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鐵礦石擴產價難跌

2013-10-14  NCW
 
 

 

沒有人懷疑鐵礦石供應增長快於需求,但仍在發揮作用的中國因素決定了鐵礦石只是從高額利潤回歸均值◎ 本刊記者 蒲俊 張伯玲 文pujun.blog.caixin.com|zhangboling.blog.caixin.com 鐵礦石的價格走勢讓悲觀人士多少有些意外,以至於國際銀行都在越來越多地參與鐵礦石貿易。

「澳大利亞第三大鐵礦石出口商FMG 現在將鐵礦石賣給銀行,具體的操作就是銀行給 FMG 融資,FMG 給 銀行一定量的長協,價格低於市場價。 」一家年產千萬噸的河北鋼鐵企業鐵礦石採購總經理告訴財新記者, 「給銀行的量不會太大,銀行有很多鋼廠客戶、貿易商客戶,幾百萬噸還是能賣出去的。 」數位熟悉鐵礦石貿易的人士也向財新記者證實,不少國外銀行都在參與鐵礦石貿易,主要是銀行幫助企業融資,例如南非標準銀行主要購買的是非洲礦。而一些美國銀行則由於政府對於大宗商品交易的限制未能參與其中。這一趨勢已經持續數年,不過尚未成為主流模式。兩個月前,一家鐵礦石交易平台的市場人士轉至渣打銀行從事鐵礦石相關銀行產品的銷售。

這展示了銀行業的一種偏好。不過,對於鐵礦石未來的價格和供需,市場看法並不一致。今年8月中旬,普氏指數62% 品位鐵礦石價格曾達到142.5 美元 / 噸的高點,之後隨著澳大利亞和巴西出貨量的增加,鐵礦石價格有所回落,10月9日,普氏指數62% 鐵礦石價格為132美元 / 噸。9月下旬,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一份分析報告預計,今年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鐵礦石均價分別為125美元 / 噸和120美元 / 噸。

花旗集團(Citigroup)則是短期看跌,認為今年四季度由於海運市場供應量的預期增加,看跌均價至115美元 /噸。麥格理證券甚至認為,受中國鋼廠補充庫存等因素支撐,鐵礦石價格可能會在四季度達到每噸150美元-160美元。

今年8月末,力拓(Rio Tinto)年產2.9億噸鐵礦石擴展項目開始發貨,這是西澳最大、全球第二的鐵礦石項目。

礦山擴產相關的供應側風險再次引發關注。沒有人懷疑鐵礦石供應增長快於需求,但現狀更多的還是是動態平衡。

西澳擴產正酣

就在力拓實現2.9億噸產能後的十多天后,其鐵礦石部門首席執行官何彥樞 (Andrew Harding)接受了財新記者專訪。他幾乎迴避了所有對價格和供需進行預測的問題。 「現在如果你從長期角度去看鐵礦石市場,供需之間自己會取得平衡,未來的某個時點一定會發生,但要說具體是什麼時候是不可能的任務。 」他說, 「我們只能保證低成本,為客戶提供產品,滿足需求,這是我們能做的事情。 」到達2.9億噸後,力拓的下一步是3.6億噸,這一階段擴張的基礎設施建設已經開始,何彥樞預計將在2015年上半年實現。為了這兩個階段的產能增長,力拓在2010年和2012年分別批准了31 億和34億美元的資本支出。

必和必拓在西澳的擴產主要來自Jimblebar項目,今年12月出產後,必和必拓的年產能將達到2.2億噸,項目完成時點略早於2011年項目批準時的預期。

一家大型礦山的人士今年早些時候曾向財新記者表示,未來三年,幾乎所有傳統和新興礦山仍都將投入資金擴產,主流低成本礦山的產品會進入市場,現在已經到了供應增長大於需求增長的時候。

2009年,FMG 推出了野心勃勃的擴產計劃——將產能提升至1.55億噸。

儘管在去年三季度,由於市況不佳,該計劃曾有所收縮,隨著 Kings 礦區4000 萬噸的完成,FMG 稱這一目標將在今年12月實現。FMG 是上一輪超級繁榮週期帶來的擴產熱潮的一個縮影,2008 年開始第一船鐵礦石出貨,2010財年出貨4000萬噸,2011財年是5750萬噸,2013財年就達到了8090萬噸。

力拓對自己的擴產計劃曾解釋說,先於時間表並低於預算的完成擴產,能夠創造更大的價值。但並不是所有的項目都能順利實現。按照力拓的統計,計劃2008年 -2010年間完成的擴產項目合計超過6億噸,而在2010年四季度完成的只有約2億噸;宣佈將在2010年 -2014 年完成的約8億噸產能,到今年二季度完成的也只有2億噸。

導致擴產進程低於預期的因素,既包括項目融資來源的減少,也包括審批過程的拖延、在偏遠地區的工作難度等。

力拓與中鋁等合作的幾內亞西芒杜項目原計劃在2015年開始產出,但近期有消息傳出,該項目可能將在2018年才能夠投產。何彥樞也向財新記者表示,這一在建項目還有很多討論正在進行。

世界第一大鐵礦石生產和出口商巴西淡水河谷在本輪擴產中相對沉寂,其鐵礦石及戰略部門執行董事馬定思 (JoséCarlos Martins)10月7日在巴西表示,卡拉加斯(Carajas)擴建項目計劃在2016年開始運營,將新增9000萬噸產能,佔2013年淡水河谷預期產能的三分之一,更長遠的計劃是2018年在 Serra Sul 項目完成後,產能將較現在增長50%至4.5億噸。

供應側壓力

儘管今年鐵礦石價格沒有出現去年9月大幅跳水至90美元 / 噸以下的局面,但掉期市場給出了2015年 -2016年100美元 / 噸 -110美元 / 噸的價格,仍反映出了中長期的悲觀預期。

比起盈利情況不佳的鋼鐵行業,投資在過去數年和目前仍然更加傾向上游,供應增長超過需求增長。馬定思認為這種供應增長速度減少了未來對價格的支撐,最早到2018年,全球鐵礦石產能將比需求高出5%-6%,他預期2020年全球供應能夠達到16億噸,消費量在15 億噸。不過他認為鐵礦石價格仍將維持在100美元 /噸以上。

「供應超出需求5% 仍可認為偏緊。 」他解釋說,如果一個港口或者礦出了問題,比如天氣變化,就又會進入供應短缺的情況, 「因此新增供應將減少價格的波動,並不會出現之前那樣的峰值」 。

中國因素也是國際鐵礦石市場的一個關鍵性變量。2012年中國粗鋼產量增長3.1%,至7.17億噸,創下歷史新高,對鐵礦石的需求量在10.5億噸左右,同比增長3.7%。今年1月 -6月,全國累計生產粗鋼3.9億噸,同比增長7.4%,相當於年產粗鋼7.86億噸,再創歷史最高水平。礦山對中國需求的預期差別不大:儘管增長速度有所放緩,但仍將在一個更大的基數上保持增長。何彥樞向財新記者表示,中國的鋼鐵需求未來十餘年年增長率將維持在3%-4%,頂點要到2030年左右才會出現。

另一方面,雄心勃勃的產能擴張和實際產量是兩回事。聯合鋼鐵網鐵礦石高級分析師張佳賓向財新記者分析,產能在時點上逐步釋放,給市場帶來的壓力有限,而印度礦的減少趨勢明顯,國內粗鋼產量也在維持增長, 「目前仍是鐵礦石從高額利潤回歸均值的過程」 。

供需平衡甚至過剩的時點可能不會如買方期待中來的那麼早。不過,礦山為了應對可能的壓力,已經開始在銷售策略上進行一些調整。 「我們一年的進口礦在1500萬噸左右,今年長協在400 萬噸左右,明年有所增加,達到900萬噸。 FMG增加了1倍,力拓也將近1倍。 」前述鋼鐵企業採購負責人表示。他的另一個觀察是,由於產量的增加,以前三大礦山的壟斷聯盟,也逐漸會由於各自的利益而單獨行動。

有分析人士認為,礦山通過後台的「協議礦」保證出貨量,也能夠避免新增產量進入招標渠道拉低價格。

成本仍是關鍵

成本仍是礦山生存的關鍵。談到實現更低成本的方法,何彥樞表示,需要在所有環節進行努力。 「不只是在管理層,而是每一個人,在礦山運營、鐵路運營、港口等各個環節更有效率。 」他說。

9月初,力拓首席執行官山姆 · 威爾士(Sam Walsh)曾表示,西澳皮爾巴拉鐵礦的現金成本將從2012年的47美元/噸降至2020年35.5美元 /噸。在技術創 新和提高效率方面,力拓的舉措包括無人駕駛列車、遠程運營採礦中心以及一些新鑽探技術等。

10月3日,必和必拓營銷及技術總裁韓慕睿(Mike Henry)在澳大利亞國家資源與能源會議的演講上也強調,必和必拓現在的努力集中在降低運營成本以及提高生產效率,2013財年已經降低了27億美元的可控現金成本。

一位熟悉礦山的投行人士分析,FMG 要降低成本,產能擴至1.55億噸是必須邁過的檻,而兩拓這樣成本更低的生產商,則能夠通過擴產從成本曲線末端的供應者那裡奪取更多市場份額。

對於澳大利亞礦業界,一個可能的好消息是,新政府可能會對之前工黨政府推行的礦業資源租賃稅和碳稅進行調整。中國五礦資源CEO、澳大利亞人米安卓(Andrew Michelmore)告訴財 新記者,這兩項政策已經再次被提交審查。礦業界認為這兩項政策的變化應該 帶來更多確定性與合理性。米安卓對這 一問題的解決持樂觀態度: 「政府必須釋 放清晰的信息——澳大利亞仍是一個好的投資目的地。 」他同時也是澳大利亞礦業理事會主席。

韓慕睿亦在前述會議上呼籲,政府應該在保護未來投資方面發揮作用,特別是稅收以及行業相關政策上;稅收政策應該致力於更具有競爭性,更可持續的改革,並且使整個系統更有效率,更具有國際競爭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8104

分散客戶、擴產、價格戰 宸鴻付出千億元代價 背後的一堂課

2013-11-04  TWM
 
 

 

宸鴻掛牌三年,就從近千元股價到跌破承銷價,江朝瑞面對的三大關卡難題,說到底,是多數台灣企業都會面對的問題,到底我們該如何從這堂策略管理課上學到什麼?

撰文‧賴筱凡

一堂策略管理課的代價有多貴?對宸鴻董事長江朝瑞來說,三年市值蒸發一二七五億元,可能是他繳過最慘痛的學費。

從客戶風險、如何擴產到面對低價競爭,這些都是策略管理課堂上,永遠都沒有絕對答案的題目。

然而,這卻又是上自台積電、鴻海、宸鴻董事長,下至百萬企業老闆,都會面臨的抉擇關卡。做對決策,會讓生意大賺百億元;相反的,若選錯方向,可能會讓身價少千億元。

Q1 單養一家大客戶,還是擁抱十家小客戶?

當年宸鴻以蘋果iPhone觸控面板第一供應商之姿,驚豔市場,但近兩年,蘋果持續尋找第二、第三供應商分散訂單風險。後來甚至在新一代觸控面板技術上,選擇宸鴻所沒有的內嵌式觸控(in-cell)技術,轉投索尼懷抱;頓時,宸鴻宛如成了孤兒一般。

看在台灣大學工商管理學系暨商學研究所系主任朱文儀眼中,這個課題的標準答案,無疑是「擁抱十家小客戶」的風險,相對小於「單養一家大客戶」。朱文儀解釋,「台灣電子業多是OEM廠或ODM廠,能分散風險是比較好的。」若能在蘋果之外,又供貨給Android的三星,這當然最理想,只是現實上卻不是如此。

「通常,蘋果、三星都會要求供應商只能為一家服務,嚴禁替競爭對手接單。原因就在於,蘋果、三星議價能力較高,讓台灣供應商沒有說不的權利,也難再為其他客戶生產。」由於台灣缺乏內需市場,尤其,蘋果在培植一項新技術時,多會在設備、技術上與供應商共同投資;因此,我們常會聽到某家廠商有專屬於蘋果的生產線,「一來是蘋果有出資、出技術;二來是蘋果對保密性的要求。」這在朱文儀看來,相對地也削弱了台灣供應商的談判籌碼。

所以,儘管多數台灣電子業老闆知道分散客戶風險的重要性,卻還是一步步地吃下裹著糖衣的毒蘋果。

Q2 有商機就擴產,卻剩滿手庫存賣不完?

在宸鴻的這堂課裡,第二個重要的啟示,就是擴產。

在蘋果開始降低宸鴻的下單比重後,江朝瑞也警覺應尋覓新客戶來源,當時微軟大為提倡的Win 8,成了江朝瑞寄望可以彌補蘋果訂單的新燈塔。事與願違的是,微軟Win 8並未如預期帶動觸控NB起飛,就連英特爾樂觀預估觸控NB滲透率可望達二○%,最後也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經濟學其實是門悲觀的理論,看到商機就擴產,最後又被庫存燙到,這在經濟學裡,是必然的現象。」朱文儀說。

經濟學裡的「蛛網理論」就點出,產品價格、產量與生產期之間是變動的;當價格對供給的影響大過需求時,就會讓波動加劇,整體供需系統也無法達到平衡。

朱文儀這麼解釋,「當一看到需求(指商機)大增而決定擴產,但擴產需要時間,擴產完畢時,需求已下滑,連帶價格也降低,這就是所謂的供過於求。」反之,供過於求的現象將讓企業縮減生產規模,需求回來時,又造成了供不應求。

這在消費性電子產業裡,價格、產量的波動,遠比任何產業都大,「原因就在於,消費性電子產品是高資本、高技術密集產業,所以擴產時間(指生產期)較長,產品生命週期又較短,像服務業就比較沒有這個問題。」朱文儀說。若希望解決擴產課題,較好的作法就是外包,像蘋果就是把擴產的風險轉嫁給供應鏈。

以宸鴻來看,去年江朝瑞看到觸控NB商機而決定擴產,以相對較高的成本買下達鴻,而不是將訂單外包給達鴻,這也讓宸鴻冒了較大的庫存風險。

相反的,台積電卻選擇將部分成熟技術、利潤低的訂單外包給世界先進,台積電本身則集中在先進技術的擴產,這樣的作法,將擴產風險轉嫁給了世界先進,是相對聰明的作法。

Q3 後有追兵,就發動價格戰?

第三個課題,則是價格戰。這對所有企業來說,幾乎是萬年不變的策略課,但真正站上第一線時,能夠善加處理的企業卻不多;原因就在於,發動價格戰結果很明確,一來成功殺退追兵,獨霸市場,否則,低價競爭最後傷的是自身利潤。

台灣電子業專長於縮減成本(cost down),幾乎早已是全球聞名,但是這樣的競爭優勢在朱文儀看來,是相當令人感嘆的。「因為生產成本更低的企業,大有人在,今日我們面對的是大陸的低價競爭,但明、後年,大陸可能變成了印尼,如果只cost down,這是不夠的。」隨著大陸競爭對手以低價搶市,宸鴻也不得不加入價格戰,連帶地傷害了自己的毛利,其實並不利於宸鴻的長期經營。在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長洪志洋看來,目前大陸廠商的低價搶單策略,背後明顯有大陸政策支撐,透過一些補貼、差別稅率的方法,降低大陸業者的成本。

因此,宸鴻很難在成本上與其競爭,最好的出路還是持續往高階技術產品走,以技術領先換取生存空間。

「最完美的方法,當然是創造藍海,但最重要的是,企業在面對競爭的同時,一方面思考長期可能遇到的經營瓶頸;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這才是策略管理之於一家企業關鍵的所在。」朱文儀說,多數企業都是遇到難題,才開始回頭檢視策略管理,這都緩不濟急;重要的是,如果在每個重要關卡做對決策,才能讓一家企業經營得長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703

股王大立光 砸200億擴產背後布局

2014-10-11  TCW  
 

 

股王大立光站穩世界第一寶座的最後拼圖,終於到手。

九月二十九日,台中精密機械科技創新園區一期規畫中,最後一塊占地逾一萬三千坪的空地開標,唯一投標的廠商,正是大立光。

擴產問題解決股價回升至二千四百元

三天後,台中市政府也宣布,待十月中辦妥手續後,大立光便可以把這塊等了快一年半的土地買回家。

煩惱已久的擴產問題得以解決,九月營收又創下六個月來新高,今年每股盈餘上看一百二十元,十月五日,行政院院長江宜樺參訪大立光時,大立光執行長林恩平喜上眉梢,還向江宜樺保證,等新廠建設完畢,將接更多台灣訂單,讓MIT揚名國際。

歷時近一年半,股王獵地成功,將啟動成立二十七年來最大筆投資,砸下逾二百億元擴建廠房,並招募近二千二百五十名員工。消息一出,大立光十月三日股價一度重新站回二千四百元。究竟,已是全球第一大手機鏡頭製造商的大立光,為何仍急於找地擴產?

過去,因產能吃緊挑單接可望吞中高階手機全部訂單

「它要當真正的第一名,穩固現在的地位。」凱基證券分析師柯良蔚說。

一位曾任職於大立光的業界人士也表示,雖然大立光已是世界第一,但整體手機鏡頭市占率才二一%。比起第二大的玉晶光,雖高了約十個百分點,但成長空間還很大;外傳大立光每月量產約一億顆鏡頭,從同業只有它的一半或甚至十分之一來看,這次擴產幅度達三成,等二○一六年順利投產後,接著至少三年內,「它都是贏者全拿。」可望吃下全數中高階智慧型手機訂單。

另一位光學廠總經理也感慨,如今大立光不只技術領先、靠專利戰防堵對手,連唯一阻擋它前進的擴產問題都解決了,「大家真的剉咧等!」

在光學業界,除技術、良率,比的還有產能。但考量到手機鏡頭體積小、精度高,須在耐震、土壤鹽度低,溫濕度穩定環境下生產,加上總部相鄰的地利之便,讓大立光對園區內這塊地情有獨鍾,擴產進度卻因土地變更問題,延宕多時。

過去,當產能吃緊,面對送上門的客戶,大立光只能「挑單做」,把不少生意送給對手,以這次的iPhone 6和iPhone 6 plus為例,截至今年底,季出貨量已上看九千萬支,其中部分鏡頭訂單就被玉晶光分食。尤其,近年來手機鏡頭規格提升速度放緩,更給了對手追趕機會。

即便大立光囊括全球智慧型手機近五成訂單,千萬畫素以上鏡頭,幾乎都由它包辦,但與對手的差距還不到高枕無憂的階段,這也是大立光要快馬加鞭前進的原因。

據光學業人士透露,不只玉晶光,連先進光、今國光等台廠,甚至韓國三星旗下的鏡頭廠,也曾挖腳大立光、亞光的高階主管,搶人動作不斷。加上中國第一大手機鏡頭廠舜宇光學去年成功拿下三星訂單,都讓大立光不得不小心。

「退休潮也是他們現在煩惱的一個問題。」該位人士說,大立光三、四位模具製造、成形部門經理將在明年退休,少了這些與大立光創辦人林耀英一起打天下的老臣。另一創辦人陳世卿的姪子、現任大立光技術執行長黃有執只好繃緊神經,經常帶下屬外出,選購最新的加工機和自動化設備,「不久前,大立光才買了一台瑞士製造的模具加工機,就是為了提升鏡頭精度。」該位人士表示。

因此,唯有等順利擴產,大立光才有足夠的空間,吃下更多訂單,進一步提升市占率,同時,引進更新的設備,維持技術領先優勢,甩開對手。

其中,大立光想要克服手機畫素極限,解方也藏在即將動工的新廠區裡。

現在,能開發新獲利來源一改手機鏡頭獨占營收局面

「等鏡頭到兩千萬畫素以上,現在手機根本放不下,」一位光學廠技術主管分析,二十多年前,大立光率先將塑膠鏡片用於手機鏡頭,解決過去使用玻璃鏡片造成的易碎、高成本問題,因此成為該技術龍頭。

但當鏡頭畫素不斷往上提升,若要加裝鏡片,手機厚度卻不夠,只好改用「混合式鏡頭」設計,在原有的塑膠鏡片上,裝上一片「模造玻璃」,才能達到規定的折射標準,突破畫素瓶頸。

但玻璃鏡片很多技術有待大立光補足,因此,據該主管說,大立光從工研院找了一、兩位技術專家,協助開發,等客戶開始採用該規格產品,未來,便可能在新廠區量產。

而像車用、醫療用內視鏡等,待擴產後,也可能改變目前手機鏡頭收入仍占總營收近九成的局面,變成大立光新獲利的來源。

二十七年前,大立光落腳台中,靠一顆顆比米粒還小的手機鏡頭,站上第一位置;如今,在新產能加持下,未來,大立光能否成為全球光學產業之霸,各界等著看。

【延伸閱讀】不只當世界第一,還要贏者全拿—大立光近2年重大事件

一、整合上下游

●事件:2012/4,與光寶科、日本TDK合資成立手機鏡頭模組廠宏翔光電●目的:整合鏡頭、模組上下游,提供一條龍服務,打入中國市場

二、用官司防堵對手

●事件:2013/6,先後對玉晶光、先進光、韓國三星提起專利侵權告訴●目的:手機鏡頭規格進展遇瓶頸,在對手追上前,先用專利防堵

三、領先開發規格

●事件:2014/2,農曆春酒,林恩平表示,研發多時的3倍變焦鏡頭,今年將正式出貨●目的:開發領先對手的手機鏡頭規格,爭取大廠訂單

四、加速中國布局

●事件:2014/3,傳與中國模組廠歐菲光結盟●目的:宏翔光電撤資後,直接與中國業者合作,加速布局中國市場

五、解決產地問題

●事件:2014/9,順利取得台中精密機械科技創新園區逾1.3萬坪土地,預計投資超過200億元●目的:解決產能不足問題,提升市占率,鞏固全球第一地位

六、增加獲利來源

●事件:2014/10,子公司星歐光學第一間門市於台中一中街商圈開幕,正式進軍隱形眼鏡市場●目的:開拓非手機鏡頭業務,增加獲利來源

整理:康育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514

三星擴產 台灣DRAM會重回慘業?

2015-03-16  
 

 

記憶體產業近兩年的好光景,是承平時期的開端,或曇花一現的泡影?

二○一三年以來,記憶體產業進入三星、海力士與美光三巨頭寡占、「西線無戰事」的和平年代,據估計,使代工廠華亞科與南亞科去年稅後淨利創歷史新高,合計逾八百億元,華亞科去年股價漲幅,最高逾一.六倍。

然而,去年十月起,記憶體產業便籠罩著「三星增產」的烏雲。三星宣布將斥資約一百五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四千七百四十億元)擴建新廠,雖未說明究竟將擴充多少DRAM(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產能,但已令資本市場回憶起過去三星增產,以致記憶體價格崩盤的惡夢。

三星不會無節制擴產手機虧損,沒本錢打割喉戰

三星真的可能讓記憶體產業,再回到「慘業」窘境嗎?當時,三星宣布增產後,身為全球記憶體三巨頭,並且與台灣記憶體產業合作關係最深的美光,股價在六個交易日內大跌逾二○%,足見全球投資人的恐慌。

面對眾說紛紜的狀況,美光總裁亞當斯(Mark Adams)接受《商業周刊》獨家專訪時表示:不認為三星會無節制擴產。

亞當斯認為,記憶體市場上剩下的三大家廠商,包括市占率逾四○%的三星、約二七%的海力士,和約二四%的美光,想做的都是「能賺錢的生意」,從財報上看,若三星再度發動價格割喉戰,自己也將賠錢。

但過去,三星就是以增產、削價的方式,消滅對手而崛起,為什麼現在不會如法炮製?

亞當斯分析,首先,只剩三家廠商狀況下,無論代工廠或品牌廠,都不想要仰賴單一或少數供應商,使議價能力降低,因此不會再讓廠商出局,並且在三分天下的時代,三星就算做賠錢生意,也無法再用同樣手段消滅對手。

「如果真的發生了(指三星大幅度擴產),無論海力士或美光的經營者退出市場,一定會有人來接手,可能是中國政府或其他人,這些工廠跟機台依然存在,只是換人經營,我不認為他們會這樣浪費自己的錢,」亞當斯表示。

如果三星無法消滅對手,那增產為的是什麼?

「就我看來,三星現在的作為,是因為知道我們目前產能較低(指處於製程轉換磨合期),因此,藉此時增加產能,盡可能賺取更多利潤。」亞當斯認為,目前DRAM仍供不應求,三星只是企圖填補供需缺口。

華亞科董事長高啟全也附和。他指出,三星因手機事業虧損,反而會更珍惜記憶體的高獲利。「它(三星)要用這市場賺更多的錢,去投資十四奈米的技術(三星晶圓代工最新製程),去做快閃記憶體(NAND)跟東芝(Toshiba)拚,萬一他連這個都不賺錢,獲利就沒有了嘛……,三星只會小量、小心的增產。」

目前看來,外資對記憶體產業趨於樂觀。截至二月上旬,包括美林、麥格理、瑞信等二十四家券商,均將美光評為「買進」或「強烈建議買進」,六家券商建議持有。僅有野村證券在三月時因三星市占率不斷擴張,將美光由「買進」降為「中立」。只是,這不代表外資也因此持續看好台灣相關類股。其實,間接衝擊還在發生中。

美光將取得技術領先台廠提升製程腳步仍落後

以華亞科為例,三星宣布擴產後,對華亞科給予評等的外資有五家,其中巴克萊、里昂與摩根大通均給予優於大盤或買進,摩根士丹利給予中立,美林則評為賣出。

多空分歧原因是,華亞科獲利雖亮眼,前景卻充滿未知數。如占華亞科營收約四成的PC DRAM價格持續走跌,而且美光與華亞科新議定的合約將於明年生效,美光在因應新戰局考量下,給後者的讓利減少,這讓華亞科毛利將減少約五%。

在價格受老大哥三星左右下,今年,台灣記憶體廠能努力的,是不斷提升製程,使成本下降,讓利潤極大化。

亞當斯坦言,目前供應美光產能近四成的華亞科,提升製程的腳步落後三星與海力士,「是危險的」、「但我們並不擔心這個,(華亞科製程轉換成功後)我們將會在DRAM上取得技術領先地位。」

肩負華亞科製程轉進任務的高啟全則強調,最先進的二十奈米製程有信心在今年第二季,便能有產出。

至於三星擴產的烏雲,是否影響台灣眾多利基型廠如南亞科、華邦或精豪科等?集邦科技研究協理吳雅婷認為,影響很間接,因市場研判三星不會大量擴產利基型產品,同時目前台廠所接利基訂單,與三星未重疊。

記憶體產業究竟能否在三分天下的狀況,長期歌舞昇平,亞當斯的說法是一個參考方向。實際情況會如何,等三星產能明年第二季後開出,就可見分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494

澳第四礦商擴產賭局失策 旗下礦山將陸續停產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4/4605006.html

澳第四礦商擴產賭局失策 旗下礦山將陸續停產

第一財經日報 張國棟 2015-04-12 20:24:00

宣布停產是他們對面對自己的財務狀況而做出的艱難決定。阿特拉斯認為鐵礦石的價格最終會反轉上漲,但市場現階段並不明朗。

最近,阿特拉斯(Atlas)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由於鐵礦價格的快速下降,這家貴為澳大利亞第四大鐵礦石生產商的礦山企業將陸續停產。

根據一份官方公告,阿特拉斯在4月份會陸續停止生產,其對外出口也將停止,具體是下周停止MtWebber項目,14天後將停止Abydos項目,Wodgina礦區的項目將在4月末停止。所有Altas鐵礦項目將進入維護階段,何時複產取決於鐵礦石的走向。

兩年前可不是這樣的情景。相反,在鐵礦石供過於求尚未明顯到來之前,這家公司在2012年就選擇逆市擴產,希望通過盡可能提升產能,從中國市場上搶奪到盡可能多的市場份額。

在澳大利亞,阿特拉斯排在兩拓(力拓和必和必拓)和FMG之後,是中國鋼廠的重要的鐵礦石原料供應方,2011年年初,這家礦山收購了當地一家鐵礦石生產企業Giralia,此後又拿下了鐵礦石生產企業FerrAus。兩次並購也為阿特拉斯帶來了巨額的直運鐵礦石資源。

阿特拉斯還有一個更大的“賭局”。根據當時董事會制訂的投資計劃——2013年將鐵礦石年產量提升至1200萬噸,到2015年提至1500萬噸,隨著Hedlang港阿特拉斯新的泊位於2015年建成,2017年公司計劃產量提升至4600萬噸。

當時,盡管中國市場的需求已經開始下滑,特別是鋼材價格已經連續數月下滑,但阿特拉斯並未表現出太多擔憂。2012年7月,該公司董事總經理KenBrinsden曾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等媒體采訪時判斷,“中國需求是非常好的,不用太過擔心,而且公司的礦成本很低,現金流又非常好,所以競爭力很強。”

到去年2月份,阿特拉斯對鐵礦石價格依然很有信心。這個時候的阿特拉斯除了擴大海外其他市場,已經將把重心放在中國,逐漸取代中國國內成本較高的礦山。

實際上,三大礦山(淡水河谷、力拓、必和必拓)的鐵礦石品位相對較高,但價格也在相對高位,為減少長期高礦價帶來的成本壓力,中國一直有意減少對國際三大礦商的依賴,而以阿特拉斯為代表的獨立礦山實施產,也是中國鋼廠們希望看到的。

但現在,鐵礦石價格的快速下跌,似乎超出了阿特拉斯的底線。在他們取代中國高成本礦之前,很有可能先被那些實力雄厚且更低成本的礦山取代。

目前,鐵礦石價格風向標——普氏鐵礦石指數已經跌破了50美元(噸價),截至4月9日,普氏指數報48美元/噸,預計短期進口礦價仍將弱勢調整。華爾街著名投行Jefferies分析師甚至在最近的報告中稱,未來幾年,鐵礦石價格不太可能從當前的急劇下挫中明顯回升,甚至有可能會進一步走低。Jefferies預計,2015年和2016年鐵礦石平均價格分別為56美元/噸和52美元/噸。

事實上,由於礦價下跌的影響,那些生產成本較高的國內外鐵礦山均陷入虧損,停產或者出局成了一些礦山的選擇。本報記者獲悉,阿特拉斯在2014財年上半年凈利潤曾達到7357萬美元,將該公司所有的成本計算在內,其鐵礦石平衡收支成本為75美元/噸。此後,隨著礦價進一步下跌,這家礦山雖未停產,但已是虧損運營。

KenBrinsden表示,宣布停產是他們對面對自己的財務狀況而做出的艱難決定。阿特拉斯認為鐵礦石的價格最終會反轉上漲,但市場現階段並不明朗。

阿特拉斯還在公告中表示,他們也在同自己的債權方一直保持溝通,以保證一旦時機成熟,複產不會產生問題。

編輯:吳狄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380

全面二孩撬動逾200億奶粉市場 奶粉君不擴產能都去幹啥了?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705210.html

全面二孩撬動逾200億奶粉市場 奶粉君不擴產能都去幹啥了?

一財網 陸琨倩 2015-10-30 19:19:00

這到底是一個多大的市場?在奶粉行業,據艾瑞咨詢的統計,2014年中國配方奶粉市場規模為682.7億元左右,如果不考慮配方奶粉價格以及餵養率的變化,那麽全面二胎所帶來的約35%的新生兒增量可以讓配方奶粉市場擴容240億左右。

全面開放二孩,讓一眾乳品企業樂開了懷,首先歡騰起來的是資本市場,10月30日,貝因美的股價漲了10.2%,雅士利的股價漲了6.25%。

二孩究竟能帶來利好有多大?根據艾瑞咨詢的統計,2014年中國配方奶粉市場規模為682.7億元左右,不考慮其他因素,若全面二孩帶來35%的新生兒增量,這個市場將擴容240億元左右。

不過,奶粉商們早就不在產能上擔心。“現在奶粉的產能都是國際產能了,不存在人口增長出現的產能短缺問題。”有大型乳品公司有關負責人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表示。相反,他們已經在紛紛開發嬰幼兒相關的產業,加速布局二孩紅利產業。

未來不是產能競賽

“如果按照目前行業內人士的測算,全面二胎將會帶來20%的增長幅度,對比目前GDP的增長幅度,這是非常高的。”合生元有相關負責人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認為,相比單獨二孩,全面二孩更有實際意義。雅士利有關負責人車稱。“這是一個極大的利好消息。”美贊臣、多美滋等外資乳企就新政策接受采訪時表示,將密切的關註具體內容。

這到底是一個多大的市場?在奶粉行業,據艾瑞咨詢的統計,2014年中國配方奶粉市場規模為682.7億元左右,如果不考慮配方奶粉價格以及餵養率的變化,那麽全面二孩所帶來的約35%的新生兒增量可以讓配方奶粉市場擴容240億左右,這對於配方奶粉市場無疑是重大利好。華泰證券測算,這個市場大概在239億~314億元之間。

雖然市場巨大,但記者采訪了解到,二孩開放的紅利下,奶粉廠商們已經不需要再在產能上布局了。合生元方面坦言,收購法國ISM並新建的奶粉生產線已在2015年5月正式生產的同時在長沙的生產基地經過一年多的運營,產能還沒有完全釋放。未來全面二孩,能滿足未來的增長需求。“未來都是品牌上的競爭,而不是產能競賽。”

澳優乳業有關負責人也表示,對奶粉行業,全面二孩絕對是個利好的消息,能搭上奶粉的快車,但單獨針對二孩的布局,其實戰略布局已經做好了,未來主要是在加快市場擴張,提升銷售能力上努力。

乳業專家宋亮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坦言,目前,中國奶粉的產能,在國內建廠的國內、外奶粉商,加上國內奶粉在海外建廠的奶粉商,合共產能在150萬噸左右,但目前的奶粉消費量只有60萬噸~70萬噸,預計全面二孩開放後,估計需求量會達到80萬噸,目前的奶粉產能完全能夠滿足全面二孩的需求。他甚至認為,由於目前跨境電商的開放,越來越多低價、質優的進口奶粉湧進國內市場,即使整體市場大了,但目前的競爭未必就能得到緩解。

不過,無論如何,資本市場已率先興奮。消息發布後的首個交易日,知名的乳品公司幾乎全線上證,其中,聖元國際大漲了5.04%,美贊臣漲了3.79%,貝因美漲了10.02%,合生元漲5.11%,雅士利漲了6.25%,伊利漲了2.38%。

布局更廣的市場

不布局產能的乳品公司到底想幹嘛?

宋亮認為,就目前而言,由於乳品行業的產能問題不是一時三刻可以緩解,所以目前不少乳品企業都開始轉型,合生元的投資澳洲營養品Swisse就是這個趨勢的代表。2015年9月17日,合生元以76.67億港元收購澳洲營養保健品巨頭Swisse約83%股權。

全面二胎開放,帶來的紅利中,乳品只是其中很少的一個部分。華泰證券的一份報告指出,根據測算,每年增加的出生人口估計最高有500萬~600萬,加上目前1600萬左右的年出生人口,年出生人口峰值在2200萬左右。根據中國社科院的一項研究成果,中國父母把孩子帶大到16歲的撫養總成本平均已達25萬元,平均每年的花費就是1.6萬元。如果每年新增出生人口在600萬左右,那麽將拉動1000億左右的消費市場。

合生元有關負責人在談及二孩紅利時特別講到,未來不光是奶粉,嬰童行業都會有紅利爆發,“嬰幼兒營養品與護理用品也是我們兩條重要的主線之一,除了之前在澳洲收購的Swisse,還有早教這塊,未來都會受益,帶來增長”。

“目前,無論是聖元、貝因美、飛鶴、澳優都紛紛發展嬰幼兒奶粉的其他產品,很多都是營養品,這種趨勢明顯。”宋亮表示。而這種營養品類,也與嬰幼兒行業緊緊掛鉤的,比如貝因美開始銷售兒童奶,該公司在北海年產6萬噸的兒童奶項目預計在年底投產,飛鶴乳業則選擇在羊奶粉上下功夫。

澳優乳業的有關負責人坦言,未來肯定會在配方奶粉以外的市場上布局,“我們的定位是做配方奶粉和營養食品的健康服務商,也會看好健康營養食品,但近兩三年仍會以乳品為核心,母嬰為核心關註周邊的產品。”有熟悉情況的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澳優乳業也正在謀劃在營養品方面發力,現在在調研階段。”

對於乳品行業來說,未來的市場或許已不再是“奶粉”市場,而是整個嬰幼兒產業鏈的大市場,尼爾森大中華區總裁嚴旋在2015第二屆中國嬰幼兒發展論壇上披露,整個嬰兒用品行業在過去一年增長了18%,達1028億元,其中,嬰兒食品增長了15%,非嬰兒食品類增長了23%,分別達到700億元和328億元,遠超於快消品的增長率,“未來五年將迎來第四次嬰兒潮,嬰幼兒產業黃金時期將要到來。”

“未來肯定會有奶粉的升級產品出現,比如說液態的配方奶,相信不出兩年就會在中國市場出現。”宋亮表示。

編輯:任小璋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7236

英業達雙引擎發威 葉國一逆勢大擴產

2016-02-15  TNM

交出董事長棒子7年的英業達會長葉國一,去年底突然閃電出手,以60.6億元購入宏達電位於桃園的3.6萬坪廠房。外界認為買貴了,但葉國一接受本刊專訪,盤算起他擴大伺服器生產線的布局效益,直說划得來。英業達近年拚轉型有成,左吃小米訂單、右攻伺服器,農曆年前封關市值838億元,已經超越電子五哥中的仁寶827億元。

75歲的的葉國一,是台灣科技業唯一能讓鴻海郭台銘及廣達林百里稱為「老大」的人。這幾年,他樂於幫助出問題的公司,「一家企業背後有多少員工、多少家庭要養?這是在做善事。」6年前,葉國一出面相挺的三峽大板根度假酒店,去年首度轉虧為盈,大板根董事長蔡春隆心懷感謝地說:「葉董真的幫了大忙。」

「英業達的雲端伺服器出貨量是業界第一,只是我們沒有對外講而已。」才開春,葉國一就報喜訊。提起雲端,外界大多會想到廣達,但迥異於廣達以自有品牌搶攻Google及亞馬遜等網路公司,英業達主攻IBM、惠普以及戴爾等大廠代工,鴨子划水闖出一片天。

已有四十一年歷史英業達,雖是電子代工大廠的老大哥,但過去連電子五哥的邊都沾不上。電子五哥起於二○○三年鴻海股東會,郭台銘稱廣達是台灣龍頭企業,因此董事長林百里是大哥,仁寶總經理陳瑞聰、華碩董事長施崇棠、明基董事長李焜耀分居二、三、四名,他謙稱自己只能排第五。

沒想到,十年河東、十年河西,而今英業達在非蘋陣營出頭,吃下五成以上小米訂單,加上伺服器大爆發,在雙引擎促動下,英業達不畏景氣寒冬衝出佳績,集團去年營收三千九百五十五億元,今年可望維持兩位數的成長。農曆年前,集團的航空母艦英業達,封關市值達八三八億元,比電子五哥中的二哥仁寶八二七億元還高。

精打細算 買新廠

葉國一表示,早在三十多年前,英業達就切入伺服器生產,算是台灣市場的鼻祖。當時美商康柏(Compaq)電腦想結束在台的伺服器廠,葉國一評估後決定併購,同時承接康柏的伺服器代工訂單,因此英業達在伺服器市場扎根雄厚。

法人估計,伺服器業務目前占英業達營收達三分之一,約一二○○億元,獲利貢獻更達五成以上。為了擴張伺服器業務,葉國一去年底砸六○.六億元買下宏達電的桃園廠辦,建坪達三萬六千坪,比英業達原本大溪廠的一萬四千坪多出一倍以上。

宏達電是在去年十一月底和仲介簽約要賣桃園廠、開價七十億元;當時葉國一為擴大伺服器廠,也四處洽詢找地看廠。得知王雪紅要賣桃園廠,葉國一馬上心動,盤算著這樣連蓋廠的時間都省下來了。

葉國一和王雪紅通電話後,雙方各找兩家鑑價公司,成交價就是四個價格平均下來的結果。對外界認為宏達電轉手賺了二○億元,英業達買貴了,葉國一不以為然,「我算給你們聽,宏達電桃園廠地坪一萬六千多坪,土地每坪二○萬元也要三十五億元,建坪三萬六千坪,建造成本以最便宜的每坪十萬元算,就要三十六億,相加七十一億元,英業達用六○?六億元買,等於還賺十億元,何況每坪十萬元根本蓋不出像宏達電這麼漂亮的廠辦大樓。」

葉國一有條不紊的算給我們看,展現他做生意的精明與快準,「伺服器部門預計兩個月後會從大溪搬到新廠,舊廠除了讓能源事業部用,也考慮都更。」

革命情感吃小米

全球景氣拉警報,英業達卻逆勢擴產,除了伺服器搶下全球龍頭地位外,葉國一近年低調布局,在小米手機剛起步,創辦人雷軍苦尋不著代工廠組裝之際,只有英業達伸出援手,讓雷軍如人飲水,雙方因此建立革命情感。去年,小米手機市占率攀升到全球第三位,交給英業達的訂單逾五成。

一名鴻海主管透露,雷軍剛成立時曾找上郭台銘,說明小米用互聯網賣手機的獨特營運模式,可惜鴻海並未看出小米潛力。如今小米已非吳下阿蒙,英業達也因此翻身,據了解,英業達旗下英華達的會議室中有一張雷軍親筆簽名的空白支票,顯示雙方合作關係非常密切。

英華達南京廠二期去年底完工,年產能達八六〇〇萬支手機,是現在的一倍以上,雷軍日前參訪發下豪語,兩年內要把南京廠產能填滿。

葉國一在二〇〇八年交出董事長位子給李詩欽,自己隱身幕後,他開玩笑地說:「我沒有退休,當會長以後更忙了,這個會長的會,是開會的會,大大小小的會都參與。」

伹提到接班問題,他正色嚴肅的說:「小孩不一定對科技有興趣,況且我們的團隊做得很好,以後讓專業經理人去接。」葉國一的兩個兒子葉力銓及葉力誠,分別經營地產與蘭花事業,並未在集團任職。

白手起家樂助人

在業界,葉國一因熱心助人,有「老大」之稱。包括國泰金董事長蔡宏圖、廣達董事長林百里及前中華開發董事長劉泰英都喊他「老大」,「就連最霸氣的那一個(鴻海董事長郭台銘)也叫我老大。」七十五歲的葉國一笑著說。

然而,身家數百億元的葉國一其實曾為貧戶,有一段辛苦的過去。他出身大稻埕,父親是生意人,家境原本小康,十三歲時父親投資香蕉出口生意失敗,家裡經濟一落千丈,成為登記有案的貧戶。當時葉家是靠母親洗衣做代工維持家計,葉母因操勞過度早逝,至今仍是葉國一最大的遺憾。

為盡快脫貧,葉國一念完商職後,不到二十歲便進入社會工作。他曾在板橋郭姓大地主家擔任會計,有一天老闆決定投入飼料業並邀請他人股三萬元,葉國一拿不出錢,與太太對坐床頭煩惱一個晚上。後來葉太太籌到錢,讓他做了生平第一筆大投資,他從此發願,將來有能力一定要幫助別人;也因為賣過雞飼料,葉國一開玩笑說:「賣電腦前,我是做「禽獸」生意的。」

當時他努力工作,忙得連小孩都不認識他,「只要看到戴眼鏡的,他們都叫爸爸,現在想想,真是很對不起他們。」

一九七一年,三德集團高家出資創立三愛電子,找來三十歲的葉國一管財務,台大剛畢業的林百里和溫世仁負責研發。不到一年,台大幫就因高家堅持做音響而離開三愛,找到許潮英做金主,在金寶另闢天地。當時,葉國一沒有跟著跳槽金寶,但兩年後,他和三愛外銷部經理鄭清和成立英業達。他說:「人總有創業的夢。」

葉國一以生產計算機起家,幾年後,英業達生產的無敵牌計算機已是家喻戶曉,一度是國內最大計算機製造廠,他並邀溫世仁加入。

發達後,葉國一也兌現承諾,四處助人,最讓外界津津樂道的就是他出資四千萬元幫林百里創廣達。

投資廣達賺千倍

葉國一表示,一九八八年林百里創業缺錢,他和溫世仁各投資四千萬元、占五〇%,林百里與經營團隊也出資一半,並由葉國一幫廣達背書保證,解決銀行融資問題。

廣達上市前,葉國一告訴溫世仁:「我們當年是幫助林百里創業,並不是想占有它。」溫世仁也贊同葉國一想法,兩人因此放棄上市前的增資認股,空出的額度完全交由林百里統籌分配,個人持股比率因此大幅降低至十二.五%。據估計,葉國一在廣達的投資報酬率高達一千倍,他拿出四千萬元,最後回收四百億元。

英業達與廣達同時進入筆記型電腦(NB)代工,保守的葉國一堅持走單一客戶,緊抓住大廠康柏。一九九七年,隨著康柏成長,英業達躍為全球第一大NB代工廠;但二〇〇〇年康柏與惠普合併,英業達頓失優勢。相對的,大膽狠準的林百里則與戴爾搭上線,多方搶攻客戶,竄出成為龍頭,將英業達拋到三、四名。但葉國一不以為意:「廣達賺錢,我也很高興,缺錢時我就賣一張廣達股票。」

後來,葉國一又陸續金援華國飯店、大板根度假酒店、以及亞歷山大等企業,甚至連穩懋董事長陳進財、國泰集團創辦人蔡萬春長子蔡辰男,以及前中華開發董事長劉泰英等人也曾接受葉國一幫忙。

華國飯店在二〇〇四年出現財務危機,葉國一因經常到華國用餐,不忍見員工沒頭路,決定出資二十三.四億元買下華國。

經過減資再增資、重新裝潢後,華國順利轉虧為盈,葉國一也在二〇一二年將飯店以四十六億元賣給台灣人壽。華國飯店總經理廖裕輝提到此事,總說:「老大(葉國一)是貴人。」

救大板根幫背書

去年由虧轉盈的大板根,是葉國一救企業的另個代表作。「七年前大板根瀕臨倒閉邊緣,幸好葉董出面幫我們背書,他真的幫了大忙!」大板根度假酒店董事長蔡春隆說。

二〇〇八年,蔡春隆向銀行貸款,斥資十五億元蓋大板根度假酒店,卻遇上金融風暴,頓時陷入財務危機,心急如焚的蔡春隆得知葉國一曾救華國飯店,於是請廖裕輝幫忙介紹,「我先約葉董到大板根爬山,讓他了解環境,再開口求助。」

當時,葉國一剛援助亞歷山大六億元,「我一聽大板根狀況,就立刻問他(蔡春隆)有沒有收會員?」葉國一說,唐雅君(亞歷山大負責人)最大問題就是預收會員費用,同時還跟地下錢莊借錢,財務缺口愈滾愈大,最後還是倒閉。

蔡春隆坦承大板根也收會員之後,葉國一先縮減會員權利並取得諒解,再由他出面還清銀行貸款,接著打電話給國泰金控董事長蔡宏圖貸款二十六億元,「蔡宏圖一聽就說,老大如果你願意背書保證,那當然沒有問題。」葉國一回憶。

當時葉國胸有成竹,他認為大板根有溫泉,又有五萬多坪的土地可以爬山、賞花休閒,位置僅在新北市近郊的三峽低海拔地區,對台北市民相當方便,只要新客房大樓蓋起來,達到經濟規模就能吸客賺錢。果然,經過整頓後,大板根營收從二〇一二年的二.八億元,倍增到去年的四.六六億元。

期許政府拼經濟

如今大板根不收陸客團,但假日幾乎都客滿,葉國一每週到大板根一趟,給蔡春隆建議,像開拓商務會議行程、餐點改進等。他走到大板根一樓大廳旁的展示廳,指著日據時代遺留的日東紅茶發動機,「過去這裡是製茶中心,我打算找日東紅茶社長過來看這些歷史文物。」

葉國一說,他不玩股票,救企業都只是幫朋友,心裡很少計算投報率,「一家企業背後有多少員工、多少家庭要養?這是在做善事。如果每天想幾年可以回本的話,晚上都睡不著覺了。」

葉國一常拿錢幫朋友度難關,他的兒子抱怨:「我們拿錢好像很困難,別人向老爸拿錢這麼容易。」為此,葉國一特別解釋,「老爸的錢是自己賺的,我要怎麼花,有自己的想法,每個人應該要自己努力賺錢。」

其實,錢早已不是葉國一所關心的,他憂心的是,現在科技發展速度與變化實在太大,台灣追趕不及。「政府口頭說要拚經濟,實際上掌權的卻是財政部,經濟部和經建會(現為國家發展委員會)幾乎完全沒有聲音,根本沒有政策。」他說,「柯P上台以後走了兩百多個人,台北市政府還是可以照常運作,台灣究竟還有多少冗員呢?」

「政府拚經濟,中國可以兩免三減半(外商投資企業從獲利年度起二年免徵、三至五年減丰徵收企業所得稅),台灣為什麼不行呢?」葉國一語重心長地說,如果一個政策推出後,就被說是圖利財團,經濟就很難發展,台灣社會恐怕就還要苦好幾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6764

東陽三年砸百億 沒訂單也要擴產的祕密 潛力黑馬》它抓住兩岸三地成長引擎 市值激增四六%

2016-05-09  TWM

全球最大汽車保險桿製造廠東陽,不斷優化產線提升效率, 不僅讓營收、獲利雙創新高, 更是受惠精密製造和內需消費等中國十三五商機的潛力股。

五五%,這是來自台南的汽車零件大廠東陽最新一季交出的獲利成長數字。而且二○一六年第一季,東陽合併營收近六十億元、每股稅前盈利一.二三元,雙雙寫下歷史新高。

不只如此,東陽近一年來市值更逆勢成長四六%。

亮麗數字背後,正是東陽搭上生產自動化與內需消費升級等兩岸三地新成長引擎才有的成果。在今天看見明天,台灣製造業未來要持續再創營收、獲利新高,東陽不斷精實產線的工廠改造經驗值得參考。

四月下旬,《今周刊》來到東陽台南總廠,這裡有東陽生產保險桿等產品的大本營,也有全球最大、市占七成的售後服務(AM)汽車保險桿生產基地。「我們工廠的特色就是大!」這一天,總裁吳永祥開著高爾夫球車,帶我們花了近兩小時看工廠,各廠內二十四小時運轉的機器聲轟轟隆隆,只見經過塑膠射出、塗裝、包裝等一條龍自動化生產,每七十秒,一支支汽車保險桿就這樣送往全世界一百七十多國銷售。

工廠改造〉

機器人密度,比日本平均高2.7倍東陽營收、獲利創新高的關鍵,正是多年來生產線優化的布局發揮了功效。過去,東陽生產一支保險桿的時間要花一百二十秒,透過自動化,四年來效能提高了四二%,這不過是東陽不斷優化產線而來的競爭力縮影。

在保險桿生產線,我們看到六台德國品牌的大型機械手臂一字排開。算一算,它因為持續布局產線自動化等工廠改造,光台南廠各產線就建置超過兩百台機器人,機器人密度約達八%(每萬名員工採用八百台機器人),比全球產業機器人密度最高的日本工廠平均數,還高出二.七倍,自動化程度可見一斑。

一條條的自動化產線,帶動東陽今年保險桿產能上看一千一百萬支,六年來產能效益成長一二九%。

接著,再來到汽車儀表板模具生產線,眼前足足有三噸重的模具要價一千五百萬元,現場看不到一般同類產線的鐵屑與油汙,乾淨無塵得讓人吃驚,原來所有切削鐵屑,都經由特別設計的地下管道輸送集中回收。除了自動化,產線還不斷朝環保等精品化、精緻化邁進,這些,正是吳永祥十五年來不斷精實優化生產線的成果。

思惟翻轉〉

產線乾淨無塵,品質較傳統穩定一位主管透露,吳永祥每天上班時間上午八點半前一到公司,車子都先開進工廠,看完廠才進辦公室,「工廠產線真的每天都在進化,我們一個月沒進去就會迷路。」連這次帶我們訪廠,他邊講解產線,還不時用手機拍下設備定位,和物流自動化等最新改進成果,再轉發給各主管當作教育訓練。

「每天跟人家拚價錢,怎麼會有利潤,你騙鬼。」吳永祥不諱言,推動自動化不只為節省人力,既有助於效率提升,又可確保產品品質穩定,少量多樣彈性生產,與不斷優化產線的能耐,是東陽競爭力來源,如此才不會被中國等拚價錢的競爭對手取代。

打開東陽年報,今年第一季售後服務汽車零件產品,合併營收破四十億元,相較去年同期成長七%;去年毛利率達二三%,年增一個百分點,今年第一季最新毛利率則來到二六%。這些數字都顯示,東陽自動化在內的產線優化等工廠改造布局成果,已同步展現在訂單與毛利率。

「獲利是附屬品!」手指夾一根菸,東陽副董事長吳永茂貌似輕鬆地說;其實公司業務根基,來自吳永茂長年在中國等市場扎根、深化,與中國一線汽車廠打下的基礎;再加上吳永祥同步聚焦新產品技術研發、製程自動化與合理化,兄弟聯手後,當廠務奏效,技術、品質上來,利潤自然就來。

但自動化、生產精實的工廠改造看似簡單,做起來難度很高,東陽今日的成果,其實已持續深耕十五年。

「我們是穿著西裝改西裝!」吳永祥解釋,改造同時必須兼顧產能、品質與交期,還要搭配合理生產動線、製程、機器設備汰舊換新等整體安排,「一次打掉就不用生產,一定要這邊做完再做那邊,那是最累的地方。」這也等於是舊房子裝修,人還要住裡面。他不諱言,改造初期不知道成果如何,原本以為好像對,實際發現不對,再改,現有九成舊廠房產線已重整改造,預計還要再四年才算全數完成,原來東陽的產線優化,是這樣一步步改造出來的,「這不辛苦,是很快樂的路,只要做了真的有成效、拉出跟競爭者差距,你會越來越爽。」只不過,工廠改造也必須付出代價。吳永祥接任總裁四年以來,資本支出在三年內,共砸下超過百億元,去年也有近三十億元的水準,這個數字已逼近東陽一半的資本額,沒有決心不可能做到。

著重利潤〉

年砸二十億元,積極投入研發東陽董事長吳永豐則認為,東陽競爭力比其他競爭者好,關鍵是每年投入二十億元左右的研發經費,並持續改造生產線,「產品一定要有利潤才可以做,沒有利潤的話,一直擴廠做太大也沒有用。」技術要提高,生產線要自動化、合理化,當然要先投資,所以儘管布局新技術、新產線的機器設備一台要價兩億元,即使還沒有訂單,東陽仍有魄力拍板投資。「不然你獲利從哪邊來?」吳永茂強調。事實上,東陽獲利成長,一大來源靠的就是設備投資,改善生產效能而來。這種效能也成為開發國際客戶的利器,據了解,今年就有國際新客戶在見識過東陽的工廠之後,決定合作下單,在中國內需消費成長引擎帶動下,下半年起就能為業績帶來大進補。

今年五月,東陽斥資超過五億元、年產能達三百萬支的電鍍廠也將正式量產,到時這裡將誕生設備產能居全球電鍍廠之冠的工廠,其競爭力又會再往前跨一步。

「我們要一直轉『形』,不是轉行。」吳永豐認為,不管如何變動,汽車還是會存在,東陽要用既有的核心技術,變形進化到其他汽車業新產品,並持續深耕中國和東南亞原廠委託代工(OEM),不碰其他轉投資。

東陽藉著每年砸近半個資本額的決心,持續深耕本業,才能在今天累積明天的競爭力,交出一張營收、獲利和市值成長的亮眼成績單。

撰文 / 萬年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217

瀘州老窖定增30億逆勢擴產能 高管都為此"節衣縮食"了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4794.html

停牌一個月,瀘州老窖(000568.SZ)終於拋出定增方案,這回,瀘州老窖又“瘋狂”了一把,擬募集不超過30億元投入釀酒工程技改項目,直接將瀘州老窖的基酒生產能力擴大3.5萬噸,儲藏能力擴大10萬噸,為此,瀘州老窖的高官們還得“節衣縮食”一番。

白酒行業雖然已經觸底,但仍處於產能過剩的環境中。一位長期關註白酒行業的分析師就對第一財經記者坦言,就目前來看,技改是方向,但通過融資加速技改似乎沒有太大必要性,瀘州老窖完全可以一步步來。“在資本層面,我們還沒看透這個項目的真正意義,還需要觀望。”他表示。

根據瀘州老窖披露,本次擬以不低於21.86元/股的價格,非公開發行不超過1.37億股,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30億元,全部投入釀酒工程技改項目(一期工程)。其中,瀘州酒業投資有限公司承諾以不超過2億元認購,包括瀘州酒業投資有限公司在內,定增對象不超過10名,包括基金、證券公司、信托公司、財務公司等等。

預計項目建成後,瀘州老窖將擁有3.5萬噸生產能力,以及儲酒10萬噸的儲藏能力,預計項目年均可實現銷售收入18.46億元,年均凈利潤3.23億元。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本次募集的僅是瀘州老窖釀酒工程技改項目的一期工程。而根據瀘州老窖已經披露的規劃,整個技改項目的投資達74.14億元,項目完成之後,將形成年產優質基酒10萬噸,曲藥10萬噸,儲酒能力30萬噸的現代化產業基地。第一期工程預計完成時間是2020年12月,二期工程預計完成時間是2025年12月。項目建成後,瀘州老窖將形成了制曲自動化、拌糟自動化、自動摘酒輸酒、自動攤晾下曲等較為成熟工藝。

這項技改項目的規模到底有多大?或許通過對比2015財年的狀況可以了解一二。以2015財年為例,瀘州老窖全年銷售量才19萬噸,庫存量3.63萬噸,生產量19.1萬噸,瀘州老窖30萬噸的儲酒能力的項目規劃相當於目前庫存量的8倍。

而由於此次定增項目,還會攤薄現有股東的即期回報,根據目前的估算,瀘州老窖擬募集不超過30億元。如果2016年度,公司凈利潤與2015年度持平,那麽當年每股收益將會因定增被從1.0327元下滑到1.008元,如果利潤較2015年上漲20%,那麽每股收益則會從1.2392元下滑至1.2096元。

在瀘州老窖看來,項目建設具有必要性。瀘州老窖方面表示,公司目前的產能結構已經不能適應白酒市場未來消費升級的需求,通過本次技改,逐步淘汰落後基酒產能,提高優質基酒生產能力,形成以中檔酒為主,高檔酒和低檔酒為輔的“橄欖形”產品結構,抓住消費升級契機。

而且因為項目攤薄了股東即期回報,瀘州老窖的高管們也要為此“節衣縮食”一番。記者看到,瀘州老窖董事、高級管理人員,包括瀘州老窖董事長劉渺、總經理林鋒在內的13名高管都需要為此次定增簽訂一份填補措施的承諾,當中包括承諾對“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的職務消費行為進行約束”、“股權激勵的行權條件將與公司填補回報措施的執行情況相掛鉤”等,作為攤薄股東即期回報的填補承諾。

瀘州老窖方面解釋,由於募集資金項目有一定的建設周期,且從項目實施到投產實現效益也需一定時間。在上述期間內,公司每股收益、凈資產收益率等指標在短期內可能出現一定幅度的下降,因此短期內可能存在每股收益被攤薄的風險。

中泰證券最新的研報認為,從資本市場角度而言,總體感覺定增項目略顯粗糙,稀釋股東的利益(8.9%)影響負面,大股東股權被稀釋也讓資本市場對大股東的真實想法尚存疑慮,但是也將強化進一步釋放業績的預期。“結合公司定增的意圖、資本市場反饋,我們認為公司的定增褒貶不一,未來的核心還是將來自於業績的成長,而從現有的中高端產品20%~30%的增長來看,即使股本增加了8.9%,我們依舊對公司未來的成長抱有較強的信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202

格力、誌高再掀空調業擴產潮背後:是否將現供過於求隱憂?

空調業正掀起新一輪擴產潮。

誌高集團董事局主席兼總裁李興浩近日向包括第一財經在內的記者透露,誌高將新打造年產400萬套空調的先進整機制造基地。而格力電器本周也在公告中透露,規劃在洛陽、南京建設新空調基地,杭州空調基地已在建設中。

去年,海爾、奧克斯、長虹都曾公布空調擴產計劃。如今,空調業再次掀起擴產潮,各家有什麽不同的盤算?是否將出現供過於求的隱憂?經歷2017年空調業的“大年”,這些都將決定著空調業在2018年能否繼續取得“好收成”。

放棄低附加值的OEM

李興浩表示,空調業從以變頻空調主導的2.0時代(定頻空調地為1.0時代),進入智能雲空調的3.0時代。為把握智能時代機會,誌高不僅擴大智能雲空調的產能、打造智能空調的生態圈,還要提升智能制造的水平,將新打造年產能400萬套的先進整機制造基地。

擴大產能,不只滿足國內市場,還有進一步擴大海外市場的份額。從1998年誌高第一臺空調出口黎巴嫩起,誌高開始進軍海外市場。 今年,誌高將繼續擴大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等海外市場的出口,並大力推廣自主品牌。近年,誌高放棄一些低附加值的OEM代工訂單,更多地轉向樹立自己的品牌。

對於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李興浩認為,從中國空調企業在全球產業鏈的布局來分析,一方面中國空調企業無論是在上遊零部件環節,還是在整機制造環節,以及在技術、產品上都有擁有優勢,其產業鏈配套體系短時間內肯定無法被複制或替代,另一方面其它國家短期內也難以消化中國原有的市場份額,所以中國空調產業全球制造中心和市場中心的霸主地位並不會因為此次中美貿易摩擦而受到影響。但短期內在美國市場出現的波折、成本的上升等影響,則在所難免。

據誌高2017年年報,其去年營收107.37億元,同比增長15.4%。此外,誌高在美洲、歐洲及大洋洲的銷售額分別同比增長50.1%、31.1%及11.8%。李興浩透露,誌高已經定下2018年增長10%~20%左右的目標。

空調業醞釀新一輪優勝劣汰

去年,海爾、奧克斯、長虹去年都公布了擴產計劃。海爾將新增1500萬套空調產能,擬全部采取智能制造的模式生產;長虹空調投資 10.9億元在綿陽經濟開發區實施搬遷及擴能升級項目,建設年產 420 萬套空調的生產基地;奧克斯也將新增700萬套年產能。

今年,除上述誌高的擴產計劃外,格力空調業務擴產的版圖也浮出水面。公開資料顯示,格力將在洛陽、南京,分別投資20億元和100億元建設中央空調基地,杭州基地則將生產和銷售家用、中央空調等智能電器。

為什麽這兩年空調業接連掀起擴產潮?

 奧維雲網(AVC)副總裁郭梅德向第一財經解釋說,國內空調市場每百戶擁有量仍然較低:與日本每百戶擁有量248臺空調相比,2016年國內市場空調的每百戶擁有量城鎮僅124臺, 農村僅47.6臺。隨著國家城鎮化進程推進,國內市場還存在很大的需求空間。而且,2016年、2017年國內空調市場的快速爆發,部分企業出現斷貨,倒逼企業擴產。另外,老的生產線效率低下,很難滿足市場爆發性需求,企業都在上馬自動化程度較高的新生產線。

郭梅德認為,海爾、奧克斯、長虹、誌高擴產的主要是家用空調產品,但是格力擴產的主要是家用中央空調產品。隨著近幾年來精裝修市場的火熱,家用中央空調產品成為下一個藍海市場,而且這個市場主要以大金為首的外資品牌主導,市場潛力很大。

擴產背後,空調產能是否有供過於求的隱憂?郭梅德說,從供給端看,空調行業連續兩年的高增長,吸引力眾多企業積極擴產;從需求端來說,2017年房地產政策開始收緊,從2018一季度數據可以看出,北京、上海、廣州等主要嚴控城市出現負增長,那麽對於三四線城市來說,經過兩年的增長,市場需求已經被透支,所以基於此,整個空調市場將供過於求。

對空調業來說,有大小年之分。2017年是空調業的“大年”,國內市場需求旺盛,各家企業都有不錯的收成。而奧維雲網推總數據顯示,2018年空調業將進入“小年”,預計今年國內空調總零售額為1860億元,將同比下滑3.7%;總零售量為5313萬套,將同比下滑5.4%。

這意味著,空調業醞釀著新一輪優勝劣汰。郭梅德說,當市場需求萎靡的時候,對於空調企業來說,拼的就是過硬的產品、良好的服務及強大的渠道體系和運營能力,並不是所有企業都具備這些能力。奧維雲網監測數據顯示,今年新進入品牌數量多達十幾家。空調市場的馬太效應將會更加明顯,後期將會有部分企業被優化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27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