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21cbh.com/HTML/2011-1-6/yOMDAwMDIxNDYyOA.html
中国第四大石油公司延长石油与香港石油大亨许智明所掌控的中联能源的合作或许并非当初设想的那么完美。作为国内唯一一家打入国际市场的非央企石油企业,延长石油借力中联能源涉足海外市场的前景也同样迷雾重重。
2010年12月22日,中联能源发布公告,称有关媒体对其拟出资7.7亿美元收购英国石油公司位于巴基斯坦油田资产的报道不实,并重申将继续开发位于马达加斯加的3113油田。
而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许智明却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大肆抛售所持有的中联能源相关股权,并几乎全部套现。其中,延长石油受让15%,而同样位于陕西的一家名不见 经传的民营企业陕西大秦岭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却高调介入,于2010年8月接手了中联能源大约21%的股权,并在12月21日进一步增持,将持股比例增 加到27%。
国内一名两度参与马达加斯加3113油田评估的石油专家向本报记者透露,根据当时的地震材料及地质报告,该油田不仅储量丰富,而且原油质量也非常理想,属于轻质油类型。
“这个油田的资源前景是可以肯定的。”上述石油专家说。
既然马达加斯加3113油田的前景如此可观,许智明又为何迅速出让股权?
本报记者致电许智明,其助理以许出差为由拒绝对此发表评论,而截至发稿,延长石油总经理张积耀的电话也一直无人接听。
据一名接近延长石油的业内人士透露,中联能源的股权变更并不会影响其大举进军海外的步伐,延长石油在“走出去”的战略方针下,它的“野心”还在膨胀。
“中间是出了一些问题,但这不会影响公司的整体战略。”延长石油一名内部人士说。
中联能源遭双雄打压?
事实上,在与延长石油签订合作协议之前,许智明就已经就马达加斯加的油田区块与国内三大石油公司进行过合作谈判。
2005 年,长袖善舞的许智明依靠个人关系,通过数年运作获得马国政府的许可,成功拿下了马国3113油田区块和2104油田区块的经营权。彼时,许曾宣称聘请了 中石油旗下辽河石油管理局多位专家对这两个区块储量进行评估,并得出仅2104区块即拥有远景储量21.2亿吨的可观结论。
此后,许智明曾向中石油提出先允许以民间身份获取资源,再由中石油合作开发的模式进行合作,但中石油辽河石油管理局事后出面澄清,称并没有参与油田区块的评估工作,而许智明与三大石油公司的谈判也就此终止。
与 此同时,极度需要扩张资源版图的延长石油开始与中联能源取得联系,并展开合作谈判。2007年,延长石油常务副总经理阎世可率领包括总地质师、总工程师在 内的专家组亲赴马达加斯加考察。其间,阎世可等查阅了当地政府的油气数据库,并连续两天从直升机鸟瞰占地8300平方公里的3113区块,察看打井现场并 收集了石油和地矿样本。
随后,延长石油与中联能源、易高能源三方签署合作协议。依据当时达成的投资和合作协议,该项目将由延长石油、中联能源和易高能源分别以40%、31%、29%的比例出资,进而分别享有该处油田32.8%、43.42%、23.7%的应占油气。
随着合作模式的明朗,中石油、中石化对马达加斯加油田区块的兴趣又逐渐浓厚。
知情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许智明大量抛售中联能源股权的原因可能源于中石油、中石化的幕后挤压。
“当初中联能源与中石油、中石化商定合作开发未能达成一致,也是因为中石油、中石化的霸王条款太过苛刻。”上述知情人士说。
据上述知情人士透露,在许智明与石化双雄谈判期间,中石油、中石化在油田合作开发后的定价权、处置权、加工和排产计划等方面始终都不愿让步,这才让中联能源与政策相对灵活的延长石油一拍即合。
记者致电中石油内部人士,对方对此说法进行了否定,称远景储量不确定,以及考虑到勘探风险才没有贸然投资。
而上述知情人士则进一步表示,中石油、中石化在逐步确定3113油田区块的储量后,并没有放弃对该项目的暗中干扰。
“中石油、中石化不会允许一个民营企业进入国内的石油市场,不论通过哪种合作方式。”上述知情人士说。
延长石油暗中布局
许智明的退场并没有打消延长石油押注海外项目的决心,恰恰相反,延长石油的未来或许也会因此变得更加明朗。
2010年下半年,同样处于陕西的一家民营公司开始首次出现在中联能源股东名单之中。
2010年8月4日,陕西大秦岭能源投资集团公司分别向许智明用于持股中联能源的5家公司,共购入中联能源8.14%的股权。
一个月后,陕西大秦岭能源投资集团公司对中联能源进行了进一步增持,从许智明全资子公司GoldenNova手中购入了中联能源13%的股权,持股比例增至21.14%,成为其最大单一股东。而此时,许智明已将所持有的中联能源股份悉数转让,彻底离场。
2010年12月21日,陕西大秦岭能源投资集团公司进一步接手了此前云南开元石油所短暂持有的中联能源股权,将持股比例增至27.21%。
本报记者了解到,陕西大秦岭能源投资集团公司为卓泽凡全资持有。卓泽凡早年曾在陕西创办巨川富万钾肥公司,销售其发明的新型钾肥产品“碳基钾肥”,2005年,巨川投资控股的绿阳国际在香港创业板上市。
随后,绿阳国际开始业务转型,转而收购内蒙古等地的铅锌矿,公司名字也更改为中国有色金属公司。
一名接近延长石油的业内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陕西大秦岭能源投资集团公司与延长石油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而延长石油在画饼未来的战略布局中,陕西大秦岭能源投资集团公司将会是一颗重要的棋子。
另一名延长石油内部人士则表示,在资源整合的既定战略中,延长石油推动油气业务整体上市方案已经提上日程。
“现在做的都是在为调整结构,精心布局做准备。”上述延长石油内部人士说。
相关链接
中资企业海外并购失败典型案例
2009年:中铝收购力拓:中铝准备195亿注资力拓,但最终因所在国反对,力拓董事会撤消该交易。
2009年:中化收购新农:并购事宜进行了长达半年的谈判,最终因报价未被接受失败,2008年,中国化工集团联合黑石对新农的收购也以失败告终。
2007年:平安收购富通:短短一年多时间内,随着双方从交好到交恶的演变,中国平安收购富通案宣告失败。
2005年:中海油收购尤尼科:以高出对手15亿的报价发出收购要约,但因美国政府反对,中海油最终选择退出。
2004年:中化国际收购仁川炼油:准备斥资5.6亿元收购,但最终因债权人花旗银行海外资产部反对而告终。
2004年:上汽收购双龙:5亿美元收购韩国双龙汽车48.92%股权,但遭到工会的强烈反对。2009年,双龙破产,上汽所拥有双龙权益仅为18.51亿元人民币,损失超过30亿元人民币。
2004年:TCL并购汤姆逊:最终亏损连连,而2005年并购阿尔卡特移动电话业务也以失败告终。
|
||||||
2011/2012 年度嘅預算案,有三大主題,就係抗擊通脹,穩定樓市與投資未來,至於市民睇完成本預算案文稿後,同唔同意曾司長已做到上述三點,怕少啲咯。政府對「抗擊通 脹」之英文用詞係combat inflation。我地知道combat係搏鬥、抗爭嘅意思,要死砌而無必勝把握。睇用詞已知道政府好了解香港冇乜有效辦法嚟壓制通脹、消減通脹,只能 與通脹魔獸搏鬥而已。其中原因好簡單啫,左丁山講過好多次,有聯繫匯率在,香港不能自行加息,要跟隨美國聯儲局。另外,香港之食物、日用品、必需品,全部 靠入口,當人民幣升值,外幣升值,美元貶值之時,入口通脹隨之而來,港府冇計。 既然係咁,如果政府以打壓通脹為政策目標,就要實行緊縮財政 政策,削減公共開支,絕不派糖。預算案第44段講:「在宏觀經濟調控方面,我們會從財政政策着手,採用反周期策略、控制政府開支增長。」但是,睇第181 段,內文提及2011/2012年度嘅公共開支高達3,711億元,比09/10年度增加676億元,增幅達22.2%,遠高於GDP增長率,若與曾司長 上任第一年(07/08)相比,公共開支增加1,363億元,增幅係58%,而07/08至11/12年間,本地生產總值嘅增長率只不過會係15.8%。 睇數字,就知道特區政府講一套,做一套,實際上從不採取反周期策略,講大市場,小政府喎,實際上政府不斷擴大體積,以經濟學術語嚟講,係膨脹性的,對通脹構成上升壓力,政府對通脹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全無combat之意。 政 府對此心知肚明,故此為了減輕市民購買力受通脹蠶食之苦,就派糖二百億元。抗擊通脹係假嘅,舒緩通脹之苦先至係真嘅。政府推出iBond(通脹掛鈎債券) 籌集五十至一百億元畀金管局投資,並非係向基層派糖,傳媒不應煽動「基層冇份」,iBond直情係明益中產退休人士,在通脹趨升環境下,退休人士買 iBond,持有至到期(3年)係有啲着數嘅,如要食大茶飯,當然不屑一顧啦。 |
http://www.zjscdb.com/detail.php?newsid=63014
刚走进鱼跃食品有限公司,你不会把这里与一个酱油厂房联系起来,这只是普通的民房,干净整洁,完全没有脏、乱、差的感觉,更不用说有着75年历史的老的酿造厂。
记忆:童年浓浓香香的酱油拌饭
记者问鱼跃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旭东,为什么会接手濒临破产的企业。他问记者,在您小的时候是否记得外婆给你吃过的酱油拌饭呢?浓浓的、香香 的,酱油拌饭一口两口便吃得饱饱的。这也勾起了记者儿时的回忆,的确在80年代经济条件下,生活水平大不如眼前,只要能吃饱便是知足,更不用提生活品质, 而那时紧缺的食品供应,也只能通过那口香浓的酱油拌饭渡过,陈旭东带着童年那一点点的怀念,坚持将鱼跃食品有限公司推进百年企业。
原来鱼跃食品有限公司有着他辉煌的一段历史,1936年在丽水西园庙弄10号创建公孚化工厂,当时的产品为酱油、酒类和酱菜等系列,以“三钟牌”命 名,1948年更名为“祥兴化工厂”,将发酵产品“三钟”更名为“鱼跃”牌。当时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祥兴化工厂合并和酱油厂、李茂春酱油厂、洪孚作 坊成立公私合营丽水化工厂。
从1936年至2006年,这家企业从原来的化工产品为主而转变为以酿造食品为主,企业也成为丽水市酱造厂。经历70余年的沧桑,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 济面前,丽水酱油厂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下,接近破产,当时大型企业投身房地产业和其他实业,无人会想到这样一个经济效应极差的食品行业。因此,在2006年 丽水市人民政府对企业进行改制,正当年轻的陈旭东接下了这家有着让他怀念的企业。
困境:新老交锋与市场压力
接手之初,留给陈旭东的有太多太多的困难,技术不成熟,原有的酿造技术只保存在元老的手中,只凭借个人的经验,将技术传递下来,这样无法达到技术的标准和统一。而且技术人员一旦离去,技术也被带走,这样企业的核心技术无法长久和稳定的得到保证。
原有的国有企业机制下,铁饭碗的模式束缚企业的发展,也无法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才更为缺乏,要使企业冲破创新难上加难。
更为困难的是原来的股东与陈旭东思想的矛盾和冲突。老的管理者对新的经营管理模式和新的营销模式难以适应,不但难以接受甚至是阻碍陈旭东的改革。在股东会议中,革新的管理模式和开拓性的市场营销计划都难以通过。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很难走上正轨。
市场的压力更大,在陈旭东看来作为传统产品进入商场超市是件很容易被消费者接受的事情,可是让他没有预见到进入商场超市更为艰难,门槛太高,成本太大,作为转型的企业来说,负担不起这样的费用,进入商场超市的计划也被搁置。
突围:企业改组与体验营销
在内忧外患的压力下,惟有突出重围打破固有的思想,拼死一搏才能挽救企业。于是,陈旭东对企业结构进行改组,原来有5个股东,但其中两位股东 对眼前的压力无法承受,提出了退股的要求。对人员结构也进行调整,在留下主要生产管理者和技术人员,企业员工也从原来的78人裁员到32人,以达到提升企 业效益的目的。
同时,加大企业的宣传。为体现鱼跃纯真有机的酱料,他邀请老年大学的老年长辈们到公司进行消费体验,现场解说制作工艺,制作流程。而且他还做了大胆尝 试,在市区内大量派送品尝,让消费者先品尝,再消费。对自己产品相当放心的他,相信只要品尝过鱼跃的酱料,都能体会这是最可口最放心的。在这样大规模的突 围行动下,的确产生了效果,原本流失的客户回来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客户。
坚持:为10万客户做好调味品
“要把1936年创办企业,坚持发扬企业精神,把企业带到2036年之后……”陈旭东带领整个团队的企业战略是:“不求百强,但求百年”,这 句话深深地烙在他的心中,不求与大企业抗衡,只做最让消费者放心的酱油,原本是中低层次调味料,目标是提升为高层次的调味料。保质保量,不以量取胜而是以 产品本质为核心,有10万的客户群体,只为他们提供放心的酱料。
因此陈旭东自己研究酱料的制作过程,一个大夏天就在酱油厂里泡着,丽水的夏天可谓难熬,可一股勇争最优食品的骨气支撑着他,他认真地记录下酿造的程 序,原料配比的最佳指标,而且准确计算出酿造的最佳时间。泡在酿造室里的陈旭东,把这些坛坛缸缸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百般呵护着。
创新:做丽水茅台与柑橘果醋
经历企业的兴衰起伏,陈旭东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企业的重要性,在重振企业品牌的同时,更注重产品的科技创新工作。近年来,丽水鱼跃酿造食品 有限公司先后与丽水学院、浙江大学、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合作,用最先进的技术来支撑企业未来的发展。通过与院校的合作,先后研发了“绿谷琼液酒”、 “母子酱油”、“鱼跃糯米酒”和 “大米纯粮酿造食醋澄清工艺”等新产品和新技术。龙其是公司推出的“鱼跃”牌绿谷琼液白酒,被丽水市委、市政府指定为接待用酒,而且被消费者们称为“丽水 茅台”,得到广大消费者的一致认可。
丽水地区盛产柑橘,作为特色产业在市场上获得好评,但是柑橘产业只做水果销售,市场容量有限。为此,2009年鱼跃承担了“桔子酿造果醋新技术研 究”,并顺利通过科技成果鉴定,2011年又承担了丽水市招投标项目 “桔子果醋新产品产业化开发”,目前正紧张有序的实施中。记者品尝了新产品橘子果醋,酸味一样保证,而且口感更好。这项技术一是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又为 橘农增加了收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2009年,“鱼跃”设立自己的门市店,在丽水总共有5家,但陈旭东发现传统的门市装修已达不到市场的需求,于是对各大门市店进行了重新装修。当记者 走进新的门市时,不会觉得这是一家酱油调味店,高档的装修,崭新的柜台,店里原本的大缸的酱油坛子不见了,使用吸管将酱油等调味料直接吸附到酱油瓶里,抽 取多少量,都由电子系统自动控制,只要按照电脑显示器上显示数额付款即可,这既方便客户,又保证产品的安全卫生。
一直坚持有机食品的鱼跃,已经走出发展的困境,并不断地创新突破,如果中国有更多这样负责的食品企业的崛起,中国的食品健康发展才有希望。
|
||||||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 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 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 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 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 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 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 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 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 「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 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