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法國新移民 左丁山

2012-3-9  AD

電器大王 M逝世後,子女接班, M公子與 M千金秉承傳統,農曆年後邀請傳媒食咖喱,今年選在九龍木球會,左丁山摸錯門,行到覺士道就走入去,原來係入咗九龍草地滾球會,木球會正門位於街尾。記得 校友 C會長不時叫我地加入滾球會做會員,有得玩(滾球)有得食喎,以前肥佬黎就住在球會對面,如果左丁山又係咁,就一定入會,可惜唔係呢。
M公 子請客,本應談吓電器市場之事,但最近競選情況激烈,加上有曾特首款待門事件,講講吓就以政治談話為主,想避都避唔甩,最近嘅飯局往往如此,正是你不理政 治,政治來找你,無法逃避,好彩仲有人講吓旅行大溪地、巴黎,可以輕鬆好多。大溪地與巴黎都係講法文嘅,社長 P話與陶傑同遊巴黎最爽,因為陶傑法文一流,與當地人溝通絕無問題喎!
講起法文,好有用㗎。香港依家多咗好多法國人,識流利法文,可有不少機會。 「國際先驅論壇報」(二月二十八日)有一篇長文講法國人時興移居香港, 2011年在香港居住嘅法國人有 10,456人,比 2006年增加六成,在中環街頭,到處可以聽到法文。在過往五年間,美國人、英國人、德國人移居香港唔係話冇,只是增長緩慢,唔似得法國人嚟得咁多啫。
點 解會咁?與紅酒及藝術有關,記者訪問兩位三十歲左右嘅法國新移民,佢地話在法國苦無工作及創業機會,三年前把心一橫,移居香港創辦畫廊與高級紅酒入口,香 港冇咗葡萄酒稅及講咗西九文藝區十年之後,法國人認為香港係進入中國市場之跳板,賣紅酒或賣西洋畫給中國富翁,大有前途。
香港不少人成日講國際 化,有啲空口講白話,反而實實際際撤消葡萄酒稅之後,立即製造咗一個新行業,各國紅酒商人紛紛來港,西九建設,鬧交十年無成,但卻因此而喚起國際注意,香 港係一個具有潛質嘅藝術市場。法國人喜歡移港,梗係好事啦,以陶傑嘅定義,凡係法國藝術文化都係好嘅,法國新移民呀,歡迎歡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753

逗你玩?白宮顧問稱新移民禁令“和舊版基本相同”

22日,白宮高級顧問、“禁穆令”的背後推手之一史蒂芬·米勒對媒體表示,特朗普的新版移民禁令將會和“舊版差不多”。

本周宣布

1月27日,特朗普發布行政令,限制來自敘利亞、伊拉克、伊朗、蘇丹、索馬里、也門和利比亞這7個主要穆斯林國家的公民進入美國,要求來自這些國家的難民在120天內被禁止入境美國;這些國家的普通公民在90天內被禁止入境美國;無限期禁止敘利亞難民入境美國。

在引起一番混亂後,司法部和華盛頓西區聯邦法院法官羅巴特在聯邦第九巡回上訴法院過招,最終上訴法院裁定維持暫停執行該行政令的判決。

當地時間上周四,特朗普宣布撤銷最初發布的禁令,在“下周某個時候”發布有關移民的新行政令,它將根據舊金山聯邦第九巡回上訴法院的“裁定量身定制”,“將全面保護我們的國家。”

“基本相同”

米勒表示,白宮將很快宣布新版禁令,不過將“只有少數技術性改動”。

“本質上說,美國將得到一個相同的基本政策結果,”米勒在當地時間周二接受福克斯新聞網采訪時表示,“但你必須對許多在法庭上提出來的技術性問題做出回應。”

米勒還堅持說,“第一版行政令沒有什麽錯”。他將法庭對禁穆令的判決稱為“有缺陷的”、“錯誤的”。

“不容置疑”?

本月初,米勒頻繁出現在電視新聞連線中為特朗普的移民行政令進行辯護,搶了不少媒體頭條。他傳達的中心思想只有一個:特朗普在國家安全上的決策“不容置疑”。

米勒認為,恐怖主義和激進化在美國“是一個嚴重的問題”:“人們加入伊斯蘭國、加入恐怖主義組織、加入基地組織,承諾或試圖對國家犯下罪行。”

然而,美國知名智庫加圖研究所(Cato Institute)上月發布的一份分析顯示,1975年至2015年間,美國本土發生的致命性恐怖襲擊中,沒有一起是由特朗普移民禁令中提到的國家的移民發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521

“中國芯”在路上:“芯片之城”南京江北的新移民一代

一大早從北京到南京,再在當天返回北京,對南京九芯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吾立峰來說,這樣的奔波即將結束——等這家公司在南京江北新區的辦公室今年年底裝修完成,就可以正式入駐,開始當地的研發和技術服務。

吾立峰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隨著臺積電(TSMC)12寸晶圓廠在江北新區的落地,不管是技術還是規模都開始出現集聚效應,正吸引大量的各種半導體公司逐漸形成集成電路的產業生態。九芯科技落戶於江北新區,“可以隨時和客戶串門聊兩句,即時相互反饋,在工具使用中有問題也能快速解決,對雙方來說都是好事”。

看中江北新區未來芯片產業集聚的不只有吾立峰。

南京江北新區研創園全景圖

作為國內芯片設計領域的龍頭,於2013年被清華紫光集團收購的展訊通信有限公司(現為“紫光展銳”)也在江北新區設立了子公司,總投資約50億元人民幣,主要承擔以CPU、5G、移動智能終端系統及軟件為核心內容的研發工作,計劃5年內人員規模逐步達到1000人以上,實現總銷售額約30億元。紫光展銳南京公司負責人表示,南京是國內首批5G試點城市,這也是其落戶江北新區的重要原因。

目前整個江北新區已經吸引了集成電路企業約200家,包括臺積電、紫光存儲、安謀科技(ARM)、新思科技(Synopsys)、中感微、華大九天、晶門科技等國內外龍頭和引領性企業。從芯片設計到晶圓制造,再到芯片封裝、成品測試和終端制造,上下遊的企業正在加速集聚。僅在去年,就新增各類集成電路企業100余家,國內排名前10位的集成電路設計企業已有半數在新區集聚,全產業鏈逐漸形成。

毋庸置疑,產業集聚是打造“芯片之城”的重要前提,而要讓新區持續吸引人才並且留住人才,還需要醫療、教育等全方面配套設施的完善。作為對資本、人才和技術都有極高要求的高科技產業,芯片產業尤其依賴人才。除了和當地高校一起培育基礎人才,吸引資深的芯片技術“移民”則是更快捷的方式。那些已經或即將在新區安頓的第一代移民們,懷揣夢想卻也面臨著現實的挑戰。

人氣升溫

劉雨(化名)是江北新區一家芯片企業的科研人員。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自己團隊里的多數同事都是從上海的公司離職來到南京的。由於更低的生活成本,一些年輕人果斷在江北新區買了房,決定在當地安家。還有一些在南京雨花臺區工作的同行,也在考慮把家遷到江北。

“一些在昆山外企工作的技術人員,也來找我幫忙推介,看能不能回到南京來工作。”劉雨說,回流南京並選擇到江北新區的人才正在快速增加,“以前在園區的食堂吃飯,飯點左右去都有飯吃,現在晚幾分鐘到的話可能就沒飯吃了,發展特別快。”

江北新區研創園企業服務部部長葉玲也對第一財經記者說,隨著入駐新區的企業迅速增加,載體的建設進度已經跟不上了。他們正在想辦法把周邊的民用科研載體租下來,供給不斷入駐的創新企業。而從去年下半年開始,越來越多的海外歸國的高端人才也開始關註江北新區。

博流智能科技創始人兼CEO宋永華就是來自全球領先半導體廠商、矽谷公司Marvell的創業者。

2016年,已經通過內部創業組建了研發團隊的宋永華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並在江北新區設立了研發及運營總部,同時在上海張江、美國矽谷和中國臺灣的新竹設立了研發中心。

宋永華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選擇在江北新區設立研發總部既因為自己本身就是南京人,對南京有感情,也因為看到江北新區作為江蘇唯一國家級開發新區,將是集成電路的產業集聚地,對公司未來的發展有利。另外,江北新區管理團隊的開放務實態度,也給他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吾立峰是通過國家“千人計劃”從美國回到國內的高端研發人才。作為本土最大的電子設計自動化(EDA)工具提供商——華大九天的全資子公司,南京九芯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主要承擔各種先進EDA工具的開發工作。

EDA工具平臺是集成電路行業的基石。目前我國在關鍵芯片從設計到制造過程中嚴重依賴國外EDA技術,急需提升完善自主知識產權的芯片設計全流程EDA工具系統。

電子設計自動化(EDA)機房

吾立峰說,雖然整體上仍與國際水平存在較大差距,但經過多年的努力他們已經建成了數模混合設計EDA工具全流程平臺和面板設計EDA工具全流程平臺,填補了國內在這一領域的空白。此外,多個特色點工具如Spice電路仿真、SOC先進時序及時鐘的優化、海量電路版圖分析工具等等,已經具有國際領先水平,在國內集成電路企業得到大量的使用並進入國際市場。

由於EDA的技術標準需要在市場的應用中不斷提升,因此和企業保持密切技術互動十分重要。用吾立峰的話來說,在江北新區建立公司,就是為了和當地及所輻射區域的客戶離得最近,在第一時間了解客戶的困難及需求,因而可以提供高效的技術服務。

正因如此,對於國內的市場和集成電路設計與制造企業來說,本土EDA企業凸顯出了優勢。和壟斷了80%以上全球市場的美國三大巨頭相比,九芯科技可以針對企業實現更貼近需求的定制化服務,並且把中國客戶放在高優先級上,與用戶磨合探討最合理的解決方案,而不是一刀切。

對於中國企業而言,本土EDA有其獨特的競爭力。另外,當地政府給予有力的政策支持及南京的優秀高校院所人才,對於企業而言也頗具吸引力。“國家示範性微電子學院的建設在南京高校尤為活躍,也為我們建設合理人才梯隊提供了助力。”吾立峰說。

上海靈動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也是最早一批入駐江北新區的企業。該公司是少數推出國產32位微控制單元(MCU)芯片的本土企業之一,也是國內首次實現MCU產品定制化的企業。

靈動集成電路南京有限公司研發總監蔣醒元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除了隨著臺積電入駐而形成的產業集聚,公司還看中江蘇應用MCU的市場基礎。和上海的公司把重點放在芯片設計本身不同,南京的公司更多將面對應用商。

“現在上海公司40多人,南京公司30多人,預計3年左右,南京公司會擴展到100人,成為研發中心。”蔣醒元說。為了幫助企業招聘人才,江北新區政府給予人才每人每月800元左右的補助。在靈動南京公司去年招聘的人才中,90%來自於南京當地的高校。

作為中國高校分布密集的城市之一,南京擁有豐富的人才資源,東南大學、南京大學、南京郵電大學、南京理工大學等院校均開設有微電子相關的專業。為了給入駐江北新區的企業和人才提供盡可能專業、系統的服務,當地還專門成立了全國首個涵蓋人才、技術、資金、市場等全方位產業要素的集成電路公共服務平臺——南京集成電路產業服務中心(ICisC)。吸取已有園區的經驗,該中心設立了集成電路人才培養與服務平臺、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系統應用平臺四大特色平臺,目標就是把握產業發展的痛點,整合海內外的創新資源,為客戶提供精準且專業的服務,幫助入駐企業加速成果轉化。

“政府在政策、配套環境和土地等方面提供服務,而具體與企業對接,深入了解每個企業的需求提供精準服務,就需要由我們的專業團隊來做。”南京集成電路產業服務中心綜合管理部總監呂會軍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這兩年在招聘的時候,收到了越來越多在上海工作的人才簡歷。隨著當地政府扶持力度的加大,不少優秀的芯片人才開始想回到南京工作和生活。再加上產業集聚的優勢,回來這個選擇對他們的職業生涯發展也有好處。

不過,劉雨也坦言,今年在幫公司做校園招聘時發現,在安徽和江蘇上學或出生的人才比較喜歡來南京,而那些來自浙江或西部城市的人才則仍然更傾向於上海。和北京、上海和深圳相比,後來者江北新區需要正視問題,全面發力。

雙城記和人才缺口

和吾立峰往返於北京和南京兩地一樣,已在上海安了家的蔣醒元也頻繁地奔波於上海和南京之間。對於劉雨來說,雙城記也將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繼續,因為他們的家人都還在上海。

“小孩都在上海上學。再加上新區這邊教育、醫療還沒有完善,上海很多人才可能無法安心過來,畢竟舉家換一座城市還是挺難的。”劉雨說,因此,公司接下來的人員擴充都將以本地招聘為主。

宋永華表示,在矽谷和新竹的團隊成員會定期來江北新區與南京的團隊交流,幫助他們快速成長。在適當的條件下,公司也會引進海外人才。但目前來看,住房、待遇、交通和整體環境都還面臨挑戰。

在葉玲看來,要填補“芯片之城”的人才缺口,一方面要有積極的措施吸引外來的高端人才,另一方面還要抓緊培育當地人才,充分利用南京當地的人才優勢。

2018年伊始,南京市陸續出臺了市委1號文件《關於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創新名城的若幹政策措施》和《市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強人才安居工作的實施意見》,提出十大政策措施,打造綜合性科學中心和科技產業創新中心;最近兩年來,江北新區出臺的《促進創新創業十條政策措施》、靈雀計劃和“創業江北”人才十策,也分別針對研發機構、知識產權促進、創新型中小企業以及年輕人才等多方面給予了支持。其中,研發機構和總部落戶新區,最高可獲3000萬元支持;單個創新初創企業最高可獲得3000萬元的綜合融資;符合條件的頂尖人才團隊最高可獲得1億元的綜合支持,高層次創業人才則最高可獲250萬元的資金支持,青年大學生還可實現在新區“零門檻”“零成本”就業創業。

據葉玲說,研創園提供了約500套人才公寓,目前基本飽和。劉雨就以每月1000多元的租金住著一室一廳,而他的大部分同事也都住在人才公寓中。

東南大學國家專用集成電路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教授楊軍表示,計劃把實驗室的老師和學生都搬到江北新區,就近和園區的企業進行互動。

針對目前江北新區產業發展的人才現狀,當地政府依托南京集成電路產業服務中心給出了三大舉措,一是加快引進國內外優質培訓機構和師資,市場化運作,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提供職業化教育課程;二是通過共建國家示範微電子學院(南京)人才培養聯盟、江蘇工程應用人才培養聯盟,打造產學研融合、協同育人交流平臺;三是圍繞企業人才需求提供招聘及培訓服務,降低企業培訓成本,提高企業招聘效率。呂會軍說,占地7000平方的ICisC人才培訓中心將於7月份投入使用,預計5年培養5000人以上的集成電路專業人才,為區域的產業發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供給。

紫光展銳南京分公司的負責人表示,在2016年落戶江北新區時,就在人才引進和生活配套上遇到了困難。隨著當地人才政策、生活配套等整體環境的提升,一年多以來,公司已經吸引了近百名集成電路相關人才的加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189

五個援交女 五個悲故事 大專生為養家 新移民救癌妹

1 : GS(14)@2010-12-20 23:23:36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104&art_id=14781882

【本報訊】最近一宗牽涉數十名女子的賤男騙色案,再次反映援交在香港的普遍程度。性工作者支援組織兩年來接觸多名援交少年,試圖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與賣淫原因。他們的自白讓人反省:社會批判和警方打壓,是否真可制止少年從事色情行業、幫助他們走出黑暗? 記者:蔡元貴

志願組織「紫藤」及「午夜藍」專門支援性工作者,鑑於近年少年援交風氣盛,組織特地訪問多名援交少年,從他們的自白了解問題根源。 5女 2男的訪問輯錄成新書《就是援交》,在書店發售,讓外間聆聽他們的心底話。
不甘被指貪慕虛榮

另一新近成立的年輕性工作者支援組織「青躍」也有參與計劃,幹事林保儀指出,外間只會家長式批判援交少年,無濟於事:「輿論成日講佢哋幾咁道德敗壞,但係喺深度訪談當中,發現佢哋覺得自己係自力更生,社會嘅負面評價只會令佢哋迷失自我!」
從這些個案中可以發現,援交少年自覺援交是一條出路、一份職業。他們並非外間所說的貪慕虛榮、掙錢買花戴。接受本報訪問的 20歲援交女 Apple說:「出面個個都話我哋貪慕虛榮、道德淪亡,好負面。我聽到呢啲說話好唔甘心,因為我唔係佢哋講到咁!」
很多援交少年都有難言之忍。大專生 Apple援交,是為了幫輕獨力養家的母親;新移民 Faye找上夜總會工作,是為了籌錢醫治腦癌妹妹;會考零分的 Cathy找不到正行,被迫出私鐘。林保儀認為,要幫助她們走出賣淫行列,先要為她們擺脫生活困局。
林保儀接觸援交少年後,發現不少人缺乏性知識:「有個少女同我哋講下面好痕,仲有黃色液體流出嚟,又紅又腫。我哋追問之下,佢話曾經用滾水淥過下體,原來係朋友教佢咁樣可以避孕。」林保儀批評,學校的性教育只會叫學生切勿濫交,卻從來不把正確的性知識灌輸給他們。
兩年前發生駭人聽聞的援交少女肢解案後,有關援交的新聞似乎減少了,但其實援交風氣從未退減。林保儀說,網上討論區常見術語「 CC」,那是私鐘妹的代語詞:「 CC嘅人數比兩年前更多,因為社會同警方根本冇處理過少年賣淫嘅問題。」
覺警方行動似做騷

警方放蛇拉人以圖遏止援交風氣,卻往往適得其反。 Apple被判「唆使他人作不道德行為」罪成,留下案底,因此無法從事正當職業,要繼續援交。她說:「警方嘅行動,我覺得係為咗做騷,嗰時好多傳媒報道吖嘛。」她指出,援交行內最近多了一群中間人,聲稱可以保護援交少年免被警方放蛇拘捕,可說是警方製造出來的另類商機。
本報節錄《就是援交》部份自白,正如書中序言所說:「此書並不打算給讀者任何固定想法,因為援交到底是甚麼一回事,援交的出現,還有關於援交的種種,其實大家仍然很無知,繼續糾纏和加強現有的社會成見,無助我們理解援交,甚至會令情況更加處於迷霧。」
2 : abbychau(1)@2010-12-23 23:42:23

每次見到呢d 新聞我就覺得應該趁後生做性工作者
3 : GS(14)@2010-12-24 07:25:41

這些錢太黑了
4 : abbychau(1)@2010-12-24 12:24:01

呢啲新聞令我睇到只要你吹到啲道德正確既原因出黎社會上就無人覺得係黑
5 : GS(14)@2010-12-24 21:17:02

總之你講得好似好慘咁,做甚麼都不重要

想起近來的任先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162

新移民哭訴:政府帶頭歧視

1 : GS(14)@2012-04-16 23:39:33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104&art_id=16251394
登記選民被叫「過主」

阿儀育有三名子女, 12年前由父親申請成為香港永久居民,但 06年才跟丈夫從內地來港,幼子有中度智障,丈夫求職碰壁,逼不得已申請綜援,社署職員劈頭質問:「點解來香港就攞綜援?」她無言以對。
後來丈夫報讀培訓課程,終找到地盤工作,阿儀努力進修英文,又做義工,年半前成功脫貧,才有勇氣反駁,「我哋只係想搵人協助,唔係來攞綜援」。
社協去年 7月至今年 1月訪問 100名新移民婦女, 83%受訪者表示曾受歧視,較 09年同類調查上升 3%,有婦女試過在巴士上遭責罵:「你哋班大陸人搞搞震。」 82%受訪者更認為政府帶頭歧視。來港未滿七年的阿紅,去年途經選民登記攤位時好奇查詢,選民登記助理知道她非永久居民,即時叫她「過主」,直指「呢度冇你嘅事」。

派六千元製造分化

調查又顯示, 62%受訪者曾因歧視而感悲傷和抑鬱。英姐來港五年,一直自力更生,但被無良僱主克扣工資,時薪只得 15元;後來她在深水埗鴨寮街後巷擺檔做小生意,又遭附近商戶排斥,被迫結業,現時每逢途經該處更嚇得要「兜路走」。她昨憶起受歧視的痛苦經歷,淚流不斷,「係咪我哋係窮人,就唔可以有夢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8799

港人港事:香港人緣何對新移民不滿?

1 : GS(14)@2012-12-17 23:28:25

http://finance.sina.com.cn/revie ... /191813815331.shtml
 最近香港有兩項調查引發關注。首先是香港教院的一項有關新移民的調查。調查訪問了1024名18歲或以上香港居民,結果顯示有近半數受訪者覺得新移民享用社會福利多過貢獻、拉低平均工資,認為香港應減少新移民人數;近四成人認為新移民「搶飯碗」、引起犯罪問題,並稱新移民損害香港經濟前景。
  另一項則是港大民意研究計劃發表的最新調查,調查分兩階段,分別訪問了1000多名香港市民,瞭解他們對各地人民的好感度。調查顯示港人對大陸人民的好感淨值為+1%,僅高於菲律賓人民的-14%排名倒數第二(受菲律賓人質事件影響),排名前三的為新加坡人+57%、台灣人+49%以及加拿大人+48%,其他各國家地區人民的好感淨值也基本在+30%至+40%左右。
  兩項調查,研究的分別是對新移民和大陸人的看法,雖然對象並不相同,但兩者之間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何為新移民?
  香港是移民社會,新移民的「新」相對於1980年「抵壘政策」(當時偷渡客如能逃進市區便能獲得合法居留權)取消前通過偷渡或合法方式來港的舊移民。在香港,新移民基本上只等同於內地前來香港定居的人,老外一般都不包括在內,因此不少港人潛意識裡將對內地人的印象與新移民聯繫在一起。
  目前內地居民前來香港定居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來港讀書和工作,以及按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和優秀人才入境計划來港定居;第二種則是港人的內地配偶、子女或長者,可持《前來港澳通行證》(俗稱單程證,與雙程證即《往來港澳通行證》有所區別)來港居住。單程證每日有150個配額,通過第二種方式來港的人多達幾十萬,人數是第一種的近十倍,因此他們是香港新移民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港人不滿的主要對象。
  港人:我們為什麼討厭新移民Vs新移民:我們憑什麼受歧視
  港人觀點:
  Mary 40歲 公司職員
  本來我對新移民沒有太大意見,但現在我女兒報名上小學,我真切地感受到有不少配額被新移民佔據,同等條件下香港小孩的錄取率變低了,這完全就是佔用了我們應有的資源。不少新移民本身文化程度低,在香港沒有工作要領取綜援(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使一些原先能申請到綜援的香港人申請不到了。
  我本人一直在香港生活,為政府交了十幾年的稅。我知道很多香港人的祖輩父輩也是內地人,但他們來香港已經很多年了,為香港做了很多貢獻,用納稅人的錢去幫助這些為香港做過貢獻的人,我很心甘情願。
  但如果用我的錢去幫助那些剛來香港不久,根本沒有為香港做過貢獻的人,我真的覺得他們不配。我不明白這些在香港生活不下去的人為什麼不回內地呢?內地雖然工資相對低,但生活水平也沒有香港那麼高,他們夫妻一起回內地發展可以過得更好。
  Kenny 30歲 銀行職員
  有些新移民的素質真的很差。我親戚最近生小孩,同病房住了一個內地產婦,她的丈夫不僅在產房裡大聲喧嘩,還投訴醫院探望時間有限制,更可怕的是,因為不想走太多路,還貪圖方便進女廁所洗手,真的很過分。
  我並不是一個激進的人,我有朋友是新移民,也不認為來香港生小孩的內地人或者新移民都是蝗蟲,但有時碰到素質很差的新移民或者不排隊的內地遊客,還是會很生氣。香港迪士尼剛開幕不久就有內地人在裡面隨地大小便,為什麼不能去廁所呢?又不是沒廁所提供給你!就是因為有這些人的存在,所以才會讓香港人對新移民和內地人不滿。
  娥女士 60歲 超市收銀員
  我家住在新界北,是新移民比較集中的地方。家裡條件一般,我想找份工作補貼家用。可是工作越來越難找,都是因為那麼多新移民來香港,搶了我們的工作。他們什麼工作都願意做,工資要求也很低,老闆為了省錢,當然會找便宜的人啦。而且現在經常會有內地人來新界買東西,他們不會說廣東話也沒關係。
  新移民來了就是搶香港的東西,搶我們的地方、搶我們的資源,現在連工作都要搶,工資也越壓越低。香港已經那麼小,再下去我們都要沒有立足之地了。還有那些新移民嫁到香港來引發的家庭問題,天水圍那裡有好多,本來香港是個治安很好的地方,現在讓人感覺治安都變差了。
  Adrian 38歲 攝影師
  我鄰居是新移民,沒覺得他們有什麼不好。我知道有人認為新移民搶了香港人的資源,但我覺得這不是他們的問題,而是香港政府的問題。政府既然批准他們來,就應該在各方面做好準備。
  我自己十幾歲移民美國,我是合法的新移民,我就應該享受政府福利,這沒有錯。現在世界各地的大城市都有很多新移民,倫敦有很多東歐人,紐約就更不用說了。人往高處走,人人都希望能去更好的地方生活,這很正常。
  新移民觀點:
  Yolanda 26歲 來自安徽 幼兒園普通話老師
  來香港三年,我自己沒怎麼覺得被歧視,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我神經比較大條。我聽說有香港人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和新移民小孩做同學,但在我就職的兩間幼兒園裡沒有出現過這種情況,反而有家長特地拜託老師讓孩子坐在內地小孩旁邊,方便練習普通話。
  所謂的對新移民的歧視,大部分還是限於教育和收入水平都較低的底層香港市民,這就和我以前在上海念高中時感受到的上海人對外地人的歧視很類似。
  要說區別的話,或多或少都會有。我以前供職的幼兒園裡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但通常國際老師、香港本地老師和內地老師明顯地分成三個等級,國際老師的午飯時間比我們長,下班也比我們早。如果你覺得被歧視了,那可以選擇離開,我自己就換了一家幼兒園工作,假如你選擇繼續留下來,那就沒什麼好抱怨的,在異地打拚總是會辛苦一點的。
  Bobbi 32歲 來自遼寧 公司職員
  剛來香港的時候不會粵語,有次去茶餐廳點餐因為講不清楚,服務員罵罵咧咧地不理我走了,當時感覺自己被歧視了,後來瞭解了一些其他新移民的生活狀態,覺得這根本不算個事兒。
  歧視或者說「區別對待」肯定有,我剛工作時就發現自己的工資比同職位的香港人至少要低三分之一,但我的工作表現並不比他們差。工作三年後有剛畢業的香港人來公司工作,也發現他的工資和我一樣。去瞭解了一下,公司確實有類似不成文的規定。
  最讓人不滿的是政府派發6000元撇除了新移民和最近非永久居民買房要多收15%額外印花稅的政策。一個每年按時交稅、為香港GDP做貢獻的香港居民不但無法享受政府的福利,買房子還需要交大筆額外印花稅,實在讓人嚥不下這口氣。
  Kathy 38歲 來自北京 家庭主婦
  我和老公結婚近12年,即將拿到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證。真的,整整12年,有的時候我會懷疑到底值不值得。一開始的5年我每次只能拿90天的簽證來香港,簽證到期了就要回北京重新辦。兒子出生之後也要跟我北京香港來回跑,不然就沒人照顧,當時特別辛苦。
  拿到單程證的時候,我哭著去把北京的戶口取消了,感覺要和自己出生長大的地方隔斷所有的聯繫,真的是捨不得。之後的7年,我既沒有中國護照(因為北京戶口已經取消)又沒有香港護照(因為7年未到,還不是香港永久居民),可以證明我身份的只有簽證身份書,是回歸以前英國政府給難民和無國籍人士用的,這難道不是赤裸裸的歧視嗎?
  想要用簽證身份書出國非常麻煩,許多國家根本就不認,去歐洲也不能辦申根,必須一個一個國家辦,比中國護照還麻煩,和香港護照200多個免簽國的待遇簡直是天壤之別。我研究過《國籍法》和《基本法》,這本簽證身份書實際上是不符合法律的,我也和我們區的區議員討論過,可他的回答是,「持單程證的人連生計都顧不上,又有多少人會考慮出國呢?」
  話雖沒錯,但聽來還是讓人心酸。其他歧視就更多了,兒子兩歲的時候帶他去小區花園玩,周圍的主婦就會和自己的小孩說,「不要和大陸小孩玩」。我家住薄扶林,去辦身份證的時候填地址,我剛說了薄扶林,工作人員就寫了薄扶林邨,因為在他們的印象中,新移民都是很窮的,都應該住在政府的公屋裡。
  梅女士 47歲 來自湖南 百貨公司售貨員
  我是經人介紹認識我前夫的,當時覺得他雖然年紀大了一點,但人很老實,就決定嫁來香港。過了幾年分居兩地的日子,我終於拿到單程證,帶著兒子來香港和他團聚。
  以前在湖南的時候我自己做些小生意,雖然沒有大富大貴,但日子還算過的去。到了香港之後,原來的生意沒辦法繼續下去,我不會講粵語找不到工作,前夫的工資也不高,生活一下子拮据起來。
  之後他的家人就開始閒言碎語,說我貪圖香港的好生活和好福利、貪圖他的錢才嫁來香港。於是我決定出去工作賺錢,在茶餐廳找了一份工作,做的挺開心,也能補貼家用。可我的前夫卻開始懷疑我對他不忠,有幾次喝醉了酒還打我和兒子。
  當時我真的很害怕,帶著孩子尋求社工的幫助,後來終於下定決心和他離婚。老實說香港的生活真的沒有想像中那麼好,剛來的時候我一下子從事業女性變成失業主婦,心理落差特別大。和前夫的年齡差距加上語言問題,兩個人經常無法很好溝通,最終只能以離婚收場。
  我認識的不少嫁來香港的女性也都和老公離了婚。雖然我曾經遭受過家暴,但我覺得自己能離婚開始新生活,還是很幸運的。現在我的粵語已經學地不錯,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兒子也能在香港接受好的教育,已經很知足。
  珍女士 56歲 來自浙江 家庭主婦
  我和丈夫都是二婚,經人介紹走到了一起。嫁來香港以後我一直沒有找到工作,家裡就靠丈夫不多的收入生活。有段時間丈夫失業了,我們領了綜援,我去申請的時候工作人員調侃地說,「沒錢為什麼不回內地?來香港就是為了用香港的福利吧?」讓我很是尷尬。
  後來我找了一份居民樓保安的工作補貼家用,每個月也就幾千塊。我上的是通宵夜班,因為夜班比白天的班多點錢,但很辛苦,每天都過著黑白顛倒的生活。
  前幾年我在浙江的母親去世了,去世之前把家裡的錢平分給我們兄弟姐妹。我回浙江拿屬於我的那筆錢,因為怕以後會回內地生活,也想在內地留一些財產。可是我弟弟說,「你不是去香港了嗎?在香港那麼有錢還要和我們搶財產?」
  家鄉的人以為你在香港很有錢,其實你在這裡不僅辛苦,還要受歧視。有的時候我都不明白哪裡才是我的家,感覺哪裡都不是。我不明白,香港本身就是一個移民社會,香港人的前幾代人也都是從內地移民過來的,為什麼他們對新移民就不能多些寬容呢?
  新移民問題該何去何從
  港人對新移民的不滿基本上可以概括為三方面:一方面是一些素質較低的新移民或內地遊客給香港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使香港人潛意識裡將新移民和素質差聯繫在一起;另一方面是香港人認為新移民侵佔了港人的社會資源,包括房屋、社會福利、教育、醫療以及工作機會等;第三則是由於不少新移民家庭出現家庭暴力問題,使得香港人認為新移民的湧入影響了社會治安。
  而從新移民的角度來看,他們受到歧視的主要原因則是因為語言不通。新移民不會講粵語,很大程度上影響他的生活以及對社會的融入。此外,香港不少專業人士都使用英語,一些新移民即使在內地擁有專業資格,但由於不會英語,在香港仍然很難找工作。
  另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則是香港的經濟轉型。舊移民來港時香港正處於工業化階段,勞工市場供不應求,移民者可以從事低技術高體力的工種。現在的新移民由於語言或學歷問題也只能從事低技術類的工作,但香港經濟轉型之後,這一類的工作崗位大幅減少,因此出現新舊移民在低技術勞動力市場競爭的情況,讓作為舊移民的港人有了「被搶飯碗」的感覺。
  新移民來港面對語言不通、文化差異、生活無法適應、子女教育、就業權益甚至婚姻暴力問題。隨著香港出生率的降低以及人口的不斷老化,新移民實際上已成為香港人口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而新移民的問題也已經不容忽視。
  政府應建立為新移民提供幫助的機構,開設語言及就業課程,加強新移民與社會的聯繫,幫助他們更好地處理家庭及子女教育的問題。而新移民本身也應該積極學習香港本地的語言和文化,多參與社區活動建立良好人際關係,以盡快融入香港社會。
  三年前看許鞍華的《天水圍的夜與霧》,張靜初飾演的內地新娘曉玲被任達華飾演的香港丈夫李森虐待,曉玲在戲中的每一次不安、徬徨和驚恐都牽動著所有人的心。
  故事的最後,李森斬死妻子和一對雙胞胎女兒後自殺。這其實不只是電影,這是2004年真實發生在天水圍的一起滅門慘案。新移民、綜援、家暴、港人的輕蔑和無動於衷,絲絲滲透,字字刻骨。本以為嫁到香港是幸福的開始,但冷酷的現實讓人不忍卒讀。只希望,這樣的悲劇不要再次發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034

食正新界西升浪 新移民變金牌經紀

1 : GS(14)@2013-02-18 23:18:44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30218/news/ea_eac1.htm

區內祥益地產經紀曹娟本身為新移民,由「打雜」起步,憑努力考到經紀牌照,最終成為金牌經紀。(葉浩霖攝)
本身為新移民,由「打雜」起步,憑努力考到經紀牌照,最終成為金牌經紀。
曹娟06年來港,第一份工作便是加入祥益,「初初不是做Sales,在公司打雜,兼顧處理簡單文件、掌管店舖鑰匙等,慢慢才跟師兄師姐出去睇樓學№。」

曹娟現時說話仍帶有口音,她直言當初常遭客人取笑廣東話不靈光。「但我唔怕畀人笑,唔明白就講多幾句,溝通都係雙向鮋」,憑覑不服輸的心,加上區內多了新移民、投資移民,曹娟有「同聲同氣」的優勢,成績突飛猛進,多次榮膺分行營業額之冠,上月單月營業額逾20萬元,料亦為全區行內之冠。(營業額為買賣雙方各付予代理公司佣金,一般各付成交價1%,代理實際佣金收入則跟公司拆帳。拆佣比例會隨覑營業額總數跳級而上。)

曹娟入行一路盡見樓市升幅,但政府頻出招仍無效。她指出,額印實施以來,買家明知放盤大減形成「手快有手慢冇」情,會傾向更快入市。「以前可能3、4日慢慢諗、慢慢考慮,現時一晚時間就決定。」她又舉例指出,施政報告公布後當晚,她就經手了一名80後上車客,因恐樓市再升,漏夜凌晨2時許以316萬元購入嘉湖樂湖居自住。
德福女經紀 年營業額600萬
去年另一樓市奇葩是約30年樓齡的德福花園,成交價屢破頂,建築呎價都索價萬元以上。主攻德福花園及淘大花園的港置經紀鄭思諾,去年營業額高達約600萬元,成為港置2012年最佳營業員冠軍。鄭思諾解畫,兩個屋苑實用率較高,故受惠政府推行使用實用面積資訊,屋苑呎價變相「低水」;另外是投資者炒作「起動東九龍」概念。她認為,近期又傳政府出招,相信市場暫時會繼續觀望,待塵埃落定後才會繼續起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326

新移民 巨鴨旁跳海

1 : GS(14)@2013-05-26 15:03:47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526/18271915


跳海申冤男子朱劍欽,廣東惠州人,居於惠東縣港口鎮旦家寮村。朱任職裝修散工,與妻子育有分別6歲及半歲兒子,他07年來港,妻兒仍居於內地。據稱,鎮政府於3年前強行霸佔旦家寮村多塊土地,其後更「國有化」指所佔村地屬國家所有,賠償卻一拖再拖,朱追問下曾遭人恐嚇及毆打。
昨下午5時許,朱與姓林同鄉到尖沙嘴天星碼頭,並非來睇鴨,而是帶着抗議牌板請願,其間朱突然跳入海中,水警接報到場將朱救起,他並無受傷,毋須送院,事後他稱:「都係想媒體報道,梗係揀多人地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960

新移民也投資 區樂民

1 : GS(14)@2013-06-20 23:37:52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30619/18303027
吃過午飯,到銀行辦點事,但見一個中年婦人,以不純正的廣東話向銀行職員說:「我想買那個很安全又有回報的東西。」
「你想買甚麼?」銀行職員皺皺眉問。
「就是一定有得賺,許多人都入票抽一份那種東西。哎呀!我不懂怎樣說,總之是阿蘭叫我來申請的;阿蘭是我的表姐,她昨天也是來這裏買,你有沒有見過她?」婦人說。
職員想了想,問:「你是不是想認購通脹掛鈎債券i-Bond?」
「是了,是了,就是那個『阿邦』!」婦人大力點頭。
「現在還有十分鐘便截止申請,」職員看看手錶道:「你有沒有投資戶口?」
「有啊!」婦人肯定地答道:「我有六合彩戶口。」
雖然有點不禮貌,但我笑了。難得銀行職員能夠忍住不笑,不過她也忍得很辛苦,牙齒咬着下唇。
「買六合彩的,叫投注戶口;買股票的,叫投資戶口。兩者不相同。其實你是否明白債券是甚麼?」職員很有耐性地問。
婦人搖搖頭。
職員續道:「如果你要申請債券,我們要先向你講解風險,但當講解完畢,便會過了申請時限。」
婦人好生失望,正想離去,忽又眼睛發亮。她對職員說:「現在就聽你們講解,再開投資戶口,以準備明年申請。」
我們不應小看新移民,他們很有上進心。
2 : 鱷不群(1248)@2013-06-21 00:31:16

任何投資都有風險smiley
3 : GS(14)@2013-06-22 12:25:47

呢篇我幾like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103

卡梅倫新移民政策被轟偽善

1 : GS(14)@2016-01-20 17:47:05

英國為防止伊斯蘭極端主義蔓延,正設法推動穆斯林移民融入社區。首相卡梅倫開腔支持在特定情況下禁止婦女戴面紗,並增撥款支援移民學習英語,但當地穆斯林批評他做法偽善。



特定情況下禁戴面紗

卡梅倫為此解畫,稱國民可有限度地自由穿着,如學校會要求穿整齊校服,法庭、邊境機構等亦須看到人們面貌,這時穆斯林應該「露臉」。另外,新增的2,000萬英鎊(約2.2億港元)公帑,旨在幫助19萬略懂或完全不懂英語的穆斯林婦女融入社區,她們需在2年半後通過考試,才可長居英國。穆斯林組織狠批英國政府在2011年削減移民學習英語的撥款,令去年至少2,000名穆斯林婦女失去學習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機會。齋戒月基金會行政總裁沙菲克表示:「卡梅倫再次把英國穆斯林當成政治足球,用廉價入球令自己看似強硬。」英國《每日郵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120/1945889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462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