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思慢想》教我的投資事:人為什麼會捨不得停損? 投資理財-分享站
http://rich.infosharecity.com/%E5%BF%AB%E6%80%9D%E6%85%A2%E6%83%B3/通常會在書店中用包膜封起來的書幾乎都賣得很好,而《快思慢想》就是這樣的一本。作者是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康納曼博士(Daniel Kahneman)。書本裡面探討是人的兩種思考系統,一個是用類似本能反應的思考,另一個是較會深思的思考,不過後者卻常被前者本能思考牽著走。從這本書中可以吸收到許多影響人做決策的原因,其中當然有很多都跟我們投資行為相關,富朋友推薦想要學習投資的人可以花點時間來閱讀這本書,從書中學習人會做出錯誤決策的原因。像「捨不得停損」就是經典的應用實例。
如果你有過投資經驗,幾乎都會面臨該不該停損這種關鍵時刻。這個決定很難,就如同要承認自己做錯事一樣,要接受自己投資虧損是件不容易的事。正確的停損決定是少數人能夠理性做到的事,多數人寧願繼續看著損失而不行動,然後就是更多的損失、更多的不知所措。為什麼會如此?是想賭一把?不願面對事實?還是覺得投資會漲回來?我想借鏡康納曼博士書中內容來解釋這行為。

理性思考是本能嗎?
人在做決定時,會因為偏好而對某事物加分與扣分。比如選購一台車,喜歡高調、時尚、流線車型的人,與喜歡低調、安全、省油車種的人,評估一輛車的焦點與方式就不同。不需刻意,你的腦袋自然會做出你決定,即使自己沒有察覺。同樣的,當我們面對一件不確定的事情做評估時(譬如該不該停損?),權衡的也是結果在你心中所佔的影響。想知道結果是如何影響著我們,請試著回答下面的選擇題,用直覺思考你會選擇哪一個?
- 選擇A:你確定會得到100萬元。
- 選擇B:你有1%的機會什麼也沒有,89%的機會得到100萬元,10%的機會得到500萬元。
如果你的答案是A,那麼你是屬於人多勢眾這邊。但如果以數學上最大利益來衡量,選B對你而言才是有利。我們直接跳過計算期望值數學這部份,選擇B確實會比選擇A多更多賺錢,B在機率上比較有利,雖然它有1%的機會什麼也得不到。(就是因為這1%影響很多人做出選擇)註1
康納曼博士在《快思慢想》對這現象有不同的問法:在下列各自獨立的問題C與問題D中,你分別的選擇是什麼?
- 問題C:選61%的機會贏得52萬元,或選63%的機會去贏得50萬元。你選哪一個?
- 問題D:選98%的機會贏得52萬元,或選100%的機會可以贏得50萬元。你要哪一個?
假如你仍像大部份人一樣,問題C選擇61%的機會贏52萬,問題D選擇100%贏得50萬,那麼理性來說你就陷入邏輯上的矛盾。但先別緊張,這只是邏輯上不合,以大眾心理來說很合理。以邏輯來看,問題C如果選61%得52萬的人在問題D中應該也要選98%得52萬才合理。為什麼?因為你仔細比較兩個題目,會發現問題D只是把機率提高的問題C而已,題目中兩個選項都提升了37%的機率,獲得的金額還是一樣。然而,因為50萬元的那個選項從原本63%的機率上升到100%確定可以拿到,這100%確定的條件就足以趨使我們心裡偏向選擇拿較少報酬,但一定可以拿到的選項。
人喜歡確定的報酬,但討厭確定的損失
「確定」能帶給人安心,所以當一件事情有確定的選項時,往往會讓我們對確定選項投於較多的關注,如同前面說我們會因個人喜好而對某些事情加分,我們都會給確定選項加不少分數。然而,確定有分確定得到與確定失去,這兩者給我們的感受完全不同,說到這相信你多少已經能夠理解,我們討厭確定損失的感覺,誰都不喜歡輸。
來看書中一個例子(我有稍做修改):
兩個球迷計畫要開100公里的路去看籃球比賽,其中一人已經買了兩張票,一張票自己用,一張送給另一個人。到了比賽當天氣象報告說晚上會有暴風雪,會影響兩個人回程的路,在暴風雪中開車並不是件值得愉悅的事。你認為哪一個人比較會不顧風雪阻檔,冒險去看這場球賽?是花錢的人還是沒花錢的人?
假設這兩個人都已在心中預期要去看球賽,所以看不到比賽兩個人都會失望。不過沒去看球賽也會造成實質的金錢損失,換句話說,花錢買票的人比沒花錢買票的人損失更大,因為他花了錢又沒看到球賽,要承受兩種打擊。當然,如果花錢的人執意要去而另一位卻不去有失贈票之禮,也許以後就再也沒有免費的票了,但這部份我們先不納入考量。
可是,花錢的人真的「要」因為購票的損失來決定該不該去嗎?以理性來說,錢已經花掉,已經是過去式,當前所要考量的並不需把「已成定局的因素」考慮進來,花錢買票者決定要不要去,理智上應該問自己:「如果這張票是別人贈送,我並沒有付出任何金錢,我還該去看球賽嗎?」這個困難的問題需要紀律與習慣才能達成,跟心理直覺違背是件難克服的事,這也跟我們在投資上做停損決定時很類似。註2
回想一下,當你手中的投資已經是虧損,假設是股票投資,股價已經比你投資時的價格低不少,後勢看起來你也不知道何時會再漲回來,也有可能跌更多損失更大。能確定的是虧損已經造成,那麼在當下決定要不要賣掉時,就與上述花錢買票而要放棄去看球賽的人感受相似,此時你做決定很大部份會受心理因素影響。你會考量過去已經投資的金錢損失,還有原本期待賺錢的感覺被打拍掌,這跟承認錯誤一樣都不好受。該不該停損的決定不單是理性判斷這檔股票當前的情勢,還加了許多心情在裡面,更別說之後的情勢是未知的。而股票市場也很現實,有可能在你猶豫的短短時間內,股價就繼續破底,甚致當天變成跌停你想停損也停損不了。註3
停損也意謂著確定的損失,這完全違背大部份人的心理。潛能大師安東尼羅賓也說過:「人喜歡追求快樂,避免痛苦。」所以停損在心理上是件變成是件想避開的痛苦事。關於這點我們下一篇文再繼續分享。
→繼續看下一篇:人為什麼會捨不得停損?(2)
註1:此為Allais Paradox所發現的決策矛盾。
註2:這就是心智帳戶;我們會因為付出一件事而在心中開一個帳戶,這帳戶雖沒有實際金錢存在裡面,不過對這件事所投入的所有無形與有形成本,我們都會放進這帳戶裡,做決定時也會因而拿出來衡量。
註3:股票跌停就表示很多人搶著用當天最低價賣出,此時多數人要脫手而很少人要接,賣掉跌停股就變成很難。
《快思慢想》教我的投資事:人為什麼會捨不得停損?(2) 投資理財-分享站
http://rich.infosharecity.com/thinking-fast-and-slow-2/前文提到人會對確定的事給予更多的關注。也就是說,我們會對確定的快樂加更多分,對確定的痛苦扣更多分。以心理層面來看,「追求快樂,避免痛苦」是我們人的本性,但這樣一個自然的人類行為,卻是讓人在面對投資虧損時,遲遲不肯做出正確決定的關鍵原因。
買彩券與買保險都是為了一點機率
哪個讓你比較焦慮?
請想像你有1%的機會贏100萬元,你明天會知道結果。接著再想像你幾乎確定會得到100萬元,只是有1%的機會什麼也得不到,一樣是明天才會知道結果。現在比較一下這兩種情況,哪個讓你感覺比較焦慮?心理學研究中第二種情況下所產生的焦慮比第一種情況還明顯。
「會不會那麼巧就跟100萬擦身而過?」第二個讓你焦慮的疑問會出現在夜晚睡覺時,如果把100萬元換成是醫生開刀至死,那焦慮就更大了。這兩種極端的機率事件(99%得不到與99%能得到)又再度觀察出確定性帶給我們的心理影響。1%的機會贏100萬會讓我們聚焦在希望上,1%的機會得不到100萬會讓我們擔心失去的風險。這種得與失及機率高低的組合,康納曼博士在書中提出以下這四象限(註4):

- 每個象限第一行代表事件機率
- 第二行代表機率所帶來的情緒
- 第三行代表人會對風險所做出的選擇
用日常生活中實際情況來說明較容易懂:

對照上下兩表,我們能看出為何人會買彩券與買保險。如果有5%的機會獲得1萬元,而你只需付出5元的話,此時比本金高出2000倍的的報酬,就會驅動人去做出尋求風險的行為。這就是為何博弈事業可以蓬勃發展的原因,人們願意用小成本來賭一個大夢想,即使在數學上中獎機率幾乎是不可能。(但極微機率不表示不會發生,購買彩券人數夠多就一定會有人中獎,而少數中獎的人就會影響更多人繼續買彩券。黑天鵝效應與隨機致富的陷阱類似觀念。)
買保險則是另一側的例子,比如說意外死亡險。意外死亡險可以讓你用較少的金額去擔保你發生意外死亡後,留給後人一筆保險金安家。然而人一生發生意外而死亡的機率有多高呢?或者該說意外死亡人數佔所有死亡人口中比例很高嗎?當然不會有人為了這個微小機率而去冒險說自己不會發生。這也是保險公司賺錢的方法,因為以數學機率來說,我們付出的保險費都比期望值高很多。不過人生不是數學就能完美解釋的事情,所以該買的保險我們會去買。(以保險的角度來看,花錢買保障是種價值衡量,而不是只有價格衡量。)
除了右上角,其他三個事件比較容易懂,不過右上角正是我們討論人捨不得停損的關鍵。試想下面一個問題:
- 如果有場賭局,你已經確定90%的機會輸掉5萬元,但有10%的機會完全沒有損失。你可以有另一個選擇,就是立即退出這場賭局只需失去4萬4仟元。如果由你來選,你會選擇退出還是繼續賭?
上面的問題事件就是右上角的例子,也是前面文提到的:人不喜歡確定的損失,所以會尋求更大的風險去避開確定的痛苦。大多數人都會選擇繼續賭,必輸但損失只少那麼一些的結果並不吸引人,「搞不好我會是那10%」是普遍人的想法。
停損與不停損都是輸,何不賭一把?
或許人在衡量該不該停損時,表面上「何不賭一把?」這念頭不會真的出現,不過我們也別對自己太有信心,「搞不好會漲回來?」這樣的聲音其實跟賭一把差別不會太大。當帳面上出現幾千到幾萬元的損失時,唯一能確定的是當下賣出就是虧損,這種心裡上的不舒服正是影響我們理性處理停損的原因,如果再加上有其它選項可以讓我們有機會(即使機會微小)規避風險,那麼就會有人願意去承擔更大的損失機會來換取沒有損失,也就是上面四個象限中右上角所說:當幾乎確定損失的事情發生時,人會尋求更大的風險來避開即定的損失。
所以停損為什麼是投資中一再被拿來告誡的原則?就在於很多人還是沒做到。這之中雖然還涉及停損的技巧、資金計算、策略落實、時機點、判斷趨勢、風險報酬比……等,但富朋友仍認為心理因素才是執行停損時最大的影響關鍵。透過這篇文章較深入的了解人對於確定損失的心態轉變,將能夠幫助自己在面對投資停損時有更強大的心理支撐。
註4:此為展望理論,是行為經濟學的理論,為康納曼博士和已故好友特沃斯基共同提出的,在行為經濟學發展上有一定的影響力,特別是在康納曼以此理論獲得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後。
補充1:康納曼博士在《快思慢想》中提出人的決定系統可分為快思系統一與慢想系統二,前者似本能思考,後者似深思。什麼是本能思考?請看這個問題:有兩個人同時去面試,一個外表長得比較好看,另一個人長相較普通,你覺得面試官會選擇哪一位?答案已經出來,甚至在你看完問題不到一秒你的系統一已經做出答案。這就是系統一的優勢,快速找出腦中各種可能的經驗與資訊,然後給出答案。然而,系統一這樣的優勢可能引導系統二誤解,照理說這個面試問題提供的資訊非常不足,題目中並沒有告知兩者的身高,兩個人的年紀大小,兩者的性別,過往工作經驗也沒說,這四點絕對會影響面試官做決定,但我們在看問題時系統一只會想快點找出答案,因而掉入快思的陷阱裡。
補充2:系統一快思判斷會造成誤解的例子也可以看下圖。你能相信這兩張桌子的長寬大小是一樣的嗎?(可以用尺在螢幕上量看看)

捨不得不是失敗 鄭梓靈
1 :
GS(14)@2013-07-06 15:00:29http://www.skypost.com.hk/column ... %B1%E6%95%97/100798
情人淡出你的生命,最初的一段日子,你總在心裏呢喃:如果這樣下去,你會瘋掉;如果他不回來,你會死掉。但事實是我們不會瘋掉,也不會死掉,不要當被害妄想者。
你固然在戀情中有所失去,但也一定有所獲得。
雖然痛苦,但如果讓你從頭開始,當作從沒認識過他,你卻不願意。
沒辦法恨一個人不代表你沒有用。那只代表你真的曾經談過一段有價值的戀愛,所以你才捨不得。
反正忘不了,不如反覆思索美好的部分,雖然會心痛、會流淚也沒關係,因為反覆思索必然會提醒你美好的確曾經存在於你生命裏,命運並沒有特別對你不公平。意識到這一點,才是最重要的。
怎樣的愛情才是失敗?愛變成恨,把自己弄得面目猙獰,或明明被愛過,卻忘記了自己曾經有過的吸引力,躲起來不再見人,那才是失敗。
在戀愛中失去和獲得的,不是以數量去計算,不是正減以負大過零才有意義,失去和獲得是並存的。
Big Spender:捨不得喝的威士忌
1 :
GS(14)@2015-03-03 01:55:58
未成為「威友」前,盧文禮從未想過,喝酒竟可比喻成學習外語;沉迷威士忌世界後,他覺得喝威士忌時的所感所悟,根本超越語言層次。味蕾的覺醒,複雜到不能言喻。「那是一種簡單而奇特的體驗,每滴酒落在味蕾,你會感受到土壤、釀酒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個性,這些都營造了每口威士忌獨特而不可複製的味道。」短短兩年的收藏「威齡」,盧文禮中毒極深,瘋狂搜索不同地方的偏門出品,限量版、特別版、已關閉日本酒廠的剩餘「遺產」……可謂無寶不歡。一年前,他把嗜好變事業,開設威士忌專賣店,助威友味覺「集郵」。難怪村上春樹把與夫人在蘇格蘭Islay(艾雷島)上的遊島見聞寫成《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威士忌》。琥珀色液體穿透味蕾、過濾回憶,每口威士忌都是一處風土人情,品酒時光被形容為「幸福的瞬間」。在語言世界,沒有一種叫威士忌,但威士忌世界卻涵蓋千言萬語。記者:鄭天儀攝影:梁志永
「成件事就係咁,嗒吓嗒吓,獨酌與群飲各有滋味。」盧文禮是根深柢固的單一麥芽(single malt)擁躉,近年日本威士忌發威,他還是最愛蘇格蘭的古老風骨,苦澀而有個性,第一次邂逅便離不開。約在兩年前於朋友生日會上,有人帶來一支蘇格蘭產Talisker10年陳單一麥芽威士忌與眾同樂,那只是一支幾百元貨色的平價威士忌,盧文禮竟一喝難忘。「強烈的泥煤熏香中我喝到海水鹹味,那刻我腦中竟倒映出大海的景象,很多人未必喜歡這酒的強烈火酒味,但我卻覺得由嗅到入口到喝完都令我很舒服、放鬆,它的after taste(餘韻)非常長。」向來是紅酒信徒的他發現威士忌餘韻的威力,長達品酒後兩小時甚至漱口後仍縈繞不散。甚有戲劇性的是,他忍不住買一瓶Talisker來喝,竟發現包裝盒上印着的海浪圖片,與他當日喝第一口酒後腦裏湧現的景象不謀而合。原來,這個氣勢磅礡的典藏版海岸線影像,是英國知名攝影師Cailtan Maclean所拍,那是暴雨中的Skye島,亦即此威士忌釀製的地方,「威士忌本身會講自己的故事。」他搖晃着酒杯內自己的「摯愛」說。琥珀色液體在杯裏舞動,令他回想起那一幕狂潮。
極難集齊■羽生推出的撲克牌系列威士忌,一套共五十二支酒分別印上不同的撲克圖案,全球只有六人集齊一套;盧文禮現只收藏了約二十支,而他手上的joker已由九千元入手升至十二萬元一對。
難得一見■Karuizawa侍標30年日本單一麥芽威士忌,全球限量一百至數百瓶,在香港已找不到,鑑於酒廠已關閉,每次出的限定版總有捧場客,也成為了盧文禮不願割愛的得意收藏。
■輕井澤(Karuizawa)關門大吉後,部份餘酒分別被英國和歐洲酒廠重新入樽出售,其中這被繙譯為「浅間雲」的英國版便難得一見,原價千多元現已被炒高幾倍,這滄海遺珠也是盧文禮從酒商搶購得來。
產量甚小■Eigashima的White Oak蒸餾廠單一麥芽威士忌,產量非常小,一年只將蒸餾器啟動一個月的時間蒸餾,純似玩票卻得到威友支持,左邊的量產九十支,盧文禮指無成交,因為絕版無價、炒味甚濃。
無重釀酒 威士忌曾上太空
就是這次經歷令盧文禮瘋狂地愛上威士忌的豐富層次感,當他追尋每種威士忌的出身與歷史,更覺有趣,「因為酒的出身會透過它的身體告訴你,與泥土、空氣和環境息息相關,就像實驗一樣。好似Ardbeg1999 Galileo12年威士忌便曾上過太空,研究在無重狀態下釀的酒會帶出甚麼味道,過程很有趣。」他更愛獨立裝瓶廠的indie brand出品,引入蘇格蘭以外,日本、台灣、澳洲、美國、愛爾蘭、英格蘭甚至印度等不同地方出品,越偏門越能引起他興趣。兩年前,香港仍然以收藏紅酒為熱門,白蘭地亦有忠實粉絲,但講到收藏威士忌的同道中人並不多,盧文禮惟有誘導兩位小學同學齊齊中毒,三人後來成為這家威士忌專門店億升酒業的股東。除了酒香誘人外,威士忌的投資潛力也令盧文禮這位縱橫股市廿多年的資深從業員,大手落注,把嗜好變成生意,「我從事股票買賣二十幾年,深感投資股票是夕陽行業,威士忌近年被重新關注,幾年身價暴升不止幾倍,我從中看到商機。」的確,近年威士忌被年輕酒友追捧外更成為了另類投資,被權威威士忌酒評家Jim Murray撰寫的威士忌聖經《Whisky Bible2015》評為第一位的山崎Sherry Cask2013年版,一夜間極速斷貨,身價更由去年的一千二百元被炒高至一萬元。
香港難尋■盧文禮愛搜羅偏門或量產的威士忌,Glenmorangie每半年或一年會推出一款新版威士忌,價格只千元一支,但極少會流入香港,故威友外遊總喜歡碰碰運氣「集郵」,盧文禮當然也不例外。
一試難忘■兩年前於朋友的生日會上一喝難忘的蘇格蘭Talisker10年單一麥芽威士忌,盧文禮認為man得有個性。
太空釀酒■Ardbeg1999 Galileo12年威士忌標榜部份酒曾上過太空,研究在無重狀態下釀製的威士忌會帶出甚麼味道。
工廈私竇 藏酒種類數一數二
盧文禮的威士忌私竇在觀塘工業區的某工廈,裏面有三百種來自世界各地的威士忌,藏量在香港數一數二,有些刁鑽到未聽過,「印度都是威士忌的新興市場,《Whisky Bible》所給的評價不低,當地氣溫高,酒在雪莉桶成熟得快,三至四年時間已能釀出十二年威士忌的味道與口感。」不時會有酒友或新朋友來試酒,很多向來喝紅酒的人想認識威士忌,盧文禮就會化身傳道人,講的是酒經。環看過去日本近百年,當地威士忌一直被清酒和燒酎蓋過風頭,連羽生和輕井澤兩家蒸餾廠,亦因此分別於二○○○年及二○一一年結業,蒸餾廠留下的存貨,昔日被嗤之以鼻,如今卻成為搶購對象。盧文禮指,這些日本已關閉酒廠的產品搖身成為限量版而變成「海鮮價」,「好似江井ヶ嶋酒廠所出的15年威士忌全球量產七百九十五支,另一支則全球量產九十支,現在已經無價。幾近絕版的輕井澤,被內地買家炒至每支六萬多元。」這些無價出品,靜靜地躺在盧文禮精心佈置的珍藏櫃裏,似藝術品多於一切。「別問我它們口感如何,這些無價絕版我都不捨得喝,只能觀不能開。」盧文禮苦笑說。
可博升值■若想刀仔鋸大樹,盧文禮建議可碰運氣收藏英國Diageo集團出品的一套二十六支的單一麥芽威士忌,這套威士忌以花與野獸為主題,涵蓋不同年份,他認為這套威士忌將有龐大升值潛力。
身價非凡■在「日本與沉睡酒廠威士忌」拍賣會上,一瓶55年的Macallan Lalique拍出了三十二萬五千港元。
全球最貴■目前世界最貴的威士忌是身價六十二萬八千美元(近四百九十萬港元)的六升裝麥卡倫。
沉睡的矜貴「威水」
近年香港的「威友」數量飆升,盧文禮歸功於國際拍賣成績理想所賜,識貨之士開始把目光轉移至日本威士忌之上,因為收藏門檻不高,只要懂得策略,威士忌可以成為回報不俗的收藏品,周遊列國的朋友不妨嘗試「集郵」方式收藏。像日本的羽生推出了撲克牌系列威士忌,一套共五十二樽酒分別印上不同的撲克圖案,全球只有六人集齊一套,盧文禮正在努力搜集中,他手上的joker已由最初九千元入手升至十二萬元一對。他認為日本威士忌絕對有價有市,目前剩下不到十間的蒸餾所,定有捧場客,故近年已吸引內地人狂掃,把原本三數百元的出品炒至五位數字。近年日本威士忌供不應求,不斷加價升值,部份甚至晉身拍賣會之列,拍賣行邦瀚斯(Bonhams)今年在香港舉行的首場拍賣便是「日本與沉睡酒廠威士忌」,焦點是一系列已關閉的日本及蘇格蘭釀酒廠剩餘的威士忌,連佣金拍出了總值八百多萬港元,成拍率為八成。其中以日本的輕井澤和羽生,以及蘇格蘭的Port Ellen、Rosebank、Glen Mhor反應最好,Macallan Lalique55年威士忌連佣金拍出了三十二萬五千港元,響Hibiki-ceramic-35 year old也拍出了約十萬元。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50302/19057409
筆值一哂:捨不得離
1 :
GS(14)@2016-12-21 23:40:32未知是否年近歲晚的原因,不少朋友都在社交平台上載一本書的封面,然後信誓旦旦要奉行書中主張,毅然割愛所好並轉贈知音,有的是書籍、CD、衣飾,甚至是珍藏的模型玩具及廚具!蠻有新年新生的氣象。而如此啟迪心靈,直教一眾坐言起行的神書,其實就是日本原版的《斷、捨、離》的中譯本。此書好幾年前已然風行日本,並掀起全國一片熱潮,作者山下英子的頭銜且是一位雜物管理諮詢師,著書立說外,工作就是在日本各地巡迴演說,宣揚其「減少物欲,放下執着」的雜物管理學,或該說一種簡約的生活態度。所謂「斷、捨、離」就是透過簡化或整理看似所需,其實不過就是沒必要的物欲所求,去重新體驗簡樸生活之美,再而領悟其中的心靈自由。而整理房間,整理物品,最終亦就是面對自己,整理自己。將多餘的捨棄,惟留下真正必要的,這過程中的取捨和自省,且讓我們體會到最難「捨」的不過是當刻剎那,正如購買太多每是霎時衝動以滿足己欲。事實上,人的欲求未得滿足或會不快樂,縱然滿足(甚或未曾滿足)卻又會衍生新的欲求,渴望擁有的東西只會越來越多,無盡無止,「不滿足」幾是人生常態。時近聖誕,我更是有感而發,事關眼見很多人忙着準備「豐富」節目以度佳節,甚麼聖誕大餐、各式派對、又或為着聖誕禮物而奔波張羅。可能真的年紀大了,予我而言,聖誕就是難得的幾天假期,當然若另「攞假」,已是整整十天的長假,足以教人興奮跨年,可不需要再多的節目贈興。況且這本來的宗教節日,早已失陷在商業化社會、被消費騎劫得面目全非。幾天後的平安夜,也只有從商家的豐厚進賬,袋袋「平安」方能體現。現代人一方面喊着要環保,要綠色,另邊廂卻又甘被消費洗腦,大小節慶都成了借題發揮,以至憑空想像(「光棍節」尤甚)的商機,最終都淪為消費、浪費、增廢作結。容我再次藉機痛申:我司每年總收到大批的聖誕禮籃,除那支適用於「煮」冬日特飲的廉價紅酒有人(其實是我)樂取外,其他的洋式雜貨根本乏人問津,最後始終逃不過堆填命運。至於巧立名目,物非所值的聖誕大餐,又是廚餘堆填的必然之選,除非閣下享用的是麥兜那隻可以食足一年的火雞。然而我最抗拒的,由始至終都是派對中「交換『廢』物」這活動。說到底,絕大部份人、在絕大部份時間收到的都是食之無味,棄亦不妨的無用之物。難為送禮者有時候還得花點心思在「限價」內完成任務,又或者要花點時間將家裏看起來仍簇新的無用物,多是去年交換所得,略為包裝就送其出門,並祝下個宿主好運。而此「送」又不同彼「捨」,前者是逼不得已,隨機亂換的差事,後者卻是捨之有道的美事,因為獲贈者多有同好。行文至此暫且打住,因我要趕去接收友人的一批「捨」書,當中自有那本《斷、捨、離》。現實生活,我們未必能遠離物欲,甚至禁欲,然佳節當前,或許就是最好的時間去學習放下對「擁有」和「滿足」的執着。在此謹祝各位「剩」誕快樂,普天同「棄」。王利民康宏金融集團主席
mailto:
[email protected]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221/19872111
Next Page