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非常好,比夢里想到的1000次還要好。” 2014年12月11日陌陌登陸納斯達克。唐巖風光滿面敲響開市鐘。
也許彼時他做夢也沒有想到的還有中國股市會在2014年底拉開波瀾壯闊的上漲狂潮。今年以來,國內創業板飆漲125%;與此同時,陌陌股價卻長時間徘徊在發行價13.5美元下方。
2015年6月23日,上市僅半年的陌陌宣布收到公司聯合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唐巖、經緯中國和紅杉資本中國投資管理公司(Sequoia Capital China Investment Management L.P.)和華泰瑞聯基金(Huatai Ruilian Fund Management Co., Ltd)發出的非約束性私有化要約。
對於上市未滿1年就打算退市的中概股,紐約沃倫資本公司(JL Warren Capital LLC)研究主管李君蘅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的時候,毫不客氣地稱之“奇葩現象”。李君蘅表示:“一些公司上市1年就想退市。上市的費用和退市的費用,我覺得很浪費。換句話說,管理層沒有想清楚。”
今年以來,已有超過20家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宣布收到私有化要約,希望借機從美股市場退市。僅僅在6月,這一數字就達到13家之多。
去年8月7日在納斯達克上市的樂逗遊戲母公司創夢天地CEO陳湘宇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曾侃侃而談上市理念:“創夢天地的上市過程就是按照這樣一步一步既定的計劃去走。我相信我們做的任何一個計劃也沒有受到外界的幹擾。重要的是看好自有的業務,更重要的還是心態。”2015年6月15日,創夢天地宣布收到陳湘宇的私有化要約。
這段話現在讀來,令人不勝唏噓。
6月19日,工信部發文在全國範圍內放開經營類電商外資股比限制,更為VIE結構中概股電商回歸A股大開便利之門。李君蘅預測,這波退市潮中可能還會有將近10只中概股陸續來報。
雖然,在這波中概股私有化過程中,股價被低估或是尋求更高估值是我們最常聽到的理由。不過與兩、三年前的中概股退市相比,現在所提出的私有化收購溢價(premium)要小得多。所以,一方面“抱怨”在美股價被低估,另一方面創始人或管理層提出的收購溢價卻也不高。這其中的邏輯令人費解。
而除了中國股市的高歌猛進令人垂涎外,企業發展遭遇瓶頸或許是另一個理由。李君蘅解釋說:“一些(想要)退市的股票最豐滿、最快的成長期已經過去。現在要尋找新的成長機會,在這個轉折的過程中,作為上市企業會比較累。任何決策都是在股東審視的眼光下。作為私有公司,操作靈活性就大很多。”
誠然,並不是每一個收到私有化要約的中概股都能退市。事實上,中國企業想要在美股市場私有化絕非易事。去年一整年,僅巨人網絡一家中概股完成了私有化退市。分眾傳媒從2012年8月宣布私有化,到2013年5月完成退市,耗費10個月時間。至今為止其借殼宏大新材回歸A股的路途依然荊棘滿布。據悉,不少中概股企業收到的非約束性私有化要約將可能面臨獨立特別委員會的審核,評估管理層的收購是否有損害小股東權益的嫌疑。退市再上市的整個過程可能耗費1年甚至更久的時間。
時間無疑是一大風險。J.Streicher董事總經理、紐交所交易員馬克•奧托(Mark Otto)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解釋:“從美國退市到回中國上市需要多長的時間呢?現在關於A股泡沫化的討論已經越來越多,不少分析認為可能在6個月內泡沫破滅。如果從退市到再上市的過程真需要花費1年的時間,那個時候A股能否牛市依舊?”
另一大風險則來自投資者的轉變。
馬克•奧托解釋說:“在美國絕大多數是機構投資者,而中國則以散戶為主。毫無疑問的,在A股上市面臨的股價波動更大。歸根到底,這是企業對長期趨勢的判斷。企業行為應基於長期考量,而非匆忙投入A股謀求股價飆漲。企業(管理層)應從股東和企業本身的長期利益來考慮。”
紅色資本來勢洶洶,台灣半導體業到底要不要開放陸資?對明年將上任的總統來說,這是一個現在就須具體回應的問題。 莎翁名言「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必須思考的問題。)」 紅色資本如紫光來襲,台灣半導體產業命脈──IC設計,到底要不要對陸資敞開大門?對總統候選人而言,這是一個現在必須明確表態的時刻。 我們承認,這確實是個難解議題。十一月二十三日,經濟部長鄧振中接受英國《金融時報》訪問時說:「政府正尋求解除中資投資IC設計行業的禁令。」 距離總統大選僅剩一個多月,看守內閣居然做出如此重大決策,本身就極具爭議性。偏偏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又閃電出手,大買矽品和南茂兩家封測大廠,還嗆政府:「看不出台灣相關部門不批准的理由!」 反對輿論延燒,包含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等三百多人展開反對連署,其中清華大學榮譽教授李家同更以「hostile takeover」 (有敵意的投資)來形容紫光。這導致經濟部又改口,一下子說三案要併案審查,一下子說要開公聽會討論,態度轉為保守。 科技業怕被突襲,又怕變購併孤兒但,台灣科技業者已經回不去了。力成、矽品、南茂已成為第一波賣家。業界除了擔心被突襲購併,更害怕當同業都被買走後,自己變成購併孤兒,可能會被邊緣化,失去翻身機會。這些隱憂,將造成後續的企業出售案件,有增無減。 現在,我們期許準總統必須有所行動:一、說出明確主張,而不是等當選之後。接下來,更多購併案將出現,矽品等公司的臨時股東會,將在明年一月舉辦。但現在,根據經濟部投審會執行秘書張銘斌預估,這些案子的審理,「結果可能在五、六月出爐,時機點有點尷尬(剛好在新總統上任時)。」 探討看守內閣的爭議已經無濟於事。 現在,準總統必須更明確表態,才能讓整個產業更清楚知道後續方向,而不是為了選票,將論述停留在灰色地帶。如蔡英文新聞稿所述,政府不要倉卒行事讓這個案子過關,「務必把社會疑慮釐清,」「沒有釐清前,不覺得有什麼開放的空間。」 但,什麼叫作疑慮?怎樣才算釐清?開放的標準是什麼?比起錯誤的政策,最可怕的是,朝令夕改的規則。 現在,把話說清楚,對整個科技業,甚至是台灣,是非常重要的事。據了解,蔡英文的智庫已針對這波購併潮做出討論。對於封測廠開放,有人主張,封測廠因為業務早都被客戶綁住,受制於人,紫光買封測業,「不准買好像很難。」但若是中資往上游的IC設計買,就有核心技術外流的疑慮,要開放比較困難。 台企若當賣家,要懂得自抬身價 但,這些論述都只是內部意見,從未搬上檯面。 現在,國際化購併列車已啟動,如果未來的新政府仍說不清楚自己的政見方向,只會導致廠商一面揣測新政府的心意,一面繼續一窩蜂衝刺合併案。到最後,如果所有合約,又因為政黨輪替而喊停,這造成的損失,不僅是股東與企業利益,還會賠上台灣的國際信用。 這個作為,需要勇敢承擔,就如同原本是歐洲乞丐,但今年翻身為歐元區成長最快的經濟體愛爾蘭,其翻身關鍵,在於謹守一個原則:維持政策一致性。 二、善用兩手策略。如同這次美光把華亞科買下市,以因應中國紫光的競爭般,台灣科技業的競爭力,在中國與美國眼中,仍屬珍寶。 我們就像是關鍵第三者般,誰買下我們,兩方勢力合併,就可以擁有話語權。如同展訊若跟聯發科合併,在全球3G晶片市場就有六成市占率,超越美國第一大通訊晶片廠高通。 準總統應該在這波全球購買潮中,與產業深層的對話,協助拉抬台灣的價值。適時扮黑臉是一個方法,可以讓中國大買家知道「我自有主張」,而不是任意開價。引進更多國際資金洽談則是另一個選擇,台灣既然賣相佳,自然要學會自抬身價。 現在是台灣的關鍵時刻,我們期待呼聲最高的準總統候選人,用勇氣與智慧,表現出應有的作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