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一個攝影APP小團隊的生存錄

http://www.chuangyejia.com/archives/25755.html

四個年輕人齊齊辭去安穩的工作,組建成創業團隊,推出一款免費的攝影類APP(智能手機的第三方應用程序)。聽起來是不是有些不可思議?

近幾年,隨著智能手機的流行,做APP成了許多創業者的時髦之選。儘管這樣的創業項目很新鮮,很吸引眼球,似乎也很有發展前景,但創業者依然需要面對一個最實際的問題:免費APP能生財嗎?

近日,信息時報記者採訪了這個創業團隊的成員風子,讓我們走近他們的創業經歷,一起探討免費APP的生財之道。

推出一年擁有數萬名用戶

風子告訴記者,他和3名搭檔一起辭職,註冊了一家公司。4個人組成的團隊中,有一名成員擔任產品經理,一名成員當設計師,一名成員負責技術開發,風子則主要負責產品的運營和推廣。經過一段時間的調研和摸索,他們才將發展方向定在手機攝影上。當時,國內市場上已經出現了一些攝影類APP,但風子發現,它們主要還是致力於提供美化圖片人物的肌膚等工具類功能,而風子和搭檔們的期望則是打造高質量的攝影分享的社區。他們欣喜地發現,這樣的產品市面上還沒有。於是,接下來按部就班地推進。先是花半年左右時間開發程序,然後,在去年年初,他們正式推出了「閃影」APP。目前,這款免費APP已擁有幾萬名用戶。記者登錄「閃影」APP體驗發現,用戶使用該軟件時,一般是抓拍下即時的生活景象,或者調出手機中已拍攝的照片,然後使用軟件提供的濾鏡進行加工創作,再點擊發佈到閃影社區、微博等平台與眾人分享。

想打造即時分享的平台

在國外,手機攝影已經主流化。風子告訴記者,手機攝影的國內市場才剛剛起步,但可以預見,它正逐漸成為大趨勢,必將有越來越多的用戶投入進來。用手機攝影,然後即時分享,也是一大趨勢。他舉例稱,美國著名新聞週刊《Time》去年刊登過專業攝影師用iPhone拍的照片,這些照片是颶風來臨時第一時間拍攝、即刻上傳到Instagram(美國知名APP)上的,引起了廣泛的關注。風子和搭檔們想打造國內的即時分享的平台,吸引更多的用戶投入進來,也讓拍照和攝影的差距越來越小。

詩意濾鏡名稱取自電影

「文藝范」是「閃影」APP的定位。風子告訴記者,「閃影」這一名稱的英文名是shining,其實它正是一部電影的名稱,中文譯名為《閃靈》,但考慮到《閃靈》是一部恐怖片,他們斟酌後,才將APP的中文名稱確定為貼切又好記的「閃影」,他們團隊也以「閃影」為名。有意思的是,「閃影」APP目前提供的十餘款濾鏡(在拍照後,給圖像加上的各種特殊效果),其名稱也都來源於電影,如白夜、安妮、香水、廊橋、暮光、阿飛等。這些清新、詩意的名稱,不僅契合APP的定位,也讓用戶眼前一亮。此外,在開發者的引領下,用戶也紛紛嘗試給自己發佈的圖片貼上各種好玩的標籤,比如戀人之間的互拍照片,就喜歡貼上「好攝情人」標籤;拍攝成雙成對的物品照片,或者戀人的照片,用戶就標上「因為愛情」。

辦線下活動吸引目標用戶

風子稱,目前他想吸引有創作力、對照片有一定要求的用戶,而非只是追求美容效果。記者瞭解到,自產品面世以來,除了持續在用戶體驗方面做改善,團隊還舉辦了多次線下活動,成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目標用戶。比如,去年8月,他們使用專業攝影展的策展、製作方式,在廣州舉辦了國內第一個大型的iPhone攝影展,主題為「城市閃影」。風子告訴記者,舉辦這個攝影展的緣由,是發現有用戶用他們提供的「白夜」濾鏡拍出了很有味道的廣州風景,於是他們以此為由頭,先推出了一個名為「白夜行」的小活動,徵集到許多用戶拍攝的黑白城市照片。後來,進一步延伸,才策劃、舉辦了更大概念的城市攝影展,從用戶發表到社區的作品中擇優展出。隨後,他們又舉辦了多場iPhone攝影分享會,邀請了多名「高手級」用戶到場分享心得、教授手機拍攝的技巧。此外,去年9月,團隊在用戶發表於社區的作品中挑選了一部分,製作了一部8分鐘的短片《拍照者》,近期入圍了華語短片傳媒大獎。風子還分享道,參加音樂會、創意市集等創意文化活動,也是推廣的有效方式之一。

行業困境:手機網速慢用戶缺驅動力

打開智能手機的應用商城可以發現,攝影軟件是下載量最高的類別之一,攝影軟件的數量更是多得驚人。在眾多的同類軟件中,風子和搭檔們將重點放在多數同類軟件不關注的「分享」,再配合文藝的濾鏡名稱、豐富的線下活動,得以脫穎而出。儘管如此,他們也面臨著攝影APP共同的發展難題。風子總結出,首先是受限於還未真正步入「寬帶時代」的國內網絡速度,手機上網速度更是「龜速」,於是,許多手機用戶雖然養成了及時抓拍生活點滴的習慣,卻做不到「即時分享」,常常是等自己到達一個有wifi的地方,再集中地發送圖片到分享平台,這就使攝影APP推崇的「即時分享」得不到落實。

其次,用手機拍照具有一定的侷限性,比如拍攝不到較遠的地方。此外,風子認為,目前智能手機的使用比例還不夠高,且由於文化氛圍、生活習慣等因素,目前國內用戶使用手機拍照和分享的驅動力還不夠。因此,用手機攝影還沒有主流化。不過,風子補充道,主流化是遲早的事情。

探討:免費APP該如何生財?

風子告訴記者,他自1998年就開始做網站,屬於較早進入互聯網行業的網民。他指出,互聯網推出之後,在很長時間內沒有賺錢,支撐其生存的主要是靠收費遊戲賺錢的網頁以及電商,而現在的移動互聯網,就像以前互聯網的起步階段一樣,很難賺到錢。不同的是,移動互聯網與真實的商業環境有密切的聯繫,風子發現,現在大家都是「宅在路上」,朋友間見了面也都在玩手機,許多商家和創業者都在研究O2O模式(即Online To Offline,將線下商務的機會與互聯網結合在一起,讓互聯網成為線下交易的前台),因此,他認為,移動互聯網一定會很深刻地改變大家的生活方式。

風子坦言,「閃影」暫時還沒有實現盈利。團隊成立時,4名成員集資用於創業的開銷,開發至今的支出主要是人力成本,即自己給自己付工資。那麼,像「閃影」一樣的大量依靠移動互聯網的免費APP,應該如何生財?或許我們可以從許多成功的遊戲軟件改採用的方式中找到靈感。

方式1:提供免費版和付費版

許多遊戲,用戶可以免費開始玩,但是,想要玩得好,想要升級,就得掏錢購買道具。——這就是許多遊戲軟件成功的生財之道。對APP開發者來說,如果一開始推出的就是收費的軟件,很可能乏人問津,反而賺不到錢。那麼,如果模仿遊戲的生財方式,提供免費版和付費版,在免費版中只提供一部分功能,首先就能吸引到對價格敏感、不肯掏錢的廣大用戶前來嘗試,「上鉤」的用戶中,一部分會追求更多更好的體驗,就會選擇提供完整功能的付費版。

方式2:巧妙植入廣告

相比不喜歡付費的廣大用戶,廣告商也許更願意「買單」。有研究指出,廣告以各種形式在桌面與移動App上的投放正在增長。如果在APP中植入廣告,應該考慮採取儘可能不讓用戶反感的方式,比如只在界面的最下方設置一條很窄的banner(橫幅廣告)。一項國外機構的研究結果顯示,83%的用戶喜歡看到相關的廣告展示在遊戲或應用的間歇期,而不是APP內置購買。

方式3:吸引風投資金

吸引風投資金的青睞也是APP開發者可以考慮的方式。對APP開發者來說,如何吸引到風險投資者,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參考許多已成功獲得風投資金的創業項目,我們可以擬出幾個值得考慮的要點:為產品做好精準的定位,展示出其未來具有的巨大發展空間;創業團隊應手握獨特的技術,最好能通過知識產權制度得到保護;團隊成員最好具有互補性技能,除了擁有創意和專利,還應具備財務管理、技術研發、設計生產及產品營銷等技能。

名詞解釋

APP

APP是英文Application(意為應用、運用)的簡稱,由於智能手機的流行,現在的APP多指智能手機的第三方應用程序。以蘋果手機的APP為例,大致可分為遊戲類、圖書類、工具類(如手機上網瀏覽器、英漢詞典)、社交類(如QQ、微博)、生活類(如電子食譜、天氣預報軟件)等。

目前比較著名的APP商店有Apple的iTunes商店裡面的App Store,android的Google Play Store,諾基亞的ovi store,還有Blackberry用戶的BlackBerry App World,以及微軟的應用商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925

論藝130628運動攝影淺談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6/28/%E8%AB%96%E8%97%9D130628%E9%81%8B%E5%8B%95%E6%94%9D%E5%BD%B1%E6%B7%BA%E8%AB%87/

論藝130628
運動攝影淺談
魚尾執筆

相信很多人聽過詩人 蕭伯納 的一句名言: 「識做就自己做, 唔識就去教人做.」
但有幾人當真實踐過 “唔識就去教人做” 呢?
魚尾最近開了幾班「運動攝影」講座, 可算把「唔識就去教人」的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 相位蕭大師泉下有知, 定必連連點頭讚許!

一談起「運動攝影」, 很多人直覺地想到運動員的動作; 要運用什麼器材及技巧才可以把動作清楚拍攝下來; 或是怎樣才能攝下動感的照片. 誠然, 運動員常是運動攝影的主角, 但在運動場上, 除了捕捉動作外, 其實還有很多值得我們拍攝的地方.

要拍攝一輯運動攝影相片, 首先要考慮當中元素. 構成一場體育賽事, 必然包括: 比賽項目, 場地, 觀眾, 運動員, 工作人員等等要素.
所以值得我們捕捉的, 不單只是動作, 還有場地與場面; 項目的特性; 觀眾的反應; 運動員的喜與哀; 頒獎與主禮嘉賓; 甚至評判及工作人員的花花絮絮.

攪清楚方向後, 便可以著手策劃拍攝整輯相片.
A攝影器材
大部份運動攝影師都花費不少資金在器材上面, 只因拍攝運動項目有別於其他攝影, 可以慢慢考量光線及角度, 而且運動是沒有NG的.
能配備最精良的器材實在有很大的助益, 不過那只是其中一項成功因素罷了!
熟習我們的器材往往比花錢買高級裝備來得實際. 以我的經驗而論, 愈高級的相機愈難操作. 而且一般人買了相機後, 很少仔細研究它的功能, 以及實際應用.

以 “快門時滯”為例. “快門時滯” 即是由按快門掣至相機作出反應的滯後時段. 一般人很少答得出所用相機的實際快門時滯, 而只關心它的每秒連拍張數. 運動攝影師則要非常熟習所用相機的時滯, 從而調節拍攝(按下快門)的時機.

B認識場地
計劃拍攝一輯照片時, 最好能先找到比賽場地的資料. 如未能在事前得到, 便應到場時周圍走走, 一者尋求較佳的拍攝位置; 二者理解來回場地要需用的時間.

選擇「拍攝位置」不用多談吧, 我想在這裡指出「來回時間」的重要.
球場分大小, 足球場比籃球場大得多; 更莫論賽車場或高爾夫球場了!
以高爾夫球場為例, 如果想影到冠軍球手的推捍(決賽日有領先組, 但冠軍未必是領先組球員), 最簡單莫過於守株待兔, “蒲”在第十八洞前, 影齊每位出賽球手. 可是你會錯過很多其他有價值的機會. 那時認識場地便變得非常重要了.
比方說第六洞的T台(發球台), 旁為第五洞的果嶺, 行過幾步又是第八洞的球道. 你處的位置便容易捕捉幾組球員的動態. 但從你的位置到頒獎台(第十八洞前) 可能要走二十分鐘, 你便要預時間回去.

C認識比賽項目及規則
不同的運動項目速度上會有很大差別, 而每種項目必有其特性. 我們要先認識項目的特性, 才能捕捉到理想的相片.
好多人會認為賽車是一個速度很快的體育項目, 但對攝影師來說, 羽毛球的速度遠遠快於賽車!
一級方程式賽車直路極速約為330公里, 平均車速約為200-220公里, 一般的賽車比賽最少要慢1/4吧. 而拍攝賽車的距離一般都較遠, 所以相對速度並不快.
羽毛球的球速常達300公里或以上. 但拍攝距離近, 相對速度極之快.

認識比賽規則亦是非常重要. 以足球比賽為例, 因拍攝距離較遠, 多用定焦長鏡(300mm或400mm), 令拍攝的距離變得很局限, 而球員傳球距離長及遠, 追著皮球是來不及拍的, 有經驗的攝影師會蒲著有機會攻門的球員及位置來拍攝. 不懂足球的人便很難做到.

D對運動的認識
我們不可能認識所有運動及運動員的特性, 但一些基礎知識很多時會給我們很大的幫助.

以手球為例, 一般我們會選龍門左手邊底線作為拍攝位置, 因為在香港用右手擲球的人遠比用左手的人多, 左底線才能拍到球手攻門時的正面, 而最吸引的表情, 住往在攻門時奮力的一擲.
又以跳高為例, 運動員在過桿時常有一些不自覺的表情, 自然流露的神態, 正是我們期待把它凍結的畫面.
我們要認識的是運動員最專注及最吸引的一刻!

要拍好一輯相, 並不能單靠器材及運氣, 準備工夫絕不可以缺少!
要教人拍一輯相, 並不能單靠技術, “吹水能力”絕不可以缺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0418

論藝130803再談運動攝影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8/03/%E8%AB%96%E8%97%9D130803%E5%86%8D%E8%AB%87%E9%81%8B%E5%8B%95%E6%94%9D%E5%BD%B1/

論藝130803

再談運動攝影

魚尾執筆

 

《論藝130628運動攝影淺談》主要談及拍攝前的準備工作, 包括攝影器材的考量, 認識場地, 了解比賽項目和規則,以及對特定運動項目的認識. 有了基本的準備後, 我們可以來到賽場, 看看運動攝影的特性.

絕大部份的運動照片都是在比賽進程中拍下來的. 在競賽過程中, 運動員會全力以赴, 發揮其潛在極限. 勝利的喜悅, 失敗的頹喪, 高難度動作時扭曲的面容, 甚至被擊中或受傷時的痛苦表情, 都是攝影師要捕足的一刻! 運動員也常有些不自覺的小動作或表情, 為攝影師送上不少有趣味的照片.

以上所述的諸多動人細節, 愛好攝影的朋友不難掌握, 但卻往往見樹不見林, 忽略了貫串於「比賽」的一系列重要元素.

 

我們先看看構成一場賽事的各種元素:

場地, 時間, 運動員(賽員), 競技用具(如球拍), 觀眾, 評判, 和工作人員。

相片要包含「比賽」元素才得豐滿, 簡單來說, 影球賽要有「波」, 影比賽要有「對手」及「觀眾」.

運動攝影師與一般愛好者的朋友的分別在於, 一般攝友往往只專注於運動員的表現, 表情或優美的動作, 而容易忽略「比賽」本身帶來的互動及氣氛! 運動員在賽場上的激動表情是比賽中互動的一部份, 相信在練習時不會流露出來.

作個比喻, 運動相片是一張劇照, 而運動員是主角, 有時甚至只是一位配角罷了.

畢竟運動員常常是運動照片中的主角, 我們接下來研究一下如何能夠捕捉他們的動作及表情.

在拍照前, 我會先將運動項目分類, 然後因應該項目的特性,選擇適合的拍攝方法.

 

速度(相對速度)的快慢 (可先參考前文賽車與羽毛球的比較)

我們在這裡所指的「速度」, 並不是單指球速或車速的快慢, 而是對攝影師要求的速度. 那是要加上拍攝距離及位置, 所用鏡頭等外在元素, 合起來的「相對速度」!

以單車賽為例, 一般公路賽最高車速達70km/hr或以上, 如攝影師用慢快門擺鏡(擺鏡又名Pan鏡, 是常用拍攝單車的技巧), 就算處於同一位置拍攝, 不同焦距的鏡頭相對速度也會相差很遠. 一般而言, 用廣角鏡時相對速度會較慢, 但用擺鏡技巧拍攝時則剛好相反, 又回到「一寸長(焦距), 一寸強」的定律.

球速往往比車速更快, 所以大部份球類運動都屬於快速度運動.

 

預測的難度

在一些運動項目, 運動員的動作是很容易預測到的. 例如: 跳高. 每位運動員過桿的位置必定大同小異. 而大部份田徑項目也類似.

而一些項目則較難預測. 例如: 拳賽. 賽手在擂台上不停走動, 而發拳亦有虛有實, 更不會知道那一拳那一腳會真正命中對手. 同樣,中拳後的反應也難於預測, 是一擊倒下或是能及時反擊, 全是未知之數.

大多數的球類運動則介乎上面兩者之間.

 

我們將項目分類後, 便可選擇不同的拍攝技巧來處理運動員的動作及背景, 甚至互動.

以籃球比賽最後幾秒為例, 兩隊勝負往往取決於最後一個攻勢的成敗.

攝影師可把鏡頭蒲著最後起手球員的臉部, 不去會理籃球是否進籃, 只因不管是否命中, 可以預期該球員必有跨張的表情. 最好在構圖上能把觀眾的反應也納入相片中.

同構, 攝影師也可將鏡頭瞄準在後備球員(不要忘記, 後備球員也是運動員)甚至教練或觀眾席上, 那裡也有不少(可預期的) 動人的表情.

 

註: 本文著重探討理論, 即係只派Sense, 唔識影相都睇得. 所以盡量避免談論攝影技巧及相機運用那類技術性問題.

要吹得好水, 最緊要sense好!

要拍的好相, 才要攝影技巧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1024

八月照相館如何把婚紗攝影業務做到營收上億?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3567.html

淵源

婚紗攝影源自台灣,原先是分開的兩類企業:攝影公司和婚紗禮服公司,後來合併為一家企業,並逐漸形成規模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行業。

行業特點

1、高額低頻 這裡「高額」是相對日常消費領域如餐飲、零售等大眾化消費服務而言,實際在行業內部,婚紗攝影的利潤空間並不大。原因有兩點:一是婚紗攝影准入門檻低。目前市面上三五個人組成的工作室有很多,他們基本不需要多少成本。沈東磊給品途網打了一個比方,就好比做按摩,按摩師上門按摩,然後收錢,這實際是沒有成本的,但如果要建立一個按摩院,國家法律法規、安全條文都出來了,加上各種稅費、房租、原材料和人力成本,實際利潤空間反而更有限了。所以婚紗攝影一旦做成規模,其競爭壓力要比小企業要大得多。二是市場環境欠佳。中國國內的創業環境是有待改善的,尤其保護知識產權這塊,中國做的確實還不夠好。婚紗攝影實際是一個勞動力密集型產業,需要人力去服務,在實際競爭中,人的價值被不斷壓縮,為了競爭,大家付出的代價越來越大。

「低頻」是客戶消費的頻次極低,基本上是一輩子就一次,而且用戶群也有限,基本限定在25歲-35歲的青年人。

2、准入門檻低 上文已經提到,很多人在一些婚紗攝影公司做了幾年,在瞭解行情和流程,並掌握一些技能後就自立門戶獨立創業了。這也是這一行業,大企業少,但小企業多的原因。

3、高成本及相對利潤率低 這個行業實際上也面臨著餐飲行業類似的「三高一低」:高房租,高原材料,高人力,低利潤率。婚紗攝影的利潤看上去很高,但如果按照國家正規標準走,刨去各項稅費,實際利潤率也不高。

4、週期長 婚紗攝影不同於日常的餐飲消費,幾十分鐘或一個小時內就可以解決,需要經歷一系列準備工作和不斷調整、修改到製作和確認的流程性服務,外景拍攝還要根據季節、城市的不同作出相應規劃。以「八月」為例,一個產品的完成一般要經歷3個月到半年時間,最長的可達3年,除了一般的流程需要佔據固定的時間外,同時也會因客戶的特殊需求(如拍攝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不同場景)或客戶自身時間上的問題(如出差、懷孕等)而延長產品的製作。

服務人群

服務人群集中在25歲-35歲的青年人群。如果按高端市場來看,比如「八月」的服務人群多集中在:演員明星、高官政要、創業企業主、中小企業領導人和高級白領。其中大型企業高管是「八月」的主要客戶群。

服務流程

出一款完整的婚紗攝影產品需要的一般性流程:

訂單諮詢­­——簽訂合同——服裝挑選——正式拍攝——選片及規劃、重組——設計、排版——產品確認——產品製作——提交客戶——後續服務。(實際要比這複雜,考慮字數未及詳述)

產業鏈

一套完整的產品會涉及多個產品製作廠家,如相框生產商、相冊生存商、水晶生產商等。自然也會包括器材、道具等生產製作商。

婚紗攝影與婚慶服務其實存在很大差別

1、用人方面:婚紗攝影是合同勞工制,包括攝影師、化妝師、燈光師、設計師等主要技術核心人員都是簽約制;婚慶服務則以兼職人員居多,除銷售人員是自己的,其他如攝影、攝像、司儀、主持、場地、車輛等都可以臨時僱人去做。

2、辦公場所:婚紗攝影需要自己建立一個攝影基地,比如面積龐大的影棚,因為這些攝影工作都要在這裡完成。婚慶服務主要是在酒店進行,基本不用承擔固定的高額房租成本。以「八月」為例,在北京,三環有銷售中心,四環有管理中心,五環有攝影基地,而相對婚慶服務企業,它們只需要一個服務中心,有個消費服務的地點就可以,其餘規劃、運營都不需要固定的場所,不需要自己建設固定資產。除影樓等是自己的,另外攝影器材、道具、服裝都是婚紗攝影企業自己的。婚慶公司的錄影、燈光等都可以有相應的公司提供出租,或者僱傭自帶攝影、攝像器材的專業人員,婚慶基本沒有這方面的成本。

3、業務層面:婚紗攝影做的比較專一,婚慶服務除了服務婚慶領域,還可以將會議、會展、路演之類的活動作為自己的補充業務。

4、存在資產:婚紗攝影企業如果倒閉了,很多固定資產等都需要複雜的法律程序解決;如果婚慶公司倒閉了,只是幾個主要從業人員沒了工作,換一茬人依然可以繼續開啟一個新的婚慶公司。

唯一相同或接近的就是客戶源。婚紗攝影與婚慶服務的客戶群重合度在80%甚至更多。

婚紗攝影主要解決用戶什麼需求?

婚紗攝影主要解決的是拍攝過程中的流程性服務,為用戶提供適時的專業性拍攝計劃和拍攝建議,比如某個季節可以拍到什麼,哪些城市可以拍到什麼。同時提供拍攝背景的選擇,如選擇什麼樣的外景,選擇什麼樣的內景,滿足用戶的喜好。

第二個解決的用戶需求是,滿足用戶對攝影技術、化妝技術和後期設計製作的需求,同時還提供服裝、道具及流程銜接性的軟性服務。

互聯網為婚紗攝影做出怎樣的貢獻?

傳統婚紗攝影以自然客流為主要服務對象。一般在黃金地段建立一個門麵店,服務半徑只能覆蓋有限的幾條街。用互聯網營銷方式,在地裡位置上就不存在地域限制。八月照相館自成立起就使用互聯網的營銷方式做生意,從一開始就覆蓋整個華北地區的用戶群。

「八月」創立初期的互聯網營銷之路。在「八月」規模還很小的時候,用互聯網去傳遞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是比較方便的,一個原因是,當時婚紗攝影行業還沒有人去使用互聯網做營銷,傳統的婚紗攝影基本採用的都是傳統的紙質媒體做宣傳。在05年的時候,互聯網實際已經有一定程度的普及,互聯網用戶群也有一定的積累,尤其中高端用戶群基本都有上網的條件。第二個原因是,用互聯網去宣傳自己,成本相比傳統媒體要低很多。當時有很多訂單就是在BBS社區論壇上實現的。

在談到是否可以實現網絡下單時,沈東磊表示,「八月」實際一直也在做,包括在糯米網等團購網站做婚紗攝影的團購服務。也有團購的,但用戶更願意到線下實地瞭解情況,畢竟這是一個非常慎重的大事,一輩子就這一次,一點經驗都沒有,不可能光看網上介紹就能決定付款。這不是一個標準化的產品,不是付了錢就立馬有實物展現在面前的產品。可以將婚紗攝影以套餐服務的形式放在網上展示銷售,但真正形成訂單,還需要用戶到店具體瞭解情況,這裡面的諸多步驟和流程,都需要詳細溝通交流,確認各個細節後做決定。

「八月」給創業者帶來的啟示

1、勁敵環伺 如何突出重圍

八月照相館成立之初,面對眾多競爭對手,在軟硬件都並不過硬的情況下如何脫穎而出?就是打破行業競爭僵局。突出體現在兩點:一是加入外景拍攝,二是一對一服務。按照沈東磊的話說,其實當時是「趕上了」,並不是「八月」有多聰明。因為傳統婚紗攝影都是在影樓裡拍攝,「八月」成立之初,沒有自己的影樓,而外景拍攝則不需要影樓,這就省去了高額的房地產成本,外景拍攝當時又沒有人做,可以說「八月」開了外景拍攝的先河。一對一服務也是由於初期訂單少,一個星期能來兩個單子就相當不錯了,一群人圍著一個人服務,忙裡忙外的,而恰恰這種專一深入的服務贏得了客戶的高度認可。因此這兩項優勢如今被「八月」繼續堅持並不斷優化著。創業的人為了生存一定會想法設法避開與實力雄厚的競爭對手正面交鋒,尋找所有可能存在的突破點,一旦成功找到就將之作為自己的優勢精心運作。

2、尋找營銷模式的藍海

傳統婚紗攝影的營銷方式多是在傳統的紙質媒體上做推廣,但由於紙媒本身受眾面較窄,覆蓋範圍有限,因而真正能影響到的用戶群十分有限。「八月」自成立之初就開始做網絡營銷,從當時實際情況說,主要是為了節省推廣成本,但網絡的無邊界特點,使「八月」的推廣打破了地域疆界限制,相比傳統影樓只能影響有限的幾條街要好很多。

3、瞅準了就不要猶豫

「八月」之所以發展這麼快,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敢幹」,甚至近似於「豪賭」,把所有的錢都投進去,基本是盈利多少投入多少,沒有給自己有一點的留存。沈東磊為我們打了一個比方,投入就好比博彩,一個賭進去變成兩個,兩個變成四個,四個變成八個,成倍數增長,當然也承擔了很大風險。但凡期望快速成功,肯定會有風險存在。比如去年的項目(奧古斯都環球影城、管理中心)的立項,基本把近幾年的利潤全砸進去了。

4、成功企業的背後都有它的辛酸歷史

沈東磊在談及創業經歷時頗有些感慨。創業初期,一個十幾平米的辦公室承載30多人辦公,辦公桌都是自己訂做的,非常窄;照片都是自己洗自己貼;工作累了就直接睡在地板上。沈本人每天工作近16個小時,全年就春節三天在家,其餘都在工作。包括兩名創始人在「八月」上的投入,基本都是自己全部所有,以公司為家,甚至近乎忘我的痴迷投入。

5、先產品,後服務,再品牌

做企業首先要把產品做好,用戶首先是衝著你的產品來的,服務好是為產品加分的。就好比去餐廳吃飯,首先飯菜要好吃,即便服務不是很周到客戶也不會刻意計較,依然會有「二次消費」的可能,甚至多次消費。如果飯菜做的無法下嚥,即便服務做得再熱情也難留住客戶。在產品好的基礎上完善服務流程,進而形成品牌。「八月」的發展歷程基本就是這九個字的寫照,初期做產品,精耕細作,積累原始用戶,形成口碑;中期完善服務,尤其一對一服務,與客戶建立友誼,產生信任和好感;到現在高質量的產品和優良的服務已經讓「八月」成為一個很好的品牌,按沈東磊的話說,就是婚紗攝影領域內的LV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991

月入七萬 攝影黨橫行全港

2013-11-07  NM
 
 

 

街頭即影,以前本是大學生的藝術活動,料不到最近演化為氾濫全港的「搵食」新招,手持一部相機便可月入超過七萬。

其中重災區是旺角行人專用區,一條街已有近十檔,這些職業攝影師,動輒一日已有數千元生意額,為了方便影相,他們更利用三腳架來擺陣霸地盤,整條街都成了他們的地盤。

面對街霸,食環署卻以「攝影師」不是小販為由,一直無力驅趕,也未票控過任何一人,結果吸引更多人前仆後繼入行,搵食範圍更擴展至其他區域,中環及銅鑼灣街頭,都見金毛及師奶加入攝影師行列。

旺角街頭,幾乎人人自稱藝術家,而且藝術有價,一班所謂「攝影師」日日開檔搵真銀,生意額絕對多過九十年代的老翻VCD檔,加上政府無力驅趕,如此收入高的新行業,自然吸引各路人馬爭先入行。

這個行業的誕生,源於年前一班大專生,在街頭幫人拍攝「留住那些年」的回憶,本刊於上年十二月時也訪問過他們,在城大讀創意媒體的Michael還信誓旦旦,這樣做純為了興趣。

但他們開創出來的念頭,經報紙雜誌報導後,迅即在食腦人眼中變成一盤大生意,之後多了跟風者在旺角行人專用區擺檔賺錢,一張相成本不過幾元,卻收廿元,五、六個朋友幫襯已「秒殺」過百元。 如此好賺,故高峰時,同一時間超過十檔攝影黨在行人專用區搵食,針插不入,甚至附近橫街也見攝影黨霸位。

腳架陣霸地盤

為了搶佔生意份額及騰出背景空間來拍照,每日午後,攝影黨已在行人專用區現身,他們擺明放一支支相機三腳架來霸地盤,放眼望去,整條街都是鐵枝甚是礙眼。其中一攝影檔在戲院門外,就有過十支腳架霸地盤,陣勢一成,街道頓變身成攝影黨影樓。 每檔的攝影表達手法、技術及相片質素等均大同小異,而生意多少與藝術造詣無關,視乎檔主的拉客手法。戲院門口一檔生意最誇張,晚上六至十時高峰期,更有一條長長的人龍在排隊等影相,真是收錢快過印銀紙。負責拉客的中年攝影師懂得捉年輕人心理,每逢戲院散場,必定拉住看完戲的年輕人,真誠眼神再加催眠游說:「喂!年輕人趁青春留紀念,旺角街頭做背景,哇!又唔貴,廿蚊張啫。」如是者,很多年輕人均被青春二字感動,紛紛加入排隊行列,然後擺出各類青春pose,如疊羅漢,倒豎葱,熊抱等,各適其適,而人客愈影得多,攝影黨就賣得愈多相。

月入過七萬

記者曾好奇問一行七人的年輕人,何不用手機自拍或者去「食餐好」,為何要總共花二百六十元來影相,年輕人翻一翻眼,覺得記者提問甚是膚淺,「咁唔同嘛,有人幫我哋影,又可以一齊入晒鏡,最重要唔係貴,廿蚊張啫。」攝影黨成功之道便在此,廿元張相片看似不甚昂貴,但山大斬埋有柴,人人廿元已是大生意。 而附近另一黨更走高尚路線,這班穿着印有Instant 20徽號的三名男仔,賣點是只拍寶麗萊即影即有,及聲稱以懷舊的相機拍出特別氣氛相片,每張收費廿元。他們專向情侶埋手,如將拍照說成是愛的見證,及鼓勵男女作出親密動作來拍照,難得不少情侶一買就是四、五張相。 財源滾滾所言非虛,記者透過簡單目測法統計,以戲院門口攝影黨為例,由晚上六時至十時,每小時保守估計有客人三十五名,以每名客人最低消費廿元計,每小時已淨賺七百元,這還未計不少人一買就數張相。記者估算,單單高峰期四個小時,攝影黨已最少賺二千八百元,以每月開工廿五日計,月入肯定不少於七萬元,生意好者過十萬不足為奇。如此好搵,難怪跟風者眾,搞到每日地盤愈霸愈離譜。

萬元租倉放架生

上週凌晨十二時,記者跟蹤Instant 20一黨收工後,便將行李推向亞皆老街一幢商住大廈單位內,據知,他們為免辛苦,所以用近萬二元租下約五百多呎單位,專門用來擺放開檔工具架生。之後三人到茶餐廳消夜及暢談工作大計,言語間十分豪氣,旁若無人說錢是搵來花,搵到就要好好對待自己等,口啓十足大撈家。記者於是上前訪問,他們是否阻街時,攝影師Dicky語出驚人,「依家基本上變咗搵食街,我哋由去年十月開始係第一檔,我哋從來無話過自己係藝術家,但後面嗰班以藝術家自居掛羊頭賣狗肉。我眼中搵食係無問題,但依家已去到一發不可收拾地步,情人節仲多行家來,……我哋全部有正職,有求學有在職。」而行人專區內另一檔金毛中年攝影師,則拒絕受訪,且一見記者行近,即把裝得銀紙滿滿的收銀紙盒刻意收藏起來,似怕被記者看穿他的營業實況。

蘭桂坊影鬼

除旺角攝影黨橫行外,記者發現攝影黨已擴散至其他區域,上週四晚萬聖節,各種妖魔鬼怪打扮的人群湧入中環蘭桂坊狂歡。接近午夜十二時,廿二歲的Alex穿着普通T恤牛仔褲,揹着巨型背囊,手挽大膠袋,隨着人群擠入蘭桂坊。走到德己笠街,Alex在路邊放下行裝,拿出貼滿寶麗萊黑白照片的黑板,掛在相機腳架上,然後拿出約值二千多元的Polaroid 360相機,開檔為人拍即影即有的寶麗萊相,每張收二十元。Alex市場策略出錯,他原以為今晚好生意,怎料該晚人人有備而來,都用私家相機拍攝,他只好呆站一旁等人前來查詢。等了半小時,終於有一對塗白了臉的外籍男女找他影寶麗萊,其後扮成日本軍人、和服女鬼及血肉模糊的喪屍,又找他拍了好幾張,據記者觀察,直至凌晨五時,他總共才拍了二十張,扣除每張約數元的成本,當晚淨賺數百元。本身從事電影工作的Alex,自言三個月前剛好失業,他見旺角街頭攝影黨大熱,於是便膽粗粗在較少人競爭的銅鑼灣開檔。「其實我有個目標,諗住儲夠二萬五千蚊,去法國working holiday,去法國邊幫當地人影寶麗萊賺旅費,邊體驗生活。」他表示一星期出動三至四晚,通常由晚上八時開始,影到十一時許,星期一至四每晚約有四十張,星期五至日能拍五十張,每月約有一萬二千元收入。

英國人也擺檔

除了Alex外,在銅鑼灣還有來自英國的Matthew與三十歲的港人妻子Emily搵食,上週三晚上十時許,夫妻二人在銅鑼灣地帶外擺檔為人影黑白寶麗萊,Matthew負責影相,Emily負責宣傳及與客人溝通,每張收費二十元。家住銅鑼灣的Emily指,約半年前見有人在該區街頭替人影寶麗萊,於是便在放假時,陪丈夫在街頭擺檔,至今出動了六次,每次一至兩小時。「有時一晚影十幾張,亦有試過廿幾張,最多五十五張,每張約賺十蚊。」為招生意,他們更會把拍好的寶麗萊相片上載到facebook,並叫客人上網俾like,從而為他們宣傳。Emily表示曾試過去旺角擺檔,認為該區的人又嘈又自私,相反在銅鑼灣影又安靜又自由。「旺角就算一個好細嘅位置,都有人走埋嚟爭位,大家出嚟影相,搞到你妒忌我,我妒忌你。」晚上十二時,商店的大燈關掉,街道暗了,不能再拍,Emily與Matthew便收拾行裝回家,站在一旁的四名食環署人員,由始至終都沒有上前干預過。

攝影師不是小販

本刊曾接獲讀者黃先生來電投訴攝影黨問題,指多次致電食環署投訴,得到的答覆是無法規管,本刊向食環署查詢,得到的答案也是,根據香港法例第132章(公眾衞生及市政條例),「小販」的法例定義並不包括攝影師,故不能採取執法行動。令投訴人黃先生最火滾的是,看見一些公公婆婆在其他地區擺賣舊衣服都被好幾個食環署職員又拉又鎖,但旺角行人專用區內,所謂的「攝影師」就肆無忌憚地拍攝賺錢又不須交稅,「咁即係無王管啦」?黃先生甚是憤怒。

議員覺執法不公

在無王管情況下,立法會議員陳家洛回應查詢時說,「我諗食環署也好康文署也好,思想好僵化,怕多做多錯少做唔錯,導致到現在情況失控。之前有易拉架、街頭表演者問題,政府曾經用多項措施令他們知難而退,控罪包括小販擺賣、非法收受報酬、噪音都有,但不是實實在在針對整體規劃及布局問題。各個部門各自為政各施各法、現時正考慮殺街及縮短開放時間,等於斬腳趾避沙蟲」。陳家洛認為官僚主義導致問題谷爆,應該從根本檢討整個街道規劃,現在政府只可選擇性執法,見一樣做一樣,「成件事變得好唔公道,覺得好似偏幫了攝影師,最起碼支持街頭表演都是隨緣樂助,不是明目張膽來收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957

夢想工作者 ╳A咖網拍攝影師 陳思瑾 耍任性也要寫企畫 小模自學轉型職人

2014-11-03  TWM
 

「我不要賺薪水,我要賺的是收入!」陳思瑾說這句話時才二十歲,當時她已輟學,成天待在一間名為「攝影棚」的屋子,好像忙什麼大事業。在金控公司當主管的陳爸爸看不下去,屢屢叨念:「快找份工作!」九○年後出生的陳思瑾翻了N次白眼,也和爸爸辯論了N次,最後總不歡而散。

又過四年後的現在,陳思瑾在世俗眼中,依然有著「不務正業」的姿態:平日太陽沒下山不會出門、每個月的卡費帳單花錢如流水,而且,一樣是成天窩在「攝影棚」裡。但現在的她,可以過得更理直氣壯,因為她真的把小時候的那句氣話實踐成真了!

陳思瑾歪頭數著工作行程,對照她目前的收費價碼,她只要半年就能賺到百萬元收入。

現在,她的存摺都交給老爸保管,「他看到我一直有收入,就放心了。」陳思瑾一笑,馬上又說:「但每個月的帳單也是寄給他,所以偶爾還是會被念一下。」這是他們父女干戈多年終於停戰的平衡點。

二○○三年,數位科技悄然帶給陳家一個小革命。那時突然愛上拍照的陳思瑾,除了把家裡的數位相機「據為己有」,也在當時暴紅的「無名小站」網路相簿註冊個人帳號。大眼睛、巴掌臉、身材嬌瘦的她,很快就被網拍業者相中,當起平面模特兒,一下就在網拍圈有些知名度,只是爸爸一直不太高興。

「爸爸覺得我不是不能讀書的料,但我就是沒有興趣把書讀到『很好』。」陳思瑾回憶,當初選擇就讀復興美工時,爸爸和她冷戰了半年。儘管如此,她還是沒放過表現自己的機會。讀高二時,她參加藝人養成節目《我愛黑澀會》,父女關係更加惡化。

然而,她也在光鮮亮麗的演藝工作中看清了一些事:「我畢竟不是最漂亮、身材也不能和真正的名模相提並論,有些風格的衣服我也駕馭不來。」小小年紀的她,有了超齡的體悟:「長江後浪推前浪,我不可能靠給人拍照一直混下去。」十七歲那年,陳思瑾毅然決定從鏡頭前走到鏡頭後,說起這段時期,她整張臉都亮了起來:「那時每天拍,只想追求更多嘗試、讓自己拍得更好!」腦筋轉得飛快的她,更躍躍欲試想「轉行」:「換我來當攝影師,有何不可?」她盤算著「我對工作流程熟悉,又當過模特兒,知道怎麼拍更好看,所以我需要一個攝影棚讓我去試試看。」一導出這個結論,陳思瑾馬上打了「請款企畫書」,詳述著動機、環境趨勢、個人SWOT(優勢、劣勢、機會、威脅)分析,甚至,她還超有行動力地看了一間十坪大的房間,把資金計畫表都列出來,「我只要一個月接到兩個案子,就能繳房租。」結果,陳爸爸看完企畫書隔天就匯給她三十萬元創業金,他說:「我女兒一向另類,但我在那份企畫書裡看到她自己的想法。」「不過,我只支持妳這一次,以後妳要自給自足。」陳爸爸當時這麼說。如今,他也對女兒刮目相看:「她確實是很有膽識。」創業這年,陳思瑾甚至還沒上大學,「同業」都等著看這小女生能闖出什麼名堂。「最尷尬的是,以前合作的對象變成競爭對手,有時我去當模特兒拍照,也感覺到攝影師在提防我偷學他們的技術。」更難堪的是,看過她的拍攝作品而指名合作的廠商,竟在見到她本人時因為不放心,當場取消合作。

「遇到這種事能怎麼辦?我就放假一天囉!」陳思瑾一派樂天地說,放假天就是練功天。

「小貓(陳思瑾綽號)比起其他攝影師最大的不同,就是心細,懂得拍出漂亮衣服的細節。」合作多年的Ninishop負責人妮妮如是說,「而且她很敬業,不遲到之外,每次拍完還會熱情地和你討論成品風格。」陳思瑾從最開始一個月賺不到二十二K的窘況,到現在旺季最高月收可達三十萬元,即使已是業內A級收費,還是有很多廠商等著與她合作。

「我大一就忙到沒空去上課,最後還是休學了。」陳思瑾說,當時父親一直希望她找份穩定的工作,但她回說:「哪有什麼是真的穩定呢?」回想當時,她依然很自豪,「現在,爸爸偶爾打來問我忙不忙,我剛好都在拍照,沒講兩句就要掛掉,他就知道我的事業很『穩』了。」說著,陳思瑾拍手笑起來,那是她自己也來不及拍下來的自信笑容。

陳思瑾

出生:1990年╱現職:網拍模特兒、攝影師╱經歷:網拍模特兒、節目主持人、藝人╱學歷:復興美工╱成績:月收入15萬元以上她如何搞定新形態工作?

1.盤點自身的優勢及劣勢,找到在產業環境的定位。

2.聰明溝通,以完整企畫書取代爭執。

3.精進作品,低調自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896

婚紗攝影O2O遭影樓圍剿,它們在害怕什麽?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317/149356.html

\i黑馬:這一次,O2O模式沖擊了傳統影樓。婚紗攝影O2O平臺Only lover的互聯網垂直打法在婚博會上遭到了傳統影樓的集體抵制。不過,吳思認為,“他們太需要被互聯網模式改造了。婚紗攝影模式應該輕重結合!他將O2O的價值歸結為四點:一是平臺擔保;二是性價比;三是業務靈活;四是信息對稱。


文 | 周路平 本刊見習記者


3月8日,舉辦了三天的北京春季婚博會在國家會議中心落幕。在婚紗攝影專區,京城的30多家知名影樓悉數到來,各展臺前依舊熙熙攘攘。不過這一次,沒有再看到婚紗攝影O2O平臺Only lover的展臺。自從去年參加了秋冬兩季婚博會之後,Only lover就不被允許參加婚博會,而圍剿它的不是別人,就是那些共同參展的傳統影樓們。“我們成為了眾矢之的,被他們認為是一種另類。”Only lover創始人吳思對《創業家》記者說。
 
影樓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Only lover去年7月份上線,拿到了500萬元天使輪融資,其業務專註於婚紗攝影的互聯網垂直化。吳思打好了如意算盤:先把婚慶市場里最大的一塊蛋糕——婚紗攝影做透,之後再考慮向上下遊延伸。
 
為了推廣婚紗攝影的O2O模式,吳思決定通過參加婚博會的形式爭搶客源,與京城的影樓同場競技,“參加了兩次我們的經驗都不是太足,但是冬季的婚博會相比秋季婚博會訂單量增加了三倍”。兩次參展,不僅有客戶前來了解咨詢Only lover,很多影樓參展商們也開始過來了解他們的產品和模式。
 
不過,這種關註之後的結果是傳統影樓的不滿。按照婚博會正常的流程,婚博會主辦方會按照前一次參展的投入金額,給予相應的展位選擇順序。Only lover在上一次的參展中花費了12萬元,排在中間偏後的位置。然而,吳思一直沒有接到婚博會的參展通知,一頭霧水的吳思開始主動與他們取得了聯系。起初,對方還不願透露,“一開始支支吾吾,後來就明確告訴我們不能參加”。
 
參展方給出的解釋是,“O2O的模式對傳統影樓沖擊太大,他們有意見”。影樓們的“意見”最終使得參展方不得不將Only lover這枚卒子丟棄。這種說法令吳思有些不滿,在沒有任何違規,又簽訂了協議的情況下,不讓他參加顯得不合情理。最終對方提出了一個折中辦法,把他們安排在了婚慶展區,“在那里我就覺得完全沒有(參展的)必要了”。
 
O2O來襲,傳統改造在即
 
令傳統影樓們“有意見”的或許不是Only lover的市場份額,因為去年冬季婚博會,Only lover共接了80個訂單,相比於整屆婚博會婚紗攝影上萬單的交易,這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數字。
 
“他們更多可能是感覺到我們冒出來的價值”,這些價值吳思歸結為四點:一是平臺的擔保價值,用戶不滿意可以退款;二是性價比,比傳統影樓便宜了一半;三是業務靈活,相框相冊可以靈活購買,沒有套系;四是信息對稱,完全可以得到攝影師信息,沒有隱性消費。
 
吳思在此前參展時開出的價格是999元,與其它影樓動輒五六千,甚至上萬的價格,差別太大。不過這種低價在吳思看來,是將所有傳統影樓的漏洞和消費陷阱都革命掉的結果。Only lover的一個明顯的互聯網特征在於,除了體驗店里的顧問(傳統影樓稱“銷售”),無需再雇傭其他員工,完全采用平臺入駐的形式,已經不存在中間環節。
如此一來,即便定價大幅下降,利潤卻沒有同步下滑。吳思透露,Only lover目前30%的毛利率已經能夠覆蓋獲客的成本,他們的利潤的來源是服裝租賃和相框相冊的銷售。
 
這種方式最終瓦解的是傳統影樓的組織架構和管理體系。傳統影樓之重不僅在於門店,還需要配套的銷售員、攝影師、化妝師、燈光師、修片師,這批人員都需要影樓負擔。這種組織架構決定了影樓模式負擔沈重,人均產能低下。根據吳思提供的數據,北京的八月影樓,最好的時候年營業額1.2億元,團隊的人數大約在600人,也就是說在最好的年份,他們的人均年產值在20萬;另外一個上海的唯一視覺,一年效率最好的時候能完成1.5個億,而員工人數則是750人,人均年產值也在20萬上下。除去人力、房租等成本,所剩無幾。
 
“他們太需要被互聯網模式改造了”吳思說,“我們只需要幾百平米的體驗店,而我們的幾百平米能夠形成一個更大的接單量和銷售量,所以我們本質上是去掉了高成本環節之後,用新的業務形態、新的體驗感覺、新的組織架構把全部人員整合了,只需要一個協助用戶轉換的顧問。”
 
決策重度,模式輕重兼顧
 
相比於上門按摩、美甲這些輕決策的買賣,婚紗攝影顯然重得多。而重度決策是無法完全用輕度模式所取代的。這一點,吳思在創立Only lover之前已經有所考量。哪些東西是要靠線上完成,哪些東西最終得回歸到線下,這些都是擺在O2O面前的一道道屏障。
 
O2O真正的價值是滿足用戶的價值需求點,去解決他們的痛點。吳思通過調研傳統影樓的方式,了解其中存在的痛點不足,然後找出解決辦法,反推出自己的服務模式。正式由於對行業本身的熟稔,Only lover的第一家線下體驗店隨著網站同步開通。線下店的開設最終為了給用戶提供線下確認的環節。因為婚紗照的拍攝不光是找到攝影師就結束了,它是一個重度決策,關註的維度廣,包括攝影師、服裝、拍攝地點等等,這就成了一個複雜的交易決策過程。
 
盡管用戶的決策重度,體驗店內的顧問工作量卻不大,他們不需要喋喋不休地向用戶推銷。用戶到體驗店,推著車子選定服裝,通過掃描服裝二維碼可以看到服裝的模特效果圖,試穿之後進行掃碼確認,“那種感覺就像逛優衣庫,整個用戶的體驗完全是靈活、自主、自由的”。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6151

當網路監控攝影機龍頭安迅士把自己給賣了…安控產業上演存亡戰 18個月見真章

2015-03-30  TWM
 
 

 

被稱為「從沒有停止成長」的安控產業,在物聯網趨勢底下,前途仍是一片大好,但近一年多來,一樁又一樁大型購併案卻接連發生,連位居全球網路監控攝影機龍頭的安迅士都在二月將自己給賣了,究竟安控產業發生了什麼事?

撰文‧何佩珊

當一家產業龍頭廠商將自己給賣了,意味著什麼?如此不尋常的動作,正發生在安全監控業裡。一場激烈無比的淘汰賽,將要席捲全球安控產業。

今年二月,長期穩居全球IP CAM︵網路監控攝影機︶第一大廠的安迅士︵Axis︶,將自己以二十八億美元︵折合新台幣約八九一億元︶賣給日本數位相機大廠Canon,對全球安控產業丟下一枚震撼彈。

更令人玩味的是,這其實不是單一購併事件,過去一年多來,我們頻頻看到世界大廠的合縱連橫,如:Canon購併VMS︵視訊管理軟體︶第一大廠Milestone;而另一家美商安控大廠Tyco則買下VMS廠ExacqVision;日本安控大廠Panasonic則是收購VMS業者Video Insight;還有三星也將旗下監控公司Techwin賣給Hanwha。這場整併潮至今還沒有休止跡象。

這一波整併風也影響到台灣的安控公司。相較於二○一三年之前的亮眼成績,在一四年除了奇偶和彩富維持水準,多數業者如晶睿、陞泰、杭特和天鉞電等,都陷入獲利腰斬的窘境;昇銳、云辰、慧友和悠克更見虧損。業界人士大膽預言:「安控退場潮就要來了!」殺價、拔樁 陸廠強勢崛起單純從需求面看,這波退場潮,其實來得一點都不合理。

長期觀察安控產業的安防專業媒體︽a&s︾雜誌總編輯侍家驊指出,九一一事件之後,安控開始受到各國重視,因而逐漸發展成「產業」,而在此之後,這個產業的成長就沒有停止過,即使是在○八年金融海嘯,成長也只是稍稍趨緩。更不用說未來在物聯網發展趨勢下,不論冰箱還是車子等,將有更多智能應用必須與監控結合。他形容:「這個世界永遠都缺少眼睛。」在他看來,安控產業的成長還看不到盡頭。

只是需求面雖無虞,但若是將「大陸廠商」這個因素加進來,事情就變得不一樣了。

○八年金融海嘯導致各國財政緊縮,也讓安控品牌的價值被重新檢視,再加以中國政府的大力扶植,都給了中國安控廠商崛起的機會和養分。在去年達到一定的學習曲線後,「(陸廠)漂亮的價格讓市場翻盤翻得很快。」侍家驊指出,中國兩大安控廠海康與大華在全球安控產業的排名,已經分別竄升至第三和第六位。

「海康、大華非常積極,殺很凶。」台灣安控大廠彩富執行副總葉善鈞說。曾位居台灣安控一哥的陞泰也指出,大概前年第四季,陸廠的殺價壓力就已經很明顯,「他們(陸廠)的報價有時候只有我們的一半。」而陸廠帶來的威脅還不僅僅止於價格。資策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許桂芬以安迅士和海康兩家公司為例指出,安迅士員工總數約兩千人,而海康光是在研發就投入高達四五○○名人力,因此在新產品推出市場的速度上,陸廠也帶給其他業者很大的壓力。

加值差異化 台廠唯一出路可以想見,要拚出更好的規格,又要提出更低的價格,還要比別人更快推出新產品,在這樣的競爭態勢下,明顯不利於規模相對小的企業。

這也是為什麼在整體產業成長前景仍長期被看好的情況下,卻接連出現多起大型整併案,目的就是希望藉由經濟規模,以及前後端軟硬系統整合的差異化,守住市場地位與獲利。

以Canon對安迅士的購併案為例,安迅士已經預見,硬體成熟化後的差異化困境,以及愈來愈低的價格與利潤都是眼前巨大的挑戰;同時Canon則是在數位相機市場的成長遭遇瓶頸,但Canon擅長的影像處理技術與安控卻是再好不過的結合,再加上先前已經購併的VMS大廠Milestone可以和安迅士的網路監控攝影機進行前後端整合,發展出一套整體解決方案,在愈來愈難做出差異化的硬體市場找到突破。

陸廠的崛起,讓全世界都受到挑戰,但對同樣以高性價比作為主要競爭優勢的台廠而言,面臨的威脅恐怕又是別人的倍數,「可以說是具體地被打到了。」侍家驊說,「標準化市場已經輪不到台灣,未來只能往加值差異化去走。」許桂芬認為,目前台廠相對還是保有一些技術領先優勢,但重要是提升系統整合能力,如結合門禁、交通、零售業等等應用。

另外,葉善鈞對未來展望還是持比較樂觀看法,他認為在陸廠的競爭壓力下,歐、美品牌大廠基於成本考量,預期將會有更高的委外意願,這對以代工為主的台灣安控廠來說反而是好機會。

不論如何,各方都相信,一場安控產業大洗牌是絕對避免不了的。侍家驊直言,在這波產業重整中出局的廠商不會只有一、兩家,他更預言,「一切就會發生在未來十八個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404

每日黑馬 | 嫁拍:怎樣用1999元的套餐顛覆婚紗攝影?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524/149876.html

黑馬說:移動互聯網大潮下,去中介化的O2O模式對傳統行業產生了強烈沖擊,婚紗攝影行業也在其中。針對傳統影樓模式長期給用戶帶來的不良體驗,一批互聯網創業公司興起,試圖挑戰行業潛規則,掀起顛覆傳統模式的革命。

在嫁拍CEO陳曉峰看來,對攝影師的篩選培訓,以及給用戶提供極致服務體驗是獲取口碑效應的關鍵。
 
文 | i黑馬 趙姝焱
編輯 | 崔婧

 
以前,傳統婚紗攝影業以影樓模式為主導,高度的信息不對稱,使得用戶付出高額代價,卻在體驗上苦不堪言。
 
現在,婚紗攝影O2O模式正在顛覆傳統模式。傳統影樓通常需要在租金、裝修、人力、廣告等方面產生大量費用,互聯網公司人工成本只有傳統影樓大概的1/8,而且O2O模式避免了隱性消費,提供透明化機制,改善了攝影師和化妝師的傭金比例,提高了攝影師的服務質量。用戶還可以自主選擇的個性化定制方案。
 
婚紗攝影移動化的巨大潛力和千萬級的市場規模,吸引著新興互聯網創業公司紛紛投入其中,Onlylover、婚趣等品牌都是其中的代表。嫁拍,作為新近殺入其中的黑馬,到底有何過人之處?
 
嫁拍成立於2014年9月,由陳曉峰和徐宏傑聯合創辦。陳曉峰曾任百度高級經理,帶領過360搜索引擎的開發,對互聯網產品和技術研發有著豐富經驗。
 
他的第一次創業是在人人網主持旗下的風車網項目。風車網是專註旅遊的社交分享平臺,通過這個項目,陳曉峰對互聯網社交領域和圖片分享有了新的體悟,這些都對他創辦嫁拍幫助很大。
 
徐宏傑是中國內地第一代婚紗攝影專家,21世紀初深受臺灣影響開始從業,有著深厚的行業積累。兩位創始人不同背景的結合使得嫁拍在基因上有了一定先天優勢。
 
看到傳統婚紗攝影業的弊病,陳曉峰在創業之初就意識到攝影師的重要性。他以免費的方式接納優秀攝影師,並為其提供合理收入。此外,他還設計出一套詳細的攝影師篩選和培訓流程,名曰“掀蓋頭”。
 
“掀蓋頭”分為幾個流程:第一步,前期通過合夥人徐宏傑的關系積累的八、九個熟悉的攝影師,他們會對新申請人員進行資料的初步篩選和電話溝通。第二步,進行面試和試拍,測試攝影師是否會引導普通用戶拍照。第三步,通過拍攝效果挑選出的攝影師會進行技術和服務兩方面的培訓。第四步,再進行兩次跟拍測試。
 
陳曉峰表示,由於婚紗攝影對服務意識要求高,新晉人員需要在現有攝影師“監督”下拍攝兩次,才能獨立接客。“比如,我們會教攝影師怎麽贊美女孩,因為女孩開心時的笑最自然美麗,拍出來的照片質量更好。”
 
這樣一來,嫁拍基本可以保證旗下攝影師的職業水平和素質。目前嫁拍在職攝影師有30名左右,在培訓審核中的有15名。陳曉峰還意識到,這樣的標準化流程可以複制和擴散。 “這是一個量產和做大的方案,全國各地的分站都可以拿來用。”
 
除此之外,陳曉峰希望嫁拍在細節上可以提供極致服務體驗。嫁拍承諾拍攝日五環內上門接送,國家一級營養師搭配精致早點、午餐,五環內套系成品送貨上門等等。小到礦泉水的選擇、糕點的配備、儲存照片的U盤,嫁拍團隊都做了精心的調研挑選與配備。
 
陳曉峰還特意挑選上汽V80的車型,將之打造成移動化妝間、婚紗間,以減少拍攝過程中用戶換衣和補妝的不便。為了這款車,他先後請過國內外設計師設計出7、8個版本,直到他滿意為止。
 
陳曉峰的產品理念是:“服務品質,用戶不能完全感知,卻一定能夠完全感受。”他至今還記得他們拍完第一單時的情景:當看著新娘穿著婚紗言笑晏晏對著鏡頭時,新郎沒有很激動,在一旁的陳曉峰卻哭了。“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我一直追求的成就感:制造完美的東西使人感動。”
 
好的服務品質為嫁拍帶來了口碑營銷和廣泛傳播。“真的有女孩子寫過一千字的好評,我們系統都發不出去。”陳曉峰說,這樣他們無需在廣告和流量方面花費大量費用。
 
現在,嫁拍將定金設到最低—只需200元(業內最低500元),拍攝滿意後再付款。他們設計出8條全風格外景線路免費任選,套餐一律1999元,業內一般4000-6000元。嫁拍獲取一個用戶的成本只有300元左右,而業內在1500元左右。2014年底,嫁拍獲合力與和玉聯合投資近300萬美元Pre-A輪投資。
 
此外,他有著更大的野心。現在嫁拍的客戶中8%會主動要求他們介紹好的婚慶服務,而這是陳曉峰未來努力的方向,通過婚紗攝影介入更大的市場。不過,對於大額的項目,用戶決策能否在線上順利完成,仍需拭目以待。
\黑馬名片:

北京美唯秀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創始人:陳曉峰
成立時間:2014年9月
所在地區:北京
公司規模:30人左右
主營業務:婚紗攝影O2O
融資狀況:合力與和玉聯合投資近300萬美金Pre-A輪投資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趙姝焱,編輯崔婧,文章為原創,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與zzyyanan聯系,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927

人人都能拍照的年代,攝影師還能拍什麽 英國戰地攝影師這樣影響社會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0063

 

英國小鎮科比存在嚴重的環境病,一些孩子先天殘疾,一只手只有三根手指。曾有新聞記者來拍攝,讓孩子們把手背到身後;內維爾則讓這些孩子坐在桌前紮氣球,彩色的氣球在他們殘缺的手中炸裂開來…… (馬克·內維爾/圖)

“中國人真愛拍照!”英國攝影師馬克·內維爾聳聳肩,對南方周末記者說。這是他第一次來中國參展,曾做過時裝男模的他酷似電影007主演皮爾斯·布魯斯南,不停被觀眾要求合影。

2015年5月9日,《時代映像:1960年以來的英國攝影》在深圳華僑城創意文化園開展,展出了38位英國著名攝影師和藝術家的四百多幅作品,這是中英文化交流年的活動之一,包括馬克·內維爾在內的3位英國攝影師受邀參展。

交流講座上,觀眾問得最多的一個問題是:“當人人都拿起手機和單反相機時,攝影師還能拍什麽?”內維爾對此樂觀,他認為現在攝影師的好作品反而更容易出挑了。

內維爾自己的作品就不是人人拿起手機就能拍的。他是英國派往阿富汗的最後一位戰地藝術家。2011年,英軍開始撤離阿富汗。內維爾用3個月時間拍攝了消失前的戰場。

“我喜歡用攝影直接影響社會。”內維爾曾經用一組攝影作品推動英國立法改革。2012年,名聲在外的內維爾接受《紐約時報》的邀請,拍攝表現倫敦貧富差距的《這里是倫敦》,2013年,這組作品獲得了普利策獎提名。

這些作品都沒有出現在深圳的攝影展上,展出的是更溫和的兩組作品,反映老工業城市格拉斯哥和匹茲堡的社區生活。

有的人燒了那本攝影書,有的人拿去拍賣

很多攝影師關註社會問題,內維爾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他覺得大部分人是在消費苦難:“闖入底層人民的生活,拍幾張照片,然後把攝影書賣給中產階級。”

意大利某時裝品牌更進一步,1982年就把這類攝影作品用作廣告:其中沒有出現一件時裝,只有難民船、死刑犯、燃燒的汽車等畫面,該品牌很快走紅。

內維爾決心打破這種慣例。2003年,內維爾為蘇格蘭格拉斯哥的一個底層社區拍攝照片。格拉斯哥是歐洲第三個人口過百萬的城市,1950年代,這里的造船量全球第一。1990年代,它的造船業衰落,大量造船工人畢生的知識和技術沒了用武之地,貧窮、犯罪、毒品問題接踵而至。

內維爾在社區里住了整整一年,與居民交朋友,拍攝廢棄的造船廠、失業的中年人和問題少年。攝影書一年後出爐。

這本攝影書沒有在任何商業渠道出售,8000冊全部送給照片里的主人公:該社區的8000戶居民。內維爾在後記里寫道:“居民應該免費得到記錄自己生活的文獻,而不是為藝術印刷品埋單。”

要把這些書郵寄過去,當時的費用高達1.4萬英鎊(約合13.4萬元人民幣)。內維爾想了個主意,他去找格拉斯哥的少年足球隊,如果球隊的孩子能把8000本書挨家挨戶送到,1.4萬英鎊就歸他們,每個孩子還能拿一本攝影書。

一戶收到書的居民後來給內維爾寫信,說他翻開書後心情就變好了。被攝影書選為封面的女孩則每晚翻看,驚訝這些照片竟可以拍得那麽漂亮。社區里的新教徒卻燒書抗議,“他們覺得書中關於天主教的照片太多了”。內維爾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他數過,“關於天主教的有9張,而關於新教的只有7張”。

不過,也有社區居民把書拿到eBay上拍賣,叫價500美元。內維爾至今保存著那些網頁截圖,“有些人不一定那麽喜歡藝術攝影書,但如果他們可以通過攝影書獲得一些回報,我也算回饋社區了。”

送完書後,內維爾向社區居民發放了問卷,再把居民的反饋意見,和那些照片一起,在畫廊、博物館展出。

10年後,內維爾拍攝過的社區狀況好轉,還建起了大超市和大醫院。內維爾不久前收到了他們的邀請:2015年7月再回去看看。

攝影能改變政策嗎?

2009年,內維爾去英國小鎮科比,發現當地存在嚴重的環境病:一些新生兒先天殘疾,一只手只有三根手指。

內維爾聯想到美國著名攝影記者尤金·史密斯和他的名作《智子入浴》。1972年,史密斯在熊本縣水俁灣拍攝了“水俁病”患者的慘狀:表情呆滯、全身畸形,很快轟動世界。其中,先天患兒智子在母親懷中靜靜入浴的照片廣為傳播,成為攝影幹預生活的典範。

然而,拍幾張照片無法為科比鎮解決問題。1999年,科比鎮16戶受害家庭聘請律師提起訴訟,官司已經打了十年。想要證明當地工業汙染導致新生兒畸形並不容易。

內維爾向英國維康基金會申請了3萬英鎊,在科比鎮長住調查:他采訪代理律師和受害家庭;隨後把土壤樣本送去實驗室化驗,走訪生態學者,咨詢其中的物質如何導致畸形和癌癥;他還找到研究先天缺陷的專家,查證新生兒殘疾的影響因素。

6個月後,內維爾儼然成了科比汙染案的專家,他詳細總結了科比鎮的環境訴訟,並寫出長達20頁的科學論文,說明粉塵如何導致新生兒殘疾:1985年,政府拆除科比鎮的鋼鐵廠,並試圖把被汙染的土壤挖出來運走。該鋼鐵廠曾是歐洲最大的鋼鐵廠之一,因為拆除時沒有封閉措施,含鉛的大量廢渣擴散到空氣中,從此,只要天晴,小鎮的上空就會籠罩一層粉紅色的塵雲,當地人家需要在門窗的縫隙釘上濕布才能阻擋撲面而來的粉色沙塵暴,這樣的生活持續了十年,直到出現了一批新生兒致殘的案例。

科比鎮政府最終敗訴,被判賠償16戶受害家庭。但事情沒有了結,政府通過提高稅收來支付賠償金,環保法律也並沒有因此修訂。不久,離科比鎮不遠的劍橋拆除生化工廠,類似的悲劇重演:工業廢渣隨風吹散,農莊里的馬流出眼淚,居民則頭痛、流鼻血。

推動立法改革才是內維爾的最終目標。他因此又在科比鎮住了一年,完成攝影計劃。2013年,他的攝影書《行動而不是語言》出版,書中除了照片,還介紹了科比鎮的鋼鐵工業歷史,附上了科比汙染案的案件總結和科學論證文章。選取的60張照片,包括受害的孩子:他們坐在桌前紮氣球,彩色的氣球在他們殘缺的手中炸裂開來……

2013年,內維爾把這本攝影書寄給英國433個地方政府和一些國際環保組織。同名攝影展在倫敦的攝影師美術館展出,受到英國報紙和7點檔電視新聞的報道。環境維權團體“地球客戶”還組織了一場研討會,討論關於被汙染土地的政府政策。會後形成的建言2014年提交議院,將在2015年9月進行表決。

英國媒體認為,馬克·內維爾用紀實攝影提出了一個好問題:“一本攝影書和一場攝影展能改變政府政策嗎?”

在阿富汗戰場,當地孩子成人般的眼神讓內維爾難以忘懷。比這些孩子大不了幾歲的英國士兵反而十分稚嫩。 (馬克·內維爾/圖)

親歷戰爭後才知道的事

科比鎮的拍攝項目使內維爾名聲在外。2011年11月,他被英國帝國戰爭博物館任命為戰地藝術家,去阿富汗戰場生活3個月。內維爾年近半百,又沒有從軍經驗,但他還是接受了邀請。

“我不能白去玩命,我要去獲取真相。”內維爾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他準備了整整3箱攝影器材,包括多重閃光燈系統、16毫米膠片電影機,以及通常用於撞車測試的高速攝影機。2011年聖誕節,內維爾跟300位士兵同機飛往阿富汗赫爾曼德省,開始了隨軍巡邏生活。

戰場的兇險跟內維爾在英國媒體上看到的完全不同。在戰事激烈的地區,子彈從他耳邊呼嘯而過;腳下還可能有地雷,內維爾穿著防彈內褲,“如果踩到地雷,雙腿會被炸斷,但是命根子還能保住”。行軍時,內維爾總是被20名士兵夾在中間,“他們端槍,我拿相機。如果我為了更好的取景而脫離他們,可能把所有人帶入危險。”他向南方周末記者解釋。

3個月里,內維爾每天都聽說士兵被炸傷,缺胳膊斷腿、雙目失明。英軍在赫爾曼德的巴斯營地,匯聚了各國最優秀的外科醫生。“那里是當時全世界最忙碌的戰地醫院,”內維爾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然而,英國媒體只有在士兵死亡時才會報道。”

在貧瘠的荒野,內維爾有時會遇到當地的孩子。四目相對時,那些孩子成人般的眼神讓內維爾難以忘懷。他拍下了那些“戰爭使之早熟”的孩子。

內維爾坐車橫穿波倫集市。他把16毫米電影機架在那些大規模武器的旁邊。塔利班武裝撤出赫爾曼德省後,波倫集市的貿易已經恢複,內維爾的鏡頭一邊記錄集市水果上的柔和光彩,另一邊,這些大規模武器卻在路人的臉上投下陰影。凝視鏡頭的人們有的友善,有的充滿敵意。軍方告誡內維爾,千萬不要站在街上,否則他十分鐘以後就會被綁架或者殺害。

在波倫集市的這短短幾分鐘成了內維爾在戰地最難忘的經歷。“我不能和當地人溝通,我們之間有鴻溝。”內維爾第一次意識到,英美在阿富汗幹預和占領、進行的軍事行動是很不合適的。

內維爾認為,記錄這些是他的使命。“媒體告訴我們的與事實真相之間存在巨大的裂隙。媒體需要遵循市場,兜售香艷的、娛樂化的故事,所以他們回避真相。而我不受限制。”

2012年2月,內維爾回國,他的戰爭影像卻被禁止展出。“委約方最初承諾我的作品會在世界巡展,然而國防部說,全部撤軍之前博物館不許展出這些作品。”

內維爾自己則患上了戰後綜合征他煩躁、易怒,夜晚無法入睡。相戀十年的女友離開了他,身邊的人也不理解他。直到兩年後他才痊愈,並了解到,很多英國士兵回國後開始酗酒、婚姻破裂,甚至犯罪入獄,而英國國防部把戰後綜合征視為禁忌,許多患病者也羞於啟齒。“英軍在阿富汗戰場鬥爭了10年,就像美國的越戰老兵一樣,許多成了流浪漢、醉鬼。我認為這是英國的大患。”

內維爾為此印了一套攝影書,第一集講述自己如何走出戰爭陰影,第二集講的是其他當事人,包括高級軍官、普通士兵、軍醫和戰地記者。

攝影書在西班牙印了1500套,其中500套運回英國時被海關沒收,邊防組織還為此搜查了他的家。

2014年5月,英軍全部撤出阿富汗;8月,英國帝國戰爭博物館舉辦了內維爾攝影個展。1000套攝影書被送到精神健康服務慈善機構、監獄和收容所——因為許多犯人和流浪漢都會從軍,回國後又回到監獄或者流落街頭。

“我親歷後知道,想要恢複正常生活太難了。”內維爾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12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