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國土豪狂掃倫敦地產 但不是有錢就能任性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07262.html

中國土豪狂掃倫敦地產 但不是有錢就能任性

一財網 閻彥 2015-11-04 18:24:00

倫敦的目標是要建立50萬套新住宅,目前只實現了34萬套。

“房價就像股價,有起有伏,不是一條直線。而最重要的一點是,未來20年平均房價肯定是會上升的,因為倫敦的需求遠大於供應量。”在英中貿易協會11月3日主辦的“中國境外投資大會”上,對於《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關於倫敦房地產市場是否存在泡沫的提問,英國泰祿德房地產有限公司總經理劉睿如是回答。

中國買家頻現 倫敦地產供不應求

事實上,盡管警示倫敦等世界主要城市房價高企的聲音不絕於耳,英國的房地產市場依然吸引著大量中國購房者。在劉睿看來,倫敦住宅市場的基本面是“供不應求”。

“英國政府現在每年要新建20萬到30萬套房產,倫敦的目標是要建立50萬套新住宅,但目前他們只實現了34萬套住宅的建設。”顯然,供不應求帶來的是潛在的機遇,中國“土豪”們也絕非僅僅是有錢任性而已。

從2010年就開始經營海外地產交易的第一太平戴維斯物業顧問(北京)有限公司華北區投資部高級董事紀剛表示,在全球範圍內,倫敦都是吸引投資最多的發達城市,尤其近幾年來中國買家在倫敦地產市場的身影越發活躍。

“大概4年前,我們在北京做倫敦項目路演的時候,感興趣的人還寥寥無幾;可是去年路演時,有8家企業參與了一對一的商務會談,我們的確註意到投資者正越來越多元化。”與此同時,中國土豪們也沒有缺席倫敦的豪宅市場。“比如海德公園一號這個項目就有中國買家的參與。該項目每平米60-70萬元,就在哈羅斯百貨對面,隔壁是文華東方酒店。”紀剛透露。

     

                                 房產項目:海德公園一號

英國地產的吸引力究竟來自何方?紀剛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英國的吸引力首先來自健康平穩的經濟增長、有活力的產業定位和未來規劃;同時,中英關系隨著兩國元首和政府主動積極的促進也持續向好;當下的時點中國企業也正開始考慮海外投資。”

紀剛指出,中國投資者選擇倫敦的主要原因集中在兩個方面。“首先英國留學越來越低齡化,許多人都高中、甚至初中就開始留學,父母特別希望給孩子一個穩定居住的環境;第二,中國資產的價格越來越高,也催生了一定海外資產配置的投資需求。”

事實上,盡管對倫敦地產需求旺盛,在紀剛看來,中國的購房者仍是非常警惕風險的群體。“我覺得中國投資者的風險意識非常強。他們相對比較保守,特別是在選擇投資城市和地產項目的時候,流動性是他們非常關註的因素。他們會決定這是不是最好的入市時機以及最好的入市路徑。我們目前沒有看到太多匯率對地產價格的影響,我認為相關的求購者應該抓緊機會利用低利率的環境,也要考慮人民幣貶值的可能。”

地產投資需要律師全程介入

中國買家需求旺盛,但投資英國地產與國內有何不同?眾成清泰律師事務所國際業務總監、英國律師費翔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英國完善的法律體系在房地產市場上表現得尤為明顯。“在英國,不論是買大型樓房、酒店、還是一個公寓都需要律師的介入。因為根據英國的理念,買房是一筆很大的投資,需要保護購房者的權益並規避風險。”

費翔指出,由於部分始建於19世紀的英國房屋並未註冊,律師必須仔細了解房屋產權的每一次交接是否存在問題——否則曾經的房主仍可以聲明自己對房屋的所有權。因此,從房契、買賣合同、房屋的檢查到銀行貸款等整個購房鏈條都必須由英國律師經手。同時,由於律師協會對執業律師存在長時間的監管,如果購房之後出現問題,購房者依然可以找到律師,律師也必須負擔相應的責任。“英國的房地產投資是很複雜的,不管是大項目還是小的房屋購買都需要註意法律風險。也由於監管措施比較好,律師會非常認真負責,就像是給自己買房子一樣。”費翔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除了中國高凈值人群出海購買倫敦住宅地產火爆場景,中國平安、複星集團、中民投等中國資本在倫敦的頻頻出手更是瞄準了各類地標性的商業地產。

2013年7月,中國平安2.6億英鎊買下倫敦勞合社大樓。“這第一單就是我們公司成交的。”紀剛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解釋道,“英國地產是永久產權,立法上對業主的保護也更加完善、明確。從物業本身運營情況來看,比如北京通常租約為3年,最多續租3加2等於5年。而倫敦商業地產的租期一般為10年,甚至20年,所以就有了一個保障可以規避短周期的風險。同時,由於中國國內資產價格上漲過快,而且融資成本偏高,倫敦則可以購買到回報率更高的產品,市場本身的吸引力也要優於中國。”

                   中國平安2.6億英鎊買下的倫敦勞合社大樓

英國地產開發:並不是有錢就能成功

當然,活躍在倫敦地產市場上的中國“土豪”不僅有購房者,更有時刻準備複制中國地產奇跡的房地產開發商。不過,在倫敦這一競爭極為激烈的國際化市場,地產開發顯然並不容易。

在畢馬威建築房地產業主席巴特(Stephen Barter)看來,外界對英國市場的研究非常透徹,競爭極為激烈,“並不是有資金就能保證成功。英國與中國一樣,‘關系’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知道該找到誰,該和誰去溝通。”

“房地產開發非常複雜,在中國、英國都是如此。地產的開發的風險要遠大於購買一棟房產,需要做出很多重要的決定,付出許多的努力。必須要找到一個可靠、可信的合作方,他們的利益跟你相同。” 巴特稱。

紀剛也認為,“英國倫敦是一個非常國際化的市場,參加投標時我們要首先證明自己優於其他競爭者,包括來自英國、歐洲和美國的投資競爭者。如果你的企業沒有任何業績和歷史,沒有人知道你的財力,又如何成為項目獲勝的一方呢?可以看出,這個過程極其複雜,我們需要不同的方式來克服障礙,最終才能實現我們的投資目的。”

編輯:方向明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7991

萬科單月狂掃20塊地 房企拿地好時機到來?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08038.html

萬科單月狂掃20塊地 房企拿地好時機到來?

第一財經日報 吳斯丹 2015-11-06 06:00:00

11月4日,萬科公布的10月銷售簡報顯示,萬科10月新增加項目19宗商住用地以及1宗物流用地。這20宗土地的計容建築面積315.9萬平方米,萬科擁有的權益建築面積為265.6萬平方米。

今年一直喊著地價太高、拿地謹慎的萬科(000002.SZ)風格突變,在過去不到30天的時間內狂掃20塊土地,比以往一個季度拿的地還要多。

11月4日,萬科公布的10月銷售簡報顯示,萬科10月新增加項目19宗商住用地以及1宗物流用地。這20宗土地的計容建築面積315.9萬平方米,萬科擁有的權益建築面積為265.6萬平方米,權益地價134.9億元。

這是一組創新高的數字。萬科10月的銷售額為236.5億元,不難計算,10月萬科的拿地金額與銷售金額之比為57%,創下了2014年以來的單月新高。

不僅如此,萬科在過去一個月的拿地金額還近乎於今年前三季度拿地金額的一半。三季報顯示,萬科在今年前三季度新增50個項目,權益建築面積約788.2萬平方米,新增項目的平均土地成本為3731元/平方米,權益地價金額約294億元。

一系列數字背後反映的是萬科拿地策略的變化:由謹慎轉為積極。

事實上,在今年年初和年中,萬科都一直在強調其謹慎的拿地策略。萬科董秘譚華傑多次談到,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土地價格漲幅遠遠超過了房價的漲幅,如果接下來房價不大漲,高價拿地的企業將可能虧損。而萬科有著充足的土地儲備,在地價水平過高的情況下不急於拿地。

對於為何10月突然大舉拿地,譚華傑11月5日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我們拿地的策略並沒有變化,依然是謹慎的。10月拿地較多主要是因為土地供應有所增加,主要城市的地價與房價的關系趨於合理,拿地時機相比於上半年要好。”

譚華傑進而解釋,萬科拿地是基於房價未來保持穩定的假設前提,如果地價合適,能保持一定利潤率,萬科就會相應拿地。

換句話說,萬科基於房價穩定的預期,認為現在是拿地的好時機。

從中國指數研究院最新公布的數據來看,土地市場發生的變化確實如譚華傑所說,主要城市供地節奏繼續加快。10月,主要城市供地總量同環比增加,僅二線城市不及上月;全國300個城市共推出土地2504宗,環比減少3%,同比增加7%;推出土地面積9653萬平方米,環比增加2%,同比增加11%。

地價也出現了一定回調,尤其是二線城市。中國指數研究院的數據顯示,10月二線城市土地成交樓面均價為1863元/平方米,環比下降3%;平均溢價率為18%,較9月下降6個百分點。

當然,一線城市依舊是各大房企爭奪的焦點,地價還處於上升趨勢。10月一線

城市樓面均價為9886元/平方米,環比上漲12%;平均溢價率為40%,較9月上升11個百分點。

從拿地的城市來看,萬科10月份拿地主要集中在一線城市和重點二線城市,包括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南京、寧波、南寧、大連、沈陽、唐山、濟南、成都、鄭州等。其中,杭州成為萬科10月拿地的主戰場,一口氣拿下了6個地塊,支付地價45.3億元。

“萬科10月在杭州拿的地塊雖然較多,但每一塊地的面積都不大,最高溢價率不到30%,其中還有3塊是底價成交。”譚華傑說。

民生證券分析師溫陽則表示,萬科連續6個月銷售金額保持在200億元以上,是投資態度轉向積極的主要原因。隨著後續銷售持續增長,預計萬科拿地還將持續積極。

10月,萬科實現銷售面積187.4萬平方米,同比下降1.68%,環比增長1.74%;銷售金額236.5億元,同比增長7.06%,環比下降3.15%,這是萬科今年連續第6個月保持單月200億元以上銷售額。截至10月,萬科已累計實現銷售金額2041.2億元,同比增長19.27%,成為今年第一家銷售額破2000億元的房企。

譚華傑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達他對市場的預判:“從成交批售比來看,二季度為1.19,也就是說賣出去的房子比新增供應還要多,市場快速回暖;三季度為1.02,這說明市場已經趨於穩定,這種穩定將持續到明年上半年。”

憑借著對市場的靈敏嗅覺,萬科在拿地和定價上的一舉一動都已成為市場風向標。萬科此番10月“大躍進”,或將引發房企在一線城市及重點二線城市拿地的新一輪成交高潮。

編輯:一財小編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8492

【觀察】萬科單月狂掃20塊地 房企拿地好時機到來?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07714.html

【觀察】萬科單月狂掃20塊地 房企拿地好時機到來?

一財網 吳斯丹 2015-11-05 14:06:00

譚華傑11月5日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我們拿地的策略並沒有變化,依然是謹慎的。10月拿地較多主要是因為土地供應有所增加,主要城市的地價與房價的關系趨於合理,拿地時機相比於上半年要好。”

今年一直喊著地價太高、拿地謹慎的萬科(000002.SZ)風格突變,在過去不到30天的時間內狂掃20塊土地,比以往一個季度拿的地還要多。

11月4日,萬科公布的10月銷售簡報顯示,萬科10月新增加項目19宗商住用地以及1宗物流用地。這20宗土地的計容建築面積315.9萬平方米,萬科擁有的權益建築面積為265.6萬平方米,權益地價134.9億元。

這是一組創新高的數字。萬科10月的銷售額為236.5億元,不難計算,10月萬科的拿地金額與銷售金額之比為57%,創下了2014年以來的單月新高。

不僅如此,萬科在過去一個月的拿地金額還近乎於今年前三季度拿地金額的一半。三季度報顯示,萬科在今年前三季度新增50個項目,權益建築面積約788.2萬平方米,新增項目的平均土地成本為3731元/平方米,權益地價金額約294億元。

一系列數字背後反應的是萬科拿地策略的變化:由謹慎轉為積極。

事實上,在今年年初和年中,萬科都一直在強調其謹慎的拿地策略。萬科董秘譚華傑多次談到,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土地價格漲幅遠遠超過了房價的漲幅,如果接下來房價不大漲,高價拿地的企業將可能虧損。而萬科有著充足的土地儲備,在地價水平過高的情況下不急於拿地。

對於為何10月突然大舉拿地,譚華傑11月5日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我們拿地的策略並沒有變化,依然是謹慎的。10月拿地較多主要是因為土地供應有所增加,主要城市的地價與房價的關系趨於合理,拿地時機相比於上半年要好。”

譚華傑進而解釋,萬科拿地是基於房價未來保持穩定的假設前提,如果地價合適,能保持一定利潤率,萬科就會相應拿地。

換句話說,萬科基於房價穩定的預期,認為現在是拿地的好時機。

從中國指數研究院最新公布的數據來看,土地市場發生的變化確實如譚華傑所說,主要城市供地節奏繼續加快。10月,主要城市供地總量同環比增加,僅二線城市不及上月;全國300個城市共推出土地2504宗,環比減少3%,同比增加7%;推出土地面積9653萬平方米,環比增加2%,同比增加11%。

地價也出現了一定回調,尤其是二線城市。中國指數研究院的數據顯示,10月二線城市土地成交樓面均價為1863元/平方米,環比下降3%;平均溢價率為18%,較9月下降6個百分點。

當然,一線城市依舊是各大房企爭奪的焦點,地價還處於上升趨勢。10月一線城市樓面均價為9886元/平方米,環比上漲12%;平均溢價率為40%,較9月上升11個百分點。

從拿地的城市來看,萬科10月份拿地主要集中在一線城市和重點二線城市,包括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南京、寧波、南寧、大連、沈陽、唐山、濟南、成都、鄭州等。其中,杭州成為萬科10月拿地的主戰場,一口氣拿下了6個地塊,支付地價45.3億元。

“萬科10月在杭州拿的地塊雖然較多,但每一塊地的面積都不大,最高溢價率不到30%,其中還有3塊是底價成交。”譚華傑說。

民生證券分析師溫陽則表示,萬科連續6個月銷售金額保持在200億元以上,是投資態度轉向積極的主要原因。隨著後續銷售持續增長,預計萬科拿地還將持續積極。

10月,萬科實現銷售面積187.4萬平方米,同比下降1.68%,環比增長1.74%;銷售金額236.5億元,同比增長7.06%,環比下降3.15%,這是萬科今年連續第6個月保持單月200億元以上銷售額。截至10月,萬科已累計實現銷售金額2041.2億元,同比增長19.27%,成為今年第一家銷售額破2000億元的房企。

譚華傑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達他對市場的預判:“從成交批售比來看,二季度為1.19,也就是說賣出去的房子比新增供應還要多,市場快速回暖;三季度為1.02,這說明市場已經趨於穩定,這種穩定將持續到明年上半年。”

憑借著對市場的靈敏嗅覺,萬科在拿地和定價上的一舉一動都已成為市場風向標。萬科此番10月“大躍進”,或將引發房企在一線城市及重點二線城市拿地的新一輪成交高潮。

編輯:吳狄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8516

辣招趕絕本地人強國走資狂掃港樓

2016-11-10  NM

在本週一釋法前夕,特首梁振英突於上週五,拉來財爺曾俊華及其他財金官員,宣布壓抑樓價的新辣招。當晚十二時起,購入所有用以投資的住宅單位,一律需繳交樓價百分之十五的印花稅,矛頭直指長期收租的投資客。一眾經紀當晚一邊鬧、一邊開工,希望搵到客仔趕搭尾班車;中原主席施永青更預言,成交量將縮減一半!不過,這招對於有實力的投資客來說,只如


安邦狂掃大藍籌:3年舉牌10家

每逢年底,安邦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安邦”)在二級市場上瘋狂“掃貨”的故事,已經延續了三年。今年11月以來,安邦在不足一周內兩度“舉牌”中國建築,持股比例已達到10%,並在最新披露中透露了其“胃口”——未來12個月增持股份最高達35億股,言下之意,如今大張旗鼓的增持計劃才剛走到一半。

中國建築成為安邦本年度的掃貨目標,延續以往低估值、高分紅的投資邏輯。而相較於已被險資“強勢入侵”而上演公司控制權爭奪戰的萬科,此次安邦舉牌大藍籌股中國建築,被增持上市公司則表現出十足的自信:“本公司歡迎安邦選擇中國建築並成為重要投資方。”這種底氣來自於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對中國建築的絕對控股優勢。三季報顯示,該公司以168.79億股占有絕對控制權,持股比例為56.26%。

耗資逾200億元 還有兩次舉牌空間

11月25日,安邦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安邦資產”)根據“問詢函”要求披露稱,安邦資產在未來12個月內將根據證券市場整體狀況並結合中國建築的發展和市場情況等因素,在合適的市場情況下擬繼續增持中國建築不低於1億股、不超過35億股的股份。

截至2016年11月24日,安邦資產已持有中國建築30億股,占中國建築總股本的10.00%。

也就是說,安邦資產買入中國建築還存在35億股的最大空間,最多合計持有公司股份達65億股,中國建築總股本300億股,以此計算,最高持股比例將達到21.67%,這意味著安邦資產最多還將再進行兩次舉牌。

根據安邦資產前六個月內買賣上市交易股份披露情況,今年5月,安邦資產以“安邦資產-共贏1號集合資產管理產品”(下稱“共贏1號”)買入中國建築746200股,每股成交價格為5.36元,並於7月將這些股票賣出,每股成交價在5.53~5.54元。此筆交易獲利區間在12.69萬-13.43萬元。

今年10月,安邦資產通過“共贏1號”買入中國建築1300700股,每股成交價在6.13-6.17元,並於11月賣出等額股票,每股成交價格在7.11-7.13元。此筆交易獲利區間在122.27萬-130.07萬元。

同月,安邦資產通過“安邦資產-共贏3號集合資產管理產品”(下稱“共贏3號”)買入中國建築1106181309股,每股成交價在6.13-6.17元,此次交易斥資約為67.81億-68.25億元;11月,再次通過該賬戶買入1893818700股,每股成交價區間在7.05-9.20元。此次斥資約為133.51億-174.23億元。

本報記者統計,安邦通過10月、11月期間大幅買入中國建築股份,合計耗資規模區間在201.32億-242.48億元。

緣何盯住中國建築?

對於增持原因,安邦資產表示,增持中國建築是因堅定看好中國經濟、看好中國建築,支持優秀藍籌公司又好又快發展。

從以往標的的股價表現來看,被險資“舉牌”的股票能夠獲得明顯超額收益。廣發證券研報稱,總體來看,“舉牌”公告日前後約10個交易日擁有非常完美的投資窗口期,從被單家保險舉牌多次的股票而言,各“舉牌”公告日期間的超額收益相對獨立,超額收益可能接力跑,也可能提前被透支。

由於安邦的舉牌拉升,帶來了中國建築這支藍籌股的估值修複。Wind數據顯示,從10月10日至11月28日的36個交易日內,該股漲幅52.188%。截至28日收盤,中國建築股價漲停報10.33元,粗略估算,安邦資產浮盈已經超過30%。

對於險資加速舉牌的動因,廣發證券分析稱,“資產荒”降低險資的投資收益。去年“股災”之後,大類資產的收益率持續下滑,特別是固定收益類的收益率下滑程度明顯,使得險資資產端的收益率大幅惡化,截至今年9月,保險資金運用平均收益率僅為3.95%。在萬能險負債端成本普遍高於4%,而全市場資產收益率普遍低於4%的情況下,險資通過“舉牌”提高資產端收益的動力很強。

業內人士表示,鑒於險資“舉牌”的多為金融、地產等高ROE(凈資產收益率)的標的,質地優良,通過長期股權投資可以獲得較高的投資收益。

中泰證券認為,安邦連續增持中國建築主要是看中公司優質的基本面和估值。公司過去五年業績複合增速23%,當前估值處在板塊最低,分紅率約23%,預計2016年股息率2.9%,具有較強的吸引力。當前險資舉牌地產股平均市盈率(PE)約14倍,大型建築央企(剔除中國建築)平均PE約為15倍,而中國建築PE僅有7.8倍。

連續三年“年底掃貨 路徑

近年來,險資因在資本市場高歌猛進舉牌金融、地產股的“兇猛”作風,被稱為上市公司門口的“野蠻人”。

這其中,安邦則是重要力量。梳理不難發現,安邦在A股市場“舉牌”多集中在年底時期,自2014年以來,每逢年底安邦就在A股市場上演“掃貨”。本次舉牌中國建築已是其連續三個年頭大出手。

據《第一財經日報》不完全統計,2014年至2016年三年間,安邦通過買入增持觸及舉牌紅線的上市公司已達到10家。

2014年6月至12月半年間,通過安邦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安邦財險”),安邦每月都在持續買入招商銀行。2014年12月9日,招行公告稱,安邦財險持有招行25.22億股,持股比例為10%,成為招行第三大股東。自此安邦也開啟了舉牌上市公司的征途。

隨後,安邦將下一個“獵物”瞄準民營股權相對分散的民生銀行。2014年11月開始,安邦加快了對於民生銀行增持的步伐,11月底持股比例超過5%,僅僅不足20天後,累計持股達到10%。

真正的改變發生在12月19日,民生銀行公告稱,安邦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安邦人壽”)、安邦財險、和諧健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和諧健康險”)和安邦保險集團持股比例分別為4.06%、2.69%、1.22%、1.084%,加上收購0.94%股本的委托表決權,安邦集團持股比例合計10%,登上民生銀行第一大股東的寶座,自此,民生銀行成為安邦的“囊中之物”。截至到2014年底,安邦系持有民生銀行股權比例升至12.6%,第一大股東地位得以鞏固。

與此同時,安邦與生命人壽競相拉開了對金地集團的舉牌大戰,12月19日,安邦通過安邦人壽和安邦財險分別持有金地集團6.33億股和2.65億股,占比分別為14.09%和5.91%,合計達20%。

2015年底,以寶能萬科股權之爭上演的公司控制權爭奪戰,攪動了A股市場一場“血雨腥風”,萬科在A股被多方“舉牌”,其中不乏“安邦系”的身影。去年12月9日,萬科公告顯示,安邦保險旗下安邦人壽、安邦財險、和諧健康險和安邦養老四家子公司合計持有萬科A股5.525億股,占上市公司總股本的5%。

同期,當“寶能系”豪奪萬科第一大股東之位,安邦卻不聲不響耗資78億港元拿下了港股遠洋地產20.5%權益,成為其第二大股東。

除了“攪局”萬科、悄然買入港股,2015年底,安邦在A股再次大舉掃貨。當年12月間,安邦對同仁堂、大商股份、歐亞集團、金風科技和金融街等公司火速發起了大舉舉牌。

金風科技12月8日公告,安邦旗下的和諧健康險、安邦養老、安邦人壽合計持有公司1.37億股,占總股本的5.000003%。緊接著12月22日,大商股份公告稱,安邦養老和安邦人壽分別持有公司股份比例3.26%、6.74%,安邦系合計持有大商股份10.00002%。

此外,截至2015年12月18日,安邦人壽持有歐亞集團股份5%。幾乎同時,金融街遭遇安邦年內第四次舉牌,安邦通過和諧健康險和安邦人壽合計持有公司股份達20.0000009%。2016年上半年,上述兩家公司又對金融街進行增持,持有金融街8.96億股,合計持股29.98%,這一數字略微超過金融街投資集團的28.89%持股比例,已經成為第一大股東。


《生化危機6》3天狂掃6.7億,但引進方只賺百萬?“批片暴利”早已不再!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227/161505.shtml

《生化危機6》3天狂掃6.7億,但引進方只賺百萬?“批片暴利”早已不再!
娛樂資本論 娛樂資本論

《生化危機6》3天狂掃6.7億,但引進方只賺百萬?“批片暴利”早已不再!

從單一的買斷版權,到影片分賬,批片的生意越來越不好做。

本文由娛樂資本論(微信ID:yulezibenlun)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謝維平,編輯曹樂溪。

情懷真是個好東西。在還了欠周星馳多年的電影票,組隊去影院刷《魔獸》高喊“為了部落”之後,這個周末我們又一次把承載了15年記憶的《生化危機》推向懷舊高潮。

在2月底一個不能稱之為檔期的平凡日子里,《生化危機:終章》這部批片3天狂攬6.7億票房,僅次於去年暑期《魔獸》3天8.1億的紀錄,為遊戲改編電影再添成功案例。

207496a2a8d9a6ef6f4697d84b4f1c5a

更加出乎意料的是,這部影片在國內的協助發行方是一家叫做獅鼠影業的新公司。這家以發行批片起家的公司,跟獅門影業之間以及電廣傳媒之間有著複雜的合作關系。通過國內發行代理費,以及超過25%的票房分成,目測這部影片能給獅鼠影業上百萬的利潤。

上百萬,你沒有看錯。跟之前那些直接從國外出品方手中買斷版權方並不同,《生化危機:終章》是獅鼠影業通過競標的方式,從德國主要出品方康斯坦丁影業手中買下的國內發行權。因此在影片分賬中,德國方面會拿大頭。

這意味著,仍然充滿不確定性的批片市場正在發生一些變化:隨著中國電影票房市場日益趕超北美,海外大片中出現了很多所謂“中倉影片”(中國作為第一大票倉的影片)。不僅國內買批片的電影公司競爭越來越激烈,出售批片的外國版權方也變得更加聰明,從單一的買斷版權,到影片分賬,批片的生意越來越不好做。

“小一號的《魔獸》”:“啪啪啪”、“殺殺殺”仍是觀影最大需求

電影市場好久沒這麽熱鬧了。春節檔過去剛剛半個月,已經迎來了兩波單日票房過3億的小高潮了,靠的是兩部好萊塢電影《極限特工:終極回歸》和《生化危機:終章》。

有業內人士分析,最近票房火爆,一是以女性觀眾為主的春節檔,極大地壓抑了長久以來男性觀眾的觀影熱情,終在近期幾部動作大片上映時爆發;二是在“國產片同行們幫襯”下,《極限特工》到《生化危機》拋開劇情不說,兩部影片的視效成色都屬中上,酣暢的動作戲和僵屍槍戰,一掃春節檔國產片觀影“上當了”的不好感受。

93d1b6c

3688f26

《生化危機》的刪除鏡頭

跟《生化危機》同期還有另外一部遊戲改編電影《刺客信條》。不過在部分觀眾看來,《刺客信條》是有觀影門檻的,沒玩過遊戲很難跟上劇情;而《生化危機》從頭到尾80%的時間都在熱熱鬧鬧地打喪屍,冷不丁還有刺激的驚嚇,“這種爆米花電影,看起來不累”。適時地打出了“終章”這一噱頭,對於熱衷情懷,又容易從眾的國內觀眾來說,是屢試不爽的妙招。

實際上,在影片的宣發方面,《生化危機》在跟線上票務平臺合作開啟的預售中,還未上映已經鎖定了上4000多萬的票房,提前占據了熱點的第一位。最終,影片上映首日票房過兩億,超出預期,其中二線城市貢獻了近8600萬,超過40%的票房,隨後周末兩天超過40%的票房依然由31個二線城市貢獻。

目前,《生化危機:終章》在進口片中首日成績僅次於《速度與激情7》(3.99億)和《魔獸》(3.02億)。同為遊戲改編,有影院經理調侃它是“小一號的《魔獸》”。事實證明,《極限特工》、《生化危機》這種簡單粗暴的類型電影,依然是現在中國電影市場的主流,極大地滿足了二線城市為主的觀眾群體的消費。

《生化危機:終章》是系列當中在國內上映的第三部,在此之前,《生化危機4》、《生化危機5》分別在2010年和2013年在國內上映,其中第四部由安樂引進,分別取得了1.35億和1.11億的票房,表現並不突出,都是年度20名開外。

有一位曾經參與過《生化危機》系列引進的人士透露,在第四部之前,就有片方曾經嘗試引進,但當時並沒有獲得審片通過,理由是“這種僵屍題材,不宜開口子”,不過由此也可以看到,引進國內影片的審查尺度經歷了一個慢慢放開的過程。

《生化危機》背後的生意經:不是批片,中方參與影片分成

看到這里,大概很多人會合計,花幾百萬美元就能買美國批片,加上兩三千萬的宣傳費,卻有望收獲10億左右票房,這次《生化危機》的中國引進方豈不是賺翻了?

其實未必。《生化危機:終章》 國內的協助推廣方是一家叫獅鼠影業的公司,去年它協推過周傑倫參演的《驚天魔盜團2》,影片取得了6.35億元的票房。

獅鼠影業以發行營銷引進片起家。2011年開始憑借《狂暴飛車》和《金蟬脫殼》在中國大陸票房均超過其北美票房的成績,獲得了美國發行方頂峰娛樂的信任。2012年,獅門收購頂峰,獅鼠便順理成章成為獅門的重要合作夥伴之一。

像《金蟬脫殼》、《驚天魔盜團2》這種以中國作為第一大票倉的影片一貫被業內成為“中倉影片”。而《金蟬脫殼》、《驚天魔盜團2》兩部獅門的“中倉影片”,正是由獅鼠影業引進。

根據微影時代的統計數據,從2013年到2017年2月23日,已經誕生了19部國內票房超過北美的“中倉影片”其中有11部是買斷片,其中有7部來自獅門,背靠獅門這一好萊塢公司資源,獅鼠很快崛起為批片市場上的“新秀”。

0f427b742e9dbcfd98c6f8fc3d5a788c

這些“中倉影片”有一些共性,是他們制勝中國的法寶,包括強大的視效,《第七子》屬於此類;續集或經典IP,比如《魔獸》、《生化危機》,;招牌影星或華人面孔,比如會有史泰龍、範迪塞爾、周傑倫等,代表作有《驚天魔盜團2》、《極限特工》等。

但在《生化危機:終章》這部影片中,主要的出品方是德國康斯坦丁公司,國內協發方獅鼠影業所賺的錢並不多。

獅鼠影業CEO邱傑向娛樂資本論表示,《生化危機:終章》既不屬於分賬片,也不屬於真正意義上的買斷片,因為德國出品公司還會參與影片後期分成。

獅鼠影業首先墊付了這部影片在國內一筆很高的宣發費用,並在48個城市,用一個42個人的發行團隊去推廣。在影片下線後,獅鼠影業首先會跟中影分賬,剩下的分賬比例在25%,然後拿著這筆票房再去跟德國出品公司分賬。“德國的公司會拿大頭,我們分小頭(即發行代理費),但在票房分成之前,我們會優先回收墊付的宣發費。”

發行代理費=少量票房分成?

《生化危機》開啟新型發行模式

在過去的一年,經常看電影的觀眾也許能夠覺察到,外國電影似乎越來越多了。

這是因為引進方法的花樣翻新。除了像《生化危機》這樣用票房支付發行代理費的,還有以投資換發行,小娛就聽說一家公司以不到成本10%的投資,獲得了一部非英美影片在中國的發行權,這部影片拿下近6000萬元的票房,上映10天就收攏了近千萬利潤。

《生化危機》大熱後,目測引進片市場又將迎來一批淘金客。不過,這塊市場已經很擁擠了。

早在2013年的時候,因為《敢死隊》在國內創下票房奇跡,在中美電影節上,幾乎所有的美片都被中國人買了,“後來很多人的片子發不出來,爛在手里。”

1

《敢死隊》

邱傑表示,現在歐美成熟的電影公司,根本不可能拿到以前所謂的“買斷價”。“他們怎麽會給你買斷?對於很多獨立電影公司來說,他們會選擇保底發行的方式,但依然會有保底分賬協議,而大的制片公司來說,則會邀請一個國內電影公司做代理發行,由中國公司拿著版權去給中影或者華夏對接,比如這一次的《生化危機》。”

另外,定檔時間比較遲是批片的一大難題。這一次因為片方物料提供比較遲, 《生化危機》也是在2月7日才被通知已經過審,距離2月24日上映只有兩周。

因此,相比國產影片多達3000萬甚至更多的宣發成本,一般批片只會預留2000萬左右的宣發成本,“因為可能根本沒有時間花啊。”一業內人士無奈表示。

這次《生化危機》的宣發費用破表,邱傑表示,原本宣發預期並沒有這麽高,但每周查看百度、貓眼數據後,他決定去跟外方爭取更多宣發費,離上映還差一周半的時候,還在愛奇藝、騰訊視頻、微博、今日頭條等互聯網平臺上投放了硬廣。獅鼠之前就跟外方約定好了,不管影片最終票房如何,由獅鼠墊付的這筆費用,都是優先回收。

可以看到,這次獅鼠扮演的是國外公司的國內發行方的角色。盡管邱傑聲稱公司拿的是“幾百萬的發行代理費”,但其實是按票房分成浮動的,票房高低決定了代理費的多少。假如真的如此的話,《生化危機》可以說開啟了一種新型的外片發行模式。

據小娛了解,部分業內人士對海外片引進市場特別看好,“未來肯定會有很多精耕這塊市場的公司。”隨著2018年外片配額有望放開,很多引進片民營公司都意識到,機會來了,好萊塢也清楚地知道,未來最終的合作夥伴除了是中影、華夏發行以外,而有更多的市場營銷能力和推廣發行能力的民營團隊進行協助推廣。

《生化危機6》 批片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19大前夕揭內地財政部狂掃垃圾港股

2017-05-11  NM

近日反貪劇《人民的名義》在內地十九大前夕熱播,同時內地金融體系亦經歷大震動,多名官員下馬,既波動香港股市,並揭示快將舉行的十九大換班勢將腥風血雨。在此敏感時刻,有外國沽空機構再剃內地政府一道眼眉。上月底,沽空機構Glaucus接連兩次施以空襲,今次目標是「神仙股」豐盛控股(607)。豐盛市值三年間由三億變七百億,被Glaucus指為「全球最大股價操控」!豐盛控股的最強後盾──正是由財政部出資成立、並持五成六股權的中國華融(2799)。本刊再追蹤財政部在香港股壇的掃貨脈絡,發現除了「神仙股」豐盛,其透過華融現持有二十三隻市值低於五十億元的細股,其中「落注」的天順證券(1141)及太平洋實業(767),更被中紀委書記王岐山創立的中金公司定性為「老千股」,相當諷刺兼耐人尋味。華融由銀監會前辦公廳主任賴小民掌舵八年;身為黨委書記的他,經常強調:「聽黨的話,跟政府走。」投資「老千股」、將人民的錢拿去賭一鋪,又是不是「黨」的意思?

上月二十五日,沽空機構Glaucus突然發炮,表明已沽空主力發展地產及健康醫療的豐盛控股,並指發現其公司股價,在每日交易時段的最後一小時,都會不尋常地被「炒高」,懷疑有人造市。此模式有點似已爆煲的「世紀妖股」漢能薄膜(566),Glaucus亦預期豐盛股價會如漢能一樣——「大插水」。Glaucus估計豐盛每股只值0.55至0.77元,較現價低最少七成。市值超過六百億元的豐盛,當日開市因此急挫12%,當機立斷選擇停牌。豐盛重整旗鼓後,逐一反擊Glaucus指控,其中沽空報告指豐盛秘密將公司值錢資產,轉移至大股東季昌群或其家人手中,例如去年六月,公司向嘉盛建設出售資產。嘉盛建設被揭由季昌群兄弟季昌斌及季昌榮合共持有29%,但公司未有視作關連交易。豐盛澄清兩兄弟持股權少於30%,不須披露。而其他資產轉移的指控,豐盛以「資料並非源自任何官方機構」或「報告所引述網站資料已過時」等來反駁。Glaucus低估了有「國家隊」華融持股一成三的豐盛;後者有撒手鐧:中信銀行同意提供最少一百億元人民幣的信貸及融資限額,本月四日豐盛復牌。錢多好辦事,同日Glaucus落多一錢肉緊再出報告,但已難阻豐盛回升。當日,豐盛股價反彈17%,翌日再升15%至3.4元,接近一個月高位,一舉「夾爆」Glaucus的空倉。

強大後盾

豐盛成為近年罕有、無被沽空機構夾到斬倉爆煲的「神仙股」。豐盛搭上華融,始於二○一五年。當年季昌群以每股0.52元,轉讓9.6億股予華融旗下Superb Colour Limited,華融一舉成為第二大股東,佔股7.09%。當時財政部持華融七成七股權,港交所披露權益同時顯示「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有持股。大股東季昌群也不是「省油的燈」,出身安徽農村,曾做過地盤工人,後來一如其他內地神秘民企,輾轉成為主營地產、中國民企五百強之一的南京豐盛產業控股集團董事長。季昌群透過反向收購豐盛的前身匯多利,進身香港上市公司老闆,並由豐盛購入大量其他港股,藉此短時間內增大市值,曾被《華爾街日報》稱為「港股造富神話」。季昌群同時是南京市人大代表,碰巧三年前上任的華融副總裁王文杰,亦曾任南京辦事處黨委書記及總經理,有可能因此與季昌群相識再入股。豐盛顯示「國家實力」,殼股專家渾水直言揮低老外這一役打得「漂亮」︰「首先停牌爭取時間,之後搵錢,同埋掃番沽空機構啲倉。到底人哋沽咗你幾多,仲有幾多可以沽,計番數。佢今次攞一百億,隻嘢今日(市值)六百億。我當一百億用完,其實一定用不完,嗰度係六分一市值的錢,托咩都得啦!」年報顯示,季昌群的Magnolia Wealth及華融,現已分別持有豐盛46.58%及9.88%,合共超過56%。加上去年12月,港橋(2323)與華融國際融資成立基金,收購不多於22.3億元豐盛股份。友好眾多,故街貨有機會少於25%,股價自然可以「硬夾番上去」。

財政部掃細股

本刊再深入追蹤「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的掃貨脈絡,發現財政部透過華融資產管理、東方資產管理、信達資產管理、中國進出口銀行以及農行等,近年掃入數十隻港股。其中華融近一年半載愈掃愈積極,股權披露其持有三十四隻港股(不包括其系內上市公司),其中二十四隻,是市值低於五十億元的細股,如英皇證券(717,市值43億元)、星美文化旅遊(2366,市值7.5億元)及聯太工業(176,市值9.1億元)等等。另外如千百度(1028) 、依波路(1856),單聽名字也不知葫蘆內究竟賣咩藥。金融界人士亦留意到,華融近年常幫內地上市公司老闆高位接貨,如華夏健康產業(1143),一五年十二月,華夏健康產業前身中慧國際的股東,以每股0.99元,向中國華融旗下公司出售約1.5億股。後來公司一拆十股本重組,並將每手單位由二千股改為四千股,股價開始下滑。截至上週五,華夏健康產業收報0.126元,足足較華融買入價0.99元低87%。一億四千多萬「蒸發」只剩一千九百萬。雖然華融表面時常做「傻仔基金」接火棒,但有金融界人指:「在商言商,有國家隊支持,息率低,哪怕你借錢接貴貨。」他估計,華融一向做有毒資產的交易,「本身唔預期呢啲deal有好大回報,同失敗率很高。」坊間有基金經理的做法,是買入相關股票要另收回佣,或者拿起鑊鏟齊齊炒。

中金公司老千股

華融落重注的天順證券(1141)及太平洋實業(767),更被中金公司列為「疑似老千股」;吊詭的是,中金在華融上市時,曾經是華融的戰略投資者。「中金」全名中國國際金融股份公司,其並非一般券商,而是現任中紀委書記兼「打貪一哥」王岐山有份創立,並曾由國家前總理朱鎔基兒子朱雲來任職總裁十年,極具政治色彩。被中金定性為「老千股」的條件包括:資本運作頻繁,供股和配股、合股次數多;長期股價低沉;跌幅深、低市值;及經常虧損等等。其中太平洋實業,二○○六年以來曾供股三次、配售四次,供股股份比例是原有股份的3225%,加上現價較歷史高位低99.8%,以及二○○○年以來,業績經常見紅,「順利」成為中金公司眼中的老千股。雖然財政部旗下華融商業化轉型至提供綜合金融服務,但市值虛幻的老千妖股,相信連香港散戶也懂得分辨。

鞏固習總權力

華融前身是九九年成立的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由財政部獨家出資,主要處置從工商銀行收購的不良資產。財政部作為國務院的組成部門,是主管中國財政收支、稅收政策等的宏觀調控部門。○六年,公司完成此國家任務後,轉型至提供綜合金融服務。時任中國銀監會辦公廳主任兼新聞發言人的賴小民,○九年空降華融,一二年起出任董事長。一四年八月,公司引進中國人壽、中信証券、中金、復星國際、高盛集團等八間公司為戰略投資者。華融近年在香港資本市場十分活躍,系內現有三間本港上市公司,包括一五年上市的中國華融、華融金控(993)及華融投資(2277)。

去年華融資產總額,按年增63%至14,119億元人民幣;淨利潤按年增36%,達231億元人民幣。利潤包括手上投資港股的公允值(按市值入賬),但眾所周知細股市值的「含水量」相當高。董事長賴小民在職八年,英皇證券董事總經理楊玳詩曾指父親楊受成與賴小民相熟,正洽談合作。賴小民經常強調:「聽黨的話,跟政府走,按市場規律辦事!」又笑言,自己加入華融八年多,累計瘦了二十多斤,「但把華融搞肥了!」至於持中國華融五成六股權的中國財政部,早前經歷了重大人事變動。去年十一月,人大常委會免去樓繼偉的財政部部長職務,由肖捷接任。肖捷是前國務院副總理吳儀的侄兒(也有傳是侄女婿),曾擔任國務院副秘書長,與國家總理李克強共事。英國《金融時報》曾引述北京分析:「肖捷無疑是習近平的人,不過,由於他同李克強密切合作過,他可被視為習李之間的一位協調者。」樓繼偉是朱鎔基的愛將,亦曾被張高麗領導,不過張的天津老巢近月正被持續清洗,以迎接萬眾矚目的十九大來臨。

撰文:黃嘉慧

攝影:財經組

[email protected]


水貨客狂掃益力多

1 : GS(14)@2012-05-31 00:39:45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0530/16381446

相片 1 / 3  新康街的雜貨店有益力多到貨後,即被水貨客搶購。王子俊攝

益力多公司向《蘋果》承認近兩、三星期市面出現搶購潮,惟廠房每星期只能生產400萬至500萬支,即使出現搶購潮也無法增產。

益力多1排有5支,10排為1餅。沿上水新康街10多間雜貨店,賣8.5元至9元一排。新康街的廣安堂食品超級市場負責人梁小姐表示,近數星期突然有內地水貨客來港搶購,「佢哋一次過買成10幾餅,都唔知係咪用嚟冲凉。益力多公司發貨量有限,一日大概供應40至50餅,想拎多啲都冇」。
[記者下午走訪新康街10多間店舖,所有商店都表示益力多在上午已賣光。] 記者下午走訪新康街10多間店舖,所有商店都表示益力多在上午已賣光。

記者目擊有水貨客一次過在雜貨店買多達700支益力多,來自深圳的水貨客趙先生透露,入貨後會轉售至廣東及福建等地;在香港以8.5元港幣買入一排,在內地以人民幣9.8元賣出,扣減車費後連滙率賺兩成,他每日來港一次買10餅,轉售後有百多元人民幣落袋。「港產益力多喺國內好受歡迎,配方同味道零舍不同」。
記者從上水尾隨一批水貨客到深圳,發現水貨客除購入益力多,也有購買維他奶及紙包檸檬茶等多種飲品,以手推車運送大批飲品過關後到附近羅湖村後巷交收,並在專門售賣香港產品的港貨店出售。在不少港人聚居的黃貝嶺村港貨店,一排港產益力多賣人民幣10.5元,店主稱20多排益力多通常一天就賣光。
2 : GS(14)@2012-05-31 00:40:02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0530/16381447

港產益力多在大埔工業邨廠房生產,國產益力多分別在上海、天津及廣州設廠生產。益力多發言人表示,產品全球配方均統一,基本成份受日本總公司嚴格監控,只會因應不同地區口味作微調,而香港及國內益力多均使用澳洲及新西蘭奶粉。發言人又稱,公司研究發現益生菌可保濕,故製作護膚品出售,「但用嚟飲嘅益力多搽面係咪有效就冇研究過,另公司有出抗癌藥,但同益生菌冇關」。
香港早於1966年引入益力多,廣州則在2001年才有售。益力多主要成份為水、砂糖、脫脂奶粉、葡萄糖及活性乳酸菌,港產益力多用柑橘調味劑,國產則用檸檬油。
記者在深圳沃爾瑪超市以人民幣9.8元購入一排內地貨,試飲發現港產益力多奶味濃郁及較甜;國產益力多味道較淡及偏酸,感覺像溝了水。《蘋果》記者
3 : abbychau(1)@2012-05-31 12:52:40

之前有人係全世界唔同地方買過益力多黎試, 發覺香港ge 最甜
日本果邊好似話有效成分一樣, 只係會因應每個地方口味調較
4 : 草帽(1253)@2012-05-31 15:31:02

快D叫阿媽掃返十餅貨先. 咩七都掃.smiley
5 : skfv(15984)@2012-05-31 19:28:41

口袋滿滿, 腦袋空空......無啦啦傳話飲益力多話可以豐胸wo...........
6 : Ar Yan(11362)@2012-05-31 20:00:59

5樓提及
口袋滿滿, 腦袋空空......無啦啦傳話飲益力多話可以豐胸wo...........


如果有用,港女就唔會咁多拿a啦!!
7 : 亞力士(1473)@2012-05-31 23:33:08

一陣話d狗精可以豐胸兼瘦身 d女人會唔會同隻狗.......
8 : passport(1491)@2012-06-03 20:14:38

真係傻的
咩都搶...

一次買三塊 「廠家來不及做」遊日狂掃家電 中國客搶廁所板

1 : GS(14)@2015-02-10 01:05:03





■中國遊客購買萬多元的日本電飯煲並不手軟。



中日關係緊張,國仇家恨並不能阻止中國遊客赴日瘋狂購物的熱情,他們認為日本購買的電器質量更有保障,而最新搶購對象竟是廁所板!有人甚至一次買兩塊帶回國,令日本市場供不應求。


最近,日本的溫水洗淨的廁所板突然人氣大增,成為不少中國遊客赴日購物清單上的首選,帶殺菌、除臭、加熱、沖洗等功能的廁所板售價約兩千元(人民幣.下同),仍然大熱賣,令日本商家疲於應對。「已經沒貨了,現在不是哪個牌子的問題,而是哪家有貨你就趕緊買吧,接下來就沒了,現在都是上午有下午就沒了這種狀態。」日本AKKY ONE免稅店職員介紹,今年中國客人特別愛買這種廁所板:「大量客人來(日本)了都買這種產品,廠家根本來不及做。」



■中國客指日電飯煲質素高,重一點拿回國也不介意。

■日店員指智能廁所板的定單多到廠家應付不來。



萬元電飯煲熱銷

日圓持續貶值、外國人免稅商品範圍擴大、放寬中國遊客簽證等背景下,越來越多中國人赴日購物,除了傳統的美容品,最近小電器和家居用品備受追捧。央視財經頻道日前走訪東京的著名電器街秋葉原,在一家免稅店外,一上午就有十幾輛滿載中國旅客的大巴專程來購物。電飯煲大受歡迎,售價一萬多的貴價電飯煲每天都能賣出十幾台,買家八成是來自中國。一名中國消費者說:「(電飯煲)內膽品質好一些,壓力比較好,做出來的米飯比較香。」另一人說:「中國的技術和日本可能還是有點差別,哪怕提着重一點也願意。」剃鬚刀、保溫杯、美容棒、陶瓷刀、洗面儀、電動牙刷等也很搶手,一位後生中國女遊客說:「聽說日本這邊最好的是留在國內賣的,所以就來這邊買了。」「國內也有賣的,但感覺還是在日本當地買品質會要好一些。」中國國內日本小家電賣得很貴,甚至可高達日本售價的三倍。



作家嘆中國製造唔爭氣

上海財經作家吳曉波日前一篇題為《去日本買只馬桶蓋》的文章,從中國人赴日搶購生活用品的現象,反思中國製造,引起不少共鳴,文章寫道:「做電飯煲的,你能不能讓煮出來的米飯粒粒晶瑩不黏鍋;做吹風機的,你能不能讓頭髮吹得乾爽柔滑;做菜刀的,你能不能讓每一個主婦手起刀落,輕鬆省力;做保溫杯的,你能不能讓每一個出行者在雪地中喝到一口熱水;做馬桶蓋的,你能不能讓所有的屁股都潔淨似玉,如沐春風?……『中國製造』的明天,並不在他處,而僅僅在於──能否做出打動人心的產品,讓我們的中產家庭不必越洋去買馬桶蓋(廁所板)。」目前大熱的日本智能廁所板可放置任何廁所上使用,不過要注意電壓差別,日本內銷電器100V,中國電壓220V,需用轉壓器,且不在保養範圍內。而如要帶來香港用則有點麻煩,因香港用鹹水沖廁,需另駁淡水喉洗屁股,但在內地則沒有這問題,因用淡水沖廁。央視



網民有話說

•「國人也爭點氣吧!」•「劣品製造者們!哭吧!」•「這麼欣賞日本鬼子的貨?去當日本人去。」•「丟臉的是中國的家電企業,不是消費者。」•「為甚麼國人這麼沒骨氣啊?你買的是恥辱。」•「日本科技的確發達,中國人只會造假吹牛。」•「中國企業只想着怎麼賺錢,有幾個想着做好產品?」•「雖然我抗日,但對日本和德國這兩個國家不得不佩服。」•「科技和技術是有區別的,能讓宇航員上天,不代表米飯就能晶瑩。」•「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說甚麼抵制日貨,有條件去日本的差不多都採購這些東西!」新浪微博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0209/19034766

近年海外狂掃貨 身家突破2600億 王健林贏李嘉誠 膺胡潤首富

1 : GS(14)@2015-08-20 15:04:54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50820/news/ea_eaa1.htm




【明報專訊】近年內地新興富豪強勢崛起,令本港老牌富豪地位備受挑戰。胡潤研究院昨公布2015年度全球華人富豪榜,穩居首富多年的長和系主席李嘉誠,20年來首次被近年頻頻在海外「掃貨」的萬達集團主席王健林超越,以600億元人民幣的財富差距,屈居第二。而近期禍不單行的漢能集團主席李河君,雖然5月上市公司股價縮水一半,但仍以1600億元人民幣的身家與恒基兆業(0012)主席「四叔」李兆基並列第四,緊隨位列第三的阿里巴巴主席馬雲之後。

明報記者 孫娜

統計顯示,排名前10位的華人富豪中,內地富豪佔據6個席位(見表),平均年齡為53.5歲,其中以44歲的騰訊(0700)主席馬化騰最為年輕。反觀4位上榜的香港老牌富豪李嘉誠、李兆基、郭鶴年及鄭裕彤,全部已步入耄耋之年,平均年齡高達89歲,年齡的巨大差異令排行榜成為名副其實的兩代人競爭。

內地富豪平均53歲 港平均89歲

在此次排行榜中,最受關注的無疑是李嘉誠和王健林的財富角力。胡潤調查顯示,61歲的王健林截至今年6月初,財富達2600億元人民幣,較去年增長一半以上,主要得益於萬達商業地產(3699)及萬達院線股價的大漲,而王健林僅在這兩間公司的持股就為他積累2250億元人民幣的財富,兩股的股價在上市以來至昨日收市分別漲12.92%及755%。

王成第3人挑戰李嘉誠首富地位

早前「超人」李嘉誠雖將長實及和黃進行「世紀重組」,變相為自己釋放逾500億身家,但其「華人首富」的寶座近來仍屢屢遭內地新晉富豪挑戰。

去年內地「電商巨人」阿里巴巴赴美國上市,主席馬雲身家水漲船高,去年12月時就已以3億美元的優勢,超越李嘉誠成為亞洲首富。而今年兩會期間,由於新能源概念炒起,漢能薄膜發電(0566)4日內股價茘升六成,持股七成的主席李河君身家亦一度超越李嘉誠。一年不到,王健林已是第三位挑戰「超人」華人首富地位的內地富豪。

內地富豪多涉科技 港多做房地產

在上榜的1577位身家超過20億的華人富豪中,有八成來自內地,多達1254人;香港則只有99人上榜,平均財富達人民幣180億元,是內地地區富豪平均財富的2.6倍,房地產仍是最多香港富豪從事的產業,而內地方面,前10名的富豪則有一半是涉足科技產業。值得注意的是,在富豪居住城市中,與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上榜人數達111人,超過香港的99人,北京則有181人。
2 : GS(14)@2015-08-20 15:06:00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50820/news/ea_eaa2.htm
上榜女富豪少白手興家
  2015年8月20日

【明報專訊】華人財富不斷積累,女富豪們亦是當仁不讓。據胡潤統計,2015年有345位「女中豪傑」入榜,佔所有華人富豪的18%,其中不少女富豪都是大集團的老闆娘或千金出身。今年已有86歲高齡的新地(0016)前主席「郭老太」鄺肖卿以640億元(人民幣.下同)身家奪得華人女首富頭銜。

位居第二的則是法國石油大亨、Perenco創建人Hubert Perrodo的華裔遺孀黃嘉兒。黃年輕時曾當過模特兒,今年64歲,她來自香港,現居法國。曾為台灣首富的富邦集團創始人蔡萬才去年逝世,遺孀蔡楊湘薰繼承巨額財富,身家達520億元人民幣,排名第三。

除了「遺孀派」,「千金派」亦在富豪榜上舉足輕重。澳門賭王何鴻燊女兒何超瓊以400億元人民幣的身家排名第四。而今年34歲的碧桂園(2007)主席楊國強的千金楊惠妍,因25歲時獲父親贈送公司70%股份,而一舉升為當時內地女首富。

相比之下,白手起家的內地手機玻璃製造廠藍思科技董事長周群飛則較特別,今年3月公司在內地創業板上市後狂升,她與丈夫的身家大漲至500億元人民幣,在全球華人中排名第26。
3 : GS(14)@2015-08-20 15:06:31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50820/news/ea_eaa3.htm
「超人」多非上市資產
  2015年8月20日

【明報專訊】雖然王健林近年身價暴漲,但若論超越長和系主席李嘉誠成為全球華人首富,胡潤富豪榜的計算方法可能不公平。胡潤未有公布富豪身家具體統計方法,若參考結論相若的彭博富豪統計方式,均集中計算已上市資產,並只是截至今年6月的歷史數據,意味「超人」的大量非上市投資均未有列入計算。

萬達分拆業務上市

王健林的萬達集團將主要業務分拆成多間公司,除本港上市的萬達商業(3699),A股上市的萬達院線,以及美國上市的AMC,其他業務還包括未上市的萬達百貨、萬達旅遊、萬達電商、萬達影視、萬達媒體等資產。萬達院線市盈率高達110倍,5月至6月A股最瘋狂的時候股價更上至245元,即總市值高達1372億元人民幣。A股上半年的瘋狂,可能才是王健林稱王的原因。

而李嘉誠不但將大量業務集中於長和(0001),同時不少私人業務如李嘉誠基金會未有公開運營資料。李嘉誠基金會通過私人投資公司維港投資進行的生意遍佈全球,投資超過100間科網企業,包括facebook。
4 : GS(14)@2015-08-20 15:07:05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50820/news/ea_eaa4.htm
僅保證六至七成準確
  2015年8月20日

【明報專訊】自1999年胡潤推出富豪榜以來,除數名中國首富下場引起「廣泛注意」外,亦曾引不少爭議,令富豪榜的公信力備受質疑。過往曾有入榜富豪質疑,根據未曾回應胡潤的查詢,便高踞榜內首十名之列;去年推出藝術榜時更發現出錯,被迫撤回。

上榜富豪稱從未回應查詢

出生於盧森堡的英國人胡潤,曾在內地修讀漢語及深造,於1999年起推出中國首個富豪榜,之後他以不同的名目,例如圍繞內地的慈善、地產及藝術領域發布不同排行榜,引起海內外注意。

以他名義發行富豪榜後,亦引起擬打入內地市場的《福布斯》注意,促成雙方合作。儘管胡潤富豪榜不無爭議,胡潤亦不諱言,只能夠確保60%至70%準確,亦明言不會事先徵得富豪同意。

至於胡潤中國富豪榜的首富位置,更被戲言為「魔咒」,過去曾經登頂的上海富豪周正毅及國美(0493)大股東黃光裕,均先後身受牢獄之災,而今年初最新出爐的漢能(0566)主席李河君,旗下公司更已被證監勒令停牌。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