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透視泉企新加坡上市的「造假」爭議 牛妞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f852fb0100laz7.html
   2007年4月18日,中國最大的背包公司中國箱包國際成功登陸新加坡交易所,發行1.45億新股,每股0.60新元,籌集資金8050萬新元,成為泉州企業在新加坡上市的第九家企業。
    自2004年以來,泉州民營企業在新加坡上市出現新一輪熱潮,新加坡成為中資企業在海外的第三大籌資地,僅次於香港和紐約。
    相關資料顯示,泉州企業通過在新加坡上市所融到的資金,大部分用在擴張產能和後續發展能量的提升上。
    近期,坊間更有傳聞,新加坡交易所將與福建省發改委簽訂相關協議,進一步規範福建企業在新加坡上市的相關機制。
    新加坡交易所為何能吸引眾多泉州民營企業的目光?泉州民營企業在新加坡資本市場有怎樣的表現?時報記者進行了採訪。
「紅籌模式」隱去「泉州面孔」
    目前,在新加坡上市的泉州企業分別是:泓霖化纖、天宇化纖、蠟筆小新、福興拉鏈、福聯織造、鱷萊特、達派等幾家企業。
    其中,泉州多家企業換了名字,導致很多人認不出是「泉州面孔」:最早在新加坡上市的泉州企業是「化纖科技」,該企業在泉州的名稱是「泓霖化纖」;「中國休閒食品」就是蠟筆小新。這些品牌本身在福建本土都有一定的知名度。
    有關數據顯示,這幾家企業交易非常活躍,表現突出,上市價至今翻了幾倍。
    但為何在新加坡上市,企業的名稱常有改變?有關專家指出,這裡面有兩個較突出的問題,促使企業改名,一是:改名上市,對於品牌戰略有好處,尤其明顯的是加入中國兩字,以迎合國際投資者對中國概念的追捧,另一方面是緣於部分企業以「紅籌模式」在新加坡上市。
   「紅籌模式」,是指境內公司將境內資產以換股按或返程收購等形式轉移至境外註冊的公司,通過境外公司來持有境內資產或股權,然後以境外註冊的母公司名義上市,大量企業在香港、紐約等交易所上市也均採用這種方式。
    據悉,「紅籌模式」,適合於中小民營企業或職工改制後的國有企業。
    2003年4月,證監會發佈一個通知,宣佈取消「無異議函」。在該通知的推動下,國內企業紛紛採用「紅籌模式」到海外上市。 1999年2月8日,中國民營企業鷹牌控股公司首開新加坡上市紀錄之後,採用「紅籌模式」赴新上市融資,成為泉州民營企業選擇的主要模式之一。
擁有至少六大優點
    據分析,這種模式的優點不少。第一,無需報證監會審批,也無需像直接上市的中國公司那樣,在時隔半年後才能增發,企業上市後能更容易和迅捷地進行二次融資及後續融資。
    第二,上市企業可靈活利用包括可轉換債券在內的多種金融融資工具進行籌資,比較適合中國企業在高速發展狀態下對資金的持續需求。
    第三,上市企業可自由設計和執行如管理層期權計劃等員工激勵機制,為管理層設置15%的期權,從而加強公司對員工的吸引力,並獲得適合公司發展所需的高級人才。
    第四,這種上市方式具有良好的退出機制,企業在上市前及上市後,更容易引進策略投資者及合作夥伴。
    第五,在上市規則規定的6至12個月鎖股禁售期結束後,控股股東持有的股票可以在市場上進行交易。
    第六,上市準備時間縮短,有利於擬上市企業控制到境外上市的成本。
    相關權威人士強調,自證監會宣佈不再就這種上市方式出具「無異議函」後,涉及境內權益的境外公司,在境外上市的項目只需接受上市地證券交易所的審查,大大縮短了上市時間。
    另外,民營企業上市,最關鍵的是財務規範,納稅清晰。由於新交所目前仍然允許「模擬會計報表」(香港聯交所曾經採納,現已取消),採用「紅籌模式」通過新設公司收購境內企業的資產,可以在法律上有效阻斷上市主體與股東原來控制公司的責任聯繫,從而大大降低上市成本。
    比如,將原公司納入上市架構,可能需要補繳大筆稅金或社保資金,或者有其他無法踰越的法律障礙。
新加坡的「中國戰略」
    中國「入世」之後,新加坡提出了「搭乘中國經濟順風車」的「中國戰略」,政府專門設立跨部門研究小組,研究如何吸引和協助更多包括中資企業在內的外國企業到新加坡上市。
    相關資料顯示,2002年3月,新加坡經濟發展局計劃在近3年內吸引至少100家中資企業到新加坡安家落戶,並進一步吸引其在新加坡上市,新加坡證券交易所也擬在近兩三年內,每年吸引多達20家中資企業到新加坡上市。
    與到香港上市的中資企業不同,在新加坡上市的中資企業以民營企業為主體。
    據瞭解,在新加坡證券交易所第一級股市上市的企業,一般劃分為多元行業、製造業、商貿業、交通與通信業、金融業、建築業、房地產業、酒店與餐飲業、服務業、水電與煤氣業、農業等11類。在新加坡上市的中資企業行業分佈中,主要涉及到多元行業、製造業、交通、倉儲與通信、水電與煤氣、商貿、房地產、服務業,其中製造企業佔多數。
    目前,在新加坡上市的中資製造企業佔70%,而泉州的民營企業大多是製造企業,規模也以中小型企業居多,屬重點對象。
    「企業有大有小,資本市場也是有梯次之分,製造業公司所佔比例大,且大多是中小企業,這是新加坡交易所的一大特點。從這一點上看,泉州企業傾向到新加坡上市就不難理解了。」某權威人士分析。
    相關調查資料也顯示,泉州企業到新加坡上市後,既解決了融資問題,也使企業經營管理機制得到轉換,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明顯提高;另一方面,這些企業借資本社會化的契機,轉換經營體制與機制,實現了管理理念、股權結構、運作模式的轉變,企業的經營狀況大大改進。
    「這些關鍵因素,吸引了一些諸多客觀問題亟待解決的泉州民營企業前往。」該人士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0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