擦肩過、還堆著龍蝦活魚水族箱的地下室通道,蔡辰男介紹他的「海峽會」頂級會所。

他不只動口,還動手介紹著。「毛肚不能這樣處理,切太細涮起來口感就差了,」搶下大廚手上的長刀,他親自示範,一邊切起剛發好的毛肚,一邊抬起頭對著攝影鏡頭,流暢的刀法,若非經常下廚,是不可能有這樣的演出。「我還可以把一條魚,從活魚處理成生魚片,你們相不相信?」放下手上的抹布,他自信滿滿展示著自己的做菜功力,「懂吃的大老闆很多,但比下廚做菜,應該沒人比得過我!」說自己最懂吃,蔡辰男絕對不是誇口。

國泰集團大公子》兒時印象,家有滿屋龍銀

人生上半場,曾是台灣首富、國泰集團創辦人蔡萬春長子的他,兒時唯一印象是家中有一屋子的龍銀(大清銀幣),是一位懂得吃穿的貴公子;人生下半場,他則在上海開餐廳,從打理二百五十個位子的「蔡家食譜」起步,目前餐飲事業年營收逾人民幣上億元,是不怕進廚房的餐飲大亨。

這回,他以距離松山機場三個紅綠燈不到的宏國大樓地下室這處商務會所,做為在台北復出第一步。

就連國泰金控蔡宏圖、富邦集團蔡明忠,兩位蔡董都要喊他一聲堂哥的蔡辰男,開門迎客,排場自然不能缺。在平均客單價三千元,以鮑魚、鱈場蟹為食材的好菜上桌之前,排場就一路鋪陳開來,進門首先映入賓客眼中的,便是蔡辰男夫妻倆蒐藏的吳炫三等知名畫家作品,就連廁所門口,也都擺上藝術真品;而吃一頓包廂式桌邊服務的小火鍋,光是擺盤和沾醬程序,也不少於懷石料理的繁複。

品質與空間處處講究》食材重量、椅寬全都精算

不過,昔日首富出手,看其擺譜只是熱鬧,聽其如何精算生意,才是真正的門道。

原先,「海峽會」走的是商務健身會館形態,但慘澹經營,今年二月,才由蔡辰男接手改裝,擴大經營。「我把這裡的一千六百坪,改成二十六個包廂。座位數從二百四十席增加到四百一十個座位,只要迴轉率超過五○%,就能賺錢。」他接著算,「開餐廳,食材成本要控制在三五%以下,我交代廚師,西餐供應的頂級牛排,每一客重量控制在九十公克,小火鍋的帝王蟹、龍蝦一個人幾公克、青菜幾種,我都一一算過,」「還有,這道黑糖葛粉條招牌甜點,也是我設計的,這樣就不必多請一位甜點師傅。」他得意的說著。

就連椅子寬度,也經過精算。「一般餐廳椅面寬度是五十公分,我挑四十六公分的,一樣空間可擺更多張椅子。」甚至連容納二十四人的大圓桌,桌上電動運走的轉盤他都親手示範,放進一副湯碗而不會卡住,讓客人用餐過程不會有不愉悅的經驗。

對仍有百億身價實力的蔡辰男來說,「海峽會」做的雖是餐飲生意,總投資金額不過區區兩億元,但每天晚上十一點,有三樣報表他一定要看,當天營業額、客訴報表,和隔天訂席表,看完才上床就寢。他對經營細節的掌握,依舊展現傳承自國內最大金融世家,凡事精準謹慎的風格。

去過蔡辰男家中做客的友人都知道,他不僅數字管理精準,愛做菜的他,冰箱裡的食材除了分類包裝,還會標記購買日期和地點;聽過的古典樂CD,則會記錄是在哪一天重聽,及當時聆聽的感受和心情。

「他細膩、執著,」稱蔡辰男「蔡爸爸」的捷年集團總裁呂台年,也是這次投資「海峽會」的股東之一如此形容他。

然而,再怎麼精算,卻也破不了「人算不如天算」的鐵律。

四十五歲一腳踩空》事業垮了,六百坪家被封

一九八五年,四十五歲的蔡辰男,在人生中場一腳踩空,他被弟弟蔡辰洲拖累,成為台灣解嚴前金融界最大危機「十信風暴」弊案的主角,首富一夕成為負債百餘億的「首負」;遭判刑六百七十年的蔡辰洲,隔兩年保外就醫過世。

事業垮了、手足亡故,仁愛路圓環旁,樓下有游泳池、池畔鐵板燒的六百坪豪宅,也遭銀行貼上封條。這讓掌國信集團,原本是家族實力最強的「大阿哥」蔡辰男這一房,自此中落,日後外界所認知的蔡家,則是取而代之的叔叔蔡萬霖、蔡萬才的國泰金控與富邦集團。

二十多年還債兩百億》心酸一幕,至今仍難平復

「最慘的時候,我身邊剩下五百萬現金能週轉;」他回想,「有一次,我跑去找鄭周敏(編按:當年創辦亞洲信託、環亞百貨的亞世集團創辦人),問他那邊有多少現金可以調頭寸,他說,身上的現金和我一樣,只有五百萬,哈哈!」他回憶。

二十八年後的今天,蔡辰男雖已連本帶利還清近兩百億債務,談起這一段,也像是述說別人的故事般雲淡風清,但如同白先勇《台北人》小說描寫,那樣的貴族落難滋味,是一輩子回頭望,難有真正平復的一刻。「後來我搬到一品大廈,九十坪房子,擠了一家包括傭人共十口人,晚上起床上廁所,還不小心踢到女兒的腳??」談到這一幕心酸,蔡辰男突然不語。

金融事業大翻船》談「信用」,還是太敏感

大起大落的人生,讓蔡辰男更看重金錢背後的情與義,「會長是個念舊情的人,」海峽會副總翁萬國,是三十年前跟隨蔡辰男的老幹部,去年底從喜來登退休,在前老闆一聲令下,扛起三個月內準備開幕的任務。

儘管家產因還債已散盡大半,但從蔡辰男身上,卻印證財散人聚的道理。這回他出馬,原想拉拔在原址經營不善的老友一把,他登高一呼,短短一、二個月內,便找來王文洋、陳武雄、陳武剛、胡定吾、呂台年,及台中七期豪宅王江韋侖等商界好友集資兩億元,「並不是缺錢,而是開這樣的高檔餐廳,需要大家的人脈。」他說,有幾位股東連餐廳地點都沒搞清楚,就點頭加入。

問蔡辰男,和金融業錢滾錢的獲利模式相比,做餐飲得一桌桌拉生意,後者賺的是辛苦錢。

他先是說,金融是事業,餐飲是興趣,但話鋒一轉,「『信用』這兩個字對我來說,敏感!敏感!」蔡辰男提高聲調說,金融能載舟也能覆舟,一般銀行資本適足率是八分之一,也就是只要投資虧損超過八分之一,「就Clean被洗出場,什麼都沒有了,」AIG、雷曼兄弟,再大的金融機構說倒就倒,「就像開賭場,可能遇到一個老千,就整間被贏走,這就是金融業,」他比喻。看過大錢,回過頭雖在相對的小錢裡打轉,卻看得到他望盡風帆,好不容易在心中得到一股安定的珍惜。

陪蔡辰男試菜,火鍋最後一道菜,是用吸飽珍饈鮮味鍋底所熬煮的稀飯,蔡辰男堅持示範蛋汁下鍋的動作。他說,倒蛋汁動作不能太快,不然蛋花會不成形,火也不能太大,才能浮出口感最棒的蛋花,大火快手,反而只會搞砸一鍋好粥。成敗關鍵在速度與火候。料理一鍋粥的這番道理,不也正是這位昔日首富,最想敘說的人生體悟嗎?

【延伸閱讀】蔡辰男倒下再站起 都因房地產

「十信風暴」事件,肇因當時蔡辰男弟弟蔡辰洲,將大量資金投入房地產事業,爆發人頭冒貸遭財政部金檢,引爆擠兌風波。不過,如今蔡辰男東山再起,靠的也是房產投資,包括一九九○年代,前進對岸東北投資勝利廣場,博得外界「大連王」封號。

近幾年,蔡辰男除經營餐飲業,投資重心更悉數壓在房地產,並相繼把美國、日本等海外不動產處分掉,錢匯回台灣,購置不動產與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s),尤其鎖定台北市中心的房產,光是自住的一品大廈,據悉,蔡辰男就收購逾五戶。蔡辰男說,他最高紀錄是在海外同時有五處房產,但如今,他逢人便勸,別在國外置產,原因是房子賣掉什麼都能送人,只有內衣褲和睡衣不行。所以,家中總有穿不完的內褲,是這位前首富最大的煩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8709

珍惜時間做點事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4/04/blog-post_28.html
據一份調查顯示,美國目前有80%的65歲以上的人,靠政府和社會救濟生活。而只有5%的65歲以上的人,無需再為生計而奔波,能夠安享晚年。

這項研究是由美國銀行家聯盟組織實施的。40年前,他們挑選了100名25歲以上的身體狀況良好的年輕人,對他們進行跟蹤式的調查,一直到他們65歲。


25歲恰恰是許多年輕人生命中的黃金年齡,正好是他們開創自己的新天地的最佳時期。而對那100名被挑選出來的年輕人來說,亦是如此。他們擁有相同的機會去爭取成功。而唯一不同的在於他們是如何使用他們的智慧。

止凡不知道大家距離65歲還有多遠,是否像40年前被挑選出來的研究對象一樣只有25歲呢?餘下來的時間打算怎樣利用?當自己到了65歲時希望是什麼樣子呢?你今天的決定絕對可以改變你自己的未來。很多時候,看遠一點,計劃遠一點,時間會變得比以前多,還記得時間的「相對論」嗎?

此文章首次在 2008-4-23 發表於「取之有道」。 

後記:

當日這篇文章所發布的時間還是在金融海嘯發生之前數個月,不知道金融海嘯對這群老人家的退休生活有否大影響,止凡相信可能經過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可以「安享晚年」的老人家比調查中的5%還要少呢。

很少有這樣長時期的調查數據,足足經過了40年之久,大家可以幻想一下連當年負責進行調查的人員都已經變得很老甚至死去,能夠成功完成這樣的調查報告的確不簡單。因此,我們更加應該好好珍惜其帶給我們的一些啟示及提醒。

65歲時你的生活會如何呢?相信與今天的生活一定有很大的不同,至少不可能像今天那樣靠工作賺錢生活,介時你的身體不會像今天一樣有魄力,就算你想工作都不容易繼續找到工作,你能改變生活的能力將會近乎不可能。

無錯,人到退休之年,想做點事都不太容易。幸運的是,就算你今天是人到中年,你還有20年以上的時間。如果你是「80後」,就有30多年,如果你是「90後」,即剛出來社會做事不久,還有40年呢。了解自己有這麼多年的時間,好好計劃人生的話,你的晚年生活絕對可以繼續精彩,大家可以看看華人首富李嘉誠、股神巴菲特、影視巨人邵逸夫等人,他們人過60還有極之精彩的生活。當然,他們是巨人,每每成為世界的焦點,但作為小人物,就不可能精彩生活過60嗎?

香港人及台灣人都太忙碌了,每天好好計劃的多是工作,即是人家的生意,花這麼多時間去處理的這盤生意不是自己的,就算你處理得如何出色,到你退休之日,公司都會找別人來取代你。在忙碌工作的同時,不妨花點時間照顧一下自己的人生,可能是發展一盤自己的網上生意,可能是研究物業及股票投資組合,甚至是一門個人興趣,好像攝影、養魚、出海之類,這些都是在退休之後仍能繼續的精彩人生。另外,在這裡講過超過100遍的「財務自由」,持有足夠多資產永遠在生錢去養活自己,65歲時你定必比其他人快樂,亦能走進調查中5%的群組內。

﹣﹣﹣
文 / 止凡,香港『取之有道』部落格主筆,多年來發表過許多的好文章、好提醒,擁有許多忠實讀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695

央行呼籲香港珍惜人民幣離岸市場優勢:吃不吃,看自己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97626

昨日中國央行的新聞記者會上,央行貨幣政策司副司長郭建偉稱,香港應該珍惜目前在人民幣跨境業務上的優勢,目前香港占有53%的全球人民幣離岸市場份額,這塊蛋糕在不斷成長,香港吃不吃看自己。 央行表示,下一步將同香港監管局積極研究調整香港市民人民幣2萬元兌換上限。但央行未確定日程表,稱最關鍵是好好研究調整時機。央行國際司副司長朱雋稱,人民幣和港幣並非此消彼長的關系,人民幣有利中國和香港的發展。對於是否需要改變聯匯制,這是香港自行的選擇。 同日,財政部副部長王保安說,人民幣離岸市場是一個開放競爭的市場,並非香港獨有,香港要鞏固和發展人民幣離岸中心地位,更關鍵要看特區政府,靠自身發展,不能單靠中央。 今年5月,香港金管局總裁陳德霖向香港立法會作報告時表示,“滬港通” 將提升人民幣流通使用量,目前香港市民仍有兩萬元的人民幣每日兌換上限,這可能不足以支撐投資者去買賣股票,現在放寬上限時機成熟。 今年前五個月,內地與香港的跨境人民幣實際收付業務金額累計2.07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9%,占同期人民幣跨境收付總額的53%。香港仍是最重要的人民幣離岸中心,但隨著中國政府加快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歐美的人民幣業務迅猛發展,成為香港潛在的有力競爭對手。 今年以來,中國央行與多個國家簽署人民幣相關協議,加速布局國際離岸人民幣交易,歐洲目前已經有四個離岸人民幣交易中心,分別是法蘭克福、倫敦、盧森堡和巴黎。據交易量推算,倫敦已經成為全球僅次於香港的人民幣離岸市場。 上月底,中國央行分別與法國和盧森堡央行簽署了建立人民幣清算安排的合作備忘錄,授權中國銀行法蘭克福分行擔任法蘭克福人民幣業務清算行,授權中國建設銀行(倫敦)有限公司擔任倫敦人民幣業務清算行。 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上月稱,今年4月,美國對大中國地區的人民幣交易權重暴漲229%,對全球其他地區交易規模飆升327%。截至4月,除中國大陸和香港外,使用人民幣交易價值最高的國家地區前四名分別是新加坡、英國、美國和中國臺灣。 花旗銀行董事總經理Debra Lodge此前評論認為,美國企業大量使用人民幣交易與人民幣今年走弱也有關系。到6月初今年人民幣對美元已經貶值逾3%。美國公司利用人民幣金融工具不但能對沖匯率風險,還能套利。 Lodge預計,人民幣交易規模飆升的趨勢將是結構性和長期性的,“到2015年年底,30%的中國對外貿易將以人民幣結算,現在只有13-15%。” 德意誌銀行報告則是預計,隨著中歐經濟商業合作關系日益緊密,歐洲將迎來離岸人民幣業務的規模化發展,歐洲將成第二大人民幣離岸市場。但香港仍將是規模最大的離岸人民幣市場,這主要受益於當地人民幣支付體系以及參與人民幣業務的銀行網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871

未來熊市路漫漫,反彈且行且珍惜 價值at風險

http://xueqiu.com/9769652619/30653153
大致估算QFII持有A股的市值約3000億人民幣左右(假設現有QFII基金股票佔70%),同時借用券商QFII額度購買A股的資金估算有2500億左右。RQFII方面,股票投資基本以ETF的形式為主,按照發行產品規模估算,RQFII通過ETF持有的市值大概在420億人民幣。這樣,海外投資者在A股市場持有的市值在6000億人民幣左右。加上滬港通的3000億人民幣額度,這將使海外投資者在A 股持有的整體市值達到9000億。A 股市場現有自由流通市值為9萬億,外資佔有的A 股自由流通市值的比例近10%。目前公募基金(以投資股票為主的基金)持有A股市值大約在1.4萬億,海外投資者雖然在A 股佔比不高,但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小。

  比較日韓和台灣這兩個新興市場開放金融的歷史,在引入海外資金後,市場的投資風格也隨之發生變化。海外投資者交易將更集中於市值大的股票。以台灣市場為例,引入海外投資者後,前10%市值股票的交易佔比,從20%提高到60%左右;韓國市場上,整體而言大市值的股票交易也從30%增加到60%。
查看原图
以上2段數據來自於瑞銀證券的一份研報,接著說說我的結論(其實之前大都也說過了):

  不難推算,如果A股進一步開放資本市場,那麼海外投資者將在大市值股票上具備越來越大的定價權(目前已經接近10%),這就是為什麼看好AH差價大的藍籌股能進行估值修復,並且隨著各種大藍籌衍生品的推出,未來可以預見的是A股大藍籌成交量會大幅上升,靠攏港股。而另一方面,在滬港通開放後的一段時間內,市場體制、市場構成、市場偏好、市場利率等不會發生太大的改變,所以大部分散戶仍然會專注於小股票、題材股,這些股票的定價權繼續由散戶、游資、部分機構掌控,題材股、概念股、高估值小盤股的高估狀態也會繼續維持下去,A股還是繼續專治各種不服。所以不難推測,接下來1-2年時間內,A股市場會出現嚴重的分化,當然長期看,隨著資本市場完全開放,散戶和小市值公司都將會被邊緣化,靠攏港股估值體系。

  所以,結論就是:短期便宜的藍籌股有估值修復動力,但修復後很難再有吸引資金繼續買入的理由(利率VS回報),高估的股票短期無法回歸,所以指數在市場制度(發行制度、退市制度、法律法規)、市場構成、市場利率、市場偏好沒有改變的前提下,絕對不可能再誕生一輪指數或個股的牛市,只能說下跌空間有限。並且我悲觀的認為,在滬港通估值修復之後,隨著IPO的繼續批量發行、註冊制的臨近,經濟仍沒有俺麼快復甦和轉型,A股將會繼續熊途漫漫,特別是高估值的股票將會迎來一場寒冬。最樂觀的情況就是指數依靠大藍籌的穩定表現橫盤或小幅攀升,但批量的股票供應和市場定價權的變化會擊垮現有估值體系(想一想新股的定價,其實發行價平均在20倍PE並不是低估的,但為什麼新股都能連續漲停?因為現有的市場估值給了一個錨,但如果新股發行數量和現有創業板數量相當的情況下,誰會是誰的錨?),個股的一輪大熊市將無可避免。我相信A股市場是有效的,之前的」無法證偽的高估值小公司獲得溢價,確定性高估值低的大公司獲得折價「這一邏輯是正確有效的,但在市場條件出現變化後,」無法證偽的小公司獲得折價,確定性高的大藍籌獲得溢價「這一成熟市場的邏輯也必定是有效的(邏輯參考 A股市場是否有效:http://xueqiu.com/9769652619/30589385

最後再補充一下市場運行的邏輯:

13年創業板大牛市的邏輯有兩點,1.創業板的優質龍頭業績非常好,資金主攻點是創業板中小板的白馬股,順帶炒起來了其他小盤股,2.主板除了少部分優質藍籌股,大部分股票都在週期向下或業績雖能保持但估值殺的厲害;再想想14年的市場邏輯是什麼?創業板綜為什麼遠強於創業板指?說明資金但並沒有從垃圾的小盤股流出,同時題材股炒作還更猛了,但資金顯然從白馬股流出,因為去做滬港通的大藍籌修復了。再深入想一想為什麼資金一直不從業績差的股裡流出?反而從業績好的流出?說明14年市場運行的主要邏輯根本不是業績了,而是存量資金的博弈了,這一點和創業板指13年與滬深300深度背離的邏輯是一樣的,主板1800個股票(算上早發行的中小板),股票多,股本大,存量資金根本玩不轉,創業板和新上市的中小盤不過400個股票,一點資金就可以炒起來,當然主板一些市值低的垃圾股題材股重組股也是一樣炒起來。明白了這個邏輯,再想一想接下來要面對什麼?註冊制之前就有400個新股,註冊制之後2年每年500個新股沒懸念,創業板過3年會迅速到1500個股票以上,並且在最早發行的權重股比如樂視網、碧水源這些盤子也足夠大了(樂視網碧水源必然還會融資),那麼市場要以什麼樣的邏輯再去支撐創業板的牛市?即便是炒業績也必然是只炒那些業績好極少數的小盤股,大部分個股一定是被拋棄的(到時候市場4、5千個股票了),創業板綜合指數可能有牛市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153

請珍惜未來十年可能的最後這次牛市 億利達

來源: http://xueqiu.com/2164183023/32010225

作者 Yifan(張一帆)

以下的這些現在看起來可能有些危言聳聽,但是請5年後翻出來再看,10年後,15年後,這些結論都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

本來國慶期間想寫註冊制對於股市的積極影響的,可是利用國慶期間,又看了一遍21世紀資本論,和幾十本人口相關的研究,覺得這事重要的多,所以寫這個吧。只寫結論,背後的數據和邏輯不多說了,省時間,但都是有足夠數據支撐的。

1 一個常見誤區,下一代一定強於上一代是錯誤的。60-80後的這代人,是最幸福的,和歐日二戰後一樣,文革前的人在文革中沒有足夠的財富積累和教育。而這代人從高考,到福利分房,到地產商業化都趕上了。而高企的房價,基本決定了90/00後要麽依靠繼承,要麽啃老,否則財富來自工資一定不如來自地產和股權的繼承。這輩子也買不起,就像發生在歐美日的一樣。

2 地產還沒有完,但是未來城市的選擇很重要。俄羅斯人口負增長20年,都架不住莫斯科聖彼得堡房價瘋漲。將來擁有優質教育資源,醫療資源,就業機會,以及環境的城市房價還會繼續漲。而人口老化,流出的就別碰了(東三省幾乎每個城市都在走下坡路)。 最看好深圳,北京,上海,三亞,廈門。 另外,由於高鐵,每個城市圈最大的城市會對周邊城市有擠壓效應。所以能買上海就別買杭州,能買深圳就別買廣州,能買北京就別買天津。考慮到我們資產證券化程度,還有首付比例,以及未來利率走勢,認為地產要崩潰的,對比下海外其他國家再說吧。

3 別研究90/00後了,看看他們喜歡什麽高科技就好,未來他們的消費能力其實沒有想的那麽強,遠不如60-80後這一代。代際的財富差異,和同一代中有無房產股權來源的財富差異都會很大。考慮到人口結構和繼承,下一代會更大。想改變命運,越來越難。靠投胎,靠嫁娶,靠讀名校金融,靠創業。

4 人口拐點比想象的來的還快,還陡峭,超出預期。目前大家還沒有做好充分的心里準備和研究。計生委真心不靠譜,看著5普/2005 1%抽樣/6普的數據,還敢把總和生育率調到1.6以上。對比下韓國日本,就懂了。我們的經濟發展落後日本40年,韓國20年,可是人口老化速度落後日本30年,韓國10年而已。未來是極度陡峭斷崖的變化。

5 未來50年的主題都是老齡化,是的,50年。我們和日本一樣,甚至比日本更悲催,搞不好會有失去的30年。能夠依靠的只有未來15年的工程師紅利,以及期待7普之後類似韓國的生育政策180度大轉彎。

6 未來8-10年可能還有一次牛市,但恐怕下一次大規模牛市要很久之後了。在那之前,資產應該考慮按時間順序先後配置到越南,然後印尼,然後孟加拉,然後印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28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