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ozexude.blogspot.com/2010/11/01095.html
利好
— 營養性飼料添加劑(主要提供基本營養素,從而改善生長及牲畜的肉質與肉量,能夠預防疾病及減少維他命缺失,並且幫助繁殖及提高飼料消化吸收效率)是工業化 生產中對牲畜的生長及健康必不可少的化合物,預期全球人口持續增長拉動肉類及蛋白質的需求量,大幅提升飼料及營養性飼料添加劑的需求量,也預期國內營養性 飼料添加劑的需求將不斷增加;
— 有鑑於中國政府現時全力扶持內地農業發展,而股份具有幫助農民減低生產成本與增加競爭力(根據Fountain Agricounsel LLC的資料,使用營養性飼料添加劑可降低飼料成本12%,及減少每公斤雞肉生產成本23%)的內地農業獨特概念,勢必受惠;
— 母公司中國化工旗下的藍星集團,實力雄厚;
— 安迪蘇是一家由法國人管理的具有歐洲背景的公司,管理質量相當高;
— 公司的經營歷史已有65年,根據Fountain Agricounsel LLC的資料,公司是全球營養性飼料添加劑領先企業之一,按照產能計算,公司是全球三大蛋氨酸生產商之一(旗下蛋氨酸之全球市佔率約莫26%),至於其他 產品(維他命、酶、反芻動物產品及硫產品)也具有全球領導地位,再者,目前只有兩家生產商能夠提供液態及粉狀蛋氨酸,安迪蘇是其中之一;
— 公司是全球蛋氨酸生產成本最低的生產商之一;
— 待到位於南京的生產線(預計2012財年下半年投產,2014財年可供14萬噸液態蛋氨酸)正式投產以後,公司就成為中國第一家全球蛋氨酸生產商及國內最大蛋氨酸製造商與供應商;
— 公司特別專注家禽市場(牲畜行業發展最快的一個細分部分)的營養性飼料添加劑;
— 憑著五個位於法國、西班牙及美國的縱向一體化與具成本競爭力的生產基地,及於多個國家的廣泛銷售及分銷平台及龐大的技術專業團隊,能夠為100多個國家的 2,500多名客戶提供各式各樣的營養性飼料添加劑及創新解決方案,由於業務技術要求相當高,外界難以複製該等研究、銷售及生產員工積累下來的專門技術, 因此過往20年之內從未有新公司能夠擠進該市場,行業領先者包括安迪蘇在內比起新加入者的確具有競爭優勢;
— 2007-2009財年收益之複合年增長率達到26.7%,期內權益持有人溢利分別是158.1萬歐元、1.7215億歐元及1.86969億歐元,顯示出其業務正在快速成長;
— 預測截至2010財年權益持有人綜合溢利將不少於1.61億歐元(按照已發行及將予發行92.02806億股股份計算,折合每股溢利0.0175歐元), 相當於2010財年招股區間預測市盈率介於18.87-28.3倍。假設2011財年預測權益持有人綜合溢利2億歐元,即2011財年招股區間預測市盈率 介於15.19-22.79倍,又若果誠如保薦人德銀預測的2011財年權益持有人綜合溢利能夠更進一步達到23.83億港元,即2011財年招股區間預 測市盈率介於13.52-20.27倍,相較同業之平均市盈率22倍實是來得便宜;
— 估計股份掛牌上市以後是多個指數的成分股,可能是為數不少的基金之購入對象;
利淡
— 是次公售的23.007億股股份當中一半竟是舊股;
— 有鑑於主要原材料(包括丙烯、硫、甲醇、氨及天然氣等)的成本佔到收益的40.2%,往後石油價格波動勢將影響到其業務毛利率;
— 業績以歐元報告,但旗下六成產品卻是以美元計價,存在匯兌風險,多年來實施外匯對沖舉措時而收益時而虧損,參看2007-2009財年匯兌分別有 809.6萬歐元收益、1,220萬歐元虧損及126.5萬歐元收益,2010財年上半年已產生2,564.7萬歐元虧損,情況並不穩定;
— 存有爆發牲畜與家禽疫病等天災致使銷售下降的風險;
— 沒法避免如法國大罷工等人禍影響到業務的不愉快事件再次發生;
財務比率(12/2007→12/2008→12/2009)
流動比率:1.01→1.32→2.03
速動比率:0.68→1.03→1.65
長期債項/股東權益:2,436.04%→161.69%→76.08%
總債項/股東權益:3,063.42%→222.33%→103.25%
總債項/資本運用:100.48%→75.29%→53.15%
股東權益回報率:11.10%→91.58%→50.56%
資本運用回報率:0.36%→31.01%→26.03%
總資產回報率:0.23%→18.23%→18.63%
經營利潤率:5.48%→29.64%→30.45%
稅前利潤率:1.04%→26.85%→28.97%
邊際利潤率:0.26%→17.43%→18.97%
存貨週轉率:7.75→8.59→9.22
附註:本文只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貝沁才」交流室、編者及作者無涉。
http://www.21cbh.com/HTML/2011-5-4/3MMDAwMDIzNjI3MQ.html
4月26日,中糧集團投資32億元打造的中糧營養健康研究院在北京未來科技城南區正式奠基。
這是國內首家以企業為主體的、針對中國人的營養需求和代謝機制進行系統性研究的研發中心。中糧集團希望為其打造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產業鏈」戰略提供科技驅動力。
中糧集團總裁於旭波表示,中糧營養健康研究院總投資30億元,將分兩期建設。一期投資17.6億元,預計2012年底竣工,2013年運營。
中糧集團董事長寧高寧表示,投資建設營養研究院,提升中糧的競爭力和科技水平。這「代表中糧集團經營模式、經營理念的轉變,中糧下決心做研發」。
中 糧集團介紹,投巨資建設的營養研究院將為打造「具有國際水準的全產業鏈糧油企業」提供科技支撐,推動全產業鏈戰略落地。中糧營養健康研究院研發領域包括應 用基礎研究、加工應用技術、品牌食品研發和知識管理平台四大研發集群。按照規劃,到2013年底,中糧營養健康研究院研發人員將達到300人。
| ||||||
低GI(升糖指數)飲食方式,已經蔚為健康飲食新指標。 《今週刊》邀請知名營養師謝宜芳,分享三個飲食原則,並開出低GI飲食菜單,讓你吃出美麗又健康。 撰文‧許瓊文 還在用計算卡路里的方式減重嗎?近年來,「低GI飲食法」已經成為減重、健康飲食的新方法。在日本風行的「胰島素減肥法」,事實上就是低GI飲食法。 GI值就是升糖指數,若吃進低GI值食物,血糖可以維持在比較穩定的狀態,正常人可遠離糖尿病風險,而已經有糖尿病徵兆的人,更能有效控制血糖。除了健康之外,低GI食物消化速度較高GI緩慢,比較不容易有飢餓的感覺,不會暴飲暴食,就不容易囤積過多脂肪,自然就不易變胖。 長庚紀念醫院兒童內分泌暨遺傳科主任羅福松說,過去十多年來,大家奉行卡路里減重法,在美國臨床上發現,有些肥胖的人在飲食上已經採取少油、低鹽等方式,精密計算每天總卡路里的攝取,體重還是減不下來,或是容易復胖。 「就像是拼圖少一塊,問題就出在吃太多GI值高的食物。」羅福松進一步解釋,最正確的飲食觀念,就是計算卡路里「總量」後,還要仔細挑選食物「品質」,選擇低GI的飲食攝取。 事實上,低GI飲食法則並不是只有減重或是糖尿病患,才需要遵守,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主任蘇秀悅認為,預防更勝過治療,不要胖到得糖尿病,才做飲食控制,一般的人要維持身體健康,更應該遵守低GI的飲食原則。 原則一:選對食材 糙米優於白米飯 白吐司GI偏高知名營養師謝宜芳提出三個「低GI飲食」的原則:第一、挑選低GI食材,第二、選擇低GI的烹調方式,第三、正確的用餐順序。食物的GI值會因為烹調方式有所改變,所以低GI飲食法,除了選對食材也要用對烹調方式。 低GI飲食中,食材的選擇是最重要的第一步。許多人會認為只有加了「糖」的東西,吃起來甜甜的才是高GI,事實上有許多「澱粉類」食物,都是高GI值族群。 蘇秀悅說,偏偏澱粉類是六大類食物(奶、蔬菜、油脂、蛋豆魚肉、水果及五穀根莖)中,每餐攝取比率最高的一項,大約佔五五%,因此若不小心吃進澱粉類,也就容易把高GI食物吃進肚子。 「其實把白飯吃進嘴裡,咀嚼久了會甜甜的,就是因為澱粉裡含有很高的糖分,表示GI值高。」謝宜芳說,台灣是以米飯為主食的飲食文化,所以不可能完全不吃飯,但要懂得選對食材健康地吃。 謝宜芳建議以「全五穀類」食物,替代白米飯作為主食,例如:米飯類儘量選擇糙米勝過於白米;若要吃饅頭,也儘量選擇五穀雜糧饅頭,而非細緻的白饅頭;常吃的白麵條,也儘量改以蕎麥麵或全麥麵。 麵包大多是精緻加工後的成品,因此熱量也偏高,有的為了增加風味加了糖,使得GI值更高,在選用時要小心,或在攝取的量上面減半,以避免吃進過高熱量。即使是沒有味道的白吐司,GI值也相當高,在選用麵包類食物,儘量以裸麥、全麥等麵包比較好。 另外,有些五穀根莖類的GI值很高,也必須注意。例如:馬鈴薯、芋頭、山藥等,雖然吃起來不甜,但是也都屬於高GI食物;謝宜芳建議,如果吃了馬鈴薯或芋頭,白飯、麵條等主食的份量就要減量,控管總澱粉攝取量,並降低高GI值的攝取含量。 在水果類,謝宜芳提醒越甜的水果GI值越高,這是基本原則,像是西瓜、哈密瓜、鳳梨、水蜜桃等都是高GI。現在路跑正流行,馬拉松跑者在起跑前會吃一根香蕉,以因應跑步過程中需要的能量代謝,但是不同熟度的香蕉GI值也不同。青綠色不熟的香蕉GI值最低;熟到一定程度出現黑色斑點,即所謂的「芝麻蕉」糖分最高,GI值也最高;但是如果再繼續放,過熟的香蕉GI值又會降低。「食物就是這樣很有趣,隨著熟度的不同,GI值變化也不同,所以要聰明選擇。」謝宜芳提醒。 除了不同食材的GI值不同,食材的烹煮方式也會影響食物的GI值。 原則二:正確料理 麵不要煮過熟 吃水果比喝果汁好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白飯與稀飯。雖然都是米,但因為稀飯用較多的水,澱粉被水糊化的程度高,較容易被腸胃吸收,因此稀飯的GI值比白米飯高,這是在烹調上造成GI值的明顯差異。 再以義大利麵為例,謝宜芳就建議,義大利麵儘量不要煮過爛、過熟,只要麵心熟透就可以撈起;甚至國外有研究指出,在水中加一點鹽,也可以幫助食物在烹調後的GI值下降。 同理,果汁也會比水果原態的GI值高。因為水果打成果汁後,人體更容易消化吸收,GI值就飆高。 這樣說來,幾乎所有澱粉類主食都不能吃?謝宜芳笑著進一步解釋,義大利麵不是不能吃,而是儘量不要使用罐頭醬汁,多加一點蔬菜、香菇等配菜,「用很多蔬菜來騙過自己的胃,可以增加飽足感,卻不用吃進過多的澱粉。」此外,在烹煮的過程中,要有「分層料理」的概念,避免把全部的東西放在一起煮得糊糊爛爛的。例如,謝宜芳建議的義大利麵作法(見右頁「低GI菜單」),先用油爆香大蒜與香菇,撈起後關火,用低溫油快速的炒過雞絲,透過一點油讓雞絲呈現滑嫩的感覺,就可以取代裹粉功能。 把每一種料都分開炒至合適的熟度,再放在一起加入調味料,快速拌炒一下就起鍋。而謝宜芳的義大利麵料理用的是台式醬油,而非一般的義大利麵青醬或起司醬,「這些醬料的熱量與GI值都很高,多吃並不好,醬油可以讓食物有味道又不過量。」謝宜芳說。 至於烹調方式,謝宜芳建議儘量以水煮、汆燙取代油炸、火烤,有些人可能覺得水煮的味道不夠,還是喜歡用爆香熱炒的方式,謝宜芳建議鍋內先放一些水再放油,用「水炒」的方式,食物不會過分烹煮,也不會過油,減少油煙對身體的傷害,風味一樣美味。 烹煮方式不同,食物的GI就不同,以馬鈴薯來說,蒸熟的比烤過的低,帶皮吃又好過去皮吃;而油炸薯條不只GI值高,熱量更高,是最不建議的食用方式。食物經過太白粉勾芡,例如肉羹麵、蚵仔麵線等,都屬於高GI值的食物,也應儘量少食用。 有些減重方式教大家戒「澱粉」,只攝取肉類或豆類蛋白質,加上蔬菜纖維質,蘇秀悅說確實有這樣的減重法,臨床上也看得到效果,但是營養師並不推薦,「畢竟這不是均衡的飲食方式,澱粉還是很重要的營養攝取來源。」 原則三:先後有序 沙拉↓ 湯↓肉類↓飯麵等主食既然要均衡地吃,就代表六大營養類型的食物都必須攝取一定的量,但謝宜芳也提出一個新的觀念,「不只是食物的份量、質量要控制,吃的順序也很重要。」最先選擇纖維質多的食物,比方說蔬菜,高纖維食物能降低消化速度,避免血糖值快速上升,「也可以騙過我們的胃,避免吃過量的澱粉。」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西餐中,先上沙拉、湯的原因,這才是健康的飲食順序,之後再選擇蛋白質的攝取,大部分是肉類為主,最後才選擇澱粉主食,例如飯、麵等。 同時,「細嚼慢嚥」雖然是老生常談,但謝宜芳也再次強調,很多上班族因為忙,飲食不正常,經常餓過頭導致下一餐吃太快、吃太猛,除了暴飲暴食過量外,狼吞虎嚥的結果也會造成血糖快速上升,或是餓太久血糖太低等不穩定。 吃對順序,用正確方法飲食,降低食物在體內的GI值,避免血糖驟升,對消化系統也有幫助,才是健康的養生之道。 動手降GI 偶爾可以把飯放隔夜(但要保鮮),或是把馬鈴薯燙熟後放入冰箱冷藏,再重新熱過後食用,可以降低GI值。 汆燙義大利麵條時,若在水中加入一點鹽,不要煮太爛,可以降低麵條的GI值。 這樣吃,減輕身體負擔 —— 謝宜芳建議的低GI菜單生機飲食 中式料理 西式料理早餐 無糖高纖綜合穀物30公克無糖低脂優格(希臘優格) 綜合堅果果乾 水果:蘋果丁、番石榴丁 糙米飯8分滿 番茄豆腐 材料:番茄、豆腐、醬油 苦茶油蒜末拌地瓜葉 材料:地瓜葉、苦茶油、蒜末適量 醋味海帶芽 材料:海帶芽、薑末、醋、麻油 蘆筍酪梨沙拉材料:酪梨、蘆筍、橄欖油、酸豆、洋蔥+醃燻鮭魚(或溫泉蛋) 全麥吐司 低脂鮮奶 午餐 茄汁咖哩泡飯 材料:洋蔥1個(切絲)、蔬菜高湯1大匙、蒜2瓣、薑1小匙、咖哩粉1小匙、番茄1顆、鷹嘴豆1/2碗、扁豆1碗、糙米1碗 茄子肉醬蕎麥麵 材料:蕎麥麵120公克、日本種茄子1大顆、小黃瓜1根、毛豆半碗、生香菇3~4朵、麻油2小匙、豬絞肉100公克 梅醋苦瓜 材料:苦瓜、紫蘇梅、天然果醋 竹筍雞湯 材料:雞肉2塊、竹筍1根、薑片、乾香菇1朵 菇菇義大利麵材料:生香菇4~5朵、金針菇1包、竹筍1根、辣椒、蒜、芹菜、雞肉絲120公克、義大利麵160公克、橄欖油 晚餐 紫洋蔥芽菜拌有機豆腐 材料:紫洋蔥、黑豆芽、有機豆腐、醬油、紅酒醋 醋拌海帶芽 材料:海帶芽10克、醋、檸檬、白芝麻、薑絲適量 納豆味噌湯 材料:納豆1盒、金針菇半包、味噌高湯、胡蘿蔔絲適量 老梅醬煮鯖魚 材料:鯖魚2片、蔥2根、薑1大片、老梅醬適量 檸檬高麗菜 材料:紫洋蔥半顆、高麗菜1/4顆、鹽1小匙調味汁:米醋4大匙、檸檬汁1大匙、初榨橄欖油2小匙、檸檬薄片3片 炒豬肉牛蒡絲 材料:豬裡脊肉50公克、牛蒡1根、胡蘿蔔1/4條、菜豆5~6根調味料:醬油1大匙、酒1大匙、糖1小匙拌勻備用 蒸鮭魚佐芥末蒔蘿醬 材料:去骨鮭魚片2片、檸檬汁1大匙、鹽、白胡椒、橄欖油1小匙 配料:蘆筍、馬鈴薯 芥末蒔蘿醬材料:絹豆腐100公克、芥末醬1大匙、新鮮蒔蘿末4大匙、蜂蜜1大匙、水1/2杯、醬油1/2小匙、胡椒粉1/4小匙、橄欖油2大匙註:食譜中的GI、GL值及卡路里,皆經過營養師精心調配,不同類型的9道菜可以自由搭配食用 資料來源:謝宜芳 |
| ||||||
許多癌症病人會使用保健食品,希望能增加抗癌成功的機會,但是這些保健食品真的能如你所期待嗎?使用保健食品也需要正確的觀念。 撰文‧楊雅馨 根據問卷調查結果,發現病人常用的保健食品,包括營養補充飲品、維他命、麩醯胺酸等,使用這些產品,不外乎是為了增強免疫力、補充體力、減緩治療副作用。以下將針對癌友使用保健食品的說法,究竟對不對?試圖歸納出正確的方向。 Q.增強免疫力就能抗癌? 很多人以為免疫力低下是罹癌的主要原因,然而除了愛滋病、器官移植者等,絕大多數的癌症與免疫力無關,而是家族性的遺傳、環境的汙染、不當的飲食習慣及生活中過度壓力等因素造成,「癌症成因遠比我們想像中的複雜,」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副院長陳啟明說。 至於是否可透過增強免疫力達到抗癌機會?基隆長庚醫院情人湖院區癌症中心主任王正旭說:「癌症免疫治療已完成人體臨床試驗階段,其作用方式及效果得到證實,但僅限於極少數癌症。」若只想利用保健食品即達到增強免疫力,進而攻擊癌細胞的確有困難。 Q.癌友都該用營養補充品? 癌症病友常擔心自己營養不良,於是拚命補充,但和信治癌中心醫院營養室主任王麗民表示,想補充營養不是多吃,而是要攝取足夠、適量、均衡的營養。以癌症類別來說,一般來說,消化道的癌症、頭頸部癌症,較容易有進食障礙。台大醫院營養室營養師臨床組組長郭月霞表示,若因治療的副作用,無法三餐攝取足夠營養,可採「少量多餐」的方式,若還是無法達到均衡營養且無法達到足夠量,才須考慮營養補充品。此外,因治療期間對肉類敏感、素食者,以致蛋白質攝取量不足,則可選用「高蛋白質食品」,增加蛋白質的攝取量。 陳啟明提醒,有些乳癌病人預期自己在化療期間會有營養不良的現象,攝取過多的營養,反而造成體重過重的窘境。至於擔心抗癌化學治療藥品引起的噁心、嘔吐,現今的止吐劑(如ondansetron)已能有效預防。此外,因白血球太低而無法按時化療者,亦可透過白血球生成素(G - CSF)改善。 Q.維他命能保命? 市面上的維他命產品五花八門,癌友真的需要補充維他命嗎?兩位營養師都一致表示,「癌友不需要刻意補充維他命」,除非有嚴重噁心、嘔吐等營養不良的現象,或許可以服用綜合維他命(液態維生素),但仍要避免使用單一劑量維他命、高單位的維生素,以免超過一天所需的量。 因為,「抗氧化功能不只作用於健康細胞,連癌細胞也會一併保護,」王麗民提醒。 Q.誰需要左旋麩醯胺酸? 左旋麩醯胺酸是人體組織修復重要的胺基酸,正常人可透過富含蛋白質的食物,攝取足夠的左旋麩醯胺酸。左旋麩醯胺酸屬特殊營養品,可減輕化學治療期間所產生的口腔黏膜破損、腹瀉、手腳麻木等症狀。 王正旭表示,化療期間是否會出現口腔黏膜潰瘍、腹瀉等副作用,依病人對藥物的耐受性而有差異,是否一定要補充,應視個人情況而定。郭月霞進一步提醒,由於台灣氣候潮溼,不要一次購買大包裝,以免食品潮解、氧化。 Q.多醣體類能有效抗癌? 多醣體是否可以活化自體免疫,減少發炎反應,進而減少癌症細胞的活化因子,讓癌細胞自我凋零? 長庚醫院中醫部主任楊賢鴻表示,目前雖有小樣本研究證實,天然靈芝(非萃取合成),具活化人體內的嗜中性白血球,激發人體的免疫系統,對於某些腫瘤的確具有提升免疫功效。另,被視為「抗癌聖品」的牛樟芝,雖經過動物實驗階段,但尚未有臨床試驗證實具抗癌效用。 楊賢鴻提醒,每個人的體質、罹患癌症種類,甚至期別的不同,同樣的藥材不見得對每個人都有效,使用前務必諮詢專業醫師。但以西醫角度來看,陳啟明則完全不同意癌友在治療期間使用多醣體類相關食(產)品,會建議癌友,何不將保健食品的錢存下,給自己與親友一趟「享受吧,輕旅行」。 常見保健食品的選擇原則 保健食品 建議對象 購買原則營養補充品 有嚴重進食障礙者。 標示「均衡營養」配方素食、對肉類敏感等蛋白質攝取不足者。標示「高蛋白質」配方維他命 癌症治療期間有嚴重噁心、嘔吐、營養不良現象者。 綜合維他命左旋麩醯胺酸 在化學治療期間出現口腔黏膜潰瘍、腹瀉者。選用小包裝 整理:楊雅馨 使用保健食品注意事項 1 保健食品非藥品,無法取代正規癌症治療,別購買標示不明、來源不清的產品,更別相信太神效、宣稱「可以治療癌症」的產品。 2 購買前仔細審閱成分、用量及說明單。 3 使用保健食品前,應主動諮詢醫師、營養師、藥師。 4 飲食仍應以天然食物為主,不宜仰賴保健食品。 5 保健食品可能有潛在副作用,建議一次使用一種新的產品。 6 購買保健食品給親朋好友前,建議先了解病友的實際需求。 7 若過程出現不舒服,請立即停止服用且告知醫師,並通報「全國健康食品及膠囊錠狀食品非預期反應通報系統」,網址:http://hf.fda.gov.tw,通報專線:02-2358-7343 資料來源:癌症希望基金會 |
去年底,立法院三讀通過修法,最快今年九月,學校營養午餐將全面使用非基改食品。目前台中市的腳步超前立法院,去年便採取行動改善校園食安,他們究竟是怎麼做的,又碰到什麼問題呢? 一四三位台中海線農民一月十二日舉辦一場收成記者會,展示他們種植的非基因改造黃豆。過去,他們二期(秋冬)種的是再生稻(水稻收割後,保留其根莖部,不 再翻耕栽種,讓其自然生長),但因氣候因素,品質不佳;二○一五年九月,台中市長林佳龍推動學校營養午餐補助五元,鼓勵使用在地和非基改食材,讓這群農民 有了新的出路。 無獨有偶,一五年底,立法院三讀通過《學校衛生法》修法,要求基改食材及其初級加工品,全面退出校園,最快今年九月將於全台中小學校園實施;未來營養午餐豆類製品,如豆腐、豆漿、豆乾等食物,都將使用非基改黃豆,中央主管機關要定期稽查。 提案促成修法的立委林淑芬表示,台灣每年從國外進口二三○萬噸以上的黃豆,其中有九成是基因改造黃豆,希望修法後,能讓學童吃得健康。但由於中小學主管機關是各縣市政府,這項修法能否落實? 「各縣市在營養午餐使用非基改食品的腳步不一,重點是價格要提高,食材才有可能好。」長年推動基改食品退出校園的主婦聯盟台中分會副主任張明純說,各縣市 做得比較好的,財政多較寬裕。包括台北市已有一○三所學校使用非基改食材,高雄市也有七成學校使用非基改或部分非基改食材,最積極的則是台中市。
台中積極 鼓勵農民契作 張明純說,一一年,國內發生營養午餐校長收賄案,台中市政府開始重視校園食安問題,每年兩次邀集衛生局、教育局、農業局、環保局和專家民間代表,召開「校園午餐促進委員會」,並加強抽查次數,將各校各餐的內容公開上網。 目前台中市學校營養午餐供應分自辦、他校供應、公辦民營、外訂團膳等四類。台中市教育局長顏慶祥表示,餐費除了中低收入戶學生由政府支付,其餘皆由家長買 單,價格從一二年就凍漲,每餐約三十到四十五元;近年民生物資價格上漲,食材使用非基改的比例偏低,因此決定強化品質。 早在修法前,一五年台中市就追加預算一億一千多萬元,補助每名學生每餐五元,九月起要求全市一一七所自辦午餐的學校,一周使用兩次非基改食品;一六年更編列二億五千多萬元,增為一周四次,陸續納入全市三○七所公立中小學、二十五萬多名學生。 另一方面,台中市政府也著手改善供給面,推動生產在地非基改黃豆。農業局免費提供黃豆種子、補助肥料費用,所有參與契作的農民,保證收購價為每公斤五十元,每分地有四千五百元的轉作補助,還輔導在地青年農民組織代耕團隊,讓農民有更好的收入。 「這一百公頃的黃豆,將供應三萬名學生的午餐需求。」台中市農業局作物生產科科長陳英琮說,在第一批收成之前,先購買南部的黃豆給學生食用,希望未來種植面積,可以提升到三百公頃。 價格高、產量少 食材難找然而,使用本土非基改黃豆雖然安全健康,碰到第一個、也是最嚴重的問題,就是價格偏高。張明純說,進口的非基改黃豆價格約是國產的二分之一,國產品沒競爭力,只能靠政府補助,非長久之計。 陳英琮坦言,價格壓不下來是很現實的問題,所以未來在擴大非基改作物面積的同時,也考慮種成本較低的黑豆,而不是午餐食材中最常見的黃豆。 也就是說,台中在地提供給學生午餐使用的量,不一定會大幅增加。 「政府沒有想到現實面的問題,就是沒有那麼多的非基改黃豆!」台中老字號團膳廠商怡饗美食,每天提供兩萬多名學子午餐,營業處處長彭光賢就點出第二個問 題。他說,一五年起,他們除了成本較高的豆皮,豆腐、豆乾,甚至連沒在修法規範內的醬油,都採非基改黃豆。看到修法通過,彭光賢一點也高興不起來,因為當 全台營養午餐都使用非基改食材,卻沒有足夠的供應量時,價格只會飆漲。 第三個問題則是,非基改黃豆的真偽,缺乏有效的監管機制,可能導致花了更多的錢,買到的還是基改黃豆。 「台灣只有新竹食研所和SGS(台灣檢驗科技公司)可以檢驗非基改黃豆,一次就要兩萬多元。」張明純說,以後從國外進口的量一定大增,但目前各地衛生局都沒有機器可以檢驗,看不到配套措施,這會是新法落實之後最大的挑戰。 《學校衛生法》修法通過,雖然可望提升學校營養午餐的安全與品質,但從台中市的先例就可看出,若無法降低國內的生產成本,同時加強國外進口非基改黃豆的檢驗機制,可能成為下一個「立意良好、卻無法落實」的法律,學童的健康仍處在重重風險中。
撰文 / 賴若函 |
接受教育,不只是被動的吸收知識。瑞士的小學,鼓勵學生透過表達建立自我意識,並藉由多語言課程認識他人、學習尊重。 「她說的不對,應該是……。」日內瓦州奧涅公園小學(Ecole d'Onex-Parc)四年級的法語課上,坐在後排的一位男學生突然開口,糾正誦讀習作解答的女同學。站在女孩桌前的導師立刻抬頭,用食指按住嘴唇,提醒插嘴男孩尊重同學發言,再示意女孩繼續。 第一堂:尊重 插嘴是不禮貌的,舉手才能發言在這之前,班上其他十多名學生已爭相舉手發言過一輪,女孩卻只是靜靜地坐著。到了這一題,導師刻意略過其他高高舉起的手,來到女孩面前。 被打斷誦讀的女孩顯得有些不知所措,目光緊盯著桌面,怯生生地重新念出習作上的文字。等她說完,導師到黑板上寫下幾個字,才又走回女孩面前。這一次,在導師鼓勵的眼神陪伴下,女孩一字一字慢慢說出了正確答案。 「très bon!(很好)」導師轉身離開前,微笑地拋下這兩個字。 「你可能預期瑞士像其他國家一樣,有全國性的公民教育課程。實際上沒有。我們認為公民教育非常重要,但反覆討論後,還是決定讓『公民意識』(citizenship)融入整體教育裡。所以無論語言、歷史或其他科目,教室裡的每一堂課,都是強調獨立思考、親身參與、尊重差異的公民課。」瑞士聯邦政府教育專家傑林斯(Alexander Gerlings)說。 在瑞士,基礎教育屬於各州與市鎮的自治權,因此全國二十六個州,就至少擁有二十六套不同的教育系統與教材內容;甚至在同一州內,也可能因不同語言而適用不同的教育制度(例如伯恩州)。直到二○○七年各州政府達成共識、簽訂教育一致性條約(Harmonize Treaty)之前,各州連義務教育起始年齡都不相同。 「這就是直接民主的精神,聯邦政府把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盡可能留給各地區自行決定。」瑞士聯邦教育廳長委員會(EDK)副祕書長哈梅爾(Susanne Hardmeier)說。 對瑞士人來說,教育的意義並不該只是政府由上而下地灌輸知識,應該是協助學生探索、進而實現自我的歷程。從這樣的觀點來看,將辦理基礎教育的責任,交給最了解當地學生需求的地方政府,也就顯得理所當然。 但在分歧的系統與課程之上,瑞士教育仍有共同的「精神目標」:平等、獨立思考及溝通參與、多元融合。 在瑞士,無論本國公民、外籍人士,甚至非法移民,只要你是學齡兒童,就必須強制入學,接受免費的義務教育,因為教育,是無排他性的基本人權。但接受義務教育的學童,沒有選擇學校權利,只能按照居住地就近入學;儘管家長有權讓小孩就讀私立學校,但官方統計,就讀私校的學生,比率不到五%。 第二堂:獨立思考 老師不給評論,讓學生自行討論哈梅爾指出,為實現讓每一位學生擁有平等機會接受教育的目標,各州政府有義務讓所有學校維持相同教育品質。但維持相同教育品質並不等於齊頭式平等,例如日內瓦州,就將社經地位較低或犯罪率較高的區域劃為優先學區(Priority education network),投入更多資源,縮小班級規模、安排專任社工隨班關心學生。 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與參與,則散見在日常課程中。傑林斯舉例,在他九歲那年,適逢瑞士政府四年一度的聯邦委員會選舉,當天一早到學校,老師就告訴全班同學:「今天有重要的事,大家來看電視吧。 」於是從八點到十二點,整班同學跳過了課表,只盯著電視螢幕上的選舉實況轉播,全程參與了瑞士重要的政治儀式。 「看完電視後,老師要大家提出疑問,或發表感想。我當時對政治一無所知,老師也沒有教導我任何知識,但在問答和討論中,我弄懂了什麼是聯邦委員會、他們平常做些什麼、為什麼要被選出來。」如今,已逾四十歲的傑林斯,仍對這堂特別的「公民課」記憶猶新,「我想老師這麼做,是為了不讓學生有先入為主的觀念,要我們憑自己的雙眼,認識一件事。」瑞士獨特的直接民主,讓居民能透過公投,對學校的經費使用、建設等表達意見,間接培養學生參與公眾事務的興趣。「當家長收到一張『是否同意學校蓋新建築』的公投票,和孩子討論該怎麼做決定時,就是最好的教育。」哈梅爾說。 不僅成年人享有直接民主,小學生也可以班為單位推出代表,集結成「學生議會」,體驗民主。議會的討論事項可以天馬行空,「可能向學校要求午餐多吃點肉、少吃點海鮮。他們的目的不一定能實現,但至少是一種尋求共識的練習。」傑林斯說。 多元融合,是瑞士教育最重要卻最困難的一項目標。語言,則是融合並尊重差異的最重要工具。 自○七年實施「一致性條約」後,有四種官方語言的瑞士,統一讓全國學生在八歲時學習第一外語、十歲學習第二外語;但學習什麼外語,則交由各州依使用頻率決定。因此出現靠近法語區的德語州,將法語列為第一外語;靠近德國的德語州,則選擇先學習英語而非法語的有趣現象。 為了讓使用其他母語的外籍移民學生快速融入瑞士社會,各州小學設有專門的語言強化課程,如官方語言為法語、法語母語學生卻僅占五八%的日內瓦州,替六歲以上的非母語學生設計最長一年的「歡迎教室」(Welcome class)。 這批學生按學區入學,但課程期間,只有一半時間和一般同學上課,其他時間就在特別師資協助下強化語言,直到跟上進度。 非母語學生跟上進度前,不必與一般學生一起接受課堂測驗,最長可持續兩年,日內瓦州國民教育負責人盧懷勒(Joelle Leutwyler)說:「這是希望減少外籍學生挫折感,以免影響學習意願。」 第三堂:包容 鼓勵移民學生,在學校說母語瑞士基礎教育講究的多元融合,不只是單向的「同化」;相反地,瑞士不歧視任何非官方語言文化,學校也鼓勵外籍學生與家長以母語溝通。伯恩州基礎教育的家長手冊上就寫著:「在與孩子的溝通交流過程中,請你堅持使用最擅長的語言。請讓你的孩子接受額外的母國文化及語言課程,因為學習父母使用的語言,對孩子的良好語言發展至關重要。」課外的母國文化語言及課程,通常由學校與外國企業、外交使館等合作籌辦,在移民比率較高的日內瓦、巴塞爾、蘇黎士、伯恩等城市相當普遍。這類課程也鼓勵其他語言學生參與,以促進相互理解。 「有些國家有成文憲法,有些國家沒有。瑞士的公民教育像是後者,你找不到一套全國的標準公民守則,但你從每個小地方,都能找到一些素材。畢竟,『公民素養』,本來就不只是單一論點,應該存在於各個領域。」傑林斯下了這個注腳。 撰文 / 鄭閔聲 |
“全球有三分之一的人口營養不良”,這是17日發布的《2016年全球營養報告》公布的調查結果。《全球營養報告》聯合主席Emorn Udomkesmalee博士稱,營養不良已成為一種全球“新常態”,除了營養不良、發育遲緩、消瘦及微量營養素缺乏癥,世界各國和各地區的肥胖和超重率繼續上升。
根據該報告,所謂營養不良,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如兒童生長與發育不良,個體消瘦或易受感染,過度肥胖或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或高膽固醇,缺乏重要的維生素或礦物質等。
就目前來看,營養不良和不健康飲食是造成全球疾病負擔的最大因素,各國都面臨著營養不良造成的嚴峻公共衛生挑戰。該報告強調了營養不良造成的驚人經濟成本,比如,由於營養不良,非洲和亞洲每年將流失11%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當前,由於營養不良導致的年度全球GDP流失額超過了2008-2010年金融危機時期。至於家庭成本,在美國,如果某一家庭有一個人面臨肥胖癥困擾,那麽該家庭平均需要額外花費8%的年收入用於支付醫療費用。在中國,一位糖尿病患者將需要花費16.3%的年收入來支付醫療費用。
尤為重要的是,對解決營養不良問題,存在嚴重的資金缺口。
該報告分析表明,2014年,營養相關的非傳染病僅獲得了5000萬美元的捐助資金,盡管所有非傳染病目前可導致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近50%的死亡和殘疾。在報告分析的24個低收入和中等收入政府預算中,平均僅有2%的支出分配用於減少營養不良問題,而營養項目的捐款額也僅維持在10億美元的水平。
《全球營養報告》聯合主席Corinna Hawkes 指出,“我們還遠不足以解決營養不良問題,當前各國政府和捐助方還必須應對營養相關非傳染病和肥胖對改善全球健康和發展構成的威脅。目前,全球每12個人中就有1個人患有糖尿病,近20億人深受肥胖或超重困擾。為此,我們必須采取行動力挽狂瀾”。
去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將“消除一切形式的營養不良”的目標納入,要求全球以不同的方式思考營養不良問題並采取行動,專註於營養不良問題的各個方面,並努力爭取到2030年為全人類消除一切形式的營養不良。在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至少有12個目標包含與營養高度相關的指標,這反映了營養在可持續發展中的核心作用。改善營養是在衛生、教育、就業、女性賦權以及減貧和減少不平等等方面實現進步的前提。
報告研究者將“政治承諾”視為促成所有這些成果的關鍵因素,提出需要做出政治選擇,消除一切形式的營養不良。只是現在尚未走上實現營養目標的正軌。從根本上講,消除營養不良是政府領導人、捐助者、社會團體以及國際、國內和地區企業需要做出的一個政治選擇。
中國營養學會理事長及本次發布會聯合發起人楊月欣博士稱,世界近一半國家背負的“雙重負擔”(同時對抗營養不良及肥胖/超重)問題。她說,新報告發現,目前世界各國必須戰勝的是多種形式的營養不良,而中國及其它亞洲國家也不例外。在這個過程中,國家及地方政策的支持必不可少。
楊月欣提到,中國政府已經意識到日漸加劇的營養相關慢性病(比如肥胖和糖尿病)的挑戰,並開始著手采取相關行動。例如,一個月前發布的新版《2016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提出了每日鹽、糖的攝入量上限。
報告還提供了近年來中國在營養不良研究方面的投入數據。例如,2000年肥胖及肥胖相關的飲食和運動模式的成本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58%,預計到2015年這個數字將會上升至8.73%。在中國,確診的糖尿病患者每年將損失年收入的16.3%。而高收入家庭年收入的14.3%都將被消耗在各種形式的心血管疾病住院治療上。
該報告是對全球營養狀況的年度獨立評估報告,由獨立專家組編寫,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負責監督其編制和傳播。《全球營養報告》的資助方包括: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英國國際發展部、加拿大政府、英國兒童投資基金會、歐委會、德國政府、愛爾蘭援助署、美國國際開發署、荷蘭政府、1,000 Days及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CGIAR)農業促進營養與健康研究項目。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成為貫穿各個年齡層需共同面對的重要話題。“吃補”則是最為簡單粗暴的健康形式,功能性的營養素補充劑、保健品等也應運而生。
智研數據中心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營養保健品市場規模已達2360.64億元,預計到2020年達到5000億元的市場規模。中國對於營養保健品的需求已經成為國際保健品消費市場的重要變量。
市場體量巨大
“目前對於保健品消費需求最大的人群主要包括孕婦、兒童、中老年人,同時也包括對常見健康的預防,如霧霾、酗酒等因素影響下的人群。年輕消費者更多傾向於營養素補充劑,例如維生素、礦物質補充等等。”至善至美健康咨詢有限公司總裁助理顧婷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
目前,美國、中國、歐洲各國、日本是全球保健食品前四大消費市場,分別占據全球市場份額的30.0%、20.9%、20.0%、10.5%。但若以人均保健食品消費支出的增長率來衡量,中國的增長最為強勁,2009年~2015年增長率達13.5%。
第一財經記者梳理發現,澳大利亞保健品品牌商Blackmores在2016財年的收入為7.17億澳元(約合人民幣38億元),收入對中國市場依賴程度為35%;合生元旗下品牌Swisse,在2015年阿里巴巴平臺上銷售額達到7.1億元人民幣,收入對中國市場依賴程度為40%。
複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專家厲曙光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中國營養品市場正處於一個快速增長的發展期,國家監督管理手段逐步加強,隨著教育、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營養保健意識加強,消費人群日趨年輕化、大眾化;加上老齡化社會帶來的剛性需求,企業市場競爭日趨成熟,都將推動營養保健品行業的快速發展。”
品牌難長久立足
盡管營養保健品市場的增長速度驚人,能長久立足的品牌並不算多見。
一方面,保健品的功效是因人而異的,產品本身不具備明確的藥理作用;另一方面,市面上假冒偽劣、虛假宣傳、經銷欺詐的營養保健品,監管部門亦是“打而不止”。
厲曙光向記者說道:“中國從1993年開始發展保健品行業,迄今國內已獲得批準的保健食品達16000多種,囊括27種功能。早些年國內保健品牌很少,像是太陽神、太太口服液、昂立一號、青春寶等。有些品牌現在已經沒有了。”
相較而言,中國的保健品重點描述功效,西方保健品則重視對人體有效的成分。然而,美國政府的監管力度卻不及中國。
根據1994年的聯邦法律,與處方藥不同,保健品在投入市場前不需要經過嚴格的審批流程以證明使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FDA要求各保健品公司確認自家產品安全標簽成分準確即可。
這一度導致美國保健品市場成分誇大、標簽誤導現象嚴重。2012年,一篇發表於《美國醫學協會雜誌》的論文警告稱,保健品行業監管的缺失可能導致“不良事件”發生,問題保健品曾引發了腎功能衰竭、肝炎等癥狀。
此外,美國衛生部發布的一份報告也稱,保健品標簽上聲稱的成分及功效往往缺乏科學依據。連具有82年歷史,也是全美國最大的膳食補充公司GNC(健安喜)在內的多家企業都名列其中。
2015年3月初,GNC同意采用全新的測試流程以保證產品質量控制標準超聯邦法律的強制要求。此前,紐約州總檢察長辦公室曾指控GNC及其他三家主要售賣草本保健品的企業存在欺詐,或受到標簽中未註明成分的汙染,可能會對消費者健康造成不利影響。
相比之下,國內保健品雖然必須通過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的審批,但目前僅通過動物實驗和人群實驗等評審是否具備功效,而不會去評功效是大是小。
“藥品是需要通過嚴格的臨床測試的,而無論是保健品還是營養素補充劑,最多就是輔助治療的功效,即使是優質的保健品,也是根據個人體質和需求服用,消費者不應盲目吃補。”記者在走訪藥房時,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藥劑師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