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環在線:上海地王淪為停車場 李華華

2008-08-04  AppleDaily

舊 年8月尾以天價44億人仔成交嘅上海地王──南京東路163號,拍賣成交接近1年,但家吓塊地仍然只係做緊停車場,仲未有迹象打樁起樓,唔通投得地王嘅蘇 寧環球錢多唔志在?塊地話晒每平方米樓面嘅地價去到6.69萬人仔,用嚟做車位好嘥啫。據《21世紀經濟報道》報道,原來蘇寧到家吓都仲未收番塊地,搞到 開工無期。記者引述蘇寧環球一名賣地時負責前期財務嘅內部人士話:「去年投下這塊地後,我們的土地出讓金(地價)已經按要求繳清。」但家陣喺交收環節上出 現咗啲問題,「老闆張桂平一直交涉這件事。」記者問過有關部門,但對方話唔知情,究竟當中發生啲乜嘢事,真係耐人尋味囉。咁都不特止,蘇寧仲可能面對另一 問題,塊上海地王屬地鐵上蓋,但地鐵未建成,地王規劃隨時要配合地鐵而改則,加上樓市幾時復蘇冇人知,第日地王出售攞唔攞得番成本,賺番合理回報都係問 題,真係唔知點收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1

75亿美元蛋糕切分,中企沦为看客?


http://www.21cbh.com/HTML/2010-6-11/1MMDAwMDE4MTg1MQ.html


物流行业竞争正向细分市场推进,而外资步步为营。

6月9日,德国邮政敦豪旗下的DHL宣布,将在中国的时装与成 衣物流产业加大投入,其位于上海松江区的时装与成衣物流中心,将在年底前建成。DHL预计,这个产业年产值将达到75亿美元。

无独有偶,在 德国证交所上市的物流企业——LOGWIN,同样在中国重兵布控时装物流业。LOGWIN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韦汉克(Henk E. Westerhoek)透露,该公司位于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的新保税仓库,同样以时装、零售业为主打,预计在7月1日正式启用。

跨国物流巨头 正成为中国高端物流市场的主角,而国有、民营物流企业要么沦为看客,要么成为外资的代理——这在时装物流业的表现愈发明显。

布局中国 奢侈品市场

时装物流业的快速增长,离不开时装与成衣行业本身的发展。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及国际商业观 察(BMI)的统计,中国国内成衣零售市场去年的规模为3050亿美元,到2014年,这个市场的发展将保持21%的年复合增长率。

中国仍 然是世界最大的纺织品和成衣出口国;同时,国内零售市场的发展也相当迅速。值得注目的是,中国正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奢侈品市场,中国社科院预计,未来五年 内,中国的奢侈品销售,将从去年底的94亿美元增长到146亿美元。

DHL全球货运物流北亚太区首席执行官梁启元说:“中国的时装与成衣市 场正在经历着根本性的转变,这从全球经济放缓之初就已经显现。”而物流行业将从这个转变中获得巨大利益。

全世界超过半数的时装与成衣产品在 北亚太区生产并出口,来自BMI和Global Insight的数据显示,在全球时装与成衣出口市场,北亚太区占航空货运出口量的66%,占海运出口量的54%。

DHL全球货运物流中国 区首席执行官黄国哲认为:“一些大品牌在回购和收购当地市场的零售商和销售渠道。零售业的扩张需要新的供应链模式配合,在中国建立配送中心显得十分必 要。”

自2009年起,DHL在亚太区范围内投资了6个时装与成衣物流中心,分别位于香港、越南、印度等地。按照DHL的最新计划,今年年 底前,还将在上海松江区的九亭建成一个新的时装与成衣物流中心,面积达到5000平米。

同样来自欧洲的物流巨头LOGWIN,也在加快时装 物流方面的布局。据该公司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韦汉克介绍,LOGWIN在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和宝山区已拥有两个仓库,新升级的高端保税仓库,同样位于外高桥保 税区,占地面积达2000平米,将在7月1日正式启用。

韦汉克声称,LOGWIN去年在中国的货运量增长了一倍,根据其2009年财 报,LOGWIN全球销售额为11.13亿欧元。在谈到LOGWIN和DHL的区别时,韦汉克认为,“DHL是一辆豪华大巴,可以满足庞大的客户量需求; 而LOGWIN更像是一辆宝马,有时间为客户量身定制解决方案。”

蛋糕如何切

物流市场的外资、 国资、民资竞争,是永恒的主题。仅从时装物流这个细分市场看,外资企业已占据高端,国内企业则有心无力。

韦汉克对本报分析说,外资物流企业 的一个重要优势,是遍布全球的物流网络。而中国企业仅仅在国内有网点分布。时装与成衣是一个全球分工明显的行业,尤其依赖物流配送的全球网络。

以 国有企业中外运集团为例,其营业额居国内货代行业之首。“中外运虽然在国内很大,但国际上的网络并不多。”LOGWIN华东区销售经理庞浩认为,中外运常 常代理外资企业的业务,彼此是一种合作关系。

DHL的梁启元则认为,时装行业有很多高端奢侈品,其物流配送有很高的保密要求,这是DHL优 势,也是国内企业短板。

而就民营企业而言,不仅缺乏全球的网络,其在物流IT系统的建设上,还停留在很初级的水平。

根据梁启 元的分析,中国时装与成衣市场的产品周期正越来越短,一年的购买季节从2-4次变成6-8次,而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大幅提升了二三线城市的市场规模。

这 些趋势扩大了中国时装物流行业的蛋糕,外资正占据越来越大的部分,而国资和民资的机会又在哪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79

門外有山寨大軍 門內又缺乏內容 中國電子書大王會淪為一代拳王?

2010-6-7  今周刊





中國十三億人消費市場,是劉迎建 可以意興風發的主要原因,但是風光的背後,這位中國新股王也有一代拳王的危機。

撰文‧林宸誼

今年我們要賣出一 百萬台電子書閱讀器!﹂台北電腦展第一天,一位帶著銀邊眼鏡的五十七歲中年男子,對媒體發下這樣的豪語,他就是中國電子書大王──漢王科技董事長劉迎建。 去年他不僅搶下中國超過七成的電子書閱讀器市場,公司二周前更一度登上中國股王寶座。

劉迎建不僅口氣大、做事也很狂,五月十八日漢王在北京 發表的新產品──平板電腦TouchPad,就直接鎖定全球熱銷的蘋果iPad,他甚至當場敲碎冰雕的蘋果,大動作挑戰蘋果執行長賈伯斯。

但 是風光背後,這家中國新股王也有一代拳王的危機。十五歲入伍當兵,靠著苦讀自學發明中國第一套漢字手寫辨識軟體挖到第一桶金。一九九三年,劉迎建創立漢王 科技,但初期投資項目高達四十三項,做出來的產品卻沒有幾項,幾乎可說是一場災難;直到二○○八年開始生產電子書閱讀器,命運才開始改觀。

漢 王去年能夠賣出二十六.六萬台閱讀器,創下人民幣五.八億元(約合新台幣二十七億元)營收,成功搶下中國七成以上的電子書市場,最關鍵的就是劉迎建把漢王 電子書當禮品賣。

去年底,中國中央電視台的黃金時段不斷出現「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電子書!」的疲勞轟炸廣告,搶攻中國的節慶禮品市 場,今年第一季果然創新高,賣出十八萬台閱讀器。

但是當禮品的短期操作,卻也限制了電子書的發展,Google台灣區總經理簡立峯就曾透過 Google搜尋量分析指出,電子書的搜尋熱度多半只在聖誕節前後才特別突出,這意味著多數消費者目前仍把閱讀器定位是一種「禮品」。在此之下,如何將電 子書從禮品市場擴展到一般消費市場,將是一大挑戰。

另外,看到漢王去年的好成績,中國業者紛紛搶進,連劉迎建自己也坦承,電子書的進入門檻 不高,今年至少會有五十家業者加入戰局,漢王的地位將受到嚴重挑戰。

中國創投界名人、奇虎董事長周鴻禕就指出,投資界最擔心的是各路山寨業 者加入後,將會把電子書閱讀器的終端市場價格迅速拉低,領先者廠商如漢王等恐怕不得不降價因應,毛利率將大幅降低。

電子書閱讀器並非革命性 產品,對照於亞馬遜Kindle的經驗,三十萬本的線上購買電子書才是致勝利器。據了解,目前「漢王書城」的電子書只有三萬本,有許多是沒有版權的古書, 藏書並不豐富。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副主任洪春暉指出,未來電子書閱讀器勝負將由內容決定;中國的盛大網路文學成立雲中圖書館、上海世紀創 榮與補教業者合作攻入教育市場,今年中國的內容提供商都有搶攻電子書閱讀器的大動作,漢王將腹背受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051

十位生技廠老闆給政府的建言 兩岸認證原地踏步 鑽石計畫勿淪為口號

2011-7-11  TWM





這是十位生技廠老闆的怒吼,他們受不了政府推動生技產業的龜速效率,也看不慣說要扶植,最後都只剩口號。他們提出建言,希望在全世界發展生技的同時,台灣不要是落後的那一個。

撰文‧賴筱凡

六 月中旬的午後,一場由生物產業發展協會舉辦的CEO高峰論壇,只見台灣神隆總經理馬海怡、五鼎生技董事長沈燕士等大老都到場。各家生技廠來的不是董事長就 是總經理,他們齊聚於此是想討論台灣生技的未來,甚至邀來行政院政務委員朱敬一,開啟產官對話,只是未來還沒有明確方向,卻先炮聲隆隆。

馬政府高舉推動生技產業發展的旗幟,一個孵了近兩年半的「鑽石計畫」才剛要啟動,為什麼這些生技大老滿腹疑問無人解?為什麼他們炮轟聲多於掌聲?

《今 周刊》針對台灣五十家生技上市、上櫃與興櫃公司董事長進行匿名問卷調查,其中十位生技廠董事長提出眾多建言,他們每個人都高度看好兩岸融冰後,台灣生技業 的發展契機,卻面對政府消極態度,而感到憂心。《今周刊》特此整理他們的問卷結果,一舉點出台灣生技產業所面臨的瓶頸與建言。

加速法規調整、行政配套

若談到大陸市場將是台灣生技廠最好的發展機會,應該不會有人否認。確實拿出數據來看,市調機構IMS Health預估,二○一五年大陸將成為全球第五大藥品市場,十二五規畫更明訂,大陸未來五年將投入百億人民幣扶植生技業,市場規模將突破千億人民幣。

既然大陸生技市場壯大是既定事實,但為何這十位生技廠老闆還是滿腹苦水?一位生技大廠董事長就直指,「生技ECFA大概是簽最快的一個產業,卻是執行力最慢的。」至今,兩岸醫藥相互認證還是八字沒一撇。

雖 然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幫忙緩頰,「相互認證不是那麼容易,很多細節都要慢慢談。」但生技業界發聲筒的生技中心董事長李鍾熙倒不這麼認為,「很多法規沒有調 整、行政系統沒有配套,廠商想去大陸發展,卻去不了。」某位新藥研發大廠董事長不諱言,「我們向(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TFDA)局長提要去大陸 做臨床,結果他卻是拜託我們不要去,因為他根本沒有人可以去幫我們查廠,TFDA改制很好,可是不能讓他一樣的人做好幾倍的事啊!」當歐、美生技大廠紛紛 前進大陸發展,擁有絕佳發展利基的台廠,卻只能眼看商機流失。

資源有限,聚焦是關鍵另外,在「鑽石計畫」逐步拍板定案後,多數生技業老闆認 同政策方向是對的,一家醫材廠董事長就直言,「過去台灣投注很多資源在電子產業,才有今日的『兩兆雙星(指半導體與面板)』,可是這些產業慢慢都進入成長 高原期,台灣國民所得要提升,就得朝生技、觀光等軟實力產業發展。」只是政策立意良好,執行力才是最大重點。

一件生技創投申請案,擱置半年 才定案,這樣的行政效率也讓一位保健食品廠老闆搖頭大嘆:「實際執行力與政策落差太大,不要太期望,過去二十年政府要扶植生技業,都沒成功了,要等這顆 『鑽石』飛起來,實在是難!」投注新藥研發,培育所謂的第二棒(將基礎研究成果導入產業界),在這些生技業老闆眼中是無可厚非,全因台灣市場太小,新藥研 發又有開發時間長、風險高等特性,「所以,風險高的工作,政府來做,這是我們當初設計『鑽石計畫』的初衷。」翁啟惠說。

不過,李鍾熙笑了 笑,他還是再搖頭,「『鑽石計畫』很好,可是太偏重某一個環節,整個生技業供應鏈裡,因為受限市場規模,台灣無法做的就是第三棒『臨床實驗』;可是第四棒 『藥品上市』,原料藥、醫材生產製造這塊,台廠還是有能力可以接回來的。」「鑽石計畫」慢慢磨,磨到現在這一刻,資源有限是必定的,「所以,重點是聚焦, 有領頭羊才能帶來供應鏈群聚。」一位生技廠董事長說。

台灣生技業也不是全無先天優勢,不少生技廠董事長都認為,台灣電子業有非常好的基礎,醫材又是高度醫、電整合的產品,如果能利用台灣電子業的經驗,結合生技應用,也是另一個機會。

以目前台灣生技廠多半是中小企業而言,規模不夠大難有共鳴效應,不要讓馬政府推行「鑽石起飛」計畫,最後只剩口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79

台灣省思篇》政策敵視 讓「節能減碳」淪為口號拒用核電 爭取電力解嚴!

2012-6-11 TWM




一位德國媽媽為了孩子的未來,改變了整個國家的能源政策;現在台灣也有一群媽媽,她們正努力與政府斡旋、向台電爭取,希望有一天台灣民眾也能夠遠離核電,有權選擇乾淨的再生能源||綠電,但台灣要邁向綠能幸福國度,鬆綁電業法令是必須跨出的第一步。

撰文‧張瀞文

五月下旬,我們在下著濛濛細雨的午後來到小宮有紀子(Yukiko Komiya)位於新北市新店山區的家中。有紀子前一天才剛從東京回到台灣,旅途的奔波並沒有讓她感到疲憊,因為這趟日本行,她看到朋友們共同購買的風力發電機已啟動發電,她的內心相當感動。

有紀子說,三一一之後,日本展開一連串電力改革,而日本東京電力公司從今年四月開始漲價一七%,這因而促使民營小型的電力公司(PPS)大受歡迎。

由於採用PPS所發的電,不僅節省電費還可以避免停電風險,目前她朋友位在東京的辦公大樓透過大家捐款方式,在東北秋田縣購買了一座風力發電機,現在這座 風力發電機的發電,可透過電力輸配提供這棟辦公大樓三成的電力,這三成的電力,剛好就是三一一之前日本核能發電所占的比重。

民眾自覺發電 欲爭取用電選擇權無期從小生長在日本的有紀子,原本曾在日本NHK電視台當記者,十一年前嫁到台灣來,成為道道地地的台灣媳婦。與先生一起養育兩個寶貝女 兒的她,在去年三一一之後,因為看到自己的家鄉因福島核災,付出了慘痛代價,因此開始思考,每天用的電從哪裡來?

三一一發生之前的有紀子,從來不會去關注自己在使用的電力是如何產生的;這一深入思考,讓有紀子驚覺到「我們竟然天天都用核電,天天製造核廢料,而且還無從選擇,只能被迫用核電!」有紀子對於自己在這方面的無知感到非常後悔,於是想要尋找解決的方法。

之後有紀子開始號召同一社區裡的媽媽們,一起發想如何購買不是核電的綠能,讓每個人都可以自由選擇,而不再是電力公司提供什麼給我們,我們就得接收什麼。

她說,「我很相信一個人的購買行為,可以改變生活,改變社會。」基於保護家園,堅持「可以選擇電的種類」的信念,讓這群媽媽願意與台電展開一連串的溝通與纏鬥。有紀子發起「瘋綠電行動聯盟」連署,要找回民眾用電的選擇權。

「瘋綠電行動聯盟」主張,民眾應有購買綠電的權利,他們認為政府不僅壟斷電力供應,且對於推動再生能源態度消極,同時暗中擁核,呼籲政府應該將「電力解嚴」。

有紀子說,這就像「媽媽願意多花一點錢購買有機食品,讓小孩吃得健康安心一樣」,若可以用綠電取代核電,或是取代對地球造成汙染的火力發電,相信大多數媽媽都願意多花一點錢,確保生活環境的乾淨與安全。

但是當媽媽們把「我要再生能源」的貼紙,貼到家裡的電表上後才發現,原來生長在台灣的我們,不僅沒有選擇使用哪一種電的權利,連想要多花點錢使用「綠電」,也沒有綠電可選擇!

既然買不到綠電,有紀子就與志同道合的媽媽們,積極在社區裡尋找適合裝設太陽能光電板的地點,試圖透過家裡屋頂或社區閒置空間,裝置太陽能設備發電,然後自己使用。

修法延宕、新法虛設 阻礙再生能源發展因社區裡適合裝置太陽能板的地方,及屋頂或是頂樓所有權是住戶共有,不能任意使用。有紀子說,台灣的規定對於民眾自行發展太陽能發電並不鼓勵,媽媽們原本規畫的綠電藍圖,還沒起步就困難重重!

所謂「綠電選擇權」,就是消費者自願每個月多付一些錢,要求電力公司增加供電中的再生能源比率。藉由使用者付費的原理,提高全國再生能源發電量,進而逐步達成廢核、減碳、環保的理想。這樣的概念在歐美國家已行之多年,但台灣目前「想多花一點錢買綠電也買不到」。

長期關心環境議題的台大大氣系教授徐光蓉表示,現在台灣電力市場再生能源比重不到一%,且台電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讓再生能源發展與台電之間存在著很深的衝突。

根據現行的《電業法》規定,不管是誰發的電,一律必須由台電買回,而台電是台灣電力市場的唯一買主,台電掌控了全台灣發電、輸電以及配電的所有資源。

由於台灣電力市場遲遲無法邁向自由化,而台電獨占電力市場的結果,就是台電一方面擔任產電的業者,主導上游的火力及核能發電,又掌控下游的輸電、配電。

但另一方面,在二○○九年通過的《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中,台電又被指定為再生能源的審核者,例如自家大樓如果要裝設太陽能板,得經過台電同意。

以一個電業的競爭者來審核再生能源的設置,徐光蓉認為,台電如此「球員兼裁判」的結果已可預見,國內再生能源發展將極為緩慢。

立委田秋堇也說,台灣的綠電,從申請、建廠、並聯、發電等程序處處受台電、經濟部的刁難,因此即使《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已通過近三年,卻始終未能有效提高再生能源的發電量。

台電獨占、政府顢頇 浪費自身大好條件為何讓台電獨大?阻礙電力市場自由化的《電業法》,曾於一九九五年第一次提出修正草案,經社會各界對此議題多所探討,後來卻在立法院裡一躺十多年,無人聞問。

一直到最近因台電經營績效不彰、年年大虧,還要漲價彌補虧損,「油電雙漲」搞得群情激憤,大家才又開始注意到,因為台電獨占電力市場數十年所產生的種種問題。於是輿論再次出現討論電力自由化、台電分拆的聲浪。

「由於台電掌控了上游到下游整個發電及輸配電的系統,等於是掌控了所有台灣的電力及能源資源。在這樣的大架構下,台電只會告訴你『核能最乾淨、便宜』,台電不分拆,《電業法》不修正,台灣整個能源及電力市場是不會有什麼重大及突破性改變的。」徐光蓉說。

同樣也是「瘋綠電行動聯盟」發起人、在玄奘大學任教的德籍教授葛祥林就說,在台灣想要發展再生能源的民間業者,因為所發的綠電,沒有優先上電網的權利,且 只能讓台電收購,無法自由買賣,最後也只能被迫接受台電低廉的收購價格。這些都讓整體台灣再生能源產業發展窒礙難行,而綠電產生的盈餘,無法回饋給發電廠 商或補助在地產業發展綠能,也導致台灣唯一的風力發電外商英華威,想退出耕耘多年的台灣市場。

葛祥林認為,台灣擁有相當好的風力發電條件,且是全球太陽能板製造大國,但太陽能板都外銷,不發展內需市場,非常可惜。縱使《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已經通 過,但在台灣卻沒有任何鼓勵民眾安裝太陽能板,以及鼓勵民眾使用綠能的措施,台電只會告訴民眾「綠電比較貴喔!」他感嘆道,科技、資金都不是最大的問題, 問題在執政者是否有決心真的要發展綠能。除了英華威對於政府發展再生能源的態度感到灰心,包括茂迪等多家國內太陽光電業者,也對於經濟部能源局長期忽略再 生能源的發展也表示相當失望!

太陽能電池上游材料廠商晶泰科技董事長林瑞陽就說,《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的立意正面,但卻缺乏具體的目標及有效實施方法。由於條例當中並沒有明訂再生能源的時程,因此失去約束力,也讓提振再生能源的美意僅流於紙上談兵。

另一方面,《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也受到核電的排擠,因為台電總是誤導民眾「核電最乾淨、便宜」,執政者及台電讓大多數民眾誤認核電是「安全」的「綠色能源」。

除了不合宜立法及核電排擠效應外,○九年風力及太陽能占總體發電比重不到一%,馬總統喊出二五年時,各種再生能源發電量占總發電量八%的目標太過保守。林 瑞陽認為,火力發電價格競爭以及早期再生能源技術不夠成熟,加上一般人以為綠能價格比較高,是台灣再生能源發電嚴重偏低的重要因素。

事實上,火力發電的過程中,二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硫及煤灰皆為排放物,這些都會增加台灣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不符合全球環保趨勢,理應受到嚴格控管。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監事趙家緯則認為,如果台灣可以有效減緩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導入課徵碳稅、能源稅概念,再生能源也可因碳稅開徵,取得價格上的相對優 勢。

至於外界始終對綠色電價有「一定會比較貴」的疑慮,立委田秋堇說,台電燃煤發電每度電成本一.八七元,天然氣三.五四元;台電向民間採購燃煤發電每度電一.八元,天然氣四元,風力每度電二元。台電以低於自己的發電價格購買電力與綠電,可說是讓民營業者補貼台電。

田秋堇再舉德國為例,綠電價格前年起即低於一般電價,綠電成本隨著技術發展只會越來越便宜。若把台電的負債成本,包括核電建造、核廢料處置的成本計算進去,兩者之間黃金交叉早已產生。

關鍵無他 苦等執政者的決心不管是日本媽媽有紀子,或是德國籍教授葛祥林都認為,綠電的發展,在科技、技術、價格、民眾接受度方面早已不是問題,關鍵其實就在執政者 是否有決心真的要發展綠能。環保團體認為,只要政府態度明確、積極獎勵、挹注資源,剛剛冒出來的綠能種苗,假以時日必能成為整片大森林。

《今周刊》主張,台灣要邁向綠能幸福國度,延宕十多年的電業自由化一定要跨出第一步,讓民眾有自由選擇電力的權利。在電業自由化後,我們要求電價必須合理 化,未來期待政府在政策上,寧可漲價讓綠能有更多發展空間,也不要因為補貼傳統石化及核能發電而漲價。另外,已通過的再生能源法令要確實執行,以新增貸款 或簡化申請流程方式,鼓勵民間使用綠能;否則若以現在政府推動的態度,以及法令鬆綁的狀況來看,不僅馬總統「節能減碳」將淪為口號,十年後台灣的綠能產業 恐怕仍是「夢一場」!

台灣綠能發展

嚴重落後國際

——2011年綠能占總能源比

國家 所占比率(%)

德國 12.2

中國 9.6

美國 6.0

印度 4.7

日本 3.1

韓國 1.4

台灣 0.41

資料來源:台電、德國統計台灣再生能源發電不到0.5%——2010年台灣能源供給結構 單位:%

能源種類 所占比率

太陽熱能 0.08

太陽光電及風力發電 0.07

核能發電 8.28

水力發電 0.28

天然氣 10.16

原油及石油產品 49.04

煤及煤產品 32.09

資料來源:能源局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無助國內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通過前後之國內再生能源設置情形年度 累計裝置容量(MW,百萬瓦) 年增率

(%) 年發電量

(千度) 所占比率

(%)

2009 3,146.2 — 8,193,748 —2010 3,300.3 4.9 9,196,767 12.24 2011 3,420.4 3 9,486,978 3.15 註:《再生能源發展條例》自2009年7月8日起施行。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能源統計月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51

內外價差每噸近4000元 棉花配額被指淪為尋租工具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8/2027501.html

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名譽會長杜鈺洲昨日在上海表示,中國的棉花體制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時候,由於實行棉花收儲和進口配額等因素的影響,中國棉花價格大幅高出國際市場,今年上半年影響中國紡織業出口創匯約100億美元。

杜鈺洲是在出席「2012紡織服裝高峰論壇」時做出上述表示的,他指出今年1~7月,全國紡織服裝業出口1374億美元,同比下降0.2%,這是新世紀以來首次出現。

一位企業界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目前國外棉花1噸含稅價格1.4萬元,國內棉花價格則為1.8萬元,中國紡織企業與其他國家的企業在競爭中處於劣勢,經營困難很大。

此前,中國最大的棉紡織企業魏橋紡織(02698.HK)發佈的半年報顯示,該公司今年上半年的收入約為人民幣77.1億元,較2011年同期下降 約4.0%;其母公司股東應佔淨利潤約為人民幣5400萬元,較2011年同期下降約90.1%。2012年上半年,該公司的毛利率約為5.4%,較 2011年同期下降約7.3個百分點。

魏橋集團對於業績的大幅下滑公開解釋是:「期內,中國國內棉花價格一直維持低位;同時,國際棉花價格大幅下滑,使得國際棉花價格大幅低於國內棉花價格,導致紡織品市場競爭壓力增大,中國棉紡織品價格提升難度較大,從而對本集團的整體盈利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

2011年,發改委等多個部門發佈《2011年度棉花臨時收儲預案》,確定以每噸19800元敞開收購棉花,市場受此影響,棉花價格止跌回升穩定在收儲價格線附近,但是國際市場棉花價格疲軟,遠低於國內棉花價格。另外,中國對棉花進口進行配額管理。

業內人士對此表示,中國進行棉花收儲和進口配額管理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如果不進行配額管理,國外棉花特別是美國、巴西等棉花的種植和收割都實現了機械化,棉花質量較高,成本較低,如果放開進口,中國棉花很難抵抗得住。

杜鈺洲認為,上述政策在執行過程中已經出現異化。以棉花進口配額為例,有資質的單位進口棉花,但是需要棉花的生產企業拿不到,或者拿到的很少,企業要拿到棉花進口配額,一噸配額要額外支付3000~4000元。

他進一步表示,這是瓜分企業利潤的不合理現象,侵犯了實體經濟的利益,給紡織企業造成很多困難。「沒有什麼理由可以否認,配額就是尋租體制」。

業內人士認為,棉花收儲、配額管理等造成國內棉花價格比國外高,其實最合理的做法是國家直接補貼給農民,而不是以收儲價格托市的形式干預市場價格, 讓紡織企業陷入被動,但是有關部門也有自己的難處,國內對農民進行直接補貼成本較高,給農民1元的直接補貼,付出的行政成本可能就要1元,因為有些地方可 能會剋扣補貼。

企業界人士對此表示擔心,如果國內外棉花價格差長期存在,紡織企業將被迫境外建廠,以美國南卡羅來納州為例,當地棉花的價格只有中國的2/3,這位人士說中國紡織企業有一天在美國建廠並非不可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715

盛大3年22高管離職 屢失機會淪為遊蕩者

http://www.21cbh.com/HTML/2012-11-2/5MNDE1XzU1Mzg5MA.html

陳天橋對平台夢戰略層面的執著與執行層面的遊蕩一直存在衝突。在這種衝突下,近三年盛大有22位高管離職。在這股離職潮背後,原本最有實力與騰訊、百度較量的盛大「帝國」屢失機會,並最終演變成仍在尋路的「遊蕩者」。

34個月22位高管離職

果殼電子CEO郭朝暉辭職,僅僅是近3年來盛大高管離職的冰山一角。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粗略統計的結果顯示,自2010年至2012年10月的34個月內,盛大系共有22位離職高管。

從時間上來看,2010年離職高管有2位,2011年達14位,2012年前10個月有6位;如果從類別來劃分,盛大旗下的遊戲類公司有6位高管離職,網站與科技類公司分別有3位,傳媒影視類公司高達10位,2009年盛大收購的酷6網,離職人數有8位;從職位來看,盛大旗下相關公司董事長、CEO或總裁級別的離職高管人數為11人,佔比50%,副總裁級別高管人數為8位,其餘級別高管人數為3人。

高管頻繁離職,折射的是陳天橋在戰略層面對平台的整體構想與執行層面的殘酷現實間的偏差。

以高管離職人數最多的酷6網為例,去年3月,酷6網創始人李善友辭去CEO職位;5月,酷6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裁員,裁員比例達20%。對此次裁員持抵制態度的時任酷6網副總裁郝志中後來炮轟說:「陳天橋根本聽不進意見,只要他認定的事,沒人能改變。」

最終陳天橋將自己的意志強行執行。不過此後,陷入內鬥的酷6在優酷、土豆等同行的步步緊逼下漸顯競爭疲態。易觀智庫數據顯示,2012年一季度,酷6已跌出中國網絡視頻市場綜合收入前十。

對此,易觀國際首席分析師李智認為,「之所以有這麼多高管離職,可能是公司的理念和產品變化太快,與他們初來時的設想不相符。」

平台夢再次遇阻

今年6月,久未露面的盛大集團董事長陳天橋現身盛大離職員工的聚會,重提那個熟悉又陌生的平台夢。陳天橋表示,盛大想成為一個平台,並且已經開始接近自己的想像:盛大內容三駕馬車(文學、視頻、遊戲)與拆分後的盛大在線(支付公司盛付通、云計算公司盛大云、盛大廣告)一起,構建起盛大「三橫三縱」架構。

同樣在6月,果殼電子推出盛大手機。陳天橋意欲通過電子書、手機等硬件終端,反向整合「三橫三縱」架構,從而在終端消費者與盛大系生意鏈條間搭建一個渠道,構建生態鏈的平台夢架構初現。

實際上,這種平台架構方式並不陌生:2005年,陳天橋推出盒子計劃,計劃通過電視終端整合盛大系,打造平台,可惜出師未捷身先死。

不過,陳天橋並沒有放棄平台夢。2010年,盛大推出電子書業務,被業界稱為「第二個盒子計劃」。平台構建思路未變,只是載體由之前的電視終端變成了電子書。如今,電子書業務已江河日下,從電子書業務身上接過平台夢的手機業務,目前也隨著果殼掌門人郭朝暉的離去陷入迷茫。

李智分析認為,陳天橋的平台夢一直以「網絡迪斯尼」自居,娛樂正是其支柱。這種定位與互聯網越來越生活化與工具化的大勢並不完全合拍。在移動互聯網大潮下,百度、騰訊、阿里巴巴等相繼推出了自己的移動互聯網戰略,並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但盛大依舊在搖擺,至今仍未有一款知名移動應用產品出爐。

李智認為,盛大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機會是盛大文學和盛大創新院,但是盛大文學因版權問題與百度的糾紛不斷,恰恰曝露出盛大沒有能力做入口的煩憂。「它作為內容提供商還有機會,但是在移動互聯網平台,已經沒有盛大的位置了。」

未來何去何從

盛大未來將何去何從?盛大集團高級副總裁兼新聞發言人張瑾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並未正面回答上述問題,「未來我們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是現在還不能透露。」

中國移動互聯網產業聯盟秘書長李易認為:「盛大攤子鋪得太大,當一個項目出現虧損或停滯時,不是面對現實解決問題,而是將眼光瞄準另一個項目。」他認為,盛大應該集中精力做好核心業務,而不是盲目擴張。「在這個行業,如果每一個業務都是老三的位置,可能就要反思是不是應該停下來做減法了。」

目前,盛大系鏈條中除文學業務外,多個子業務均退出了所處行業的一流陣營。即使是盛大系大本營的盛大遊戲,目前也已被騰訊、網易、暢遊擠出了行業前三的位置。更可怕的是,盛大遊戲的生存現狀仍在惡化中。該公司2012年第二季度財報數據顯示,公司淨營業收入同比下降14.4%,環比下降18.6%。

在多條戰線遭遇不順,陳天橋的平台夢正迎來嚴峻的考驗。盛大是誰,路在何方……各種疑問,仍然待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467

陸客遊台淪為三輸生意 三大解方 讓陸客商機人潮變錢潮

2012-11-12  TWM
 
 

 

面對陸客來台的龐大商機,台灣旅行社卻陷入低價搶團的惡性競爭,賠上國家形象、台灣旅遊業生機及陸客權益,兩岸政府恐怕要拿出魄力整頓,才能改變這三輸的局面。

撰文‧許瓊文、賴琬莉

這是一個奇特詭異的現象,打破了「人潮就是錢潮」的做生意定律。

二○○八年開放大陸旅客,每年來台人數遞增,今年更估計帶進逾二百萬人次、一千五百億元的商機,陸客來台要吃、要住、要消費,業者算盤怎麼撥,應該都是一盤賺錢的生意。

但四年下來,我們看到接陸客團的華曜旅行社倒閉、導遊要上街頭抗議、遊覽車老闆哀嘆賠錢,連搶賺鳳梨酥商機的老闆,也打算改做本地客人生意。至於陸客,就是從頭到尾的購物行程……。

這是台灣旅遊業的普遍現象,「陸客來得愈多,我們愈賺不到錢。」造成業者哀鴻遍野的源頭,其實就是「台灣旅行社低價搶客」造成的惡性循環,鳳凰旅遊董事長張金明就感嘆:「台灣旅行業者降價,賠錢做生意。」造成台灣旅行社賠錢做生意的源頭在於「供需失衡」。大陸辦理來台旅遊業務的「組團社」,由最初三十三家,雖然已陸續增加為二一六家;而台灣辦理接待陸客業務的「接待社」,卻已高達四○八家。在競爭者眾的情況下,只得低價搶客。

由觀光局出面

降低接待社數量

中華民國旅行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姚大光認為,「陸客團的接待社多得離譜,自然就會競爭。」但台灣是自由經濟市場,要業者自律太難。

台灣租車旅遊集團總經理徐浩源提出具體建議,他認為應由觀光局出面成立平台,然後按照今年各業者接陸客團量比率,決定明年接團量,並要求大陸旅行社出團前匯清團費到平台,再分配給台灣旅行社,採取配額統一管理;同時,每半年針對服務品質評鑑,增減各業者接團量。

立法委員羅淑蕾則認為,追根究柢必須將此問題納入兩岸談判的重點,由陸委會與海基會列入重大議題的議程中,進入協商,「要求對岸組團社,一定要付給台灣地接社至少每人每天六十美元的基本團費。」羅淑蕾說。

旅行業品質保障協會理事長,也是天海旅行社總經理曾盛海則建議,行政院修改︽大陸人士來台從事觀光活動許可辦法︾,與移民署達成協議,將「先付款」列入簽證送件標準,避免台灣接待社收不到錢的風險。

旅遊資訊透明

增加產品差異化

今年十月中,傳出中南部有黑道業者介入水果攤生意,坑殺大陸旅客;士林夜市賣出四顆要價近二千元的鳳梨釋迦給陸客。東南旅行社副總經理許永裕認為,相關單位應將團體旅遊相關行程、餐費、賣店商品等,公開定價,例如飯店分級制。

姚大光更提出政府立法,規定官方景點採取收費制度,可以有效達到市場分流。

「我們到九寨溝、北京故宮,都必須繳付高額門票,為什麼大陸人來台灣觀光,台北故宮很便宜,慈湖、中正紀念堂、太魯閣都不用收錢?」姚大光說。若政府能在各大旅遊景點收費,不僅能增加稅收,也會促使旅行社排行程時,因成本差距不大,更有意願選擇其他民間景點,如:小人國、九族文化村等,且達到總量管制,維護自然環境。

台北市導遊協會創會理事長林德仁則建議,觀光局應該與文化部資源整合,配合各縣市的節慶民俗活動,包裝台灣旅遊行程,讓陸客認識台灣的地方風貌與美景。

事實上,陸客來台殺低價的現況,過去也曾發生在國人赴泰旅遊的市場上。許永裕認為,開放自由行人數限制,讓市場可以有更多元的選擇,旅行社不一定只能做團客,也可以提供自由行行程,讓旅客有更多選擇。

回歸市場機制

提高自由行比率

觀光局業務組組長楊永盛表示,若以過去泰國觀光市場為前車之鑑,「最大關鍵在於兩地政府都願意積極管理自家業者。」換言之,他建議大陸有關單位應更加重視「低價團」的亂象。

楊永盛歸納兩地政府可從三點著手,第一是先從本地業者自律開始,雖然未能有效遏止,但政府呼籲購物店、餐廳、飯店業者,不要接受旅行社的賒帳,至少可稍微降低旅行社欠款、代墊過高的應收帳款的風險。第二,兩岸積極透過各種管道討論、研擬解決方法,建立資訊公開的平台,讓兩岸的旅遊資訊更加流通。

最後,觀光局對來台旅客,應更積極地投入宣導旅遊、消費的正確觀念,「業者就是抓住大陸剛開放觀光,陸客的旅遊經驗普遍不夠成熟。」楊永盛說,「一定會買,而且買很多」,成為旅行業者投機的機會財,透過更多宣導教育,讓市場盡快達到平衡狀態。

陸客來台商機確實漸漸在台灣發酵,兩岸相關單位應更重視制度上的缺失,盡可能讓市場回歸常態,產生正向循環,讓大陸人民來台旅遊有保障,台灣旅遊業者也能吃到陸客商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841

頂尖人才出逃 我淪為全球人才斷層最嚴重國家 亞洲人才競備賽 台灣已經墊底!

2012-11-26  TWM
 
 

 

我們擁有最便利的生活,最溫暖的人情味,但是人才卻一波一波往外走。

二○○八年後,出走不再是為了淘金,而是為了求生存。

人才的國安危機顯示,台灣十多年的經濟撞牆期終於要付出具體代價了。

撰文‧方德琳

過去,沒有天然資源的台灣,憑藉著人才在世界經濟舞台擁有一席之地。但是,這項優勢正在迅速消失。

台灣人才出走已非一朝一夕的事,但今年以來,情況更為惡化。因為從具體來看經濟指標,台灣經濟弱化已經到了「死亡交叉點」,其中以各國平均薪資來看最明顯。台灣平均薪資水準早就跟不上大陸,今年甚至被馬來西亞與印尼追過去。

根據美商韜睿惠悅企業管理顧問公司一份︽二○一二年亞太地區薪資福利︾報告,若以公司策略發展方面資深經理一職來看,最高是日本,新加坡薪資幾乎是台灣的兩倍,而北京為二七○萬新台幣年薪,上海二四五萬元,而台灣只有一八五萬元左右。在亞太地區只比得過菲律賓及越南。

台灣相對高薪的科技業,韜睿惠悅也發現,一二年台灣科技業的平均薪資也正式被大陸追過。之前,有人警告說,台灣即將菲律賓化,若以薪水指標來看,所言不差。

薪資只比菲律賓、越南高 早跟不上大陸但是,不要以為人才出走都是為了錢,其實除薪資之外,沒有舞台、看不到未來才是更嚴重的問題。台大商研所兼任教授魏啟林就直言,台灣經濟出大問題,「台灣的現狀是一流人才,二流經濟,沒有舞台給他們。」一位海外外商金融機構的高階經理人不諱言說,他起用一名大陸畢業生的年薪就是四萬人民幣,而這家仍在台灣有業務的外商,卻已經不再聘雇台灣畢業生。

這名高階經理人是台灣人,年約五十多歲,在台灣工作二十多年,最後當上跨國公司亞洲地區最高負責人,但「台灣下一代的金融人才,已經沒有這個機會了!」他斷言。

他認為,主要原因是台灣金融已經被管死,很多業務不能操作。「你想想看,我在香港的同事,一天要解決客戶四十個問題,他要想各種解決方案。台灣業務量本來就少,一天兩個問題,而且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人家的腦子在那裡是不斷被訓練、被刺激……,台灣沒有,幾年下來,你想他們會差距多大?」他替下一代金融人才惋惜,唯一的辦法也只能叫年輕人趕緊出去。

日本慶應義塾大學與新加坡國立大學聯合研究中心研究主任杜本麟,是五年級末段班的台灣人。他經常往返台灣,也有很多學術界朋友,以他的觀察,台灣研究人員素質一點都不差,但是制度與系統無法培育人。

十多年撞牆期終要付出代價以他自己來說,他主持的聯合研究中心擁有四十多位全職研究人員,來自全球十三個國家,他們研究多媒體與虛擬實境。杜本麟說:「我最近就接待了日本NEC、Toshiba、荷蘭科技官員、星際大戰導演喬治盧卡斯……等,這個平台國際交流的程度很高。」他們用豐富的研究資源與一流科技、娛樂公司跨界合作,魚幫水水幫魚,同時也催生出最先進的研究成果。

「但是台灣的國際交流活動比較低。這是平台系統的問題。」同樣研究素質的人,因平台資源不同,六年後研究成果就會有差距。

在移民人口較多的美加、新加坡等國的移民政策裡,有三種人才是各國極力爭取的精英:帶有各領域最先進技術的創新研發人才、企業的國際化管理人才以及專業的高端技術人才。不幸的是,台灣流失的正是這些攸關國家競爭力的人才。

十一月五日,在國立大學理工學院任教的陳教授,剛送兩位來訪的大陸友人上飛機。他們原本都在美國教書,其中一位已經被大陸挖角回去。臨行前,他們聊了許多美、中、台的學術近況,越聊陳教授語氣越沉重:「我實在感觸很多。」靜默一會後,他說:「如果不是因為家人,我也想去中國。」陳教授感慨,自己研究能力不差,但朋友在其他國家得到的研究資源,是他遠遠比不上的;看自己好友越走越前面,內心的焦慮讓他興起離開念頭。而他認識同領域的台灣教授,已有三位到香港,一位到新加坡。

去年,中研院院長翁啟惠發表「人才宣言」提到,這幾年台灣每年平均輸出二萬至三萬名白領人才到國外工作。翁啟惠之所以疾呼人才危機,就是因為中研院深切感受人才流失的威脅。過去五年,單單在人文科學領域,就有十七人被挖角到鄰近國家,其中以大陸為大宗。

至於技術人才,以大陸華星光電挖走台灣二百位面板人才最典型。魏啟林說:「華星光電就是台灣人培養起來的,很可惜。」尖端技術隨著人才被帶出去,又沒有新技術跟上,產業沒有競爭力,薪水就漲不上來。

更令人擔憂的是,再崩壞下去,將來台灣可能看病也成問題。這一波人才流失最指標性的危機,就是醫師居然也在出走中。

按理,醫師是最難跨國流動的職業,每個國家都有各自的證照與訓練制度,彼此間很少接軌,但台灣已經有人不在乎了。

台大雲林分院的急診主治醫師李皎豪,犧牲台灣主治醫師資歷,跑到新加坡從最基層醫師做起。這一換,他起碼要重新當四年住院醫師,跟著年輕人一起輪班過夜。

以前出去是二軍 現在一軍也得出走求存新光醫院急診醫學科主治醫師張志華說,想出走的醫師很多,但大家都還想帶著台灣資歷走。現在醫師都在觀察馬來西亞,因為他們已經開始承認馬來西亞籍的台灣醫師資歷。「我認識在台灣當醫師的馬來西亞僑生,就有超過十位已經回去。如果他們進一步承認台籍醫師資歷,到時候就完全擋不住!」張志華說。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一份世界各國移動人口調查報告顯示,台灣外流人口的高教育者比率最高,在調查的二百多個國家中,遙遙領先第二名的印度。台灣向鄰近國家大量輸出高端人才,速度沒有停歇,而且人力越趨向金字塔頂端。

台灣怎麼了?為什麼一個自由多元、人情濃厚的溫暖島嶼,留不住一波波出走的優秀人才。從○八年開始,台灣人才外移就發生本質的改變,近兩年又更加嚴重。一○四獵才派遣事業群資深副總經理晉麗明觀察,民間企業很早就有人到大陸工作,但是,早期去大陸多數是「二軍」。那時候,台灣生活環境好,經濟也不差,在公司擁有資源的「一軍」,誰會想去大陸?

「但是這五年,出去的都是一軍。」一軍本來就是國際化人才,台灣企業要靠他們走上國際,「現在這群人都走了!」企業已經沒有下一波競爭力的人才。像奇美電子液晶電視處前總處長陳立宜,被挖角到大陸華星光電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以前台商到海外打天下多半是要淘金,現在出走則是為了求生存。然而,十多年來,台灣經濟就已逐漸弱化,但為何是近五年,特別是這兩年情況急遽增強?晉麗明認為,有三項因素讓上班族突然變得很有危機感。

第一,裁員。

○八年全球危機、一一年歐債危機,都衝擊台灣。「不賺錢就裁員,賺錢的照樣趁機偷偷裁。」台灣上班族已無安全感。

第二,台灣經驗貶值。

當企業沒有競爭優勢時,台灣人才相對鄰國也就貶值。過去,台灣人才是靠三十年摸索一步一腳印培養出來的,但是大陸花十年就學走。現在,大陸要脫離製造代工朝國際化品牌企業走,「台灣有這方面附加價值的人才嗎?越來越少。」所謂的台灣經驗失去光彩,有危機感者只能自顧自趕快找生路。

晉麗明說:「很現實的是,現在去大陸,即使你的經驗在一級城市待不下去了,你還可以去二級城市,再沒辦法就去三級。大陸有一級到六級夠你換,讓你撐到退休。」但在台灣,工作能不能做到退休?是上班族內心很大的隱憂。

第三,企業不培育人才,看不到未來。

這十多年,台灣經濟沒有進入全球贏者圈。二十年前靠代工壓低成本的競爭模式,二十年後依然是如此。產業know-how被學走,但企業仍然不打算培養人才去研發創新。

台籍企業老闆只想找人力 不是找人才晉麗明身為獵人頭公司主管,感受很深。他說,幫企業找人才時,一開始老闆都很有氣魄地說,薪資福利無上限,找到對的人最重要。等到找到人選時,老闆就拜託他:「跟他說,請他共體時艱,薪水能不能降一點?」「人家都還不認識你,也不是你栽培多年的老員工,怎麼叫人家共體時艱?」晉麗明苦笑不已,而且這還是絕大多數台籍企業老闆的共同思惟。「他們只是想找人力,不是找人才。」去年底,馬英九把這「人才赤字」視為國安問題, 國科會主委朱敬一與政務委員管中閔也警告,照這樣下去,台灣將淪為三流國家,死狀甚慘。人才流失到底會對台灣產生什麼影響?美國人力資源公司萬寶華,針對企業徵才困難度進行調查,目前亞洲地區台灣企業徵才困難度僅次於日本。但未來幾年,台灣的情況還會不斷惡化;預估十年後,台灣人才斷層將是全球最嚴重的國家。

沒有人才,企業無法提升競爭力,更無力吸引人才,形成惡性循環。而台灣是依恃人才創造經濟奇蹟,一旦喪失人才,台灣也將難以翻身。人才出走是過去十年台灣經濟走下坡,溫水煮青蛙後最後呈現的總樣貌。要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恐怕台灣整體經濟思惟要再重新大翻轉。「從工研院、中研院研究人員出走,醫師外移,到民間企業的金融人才逃跑,這些領域的共通點都是被過度管制。」台大經濟系教授、曾在國安會議發表人才流失報告的陳添枝說。

政府不鬆綁法令 台灣永遠是一攤死水以大學教授薪資來看,齊頭式的平等,造成研究做得好與做不好的人都領一樣錢,優秀人才沒有做好的誘因。「管制下去,這個領域少了競爭,就失去成長的動能。」很不幸的,台灣這幾年經濟表現不好,經濟不好時就越退縮,管制保護就更多,「管來管去,現在已經是一攤死水。」陳添枝說。

台灣經濟體質需要中長期的調整,要重新找回人才還需要一點時間。「現階段可做的就是鬆綁限制,把台灣環境弄得更開放多元,才能重新攪動這攤死水。」陳添枝說。

黃韻如是台灣第一位在新加坡執業的醫師,她曾是台大婦產科主治醫師。她的例子正說明,優秀人才多需要彈性多元的空間。

○七年,黃韻如因緣際會到新加坡念博士後研究,兩年後面臨是否要回台灣的選擇。當時,她仔細比較兩邊的差異,最後選擇定居新加坡。

黃韻如分析,以新加坡十年以上資歷的主治醫師,在公家醫院的年薪約三十萬星元,折合約七百萬新台幣。台灣相同資歷醫師月薪約二十萬元,如果看病數增加可以再高一點,換算成年薪恐怕也只約三百萬元;且同樣工作十二小時,新加坡主治醫師的看診數約為台灣的二分之一。

青壯年被迫遠走他鄉 危機已然浮現新加坡醫療的勞動環境明顯優於台灣,但最終讓黃韻如選擇留在新加坡的關鍵因素,則是制度的彈性。原來,黃韻如想做卵巢癌研究,新加坡為了她特別提供「研究型醫師」的條件,讓她可以在相同薪資下將看診數降到二成,把時間挪出來做研究。

在台灣,醫師收入主要來自看診,看診量低薪水就少。新加坡則可以根據黃韻如的需求提供符合她的條件,這種待遇在台灣就很困難。「台灣應該想想,凡事都要齊頭式平等到底會得到什麼結果?」陳添枝問。如果台灣經濟走不出現在的困境,十年後還有誰留在台灣?

從生活條件看,台灣很適合居住過生活,我們有密度最高的超商,最便捷的生活機能,還有濃濃的人情味;但現在,很多青壯年都被迫遠走他鄉享受不到,他們多數人心裡都渴望再回到台灣。讓他們再回到這裡工作,讓他們有一條回家的路,這是這一代人應該認真面對的責任。

人才出走大陸 不再只考量薪水Q:請問您前往大陸工作的原因?(複選)

52.3% 市場潛力大

49.6% 增加工作歷練

42.7% 公司安排

26.3% 兩岸競爭先卡位

37.4% 薪資較優渥

26% 台灣工作機會少

19% 較國際化

資料來源:104人力銀行「2012年西進大陸求職意向調查」台灣人才短缺 全球最嚴重2012年亞洲國家企業徵才困難度,台灣僅次於日本

81%日本

47%台灣

37%新加坡

34%全球平均

23%中國

資料來源:美國人力資源公司萬寶華《2012年人才短缺調查全球結果》2021年 台灣人才斷層將超越日本

-1.5台灣

-1.4日本

-0.6新加坡

0.0中國

2.1印度

資料來源:美商韜睿惠悅企業管理顧問公司《全球人才2021調查研究》註:1. 此研究為韜睿惠悅與牛津經濟研究機構合作,考量各國人口趨勢、教育體系等多面向指標綜合預測結果。

2. 負值為人力短缺,數字越大,短缺情況越嚴重;正值為人力剩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263

淪為網絡試衣間,實體店該怎麼辦?

http://www.chuangyejia.com/archives/24352.html

在實體店看好商品的款式型號,回家轉投網店購買,既不用擔心號碼款式不合適,又可以享受相對便宜的價格,這個「線下選、線上買」的群體讓實體店頗為頭疼。如今,這個群體已經擴展到家具、家電、圖書等諸多領域。看似是佔小便宜,實則折射出實體店和網店之間對客源的爭奪戰。一些實體商家甚至感慨:「這生意沒法做了。」他們也絞盡腦汁開始反擊。

逛商場

手寫價簽蓋貨號 圖書穿上塑封套

日前,記者在來福士三層的collect point專賣店無意中發現,所有衣服的吊牌上都有一個手寫的價簽,不仔細看會誤以為是商品打折之後的價格,而實際上這些吊牌上都已經有打印好的價格,有些價簽上的手寫價格和打印的價格甚至完全一樣。記者仔細查看發現,秘密在於這些手寫價簽的位置,它們蓋住的正好是吊牌上印著貨號的條形碼。記者留意到,其中有一些手寫價簽有被人撕過又重新粘上的痕跡。還有消費者反映說,有的品牌直接用不干膠粘住貨號,甚至直接拿掉商品吊牌,感覺十分不方便。

類似的「不方便」也出現在書店,給書包上一層嚴嚴實實的塑料「外衣」,這一做法越來越流行,但讀者想瞭解一下書裡的內容卻變得非常困難。記者在鳳凰匯購物中心地下一層的書店看到,眼下熱賣的莫言的十幾種新書被擺在了顯著位置,但都無一例外被塑封了。一位讀者拿起一本塑封的圖書剛準備拆封,便被店員及時制止。店員給出的解釋是,很多書裡有光盤,塑封以後可以防止丟失。被制止的讀者則失望地告訴記者,看不到書裡的內容就沒有辦法判斷值不值得買,只好作罷,「包上塑料封套的書越來越多了。」

在另一些商家,消費者則能感受到導購「過分熱情」的服務。在北三環一家商場女裝專櫃工作的小吳告訴記者,按照公司的要求,客人試穿外套等不需要進試衣間的服裝時儘量「貼身跟隨」,顧客去結賬時也要寸步不離,「我聽說有的品牌要求導購必須把票據拿在自己手裡,陪著顧客排隊,直到輪到他才把票給顧客。」消費者王女士就有過這樣的經歷,有一次她獨自去某商場購物,進了試衣間後,導購不停地在外面詢問大小是否合適、需要不需要換顏色,「根本沒法集中精力試衣服,熱情得過頭了,試衣間也算是私密空間吧。」

「我們也沒辦法,很多人試完衣服感覺挺滿意,但一看價簽,直截了當地就說太貴,要去網上買。」昨天,銀座MALL歐時力店的一位導購一語道破了商家這些「不為顧客著想」做法的原因。她一臉無奈地告訴記者,前天下午接待了兩名結伴而來的年輕女顧客,試了七八件衣服,還問了很多細節問題,她跑前跑後忙活了半個多小時,但最後一件都沒買,「她們走了我還得把這些衣服都一件一件疊好,挺鬱悶的。」

這位導購抱怨說,有些顧客會試個沒完,有些顧客只看款式,對導購來說,後者就算是幫大忙了,「至少不用我們疊衣服。」對網上盛傳的拿掉吊牌和用不干膠粘上貨號的做法,她覺得現實中不太可能那麼做,因為入庫和銷售統計都要用到上面的貨號,如果真那樣做的話,連每晚的結賬盤點都得先把吊牌恢復原狀才可以。對於「過分熱情」的服務方式,這位導購表示可以理解,不停詢問是為了不讓顧客在試衣間搗鬼,陪同結賬是為了不讓顧客中途溜走,「如果顧客通過這些手段記住了商品的貨號,再去上網買就非常容易了。」她最後抱怨說:「我們工資挺低的,沒有銷量就沒有提成,長期下去,這生意都沒法做了。」

究原因

實店淪為試衣間 回家網上下訂單

實體商家之所以如此忌諱顧客查看貨號,是因為憑著這串數字,顧客就可以從網上尋找到售價更便宜的賣家。這種情況在服裝行業尤其突出,實體店也因此有了「網絡試衣間」的尷尬別稱。

「大概是三四年前吧,我讀大四要找工作了,需要買幾件像樣的衣服去面試。」如今已經在一家民營公司工作了好幾年的劉女士告訴記者,當時去商場轉了轉,發現價格實在不是一個大學生能承受的,「動不動就上千,我回來在淘寶上一查,一般能便宜一半左右。」工作以後,劉女士也經常到商場去試衣服,選好合適的款式號碼後回家網購。她指著身上的黑色長款羽絨服告訴記者,這件衣服在專賣店裡標價1999元,她在淘寶上1250元「收」的。

商場抄號、網上購買,既降低了尺寸不合適的風險,又享受了網購相對較低的價格,頗受一些消費者的青睞。記者逛了多家商場後,對商品的貨號並未留下深刻印象,基本是一串數字和字母的組合,似乎毫無規律可循,記憶起來難度很大。但劉女士卻頗有心得:「很多服裝品牌的貨號會用年份打頭,比如2012年的款就用112打頭,111代表的就是2011年的舊款,後面幾位數代表的是具體款號。」

在國瑞購物中心的無印良品專賣店,記者剛掏出手機打算給一件心儀的大衣拍照,立刻有店員走過來禮貌地告知:「對不起,我們店不讓拍照。」為了躲開導購的監控,劉女士的一些同道中人會選擇到試衣間等隱蔽的地方,用手機把貨號拍下來。「有些店會說不購物不能抄號,那就買雙襪子什麼的。」劉女士告訴記者,抄號也有策略,「可以用換顏色、換號碼等藉口把導購支開。」她告訴記者,實在不行的話,可以先讓導購開票,票據上肯定會有商品貨號,「專櫃和收銀不在一個地方,直接拿走票據導購也沒辦法。」

除了服裝,購物達人們還可以通過相同的辦法為家裡添置家電、圖書、家居用品等。在他們看來,到賣場裡打探家電的價格最省事兒,根本不用躲著藏著,因為家電品牌都會準備一些產品宣傳資料,可以大大方方地讓導購把價格和型號寫在上面,然後「回家考慮一下」。

做調查

店裡大衣價上千 網上半價不新鮮

一邊是千方百計「抄號」,一邊是想法設防製造障礙,商家和消費者如此步步緊逼地鬥法,網店的「魔力」真的有這麼大嗎?記者對此作了一番探訪。

昨日,記者在銀座MALL一層的歐時力專賣店隨機選取了一款夾棉外套大衣,吊牌上的價格為939元。導購告訴記者,目前此款大衣不參加任何優惠促銷活動。記者留意到,近千元的價格讓一些消費者望而卻步,留戀地看了幾眼就放棄了。然而,在代購開出的價目表上,這款大衣的報價至少便宜了一半。在淘寶網輸入「歐時力」和它的貨號1124302900進行搜索,出現了238個相關商品,僅從圖片判斷,全部和記者在專櫃看到的一模一樣。其中,歐時力官方旗艦店的報價和實體店相同,其他賣家中報價610元以上的商品有108個,近一個月內的成交量僅為4筆。在這238個商品中,報價最低的僅為135元,大多數報價在500至600元,大部分人選擇購買的是這個價格區間的商品。

而圖書的價格顯得更為透明。記者從卓越亞馬遜購買了目前暢銷的《大故宮》等6本書,總共花了111.9元,隔天送貨上門,而且滿足了商家的免費送貨條件,沒有再支付額外的送貨費用。在這些書的各自頁面上,商家都提供了「在線試讀」功能,可以看到書的封面、目錄、版權頁、封底等信息,還提供了8頁的正文節選。通過試讀,記者初步瞭解到了書的一些情況。記者算了一下,如果在實體店購買這些書,基本是按照書上標註的原價,總共需要205.6元,網購的價格相當於打了5.4折。由於工作需要,大學教師王女士每個月都會購買一些新書,日積月累,她開始為這筆開支心疼了,「後來網上書城開始多了起來,除了個別書因為專業性太強發行量小之外,基本上都能找到,新書一般最貴也能打七折。」王女士告訴記者,在書店翻翻就知道這本書該不該買,記下書名和出版社,回家就上網下單,「送貨快,包裝好,裝在規整的紙箱裡,不管颳風下雨都送到家門口,最重要的是省錢了。」

家居用品也是如此。家住朝陽區的董小姐家裡剛裝修完,需要購置大量的收納用品,包括塑料抽屜櫃、藤編筐和放在櫥櫃抽屜裡的分隔籃等等。「這些東西在超市裡貴了去了,個頭不大的一個竹筐要65元,我在網上買的才30元,店家還包郵。」董小姐上週幾乎天天逛超市,看中了什麼收納用品,先把牌子和價格抄下來,回家確認尺寸後網購。她告訴記者,買得最成功的是一套六層抽屜式整理櫃,價格是206元,「這個櫃子我在超市裡看賣339元。」她比較得意的「作品」還有一塊「大達」牌長條形地墊,店裡賣49元,網店裡最低價才28元。

談觀點

實店價格該調整 消費體驗須提升

多跑幾步路,就能省錢,所以對價格敏感但對時間成本不看重的中低消費群體對「抄號」非常熱衷。「抄號族」的出現,折射出了電商的發展優勢和實體商業的無奈。一種觀點認為,這說明商場確實該適當降價。著名互聯網分析師、正望諮詢總裁呂伯望表示,理論上,「抄號族」對實體店不太公平,他們只看不買,這樣實體店就成為了「展覽廳」和「試衣間」。但是,這也說明實體店需要在價格上做適當調整,吸引消費者。

提升服務水平

儘管電商來勢洶洶,但業內專家普遍認為,實體商業並非無路可走,提升購物體驗是把消費者拉回商場的有效方式之一。在商業專家黃華軍看來,防範「抄號族」的措施都不能治本。「有的消費者願意先跑去商場抄號,再回家上網下單,可見他們比較在乎差價,對來回商場的時間成本卻看得不重,理論上他們不是高收入者,購買的是中低檔服裝。事實上,除了價格,購物體驗也是消費者作出決策的重要依據。套頭衫上網買不要緊,因為套頭衫標準統一、價位較低。但如果要買中高端品牌的西服、襯衫,恐怕就得親自到店裡去試穿甚至定做了。這不僅限於高端品牌,稍微上點檔次的服裝都是如此。服務水平帶來的購物體驗,是實體店與網店的主要不同。」

做足消費體驗

中國購物中心產業資訊中心主任郭增利認為,電商很難取代實體商業,尤其是購物中心,最主要的理由就是購物中心提供給消費者的體驗和個性化。「目前消費趨勢中出現了網絡化趨勢,對於實體商業而言,應當加強消費過程的體驗性和服務的針對性。在購物中心,消費者可以感受來自不同國家的品牌、流行時尚與經典商品的協調、零售服務與其他服務結合的多樣化構成、多樣性的價位選擇與豐富的品牌組合等等。」郭增利認為,在電商的強勢圍攻下,「做足體驗」可以說是購物中心的發力點,具體做法包括:在業態上增加對客群特徵的服務型業態;打造建築亮點、提升購物的環境品質,引導客群的生活方式等。

郭增利告訴記者,按照中國目前的數據,購物中心在整個社會銷售中的比例在7%左右,上海現在達到13%,從這個角度來看,佔比高於電商。「物流成本的居高不下,對電商下一步的發展也會形成一些阻力和障礙。」不過郭增利同時認為,實體商業尤其是購物中心應該感謝電商,「它們給購物中心開發降了溫,購物中心的階段性過剩是不容迴避的。」

試調整

自開網店迎挑戰 多元經營求生存

購物中心:提供多元化業態

在提升消費者購物體驗方面,郭增利以去年6月開始調整升級的悠唐購物中心舉例,這家購物中心將定位調整成為「都市白領」一站式購物娛樂體驗,並根據主題定位和客群實際消費需求調整業態和品牌組合,強調體驗性和互動性。悠唐購物中心總經理羅松向記者介紹說,調整後的新悠唐不光是賣商品,還增加了為城市白領提供各類服務的多元化業態,滿足衣、食、住、行、學、玩等全方位的消費需求,如精品超市、瑜伽健身、美容SPA(樂天超市、屈臣氏、佩霖國際自然養生會所、法國安傑瑪國際SPA會所、佳麗美甲)、瘋狂鋼琴、證件快照等,用豐富多元的業態進一步強化了購物的體驗性。

百貨:開設自己的網上商城

相對於購物中心業態來說,百貨感受到的來自電商的衝擊更為迅猛和直接。記者注意到,多家百貨店已紛紛「觸網」,用「打入敵人內部」的方式來迎接挑戰。西單商場、當代商城、上品折扣、新世界百貨、王府井百貨等都已經開設了自主運營的網上商城。

品牌:推「網絡專供」款

「這衣服太貴,我還是上網買吧。」昨晚在東三環富力百貨的某女裝專櫃,白領小劉的話立刻被促銷員的「貼心提示」噎住了:「那您要等春天了,我們品牌當季新款三個月內不會在網上銷售的。」據瞭解,一些生產廠商禁止代理商在網店裡銷售新款,如果發現將會重罰。記者在網絡上搜索發現,思加圖、ZARA、only、天美意等熱門代購品牌都已經開設了網絡旗艦店,雖然有新款商品,但價格和專櫃一模一樣,優衣庫、GAP、forever21等國際知名品牌實行的都是線上線下價格統一的策略。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已經有一些品牌針對網購人群推出了「專供」商品,如內衣品牌愛慕的網站專供「心愛」品牌,定價僅僅是主力品牌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美特斯邦威線上專供品牌AMPM款式更潮,價格卻比實體店便宜;就連國貨護膚品牌「百雀羚」都推出了網絡專供產品。

書店:增加購書體驗

在網上書店價格優勢越來越大的壓迫下,實體書店更多地強調特色和服務,細分市場,做足體驗。藏身於建外SOHO寫字樓裡的蒲蒲蘭繪本館可謂「袖珍」,只有幾十平方米的面積佈置得童趣盎然。絨毯做成的「彩虹」把書店分割成若干個相對獨立的空間,書架上按年齡擺放著各種兒童繪本。孩子們可以從窄窄的樓梯爬到圓形窗檯上安靜地讀書,也可以在兩平方米的圓形凹地上聽大人講故事。從2006 年開業以來,這家以0至10歲兒童為顧客群的書店始終在年輕父母中保持著很高的知名度。記者在店裡看到,不少父母帶著孩子來買書時並不知道該買什麼,而是帶著很多問題,例如「兩歲的孩子該看什麼書」、「我們家孩子不愛吃飯」、「愛發脾氣怎麼辦」等等,店員會根據讀者的需求推薦相應的繪本。

「從上小學開始一直就是在書店裡面買書,早已經形成習慣了,有段時間不來就覺得少了點什麼。」昨天下午,劉先生帶著10歲大的兒子在王府井書店逛了大半天,帶著孩子一起感受文化的熏陶。「我上大學時,有時週末就在這兒坐一天,有的書很貴,就下周再來接著看,便宜的才買回去看。」在劉先生看來,書店帶給他的溫馨記憶一輩子也不可能抹去。營銷專家認為,在這種情感的維繫下,實體書店除了提供較為齊全的圖書以外,更應有創意地經營自己的書店,強化讀者置身其中的購書體驗,如提供個性化的推薦書目,在加強視覺體驗的同時可以增加更深層次的心理體驗。據瞭解,在國外的一些書店,店員會手寫出自己讀某本書的感受,當讀者拿到這本書時可以瞭解書的大概內容並增加親切感。

新聞鏈接

抄號族進實體店主要是問價

市場調查公司ClickIQ2012年2月發佈了一份調查報告,這份報告是對911名美國用戶的線上調研得出的,其中三分之二為女性,平均年齡為49.2歲。

價格是抄號族在線下零售店獲得的最首要信息,為86.9%,將近7/10的人研究產品功能信息,51.2%的人是為了瞭解是否有貨,44.7%的人瞭解產品的樣式。儘管超過一半的人將價格稱為線上購買的首要因素,但只有1/4的人稱他們去瞭解了店舖的配送費用。

而根據Oracle2011年12月的研究,美國和加拿大用戶去商店的首要原因是購買前查看商品(75%),44%的人稱當他們急需購買時訪問商店,而41%的人稱他們去商店購買是為了免除配送費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49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