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普華永道:2020年中國視頻遊戲產業收入將達128億美元

7月27日,普華永道發布《2016-2020年全球娛樂及媒體行業展望》(下稱“《展望報告》”)顯示,全球視頻遊戲行業的總收入預計將從2015年的712.7億美元上升至2020年的900.7億美元,年均複合增長率將為4.8%。同日在第14屆ChinaJoy會展發布的《中國遊戲產業報告》也顯示出中國遊戲正在高速增長,中國遊戲市場規模已與美國並駕齊驅。截止到今年上半年,我國遊戲用戶達4.89億人;遊戲銷售收入達787.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三成。

按照收入計算,中國是全球第三大視頻遊戲市場,排名前兩位的分別是美國和日本。《展望報告》預計,中國的視頻遊戲行業總收入將從2015年的89.8億美元上升至2020年的128.5億美元,預計年均複合增長率為7.4%。收入增長的動力來自於遊戲用戶數量的攀升。根據中國版協遊戲工委發布的數據,2015年中國遊戲用戶達到5.34億人,相比2014年增長3.3%。

目前,PC遊戲仍是中國視頻遊戲市場最大的子行業,盡管從2010年以來由於新產品上市的頻率下降,PC遊戲的增速一直在放緩。與此同時,尤其是在2015年,PC遊戲轉為移動遊戲發布的數量正在不斷增加。

2015年7月,中國監管機構開始允許外國公司在中國制造與銷售遊戲主機。自此之後,中國的主機遊戲市場獲得了快速發展。這項監管舉措的變化為主機制造商帶來了新的機遇,盡管過去的十五年監管政策將它們置於競爭劣勢。此外,外國主機遊戲制造商依然可能面臨盜版、審查和競爭等方面的重大挑戰,當然這些挑戰也並非無法克服。

2015年,中國App遊戲行業的增速出現下滑。《展望報告》顯示,該子行業年收入為26.1億美元。這反映了中國的移動遊戲行業開始趨於成熟,這一變化得益於過去幾年里的一系列並購交易。展望未來,中國移動遊戲領域的競爭將更多地體現為銷售渠道的競爭。網頁遊戲的收入增長同樣出現了下跌,這歸因於活躍玩家的參與度開始降低。截至2015年底,中國約有3.73億網頁遊戲玩家,預計在未來五年里這個數字將保持相對穩定。

普華永道中國通信、媒體及科技行業主管合夥人高建斌表示:“2015年,中國遊戲產業的蓬勃發展包括在線雲遊戲和電競賽事的興起。這些遊戲賽事廣受歡迎,不但會提升PC和移動遊戲對中國玩家的吸引力,廣告收入也將相應增加,同時在未來五年內擴大粉絲經濟的影響力。”

過去幾年,中國遊戲產業經歷了從端遊到頁遊到手遊再到VR的發展歷程。端遊興起於2000年前後,韓國網遊是當時國內遊戲市場的主角。2008年,頁遊開始興起,彌補了端遊在更新速度等方面的短板。而到了2015年,移動互聯網普及,手遊成為主角。遊戲市場規模從幾十億到了千億的量級。同時,VR等新一代技術出現,為遊戲產業帶來了更多的科技元素與想象空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341

普華永道:中國上市銀行壞賬率年底或攀至2% 不良爆發尚未見底

9月21日,普華永道發布的《銀行業快訊:2016年上半年中國銀行業回顧與展望》顯示,在中國經濟持續調整和利率下行的大環境下,今年上半年中國30家A股和/或H股上市銀行持續面臨盈利增速放緩、息差收縮、不良貸款“雙升”和資本充足率下降的壓力,上市銀行需醞釀新的增長動力。

普華永道方面認為,如果下半年沒有大規模的核銷或處理,不良率有可能繼續攀升至2%。由於信用風險上升、銀行風險偏好轉向,上半年A股上市銀行上半年新增貸款46.58%投向住房按揭。未來一段時間銀行還會把房貸業務作為發展的重點,是銀行趨利避害選擇相對風險比較低的資產投向,

不良資產爆發上位見底

報告顯示,2016上半年,30家上市銀行整體實現凈利潤7,744.52億元,同比增長4.60%。 五家大型商業銀行的凈利潤同比增長 3.11%,增幅最小。九家股份制商業銀行也維持增長,整體 凈利潤同比增長6.09%。13家城市商業銀行,由於規模及基 數較小,其凈利潤仍然保持了較快的增 速,整體達到18.04%。三家農商行的表現各不相同,整體增速為6.49%。

普華永道中國金融業合夥人周章表示:從整體來看,銀行最主要的利潤來源是息差,而大部分銀行的凈利差和凈息差都受到央行基準利率下降的影響,對今年上半年銀行收入形成比較大的壓力,並且這一壓力會持續存在。

“2016年上半年,營業稅改征增值稅(“營改增”)對中國銀行業的盈利增長也產生了壓力。營改增提出本來是為了降低市場的稅負的,但各家銀行為了迎接營改增的變化投入了很多去改變系統,營改增之後,各家銀行的稅負成本反而增加了,當然了從5月1日營改增生效到現在只有幾個月的時間,如果未來銀行作出相應調整,情況可能會改善。”普華永道中國金融業合夥人姚文平補充道。

截止至2016年6月末,30家上市銀行總資產規模達135.41萬億元。已披露不良貸款狀況的29家上市銀行,整體不良貸款額達1.13萬億元,較2015年末增10.06%,不良貸款率1.66%,較2015年末升0.04個百分點。

普華永道中國金融服務部主管合夥人梁國威稱,上半年中國銀行業的不良貸款率、關註類貸款以及逾期貸款均保持增長趨勢,因此不良貸款率尚未見頂,並未全部暴露出來。事實上,上半年核銷處理的不良貸款超過1000億元。如果下半年沒有大規模的核銷或處理,不良率有可能繼續攀升至2%。

關於對不良資產的處理,報告指出,不良資產證券化的重啟、與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合作創新處置模式等是近年來銀行處置不良貸款的主要方式,最近熱議的以 “債轉股 ”化解仍在討論中。

上半年新增貸款近5成投向住房按揭

上市銀行2016年半年報顯示,A股上市銀行上半年新增貸款46.58%投向住房按揭。對此,王偉表示,從資產配置角度來講,銀行還會把房貸的業務作為未來一段時間發展的重點,銀行趨利避害選擇相對風險比較低的資產投向,是商業化市場化的一個選擇。這些房貸有房地產作抵押物,房地產市場也相對比較成熟,房地產的處置和變現還是比較容易的。銀行也會把控房貸市場的準入來控制風險。但房貸不構成一個行業,銀行很難設立集中度的指標。

王偉還補充道,中小企業實體經濟獲得貸款資金現在看起來占比比較小,但其實商業銀行們特別是經營管理層們也想找到好的項目,國家也在考慮引導銀行資金流向新興行業,但處在開創初期的企業相對風險比較高,各家銀行也在制定內部規章,確保在向新興業態投資時采用一種更審慎的做法。

2016年年初至今,中國發行的綠色債券已近1200億元人民幣,占全球同期發行的綠色債券的45%。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綠色債券發行市場。

梁國威認為,綠色債券具有多項與眾不同的特點,隨著近日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等國家七部委聯合下發了《關於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綠色金融將繼續成為值得關註的一個新興領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262

開放職業培訓機構落戶 普華永道培訓入駐上海自貿

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普華永道,剛剛在上海自貿區註冊成立了一家非學制類的職業培訓機構,這也是普華永道在全球首次推出的創新業務。

第一財經記者查詢工商登記資料發現,這家公司名為“普華永道商務技能培訓(上海)有限公司”,註冊時間是2016年10月8日,註冊資本金500萬元人民幣。這也是全國首家獲得經工商註冊的籌備設立許可的外商獨資非學制類職業培訓機構。

能夠在自貿區里註冊外商獨資的營利性非學制類職業培訓機構,得益於自貿區推出的產業開放政策。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外國教育機構、其他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在中國境內單獨設立以中國公民為主要招生對象的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

所以一直以來,外商從事教育培訓,只能以中外合作辦學的形式來進行,不能獨資。

變化出現在2015年。當時出臺的自貿區2015版負面清單中,把“非學制類職業技能培訓”放在了負面清單之外,也就是說,在四個自貿區里,外商可以獨資設立非學制類職業技能培訓。

不僅僅是普華永道,浦東新區人保勞動關系處(行政審批處)處長陳大可介紹說,目前已經接到了多家外商關於設立獨資培訓機構的咨詢申請,比如臺灣的居家養老護理員的培訓等。

10月11日在接受采訪時,普華永道中國內地及香港戰略主管合夥人楊偉誌說,非學制類的職業培訓機構在改革後首次允許外商獨資,這一政策改革充分體現了自貿區的開放理念,為普華永道這一創新項目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與此同時,“而證照分離的改革試點,則為企業申請籌建執照提供了實踐操作可能性。”楊偉誌說。

所謂的證照分離,是指在上海推進的商事制度改革的第三個階段。

此前兩個階段,一是指在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設立之初,降低企業準入門檻,實行註冊資本認繳制,取消最低註冊資本。該舉措已經適時在全國推廣。

第二個階段,則是進一步明確了商事主體權利,把商事主體和經營主體分離。上海自貿區率先在2015年1月份推出了“先照後證”的12項改革措施,此後也已在全國推廣。

此後在2015年12月22日,國務院批複同意在上海市浦東新區開展“證照分離”改革試點,試點期為自批複之日起3年,改試點自2016年4月1日正式實施。“證照分離”改革是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的重要舉措,是順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制度安排。

“證照分離”的改革試點,針對企業普遍反映的“辦證難”問題,選擇116項審批事項,按照取消、改備案、告知承諾、提高透明度和可預期性、強化準入監管等五種方式進行改革。以進一步強化市場主體地位、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優化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綜合服務環境。

普華永道商務技能培訓(上海)有限公司也正是得益於其中的告知承諾制。

依據《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外合作經營性培訓機構管理暫行辦法》,普華永道在5個工作日拿到了營業執照,並於10月10日提出籌建申請,當場簽署告知承諾書後,當場拿到主管部門同意籌建的行政許可,籌建工作就可以展開。

“從企業提出申請到拿到籌建許可,整個過程只用了10個工作日左右,縮短了行政審批程序,為項目的籌備預留了充分時間。”楊偉誌說。

而在這之前,要獲得人保部門發放的行政許可,並不容易。

目前,普華永道商務技能培訓(上海)有限公司正式進入了籌備期。一旦通過相關培訓場所、師資招聘等指標的評估,就可以獲得正式經營的許可,開始培訓業務的經營了。

浦東新區組織部副部長、編辦(審改辦)副主任金莎表示,不同於之前國務院的幾輪取消、調整審批事項,“證照分離”改革是對一個事項的事前、事中、事後進行全過程改革,創新“五位一體”的事中事後監管模式,促進政府職能由“重審批”向“重監管”轉變。

陳大可說,在籌建期間,政府部門會組織對於培訓的場所、師資、教學大綱等進行評估,以確保符合要求。同時,“企業也必須設立保證金賬戶,按照註冊資本金的10%來設立保證金,作為學員權益的保障。”

“證照分離”的改革,也正在不斷釋放市場主體的活力,越來越多的企業設立並開展業務。數據顯示,截至今年7月底,浦東新區共受理了1.5萬件“證照分離”事項。今年2季度浦東新區的相關辦證量,比一季度增長了2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219

普華永道:債轉股短期內難“井噴” 資產評估、公司管理成難點

國務院一則《關於市場化銀行債權轉股權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拉開了新一輪銀行債權轉股權(下稱“債轉股”)序幕。

部分人士擔心《意見》出臺後,可能會出現債轉股“一哄而上”的情形。近日在接受采訪時,普華永道中國金融服務主管合夥人梁國威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短期內不大可能出現債轉股個案“井噴”的情形,銀行出於風險控制和盈利考慮,會很慎重,經過研究後可能多會采用同一個集團內所屬機構去做債轉股。而隨著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保險資產管理機構等逐步參與進來,中期內債轉股市場才會慢慢活躍起來。

現行的商業銀行法規定,商業銀行不可以直接持有非銀行金融機構及企業股權,但《意見》通過支持銀行充分利用現有符合條件的所屬機構,或允許申請設立符合規定的新機構開展市場化債轉股的方式,回應了銀行如何參與債轉股問題。對此,梁國威表示,估計短期內銀行會傾向通過所屬機構去做債轉股。

與1999年的政策性債轉股不同的是,這一輪債轉股明確以市場、法制為主導,並多次強調“政府不兜底”,這也讓債轉股難以“井噴”。

不過,債轉股概念股已經持續活躍,主力資金不斷流入,主力資金凈流入前列的個股包括海德股份、中國一重、陜國投A等。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連維良近日表示,與上世紀末政策性債轉股不同,本次債轉股的債權轉讓、轉股價格將依據市場形成的公允價格自主協商確定,國有企業的轉股定價也要遵循市場化原則,同時履行相關程序。相關市場主體自主決策、自擔風險、自享收益,政府不承擔損失的兜底責任。

華泰證券宏觀研究團隊判斷,各利益主體之間的利益協調,以及政府對規則的制定、政策的完善都將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銀行、實施機構和企業三方想撮合成一個大家都接受的轉股價格也並非易事。未來債轉股的規模不會一下子變大,將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漸擴大規模。

10月13日,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趙辰昕表示,從模擬運行情況看,債轉股可以使企業資產負債率普遍下降約10到20個百分點,大幅降低企業財務費用。

梁國威認為,未來債轉股可關註四個方面。

首先,銀行債轉股涉及到資產評估,這里涉及很多估值判斷,將對銀行和其他市場參與者是一個很大挑戰。

其次,銀行債轉股之後,企業債務負擔將會減輕,但是企業能否利用好這一良機,改善公司經營管理,扭虧為盈,需要加以關註。如果債轉股之後,企業管理手段沒有改善,債轉股也就不會成功。

再次,債轉股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銀行的不良貸款率這個指標,但是當相關資產由貸款轉成了投資,並不代表風險降低了,只是在資產負債表里挪了位置,債轉股後的股權投資資產質量,也就是不良資產率也應被關註。

最後,在債轉股市場還沒有完全成熟的情況下,要警惕銀行借債轉股巧立名目實現轉移,實際上仍然繼續涉入相關資產和風險,沒有真正改善銀行的資產質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572

普華永道:前三季度中國海外並購大額交易多 財務投資者活躍

中國內地企業海外投資的熱情在2016年繼續加碼。前三季度的海外並購中,超過10億美元的大額交易集中出現,上市公司成為並購主力軍,同時,財務投資者活躍度也大大增加。

10月20日,普華永道發布“2016年前三季度中國內地企業海外並購市場回顧與前瞻”,數據顯示,2016前三季度中國內地企業海外並購交易數量和金額均實現顯著增長,交易數量達到創紀錄的671宗,幾乎是去年全年交易數量的兩倍;交易總金額逾1600億美元。

普華永道中國企業購並服務合夥人唐迅說,今年前三季度,中國企業海外並購的顯著增長,主要得益於資本市場暢通的融資通道,以及快速增長的財務投資者。

而在人民幣納入SDR貨幣籃子後,唐迅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人民幣匯率更加市場化,更多企業希望尋求海外收購以進行人民幣匯率波動的對沖,同時通過並購收獲穩定的外幣現金流。

因為國家外管局支持中國企業在海外的真實並購業務,唐迅表示,外匯收緊資金出海並未對海外並購造成很大的影響。“有經驗的中國投資者可以通過其他方式,例如自貿區的自由兌換額度、內保外貸等,從容應對資金出海問題。”

也因此,唐迅說,中國內地企業的海外並購交易活動總體增長趨勢,不僅將在短期內延續,也將成為常態。

大額交易集中出現

在全球經濟尚待複蘇和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大環境下,中國內地企業更為頻繁地大額交易海外並購。前三季度單筆金額超過10億美元的大額交易逾30宗。

比如,中國化工430億美元收購先正達是迄今為止最大的中國企業海外收購案例。如這項交易最終達成,將刷新歷史記錄。

唐迅說,基於現階段的國際經濟環境和國內競爭態勢,中國企業主動選擇海外並購,以期實現行業多元化、產業全球化、技術高級化的布局。

此外,民企延續了去年的趨勢,在海外並購中持續發力。

按交易數量衡量統計,民營企業在2016年前三季度的活躍度高達449宗,接近國有企業的5倍,在30余宗超過10億美元的大規模海外並購交易中,民營企業占六成。

就交易金額看,民營企業海外並購交易金額達806億美元,占2016年前三季度總交易金額的一半。

借助於行業分布廣、經營體制靈活等優勢,越來越多的民企在海外並購中出手,在國內實體經濟增速持續放緩以及海外投資相對的低成本刺激下,更積極地通過海外並購尋求業務增長以及板塊的多元化。

延續前兩年的趨勢,唐迅說,民營企業的海外並購更多地傾向於獲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人才、品牌、服務以及海外市場份額,重點關註有助於提升中產階級生活方式的傳媒娛樂業務、高端制造業、擁有品牌和供應鏈及/或客戶資源的消費品業務。

從民企的海外並購交易金額來看,媒體娛樂領域的投資額度最大,達到263億美元,其次是工業(115億美元)、高科技(101億美元)、消費品(97億美元)、原材料(55億美元);

與之不同的是,國有企業依然更關註能源、礦產等傳統資源類項目,不過也已經在積極布局農業、醫療健康、環保等行業。

上市公司成並購主力軍

在海外並購中,上市公司持續成為並購的主力軍。

數據顯示,在前三季度的671宗海外並購中,由上市公司實施的有377宗,占比56%。其中國內主板和國內中小板(含創業板)上市企業交易數量,占上市公司海外並購交易總數的75%。

從交易金額而言,上市公司海外並購的金額達679億美元。

“一方面上市公司有通暢的融資渠道,一方面海外資產估值相對便宜,因此上市公司為了保持在資本市場的持續增長能力,對於海外並購有一個內生性的動力。”唐迅說。

而在交易標的布局上歐洲(含英國)和北美等成熟市場仍然是中國內地企業的主要目的地,位於歐美的項目占總量的54%,投資金額占總投資量的74%。

2016年前三季度前十大海外並購交易中,有9宗交易的標的位於歐洲和北美,其中高科技及娛樂行業並購占半數。

與此同時,中國企業同樣越來越關註亞洲機會,隨著“一帶一路”、亞投行等國家戰略和相關機構的逐步落地實施,“一帶一路”沿線和中國周邊國家的優秀企業重新回到了國內並購主體的視野。今年前三季度,亞洲的並購項目達165宗,超過去年全年的93宗。

財務投資者更活躍

另外值得關註的是,財務投資者的活躍度也明顯增長,今年前三季度,財務投資者的交易數量,從2015年全年的56宗,增長到127宗,實現倍增。

這其中,由民企下屬的投資基金、金融機構以及政府主導的基金進行的海外並購交易金額,占2016年前三季度財務投資者海外並購交易金額的近7成。

從投資領域來看,房地產以83億美元的額度,成為財務投資者海外並購的首選。比如,安邦以65億美元收購了美國酒店連鎖strategic hotel。其次是工業(77億美元)、高科技(41億美元)、娛樂媒體(39億美元)、醫療(13億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661

普華永道:內地43%家族企業計劃將管理權交給專業團隊

普華永道的調研報告顯示,27%的中國內地家族企業在上一個財政年度的業績下滑,下滑企業的數量比2014年增加了11%。超過7成的內地家族企業認為創新是未來首要挑戰。

11月3日,普華永道發布了其兩年一度的全球家族企業調研《家族企業如何拉近策略差距--當中缺少的部分》。根據該報告,中國內地家族企業在上一個財政年度的業績有所下滑,只有73%的受訪家族企業實現了銷售增長,而在2014年,該比例為84%。其余27%的家族企業銷售業績下降。與兩年前相比,更多受訪的中國內地家族企業表示希望平穩發展, 而不是擴張性發展。

普華永道深圳分所主管合夥人周世強介紹,本次調查的樣本中,中國內地和香港的家族企業數量共100家。其中,內地企業48家,年營業額大多在1000萬美元以上。

周世強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這一結果和整個經濟形勢有關。中國內地家族企業從事制造業的比較多,受經濟影響比較大。此外,中國經濟正在轉型,制造業首當其沖,轉型壓力大。

中國經濟正在從以制造業為主的模式向消費者需求和服務業驅動的新模式轉型。 顯然,以制造業為基礎的家族企業在經歷了曾經的興旺繁榮後,必須找到新的發展道路,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加強數字化可能是他們要走的途徑之一。周世強介紹,調研過程中將近有一半的內地家族企業認為數字化和互聯網對他們造成了沖擊,尤其是那些業務複雜的大型企業,數字化的沖擊更明顯。

上述報告也顯示,今年73%的中國內地家族企業認為,持續的創新需求是未來五年內的首要挑戰。而在2014年,這一數字為66%。

中國內地家族企業中計劃引進職業經理人的占比增加了15%

調研發現,中國內地和香港的家族企業繼任者規劃薄弱。中國內地雖然有71%的家族企業中有下一代家庭成員參與經營,與全球水平69%基本持平,香港也有44%的家族企業中有下一代家族成員參與經營,但是中國內地和香港僅有10%的家族企業準備有健全的、有書面記錄及充分溝通的繼任或傳承規劃,低於全球15%的平均水平。

不過,與2014年相比,上述調研顯示,2016年中國內地和香港有更多的家族企業傾向於將企業所有權交與繼承人,但引進專業管理團隊參與管理。

例如,中國內地有43%的家族企業計劃將企業所有權交於家族下一代,但引進專業管理團隊參與管理,相比2014年,這一占比增加了15個百分點。香港則有31%的家族企業希望將企業所有權交於繼承人,但引進專業管理團隊參與管理,較2014年增加了18%。在2016年,計劃將公司管理權交於家族下一代的香港家族企業顯著減少,減幅達12個百分點。

周世強分析:“國外的家族企業已經發展到第三代或第四代了,對於如何將企業交給下一代,已經頗有經驗,並有成熟的運作方式。而中國家族企業的發展大多還在第一代,交接的專業化過程還沒有完成,所以還需要借助外部的資源。”

報告也顯示,雖然經歷經濟不穩定,但是全球受訪的64% 家族企業的業務去年仍有所增長。在亞太地區,家族企業顯得更雄心壯誌,其中21%的受訪者正尋求最快速和最進取的增長途徑,而在歐洲這一數字為10%,北美為12%,全球則為1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166

普華永道:今年第三季度中國科技企業IPO數量全球第一

普華永道14日發布報告稱,2016年第三季度,9家中國科技企業完成了IPO,數量位列全球首位。相比之下,2016年前兩個季度相加僅有8家中國科技企業完成了IPO。

第三季度,全球共有20家科技企業完成了IPO,融資總額為53.8億美元。總體而言,第三季度全球科技企業IPO數量環比增長43%,融資總額環比增長2.6倍。20家已完成IPO企業中,9家是中國科技企業,位列全球首位。美國緊隨其後,有6家科技企業完成IPO。

據中新社,報告稱,軟件、互聯網軟件和服務行業的企業數量占第三季度全球科技企業上市總數量的65%,占融資總額的47%。

第三季度,中國科技企業IPO融資總額達6.11億美元,單筆IPO的平均融資額為6800萬美元。據分析,當季中國IPO的數量增長受益於經濟狀況改善、投資者信心複蘇,市場不再那麽擔心中國經濟增長率出現急劇下降。

普華永道中國通信、媒體及科技行業合夥人林曉帆表示,“第三季度中國科技企業IPO數量的增長反映了需求的增長,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資本市場本身實現了強勁複蘇。監管機構在IPO審核方面還是保持相當謹慎的態度和節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411

普華永道:深港通不能以短期成交衡量

“滬港通和深港通有所不同,深圳企業的行業與香港的行業有很好的互補,外資對不同行業多了選擇,投資時還是會看具體企業的盈利狀況,不應該看短期的成交量判斷。”11月30日,在普華永道舉辦的深港通媒體分享會上,其香港資本市場服務合夥人黃金錢如此分析。

12月5日將正式開通的深港通,如今已箭在弦上,各路資金已經緊鑼密鼓地排兵布陣,私募基金、險資、外資都表現出了強烈的進場願望。相對於A股,港股估值長期相對較低,目前仍處於價值窪地,市場中長期對港股市場仍持樂觀態度。根據媒體報道,平安、人壽、安邦和泰康等險企已開立港股通賬戶,私募發行的可投資港股基金也在千只以上。

“不同時期、不同角度來看,港股估值也會不一樣,市場比較了解。香港市場的機構投資者比較多,投資者需求、認知水平、偏好不一樣,這決定了有些差異會一直存在,但不能說香港估值永遠低於內地。”普華永道深圳分所資本市場服務合夥人姚文平說。

姚文平認為,深圳股市的特性非常明顯,交易量最大的板塊是中小板,行業上更多的是高科技、信息技術、新經濟、稀缺產業的龍頭企業,香港更多的是金融企業,與上證所相比,深圳資本市場對香港資本市場更具有互補作用。

根據普華永道提供的數據,從深港通的北向交易股票行業主要是信息科技、非必需消費品、新興工業,而這正是深圳產業強項;南向交易股票行業主要是非必需消費品、工業、地產和金融。

“深港通為投資者增加了投資渠道,對深圳上市中小企業而言,無疑是一個機會,但境外投資者決定是否投資,最終還要看上市公司本身的業績,這會成為影響市場資金流向的核心因素。”黃金錢說,深港通促進了中國資本市場更開放、更多元化。隨著滬港通、深港通的開通,未來兩地有更多的合作機會,甚至可能是參與到新股發行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5769

普華永道合夥人:反逃避稅讓一些企業補繳稅款過億

在全球打擊大企業逃避稅行為下,不少國家正在加快落實BEPS(稅基侵蝕和利潤轉移)行動計劃,國際稅收監管環境越來越嚴。

去年國家稅務總局推出”千戶集團”計劃,瞄準大型央企、國企、標桿名企和500強外企,以加強對大企業的稅務風險管理。

“我了解到‘千戶集團’計劃讓一些大企業補繳稅款高至過億元,這也倒逼企業加強對稅務數據的管理,稅務科技軟件越來越重要。” 普華永道亞太區國際稅務服務主管合夥人莊樹青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12月5日,普華永道發布的《2016年中國稅務科技成熟度》調查顯示,約有半數(51%)的受訪中國企業已經制定或者正在制定跨年度稅務科技策略或發展規劃。報告同時顯示,仍然有31%的受訪企業並不具備稅務科技資源配置,企業對於稅務科技布局還是處於一個依賴現有資源的初級階段。

這次調查數據取自2016年10月至11月對中國內地及香港151家企業進行問卷調查的結果。受訪企業主要涉及金融、科技與通信等行業。受訪人員以從事稅務及財務業務為主。

調查顯示,近一半(46%)受訪中國企業日常所使用的稅務信息來源由電子郵件或臨時報表提供,現有管理信息系統(如ERP)缺乏統一的服務於稅務的接口。從稅務的管控和分析角度來看,49%的受訪企業表示有使用電子表格或數據庫工具記錄相關報稅工作日期及工作流程,另有12%的受訪企業未使用任何工具。從稅務管理和決策層面來看,六成企業僅用電子表格對不同情況進行建模分析,缺乏系統化的稅務分析工具支持。

普華永道中國內地及香港稅務科技總監郭藹欣分析稱:“盡管中國企業對於稅務職能數字化管理已經引起重視,稅務部門在企業決策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日益趨重,但在實施層面仍然缺乏具體行動。其主要原因可能是中國企業面臨稅務職能數字化轉型時,缺乏行業基準或最佳實踐參考,大多數企業有良好的願景但缺乏可參照的稅務科技管理平臺的建設方案;另一方面,稅務職能數字化管理對稅務管理團隊的稅務數據分析和變革管理能力也提出新的要求。”

當前稅務環境的變革存在國際和國內兩方面的趨勢。一方面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不斷推進,科技創新層出不窮,國際稅收監管環境趨嚴。尤其隨著BEPS行動計劃落地,各國監管機構對稅務透明度要求日益增加。另一方面,中國稅務機關征管體制正在進行變革:“互聯網+稅務”行動計劃的推出與金稅三期新系統在全國全面上線都標誌著稅收信息化管理已進入新階段。在改革過程中,大中型企業面對的稅務風險管理要求更高。

莊樹青稱,數字化時代的背景下,作為傳統財務行業之一,稅務行業也正在悄然發生著巨大的變革。由於下屬分支機構數量眾多,對涉稅風險進行統一有效管理的難度大,這些變化為中國大中型企業的稅務管理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建議企業盡早利用稅務科技技術進行稅務數據分析、統計以及流程及有效實施內控,從稅務內控制度完善和科技系統建設兩方面雙管齊下,建立有效的稅務管理規則以優化稅務內控管理、應對挑戰。”

郭藹欣認為,中國企業的稅務科技成熟度停留在起步或者第一階段,這種財務數據分散在不同程序中的初級模式存在稅務風險管控的隱患,影響企業管理效率與效益。在稅務大數據時代,規劃及使用稅務數據中心將成為大中型企業的主流形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331

普華永道:中國零售企業的銷售和利潤增長正在逐年下滑

第一財經獲悉,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和普華永道聯合發布2016中國零售企業營運資本管理調研報告《聚焦營運效率, 重塑零售價值》,報告顯示超過85%的受訪零售企業認為庫存管理是營運資本的最大挑戰。零售企業的高層管理者需要充分理解營運資本的價值和其背後的營運管理問題和風險,並著手解決並提升整體經營管理能力。

報告顯示,中國零售企業的銷售和利潤增長逐年下滑。超市的銷售增速在單位數的水平;規模較大的大型百貨店和綜合店甚至出現了收入負增長的情況。對此,中國內地及香港零售及消費品行業合夥人余葉嘉莉說:“要實現利潤的增長,傳統零售企業需要從‘商品組織者’轉變為‘商品經營者’,從消費者需求、產品設計、采購或生產控制、物流配送、分銷促銷等各個環節加強經營和創新,擺脫過度依賴名目繁多通道費等傳統盈利模式。通過加強供應鏈管理實現零售企業與生產、消費環節的緊密對接,更高效地收集整理消費者的意見和需求,並迅速向生產環節傳遞,零售企業和合作夥伴成為利益共同體。”

調研還發現,百貨店在2013年至2015年期間存貨周轉天數平均維持在21天左右,超市店維持在50多天,家電專業店在60天左右,而服飾專業店的平均在150天以上。普華永道中國零售及消費品行業主管合夥人王笑就此表示,“需要建立不同品類、維度、層級的需求預測模型,利用信息化的工具實現精準的需求預測和優化管理”。

中國零售企業通常利用延遲支付采購貨款從而降低庫存對資金的占用,付款周期長達2-4個月,而美國零售企業的付款周期通常只有1.5個月。

供應商數量過多,缺乏有效的供應商管理體系來平衡供應風險被認是最重要的原因,此外,不同品類的采購策略不清晰,供應商能力較弱且資金壓力大等因素都限制零售商合理定位應付賬期進一步優化的空間和機會點,傳統的應付管理模式無法支撐高效的營運資本管理和降低企業自身的資金壓力。

余葉嘉莉建議稱,零售企業要重視營運資本管理理念與工具,更多關註過程,更多關註現金流以及與現金流相關的業務活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86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