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鏡頭底下》只做喜歡的事,一紅30年 超愛工作、永不滿足的偏執狂

2016-04-04  TCW




他是地產大亨,卻從伏特加賣到冰淇淋;他是摔角的愛好者,當過選美主席、節目主持人、開過賭場。億萬富翁很多,但涉獵如此之廣,舉世只有川普一人。

驅動他做如此多事的動力並非什麼高深哲理,只是簡單的理由──做喜歡的事。「單純的偏執」正是他能走紅數十年的關鍵。

川普是蘇格蘭移民後代,父親靠著為低收入戶蓋廉價公寓起家。從川普會走路起,父親就帶他去工地,回家路上,他還順便撿空瓶做資源回收。日後川普列出經商成功三要件,其中一條就是「從年輕時就開始工作,我就是這樣的。」鏡頭前川普語出驚人,他認為只是實話實說。小學二年級,他就給音樂老師下馬威,「音樂老師根本不懂什麼叫音樂,」為此他差點被學校開除。

「勇敢說出自己的想法」是他畢生習慣。有次,好友老婆打電話來訴苦,抱怨自己婚姻一塌糊塗,「妳幹麼和我說這個?我什麼忙也幫不上。」某次他的飯店請滾石樂團來表演,「我覺得這根本是一群愚昧透頂的傢伙。」他十三歲被父親送去軍校,培養出紀律。雖已身為億萬富翁,他仍每天早上六點起床,花一小時讀報,九點到辦公室,打五十至一百通電話,回家後又再打數十通電話。他無不良嗜好,「休長假、喝酒、吸毒,所有這些都有損紀律。」他的子女也和他一樣嚴以律己。

軍校畢業後,川普本想去南加大讀電影,「既然要上大學,乾脆上最好的,」於是他申請華頓商學院。他在華頓最大收穫是「我發現我的同學根本沒那麼了不起。」他稱華頓文憑在他眼裡沒什麼,但很多和他做生意的人,卻把它看得很重要,「這大學我念得很值得。」蓋低收入公寓的父親對成本錙銖必較,川普也是如此。若哪個廠商對他要價過高,哪怕只是五千或一萬美元,他也會向對方提出。有人曾勸川普不必計較這些小錢,「若哪天我不拿起電話,花二十五美分電話費留下一萬美元,我就等著破產了。」

熱中做秀

《紐時》負面報導當免費廣告

父親教他效率,母親教他引入矚目。

川普母親是蘇格蘭人,小時候某天她在電視看到英國女王加冕典禮,為此看了一整天。「她被那盛大華麗的場面吸引住了,」川普父親在旁不耐煩的踱來踱去,「天啊瑪麗(川普母親),把它關掉吧,他們不過是在做秀而已。」川普母親毫不理會,「我母親認為豪華氣派有時也是很重要的。」

他從母親處得到啟發,「多數人都喜歡那些最重要、最大、最氣派的東西。」所以他語出驚人,目的是「引起別人好奇心」。一九八五年他買下紐約西區地塊,當時沒人知道它。後來川普宣布要在此地蓋世界第二局樓,《紐約時報》將該消息放在頭版,許多人開始議論紛紛,讓該項目成功獲得關注。

川普不怕批評,因為被罵等於免費幫他做廣告。「在商言商,能經常上報總是利大於弊。」在他看來,與其花數萬美元在《紐約時報》版面登廣告,公眾也未必會看;但若《紐約時報》用負面語言報導他,「不但不用花我一毛錢,還能為我帶來超過數萬美元的效果。」

但川普不是只會做媒體宣傳,他能走紅三十年,源自他做生意的熱情。「我不是為了錢才做這些事,我做這些是因為我喜歡。」他喜歡做生意,「做生意就是我的藝術表現形式。」他視生意為作戰,「好的交易不是雙贏,而是你贏。」他喜歡在交易中打倒對手獲利,「這比做愛還爽。」

絕不吃虧

上六個法庭告政府,獲判勝訴

他一點虧也不吃。某次政府唯獨取消他的賦稅優惠,但其他開發商仍有,「我在六個不同的法庭控告他們。」雖然花一大筆錢,很多人也認為必輸無疑,「我卻覺得這官司打得很值得,」最後他贏了官司。

做生意讓他富可敵國,但他並非享樂派。在買下棕櫚灘有一百多個房間的豪宅後,「我沒去過幾次。」他的豪華遊艇「川普公主號」,「從來沒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當他擁有這台遊艇後,對華爾街投資大戶格林伯格(Alan Greenberg)說:「我想把它賣了,然後用這筆錢來建一艘比它大一倍遊艇。」他享受爭取過程,「這些激勵我為之奮鬥的資產,一旦擁有它,我就厭倦了。」

打高爾夫球是他極少數休閒活動,不過主要還是為了生意,「和生意夥伴打高爾夫很少是在浪費時間。」他憎恨宴會,稱穿著禮服參加晚宴是「最矯揉造作的事」,他的夜生活平淡無奇,「很多夜晚我寧可坐在床上看電視,轉到電影或體育頻道,而電話觸手可及。」

比起享樂,他更愛工作,「我實在太熱愛工作了,每天早上都迫不及待想去上班。」某次要從紐約去巴西觀察投資環境,他週五出發,以便週日趕回,「這樣週一還能回辦公室上班。」他離開辦公室時,「每天我都要打十通電話回去」「那些離開辦公室卻不每天打電話回去的經營者,必將遭遇不幸。」

即使樂在工作,他行程仍會刻意留下空檔,讓他有時間整理自己想法,「確保由我來掌握每一天,而不是被每一天主宰。」他引用英國作家塞繆爾.巴特勒(Samuel Buter)所說:「要成就偉大事業,一個人必須既勤奮又優閒。」

他不容許別人控制。有次要搭私人專機去棕櫚灘,一個陌生人在專機前迎接,川普問:「你是誰?」「我是您的駕駛,您的管理公司雇用了我。」這讓川普威到不快,「因為我不是一個好飛行員,所以掌握我命運的飛行員,一定要由我自己挑選。」他取消那次飛行,還控告那家管理公司安排一個他不熟悉的飛行員,後來贏得四十萬美元賠償。

川普也有失敗時,一九九〇年代初期房地產市場崩盤,他欠下幾十億美元債務,銀行整天跟在他屁股後面。

「我每天晚上都睡得很好。」他的秘訣是把壓力栘轉,「問題出在銀行而不是我身上,我有什麼好在乎的?」他不客氣的對一家銀行說:「我告訴過你不要把這筆錢貸給我,我告訴過你這筆交易不好,你們向我收的利息太高了。」他承認這樣說並不好,「但總比抱頭痛哭好。」銀行最後甚至怕川普反過來告他們,「問題總能找到解決辦法。」

他比別人更能撐。一九七四年他在紐約上西區買下濱河道川普廣場土地,〇八年工程才快完工。「為了它,我堅持了三十年。」有人問他為何永遠不滿足?「如果感到滿足,我就不是川普了。」

嚴管子女

不當富爸爸,兒女要享受就得工作

川普有五個子女,但他(她)們都沒有富二代浪蕩習性。川普見過許多富家子女,「他們都是被寵壞的䊵袴子弟,談起父母毫無敬意,認為自己財富理所當然。」他告誡孩子:「你享受的每一樣奢侈品,都是我努力工作的結果,若想分享回報,就須分擔工作。」他的子女都在集團工作,也在談生意。他不對孩子過度讚美,因為這會讓孩子以為天下無難事,當碰到不如意時就退縮不前,「退縮是一種習慣,很難改變。」他和家人親密,父親在世時,每天早上九點會從他辦公室打電話給川普,「我們每星期會這樣大約聊上十二次。」川普只有對家人才會展現出少見的情慼。他哥哥佛雷迪被要求繼承家業,但佛雷迪不是那塊料,做得非常痛苦,他曾一度去做最喜歡的事:開飛機,但小他八歲的川普有天對他說,「佛雷迪,你根本在浪費生命。」

背負家人壓力的佛雷迪開始酗酒,四十三歲就離開人世,「現在,我還是非常後悔。」川普說,「我那時還小,沒意識到我們全誤解他了。」佛雷迪教訓告訴他:開心生活才是最重要的,「我真希望我能早點認清這一點。」

自信過人

自認最好的參選顧問是「直覺」

川普家人在其他領域也頗有成就,他叔叔在川普父親金援下讀完物理博士,後在麻省理工學院當了四十年教授,還曾獲美國總統雷根頒發「國家科學獎章」。川普的姊姊瑪麗安讀法律,曾先後被總統雷根、柯林頓任命為聯邦法院法官。因此川普喜歡自誇家族基因優越。參選總統至今,他幾乎沒有顧問團,「我最好的顧問就是我的直覺。」

不過身為經商天才的他,做生意或許不須外人數。日後他若身為美國總統,仍只靠直覺嗎?若如此予智自雄,真正人才願意為他服務嗎?若手下不敢提逆耳忠言,只仰賴自己智慧與直覺,當總統後做出的決策品質會是如何?這恐怕將是川普上台最讓人關心的問題。

撰文者楊少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587

分答是在傳播知識還是滿足人們的窺私欲?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601/156220.shtml

分答是在傳播知識還是滿足人們的窺私欲?
三節課 三節課

分答是在傳播知識還是滿足人們的窺私欲?

分答這款“現象級”產品的背後,有很多值得探討和聊聊的地方。

2016年5月,如果要選擇一款月度最火的產品,分答應該當之無愧

這款經由果殼網旗下“在行”團隊開發出來的產品從5月中旬上線以來,已經持續在朋友圈火爆刷屏了2周以上。無論你想不想看到,很多人的朋友圈基本上已經被“分答”刷屏。

640.webp-(3)

而,在最近幾天內,它再一次大量登上了各種媒體、自媒體的頭條,原因則是王思聰來到了分答,且僅僅在花費近30分鐘回答了32個問題後,就已經賺走了近20萬元。

640.webp-(4)

這樣一款“現象級”產品的背後,有很多值得探討和聊聊的地方。

三節課的評論和內容向來都以技術路線分析為主。所以我們還是重點談技術,不談價值觀。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聊聊分答。

分答的產品設計與邏輯

分答這款產品其實不是純創新產品,應該說國外的tiptalk和wiselike都能找到一些分答的影子——當然知乎Live也有它們的影子。

但這並不是說分答做的不好,相反,在產品邏輯和運營策略上,分答表現出了很強的操盤功底,有很巧妙的設計,也依靠其產品上的自驅力做到了近一個月內“刷屏級”的效果。

從產品設計的核心邏輯來看,分答涉及到的用戶有三方:提問方、回答方、偷聽方。主要業務邏輯是:回答者設定一個自己接受提問的價格,提問者付費定向向某個回答者任意提問,回答者通過最高不超過60秒語音完成回答後,即獲得提問者之前支付的收入。

假如只到這一步,分答看起來跟此前的“值乎”並無太大區別。

然而,分答最有意思的一個產品機制,是下面這個:

自回答者完成了某個問題的回答開始,該答案可以被任何人花費1元進行偷聽,經由偷聽獲得的收入,將由問題的提問者與回答者共同平均分享。

60秒語音回答,提問回答皆可獲得收入,任意答案均可付費一元進行偷聽……這一系列產品機制讓分答這款產品看起來自驅動力十足,因為——

提問方可以賺錢,且真的很可能是:只要你提問到位,躺著都能賺錢。

舉例,有個姑娘問了王思聰下面這個問題,她花了3000塊。但是因為這個問題後來被13889個人偷聽,每個偷聽的人要花1塊錢,然後會有一半分給提問的人,一半會分給王思聰。

結果就是這個叫曾進的姑娘因為別人的偷聽賺回了6000多塊。提問的費用不僅被眾人分擔,而且還賺了一倍多。

640.webp-(5)

回答方獲得樂趣與收入,有人花錢問你問題,而你只要一個60秒的語音作為回答而已。同樣,這個回答完成後,你也有機會可以“躺著賺錢”了。

偷聽方則滿足了偷窺癖好,平時很難啟齒的問題,例如“王思聰你啪啪啪喜歡什麽姿勢?”這樣的問題有人幫你問好了,你只要花1塊錢聽一下就能小爽一把,又不會懷孕!

這當中,幾者間的關系是這樣的——

提問者因為有賺錢的動力,所以願意分享,而且沒有任何風險,因為回答者48小時沒回複錢會退還給提問者。

偷聽者總是會陷入“好奇害死貓”的遊戲中。

回答者看一幫人為了自己的60秒語音忙得不亦樂乎,自然也就樂得花枝亂顫。

所以說,作為一款產品,分答邏輯上不複雜,產品形體也不複雜,自運營潛力很高。

然而,也恰恰是這樣的機制,讓分答看起來有了一些糾結。

制造網紅or消費網紅or傳播知識?

按照姬十三(果殼網創始人兼CEO)的說法,從科學松鼠會到果殼到Mooc再到在行,他一直在走的,是一條“知識變現”之路。不出意外的話,分答誕生的初衷,應該不會偏離這條主線太遠。

在分答上,這樣“知識變現”的跡象,也是存在的。

例如,很多大夫包括知名的張羽醫生等,都通過在分答上的回答獲得了大量的偷聽與收入。

640.webp-(6)

640.webp-(7)

然而,毋庸置疑,從5月上線開始到現在能夠推動“分答”持續刷屏的,顯然不是這些醫生們的專業回答,而是下面這群人,開始一個接一個地出現在了分答,並逐次帶動了分答的關註熱度——

11

640.webp-(9)

上述這些人中的大部分會出現在“分答”中,不出意外,應該都屬於果殼和在行團隊刷臉所帶來的成果。

但是,看到上面這些名單的時候,你有沒有那麽一點點想起微博?

事實上,接下來你要看到的事情,確實也很像微博。

你會發現,當這群人出現在分答後,那些圍繞著他們被傳播最廣、偷聽最多的問題,往往是這樣的——

640.webp-(10)

640.webp-(11)

包括,王思聰所回答的問題中,目前被偷聽最多的問題,是一個問他“有什麽買不起”的問題,排第二第三的,則是問王思聰“如果讓女孩懷孕了怎麽辦”,“啪啪啪最喜歡什麽姿勢”的問題。

是的,你會發現:在分答這個產品生態中,用戶對於八卦娛樂消費名人網紅式信息的關註,要遠大於對嚴肅性知識的關註。

之所以如此,“60秒語音”的產品機制在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60秒,恰好是一個適合抖點內幕爆點八卦,但非常不適合嚴肅性深度知識分享的時間長度。

此外,“分答”的提問者共享分成機制,也促成了提問者會更願意去問出類似“啪啪啪更喜歡什麽姿勢”這樣一聽就“內含驚天猛料”的問題——這樣的問題,註定會被更多人偷聽,給自己帶來更多收入。

於是,在過去幾周的“分答”中,名人大V與各種粉絲、圍觀者們事實上是一同開啟了一場圍繞著各種爆料的狂歡。

但話說回來,這種名人娛樂八卦滿天飛的產品生態和內容氛圍,與微博實在太過相似。

如果分答起初就是奔著一款娛樂型產品去做的,這可能不是太大的問題,甚至絕對是好事。然而,無論是果殼還是在行,此前在做的事情都更偏“嚴肅性知識”,這就成了問題。

為什麽它會成為一個問題?請往下看。

“分答”面前最大的糾結

我們在上面已經提出了一個問題:分答到底是要制造消費網紅還是傳播知識?或者說,其作為一款問答分享產品,核心立意到底是提供輕娛樂輕社交還是輕知識輕C2C服務?

這個問題不界定清楚,會影響到分答的方方面面,從產品邏輯、運營策略到用戶認知。

按邏輯講,如果是輕娛樂制造網紅,產品和運營的核心應該是服務好回答者,讓他們爽,讓他們有影響力,讓他們被八卦被關註。

如果是傳播知識,則應該關註的是提問者,讓提問者能夠獲得價值感,答案的質量很重要,提問的問題也很重要。

但現在,在現有機制下,分答整個產品目前的核心,可能是偷聽者。

因為偷聽者越多,提問者賺的錢越多;偷聽者越多,提問者和回答者越覺得好玩,越覺得自己影響力大。

再具體點講,三者間的關系可能是這樣的——

偷聽者作為整個用戶生態中的核心,在好奇心、圍觀心理、追星等各種心態的驅動下,大量付費圍觀,在圍觀過程中也順帶實現了一部分“我偷窺到了某些別人不知道的東西”的小小滿足感。

提問者想賺錢,同時搭個便車刷下存在感。

回答者大都不是為了賺錢,但可以讓自己和粉絲換個方式互動,讓自己持續得到關註和曝光。

註意,這里的回答者未必非要大明星,身邊的達人和上司們也可以偶爾被消費一下的。但這並不能成為產品里的用戶常態,這款產品的核心常態,以目前看還是消費明星和話題榜首的人們。

以這個邏輯,現在的分答正在做的事情,可能既不是制造網紅也不是傳播知識,而更多是在消費已有的網紅們。

那麽問題來了——

我們都知道,對任何一款產品而言,其長期生命力的基礎,是面向核心用戶穩定、可持續的產品價值。然而,除了現在這種好玩、新奇的形式與產品機制之外,分答能向偷聽者們提供的可持續、穩定的價值預期是什麽?

明星、網紅們的八卦?那是微博已經幹得很順手了的事情。長期來看,分答如何能保證在這個點上做得比微博更好?僅僅只靠60秒語音的形式嗎?那假如微博也上了個一模一樣的產品機制呢?

同事的真心話?這個偶爾來一下尚可,天天玩也很無聊的,再說無秘都快掛了,如果是實名制的,只能呵呵。

此外,偷聽者們會一直在分答的產品生態中擁有旺盛的“偷窺欲”嗎?這也是個存疑的問題。

我們都知道,用戶的興奮點是會隨時轉移的。用戶在社交方向的興奮點往往就像天上的雲,瞬息萬變,不可預測。好玩、新奇可以成為拉新的好手段,但只有用戶建立穩定的價值預期才能形成留存。

總之,關於分答能夠提供給用戶的穩定預期是什麽,這個問題我沒有找到答案。

而假如,關於核心用戶是誰,以何種手段為他們提供何種穩定的價值預期的問題沒有被回答清楚,分答的將來就是一片模糊的。

或者說,如果這個問題沒有被回答清楚,分答看起來就更像是個運營驅動的營銷事件,還不太像一款嚴格意義上的產品。

其實,這一問題的背後,可能還隱藏著一個更深的糾結——

以我們對於果殼團隊和姬十三的了解,我們更願意相信“分答”的誕生,原本是一次奔著“知識傳播”而去有意為之的嘗試,然而它最終卻無心插柳的在“明星八卦娛樂”的領域結出了一些預料之外的成果。

可以想見的是,這樣的成果,一定會讓整個果殼和在行團隊都感到很驚喜——這是他們有史以來做出過的最具有病毒基因和增長最迅速的產品(目前的用戶數至少應已達數百萬級別),沒有之一。

假如此言如實,這其實會反過來推動已經跟“知識變現”死磕了很多年的姬十三要做出一個如下的選擇——是堅守住知識傳播的底線和大方向不動搖,然後繼續在如何變現的道路上糾結而漫長地探索下去?還是幹脆就不要死抱在一顆大樹上了,轉而投入更具備爆發力的的社交、娛樂領域當中去?

對姬十三和他的果殼團隊而言,這可能是一個不大不小的岔路口。如何選擇,可能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我傾向於相信他會選擇前者,但難保後者不會帶來更大的誘惑。

一些其它思考與猜測

 關於姬十三與果殼團隊

在科學松鼠會遇到了馬佳佳、王思聰,放在2005年,我們會覺得,這絕對不可能。

但現在,它真的發生了。

從這個角度來說,分答和其背後的整個果殼團隊都是值得尊重的,因為從果殼到在行,從在行到分答,這個產品的創業者們充滿了挑戰精神,不斷用新產品突破我們對果殼整個團隊的認知、對知識型社區的認知,這很難得。

我與十三見過幾次,跟在行、果殼中的很多人也多有交流,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團隊,骨子里流淌著某種創造性基因的那種。

毫無疑問,我們是欣賞他們的。

關於分答的一些猜測

拋開分答是否能成功,我們首先猜想的是,這樣一款產品的出現,倒是先可能會吸引來騰訊的投資TS,或者微博的投資TS。

然後,從產品本身的可能性來說,我的朋友小馬宋昨天正好也寫了一篇關於分答的文章,當中做了如下推論猜想——

2010年,美國出現了兩種問答社區,一種是以Quora為代表的嚴肅知識類問答社區,一種是以Formspring為代表的社交問答類社區。Formspring在2010年特別猛,在美國國內一年積累了2800萬註冊用戶,引起了當時FB的註意,後來FB也推出了一個類似的問答產品,但是依然難以阻擋Formspring的火爆。

今天看分答,我想起了當年的Formspring。如果我們把分答經營成一個付費的Formspring會如何?

分答不太可能像微信一樣,基於熟人社交,至少在初始階段難度太高,普通人之間的付費和公開提問很難產生模仿和跟隨效應。

但是我們可以這麽設想一個產品,已經有很多的KOL以及明星聚集在這個社區,既有鹿晗、TFBOYS、姚晨、王思聰、papi醬這樣的知名明星和網紅,也有張小龍、雷軍、程維、王興、羅振宇、李善友、李渺這樣的企業家或者學者,當然他們的前提是有知名度,中科院院士之類的可以排除。

我們可以想一想,如果鹿晗的問題是2000塊一個,那麽可能有個粉絲很願意花錢問問他怎麽挑女朋友,接著會不會有10萬個粉絲偷聽這個問題?我覺得很可能,甚至會有50萬粉絲偷聽。那麽鹿晗就不僅有可觀的收入,還能形成影響力。當然我相信,粉絲想了解鹿晗的個人方面的事會非常多,所以他永遠都有回答不完的問題,這給鹿晗持續上這個社區帶來了原因和動力。

同樣,如果張小龍在分答上出現,他的問題是200塊一個,那麽,有沒有人願意花錢問他,微信未來想做成什麽樣?有沒有人想知道張小龍喜歡看什麽書和電影?而張小龍為什麽要留在分答?因為他可以獲得用戶的想法。

在這里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分答推出另一個功能,叫做“我也想問”。比如有10萬人關註了張小龍,然後對張小龍的提問有300個問題,如果你不想花錢自己提問,但你可以花1塊錢對你想問的問題進行投票“我也想問”,這樣張小龍就會知道用戶最關註的問題是什麽,他可以優先回答排名最靠前的問題。那麽,張小龍有沒有理由留下來呢?

比如陳年最近在某脫口秀節目上說周傑倫是垃圾,你想不想問一下和菜頭對此事的看法呢?比如你想不想知道,天才小熊貓最喜歡哪個日本女優?比如你想不想問一下,木子美共睡過多少個大V?

當然,那些不知名的專業人士,似乎也可以回答一些高關註問題,比如我就偷聽過下面一個問題的回答,問題是問一位心理學博士的:

跟同事出差途中沖動出軌以後該怎麽共事?

從這個問題看,我覺得分答應該推出匿名功能。而目前羅振宇回答的問題中,有一半是關於他個人的傳言和黃段子的,真正的見解和知識反倒很少。所以大家更加關註娛樂化和八卦類的問題,這是人性所致。

所以,60秒的回答離社交比較近,離知識似乎更遠一些。我的判斷也就是,分答可能會成為一個以社交為主,知識問答為輔的問答社區。

我們現在看到,在分答,王思聰的關註度似乎更多,像王鷗這樣的演員關註者卻不多。我個人判斷應該跟王思聰的活躍度以及分答的種子用戶有關系,因為集中在互聯網創業圈。如果今後分答引入普通大眾,那麽公眾明星的號召力不可低估。這幾天發現,我夫人所在的金融圈已經有人在玩分答,所以分答的初期用戶獲取應該不是很困難。

當然在完成一個階段的用戶積累後(比如1000萬註冊用戶),普通人其實也可以用分答。那分答就會成為一個用戶通過回答問題完善塑造自我形象的社交軟件。用戶可以回答自己的個人喜好、習慣以及對某事的看法,這其實就是社交軟件本來可以做的,用戶可以在回答中完成自我畫像。

就像鸚鵡史航回答過的一個問題一樣。有人問史航,說你這樣的紅人為什麽會留在分答,賺的錢又沒有那麽多。史航的回答我已經記不太詳細了,大概意思是說希望保持和這個世界的聯系,以及與多種人進行溝通的樂趣。

最後,我還是要提一下Formspring,當年這個社區有一個功能叫做每日一問,就是系統會每天向所有人提一個熱門問題,在這個系統問題下,你可以看每個人的回答。如果有分答的人在看的話,這段話是寫給你們的產品團隊的。

如上這段表述中的大部分,我們均表示贊同,在此貼出,一並供你參考。

分答的火爆還能持續多久?

它是否會是又一款“曇花一現”式的產品?就目前的分答來看,它更像個遊戲,真人遊戲,真心話大冒險的遊戲。

而這個遊戲的運營,是不斷地開掛,不斷地增加副本,不斷地引入新的話題人物,再加上一點點此前大家從未見過的玩法引發了普遍的好奇,從而催生了它的熱潮。

但,現在你可以今天汪峰明天王思聰後天章子怡,可是當這些話題人物都已經全部完成了嘗鮮之後呢?

從目前史航、馬薇薇等人在分答上的關註度來看,初始時很高,然後逐漸走低是一個常態。也就是說,仍然有大量用戶是居於“獵奇”和“嘗鮮”的心理在關註和使用這款產品。

所以,一切仍然要回歸到那個核心問題來——到底你能提供給你的核心用戶們的那個“穩定的預期”是什麽?

至於分答是否也會如當年的開心網、足記等那樣曇花一現,我們認為有可能。

尤其是假如在3-4個月內,分答始終首尾難顧,仍然不能清晰回答那個他們到底想要面對什麽人,通過何種方式穩定持續地提供何種價值的問題的話。

果殼&知乎,分答&知乎live必有一戰?

就目前來看,分答與知乎live兩個產品的氣質和玩法大有不同,知乎Live更加理性,分答更加感性,即使都是做知識分享,用戶人群也不一樣。

在這兩款產品的層面上,想要發生直接戰爭不太容易。

但,假如知乎Live和分答紛紛都能走出一條自己的路,將來涉及到對於大V、名人資源們的爭奪,這個層面上的潛在沖突在一定程度上是必然存在的。

具體沖突會有多激烈,要看最終兩款產品的核心定位有多相似。這又回歸到了我們上面提到的到底是要消費網紅還是傳播知識的問題。就目前來看,知乎很堅定地守護著知識陣地,果殼和分答,則有一定搖擺。

無論如何,基於對“創新”基因和對果殼團隊的欣賞,我們都希望分答可以走出來一條符合自己氣質與調性的產品之路。

分答 果殼 產品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816

周鴻祎:企業要向郎平學習聚焦和永不滿足

8月21日,中國女排在里約奧運會以3-1逆轉戰勝塞爾維亞女排,時隔12年再次獲得奧運會冠軍,也為中國代表團拿到里約奧運會第26枚金牌。

作為當年的女排主力之一,從1981年中國女排首次奪得世界杯冠軍時起,郎平就成為了“女排精神”的化身。35年後的她再次執教國家隊,當年的“鐵榔頭”變成了“郎指導”,帶領中國女排在此次奧運會上再戰世界之巔。“打球已經完全不是我們自己個人的事情、個人的行為,而是國家大事,我自己都不屬於自己。”郎指導曾在自傳《激情歲月》中這樣寫道。女排是一面旗幟。女排的氣勢,振興了一個時代,她是80年代的象征。

在8月21日,360公司董事長周鴻祎通過“老周開講”向郎平及女排隊員們發出祝賀,同時也號召360公司要“學習郎平好榜樣”。

以下為文章原文:

首先,恭喜郎平指導和中國女排姑娘奪得里約奧運會金牌。

其實,我之前對郎平的印象還停留在三連冠上。1981年,中國女排奪得第3屆世界杯冠軍,郎平獲“優秀運動員獎”,這是中國女排首次獲得世界冠軍。郎平隨隊又先後獲得第9屆世界女排錦標賽冠軍和洛杉磯奧運會金牌,協助中國女排取得了三連冠。那時候,鐵榔頭的名字雖然很響。但不如女排精神來得響,女排不僅是三連冠,而且拿到了五連冠,感覺中國女排永遠是世界冠軍。

創業後因為工作太忙,時間少了,對中國女排和郎平的關註就少了,雖然也有郎平執教世界各個女排隊的新聞,但我印象里還是那個身高1米84、摸高3米17、跟孫晉芳一起捧著獎杯開心笑的郎平,直到前一段時間,里約奧運季來臨,360公司正好有機會簽約主教練郎平和運動員惠若琪作為360的品牌代言人。

簽約之前我查了一下郎平的經歷,我腦海里有兩個字促使我讓同事盡快簽約,這就是:聚焦。郎平1973年被選入北京工人體育館體校排球班,從十三歲開始一直到今天,四十多年的時間里只專心幹一件事:排球。從打排球,再到美國學習體育管理,再到執教排球隊,一輩子只幹排球這一件事。

我一直強調做產品做事情要聚焦,但到現實中,有時候我也會違背自己推崇的這個原則。多元化是人性的沖動,但從做企業的經驗來看,專註到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上,才會有不斷提升、持續進步的基礎。簽約郎平,是因為我覺得這樣的專註、聚焦的明星教練打出的成績一定不會太壞。然而,更可能是潛意識覺得郎平的聚焦、專註與我一直推崇做產品做事的原則不謀而合。

第二個給我深刻印象的,是郎平永遠不滿足,永遠學習。作為中國女排隊員時她就已經非常優秀,與美國名將海曼、古巴名將路易斯並稱為1980年代世界女排“三大主攻手”。光憑這一項,如果她呆在體制內,就能吃一輩子。但她不滿足,她要學習,到北京師範大學學習英語,到美國新墨西哥大學學習現代體育管理。她幹的不是低水平重複,這跟我們讀到的古文里“無他,唯手熟爾”的賣油翁絕對不是一回事。她是持續地在提升自己對戰術的認識、對競技體育的認識、對運動員的認識、對團隊管理的認識,甚至可以說,對自己的認識。

人都有惰性,都有利益算計,願意呆在自己熟悉的領域,呆在心理的“舒適區”,這導致大多數人永遠不會冒險去嘗試,永遠是低水平重複。但對有些人來說,仿佛天生就有逃離“舒適區”的基因,時刻準備進入“學習區”。這樣的人成了政治家、元帥、藝術大師、發明家、冒險家、企業家、體育大師,還有很多。

郎平每一次帶一支新隊伍,每一次沖擊賽事,每一場比賽,都是一次未知的挑戰。如果力有不逮,如果跌出預期,那無異於對她以往所積累的能力信譽的一次打擊。一個精於算計的人,早就見好就收了。但郎平時刻準備拋棄“舒適區”,進入“學習區”,願意接受未知挑戰。

我們的國家,我們的企業包括360多麽需要像郎平這樣聚焦的、學習的、鉆研的、思考的、堅韌的人。如果一個國家的各個行業不能產生很多這樣的人,國家就會死氣沈沈。如果企業的各個部門不能產生這樣的人,企業就會失敗。大到一個國家,中到一個企業,小到一個小組,到處都需要郎平這樣的人,因為只有這樣的人才會成為優秀的leader。一個團隊,少到幾個人,多到成千上萬人,如果是一個平庸的leader,根本不會有什麽凝聚力,註定是一盤散沙,什麽都做不成。

有人說郎平是中國女排的福將,隊伍青黃不接或者隊員水平欠佳,到了郎平手上也能妙手回春,短時間內能夠打出成績。其實,這正說明郎平是一個優秀的leader,她不僅是中國女排的福將,還是意大利隊、土耳其隊、美國隊的福將。

因為一個優秀的leader絕不是只傳授技術就能打贏,還需要把自己的個人願景,自己的創造力、情感、承諾與團隊的共同願景、使命和價值觀結合在一起,激發每個人的創造力、榮譽感,激發每個人潛意識的力量,這樣團隊的每個人才會激情投入,才有可能實現目標。

下一次我見到郎平,我最想問她三個問題:

第一,你的人生目標是什麽?

第二,你認為成功的標準是什麽?

第三,給你不斷接受挑戰的動力源自於哪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347

美的集團:要約收購庫卡關於美國反壟斷審查的交割條件已滿足

美的集團晚間公告稱,截至北京時間2016年8月27日,本次要約收購關於美國反壟斷審查的交割條件已獲得滿足。本次要約收購尚需通過歐盟、俄羅斯、巴西、墨西哥的反壟斷審查,以及美國外資投資委員會和國防貿易管制理事會審查,前述政府審批最遲需在2017年3月31日之前完成。

此前,2016年8月10日中國商務部反壟斷局審核通過了本次要約收購涉及的經營者集中審查事宜,允許本次要約收購實施。本次要約收購尚需通過歐盟、俄羅斯、巴西、墨西哥的反壟斷審查,以及美國外資投資委員會(CFIUS)和國防貿易管制理事會(DDTC)審查,前述政府審批最遲需在2017年3月31日之前完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541

上海企業招聘滿足率五年降七個百分點 國企降幅最大

現代企業之間的競爭,本質上是人力資源的競爭。企業的招聘需求能否及時得到滿足,不僅影響企業的運行效率,而且關系到企業的生存與發展。

近日,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就業促進中心發布《上海市企業招聘滿足率報告》(下稱《報告》),以隨機抽樣的方式選取3532家企業為樣本開展調查,研究分析上海市企業招聘需求的有效滿足情況。

《報告》顯示,2016年上半年上海企業平均招聘滿足率為83.3%,這意味著本市企業16.7%的招聘需求未能及時得到有效滿足。在所有類型的企業中,反映招聘員工比往年困難的企業約占53.3%,環比上升0.1個百分點,同比上升14.4個百分點,招聘困難已經是過半企業共同面臨的難題。

同時,《報告》也顯示,近年來上海市企業招聘滿足率呈現明顯下降的趨勢,2011年上半年上海企業招聘滿足率曾接近90%,與之相比,2016年上半年的滿足率降低了將近7個百分點。

《報告》分析認為,上海市人力資源市場的結構性矛盾較為突出,未來繼續下行的可能性較大。

究其原因,業內專家認為,主要是受到國際、國內經濟形勢和本市人口結構變化的影響。

一是隨著上海市產業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化,經濟增長開始從追求數量的增長轉向質量的提升,產業升級對於從業人員的知識、技能和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是由於受到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的影響,企業進一步提高員工薪資水平的空間受到擠壓,部分就業崗位對勞動者的吸引力有所下降;

三是上海市勞動年齡段人口逐年減少,勞動力有效供給不足,勞動者對於薪資待遇、工作環境的期望值則不斷提升,人崗匹配契合度的降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對企業招聘滿足率產生了影響。

中國企業聯合會副研究員馮立果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這里面存在的主要問題還是結構性就業矛盾,即市場化的人才需求和非市場化的人才供應之間的矛盾。現在大部分的用人單位采取了市場化的手段,即根據經濟、技術的發展形勢和企事業單位的發展需要,向社會招聘人才。但現行教育系統的人才供應總體上還是非市場化的,總體上來說還是計劃化的人才供應。

《報告》還列出了外資企業、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三大類型企業的滿足率。

其中,外資企業招聘滿足率最高,達86.4%;民營企業招聘滿足率為82.5%,近年來持續呈現上升趨勢,雖仍略低於總體水平,但兩者之間的差距明顯縮小;國有企業招聘滿足率為82.3%,環比下降4.5個百分點,同比下降4.1個百分點,下降幅度高於其它各類型企業。

業內人士分析指出,近年來民營企業發展迅猛,在管理上走出了家庭型、經驗型管理的小圈子,開始重用人才、重視現代化管理,合理設計薪酬體系,增強了企業的吸引力。

而國有企業招聘滿足率的大幅下降,除了受人力資源市場結構性矛盾加劇的影響以外,國有企業市場化招聘程度不高,市場供求雙方信息不對稱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有些招聘崗位薪資待遇、發展前景、工作環境都很有吸引力,招聘條件要求也並不苛刻,前來應聘的求職者卻不多,符合企業要求的求職者則更少,導致部分優質崗位資源長期閑置。

馮立果認為,總體上來說,外資企業和民營企業的招聘市場化程度比較高,更多追求人的才能,而非社會關系、學歷等。其中,民營企業更講求招聘的人員能否盡快為我所用,創造價值。而國有企業總體上來講招聘的市場化較低,在用人上會存在一些非才能性、非經濟性的要求,會存在講究社會關系等因素。

其實,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在推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上就提出,要深化企業內部管理人員能上能下、員工能進能出、收入能增能減的制度改革;國有企業要合理增加市場化選聘比例,合理確定並嚴格規範國有企業管理人員薪酬水平、職務待遇、職務消費、業務消費。

馮立果認為,國有企業招聘市場化的實現,難度不在於單個國有企業本身,而是一個制度性的問題,國有企業本身會有總體性平衡的要求。

“十八大以後出現的國有企業限薪、工資總額預算管理等,也可能會影響到國有企業招聘的滿足率,目前國有企業總體上處於人才流出較多的情形。特別是一些科技型的央企,比如航天、軍工、石油等領域的央企,在限薪的情況下,那些科學家、工程師收入下降,這些人有的自己出去創業,有的去了收入較高的民營企業和混合所有制企業。”馮立果補充道,現在國有企業總體上效益在下降,跟前幾年情況不大一樣了,這也是造成人才流失的一個原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026

充電樁建設提速 2020年可滿足百萬輛電動汽車

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7日發布的《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將加快充電設施建設,促進電動汽車發展,2020年充電設施將可滿足全國超過500萬輛電動汽車的充電需求。

“十三五”期間,我國將以用戶居住地停車位、單位停車場、公交及出租車場站等配建的專用充電設施為主體,以公共建築物停車場、社會公共停車場、臨時停車位等配建的公共充電設施為輔助,以獨立占地的城市快充站、換電站和高速公路服務區配建的城際快充站為補充,推動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體系加快建設。

2020年,我國將新增集中式充換電站超過1.2萬座,分散式充電樁超過480萬個,基本建成適度超前、車樁相隨、智能高效的充電基礎設施體系,滿足全國超過500萬輛電動汽車的充電需求。

此外,從節能減排、大氣治理的角度,根據規劃,將推進集中供熱,逐步替代燃煤小鍋爐,在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資源富集區,因地制宜發展風電供暖、太陽能光熱電聯供、生物質熱電聯產等新能源供熱應用。

規劃稱,到2020年,實現北方大中型以上城市熱電聯產集中供熱率達到60%以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520

2億老人數萬億市場卻沒能很好滿足

2億多60歲以上老年人的養老需求,推動著超過每年4萬億的市場容量,但這些需求卻沒能得到很好滿足。多個部門正在合力推進社會資源整合,以滿足老年人多層次的養老消費需求。

國家發改委、民政部、文化部、旅遊局等部門29日共同舉辦專題新聞發布會,國家發改委社會司副司長郝福慶在會上指出,要全面放開市場,讓更多的市場主體進入到養老服務的藍海。通過公平的競爭,提升質量,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

國務院辦公廳28日印發《關於進一步擴大旅遊文化體育健康養老教育培訓等領域消費的意見》(下稱《意見》),共提出了三個方面10大領域35項進一步擴大消費的政策措施,內容涉及文化、體育、養老消費等,其中,對於全面提升養老消費提出3項具體要求。

養老產業進入投資窗口期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養老的消費需求將持續快速增長。

目前,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已經達到了2.22億,占總人口的比重為16.1%。智研咨詢發布的預測數據顯示,到2030年,我國老年人口將達到3.71億,占總人口的25.3%;2050年將達到4.83億,占總人口的34.1%——屆時每三個人當中就有一個老年人。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4年養老服務業市場容量或已超過4萬億元,養老產業已經進入投資窗口期。2020年我國養老產業市場空間將達到7.7萬億元,到2030年將達到22.3萬億元,市場機會日益凸顯。

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胡遲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我國養老機構和設施嚴重供給不足,政府的公辦設施占主體,雖然價格較低,但門檻高,嚴重短缺,常有“排隊”現象。

郝福慶在上述新聞發布會上指出,要進一步清除市場障礙,降低準入門檻,讓各類市場主體充分發揮作用。

胡遲表示,民營資本大量進入養老市場可以緩解資源不足,讓老年人老有所養。相關鼓勵政策的出臺能夠降低民營資本的逐利性,在有一定利潤空間的前提下,使養老機構回歸到一定的公益屬性。

郝福慶同時表示,要貫徹落實好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問題導向,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豐富產品、提升質量、擴大養老服務的有效供給,把養老消費市場做大、做強、做精、做好。

他進一步解釋說,做強,即針對養老服務市場主體小而分散的問題,引導跨行業、跨區域的整合兼並,支持服務機構向著規模化、專業化、連鎖化、品牌化的方向發展;做精,是指利用現代的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可穿戴設備等,實現養老服務供需雙方有效對接,提供個性化、精細化、便利化的服務,能夠定點到位,精確到人;做好,是指政府在放管服方面提供有效的保障:一方面政府堅決簡政放權,市場能做好的放手讓市場去做,另一方面政府不缺位,要保障基本,兜住底線,加強監管,優化環境。

“比如說為居家社區機構的老年人提供一些助餐、助潔、助行、助浴、助醫等方面的服務,解決老年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為失能、失智的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康複護理等方面的服務,解除老年人家庭的後顧之憂。”郝福慶舉例說明如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為老人提供精準、便利的服務。

整合社會資源發展養老服務

胡遲認為,我國養老產業除了供給不足外,還存在與其他產業結合較少的問題。

“養老產業不是孤立的,應該與其他社會事業聯動,與旅遊、文化、互聯網等結合,讓老人生活有質量,在思想精神上跟上時代的步伐。智慧養老是養老產業發展的方向,讓老年人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胡遲表示。

我國智慧養老尚處在起步階段,信息技術與養老結合的產品效果尚不盡如人意。

第一財經記者搜索了蘋果應用商店中的相關產品,發現大部分App的功能都很相似:一鍵呼叫親人、電子圍欄、實時定位、心率監測、用藥提醒等,幾乎都是標配,然而下載量與龐大的老齡人口相比顯得寥寥。

已經73歲依然活躍在創業一線的於嶽亮向第一財經記者坦言,對於大多數老年人來講,互聯網的門檻是極高的。但許多做養老產品的開發者卻沒有清楚意識到這一點。許多老年人都根深蒂固地認為,但凡與互聯網相關的,安全性都差,圈套太多。大多數老人對此類產品心生畏懼。

由此可見,針對性強、安全可靠的養老服務產品依然缺乏。

《意見》提出,支持整合改造閑置社會資源發展養老服務機構,將城鎮中廢棄工廠、事業單位改制後騰出的辦公用房、轉型中的公辦培訓中心和療養院等,整合改造成養老服務設施。

與其相對應的《關於支持整合改造閑置社會資源發展養老服務的通知》及《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務的若幹意見》分別提出,鼓勵民間資本對企業的廠房、商業設施及其他可利用的社會資源進行整合和改造,用於養老服務。

民政部福利司副司長孟誌強在上述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將從三方面著力推動資源整合,改造養老服務設施。

首先,加強養老服務設施的規劃。按照“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的要求,結合老年人口的規模、養老服務的需求,合理確定養老服務設施的建設規劃,有效減少養老服務供需錯位的矛盾。

其次,和各級地方政府協調盤活存量土地和閑置資源,聯合開展城鄉現有的社會資源的調查整合和改造工作,將城鎮當中廢棄的廠房、醫院、事業單位改制以後騰出的辦公用房等改造成養老機構、社區居家養老設施用房等養老服務設施。

最後,優化審批程序,在閑置的社會資源轉換成養老服務設施審批過程當中盡量簡化審批程序,縮短審批時限,提供便利服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5407

陳琪:今後競爭將不限於行業內,而滿足FOR模型的產品能更快成長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220/160423.shtml

陳琪:今後競爭將不限於行業內,而滿足FOR模型的產品能更快成長
投資人說 投資人說

陳琪:今後競爭將不限於行業內,而滿足FOR模型的產品能更快成長

當公司增長到一定階段,在戰略上要非常清晰下一步應該怎麽增長,要非常大膽地往下面去找下一波的成長空間,而不是等遇到瓶頸了才開始做下一步。

本文由投資人說(微信ID:touzirenshuo)授權i黑馬發布。

在業內,陳琪先生是公認的對產品開發有著深刻理解和獨到見解的創業者,希望他總結的做產品的思維方法,能對你有所啟發。

1

蘑菇街的崛起

蘑菇街最早的狀態是一個導購平臺,沒有交易,用戶全部導流去了淘寶。我們把貨幣化的過程交給淘寶,畢竟沒有任何一個垂直的B2C或者C2B的服裝電商可以跟淘寶匹敵。然而,做電商導購本質上還是要受制於人。我在2012年底複盤的時候,問每一個高管:如果你是淘寶,你怎麽搞蘑菇街?

在2011年下半年,我們就決定開始轉型做獨立的電商平臺。依賴於「買手+數據分析」的方式,只是蘑菇街平臺前期的現實選擇,要進一步構建深度的、電商化的社交運營系統,則需要將更多情緒、情感、情趣、情懷的感性因素標簽化、數據化,在此基礎上形成應對的方法、程序……得出消費者洞察。

其實,很慶幸當時淘寶率先封殺了蘑菇街,導購畢竟只是一個輕工具,花費了很多精力來做比價、同款,想盡辦法提高用戶轉化率,但因為拿不到後端用戶行為的數據,路越走越窄,能做的事情越來越少。

但成為交易平臺,價值會更紮實,有各種數據沈澱下來,可以讓賣家賣得更好,買家買得更好,這就完成了從工具到平臺的價值升級。正是因為被封殺,我們比美麗說率先轉型。

從成立至今,蘑菇街幾乎每年都做一次大的轉型。產品形態一直在變化,但是業務模式的本質一直沒有發生變化,蘑菇街就是逛街的事兒。逛街是很社交性的,又很消費性的。

幾次轉型主要為了規模,只要發現有新的方法可以迅速擴張規模,就會大膽地沖上去,而不是抱殘守缺地守著以前的一點成績。這是值得很多創業者借鑒的:當公司增長到一定階段,在戰略上要非常清晰下一步應該怎麽增長,要非常大膽地往下面去找下一波的成長空間,而不是等遇到瓶頸了才開始做下一步

總結一下,蘑菇街的產品創新,一是根據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和叠代;二是根據市場和資源的變化迅速調整產品形態。現在,很多公司以為自己的轉型是在創新,其實是在走產品生命周期。

2

培養商家和選擇客戶

蘑菇街電商剛剛上線的時候,我們只有兩三百個商家,還都是小商家。我們的策略就是先把一些小商家服務起來,讓他們變成比較大的商家。一個小商家在你這里做的規模跟大商家一樣了,大家會看到在這個平臺上也能起來,就會想著到你這里來。

2014年上半年,蘑菇街運營團隊每周都會把商家進行排名,十個運營人員每個人手里都有一堆商家,每到周五就PK誰手里的商家客服的響應時間變快了,誰的發貨時間變快了,一個個的排出來。

最初很多商家都是夫妻店,等到下半年再去詢店的時候,很多商家都有團隊了,少的五六個人,多的十幾人。2015年,大商家基本上量就起來了。這時候,這些店主就要反過來滿足蘑菇街的要求:所有產品均包郵,將貨品寄到蘑菇街的庫房進行質檢。這是大而全的淘寶無暇去顧及的苦差事。

我們平臺上的退貨率很低,遠低於業內平均數值。但我打算再把退貨率提升上去,因為因為蘑菇街要成為一個快時尚渠道品牌,回歸到本質,女生買衣服是需要拿一大堆去試穿的,本質的需求並不會因為網購而更改

這套想法如果是放在淘寶平臺上,那些商家會恨不得和我拼命!所以我說小公司成長起來,與其說是顛覆式創新,我更喜歡叫破壞性習慣。

不但商家是要培養的,用戶也是一樣要篩選的。對於創業者來說,所謂現有主流人群,他們確實收入水平更高,消費能力更強。但直接跟你競爭的就是現在市場里邊最強大的一些公司,他們不是簡單的強大,而且也有各種各樣的手段。

如果要和這些公司競爭,你一定要把自己的命運和歷史綁在一塊兒。所以,我們和未來的主流人群站在一塊兒,我們很開心,我們的用戶都是90後。

曾經,蘑菇街上的人群叫非主流人群,他們消費的東西是非主流產品。實際上,很多創新公司都是從非主流人群、非主流消費開始發展的。今天的特斯拉,在汽車行業中一定是一個非主流人群消費的非主流產品,但我相信隨著電池容量和續航能力的增長,它一定會變成主流。創新產品常常是從非主流人群開始發展,慢慢發展到主流人群。

今天,我們面臨兩種選擇。一是我們直接去搶現在的主流人群。他們被現在主流的玩家在服務著;另外一條路,我們陪伴著現在的用戶成長為主流。最後我們選擇了後一條路,從新主流人群,到新主流趨勢。

3

爭奪用戶時間

現在發展到移動時代,產品滲透的環境也轉移到移動端。

重度用戶一天用手機大概四、五個小時,里面一半多是被微信給拿走的,平均下來每個用戶每天打開微信50多次。光在微信上一個用戶平均刷兩個小時,晚上回家再看個電影,又兩個小時沒了,剩下所有的APP就搶用戶一個小時的時間。也就是說任何兩個APP之間都是互相競爭的,競爭的是用戶的時間。

蘑菇街為什麽用戶量還是比較大的?看我的在線時長:蘑菇街APP的打開次數和時長數據是平均一個用戶18到20分鐘。也就是說,在剩下的一個小時里,蘑菇街搶走了1/3。

關於品類滲透問題,背後的邏輯是「誰高頻誰牛逼」。所以,一定要從人群更廣、品類消費頻次更高的方向殺過去。蘑菇街在選擇品類的時候非常簡單。對女孩子來說,衣服的頻次高爆了,就算不買,每天也要看好幾遍。

我們曾經做過一項研究:年輕的女生每16個月要換一部手機,那麽16個月後,會有多少用戶把你的APP裝回來?研究結果對小創業者來說不那麽樂觀: 絕大多數人不會在換手機的時候把非常垂直的APP裝回來,因為壟斷性APP正在覆蓋小的功能。這些APP由傳統意義上比較強的公司推出,他們的包容性和產品的豐富性正在迅速變化。比如,支付寶可以聊天,百度地圖可以訂外賣。

因此,接下來的競爭是所有APP之間的競爭,而不是簡單的同行業競爭。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唯有擴大規模。這個邏輯對於那些供應商或是供應鏈導向的並不重要,但如果是消費者導向的,我剛才講的內容就特別重要。你幹的品類到底是不是比較高頻的,比較普適的,能夠消耗掉大量用戶時間的?你消耗的越多就越沒有對手。

4

FOR模型

我判斷一個互聯網新產品時會用一個FOR模型,這個模型由三個特征組成:

第一個特征:碎片(Fragments)

這個產品中的主要內容,一定是碎片化的,而且碎片是同構的。比如Twitter把「一切事物」碎片為140個字、新浪微博把「一切事物」碎片為140個字+一張圖、Pinterest把「所有美好的事物」碎片為一張圖+一小段描述+一個URL、蘑菇街把「所有美好的女性商品」碎片為一張圖+一小段描述+一個商品購買地址(包括線上和線下)。

碎片的豐富性基本上決定了這個產品最終平臺化之後的基礎規模,所以我們可以很容易看到新浪微博的規模百分之百的要比蘑菇街大,因為它的碎片是「一切事物」,而蘑菇街只是「所有美好的女性商品」。定語越多,規模越小

第二個特征:組織(Organize)

為什麽要碎片?因為同構的碎片很容易以各種維度被組織。比如Twitter按時間線組織、Tumblr按標簽組織、蘑菇街按商品的天然品類組織。

這種組織一定是非常自由的,任何兩塊碎片,都有可能被組織到一起。組織的方式越自由,信息流動的速度越快,相應的也無法獲得沈澱

所以我們看到,因為時間線是最自由的組織形式,所以新浪微博的信息流轉最快,但信息很快過期;蘑菇街的組織形式受商品天然品類的邊界限制,所以流轉相對較慢,但是信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沈澱,挖掘出「最熱」的商品來引導有「從眾心理」的用戶。

第三個特征:再組織(Re-Organize)

當信息碎片按某種形式組織好之後,這樣的產品還會允許用戶用非常自由的手段重新組織信息碎片。

比如新浪微博的「轉發」功能,就是把別人的信息碎片重組到自己的時間線中;Tumblr的轉帖功能,可以把別人原創或收集好的碎片方便地組織到自己的建立的體系中;蘑菇街的「喜歡」功能,可以把別人分享的好商品,極快地收藏到自己的喜歡目錄中。再組織的本質作用是將有限的內容盡可能充分地重複利用,以此提高生產率。

打個比方,在不具備再組織能力的BBS體系中,一條信息(帖子)只能被10個人消費,但同樣的內容,在微博體系中就有可能平均被50個人消費,那麽同樣的生產成本(原創消息的人所花的時間)就帶來了更大的生產成果,也即更高的生產率。

所以,要讓「再組織」發揮作用,就必須要求用戶整體對內容的選擇能力很強,而且產品本身有通過「積累用戶利已行為得到利他結果的機制」。以上三個點組成了這個模型的基本框架,我把它叫做「FOR」模型。為什麽滿足FOR模型的產品有更高的概率獲得較快成長?原因有兩點:

1)生產率,上面已經提到,FOR產品比傳統的產品有更高的信息使用率,因此生產率更高。這是最本質的原因

2) 適合移動設備,因為內容小片,可以方便地在移動設備上瀏覽,而且自由的組織形式和再組織動作的輕量化,都很適合移動操作

前面都是總結,但這個總結很有可能一文不值,說不定它是類似「優秀短跑運動員都有兩條腿」這樣的總結。所以我再用這個模型來推論一種目前不存在的產品,以後我們可以再回過頭來看看這樣的產品有沒出現、有沒有高速增長,以此來驗證這個模型是不是靠譜。

我推論的這個產品是一個旅遊產品。

1)碎片。它的碎片是「一切在路上會碰到的東西」,比如一個景點、一個餐館、一個菜色、一家加油站等等,全部碎片化並同構為「一張圖片+一段描述+一個地理位置」。當然同構後的結構可能還要再複雜一點,比如可以多張圖片,但是這里作最簡的處理。

2)組織。可以按所謂「路線」或「攻略」來組織所有這些碎片。比如我做了一個杭州攻略,其中就可能有這些碎片「雷峰塔、西子國賓館、白堤、某外婆家的外婆炒蛋……」這些碎片可能按時間排,也可以按地理排。當我到杭州旅遊時,就可以用手機隨時調用我的攻略,指導出行,並隨時為每個碎片拍照或Check In。當我因為迷路錯過一個碎片,也沒關系,周邊的其它碎片會被推薦,隨意選一個接著玩吧。

3)再組織。當我遊玩回家,之前在遊玩過程中的Check In行為和拍照行為,就被系統自動整理為「遊記」,而另一個用戶可以簡單地Copy我的遊記,改動其中幾個碎片,成為他到杭州旅遊的「攻略」。如此一來,攻略 》 簽到 》 遊記 》攻略……就成了一個循環,信息被更充分地使用。

我相信這樣的旅遊產品會得到很多人喜歡的,你喜歡麽?

FOR模式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309

身心不滿足



難得放假,又是重讀舊書之時。自己有鋪癮,一部書,新鮮滾熱辣買回來,先看一次。然後,放它十年八載,看第二次。年齡、心態不同,通常得著的,又有點不一樣。

還記得那年,在東京當交流生,乙武洋匡紅遍整個日本。對,就是《五體不滿足的》作者。他天生沒有手腳,但樂天聰敏得不得了。大小傳媒爭相訪問他,他的陽光笑容和伶牙利齒,迷倒了三歲到八十歲的日本人,著作七個月賣了380萬部,連學校老師也以他為教材。

當年以龜速讀完日文原著,最欣賞他的幽默感。一個天生與別不同的人,看世界的角度也不一樣。今天重讀,覺得更有趣的,反而是乙武身邊人如何培養和教導他。

一個正常阿媽,得知剛出生兒子沒手沒腳,會有甚麼反應?放聲大哭?當場昏倒?乙武的媽媽竟然高呼:「好得意!」孩子被親人無條件接受,自能更自信更接受自己吧。

乙武要坐輪椅。小學老師高木看穿他的潛質,不想他一生困在殘障圈子中打滾。由小一起,已不准他用輪椅出入。加上乙武經常炫耀自己坐輪椅的身份,正好一挫他的銳氣。如此大膽的一個決定,有多少老師願意為了孩子去做?

沒有了輪椅,乙武行動較慢,怎麼辦?高木老師讓孩子共同商議上課規則,例如讓乙武有更多走動時間,或者難度較低的體育課。同學仔年紀小小,已明白甚麼叫作「共融」。

在悉心培育下,乙武後來名成利就,做過傳媒,出任過公職,結了婚並生了三個孩子,一度考慮參選參議員。令人唏噓的卻是,數月前乙武跟妻子協議正式離婚,原因是乙武先後跟多名女性發生婚外情。究竟,不滿足的,是五體,抑或心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697

上海無人駕駛地鐵亮相:可滿足24小時運營需求 年內試運行

1月9日上午,軌道交通8號線三期首列列車從南京由公路運輸至上海浦江鎮停車庫。8號線三期列車為四節編組列車,載客量約726人,采用世界最先進的無人駕駛技術(車頭無駕駛室),可滿足全天候不間斷的運營需求。

據上海發布微信公眾號消息, 8號線三期自沈杜公路站至匯臻路站,全長6.6公里,車站6座。線路配備先進的CityFlo 650信號系統,使用軌道交通行業無人駕駛系統的最高等級GOA4模式運營,降低行車間隔、實現高頻次的發車,在增大運能的同時能進一步減少旅客的候車時間。

據悉,此次8號線三期初期共購置11列車輛,列車將陸續抵滬進行調試,為2017年底試運營奠定基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135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