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水源困境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82962&time=2011-07-24&cl=115&page=all
確保丹江口水庫入庫徑流穩定,是南水北調中線穩定運行的關鍵因素。目前來水量減少可能性猶存,取水口調度難題未解
財新《新世紀》 記者 鄧海
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地,丹江口被譽為「水都」。但是,如果丹江口未來水量減少,南水北調工程該怎麼辦?
 |
隨著漢江流域雨季的來臨,7月4日,丹江口水庫終於結束了持續92天的死水位運行。CFP
|
這也許並非天方夜譚。7月19日,參與過南水北調中線環評或可行性方案制定的多位長江委退休官員和專家告訴財新《新世紀》,目前丹江口水庫的來水情況確實不容樂觀,水量在總體上可能有逐步遞減趨勢。
目前,他們正在起草一份非官方報告,希望能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重新論證南水北調中線的調水方案細則。
此時,長江委多個部門的專家和官員也正忙於準備匯報材料。他們需要回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6月4日在丹江口考察提出的水質、移民、環境容量、水資源利用和水生態保護等問題。
退休者們的報告由鄧聯木執筆,他曾在長江委下屬的長江科學院、長江水資源保護所任職。「我們講的可能會跟長江委的匯報完全相反。」他說。
徑流突變
隨著雨季來臨,7月4日,丹江口水庫結束了持續92天的死水位運行。
動工於2003年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主要供水目標是華北,特別是京津冀地區。項目近期從漢江的丹江口水庫引水,簡稱引漢;遠期視發展需要,再從長江幹流三峽水庫引水,簡稱引江。
長江委水文局退休的教授級高工金棟樑表示,能否確保丹江口水庫入庫徑流穩定,是南水北調中線能否穩定運行的關鍵因素,「但目前看來可能會很成問題,徑流已出現大幅減少」。
通常而言,河流的調出水量,不能超過該條河流徑流的40%,否則水源地可能出現生態災難。上世紀90年代制定南水北調中線可行性研究報告時,丹江口水庫天然徑流量取值為408.5億立方米。報告將多年平均調水量定為147.3億立方米,約佔入庫徑流量的36%。
然而,長江委多位退休專家表示 ,自1973年建成以來,丹江口水庫入庫徑流呈顯著減少趨勢。自1990年至今,只有2003年和2005年來水量高於多年平均值。1997年到2001 年的年均徑流量,更是比建庫前減少37.4%。「減少原因待查,但需引起重視。」鄧聯木說。
漢江水利水電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稱漢江集團)董事長賀平則表示,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丹江口水庫確有徑流突變情況,但沒有徑流減少的趨勢。他指著牆上的徑流柱狀圖說,「你看看每年來水高低起伏,有什麼趨勢?」
他邊指邊讀,「1930年到1978年年均入庫徑流量379億立方米,1979年到1990年年均433億立方米,1991年到2002年年均262億立方米,2003年到2010年年均371億立方米」。
但沒有人否認,丹江口水庫徑流在這些年中確實減少過。鄧聯木認為,如果這種減少連續多年出現,極有可能危及南水北調。
他指出,1991年到2002年,丹江口水庫年均徑流量262億立方米,若按147.3億立方米調水,約佔徑流量的56%,遠遠超過40%的調 水極值;2003年到2010年,年均徑流量回到371億立方米。若調水量維持不變,也將佔到徑流量的39.7%,逼近調水極值。
「現在出現連續20多年可調水量難以達到預期的情況,南水北調正式運行以後是否還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鄧聯木認為,「說不清」,為此需要就此種情況的根源開展深入調查和研究。
管理難題
同樣讓他們擔心的,還有水庫上下游用水急增的問題。長江委和漢江集團對此也有顧慮。
1973年,丹江口水庫初期建成時,同期建設了向湖北供水的渠首清泉溝,以及南水北調中線引漢總干渠的渠首陶岔閘。清泉溝和陶岔引水工程設計引水量15億立方米,為湖北河南兩省360萬畝耕地提供灌溉用水。
漢江集團水庫調度中心主任徐波表示,當初這兩項工程設計,將每畝年用水量定為417.6立方米,已經很高了。而且因為漫灌用水,實際用水可能遠 遠高於這個量。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王新友證實,兩項引水工程曾經配有相應的用水量,例如清泉溝分配的年用水量為6.3億立方米,但實際 用水量往往超過配額。
下游地區也有苦衷。在丹江口水庫下游,因為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的推進,農業、工業和生活用水均增長迅猛。但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調水之後,丹江口水庫下洩水量平均將減少30%以上,下游的湖北襄陽等地水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工作難度加大。
7月上旬,財新《新世紀》記者在襄陽沿漢江而行,看到漢江多處呈現出溝狀。襄陽市一名副廳級官員表示,國家同意啟動包括興隆水庫、引江濟漢、部 分閘站改造與局部航道整治在內的四項補償工程,以緩解調水對丹江口水庫下游的不良影響,但「基本都是針對襄陽以下的下游,我們的用水問題沒有解決」。
武漢大學設計研究總院水利規劃技術顧問易賢命,曾經是引江濟漢的可行性研究團隊成員。他也認為,引江濟漢沒有給受南水北調影響最重的襄陽市和荊門市沙洋縣的漢江河段補水,「他們是有意留下湖北這個問題,以便套取中央更多的補償資金。」
這位老專家對引江濟漢的具體路線和方案也有異議:「政府斥巨資,毀地開挖號稱『我國現代最大的人工運河』的面子工程,使生態補償錯位。」
前述副廳級官員說,如今襄陽已經提出,將清泉溝水閘溝渠擴展,增加從丹江口水庫取水的量。「清泉溝水閘以前主要是保障農業灌溉,現在生產生活缺水,就不能從中調?」
盯住漢江水量的不只是丹江口下游的湖北。在丹江口上游,陝西省正大力推進引漢濟渭,且前期工程已經開展。王新友說,在豐水年份多用些水沒問題,但如果枯水年也如此,勢必影響到南水北調(參見本刊2010年第28期封面報導「割據漢江」)。
管理上的掣肘,亦使水量問題複雜化。早在2000年,原國家計委就核定丹江口水庫供水價格為每立方米工業及生活用水0.024元,農業用水0.012元,批准漢江集團按此收費。
但漢江集團至今沒有收到錢。該集團和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有限責任公司也都不清楚,兩項工程究竟從丹江口放走了多少水。「我們不談收費,僅僅想安 個水表,兩省的地方政府都不同意。儘管丹江口水庫是個大水缸,但是有兩個水龍頭一直在放水。作為南水北調水源地,你連放水量都不清楚,管理再大的缸,都會 擔心影響向北方調水。」接近此事的人士說。
水利部丹江口水利樞紐管理局成立於1978年,1995年改製為漢江集團。儘管保留了「水利部丹江口水利樞紐管理局」的牌子,但已基本無執法 權。漢江集團的管理範圍,限於水工建築物及大壩警戒區內,對消落區、農業提灌、旅遊開發、引漢渠首等都沒有管理權。管住了水缸,卻管不住龍頭,目前的情況 確實很尷尬。
有長江委官員指出,「在南水北調工程運行後,能否管理好水源地,將影響到這個調水工程的成敗。」
目前,長江委正研究對庫區取水口統一管理、統一調度的方案,希望在漢江搞流域管理試點。王新友說,這在枯水年份特別重要,因為需要兼顧南北方、上下游各方的利益。
循環調水
在1973年丹江口水庫建成時,大壩高度為162米,蓄水水位157米。為了增加水庫向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供水能力,2011年7月8日,大壩已加高至176.6米,蓄水水位增至170米。
賀平說,大壩加高完成後,丹江口水庫的總庫容將達到339.1億立方米,而論證時採用的年均徑流量為408.5億立方米,這意味著水庫可「吃」下漢江一年來水的83%。此後的丹江口水庫,可將豐水年份的多餘水量存在水庫中,以便枯水年份使用,以豐補歉。
按照規劃設想,遇到多雨年份,在丹江口水庫蓄滿後,還可將水通過幹線運輸到兩旁的多個配套水庫儲存。如果持續遇到豐水年,丹江口水庫和幹線兩旁的配套水庫都無法再蓄時,則可給沿途城市補充大量的地下水,因此也就有了很多抗旱的「水缸」。
易賢命則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漢江可調水量畢竟有限,南水北調中線必須依託長江幹流,借助引江濟漢工程,「先引漢、後引江」是確保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可持續調水不可或缺的一環。
引江工程備選方案眾多,其水源基本都來自三峽水庫。令人憂慮的是,目前三峽水庫的徑流也在減少。根據《三峽壩址徑流特性分析報告》數 據,1991年至2006年9月、10月的長江流域平均徑流量,與1951年至1990年同期系列均值相比分別減少18.4%和14.9%。
曾經主導南水北調中線環評的長江委水資源保護局前局長翁立達說,長江上游還在修建溪洛渡、向家壩等水電站,建成蓄水後將產生疊加效應,到時候三峽水庫來水量減少趨勢可能更加明顯,而這些水庫本身也可能徑流減少。
根據鄧聯木、金棟樑的研究,絕大多數處在季風性氣候的水庫,在修好蓄水後都會出現上游來水減少的情況。
他們的研究受到了新安江水庫的啟發。財新《新世紀》記者幾經周折找到了《新安江水庫對環境的影響初步調查報告》,這本由水利部和電力部責成編寫的小冊子於1981年印刷,已經泛黃和被蟲蛀,它首次承認1960年完工的新安江水庫蓄水後出現上游來水持續減少的情況。
鄧聯木和金棟樑2002年發表的一篇論文,引用了上述調查報告中的數據,即新安江建庫後20多年來,庫區平均徑流量減少17.5%;並指出同期該地區諸河流的年均徑流量減小幅度,遠遠低於新安江水庫。
兩人還整理了全國多個水庫的徑流和降雨數據,發現長江、黃河、贛江、岷江、清江等河流上的諸多水利工程,都有類似情況。當然,他們無法對這一情況的原因做出解釋,其觀點在學界也存有較大爭議。
他們認為,按照之前的統計規律推導,丹江口水庫接下來的來水可能總體依舊呈減少態勢,三峽水庫等可能也會出現類似情況。
「修了這麼多水缸,沒有水裝怎麼辦?」鄧聯木說。
環保部啟動長江經濟帶水源地專項執法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7420

(視覺中國/圖)
一個月前,水利部的水質月報引發了“八成地下水不能飲用”的誤讀風波,誤讀在於:月報數據主要在於淺層地下水,而地下水並不等同於飲用水源。那麽,飲用水源地情況如何?
2016年5月27日,環保部印發《關於開展長江經濟帶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執法專項行動(2016-2017年)的通知》,並啟動長江經濟帶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執法專項行動。
專項行動的目標是,到2017年底,基本完成長江經濟帶所有地級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的排查整治任務,進一步提高長江經濟帶飲用水水質安全保障水平。
飲用水源保護困境
清華大學水利系教授周建軍向南方周末記者回憶,一位全國政協領導在一次座談會上,曾援引國家領導人的一句話:“如果說長江開發得人們沒水喝了,那我們是交不了差的。”多數接受南方周末采訪的人士均表示:長江問題已經到了“不治不行”的地步。
2016年1月5日,在重慶召開的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為長江發展定調: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飲用水源地保護亦得到民眾及高層的重視。據環保部公布的75例3月“12369”環保舉報熱線受理情況,相對於大氣汙染、噪聲汙染,水汙染問題更值得引起關註;除了一般性的排汙外,一些地方的水源正遭受企業排汙威脅。
而環保部部長陳吉寧2016年4月25日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2015年度環境狀況和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時提到:“12%的危險化學品企業距離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等環境敏感區域不足1公里。”
根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汙染防治管理規定》,地表水源一級保護區內禁止新建、擴建與供水設施和保護水源無關的建設項目;禁止向水域排放汙水;禁止堆置和存放工業廢渣、城市垃圾、糞便和其他廢棄物。
專項執法行動落實
據環保部介紹,此次專項行動,是為了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於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決策部署,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按照《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關於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開展的。
環境保護部環境監察局局長田為勇表示,此次專項行動主要開展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檢查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制度落實情況,包括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是否依法劃定,在保護區邊界是否依法設立地理界標和警示標誌;二是清理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內的違法問題;三是清理飲用水水源二級保護區內的違法問題。
對於此次專項行動的落實,除了地方政府的主題責任外,田為勇還強調了各省級環保部門的監督管理責任。
“對工作推動不力、問題整改不到位的,要采取通報批評、掛牌督辦、公開約談等措施,加強督辦和問責。環境保護部將采取聯合執法、區域執法、交叉執法等方式,並運用無人機、衛星遙感巡查等技術手段,加強對各地排查整治工作的督查。”田為勇提到。
另外,此次專項行動將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地方人民政府及其相關部門要通過當地主要媒體和政府網站,向社會公開飲用水水源地保護信息,包括水質狀況、存在主要問題、整改方案等情況,定期通報排查整治工作進展和成效,主動接受社會監督,組織媒體和群眾參加執法檢查,公開曝光違法案件,努力營造共抓大保護的良好氛圍。”
環保部啟動長江經濟帶水源地執法專項行動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9464.html
第一財經記者27日從環境保護部獲悉,環保部已啟動長江經濟帶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執法專項行動,計劃用兩年左右的時間,基本完成長江經濟帶所有地級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的排查整治。
環境保護部環境監察局局長田為勇告訴記者,此舉旨在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於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決策部署,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按照《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關於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
據悉,環保部近期印發了《關於開展長江經濟帶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執法專項行動(2016-2017年)的通知》,該通知要求啟動長江經濟帶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執法專項行動。
田為勇介紹,此次專項行動主要內容有三項:檢查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制度落實情況,包括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是否依法劃定,在保護區邊界是否依法設立地理界標和警示標誌;清理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內的違法問題;清理飲用水水源二級保護區內的違法問題。
田為勇說,環保部計劃用兩年左右的時間,到2017年底前,基本完成長江經濟帶所有地級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的排查整治任務,進一步提高長江經濟帶飲用水水質安全保障水平。
“此次專項行動將突出抓好兩個責任的落實。”田為勇說,一方面強化落實地方政府環境保護主體責任。地級及以上城市人民政府應按照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和《水汙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規要求,加強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工作,完成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和保護區內排汙口、違法建設項目的清理整治。
另一方面,強化落實省級環保部門監督管理責任。他說,省級環保部門要按照專項行動工作方案要求,加強對地方政府清理整治工作的督促、指導和檢查,對工作推動不力、問題整改不到位的,要采取通報批評、掛牌督辦、公開約談等措施,加強督辦和問責。 “環境保護部將采取聯合執法、區域執法、交叉執法等方式,並運用無人機、衛星遙感巡查等技術手段,加強對各地排查整治工作的督查。”田為勇說。
他表示,此次專項行動過程中,地方政府及其相關部門要通過當地主要媒體和政府網站,向社會公開飲用水水源地保護信息,包括水質狀況、存在主要問題、整改方案等情況,定期通報排查整治工作進展和成效,主動接受社會監督;集中宣傳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工作,組織媒體和群眾參加執法檢查,公開曝光違法案件,努力營造共抓大保護的良好氛圍。
長江經濟帶橫貫我國東、中、西三大經濟帶,沿江九省二市聚集了我國近40%的經濟總量,是繼中國沿海經濟帶之後,最具有競爭力和活力的第二大經濟帶。

長江經濟帶是我國最具有競爭力和活力的第二大經濟帶。攝影/章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