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至2012年擔任法國總統的薩科齊於今年9月宣布複出政壇,準備參加今年11月29日舉行的人民運動聯盟主席選舉。盡管贏得本周反對黨黨魁幾無懸念,但是由於對歐盟的態度使得其黨內支持率下降,或無法直接獲得黨內提名參加總統競選。
民調機構Odoxa22日公布一份民調結果顯示,63%的人民運動聯盟支持者希望薩科齊再度出任主席,這個數字比一個月前低10個百分點。雖然當選人民運動黨聯盟主席沒有任何阻力,但是這一數據意味著薩科齊並不存在壓倒性優勢。而按照法國傳統,如果一名候選人無法在競爭黨首選舉中取得壓倒性優勢,就無法直接獲得黨內提名參加總統競選。
人民運動聯盟於2002年由數個黨派為統一中右陣營而合並創建。但聯盟內面臨政策分歧嚴重等問題,尤其在歐盟一體化問題上。
薩科齊上周曾批評歐盟,稱歐盟應該向各成員國退還一半權力。“我希望消除歐盟一半的權力,”薩科齊說,“一切必須交還給成員國。”他補充說,只有工業、農業、研究等10項左右政策可以保留。
法國傳統上是歐盟支持者,但過去10年間,由於擔心一體化,這種支持呈現衰退。今年在法國舉行的歐洲議會選舉中,反歐盟的極右翼政治團體“國民陣線”成為大贏家。薩科齊本月表示將重振人民運動聯盟並執行偏右翼路線。(註:在歐洲,支持歐盟者通常來自左翼,而支持國家主權者則來自右翼。)
而法國現任總統奧朗德本月在電視采訪中表示,如果法國的失業率仍不下降,他將放棄謀求2017年總統連任機會。一項新的民意調查顯示,奧朗德的支持率為12%。“我臉皮很厚,兩年半以來我一直堅持著,”奧朗德說:“我是犯了錯誤,但是誰沒犯過錯誤呢?”
最新公布的11月法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跌至47.6,創3個月來新低,同比降2.5個百分點,在50榮枯分水嶺以下進一步萎縮。而法國失業率則已經超過10%。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四十三歲的基隆市長當選人林右昌,在新科縣市長中第二年輕,他靠扎實的基本功、完整的市政藍圖,逐步突破藍大於綠的政治版圖。 他要如何讓基隆改頭換面,考驗才要開始。 撰文‧郭淑媛 林右昌,說他承載著眾人殷切期盼選上基隆市長,並不為過,而且,這份期盼是超越藍綠的。 他是民進黨重點栽培的「幕僚世代」代表性人物之一(民進黨內美麗島世代、律師世代之後的幕僚群,在政壇嶄露頭角),曾在民進黨中央黨部、行政院、總統府任職,行政與黨務歷練完整。現年四十三歲的他,早在二○○八年底獲徵召參選○九年基隆市長選舉開始,即設定以一四年為勝選目標的深耕計畫,多年來,仍在黨中央兼發言人、副祕書長等要職,讓他維持媒體曝光度與穩定經濟來源。 而他也承載著基隆市民對現狀不滿,渴望改革、發展的心聲,不但出身基隆的馬水龍等藝文界大老主動力挺,競選委員會主委張金華也因挺他而遭國民黨開除黨籍,不少過去被視為藍營鐵票的眷村,甚至新住民與原住民都站出來支持。 成功密碼一:下苦功 沿街握手談理念林右昌是怎麼做到的?「我是一隻手、一隻手握出來的!」他說。儘管他是土生土長的基隆人,甚至多年來像許多基隆市民一樣,每天通勤往返台北、基隆,但第一次參選時,年僅三十八歲的他,在基隆的知名度是零,當時帶著兩名以時薪計酬的工讀生,每天背著包包沿街發傳單,向每位路人握手自我介紹、說明理念。 一年多下來,他拿到六萬五千票(得票率約四二%),雖敗給尋求連任的市長張通榮,但創下民進黨自一九九七年以後在基隆得票率最高紀錄;一二年立委選舉,他雖敗給尋求連任的謝國樑,但得票成長至八萬四千票(得票率約四○%);這次市長選舉,他拿到十萬一千票(得票率五三%),再創綠營紀錄,也終結國民黨十二年執政。 勝選後的周四上午,儘管又溼又冷,外形高大挺拔的林右昌在競選辦公室接受《今周刊》訪問,眼神閃著亮光。 「參選以來,我每天都過得很快樂,沒有這樣,我會走不下去。」台大城鄉所畢業的林右昌說,他是學都市計畫的,習慣一個工作要做長遠規畫,從進入民進黨當幕僚以來,跟隨過林義雄、游錫堃、蔡英文、蘇貞昌、邱義仁等「大人」,他一直覺得自己應該「do something」;○八年是民進黨最低迷的時候,布局縣市長選舉找不到人,雖然當時身為游錫堃首席幕僚,游希望他在台北市選議員,但他認為應該在家鄉做長遠規畫,好友、台南市政府副祕書長劉建忻也鼓勵他,他因此向黨主席蔡英文自動請纓,打算花六年的時間來打贏選戰。 要在荒蕪的土地耕種,得先搬開上面的大、中、小石頭,讓泥土露出來,才能開始播種;林右昌利用專長,規畫一套市政藍圖,先從舉辦小型座談開始,希望透過理念溝通,改變市民觀念;甚至在路上發傳單時,遇到市民提問,他就站在路邊跟對方談起來,最長紀錄曾講了一個半小時,「有人願意問我問題,表示他想了解我。」參選立委時他專攻政見,看板都只有文字;這次選舉總結前兩次經營,終於開花結果。 成功密碼二:深入敵營 淡化黨派色彩由於基隆是國民黨票倉,林右昌為爭取支持,刻意降低政治色彩,競選辦公室、文宣和廣告看板都看不出黨派色彩,文宣也避免負面攻擊,而是正向提出主張,甚至自○九年以來即以「我愛基隆」為logo,主打「請放心把基隆交給我」、「讓孩子做個驕傲的基隆人」。 不過,搬石頭的過程並不輕鬆。民進黨最弱的眷村票,是文宣攻不進去的,林右昌靠著接觸與對話,才打開眷村人的心防,最後不但支持,甚至主動拉票。 林右昌過去擔任幕僚時十分低調內斂,很難想像,當年不善言辭的他,如何深入「敵營」博得認同。「一開始沒人理我,去了三次都一樣。」談到這段過程,他的神情苦樂參半。他說,每次在眷村吃完閉門羹,都會到附近的牛肉麵店吃麵,吃過四次後,老闆問他:「你是真的很想要我們眷村的票?」這是因為過去民進黨籍候選人來眷村拉票的次數不多,聽到林右昌肯定的答案,老闆要他把文宣放在店裡讓客人拿。 就這樣,林右昌建立了攻入眷村的灘頭堡,當晚他高興得快哭出來。幾次到訪之後,效果出現了,一位眷村人跑出來說:「你很認真,你的政見我有看,你是真的很想要我們眷村的票!」於是這位眷村人帶著他沿路敲門找人拉票,這是林右昌想像不到的場景。這次選舉,他在眷村大本營暖暖區得票不但最高,也僅在八個票匭小輸對手。 「滴水可穿石」的背景,當然與大環境息息相關。曾為國民黨籍國大代表的張金華說:「基隆需要徹底改造,國民黨在地方人情包袱深,市政發展不起來,曾為民代的我,有太多虧欠。」跟隨國民政府來台在基隆居住六十三年、九十三歲的李如剛選前站台也說:「基隆做不好,身為資深國民黨員,覺得過意不去。」林右昌刻意降低對立,在我們建議他去市政府大樓外面拍照時,他馬上答以:「不好吧!不要刺激人家。」可見他的謹慎。 林右昌競選團隊文宣部主任林宜錦說,林右昌拜票時連沒有投票權的小朋友都不會錯過,有一次向五歲小孩說「拜託你幫我拉票」,結果這位小朋友認真地在父母開的店門口發傳單。 成功密碼三:擬定藍圖 修正溝通方式在漫長的競選過程中,是否曾感到挫折?林右昌總說不會,「我有基本藍圖,我是依目標在走,所以很篤定;雖然困難很多,但我不會受外在環境影響。」林宜錦認為,林右昌最大特色是先想好再做,不斷在動腦筋,很願意溝通,剛開始口才不好,他在上千場小型座談中一再修正表達方式,「他有時累得沒有力氣出門,但想到在外面與選民握手得到鼓勵,才有動力走下去。」劉建忻說,林右昌原本是政策幕僚,活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如今能與各行各業的人互動得很好,改變很大。 終於嘗到勝利的果實,林右昌說:「原本確定勝選時沒有特別開心,但在確定得票過半且超過十萬票時很激動,覺得天下沒有什麼做不到的事!」回首選舉經驗,他的結論是:「下苦功是一定要的,沒有苦功,網路戰贏也沒有用!」林右昌在基隆的駐點「基隆光點」,是他花很長時間遊說屋主出租,並把這個形同廢墟的老樓房改造成別具風格的辦公聚會地方。如今,林右昌成功說服市民把票投給他,他如何將基隆市政振衰起敝,是十分艱鉅的任務。 不容諱言,近年各單位發布的縣市長施政滿意度調查,基隆往往吊車尾,林右昌本身缺乏首長或民代經驗,上任後如何讓市民有感、讓市政急起直追,是一大挑戰。 林右昌說,他先要創造一個平台,把對基隆有連結情感的人,拉回這座城市,一起來改造,而不止是靠窄化的政府機器以及一年僅一百七、八十億元預算,這樣才能提升整體能量。此外,他要推動城市實體改造運動,他說,「市港合體,聯合開發」政見要先做,「過去市府與基隆港的中央派駐機關處於對立面,希望能改變,基隆港好,基隆市就好,港市一定要合作。」就在專訪隔天,林右昌與台北市長當選人柯文哲會晤,提出北基合作的多項政策主張,獲得柯P正面回應,讓林右昌初試啼聲,即有好的開始。接下來,就有待他的努力,才不負眾人所託。 林右昌 出生:1971年 經歷:行政院參議、總統府專門委員、民進黨社會發展部主任、民進黨部副祕書長、台灣城市競爭力發展協會理事長學歷:文化大學造園暨景觀學系、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家庭:已婚,妻吳秋英,育有2子 |
經濟好轉、股市創新高、就業市場改善,執政者民調支持度就會高嗎?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來說,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經濟好轉一:提高股利,外資大買力挺 由於安倍打算修法讓自衛隊能到海外與美軍共同作戰,引起學界和反對黨強烈抨擊違憲,主流民意也大力反對。據《日本經濟新聞》和東京電視台聯合六月份民調顯 示,安倍政府支持率,已創回鍋後新低,首度跌破五成,下滑三個百分點,剩四七%,不支持率攀升到四成,是二○一二年十二月回鍋上任來最高,其中反對日本行 使集體自衛權的民眾達五成六,是贊成的兩倍。 不過,在外資投資人心中,對安倍支持度則是越來越高。根據美國調查公司FactSet統計,從安倍二○一二年底上台開始至今,外資持有日本股票金額成長了九成,外資持有日股總金額已經達到一百八十兆日圓,創歷史新高。 在外資買盤積極推升下,日經二二五指數,在六月份,已經創下十八年半以來新高,一舉超越二○○○年網路泡沫時期的高點,而支持外資持續買超的關鍵,則是日本企業終於回應安倍經濟學中第三支箭:結構改革,一方面提高股東權益報酬率,一方面又擴大企業投資。 像是機器人龍頭大廠發那科公司(Fanuc),四月宣布,自今年會計年度開始,會將股利配發在公司總淨利潤中所占比重,由原先的三成,大幅提升為六成,吸 引外資積極加碼,發那科股價今年至今已經創下歷史新高,今年來(至七月三日)漲幅更高達二成七,優於日經指數一七%。 經濟好轉二:景氣大回溫,內資增加投資 同時,日本政府從六月起,規定上市公司在半年內須增設兩名新的獨立董事以保障股東權益,這有助於改善日本公司過去習慣囤積現金而不願投資或發放股利,從根本提升股東權益報酬率。 另外,企業投資意願也不手軟。例如,日本第一季企業資本支出部分大增二.七%,遠優於原先官方預估的○.四%,且力道還在加溫。 根據日本央行新公布季度短期經濟觀察報告,日本大型企業預估,本會計年度資本支出增加九.三%,遠高於市場預估的增加五.二%,亦創下二○○六會計年度後的最大增幅。日本央行認為企業資本支出計畫偏樂觀,顯示有更多企業將擴大支出,以提升生產力、更新廠房與設備。 同時,五月份日本家庭消費支出年增四.八%,為十四個月來首度成長,增幅優於市場預估的三.四%,反映出日本央行(日銀)拉抬通膨的努力正逐步展現成果。 另外,就業市場上也傳佳音,根據厚生勞動省公布的五月求才求職比率也創下二十三來新高,平均每位日本求職者,可獲得一.一九個工作機會。 據《華爾街日報》分析,安倍經濟學實施以來的確利大於弊,像是日本第一季經濟成長率年化後比前季成長三.九%,優於經濟學家預測的二.八%,且這是日本連續第二個季度的經濟擴張,也暗示日本經濟去年由於十七年來首次提高消費稅所導致的萎縮,只是短暫利空。 看到這些亮眼數據,自然不難想像,安倍應當是躊躇滿志,英國《金融時報》分析,安倍之所以對逐漸在外交軍事採取強硬態度,在於內憂已經大幅縮減,也就是日 本經濟面的確大幅改善,因此安倍終於可以做「真正想做」(want to)的事情─讓日本重回世界霸權,而非僅是做「非做不可」(must)的,如經濟改革。 危機:陸趨緩、房市飆兩大逆風,考驗安倍經濟 但彭博分析,安倍內閣仍不宜過度樂觀,因為還有幾大逆風正考驗著日本。第二大出口市場中國經濟放緩,已經衝擊日本出口,日本五月出口中國衰退四.五%,而中國占日本五分之一出口總額,僅次於美國,經濟學家多預期,日本第二季經濟成長率,恐怕會掉到只有成長一%。 特別是出口大宗日本汽車業,近幾個月出口中國市場,約只有去年同期的一半水準,鋼鐵出口也連續九個月下滑,全球知名的營建設備商小松製作所(Komatsu),四月和五月出口中國業績大減四成。 另外,未來可能打擊安倍支持度的還有房市。 隨著日圓兌美元一路走貶,日本資產格外有吸引力,中國大媽和台灣炒房團轉向日本,成群結隊赴日買房,光今年第一季度,日本對中國和台灣人的房屋銷售金額,年成長飆升七成,當地房產價格也因此衝上一九九○年代初期來新高。 但房價飆得太快,卻讓日本國民怨聲四起。根據國際房價負擔能力報告(Demographia International Housing Affordability Survey |
二股東於平召集“罷免董事長”的發布會之後,華聯控股(000036.SZ)大股東和管理層坐不住了,宣布出手增持股份。
7月24日晚,華聯控股發布公告稱,控股股東華聯發展集團截至當天已完成增持計劃,累計增持公司股份2283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2%。
7月25日晚,華聯控股公司又宣布基於對公司未來持續發展的信心及對公司價值的合理判斷,公司董事、高管放棄1月提出的減持計劃改為增持,11名管理層一共擬增持股份金額750萬元。
第一財經記者今天致電此前提議罷免董事長的二股東於平,他表示召集中小股東之事“一切進展順利”,征集股份“遠遠超過10%”。隨後,記者又獨家采訪了華聯控股副總經理、董事會秘書孔慶富,他認為當前的增持主要是提振市場和投資者持股信心,維穩股價是主線,另外中小股東也一直有這個訴求,作為控股股東也有責任考慮。
7月9日,華聯控股第二大股東於平召集“罷免董事長”的新聞發布會,伴隨著華聯控股大股東和管理層的增持計劃,公司股價一路上漲到最新收盤價6.06元,累計漲幅超過23%。
二股東股份征集超過10%
7月9日,於平向中小股東向外界公布了他認為的公司現任管理層的“三宗罪”——戰略不清、管理不善、用人不當,希望能召集超過10%的中小股東召開臨時股東大會,提議罷免董事長。
7月25日,在第一財經記者向於平詢問召集中小股東的進展時,於平的語氣顯得頗為有信心:“一切都進展順利,大家反響非常好,現在邏輯上已經遠遠超過(10%)了。”
本次罷免提案的法律顧問、廣東卓建律師事務所律師楊新發也向第一財經記者確認,當前預統計的比例約為12%。
楊新發透露,目前中小股東股份正在預統計過程中,先要統計大家的意願,隨後還要進行協議簽署手續,因此還沒有向上市公司提出召開臨時股東大會和相關提案的正式文件。
孔慶富向記者表示,目前還沒有收到中小股東方面的任何書面材料或提案,完整材料不提交上來也無法進行下一步。“公司總體原則上是合法合規的在處理這件事,中小股東提出的訴求,我們會按照正常的程序配合、協助。”
孔慶富和華聯控股管理層仍然希望和於平為代表的中小股東當面溝通:“我們的態度是敞開的,尊重中小股東的權利,希望和他們的代表坐下來交流,更有利於解決問題。我們提出了這個訴求,但(目前)對方沒有回應。我們是積極回應這個事情的,對方老是在外面這麽處理我們認為不太妥當。”
針對當前華聯控股控股股東和管理層陸續的增持計劃,楊新發認為,這對征集中小股東召開臨時大會沒有影響。
至於有沒有中小股東因增持情況而退出,楊新發則表示不好說,“反正中小股東們都還很踴躍”。
增持計劃陸續出爐
一邊是二股東於平征集中小股東股份完成目標,一邊是華聯控股大股東和管理層紛紛展開股票增持。
先是7月16日,控股股東華聯集團開始增持公司股份,給出的理由是“基於對公司未來持續穩健發展的信心和對公司價值的合理判斷”。當日就通過深交所集中競價交易系統增持達總股本0.88%的股份,並宣布將繼續增持,累計不超過公司總股本的2%。16日當天,華聯控股股價大漲9.2%。
控股股東2%的增持計劃僅僅用了7個交易日就全部完成,24日晚的公告顯示,連續七個交易日過後,華聯集團累計增持2283萬股,平均持股價格為6.03元/股,成交金額為1.38億元,資金來源全部為自有資金。
本次增持前,華聯集團共持有上市公司31.21%的股權,本次增持2%將進一步鞏固控股股東地位。同時,華聯集團也承諾,增持完成後六個月內和法律法規規定的期限內,不減持持有的公司股票。
孔慶富解讀本次增持是出於維穩股價、增加信心的考慮,這是主要原因。另外中小股東也一直有這個訴求希望公司要麽回購要麽增持,控股股東也有責任考慮。
事實上,今年5月30日的公司股東大會上就有股東代表提出相關建議,當時董事長董炳根予以駁回,這也成為於平下決心要提案罷免董事長的導火索。
孔慶富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當時駁回是因為還沒有研究增持的事,增持也要考慮財務狀況等多方面因素,也要有協商的過程,選擇增持的時間點也要考慮,畢竟有窗口期的限制,對外也沒能解釋太多。
控股股東增持2%股份剛塵埃落定,7月25日晚間華聯控股又宣布,取消今年1月提出的董事、高管減持計劃並且改為增持,給出的原因和控股股東華聯集團增持計劃一樣:近期證券市場波動較大,公司股票價格也出現了非理性下跌,基於對公司未來持續穩健發展的信心和對公司價值的合理判斷,決定終止該次減持計劃改為增持。
從具體披露的管理層增持計劃來看,以董事長董炳根為首的11位董事和高管,未來6個月內合計將增持750萬元的公司股份,資金安排為自有資金。
1月30日公司披露的管理層減持計劃中,董炳根等11位董事和高管原本持有公司0.6%股份,原計劃減持不超過各自持有公司股份的25%,合計減持不超過總股本的0.15%。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